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知识读本_第1页
地震知识读本_第2页
地震知识读本_第3页
地震知识读本_第4页
地震知识读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一、地震基本知识1、地震是一种经常性的自然现象2、地震是怎样发生的3、有关地震的几个概念二、地震活动与地震灾害1、地震的空间分布2、地震灾害的形成和类型3、我国的地震灾害三、地震监测预报和震灾预防1、地震监测预报2、震灾预防3、地震前怎样做好防震准备4、关于抗震设防的法律法规四、地震应急、地震救灾与重建1、临震不乱,勇敢沉着地对待灾变2、地震来了怎么办3、地震之后应当怎样做一、地震基本知识1、

地震是一种经常性的自然现象地震是经常发生的。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也就是说,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由此可见,地震和风、雨、雷、电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但与之不同的是,绝大部分地震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到。人类能感觉到的仅5万次,占1%。能造成轻微破坏的约1000次,而能造成强烈破坏的7级以上大地震每年只有18次左右。能造成唐山地震那样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每年大约一、二次。因此,99%的地震并未对人类造成危害,并不等于一有地震就房倒人亡。2、地震是怎样发生的地震的发生,主要是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的结果。地下的岩层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变形。开始,这个变形很缓慢,岩层发生褶皱弯曲;但当受到的内力越来越大以至无法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破裂和错位。岩层破裂所产生的能量传到地表,引起地表的振动,这时地震就发生了,这种成因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按成因,地震还有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人工地震等类型。其中构造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约占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破坏力也最大。3、有关地震的几个概念震源:地球内部发生的地震的地方叫震源,也称震源区。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按照震源深度不同,地震可划分为:浅源地震(小于60千米)、中源地震(60~300千米)、深源地震(大于300千米)。世界上大多数都是浅源地震。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的震源最深的地震,震源深度约为700多千米。震中: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也称为震中区。震中距:在地面上,从震中到任一点的距离叫做震中距。地震震级:即一次地震释放出的能量大小,它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震级越大,释放能量越多;震级每相差一级,它们的能量约相差30倍。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弱震:震级小于3级。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有感地震:震级3-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感觉到,但不会造成破坏。——中强震:震级5-6级。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偷工减料、以次充好,震区近年来新建的“豆腐渣工程”屡见不鲜,这些无疑加重了地震带来的损失。

3、我国的地震灾害①我国的地震分布和地震灾害我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上,是一个多地震分布广泛、地震灾害频繁的国家。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关于地震活动的记载。根据地震记录资料统计,二十世纪以来,我国已发生4.75级以上地震3800余次,其中8级以上9次。我国地震分布范围很广,约有1/3的国土处于地震基本烈度七度或七度以上地区;除贵州、浙江两省外,其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60%的省份发生过7级以上地震。频繁的地震灾害,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严重的经济损失。上世纪以来,我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人,占同期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②我国地震灾害严重的原因主要有:——我国地震又多又强,而且绝大多数是发生在大陆地区的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大多只有十几~几十千米。2011年3月10日,在我国云南盈江发生的5.8级地震,震源深度只有10千米,造成了26人死亡,13万群众受灾。——我国许多人口稠密地区,如台湾、福建,华北北部,四川、云南、甘肃、宁夏等,都处于地震的多发地区;约有一半城市处于基本烈度七度或七度以上地区,北京、西安、兰州等均位于八度区内。——我国经济还不够发达,广大农村和相当一部分城市,建筑质量不高,抵御地震的能力低。2010年4月14日发生在青海玉树的7.1级地震,在地震发生时,房屋开始剧烈震荡,一瞬间塌了,据统计,当地居民的房屋90%都已经倒塌,造成2698人遇难,受灾人口24万余人。——防震减灾知识普及不够,防震减灾意识有待提高。三、地震监测预报和震灾预防我国党和政府一向十分重视防震减灾工作。特别是1966年3月在我国人口稠密的河北邢台地区发生一系列强震以后,在周恩来的亲自关怀下,我国地震工作更是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1971年8月,我国建立了国家地震局。为了实现防震减灾的预期目标,必须贯彻“预防为主,防救结合,综合减灾”的方针,即走综合防御的道路。一方面围绕防震减灾这一核心,做好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地震应急、地震救灾与重建四个环节的工作。另一方面是要将政府、科技工作者、广大群众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1、地震监测预报①地震预报的类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是地震预报的三要素。地震预报按时间尺度可分为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等类型,其中临震预报是指对几天内可能发生的破坏性地震作出的预报。成功地预报破坏性地震,可以极大地减轻损失,特别是人员的伤亡。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地震前,我国成功地作了临震预报,避免了约15万人的伤亡。②地震前兆及其观测地震前兆是地震发生之前自然界出现的各种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征兆,它是进行地震预报的主要依据,可分为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两大类。微观前兆:人的感官不易觉察,须用仪器才能测量到的震前变化。主要有地震活动异常、地形变异常、地球物理场的变化等。宏观前兆:人的感官能觉察到的地震前兆,它们大多在临近地震发生时出现。比较常见的有地下水变化异常、动物习性异常及地声、地光等。——地下水的异常变化。包括水位、水量的反常变化(如天旱时节井水水位上升甚至自流、自喷,丰水季节水位反而下降等)、水温超过正常变化范围。其他还有如翻花冒泡,喷气发响,井壁变形等。——动物异常。动物震前“预知”地震的实例早有记载,据统计,目前已发现地震前反应普遍且比较确切的约有20多种,常见的有:——大牲畜,如马,驴、骡、牛等;——家禽,如鸡、鸭、鹅、鸽子等;——穴居动物,如鼠、蛇、黄鼠狼等;——水生动物,如鱼类、泥鳅等;——会飞的昆虫,如蜜蜂、蜻蜓等。这些动物的反常表现大体有三类:——兴奋型异常。如惊恐不安,不进圈、狂吠;惊飞、群迁等。——抑制型异常。如行为变得迟缓,或不肯进食等。——生活习性变化。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动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活动等。震前动物宏观异常歌谣:震前动物有前兆,

鸭不下水岸上闹;家家户户应知道。

冰天雪地蛇出洞,骡马发惊不进圈,

老鼠搬家四处逃。猪不吃食跳栏跑;

摸清习性辩真假,猫儿躲得无踪影,

发现异常要报告;鸡飞上树狗哀嚎;

综合分析做判断,鱼儿浮头跃出水,

群测群防很重要。

③观察宏观前兆现象要注意识别真伪自然界的变化十分复杂,种种反常现象的出现,并非都是地震前兆。因此,当我们观察地震宏观前兆现象时,一定要注意识别真伪。易于引起虚假地震宏观现象的因素很多,如:——地下水异常的干扰因素:气象因素。干旱、降雨、气压变化等。人为因素。用水量变化,地下管道破裂,工程活动,污染等。——动物异常的干扰因素:气象因素。气温、气压、湿度等的变化。如地温升高引起冬眠蛇出洞,天气阴雨常使燕子低飞、蚂蚁搬家等。人为因素。环境污染、饲养不当等。如河水污染引起鱼中毒死亡,饮料不适造成家畜、家禽厌食或逃离等。自身因素。动物自身患病、发情、怀孕等。因此一旦发现了宏观异常现象,一定要慎重从事,可以先找熟悉情况的人一同分析原因;若无法辨别真伪,应报告老师、家长及地震部门。动物非震宏观异常两例高温暴雨,群鱼翻塘

1986年5月下旬,四川自贡市出现多起“鱼翻塘”异常现象,群众担心是地震前兆。后来查明其原因是:长期高温天气后突降暴雨,水底的污泥、饲料、鱼粪等被翻起,加之大量山水流入塘内,带进各种污物,导致水中缺氧,引起鱼窒息抬头或翻肚死亡。蝙蝠侵扰,群鸭惊飞

1987年6月3日,四川绵阳某饲养场的1000多只鸭子,在午夜12时左右突然厉声尖叫,惊飞乱跳,惊恐万分;6月19日又出现同样现象。人们以为是地震异常。后经昼夜查巡,原来是几只蝙蝠窜入鸭舍造成的。④当前地震预报的水平和现状地震预报研究,是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开始的。我国自1966年3月邢台地震以来,广泛开展了地震预报的研究与实践。经过40年的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曾经成功地预报过多次破坏性地震。但是,地震预报是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作出的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主要是经验性的,远远不能做到像天气预报那样准确。目前地震预报的水平和现状是:——对地震发生的原理、规律有所了解,但远远没有完全认识;——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中长期预报有一定的可信度,但以天为量度的短临预报,成功率还较低。防震减灾必须在监测预报的基础上,走综合防御的道路,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基于地震预报目前尚未过关这一现实。⑤怎样识别和对待地震谣传地震谣传是毫无事实根据并以非正规途径进行社会传播的地震传闻。恐震心理、缺乏必要的地震知识,是地震谣传得以传播的条件。——地震谣传的特点是:·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或伴有离奇传说;·“预报”的地震震级很大或很精确;发震时间、地点很十分明确。·说是某专家或某地震机构甚至是外国人作的预报。——正确的态度和做法是;·学习地震常识,消除恐震心理。·正确认识当前地震预报的实际水平。当前,对发震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都只能给出一个范围,不可能十分精确和具体。·要明确,在我国发布地震预报的权限在省级人民政府,任何其他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有关国际法也规定,各国都不得跨境发布地震预报。·如遇地震谣言要做到不信不传,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辟谣宣传,同时将情况向有关部门汇报。2、

震灾的预防这方面的工作很多,主要包括:防震减灾工作体系的建立、防震减灾的立法、震灾预测、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群众性防震减灾宣传等。我国于1998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级专门的防震减灾法规。它的实施,可以更好地用法规条例来规范政府、社会和个人在监测地震及面临或发生地震灾害时的行为,以取得最大的减灾效益。3、地震前怎样做好防震准备下面重点谈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破坏性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主要是由于建筑物的破坏和倒塌以及伴随的次生灾害引起的,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可以大减轻地震造成的损失。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对新建工程,在做好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上,确定建(构)筑物(特别是重大工程和生命线工程)的抗震设防标准;按照相应的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加强建筑监理,确保施工质量。对已建工程,按照各地防震要求,在进行抗震性能鉴定的基础上,采取加固、改造或拆除等相应措施。在建造房屋时,应首先考虑对地震的抵抗能力,贯彻“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原则,强调一个“牢”字,为此要求做到:(1)要选择有利的房基,不要在松软的淤泥上盖房,也不要在半填半挖的坡地上盖房。(2)房屋顶要轻,挑檐用砖的支出墙体部分不能太大,屋檐上的装饰物不宜太多。(3)房屋结构要简单对称,重心要低要稳。(4)木房骨架要横向(梁上柱)加斜撑,纵向加剪刀撑,接触部分要牢固。(5)砖墙结构的房屋,应采用多砖柱承重,窗间墙不宜过窄。(6)土墙房屋要用粘性强的土质,要夯实,不宜过高,切忌留缝,横墙体间距离不超过10米。(7)土窑洞要在土层宽厚,土质致密的粘土、亚粘土处建造,窑洞间距宜远,门窗跨度宜小。(8)以石为墙的房屋,不要用垫片,要用水泥砂浆座浆砌筑,不要用卵石、乱石砌墙。(9)门窗上要用过梁,不宜用砖平拱。4、关于抗震设防的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23号)、《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规定》(中国地震局令第7号)、庆阳市人民政府第七号令等法律法规和文件都对抗震设防要求管理作了明确规定,概括起来:(一)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必须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县(区)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主管部门或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督管理工作。(二)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一切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必须经过地震部门进行抗震设防审查,没有地震部门的审查意见,计划部门不得批准立项和初设,建设部门不得批准规划选址、定址和施工,设计部门不得设计,施工单位不得施工。(三)工程竣工验收,要有地震部门参加,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工程不得验收和交付使用。(四)应该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项目,应委托有“安评”资质的单位进行,安评结果必须报地震主管部门审批。地震安评所需费用,纳入项目总投资预算。(五)违反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规定的,地震部门责令采取补救措施,并处于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建议有关部门对建设单位主要领导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对设计单位处以相当于地震安评费用两倍的罚款。3、地震前怎样做好防震准备①、做好家庭的防震准备在家里地震可能造成破坏或引起伤亡的原因主要是:——住房被震坏或倒塌;——住房被外界其他倒塌物砸坏;——室内家具、物品掉落或倾倒毁物伤人;——室内危险品引起火灾等次生灾害。地震时,室内家具、物品的倾倒、掉落等,常常是致人伤亡的重要原因;即使住房很结实,也不能忽视室内的防震措施。·室内家具、物品摆放要安全、合理、做到:——防止掉落或倾倒伤人、伤物,堵塞通道;——有利于形成三角空间以便震时藏身避险;——有利于震时从室内撤离;——防止火灾等次生灾害的发生。·用下面的办法防止家具、物品震时倾倒或坠落:——把屋顶、墙上悬挂的物品拿下来或固定住;——高大家具要固定,组合家具要连接并固定在墙上或地上;——橱柜内重的东西放下边,轻的东西放上边;——储放易碎品的橱柜最好加门、加锁;——尽量不使用带轮子的家具,以防震时滑移;——给窗玻璃帖上防震胶带。·卧室的防震措施最重要。——床上位置要避开外墙、窗口、房梁,选择室内坚固的内墙边安放;——床上方不要悬挂吊灯、镜框等重物;——床要牢固,最好不使用带有轮子的床;——床下不要堆放杂物;·在室内准备好避震藏身的场所。——利用写字台等坚固、低矮的家具下面作为避震空间;·保持室内外通道的畅通。——室内家具不要摆放太满;——房门口、内外走廊上不要堆放杂物。·仔细放置好家中的危险品,如煤油、汽油、煤气罐、农药等。②做好学校的防震准备·了解学校的防震要求,积极参加防震减灾知识的学习和宣传。·做好本班的防震准备,如把桌椅摆放得与外墙和窗户保持一般距离,以免地震时伤人;加固课桌、讲台,便于震时藏身:·在老师带领下进行防震练习,包括室内“一分钟紧急避险”;震后撤离教室的练习;震后疏散实地练习;自救、互救练习。

四、地震应急、地震救灾与重建1、临震不乱,勇敢沉着地对待灾变有时,地震并不像你所想象得那么可怕,真正房倒屋塌的灾难性地震还是少数。只要沉着、冷静地应对灾变,就有可能避震成功。反之,惊慌失措,很可能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远离震中,跳楼致伤

1984年5月,我国黄海海域发生6。2级地震。上海市距震中100千米,南京市距震中300千米,都处于地震波及区,房屋一间未倒。但是,竞有数百人惊慌失措,跳楼逃生。仅上海市某大学就有124人因避震不当而受伤。一次地震,两种结果

1994年9月,我国台湾海峡南部发生7。3级地震,福建、广东沿海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和影响。在这次地震中,有700多人因震时慌乱拥挤而受伤,多为中小学生。但在离震中较近的福建漳州市的一些学校,学生们在老师指挥下沉着避震,无一人伤亡。2、地震来了怎么办一旦真的遇到了大地震,千万不要惊慌失措,因为你已经做了准备,因为你有求生的机会;沉着应战,合理避震,你就有可能化险为夷。①因地制宜,采取正确的避震方式·震时是跑还是躲?国内外专家都有争议。其实,这与各国的国情有关。例如,建筑物抗震性能较好的国家,室内避震的成功率较高;建筑质量很差的平房,如有可能,则从室内跑出为好。我国多数专家趋向于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这是因为,震时预警时间很短(一般只有十多秒钟),由于剧烈地动,人又往往无法自主行动。所谓就近躲避,就是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策。·在什么地方避震为好?原则上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或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如炕沿下,坚固家具附近,内墙墙根、,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附近没有支撑物的床上、炕上和地板上是室内最不利避震的场所;——室外开阔、安全的地方;远离危险的地方。·怎样保护身体重要部位?——保护头颈部。低头,用手护住头部或后颈;有可能时,用身边的物品,如书包、被褥等顶在头上。——保护眼睛。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保护口、鼻。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怎样避免其他伤害?——无论在什么场合均要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避免因踩踏、拥挤而受伤。——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充溢。②不同环境下紧急避震的要点(1)

在家中怎样避震·特别提醒:千万不能滞留在床上或站在房间中央,这都是身体最露、最不安全的地方!·住楼房的朋友。较安全的躲避地点有:——牢固的桌下或床下;——低矮、牢固的家具边;——开间小、有支撑的房间,如卫生间;震时特别注意:——千万不能跳楼。——不要到阳台上去。——不要到外墙边或窗边去。——不要到楼梯去。——不要去乘电梯;如果震时在电梯里应尽快离开;若门打不开要抱头蹲下,抓牢墙上的扶手。——不要到处乱跑,特别不要到楼道等人员拥挤的地方去。·住平房的朋友。如果屋外场地开阔,发现预警现象早,可尽快跑出室外避震。室内避震较安全的地点有:——牢固的桌子下或床旁;——低矮、牢固的家具边;(2)

在学校怎样避震·正在上课时:——要在老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震时千万不要慌乱拥挤外逃,待地震过去后,有组织地疏散;——如果教室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不要拥向楼梯。·在操场或室外时:——若在开阔地方,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千万不要回到教室去;——不要乱跑、乱挤,待地震过去再按老师指挥行动。(3)

在公共场所怎样避震——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千万不要慌乱拥挤、涌向出口,要避开人流,要防止摔倒;把双手交叉在胸前保护自己,用肩和背承受外部压力;随人流而动,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解开衣领,保持呼吸畅通。(4)

在户外怎样避震——迅速离开各种高大的危险物;——就近选择开阔地避震;;——不要随便返回室内。3、地震发生之后应当怎样做①震后的自救求生如果震后被埋压在废墟下不能自行脱险,你一定要沉住气。要千方百计保护自己,等待救援。·先试着把双手从压埋物中抽出来,然后再进一步求救。·保护自己不受新的伤害。震后,余震还会不断发生,你的环境还可能进一步恶化;等待救援,需要一定时间;因此,你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稳定下来,设法脱险。—保持呼吸畅通,尽量挪开脸前、胸前的杂物,清除口、鼻附近的灰土;—闻到煤气及有毒异味或灰尘太大时,设法用湿衣物捂住口、鼻;—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扩大和保护生存空间,搬开身边可搬动的杂物,扩大活动范围;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时进一步被埋压;—不要随便动用室内设施,包括电源、水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气体充溢。·设法脱离险境。—设法与外界联系,仔细听听周围有没有其他人,听到人声时用石块敲击铁管、墙壁,以发出呼救信号;—与外界联系不上时可试着寻找通道:观察四周有没有通道或光亮;分析、判断自己所处的位置,从哪个方向有可能脱险;试着排开障碍,开辟通道;若开辟通道费时过长、费力过大或不安全时,应立即停止,以保存体力。·如果暂时不能脱险,要耐心保护自己,等待救援。—保存体力,不要大声哭喊,不要勉强行动,尽量闭目休息;—维持生命,寻找食物和水;食物和水要节约使用;无饮水时,可用尿液解渴;—如果受伤,想办法包扎;尽量少活动。·被救出后要听医生的话,以免遭新的伤害。—按医生要求保护眼睛,长时间处在黑暗中的眼睛不能受强光刺激;—进水进食要听医嘱,以免肠胃受到伤害。②积极参加互救活动(1)震后救人的原则——时间就是生命震后救人,首先要做到快捷,使救人的队伍迅速壮大,让更多的人获救。因此,在救人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先救近处的人。不论是家人、邻居,还是萍水相逢的路人,只要近处有人被埋压,就要先救他们。相反,舍近求远,往往会错过救人良机,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先救容易救的人。这样可加快救人速度,尽快扩大救人队伍。·先救青壮年和医务人员。这样可使他们迅速在救灾中发挥作用。·先救“生”,后救“人”。在一次大地震中,有一个农村妇女,她为了使更多的人获救,采取了这样的做法:每救一个人,只把其头部露出,使之可以呼吸,然后马上去救别人;结果,她一个人在很短的时间内救了好几十人。(3)震后救人的方法震后救人,环境、条件十分复杂,要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办法,这里仅给出一般的程序、步骤和方法,以及应注意的事项。·定位。首先寻找被埋压人员,并判定其位置。—先仔细倾听有无呼救信号,也可用喊话、敲击等方法询问埋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