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江苏习:综合提能练:一 文言文阅读_第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江苏习:综合提能练:一 文言文阅读_第2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江苏习:综合提能练:一 文言文阅读_第3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江苏习:综合提能练:一 文言文阅读_第4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江苏习:综合提能练:一 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一)“记”类

(时间:40分钟满分:5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8分)

遂初堂记

归有光

宋尤文简公尝爱孙兴公《遂初赋》,而以“遂初”名其堂,崇陵书扁赐之,在今无锡九

龙山之下。公十四世孙质,字叔野,求其遗址而莫知所在。自以其意规度于山之阳,为新

堂,仍以遂初为扁;以书来求余记之。

尊兴公尝隐会稽,放浪山水,有高尚之志,故为此赋。其后涉历世途,违其夙好,为

桓温所讥。文简公历仕三朝,受知人主,至老而不得去;而以遂初为况,若有不相当者。

昔伊尹、傅说、吕望之徒,起于胥靡、耕钓,以辅相商、周之主,终其身无复隐处之思。

古之志得道行者,固如此也。惟召公告老,而周公留之曰:“汝明勖偶王,在亶乘兹大命,

惟文王德,丕承无建之恤。”当时君臣之际可知矣。后之君子,非复昔人之遭会,而义不

容于不仕。及其已至贵显,或未必尽其用,而势不能以遽去。然其中之所谓介然者,终不

肯随世俗而移易;虽三公之位、万钟之禄,固其心不能一日安也。则其高世遐举之志,宜

其时见于言语文字之间,而有不能自已者。当宋皇祐、治平之时,欧阳公位登两府,际遇

不为不隆矣;今读其“思颍”之诗、“归田”之录,而知公之不安其位也。况南渡之后,

虽孝宗之英毅,光宗之总揽,远不能望盛宋之治。而崇陵末年,疾病恍惚,宫闱熟哆,干

预朝政,时事有不可胜道者矣。虽然,二公之言,已行于朝廷;当世之人主,不可谓不知

之,而终不能默默以自安。盖君子之志如此。

公殁至今四百年,而叔野能修复其旧,遗构宛然。无锡,南方士大夫入都多道,过之

者登其堂,犹或能想见公之仪形。而读余之言,其亦不能无慨于中也已。

(有删改)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按兴公尝隐会稽按:追究,查办

B.当时君臣之际可知矣际:人们之间的关系

C.宫闱戚眺戚腕:外戚

D.南方士大夫入都孔道孔道:大路,要道

解析:选A“按”在此处意为“考察”。整句话的意思是“据考察,孙兴公曾隐居会稽”.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遂初堂建在无锡,书斋的名字取自孙兴公的《遂初赋》,宋光宗赵惇曾为其书写匾

额相赐,尤文简的后代在没有找到书斋遗址的情况下重新修建了一个遂初堂。

B.伊尹、傅说、姜子牙等人原来只是奴隶、平民,后来得到赏识,来辅佐商、周的君

主,他们的志向得到了满足,理想得到了实现,再也没有生发过隐居的念头。

C.归有光说,“后之君子”虽已显贵但仍“不安其位”,不免产生退隐之思。欧阳修

“位登两府",而有“'思颍'之诗"、"'归田’之录”,便属于这一类情况。

D.归有光由遂初堂这一书斋的名字,引发了自己对古人是隐居还是入仕的抉择的见解,

虽是受人之托作记,但是却对书斋主人尤文简做了直接而严厉的批评。

解析:选D“直接而严厉的批评”表述有误,首先这篇文章是尤文简的后人请作者

为遂初堂写的记,所以作者只是提出委婉的批评。另外由文中“文简公历仕三朝……不相

当者”可看出作者的批评是婉转的。包括后文谈到尤文简为官之不易,并举了欧阳修的例

子,说尤文简有隐退之念也是可以理解的。由此可看出作者批评时对话语分寸的把握。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则其高世遐举之志,宜其时见于言语文字之间,而有不能自已者。

译文:.....................................................................

(2)而读余之言,其亦不能无慨于中也已。

译文:.....................................................................

参考答案:(1)那么他们想过退隐生活的志向,应该时常表现在言语文字里,然而有的

人并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关键词“高世遐举”“时”“自已”各1分,句子大意1分)

(2)如果读了我这些文字,他们也不能在内心里没有感慨吧。(关键词

“余”“慨”“中”各I分,句子大意1分)

4.作者认为尤文简以遂初堂为书斋命名不合适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

括。(4分)

答:..........................................................................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要找到原文表达作者这一观点的内容。“而以遂初为况,若有

不相当者”的观点出现在第二段,原因就是其前的“按兴公尝隐会稽,放浪山水,有高尚

之志,故为此赋。其后涉历世途,违其夙好,为桓温所讥。文简公历仕三朝,受知人主,

至老而不得去”,理解分析其意思,分点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遂初堂取自《遂初赋》,有出仕归隐之意,“遂初”即本初的意愿得到实现;

(2分)尤文简三朝为官,到老也不能离开朝廷,违背了他本初的意愿。(2分)

参考译文:

南宋尤文简曾经很喜爱孙兴公的《遂初赋》,就用“遂初”给他的书斋命名,宋光宗赵

惇(死后葬在永崇陵)书写匾额赐给他,书斋在现在的无锡九龙山下。尤文简的第十四代孙子

尤质,字叔野,寻找遂初堂的遗址但没有人知道在哪里。他按照自己的猜测在九龙山的南

面规划测量,修建了新的书斋,仍用“遂初”为匾额;写信来求我作记。

据考察,孙兴公曾隐居会稽,放浪山水,有高尚的志向,所以才作这篇赋。那之后他

经历的人生历程,违背了他本初的意愿,被桓温讥讽。尤文简三朝为官,身受皇帝的知遇

之恩,到老也不能离开朝廷;而他拿“遂初赋”作比照,似乎有不恰当的地方。古时候的

伊尹、傅说、姜子牙一类人,原本是奴隶、平民,来辅佐商、周的君主,终其一生没有再

生发过隐居的念头。古代那些志向得到满足、理想得到实现的人,原本就是这样。只有周

朝的召公告老还乡时,周公挽留他说:“你睿智努力地辅佐大王,正是诚实地顺应了天命,

思念文王德行,很好地继承了无穷无尽的忧虑。”当时的君臣关系可以想见了。后来的君

子,再没有古人那样的际遇,而道义上不能不做官。等到他们已经成为显贵了,也许并没

有用尽他们的才能,但形势上又不能马上离去。然而其中的所谓坚定不移的人,终究不肯

随着世俗而改变;虽然高居三公的官位,享受万钟的俸禄,而根本上他们的心一天也不能

安稳。那么他们想过退隐生活的志向,应该时常表现在言语文字里,然而有的人并不能控

制自己的行为。在宋皇祐、治平年间,欧阳修登上了两府的官位,际遇不能说不好了;现

在读他的“思颍”诗、“归田”录,就知道他不安于他的官位。况且南渡(建立南宋)之后,

虽然有孝宗的英明果断和光宗的集中大权,但都远不能与宋朝鼎盛时期相比。而光宗末年,

因患病时常神志不清,后宫外戚干预朝政,当时的有些事说都说不完。即使这样,尤文简

和孙兴公的观点,已在朝廷推行;当时的皇帝,不能说不赏识他们,可他们终究不能默默

地安心于政事。大概君子的志趣就是这样的。

尤文简去世至今四百年,而叔野能够修建复原遂初堂的旧貌,像原来的速筑一样。无

锡,是南方的士大夫们入都的要道,经过的人进入遂初堂,也许还可以想象到他当年的风

度。如果读了我这些文字,他们也不能在内心里没有感慨吧。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8分)

游岳麓记

[清啰文俊

暮春一日,棹扁舟,绕桔洲而西。洲横江心,每春夏水涨,不能没,与波上下,盖昔

人所谓地肺焉。抵岸,芳草迎风,鲜花映日,隔江所望岳麓寺者,反杳然不可见。曲山径

迤通而行,四无人声,唯闻百鸟和鸣,令人作桃源想。数折至道林寺。寺门窈窕,唐人游

览赋诗,必与岳麓并称,观其弘敞幽邃,自是一清蜉佛地也。

又行里许,至书院。规模壮阔,丹腹®炳焕,书声朗朗彻院外。嗟嗟,逆氛扇虐而后,

湖湘人士残敝已极。今乃登衽席而诵诗书,又安可不思春风化雨之所自来邪!隔书院为学

宫,内塑先圣暨四贤像,恭敬展拜而出。李邕碑剥落漫漫,则苔葬可读。望道乡台②,不能

不生迁谪之感,而羡清风高节之可传,且叹山僧之贤于温益万万也。

从此登山,羊肠逶蛇。昔人济胜之具,真不可少。路旁有舍利塔。相传昔名僧以舍利

一撮付隋文帝,后分五十三处建塔藏之。岳麓其一也。然阴晦无宝光,心窃疑焉。或谓为

人盗去,谅亦不谬。入寺,憩虎岑堂。山僧煮茗清淡,烧笋侑脱粟,饱食一过,清芬可人。

泉声自窗外至,如乐如诉,如琴韵,如箫声,悦耳怡心,真觉红尘之扰攘可憎也。

日既午,诣山顶,扪萝攀藤,松花竹粉,掩映襟带间。既至,纵目一视,诸峰罗列,

真如儿孙远迩之间。延野绿而混天碧,柳子之言,曲非欺我。禹碑远在前山,路崎岖,恐

日暮不能到,亦斯游之一憾也。南望,山光隐除,层峦叠嶂,杳无尽处,祝融、紫盖诸峰,

想在烟霭间,顾不知何日始慰观临之愿。

抵暮,寻旧路归。鹃坞声朗然可听,林间白鸭,忽隐忽现。时值蚓日,尚无新月可观,

因想三五之夕,据岗长啸,松声响应,清景又当倍增。归寺,宿僧房。万壑松涛,翻然到

枕。

(选自《历代游记选》,有删改)

[注]①丹腰:油漆所用的颜料。②道乡台:在岳麓寺畔。北宋邹浩(人称道乡先生)因

上书揭发权相章惇而被贬衡州,路过长沙时,当时的潭州知州温益下逐客令,岳麓寺僧人

得知后,打着火把迎接他。后人筑台刻石来记此事。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循山径迤遍而行循:顺着

B.副苔辞可读易U:剔除

C.泡非欺我洵:确实

D.时值朔日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解析:选D朔:农历每月初一。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写桔洲能与江水一起浮沉,认为这就是过去人们所说的“地肺”。作者引

入这样的说法,给桔洲添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B.文章写岳麓山时,通过写山径曲折、百鸟和鸣,描绘了一幅清幽的画面,让作者“作

桃源想”,体现了岳麓山远离烦嚣的恬静,也表现了作者飘然出世的想法。

C.文章写岳麓书院时,先描写书院的宏大绚丽,后写书院琅琅的读书声,接着写过去

湖湘人士被残害的事情,并以此提醒书院的学生要感谢朝廷的恩惠。

D.文章注重写景与议论相结合,一方面表现了作者游山的兴致和乐趣,另一方面也表

现了作者的学识与道德修养,比单纯写景多一层意趣情韵。

解析:选C“提醒书院的学生要感谢朝廷的恩惠”于文无据,文中“又安可不思春

风化雨之所自来邪”,是作者自己发出的感慨,没有让学生感谢朝廷恩惠的意思。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隔书院为学宫,内塑先圣暨四贤像,恭敬展拜而出。

译文:............................................................................

(2)然阴晦无宝光,心窃疑焉。或谓为人盗去,谅亦不谬。

译文:........................................................................

参考答案:(1)岳麓书院的隔壁是学宫,里面有先圣和四贤的雕像,我恭敬地跪拜后出

来。(关键词“隔”“暨”“展拜”各1分,句子大意1分)

(2)但是塔已经十分灰暗没有宝光,我心里很疑惑。有人说舍利子被人盗去了,料想这

话也没有差错。(关键词“阴晦”“谅”“谬”各1分,句子大意1分)

8.文中作者的游览经过是怎样的?请简要概述。(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概述游览经过,需要逐段逐句分析作者的行迹变化,抓住文中描述地点的关键

信息,如“绕桔洲而西”“抵岸”“数折至道林寺”“又行里许,至书院”等,然后将这

些内容进行概括整合即可。

参考答案:划船西行,抵达岳麓山脚下;沿山路曲折行走到达道林寺;出道林寺走一

里地左右,到达岳麓书院;出书院到隔壁的学宫;登山,进入岳麓寺;午后抵达山顶;傍

晚原路返回岳麓寺。(4分)

参考译文:

春末的一天,我划着一只小船,绕过桔洲向西行。桔洲横卧在江心,每年春夏期间江

水上涨,也不能淹没,因为桔洲与江水一同浮沉,这就是过去人们说的大地的肺。到达岸

边,香草迎着微风,鲜花映着阳光,隔着江所望到的岳麓寺,倒是不见了踪影。沿着山路

曲曲折折地行走,四周没有人的声音,只听到百鸟齐鸣,让人有这就是桃花源的想法。拐

了几次弯到了道林寺。寺门幽深,唐朝人游览此处所写的诗词歌赋,一定会把这儿与岳麓

寺齐名,看到道林寺的宏大宽敞、幽静深邃,自有一种清静的佛门之地的感受。

又走一里地左右,到达岳麓书院。岳麓书院规模雄伟壮观,油漆鲜亮,光彩耀眼,书

声琅琅响彻书院内外。唉,叛乱的恶气煽动肆虐之后,湖湘的读书人凋零到了极点。如今

却能够到书院来诵读诗书,又怎么不想到这种春风化雨的恩情是从哪里来的呢!岳麓书院

的隔壁是学宫,里面有先圣和四贤的雕像,我恭敬地跪拜后出来。李邕的碑刻已经剥落,

字迹模糊,但剔除苔薛后还能够阅读。遥望道乡台,不能不生出遭受贬谪的感受,但十分

羡慕道乡先生的高风亮节可以流传,并且感叹岳麓寺的僧人比温益要贤能千万倍。

从这里登山,羊肠小道曲曲折折。古人登山涉水,游览胜景的身体条件,真是不可或

缺。路旁有舍利塔。相传古代有名僧把一把舍利交给隋文帝,后来分为五十三处建塔藏起

这些舍利。岳麓寺就是其中之一。但是塔已经十分灰暗没有宝光,我心里很疑惑。有人说

舍利子被人盗去了,料想这话也没有差错。进入寺庙,在虎岑堂休息。僧人烹清淡的茶水,

烧竹笋、煮糙米,我吃得很饱,感觉清香可人。泉水声从窗外传来,像音乐像低诉,像琴

声,又像箫声,清脆悦耳,使心情愉悦,实在觉得红尘纷扰令人憎恨。

午后,到达山顶,抓着藤萝攀登,松花竹粉掩映在山水之间。已经到了山顶,极目远

眺,许多山峰林立,真的就像儿孙一样远近相随。田野一片碧绿,天地一片澄碧,柳宗元

的话确实没有欺骗我。禹碑远在前面的山峰上,道路崎岖,恐怕傍晚也不能到达,这也是

这次游历的一个遗憾。向南眺望,山中隐隐透着光亮,层峦叠嶂,远到没有尽头,祝融、

紫盖各个山峰,想必应该在烟霭之中,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实现亲临观赏它们的愿望。

到了傍晚时分,沿着来时的路回去。鹉鸿声清晰可闻,树林间的白鸭时隐时现。当时

正值初一,还没有新月可以观赏,以此想着十五那天的夜晚,站在高高的山峰上大声吟啸,

松林回声相应,这清丽的景色会倍增。回到寺院,住在僧房中。千沟万壑,松涛阵阵,翩

然到了我的枕边。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8分)

重修忠肃于公©墓记

[明]陈继儒

万历甲寅,武陵杨公,以御史奉命理两浙盐灵,下车武林,首谒于忠肃公墓下,见公

祠宇如陋巷矮屋,无论谒者便管几筵。于是捐俸,命仁和令乔君,纠聚工料,式增廓之,

公属陈子碑而记之。

大抵忠臣为国,不惜死,亦不惜名。昔土木之变,裕陵北狩®,公痛哭抗疏,止南迁之

议,召勤王之师。虏拥帝至大同,至宣府,至京城下,皆登城南日:“赖天地宗社之灵,

国有君矣。”此一见《左传》,楚人仗兵车,执宋公以伐宋,公子目夷令宋人应之曰:“赖

社稷之神灵,吾国已有君矣。”楚人知虽执宋公,犹不得宋国,于是释宋公。又一见《廉

颇传》,秦王逼赵王会泽池,廉颇送至境日:“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

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又再见《王旦传》,契丹犯边,帝幸澧州,旦日:“十

日之内,未有捷报,当如何?”帝默默良久,日:“立皇太子。”由前言之,公为宋之目

夷;由后言之,公为廉颇、王旦,何也?

呜呼!茂陵®之立而复废,废而复立,谁不知之?盖公相时度势,有不当言,有不必言

者。当裕陵在虏,茂陵在储,战不可,和不可,无一而可为制虏地也:此不当言也。公在

则裕陵安,而茂陵亦安。公虽欲调却都王④之兄弟,而实密护吾君之父子;乃知回銮,公功

也;其他日得以复辟,公功也;复储,亦公功也。人能见所见,而不能见所不见。公真古

大臣之用心也哉!

窃尝谓裕陵之返之,忠肃以谗死,报何居?夫使公功成身退,亦老死故乡耳。风波之

狱构,而岳庙尊;迎立外藩之冤酷,而于墓惨。公至是一腔热血,始真有洒处矣!今湖山

之上,古冢累累,身死名灭,不可胜计。而东西往来于公之庙门者,登故垄,扫枯松,禁

樵牧,哭英雄,又非独侍御杨公一人而已。特侍御倡俸修墓,辱勒楹宇,垂百年余,而表

章忠贤之典始备,是不可以无记。

(选自《文史合璧明清卷》,有删改)

[注]①忠肃于公:于谦,明浙江钱塘人。永乐十九年进士。蒙古瓦剌也先入侵,英宗

朱祁镇亲征,在土木堡兵败被俘。有大臣主张放弃北京南迁,于谦坚决反对,拥立英宗弟

朱祁铉为景帝,击退也先军。景泰元年,也先送还英宗。八年,英宗复位,于谦被诬谋逆,

处死。成化年间昭雪,万历年间追谥忠肃。②裕陵北狩:指英宗(陵寝为裕陵)被俘北上。③

茂陵:英宗长子朱见深死后葬于茂陵,这里指代其人。④郦王:指明景帝朱祁钮,称帝前为

邮王。

9.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谒者保偻几筵低偻:腰背弯曲,此处指鞠躬致敬

B.大抵忠臣为国,不惜死惜:可惜

C.皆登城谢曰谢:谢绝,拒绝

D.基勒楹宇忠:恭谨

解析:选B“惜”在文中是“吝惜”的意思。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交代了重修忠肃于公墓的原因,结尾则点明了重修忠肃于公墓的重要意义。

B.忠肃于公为国家社稷做出了巨大贡献,展现出不顾生命、名声而一心为国的优秀品

质。

C.作者用《左传》《廉颇传》《王旦传》中的事例,说明于公决断之英明堪比目夷、廉

颇和王旦。

D.于公最终惨被杀害,作者对于公的结局深表痛惜,认为他应该功成身退,保全性命。

解析:选D“认为他应该功成身退,保全性命”曲解文意,由文章最后一段可知,

作者对于公没有功成身退而是积极为国表达了赞赏之情。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命仁和令乔君,纠聚工料,式增廓之,公属陈子碑而记之。

译文:........................................................................

(2)窃尝谓裕陵之返国,忠肃以谗死,报何居?

译文:........................................................................

参考答案:(1)(杨公)命令仁和县令乔君,聚集工人和材料,扩建陵祠,并嘱托我写碑文

记录这件事。[关键词“纠聚”(聚集)、“工料”(工人和材料)、“属”(嘱托)各1分,句子大意1

分]

(2)我私下里曾说英宗返回朝廷,于公却因为谗言被杀,回报在哪里?[关键词“以”(因

为)、“谗”(谗言)、“报”(回报)各1分,句子大意1分]

12.根据第二、三段,简要概括忠肃公于谦对朝廷的功劳。(4分)

答:..............................................................................

解析:作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答题区间,然后筛选关键语句并进行

归纳整合,最后分点组织答案。本题答案区间为第二、三段,第二段列举《左传》《廉颇传》

《王旦传》的例子,目的都是说明于谦及时拥立新帝,使得敌人借被俘虏的旧帝要挟朝廷

的企图落空。第三段的关键句是“公虽欲调邮王之兄弟,而实密护吾君之父子;乃知回发,

公功也;其他日得以复辟,公功也;复储,亦公功也”,重在说明于谦的行为保住了被俘

虏的明英宗的性命,使其后来复辟、重新立储君的一系列行为有了可能。

参考答案:①力阻南迁,拥立新帝明景帝,断绝了敌人俘虏明英宗要挟朝廷的念想。

②保住了明英宗的性命,使其有机会重回朝廷,使其有了复辟、重新立储君的可能。(每点

2分)

参考译文:

万历甲寅年,武陵杨公,凭借御史的身份奉命监理两浙地区的盐政,他到杭州上任时,

先到忠甫公于谦的陵墓前拜谒,看到忠肃公的陵祠像简陋街巷中低矮的房子一样,前来拜

谒的人都在灵座前弯腰弓背、恭敬至极。于是(杨公)捐出自己的俸禄,命令仁和县令乔君,

聚集工人和材料,扩建陵祠,并嘱托我写碑文记录这件事。

一心为国的忠臣,大都是不顾惜生命,也不顾惜名声的。昔日土木堡之变,英宗朱祁

镇被俘虏北上,于公痛哭上奏疏直言,反对、制止朝廷南迁的提议,征召各地军队起兵救

援皇帝。蒙古军队把英宗当人质,进逼到大同、宣府,一直到京城,要挟朝廷。守城军民

都登上城楼,拒绝(蒙古军队的威逼,)说:“依赖天地宗社神灵的保佑,我们大明有皇帝了。”

这样的行为可于《左传》中见到,楚人驾着兵车,捉住了宋国的国君来讨伐宋国,宋国的

公子目夷让宋人应对说:“仰赖社稷神灵的庇护,我们国家已经有新国君了。”楚人知道

即使捉了宋公,仍然不能得到宋国,于是就释放了宋公。又见于《廉颇传》,秦王威逼赵王

在港池会盟,廉颇送赵王到边境说:“大王此去,估计路上行程、会见的礼节完毕并返回

的时间,不超过三十天;如果大王在这个期限内没有回来,臣恳请奉立太子为王,以此断

绝秦国借大王您威逼赵国的想法。”还可见于《王旦传》,契丹侵犯边境,皇帝(宋真宗)御

驾亲征到澧州,王旦说:“十天之内,没有捷报传来,应该怎么办?”皇帝沉默很久,说:

“立皇太子做皇帝。”往前看,于公就是宋国的目夷;往后看,于公就是廉颇、王旦,为

什么呢?

呜呼!宪宗朱见深曾被立为太子,后来被废掉,废掉后又再次被立,这事谁不知道呢?

于公能够审时度势,知道有不应当说的,有不需要说的。当时英宗被俘虏,宪宗为储君,

与敌人战斗行不通,与敌人讲和也行不通,没有一个可以节制敌人的办法:这些都是不应

当说的。于公在,英宗就安全,宪宗也安全。于公虽然看似想将英宗的皇位换给弟弟邮王(景

帝),其实是暗中保护了英宗父子的安全。由此可知英宗被放回,这是于公的功劳;英宗后

来能够复辟成功,还是于公的功劳;宪宗能够重新被立为储君,也是于公的功劳。世人只

能看见能被看见的事情,却看不见那些不能被看见的事情。于公真是非常用心的古代社稷

之臣啊!

我私下里曾说英宗返回朝廷,于公却因为谗言被杀,回报在哪里?假使于公功成身退,

也不过老死在故乡罢了。(岳飞在)风波亭含冤被陷害,岳庙(因此)被世人尊崇;迎立邮王的

冤屈太残酷,于公的墓却很萧条。到现在于公的一腔热血,才真的有倾洒之地啊!现在湖

山之上,古墓很多,死后声名湮没的人,数也数不清。然而,从东到西在于公陵祠前来往

不绝,到于公坟前打扫枯松,禁止打柴放牧,为他痛哭的人,也不单单是侍御杨公一个人。

只不过杨公捐出俸禄为于公重修坟墓,恭谨地刻碑,使其能流芳百年,至此表扬彰显忠臣

贤能的仪节才齐备,这样的行为不可以没有记录。

“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二)“序”类

(时间:4()分钟满分:5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8分)

送徐无党南归序

欧阳修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新尽泯灭而已。

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it

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

也。

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

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俘,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

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

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

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本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

乎?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

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

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

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画?而忽焉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

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

可悲也!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

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

然予明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选自《欧阳修文》,有删节)

[注]汲汲营营:形容人急切求取名利的样子。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遮远而弥存也逾:越发

B.自《诗》《书》《史记》所传传:传播

C.而后世更百千岁更:经历

D.然予囿亦喜为文辞者固:本来

解析:选B“传”在文中是“记载”的意思。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先指出“草木”“鸟兽”“众人”三者都无法逃避归于灭亡的自然规律,然后

从“众人”引出“虽死而不朽”的“圣贤”。

B.作者认为,圣贤之所以永垂不朽,是由于他们立德、立功、立言,后通过层层分析,

突出修身立德为首要之道,立言居“三不朽”之末。

C.文中写颜回未能建功立业,亦无著作传世,但在后世的名声远超其他孔门弟子,以

此来证明修身立德能使人永垂不朽的道理。

D.文章第三段重在表明立言之“不可恃”,抒发了作者对著书立说之士的悲慨,并直

接批评了当时文坛浮奢的文风。

解析:选D”直接批评了当时文坛浮奢的文风”错,应是“间接批评了当时文坛浮

奢的文风”。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

译文:............................................................................

(2)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

译文:............................................................................

参考答案:(1)然而从当时起孔门中众多弟子都推崇尊重颜回,认为不敢期盼比得上他。

[关键词“推尊”(推崇尊重)、“以为”(认为)、“及”(比得上)各1分,大意正确1分]

(2)东阳徐无党,(你)从小就跟从我学习写文章,逐渐被别人称赞。[关键词“为”(写)、“稍

稍”(逐渐)各1分,被动句的翻译1分,大意正确1分]

4.作者写这篇序文的目的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4分)

答:..........................................................................

解析:文章标题是“送徐无党南归序”,作者在最后一段也明确说“予欲摧其盛气而

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那么就要从勉励学生徐无党的角度组织答案,至于具

体勉励他什么,则要分析全文把握作者的观点。另外,根据“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

以自警焉”这句话,可知作者还有自我警示的目的。

参考答案:①勉励学生徐无党要修身立德。②对自我进行警示。(每点2分)

参考译文:

草木鸟兽被称为“物”,世间众人被称为“人”,他们活着时虽有不同,然而死之后

却相同,全部都归于腐朽且消亡殆尽罢了。而圣贤身处世人之中,本来也需要面对这种生

死变化,然而却和草木鸟兽以及世间众人有分别,虽然身体死亡但精神却永垂不朽,时间

越久远就越能够留存。他们成为圣贤的原因是,加强自身修养,认真做事速立功业,著书

立说以传世,这三方面是他们能够长存不朽的原因。

修养自身的人,一定能有所收获;若要速立功业,却有得到的,有得不到的;若要有

著作传世,则又有可以的,有不可以的。能建立功业,却未能有著作传世,是可以的。从

《诗》《书》《史记》所记载的来看,难道都是些善于著书立说的人吗?有高尚德行,却未

能建立功业,也没有著作传世,也是可以的。孔子的弟子中,有能从政建立功业的,有能

著书立说的,就以颜回为例,他居住在穷街陋巷,弯着胳膊当枕头,忍饥躺卧,在与人相

处时则整天沉默寡言好像愚笨无能的人,然而从当时起孔门中众多弟子都推崇尊重颜回,

认为不敢期盼比得上他,而后世经历千百年,也没有人能比得上颜回。颜回能够永存不朽,

固然不是凭借建立功业,更不必说是著书立说吧?

我读班固的《艺文志》、唐代的《四库书目》等,见当中列举的自三代、秦、汉以来有

著作流传的文人,其作品多的有百余篇,少的尚且有三四十篇,虽然文人多不胜数,但大

部分的作品却已随时间散失消亡,只存留不到百分之一二而已。我私下里为这些人悲叹,

他们的文章虽然华丽,语言虽然精巧,但和草树开的花被风吹散,鸟兽好听的鸣叫掠过耳

边一样啊!他们竭尽心力创作,又和世人急切追求名利有何分别呢?而且也会面对忽然到

来的死亡,虽然有早有迟,但最终会和草木、鸟兽、世人一样归于消失。著书立说是不能

够依靠的大概就像这样。现今追求学问的人,全都羡慕古代圣贤能够永存不朽,可是只懂

将一辈子心力用在著述文章方面,这些人都是可悲的啊!

东阳徐无党,(你)从小就跟从我学习写文章,逐渐被别人称赞。学成后,又与众多文士

在礼部应考科举,名列前茅,从此名声显著。你的文章日渐进步,有一种如泉水涌出山间

的气势,我想挫一挫你的锐气并勉励你思考,因此在你南归之时,用这篇文章来告诫你。

然而我自己本来也是喜爱写作的人,也用此来警示自己。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8分)

外制集序

欧阳修

庆历三年春,丞相吕夷简病,不能朝。上既更用大臣,锐意天下事,始即谏官、御史

疏,追还夏竦制书。既而召韩琦、范仲淹于陕西,又除富弼枢密副使。弼、仲淹、琦皆惶

恐顿首,辞让至五六不已。手诏萃琦等就道甚急,而弼方且入求对以辞,不得见,遗中贵

人趣送阉门,使即受命。呜呼!观琦等之所以让,上之所以用琦等者,可谓圣贤相遭,万世

一遇,而君臣之际,何其盛也!

于是时,天下之士孰不愿为材邪?顾予何人,亦与其选。夏四月,召自滑州,入谏院。

冬十二月,拜右正言、知制诰。是时夏人虽数请命,而西师尚未解严。京东累岁盗贼,最

后王伦暴起沂州,转劫江淮之间,而张海、郭貌山等亦起商邓,以惊京西。州县之吏多不

称职,而民号矣。天子方慨然劝农桑,兴学校,破去前例以不次用人,哀民之困而欲除其

蠢吏,知磨勘法久之弊而思别材不肖以进贤能,患百职之不修而申行赏罚之信,盖欲修法

度矣。

予时虽掌诰命,犹在谏职,常得奏事殿中,从容尽闻天子所以更张庶事、忧闵元元而

劳心求治之意。退得载于制书,以讽晓训敕在位者。然予方与修祖宗故事,又修起居注,

又修编敕,日与同舍论议,治文书所省不一,而除目所下,率不一二时,已迫丞相出。故

不得专一思虑,工文字,以尽导天子难谕之意,而复诰命于三代之文。嗟夫!学者文章见

用于世鲜矣,况得施于朝廷而又遭人主致治之盛。若修之鄙,使竭其材犹恐不称,而况不

能专一其职,此予所以常遗恨于斯文也。

明年秋,予出为河北转动使。又明年春,权知成德军事。事少间,发向所作制草而阅

之,虽不能尽载明天子之意,于其所述百得一二,足以章示后世。盖王者之训在焉,岂以

予文之鄙而废也?于是录之为三卷。不数日,奉使河东。还,即以来河北。故其所作,才

一百五十余篇云。

(选自《文白对照唐宋八大家文钞》,有删改)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始用谏官、御史疏用:采纳

B.手诏趣琦等就道甚急趣:催促

C.而民弊矣弊:困乏

D.以尽导天子难谕之意导:引导

解析:选D导:传达。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是欧阳修为其所撰写的诰命所作的序言,文中强调了整理帝王诰命的重要作用。

B.在这篇序言中,作者阐析了庆历初天下之形势、人主之治政与君臣之关系等。

C.皇帝看重韩琦、范仲淹、富弼三人,但他们却对皇帝的任命推辞谦让,作者对这三

人表达了批评之意。

D.作者认为虽然迫于草制的时间要求等,制书不得“尽载明天子之意”,但仍足以诏

告后世。

解析:选C从“观琦等之所以让,上之所以用琦等者,可谓圣贤相遭,万世一遇,

而君臣之际,何其盛也”可以看出,作者并未对韩琦、范仲淹、富弼三人表达批评之意,

而是称赞他们为贤臣。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于是时,天下之士孰不愿为材邪?顾予何人,亦与其选。

译文:—........................................................................

(2)若修之鄙,使竭其材犹恐不称,而况不能专一其职,此予所以常遗恨于斯文也。

译文:............................................................................

参考答案:(1)在这个时候,天下的士人谁不愿意成为人才呢?只是我是什么人,也在

皇上的选择之列。[关键词“孰”(谁)、“顾”(只是)、“与”(在……之列)各1分,句子大意1分]

(2)像我欧阳修这样鄙陋的人,即使竭尽自己的才华还担心不称职,更何况不能把心思

专注在职责上,这就是我经常对这些文章感到遗憾的原因。[关键词"鄙”(鄙陋)、“所以”……

的原因)、“恨”(遗撼)各1分,句子大意1分]

8.根据文章内容,皇帝“锐意天下事”的做法有哪些?请简要概括。(4分)

答:..............................................................................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筛选的对象和内容,本题要求筛选的对象是“皇帝”,

要求筛选的内容是“锐意天下事”的具体做法,据此推断答题区间是文章的第一、二两段,

找出皇帝在对待贤才、百姓、官吏、法制等方面的具体做法,概括说明即可。

参考答案:①任用贤才,破例用人;②劝农桑,兴学校;③罢黜蠹吏;④申行赏罚之

信,修法度。(每点1分,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庆历三年春,丞相吕夷简生病,不能上朝。皇上改用大臣后,专注于天下大事,开始

采纳谏官、御史的奏疏,追回让夏竦制书的命令。不久从陕西召回韩琦、范仲淹,又任命

富弼为枢密副使。富弼、范仲淹、韩琦都惶恐叩头,推辞谦让到五六次也不停止。皇上亲

笔拟写诏书很急切地催促韩琦等人上路,而富弼将要入宫为辞谢求回复,没能见到皇上,

皇上派遣宦官赶紧(把诏令)送到阉门,让他立即接受命令。啊!观察韩琦等人之所以辞让,

皇上之所以任用韩琦等人,可以说是圣君和贤臣相逢,万世才能遇到一次,而君臣的会合,

多么壮观兴盛啊!

在这个时候,天下的上人谁不愿意成为人才呢?只是我是什么人,也在皇上的选择之

列。夏季四月,从滑州被召见,进入谏院。冬季十二月,被任命为右正言、知制诰。当时

西夏虽然多次请求归顺,而西方的军队还没有解除戒备。京东连年出现盗贼,最后王伦在

沂州发动暴乱,转而去江淮之间行劫,而张海、郭貌山等也在商、邓起事,使京西震惊。

州县的官吏大多不称职,而百姓困乏。天子才愤激地鼓励从事农桑,兴办学校,破除以前

的惯例破格用人,哀怜百姓的困苦而想除掉那些祸害百姓的官吏,知道官员考绩升迁制度

时间长久而生的弊端,而考虑区别有才和无才之人以进用贤者能人,担心各种官职不加整

治而申明准确地实行赏罚,总之是想要整顿法度了。

我当时虽然掌管诏诰命令,但还是在谏官的职位上,经常能到殿中奏事,可以随意全

部听闻天子变革诸事、忧虑怜悯百姓而苦心谋求治理好国家的意图。退朝之后得以把它记

录在制书之中,来讽劝晚谕、训导告诫在位的官员。然而我正参与修订前代先祖的旧制,

又撰写皇帝的言行录,又修编敕,每天和同僚讨论,修订精简的地方不统一的文书,但所

下达的除授官职的文书,大约不过一两个时辰,就已经迫使丞相写出来了。所以不能够专

心思考,修饰自己的文字,来全部传达皇帝难以表达的意图,而使诰命恢复到三代时期公

文的样子。啊!学者的文章被当世所采用的很少,更何况能够在朝廷施行,而又遇上了国

君把国家治理得这么繁盛。像我欧阳修这样鄙陋的人,即使竭尽自己的才华还担心不称职,

更何况不能把心思专注在职责上,这就是我经常对这些文章感到遗憾的原因。

第二年秋天,我出朝做河北转运使。第三年春天,代理掌管成德军事。公务间隙,打

开以前所写作的制书草稿阅读,虽然不能全部载明圣明的天子的意思,对于天子所说的能

够表达出百分之一二,就足够诏告后世了。皇帝的训导在这里,怎么会因为我的文章写得

粗鄙而废弃呢?于是抄录制书编为三卷。没过几天,奉命出使河东。回来之后,紧接着来

河北。所以我所作的文章,才一百五十多篇。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8分)

新刊欧阳文忠公全集序

[明]钱溥

欧阳文忠公,庐陵人也。庐陵旧有公全集本,既而收上内府,而天下遂不复得是全集

久矣。海虞程君宗,广求之而得于胡文穆公家,盖内出本也。芈命工翻刻于郡横。适予使

交南至庐陵,其郡博郑钢,首进而请日:“使庐陵文献足征而使天下复有是集者,太守功

也。愿一言序其首。”予吸拒之弗获,至舟不能行,乃抚然有间曰:“土非文章之难也,

而以文章救世为难。”荀、韩、黄老之术起,斯道遂亡于秦。幸而韩愈氏出,慨然以斯道

为己任,其文章足以革弊而拯弱。尝日“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则亦隐然自任其传矣。

后又变而为五季衰陋之习,虽宋兴七十有余年,而学者亦未易遽复于古。一旦欧阳子出,

以文章道德为宗师。若范仲淹之贬于饶也,一时名士目为党人。公在谏院,为《朋党论》

以献,群言遂息,不然,党锢之祸成矣。嘉祐学者争曲怪僻为奇,文体大坏,公知贡举,

黜险怪而录雅正。士初喧然腾谤,其后不五六年,文格遂变而复古,不然弊将若何而止哉?

世所谓文章必以救世为难也。

虽然,当是之时,倡而和者,韩有柳宗元,欧阳有苏氏父子,其他李翱、张籍之流,

曾巩、尹洙之辈,声振而气从,金舂而玉应,文非不美也,而较其救世之功,则若列星之

有五行,众山之于五岳,其功化发育呈露,盖自有不侔者。宜其崛起于千百载之前,而并

耀于千百载之后,而渺焉未有能继之者。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盖唯有二公

,焉。

是集之行,程君嘉冬后学亦至矣。使善学者诵其文而知能以身任国家安危之计。其用

舍为世所重轻,进不知富贵为乐,而退不忘天下以为心,然后为无愧也,夫岂徒以文体变

其所习而已。后学云间钱溥,谨书于螺川驿。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附录》,有删节)

9.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摩命工翻刻于郡横亟:赶快

B.予峻拒之弗获峻:严肃

C.嘉祐学者争用怪僻为奇尚:崇尚

D.程君嘉君后学亦至矣惠:聪明

解析:选D惠:给...恩惠。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原来刊印的欧阳修全集本被内府收藏,天下好久没有欧阳修全集流传,于是海虞人

程宗广泛寻求欧阳修全集,最终在胡文穆家发现内府本。

B.钱溥在赴交南的行程中收到庐陵郡博郑钢赠送的欧阳修全集刻本,郑钢请他为欧阳

修全集的刻本写序,他拒绝了这个请求,但没有能够成功。

C.韩愈、欧阳修倡导文学革命都得到众多有识之士的响应,但这些有识之士的文章不

够精美,救世的功效也不能与韩愈、欧阳修相提并论。

D.钱溥认为读欧阳修的文章可以让人增强以天下为己任的意识,肯定了欧阳修作品的

思想价值,也肯定了程宗重刻欧阳修全集的社会影响。

解析:选C“这些有识之士的文章不够精美”错误。原文是“文非不美也”。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幸而韩愈氏出,慨然以斯道为己任,其文章足以革弊而拯弱。

译文:........................................................................

(2)而退不忘天下以为心,然后为无愧也,夫岂徒以文体变其所习而已。

译文:........................................................................

参考答案:(1)幸亏有韩愈出现,(韩愈)慷慨激昂地把恢复这种道统作为自己的重任,他

的文章足够用来去除弊端,拯救衰颓的文风。(关键词“慨然”“斯道”“拯弱”各1分,

句子大意1分)

(2)(他们)退隐却不忘天下安危,并把它作为心中挂念的事,这以后才不感到愧疚,哪里

只是文体变革那些陋习而已。(关键词“退”“徒”“习”各1分,句子大意1分)

12.结合文章第一段内容,简要概括欧阳修文学复古主张的意义。(4分)

答:..........................................................................

解析:“结合文章第一段内容”已经指出了答题区间为第一段,只要找出与试题相关

的关键语句,再把关键语句转化为自己的话即可。从“不然,党锢之祸成矣”可以归纳出

欧阳修的文学主张避免了党锢之祸;从“文格遂变而复古,不然弊将若何而止哉?”可以

归纳出扭转了当时的文风。

参考答案:①避免了党锢之祸;②扭转了当时的文风。(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欧阳文忠公,是庐陵人。庐陵过去有先生的全集本,不久被内府收藏,于是天下很久

没有再得到这本全集了。海虞的程宗先生,广泛寻求它,在胡文穆先生家里得到了,大概

是出自内府的版本。他赶快命令工匠在郡中的学舍翻刻。适逢我出使交南到了庐陵郡,庐

陵郡博郑钢首先将刻本赠送给我并请求说:“让庐陵郡的文献得到足够的证明,从而使得

天下再次有了这本文集,是太守的功劳。请求您写一些话作为序言放在开头。”我严肃地

拒绝但没有成功,以至于不让我的船出行,于是我茫然自失地站了一会儿说:"读书人写

文章不是难事,而用文章来救世是难事。”荀子、韩非子、黄老之学兴起,这种道统在秦

国就消亡了。幸亏有韩愈出现,(韩愈)慷慨激昂地把恢复这种道统作为自己的重任,他的文

章足够用来去除弊端,拯救衰颓的文风。韩愈曾经说“孟子死了,这种道统不得流传了”,

这也就隐约承认自己担当起了道统流传的重任。后来又演变成了唐五代衰弱浅薄的风气,

虽然宋朝兴盛了七十多年,但是做学问的人也没能轻易迅速复兴古代道统。忽然有一天欧

阳修出现了,他把学识学问和思想品德作为尊崇敬仰的对象。至于范仲淹被贬谪到饶州,

一时之间名士们被看成是他的朋党。当时欧阳先生在谏院,写了《朋党论》呈给朝廷,于

是众人的言论就平息了,不这样的话,党锢之祸就形成了。嘉祐年间求学的人争着以崇尚

怪异邪僻为奇特,作品的体裁、风格大大变坏了,先生担任向君王举荐人才的职务,挨弃

险怪的文章而录用雅正的文章。读书人起初喧闹、沸腾着毁谤,之后不到五六年,文章的

风格就发生变化并复兴了古代的道统,不这样的话,弊端将到怎样的地步才停止啊!这就

是世人所说的文章一定以救世为难事啊!

虽然这样,在当时,他们倡议后都有应和的人,韩愈这边有柳宗元,欧阳修这边有苏

氏父子,其他的像李翱、张籍这些人,曾巩、尹洙这些人,他们的文章声势很大而气韵和

谐,如钟撞击发声,磬随之响应,文章不是不精美,然而比较他们与前者的救世的功劳,

就好比是恒星里面有五行,群山中有五岳,他们的功业与教化萌发显露,自然是不相等的。

应该是韩愈、欧阳修在千百年之前崛起,在千百年之后一起闪耀,而后人看不清楚没有能

够继承他们。平常的人却成为百代之师,一句话却成为天下人的规范,大概只有这两位先

生了。

这本全集发行,是程先生给后辈学者的最大恩惠。以使善于学习的人诵读欧阳修的文

章,知道能够凭借自身担当国家安危的谋划。他们的任用或是弃置不被世人所重视,(他们)

做官不知道富贵的快乐,(他们)退隐却不忘天下安危,并把它作为心中挂念的事,这以后才

不感到愧疚,哪里只是文体变革那些陋习而已。后辈学者松江府钱溥,在螺川驿敬书。

“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三)“铭”“表”类

(时间:40分钟满分:5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8分)

唐子畏墓志并铭

[明]祝允明

子畏死,余为歌诗,往哭之恸。将葬,其弟子重请为铭。子畏,余肺腑友,微子重且

铭之。

子畏性绝颖利,度越千士。世所谓颖者,数岁能为科举文字,童髻中科第,一日四海

惊称之。子畏不然,幼读书,不识门外街陌,其中屹屹,有一日千里气。不或友一人,余

访之号,亦不答。一旦,以二章投余,余亦报以诗,劝其少加弘舒,久乃大契。然一意望

古豪杰,殊不屑事场屋。

其父德广,贾业而上行,将用子畏起家,致举业,子畏不得违父旨。父没,即埋户绝

交往,亦不觅时辈讲习,取前所治毛氏诗,与所谓四书者,缩讨拟议,只求合时义。戊午,

试应天府,录为第一人。己未,往会试。时傍郡有富子,亦已举于乡,师恭子畏,载与俱

北。既入试.有仇富子者,抨于朝,言与主司有私,并连子畏,同砂于廷。富子既承,子

畏不复辩,与同罚,鼬掾于浙藩。或劝少贬,子畏大笑,竟不行。放浪形迹,翩翩远游。

其学务穷研造化,出入天人之间,将为一家学,未及成章而没。其于应世文字、诗歌

不甚措,意谓后世知不在是,见我一斑已矣。奇趣时发,或寄于画,下笔辄追唐宋名匠。

既复为人请乞,烦杂不休,遂亦不及精谛,不以一时毁誉重轻为趣舍。子畏粪土财货,或

饮其惠,讳且矫,乐其笛,更下之石,亦其得祸之由也。气化英灵,大略数百岁一发钟于

人,子畏得之,一旦已矣,此其痛宜如何置?有过人之杰,人不莒而更毁;有高世之才,

世不用而更挨,此其冤宜如何已?

唐氏世吴人,居吴趋里。子畏母丘氏以成化六年二月初四日生子畏,岁舍庚寅,名之

日寅,初字伯虎,更子畏。卒嘉靖癸未十二月二日,得年五十四。子畏罹祸后,归心佛氏,

自号六如。治圃舍北桃花坞,日桃饮其中,客来便共饮,去不问,醉便颓寝。

(有删改)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访之再再:两次

B.同年于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