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第四版) 习题与答案 第七讲 试题_第1页
大学语文(第四版) 习题与答案 第七讲 试题_第2页
大学语文(第四版) 习题与答案 第七讲 试题_第3页
大学语文(第四版) 习题与答案 第七讲 试题_第4页
大学语文(第四版) 习题与答案 第七讲 试题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5一、填空:1、《荀子·赋篇》是现在学界能看到的最早的以赋名篇的作品。知识点:先秦辞赋2、杨雄、班固、张衡、司马相如被后人成为“汉赋四大家”。知识点:汉魏六朝赋3、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汉大赋的形成,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是汉大赋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知识点:汉魏六朝赋4、张衡的《归田赋》是文学史上第一篇描写田园之乐的作品。知识点:汉魏六朝赋5、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引用了萧绎的《采莲赋》。知识点:汉魏六朝赋、现当代文学6、贾谊的《吊屈原赋》和《鹏鸟赋》是汉代现存最早的骚体赋作。知识点:汉魏六朝赋7、辞赋的类型主要有大赋、骚体赋、俳赋、律赋、文赋、俗赋。知识点:古代文论8、“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知识点:汉魏六朝赋二、单选题1、《洛神赋》的作者是(C)。知识点:汉魏六朝赋A王粲B曹丕C曹植D曹操2、《别赋》的作者是(A)。知识点:汉魏六朝赋A江淹B庾信C鲍照D谢灵运3、《采莲赋》的作者是(A)。知识点:汉魏六朝赋A萧绎B江淹C潘岳D陆机4、《七发》的作者是(C)。知识点:汉魏六朝赋A王褒B东方朔C枚乘D贾谊5、最早奠定汉大赋体式的作品是(A)。知识点:汉魏六朝赋A.枚乘的《七发》B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C扬雄的《长杨赋》D.班固的《归田赋》6、开创汉大赋写作体式的人是(D)。知识点:汉魏六朝赋A扬雄B司马相如C贾谊D枚乘7、“赋”作为一种文体,最早见于(A)。知识点:汉魏六朝赋A荀子的文章B屈原的文章C宋玉的文章D贾谊的文章8、下列不是“汉赋四大家”的是(A)。知识点:汉魏六朝赋A枚乘B司马相如C扬雄D班固E张衡9、下列不是司马相如的代表赋作是(A)。知识点:汉魏六朝赋A《两都赋》B《子虚赋》C《上林赋》D《哀秦二世赋》E《大人赋》10、下列不是扬雄的大赋作品是(A)。知识点:汉魏六朝赋A《长门赋》B《甘泉赋》C《河东赋》D《长杨赋》E《蜀都赋》三、翻译:知识点:汉魏六朝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这个地方的确很好,但不是我的故乡,又怎么能让我在此逗留?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人们思念乡土的情感都是相同的,怎么能够因为处境的穷愁与腾达而变得不一样了呢?。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最使人心神沮丧、失魂落魄的,莫过于别离啊。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想必游子别离后梦中也徘徊不前,猜想别后的魂魄正飞荡飘扬。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所以离别虽给人同一种意绪,但具体情况却不相同四、名词解释:1、《登楼赋》知识点:汉魏六朝赋东汉末文学家王粲所作。这篇赋借登楼观览,抒写了作者因久留客地,才能不得施展而产生的思乡情绪。写景和抒情结合,风格沉郁悲凉,语言优美流畅,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中的代表作品。抒情小赋:知识点:古代文论抒情小赋或称骚体赋。称其为骚体赋,是因其在表现形式和语言上更多地借鉴楚辞;称其为抒情小赋,是因为较之汉大赋,它们的形制较小,且多以抒情为主。贾谊是汉代骚体赋的开创者,他的《吊屈原赋》、《鹏鸟赋》是汉代现存最早的骚体赋作。文赋知识点:古代文论是在唐宋古文运动的影响下产生的。它的主要特点是接近于古文。文辞清新秀美,抒情状物,均以个人体验为主,如唐杜牧的《阿房宫赋》、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后《赤壁赋》。4、俗赋知识点:古代文论在民间一直还流行着俗赋。这些赋以四言为主,押韵大体整齐,语言浅近通俗,且以讲述故事为特色,具有寓言的性质,和传世典籍所保存的汉代文人辞赋大不相同,具有鲜明的民间文学特点。5、律赋知识点:古代文论律是格律,是指作赋必须遵守的对仗、声韵的限制。律赋是适应唐宋科举考试用赋而产生的新赋体,。律赋是在六朝俳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除讲究对仗工整外,由于科举考试的需要,它更要统一命题、限韵、限时间、限字数,以便考察考生水平的差异。以限韵而言,不仅讲韵数、讲平仄,还讲次韵(按所限韵脚,依次来押)。由于在形式上近乎苛刻的限制,又由于内容的阐释经义和歌功颂德,所以律赋少有佳作流传。五、简答题:1、《别赋》在篇章结构上有何特点?知识点:汉魏六朝赋《别赋》是江淹的名作。《别赋》所采用的是典型的总分总的行文结构。首先提出“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一语作为全文的主旨,总起数句,然后自然地由“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一句转而描绘各类分别的场景。中间铺陈各种别离之情状写特定人物的别离之情,最后以别情非笔墨所能穷形来归结全文。全文结构紧凑,前后呼应。2、汉大赋的代表作品知识点:汉魏六朝赋大赋是汉代最有代表性的文体。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汉大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是汉大赋最具代表性的作品。3、汉大赋的局限性知识点:汉魏六朝赋内容空虚,思想贫弱。在表现形式上有重词藻而轻内容的形式主义倾向,僵化板滞的文风,喜用奇词僻字让人难以促读。汉大赋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知识点:汉魏六朝赋①提供了研究汉代文化史的材料。②标志着文学自觉时代的出现。③为中国文学形式美的塑造提供了典范,开启了讲究文采的文学创作先河。赋的特征知识点:古代文论赋有其自身的形式特点和文体规范。第一,赋主要是咏物说理,取材广泛,而不是抒发情感。第二,赋最基本的语言手段是铺陈,注重文采,就是使用丰富的辞藻进行描述。第三,采取设辞问答的基本文体框架和散文化句式之外,还继承了“赋诗”传统,讲究语言的和谐美,每句中的字数基本上是以四言六言为主,整体语言风格介于韵散之间、诗文之间。六、论述题:知识点:汉魏六朝赋1、结合王粲的《登楼赋》谈谈中国古代登高题材作品的文化内涵。王粲是建安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以诗赋见长,《登楼赋》是其作品的精华,也是建安时期抒情小赋的代表。《登楼赋》内容丰富,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是我国古代登高之作的里程碑,在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登高一开始是我国古文化中一种别具特色的民俗现象,起源和重阳节有直接关系。后来登高演变成古代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成为文人舞文弄墨的重要舞台。在《登楼赋》中,王粲不仅利用登高这种形式来抒怀遣情,更重要的是,把个人的不幸放在时代动荡的大社会背景中,从而使作品表达了一代人的心声,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意义。把国愁家愁、个人壮志难酬的苦闷融入登高文化中,这篇赋开了先河。它的出炉,不仅丰富了登高文化的内涵,也扩大了登高文化在文人中的影响和传播。《登楼赋》可谓我国古代登高之作的里程碑,是登高文化兴起的奠基之作,古代文学史上第一篇有影响的登高之作。《登楼赋》抒发了王粲避乱荆州,不为刘表重用,蹉跎岁月,已逾十二年之久的苦闷心情。它几乎涵盖了历代登高之作的思想内容,是其后文人登高抒怀的母体。(1)盛赞景色之美。《登楼赋》先从登楼观景着笔,登楼的目的是为了遣愁去了,寻求安慰。赏景取乐便是古人登高的重要内容。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抒羁旅流离之苦和思乡怀国之殷。《登楼赋》中写道“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对游子而言,登高便是寄托乡思的最佳场所。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3)发人生苦短多舛之叹和壮志难酬之忧。《登楼赋》抒发了作者因久留客地,才能不得施展的隐痛,并通过个人遭际间接流露出忧国忧民之志。历来士大夫总把个人命运和民族兴亡紧紧相连,尤其是身逢乱世,家愁国恨便成了登高时挥之不去的情思。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例句只要符合要求即可)两汉赋兴盛的表现和原因知识点:汉魏六朝赋在汉代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辞赋创作全面繁荣:第一是汉代文人中间还没有出现自觉的诗歌创作活动,辞赋是文人文学创作的主要文体。第二是作家队伍庞大。第三是体式多样,名篇众多,特别是大赋成就最高。汉初贾谊的《吊屈原赋》是以骚体写成的抒怀之作,终汉之世骚体赋亦绵延不绝。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大赋的正式诞生;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子虚赋》代表着新体赋的最高成就,两篇赋都歌颂汉朝天子的声威。西汉后期辞赋代表作品则有王褒的《洞箫赋》和扬雄的《甘泉赋》等。东汉初班固的《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张衡有《二京赋》。继承西汉贾谊赋、司马相如《长门赋》、司马迁《悲士不遇赋》、扬雄《逐贫赋》的创作传统,东汉抒情赋勃兴;纪行赋代表作有班彪的《北征赋》、蔡邕的《述行赋》;述志赋则有张衡的《思玄赋》、《归田赋》是文学史上第一篇描写田园之乐的作品,也是第一篇比较成熟的骈体赋,代表着赋体文学向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转化。汉赋作为一代之文体,能够在汉代兴盛起来,原因首先是封建帝王的爱好与提倡。出于“润色鸿业”、“粉饰太平”和“虞悦耳目”的需要,汉代许多皇帝和诸侯王很爱好辞赋,并大力加以提倡。其次是献赋、考赋的制度形成。司马相如和枚乘之子枚皋都因献赋得到汉武帝的赏识,此后,宣帝时王褒、张子侨,成帝时扬雄,章帝时崔阳,都凭赋进入官场。到了东汉顺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