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六校联盟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六校联盟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六校联盟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六校联盟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六校联盟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西省赣州市六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孔子认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孔子将追求富贵与远离贫贱皆视为正常人性,并特别强调“道”对二者的规范与统摄。由此可见,当时儒家()A.致力儒道交融局面形成 B.义利观念蕴含中庸理性C.开始萌生重农抑商思想 D.道德理念主导社会教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孔子将追求富贵与远离贫贱皆视为正常人性,强调以“道”规范、统摄人性,反映出当时儒家义利观念蕴含着中庸和理性,B项正确;据所学,孔子并未主张和致力于儒道交融,排除A项;开始萌生重农抑商思想与“孔子将追求富贵与远离贫贱皆视为正常人性”不符,排除C项;据所学,春秋时期儒家还未确立正统地位,其道德理念不能主导社会教化,排除D项。故选B项。2.下图是秦朝建立后修建的驰道、直道、运河等交通地图。秦朝道路系统()A.确保了秦帝国的长治久安 B.助力北部边患的彻底解决C.以发展经济为其主要目的 D.彰显了集权国家治理能力〖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秦朝修筑的驰道、直道和运河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秦朝的道路建设也彰显了集权国家治理能力,D项正确;秦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排除A项;B项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秦朝道路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全国的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3.下图是北魏洛阳内城复原示意图。内城中主要有宫城区、官署、官邸等,而一般官宅、寺院、民居、市场等大都放到内城外的郭城内,且里坊建设整齐划一,辅之以严格的管理制度。这说明()A.城市治理理念出现重大转向 B.地理环境影响城市功能分区C.中国古代城市形制逐渐定型 D.布局凸显城市经济文化属性〖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内城中主要有宫城区、官署、官邸等,而一般官宅、寺院、民居、市场等大都放到内城外的郭城内”和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洛阳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大规模配置居民里坊的都城,改变了两汉以来宫殿区占据都城主要空间的传统,对北齐、隋、唐的都城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说明当时城市治理理念出现重大转向,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地理环境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排除B项;从西周开始,城与市在逐渐有机地融合以后所表现出来的集合性特点与综合性功能日益显现,从而最终构成了一种区别于乡村的独特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表明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真正意义的城市的形成,排除C项;城市的经济职能凸显是在宋朝以后,排除D项。故选A项。4.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其著作中全套引入古印度的婆罗门按摩法,并提出了“不读内典(佛学典籍),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凡大医治病,必先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等医学观点。这反映了当时()A.外来思想影响中医伦理观念 B.医学革命促进医药水平提高C.儒学正统地位逐渐受到动摇 D.中西医学之争日益趋于恶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在孙思邈的著作,引入古印度的婆罗门按摩法,还有佛学思想,这反映外来思想影响中医伦理观念,A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医学革命,也不能体现医药水平提高,排除B项;唐朝儒学仍然占正统地位,且材料没有涉及儒学,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中西医学之争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5.在郑和下西洋的宏大背景下,强劲的海外市场支撑了景德镇青花瓷的生产,也刺激了瓷器新品种的生产和改进。这说明,郑和下西洋()A.改变了世界瓷器的生产格局 B.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外传与发展C.推动了明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D.影响了亚非拉地区的生活方式〖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郑和下西洋带动了海外市场的扩大,为景德镇的青花瓷生产、创新提供了动力,说明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以青花瓷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的外传与发展,B项正确;材料只介绍了郑和下西洋对景德镇青花瓷生产的影响,没有说明其他国家瓷器的发展情况,不能得出其改变了世界瓷器生产格局的结论,排除A项;仅景德镇青花瓷生产的发展和改进不能说明郑和下西洋推动了明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排除C项;据所学,郑和下西洋的范围及影响不包括拉美地区,排除D项。故选B项。6.自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物价也多以银两计算。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白银货币化推动了()A.农民负担迅速减轻 B.银钱矛盾的激化C.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D.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据本题材料和所学可知,明清时期,银钱兼用便利了商业活动,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即白银货币化,适应并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D项正确;据所学,白银货币化促使农民纳税时更多地与市场发生联系,加强而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白银货币化导致银钱矛盾激化的信息,排除B项;据所学,导致重农抑商政策瓦解的是近代列强的侵略,并非明清时期的白银货币化,排除C项。故选D项。7.下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的中国()1840年前与1894年生丝销售价值估计比较(单位:万关两)生丝出口值生丝内销值制丝总收入1840年前202.17864.831165.061894年2728.012438.135640.91A.外贸入超局面得以扭转 B.农业商品化的趋势增强C.实业救国思潮影响扩大 D.列强资本输入速度加快〖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9世纪中后期,生丝出口值、内销值和制丝总收入均有大幅增加,表明当时中国的农业生产与市场联系增多,商品化趋势有所加强,B项正确;据所学,近代中国入超局面一直没有改变,排除A项;据所学,实业救国思潮的出现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即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C项;仅生丝出口、内销的增多不能说明列强资本输入速度加快,排除D项。故选B项。8.随着日本积极引进近代医疗卫生技术并全面介入东北鼠疫防疫事务,“日本藉词奉天防疫不善,彼将派人逐户检查,锡督(东三省都督锡良)严阻不听,已传知居民闭门不纳”。对此的合理解释是()A.疫情防控需要国际通力协作 B.清末新政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性C.近代中国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D.帝国主义在满洲扩张和掠夺的野心膨胀〖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初,日本欲借口鼠疫防疫介入东北事务,侵略中国东北,遭到东三省都督锡良的拒绝和抵制,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国际通力协作对疫情防控的积极影响,排除A项;材料与清末新政及其对基层社会治理的改进无关,排除B项;帝国主义在满洲扩张和掠夺的野心膨胀与“锡督严阻不听”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9.从1920年开始,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国民大革命推动思想解放 B.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新道路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共产主义已成为主流思想〖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0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1920年后,先进知识分子放弃改良,走进工厂,深入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主要原因在于民族危机加深和五四运动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的认知发生转变,进而学习苏俄,努力探索救国的新道路,B项正确;据所学,直到1924年国民大革命才开始,排除A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根本而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据所学,当时共产主义尚未成为主流,排除D项。故选B项。10.下图所示的是1962年《人民日报》的一幅宣传画——《交通新貌图》。该作品()交通新貌图A.是研究经济政策调整的一手史料 B.借鉴了现代主义绘画风格C.反映了城市化进程得到迅速发展 D.体现了“科教兴国”战略〖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2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和所学得出主要结论:1960年冬,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1962年的宣传画《交通新貌图》反映出当时国民经济调整已初见成效,可作为研究经济政策调整的一手史料,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现代主义绘画反对传统、张扬个性的风格,排除B项;据所学,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城市化进程并未“迅速发展”,排除C项;“科教兴国”战略直到1995年才正式提出,排除D项。故选A项。11.据袁隆平回忆,位于井冈山南麓的桂东县是全国率先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的地区之一。1975年全县仅试种水稻98.88亩,次年便在全县迅速推开。当地民谣传唱:“层层梯田持山腰,银河两岸种杂交。”这可以用来证明()A.科研工作未受“左”倾错误影响 B.当地提高粮食产量的迫切愿望C.地方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当时中国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桂东县农民积极参与、热情讴歌杂交水稻良种种植的做法,可以用来证明当地人民提高粮食产量的迫切愿望,B项正确;据所学,“文革”时期科研工作受到了“左”倾错误影响,排除A项;据所学,1975年前后,党和政府仍以阶级斗争为中心,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良好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12.下图为印欧人早期迁徙路线示意图(公元前3000—前1000年)。印欧人入侵前,虽然西亚、南亚、南欧已经出现了古代文明,但这些文明中心只是零星地散布在个别地区。印欧人入侵后,使南亚次大陆到西欧几乎连成一片。由此可知,印欧人的迁徙()A.标志了古典时代的到来 B.确立了欧洲文化的优势C.冲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D.影响了区域文明的交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3000—前1000年(南亚次大陆到西欧)。据材料可知伴随着印欧人的入侵,南亚次大陆几乎和西欧连成一片,这促进了区域文明间的交流,D项正确;通常认为古典时代起始于古希腊最早的文字记录,即公元前8-7世纪荷马史诗,排除A项;由材料“使南亚次大陆到西欧几乎连成一片”可知,没有体现欧洲文化的优势,排除B项;罗马帝国时间是公元前27年到公元395年,排除C项。故选D项。13.中世纪西欧,修道士不但要在基督教教义方面,而且还要在作为神圣的经典语言和仪式语言的拉丁文方面,指导他们的信徒。他们不得不教授读和写,以及那些为教会事务和仪式所必需的艺术和科学,如书法、绘画、音乐以及年代学和历法知识。这表明中古西欧基督教()A.获取了举足轻重的社会地位 B.控制了普通民众的精神生活C.一定程度上传承了传统文化 D.有力维护了西欧的封建统治〖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西欧的修道士不仅教授基督教教义,还教授拉丁文、艺术和科学等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传统文化,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基督教的社会地位举足轻重,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基督教对普通民众精神生活的控制,排除B项;材料反映修道士的教授内容,无法体现西欧基督教维护西欧封建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14.荷兰是最早将中国茶叶输入欧洲的国家。17世纪70〜80年代,饮茶成为荷兰全国的时尚,茶室应运而生,兴起早茶、午茶、晚茶,并融入中国以茶待客的礼仪,迎客、入座、敬茶、品尝、寒喧、辞别等步骤都很讲究。这说明()A.荷兰是国际茶叶贸易的主导力量 B.国际贸易扩大了中华文化影响力C.茶叶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决定因素 D.荷兰的饮茶风尚呈现出下移趋向〖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70〜80年代的荷兰。材料“茶室应运而生,兴起早茶、午茶、晚茶,并融入中国以茶待客的礼仪,迎客、入座、敬茶、品尝、寒喧、辞别等步骤都很讲究”体现的是,伴随着中荷之间的国际贸易发展,中华文化也相应的输出到荷兰,说明的是国际贸易扩大了中华文化影响力,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国际贸易对中华文化对外输出的影响,非荷兰是国际茶叶贸易的主导力量,排除A项;茶叶仅是当时国际贸易的一种商品,非决定性因素,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饮茶风尚兴盛于哪个阶层,下移趋向的结论无法得出,排除D项。故选B项。15.英国学者西顿认为:“近代工厂制……包含了资本的使用、工人的集中、劳动的分工以及监管的运用……工厂的经济优势主要体现为使用了能加快工作速度的机器,使用了能带动机器高速运转的动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技术变革带来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B.动力革命加快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C.工厂制度促进了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 D.工业革命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奠基〖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工厂制度适应了大机器生产的需要,在运用资本、管理工人,组织劳动分工和监管生产等方面具有优势,反映出技术变革即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动力革命及其对城市化进程影响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工业革命对生产活动而非产业结构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并未揭示工业革命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16.下表为1900—2020年美国总人口、城镇人口和城镇化率。据表可知,这一时期美国()总人口(人)城镇人口(人)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年均增幅1900762121683021483239.6011910922284964206400145.603.9%19201060215375425328251.202.9%19301232026246916059956.10%2.7%19401321645697470533856.500.8%19501513257989684681764.003.0%196017932317512526875069.902.9%197020330203114964661773.601.9%1980226542119916705099273.701.2%199024870987319409722078.041.6%201030874553824925327180.731.2%202033144928127397597682.661%A.城市化的水平居于世界前列 B.城市化的进程在持续稳定推进C.城市化的布局逐渐趋于合理 D.城市化的实现得益于工业革命〖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美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以来,美国的总人口、城镇人口、城镇化率和城镇人口年均增幅均保持了增长趋势,反映出美国的城市化进程的持续稳定推进,B项正确;材料没有其它国家的数据比较,不能得出美国城市化水平居于世界前列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美国城市化布局变化并逐趋合理的信息,排除C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影响美国城市化的不仅是工业革命,还包括国内国际环境、医疗卫生和国家政策等,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其中,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我国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极力推行井田制,形成耒葬、沟池、耦耕相结合的农业形态。随着铁犁与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的樊篱被突破,封建地主土地制度建立。农业生产主要由个体农户经营,人们的生产积极性较高,他们对农具进行改进,并发明了新的农具。新的农业生产工具也是在人口分布比较集中的地方发明、创制出来,并在那里推行开来。北方更适合直辕犁等形制犁的使用,而南方水田更适合曲辕犁的使用。随着金属铸造技术的成熟,工程技术和制造技术水平的进步,以及人们对数学、力学等自然科学认识的提高和相关知识的不断积累,人们也会将其应用到农具的发明和创制过程中。——摘编自胡泽学《试论中国犁耕技术进步的推动力》材料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配备水平有很大进步,农业机械总动力从以前的不足1亿千瓦提高到现在10多亿千瓦;联合收获机数量从9万台提高到190多万台,使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能力显著提高。在智能农机装备上,中国建立了农机北斗导航与智能测控信息应用平台,创制了植保无人机精准施药技术与装备,大幅提升了作业效率。农业机械化促进了现代工程技术与农业融合,应用前沿技术对农业的生产、农产品加工、储运、流通等整个农业产业链与产业群进行改造和重构,更加合理地配置农业资源,推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摘编自何璇《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中国犁耕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原因,并说明其意义。〖答案〗(1)主要因素: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经济制度的更迭;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人口的增长与迁移;农业生产环境的差异;相关行业技术的进步。(2)原因: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的进步;政府对农业的重视。意义: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的粮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了农民的生活;降低了农产品生产成本,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由材料一“铁犁与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的樊篱被突破,封建地主土地制度建立。农业生产主要由个体农户经营,人们的生产积极性较高,他们对农具进行改进,并发明了新的农具”,结合所学可知,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经济制度的更迭;据材料一“奴隶主阶级极力推行井田制”,结合所学可知,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据材料一“新的农业生产工具也是在人口分布比较集中的地方发明、创制出来,并在那里推行开来”可知,人口的增长与迁移;据材料一“北方更适合直辕犁等形制犁的使用,而南方水田更适合曲辕犁的使用”可知,农业生产环境的差异;据材料一“随着金属铸造技术的成熟,工程技术和制造技术水平的进步,以及人们对数学、力学等自然科学认识的提高和相关知识的不断积累,人们也会将其应用到农具的发明和创制过程中”可知,相关行业技术的进步。【小问2详析】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问原因,由材料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配备水平有很大进步”,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等角度思考可知,政府对农业的重视,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国民经济的发展;据材料二“中国建立了农机北斗导航与智能测控信息应用平台,创制了植保无人机精准施药技术与装备,大幅提升了作业效率”可知,农业科技的进步。第二小问意义,由材料二“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能力显著提高”,结合所学可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据材料二“农业机械化促进了现代工程技术与农业融合,应用前沿技术对农业的生产、农产品加工、储运、流通等整个农业产业链与产业群进行改造和重构,更加合理地配置农业资源,推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可知,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综合材料二和所学,从粮食安全、国民收入和国际竞争等角度思考可得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的粮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了农民的生活,降低了农产品生产成本,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周秦音乐文化从理论上奠定了我国古代乐律学的基础,是中国音乐发展的重要坐标,这一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区域艺术交流已经开始。汉代乐舞出现新气象,乐府机构和职能的扩大,民间俗乐受到重视,兼收并蓄西域等边远地区的音乐,使清商乐与南方的吴歌和西曲融合,出现新的现象和形态。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却在客观上使得外域的音乐文化同中原音乐文化产生了广泛交流,成为音乐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有故事情节、载歌载舞和管弦伴奏的歌舞戏,戏曲雏形初现。隋唐时期歌舞大曲继承了相和大曲的传统,融会了九部乐的精华,诗歌入乐歌唱,琵琶等乐器与胡腾舞等舞蹈的创新变化,极大地丰富和改变了中国乐舞的局面。宋元时期,词调音乐获得空前发展,到了元代,民族乐器三弦出现,丝绸之路艺术的影响时隐时现。明清时期说唱音乐异彩纷呈,民间出现了多种器乐合奏的形式,表明器乐新的发展。中国乐舞的发展史,伴随着中外异域艺术交流史,这一漫长过程,无不有丝绸之路的影子。——摘编自李丽萍、程金城《丝绸之路中中国艺术风格和审美意识的嬗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乐舞发展特征。(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乐舞发展的原因。〖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兼采众长;类型多样;日益大众化、平民化。(2)原因:统治者重视和政府推动;吸收前代、民间乐舞成果;文学创作推动;丝绸之路促进民族和中外乐舞文化交流;社会经济的发展。〖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由材料“周秦音乐文化从理论上奠定了我国古代乐律学的基础”等信息可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材料“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区域艺术交流”“兼收并蓄西域等边远地区的音乐”“丝绸之路艺术的影响时隐时现”等信息可知,内涵丰富,兼采众长;据材料“清商乐与南方的吴歌和西曲融合”“融会了九部乐的精华,诗歌入乐歌唱,琵琶等乐器与胡腾舞等舞蹈的创新变化”“民间出现了多种器乐合奏的形式”等信息可知,类型多样;据材料“戏曲雏形初现”“宋元时期,词调音乐获得空前发展”,结合所学可知,日益大众化、平民化。【小问2详析】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乐府机构和职能的扩大”可知,统治者重视和政府推动;由材料“民间俗乐受到重视,兼收并蓄西域等边远地区的音乐”可知,吸收前代、民间乐舞成果;由材料“诗歌入乐歌唱”等信息可知,文学创作的推动;据材料“琵琶等乐器与胡腾舞等舞蹈的创新变化,极大地丰富和改变了中国乐舞的局面”“中国乐舞的发展史,伴随着中外异域艺术交流史”可知,丝绸之路促进民族和中外乐舞文化交流;据材料“宋元时期,词调音乐获得空前发展”,结合所学可知,社会经济的发展。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飞天作为佛教造型艺术经由丝绸之路随佛教传播,在约公元一世纪时传入中国。北凉时期敦煌的飞天造型展现出立体、写实的犍陀罗风格,其人物造型简单而古拙、衣物纹褶厚重粗狂,更多的是作为展现和丰富佛经内容的形象出现在敦煌壁画中。唐前期的飞天形象由神灵转变为面容柔和、身姿婀娜的宫娥舞女,线描勾勒细致,设色大胆鲜艳华丽,生动反映出中原人物工笔画发展的轨迹。其造型服饰也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流行原色,脸型也转为中原的面孔,身上所披的飘带环绕,撑起婀娜的身躯,颇有吴道子“吴带当风"的审美意蕴。图1北凉飞天敦煌莫高窟27窟图2初唐笙筷飞天莫高窟329窟——赵楠、邢若男《由物性至符号:敦煌壁画飞天乐舞历史嬗变中的文化交流与认同》材料二在面对西方事务的时候,古代中国人的态度最初多以本能地排斥拒绝为主,至明末清初开始尝试接受,最后到清末民初甚至出现全盘西化的思潮。1840年以后的西学东渐、师夷长技以制夷等思潮和行为表面看似中国文化自觉自醒的体现,实则出于西强东弱的无奈。西学东渐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变化,是以文学、艺术、政治学、经济学,医药学,天文学、物理学、应用科技等学术专业为载体而引起的。它们给中国文化界、思想界注入了新的活力,从根本上震撼了中国文化。——王颖《西学东渐与中西文化交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敦煌壁画的史料价值。(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与古代相比,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变化趋势和影响。〖答案〗(1)史料价值: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的演变、多样乐器的使用等,强调了音乐性和舞蹈性,营造出姿势优雅、满壁风动的艺术特点,为我们研究古代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史料;敦煌不同时代的壁画,对于研究古代民族交融、中外文化交流、社会发展状况及时代变迁具有重要史料价值。(2)变化趋势:从尝试接受到全盘西化;从被动到主动;从器物、制度到思想层面。影响:推动了近代中国文学、艺术、政治学、经济学,医药学,天文学、物理学、应用科技等学术专业的发展;冲击了传统文化,促进了民族觉醒和思想解放;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改造和近代化进程。〖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由材料一“北凉时期敦煌的飞天造型展现出立体、写实的犍陀罗风格”“作为展现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