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2021年中考化学真题卷(含答案与解析)_第1页
浙江省绍兴市2021年中考化学真题卷(含答案与解析)_第2页
浙江省绍兴市2021年中考化学真题卷(含答案与解析)_第3页
浙江省绍兴市2021年中考化学真题卷(含答案与解析)_第4页
浙江省绍兴市2021年中考化学真题卷(含答案与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绍兴市2021年中考试题

化学

注意事项:

i.试题的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卷上直接作答。

2.作答前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3.考试结束,由监考人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2.下列科学实验设计方案正确的是

A.①区分铁和硫化亚铁B.②验证铁钉生锈需

要氧气

③干燥并收集一瓶氧气D.④测定空气中氧

气的体积分数

3.我国发明的新型钛合金,为“奋斗者”号下潜万米海底、从事科考任务解决了材料难题。工业制取金属

一定条件

钛的主要反应式是:①2FeTiC)3+6C+7c%八2FeCh+21皿+6C0;

高温

②2Mg+TiCl&2MgeL+Ti。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FeTiCh属于氧化物

B.钛合金是一种金属单质

C.反应②属于置换反应

D.TiCL,中钛元素和氯元素的质量比为96:71

4.以可靠的实验事实为基础,通过推理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称为科学推理法。下列结论通过这种方法得出

的是

A.①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大小有关B.②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C.③叶片的下表面一般气孔数目较多D.④牛顿第一定律

5.向一定质量的Mg(NO3)2和Cu(NO3)2混合溶液中加入a克锌粉和铁粉的混合物,充分反应后过滤,

得到不饱和的滤液和滤渣,将滤渣洗涤、干燥后再称量,得到的固体质量仍为a克。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①滤渣中可能有铜

②向滤渣中加稀盐酸,可能有气泡产生

③滤液中一定有Mg(NO3)2、Zn(NO3)2和Fe(N03)2,可能有Cu(NO3)2

④若忽略过滤操作中溶液损失,滤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大于原混合溶液溶质的质量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6.2021年3月,四川三星堆遗址进行了新一轮考古发掘至今三星堆已出土了黄金面具、青铜纵目面具等

一批珍贵文物,如图。

黄金面具纵目面具

(1)出土的黄金面具仍金光灿灿,而青铜纵目面具已锈迹斑斑,这说明金的活动性比铜(选填

“强”或“弱”

(2)古代制作青铜器铜来源于铜矿,如黄铜矿,黄铜矿的主要成分为二硫化亚铁铜为(CuFeSz),其中

铁元素和铜元素均为十2价,则硫元素的化合价为一。

(3)应用碳-14测出三星堆遗址距今3000年左右,碳-12和碳-14是碳元素的两种同位素原子,它们的主要

区别是原子核中数不同。

7.物质的溶解度不同,用途也不同。请据表回答:

表一物质的溶解度(20℃)

物质NaOHCa(OH)2CaCC)3CaSC)3

溶解度(克)1090.1650.00140.0043

表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等级

20℃时的溶解度(克)>10MO0.01-1<0.01

等级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1)实验中一般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而不用澄清石灰水来吸收二氧化碳主要原因是氢氧化钙

于水,吸收效果不好。

(2)实验中一般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但是根据上表可知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不一定是二氧化

碳,也可能是二氧化硫,请用化学方程式说明。

(3)20。。时,饱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精确到0.1%)

8.酸碱理论的发展如下:

①17世纪前,人们对酸碱的认识模糊,只凭感觉器官的感受来判定。

②17世纪木,朴素酸感理论:凡物质的水溶液能溶解某些金属,跟碱接触会失去原有特性,且能使石蕊

试液变红的物质叫酸;凡物质的水溶液有苦溜味,跟酸接触后会失去原有特性,且使石蕊试液变蓝的物质

叫碱。

③19世纪末,酸碱电离理论: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叫酸,电离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

是OH的化合物叫碱。

④20世纪初,酸碱质子理论:任何能给出质子的物质(分子、原子或离子)都是酸,任何能接受质子的物

质(分子、原子或离子)都是碱,且酸碱有如下关系:酸一H++碱,两者彼此联系在一起叫做共物酸碱对。

酸失去一个质子后形成的物质叫做该酸的共甑碱,碱结合一个质子后形成的物质叫做该碱的共扼酸。

(1)根据朴素的酸碱理论,Na2cCh属于(选填“酸”或“碱”

(2)根据酸碱电离理论理解酸碱反应的实质是:。

(3)已知H2co3fHeO;+H+和HCO;fCO;+H+,由酸碱质子理论,H2c。3的共规碱是。

(4)随着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酸碱理论的描述也在不断完善。下列对不同酸碱理论的分析合理的

是。

A.酸碱电离理论认为酸碱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B.酸碱电离理论认为氧元素是酸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C.酸碱质子理论认为酸和碱可以是分子,也可以是离子

D.酸碱质子理论扩大了酸和碱的范围,不再具有局限性

9.按我国政府要求2021年1月1日起餐饮行业已禁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吸管,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可降

解的环保吸管。环保纸吸管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化学式为(C6H10O5)n,而原来塑料吸管的主要成分是

聚丙烯,化学式为(C3H6)n。

(1)纤维素是一种(选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2)纤维素分子中,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3)计算32.4克纤维素中所含碳元素质量与多少克聚丙烯中所含碳元素质量相同?

10.取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倒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为探究反应后所得溶液X的成

分,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所加试剂均足量):

(1)过滤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2)产生的无色气体是

(3)溶液X的溶质是

(4)计算滤液A中氯化钠的质量

11.2021年3月,中央财经会议明确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

碳中和。“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来抵消掉这部分

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

(1)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根据图甲回答支持这一结论的信息是:

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全球平均气温及大气中二全球平均气温■℃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全球平均气温

图甲

光伏发电

工厂

图乙

(2)科学家己经研究出多种方式来实现二氧化碳的转化。

①浙江大学研发的“二氧化碳烟气微藻减排技术”,利用微型藻类吸收二氧化碳实现固碳。微型藻类是

(选填“真核”或“原核”生物,该技术的本质是利用微藻的一作用实现固碳。

②固碳的另一种方法是将收集的二氧化碳和水混合后注入地下玄武岩中,最终与岩石中的矿物质作用形成

固态的石头碳酸盐。这种固碳方式属于_____变化(选填“物理”或“化学”)«

③我国研发的“液态太阳燃料合成技术”(图乙),甲醇(CH.QH)等液体燃料被形象地称为“液态阳光”。

甲醇制取过程中能量转化是:太阳能-电能一_____能。

甲醇合成时,若碳元素全部来自于二氧化碳,则制取10吨甲醇需要消耗二氧化碳吨。(二氧化碳转

一定条件

化成甲醇的方程式为:CO2+3H,CH3OH+H2O)

(3)交通领域的“以电代油”可以来实现“减碳”目标。图丙为某纯电动汽车与某燃油汽车的相关数据,

请回答:

‘每百公里耗、

(期岩由、电20kW,hZ、Z、

每度W-Jr——燃烧质每百公

里耗油

图丙

①与燃油汽车相比,纯电动汽车每行驶100km会向空气减少排放_____kg二氧化碳

(耳(油=°-7x1°kg/m,结果精确到0.1)。

②从获取电能各种方式看,相对于燃煤发电,符合“减碳”理念的是发电。

参考答案

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7^-

A加热液体B.加固体药品口

C.滴加液体药品:D.检验气密性/1

【答案】D

【解析】

【详解】A、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图中操作错

误,不符合题意;

B、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可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用

小纸条折叠成的纸槽)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C、胶头滴管加液时,既不能伸入容器,更不能接触容器,应垂直悬空于容器上方0.5cm处。不符合题意;

D、检查气密性:将导管置于水中,用手紧握试管,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有气泡冒出,说明气密性

良好,符合题意。

故选D。

2.下列科学实验设计方案正确的是

①区分铁和硫化亚铁B.②验证铁钉生锈需

要氧气

潮湿的氧气

C.氢氧化钠固体③干燥并收集一瓶氧气D.④测定空气中氧

气的体积分数

【答案】A

【解析】

【详解】A、铁能被磁铁吸引,硫酸亚铁不能被磁铁吸引,可以用磁铁吸引区分,符合题意:

B、左边试管中铁钉与氧气和水接触,生锈,右边试管中铁钉与氧气接触,不生锈,说明铁生锈需要水,不

符合题意;

C、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用万用瓶收集,应“长进短出”,不符合题意;

D、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化学反应前后,压强的变化不大,无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不符合题意。

故选Ao

3.我国发明的新型钛合金,为“奋斗者”号下潜万米海底、从事科考任务解决了材料难题。工业制取金属

一定条件

钛的主要反应式是:①2FeTiC)3+6C+7c%八2FeCh+21皿+6C0;

高温

(2)2Mg+TiCl4=2MgCl2+Ti。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FeTiCh属于氧化物

B.钛合金是一种金属单质

C.反应②属于置换反应

D.TiCL中钛元素和氯元素的质量比为96:71

【答案】C

【解析】

【详解】A、FeTiCh是由Fe、Ti、O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B、钛合金是在钛中加入其它物质混合而成,不属于单质,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C、反应②符合“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符合

题意;

D、TiCLj中钛元素和氯元素的质量比为:48:(35.5x4)=24:71,不符合题意。

故选Co

4.以可靠的实验事实为基础,通过推理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称为科学推理法。下列结论通过这种方法得出

的是

火柴头火柴梗

木板

A.①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大小有关B.②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C.③叶片的下表面一般气孔数目较多D.④牛顿第一定律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大小有关,运用了控制变量法,不符合题意;

B、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运用了对比的方法,不符合题意;

C、叶片的下表面一般气孔数目较多,采用的是对比的方法,不符合题意;

D、牛顿第一定律是以可靠的实验事实为基础,通过推理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事实上不受摩擦力的物体不

存在),符合题意。

故选D。

5.向一定质量Mg(NO3)2和Cu(NO3)2混合溶液中加入a克锌粉和铁粉的混合物,充分反应后过滤,

得到不饱和的滤液和滤渣,将滤渣洗涤、干燥后再称量,得到的固体质量仍为a克。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①滤渣中可能有铜

②向滤渣中加稀盐酸,可能有气泡产生

③滤液中一定有Mg(NO3)2、Zn(NO3)2和Fe(NO.,)2,可能有Cu(NO3)2

④若忽略过滤操作中溶液损失,滤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大于原混合溶液溶质的质量

A.①②B.C.②③D.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金属活动性:Mg>Zn>Fe>Cu,向一定质量的硝酸镁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ag锌粉和铁粉

的混合物,锌先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即:Zn+Cu(NO3)2=Z/?(NO3)2+Cu,65份的锌置换出

64份的铜,固体质量减小,溶液质量增加,待硝酸铜完全反应后,铁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即

Fe+Cu(NO3)2=Fe(NO3)2+Cu,56份的铁置换出64份的铜,固体质量增加,溶液质量减小,充分反应

后过滤,得到不饱和的滤液和滤渣,将滤渣洗涤、干燥后再称量,得到的固体质量仍为a克,故一定发生

了铁和硝酸铜的反应。

①一定发生了锌和硝酸铜、铁和硝酸铜的反应,滤渣中一定有铜,错误;

②铁可能过量,向滤渣中加稀盐酸,可能有气泡产生,正确;

③硝酸镁不参与反应,滤液中一定含硝酸镁,锌、铁一定与硝酸铜发生了反应,滤液中一定含硝酸锌和硝

酸亚铁,可能含硝酸铜,正确;

④锌与硝酸铜反应,溶液质量增加,铁与硝酸铜反应,溶液质量减小,完全反应后,滤渣的质量不变,故

滤液中溶质的质量等于原混合溶液溶质的质量,错误0

故正确的是②③。

故选C。

6.2021年3月,四川三星堆遗址进行了新一轮考古发掘。至今三星堆已出土了黄金面具、青铜纵目面具等

一批珍贵文物,如图。

黄金面具纵目面具

(1)出土黄金面具仍金光灿灿,而青铜纵目面具已锈迹斑斑,这说明金的活动性比铜(选填

“强”或“弱”)。

(2)古代制作青铜器的铜来源于铜矿,如黄铜矿,黄铜矿的主要成分为二硫化亚铁铜为(CuFeSz),其中

铁元素和铜元素均为十2价,则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3)应用碳-14测出三星堆遗址距今3000年左右,碳-12和碳-14是碳元素的两种同位素原子,它们的主要

区别是原子核中数不同。

【答案】⑴.弱⑵.-2(3).中子

【解析】

【详解】(1)出土的黄金面具仍金光灿灿,而青铜纵目面具已锈迹斑斑,这说明金的活动性比铜弱,金很

难与其它物质反应;

(2)CuFeSz中铁元素显+2价,铜元素显+2价,设硫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

代数和为零,可得:(+2)+(+2)+2x=0,x=-2;

(3)碳-12和碳-14是碳元素的两种同位素原子,它们的质子数相同,主要区别是原子核中中子数不同。

7.物质的溶解度不同,用途也不同。请据表回答:

表一物质的溶解度(20℃)

物质NaOHCa(OH)2CaCOsCaSC)3

溶解度(克)1090.165000140.0043

表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等级

20℃时的溶解度(克)>10MO0.01-1<0.01

等级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1)实验中一般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而不用澄清石灰水来吸收二氧化碳主要原因是氢氧化钙

于水,吸收效果不好。

(2)实验中一般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但是根据上表可知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不一定是二氧化

碳,也可能是二氧化硫,请用化学方程式说明。

(3)20℃时,饱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o(精确到0.1%)

【答案】⑴.微溶(2).SO2+Ca(OH)2=CaSO3+H2O(3).52.2%

【解析】

【详解】(1)实验中一般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而不用澄清石灰水来吸收二氧化碳主要原因是氢

氧化钙微溶于水,浓度低,吸收二氧化碳的量有限:

(2)二氧化硫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亚硫酸钙和水,生成沉淀,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SO2+Ca(OH)2=CaSO3J+H,O;

(3)20℃时,氢氧化钠的溶解度为109g,饱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x100%»52.2%。

109g+100g

8.酸碱理论的发展如下:

①17世纪前,人们对酸碱的认识模糊,只凭感觉器官的感受来判定。

②17世纪木,朴素的酸感理论:凡物质的水溶液能溶解某些金属,跟碱接触会失去原有特性,且能使石蕊

试液变红的物质叫酸;凡物质的水溶液有苦溜味,跟酸接触后会失去原有特性,且使石蕊试液变蓝的物质

叫碱。

③19世纪末,酸碱电离理论: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叫酸,电离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

是OH-的化合物叫碱。

④20世纪初,酸碱质子理论:任何能给出质子的物质(分子、原子或离子)都是酸,任何能接受质子的物

质(分子、原子或离子)都是碱,且酸碱有如下关系:酸—H++碱,两者彼此联系在一起叫做共瑰酸碱对。

酸失去一个质子后形成的物质叫做该酸的共轨碱,碱结合一个质子后形成的物质叫做该碱的共轨酸。

(1)根据朴素的酸碱理论,Na2c。3属于(选填“酸”或“碱”)。

(2)根据酸碱电离理论理解酸碱反应实质是:。

(3)已知H2co3fHeO;+H+和HCO;fCO;+H+,由酸碱质子理论,H2cCh的共粗碱是。

(4)随着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酸碱理论的描述也在不断完善。下列对•不同酸碱理论的分析合理的

是o

A.酸碱电离理论认为酸碱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B.酸碱电离理论认为氧元素是酸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C.酸碱质子理论认为酸和碱可以是分子,也可以是离子

D.酸碱质子理论扩大了酸和碱的范围,不再具有局限性

【答案】(1).碱(2).酸电离出的氢离子和碱电离出的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的过程(或

+

H+OH=H2O)(3).HCO;(4).AC

【解析】

【详解】(1)凡物质的水溶液有苦溜味,跟酸接触后会失去原有特性,且使石蕊变蓝的物质叫碱。碳酸钠

能与酸反应,失去原有特性,且碳酸钠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故根据朴素的酸碱理论,Na2cCh属于碱;

(2)酸碱电离理论: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叫酸,电离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0H-

的化合物叫碱。故酸碱反应的实质是:酸电离出的氢离子和碱电离出的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的过程;

(3)酸失去一个质子后形成的物质叫做该酸的共粗碱,故碳酸的共挽碱是:HCO;;

(4)A、酸碱电离理论: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叫酸,电离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

0巾的化合物叫碱,故酸碱电离理论认为酸碱是两种不同的物质,符合题意;

B、酸碱电离理论认为氢元素是酸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不符合题意;

C、酸碱质子理论:任何能给出质子的物质(分子、原子或离子)都是酸,故酸碱质子理论认为酸和碱可以

是分子,也可以是离子,符合题意;

D、酸碱质子理论扩大了酸和碱的范围,但是具有局限性,不符合题意。

故选ACO

9.按我国政府要求2021年1月1日起餐饮行业已禁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吸管,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可降

解的环保吸管。环保纸吸管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化学式为(C6H10O5)n,而原来塑料吸管的主要成分是

聚丙烯,化学式为(C3H6)no

(1)纤维素是一种(选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2)纤维素分子中,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3)计算32.4克纤维素中所含碳元素质量与多少克聚丙烯中所含碳元素质量相同?

【答案】(1)有机物

(2)2:1

(3)32.4克纤维素中所含碳元素质量:32.4gx-------------------x100%=14.4g

72n+10n+16?5n

-36n—xlOO%|=16.8g

含碳元素质量相同的聚丙烯为:14.4g+

36n+6nJ

【解析】

【详解】(1)纤维素含碳元素,属于有机物;

(2)纤维素分子中,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0n:5n=2:1;

(3)见答案。

10.取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倒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为探究反应后所得溶液X的成

分,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所加试剂均足量):

(1)过滤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2)产生的无色气体是。

(3)溶液X的溶质是。

(4)计算滤液A中氯化钠质量一

【答案】(1).引流(2).CCh(3).NaOH、Na2co3、Na2sCU(4).解:设硫酸钠与氯化钢反应生

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为x

BaCl2+Na2SO4=BaSO4J+2NaCl

233117

4.66gx

空=空42.34g

117x

设碳酸钠与氯化钢反应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为y

BaC^+Na2co3=BaCO3+2NaCl

197117

12.54g-4.66gy

1977.88g

—.y=4.68g

氯化钠的质量为2.34g+4.68g=7.02g

【解析】

【详解】(1)过滤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2)向溶液X中加入氯化领,得到固体甲,固体甲一定含氯化专贝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的硫酸钢,可能含碳酸

钠和氯化钢反应生成的碳酸钢,加入稀硝酸,产生无色气体,说明含碳酸领,碳酸钢和稀硝酸反应生成了

硝酸钢、二氧化碳和水,故无色气体是CO2;说明溶液X中一定含碳酸钠;

(3)氢氧化钠一定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了硫酸钠和水,故溶液X中一定含硫酸钠,由(2)可知,溶液X中

含碳酸钠,向溶液X中加入足量氯化钢,能将碳酸钠除尽,然后向滤液A中加入无色酚酷试液,溶液变红,

说明含氢氧化钠,故溶液X的溶质为:NaOH、Na2co3、Na2so4;

(4)见答案。

11.2021年3月,中央财经会议明确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

碳中和。“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来抵消掉这部分

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

(1)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根据图甲回答支持这一结论的信息是:。

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全球平均气温及大气中二全球平均气温9c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全球平均气温

图甲

光伏发电

合成工厂

电解

水(Hg)一►氯气(H2)

二氧化碳(CO2)

甲酯(CHiOH)

图乙

(2)科学家已经研究出多种方式来实现二氧化碳的转化。

①浙江大学研发的“二氧化碳烟气微藻减排技术”,利用微型藻类吸收二氧化碳实现固碳。微型藻类是

(选填“真核”或“原核”生物,该技术的本质是利用微藻的作用实现固碳。

②固碳的另一种方法是将收集的二氧化碳和水混合后注入地下玄武岩中,最终与岩石中的矿物质作用形成

固态的石头碳酸盐。这种固碳方式属于变化(选填“物理”或“化学”)。

③我国研发的“液态太阳燃料合成技术”(图乙),甲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