中药化学笔记汇总_第1页
中药化学笔记汇总_第2页
中药化学笔记汇总_第3页
中药化学笔记汇总_第4页
中药化学笔记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总论

第一章总论(一)

第一节绪论

□1.什么是中药化学?(中药化学的概念)口中药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

科。口2.中药化学研究什么?口中药化学研究内容包括各类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理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

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等。此外,还涉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生物合

成途径等内容。口中药化学是专业基础课,中药化学的研究,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中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中药学

中药鉴定学।

中药药理学

中药化学

中药药剂分析

中药炮制学I.

中药药剂学

3.中药化学研究的意义口(注:本内容为第四节中药化学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意义)口(1)阐明中药的药效

物质基础,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口(2)阐明中药发放配伍的原理口(3)改进中药制剂剂型、提高临床疗效口

(4)控制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口(5)提供中药炮制的现代科学依据口(6)开发新药、扩大药源口(7)结构

修饰、合成新药

主要考试内容:口I.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方法,特别是一些较为先进且应用较广的方法。口2.各类化

合物的结构特征与分类。□3.各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常用的提取分离与鉴别方法。口虫常用重要化合物的结构测

定方法。口5.常用中药材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及其提取分离、结构测定方法和重要生物活性。口6.常用中药材使用时

的注意事项和相关的质量控制成分。

课程主要内容:口内容

绪论

总论

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生物碱**

各论

糖和昔*

醍类**

香豆素和木脂素*

黄酮**

菇类和挥发油*

皂昔**

强心昔*

主要动物药化学成分*

其他成分

□1.以总论为指导学习各论。口2.注意总结归纳,在掌握基本共同点的情况下,分类记忆特殊点。口3.注意理

论联系实际,并以《药典》作为基本学习指导。□虫发挥想象力进行联想记忆。□

第二节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口注意:在提取前,应对所用材料的基源(如动、植物的学名)、产地、药用部位、采

集时间与加工方法等进行考查,并系统查阅文献,以充分了解和利用前人的经验。□

煎煮法

浸渍法

渗漉法

溶剂法

回流法

连续回流法

水蒸气蒸播法

提取方法升华法

超声法

J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溶剂提取法口注意:一般如无特殊规定,药材须经干燥并适当粉碎,以利于增大与溶剂的接触表面,提高

提取效率。□补充:溶剂提取法的原理口根据中药化学成分与溶剂间“极性相似相溶”的原理,依据各类成分溶

解度的差异,选择对所提成分溶解度大、对杂质溶解度小的溶剂,依据“浓度差”原理,将所提成分从药材中溶解出来的方

法。口作用原理:溶剂穿透入药材原料的细胞膜,溶解可溶性物质,形成细胞内外的浓度差,将其渗出细胞膜,达到提

取口的。口

一般提取规律:口①菇类、转体等脂环类及芳香类化合物因为极性较小,易溶于三氯甲烷、乙酸等亲麻性溶剂中:

□②糖甘、氨基酸等类成分则极性较大,易溶于水及含水醇中;口③酸性、碱性及两性化合物,因为存在状态(分

子或离子形式)随溶液而异,故溶解度将随pH而改变,可用不同pH的碱或酸提取。

)常见溶剂类型口

石油酸〈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

仿〈乙醛〈乙酸乙酯〈正J,醇〈丙酮〈甲醇(乙醇)〈水。

2)溶剂选择的原则口

(1)相似相溶,能最大限度

地提取所需要的化学成分口

(2)不与有效成分反应口

优点缺点

(3)不溶共存杂质口

(4)节约成本:价廉、安全、

易得、浓缩方便。口常

用亲水性提取溶剂口溶剂

水杂质多、易变对含淀

水对细胞穿透力强,提取效率高安全、价廉、易得粉、粘液质多的药材不易

过滤

对药材组织穿透力强,效率高有选择性,不同浓度极性不

脂溶性杂质较多有挥发

乙醇同可防腐、沸点低,易除去、较便宜可抑制酶活性、大部

性、易燃烧

分可回收利用

甲醇效率高于乙醇毒性大、较贵

提取方法口a、煎煮口b、浸渍法口c、渗漉法口d、回流口e、连续回流(索氏提取)口掌握

不同提取方法原理、特点及适用的成分类型。口1.煎煮法口定义:中药材加水浸泡后加热煮沸。口优点:简

便。口缺点:①需加热,含挥发性成分及加热易破坏的成分不宜使用。□②多糖类成分含量较高的中药,用水煎

煮后药液黏度较大,过滤困难,不宜使用。口③对亲脂性成分提取不完全。

2.浸溃法口定义:在常温或温热(60〜80℃)条件下用适当的溶剂浸渍药材,以溶出其中的有效成分的方法。□

优点:简便,适用于遇热不稳定的成分,或含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的中药。口

缺点:①出膏率低;口②以水为溶剂时,提取液易发霉变质。

3.渗漉法口定义:不断向粉碎的中药材中添加新鲜浸出溶剂,使其渗过药材,从渗漉筒下端出口流出渗漉液的方

基本过程:□药材浸润~装筒~浸渍~渗漉。口优点:适用于遇

热不稳定的成分,或含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的中药。(似浸渍法,但提取效率高于浸渍法)口缺点:①溶剂

消耗量大;口②耗时长,操作麻烦。

4.回流法与连续回流法口定义:使用易挥发的溶剂加热回流或连续回流提取中药成分的方法.口

回流装置连续回流提取(素氏提取)装置

□优点:效率较高。

□缺点:①对热不稳定成分不宜使用;口②溶剂消耗量大、操作麻烦;口③耗时长。

总结:口方法操作优点缺点适用药物

煎煮

浸渍

渗漉

回流

连续回流

5.水蒸气蒸储法口水蒸气蒸储法用于提取具有挥发性的、能随水蒸气蒸馆而不被破坏,且难溶或不溶于水的成分。

□.■一L□适用成分:口挥发性(io(rc有一定蒸汽压);口对水稳

定;口不溶于水:口耐热。口(如:中药中挥发油的提取常采用此法。)

6.升华法口固体物质在受热时不经过熔融而直接转化为蒸气,蒸气遇冷又凝结成固体的现象叫做升华。口适

用成分:游离羟基慈酸类成分,一些小分子香豆素类,有机酸类成分等。口(如:樟木中的樟脑,茶叶中的咖啡因)

7.超声提取法口定义:采用超声波辅助溶剂提取的方法。口超声波是•种强烈机械振动波,它是指传播的振

动频率在弹性介质中高达20kHz的一种机械波。口提取原理:超声波可产生高速、强烈的空化效和搅拌作用,能破坏药

材的细胞,使提取溶剂渗透到药材的细胞中,从而加速药材中有效成分溶解于溶媒中,提高有效成分的提取率。口特点:

①不会改变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②可缩短提取时间,提高提取效率。

8.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定义:采用超临界流体为溶剂对中药材进行萃取的方法。口超临界流体(SF):指处于

临界温度(Tc)和临界压力(Pc)以上,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以流动形式存在的单一相态物质。密度与液体相近,而

P/Pa

T/℃

黏度与气体相近,扩散能力强。口

萃取选择性的决定因素:□温度、压力、夹带剂的种类及含量。口常用的提取物质:□CO?、NH"、&氏、

GHw、CCLFz、Ng、SF.等,实际最常用的为C02»□(1)CO2超临界流体萃取的特点:口①简便、高效、无有机溶

剂残留;口②安全,无污染;口③因萃取温度低,适用于对热不稳定物质的提取:口④萃取介质的溶解特性容

易改变,在一定温度下只需改变其压力;口⑤还可加入夹带剂,改变萃取介质的极性来提取极性物质;□⑥适于极

性较大和分子量较大物质的萃取:口⑦萃取介质可循环利用,成本低;口⑧可与其他色谱技术联用及IR、MS联用,

可高效快速地分析中药及其制剂中的有效成分。

(2)局限性口①对脂溶性成分溶解能力强,而对水溶性成分溶解能力弱——适用成分为脂溶性成分:□②设

备造价高,成本高;口③更换产品时设备清洗困难。口(3)夹带剂的作用口夹带剂(entrainer)作为亚临

界组分,挥发度介于超临界流体与被萃取溶质之间,以液体形式和相对小的量加入超临界流体中。口作用:①改善或维

持选择性;□②提高难挥发溶质的溶解度。口常用夹带剂:甲醇、乙醇、丙酮、乙睛等口(对溶质具有很好溶

解性的溶剂也往往是很好的挟带)

练习题口最佳选择题口对含有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中药的有效成分常选用的提取方法是AQA.

浸渍法口B.水蒸气蒸储法口C.煎煮法口D.回流提取法口E.升华法

最佳选择题口最常用的超临界流体是【正确答案】,口A.水口B.甲醇口C.二氧化碳口D.三氧化二

铝口E.二氧化硅

第一章总论(二)

二、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与精制口(一)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口1.利用温度不同引起溶解度的改变

进行分离口主要包括:结晶与重结晶。□结晶:将不是结晶状态的固体物质处理成结晶状态的操作。□重结

晶:从不纯的结晶经过进一步精制处理得到较纯结晶的过程。口原理:要分离物质在热

提取或分离物

溶于选择的溶剂,加热成

W饱和溶液,过滤

溶液

I放置(冷藏)析晶,过滤

粗结晶

I重复上述操作(重结晶)

结晶的溶剂中溶解达到饱和,冷却时由于溶解度的降低,溶

液因过饱和而析出晶体。口结晶与重结晶操作

结晶用溶剂的选择:口①不与被结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口②对被结晶成分热时溶解度大、冷时溶解度小:

③对杂质或冷热时都溶解(留在母液中),或冷热时都不溶解(过滤除去);□④溶剂沸点较低,易挥发除去;口

⑤无毒或毒性较小,便于操作。□常用的重结晶溶剂:水、冰醋酸、甲醇、乙醇、丙酮、乙醛、三氯甲烷、苯、四氯

化碳、石油醛和二硫化碳等。(单用或混用)口注意:用于重结晶溶剂用量需适当,用量太大会增加溶解,析出晶体量

少;用量太小在热过滤时会提早析出结晶造成损失。一般可比需要量多加20%左右。

结晶纯度的判定方法:口(1)结晶形态和色泽:一个纯的化合物一般都有一定的晶形和均匀的色泽。口(2)

熔点和熔距:单一化合物一般都有一定的熔点和较小的熔距(1〜2C)。□(3)色谱法:单一化合物用两种以上溶剂

系统或色谱条件进行检测,均显示单一的斑点。常用的有纸色谱、纸上电泳和薄层色谱。口(4)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纯的化合物显示单一的谱峰.□

□(5)其他方法:质谱、核磁共振等。口单峰表示纯化合物,双峰表示不纯的化合物。

2.利用两种以上不同溶剂的极性和溶解性差异进行分离口在溶液中加入另一种溶剂以改变混合物的极性,使一部

分物质沉淀析出,从而实现分离。口水提醇沉法:在药材浓缩的水提液中加入数倍量的乙醇稀释。(沉淀除去多糖、蛋

白质等水溶性杂质。)□醇提水沉法:在药材浓缩的醇提液中加入数倍量的水稀释。(沉淀除去树脂、叶绿素等水不溶

性杂质。)□另:醇/醛法、醇/丙酮法。(可使皂甘沉淀析出,而脂溶性的树脂等杂质留在母液中)口3.利用酸碱

性(不同)进行分离口对酸性、碱性或两性有机化合物来说,加入酸、碱以调节溶液的pH,改变分子的存在状态,从

游离亲脂,解离亲水

H

而改变溶解度实现分离。口□⑹

碱沉:生物碱等碱性成分。口碱提酸沉:黄酮、慈醍类等酸性成分。□内酯或内酰胺结构的成分可被皂化溶于水,

O0

人/人/

U

借此与其他难溶于水的成分分离。口口

4.利用沉淀试剂进行分离口酸性或碱性化合物可通过加入某种沉淀试剂,使之生成水不溶性的盐类等沉淀析出。

□酸性化合物+钙盐、领盐、铅盐一沉淀一H2s气体一纯品口碱性化合物+苦味酸盐、苦酮酸盐等(有机

酸盐)一先加入无机酸,再碱化一纯品口磷铜酸盐、磷鸽酸盐、雷氏钱盐等(无机酸盐)口[1]

(-)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分配系数)不同进行分离口常见的方法有简单的液-液萃取法和液-液分

配色谱(LC或LLC)等。口□液一液萃取法的原理:口1.分配系数K值口

溶质在任意不相混溶的两溶剂中的分配系数K:□K=C,/C,.DK:分配系数;C,:溶质在上相溶剂中的浓度;C,.:溶质

在下相溶剂中的浓度口(K在一定的温度及压力下为一常数)口

例:假定A、B两种溶质用三氯甲烷及水进行分配,A、B均为1.0g,K.=10,K卡0.1,两相溶剂体积比V0m/Vw„=l,则一

次振摇分配平衡后:口水的密度小于三氯甲烷,故水为上相,三氯甲烷为下相口A:KA=C„a>/C«13=10a则90%以

上的溶质将分配到水中,不到分配到三氯甲烷中口:则不到的溶质将分配到水中,

A10%BKB=C,I»/C,K13=0.1□10%B

90%以上的分配到三氯甲烷中口2.分离因子口分离因子B表示分离的难易口B=KMK,(注:K,>K“)口分

离难易判定:口B0100,仅作一次简单萃取就可实现基本分离(如上例);□100>S>10,通常需萃取10〜12次;

□BW2,需萃取100次以上;口8乡1,即KA/KB当1,则无法分离

3.分配比与pH口以酸性物质(1IA)为例,其在水中的解离平衡及解离常数K可用下式表示:口

两边取对数7£4+忆。0/一+40一

叩因。+]

陌―-而一

pK=-\gK=pH-1g号

则:a

□酸性越强,

Ka越大,pKa值越小。口碱性越强,Ka越小,pKa值越大。□通常酚类化合物的pKa值一般为9.2〜10.8,较酸

OHR-COOH

(竣酸类化合物)口⑪

类化合物的pKa值约为5口(苯酚)

若使该酸性物质完全解离,即使HA均转变为A-,则pH义pKa+2口若使该酸性物质完全游离,即使A-均转变为

HA,则pH9pKa-20(游离型极性小,易溶于小极性的有机溶剂;解离型极性大,易溶于水或亲水性有机溶剂)口①

若pH<3(酸性条件)口酸性物质游离态(HA),极性小口碱性物质则呈离状态(BH+),极性大□②若pH>12

(碱性条件)口酸性物质解离形式(A-),极性大口碱性物质游离状态(B),极性小

液萃取与纸色谱口

Ka

♦b

分离因子8='。。二’2)

%(1-5)

0

5.液-液分配柱色谱口将两相中的一相涂覆在硅胶等多孔载体上作为固定相,填充在色谱管中,然后加入与固定相

不相混溶的另一相溶剂作为流动相来冲洗色谱柱。口常用载体:硅胶、硅藻土及纤维素粉等。口常用反相硅胶填料

有:RP-2(-GHs)、RP-8RP-18(-C,8H37)□

(1)正相色谱:固定性极性>流动相极性口被分离物质极性越大(亲水性越强),越不易洗脱。□固定相:

强极性溶剂,如水、缓冲溶液等。口流动相:弱极性有机溶剂,三氯甲烷、乙酸乙酯、丁醇等。□适用物质:水

溶性或极性较大的成分,如生物碱、甘类、糖类、有机酸等化合物。□(2)反相色谱:固定性极性<流动相极性口

被分离物质极性越小(亲脂性越强),越不易洗脱。□固定相:可用石蜡油。口流动相;水或甲醇等强极性溶剂适

用物质:脂溶性化合物,如高级脂肪酸、油脂、游离留体等。

(3)加压液相柱色谱(了解,不做重点掌握)口载体:多为颗粒直径较小、机械强度及比表面积均大的球形硅胶

微粒,如Zipax类薄壳型或表面多孔型硅球以及Zorbax类全多孔硅胶微球。口快速色谱(flashchromatography,约

2.02X10%)、低压液相色谱(LPLC,<5.05X10'Pa),中压液相色谱(MPLC,5.05X105~20.2X105Pa)及高压液相色谱

(HPLC,>20.2X105Pa)等。口

分析用HPLC

制备用HPLC

Lobar低压柱色谱

快色柱色谱(flashchromatography)

中压柱色谱

口g|||g

1mg10mg100mg1g

各种加压

液相柱色谱的大体分离规模

(三)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分离口物理吸附:靠分子间力吸附。无选择性,吸附与解吸附过程可逆,快速。

□如硅胶、氧化铝、活性炭吸附。口化学吸附:靠化学反应吸附。有选择性,吸附牢固,部分不可逆。口如

碱性氧化铝吸附黄酮等酚酸性物质。□半化学吸附:介于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之间,力量较弱。口如聚酰胺对黄

酮类、酸类等化合物之间的氢键吸附。口1.物理吸附规律——极性相似者易于吸附口硅胶、氧化铝为极性吸附剂,

特点:口(1)对极性物质具有较强的亲和能力。故同为溶质,极性强者将被优先吸附。□(2)溶剂极性越弱,

则吸附剂对溶质将表现出越强的吸附能力;溶剂极性增强,则吸附剂对溶质的吸附能力即随之减弱。口(3)溶质即使

被硅胶、氧化铝吸附,但一旦加入极性较强的溶剂时,又可被后者置换洗脱下来。□活性炭因为是非极性吸附剂,故

与硅胶、氧化铝相反,特点为:口(1)对非极性物质具有较强的亲和能力,在水中对溶质表现出强的吸附能力。口(2)

溶剂极性降低,则活性炭对溶质的吸附能力也随之降低。故从活性炭上洗脱被吸附物质时,洗脱溶剂的洗脱能力将随溶剂

极性的降低而增强。

2.极性及其强弱判断口所谓极性乃是种抽象概念,用以表示分子中电荷不对称(assymmetry)的程度,并大体

上与偶极矩(dipolemoment)、极化度(polarizability)及介电常数(dielectrieconstant)等概念相对应。□(1)

化合物结构中官能团的极性强弱:口官能团的极性口

R

+

R-COOHNH-CH-COO-

大3

氨基酸

Ar-OH

RCHO

-

CH-OH

R-NH^R-NH-R,R-N-R^极

R

—HO-CH

R-CO-N-R〃CH-OH

R-CHO俨-OH

R-CO-R'

R-CO-OR'小CH20H葡萄糖

R-HCH-(CH2)16-C00H硬脂酸

(2)含官能团的种类、数目及排列方式等综合因素对化合物极性的影响口①化合物中所含正电或负电等电性基

团越多,极性越强(如氨基酸强极性)。□②化合物所含的极性基团数目越多,极性越强(葡萄糖极性强于鼠李糖)。

□③所含极性基团相同时,非极性基团越多,极性越弱(如高级脂肪酸极性弱)。□④酸、碱及两性化合物,游离

型极性弱,解离型极性强,存在状态可随pH改变。口(3)化合物极性与介电常数口化合物极性大体可依据介电

常数(e)的大小判断,e越大,极性越强。口

溶剂£水溶度(g/100g)极性

己烷1.880.007弱

苯2.290.06

乙醛(无水)4.471.3

三氯甲烷5.200.1

乙酸乙酯6.113.0

乙醇26.0

甲醇31.2

水81.0

3.简单吸附法的应用口(1)用于化合物的精制:结晶与重结晶过程中加入活性炭脱色、脱臭。□注意:有时

拟除去的色素不一定是亲脂性的,故活性炭脱色不一定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一般须根据预试结果先判断色素的类型,再决

定选用什么吸附剂处理为宜。口(2)用于化合物的浓缩:如活性炭吸附浓缩一叶萩碱。口4.吸附柱色谱法用于物

质的分离口(1)吸附剂及用量口主要吸附剂:硅胶、氧化铝。口用量:一般为样品量的30〜60倍。口样

品极性较小、难以分离者,吸附剂用量可适当提高至样品量的100〜200倍。□规格:通常为100目左右。口如采用

加压柱色谱,还可以采用更细的颗粒,或甚至直接采用薄层色谱用规格。

(2)拌样及装样口硅胶、氧化铝吸附柱色谱,应尽可能选用极性小的溶剂装柱和溶解样品,以利样品在吸附剂柱

上形成狭窄的原始谱带。口如样品在所选装柱溶剂中不易溶解,则可将样品用少量极性稍大溶剂溶解后,再用少量吸附

剂拌匀,并在60℃下加热挥尽溶剂,置P205真空干燥器中减压干燥、研粉后再小心铺在吸附剂柱上。口(3)洗脱口洗

脱溶剂宜逐步增加,但跳跃不能太大。实践中多用混合溶剂,并通过巧妙调节比例以改变极性,达到梯度洗脱分离物质的目

的。口注意:一般,混合溶剂中强极性溶剂的影响比较突出,故不可随意将极性差别很大的两种溶剂混合在一起使用。

实验室中最常应用的混合溶剂组合如表所示:口吸附柱色谱常用混合洗脱溶剂口

己烷——苯

苯——乙醛

苯——乙酸乙酯

性三氯甲烷——乙酶

递三氯甲烷——乙酸乙酯

三氯甲烷一甲醇

丙酮----水

甲醇——水

(4)添加溶剂的选择口分离酸性物质:选用硅胶(显酸性),洗脱溶剂加入适量乙酸,防止拖尾。□分离碱

性物质:选用氧化铝(显弱碱性),洗脱溶剂加入适量氨、毗嚏、二乙胺,防止拖尾。口(5)洗脱剂的选择与优化口

通过薄层色谱法(TLC)进行筛选口一般TLC展开时使组分Rf值达到0.2-0.3的溶剂系统可选用为柱色谱分离该相应组

分的最佳溶剂系统。口5.聚酰胺吸附色谱口基本原理:氢键吸附。□适用化合物类型:酚类、酿类、黄酮类。

□(1)聚酰胺的性质及吸附原理口性质:口商品聚酰胺均为高分子聚合物质,不溶于水、甲醇、乙醇、乙酰、

三氯甲烷及丙酮等常用有机溶剂。□对碱较稳定,对酸尤其是无机酸稳定性较差,可溶于浓盐酸、冰乙酸及甲酸。

聚酰胺色谱的分离机理:一般认为是“氢键吸附”,即聚酰胺的吸附作用是通过其酰胺以基与酚类、黄酮类化合物的

酚羟基,或酰胺键上的游离胺基与酸类、脂肪殁酸上的短基形成氢键缔合而产生吸附。至于吸附强弱则取决于各种化合物

与之形成氢键缔合的能力。口

固定相移动相

氢键:氢原子与电负性的原子X共价结合时,共用的电子对强烈地偏向X的一边,使氢原子带有部分正电荷,能再与

另一个电负性高而半径较小的原子Y结合,形成的X-H---Y型的键。□X、Y为氧(0)、氮(N)、氟(F)等电负性较大,

且半径较小的原子。口吸附强弱通常在含水溶剂中大致有下列规律:口①形成氢键的基团数目越多,则吸附能力

OHOHOH

②成键位置对吸附力也有影响。易形成分子内氢键者,其在聚酰胺上的吸附即相应减弱。如:口

OHOH

d小CC

③分子中芳香化程度高者,则吸附性增强;反之则减弱。如:口

0H

④洗脱溶剂的影响口洗脱能力由弱到强的顺

序为:口水〈甲醇或乙醇(浓度由低到高)〈丙酮〈稀氢氧化钠水溶液或氨水(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DMF)〈尿素

水溶液口(2)聚酰胺色谱的应用口①对酚类、黄酮类等含酚羟基化合物可逆吸附,分离效果好,吸附容量大,适

于制备分离。口②可用于生物碱、菇类、幽体、糖类、氨基酸等其他极性与非极性化合物的分离。□③对揉质的吸

附特强,近乎不可逆,故用于植物粗提取物的脱糅处理。

第一章总论(三)

6.大孔吸附树脂口性质:一般为白色球形颗粒状,通常分为非极性和极性两类,对酸、碱均稳定。□优势:

①操作简便,树脂可再生;口②可重复操作,产品质量稳定,收率恒定;口③既能选择性吸附,又便于溶媒

洗脱,且不受无机盐干扰:口④一般不用有机溶媒,既保持传统的中医理论用药特色,又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其有效成分。

□(1)吸附原理:口①选择性吸附(由于范德华引力或产生氢键的结果)□②分子筛性能(由其本身的多孔

性网状结构决定)口(2)影响吸附的因素:口①大孔树脂本身的性质(比表面积、表面电性、极性、能否形成氢

键等)。口②洗脱溶剂的性质(极性、酸碱性)。口③被分离化合物的性质(分子量、极性、能否形成氢键)。口注:

大孔树脂的色谱行为具有反相的性质,被分离物质的极性越大,其R,值越大,越容易洗脱。

(3)大孔吸附树脂的应用:口主要用于天然化合物的分离和富集口预处理方法:用高浓度乙醇湿法装柱,继

续用乙醇在柱上流动清洗,不时检查流出的乙醇液,至流出的乙醇液与水混合不呈现白色乳浊现象,然后以大量的蒸储水洗

去乙醇即可。□(4)洗脱液的选择:口洗脱液可选择水、甲醇、乙醇、丙酮、不同浓度的酸碱液等。□一般

方法如下:口①用适量水洗,洗下单糖、糅质、低聚糖、多糖等极性物质,用薄层色谱检识,防止极性大的皂昔被洗下;

②70%乙醇洗,洗脱液中主要为皂甘,但也含有酚性物质、糖类及少量黄酮,实验证明30%乙醇不会洗下大量的黄酮类化

合物;

③跳〜5%碱溶液洗,可洗下黄酮、有机酸、酚性物质和氨基酸:

④10%酸溶液洗,可洗下生物碱、氨基酸;

⑤丙酮洗,可洗下中性亲脂性成分

国第二章生物碱

第二章生物碱(一)

考点精要:口1.生物碱的含义、存在形式及重要成分口2.生物碱的结构与分类口3.生物碱的理化性质

□(碱性及其与结构的关系、沉淀反应)口4.生物碱的提取与分离口5.生物碱的色谱检识口6.实例:

苦参、麻黄、黄连、川乌、洋金花、马钱子口

第一节基本内容

□一、生物碱的定义口生物碱(Alkaloids)指来源于生物界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口大多有较复杂的

环状结构,氮原子结合在环内(特例:有机胺类生物碱N原子不在环内);□多呈碱性,可与酸成盐;口多具有

显着的生理活性。□一般来说,除氨基酸、氨基糖、肽类、蛋白质、核酸、核甘酸以及含氮维生素等动、植物体必

需的含氮有机化合物外,其他含氮有机化合物均可视为生物碱。

二、生物碱

的分布口植物类科属

双子叶植物口

如毛葭科(黄连属黄连,乌头属乌头、附子)、防己科(汉防己、北豆根)、罂粟科(罂粟、

(多见,已知有

延胡索)、茄科(曼陀罗属洋金花、颠茄属颠茄、蔗若属蔗菅)、马钱科(马钱子)、小樊

50多个科的120

科(三棵针)、豆科(苦参属苦参、槐属苦豆子)、芸香科吴茱萸属(吴茱萸)等

多个属)

单子叶植物如石蒜科、百合科(贝母属的川贝母、浙贝母)、兰科等

裸子植物如麻黄科、红豆杉科、三尖杉科和松柏科等

低等植物如烟碱存在于蕨类植物中,麦角生物碱存在于菌类植物中

地衣、苔群类植物中仅发现少数简单的呵跺类生物碱。□藻类、水生类植物中未发现生物碱。

宝马别逗罂粟口(毛莫科、马钱科、茄科、豆科、罂粟科)口防己终于小破口(防己科、吴茱萸属、

小聚科)口存在形式口①酰胺形式;口②游离形式:少数极弱碱,如那可丁;口③有机酸盐形式:绝

大多数生物碱,如柠檬酸盐、草酸盐、酒石酸盐、琥珀酸盐等;口④无机酸盐形式:少数盐酸生物碱,如盐酸小聚

碱、硫酸吗啡等;口⑤极少数以N-氧化物、生物碱昔等形式存在。

三、生物碱的分类及结构特征口(一)毗咤类生物碱口此类生物碱多来源于赖氨酸,是由毗咤或哌咤衍

生的生物碱,其结构简单,数量较少,主要有两种类型。口1.简单口比咤类口此类生物碱分子较小,结构简单,

夕日夕口加太力n培血rhiS6母地苗姥碗/高出川甘r+i佑,肉苗士口比1+,1«加础3LI

COOCH,COOH

2.双稠哌咤类口由两个哌咤环共用一个氮原子稠合而成的杂环,具瞳喏里西咤的基本母核。主要分布于豆科、

石松科和千屈菜科。如苦参中的苦参碱、氧化苦参碱,野决明中的金雀花碱等。口

口奎诺里西咤苦参碱氧化苦参碱金雀花碱

(二)食若烷类生物碱口此类生物碱多来源于鸟氨酸,由葭管烷环系的C3-醇羟基与有机酸缩合成酯。主要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