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河南省南阳市邓州春雨国文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我国各地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史前文化起源的多元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元谋人、北京人等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古人类,想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直接史料,要通过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学者推断 D.考古发掘【答案】D【解析】元谋人、北京人等都是我国境内著名古人类,他们生活的时期没有形成文字,没有文字记录的流传。所以要想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直接史料只能通过考古发掘,依靠直接的遗物进行合理的判断,故选D;神话传说、史书记载和学者推断都是后人经过加工创作的间接史料,与题意不符,排除ABC。2.在距今53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中,出土器物包含许多其他文化因子:如折腹鼎、背壶具备山东大汶口文化特征,陶器组合中出现的大量双腹器属于长江流域屈家岭文化因素等。这体现了A.最早国家正式形成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C.中原已进入青铜时代 D.贫富分化开始出现【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文化遗址来看,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从材料“出土器物包含许多其他文化因子”来看,中华文明内部相互交流,又呈现一体性,因此整个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B项正确;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早期国家阶段,排除A项;夏商周是中国的青铜时代,排除C项;材料与贫富分化差距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3.大汶口文化遗址是我国一处典型的早期遗址,从大汶口出土的两组墓葬随葬品对比来看:一组七个墓,随葬品比较丰富,最多的达77件,少的也有19件,都包括陶器、玉石器、猪头等,另一组四个墓,随葬品很贫乏,总共只有17件,为陶器、纺轮、獐牙等这反映出A.早期国家开始形成B.私有制逐渐产生C.原始农业向前发展D.社会分工的发展【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墓葬随葬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悬殊较大,这表明私有制产生,已出现贫富分化,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是以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为标志;C选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私有制的逐渐产生、贫富分化的出现,并未涉及原始农业的发展;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人类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的信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4.学者许宏认为、二里头文化遗址“时闭式结构、坐北朝南、中轴对称等要素,体现了建中立极、王权至上的政治思想”。据此可推知该文化遗址A.使夏代历史成为信史 B.标志中央集权初步建立C.已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D.表明社会等级制度森严【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体现了建中立极、王权至上的政治思想”等信息可以看出,该文化遗址表明人类已进入阶级社会,国家的初始形态已经产生,故答案为C项;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现可以使后人对夏朝历史的研究更为深入,进一步证明夏代历史为信史,排除A项;夏朝时期还没有建立中央集权,排除B项;“等级制度森严”说法绝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排除D项。5.中国古代社会的建构方式是血缘而不是契约,血缘联结组成家族,家族成为政治的基础,以家族为核心的血缘关系扩张为政治关系,形成君父权威相得益彰的政治体系。这表明古代中国A.分封制的影响深远B.君主权力高度集中C.家国同构格局明显D.家族观念十分浓厚【答案】C【解析】从材料“血缘联结组成家族,家族成为政治的基础,以家族为核心的血缘关系扩张为政治关系,形成君父权威相得益彰的政治体系。”反映了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家族对族人的管理和处置,发展为政治关系。从而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家国同构格局,故答案为C。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A错误。材料主要体现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从秦朝开始才出现君主权力高度集中的内容,B错误。家族观念十分浓厚对材料表述不全面,排除D。【点睛】宗法制的作用:对当时:①维护了西周政治稳定,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②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③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④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对后世:①封建政治: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原则;对祖宗的崇拜;“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②社会习俗: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修订、宗祠家庙的修建;民间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祭祖扫墓等。6.西周以来,国家一切重要政治、社会大事仪式都在太庙举行。而春秋时期,鲁国太庙因疏于维护而破败。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鲁国()A.封建官僚制度确立 B.祭祀处于无足轻重地位C.宗法制度逐渐破坏 D.因战争遭受了巨大破坏【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鲁国不再尽心维护宗庙,导致其破败不堪,反映了当时鲁国宗法制度逐渐破坏,C项正确;春秋时期并未形成封建官僚制度,排除A项;材料只能说明太庙的政治地位遭到削弱,不能说明鲁国的祭祀无足轻重,排除B项;因战争遭受了巨大破坏与“疏于维护而破败”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7.据《左传》可知,陈在楚庄王、灵王、惠王时曾经四度为楚所灭而为“县”,晋在春秋中叶也已较普遍地设置县。最初的县都设在边地,多为国君直属的边地军事重镇,县之长官由国君任命,可以世袭。据此可知,春秋时期A.已普遍推行郡县制 B.依据血缘关系授官职C.诸侯重视加强集权 D.官僚政治已初步形成【答案】C【解析】据题意内容可知,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县制,而县的长官由国君任命,直属于国君,由此加强了国君对地方的控制,说明诸侯重视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已普遍推行”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县的长官由国君任命,但不能体现是按照血缘关系进行授官,排除B;官僚政治的初步形成是在秦统一六国以后,排除D。8.西周时“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战国时期农业迅猛发展主要得益于A.劳动者身份变化 B.生产工具的革新C.郡县制的普遍确立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战国时期农业迅猛发展主要得益于生产力的进步,即铁犁牛耕的出现,B项正确;AD项都是铁犁牛耕出现的影响,排除;C项中的普遍确立不符合史实,排除C。9.商鞅变法之前,秦人夷狄之风颇炽,无华夏的礼乐法度。如此既不利于营造政治合法性,也不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商鞅颁布“分异令”:父子兄弟不可同居共财,而须另立门户,各自谋生;家富出分,家贫出赘,此举A.出于富国强兵的需要 B.是基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C.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D.是为配合“休养生息”政策【答案】A【解析】商鞅的“分异令”拆分了较大规模的家族,使秦国缴纳赋税和承担兵役的户口数增多,有利于实现富国强兵,故选A;商鞅的举措是基于土地私有化的确立,排除B;商鞅的做法是为了富国强兵,为统一六国做准备,排除C;商鞅的做法是激发社会发展的潜力,并不是进行休养生息,排除D。10.《尚书》等文献中谈天时几乎总是与王朝的兴衰联系在一起,而孔子谈天时几乎总是与个人命运联系在一起,孔子给天命赋予的主要是个人命运的含义。这说明孔子A.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B.否定了天命的存在C.具有人文主义思想 D.继承了商周的文化【答案】C【解析】孔子把天与个人命运联系在一起,突出对人的关注,体现出人文主义精神,故选C;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根据“孔子给天命赋予的主要是个人命运的含义”可知,孔子没有否定天命的存在,排除B;材料信息说明孔子天命观与商周时期天命观的不同,并非“继承”,排除D。11.下表信息出自于中国军事史编写组对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爆发情况的统计。该表反映出时期时间起止诸侯国数量变化战争爆发频率(次)战争爆发次数(年平均)没有战争的年份(年)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123—22031.85990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27—11501.527105A.大一统成为大势所趋B.和平发展占据主流C.富国强兵是时代主题D.战争规模不断扩大【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图表信息可知,从春秋到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减少,战争爆发的频率和次数也减少,没有战争的年份也逐年增加,结合所学,在长平之战后,秦国统一已经是大势所趋,故选择A选项;春秋战国时候各国争霸,和平发展不可能成为时代主流,故排除B选项;材料并不能看出富国强兵和战争规模扩大,故排除C、D选项。12.“百家争鸣……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材料中“争”的实质是()A.确立自己的学术霸主地位 B.争夺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力C.寻求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途径 D.促进社会的顺利转型【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从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而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其主要目的在于对当时的社会问题阐述自己的见解,寻求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的途径,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是“争”的实质,排除。13.秦代丞相统领百僚,为文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但无统兵之权;太尉统兵,为武官之长,但无调兵权,调兵权力控制在皇帝手中;御史大夫“掌副丞相”、参与机要、监察百官。秦朝这样安排的根本目的是A.使官员相互配合B.让官员彼此牵制C.保证皇权的独尊D.调动官员积极性【答案】C【解析】材料中丞相、太尉、御史各自的职掌不同,而且相互牵制的特点明显,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保证皇权独尊,选项C正确;三公职掌不同,而且从太尉职能来看,体现不出配合特征,排除A;选项B只是表象,不属于根本目的,排除;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14.有学者认为,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才使“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执落实。这说明A.郡县制有利于国家政令的贯彻落实 B.郡县制在秦朝得到全面实行C.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得以实行的前提 D.秦始皇重视政策的全面落实【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郡县制的实施有利于国家统一措施的推行和落实,答案为A;郡县制在春秋战国就存在,BC错误;材料意思是郡县制促进各项统一政策的落实,并不是重视政策的全面落实,D错误。15.有学者认为,早期中国从“猴山结构”的松散联邦,逐渐发展到西周的分封制,再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最终发展为秦汉中央集权大帝国。这反映出早期中国A.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C.思想由多元趋向统一D.宗法血缘制度土崩瓦解【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松散联邦逐渐发展到西周的分封制再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最终发展为秦汉中央集权大帝国”可知,体现的是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故答案为A项。B项,先秦时期尚未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项,思想由多元走向统一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割据混战,宗法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排除。16.秦朝时,诽谤罪的基本内涵是“非上”,即对皇帝人身或言行的非议。汉武帝时,诽谤罪发展到极致,出现“腹诽”之罪,即“腹诽而心谤”,许多获罪者并非因为捏造事实诽谤皇帝,而是因为直言进谏触怒统治者。诽谤罪发展的根源是A.谏议制 B.皇权至上 C.监察制 D.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根据“对皇帝人身或言行的非议”可知诽谤罪是对皇帝进行攻击,此举触犯了皇帝尊严,违反了皇权至上的要求,所以是诽谤罪的根源,故选B;据题意可知,诽谤罪的根源在于皇权至上,ACD与题意不符,排除。17.汉初奉行黄老之学,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但也出现了“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的现象。这说明()A.无为而治顺应时代发展 B.土地兼并激化了社会矛盾C.藏富于民不利于社会稳定 D.施政方略也需要因时而变【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也导致了“武断于乡曲”的豪强地主集团壮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局面,说明随着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施政方略需要因时而变,D项正确;无为而治顺应时代发展与“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等现象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土地兼并激化了社会矛盾,排除B项;藏富于民不利于社会稳定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18.阅读“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图”,针对材料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汉武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独尊儒术 B.实行中外朝制 C.颁布推恩令 D.推行均输平准【答案】C【解析】从图示反映的封国人口远多于中央人口、封国辖郡远多于中央辖郡等信息来看,说明地方王国势力强大,对中央政府构成威胁,为此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故答案为C项;独尊儒术是为了实现思想大一统,排除A项;实行中外朝制主要是为强化君主专制,排除B项;推行均输平准是为了增加政府收入,平抑物价,排除D项。19.西汉之初,煮盐、冶铁及铸钱等手工业允许民间私营。汉武帝于元狩六年、元鼎四年、元封元年,分别颁布诏令,规定煮盐、冶铁及铸钱等手工业只可官营。这反映出汉武帝时A.手工业的生产技术高超 B.经济政策适应政治需求C.私营手工业基本被消灭 D.诸侯王势力被成功分解【答案】B【解析】汉代煮盐、冶铁和铸钱由允许民间私营到只能官营,说明将这些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收归国有,加强中央集权,从而适应了大一统的政治形式的需要,即经济政策要适应政治需求,故选B;煮盐、冶铁和铸钱收归国有不代表当时手工业的生产技术高超,排除A;除了煮盐、冶铁和铸钱,当时还有其他手工行业,C说法有误,排除;诸侯王势力被成功分解依靠的是推恩令,与煮盐、冶铁和铸钱收归国有无关,排除D。20.2009年,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的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的屯田及官署遗址群,遗址群中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A.西汉政府着力保护丝路畅通 B.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C.西域与中原的交往始于西汉 D.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的屯田及官署遗址群”及所学知识可得,这指的是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D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政府采取具体的措施保护丝路,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生产技术的传播,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西域与中原交往的起止时间,排除C项。故选D项。21.“和田马钱”行于公元1~3世纪的于阗地区(今新疆和田一带),它采用古希腊的打压法制成,圆形无孔无郭,正面钱文是汉文篆体字,背面是马或骆驼的图案并环以佉卢文,以“铢”为计重、记值单位。该钱币的发现,可以证明当时A.于阗全面推行中原币制 B.丝路贸易促进了文明交流C.篆体汉字盛行于西域地区 D.汉朝与欧洲建立了直接联系【答案】B【解析】于阗地区地处丝绸之路要道,成为东西方文明汇聚之所。和田马钱,从其铸造、形貌、币值等信息可以得出,它是中西文明交流的产物,故B正确;这不足以说明于阗全面推行中原币制和篆体汉字盛行于西域地区,故AC错误;材料信息也不足以说明汉朝与欧洲建立了直接联系,故D错误。22.东汉光武帝虽仍以三公担任宰相,但“以吏事责三公”,加重尚书的职权,正式成立尚书台。尚书令“总领纪纲,无所不统”,三公仅为“备员”而已。此时的尚书台A.是丞相等三公的下属机构 B.是对中朝制的继承和发展C.掌握了国家最高决策权力 D.是唐代三省六部制的雏形【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东汉时期更加重视尚书台,尚书令“总领纪纲,无所不统”,原有的宰相三公仅为“备员”而已,说明尚书台的设置削弱了宰相权力,是对中朝的继承和发展,B正确;尚书台不是丞相的下属机构,排除A;皇帝掌握国家最高权力,排除C;尚书台只是机构之一,不能作为三省六部制的雏形,排除D。23.东汉豪强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以田庄的方式实行综合经营,以宗族为生产组织形式,修建坞壁营堡,用部曲家兵护卫田庄。这反映出东汉时期的田庄A.存在分裂割据的隐患B.管理方式较为落后C.能够与朝廷分庭抗礼D.是王国问题的延续【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东汉的田庄对土地、人口的控制都是相当严厉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而且田庄还拥有私人武装,是中央集权的对立因素,存在分裂割据的隐患,故A项正确。从材料无法比较得出东汉田庄的管理方式是否落后的结论,故B项排除。C项说法夸大了田庄的作用,排除。王国问题与东汉田庄无关,故D项排除。24.甘肃武威的东汉早期墓葬中,出土了与内科、外科、妇科等相关的医学处方书籍。其中记载了三十余例处方,还有药物近百种,以及病状、投药方法、服药时间、禁忌等。这说明东汉早期A.已建立较完整的医疗体系 B.比较重视各种疾病的预防C.中医学理论基础得以奠定 D.中医学已积累了一定经验【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早期墓葬中出土的医学处方书籍,内容涉及内科、外科、妇科等较多领域,记载了三十余例处方,还有药物近百种,以及病状、投药方法、服药时间、禁忌等,说明当时的医学已经在发展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D项正确;内科、外科、妇科等相关的医学处方的出现,不能说明已建立较完整的医疗体系,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重视对疾病的预防,排除B项;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是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排除C项。故选D项。25.有学者指出,《九章算术》的主要内容共分为方田(田亩面积的计算)粟米(按比例交换各种谷物)衰分(确定依等级分配物资或摊派税收的比例)均输(确定摊派税收和民工的比例)等九章。据此可知,《九章算术》A.重视理论推导和证明 B.注重解决农业生产的技术问题C.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D.体现了数学的经济工具化倾向【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九章算术》内容可以看出,该部数学著作以应用型为主,体现了数学的经济工具化倾向,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重视实用,非理论推导,排除A项;材料与农业生产技术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26.下图为我国某一历史阶段的朝代更迭示意图。其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的朝代是A.西晋、北周、北魏 B.西晋、北魏、北周C.北魏、西晋、北周 D.北魏、北周、西晋【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西晋统一了三国魏蜀吴,①是西晋,北魏结束了北方十六国分裂局面,②是北魏,北周灭了北齐,后周外戚杨坚建立隋,统一了全国,③是北周,故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排除。27.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盛景。据此可推知A.当时社会安定富足 B.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C.该作品具有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D.作者所处时代小农经济繁荣【答案】B【解析】陶渊明生活为魏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因此其在作品中虚构了世外桃源,B项正确;魏晋时期社会并不富足,排除A项;该作品不是写实,不属于现实主义风格,排除C项;魏晋时期小农经济发展受到社会动荡的阻碍,排除D项。故选B项。28.据《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之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 B.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C.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D.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时间是汉中期到南朝前期,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结合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知识可知,北方长期陷入战乱,促使大量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C项正确;A项是常量,不能解释题干中变化,排除A项;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是结果而非原因,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判断江南地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排除D项。故选C项。29.烤肉是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但在嘉峪关新城魏晋墓室壁画中却出现了“手持烤肉串的宾客”,这类壁画在今山东、江苏北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和宁夏等地均有出土。这反映出魏晋时期A.畜牧业逐渐向南方扩展 B.佛教向大众生活的渗透C.人民生活普遍富足 D.各民族经济文化进一步交融【答案】D【解析】据材料“烤肉是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但在嘉峪关新城魏晋墓室壁画中却出现了‘手持烤肉串的宾客’,这类壁画在今山东、江苏北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和宁夏等地均有出土”可知,烤肉是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但在黄河流域乃至长江流域都出现了这样的壁画,这体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D符合题意;据材料体现的是“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而不是畜牧业,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佛教”,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人民生活富足,C错误。30.魏晋南北朝时,高门大姓非常重视家谱的编修。与此同时,谱牒作伪现象严重,如“荒伧人王泰宝买袭琅邪谱”。一旦作伪成功,寒门之人就得以享受世家大族的特权,包括步入仕途。这反映了当时A.士族专权不利于社会稳定 B.政治权力划分取决于宗法关系C.士族专权削弱了中央集权 D.士族对社会政治有较大影响力【答案】D【解析】根据“魏晋南北朝时,高门大姓非常重视家谱的编修。与此同时,谱牒作伪现象严重”和“一旦作伪成功,寒门之人就得以享受世家大族的特权,包括步入仕途”可知门第族望,对于步入仕途很重要,也就可以得出士族对社会的政治影响力比较大,D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士族政治对于社会稳定性的影响,A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宗法关系,B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士族对于中央集权的关系,C排除。故选D。二、非选择题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经过武王、成王、康王三世的分封,西周完成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在黄土高原到山东丘陵这条自西向东的战略交通要道上,周人封国最多最密。晋(成王弟叔虞的封国)、卫(武王弟康叔的封国)、蔡(武王弟叔度的封国)、曹(武王弟叔振铎的封国)、鲁(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封国)、齐(协助武王灭商的功臣姜尚的封国)都在这条交通线上。在河北之地,周王分封了西周开国重臣召公,使其建立燕国;在南方江汉之地,周王则分封汉阳诸姬以监视南土。此外,黄帝、尧等的后裔亦得到分封。材料二从制度建设而言,秦制所依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班组安全知识培训心得
- 光伏发电功率预测模型-洞察与解读
- 2025江苏南通市属部分事业单位招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0人模拟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一套
- 2025江苏南京白下人力资源开发服务有限公司招聘劳务派遣人员2人(二十三)模拟试卷带答案详解
- 新零售模式影响分析-洞察与解读
- 2025广东中共中山市委政法委员会所属事业单位招聘事业单位人员4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必刷)
- 班组安全培训评语简短课件
- 2025国网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二批高校毕业生录用人选的模拟试卷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台州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招聘医学卫生类高层次人才9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1套
- 2025年湖南省低空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第二次公开招聘1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历年真题)
- 自卸车安全教育培训课件
- 冶金行业事故回放课件
- 5年(2021-2025)高考1年模拟地理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3 地球上的水(解析版)(浙江专用)
- 电气检修班组安全培训课件
- 2024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完整版)
- 不再举报协议书6篇
- 空管知识培训材料课件
- 四合一检测仪使用课件
- 药物中毒的护理与急救
- 兄弟分户房屋协议书模板
- ICU常见体位护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