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3年四川省纳溪中学校中考一模语文试题(解析)四川泸州纳溪中学2022—2023学年度春期九年级语文中考模拟题一
注意事项:
1.本试卷6页,共120分。测试时间120分钟。
2.解析一律用黑色墨水笔写在答题卷上,不能写在本试卷上。
一(32分)
1.根据语境完成下面题目。
①还未来得及xiē息片刻,我们便来到古寺正殿。只见正殿周围绿荫环绕,香火弥漫。②里面一个和尚,闭着眼,敲着木鱼,嘴里正。③我()不信虚妄,不拘流俗,()也敬出家人日日礼佛,。④我望着这座年久失修的古寺,一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脱口而出,不免,略有惆怅。⑤但当我凭栏远眺古城的湖光山色,顿觉豁然开朗。⑥眼前的湖水,苍苔绿茵,平静如镜;远处的山峦,青松翠竹,氤氲如画。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①xiē()息②绿荫()
(2)在文中画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喃喃自语持之以恒厚古薄今B.振振有词不死不休厚古薄今
C.振振有词不死不休怀古伤今D.喃喃自语持之以恒怀古伤今
(3)在文中括号内填入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所以B.如果就C.虽然但是D.不仅还
(4)解释文中“流俗”的词义并另造一个句子。
①词义:_________________②造句:_________________
(5)阿联想从语段中寻找一个典型的修辞运用实例,你推荐哪一句给他?为什么推荐这一句?
①推荐的句子:___________②推荐的理由:___________
(1)①歇②yīn(2)D(3)C
(4)①流行性风俗习惯,含贬义。②示例:为人处世当光明磊落,敢作敢为,不向流俗时弊低头。
(5)①示例:第⑥句②运用对偶修辞,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写出了此地优美的湖光山色。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歇息(xiēxi):稍作休整,放松身体。
绿荫(lǜyīn):(树木)遮盖阳光。
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第一空:
喃喃自语:小声地自己跟自己说话。振振有词:理直气壮的样子,形容自以为理由很充分,说个不停。
在此形容和尚口中小声地自言自语,应使用“喃喃自语”。
第二空:
持之以恒:长久坚持下去。不死不休:不达目的不罢休。
在此形容出家人日日礼佛的习惯长久地坚持下去,应使用“持之以恒”。
第三空:
厚古薄今:推崇古代,轻视现代的;多用于学术研究方面。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指一种落寞、悲观的思想情绪。
在此形容寺庙年久失修,心中惆怅,追念往事,应使用“怀古伤今”。
故选D。
本题考查关联词。“不信虚妄,不拘流俗”与“也敬出家人日日礼佛”为转折关系;
A.词组关联词表因果关系;
B.词组关联词表假设关系;
C.词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
D.词组关联词表递进关系;
故选C。
本题考查字义及造句。
流俗(liúsú):流行性风俗习惯,含贬义。
造句示例:他们这样不同流俗,降格相从,和民众接近,的确下了最大决心。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作用。
使用修辞手法的语句有④句、⑥句。④句引用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联系语句“我望着这座年久失修的古寺”“略有惆怅”可知,此句引用诗句,表现了“我”面对年久失修的寺庙,追念往事,心中惆怅的心理,切合“我”心中所想。⑥句“眼前的湖水,苍苔绿茵,平静如镜;远处的山峦,青松翠竹,氤氲如画”,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且将湖水比作镜子,将所见的山林之境比作画作,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此地优美的湖光山色。任选一句表述即可。
2.根据提示或要求,用古诗文原句填上空。
(1)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2)___________,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3)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新奇的比喻和美好的想象表现寒冷边塞风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登高望远,表述思乡之情,是古代诗文重要内容,如许浑《咸阳城东楼》中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诗文中常常有表现高洁品性的佳句,请举出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蜡炬成灰泪始干②苟全性命于乱世③忽如一夜春风来④千树万树梨花开⑤一上高城万里愁⑥蒹葭杨柳似汀洲⑦示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诗》)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和语境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本题中的“蜡、炬、苟、愁、蒹、葭、汀、洲”等字容易写错,要加强注意。
第(5)题要求写出“表现高洁品性的佳句”,选择一句来写即可。
示例: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鲍照《拟行路难》)
一年一度的校园辩论赛开始了,请你参与。
3.针对正方的辩论提纲,作为反方代表的你,也拟了一个辩论提纲。
正方的辩论提纲:
你拟的辩论提纲:
4.请针对正方辩论提纲中第①条,写一段120字左右的话进行反驳。
要求:思路清晰,有理有据。
3.(1)反方观点:自媒体时代更不容易接近真相
(2)自媒体时代下信息的真假难辨(或碎片化),反而导致真相被埋没。
(3)自媒体传播有主观情绪化特性,易产生流言,甚至谣言,从而掩盖了真相。
(4)自媒体对权威媒体发布形成舆情干扰,导致真相受人猜疑。
4.示例1:自媒体时代,虽然获得信息的手段多样,但不代表更易获得真相。相反,因为信息传播的随意性和碎片化,往往真假难辩,导致真相被埋没,如新冠患者的症状表现,网上众说纷纭,以讹传讹,诡异恐怖,掩盖了科学真相,令人惶恐。可见自媒体时代更不容易接近真相。
示例2:《人类简史》赫拉利说:“人类其实就一直生活在后真相时代。”这个“后真相”就是真相和逻辑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被忽视,而情感煽动主导舆论的情形。例如人民日报双黄连事件,药家鑫自媒体影响司法等。可见自媒体上众多掐头去尾,未经证实的信息让人更难得到事情的真相。
本题考查辩论的观点与论据。
根据题干要求,针对正方的辩论提纲拟写辩论提纲,正方的辩论题目是“自媒体时代更容易接近真相”,故第(1)空反方的辩题应该是“自媒体时代更不容易接近真相”;针对这个论题,寻找合适的论点来论证即可;
示例:自媒体时代的个人传播削弱了对信息的审查,使得很多没有查证的谣言盛行;
自媒体的传播平台以流量为王,具有一定的煽动性和蛊惑性;
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随意性和碎片化,往往容易使信息变得混杂。
本题考查驳论词。
根据题干信息,正方认为“自媒体以个人传播为主,手段多样,使人们更方便获得真相”,在进行反驳时,可以从对方观点的反面着手,选取与之相悖的事实证据或理论支撑论证。
示例:自媒体时代,获得信息的手段变得多种多样,但这并不代表真相会在这些手段中浮现。相反,自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具有随意性和碎片化的特点,海量的信心,往往会使真相被埋没,如胡鑫宇案,网上对这件事的看法众说纷纭,以讹传讹,诡异恐怖,掩盖了简单的事实真相。可见自媒体时代更不容易接近真相。
二(43分)
(一)(17分)
5.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
辛弃疾
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
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
请发挥想象,描绘“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所表现的情境。
梦中美好的年少时光,被山僧的钟声撞破,惊醒后再难以入眠,凄凉落寞的夜半时分,只有呜咽的秋风,在西窗外不停地卷起地面的枯枝落叶。家国梦、少年志,历经多年,皆被严酷的现实一一磨灭,如今理想破灭,教人无梦可作。此处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将辛弃疾晚期空有一腔报国之情,却英雄末路(老大无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悲表述得淋漓尽致。流露出悲愤、甚至绝望的消沉感情。
本题考查诗歌的画面与意象。
“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这首词的后阙是写少年梦被山僧撞破,惊醒后难眠,却连钟声也听不得,只有西风呜咽。虽然表面上看是想逃避现实,实际上丝毫没有忘记国家大事,时刻想着的还是报效国家。“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表述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卷地西风”更是突出看当时严酷的现实。所以,在描绘“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所表现的情境时,要着重表现出诗人的这种情感。
示例:山僧的钟声从远处响来,睡梦中见到的年少情景被撞破,再也难以入睡。在这凄凉落寞的夜半时分,窗外的秋风呜咽作响,不停地卷起地面的枯枝落叶,发出沙沙的响声。家国梦、少年志,历经多年,皆被严酷的现实一一磨灭,如今理想破灭,教人无梦可作。这首词运用了虚构、象征的手法抒发感情,表述自己英雄迟暮的悲伤和对自己悲凉身世的感叹,和对国家命运深沉的关切。
张仪为秦破纵连横①
(秦惠王)使张仪东说齐湣王。张仪说曰:“天下强国无过齐者,大臣父兄殷众富乐。然而为大王计者,皆为一时之说,不顾百世之利。纵人说大王者,必曰‘齐西有强赵,南有韩与梁。齐,负海之国也,地广民众,兵强士勇,虽有百秦,将无奈齐何’。大王贤其说,而不察其实。夫纵人朋党比周②,莫不以纵为可。臣闻之,齐与鲁三战而鲁三胜,国以危亡随其后,虽有战胜之名,而有亡国之实。是何也?齐大而鲁小也。今秦之与齐也,犹齐之与鲁也。秦赵战于河漳之上,再战而赵再胜秦;战于番吾之下,再战又胜秦。四战之后,赵之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虽有战胜之名而国已破矣。是何也?秦强而赵弱。”
“今秦楚嫁女娶妇,为昆弟③之国。韩献宜阳;梁效河外;赵入朝渑池,割河间以事秦。大王如不事秦,秦驱韩梁攻齐之南地,悉赵兵渡清河,指博关,临淄、即墨非王之有也。国一日见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是故愿大王孰计之也。”
齐王曰:“齐僻陋,隐居东海之上,未尝闻社稷之长利也。”乃许张仪。
(节选自《史记·张仪列传》,有删改)
[解释]①破纵连横:战国后期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文中“纵人”即指主张合纵的人,如苏秦提出的六国联合抗秦。而张仪提出分化瓦解六国联合,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称为连横。②朋党比周:成语,指结党营私,排斥异己,谋取私利。③昆弟:指兄和弟,比喻亲密友好。
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纵人说大王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B.国以危亡随其后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C.赵亡卒数十万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D.愿大王孰计之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大王贤其说,而不察其实。
(2)赵入朝渑池,割河间以事秦。
8.就张仪为秦破纵连横之事,你们小组展开了讨论。
阿联:张仪恐吓利诱,夸大其词,仅凭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就让齐王跪了。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语:国家实力固然重要,但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辩士游说的最高境界。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文:对!正是因为合理的论证,展现了高超的语言艺术,让张仪的说辞有了强大的说服力。
6.D7.示例:(1)大王认为他们的说法很贤明,却没能考虑到实际的情况。(大王认可/接纳了他们的游说,却没有明察这些话的实情/真相。)
(2)赵国在渑池向秦国朝贡称臣,并割让河间地区事奉/奉送秦国。
8.①示例:这是实力决定外交典型案例,张仪凭的不是嘴炮功夫。②示例:先树靶子,亮对方观点,再进行逐一批驳(论证思路),打破对方幻想,逼其就范;摆事实,讲道理,对比论证,假设论证,论证方法灵活多样(论证方法);材料使用恰适,与观点一致,有说服力(材料典型);言辞雄辩,逻辑严密,富有气势(论证语言)。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时要注意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动词,游说/形容词,同“悦”,愉悦,快乐;
B.介词,因为/介词,凭借;
C.量词,几,几个/副词,多次;
D.形容词,仔细/形容词,仔细;
故选D。
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重点词有:贤,意动用法,认为……是贤明的;察,考虑到。
(2)重点词有:朝,朝贡;以,来;事,事奉。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
第①空:根据“今秦之与齐也,犹齐之与鲁也。秦赵战于河漳之上,再战而赵再胜秦;战于番吾之下,再战又胜秦。四战之后,赵之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虽有战胜之名而国已破矣。是何也?秦强而赵弱”和题干中“国家实力固然重要”可知,这里张仪用秦国与赵国战争的例子,来向齐王显示秦国国力的强盛。所以齐王之所以屈服,是因为张仪代表的秦国国力强大,并不只是因为张仪的“三寸不烂之舌”;
第②空:根据“正是因为合理的论证,展现了高超的语言艺术,让张仪的说辞有了强大的说服力”可知,第②空填写的内容是对张仪说理艺术的解答。根据“然而为大王计者,皆为一时之说,不顾百世之利”“大王贤其说,而不察其实”“今秦之与齐也,犹齐之与鲁也”可知,张仪在向齐王游说时,先对对方的对方观点进行了逐一批驳,打破了齐王对自己国力抱有的幻想,逼其就范;在论述过程中,摆齐国国家的现状,借助齐国与鲁国,秦国与齐国之间的对比,论证秦国的实力远大于齐国。在论证过程中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设对比,立假设,言辞雄辩,逻辑严密,富有气势。
参考译文
(秦惠王)派张仪向东游说齐湣王说:“天下强大的国家没有超过齐国的,大臣及其父兄兴旺发达、富足安乐。然而,替大王出谋划策的人,都为了暂时的欢乐,不顾国家长远的利益。主张合纵的人游说大王,必定会说:‘齐国西面有强大的赵国,南面有韩国和魏国,齐国是背靠大海的国家,土地广阔,人口众多,军队强大,士兵勇敢,即使有一百个秦国,对齐国也将无可奈何。’大王认为他们的说法很高明,却没能考虑到实际的情况。主张合纵的人,结党营私,排斥异己,没有不认为合纵是可行的。我听说,齐国和鲁国打了三次仗,而鲁国战胜了三次,国家却因此随后就灭亡了,即使有战胜的名声,却遭到国家灭亡的现实。这是为什么呢?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啊。现在,秦国与齐国比较,就如同齐国和鲁国一样。秦国和赵国在漳河边上交战,两次交战两次打败了秦国;在番吾城下交战,两次交战又两次打败了秦国。四次战役之后,赵国的士兵阵亡了几十万,才仅仅保住了邯郸。即使赵国有战胜的名声,国家却残破不堪了。这是为什么呢?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啊。
“如今秦、楚两国嫁女娶妇,结成兄弟盟国。韩国献出宜阳,魏国献出河外,赵国在渑池朝拜秦王,割让河间来奉事秦国。假如大王不臣事秦国,秦国就会驱使韩国、魏国进攻齐国的南方,赵国的军队全部出动,渡过清河,直指博关、临菑,即墨就不再为大王所拥有了。国家一旦被进攻,即使是想要臣事秦国,也不可能了,因此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它。”
齐王说:“齐国偏僻落后,僻处东海边上,不曾听到过国家长远利益的道理。”就答应了张仪的建议。
(二)(10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中国文化中的他人本位与自我本位
高程
①他人本位与自我本位是相对的一个概念,二者共同组成了建构中国文化的基石。
②他人本位倾向于他人优先、先人后己。在中国文化中更加强调他人本位。中国历史上很多例子都可以说明中国文化对他人本位的推崇,比如,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个人应以国家利益为服务目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个人要为国家利益献身。他人本位还体现在家族宗亲和封建礼教中。比如古有“守孝三年”的传统,即父母去世之后,子女须要在家守孝三年,其间不能工作,不能进行娱乐活动,此谓“丁忧”是也。此即将家族置于个人之上,将家族孝道传统转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标准。另外,他人本位还体现在待人接物上,“孔融四岁让梨”就是典型的例子。当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冲突时,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而优先满足他人的利益。时至近现代,人们对这些他人本位的行为概括了一个统称——“中华传统美德”。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他人本位都被作为一种道德标准甚至法律标准来衡量个体的表现,同时也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调。他人本位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并成为传统文化的中流砥柱。
③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本位在中国文化中常被作为反面典型来警醒世人。自我本位与他人本位取决于人性的两面。正如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而荀子主张“人性本恶”,善与恶是寄生在人类思想中的两个对立面。人们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无法离开社会环境单独生活,过度的自我本位在集体生活中的弊端会被无限放大,最终无法得到社会和大众的认可。“识时务者为俊杰”就是一种典型的自我本位意识,从古至今都被定义为标准的“反派”专用语。类似的还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宁教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在中国文化中,自我本位意味着自私、贪婪、傲慢,而这些正与传统文化的“仁、义、礼”等观念相背离,为无数文人墨客所唾弃。
④然而,在中国文化中,也不乏对自我本位的另一种解读,这种观点认为自我本位和他人本位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共同构成了个体的道德价值观念。比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将“修身”放在第一位,将“修身”理解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前提,很好地说明了自我本位与他人本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即完善自身,从而更好地为他人、国家服务,更好地奉献社会。这种解读可以将自我本位从以往的消极评价中解放出来,从而使自我本位成为他人本位的共生力量,形成良性互动。
(选自《潇湘晨报》,2022年3月10日)
9.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10.下列选项中,填入选文第②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张养浩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B.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C.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陈涉的“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1.请仿照示例,对选文第③段中的画横线句进行质疑。
示例:
原句:古有“守孝三年”的传统,即父母去世之后,子女须要在家守孝三年,其间不能工作,不能进行娱乐活动,此可谓“丁忧”是也。
质疑:“守孝三年”的礼制,是中华传统美德,还是典型的愚孝?放在今天,这样做完全不现实,不科学,也无实际意义。这样的他人本位与时代要求格格不入,这样的封建文化糟粕必须抛弃。
原句:“识时务者为俊杰”就是一种典型的自我本位意识,从古至今都被定义为标准的“反派”专用语。
质疑:
9.首先提出观点:他人本位是与自我本位相对的一个概念,二者共同组成了建构中国文化的基石。其次阐述观点:先阐述了他人本位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奠定中国文化的基调;然后强调了自我本位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主要作为反面典型的存在。最后总结观点:提倡挖掘自我本位的积极因素,使之转化为与他人本位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10.C
11.“识时务”虽是自我本位,但也有积极意义,实乃智者所为。“识时务”不是随大流,而是一种独立思考与判断的智慧;不是泥古不化,而是洞察时势,与时俱进。当今社会,只有审时度势,顺应规律,适时而为,才能走出“小我”,走向“大我”,走向成功。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
开篇第①段,“他人本位与自我本位是相对的一个概念,二者共同组成了建构中国文化的基石”,直接提出本文中心论点:他人本位是与自我本位相对的一个概念,二者共同组成了建构中国文化的基石。
根据第②段“在中国文化中更加强调他人本位”,“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他人本位都被作为一种道德标准甚至法律标准来衡量个体的表现,同时也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调”可知,接着列举了中国历史上许多说明中国文化对他人本位推崇的例子,阐述了他人本位在古代和现代都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奠定中国文化的基调;
接着根据第③段“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本位在中国文化中常被作为反面典型来警醒世人”可知,该段先是引用了孟子和荀子两位名人的话,提出论点:善与恶是寄生在人类思想中的两个对立面。然后再通过列举“识时务者为俊杰”,“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宁教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这三句俗语,强调了自我本位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主要作为反面典型的存在。
最后第④段提出在中国文化中对自我本我的另一种解读:自我本位和他人本位是相辅相成的。再通过引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名言有力地论证了自我本位与他人本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最后总结观点:提倡挖掘自我本位的积极因素,使之转化为与他人本位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
据此作答即可。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含义及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首先根据文章第②段横线前的关键词“比如”可知,横线上所填的内容应该可以论证后文的观点“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进而论证本段的分论点“在中国文化中更加强调他人本位”。分析选项中诗句的含义,判断其内容主旨是否与论点相吻合即可。
A.张养浩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说明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他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不能论证“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B.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意为生前死后都留下为祖国、民族建立不朽功勋国的美名,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激情。这两句意味着词人看到大功告成,踌躇满志,从而发出愉快的欢呼声;不能论证“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C.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思就是为官者(当时的身份)应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分愁担忧,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表现出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魄;能够论证“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D.陈涉的“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显示了陈胜的抱负、反抗决心和叛逆精神,而且对激励士卒起义有着极强的鼓动性和号召力,表现了这位起义军领袖的卓越才能;不能论证“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故选C。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要求仿照示例,对选文第③段中的画横线句“‘识时务者为俊杰’就是一种典型的自我本位意识,从古至今都被定义为标准的‘反派’专用语。”进行质疑。示例中用今天的目光重新审视古代“守孝三年”的礼制,认为在古代被认为是孝顺的“守孝”礼制在今天看来是一种“不现实,不科学,也无实际意义”的愚孝行为,认为其是一种需要被舍弃的封建文化糟粕,按照示例对“‘识时务者为俊杰’从古至今都被定义为标准的‘反派’”专用语进行质疑,并结合当今社会的实际解读即可。
示例:“识时务者为俊杰”并不是从古至今都为标准的“反派用语”,这句话中也包含着积极意义。其意思是:能看清天下大势,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的人,是杰出的人才。要我们适应环境变化,随机应变,灵活机动,不能墨守成规,顽固不化,拒绝新事物。在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只有顺应潮流或时代等一系列境况的变迁,“识时务”,去融入新的环境,才能达到更高层次的发展。
(三)(16分)
名著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鲁小姐制义难新郎
①话说蘧公孙招赘鲁府,见小姐十分美貌,已是醉心,还不知小姐又是个才女。且他这个才女,又比寻常的才女不同。鲁编修因无公子,就把女儿当作儿子,五六岁上请先生开蒙,就读的是《四书》《五经》;十一二岁就讲书、读文章,先把一部王守溪的稿子读的滚瓜烂熟,教他做“破题”“破承”“起讲”“题比”“中比”成篇。那先生督课,同男子一样。这小姐资性又高,记性又好。到此时,王、唐、瞿、薛,以及诸大家之文,历科程墨,各省宗师考卷,肚里记得三千余篇;自己作出来的文章,又理真法老,花团锦簇。鲁编修每常叹道:“假若是个儿子,几十个进士、状元都中来了!”闲居无事,便和女儿谈说:“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小姐听了父亲的教训,晓妆台畔,刺绣床前,摆满了一部一部的文章;每日丹黄烂然,蝇头细批。人家送来的诗词歌赋,正眼儿也不看他。家里虽有几本甚么《千家诗》《解学土诗》《东坡小妹诗话》之类,倒把与伴读的侍女采苹、双红们看;闲暇也教他诌几句诗,以为笑话。
②此番招赘进蘧公孙来,门户又相称,才貌又相当,真个是“才子佳人,一双两好”。料想公孙举业已成,不日就是个少年进士。但赘进门来十多日,香房里满架都是文章,公孙却全不在意。小姐心里道:“这些自然都是他烂熟于胸中的了。”又疑道:“他因新婚燕尔,正贪欢笑,还理论不到这事上。”又过了几日,见公孙赴宴回房,袖里笼了一本诗来灯下吟哦,也拉着小姐并坐同看。小姐此时还害羞,不好问他,只得强勉看了一个时辰,彼此睡下。到次日,小姐忍不住了,知道公孙坐在前边书房里,即取红纸一条,写下一行题目,是“身修而后家齐”,叫采苹过来,说道:“你去送与姑爷,说是老爷要请教一篇文字的。”公孙接了,付之一笑,回说道:“我于此事不甚在行。况到尊府未经满月,要做两件雅事;这样俗事,还不耐烦做哩。”公孙心里只道说,向才说这样话是极雅的了,不想正犯着忌讳。
③当晚,养娘走进房来看小姐,只见愁眉泪眼,长吁短叹。养娘道:“小姐,你才恭喜,招赘了这样好姑爷,有何心事,做出这等模样?”小姐把日里的事告诉了一遍,说道:“我只道他举业已成,不日就是举人、进士;谁想如此光景,岂不误我终身!”养娘劝了一回。公孙进来,待他词色就有些不善。公孙自知惭愧,彼此也不便明言。从此啾啾唧唧,小姐心里纳闷。但说到举业上,公孙总不招揽。劝的紧了,反说小姐俗气。小姐越发闷上加闷,整日眉头不展。夫人知道,走来劝女儿道:“我儿,你不要恁般呆气。我看新姑爷人物已是十分了;况你爹原爱他是个少年名士。”小姐道:“母亲,自古及今,几曾看见不会中进士的人可以叫做个名士的?”说着,越要恼怒起来。夫人和养娘道:“这个是你终身大事,不要如此。况且现放着两家鼎盛,就算姑爷不中进士,做官,难道这一生还少了你用的?”小姐道:“‘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依孩儿的意思,总是自挣的功名好,靠着祖父,只算做不成器!”夫人道:“就是如此,也只好慢慢劝他。这是急不得的。”养娘道:“当真姑爷不得中,你将来生出小公子来,自小依你的教训,不要学他父亲,家里放着你恁个好先生,怕教不出个状元来?就替你争口气。你这封诰是稳的。”说着,和夫人一齐笑起来。小姐叹了一口气,也就罢了。落后鲁编修听见这些话,也出了两个题请教公孙。公孙勉强成篇。编修公看了,都是些诗词上的话,又有两句像《离骚》,又有两句“子书”,不是正经文字;因此,心里也闷,说不出来。却全亏夫人疼爱这女婿,如同心头一块肉。
(节选自吴敬梓《儒林外史》)
12.阅读选文,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梳理故事情节。
13.《儒林外史》写可笑之人、可笑之事。请结合选文,探究其讽刺艺术。
14.下面是依据选文所写的课本剧片段,请为鲁小姐的扮演设计恰当的舞台说明和台词,并结合鲁小姐的性格及其成因说明这样设计的理由。
当晚,闺房外月光清冷,房内寂静无声。鲁小姐坐在梳妆台前独自__________。
养娘:(推开门,快速进来)小姐,小姐!恭喜恭喜!
鲁小姐:(皱着眉,微抬头)养娘,我有何喜?我是个苦命的人!
养娘:(面露惊讶)小姐,哪里话来。您刚招赘了个好姑爷,多少人羡慕不已。怎么做出如此模样?
鲁小姐:(颔首低眉,眼泪淋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养娘:(略一叹气,劝慰)许是姑爷沉浸在新婚喜悦中,毕竟你们成婚还不满一月哦。
鲁小姐:(眉头紧皱)我原以为他举业已成,无需多日必会是举人、进士,光耀门楣。谁想如此光景,岂不误我终身。
(3)说明设计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上面的课本剧将展演,你是评委组成员,请完善下面的评价表。
“课本剧表演”评价表
评价项目评价要点
剧本理解正确理解剧本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
较好地利用(或补充)舞台说明
舞台表现表演自然,落落大方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与其他演员配合默契
12.(1)产生怀疑(2)无奈接受
13.示例:(1)善用对比夸张,使讽刺强烈:家道鼎盛,知书达理,理家有道的鲁小姐本应婚姻幸福、生活美满,却偏偏醉心功名,望夫成龙,而把日子过得很压抑痛苦;蘧公孙祖、父二代淡泊功名,不想让后辈再受科举的危害,却不想家里娶到一个热衷功名的媳妇,可见功名盛行的科举时代,人人深受其毒,不能独善其身。
(2)善抓日常细节,使丑态毕露:如鲁编修每常叹道:“假若是个儿子,几十个进士、状元都中来了!”一句日常慨叹之语,可见鲁编修一生迷恋科举功名,至死不悟。
(3)善运白描手法,使真切传神:如小姐听了父亲的教训,晓妆台畔,刺绣床前,摆满了一部一部的文章;每日丹黄烂然,蝇头细批。只寥寥几语,便见其从小家教之严,科举文化毒害之深。
14.①愁眉泪眼/长吁短叹②示例:前日我写下“身修而后家齐”的题目,说是老爷要请教他一篇文字。他竟然说于此事不甚在行。还说这样俗事,还不耐烦做。③示例:她生性要强,沉醉于科举功名,一心望夫成龙,渴望夫尊妻荣,一旦梦想成空,难免痛苦一生。这与其父亲的从小对她的家教影响、当时的社会科举文化的流毒和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思想都密不可分。
15.①准确把握戏剧冲突/对人物的个性和思想理解到位/注意到剧本的语言特点②动作、手势熟练而准确,表情丰富,有表现力③吐字清晰,语言流利,语速、语调恰当
考查内容梳理和概括。节选部分第①段介绍鲁小姐的特点喜好八股。第②③段写招赘进蘧公孙后,鲁小姐内心的变化。先是“门户又相称,才貌又相当”“料想公孙举业已成,不日就是个少年进士”满心期待。
第一空:根据第②段“但赘进门来十多日,香房里满架都是文章,公孙却全不在意。小姐心里道:“这些自然都是他烂熟于胸中的了。”又疑道:“他因新婚燕尔,正贪欢笑,还理论不到这事上。”又过了几日,见公孙赴宴回房,袖里笼了一本诗来灯下吟哦,也拉着小姐并坐同看。小姐此时还害羞,不好问他,只得强勉看了一个时辰,彼此睡下”可归纳为:产生怀疑。
接着写,鲁小姐劝姑爷举业,反被说不耐烦俗事,鲁小姐满心失望。
第二空:根据第③段养娘劝说鲁小姐“‘当真姑爷不得中,你将来生出小公子来,自小依你的教训,不要学他父亲,家里放着你恁个好先生,怕教不出个状元来?就替你争口气。你这封诰是稳的。’说着,和夫人一齐笑起来。小姐叹了一口气,也就罢了。”可归纳为:无奈接受。
考查名著的表现手法。《儒林外史》是一部出色的讽刺小说。其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运用夸张对比、细节描写等手法,揭露和嘲讽科举制度所造成的丑恶现象和封建末世的衰颓风气。示例:
(1)善用对比夸张,增加讽刺效果。鲁小姐就是《儒林外史》中的宝钗。鲁编修膝下无子,拿女儿假充男儿教养的方式是教她写八股文,正规延师教学,又亲自教女:“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鲁小姐聪慧又好学,只可惜不像《女驸马》里戏说的那样可以易装进考场、“皇榜中状元”。她希望夫婿走仕途经济的道路;她也有才学,诗词歌赋并非拿不出手——闲来无事她能教丫环做诗取乐,只不过觉得这些“原不是分内之事”。万没想到,八股爱好者鲁编修看走了眼,觅得的乘龙快婿蘧公孙竟是与宝玉一样,空有好皮囊,视钻研应试的时文为大俗,弄得父女俩好不郁闷。
(2)抓细节描写,使丑态毕露。如“养娘道:‘当真姑爷不得中,你将来生出小公子来,自小依你的教训,不要学他父亲,家里放着你恁个好先生,怕教不出个状元来?就替你争口气。你这封诰是稳的。’说着,和夫人一齐笑起来。小姐叹了一口气,也就罢了”,从养娘、夫人和鲁小姐的对话中可知,封建科举制度对鲁编修家里女眷的毒害之深,鲁小姐做不成举人的夫人,将来也想着当举人的母亲。
考查拓展,编写剧本,设计舞台说明。
第一空:根据原著节选“当晚,养娘走进房来看小姐,只见愁眉泪眼,长吁短叹”可知,第一空舞台说明可填:愁眉泪眼,长吁短叹。
第二空:根据“到次日,小姐忍不住了,知道公孙坐在前边书房里,即取红纸一条,写下一行题目,是‘身修而后家齐’,叫采苹过来,说道:‘你去送与姑爷,说是老爷要请教一篇文字的。’公孙接了,付之一笑,回说道:‘我于此事不甚在行。况到尊府未经满月,要做两件雅事;这样俗事,还不耐烦做哩。’”可知,养娘来探望恭喜小姐新婚燕尔时,鲁小姐心中烦闷会向养娘吐露劝解夫婿举业不得的心事。注意用第一人称述说。示例:哎,养娘,你来得正好,我有心事给你说说。新婚燕尔,欢笑多日,我那夫君不理论举业之事,我有些心急了。前日,我取红纸一条,写下一行题目“身修而后家齐”,叫采苹送与姑爷,说是老爷要请教一篇文字,不成想他竟然说于此事不甚在行。还说这样俗事,还不耐烦做呢。
第三空:示例:鲁小姐是翰林院鲁编修的女儿,从小在醉心八股文的父亲的教育引领下,这位有着“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美女,她不喜欢吟诗作赋,偏偏最爱读《四书》、《五经》,八股文章做得“理真法老,花团锦簇”,她一心望夫成龙,渴望夫尊妻荣。鲁小姐既是这样一位女学究,见蘧公孙只把吟诗作雅事,于举业全然不放在心上,自然愁闷。何况还劝说不得,劝了不仅不招揽,自己反被说俗气。鲁小姐因此整日愁眉泪眼,长吁短叹,见了养娘自然会述说委屈,这是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毒害的结果。
考查课本剧的评价。剧本主要由台词和舞台指示组成。对话、独白、旁白都采用代言体,在戏曲、歌剧中则常用唱词来表现。剧本中的舞台指示是以剧的口气来写的叙述性的文字说明。
对剧本理解的评价包括:正确理解剧本主题;准确把握戏剧冲突;对人物形象理解到位;较好地利用(或补充)舞台说明等。根据题干表格内容补充即可。
对舞台表现的评价包括:表演自然,落落大方;动作、手势得体熟练,有表现力;吐字清晰,语言流利,语调语速恰当;与其他演员配合默契等。根据题干表格内容补充即可。
三(45分)
16.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杨志纵使武功盖世、谨小慎微,最终还是丢了生辰纲;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诉说着那个时代读书人的命运;刘备三顾茅庐,终靠诚心奠定蜀汉基业;刘姥姥游玩大观园,才发现世界原来如此精彩……小说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引发你哪些新奇的想象,或者丰富的联想,亦或深度的思考?
请你从上面四个人物中选定一个,以“对话某某”或“评说某某”或“遇见某某”为题(例:“对话杨志”;“评说杨志”;“遇见杨志”),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可讲述经历或见闻,可发表见解,也可进行文学创作。
要求:(1)文体自定(诗歌除外);
(2)不得抄袭、套作;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范文
评说刘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的歌词,可谓家喻户晓吧!话说三国英雄——刘备,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在罗贯中的笔下表现得栩栩如生。他振臂一呼,天下英雄豪杰纷纷慕名前来,于是演绎了天下好汉的故事,扣人心弦,荡气回肠。多少人为他疯狂着迷,多少人为他手不释卷,这刘备究竟美在哪里?
刘备,他美在礼贤下士——三顾茅庐。他在数九寒天、大雪纷飞的日子里,冒着大风雪赶去卧龙冈。在离茅庐半里之外,便下马步行。他听说诸葛亮正在睡觉,便在门外等候。半晌,诸葛亮未醒,张飞大怒,直想在屋后放把火。刘备力劝张飞不要冲动,又立了一个时辰,待诸葛亮醒来,他这才彬彬有礼地上前与诸葛亮交谈起来。
刘备,他美在有仁爱待人的品德。在吕布与曹操会战中,吕布战败后特来徐州来投靠刘备。刘备听闻后,马上不计前嫌地出城迎接,说话句句谦让。长沙大战时,刘备听说太守手下的大将黄忠英勇无比,是个人才。因此,在魏延献城后,刘备为了得到黄忠这员大将,便亲往黄忠家相请。
刘备,他美在有一颗爱国之心。在黄巾起义的期间里,城池轮流失陷之际,刘备为了报效国家,特与张飞、关羽二位朋友桃园三结义,投靠在袁绍门下斩黄巾英雄立首功。为了剿灭曹操这个反贼,进兵中原,以恢复汉室。
刘备,他还美在他是个重情重义的人。在荆州期间,刘表想把自己所管辖的城池交给刘备。刘备面对刘表的一番好意,不想夺人城池,当面拒绝,不论诸葛亮怎样劝说,都无济于事。为了帮死去的张飞、关羽、黄忠报仇,刘备举兵攻打东吴。不料陆逊火烧连营,使刘备损兵折将,逃至白帝城,从这点可以看出刘备重兄弟之情。为了共同对付黄巾叛军,刘备、张飞、关羽桃园三结义,一起同心协力救国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民。
我想:一个人的价值之大莫过于为国家、为社会奉献了多少,而不重在回报了多少。在那个时代,刘备是个旷世英雄,今天的社会是多么需要像刘备这样的领导出现。有这样的领导,才能慧眼识人才,重用人才,国家才能兴旺发达,国富民强。
本题考查话题作文。
一、审题立意。此次作文材料取材于学生的文学阅读生活,也是一次同学们阅读成果的生态展示。材料提示“小说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引发你哪些新奇的想象,或者丰富的联想,亦或深度的思考?”此处语境主要是作文中要呈现同学们在阅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学生在对话、评说、遇见古典小说中人物的同时,也是在展现自己的阅读广度和深度,更是在写作中展现自己“思接千载”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只是在写作时要注意:①所对话、评说、遇见的人物,在描写时要符合人物在小说中的形象设置;②要写有意义的内容,得出自己的小说主题别样的感悟;③所写的内容不能使小说内容的简单复述,力求新颖独特。
二、选材构思。本题可以采用记叙文和议论文的文体。采用记叙文写作时,要求文章必须与小说中人物遇见或者对话的故事,扣住“情节”,描述小说人物的行动或感受,或者描述对小说人物的观察和感受,凸显对小说主题别样的理解。采用议论文写作时,要求能扣住所选择的小说中的人物进行论证,在“人物背景”“人物经历”“人物命运”和“人物启示”几个问题上有思考并有侧重,明确呈现观点即可。例如写“评说范进”,可以抓住范进中举发疯的事件,着重批判范进在科举制度下走向疯癫的精神维度,进而提出人要全面发展,不能够太过执着于一端的观点。
17四川泸州纳溪中学2022—2023学年度春期九年级语文中考模拟题一
注意事项:
1.本试卷6页,共120分。测试时间120分钟。
2.解析一律用黑色墨水笔写在答题卷上,不能写在本试卷上。
一(32分)
1.根据语境完成下面题目。
①还未来得及xiē息片刻,我们便来到古寺正殿。只见正殿周围绿荫环绕,香火弥漫。②里面一个和尚,闭着眼,敲着木鱼,嘴里正。③我()不信虚妄,不拘流俗,()也敬出家人日日礼佛,。④我望着这座年久失修的古寺,一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脱口而出,不免,略有惆怅。⑤但当我凭栏远眺古城的湖光山色,顿觉豁然开朗。⑥眼前的湖水,苍苔绿茵,平静如镜;远处的山峦,青松翠竹,氤氲如画。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①xiē()息②绿荫()
(2)在文中画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喃喃自语持之以恒厚古薄今B.振振有词不死不休厚古薄今
C.振振有词不死不休怀古伤今D.喃喃自语持之以恒怀古伤今
(3)在文中括号内填入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所以B.如果就C.虽然但是D.不仅还
(4)解释文中“流俗”的词义并另造一个句子。
①词义:_________________②造句:_________________
(5)阿联想从语段中寻找一个典型的修辞运用实例,你推荐哪一句给他?为什么推荐这一句?
①推荐的句子:___________②推荐的理由:___________
2.根据提示或要求,用古诗文原句填上空。
(1)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2)___________,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3)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新奇的比喻和美好的想象表现寒冷边塞风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登高望远,表述思乡之情,是古代诗文重要内容,如许浑《咸阳城东楼》中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诗文中常常有表现高洁品性的佳句,请举出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年一度的校园辩论赛开始了,请你参与。
3.针对正方的辩论提纲,作为反方代表的你,也拟了一个辩论提纲。
正方辩论提纲:
你拟的辩论提纲:
4.请针对正方辩论提纲中的第①条,写一段120字左右的话进行反驳。
要求:思路清晰,有理有据。
二(43分)
(一)(17分)
5.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
辛弃疾
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
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
请发挥想象,描绘“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所表现的情境。
张仪为秦破纵连横①
(秦惠王)使张仪东说齐湣王。张仪说曰:“天下强国无过齐者,大臣父兄殷众富乐。然而为大王计者,皆为一时之说,不顾百世之利。纵人说大王者,必曰‘齐西有强赵,南有韩与梁。齐,负海之国也,地广民众,兵强士勇,虽有百秦,将无奈齐何’。大王贤其说,而不察其实。夫纵人朋党比周②,莫不以纵为可。臣闻之,齐与鲁三战而鲁三胜,国以危亡随其后,虽有战胜之名,而有亡国之实。是何也?齐大而鲁小也。今秦之与齐也,犹齐之与鲁也。秦赵战于河漳之上,再战而赵再胜秦;战于番吾之下,再战又胜秦。四战之后,赵之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虽有战胜之名而国已破矣。是何也?秦强而赵弱。”
“今秦楚嫁女娶妇,为昆弟③之国。韩献宜阳;梁效河外;赵入朝渑池,割河间以事秦。大王如不事秦,秦驱韩梁攻齐之南地,悉赵兵渡清河,指博关,临淄、即墨非王之有也。国一日见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是故愿大王孰计之也。”
齐王曰:“齐僻陋,隐居东海之上,未尝闻社稷之长利也。”乃许张仪。
(节选自《史记·张仪列传》,有删改)
[解释]①破纵连横:战国后期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文中“纵人”即指主张合纵的人,如苏秦提出的六国联合抗秦。而张仪提出分化瓦解六国联合,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称为连横。②朋党比周:成语,指结党营私,排斥异己,谋取私利。③昆弟:指兄和弟,比喻亲密友好。
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纵人说大王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B.国以危亡随其后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C.赵亡卒数十万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D.愿大王孰计之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大王贤其说,而不察其实。
(2)赵入朝渑池,割河间以事秦。
8.就张仪为秦破纵连横之事,你们小组展开了讨论。
阿联:张仪恐吓利诱,夸大其词,仅凭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就让齐王跪了。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语:国家实力固然重要,但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辩士游说的最高境界。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文:对!正是因为合理的论证,展现了高超的语言艺术,让张仪的说辞有了强大的说服力。
(二)(10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中国文化中的他人本位与自我本位
高程
①他人本位与自我本位是相对的一个概念,二者共同组成了建构中国文化的基石。
②他人本位倾向于他人优先、先人后己。在中国文化中更加强调他人本位。中国历史上很多例子都可以说明中国文化对他人本位的推崇,比如,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个人应以国家利益为服务目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个人要为国家利益献身。他人本位还体现在家族宗亲和封建礼教中。比如古有“守孝三年”的传统,即父母去世之后,子女须要在家守孝三年,其间不能工作,不能进行娱乐活动,此谓“丁忧”是也。此即将家族置于个人之上,将家族孝道传统转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标准。另外,他人本位还体现在待人接物上,“孔融四岁让梨”就是典型的例子。当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冲突时,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而优先满足他人的利益。时至近现代,人们对这些他人本位的行为概括了一个统称——“中华传统美德”。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他人本位都被作为一种道德标准甚至法律标准来衡量个体的表现,同时也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调。他人本位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并成为传统文化的中流砥柱。
③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本位在中国文化中常被作为反面典型来警醒世人。自我本位与他人本位取决于人性的两面。正如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而荀子主张“人性本恶”,善与恶是寄生在人类思想中的两个对立面。人们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无法离开社会环境单独生活,过度的自我本位在集体生活中的弊端会被无限放大,最终无法得到社会和大众的认可。“识时务者为俊杰”就是一种典型的自我本位意识,从古至今都被定义为标准的“反派”专用语。类似的还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宁教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在中国文化中,自我本位意味着自私、贪婪、傲慢,而这些正与传统文化的“仁、义、礼”等观念相背离,为无数文人墨客所唾弃。
④然而,在中国文化中,也不乏对自我本位的另一种解读,这种观点认为自我本位和他人本位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共同构成了个体的道德价值观念。比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将“修身”放在第一位,将“修身”理解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前提,很好地说明了自我本位与他人本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即完善自身,从而更好地为他人、国家服务,更好地奉献社会。这种解读可以将自我本位从以往的消极评价中解放出来,从而使自我本位成为他人本位的共生力量,形成良性互动。
(选自《潇湘晨报》,2022年3月10日)
9.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10.下列选项中,填入选文第②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张养浩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B.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C.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陈涉的“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1.请仿照示例,对选文第③段中的画横线句进行质疑。
示例:
原句:古有“守孝三年”的传统,即父母去世之后,子女须要在家守孝三年,其间不能工作,不能进行娱乐活动,此可谓“丁忧”是也。
质疑:“守孝三年”的礼制,是中华传统美德,还是典型的愚孝?放在今天,这样做完全不现实,不科学,也无实际意义。这样的他人本位与时代要求格格不入,这样的封建文化糟粕必须抛弃。
原句:“识时务者为俊杰”就是一种典型自我本位意识,从古至今都被定义为标准的“反派”专用语。
质疑:
(三)(16分)
名著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鲁小姐制义难新郎
①话说蘧公孙招赘鲁府,见小姐十分美貌,已是醉心,还不知小姐又是个才女。且他这个才女,又比寻常的才女不同。鲁编修因无公子,就把女儿当作儿子,五六岁上请先生开蒙,就读的是《四书》《五经》;十一二岁就讲书、读文章,先把一部王守溪的稿子读的滚瓜烂熟,教他做“破题”“破承”“起讲”“题比”“中比”成篇。那先生督课,同男子一样。这小姐资性又高,记性又好。到此时,王、唐、瞿、薛,以及诸大家之文,历科程墨,各省宗师考卷,肚里记得三千余篇;自己作出来的文章,又理真法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12篇)
- 六年级毕业典礼活动主题方案(模板稿)
- 安全知识培训主持词课件
- 我的老师中考满分作文600字(9篇)
- 关于防溺水安全教育的策划方案模板
- 公司内部培训课程设计及学习效果评估表
- 销售技巧阅读课
- 医患关系调研方向
- (正式版)DB15∕T 2668-2022 《苜蓿草颗粒质量卫生检验与分级》
- 现代医护关系案例
- 食品安全 课件 高中主题班会
- YS/T 830-2012正丁基锂
- GB/T 31341-2014节能评估技术导则
- GB/T 29114-2012燃气轮机液体燃料
- GB/T 24218.3-2010纺织品非织造布试验方法第3部分: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条样法)
- GB/T 12470-2018埋弧焊用热强钢实心焊丝、药芯焊丝和焊丝-焊剂组合分类要求
- GB/T 10799-2008硬质泡沫塑料开孔和闭孔体积百分率的测定
- GA/T 1193-2014人身损害误工期、护理期、营养期评定规范
- FCI测试试题附答案
- 博微配电网工程设计软件
- 教育科研:教师职业成长的阶梯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