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_第1页
天津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_第2页
天津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_第3页
天津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_第4页
天津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津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音韵美是指诗人在描写音乐时,能体现音乐的韵律。让读者在读诗时能感受到浓浓的韵味。在古代音乐的音响只存在于一刻,(),无法记录下来而原音再现;但是诗歌却以语言为载体,并以文字的形式流传下来,古贤们便将诗与音乐结合起来,让音乐通过诗的形式渊远流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则是古代诗歌音韵美的经典之作。三首诗()而又互相渗透,如《李凭箜引》,以感写乐,利用听者的感官理解来描写箜篌的绝妙;《琵琶行》,以声写乐,通过各种我们所能想象到的声音来描绘琵琶女之琵琶音;而《听颖师弹琴》,则以形写乐,通过对形的描绘而让读者想象出音乐的绝妙;三者皆写音韵,手法中互相渗透。清人方扶南说:“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皆摹写声音至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来,描写声音的诗歌数百首,而独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引》这三首最具代表,堪称音韵美的佳作。方扶南的评价真的是():白香山笔下的琵琶曲使人心动神移,韩退之笔下的琴声使天地为之惊叹,李长吉笔下的箜篌声使鬼神动情落泪。1.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昙花一现独一无二一针见血B.转瞬即逝各有千秋恰到好处C.昙花一现各有千秋恰到好处D.转瞬即逝独一无二一针见血2.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A.使得后人能够通过听觉器官,加以想象达到音韵的享受。B.使得后人能够通过视觉器官,加以联象达到音韵的享受。C.使得后人能够通过听觉器官,加以联象达到音韵的享受。D.使得后人能够通过视觉器官,加以想象达到音韵的享受。3.文中第三段画线处所提评价,最恰当的是()A.韩足以惊天,李足以移人,白足以泣鬼B.韩足以移人,李足以泣鬼,白足以惊天C.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D.韩足以泣鬼,李足以惊天,白足以移人【答案】1.B2.D3.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昙花一现:比喻稀有的事物或显赫一时的人物出现不久就消逝。转瞬即逝:形容很快就会失去或消失。语境“在古代音乐的音响只存在于一刻”,强调消失快,应用“转瞬即逝”。第二空,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各有千秋: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各有所长;各有特色。语境是对三首诗的评价,应用“各有千秋”。第三空,一针见血:比喻话说得简短而能切中要害。恰到好处:说话和做事正好达到适当的地步。语境说的是方扶南的评价,应用“恰到好处”。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根据前句“让音乐通过诗的形式渊远流传”,应说的是“通过视觉器官”,排除AC;想象是指运用自身想象力来想象出某些事物,而联像是指在某一件事物的基础上想象与它类似的事物。这里应说的是通过自身的想象,应用“想象”,排除B。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根据下文“白香山笔下的琵琶曲使人心动神移,韩退之笔下的琴声使天地为之惊叹,李长吉笔下的箜篌声使鬼神动情落泪”,应是: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故选C。二、(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到殷墟考古学文化、周代考古学文化,考古学不仅展现了不同于传统文献记载的这一时期文化、科技、礼制等众多方面从发展到成熟的历史脉络,而且填补了诸多传统历史学的空白。这些成果证明考古学完全有能力担当重写中国上古史的重任,并且已经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上古史叙述与解释体系,超越了传统的具有传说性质的三皇五帝体系和存在争议的夏商周三代古史体系。学界一直存在着“证经补史”的传统史学思路,试图将考古学文化体系纳入三皇五帝的古史框架体系之中,似乎中国考古学如果没有发现并证明三皇五帝与夏商周,就没有价值和意义,但研究实践告诉我们:这种传统治史思路影响了中国考古学的视野和思维方式,限制了考古学在重构中国上古史中的作用。比如,考古发现与研究显示,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在东亚地区的文明形成与发展中占据了关键性地位,奠定了中国独特的礼乐文化传统的基础,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世界性的标志意义,尽管二里头遗址是否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夏都所在地,在学术界仍有争议。我们对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应该开展扎实的田野工作并展开全方位的考古学研究与阐释,而不是将主要目标集中于它是否是文献记载中的“夏”,并为此争论不休。(摘编自徐良高《以考古学构建中国上古史》)材料二:夏文化考古中,国家形成、文明起源、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等来自不同知识体系的概念交织在一起,考古与文献传统之间的张力始终存在。史学家在使用考古学成果时应避免使用阶段性学术认识来否定文献传统中的结构性特征,特别是将二里头作为考古实证唯一的夏王朝遗存,将洛阳盆地以外的夏遗产视为战国诸侯篡改历史的作品——这是平势隆郎作品中常见的做法,也是对考古学的误用。二里头三期呈现出来的王朝气象可能只是龙山——二里头时代数百年间一系列剧变中间一个短暂而耀眼的片段,这些前所未有的尝试虽然远非稳固成熟,它们丰富多彩的政治遗产却激励后人反复实践,这可能是传说时代夏王朝的真正魅力所在。(《夏王朝——中国文明的原像》,[日]冈村秀典著,大象出版社二○二三年版)材料三:考古遗址博物馆及其所展示的文化遗产资源,具有显著的公共性特征。然而遗址的直观性不强,融合着考古概念和语汇的展览语言较难理解,时空距离导致陌生感。为增强展示的“公共性”,策展者可以从下列方面着手:(一)重视考古遗址的实体性,增强遗址的直观性。考古遗址本身即珍贵的展品。以南越国遗迹为例,如果说南越文王墓等墓葬类遗址还能让公众有更加直观的感受,那么其宫署遗址等建筑类遗迹无疑在极大地挑战公众的认识。因此,考古遗址博物馆的优势是遗址的“实体性”,而非“直观性”。于策展者而言,应该依托实体的遗址,创造直观的观赏体验。一方面,将数字和多媒体展示技术融入遗址展示之中,以轻松愉悦、简明易懂的方式向广大观众呈现考古遗址,缩短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另一方面,采用增加标识、原址复建、架设栈道等方式,提高遗址的可读性和活力度。(二)将考古学语汇转变为展览语言。在对遗址进行展示时,应在不牺牲准确性的前提下,采用合适的方式将考古学的概念、语汇转化为展览语言。(三)跨越时空创造共情空间。处于遥远时空框架下的考古遗址于今人而言十分陌生。而且,考古发现并非完整的古人生活的呈现,而是特定情况下遗留下来的历史碎片。为了让观众对遥远时空下的历史碎片产生共情,在展示南越文王墓原址顶门器时,观众可以亲手触摸,感受顶门器设计的巧妙。这是创造共情空间的有益探索。(摘编自史明立,《文化遗产视野下的考古遗迹博物馆展示研究——以南越国遗迹为例》)材料四:下图是公众对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使用满意度评价结果。通过ROS—TCM软件对评价文本分析,字体越大,说明词频越高,表明公众的认知度越高,公众对其产生的印象越深刻。(取材于王新文《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实施效果评估研究——以汉长安城未央宫为例》)4.下列关于四则材料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考古证明,学界中“证经补史”的传统史学思路,在构建中国上古史方面有局限性。B.二里头遗址是否是文献记载中的夏都无关紧要,当务之急是开展更为扎实有效的研究。C.平势隆郎认为使用考古学成果不能以阶段性学术认识来否定文献传统中的结构性特征。D.一些建筑类遗迹不具备直观性,应依托实体遗址,多用数字化技术创造直观的观赏体验。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中,已经发现了有关中华文明礼乐文化的信息。B.“考古写史”立足于考古发现,与以文献为本位的“证经补史”研究路径不同。C.材料三针对考古遗址直观性不强、考古展览语言较难理解、时空距离产生陌生感等不利因素为策展者提出了一些建议。D.材料四表明遗址公园的“科普教育”功能较之“生态游憩”功能更加凸显。6.下列全国各地博物馆、遗址的建造及活动,不能体现材料三和材料四的观念的一项是()A.甑皮岩遗址博物馆相继推出“少年考古记”与“万年文化·远古科技”两个主题共6个项目的精品研学课程,讲好桂林的“万年故事”。B.策展者南越国曲流石渠遗址保护建筑屋顶之上对曲流石渠进行了数字化实景复原,使观众身临其境,像古人一样畅游在园林美景之间。C.天津博物馆开办“博趣坊——天博文化体验中心”,把传统手工制作活动带进博物馆,让孩子们在参与、体验的形式中轻松、愉悦地参观学习,接受教育,感受博物馆的精彩。D.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建成后将为居民提供集历史文化展示和休闲游憩于一体的绿色生态空间,丰富公众文化体验,服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答案】4.A5.D6.C【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二里头遗址是否是文献记载中的夏都无关紧要”错,材料一是说“不是将主要目标集中于它是否是文献记载中的‘夏’,并为此争论不休”。C.“平势隆郎认为使用考古学成果不能以阶段性学术认识来否定文献传统中的结构性特征”错,由材料二“史学家在使用考古学成果时应避免使用阶段性学术认识来否定文献传统中的结构性特征,特别是将二里头作为考古实证唯一的夏王朝遗存,将洛阳盆地以外的夏遗产视为战国诸侯篡改历史的作品——这是平势隆郎作品中常见的做法,也是对考古学的误用”可知,这是作者的看法,平势隆郎的做法是错误的。D.“一些建筑类遗迹不具备直观性”错,材料三是说“遗址的直观性不强”。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遗址公园的‘科普教育’功能较之‘生态游憩’功能更加凸显”错,材料四表明“遗址”“开放”“方便”词频高,公众的认知度高,公众更满意。强调增强公众的认知度和满意度,由此不能得出“科普教育”功能比“生态游憩”功能更加凸显。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三观点是考古遗址博物馆及其所展示的文化遗产资源应增强展示的“公共性”,材料四的观念是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应增强公众的认知度和满意度。C.是说博物馆的沉浸式体验,与考古无关,不能体现材料三和材料四的观念。故选C。三、(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用众进止。”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玄使谓苻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节选自《百战奇略》)材料二: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①曰:“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注】①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工。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晋将谢玄相拒拒:对峙B.君远涉吾境远:遥远C.慕容垂独全全:保持完整D.相去二十里去:距离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众因乱而不能止因人之力而敝之C.斯亦相变之法乎知来者之可追D.坚以千余骑赴之斯亦伐根以求木茂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B.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C.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D.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10.两则材料中都能证明苻坚之类无“术”的一组是()①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②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③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④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⑤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⑥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A.①④⑥B.②④⑤C.①③④D.②⑤⑥11.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苻坚之所以下令后退,并不完全是因为轻视敌人而是也有着自己的一番谋算。B.在李卫公看来,淝水战中的谢玄还不足以论兵法,他能胜利是因为对手做的更不好。C.秦军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说父亲杀掉苻坚,但未成功,是因为此时秦溃不成军。D.唐太宗与李卫公讨论兵法之时,李靖正反对比、有理有据的分析令太宗十分赞同信服。12.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2)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13.材料一、二对淝水之战苻坚失利原因的分析是否相同?简述理由。【答案】7.B8.A9.D10.B11.C12.(1)请您稍稍向后退兵,让双方将士都能从容周旋交战,我与诸位放松缰绳信马缓行来观战,不也是件乐事吗?(2)李靖答:“苻坚统率百万大军却在淝水被(谢玄)击败,这是用兵能合不能分导致的(结果)。”13.略有不同,材料一认为苻坚违背了兵法,不听众人劝说,刚愎自用,做出错误选择;材料二认为苻坚被慕容垂所陷以及率兵能合不能分导致了失败。【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远:从远处。句意:你率军长途跋涉踏入我境。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都是介词,在。句意:不可在狭小险要的地方与敌人交战。/头发斑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头顶着重物在路上走了。B.连词,因为;介词,依靠、凭借。句意:(不料)部队因混乱而不能停止。/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C.助词,;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句意:这也是奇正变化的法则吗?/明白将来(的理想)还可以追求。D.动词,率领;连词,来。句意:苻坚率领一千多骑兵前往慕容垂的营地。/这就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故选A。【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被人陷害却还想战胜敌人,不也是困难的吗?所以我说没有智谋,苻坚这一类人就是这样。“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中“敌”作动词“胜”的宾语,故在“敌”后断开,排除BC;“臣故曰无术焉”中,“无术”作动词“曰”的宾语,“焉”是句末语气助词,故在“无术焉”后断开,排除A。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①“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是兵法对战胜的分析,与苻坚无“术”无关;③“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是太宗的提问,与苻坚无“术”无关;⑥“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是吴汉讨公孙述时的做法,与苻坚无关。排除有①③⑥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是因为此时秦溃不成军”错,由“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可知,选项强加因果。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却”,向后退兵;“周旋”,从容交战;“仆”,我;“不亦……乎”,不也是……吗。(2)“败于淝水”,状语后置,应为“于淝水败”;“败”,被击败;“致”,导致。【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材料一,由“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用众进止’”“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等可知,材料一认为苻坚违背了兵法,不听众人劝说,刚愎自用,做出错误选择;材料二中,太宗提问“苻坚甚处是不善”,李靖用“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来作答,指出了苻坚在与谢玄作战中战败的原因,即苻坚被慕容垂所陷;当太宗问李靖前代古人谁擅长根据实际情况“兵有分聚”时,李靖肯定了吴汉善于分兵合围的做法,明确指出了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的原因是“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即苻坚率兵能合不能分导致了失败。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作答。塞垣行【唐】崔融①疾风卷溟海,万里扬沙砾。仰望不见天,昏昏竟朝夕。是时军两进,东拒复西敌。蔽山张旗鼓,间道潜锋镝。精骑突晓围,奇兵袭暗壁。十月边塞寒,四山沍阴②积。雨雪雁南飞,风尘景西迫。昔我事讨论,未尝怠经籍。一朝弃笔砚,十年操矛戟。岂要黄河誓,须勒燕然石。可嗟牧羊臣,海上久为客。【注】①崔融:初唐诗人。一说此诗是另一位初唐诗人崔湜所作。②沍(hù)阴:阴冷之气,凝聚不散。(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诗属于边塞诗,首句“溟海”指沙漠,意同岑参诗句“瀚海阑干百丈冰”中的“瀚海”。B.诗中所描写的战争只是采取了突然袭击的作战方式,大军从隐蔽的山道偷袭敌军的营寨。C.诗中景物描写具有烘托作用,如十月初冬雨雪纷纷,渐渐变暗的天色更添战后幽静阴寒。D.全诗既有边塞苦寒之景又有诗人的雄心壮志,体现出慷慨激昂的格调和初唐的奋发气概。(2)本诗涉及多个典故,请举出两例。(3)请简述本诗的行文思路。【答案】14.B.“只是采取了突然袭击的作战方式”错,诗中还描绘了战争中的战术和技巧,从“军两进”知道是兵分两路。从“东拒复西敌”可以看出,一路正面突围,旌旗漫山遍野;一路间道突袭,攻击敌军营察。都显示了诗人对战争战术的了解。故选B。15.①班超投笔从戎②刘邦带砺山河(高祖誓功)③窦宪刻功燕然④苏武牧羊(举出两例即可)16.①起首四句写大漠风沙弥漫、扬尘走砺的恶劣环境,为下文写战争作铺垫(或起烘托渲染氛围的作用);②五至十句,写壮观的战争场面和战斗动态;③十一至十四句,写鏖战后的景象,天色昏暗,雨雪纷纷,此时的幽静阴寒与战争的激烈动荡作对比,余韵缭绕;④后八句抒写诗人投笔从戎,渴望建功立业忠贞报国的豪情壮志。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____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2)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3)子曰:“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4)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_________________。(《大学之道》)(5)游览西安,面对阿房宫纪念遗址,不觉想起《阿房宫赋》文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结,警醒后人切勿重蹈秦人覆辙。【答案】①.万里悲秋常作客②.渺沧海之一粟③.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④.在止于至善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⑥.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作客、渺、沧、粟、鉴。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烟雨狼渡滩①淡墨(1)生长在南高原的我,对于北方的草原,那该是多么的神往,听说要去狼渡草原,别提心里有多高兴了!可天公不作美,我们还在出发前往狼渡草原的汽车上,那雨就淅淅沥沥的,不断在下,好心情一下子就潮湿了。这狼渡草原的天气,那真是“山荒潦积千年雨,地僻风欺二月天”啊!(2)走进狼渡滩,就走进了迷迷蒙蒙的烟雨,就走进了无边的惆怅……(3)狼渡滩的烟雨如梦如纱,大地朦朦胧胧的,此时放眼狼渡滩,倒有雾里看花的朦胧美。天公好像是憋足了一口气,不吭声,不咳嗽。只一味地阴沉,一味地缄默,一味地阴霾。烟雨蒙蒙的狼渡滩让人心生许多想象,这冷冷清清的狼渡草原,倒让我觉得这是一个李清照写《声声慢》的那种凄凄惨惨戚戚的背景,是文人落魄的地方,是少女失恋的地方,烟雨中我总觉得有忧伤无声地漫过狼渡草原。(4)烟雨中的狼渡滩,像一幅印象派的画,一首朦胧的诗。烟雨中,狼渡滩的风很柔,雨丝很细,细得听不见声音,细得如烟似雾。这时的雨,沾衣不湿,这时的雨,润物细无声。这样的雨要是在江南,那是一定要冠以“杏花春雨”的称谓的。这种时候在江南,或许你还会无意中走进戴望舒的《雨巷》,邂逅一个染上丁香芬芳的姑娘。然而,在狼渡草原,一个特写的“狼”字把草原表现得十分野性,把狼渡滩呈现得十分荒凉!(5)狼渡滩的草很浅,看不见“风吹草低见牛羊”景象。此时的狼渡滩,没有自在飞花轻似梦,只有无边丝雨细如愁。凄凄迷迷的冷雨,淋得草原的心都凉了,所有的词语都浓缩成一个字:冷!(6)一个潮湿了情感的日子,一个相思发芽的日子,每一片草叶上都悬挂着透明的忧伤。小草啊,你穿着那件薄薄的绿背心,该怎样去抵御这高原上的寒冷?(7)这些浅浅的小草,这些荒凉的小生命,早就没有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豪兴,只浅浅的,薄薄的,紧贴泥土,紧贴大地。这狼渡滩的草,一抹似有若无的淡绿,被漠视,被践踏,被蹂躏,那细细的腰杆要何时才能挺起尊严?狼渡滩,暗藏着伤,却把痛苦紧紧地搂在怀里,好像一切都十分正常,刻骨铭心的淡定。以淤泥的心态去承受黑暗,沉默,沉默得让人心疼。(8)但还好,这狼渡草原没有浮躁的尘埃,没有粗俗的污浊,连牛粪都散发着草原的芬芳。狼渡草原,一年又一年,依旧提起精神,顶着寒冷,照样在草原上开放羊奶奶花,开放蒲公英花、打碗花。开放金黄的蕨蔗花和白晶晶的野草莓花(在这里,柔弱的开放是多么的美丽)。这些小小的花是述说生命的符号,是生命站在高原上的独白,是美站在恶的胸脯上庄严的发言!那么浓重的雾都笼罩不住它,那么寒冷的凄风苦雨都抹不掉它,海水一样漫上来的野草都淹没不了它,一种“嘟嘟嘟”地不断冒出来的精神。(9)这儿的小草小花活得十分艰辛,活得十分仔细,是被大自然折磨后的缠绵和坚持。在狼渡滩,连这草滩沟堑里的流水,都像是在踮起脚尖走路,屏声静息的。它流淌,却不张扬自己在流淌。它歌唱,却把情感憋在自己的心里默默地歌唱,从不为了炫耀自己去设置激流险滩。狼渡草原,积淀着一种平凡的小草精神,忍耐、卑微、倔强!活在被忘却里,奉献在被忽略里。所有的生命都抢滩最低处。(10)狼渡滩,柔软。(11)狼渡草原是一本打开的书,它有一帧永不褪色的绿色封面。书里的字迹虽然潦草,虽然漫瀗,但它有泥沼晒不干的墨色,是荒原狂浪的大手笔。书里就用荒草般的草体书写着一个狼的神话。据说这里到处都是深深的泥沼,到处都是诡秘的草滩,多少英雄的意志和勇敢都在这里陷落了……羊过不去,牛过不去,马过不去,而据说一匹狼将身子腾的一跃,过去了。所以这一滩广袤的泥淖才被当地老百姓起了一个阴冷诡秘的名字:“狼渡滩”!但此后,那个神话的身后依旧是无边的泥沼,依旧是深深的苦难。因此,狼终究没有成为英雄,狼的故事终究没有成为史诗和图腾。后来,时间的车轮旋转到了1935年9月,有一支穿灰布军装的军队勇敢地从这里穿过,狼渡滩曾经用它全部的阴险和歹毒去阻止这支军队,但罪恶的埋伏仅仅抓住了几只穿破了的草鞋,仅仅缴获了几截吃剩的皮带。可就是这几只穿破了的草鞋和几截吃剩下的皮带让狼渡滩的灵魂陡然亮了,狼渡滩精神然博大了起来。生命在死亡上书写了一页光荣的历史!狼渡滩从此不再萎靡!(12)狼渡滩,一本写着柔弱也写着刚毅的书。小草精神和人性光辉在这里同时升起一轮温暖的太阳!(13)一阵风,吹散了狼渡草原上的阴霾。(选自《山河呼啸》有删改)【注】①狼渡滩:位于甘肃省岷县闾井镇东部,距镇区12公里,总面积约6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200米,是定西市唯一的一片高原生态湿地。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迷迷蒙蒙的烟雨,淋湿作者的心,他对北方草原的神往欣喜之情跌到谷底,惘怅忧伤。B.狼渡草原,景如其名,细如烟雾的雨在江南是温婉,在狼渡滩则倍显荒凉。C.“天公好像是憋足了一口气,不吭声,不咳嗽,只一味地阴沉,一味地沉默,一味地阴霾。”运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狼渡滩阴暗迷蒙、寂静冷清的环境。D.文章多处采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结合,错落有致;“淅淅沥沥”“迷迷蒙蒙”“浅浅,”“薄薄”等叠词使文章富有韵律节奏。E.1935年9月红军曾走过位于甘肃省岷县的狼渡滩,为之书写了一页光荣的历史。1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属于她南渡后晚年的作品,与《醉花阴》不是同一时期创作的。B.“春雨杏花”常常与“江南”联系在一起,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就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句。C.“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出自宋代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最负盛名。D.“风吹草低见牛羊”出自南北朝乐府诗集《敕勒歌》,《孔雀东南飞》也是南北朝乐府民歌。18.赏析第(8)段画线句子。19.本文为什么以《烟雨狼渡滩》为题?20.第(11)段写狼的神话和穿灰布军装的军队勇敢地穿过狼渡滩的过往有何用意?【答案】16.AC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A.“神往欣喜之情跌到谷底,惘怅忧伤”错,烟雨天虽然影响作者游览的心情,但不是跌到谷底,忧伤不已。文中的“烟雨中我总觉得有忧伤无声地漫过狼渡草原”,“忧伤”是狼渡滩具有的特点,而不是作者的心情。C.“比喻”错,没有比喻修辞,文中的“好像”表示猜测。故选AC。17.D.“《孔雀东南飞》也是南北朝乐府民歌”错,《孔雀东南飞》是汉代乐府民歌,不是南北朝乐府民歌。18.①运用了比喻、排比(或“博喻手法”)和拟人的手法,②把盛开的小花比作生命的符号、生命的独白、美庄严的发言,形象地表现了柔弱的小花虽卑微,但顽强抗争的不屈精神。③两组排比增强语势,抒发了作者对小花坚韧顽强精神强烈的赞美之情。19.①“狼渡滩”既是全文的写作对象,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②作者来到“狼渡滩”,恰逢阴雨不断,见到的是烟雨中的“狼渡滩”。③“烟雨”有一语双关的作用,既指荒凉、寒冷的自然环境,也指“狼渡滩”曾经经历的苦难。结尾处“一阵风,吹散了狼渡草原上的阴霾。”暗示着烟雨消散。20.①交代“狼渡滩”名称的由来。②突出强调狼渡滩难以被征服的恶劣自然环境。③狼虽比羊牛马更神秘勇敢,但却超越不了英雄的意志和勇敢,有力衬托了红军征服狼渡滩的大无畏革命精神。④红军征服狼渡滩的过往点亮狼渡滩的灵魂,使狼渡滩的精神变得博大,卒章显志。六、(10分)从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作答。(4分)21.有人曾问:“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红楼梦》?”请结合这本书的具体内容,用你的阅读体验与感悟回答这个问题。【答案】示例:《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影响深远,享誉中外。《红楼梦》是一座丰富宝藏,值得我们反复挖掘。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经验的积累,阅读《红楼梦》又会给人以持续的新感悟。《红楼梦》敢于直面现实的不圆满,直面人生的悲剧。小说借展现传统贵族之家的日常生活,勾勒出贵族之家的衰败趋势,它撕破了传统文学里那种哄骗人的大团圆结局的伪装,从而对世人起到了警示作用,成了中国古代文学里情感最厚重、思想最深刻的标杆之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本题要求结合自己阅读《红楼梦》的体验和感悟,回答“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红楼梦》?”这一问题。首先结合整本书阅读,我们要全面了解《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一部白话小说作品,《红楼梦》塑造的人物最生动,展现的风俗最广阔,传递的思想最深刻,吸引的研究者队伍最庞大。文章由表及里,写得有趣有料、理性深刻,或有一种新的视角,或能启发深入思考,从而带人走进一个更精彩的文学世界。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红楼梦》?”这一问题的回答要结合自己真实的阅读体验与感悟,可以有不同的视角。如作者不仅立足于人物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写出了人物性格的生动多样,而且在揭示人物交往的隐秘动机、探究人物的可能心理,在对人性、人的思想情感认识体验上,达到了从未有过的深度;如《红楼梦》敢于直面现实的不圆满,直面人生的悲剧;如《红楼梦》求真的人生态度等。表述时,注意符合《红楼梦》原著内容和思想,还要结合现代生活谈思想认识和感悟。体验和感悟可以深入分析一种,也可以谈及多种。22.你受邀在以“城镇化发展的今天,我们为何阅读《乡土中国》”为主题的论坛发言,请提出两条阅读理由。【答案】示例1:我们阅读《乡土中国》的理由有二。首先,《乡土中国》介绍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特征,其中很多特征并不会随城镇化而消退。如“离不开泥土”是中国人民不变的乡土气息,“差序格局”“家族社群”在今天仍有影响。其次,在城镇化发展的今天,阅读《乡土中国》可以加深对自身行为的了解和认识,并可以从中获取情感认同和共鸣。示例2:我们阅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