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翠竹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_第1页
江苏省常州市翠竹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_第2页
江苏省常州市翠竹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_第3页
江苏省常州市翠竹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_第4页
江苏省常州市翠竹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江苏省常州市翠竹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2022-2023学年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翠竹中学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积累运用。(共20分)

(多选)1.(3分)选出对有关名著表述不正确的两项()

A.《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这首诗体现出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B.在《北方》一诗中,诗人用明白如白话的口语,近乎散文的诗行,传达出极为悲凉的哀痛之情。

C.《煤的对话》中的“我”经历沧桑,长久地沉默、怨愤,失去了斗志,不再渴望火的到来。

D.“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土地里面。”这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述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E.“这些人是无价之宝,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是谢廖沙到修铁路的工地视察时说的。

2.(2分)艾青是一位大的诗人,他的诗常常富有生哲理。请结合《艾青诗选》中某首诗所体现的人生哲理,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3.(2分)选出下列各句中表述正确的一项()

A.第12版《新华字典》收录了“拼购”“刷屏”等词语,意味着一些网络词语被更广泛地使用和接受。

B.在践行“尊老爱幼”传统美德活动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执行力不足,二是方法不当。

C.“学习如逆水行舟,不是前进就是后退”是并列复句。

D.“作为一个有骨气的男儿,与其跪着生,不如站着死。”是选择复句。

4.(3分)仔细读下面这幅漫画《取水》,说说它给你的启录。

启示:

5.(4分)阅读下列材料,试探究文化类节目“出圈”的原因。

有人说河南卫视凭一己之力,拉高了中国传统晚会的审美水平。河南卫视在牛年春晚的《唐宫夜宴》找到了一种“反古典舞”的演绎方式:诙谐轻松又不失古韵,收获众多年轻观众好评成为传统文化“出圈”又一例证。

作为中原文化的发祥地,河南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唐宫夜宴》中出现过的贾湖骨笛、武曌金简、莲鹤方壶、妇好鸮尊都是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过去的传统晚会通常是为节日气氛服务的,对于传统文化的呈现更是可有可无,节目编排老套。相比动辄数小时的晚会,河南卫视依靠一段段五分钟以内的短视频内容出圈。外交部号下老外的评论,都被水下中国风舞蹈表演《祈》震撼到了。短短五分钟的节目,用上了抠像3D、5G和VR、AR等技术。导演的人选经过公开选拔,能者上,竞聘成功后,导演会获得对节目相当大的主动权。拍摄《洛神水赋》时,水下舞蹈舞者腰绑15斤配重,下水拍摄50秒,再浮出水面换气。每天要出入水大约200次,拍摄过程持续三天。拍摄《唐宫夜宴》时,画黛眉、贴花钿、描斜红、涂唇脂,不放过唐代妆容的每个细节。

端午晚会“端午奇妙游”登上热搜第一,话题阅读量破10亿。之前曾有人问过河南卫视的术总监李暄,晚会为什么不像其他卫视那样请流量明星?李暄说,人民群众就是最大的流量星。其实并不是年轻观众不喜欢传统文化,不喜欢舞蹈表演,只是之前没遇到真正优秀的作品。

6.(6分)默写。

(1)鸡声茅店月,。

(2)?雪拥蓝关马不前。

(3)不应有恨,?

(4),到乡翻似烂柯人。

(5)李白《行路难》中借用典故表述自己渴望施展才华的两个句子是:,。

二、阅读理解。(共40分)

7.(15分)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

铁脚道尝爱赤脚走雪中,兴发则朗诵《庄子秋水》,又爱嚼梅花满口,和雪咽之,或问:“咽此何为?”道人曰:“吾欲寒香沁入心骨。”道人曾夜半登祝融峰观日出,仰天大叫曰:“云海荡吾心胸!”居无何,飘然而去,莫知所之。

(选自《霞外杂俎后跋》,有删改)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或短语。

①拥毳衣炉火

②客此

③或问:“咽此何为?

④居无何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雾凇沆砀,夭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吾欲寒香沁入心骨。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选自《陶庵梦忆》、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写的一篇笔记小品文。

B.甲文用白描手法由近及园、由大及小地描绘出一幅素洁淡雅的水墨画,表现雪后西湖的寂寥凄清,体现孤独寂寞的心境。

C.甲乙两文语言简练,浅显易懂,寥寥数语,人物精神全出。

D.“道人/曾/夜半/登祝融峰/观日出”这个句子的断句是正确的。

(4)乙文中的铁脚道人也是一个“痴”人,读照合甲乙两文谈谈你对“痴”的理解。

8.(5分)阅读课文《我看》,完成问题。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

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

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

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

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

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

哦!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

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

(1)诗歌用优美的意象描绘了哪几幅图画?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这里的“你”指什么?选文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9.(9分)阅读毕飞宇的《大地》,完成问题。

①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从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我把大地比喻成海的平面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这是横平竖直的平原,每一块土地都一样高,没有洼陷,没有隆起,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如果你看不到更远的地方了,那只能说,你的肉眼能看到的距离到了极限,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你的每一次放眼都可以抵达极限,极限在哪里?在天上,天高,地迥;天圆,地方。

②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这个大不是沙漠的大,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平原的大却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在苍茫的大地上,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每一棵麦苗都是手割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插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割的,这是何等地艰辛。不能想,是的,有些事情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不寒而栗。

③有一年的大年初一,下午,家里就剩下了我和父亲,我们在喝茶,闲聊,其乐融融,我的父亲突然问我,如果把“现在的你”送回到“那个时代”,让你在村子里做农民,你会怎么办?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说:“我想我会死在我的壮年,”父亲不再说话,整整一个下午,他不再说话,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受,但是,我冒失了,我忘记了说话的对象是父亲,我经常犯这样的错,父亲是“那个时代”活下来的人,我的回答无疑戳到了他的疼处,但我还是要说,父亲“活下来”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壮举。

④庄稼人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我为什么要说新秧苗的鹅黄是“最壮观”的呢?这是由秧苗的“性质”决定的,秧苗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样,它要经过你的手,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电插下去,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指纹,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它壮观了,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妆的。

⑤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青黄不接”这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依然是庄稼人,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庄稼人的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青和黄。

⑥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是逻辑就不自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当我伫立在田埂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我的瞳孔里头永远都是汪洋:鹅黄的汪洋,淡绿的汪洋,翠绿的汪洋,乌青的汪洋,青紫的汪洋,斑驳的汪洋,淡黄的汪洋,金光灿灿的汪洋,它们浩瀚,壮烈,同时也死气沉沉,我性格当中的孤独倾向也许就是在一片汪洋的岸边留下的,对一个孩子来说,对一个永无休止的旁观者来说,外部的浓烈必将变成内心的寂寥。

⑦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听它又来了。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像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它们是枕边的耳语。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杆对秤,无数的、细碎的摩擦汇聚起来了,波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滚到天的那一头,形成了啸聚,声音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成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尾音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宏。

⑧还有气味,作为乡下人,我喜欢乡下人莫言。我喜欢莫言所有的关于气味的描述,每一次看到莫言的气味描写,我就知道,我的鼻子是空的,有两个洞,从我的书房一直闻到莫言的书房,从我的故乡一直闻到莫言的故乡。

⑨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感染,往往靠作家给我们。”这话说得好,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是作家提供出来的。无论是作为一个者还是作为一个,我都要感谢福楼拜的谦卑和骄傲。

⑩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令人泪流满面的事实。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就写了大地之大,可以使人抵达视野的极限,但平原的大也使人体验到无尽劳作的艰辛,所以“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

B.第③段我与父亲的谈话,直接表现平原乡村生活的辛苦,体现两代人在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表述了对父亲坚韧品格的敬佩之情。

C.第④段“鹅黄实在是悲壮的”,意思是鹅黄的秧苗布满大地,构成了壮阔的图画,但其中又承载着农民艰苦的劳作,包含“悲”的成分。

D.第⑥段孔里永远是汪洋的我只能看到明媚的色彩,看到收获,我的不更农事、不晓稼穑之苦,进一步反衬大地上艰辛劳作的父辈们。

(2)请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⑥段划线句中“庄稼的逻辑”含义。

(3)有人评价毕飞宇的文章追求一种“诗性语言”,试结合本文具体分析。

10.(11分)阅读《趣话“三年”》一文,完成问题。

①很多事以“三年”划段,如孩子上学,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专也三年;家中老人去世,需有三周年纪念。但在日常语境中,“三年”大多是泛指,有多年、长期之意。投资者“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节俭者“一顿省一把,三年买匹马”,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②人们为何常以“三年”为限?盖因“三年”有规律,“三年”成法则。很多学问,时间短学不全,时间长熬不住,“三年”正好打基础,所谓“一年生,两年熟,三年正好能上路”“学戏先练三年声,打铁先打三年钉”。很多事需要三年去形成、去验证,很多理需要三年能看得清、想得通,所谓“赶车三年知马性”“吃药三年会行医”。老司机为何说“一年虎二年狼,三年变成小绵羊”,就因为见得多了,才越开越怕,才能真正体会小心驾驶之重要。

③“三年”可以让很多东西发生变化。孔子说,“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对于个人而言,三年的时间,梦想有可能变为现实,希望有可能化为泡影,痛苦的可能变成了乐趣,厌恶的可能变成了不舍。俗话说“分家三年成邻居”“当家三年狗也嫌”。其世态之变,冷暖炎凉,总让人心生几多感慨。三年能显露很多事情,“做贼三年,不打自招”。古诗云:“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其实何须七年?三年足矣。

④“三年”,是岁月的一个符号,之于历史,三年实乃一瞬;而之于人生,三年却是重要阶段。三年可干很多事,能知很多理,即便不慎失误,尚有回旋余地;即便偶有落伍,奋起直追也来得及。“三年不窥园,十年成一赋”“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体现的是为文者专志笃学、推敲锤炼之苦;“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说的是为政者韬光养晦、励精图治之功。只要功夫深,“石头上坐三年,石头也会发热”。但此话对“三年不目月”者无用,因为“好马闲三年,连块粗糠也驮不动”。

⑤学器乐的说“一年筝两年笛,三年二胡不咋地”,做木工的说“一年斧子二年锛,三年刨子学不真”。故欲成大事者,须咬定目标,苦干实干,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而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新蒲新柳三年大,便与儿孙作屋梁”。习武者尚需“入门先站三年桩”,更何况成就一番大事业?一个人要放到盐水里泡三年、热水里烫三年、糖水里浸三年、冰水里冻三年,才算真成熟。话虽偏颇,却也不无道理。

⑥人生短暂,不过百年,以“三年”划段,不过三十多个“三年”。一生太远,命运或难自控,但三年之期,自己或可说了算。驾驭好“三年”,“三年”就是收获的标志牌、前进的里程碑:轻薄了“三年”,“三年”也是成败的分水岭、胜负的分界线。

(选自《光明日报》2021年1月15日,有删改。)

(1)本文看似“趣话”,却是正论。请你说说表述的主要观点。

(2)文章第①段是如何引出话题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第③段在论证过程中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联系实际,谈谈对第⑤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三、作文。(共40分)

11.(40分)天空的美好是披一身蓝,森林的幸福是穿一身绿,阳光的自豪是如钻石般耀眼,青春的我们也挥动画笔,为生命着上属于自己的颜色。

请以“为青春着色”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

②除诗歌外,文体身选,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透露考生信息。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翠竹中学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解析与试题解答

一、积累运用。(共20分)

(多选)1.(3分)选出对有关名著表述不正确的两项()

A.《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这首诗体现出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B.在《北方》一诗中,诗人用明白如白话的口语,近乎散文的诗行,传达出极为悲凉的哀痛之情。

C.《煤的对话》中的“我”经历沧桑,长久地沉默、怨愤,失去了斗志,不再渴望火的到来。

D.“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土地里面。”这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述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E.“这些人是无价之宝,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是谢廖沙到修铁路的工地视察时说的。

本题考查中国当代作家作品。艾青中国现当代文学家,诗人,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ABD.正确

C.有误,从《煤的对话》中的“请给我以火”可以看出“我”仍有期盼。

E.有误,“这些人是无价之宝,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是朱赫来到修铁路的工地视察时说的。

故选:CE。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文学常识。

2.(2分)艾青是一位大的诗人,他的诗常常富有生哲理。请结合《艾青诗选》中某首诗所体现的人生哲理,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艾青诗选》是诗人艾青的诗歌选集,他的诗歌通常都富有“五四”战斗精神和饱满的进取精神。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以后陆续出版诗集《火把》《向太阳》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结合诗歌内容及写作背景分析。如《镜子》一诗中的“镜子”是直言刚烈之士的典型,“平面”展现了镜子出身普通,“真实”“不隐瞒缺点”“谁都从中发现自己”表现了镜子的率直与忠诚。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拟人修辞,含蓄地表现了人们对于直言之士的种种态度,鞭挞和嘲讽了生活中的种种丑恶现象,弘扬了正直无私的品格。

解析:

《镜子》这首诗歌运用拟人修辞,含蓄地表现了人们对于直言之士的种种态度,鞭挞和嘲讽了生活中的种种丑恶现象,弘扬了正直无私的品格。

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3.(2分)选出下列各句中表述正确的一项()

A.第12版《新华字典》收录了“拼购”“刷屏”等词语,意味着一些网络词语被更广泛地使用和接受。

B.在践行“尊老爱幼”传统美德活动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执行力不足,二是方法不当。

C.“学习如逆水行舟,不是前进就是后退”是并列复句。

D.“作为一个有骨气的男儿,与其跪着生,不如站着死。”是选择复句。

本题考查语文基础。具体考查了词性、短语类型、病句修改、语病判断等内容,注意结合积累分析作答。

A.有误,语序不当。将“使用”和“接受”调换位置;

B.有误,否定不当,删去“不足”和“不当”;

C.有误,选择复句;

D.正确。

故选:D。

词性、短语类型、病句修改、语病判断等内容是语文学习的必备知识,注意积累巩固。

4.(3分)仔细读下面这幅漫画《取水》,说说它给你的启录。

启示:漫画通过两组取水的习惯及结果的对比,告诉我们应当养成良好的取水习惯,节约用水。

本题考查学生对漫画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需仔细观察图片,分析图片要素及意义,结合漫画题目进行作答即可。

这幅名为《取水》的漫画中,左半部分水龙头开得小,碗里接满了水,右半部分的水龙头开得大,水花四溅,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

解析:

示例:漫画通过两组取水的习惯及结果的对比,告诉我们应当养成良好的取水习惯,节约用水。

揭示寓意或启示,即通过漫画揭示出事件的本质内涵。先要认真观察图画的内容,找出其讽刺、颂扬的对象或行为。要注意的是,有些画面的形象主体不一定是讽刺或颂扬的对象,要学会由表及里,挖掘隐含信息,进一步提炼、概括漫画的启示、寓意、哲理。

5.(4分)阅读下列材料,试探究文化类节目“出圈”的原因。

有人说河南卫视凭一己之力,拉高了中国传统晚会的审美水平。河南卫视在牛年春晚的《唐宫夜宴》找到了一种“反古典舞”的演绎方式:诙谐轻松又不失古韵,收获众多年轻观众好评成为传统文化“出圈”又一例证。

作为中原文化的发祥地,河南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唐宫夜宴》中出现过的贾湖骨笛、武曌金简、莲鹤方壶、妇好鸮尊都是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过去的传统晚会通常是为节日气氛服务的,对于传统文化的呈现更是可有可无,节目编排老套。相比动辄数小时的晚会,河南卫视依靠一段段五分钟以内的短视频内容出圈。外交部号下老外的评论,都被水下中国风舞蹈表演《祈》震撼到了。短短五分钟的节目,用上了抠像3D、5G和VR、AR等技术。导演的人选经过公开选拔,能者上,竞聘成功后,导演会获得对节目相当大的主动权。拍摄《洛神水赋》时,水下舞蹈舞者腰绑15斤配重,下水拍摄50秒,再浮出水面换气。每天要出入水大约200次,拍摄过程持续三天。拍摄《唐宫夜宴》时,画黛眉、贴花钿、描斜红、涂唇脂,不放过唐代妆容的每个细节。

端午晚会“端午奇妙游”登上热搜第一,话题阅读量破10亿。之前曾有人问过河南卫视的术总监李暄,晚会为什么不像其他卫视那样请流量明星?李暄说,人民群众就是最大的流量星。其实并不是年轻观众不喜欢传统文化,不喜欢舞蹈表演,只是之前没遇到真正优秀的作品。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提取与概括能力。

根据材料“收获众多年轻观众好评”可知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开始关注传统文化节目;根据“作为中原文化的发祥地,河南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可知,河南深厚的历史文化为节目创作提供了土壤;根据“用上了抠像3D、5G和VR、AR等技术”可知节目创作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来创新,根据材料中提到的拍摄过程,可知节目抓细节、下苦功、尽善尽美等……

解析:

①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开始关注传统文化节目;

②深厚的历史文化为节目创作提供了土壤;

③相关人员在节目创排中付出极大的努力,抓细节、下苦功、力求尽善尽美;

④节目创作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来创新等。

做新闻类题目要善于去粗存精、提取概括,抓住关键词进行作答。

6.(6分)默写。

(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2)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3)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4)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5)李白《行路难》中借用典故表述自己渴望施展才华的两个句子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本题考查直接型默写和理解型默写。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1)人迹板桥霜(注意“迹”的书写)

(2)云横秦岭家何在(注意“秦”的书写)

(3)何事长向别时圆(注意“向”的书写)

(4)怀旧空吟闻笛赋(注意“赋”的书写)

(5)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注意“溪”的书写)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二、阅读理解。(共40分)

7.(15分)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

铁脚道尝爱赤脚走雪中,兴发则朗诵《庄子秋水》,又爱嚼梅花满口,和雪咽之,或问:“咽此何为?”道人曰:“吾欲寒香沁入心骨。”道人曾夜半登祝融峰观日出,仰天大叫曰:“云海荡吾心胸!”居无何,飘然而去,莫知所之。

(选自《霞外杂俎后跋》,有删改)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或短语。

①拥毳衣炉火裹,围

②客此客居

③或问:“咽此何为?有人

④居无何过了不久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雾凇沆砀,夭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吾欲寒香沁入心骨。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甲文选自《陶庵梦忆》、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写的一篇笔记小品文。

B.甲文用白描手法由近及园、由大及小地描绘出一幅素洁淡雅的水墨画,表现雪后西湖的寂寥凄清,体现孤独寂寞的心境。

C.甲乙两文语言简练,浅显易懂,寥寥数语,人物精神全出。

D.“道人/曾/夜半/登祝融峰/观日出”这个句子的断句是正确的。

(4)乙文中的铁脚道人也是一个“痴”人,读照合甲乙两文谈谈你对“痴”的理解。

①甲文中张岱在大雪日独往湖心亭看雪,一个“痴”字可见其率性本真,透着对雅趣的追求;

②乙文中铁脚道人在雪中赤脚走路,嚼梅花咽雪花,深夜登山看日出,按照自己的个性追求行事,洒脱豪迈,不拘一格,也是一种“痴”。

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铁脚道人曾经爱赤着脚在雪中行走,兴致来了就朗诵《庄子秋水》,又爱咀嚼梅花,和着雪一起咽下。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要咽下它们?”铁脚道人说:“我想要让梅花的寒香沁入我的心里、骨头里。”铁脚道人曾在半夜登上祝融峰观看日出,仰天大叫:“云海荡吾心胸!”过了一会,就飘然离去,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拥:裹,围。

②句意为:在此地客居。客:客居。

③句意为:有人问他。或:有人。

④句意为:过了不久。居无何:过了不久。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①句中重点词语有: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一,全,都。整句的意思是: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气,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上下下全是白色。

②句中重点词语有:或,有人;咽,吞咽;何为,做什么。整句的意思是:有人问:“吃这些做什么?”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BC.正确;

D.有误,“道人曾夜半登祝融峰观日出”这个句子意思是:铁脚道人曾在半夜登上祝融峰观看日出。根据句意和结构,正确的断句为:道人/曾/夜半/登祝融峰/观日出,不是“道人/曾夜/半登祝融峰/观日出”。

故选:D。

(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的能力。甲文中追忆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痴”字表述出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也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及美好的情趣。乙文中铁脚道人嚼梅咽雪,“吾欲寒香沁入心骨”,以及登祝融峰大叫“云海荡吾心胸”,表述出铁脚道人洒脱豪迈、不随流俗的高尚情操。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解析:

(1)①裹、围;②客居;③曾经;④过了不久。

(2)①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气,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上下下全是白色。(意思对即可)

②有人问:吃这些做什么?

(3)D

(4)示例:甲文中张岱在大雪日独往湖心亭看雪,一个“痴”字可见其率性本真,透着对雅趣的追求;乙文中铁脚道人在雪中赤脚走路,嚼梅花咽雪花,深夜登山看日出,按照自己的个性追求行事,洒脱豪迈,不拘一格,也是一种“痴”。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8.(5分)阅读课文《我看》,完成问题。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

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

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

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

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

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

哦!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

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

(1)诗歌用优美的意象描绘了哪几幅图画?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这里的“你”指什么?选文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我看》是穆旦写作的一首现代诗,出自穆旦的《穆旦诗文集》。这首诗歌,诗人通过描写春风荡漾、飞鸟凌空、凝望大地的自然风景,表述出对于闲适生活的追求,最终达到自然与生命的融合。

(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根据“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可得风吹青草图;根据“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可得:飞鸟翔空图;根据“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可得:晚霞夕照图。

(2)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及情感的理解。根据“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也许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可知,诗中的“你”应该是指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尤其是充满生机的万物。这首诗歌,诗人通过描写春风荡漾、飞鸟凌空、凝望大地的自然风景,表述出对于闲适生活的追求,最终达到自然与生命的融合,表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

(1)风吹青草图、飞鸟翔空图、晚霞夕照图。

(2)指的是大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表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诗歌赏析的步骤:

1.把握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2.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3.鉴赏作品的语言。

4.鉴赏作品的表述技巧。

9.(9分)阅读毕飞宇的《大地》,完成问题。

①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从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我把大地比喻成海的平面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这是横平竖直的平原,每一块土地都一样高,没有洼陷,没有隆起,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如果你看不到更远的地方了,那只能说,你的肉眼能看到的距离到了极限,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你的每一次放眼都可以抵达极限,极限在哪里?在天上,天高,地迥;天圆,地方。

②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这个大不是沙漠的大,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平原的大却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在苍茫的大地上,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每一棵麦苗都是手割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插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割的,这是何等地艰辛。不能想,是的,有些事情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不寒而栗。

③有一年的大年初一,下午,家里就剩下了我和父亲,我们在喝茶,闲聊,其乐融融,我的父亲突然问我,如果把“现在的你”送回到“那个时代”,让你在村子里做农民,你会怎么办?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说:“我想我会死在我的壮年,”父亲不再说话,整整一个下午,他不再说话,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受,但是,我冒失了,我忘记了说话的对象是父亲,我经常犯这样的错,父亲是“那个时代”活下来的人,我的回答无疑戳到了他的疼处,但我还是要说,父亲“活下来”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壮举。

④庄稼人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我为什么要说新秧苗的鹅黄是“最壮观”的呢?这是由秧苗的“性质”决定的,秧苗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样,它要经过你的手,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电插下去,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指纹,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它壮观了,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妆的。

⑤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青黄不接”这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依然是庄稼人,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庄稼人的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青和黄。

⑥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是逻辑就不自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当我伫立在田埂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我的瞳孔里头永远都是汪洋:鹅黄的汪洋,淡绿的汪洋,翠绿的汪洋,乌青的汪洋,青紫的汪洋,斑驳的汪洋,淡黄的汪洋,金光灿灿的汪洋,它们浩瀚,壮烈,同时也死气沉沉,我性格当中的孤独倾向也许就是在一片汪洋的岸边留下的,对一个孩子来说,对一个永无休止的旁观者来说,外部的浓烈必将变成内心的寂寥。

⑦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听它又来了。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像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它们是枕边的耳语。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杆对秤,无数的、细碎的摩擦汇聚起来了,波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滚到天的那一头,形成了啸聚,声音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成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尾音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宏。

⑧还有气味,作为乡下人,我喜欢乡下人莫言。我喜欢莫言所有的关于气味的描述,每一次看到莫言的气味描写,我就知道,我的鼻子是空的,有两个洞,从我的书房一直闻到莫言的书房,从我的故乡一直闻到莫言的故乡。

⑨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感染,往往靠作家给我们。”这话说得好,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是作家提供出来的。无论是作为一个者还是作为一个,我都要感谢福楼拜的谦卑和骄傲。

⑩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令人泪流满面的事实。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文章开篇就写了大地之大,可以使人抵达视野的极限,但平原的大也使人体验到无尽劳作的艰辛,所以“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

B.第③段我与父亲的谈话,直接表现平原乡村生活的辛苦,体现两代人在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表述了对父亲坚韧品格的敬佩之情。

C.第④段“鹅黄实在是悲壮的”,意思是鹅黄的秧苗布满大地,构成了壮阔的图画,但其中又承载着农民艰苦的劳作,包含“悲”的成分。

D.第⑥段孔里永远是汪洋的我只能看到明媚的色彩,看到收获,我的不更农事、不晓稼穑之苦,进一步反衬大地上艰辛劳作的父辈们。

(2)请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⑥段划线句中“庄稼的逻辑”含义。

(3)有人评价毕飞宇的文章追求一种“诗性语言”,试结合本文具体分析。

本文记叙了对大地的复杂感情和深沉地思考,反映了有着深厚的乡土情结,表述了对庄稼人的赞美,也表述了对大地的赞美、热爱和崇敬。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ACD.正确;

B.有误,“第③段……直接表现平原乡村生活的辛苦”错误,这一段主要是写“我”和父亲对“那个时代”的感受,应是“侧面表现”。

故选:B。

(2)本题考查词语理解。“庄稼的逻辑”也就是“大地的逻辑”,根据“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可知,万物生死枯荣的自然规律便是大地的逻辑,庄稼的逻辑。根据“庄稼人的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青和黄”可知,庄稼由青到黄的过程,也就是农民艰辛劳作的过程,也就是说艰辛的劳作能够获得收获。在这一过程中,有“鹅黄”构成的壮阔的画卷,也有农民付出的艰辛,“庄稼的逻辑”蕴含着艰辛和诗意的融合。

(3)本题考查文章语言分析。“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如果你看不到更远的地方了,那只能说,你的肉眼能看到的距离到了极限,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你的每一次放眼都可以抵达极限,极限在哪里?在天上,天高,地迥;天圆,地方”“这是令人泪流满面的事实”,可知内容上富含哲理性和抒情性,表述了对大地的复杂感情和深沉地思考。“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从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我把大地比喻成海的.平面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指纹”,可知意象隽永,如“孤岛”“指纹”等。长短句结合、整散结合,长短句如“无数的、细碎的摩擦汇聚起来了,波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一直滚到天的那一头,形成了啸聚”等,整.句如“尾音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宏”等,句子结构整齐中有错落。文章多用反复、排比修辞手法强化情感,如“这是何等的艰辛,何等的艰辛”“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去”“叶对叶,芒对芒,杆对秤”等,使抒情富有气势。使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如“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它们是枕边的耳语”,化静为动,表现了对人们赖以生存的大地的喜爱之情;拟人如“像呢喃,像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饱含感情。

解析:

(1)B

(2)①青与黄、荣与枯的不断循环;②艰辛的劳作能够获得收获;③艰辛和诗意的融合。

(3)①语言富含抒情意味和哲理色彩,如“泪流满面的事实”,表述了对大地的复杂感情和深沉地思考。②意象隽永,挑选“孤岛”“沙漠”“汪洋”“泥土”“指纹”等具有抒情意味的意象,含蓄委婉地抒情。③句式整散结合,长短结合,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文章多用反复和排比,如“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去”“叶对叶,芒对芒,杆对秤”不仅形式上像诗,更使抒情富有气势。④使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设问、夸张等,细致生动地描摹了大地上丰富的色彩声音和农人的生活,满是的深情。

阅读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命题,难度相对降低。解答此类题,先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找到解析相对应的内容,再将选项内容与原文比对,通过分析与比对得出解析。解题时一定要注意句中的细微错误,如一些限定性的词语有没有丢失,使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化等。

10.(11分)阅读《趣话“三年”》一文,完成问题。

①很多事以“三年”划段,如孩子上学,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专也三年;家中老人去世,需有三周年纪念。但在日常语境中,“三年”大多是泛指,有多年、长期之意。投资者“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节俭者“一顿省一把,三年买匹马”,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②人们为何常以“三年”为限?盖因“三年”有规律,“三年”成法则。很多学问,时间短学不全,时间长熬不住,“三年”正好打基础,所谓“一年生,两年熟,三年正好能上路”“学戏先练三年声,打铁先打三年钉”。很多事需要三年去形成、去验证,很多理需要三年能看得清、想得通,所谓“赶车三年知马性”“吃药三年会行医”。老司机为何说“一年虎二年狼,三年变成小绵羊”,就因为见得多了,才越开越怕,才能真正体会小心驾驶之重要。

③“三年”可以让很多东西发生变化。孔子说,“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对于个人而言,三年的时间,梦想有可能变为现实,希望有可能化为泡影,痛苦的可能变成了乐趣,厌恶的可能变成了不舍。俗话说“分家三年成邻居”“当家三年狗也嫌”。其世态之变,冷暖炎凉,总让人心生几多感慨。三年能显露很多事情,“做贼三年,不打自招”。古诗云:“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其实何须七年?三年足矣。

④“三年”,是岁月的一个符号,之于历史,三年实乃一瞬;而之于人生,三年却是重要阶段。三年可干很多事,能知很多理,即便不慎失误,尚有回旋余地;即便偶有落伍,奋起直追也来得及。“三年不窥园,十年成一赋”“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体现的是为文者专志笃学、推敲锤炼之苦;“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说的是为政者韬光养晦、励精图治之功。只要功夫深,“石头上坐三年,石头也会发热”。但此话对“三年不目月”者无用,因为“好马闲三年,连块粗糠也驮不动”。

⑤学器乐的说“一年筝两年笛,三年二胡不咋地”,做木工的说“一年斧子二年锛,三年刨子学不真”。故欲成大事者,须咬定目标,苦干实干,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而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新蒲新柳三年大,便与儿孙作屋梁”。习武者尚需“入门先站三年桩”,更何况成就一番大事业?一个人要放到盐水里泡三年、热水里烫三年、糖水里浸三年、冰水里冻三年,才算真成熟。话虽偏颇,却也不无道理。

⑥人生短暂,不过百年,以“三年”划段,不过三十多个“三年”。一生太远,命运或难自控,但三年之期,自己或可说了算。驾驭好“三年”,“三年”就是收获的标志牌、前进的里程碑:轻薄了“三年”,“三年”也是成败的分水岭、胜负的分界线。

(选自《光明日报》2021年1月15日,有删改。)

(1)本文看似“趣话”,却是正论。请你说说表述的主要观点。

(2)文章第①段是如何引出话题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第③段在论证过程中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联系实际,谈谈对第⑤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文章开篇以生活中众多与“三年”有关的事例,引出谈论的话题“三年”。第②段论述了人们为何常以“三年”为限。第③段论述了“三年”可以让很多东西发生变化。第④段论述了“之于人生,三年却是重要阶段”。第⑤段论述了人要经历三年磨练才算真正成熟起来的道理。第⑥段归纳论点,总结全文。

(1)本题考查提取中心论点。文章题目中有“三年”,文中也多次谈到“三年”,再根据结尾“三年就是收获的标志牌、前进的里程碑;轻薄了三年,三年也是成败的分水岭、胜负的分界线”概括出中心论点:“三年”是做事成败的主要分界线。

(2)本题考查开头段的作用。第①段列举众多与“三年”有关的事例,引出“三年”的话题,并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出对下文的论述。

(3)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第③段论述了“三年”可以让很多东西发生变化。为了论证这一点还引用孔子的话,“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俗语,“分家三年成邻居”“当家三年狗也嫌”古诗“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来论证这个观点。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4)本题考查对句子做赏析,选择一个角度赏析即可。示例:“盐水里泡三年、热水里烫三年、糖水里浸三年、冰水里冻三年”,运用排比修辞手法,把三个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在一起,突出强调了人要经历三年磨练才算真正成熟起来的道理。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述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解析:

(1)“三年”是做事成败的主要分界线。

(2)以生活中众多与“三年”有关的事例,引出谈论的话题,并作为事实论据证明论点,以人们在生活中熟知的事例,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道理论证,本段通过引用孔子的话、俗语、古诗,充分有力地论证了“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