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QlUSf^
目录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
1.概述......................................................1
2.实验一典型环节的电路模拟与软件仿真研究...................5
3.实验二典型系统动态性能和稳定性分析.....................12
4.实验三典型环节(或系统)的频率特性测量.................16
5.实验四线性系统串联校正.................................21
6.实验五典型非线性环节的静态特性.........................26
7.实验六非线性系统相平面法...............................31
8.实验七非线性系统描述函数法.............................37
9.实验八极点配置全状态反馈控制...........................42
10.实验九采样控制系统动态性能和稳定性分析的混合仿真研究•…49
11.实验十采样控制系统串联校正的混合仿真研究................53
二.自动控制理论对象实验指导
1.实验一直流电机转速控制实验.............................57
2.实验二温度控制实验.....................................60
3.实验三水箱液位控制实验.................................62
=.自动控制理论软件说明
1.概述....................................................64
2.安装指南及系统要求.......................................67
3.功能使用说明.............................................69
4.使用实例.................................................79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
概述
实验系统功能特点
1.系统可以按教学需要组合,满足“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初级与高级实验的需要。只
配备ACT-I实验装置,则实验时另需配备示波器,且只能完成部分基本实验。要完成与软
件仿真、混合仿真有关的实验必须配备上位机(包含相应软件)及SCSII通讯线。
2.ACT-I实验装置内含有实验必要的电源、信号发生器以及非线性与高阶电模拟单元,
可根据教学实验需要进行灵活组合,构成各种典型环节与系统。此外,ACT-I实验装置内
还可含有数据处理单元,用于数据采集、输出以及和上位机的通讯。
3.配备PC微机作操作台时,将高效率支持“自动控制原理”的教学实验。系统提供
界面友好、功能丰富的上位机软件。PC微机在实验中,除了满足软件仿真需要外,又可成
为测试所需的虚拟仪器、测试信号发生器以及具有很强柔性的数字控制器。
4.系统的硬件、软件设计,充分考虑了开放型、研究型实验的需要。除了指导书所提
供的10个实验外,还可自行设计实验。
二.系统构成
实验系统由上位PC微机(含实验系统上位机软件)、ACT-I实验装置、SCS1I通讯线
等组成。ACT-I实验装置内装有以研华PCI1711板卡(含数据处理系统软件)为核心构成
的数据处理卡,通过研华PCI1711板卡与PC微机连接。
1.实验装置ACTT简介
ACT-I控制理论实验装置主要由电源部分U1单元、信号源部分U2单元、与PC机进
行通讯的数据处理U3单元、元器件单元U4、非线性单元U5-U7以及模拟电路单元U8〜
U16等共16个单元组成,详见附图。
(1)电源单元U1
包括电源开关、保险丝、+5V、-5V,+15V,-15V,OV以及1.3V〜15V可调电压
的输出,它们提供了实验装置所需的所有工作电源。
(2)信号源单元
可以产生频率与幅值可调的周期方波信号•、周期斜坡信号•、周期抛物线信号以及正弦
信号,并提供与周期阶跃、斜坡、抛物线信号相配合的周期锁零信号。
该单元面板上配置的拨键S1和S2用于周期阶跃、斜坡、抛物线信号的频率段选择,
可有以下4种状态:
①S1和S2均下拨一一输出信号周期的调节范围为2〜60ms;
I
飞耳»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
②S1上拨、S2下拨一一输出信号周期的调节范围为0.2〜6s;
③S1下拨、S2上拨一一输出信号周期的调节范围为20〜600ms;
@S1和S2均上拨一一输出信号周期的调节范围为0.16〜7s;
另有电位器RP1用于以上频率微调。
电位器RP2、RP3和RP4依次分别用于周期阶跃、斜坡与抛物线信号的幅值调节。在上
述S1和S2的4种状态下,阶跃信号的幅值调节范围均为。〜14V;除第三种状态外,其余
3种状态的斜坡信号和抛物线信号的幅值调节范围均为0〜15V;在第三种状态时,斜坡信
号的幅值调节范围为0〜10V,抛物线信号的幅值调节范围为0~2.5V»
信号单元面板上的拨键S3用于正弦信号的频率段的选择:当S3上拨时输出频率范围
为140Hz〜14KHz;当S3下拨时输出频率范围为2〜160Hz。电位器RP5和RP6分别用于正
弦信号的频率微调和幅值调节,其幅值调节范围为0-14V»
(3)数据处理单元U3
内含以研华PCI1711为核心组成的数据处理卡(含软件),通过SCII口与上位PC进
行通讯。内部包含八路A/D采集输入通道和两路D/A输出通道。与上位机一起使用时,可
同时使用其中两个输入和两个输出通道。结合上位机软件,用以实现虚拟示波器、测试信
号发生器以及数字控制器功能。
(4)元器件单元U4
单元提供了实验所需的电容、电阻与电位器,另提供插接电路供放置自己选定大小的
元器件。
(5)非线性环节单元U5、U6和U7
U5,U6,U7分别用于构成不同的典型非线性环节。
单元U5可通过拨键S4选择具有死区特性或间隙特性的非线性环节模拟电路。
单元U6为具有继电特性的非线性环节模拟电路。
单元U7为具有饱和特性的非线性环节模拟电路。
(6)模拟电路单元U8-U16
U8-U16为由运算放大器与电阻,电容等器件组成的模拟电路单元。其中U8为倒相
电路,实验时通常用作反号器。U9〜U16的每个单元内,都有用场效应管组成的锁零电路
和运放调零电位器。
2.系统上位机软件的功能与使用方法,详见《ACT-I自动控制理论实验上位机程序使
用说明书》。
三.自动控制理论实验系统实验内容
2
飞耳»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
1.典型环节的电路模拟与软件仿真研究;
2.典型系统动态性能和稳定性分析;
3.典型环节(或系统)的频率特性测量;
4.线性系统串联校正;
5.典型非线性环节的静态特性;
6.非线性系统相平面法;
7.非线性系统描述函数法;
8.极点配置线性系统全状态反馈控制;
9.采样控制系统动态性能和稳定性分析的混合仿真研究;
10.采样控制系统串联校正的混合仿真研究。
要完成上列全部实验,必须配备上位计算机。
四.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前U9〜U16单元内的运放需要调零。
2.运算放大器边上的锁零点G接线要正确。不需要锁零时(运放构成环节中不含电
容或输入信号为正弦波时),必须把G与75V相连;在需要锁零时,必须与其输入信号同
步的锁零信号相连。如在采用PC产生的经D/A通道输出的信号01作为该环节或系统的输
入时,运放的锁零信号G应连U3单元的G1(对应01);类似地,如采用PC产生的信号
02作输入,则锁零信号G应连U3单元的G2(对应02)。锁零主要用于对电容充电后需
要放电的场合,一般不需要锁零。
3.在设计和连接被控对象或系统的模拟电路时,要特别注意,实验装置上的运放都是
反相输入的,因此对于整个系统以及反馈的正负引出点是否正确都需要仔细考虑,必要时
接入反号器。
4.作频率特性实验和采样控制实验时,必须注意只用到其中1路A/D输入和1路D/A
输出,具体采用“II〜18”中哪一个通道,决定于控制箱上的实际连线。
5.上位机软件提供线性系统软件仿真功能。在作软件仿真时,无论是一个环节、或是
几个环节组成的被控对象、或是闭环系统,在利用上位机界面作实验时,都必须将开环或
闭环的传递函数都转化成下面形式,以便填入参数
卬⑴=媪皿+如—+…+如+%
a“s”+।+…++/
其中H<10,m<no
如出现相>〃的情况,软件仿真就会出错,必须设法避免。如实验一,在作理想比例
3
飞耳»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
微分(PD)环节的软件仿真实验时就会遇到此问题,因为此时W(s)=K(1+△)=K+m
可见该Ms)分子中S的阶高于分母的,直接填入参数仿真,即出现“非法操作”的提示。
具体避免方法请参阅该实验附录。
6.受数据处理单元U3的数据处理速率限制,作频率特性实验和采样控制实验时,在
上位机界面上操作“实验参数设置”必须注意频率点和采样控制频率的选择。对于频率特
性实验,应满足3<200/sec,以免引起过大误差。类似地,对于采样控制实验,采样控制
周期应不小于5mso
7.本采集设备的上位机软件,A/D和D/A输出部分,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本数据采
集系统有8路A/D输入,2路D/A输出,对于8路A/D输入将其分为四组,因为一般我们
用到两路同时输出或同时输入。II、12为一组A/D输入,13、14为一组A/D输入,15、16
为一组A/D输入,17、18为一组A/D输入。在这四组A/D输入中,H、13、15、17为每组
A/D输入中的第一路,12、14、16、18为每组A/D输入中的第二路。这个在实验三中,做
频率特性实验要求比较严格,在每个实验当中,我们可以随意选择任一组A/D输入,和任
一路D/A输出。
4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
实验一典型环节的电路模拟与软件仿真研究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熟悉并掌握实验装置和上位机软件的使用方法。
2.通过实验熟悉各种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及其特性,掌握电路模拟和软件仿真研究方
法。
二.实验内容
1.设计各种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
2.完成各种典型环节模拟电路的阶跃特性测试,并研究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阶跃特性
的影响。
3.在上位机界面上,填入各个环节的实际(非理想)传递函数参数,完成典型环节阶
跃特性的软件仿真研究,并与电路模拟研究的结果作比较。
三.实验步骤
1.熟悉实验装置,利用实验装置上的模拟电路单元,参考本实验附录设计并连接各种
典型环节(包括比例、积分、比例积分、比例微分、比例积分微分以及惯性环节)的模拟
电路。注意实验接线前必须先将实验装置上电,以对运放仔细调零。然后断电,再接线。
接线时要注意不同环节、不同测试信号对运放锁零的要求。在输入阶跃信号时,除比例环
节运放可不锁零(G可接-15V)也可锁零外,其余环节都需要考虑运放锁零。
2.利用实验设备完成各典型环节模拟电路的阶跃特性测试,并研究参数变化对典型环
节阶跃特性的影响。
无上位机时,利用实验装置上的信号源单元U2所输出的周期阶跃信号作为环节输入,
即连接箱上U2的“阶跃”与环节的输入端(例如对比例环节即图1.1.2的Ui),同时连接
U2的“锁零(G)”与运放的锁零G。然后用示波器观测该环节的输入与输出(例如对比例
环节即测试图L1.2的Ui和Uo)o注意调节U2的周期阶跃信号的“频率”电位器RP5与
“幅值”电位器RP2,以保证观测到完整的阶跃响应过程。
有上位机时,必须在熟悉上位机界面操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上位机提供的虚拟示波
器与信号发生器功能。为了利用上位机提供的虚拟示波器与信号发生器功能,接线方式将
不同于上述无上位机情况。仍以比例环节为例,此时将Ui连到实验装置U3单元的OKD/A
通道的输出端),将Uo连到实验装置U3单元的II(A/D通道的输入端),将运放的锁零G
连到实验装置U3单元的G1(与01同步),并连好U3单元至上位机的USB2.0通信线。接
5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
线完成,经检查无误,再给实验装置上电后,启动上位机程序,进入主界面。界面上的操
作步骤如下:
①按通道接线情况:通过上位机界面中“通道选择”选择任一组任一路A/D输入作为
环节的输出,选择任一路D/A作为环节的输入.不同的通道,图形显示控件中波形的颜色将
不同;将另一输出通道直接送倒输入通道(显示示波器信号源发出的输入波形)。
②硬件接线完毕后,检查USB口通讯连线和实验装置电源后,运行上位机软件程序,如
果有问题请求指导教师帮助。
③进入实验模式后,先对显示模式进行设置:选择“X-t模式”;选择“T/DIV”为Is/IHZ。
④完成上述实验设置,然后设置实验参数,在界面的右边可以设置系统测试信号参数,
选择“测试信号”为“周期阶跃信号”,选择“占空比”为50%,选择“T/DIV”为“1000ms”,
选择“幅值”为“3V”,可以根据实验需要调整幅值,以得到较好的实验曲线,将“偏移”
设为“0”。以上除必须选择“周期阶跃信号”外,其余的选择都不是唯一的。要特别注意,
除单个比例环节外,对其它环节和系统都必须考虑环节或系统的时间常数,如仍选择“输
入波形占空比”为50%,那么“T/DIV”至少是环节或系统中最大时间常数的6〜8倍。这
样,实验中才能观测到阶跃响应的整个过程。
⑤以上设置完成后,按LabVIETY上位机软件中的“RUN”运行图标来运行实验程序,然
后点击右边的“Start”按钮来启动实验,动态波形得到显示,直至周期响应过程结束,如
上述参数设置合理就可以在主界面图形显示控件中间得到环节的“阶跃响应”。
⑥利用LabVIEW软件中的图形显示控件中光标“Cursor”功能(详见软件使用说明书)
观测实验结果;改变实验装置上环节参数,重复⑤的操作;如发现实验参数设置不当,看
不到“阶跃响应”全过程,可重复④、⑤的操作。
⑦按实验报告需要,将图形结果保存为位图文件,操作方法参阅软件使用说明书。
3.分析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
四.附录
1.比例(P)环节的传递函数、方块图、模拟电路和阶跃响应
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幽=K
4G)
其方块图、模拟电路和阶跃响应,分别如图1.1.1、图1.1.2和图1.1,3所示,于是长=旦,
实验参数取Ro=lOOk,Ri=200k,R=10k»
图1.1.1
6图1.1.3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
RiR
图1.2.1图1.2.3
C
U\
图1.2.2
7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
2.积分⑴环节的传递函数、方块图、模拟电路和阶跃响应
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为:B四=_!_
d(s)Ts
其方块图、模拟电路和阶跃响应,分别如图121、图122和图1.2.3所示,于是7=&C,
实验参数取Ro=100k,C=luF,R=10k«
3,比例积分(PD环节的传递函数、方块图、模拟电路和阶跃响应
比例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其方块图、模拟电路和阶跃响应,分别如图1.3.1、图1.3.2和图133所示,于是
,T=RC
根}
实验参数取Ro=200k,Ri=200k,C=luF,R=10k«
4,比例微分(PD)环节的传递函数、方块图、模拟电路和阶跃响应
比例微分环节的传递函数为:%=K(l+7i)
其方块图和模拟电路分别如图141、图1.4.2所示。其模拟电路是近似的(即实际PD
环节),取则有K=丁+&T=.C,实验参数取R0=IOk,Ri=10k,
%周+4
8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
R2=10k,R3=1K,C=10UF,R=10ko
对应理想的和实际的比例微分(PD)环节的阶跃响应分别如图1.4.3a、图143b所示。
9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
实际PD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U.(s)_4+4]।R、R2cs
诟r*[+(a+&)(&cs+i)1(供软件仿真参考)
(&R)+凡6+R3RJCS+(7?1+&)
RQR3cs+
5.惯性环节的传递函数、方块图、模拟电路和阶跃响应
其方块图、模拟电路和阶跃响应,分别如图1.5.1、图1.5.2和图1.5.3所示,其中
10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
K=^-,T=R,C,实验参数取Ro=2OOk,Ri=200k,C=luF,R=IOk。
%
6.比例积分微分(PID)环节的传递函数、方块图、模拟电路和阶跃响应
比例积分微分环节的传递函数为:幺里:
Kp+〒+TdS
G⑸7]s
其方块图和模拟电路分别如图161、图
1.6.2所示。其模拟电路是近似的(即实际PID
环节),取Rd将近似上述理想PID
环节有降=«•,?;=&G,〃=陋G,实验参
数取Ro=2OOk,Ri=100k,R2=10k,R3=lk,
G=luF,C2=10UF,R=10k«
对应理想的和实际的比例积分微分(PID)
环节的阶跃响应分别如图163a、图1.6.3b
图1.6.1
所示。
实际PID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I1=="■(供软件仿真参考)
5(s)&凡CMRaC}(/?,C25+1)
图1.6.3a图1.6.3b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
实验二典型系统动态性能和稳定性分析
实验目的
I.学习和掌握动态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
2.研究典型系统参数对系统动态性能和稳定性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
1.观测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测出其超调量和调节时间,并研究其参数变化对动态性
能和稳定性的影响。
2.观测三阶系统的阶跃响应,测出其超调量和调节时间,并研究其参数变化对动态性
能和稳定性的影响。
三.实验步骤
1.熟悉实验装置,利用实验装置上的模拟电路单元,参考本实验附录中的图2.1.1
和图2.1.2,设计并连接由一个积分环节和一个惯性环节组成的二阶闭环系统的模拟电
路(如用U9、U15、U11和U8连成)。注意实验接线前必须对运放仔细调零•接线时要注
意对运放锁零的要求。
2.利用实验设备观测该二阶系统模拟电路的阶跃特性,并测出其超调量和调节时间。
3.改变该二阶系统模拟电路的参数,观测参数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
4.利用实验装置上的模拟电路单元,参考本实验附录中的图2.2.1和图2.2.2,设
计并连接由一个积分环节和两个惯性环节组成的三阶闭环系统的模拟电路(如用U9、U15、
U1KU10和U8连成)。
5.利用实验设备观测该三阶系统模拟电路的阶跃特性,并测出其超调量和调节时间。
6.改变该三阶系统模拟电路的参数,观测参数对系统稳定性与动态指标的影响。
7.分析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
注意:以上实验步骤中的2、3与5、6的具体操作方法,请参阅“实验一”的实验步
骤2;实验步骤7的具体操作方法,请参阅“实验一”的实验步骤3,这里不再赘述。
四.附录
1.典型二阶系统
典型二阶系统的方块结构图如图2.1.1所示:
12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
其开环传递函数为G(.s)=---,K=丛,
咐s+DiT。
2
其闭环传递函数为W(S)=f~%——y,其中,
S+2^<y„5+COn
取二阶系统的
模拟电路如图2.1.2
所示:
该系统的阶跃
响应如图2.1.3所
示:Rx接U4单元
图2.1.1
图2.1.2
的220K电位器,改变元件参数Rx大小,研究不同参数特征下的时域响应。2.1.3a,2.1.3b,
2.1.3c分别对应二阶系统在过阻尼,临界阻尼,欠阻尼三种情况下的阶跃响应曲线:
2.典型三阶系统
典型三阶系统的方块结构图如图2.2.1所示:
13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
图2.2.1
其开环传递函数为G(s)=------------------,其中4=必,取三阶系统的模拟电路如图
sgs+l)(7^+l)T„
2.2.2所示:
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G(s)"(s)=---------------------,K=500//tv,,Rx的单位为K0
5(0.15+1)(0.55+1)
系统特征方程为./+Ms?+20s+20K=0,根据劳斯判据得到:
系统稳定0<K<12
系统临界稳定K=I2
系统不稳定K>12
根据K求取Rxo这里的Rx可利用模拟电路单元的220K电位器,改变Rx即可改变
心,从而改变K,得到三种不同情况下的实验结果。
该系统的阶跃响应如图2.2.3a、2.2.3b和2.2.3c所示,它们分别对应系统处于不稳定、
临界稳定和稳定的三种情况。
14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
15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
实验三典型环节(或系统)的频率特性测量
实验目的
I.学习和掌握测量典型环节(或系统)频率特性曲线的方法和技能。
2.学习根据实验所得频率特性曲线求取传递函数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I.用实验方法完成一阶惯性环节的频率特性曲线测试。
2.用实验方法完成典型二阶系统开环频率特性曲线的测试。
3.根据测得的频率特性曲线求取各自的传递函数。
4.用软件仿真方法求取一阶惯性环节频率特性和典型二阶系统开环频率特性,并与实
验所得结果比较。
三.实验步骤
1.熟悉实验装置上的信号源,掌握改变正弦波信号幅值和频率的方法。利用实验装置
上的模拟电路单元,参考本实验附录设计并连接“一阶惯性环节”模拟电路(如用U9+U8
连成)或“两个一阶惯性环节串联”的模拟电路(如用U9+U11连成)。
2.利用实验设备完成一阶惯性环节的频率特性曲线测试。
无上位机时,利用实验装置上的信号源单元U2所输出的正弦波信号作为环节输入,即
连接箱上U2的“正弦波”与环节的输入端(例如对一阶惯性环节即图1.5.2的Ui)。然后
用示波器观测该环节的输入与输出(例如对一阶惯性环节即测试图1.5.2的Ui和Uo)»注
意调节U2的正弦波信号的“频率”电位器RP5与“幅值”电位器RP6,测取不同频率时环
节输出的增益和相移(测相移可用“李沙育”图形),从而画出环节的频率特性。
有上位机时,必须在熟悉上位机界面操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上位机提供的虚拟示波
器与信号发生器功能。为了利用上位机提供的虚拟示波器与信号发生器功能,接线方式将
不同于上述无上位机情况。仍以一阶惯性环节为例,此时将Ui连到实验装置U3单元的01
或02CD/A通道的输出端,这个是通过上位机选择其中的一路输出),将Uo连到实验装置U3
单元的H(A/D通道的输入端),然后再将你选择的D/A输出通道测试信号01(如果选择的
是01)连接到这组A/D输入的另一采集输入端12,然后连接设备与上位机的USB通信线。
接线完成,经检查无误,再给实验装置上电后,启动上位机程序,进入主界面。界面上的
操作步骤如下:
①选择任一D/A输出通道,如“01”,将其作为环节输入,接到环节输入Ui端,再将其
16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
作为原始测试信号接到A/D输入的12(便于观看虚拟示波器发出的原始信号),将环节的
输出端Uo接到A/D输入通道II。
②完成上面的硬件接线后,检查USB连线和实验装置电源,然后打开LabVIEW软件上
位机界面程序。
③进入实验界面后,先对频率特性的测试信号进行设置:“幅值”为5(可以根据实验
结果波形来调整),“测试信号”为正弦波。
④完成实验设置,先点击LabVIEW运行按钮“RUN”运行界面程序,按照上面的步骤③
设置好信号后,点击“下载数据”按钮,将设置的测试信号发送到数据采集系统。然后点
击实验界面右下角的“Start”按钮来启动频率特性测试。测试程序将会从低频率计算到高
频,界面右下角有个测试进度条,它将显示测试的进度。最后测试出来频率特性的Bode
Plot、NyquistPlot将在相应的图形控件中显示出来,在同一界面中我们可以同时看到频
率特性的两种显示模式:一种是伯德图“BodePlot”,它包括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另一
种模式就是乃奎斯特图“NyquistPlot”,又称极坐标图。
⑤按实验报告需要,将图形结果保存为位图文件,操作方法参阅软件使用说明书
3.利用实验设备完成典型二阶系统开环频率特性曲线的测试。具体操作方法参阅步骤
4.参考附录的提示,根据测得的频率特性曲线(或数据)求取各自的传递函数。
6.分析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
四.附录
1.实验用一阶惯性环节传递函数参数、电路设计及其幅相频率特性曲线:
对于G(s)=』-的一阶惯性环节,其幅相频T.
75+1
率特性曲线是一个半圆,见图3.1。
取s=%代入,得
Gijco)-长——=
j(oT+l
在实验所得特性曲线上,从半园的直径r(0),
可得到环节的放大倍数K,K=r(0)。在特性曲线
图3.1
上取一点①*,可以确定环节的时间常数T,
T二tg取冷
17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
实验用一阶惯性环节传递函数为G(s)=正匕,其中参数为Ro=200KC,Ri=200K。,
C=O.luF,其模拟电路设计参阅图1.5.2。
2.实验用典型二阶系统开环传递函I数参数、电路设计及其幅相频率特性曲
线:
对于由两个惯性环节组成的二阶系统,其开环传递函数为
5S)=-g--s----+--D---/--s---+---l-)=-y7-25s2---+--涉-------+---1G2*
令上式中S=j6可以得到对应的频率特性
G(j<y)=——,,长------=
-T2M2+j2^T(o+\
二阶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的幅相频率特性
曲线,如图3.2.1所示。
根据上述幅相频率特性表达式,有
K=r(O)(3—1)
3)=—J
其中1_"T诚
tg赧野3
(3—2)
(3—3)
如已测得二阶环节的幅相频率特性,则«0)、叫、或和«心)均可从实验曲线得到,
于是可按式(3—1)、(3—2)和
(3—3)计算K、T、6,并可
根据计算所得T、f求取力和
T2
T2=T^-y[^
实验用典型二阶系统开环
传递函数为:
18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
I
G(s),(s)=
(0.2s-+1)(0.l.s+1)0.02V2+0.AV+1
其电路设计参阅图322。
3.对数幅频特性和对数相频特性
上述幅相频率特性也可表达为对数幅频特性和对数相频特性,图3.3.1和图3.3.2分别
给出上述一阶惯性环节和二阶环节的对数幅频特性和对数相频特性:
图3.3.1
19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
rU
5
-4O
5
-5O
-5
-6
注意:此时横轴3采用了以10为底的对数坐标,纵轴则分别以分贝和度为单位。
20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
实验四线性系统串联校正
实验目的
I.熟悉串联校正装置对线性系统稳定性和动态特性的影响。
2.掌握串联校正装置的设计方法和参数调试技术。
二.实验内容
1.观测未校正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特性。
2.按动态特性要求设计串联校正装置。
3.观测加串联校正装置后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特性,并观测校正装置参数改变对系统
性能的影响。
4.对线性系统串联校正进行计算机仿真研究,并对电路模拟与数字仿真结果进行比较
研究。
三.实验步骤
1.利用实验设备,设计并连接一未加校正的二阶闭环系统的模拟电路,完成该系统的
稳定性和动态特性观测。提示:
①设计并连接一未加校正的二阶闭环系统的模拟电路,可参阅本实验附录的图4.1.1
和图4.1.2,利用实验装置上的U9、Ull、U15和U8单元连成。
②通过对该系统阶跃响应的观察,来完成对其稳定性和动态特性的研究,如何利用实
验设备观测阶跃特性的具体操作方法,可参阅实验一的实验步骤2。
2.参阅本实验的附录,按校正目标要求设计串联校正装置传递函数和模拟电路。
3.利用实验设备,设计并连接一加串联校正后的二阶闭环系统的模拟电路,完成该系
统的稳定性和动态特性观测。提示:
①设计并连接一加串联校正后的二阶闭环系统的模拟电路,可参阅本实验附录的图
4.4.4,利用实验装置上的U9、U14、Ull、U15和U8单元连成
②通过对该系统阶跃响应的观察,来完成对其稳定性和动态特性的研究,如何利用实
验设备观测阶跃特性的具体操作方法,可参阅“实验一”的实验步骤2。
4.改变串联校正装置的参数,对加校正后的二阶闭环系统进行调试,使其性能指标满
足预定要求。提示:
5.分析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
21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
四.附录
1.方块图和模拟电路
实验用未加校正二阶闭环
系统的方块图和模拟电路,分别
如图4.1.1和图4.1.2所示:
图4.1.1
200klu..C
图4.1.2
525
其开环传递函数为:G(s)=
0.25(0.55+1)s(0.5s+l)
其闭环传递函数为:
G(s)50
W(S)=
1+GCv)-52+25+502
s+2^(ons+co;t
式中局=7.07,J=1/例,=0.141,
故未加校正时系统超调量为
Mp=广庐=0.63=63%,
4
调节时间为4=——=4s,
'物
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v等于该I型系统的开环增益
Kv=251/s,
2.串联校正的目标
要求加串联校正装置后系统满足以下性能指标:
(1)超调量“0<25%
(2)调节时间(过渡过程时间)?v<1s
22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
(3)校正后系统开环增益(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v>251/s
3.串联校正装置的时域设计
从对超调量要求可以得到Mp=ea而W25%,于是有<>0.4。
44
由ts=——<ls可以得到
因为要求KrZ251/s,故令校正后开环传递函数仍包含一个积分环节,且放大系数
为25。
设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s),则加串联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25
D(s)G(s)=D(s)———~
s(0.5s+1)
采用相消法,令£)(5)=0,55+1(其中T为待确定参数),可以得到加串联校正后的
Ts+1
开环传递函数
~、〜、0.5.V+12525
D(s)G(s)=----------------------=-----------
7\+1s(0.5s+l)5(7:?+1)
这样,加校正后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小D(s)G(s)251T
W(5)=-----------=-----;....-
l+0(s)G(s)?+lv+25
TT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
4.串联校正装置的频域设计
根据对校正后系统的要求,可以得到期望的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的对数频率特性,见图
4.4.1«
根据未加校正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可画出其相应的对数频率特性,如图4.4.2所示。
从期望的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的对数幅频特性,减去未加校正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的对数
幅频特性,可以得到串联校正装置的对数幅频特性,见图4.4.3。
从串联校正装置的对数幅频特性,可
以得到它的传递函数:
GB)0.5S+1
0.05S+1
从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可以设计
其模拟电路。图4.4.4给出已加入串联校
正装置的系统模拟电路。
在图4.4.4中,串联校正装置电路的
参数可取Ri=390KQ,R2=R3=
200KQ,R4=10KQ,C=4.7UF.
校正前后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如图
4.4.5、4.4.6所示:
图4.4.4
24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
(2)传递函数法
期望的系统开环传递函数除以未加校正二阶闭环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可以得到串联校
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同样地,可从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设计其模拟电路,如图4.4.4所示。
25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
实验五典型非线性环节的静态特性
实验目的
1.了解并掌握典型非线性环节的静态特性。
2.了解并掌握典型非线性环节的电路模拟研究方法。
二.实验内容
1.完成继电型非线性环节静特性的电路模拟研究。
2.完成饱和型非线性环节静特性的电路模拟研究。
3.完成具有死区特性的非线性环节静特性的电路模拟研究。
4.完成具有间隙特性的非线性环节静特性的电路模拟研究。
=.实验步骤
1.利用实验设备,设计并连接继电型非线性环节的模拟电路,完成该环节的静态特性
测试;并改变参数,观测参数对静态特性的影响。
参阅本实验附录1,从图5.1.1和图5.1.2可知,利用实验装置上的单元U6即可获得
实验所需继电型非线性环节的模拟电路。单元电路中双向稳压管的稳压值为5.IV,改变U6
中的电位器的电阻接入值,即可改变继电特性参数M,M随阻值减小而减小。
可利用周期斜坡或正弦信号测试非线性环节的静态特性,下面分两种情况说明测试方
法。
无上位机时,利用实验装置上的信号源单元U2所输出的正弦信号(或周期斜坡信号)
作为环节输入,即连接箱上U2的“正弦波”与环节的输入端(对应图5.1.2的Ui)。然后
用示波器观测该环节的输入与输出(对应图5.1.2的Ui和Uo)o注意调节U2的正弦波信
号“频率”电位器RP5与“幅值”电位器RP6,以保证观测到完整的波形。
有上位机时,必须在熟悉上位机界面操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上位机提供的虚拟示波
器与信号发生器功能。为了利用上位机提供的虚拟示波器与信号发生器功能,接线方式将
不同于上述无上位机情况。此时将Ui连到实验装置U3单元的01(D/A通道的输出端)和
II(A/D通道的输入端),将Uo连到实验装置U3单元的12(A/D通道的输入端),并连好
U3单元至上位机的USB2.0通信线。接线完成,经检查无误,再给实验装置上电后,启动
上位机程序,进入主界面。界面上的操作步骤如下:
①按通道接线情况:选择任一路A/D输入作为环节的输出,选择任一路D/A作为环节的
输入.不同的通道,图形显示控件中波形的颜色将不同;将另一输出通道直接送倒输入通道
26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
(显示示波器信号源发出的输入波形)。
②硬件接线完毕后,检查USB口通讯连线和实验装置电源后,运行上位机软件程序,如
果有问题请求指导教师帮助。
③进入LabVIEW实验界面后,先对显示进行设置:选择显示模式(在LabVIEW图形控
件的右边),可先选择“X-t模式”,或选择“X-Y模式”,或同时显示两种模式.在两种不
同显示方式下都观察一下非线性的特性;选择“T/DIV量程”(在实验界面的右边框里)为
IHZ/lSo在选择显示模式为“X-t模式”时。
④进行实验设置,先选择“测试信号”为正弦波,然后设置信号的幅值5(不是唯一
的,可根据实验曲线调整大小),“测试信号”也可以为周期斜坡信号、显示模式可以同时
用两种显示模式显示非线性静特性,也可以按照需要选择任一种显示模式,如“X-T模式”
或者是“X-Y模式”。
对“正弦波”:选择“幅值”为“5V”,选择“偏移”为0V,选择“T/DIV”为“1HZ/1S”。
对“周期斜坡信号”:选择“幅值”为“10V”,选择“偏移”为一5V,选择“T/DIV”
为“1HZ/1S”。
⑤以上设置完成后,按照上面的步骤④设置好信号后,点击“下载数据”按钮,将设
置的测试信号发送到数据采集系统。按“开始”按钮启动实验,动态波形得到显示,直至
周期反应过程结束,实验也自动结束,如设置合理就可以在主界面中间得到反映该非线性
环节静态特性的波形。注意,采用不同测试信号看到的波形或曲线是不同的。
⑥改变环节参数,按“开始”启动实验,动态波形得到显示,直至周期反应过程结束,
实验也自动结束,如设置合理就可以在主界面中间得到反映参数改变对该非线性环节静态
特性影响的波形。,
⑦按实验报告需要,将图形结果保存为位图文件,操作方法参阅软件使用说明书。
2.利用实验设备,设计并连接饱和型非线性环节的模拟电路,完成该环节的静态特性
测试;并改变参数,观测参数对静态特性的影响。
参阅本实验附录2,从图5.2.1和图5.2.2可知,利用实验装置上的单元U7即可获得
实验所需饱和型非线性环节的模拟电路。单元电路中双向稳压管的稳压值为2.4V,改变U7
中的电位器的电阻接入值,即可改变饱和特性参数K与M,K与M随阻值减小而减小。
可利用周期斜坡或正弦信号测试非线性环节的静态特性,具体操作方法请参阅本实验
步骤1,这里不再赘述。
3.利用实验设备,设计并连接具有死区特性的非线性环节的模拟电路,完成该环节的
静态特性测试;并改变参数,观测参数对静态特性的影响。
参阅本实验附录3,从图5.3.1和图5.3.2可知,利用实验装置上的单元U5,将该单元
中的拨键S4拨向上方即可获得实验所需具有死区特性的非线性环节的模拟电路。改变U5
中的电阻Rf的阻值,即可改变死区特性线性部分斜率K,K随Rf增大而增大。改变U5中
27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
的电阻RI(=R2)的阻值,即可改变死区特性死区的宽度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EC 60153-2:2025 EN-FR Hollow metallic waveguides - Part 2: Relevant specifications for ordinary rectangular waveguides
- 【正版授权】 ISO/TR 18155:2025 EN Railway applications - Principles of train detection for operations and services
- TCECS 1797-2024 大跨屋盖结构抗震设计标准
- 校招三方协议后合同
- 服装的出口合同范本
- 村民办民宿合同范本
- 农村厨房转让协议书
- 出库免责协议书模板
- 教育部做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全文)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个人演出协议书范本
- 高空曲臂车安全操作规程
- 2025年粉尘涉爆培训题库及答案
- 第4章 学前儿童膳食卫生与保健【教学课件】
- DL-T 1476-2023 电力安全工器具预防性试验规程
- (高清版)DZT 0399-2022 矿山资源储量管理规范
- 智慧售电方案
- 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建设
- 国有企业投资公司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 模板支撑系统大样图
- T-CAPDA 006-2020 丙酰芸苔素内酯原药
- 家族财富传承法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