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校教师教学设计
科目科学年级|四|班级|70授课人
课题新学期的话第1课时总第1课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此教材: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和相关要求。
2.回顾上期知识。评上期的奖。
3.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重点学生分组,新学期科学学习活动要求。
难点重申科学记录的意义。激励学生做好记录,并提出新的要求。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新年的问候,关注欢迎转入的新生。
二.发放上期奖品
三.新学期科学学习活动要求。
⑴学生分组
全班人,分为组,每组人。
确定组长人选,陈述组长与成员的权力和义务,明确奖惩制度。
⑵关于科学学习要求:上课不大声喧哗、大闹,积极回答问题。每星期评出最守纪
律小组,奖励整组学生;不定期进行科学知识竞赛,选取守纪律学生,奖励正确者。
(3)表扬寒假作业优秀情况。
四.新学期科学学习内容
⑴阅读课文目录了解本学期教学内容,并翻阅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
⑵集体交流,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⑶布置学生平时多收看科教频道节目。
五、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分析上期期末试卷(试卷内容略)。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1
学校教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变与不变
科目科学年级|四|班级|70授课人
课题1、泥巴变形记第1课时总第2课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此教材: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有些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了变化,如被切成小块、被挤压、被拉伸,纸撕
成小片等,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
2、科学探究
经历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认识到物体的形状改变,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
3、科学态度、STSE
了解生活中与物质变化、混合与分离相关的现象和问题。
知道有些物体的形状或大小会发生变化,如被切成小块、被挤压、被拉伸,
重点
纸撕成小片等,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
指导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认识到物体的形状改变,构成物体
难点
的物质没有改变。
教学准备白纸、吸管、陶泥
教学过程:
一、激活旧知
1、谈话:(出示大自然里春天和冬天景象对比图)寒假结束,冬去春来。我们周
围的事物有变化吗?说一说(可引导学生说说校园的变化、身边的变化,让学生通过
研讨意识到世界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而且变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2、今天我们就进入第一单元,在“变与不变”中发现规律。
二、示例聚焦
1、(出示图示)请四名同学上来分别将纸揉成一团或折成不用形状,将吸管弯折
成三角形、四边形等。
2、观察、比较、分析纸和吸管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有什么共同点?
3、小结:纸和吸管的形状发生的变化,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
三、实验举证
1、提出活动任务:你能让一块泥发生类似的变化吗?
2、活动:捏泥人
出示活动要求一一小组活动一一汇报交流
观察、描述泥巴的样子。(使用环保的陶泥)
用团、挖、搓(cu。)等方法将泥巴捏成小泥人。
2
比较捏泥人的前后,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是不变的?(完成活动手册记录)
3、小结:陶泥的形状或大小改变,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
四、类比举证
1、今天我们活动中,纸、吸管、陶泥变化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我们可以改变它
们的形状或大小,物质本身没有改变。)
2、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变化?(出示图片,引导类比举证)
五、提炼概况
1、今天我们研究了一些物体的变化,这些物体的“变与不变”有什么共同点。
2、变化万千,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有趣变化。
板书设计:
1、泥巴变形记
变一一物体的形状、大小
与
不变一一构成物体的物质
教学后记: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并发现:自然界万物都是变化和发展的。通过纸,吸
管和陶泥(粘土),让学生在玩中明白:这些物品都是形状发生了变化。那什么是不变
的呢?让学生说,有说质量的,有说材料的。我补充了体积、物质没有变。
3
学校教师教学设计
科目科学年级四班级70授课人
课题2、蜡的有趣变化第1课时总第3课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此教材: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知道有些物体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如蜡熔化、水结冰等,构成物体的物
质没有改变。
2、科学探究:经历观察、比较等方法认识到物体的状态改变,但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
改变。通过归纳与演绎,了解和分析更多类似的变化。能正确地使用酒精灯加热。
3、科学态度通过中国古代的青铜器铸造科技史的学习,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知道有些物体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如蜡熔化、水结冰等,构成物体的物质
重点
没有改变。能正确使用酒精灯加热。
经历观察、比较等方法认识到物体的状态改变,但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
难点
变;通过归纳与演绎,了解和分析更多类似的变化。
分组材料:蜡烛、小刀、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蒸发皿、火柴、实验
教学准备
夹、蜡星星模板、护目镜、口罩、手套、湿抹布等。
教学过程:
一、示例聚焦
1、出示冰块,观察冰块的变化。
冰块发生了什么变化?(融化)冰块融化成什么?
(水)冰是什么物质变来的?(水)
2、冰融化的过程,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
3、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变与不变”第2课
4、还有哪些物体会发生像冰块融化这样的变化?
(雪融化、雪糕融化、巧克力受热熔化等)
二、实验举证(活动:研究蜡的变化)
1、出示几种形状的蜡,观察描述蜡的样子。
2、将蜡烛切割,观察蜡烛有什么变化?(请两名同学上台演示,注意小刀使用安全)
3、交流小结:切割的蜡形状大小变化了,但还是蜡。这种变化跟上节课“捏泥人”的
变化一样,是形状大小变化,物质没有变化。
4、提出活动任务:如果把蜡加热,蜡受热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5、出示活动材料,介绍材料名称。复习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指名学生演示,大家观察
评价)。
6、视频播放实验方法和步骤。
7、讨论安全事项。(特别提醒:实验中戴口罩和手套外,还要佩戴护目镜,目的都是
4
防止在加热过程中有受热不均的蜡液从蒸发皿中飞溅出来伤人。此外,还要强调每一
个实验小组都要备好湿抹布,并提醒学生在实验中万一遇到点燃的酒精灯被撞倒的突
发情况,就要及
时用湿抹布来盖灭火焰。)
8、出示活动步骤及要求:
用酒精灯给蜡块加热,仔细观察蜡在加热前、加热中、加热后的变化并进行记录。
将熔(rong)化的蜡倒入纸制的星星模板里。冷却后,又有什么变化?
遵守实验操作规范,注意实验安全。
9、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10、汇报交流。
蜡受热变成蜡液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是不变的?
蜡液在模具中凝固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是不变的?”
将结论填写在活动于册中。
11、讨论小结:蜡在加热过程中,物体状态发生了变化,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变化。
三、类比举证
1、出示图示案例,了解生产生活中更多类似的变化。
2、“指南车信箱”科学阅读:青铜器的生产
3、播放视频:介绍青铜国宝“四羊方尊”,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四、提炼概况
1、说一说冰、蜡、巧克力、铁水、青铜器等物体变化的共同点。
2、通过本周的学习,谈谈对“变与不变”的学习收获。(有些物体的形状、大小或状
态发生了变化,但构成物体的物质并没有改变。)
板书设计:
2、蜡的有趣变化
变一一物体的状态
与
____________不变一一构成物体的物质
教学后记:
由于第一节课相对简单,蜡的变化又不具备分组条件,因此,我把二课时合成一
课时,蜡的熔化,我进行了演示,再布置学生回家完成。再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类似变
化,如常见的巧克力放在裤口袋里熔化,工厂里的铁水炼钢、制作灯泡。这两节课的
共同点是:物质不变,即物理变化。虽然形状、大小、状态发生变化。我补充说明:
固体熔化成液体就是状态变化。
5
学校教师教学设计
科目科学年级四班级70授课人
课题3、混合与分离第1课时总第4课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此教材: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了解一些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
2、科学探究能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将两种混合在一起的物体分离开来。
3、科学态度分析和解释生活中的众多与混合和分离相关的事例。
重点能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将两种混合在一起的物体分离开来。
难点过滤实验和蒸发实验的正确操作。
烧杯、漏斗、滤纸、铁架台、玻璃棒、蒸发皿、火柴、酒精灯、芝麻、盐、
教学准备
湿抹布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情境图片)琳琳在厨房给妈妈帮忙,不小心碰倒盐瓶,盐涌1进芝麻了。
二、聚焦问题
1、(出示盐和芝麻混合物)怎样将它们分离呢?
2、谈话:要分离两种不同的物质,我们先要分析这两种物质不同E锹等性,才能根
据它们不同的特性想办法进行分离。
3、分组观察讨论:盐和芝麻的不同食材的特性及分离办法。(如果寐i大小不同;
样子不一样;盐在水中可以溶解,芝麻在水中不溶解)
4、汇报交流,优化方法。(分两步进行分离:第一步用过滤方法分•离出芝麻,第
二步用蒸发方法分离出盐。)
5、出示分离方法步骤图,学生填写好活动手册。
三、实验操作
1、谈话:科学实验是非常严谨的,操作必须安全规范。让我们先5自习规范的操
作方法。
2、学习过滤操作的正确方法(微课视频介绍或教师演示)
过滤的操作要领是要做到“一贴、二低、三靠”。一贴:即滤纸
紧贴漏斗内壁。田
二低:(1)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2)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1)盛混合物的烧杯紧靠玻璃棒;(2)玻璃棒下端紧靠Q1
滤纸三层处;(3)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J
3、学习蒸发操作的正确方法(微课视频介绍或师生合作演示)
6
(1)应使用堵烟钳取放蒸发皿,加热时用三脚架或铁架台固定。
(2)用蒸发皿盛装液体时,其液体量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o
(3)加热蒸发皿时要不断地用玻璃棒搅拌,防止液体局部受热四处飞溅。
(4)大量固体析出后就熄灭酒精灯,用余热蒸干剩下的水分。
(5)要佩戴护目镜进行防护。
4、重温强调规范使用酒精灯的注意事项:如正确点火和灭火,如果不小心打翻酒
精灯要迅速地用湿抹布盖灭火焰等。
5、小组分工合作实验,教师巡视。(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当学生对
实验规范和安全注意事项都能了然于心后,才给各科学小组分发实验器材,并让
他们根据在活动手册上所填写的实验方法及步骤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
6、收拾好实验器材,小组交流实验心得,总结经验。
(如操作是否安全和规范;成员合作是否愉快有效;实验是否成功;今后实验还
需注意什么等)
7、师总结评价各组实验情况。
四、提炼概括
1、谈话:我们成功分离出了盐和芝麻,看来生活中动动脑筋,使用科学方法能帮
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
2、思考讨论:如何分离铁屑和沙粒?如何分离绿豆和大米?
3、概括:一些物体混合在一起后,还保持着它们原有的性质特征,可以使用一定
的方法将它们分离。
五、拓展应用
1、科学阅读:生活中混合物的分离。
先让学生进行科学阅读,再教师补充讲述或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了解在实际生产
生活中利用材料特性进行混合物分离的各种事例,如:利用好坏种子的密度不同原
理进行分离的“盐水选种”方法;利用风力筛选谷物中较轻杂质(如纳谷、杂草等)
的风谷车;元代古人利用水和酒精沸点不同的原理分离水和酒精的白酒蒸储技术,
等等。从而让学生增长见识,并意识到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
对人类社会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
板书设计:3混合与分离
分离盐和芝麻过滤法一一分离出芝麻
一贴、二底、三靠
加热蒸发法一一分离出盐
混合后还保持着它们原有的性质特征,可以使用一定的方法将它们分离。
生活中的运用:盐水选种;风谷车;蒸僧白酒技术
教学后记:
7
学校教师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变与不变
科目科学年级|四|班级|70授课人
课题1、蚕宝宝出生了第1课时总第5课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此教材: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我国劳动人民早在3000—4000年前就知道如何养蚕。
知道养蚕需要的一定的环境与条件。
知道蚕卵孵化与气温等条件密切相关,蚕卵孵化受温度的影响,蚕卵在适合的条
件下会孵化成蚁蚕。
知道蚕的一生是从蚕卵开始的,描述蚕卵、蚁蚕的样子以及蚕卵孵化的过程。
2.科学探究
通过查阅资料或向他人请教怎样养蚕,根据所得到的信息,制定养蚕计划。
在养蚕的过程中,在放大镜、尺子等工具的帮助下,细心观察蚕卵和蚁蚕的外形
特征,以及蚕卵的孵化过程,做好记录。
通过简单的对比实验,探究温度对蚕卵孵化的影响。
3.科学态度、STSE
善思考与爱提问,能够围绕养蚕的话题,提出一些科学问题。
了解中国养蚕悠久的历史文明,具有民族自豪感。
对于观察和饲养蚕有兴趣,愿意分享养蚕的收获。
重点知道养蚕需要的一定的环境与条件。
难点能够围绕养蚕的话题,提出一些科学问题。
教师准备:蚕卵、放大镜、尺子、冰箱、盒子;教学课件。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事先查阅的有关养蚕的资料卡,或者记录笔、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课件展示单元页,读小诗:出生、成长、繁育……最终迈向死亡。每一个动物,
都要奏响生命的华美乐章!
2、教师讲述:今天我们将进入新的单元学习一一动物的一生。首先我们从养蚕开始。
3、介绍养蚕历史: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事历书《夏小正》中记载:“三月……摄
桑,……妾子始蚕。”早在3000—4000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知道养蚕。
4、引入:我们也来养蚕,观察蚕一生的变化。可是我们应该如何养蚕呢?
二、新课学习
1.了解怎样养蚕
8
(1)提问:我们应该如何养蚕呢?
(2)学生汇报课前任务的成果(老师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查阅资料或向他人请
教怎样养蚕,并将信息记录下来)。
(3)教师列举养蚕采访示例并讲解:
采访时间:4月10日
采访对象:养蚕专业户XXX
采访记录:
问:蚕宝宝吃什么?答:蚕宝宝最爱吃桑叶。问:蚕宝宝爱清洁吗?
答:蚕宝宝爱清洁,要经常打扫它们的家,桑叶也要新鲜干净。
(4)交流:怎样才能把蚕宝宝养好呢?
(5)小结:养蚕的环境:温暖、通风、干净、舒适。蚕的食物:新鲜桑叶。
(6)制定养蚕计划:根据自己的设想,制定一个养蚕计划并展示。
(7)教师展示计划示例:
养蚕计划
a.准备养蚕用具。b.给蚕宝宝一个舒适的家。c.每天为蚕宝宝准备好食物。
d.仔细观察蚕宝宝怎样长大。e.做好观察日记。
(注:为了更好地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还可以准备放大镜、尺子……)
2.布置养蚕任务
(1)分组:以小组为单位(最好按家庭住址就近分组),便于实验后续交流和观察。
(2)明确要求:
a.密切关注蚕卵的孵化,探究温度对于蚕卵孵化速度的影响。
b.观察和描述刚出生的蚁蚕,并将它的模样画下来。
c.将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3)教师分发蚕卵,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蚕卵的外形特征。
(4)各组制定“探究温度对于蚕卵孵化速度的影响”的实验计划。
三、整理,下课。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学生对养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纷纷赞叹蚕的发育,吐丝能吐几千米。提出了一
些问题:蚕的口在哪里,有毒吗?咬人吗?我介绍了我养蚕的一些经验,学生明白了
蚕的食物,如何处理孵出的蚁蚕,哪里有桑叶,要注意的注意事项等等。课上,我发
了一些蚕给学生观察,学生看到蚕头白色,蚕身黄褐色,有很多脚,不停吃桑叶。我
提示学生:蚕吃桑叶不会胀死,只要桑叶嫩、干就行。蚕盒要较大,鞋盒较好,要钻
孔通风。
9
学校教师教学设计
科目科学年级四班级70授课人
课题1、蚕宝宝出生了第2课时总第6课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此教材: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蚕卵孵化与气温等条件密切相关,蚕卵孵化受温度的影响,蚕卵在适合的条
件下会孵化成蚁蚕。
知道蚕的一生是从蚕卵开始的,描述蚕卵、蚁蚕的样子以及蚕卵孵化的过程。
2.科学探究
在养蚕的过程中,在放大镜、尺子等工具的帮助下,细心观察蚕卵和蚁蚕的外形
特征,以及蚕卵的孵化过程,做好记录。
通过简单的对比实验,探究温度对蚕卵孵化的影响。
3.科学态度、STSE
善思考与爱提问,能够围绕养蚕的话题,提出一些科学问题。
了解中国养蚕悠久的历史文明,具有民族自豪感。
对于观察和饲养蚕有兴趣,愿意分享养蚕的收获。
重点细心观察蚕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以及蚕卵的孵化过程,做好记录。
难点能够围绕养蚕的话题,提出一些科学问题。
教师准备:蚕卵、放大镜、尺子、冰箱、盒子;教学课件。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事先查阅的有关养蚕的资料卡,或者记录笔、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的蚕卵孵出蚁蚕了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其中的
发现吧!
二、新课学习
1.蚕宝宝出生记
(1)交流1:通过观察蚕卵,说一说蚕卵的外形特征。
(2)小结:卵的形状是鼓的,中间陷,有的卵白色,有的黑色。
(3)交流2:怎样的环境更适宜蚕卵孵化?
(4)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记录汇报结果。
(5)小结:蚕卵的孵化与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有关。
(6)交流3:孵化出来的蚁蚕是什么样子的?
(7)学生汇报并展示:
蚁蚕整体黑色,有一道白色条,有好几截,每截下面有黑点。
10
2、布置新任务:继续观察蚕的生长情况,写好观察日记。
三、整理,下课。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学生虽养过蚕,但对于蚕卵的孵化日期是掌握不了的。而这个日期正是桑叶刚发
芽,供应不足的时候。因此,我采用故事加视频的方法,培养学生养蚕的兴趣,学生
赞叹蚕的发育:能增长1万倍,蜕皮,吐丝能吐几千米。提出了一些问题:蚕的口在
哪里?身上的毛像毛毛虫一样有毒吗?明白的蚕丝的好处,柔软不过敏。
11
学校教师教学设计
科目科学年级四班级70授课人
课题2、蚕宝宝在长大第1课时总第7课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此教材: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蚕宝宝生长的大体过程和发生的变化。知道蚕作茧前要蜕皮四次,每蜕一次
皮,蚕就会长大很多。知道从幼虫期到蛹要蜕皮五次,蚕的一生总共要蜕皮六次:
蚁蚕f二龄蚕f三龄蚕f四龄蚕f五龄蚕f蛹f蛾。
知道桑叶是更适合蚕的食物,蚕能够吐丝与吃桑叶有关。知道蚕宝宝的饲养和护
理方法。
2.科学探究
能坚持长期的细致观察,设计表格,记录养蚕过程中的各种信息。
能在不伤害蚕宝宝的前提下,设计一些可行的小实验来探究自己提出的问题。
3.科学态度、STSE
在养蚕的过程中,爱护蚕宝宝,照顾好蚕宝宝,从而形成关爱动物,关爱小生命
的意识。坚持长期观察,乐于交流与合作,能及时和同伴交流自己的养蚕心得。
知道桑叶是更适合蚕的食物,蚕能够吐丝与吃桑叶有关。知道蚕宝宝的饲
重点
养和护理方法。
难点知道蚕作茧前要蜕皮四次,每蜕一次皮,蚕就会长大很多。
教师准备:蚕宝宝、放大镜、温度计、新鲜桑叶、纸盒、尺子、其他养蚕
教学准备
器具、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蚕、记录笔、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谈话引入:蚕宝宝出生了,怎样才能把它们养得又大又壮?它们会发生怎样的
变化?让我们一起关注蚕宝宝的成长吧!
二、新课学习
1.观察蚕的生长与变化
(1)提问:蚕宝宝出生有一段时间了,大家发现蚕宝宝有哪些变化?
(2)现场分组再次观察:学生用尺子和放大镜辅助观察,并记录。
(3)班级交流:
a.说一说蚕宝宝身体大小、颜色等方面的变化。
b.说一说蚕宝宝吃桑叶的情形以及蚕宝宝食量的变化。
C.说一说你的其他新发现。
12
(4)问题探讨:班级交流养蚕的发现和心得,提出遇到的问题大家探讨。
(5)列举示例:分别展示“第3小组养蚕中的发现和问题”
发现:
a.蚕的前面有6只小脚,隔了几截后有8只大脚,身体分成好多截。
b.蚕总是不停地在吃桑叶,当它不吃的时候,就要蜕皮了。
c.蚕的粪便是黑色的,很像五角星形。
d.蜕下的皮卷成了很小的卷。
问题:
a.蚕有耳朵吗?它能听到声音吗?b.蚕一共蜕几次皮?c.蚕只吃桑叶吗?
(6)针对蚕的饲养与护理进行小结:喂新鲜桑叶,刚蜕皮的蚕只能吃嫩桑叶;经
常清除蚕的粪便和残叶,保持蚕宝宝“房间”的清洁;保持通风,杜绝蚕与杀虫剂
接触;病蚕要及时隔离。
(7)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在不伤害蚕宝宝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在饲养过程
中针对自己的问题做一些小实验。你打算针对哪些问题做小实验呢?(例如:蚕只
吃桑叶吗?蚕宝宝要蜕几次皮?)
2.蚕宝宝还喜欢吃什么
(1)提出问题:蚕吃葛苣叶吗?如果吃,桑叶和葛苣叶,哪种更适合蚕宝宝?
(2)介绍材料:新鲜葛苣叶和新鲜桑叶
(3)设计实验:分组设计实验,然后班级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4)课后实验并观察,将实验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3.观察蚕宝宝换“新衣”
(1)观看录像:观察蚕宝宝“蜕皮”的录像,提问:它们这是怎么了?
(2)小结:这是蚕宝宝在“蜕皮”,是蚕重要的生长变化现象。
(3)课件展示教材P15蚕宝宝蜕皮过程的四幅图片,比较蜕皮前后蚕宝宝的变化。
(4)任务布置:
a.仔细观察蚕宝宝每次蜕皮前后的活动、模样变化,把它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b.把观察结果记录在养蚕日记上,并统计蚕作茧前要蜕几次皮。
三、整理,下课。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学生都分到了蚕,也有家里养蚕的。但学生养蚕都停留在“养”和喂桑叶上,不
会用文字记录情况,更没试过别的食物养蚕。有个别学生听成年人说过,蚕对葛苣叶
不感兴趣,根据我的经验也是这样,虽然不会饿死,但蚕吃葛苣长得慢,半个月不变。
13
学校教师教学设计
科目科学年级四班级70授课人
课题3、蚕宝宝大变样第1课时总第8课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此教材: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蚕通过四次蜕皮之后,便要吐丝作茧,先蜕变成蛹,最后蜕变成蚕蛾(蚕一
生蜕皮六次),破茧而出后,雌蛾和雄蛾交配后产卵。
知道蚕蛾的外形特征:蚕蛾身体分成头、胸、腹三部分,头部长有触角,胸部有
三对足,是昆虫家族中的一员。
2.科学探究
通过长期的观察,了解蚕从幼虫到成虫的变化过程,做好观察日记记录。
通过观察多只蚕作茧的过程,发现蚕作茧的共同点;能够比较蚕蛾和蚕宝宝的外
形、生活习性的不同;能区分雌蛾和雄蛾。
3.科学态度、STSE
坚持不懈地饲养并观察蚕,有探究兴趣,乐于分享。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通过观察多只蚕作茧的过程,发现蚕作茧的共同点;能够比较蚕蛾和蚕宝
重点
宝的外形、生活习性的不同;能区分雌蛾和雄蛾。
难点了解蚕从幼虫到成虫的变化过程,做好观察日记记录。
教师准备:硬纸板或稻草等制作“蚕山”的工具和材料、剪刀、刀片、放
教学准备
大镜、蚕茧、蚕蛾、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蚕茧、记录笔、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提问:上节课我们布置了观察蚕宝宝“蜕皮”的任务。现在,大家根据自己的
观察结果说一说,蚕作茧前要蜕几次皮?
2、学生汇报
3、小结:蚕作茧前要进行四次这样的“蜕皮”。当蚕进行完第四次“蜕皮”后,
再过一段时间,蚕宝宝就又不吃桑叶了,浑身通明透亮……这是它要吐丝结茧了。
二、新课学习
1.观察蚕宝宝“作茧自缚”
(1)思考并交流:观察蚕喜欢在什么地方吐丝结茧。蚕吐丝结茧的地方有什么特
点?这些地方对蚕的作茧有帮助吗?
(2)小结:蚕熟之后,它们会本能的向上攀爬,以寻找一个适合结茧的立体空间,
这种现象叫做“上山二南宋画家楼瑞画的《耕织图》中,记录了古人用稻草扎成“蚕
山”,帮助蚕宝宝吐丝结茧。
14
(3)继续思考:在平面上的蚕会吐丝结茧吗?(不会)
(4)制作“蚕山”:那我们也可以做个“蚕山”,帮助蚕宝宝结茧。教师指导做“蚕
山”。
(5)阅读资料:丝绸之路一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缄丝工艺从蚕茧中抽出蚕
丝,再用蚕丝织成丝绸。这些美丽的丝绸通过陆路和海上运到中亚、非洲和欧洲,
成为著名的丝绸之路。
2.揭开蚕茧里的秘密
(1)猜一猜:蚕茧里面的蚕有什么变化吗?
(2)明确实验方法:蚕结茧3—4天后,轻轻剪开几只蚕茧。观察蚕茧里蚕的身
体外形、表面颜色、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然后将蚕茧盖子盖上,继续观察蚕蛹会
发生什么变化,做好观察记录。
(3)交流:
a.说一说蚕蛹是什么样子的?
b.雌蛹和雄蛹有什么区别,如何辨别?
(4)小结:蚕刚蜕了皮化蛹时,体色是淡黄色的,蛹体嫩软,渐渐地就会变成黄
色、黄褐色或褐色,蛹皮也硬起来了;雌蛹一般肥大,大腹便便。雄蛹个体比较瘦
小,但很结实。
3、观察破茧蚕蛾
(1)谈话:把蚕茧放在通风温暖的地方,过一段时间,蚕蛹就会蜕变成蚕蛾,破
茧而出。
(2)观看录像:观察“破茧蚕蛾”的录像。了解蚕蛹破茧而出变成蚕蛾的过程。
(3)观察并交流:
a.蚕蛾是什么样?它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它是昆虫吗?
b.比较蚕蛾和蚕宝宝的外形、生活习性有什么不同。
c.能区分雌蛾和雄蛾吗?它们有什么不同?
(4)小结:蚕蛾身体分成头、胸、腹三部分,头部长有触角,胸部有三对足,是
昆虫家族中的一员;蚕蛾是蚕的成虫,蚕蛾用足在地面爬行,不能飞翔,此外蚕蛾
不吃任何食物;蚕蛾有雌蛾和雄蛾之分,雌蛾肥大,大腹便便,行动缓慢;雄蛾瘦
小精神,行动较快。
(5)讲述:当雄蛾嗅到雌蛾的气味后,会更加好动,主动向其靠近并与其交配。
(6)交流:蚕蛾要产卵了,我们要做哪些准备?
(7)任务布置:观察蚕蛾交配,以及观察雌蛾产卵的情景,看一看产了多少卵,
刚产下的卵是什么颜色的。
三、整理,下课。
15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有不少学生坚持不了长期养蚕,有饿死的,有弄丢的,还有被弟弟妹妹弄死的。
我鼓励学生长期观察,并用自己养的蚕给学生观察。学生发现了蚕长大的速度在加快,
也知道采桑叶的艰难。如果遇到下雨,就只能网购桑叶,如果家长不支持,养蚕也坚
持不下去。
16
学校教师教学设计
科目科学年级四班级70授课人
课题4、昆虫的一生第1课时总第9课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此教材: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蚕、蝴蝶和蜜蜂的一生都经历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知道蚕、蝴蝶和蜜蜂等昆虫的幼虫和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并
且经历了“蛹”这个阶段,这样的生长发育过程叫作完全变态发育;蝗虫、蜻蜓等
昆虫不经历“蛹”这一阶段,这样的生长发育过程叫作不完全变态发育。
2.科学探究
能有效整理并处理养蚕的资料,分析并总结出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四个阶段。
能查阅资料,了解蝴蝶和蜜蜂的一生,进而比较蝗虫和蜻蜓的一生,辨别出完全
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相同和不同。
3.科学态度、STSE
有对昆虫的探索欲望,尊重事实,乐意分享自己的发现。
重点知道蚕、蝴蝶和蜜蜂的一生都经历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难点辨别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昆虫资料卡、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提问:上节课我们布置了观察“雌蛾产卵”的任务。现在,大家说一说你看到
了什么?产了多少卵,刚产下的卵是什么颜色的?
2、学生汇报
3、小结:一只雌蛾大约可产200-500粒卵,新生的蚕卵,扁扁的,颜色呈淡黄色。
4、讲述:在养蚕活动中,我们积累了很多养蚕的资料,整理这些资料,会有很多
新的发现。今天,先让我们来整理养蚕日记。
二、新课学习
1.整理养蚕日记
(1)资料整理:整理我们的养蚕日记。可从蚕卵的形状、大小、颜色、温度对孵
化的影响,刚孵化出蚁蚕的日期、样子,蚕怎样吃桑叶、怎样行动,蚕蜕皮的几个
日期、样子,蚕吐丝结茧前后的样子,蚕蛹的样子,蚕蛾破茧而出的日期、产卵的
日期等方面进行整理。
(2)汇报交流:分组汇报,说一说有哪些发现。
(3)重点分析:分析我们的养蚕日记,看一看蚕宝宝一生要经历哪几次大的变化。
17
(4)小结: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幼虫期22-28天,蛹
期10T2天,成虫期9-12天。
(5)课件展示蝴蝶和蜜蜂的一生。
(6)交流:说一说蝴蝶、蜜蜂的一生有哪几个阶段?它们的一生有什么相同之处?
(7)小结:蚕、蝴蝶和蜜蜂的一生都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成虫之
后,雌雄交配、产卵,生育新的一代。
(8)课件展示蝗虫和蜻蜓的一生。
(9)交流:说一说蝗虫和蜻蜓的一生有哪几个阶段?它们的一生有什么相同之
处?
(10)小结:蝗虫和蜻蜓的一生都经历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
(11)思考并交流:蝗虫和蜻蜓的一生与蚕、蝴蝶和蜜蜂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12)总结:蚕、蝴蝶和蜜蜂等昆虫的幼虫和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
不同,并且经历了“蛹”这个阶段。像它们这样的生长发育过程叫作完全变态发育;
蝗虫、蜻蜓等昆虫不经历“蛹”这一阶段,像它们的生长发育过程叫作不完全变态
发育。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是昆虫一生变态发育的两种类型。
(13)任务布置:查阅资料,了解更多昆虫的一生,并了解它们属于什么发育类
型。
2、整理,下课。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学生对于昆虫的名称较熟悉,但未仔细观察过。通过学习,学生对昆虫的特点有
所了解,明白了头胸腹分节、三对足。还知道了昆虫复眼与腹部呼吸,对完全变态也
有初步了理解。我补充了蚂蚁微课的视频与养蚕的知识,使学生对昆虫有进一步了解。
18
学校教师教学设计
科目科学年级四班级70授课人
课题5、生生不息的动物第1课时总第10课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此教材: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目J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长大、衰老和死亡。
知道百J物繁殖后代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卵生,另一种是胎生。知道有了繁
殖,动彩9才能生生不息。
2.科学二探究
观察了'解鱼、鸡、熊猫的一生,能发现动物共同的生命历程,经历出生、长大、
衰老和史彳亡四个阶段。
通过艮;较动物的繁殖方式,能够区分卵生和胎生的不同,进而辨别常见动物的繁
殖方式。
3.科学二态度、STSE
对于救W索动物的生命历程及繁衍后代有兴趣,感受生命的生生不息。
意识至J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树立爱护动物的意识。
知道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卵生,另一种是胎生。知道
重点
有了繁殖,动物才能生生不息。
通过比较动物的繁殖方式,能够区分卵生和胎生的不同,进而辨别常见动
难点
物的繁殖方式。
教师准备:动物生命历程及繁殖方式的资料,教学课件。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复习:前面我们学习了关于昆虫的一生,说一说蚕、蝴蝶和蜜蜂的一生要经历
哪几个阶段?蝗虫和蜻蜓呢?
2、学生汇报:蚕、蝴蝶和蜜蜂的一生都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蝗虫
和蜻蜓的一生都经历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
3、讲述:昆虫的一生经历了不同阶段,其他动物的一生呢?今天,让我们走进动
物的一生。
二、新课学习
1.观察其他动物的一生
(1)课件展示教材P23“鱼、鸡、熊猫”的一生的图片。
(2)交流:说一说,鱼、鸡、熊猫的一生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19
(3)小结: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长大、衰老和死亡。这是所有动物的一生
相同的地方。
(4)思考:每一个动物都要从出生走向死亡,但为什么动物没有绝迹?
(5)讲述:动物的一生除了捕食和躲避被捕食,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繁衍后
代,使自己的种群得以延续。
(6)继续探究:课件再次展示“鱼、鸡、熊猫”的一生的图片。比较一下,它们
繁衍后代的方式一样吗?为什么?
(7)小结:
a.鱼的繁衍是通过产卵的方式;鸡的繁衍是通过鸡蛋孵化的方式;熊猫的繁衍是
通过熊猫妈妈怀胎孕育的方式。它们的繁衍方式不一样,有卵生和胎生的区别。
b.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卵生,另一种是胎生。
c.哺乳动物通过怀胎孕育直接生出小动物的繁殖方式为胎生。通过产卵的繁殖方
式为卵生。
(8)讨论:我们身边常见的动物,哪些是卵生?哪些是胎生?两种繁殖方式有什
么不同?
2.比较卵生和胎生的不同
(1)课件展示教材P24的四幅图片。
(2)交流:说一说海龟和马的繁殖方式有什么不同?
(3)小结:海龟的繁殖方式是卵生,海龟是卵生动物。马的繁殖方式是胎生,马
是胎生动物。
(4)全课总结:各种动物寿命有长有短,具体生命过程也不尽相同,但一生都会
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衰老和死亡。有了繁殖,动物才得以生生不息。
(5)练习:完成活动手册P9“给动物找妈妈”。并说出其中哪些是卵生的动物?
哪些是胎生的动物?
三、整理,下课。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20
学校教师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生物与环境
科目科学年级|四|班级|70授课人
课题1、动物与环境第1课时总第11课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此教材:
教学目标:
1科.学2知识
知道可J物有基本的生存需要,例如空气、水、温度、食物等。
知道司J物能够适应季节的变化,例如换毛、迁徙等。
知道与}物具有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长期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同类动物,会有不
同的形态,结构,例如不同的鸟喙和鸟爪。
2科.学二探究
针对耻E蚓雨后钻出土壤的现象提出问题,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土壤入水后空气是否
被挤走、土壤水分变化对蚯蚓的影响;回想饲养动物的经验,能总结出动物的基本
生存需空h
以若分〈盖草原为例,观察随着季节的变化,黑颈鹤和狼是怎样适应环境的。季节
的变化,动物的不同生活方式,从而认识动物对季节变化的适应。
观察艮:较不同形态结构的鸟喙和鸟爪,猜想其作用并尝试建立对应关系,能查阅
资料进一一步了解和验证它们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3科.学2态度、STSE
乐于执(索动物与环境的联系,领略动物生存本领的神奇。
意识至」动物的生存与环境息息相关,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重点知道动物具有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
难点观察比较不同形态结构的鸟喙和鸟爪,猜想其作用并尝试建立对应关系
教师准备:蚯蚓、土壤、水、水壶、纸盒;若尔盖草原的季节变化以及黑
教学准备颈鹤和狼的改变等资料;不同形态结构的鸟喙和鸟爪图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看单元页画面,读小诗: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水葫芦浮在水面,骆驼刺扎入
土里。植物向光又向水,动物冬眠或迁徙。各种现象找根底,环境与生物啥关系?
2、讲述:本单元我们将进入《生物与环境》的学习。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动物
和环境的关系。
3、提出问题:课件展示教材P26页上方情景图。下雨后,很多蚯蚓从土壤中钻了
出来,这是为什么?
4、作出猜想:也许是土壤太湿了(导致空气跑掉,缺氧)。
5、继续思考:土壤中含水量的改变,会影响蚯蚓的生活吗?怎样通过实验来研究?
21
二、新课学习
1.探究土壤水分变化对蚯蚓的影响
(1)作出假设:土壤中含水量的改变,会影响蚯蚓的生活。
(2)讨论需要准备哪些实验材料。
a.蚯蚓的数量需要考虑吗?用一条还是多条做实验?
b.需要准备什么样的土壤?
(3)明确实验材料:需要多条蚯蚓;需要三份不同含水量的土壤:含水过多、潮
湿和干燥的土壤。
(4)设计实验方案:将实验方案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5)交流汇报:小组汇报自己的设计方案,并互相交流,优化实验方案。
(6)动手实验:实验过程中,观察蚯蚓在湿度不同的土壤中的反应。并将观察到
的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7)汇报与交流: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汇报各组实验的结果。含水过多全湿
的土壤,缺空气,蚯蚓钻出来了;干燥的土壤,缺水分,蚯蚓也钻出来了;潮湿的
土壤,蚯蚓没有钻出来。这些反应说明了什么?
(8)小结:土壤中含水量的改变,会影响蚯蚓的生活。
(9)继续探究:回想我们养蚕的经历,蚕卵要在温暖的环境中才能孵化。蚕会从
干枯的桑叶上,转移到新鲜桑叶上。另外还有土壤喷水后,蜗牛更愿意钻出来活动。
这说明了什么?
(10)学生继续汇报与交流。
(11)小结:动物有基本的生存需要,例如空气、水、温度、食物等。空气、水、
食物等发生变化时,会对动物的生存产生影响。
2.布置课后作业
大自然中许多地方会经历一年四季,此时环境变化有什么特点?动物们又是怎样
应对的?长期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同类动物,它们的形态结构会有不同吗?请搜集
相关资料。
3.认识动物对季节变化的适应
(1)课件展示教材P28上方“若尔盖草原的夏季和冬季”图片。
(2)交流:根据图片,说一说草原的夏季和冬季分别是什么样的?动物所处环境
(阳光、温度、水、食物等)会发生什么变化?
(3)小结:若尔盖草原的夏季天高气爽,能见度很高,绿草茵茵,食物和水分充
足。冬季植物凋零,天气寒冷,水结冰,食物缺乏。
(4)提问:黑颈鹤和狼是在若尔盖草原上生活的动物,这两种动物在季节变化下,
有着怎样的表现?这对它们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5)课件展示教材P28下方两幅图和P29教材上方的两幅图。
(6)交流:说一说,从这四幅图片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根据课
前搜集的相关资料,还有补充的吗?
22
(7)小结:面对草原冬季的来临,黑颈鹤向南迁徙到温暖的云南;而狼则留守原
地,采取换毛的方式抵御寒冷。这都是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行为,为了在严酷的环
境变化中生存下去。
(8)过渡:长期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的动物,它们的形态结构会有不同吗?让我
们用鸟的案例来研究吧!
3.寻找鸟的喙与爪的联系
(1)课件展示教材P30上方三幅“鸟喙”图片。
(2)观察并交流:观察比较不同的鸟喙,想一想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3)小结:第一幅图,鸟喙长而直,像镶子,利于它们捕捉小鱼虾之类的食物。
第二幅图,鸟喙强壮,并且末端有弯曲的钩,尖锐有力,适宜捕食小动物。第三幅
图,鸟喙宽而扁平,适合滤食漂在水面的食物。
(4)继续观察并交流:课件展示教材P30下方三幅“鸟爪”图片。观察比较不同
的鸟爪,想一想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5)小结:第一幅图,鸟脚上有蹊,脚掌宽大,适宜在水中游泳,可生活在河流
湖泊中。第二幅图,鸟儿的脚细长,适宜在浅水中行走,可生活在湿地滩涂地带。
第三幅图,鸟的爪子强壮有力,并且在脚趾的顶端有强有力的钩子,适宜抓取一些
小动物,可生活在山地丘陵地区。
(6)讨论:
a.鸟喙和鸟爪有没有相对应的关系?请找一找上面六幅图中同属一只鸟的喙和爪
b.根据查阅的资料,说一说这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的关系。
(7)小结:鸟喙和鸟爪有相对应的关系,其形态结构是适应生存环境的体现。
(8)练习:活动手册P10,画出三种鸟的爪。
(9)再交流:说一说你知道的动物在形态结构上适应环境的案例。
四、整理,下课。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学生都能猜想出:蚯蚓喜欢湿土。我通过视频让学生明白: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
地方。通过蚯蚓、蚕、蜗牛对比,学生明白:小动物喜欢水分充足的地方。季节变化
会让温度、水、食物发生变化,动物会通过迁徙、换毛适应环境。鸟的构造也是与环
境相适应的。
23
学校教师教学设计
科学年级四班级70授课人
科目
课题2、植物与环境第1课时总第12课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此教材: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植物有基本的生存需要,如光、水和空气。
知道植物具有向光性。当光照方向发生变化时,植物幼苗为了获得更多的阳光也
不断调整生长方向,朝向阳光倾斜。
知道植物能够适应其所在的环境。随着季节的变化,植物的外部形态也会随之变
化;潮湿或干旱等不同环境中生存的植物,也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
2科.学探究
能够设计探究植物的向光性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植物具有向光性的结论。
观察随着季节变化植物发生的相应变化,观察并比较不同环境中生存的植物的形
态结构,发现并归纳出植物适应环境的一些特性。
3.科学态度、STSE
对于植物的向光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有探究兴趣,尊重事实,乐于分享。
在生活中进行植物养护时能应用植物的生存需求及其与环境相适应的相关知识。
重点知道植物具有向光性。
难点对于植物的向光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有探究兴趣
教师准备:两盆长势一样的绿豆苗、两个相同大小且能罩住植物的纸箱、
教学准备
剪刀、喷水壶;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复习提问:回忆三年级所学种子萌发和生长的知识,以及我们栽培植物的经验,
说一说植物生长最基本的需求是什么?
2、学生汇报:阳光、水、温度、空气……
3、聚焦提问:课件展示教材P31上方情景图。放在窗台边的绿豆幼苗,一段时间
后倾向了一侧,这是为什么?植物生长需要光,光照对植物有什么影响?
二、新课学习
1.探究植物的向光性
(1)作出假设。植物生长需要光,光照对植物有影响。
(2)设计实验方案。阅读教材中的示例,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出示实验材料:两盆长势一样的同一种植物(绿豆苗);两个相同大小、能
24
罩住植物的纸箱;剪刀。
(4)分组实验。步骤示例:
a.用剪刀在两个纸箱的一个侧边各开一个边长5厘米左右的小孔,再去掉纸箱的
底部。
b.将两盆长势一样的绿豆苗都放在阳光下的同一个地方。
c.将两个纸箱分别罩在这两盆绿豆苗上,使得两个纸箱侧面的开孔各朝向相反的
方向。
d.连续观察绿豆苗的生长变化。
e.换其他植物的幼苗,重复上述实验。
(教师提醒:使用剪刀要注意安全)
(5)实验记录:连续观察,将植物的生长情况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6)实验汇报:说一说植物的生长情况,是否验证了假设。(此处,可以课后待
学生完成观察实验后再汇报;如果条件允许教师也可课前完成实验并录制视频,课
上先播放再让学生做实验)
(7)小结:当光照方向发生变化时,植物幼苗为了获得更多的阳光也不断调整生
长方向,朝向阳光倾斜。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
2.继续设计实验:仿照上述步骤,设计验证植物生存需要水的实验方案。
3.布置课后作业:搜集有关植物应对季节变化及适应不同环境的资料。
4.过渡提问:上节课我们了解到,动物应对四季变化会有迁徙或者换毛等行为,
植物是怎样应对这种变化的?
5、观察植物的四季变化
(1)课件展示教材P32下方“植物的四季变化”图片。
(2)交流:植物的外部形态在一年四季中有什么变化?你还有哪些资料补充介
绍?这种变化对植物的生存有什么作用?
(3)小结:植物在春天发芽、长叶;夏天植物枝繁叶茂,秋天植物果实成熟,树
叶开始凋落;冬天气温低,枝干光秃。这一过程中“落叶”的秘密是要么叶子死了,
要么环境变化了,例如气温变低、光合作用弱,叶子很容易消耗植物储存的营养,
落叶对植物自身生存更有利。这是植物应对四季变化而产生的变化之一。
6.观察比较喜水植物和耐旱植物
(1)课件展示教材P33上方“绿萝和仙人掌”图片。
(2)交流:绿萝和仙人掌外形各是什么样?它们适合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它们的
外形与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你还有哪些资料补充介绍?
(3)小结:
a.外形上:绿萝的茎细长,圆柱形,叶子宽大、呈心形。生活环境:绿萝生活在
树荫下,潮湿的地方。绿萝的叶子是主要的蒸腾部位,吸收的大部分的水从这里跑
掉,因此绿萝的叶子宽大。
b.外形上:仙人掌的茎粗大,圆柱状,含水分多,叶子又尖又细,像刺。生活环
境:仙人掌生活在沙漠,干旱少雨的地方。仙人掌长期生长在缺少雨水的沙漠里,
叶子变成了针状或刺状,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分蒸腾。
25
(4)课件展示教材P33下方两幅图。根据上面绿萝和仙人掌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环
境,类推水葫芦和骆驼刺在结构形态上的区别。
(5)再次交流:介绍更多的喜水植物和耐旱植物,说一说它们在结构形态上的区
别。
7.观察、比较不同环境地带的植物
(1)课件展示教材P34六幅图片。
(2)交流:寒冷高原、热带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美术馆展览照明设计与控制系统安装合同
- 跨平台直播版权授权及标准补充协议
- 精装修现房交付标准及智能家居系统安装合同
- 生态阳台设计与封闭施工合同
- 婚后共同创办培训机构债务承担与权益分配协议
- 塔吊司机作业标准与责任协议
- 绿色建筑节能改造项目施工安全协议
- 2025至2030年男童秋装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装修补充合同协议范本
- 药品委托运输合同协议
- 痛风科普讲座课件
- 心肌梗死的早期识别与紧急处理
- 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课件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
- 地震监测技术在城市交通管理中的应用
- 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标
- 国开【形考】《管理英语(3)》形成性考核1-8答案
-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用户思维
- 医院获得性肺炎的诊断与治疗
- 新产品试产工作指引
- 松下伺服驱动器说明书
- 连杆加工工艺规程及夹具设计工序卡-工艺规程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