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山西省太原市重点中学校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2023届山西省太原市重点中学校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2023届山西省太原市重点中学校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2023届山西省太原市重点中学校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2023届山西省太原市重点中学校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3届山西省太原市重点中学校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2023届山西省太原市重点中学校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有着几千年悠久的文本发展史,并具有多元化丰富的文本解读传统,它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土壤之中。《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主张,诗歌的解读不能断章取义,曲解作品的原意。要在对诗歌全篇内容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去分析诗人写诗的主观意图。逆,解释为迎、求的意思。志为诗人所要表述的思想情感。吴淇《六朝选诗定论缘起》认为:以意逆志是“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这就是说,应该就的作品论作品,以作品的实际内容为依据去分析探求的思想。这种方法对于探求原的主观意图是十分正确的,有一定的意义。但对于文本的现实功能来讲,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实际上,任何一种阅读,都是具有当代性、功利性的阅读。读者都从现实的时代需求,去“断章取义”,开掘文本中有用的信息,加入了自己的独特理解和创造,并以此增加和累积作品的价值。《孟子·万章上》:“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就是说,要真正了解一个作品,就必须“知其人”和“论其世”,既要了解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思想感情、审美趣味、道德品质,又要了解所处的时代环境和社会现实。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也有解释:“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其实,一个文本一旦完成,就开始具有独立的意义,而不再受主观解释以及他所处时代的影响。历史文本的解读,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解读者个人的文化背景和现实需求,以及解读者所处时代提供的思维方式和认识工具。文艺学上常讲的作品(可供解读的文本话语和生发想象的各种意象)大于思想(的主观意图)就是这个道理。

(摘编自金振邦《多元视角中的文本解读》)

材料二:

建构文学文本解读理念的关键在于,必须认识到文学文本解读无效或者低效,是由于读者的心理预期状态的平面化,以表层的一望而知为满足。其实文学文本是一种立体结构,它至少由三个层次组成。一是表层的意象群落,包括五官可感的过程、景观、行为和感性的语言等,它是显性的。在表层的意象中渗透着情感价值,这就构成了审美意象。正如克罗齐所说:“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开意象,或是意象离开情趣,都不能独立。”需要说明的是,意象中的情趣并不限于情感,更完整地说应是情志,趣味中包含智趣。表层的意象是一望而知的,但其潜在的情志往往被忽略。如柳宗元的《江雪》,如果把“钓雪”解读为“钓鱼”,就是被显性的感知遮蔽,把意象当成细节,消解了隐性的审美情志。其实,意象不仅是对客体的描绘,而且也是主体的表现,是主体的情志为之定性,甚至使之发生变异的。此诗表层的形而下的“钓鱼”,为深层的形而上的精神境界所改变。前两句是对生命绝灭和外界严寒的超越,后两句是对内心欲望的消解。

意象不是孤立的而是群落式的有机组合,其间有隐约相连的情志脉络,这是文学文本的第二个层次,可称之为意脉。其特点为:第一,意脉以情志深化表层的意象;第二,在形态和性质上对表层的整体意象加以同化;第三,意脉所遵循的不是实用理性逻辑,而是超越实用理性的情感逻辑。这在中国古典诗话叫做“无理而妙”,其具体表现为情感的朦胧性,不遵循形式逻辑的同一律、排中律,情感的主观独特性更使它超越充足理由律:情感强烈时,往往是无缘故的。情感逻辑有时还以片面性与辩证法的全面性相对立:不管是爱是恨,都是非理性和片面的。遵循逻辑规律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实用理性准则是唯一的;而超越逻辑规律则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情感的可能性是无限的。第四,在具体的作品中,不管是小型的绝句,还是大型的长篇小说,意脉都以“变”和“动”为特点。在长篇小说中,事变前后大起大落的精神曲折和变异,乃是意脉的精彩所在。在绝句中,最动人处往往就是意脉的瞬间转换。意脉是潜在的,可意会而难言传。要把这种意味传达出来,需要具体分析具有原创性的话语。

保证审美价值最大限度升值的是文学的规范形式,这是文学文本结构的第三层次。深层的规范形式对于文学文本解读学极其关键,但学术界大都囿于黑格尔的“内容决定形式”说,把形式的审美功能排除在学术视野外。历代美学家出于哲学思维的惯性,总在主观和客观里兜圈子。睿智者如朱光潜、李泽厚、高尔泰等,都未能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未能意识到主观情感特征和客观对象特征的猝然遇合只是胚胎,没有形式就不能化胎成形,更不能达到审美的艺术层次。未经形式规范的情感,哪怕是真情实感,也可能是“死胎”。作家的观察、想象、感受及语言表述,都要受到特殊形式感的制约和分化,主观和客观并非直接发生关系,而是同时与形式发生关系。只有当形式、情感和对象统一为有机结构后才具备形象的功能。

(选编自孙绍振《文论危机与文学文本的有效解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文本解读历史悠久且不乏经典之论,孟子提出凡作品的解读都要“以意逆志”,不应该断章取义。

B.读者在文本解读时为累积作品的价值,可以加入自己的独特理解和创造,不用探求原的主观意图。

C.在解读审美意象时要由表及里,结合客体的描绘和主体的表现分析审美情志,不能满足于表层的理解。

D.受哲学思维影响,历代美学家都把形式的审美功能排除在学术视野之外,而无法达到审美的艺术层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引用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提出的观点,从反面佐证了“知人论世”的合理性。

B.材料二以《江雪》的意象解读为例,说明主体情志对表层意象的作用,指出潜在情志不应被忽略。

C.材料二不囿于权威的解释而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肯定了形式在文学文本解读中的关键作用。

D.两则材料虽然论述的重点不同,但都提出读者自身的知识水平会对文本解读产生重要的影响。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商隐《锦瑟》这篇诗歌的思想主旨解读有很多,体现了文艺学上常讲的作品大于思想这个道理。

B.古典诗词“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体现了“无理而妙”。

C.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种“不求甚解”地读书是一种无效的文学文本解读方法。

D.鲁迅谈《红楼梦》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这种不同解读与读者的心理预期有关。

4.请结合材料二内容,给“意脉”下定义。(4分)

5.在语文学习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才能有效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两则材料在解读文本的方法上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简要概括。(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诗祭

陈敏

尘土飞扬的人流中,颠簸的马车缓缓穿过坡下古战场。李清照揭开窗帘,她嗅到了风的气息。

“到了,夫人。”随从们说。乌江亭下的渡口上拥满了数以千计的逃难者。

金帝国的金戈铁马、强弓利箭击碎了她的“浓睡”与“闲愁”,冷冷清清的李清照遁入了无数逃难者的行列。

江面上笼罩着浓厚的阴云,流水呜咽着,如泣如诉。李清照孑然一身,漫步江岸,她似乎仍在寻寻觅觅。她找到了一位在江边渡船的老艄公。李清照询问:“今夜能否过江?”艄公答道:“不行,夜里是从来不过渡船的,只有风和日丽的白天方可过江,可这样的日子为数不多啊!很多年了,这江水好像从来没有平息过。”李清照追问原因,老艄公说:“唉,这都是因为楚霸王的阴灵不散,八千亡魂兴风作浪所致啊。”

李清照低头倾听,她听见江水在唱着一首歌,一首飘忽在眼前这片古战场的空旷与荒凉中的挽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分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霸王的血在乌江翻卷、吟唱,一直吟唱了一千年。临江而立,已经没有人能体味这首英雄末路的悲凉之歌,唯有她能够听懂。

夜间,李清照来到山后一处颓败的古庙里过夜。庙的墙皮已斑驳脱落。借着灯光,李清照可辨认出门楣上的字迹“霸王祠”。这是个很小的庙宇,面对着江水,耸立在一块凸起的岩石上,庙的四面长满了丛生的灌木。多年战乱,小庙早已断了香火,周围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蛛丝。借着残光,李清照看清了祠内供奉着的是一组霸王别姬的雕像。只见霸王伏案长吟,独特的“双瞳”炯炯闪亮,虽然穷途末路,却依然英姿勃勃。他的左边立着那匹与他出生入死的乌骓马,右边是为他且歌且舞、仗剑引颈的虞姬。

虞姬的雕像像磁石一样吸住了李清照的目光。莫非这就是传说中那个风情万种的女子?迷蒙而又凄婉的眼神,娇小的下巴,视死如归的面庞真是惟妙惟肖。这个与项王风雨同舟、形影相随的奇女子,在为自己心爱的男人殉情的最后瞬间,没有一丝的痛苦和哀愁,有的只是坦然的情怀和幸福到骨子里的微笑。人世间至情如此,真不知比帝王身下的宝座要珍贵多少倍!

李清照的眼睛湿润了。在仔细端详中,她觉得自己是那样地熟悉她,好像是千万次地见过她。她忽然发现这个虞姬是一面镜子,她从中照见了自己。“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李清照听到这首柔肠寸断的歌。

黑暗越来越浓,江面上的风吹奏出呜呜咽咽的凄凉,江流翻滚,发出震天的嘶鸣。

李清照的纤手滑过项王身上的每一片甲胄。黑暗中,她觉得自己是在触摸一团火——这是黑暗中陡然迸发起来的一团火,就是这团火,曾经从江东一直熊熊燃烧到阿房宫。

江水悠悠,泊船无数,纵使晴空万里,也无船载得动“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冲天霸气;莫说一生只有一次失败,纵然有一千次,也永远无法抹去这伟岸男子的千古雄姿。

想到此时此刻西子湖畔依然笙歌画舫、灯火明灭,临安王朝的酣梦残酒使李清照的热情一下子冷却了下来,化作一股透骨的冰凉。

山河破碎如亡夫赵明诚一路飘零的金石拓片纷纷扬;生灵涂炭似金人铁蹄下乌黑的烂泥。飞鸟群袭而自毁良弓,狡兔作祟而诛杀忠臣良将,大厦将倾啊,谁人独撑?

李清照仰天一阵狂笑,尖厉的笑声划破黑幕,惊得庙宇下蛰居的蝙蝠扑棱着翅膀一阵乱撞。

李清照跪倒在项王的神台上。此时此刻,她多么渴望这位神坛上的英雄能走下来,以横扫六合、气盖八方的气势北上中原,背水一战,一举扫除强虏,救民生于水火之中。

李清照满腔的幽情别恨化作滴血的泪水连绵不断地流淌着,她伏在项王的雕像前,哭诉了整整一夜。

项王啊!你这纯钢铸成的生命,竟然伟大到毫无韧性的地步,没有一丝一毫的权宜与苟且。要么一战而灭暴秦;要么一战而弃天下。酣畅淋漓而壁立千仞,真是一种至奇至美的大活法啊!

东方开始泛白,李清照站起身来,拭干泪水,用尽全部力量,咬破玉指,在墙壁上疯狂地涂写起来,殷红的血迹凝成一首千古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自从霸王祠有了这首诗后,乌江不再呜咽。

自此,乌江水浪为之平息,渡口开始日日渡人。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立足垓下古战场,以难民奔逃的场景描写开篇,营造出一种混乱凄清的氛围,且由面到点,为下文李清照巧遇霸王祠做铺垫。

B.金人入侵、山河破碎的现实让李清照从“浓睡”与“闲愁”的诗情画意中清醒过来,这也反映出北宋王朝重文抑武的国策是败乱的原因之一。

C.乌江渡口夜里不好渡船,只有风和日丽的白天方可过江,老艄公认为江水似乎从来不平息是楚霸王阴灵不散,八千亡魂兴风作浪所致。

D.祠堂里霸王和虞姬的塑像触动了李清照的情怀,在她眼中,人间至情超越成败得失,慷慨赴死促成生命伟岸,她对人物评价的角度独具特色。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项王雕像的甲胄是冰冷的,李清照却仿佛摸到了一团火,这样的触觉反差带有夸张,却显示出非同寻常的语言张力,魅力横生。

B.“虞姬是一面镜子,她从中照见了自己”,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借虞姬对项王的忠贞表述李清照对亡夫赵明诚的彻骨思念和自己南渡的羞耻感。

C.“纵使晴空万里,也无船载得动‘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冲天霸气”,这句话化抽象为具体,极言项王气势之盛,便于和下文形成对比。

D.李清照狂笑,一个笑字蕴含丰富:金人猖狂嚣张,侵我河山;统治者醉生梦死,苟且无为;百姓流离失所,度日艰难;奸贼作祟,祸乱朝堂。

8.小说以“乌江江面风浪滔天,无法渡船”始,到“江水浪平,日日渡人”终,试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6分)

9.有人评论本小说“这是当代女作家与一千年前的女词人的灵魂交流和追索解读,它提供的是凌空高蹈、诗意沛然的精神境界,构建了一个虚拟而现实的情感时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

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使民之义也,爱之而已矣。”

(节选自刘向《说苑·政理》)

材料二:

上念山林川泽,皆与民共,命自居庸以东,与天寿山相接,禁樵采,余俱弛禁。工部奏修军器,请征布漆于民。上命给钞市之。上曰:“古者土赋,随地所产,不强其所无。比年如丹漆、石青之类,所司不究物产,概下郡县征之。小民鸠敛金币,博易输纳,而吏胥因以为奸。其一切禁止。”

遣监察御史分巡天下,考察官吏。奏曰:进户部尚书郭资太子太师,命致仕。蹇义、夏原吉言其偏执妨事,且多病。上问杨士奇,对曰:“资强毅能守廉,人不得干以私。但性偏执,甚至沮格恩泽,不得下究。”上问其故。对曰:“诏书数下蠲免灾伤租税。不听开除,必令有司依额征纳,此其过之大者。”上颔之。

青州民刘中等奏:“自永乐中岁歉,流徙畿南枣强县凡二百余户,居二十年,已成家业。今有司遣还山东,乞附籍枣强。”上谓夏原吉曰:“彼此皆吾土,但得民安即已。唐宇文融括流民,过期不首者谪边。州县承风劳扰百姓逃窜尔其申饬有司以此为戒。”

上御文华殿,与侍臣论历代户口盛衰。上曰:“户口之盛衰,足以见国家之治忽。其盛也本于休养生息,其衰也必有土木兵戈。汉武承文、景之余,炀帝继隋文之后,开元之盛,遂有安史之乱,岂非恃富庶不知儆戒乎?汉武末年乃悔轮台,炀帝遂以亡国,玄宗卒至播迁,皆足为世大戒。”

车驾巡边,发京师,英国公张辅、阳武侯薛禄帅师从。驻跸虹桥,谕诸将曰:“朕深居九重,岂不自逸,但朝夕思念保民,故有此行。今渡河道路所经,皆水潦之后,秋田无获,朕甚悯焉。其将士有扰民者,杀无赦!”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3分)

州县A承风B劳扰C百姓D逃窜E尔其F申饬G有司H以此I为戒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指给予,与《六国论》中“与赢而不助五国”的“与”字意思相同。

B.修,指修治、修造,与《过秦论》中“修守战之具”的“修”字意思相同。

C.市,指买,与《望海潮·东南形胜》中“市列珠玑”的“市”字意思不同。

D.卒,指最终,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卒获有所闻”的“卒”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皇上认为主管官吏不去调查出产的物品,全都令郡县向百姓征敛,官吏趁机行奸作恶。这些要全部禁止。

B.杨士奇认为郭资不遵诏书,令地方官员仍按旧额征税,这是他为政最大的过错。皇上取消他晋升的任命。

C.青州百姓请求将已成家业的二百多户附入枣强户籍,皇上认为都是自己的国土,只要百姓安居乐业即可。

D.皇上同侍臣谈论历朝历代户口,他认为户口繁盛是因为休养生息,户口减少一定是因为大兴土木和战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比年如丹漆、石青之类,所司不究物产,概下郡县征之。

(2)资强毅能守廉,人不得干以私。但性偏执,甚至沮格恩泽,不得下究。

14.武王向太公询问的“治国之道”在材料二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内容加以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

孤雁①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孤雁

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矰缴②,孤飞自可疑。

①此诗写于杜甫寓居夔州之时。②矰:短箭。缴:系箭的丝绳。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诗首句即写“孤雁”,开篇点题;崔诗末句拈出“孤”字,呼应题目。

B.杜诗和崔诗都是以雁作为描写对象的咏物诗,体物曲尽其妙,托物言情。

C.两首诗的雁不同,杜诗写的是春天的北归之雁,而崔诗写的是秋天的南下之雁。

D.杜诗写雁形声兼备,给人以立体感;崔诗全篇实赋孤雁,犹如画家的工笔技法。

16.诗人同写孤雁,塑造的是两种形象,渲染的情怀有所区别,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善用典故,“____________”借“谦谦君子”的典故劝谏太宗要加强道德修养;“____________”引“网开一面”的典故劝谏太宗要田猎有度。

(2)《红楼梦》林黛玉的形象创作与李贺《李凭箜篌引》有关联。潇湘馆、湘妃竹与李诗中的“____________”所用典故相同,林黛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及其芙蓉花签与李诗中的“____________”存在文化关联。

(3)鸥鸟忘机比喻淡泊隐居,不存世俗机心,不以世事为怀。由此,诗人喜将鸥鸟意象写入诗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获取信息的便捷化与舒适化,究竟是在发展我们的思维能力还是相反呢?听听“好声音”,看看肥皂剧,果真能代替反复默诵与咀嚼那些花朵般、金子般、火焰般、匕首与针刺般的言语、章节与名篇巨著吗?不,肤浅浏览是不可能取代深刻阅读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语言学家与生理学家都已经判定,没有发达的语言系统,是不可能有深刻缜密的思想的。恰恰是语言符号激活了思维与想象能力,最大限度调动和整合不同资源从而实现①,然后去发展、延伸、突破已有的知识见解。

在人们日益以触屏浏览取代苦读攻读的今天,我们还有没有深度的与认真的阅读呢?仅仅浏览,是视觉与听觉的瞬间刺激,容易停留在相对浅薄破碎的层面上。的确,在这样一个②的社会氛围中,人人太过想要快速获取成功,一些不查核、不分辨、不概括、不回溯、无推敲斟酌、绝无任何解答能力更无创意的平面信息性能人已经出现了。他们离开了阅读,只有浏览与便捷舒适的扫描,以微博代替书籍,以段子代替文章,以花拳绣腿代替③,以吹嘘表演代替讲解探讨,将会导致精神懒惰。英谚云:宁可失去英伦三岛,不能失去莎士比亚。因为莎士比亚代表的是能够参与社会建设并构建民众追求方式和生产方式由此进一步塑造民族自尊心与自爱心的文化。所以我想强调,在触屏时代,我们的“莎士比亚”也不能失去,不要做网络的奴隶,坚持阅读,受益无穷。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述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人生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白我们的生命事业到底是怎么回事。有两句话我很欣赏:生命是一种过程,①。

我们每一个人是活在每一天的,假如说你每一天都高兴了,其实你一辈子就是幸福快乐的!有次我用矿泉水瓶灌了一瓶黄河水,放在路边,我发现,四分之三已经变成了清澈的水,而只有四分之一是沉淀下来的泥沙。假如我们把这瓶水的清水部分比喻成幸福和快乐,而把沉淀的泥沙比喻成我们的痛苦的话,当你摇晃一下,生命中整个充满的是浑浊,但是当你把心静下来,尽管②,四分之一的痛苦和烦恼沉淀,生命中的四分之三就是幸福和快乐。

什么叫事业是一种结果呢?作为一件事情,最后的结果确实是无情的,但任何事情只要你在做的时候,他就不能算成功。我认为我自己是成功的,成功不在于新东方做了多大,也不在于我有多少钱,而在于我有一种心态:过去我摔倒过千万次,以后我也可能还会摔倒千万次,但是我依然能够爬起来。对于你做事情来说,事情的结果怎么样,在社会人的眼中,是成功的惟一的标准!但如果你为了一个事业目标已经竭尽全力,③,生命本身的丰富也是最好的结果。

——俞敏洪演讲稿(有删改)

21.请在文中虚下划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根据文段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最后一段开头用设问的方式,自问自答,既承上启下,使演讲层次分明,同时也启发了读者的思考。

B.将生活中的挫折说成“摔倒”,用词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符合演讲稿通俗易懂、有感染力的特点。

C.作为一篇演讲稿,灵活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有利于演讲者与听众的交流,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D.文中划线句中的冒号作用为引出下文;逗号可以改为分号,修改后整个句子的结构层次会更加清晰明显。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闻一多《红烛》诗中以燃烧的红烛自比:“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动画电影《深海》则有一句备受推崇的台词:“做自己的光,不需要太亮,足以挨过寒冬和黑夜就好。”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1.C(A.扩大范围。“孟子提出凡作品的解读都要”错误,由“故说《诗》者”可知孟子提出是针对《诗》的解读,不是所有作品。B.曲解文意。缺失原文关键信息“读者都从现实的时代需求,开掘文本中有用的信息”,不是随意解读;原文也肯定了“探求原的主观意图是十分正确的,有一定的意义”,只是在文本的现实功能来讲,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不需要。D.“受哲学思维影响”错误,应为“哲学思维的惯性,即传统哲学具有主客体二元对立统一思维模式的影响”;“历代美学家都”过于绝对,原文“学术界大都囿于黑格尔的‘内容决定形式’说,把形式的审美功能排除在学术视野外”)

2.D(D.“都提出读者自身的知识水平对文本解读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概括不当。材料二未提及,只是谈到读者的心理预期状态的平面化会导致文学文本解读无效或者低效。材料一中提及的“解读者个人的文化背景”,也不等同于读者自身的知识水平)

3.C(C.“一种无效的文学文本解读方法”错误。原文“文学文本解读无效或者低效,是由于读者的心理预期状态的平面化,以表层的一望而知为满足”,陶渊明所谓“不求甚解”是对自己所读之书不执著于自己的理解,而从“每有会意”可知,他对书中的意义是有深入体会的,读书的要诀全在会意,也是一种高明的读书方法。这种读书方法是不固执于一点,不死扣一字一句,不为某一局部放弃整体,而是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4.意脉①是由隐藏在群落式意象之中的,②可以深化、同化表层意象的,③遵循情感逻辑,④以“变”和“动”为特点的情志脉络。(每点1分,四点满分)

5.①以意逆志法。以作品的实际内容为依据去分析探求的主观意图。②知人论世法。要真正了解一个作品,就必须“知其人”和“论其世”。③断章取义法。开掘文本有用信息,进行个性化解读,以此增加作品价值。④立体解读法。结合文学文本三个立体层次意象、意脉和形式进行有效的阅读,不要以表层的一望而知为满足。(答出1点得1分,答满4点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6.B(B.“这也反映出北宋王朝重文抑武的国策是败乱的原因之一”错误,文中并没有反映社会动荡的原因,无文本依据,无中生有)

7.B(B.“对亡夫赵明诚的彻骨思念和自己南渡的羞耻感”错误,主要是借此来表述李清照的气节)

8.①结构上,首尾呼应,结构完整。②主旨上,通过江水的变化,表现了正确理解项王自刎乌江的意义的重要性,凸显对“气节”的礼赞;③艺术手法上,增加了小说的神秘色彩。(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6分)

9.①这篇小说取材于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但是虚构人物和情节,通过细节描写、联想想象、人物形象的刻画、神话色彩的添加,使作品充满想象力和创造性。②以李清照的生平和诗歌创作为基础,关照历史和现实,以史喻实。③借助李清照渡江拜访霸王祠的虚构故事,表述出了对视死如归的崇高气节的弘扬,对屈辱偷生行径的讽刺。(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CEH(句意:州县迎合上官意图烦劳打扰百姓,百姓逃窜。你一定告诫主管官员,把这件事作为警戒。“百姓”作“逃窜”的主语,故“百姓”应与前文断开;“尔”是“你”的意思,作后文的主语,故“尔”应与前文断开;“申饬有司”为完整的动宾结构,“有司”作“申饬”的宾语,故“有司”应与后文断开)

11.A(A.“意思相同”错。“与赢而不助五国”的“与”,结交、同盟。句意: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它五国。B.“修”都是“修治、修造”。句意:整修防守和进攻的器械装备。C.“市列珠玑”的“市”的意思是“市场”。句意:市场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珠玉珍宝。D.“卒”都是“最终”。句意: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12.B(B.“皇上取消他晋升的任命”错。原文“进户部尚书郭资太子太师,命致仕”说的是晋升户部尚书郭资为太子太师,命他退休。“上颔之”说的是皇上点头认可了杨士奇的回答,应是赞成晋升户部尚书郭资为太子太师,命他退休)

13.(1)近年像丹漆、石青之类,主管官吏不去调查出产的物品,全都下达郡县向百姓征敛。(“比年”,近年,1分;“究”,调查,1分;“概”,全都,1分;“下”,下达,1分)

(2)郭资坚决刚毅,能保持廉洁,别人不能拿私事来请求他。只是性格偏执,甚而至于阻碍皇上的恩惠,使皇恩不能下及百姓。(“干”,求请、求取,1分;“干以私”,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以私干”,1分;“沮格”,阻止、阻挠,1分;“下究”,下达,1分)

14.①与民共享山林川泽;②禁止向百姓征收布漆等;③让流徙的百姓附籍枣强;④严禁将士扰民。(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

材料一:

周武王向姜太公询问说:“治理国家的方法是怎样的?”姜太公回答说:“治理国家的方法,不过是爱民罢了。”

周武王又问:“怎样爱民呢?”姜太公回答说:“使人民获利而不要使他们受到伤害,使他们获得成功而不要使他们失败,使他们生存下去而不要杀害他们,给他们财物而不要夺取他们的财物,使他们欢乐而不要使他们受苦,使他们高兴而不要使他们愤怒,这就是治理国家的方法,治理人民的方法,也就是爱他们罢了。”(节选自刘向《说苑·政理》)

材料二:

皇上想山林川泽都与百姓共有,下令从居庸关以东,与天寿山相交接的地方,禁止砍柴,其他地方都解除禁令。工部上奏朝廷修造兵器,请求向百姓征收布漆。皇上命令供给钱钞购买布漆。皇上说:“古代的地方赋税,按照土地所生产的征收,不强迫百姓缴纳没有的东西。近年像丹漆、石青之类,主管官吏不去调查出产的物品,全都下达郡县向百姓征敛。百姓只得聚敛金钱,交易换取来缴纳。而官吏趁机做违法的事。这一切全部禁止。”

皇上派遣监察御史分别巡视全国各地,考察地方官吏。上奏说:晋升户部尚书郭资为太子太师,命他退休。蹇义、夏原吉上奏说他固执、妨碍政事,而且身体多病。皇上询问杨士奇,杨士奇回答说:“郭资坚决刚毅,能保持廉洁,别人不能拿私事来请求他。只是性格偏执,甚而至于阻碍皇上的恩惠,使皇恩不能下及百姓。”皇上询问其中的缘故。杨士奇回答说:“诏书多次下令要免除受灾受伤百姓的税赋,可是郭资执意不听从免除的命令,一定让地方主管官员按照原先的数目征收缴纳。这是他最大的过错。”皇上点头认可。

青州百姓刘中等上奏:“从永乐年间年成歉收,流动迁徙到国都南部枣强县一共二百多户,居住二十年,已经拥有家产。如今主管官员要把他们遣送回山东,请求附入枣强户籍。”皇上对夏原吉说:“那里这里都是我的国土,只要能让百姓安居就可以了。唐朝宇文融搜求流亡的百姓,超过时限不自首的就发配到边境。州县迎合上官意图烦劳打扰百姓,百姓逃窜。你一定告诫主管官员,把这件事作为警戒。”

皇上驾临文华殿,同侍臣谈论历朝历代户口繁盛减少的事情。皇上说:“户口的盛衰问题,完全能够看出这个国家是太平盛世还是乱世。户口繁盛源于采用了休养生息政策,户口减少一定有大兴土木之事和战争。汉武帝承袭文帝、景帝的遗留的功业,隋炀帝继承隋文帝之后,开元盛世之后,终有安史之乱,难道不是依仗富庶繁荣而不知戒备警惕吗?汉武帝末年就后悔用兵轮台,隋炀帝最终也因此而亡国,唐玄宗最终到了迁徙流离的境地,都完全可作为后世引以为戒的教训。”

皇上巡视边防,从京城出发,英国公张辅、阳武侯薛禄率领军队跟从。驻扎在虹桥,皇上告诉众将领说:“朕深居宫中,难道不安逸?只是时时考虑安养百姓,所以才有这次出行。现在渡过黄河所经过的道路,都是大雨之后,秋天的田地里没有收获,朕非常同情他们。如果有扰民的将士,杀无赦。”(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C(“杜诗写的是春天的北归之雁,而崔诗写的是秋天的南下之雁”分析有误。崔诗“几行归塞尽”写的是春天的北归之雁。杜甫的《孤雁》诗是一首孤雁念群的赞歌。此诗中的孤雁究竟是“北归”还是“南下”之雁,未可定论)

16.形象:

诗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