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档案管理学课件_第1页
外国档案管理学课件_第2页
外国档案管理学课件_第3页
外国档案管理学课件_第4页
外国档案管理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外國檔案的萌生與詞源第一節外國檔案一、檔案的起源二、檔案的發現三、外文“檔案”的詞源第一節外國檔案的萌生與詞源我國檔案界關於檔案起源的觀點歸納起來大致有三種:一是認為早在原始社會,人們以原始記事方法形成的記錄,如結繩、刻契、編貝、結珠等就是檔案;二是認為在國家出現之前的原始社會後期,人們發明了文字並用之記錄社會活動,保存下來的文字記錄就是檔案;三是認為進入奴隸社會才開始有了檔案,因為文字的產生和國家的出現是檔案起源的兩個必備條件,只有當國家出現後需要用文書作為內部行政管理和對外交往的工具,才產生了檔案。一、檔案的起源第一節外國檔案的萌生與詞源古代東方大約是在西元前4000年到西元前2000年初,因青銅器的使用和農灌溉的發展,跨入階級社會,形成了奴隸制國家,它們是最早的文明古國。隨著國家的形成,為了管理農業、組織商業活動和應付戰爭等多種需要,國家開始要求集中管理權,並要求有文字記錄作為內部行政管理和對外交往的工具。而這一時期,古代東方已經出現了文字,主要包括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兩大體系。它們都是由象形符號演變和發展而來。如前所述,文字的產生、階級和國家的出現,是檔案起源的兩個必備條件。前者為檔案的產生提供了可能性,後者則提供了迫切需要。古代東方作為人類文明的發祥地,應當是最早產生文字和國家的地方,因此被看做檔案的發源地也是順理成章的。一、檔案的起源第一節外國檔案的萌生與詞源(一)考古與檔案的發現二、檔案的發現檔案起源於人類第一個階級社會——奴隸社會。但這個社會距今已相當久遠,何以證明呢?史料表明,最早的檔案主要是通過考古方式發現的。考古是人們瞭解古代檔案和檔案工作的窗口。早在1472年,一位名叫彼得洛·瓦勒的義大利商人將在中東經商時得到的古代波斯波利斯王宮遺址出土的泥板檔案的拓片帶回歐洲,歐洲一些歷史學家對這些拓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此西方國家陸續前往中東發掘古代文字遺物。但真正引發考古發掘檔案熱潮的還是18、19世紀之交的“羅塞達石碑”(RosettaStone)的發現以及碑文的成功解譯。1798年至1799年間,拿破崙派遣軍隊遠征埃及。對於拿破崙而言,埃及這個遙遠的國家不僅有重要的軍事價值,更是一個有著數千年文明的神秘國度。他希望在遠征的同時,也對埃及文化進行研究。因此,他帶了一支由167名學者組成的隨軍考察團,這是世界上第一支大型考古隊。學者們發掘出大量古代遺物,包括士兵博卡在羅塞達城附近挖戰壕時發現的一塊刻有三種文字的石碑。第一節外國檔案的萌生與詞源(一)考古與檔案的發現二、檔案的發現不過,對碑文進行研究並作出重大貢獻的卻是一位此前從未踏上過埃及土地的法國語言學家和歷史學家——讓·弗朗索瓦·商博良(JeanFrancoisChampollion)。他花費了14年時間研究羅塞達石碑所記錄的古埃及象形文字,最終於1822年成功地解譯了其內容,得知這是西元前196年埃及祭司為法老托勒密五世立的一塊歌功頌德碑。羅塞達碑文的成功解譯,使西方學者們相信古代東方國家一定埋藏著豐富的文字遺物。因此整個19世紀成了考古盛行的時期,英國、法國、德國、荷蘭、義大利、美國等國家紛紛派出考古隊前往東方進行發掘,從而不僅使大量古代歷史文物(包括檔案)重現於世,還發現了相當一批不同類型的古代檔案庫。第一節外國檔案的萌生與詞源(二)古代檔案的發掘二、檔案的發現從19世紀開始,對古代東方國家進行的考古發掘一直持續到今天,而發掘地點則由集中在古埃及和古代兩河流域擴展到世界許多地區。有關古埃及比較重要的發現是1885年在開羅以南發現的泰爾·埃爾·阿瑪爾那(TelelAmarna)檔案庫,這是由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AmenhotepIV)建立的,時間大約在西元前14世紀。檔案庫中發掘出約360塊泥板檔案,其中主要是與兩河流域一些國家的往來文書。第一節外國檔案的萌生與詞源(二)古代檔案的發掘二、檔案的發現在古代兩河流域比較重要的發現有四處:一是19世紀中期英國考古隊在尼尼微(Ninive)古城(今伊拉克摩蘇爾附近)遺址發現了古代亞述國王亞述巴尼拔(Ashurbanipal)西元前668—前627年在位)的檔案圖書館,從中發掘出約25000塊泥板檔案,包括法典、王室經濟報表、天文觀測記錄以及醫學、數學和文學類著作。二是1877年法國考古隊在拉伽什(Lgash)古城(今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附近)遺址發現了一個神廟檔案庫,從中發掘出約50000塊泥板檔案。三是義大利考古隊從1964年起在埃勃拉(Ebla)古城(今敘利亞阿勒坡附近)遺址發現了一座王宮檔案庫,從中發掘出16500多塊泥板檔案。這些泥板檔案上的文字多為楔形文字。四是在死海(DeadSea)的重大考古發現。死海位於約旦和巴勒斯坦之間。1947年在死海西岸一帶發現了2000年前的有關古猶太教和早期基督教的許多紙草卷軸、羊皮紙卷、銅板文書等珍貴史料,它們被統稱為“死海文書”或“死海卷軸”。第一節外國檔案的萌生與詞源(二)古代檔案的發掘二、檔案的發現此外,在其他地區進行的考古也有重大發現。但出土檔案在時間上大大晚於古埃及和古代兩河流域。例如,日本從1928年起開始發掘平城京(屬日本奈良時代,西元710—784年)都城遺址(位於奈良盆地北部),從中發現了記錄商業活動的木簡,內容包括鄉里郡國名稱、戶主姓名、貨物名稱和數量、日期等,是早期的經濟檔案。又如,考古人員1961年在羅馬尼亞境內發掘出溫查文明的塔爾塔裏遺址,從中發現了三塊刻有圖形的泥板,圖形近似於兩河流域蘇美爾的早期象形文字。但有學者認為,從時間及地理位置看,這三塊泥板的圖形,似乎不可能受蘇美爾的影響,有可能是當地產生的。上述考古活動發掘出來的大量檔案記錄了古代東方各奴隸制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歷史,有力地證明了古代東方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也是最早產生檔案和檔案工作的地方。第一節外國檔案的萌生與詞源(二)古代檔案的發掘二、檔案的發現從國外檔案的起源和發現過程可以看出,檔案是人類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形成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它以社會生產的發展、人類交往的擴大和文字的發明為基礎,產生於原始公社向奴隸制過渡的時期。隨著生產力的提高,階級和國家的雛形逐漸產生,出於社會管理的需要,人們使用文書記錄和傳遞資訊,而文字的出現又為文書記錄提供了工具。同時,各種社會實踐活動的繼續和發展,需要人們留存有價值的文字資訊,以資憑證和查考,因此而保存起來的文書就成為檔案。第一節外國檔案的萌生與詞源三、外文“檔案”的詞源據考證,外文“檔案”一詞最早源自古希臘文αρχειου。古希臘多將官署機構設在神廟內。西元前7世紀梭倫改革時期,元老院是最高的立法和行政機構,不僅需要監督法令的執行,而且肩負保存公務檔的職責。因元老院設在戰神阿瑞斯(Ares)神廟內,由此衍生出αρχειου一詞,意思是“官署所在地”,後來演變為專指檔案機構及其保存的檔案檔。古羅馬是西方奴隸社會文化發展的頂峰,其文化是對古希臘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希臘文的αρχειου在拉丁文中演變為archivum。第一節外國檔案的萌生與詞源三、外文“檔案”的詞源以國際檔案理事會最新修訂的《檔案術語詞典》為例,檔案一詞分別表述為:英語——Archives;法語——DesArchives;德語——Archiv;義大利語——Archivio;西班牙語——Archivo;荷蘭語——Archief;俄語——Apxив。由此看出,希臘文發端的語系中,檔案的詞根皆為“apx”;而在拉丁文發端的語系中,共同詞根則為“arch”。相同的詞根、相近的拼寫形式和相似的發音,使外文“檔案”一詞具有比較明顯的國際通用性,這就為西方檔案界的學術研討和業務交流提供了有利條件。第一節外國檔案的萌生與詞源三、外文“檔案”的詞源從外文“檔案”詞源的演變過程來看,最早的“檔案”由於是與“官署”密切關聯而衍生的一個概念,表明檔案從奴隸社會起源時就被視為一種“權力”的象徵,具有很高的地位。時至今日,詞根“arch”仍然具有“為首的,主要的,總的”的含義。這表明國外在對檔案性質和價值的認識上,是將其視為維護政權的一種有力工具。外文“檔案”一詞具有多義性的特點。國際檔案理事會最新修訂的《檔案術語詞典》對“檔案”含義的解釋就有三種:一是“檔案”,即由個人或組織在處理事務中形成或接收、積累的,並因其具有持續價值而保存的文獻;二是“檔案館”,即負責挑選、收集、保護和提供利用檔案的機構;三是“檔案庫房”,即用來保管和利用檔案的建築或建築物的一部分。第一章外國檔案載體形態和類型的演變第二節外國檔案一、紙張使用之前的古代檔案二、紙質檔案的出現——檔案載體的第一次變革三、新型檔案的出現——檔案載體的第二次變革四、檔案類型的演變第二節外國檔案載體形態和類型的演變一、紙張使用之前的古代檔案這是一種刻寫在岩石(包括石塊、石板和石柱)上的檔案。因為各個地方均有岩石存在,因此石刻檔案分佈很廣。它質地堅硬,抗侵蝕性強,經歷數千年仍有存留,所在地以古埃及和兩河流域居多。最為著名的有:1.巴勒莫石刻2.梅騰自傳3.《漢謨拉比法典》4.羅塞達石碑5.墨西哥石碑(一)石刻檔案第二節外國檔案載體形態和類型的演變一、紙張使用之前的古代檔案這是一種刻寫在泥板上的檔案,主要出現在兩河流域。由於兩河流域的土質黏性較強,當地居民蘇美爾(Sumer)人從西元前3000年左右開始將黏土用水調勻製成泥板,然後在濕軟狀態下的泥板上刻寫文字,每一筆劃都是一端粗而深另一端細而淺,狀如木楔,楔形文字由此得名。蘇美爾人根據檔的保存期限進行不同處理,短期保存的放在太陽下曬乾,長期保存的就用火焙幹。泥板檔案的大小不等,短則幾釐米、長則數米。形狀以長方形或正方形為主,不同內容可能對應不同形狀。據統計,目前出土的泥板檔案已超過1000000塊。它們散存在世界許多國家的博物館中,受到各國史學界的重視。較為集中的有(以出土地點命名):拉伽什泥板;西帕爾泥板;哈圖薩什泥板;埃勃拉泥板。(一)石刻檔案第二節外國檔案載體形態和類型的演變一、紙張使用之前的古代檔案這是一種以紙草為載體的檔案。紙草(papyrus)是古埃及發明的一種書寫材料,原料來自生長在尼羅河畔沼澤地帶的水生植物——莎草。紙草檔案多以卷軸形式保存,即由若干張紙草粘接而成,長度可達數十米。紙草因輕便、易於書寫等優點逐漸成為各國廣泛使用的檔案書寫材料,使用時間從奴隸社會一直延續到封建社會,大約有4000年;使用範圍從最初的埃及擴散到兩河流域、希臘和羅馬等地。至今,許多歐洲國家的檔案館都收藏有紙草檔案。考古發掘出來的古代紙草檔案(卷軸形的稱紙草卷)多為房地產契據、合同書、財產清單、公務決議、公私通信及古典作品等。19世紀以來出土的聞名於世的紙草檔案有:1.哈裏斯大紙草;2.萊丁紙草;3.都靈紙草(三)紙草檔案第二節外國檔案載體形態和類型的演變一、紙張使用之前的古代檔案這是一種以加工過的獸皮作為載體的檔案。因最早是用羊皮加工而成,故名為羊皮紙(parchment),但其原料不僅僅限於羊皮,還包括小牛皮。法國和俄羅斯藏有7世紀的羊皮紙檔案;原南斯拉夫藏1022年的羊皮紙檔案;英國從1199年起把重要檔以全本或節錄形式抄寫在羊皮紙上,作為副本保存。英國在13世紀曾進行百戶大普查,形成了“百戶羊皮紙卷”,一直保存至今。美國也沿襲了這一傳統,其國家檔案館有三份被視為“鎮館之寶”的歷史檔案——《獨立宣言》(DeclarationofIndependence)、第一部《美利堅合眾國憲法》(ConstitutionoftheUnitedStates)和《權利法案》(BillofRights),原稿均寫在羊皮紙上。(四)羊皮紙檔案第二節外國檔案載體形態和類型的演變一、紙張使用之前的古代檔案這是一種以棕櫚葉作為書寫材料的檔案。棕櫚是主要生長在熱帶地區的一種常綠喬木,莖呈圓柱形,沒有分枝;葉子大並有長葉柄;掌狀深裂,裂片呈披針形;花為黃色。以古代印度為代表的南亞諸國將棕櫚葉加工製成書寫材料。因古印度是一個佛教國家,棕櫚葉多被用於書寫佛經。梵文中稱棕櫚為pattra,音譯“貝多羅”,因此我國多稱棕櫚葉為“貝葉”,稱書寫在棕櫚葉上的佛經為“貝葉經”。我國西藏、青海、雲南等地的著名佛寺中就收藏有貝葉經,異常珍貴。在印度、緬甸、日本等亞洲國家,以及德國的官方和私人收藏機構中,都保存有棕櫚葉檔案。(五)棕櫚葉檔案第二節外國檔案載體形態和類型的演變一、紙張使用之前的古代檔案這是一種以塗蠟木板或象牙板作為書寫材料的檔案。儘管考古發掘證明,早在西元前13世紀古代兩河流域已開始使用蠟板作為書寫材料,但廣泛使用蠟板的還是後來的古羅馬。古羅馬人在木板表面塗上一層薄蠟,蠟板的一側打有孔洞,可將若干塊蠟板縛系在一起。因蠟板容易腐化,遇熱又容易融化,耐久性較差,因此主要用來書寫臨時性檔。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紙草檔案、羊皮紙檔案和蠟板檔案在古羅馬並用。義大利至今還收藏有127蠟板檔案,是1875年義大利考古隊在羅馬帝國的龐培城發現的。(六)蠟板檔案第二節外國檔案載體形態和類型的演變一、紙張使用之前的古代檔案這是一種由鉛板、銅板、金片等金屬作為書寫材料的檔案。古希臘曾用鉛板書寫信件。古羅馬有“十二銅表法”之說,就是將民法刻寫在12個銅表上加以公佈,時間約為西元前450年。1983年,羅馬尼亞的考古學家在黑海培雷桑島上的一個古代居民點遺址,發現了一封火柴盒大小的鉛片書信,這封書信用古希臘文字書寫,屬西元前6世紀下半葉的金屬文字遺物。20世紀80年代初,斯里蘭卡的考古人員在該國進行考古發掘時,發現了一份刻寫在金片上的檔案,共7片,重達2000克,屬1500年以前的檔案。1947年考古人員在死海西岸一個岩洞中也發現了銅板文書。(七)金屬檔案第二節外國檔案載體形態和類型的演變一、紙張使用之前的古代檔案這是一種用樺樹皮做書寫材料的檔案。樺樹是雙子葉植物的一種,屬落葉喬木或灌木,樹皮有白色、灰色、黃色或黑色。樺樹皮堅固耐用,而且本身含有可以防蟲蛀的保護劑——樺樹油,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收藏有這種檔案。樺樹皮必須經過加工才可用於書寫,其尺寸大小和保管方法,類似於棕櫚葉檔案。印度收藏有西元450年的樺樹皮檔案,即“婆羅門手稿”。俄羅斯收藏有幾百卷11-15世紀的樺樹皮檔案,內容包括書信、控告狀、賬目等,出土於古代羅斯城諾夫戈洛德。美國藏有印第安人拉德瓦爾族在1849年送交總統的白樺樹皮請願書,內容是請求准許他們從蘇比利湖遷徙到別處。(八)樺樹皮檔案第二節外國檔案載體形態和類型的演變一、紙張使用之前的古代檔案木簡檔案是寫在長木片上的一種古代檔案。在日本、越南等國均有發現。上述九種類型的檔案各有特點。泥板檔案和紙草檔案是奴隸社會使用時間最長、範圍最廣的兩種古代檔案;石刻檔案雖然分佈廣泛,但由於比較笨重,後來被更加輕便的材料所取代;棕櫚葉檔案和樺樹皮檔案的地域色彩比較濃厚;金屬檔案的數量較少且分佈較小;等等。儘管這些檔案在不同國家的使用各有側重,但在紙質檔案一統天下之前,它們是並存的。(九)木簡檔案第二節外國檔案載體形態和類型的演變二、紙質檔案的出現——檔案載體的第一次變革中國從秦漢以來就開始探索造紙技術,但最早製造出植物纖維紙是在東漢時期。在植物纖維紙出現之前,中國的檔案載體材料也是五花八門,包括甲骨、金石、竹木和絲帛等。東漢的蔡倫率領手下工匠發明了植物纖維造紙技術,後來這種紙被稱為“蔡侯紙”。植物纖維紙的出現是人類歷史上書寫材料的一次重大變革,蔡倫發明的造紙技術後來不斷改進,紙的品質不斷提高,種類不斷增加,為我國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更為重要的是,中國的造紙技術逐步向西方傳播,進一步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展。(一)中國造紙技術的發明和西傳第二節外國檔案載體形態和類型的演變二、紙質檔案的出現——檔案載體的第一次變革植物纖維紙在中國誕生和使用之時,歐洲國家還在沿用紙草和羊皮紙。從西元3世紀起,中國的造紙技術開始西傳。這一過程持續了1700多年,傳播的路線大致為東亞—西亞—北非—歐洲—美洲—大洋洲。最早是向周邊國家傳播,首先傳入的是越南和朝鮮這些曾為中國“藩屬國”的國家。7世紀初期(610年),朝鮮和尚曇徵將造紙技術引入日本。8世紀中葉(751年),當時的唐朝與阿拉伯的大食國(Tazi,今伊朗)交戰,唐軍戰敗後不少士兵被俘。因被俘士兵中有造紙工匠,造紙技術得以傳播到阿拉伯國家。到10世紀之時,阿拉伯國家開始普遍用紙,並將造紙技術進一步西傳到北非的埃及(900年)和歐洲。12世紀中期(1150年)西班牙開設了歐洲的第一家造紙廠,1186年造紙技術傳入法國,1494年傳入德國,1576年傳入俄國。到16世紀歐洲已普遍使用紙張。17世紀末期(1690年),造紙技術傳入美洲。最後直到19世紀中期(1868年)才傳入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在造紙技術的西傳過程中,各國根據本國條件對造紙技術繼續加以改進,因此造紙技術得以不斷完善。(一)中國造紙技術的發明和西傳第二節外國檔案載體形態和類型的演變二、紙質檔案的出現——檔案載體的第一次變革紙張的出現和使用對檔案、檔案管理、檔案機構、檔案人員以及檔案學理論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1.對檔案自身的影響紙張的發明和應用,既推動了檔案的載體材料趨向統一,又導致了檔案數量的急劇增加。紙張的出現逐漸改變了多種檔案載體形式交叉、並存的原有格局,使紙張載體“一枝獨秀”,紙張檔案一統天下,最終佔據了統治地位。東西方國家概莫能外,明顯的例子就是中國的竹木和絲帛,西方的紙草和羊皮紙,都在紙張被採用後逐步退出了檔案載體的歷史舞臺。此外,紙張的出現使書寫方式更為容易,特別是後來雕版印刷術和活字印刷術的相繼問世,進一步推動了造紙業和印刷業的發展,檔案的複製手段也由手工抄寫變為印刷,從而大大促進了檔案數量的增長.(二)檔案載體第一次變革的深遠影響第二節外國檔案載體形態和類型的演變二、紙質檔案的出現——檔案載體的第一次變革2.對檔案管理的影響一方面,一些新的檔案管理環節開始產生,比較典型的是檔案鑒定、統計和保護。大量產生的檔案對保存空間形成了巨大壓力,為了挑選其中有價值的部分加以保存,就推動了檔案鑒定的出現;同時,檔案數量的增長也要求對檔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等情況進行登記和揭示,這樣就有了檔案統計的必要。此外,大量產生的檔案需要良好的保管環境和條件,這就推動了保護技術的出現。另一方面,一些原有的檔案管理環節得到了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比較典型的有檔案收集、整理和編目。檔案的增多擴大了檔案的形成領域,也相應增加了檔案的收集管道;檔案的增多也加大了了解檔案內容的難度,因此要求制定出更加系統的整理和分類標準及方法。同樣,檔案的增多也加大了查找檔案的難度,因此要求編制更加完備的檢索工具。這樣一來,封建社會時期的檔案管理活動較之紙張使用之前有了明顯的進步。(二)檔案載體第一次變革的深遠影響第二節外國檔案載體形態和類型的演變二、紙質檔案的出現——檔案載體的第一次變革3.對檔案機構、檔案人員和檔案學理論的影響首先,檔案數量的大幅增長推動了檔案機構類型的進一步豐富。隨著檔案的增多,封建國家建立的檔案保管機構也相應增加,除了國王檔案館等傳統類型之外,還出現了莊園主檔案館、教會檔案館等多種新的類型。其次,檔案數量的大幅增長推動了檔案人員的專職化。隨著檔案數量的增加,封建社會逐漸出現了專職的檔案人員,不再兼負圖書管理的職責。最後,檔案數量的大幅增長推動了檔案學理論的萌芽。檔案數量的增多是檔案學理論萌芽的基礎條件,檔案增多帶來的檔案機構增加、檔案管理活動發展、檔案人員專職化等從不同方面推動了檔案學理論的萌芽,進而為檔案專業的獨立奠定了基礎。(二)檔案載體第一次變革的深遠影響第二節外國檔案載體形態和類型的演變三、新型檔案的出現——檔案載體的第二次變革新型檔案(new-typearchives)是一個綜合概念,一般是指除傳統紙質載體以外的各種材料製成的檔案,包括照片檔案、影片檔案、錄音磁帶檔案、縮微膠片檔案、電腦磁帶、磁片和光碟檔案等。新型檔案是現當代科學技術應用於檔案領域的產物。20世紀以來,照相、錄音和縮微技術得到了長足發展,而且20世紀60年代電腦技術的出現和普及,使機讀檔案開始產生;到90年代,電腦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及其與網路技術的結合,使“機讀檔案”(machine-readablearchives)的概念被更先進的“電子檔”(electronicrecords)取代。(一)新型檔案的含義及類型第二節外國檔案載體形態和類型的演變三、新型檔案的出現——檔案載體的第二次變革新型檔案與傳統紙質檔案的主要區別體現在製成材料的新型化。新型材料主要是化學合成材料和磁性材料,包括膠片、膠捲、膠帶、合成紙、磁帶、磁片、光碟等。這些材料與紙張已有本質差別,即便是合成紙也不例外。合成紙是20世紀80年代由日本科學家發明的,原料不再是傳統的植物纖維,而是以聚丙烯為主的化學產品。儘管合成紙的外觀與植物纖維紙類似,但比傳統紙張具有更多的優點:一是不沾灰塵、不掉紙粉,外觀平整光滑;二是韌性大、耐衝擊、不怕折;三是耐光照、耐冷熱;四是不怕受潮、水浸,不怕油脂、酸堿和有機溶劑的侵蝕。因此,合成紙既能用於書寫和印刷,也能用於製作包裝材料。(一)新型檔案的含義及類型第二節外國檔案載體形態和類型的演變三、新型檔案的出現——檔案載體的第二次變革概括起來,新型檔案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第一,資訊的非人工識讀性。第二,資訊存儲的高密度性。第三,資訊與載體的可分離性。第四,載體的脆弱性和保管費用的高昂性。第五,對技術和系統的依賴性。(二)新型檔案的特點第二節外國檔案載體形態和類型的演變三、新型檔案的出現——檔案載體的第二次變革1.對檔案自身的影響對檔案自身而言,新型檔案的出現意味著檔案類型的大大豐富。隨著載體材料的更新,音像檔案、縮微檔案、機讀檔案乃至電子檔都開始加入到檔案“家族”中來,使得檔案的“隊伍”更加壯大。但由於電子檔與紙質檔案在生成、管理和利用方式上的不同特點,當前檔案界對電子檔能否具備檔案的“原始性”尚存在爭議。(三)檔案載體第二次變革的重大影響第二節外國檔案載體形態和類型的演變三、新型檔案的出現——檔案載體的第二次變革2.對檔案管理的影響對檔案工作而言,新型檔案的出現意味著各管理環節都增加了複雜性和相當難度,使之面臨一系列新的挑戰。由於新型檔案與紙質檔案存在不同特點,在其收集、整理、保管、鑒定和提供利用等諸多環節上都會面臨一些新的難題。在收集上的難題是,新型檔案應當由綜合性檔案館接收還是應建立專門檔案館進行收集?在整理上的難題是,新型檔案是否都有實體整理的必要?整理原則是否仍然遵循來源原則?在保管上的難題是,新型檔案如何解決保管的長久性和安全性問題?在鑒定上的難題是,怎樣制定新型檔案的鑒定標準?(三)檔案載體第二次變革的重大影響第二節外國檔案載體形態和類型的演變三、新型檔案的出現——檔案載體的第二次變革3.對檔案館、檔案人員及檔案學理論的影響對檔案館而言,新型檔案的出現使檔案館的存在形式和職能均受到了衝擊。紙質檔案時代,檔案館都是實實在在的保管機構,其庫房和設備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但由於新型檔案,特別是電子檔的出現,其歸檔方式既有“實體歸檔”,又有“邏輯歸檔”,因此未來檔案館有可能以“虛擬”形式存在,轉變為一種檔案資訊控制中心。(三)檔案載體第二次變革的重大影響第二節外國檔案載體形態和類型的演變三、新型檔案的出現——檔案載體的第二次變革3.對檔案館、檔案人員及檔案學理論的影響對檔案人員而言,新型檔案的出現意味著檔案人員的綜合素質需要不斷提高,職業形象和理念也需要重新塑造。新型檔案是現代科技發展的產物,有著不同於紙質檔案的諸多新特點。檔案人員要想更好地瞭解新型檔案並進行有效的管理,就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這必然促使檔案人員進一步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不斷接受繼續教育或在職培訓。此外,未來的檔案人員也需要打破“被動的檔案保管員”的職業形象,樹立前端控制的全新理念,成為一種“社會記憶的積極塑造者”。(三)檔案載體第二次變革的重大影響第二節外國檔案載體形態和類型的演變三、新型檔案的出現——檔案載體的第二次變革3.對檔案館、檔案人員及檔案學理論的影響對檔案學理論而言,新型檔案的出現意味著檔案學理論需要不斷變革和完善。新型檔案對傳統的檔案學理論帶來了一系列衝擊,諸如檔案的定義是否需要更新,來源原則如何指導電子檔的整理,檔雙重價值理論能否繼續適用於電子檔的鑒定,等等。實踐證明,國外檔案學者面對新型檔案的挑戰,或者提出了全新的理論觀點,或者對現有檔案學理論進行著不斷的調整和修正。(三)檔案載體第二次變革的重大影響第二節外國檔案載體形態和類型的演變四、檔案類型的演變古代(主要指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時期)檔案的類型劃分具有不同標準,前文已從載體角度評述了古代檔案的類型。如果從內容角度劃分,古代檔案主要包括六種類型。1.宗教檔案2.皇權王位檔案3.經濟檔案4.軍事和外交檔案5.法典檔案6.科學文化檔案(一)古代檔案的類型第二節外國檔案載體形態和類型的演變四、檔案類型的演變近現代檔案是與古代檔案相對而言的,主要指英國近代資產階級革命以後形成和積累的各種類型的檔案。國外檔案學者一般對近現代檔案的分類採用三種劃分標準——所有權、形成領域和載體形態,因此檔案相應地分為公共檔案與私人檔案、綜合管理性檔案與專業(專門)性檔案、傳統性(紙質)檔案與非傳統性(新型)檔案。(二)近現代檔案的分類第二節外國檔案載體形態和類型的演變四、檔案類型的演變1.從所有權角度劃分——公共檔案與私人檔案公共檔案是公共檔的轉化物。它是所有公共機構,包括政府及其所屬各部門和各機構在履行其法定職能的過程中形成和積累的各種檔案。公共檔案是一個國家全部檔案的主體和核心部分。公共檔案的所有權不能轉移,也不能進行任何交易。私人檔案也稱私有檔案或非公共檔案,是一切私立機構以及家族、家庭和個人活動中形成的檔案。私人檔案是國家全部檔案的補充部分。私人檔案屬私有財產,私人機構或個人、家庭和家族對其檔案的所有權受國家法律保護。然而,私人檔案的所有權是可以變更或轉移的。私人檔案的出售或出境,必須按法律規定申報本國政府相關部門批准;具有國家保存價值的私人檔案一旦出售,國家享有優先購買權,等等。(二)近現代檔案的分類第二節外國檔案載體形態和類型的演變四、檔案類型的演變3.從載體角度劃分——傳統性(紙質)檔案與非傳統性(新型)檔案(1)傳統性(紙質)檔案傳統性(紙質)檔案已有千餘年的歷史,而且至今仍然是檔案載體的主要形式,至今仍在大量產生和應用的主要原因是它具有諸多優點(特點)。傳統性檔案直觀易讀,沒有形成和利用方面的制約條件;製作成本低廉,製作方式簡便易行;格式區別明顯、原始標記清晰。當然,紙質檔案也有其不足的一面。尤其是面對新型載體檔案的衝擊,它數量龐大、資訊容量有限、佔用儲存空間大等弱點就凸顯出來。(二)近現代檔案的分類第二節外國檔案載體形態和類型的演變四、檔案類型的演變(2)非傳統性(新型)檔案非傳統性檔案是指用新型載體製成的檔案。如前所述,新型載體主要是指化學合成材料和磁性材料,包括膠片、膠捲、膠帶、磁帶、磁片、光碟以及合成紙。新型檔案已形成為一個綜合性概念,門類不斷豐富,國外比較常見的新型檔案主要有照片檔案、錄音檔案、聲像檔案、口述檔案、縮微檔案和電子檔。國外檔案館主要是運用縮微技術拍攝檔案的縮微副本。縮微副本的作用包括:第一,用做安全副本;第二,用做流通副本;第三,用做補充性副本;第四,用做比較副本;第五,用做出售副本。由上可見,縮微副本對檔案原件而言具有安全性、保護性、替代性、便於保存和利用等諸多優點,因而被各國廣泛採用。(二)近現代檔案的分類第二節外國檔案載體形態和類型的演變四、檔案類型的演變電子檔(electronicrecords)是國外當前最為熱門的一種新型檔。20世紀90年代之前國外大多稱之為“機讀檔案”,從90年代起,北美國家認識到電子檔與機讀檔案具有顯著區別,率先採用了“電子檔”的稱謂。機讀檔案面對的主要是以紙質環境和手工管理模式為主的檔案工作,電腦多被當做提高資訊處理速度的工具。因此,機讀檔案大多是在紙質檔輸入和輸出處理過程中的檔轉換形式,只不過是紙質檔案的一種輔助形式,並未取得與紙質檔案相抗衡的專業地位。到90年代,資訊技術的發展使電子環境已經具備,此時檔案工作的電腦管理模式佔據了主導地位,檔的所有操作大多以電腦為平臺。電子檔不再是紙質檔案的輔助形式,相反上升為一種並存形式,甚至有可能取代紙質檔案成為主導形式。(二)近現代檔案的分類第一章外國檔案的定義和價值第三節外國檔案一、檔案的定義二、檔案的價值第三節外國檔案的定義和價值檔案起源於奴隸社會時期,人類保存檔案的歷史也同樣久遠。但是,世界各國把檔案作為一個客觀事物進行理論探討,逐步形成關於檔案的概念並闡述檔案的定義,卻是近代的事情。近代法國檔案工作改革才推動了檔案學的正式形成。在檔案學理論研究中,基本術語體系的確立,是檔案學發展和成熟的重要表現。檔案這一術語在整個檔案學術語體系中是一個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是檔案學一切論述的出發點。因此,許多國家的檔案理論工作者在研究術語概念時,很自然地會從探索檔案的定義起步,力圖給檔案提出一個確切的定義,以揭示檔案的本質屬性。一、檔案的定義第三節外國檔案的定義和價值1.德國的檔案定義從現有資料看,德國是最早為檔案下定義的國家。該國早期檔案學者艾哈德在其1834年出版的《對於檔案科學的建立和組織的理想》一書中為檔案下的定義是:一宗檔案一般是一種業務執行過程中發生的、已經結束的、可作為歷史情況證據的書面報導的收集品。艾哈德的定義是在19世紀上半葉德國檔案界就檔案館性質與地位的爭論中逐漸形成的。用艾哈德的話說,他的定義可以使檔案館與圖書館劃清界限。圖書館的收藏品不是直接從業務管道上獲得的;而檔案館的檔案則是直接從業務管道上獲得的,並且是在業務進行過程中還要使用的。一、檔案的定義(一)19世紀中期至末期提出的檔案定義第三節外國檔案的定義和價值2.荷蘭的檔案定義1898年荷蘭三位檔案學者薩穆·繆勒(SamuelMuller)、約翰·斐斯(JohanFeith)和羅伯特·福羅英(RobertFruin)合著的《檔案整理與編目手冊》[ManualfortheArrangementandDescriptionofArchives,簡稱《荷蘭手冊》(DutchManual)]出版。他們在書中提出了既是“全宗”又是“檔案”的定義。書中寫道,一個檔案全宗是下列各種檔的整體,這些檔是一個行政單位或它的一個行政人員所正式受理的或產生的,並經指定由該單位或行政人員保管的書面檔、圖片和印刷品。荷蘭檔案學者認為這個定義非常重要,因為它是以後一切敘述的基礎。一、檔案的定義(一)19世紀中期至末期提出的檔案定義第三節外國檔案的定義和價值1.英國的檔案定義英國提出的代表性檔案定義主要有兩種。一是英國檔案學者希拉裏·詹金遜(HilaryJenkinson)在其1922年出版的《檔案管理手冊》(AManualforArchiveAdministration)一書中為檔案所下的定義:檔案是在某種公私管理或行政事務(無論是公開的還是不公開的)過程中擬制或使用的,並構成該事務過程的一部分的,事後由該事務的負責人或其合夥繼承者加以保存以備查考的檔。二是英國檔案學者邁克爾·庫克(MichaelCook)在其1977年出版的《檔案管理》(ArchivesAdministration)一書中為檔案所下的定義:檔案是檔的一個特殊部分,它是在經過現行階段之後經過鑒定認為可供研究之用而被挑選出來的,或者至少是由於有研究價值而被一個檔案館保存起來的檔。一、檔案的定義(二)20世紀以來提出的檔案定義第三節外國檔案的定義和價值2.義大利的檔案定義義大利檔案學者歐根尼奧·卡薩諾瓦(Angenio)在其1928年出版的《檔案學》(Archivistica)一書中為檔案所下的定義是:檔案是某一機構或個人在其活動過程中所產生的,並由該機構或個人為實現其政治、法律或文化上的目的而收藏和保存的檔的系統積累物。一、檔案的定義(二)20世紀以來提出的檔案定義第三節外國檔案的定義和價值3.德國的檔案定義德國檔案學者阿道夫·布倫內克(AdolfBrenneke)在20世紀40年代給達萊姆檔案學和歷史學進修學院學生授課時為檔案所下的定義是:檔案是某一自然人或法人在其法律性或事務性活動中產生的,並作為以往活動的查考資料和證據存放在特定場所永久保存的檔和文獻的總和。1946年布倫內克逝世後,他的學生將其講稿整理成書,以《檔案學——歐洲檔案工作的理論與歷史》為名於1953年在民主德國萊比錫出版,1970年在聯邦德國慕尼克再版。一、檔案的定義(二)20世紀以來提出的檔案定義第三節外國檔案的定義和價值4.美國的檔案定義美國提出的代表性檔案定義主要有兩種。一個是美國檔案學者西奧多·謝倫伯格(TheodoreR.Schellenberg)在其1956年出版的《現代檔案——原則與技術》一書中提出的檔案定義。他在書中指出,檔案是經過鑒定,值得永久保存以供查考和研究之用,業已藏入或者選出準備藏入某一檔案機構的任何公私機構的檔。另一個是1975年出版的《美國大百科全書》為檔案所下的定義。《美國大百科全書》認為,檔案是在執行法律和處理各種事務中產生或收到的,具有永久保存價值的,已經進行整理分類的包括檔、簿冊、地圖、錄音和其他材料的各種記錄物。一、檔案的定義(二)20世紀以來提出的檔案定義第三節外國檔案的定義和價值5.法國的檔案定義法國提出的代表性檔案定義主要有兩種。一個是該國1970年出版的《檔案學手冊》一書中為檔案下的定義:檔案是任何一個行政機關、任何自然人或法人,在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必然聯繫在一起的、任何性質的\有永久保存價值的檔。另一個是法國1979年頒佈的《法蘭西共和國檔案法》給檔案所下的定義,這個定義對《檔案學手冊》的檔案定義作了修改,指出檔案是任何自然人或法人,任何官方的或私人的部門或機構在自身活動中產生或收到的檔的總和,不論這些檔的形成日期、形式和載體材料是什麼。一、檔案的定義(二)20世紀以來提出的檔案定義第三節外國檔案的定義和價值6.蘇聯的檔案定義蘇聯的檔案定義多見於較具權威性的辭書中。1968年出版的《簡明檔案術語詞典》中提出,檔案是機關、個人、家庭、家族活動中形成的檔材料。這部詞典指出,檔案材料就是檔案館(室)中保存的檔材料。1982年出版的《社會主義國家檔案術語詞典》中把檔案材料改為檔案檔,指出檔案檔就是檔案館(室)中保存的檔。1983年重新頒佈的《蘇聯國家標準:文書工作和檔案工作的術語和定義》中明確規定,用“檔案檔”作為國家標準術語,停止使用“檔案材料”用語。一、檔案的定義(二)20世紀以來提出的檔案定義第三節外國檔案的定義和價值7.俄羅斯的檔案定義俄羅斯於1993年頒佈了《俄羅斯聯邦檔案全宗和檔案館法》。該法認為檔案是對檔案檔的總稱。檔案檔是指對社會,同樣也是對所有者具有價值因而被收藏或納入收藏範圍的檔。8.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的檔案定義1979年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以下簡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國際檔案理事會共同確定了檔案的工作定義——檔案是指因具有永久價值而且必須保存起來的某個機構或組織的所有非現行檔(現行工作中不再需要或不再使用的檔)。9.國際檔案理事會的檔案定義國際檔案理事會最新修訂的《檔案術語詞典》對檔案所下的定義是:檔案是由個人或組織在處理事務中形成或接收、積累的,並因其具有持續價值而保存的文獻。一、檔案的定義(二)20世紀以來提出的檔案定義第三節外國檔案的定義和價值1.美國的檔案定義美國檔案工作者協會2005年主持編纂的《檔案與檔術語辭彙表》為檔案所下的定義是:個人、家庭或組織(公共或私人)在活動過程中形成或收到的,並因其包含的資訊具有長久價值或能夠作為形成者工作或職責證據而保存起來的資料,特別是那些運用來源原則、原有順序原則和集中管理原則進行保管的資料、永久檔。2.加拿大的檔案定義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檔案與情報學院2006年編寫的《檔案術語辭彙》規定,檔案是行政機構或個人在事務處理中形成或收到的檔整體,有時等同於“全宗”。一、檔案的定義(三)21世紀以來提出的檔案定義第三節外國檔案的定義和價值3.英國的檔案定義英國和愛爾蘭檔案與檔協會給“檔案”下的定義是:個人和組織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產生的永久保存的檔,是有關過去發生事情獨一無二的重要資訊源,其範圍包括中世紀的特許狀到書信、日記、檔和筆記,以及照片、膠片和電腦磁片等。4.澳大利亞的檔案定義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檔案館2010年主編的《檔案與檔術語手冊》中提出,檔案是被鑒定為具有持久保存價值的檔,傳統意義上的檔案是指那些不再具有現行價值而有永久保存價值的檔。一、檔案的定義(三)21世紀以來提出的檔案定義第三節外國檔案的定義和價值第一,國外檔案學者從19世紀中期開始研究並提出檔案定義,直到19世紀末,他們提出的檔案定義只是針對公務活動中形成的有價值的公務檔,私人檔案尚未納入檔案的範疇。當時對檔案術語的研究還處在起步階段。第二,進入20世紀以後,檔案術語研究有很大發展,私人檔案普遍受到關注。檔案界定的範圍已經擴大到私人檔案。比如,英國檔案學者詹金遜在其檔案定義中首先亮出了“私”字,指出檔案是公私管理活動中形成的有價值的檔。義大利的檔案定義中使用了“某一機構或個人”。德國的檔案定義中使用了“自然人和法人”。美國檔案學者謝倫伯格在其檔案定義中明確指出檔案的形成者是“任何公私機構”。法國在1979年頒佈的《檔案法》中十分具體地指出,檔案的形成者是任何自然人和法人、任何官方的和私人的部門或機構。這些定義都表明,進入20世紀以後,各國普遍把私人檔案納入了檔案定義的範圍,視私人檔案為國家全部檔案的組成部分。一、檔案的定義(四)檔案定義評析第三節外國檔案的定義和價值第三,大部分檔案定義都是以檔定義為前提。英國、美國、蘇聯等在為檔案下定義時,都首先為檔下定義,指出什麼是檔,進而說明檔案只是檔的特殊部分,是由具有永久保存價值的那部分檔轉化而來的。這表明了檔案與檔具有密切關係。第四,各國檔案定義的構成要素基本相同。定義中都包含了檔案的形成者(來源)和形成原因,也就是說檔案必須是機關、組織和個人活動過程中為達到某種目的而形成的。定義中還包含了檔案的保存價值和保存場所,確切地說,檔案必須是經過鑒定確認有價值的並收藏在檔案館或特定場所以備查用的。檔案的這種保存價值可以是公務上的,也可以是文化上的;可以是證據性的,也可以是情報性的。可見,檔案定義是檔案形成特點及其自身價值的反映,為檔案下定義的目的之一在於揭示檔案的內涵和外延,讓人們認識檔案是什麼;目的之二在於揭示檔案的本質屬性,讓人們明確檔案不同於其他文獻,具有自身獨特的屬性和價值。一、檔案的定義(四)檔案定義評析第三節外國檔案的定義和價值從古代起,各國都高度重視檔案。奴隸制時期,古羅馬的統治者西塞羅在西元前63年任執政官時,曾把檔案比作“插入鞘中的劍”,把檔案視為鞏固其統治的一種武器。歐洲封建社會時期,16世紀的德國檔案學者亞克伯·馮·拉明根指出,“檔案是保持主管職權及一切權利、利益和財產的文字根據,也是君主的心臟、安慰和護衛”。17世紀的義大利檔案學者巴爾薩塔·波尼法西奧在其1632年出版的《論檔案館》一書中強調,“檔案是用來保護法律的”,把檔案看做維護法律尊嚴的工具。18世紀,德國檔案學者菲利普·艾恩斯特·斯皮斯在其1777年出版的《論檔案》一書中指出,“檔案是珍寶,是國家的胸甲和靈魂”。以上觀點和論述表明,從奴隸社會到18世紀後半期,無論是各國的統治者還是檔案學者,在看待檔案的價值時,只把檔案看做維護政權和特權的一種特殊武器。這是因為,檔案從產生起就是一種國家行政管理和政治統治的重要工具,統治者和檔案學者強調檔案的行政價值和政治屬性自然是順理成章的。二、檔案的價值(一)政權武器第三節外國檔案的定義和價值近代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中進行的檔案工作改革對近代檔案事業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開放原則的實施推動了檔案館性質的變化,也導致了檔案價值的擴展。人們開始認識到檔案在歷史、文化等其他領域的作用。從19世紀30年代起,檔案作為歷史研究的史料源泉的價值,已開始得到承認。這一時期,德國的檔案學者如馮·麥登等已開始在他們的著作中談論檔案的文化作用。他們認為有些檔案幾乎全都是被科學研究所利用。此外,人們對檔案館性質的認識也發生了變化,檔案館的建立不僅是為了維護政權和統治的需要,也開始包含歷史和文化因素。例如1838年英國公共檔案館的建立,一方面是出於實際需要的考慮,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滿足文化上的需要。20世紀是檔案學和檔案事業迅速發展的時期,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這種發展更為迅速,人們對檔案價值的認識和研究更加深入和全面。不僅檔案界在深入探討檔案的作用和價值,而且政界、學術界也在從不同視角看待檔案的作用和價值,並提出了不少頗有新意的見解。二、檔案的價值(二)歷史紀錄和文化遺產第三節外國檔案的定義和價值例如在檔案界,英國檔案學者詹金遜提出,檔案的作用在於它的公正性和真實性,歷史研究已變得大大依賴於檔案了。法國檔案學者布萊邦把保存檔案的檔案館看做是歷史研究的糧倉、機關的助手、研究者的史料供應者,認為檔案代表了人類社會文化遺產的根本部分。美國檔案學者認為,檔案館館藏的絕大部分儘管是白紙黑字之類的東西,可是它們的價值是不能用任何數量的金錢加以衡量的,因為它們過去創造了歷史,而現在又成了歷史的見證。正因為如此,美國國家檔案館才是“無價寶庫”。加拿大檔案學者亞瑟·多指出,在所有國家財富中,檔案是最珍貴的。在政界,美國第19任總統拉瑟福德·伯查德·海斯)對檔案作用的評價較富代表性。他指出,政府的案卷不論從它的全部價值來看,還是從它的歷史重要性來看,都是國家最寶貴的珍藏。在史學界,由於檔案與歷史的密切關係,歷史學者對檔案的歷史和文化價值認識尤為深刻。美國史學工作者提出,對過去文物的關心,是衡量一個國家文明水準的最好尺度,而這類文物在重要性方面居首位的就是檔案。二、檔案的價值(二)歷史紀錄和文化遺產第三節外國檔案的定義和價值20世紀9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國際檔案理事會共同制定了以拯救檔案史料為主要內容的“世界記憶工程”,並響亮地提出了檔案是人類的共同記憶的重要論點。1992年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召開的第十二屆國際檔案大會上,加拿大就提出了“社會記憶”的觀點,宣導把檔案視為一個機構、個人、國家乃至社會的記憶。後來,1996年在北京召開的第十三屆國際檔案大會進一步深化了這種認識。尼日利亞檔案代表埃思在發言中指出,檔案是一個國家的共同記憶,是集體經驗的體現,是同一文化傳統下在不同文化環境中的不同表現。檔案既是政府成長和職能運行的反映,也是國家發展的見證。一個沒有檔案的國家,必然是一個沒有記憶的國家,一個沒有智慧、沒有身份的國家,一個患有記憶缺失症的國家。因此,檔案享有與文化同等的價值。如果說未被忘卻的唯有文化,那麼未被丟棄的唯有檔案。這正如一位義大利檔案學者所說,保存檔案是人類生而固有的需要。這種需要雖然為無知者所輕視,但是永遠不能把它壓制下去。二、檔案的價值(三)社會記憶第三節外國檔案的定義和價值從“政權武器”“歷史記錄和文化遺產”到“社會記憶”,這表明國外對檔案價值的理解和認識在不斷深化,認識的高度也在不斷提升。檔案是一個國家、民族和社會成長和發展的真實歷史記錄,數千年來人類保存檔案的活動經久不衰,其原因就在於檔案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價值,檔案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歷史,也見證著文明的血脈。二、檔案的價值(三)社會記憶第三節外國檔案的定義和價值加拿大檔案學者特裏·庫克總結了檔案的四個範式——證據、記憶、認同和社區,認為當前正處於第三個範式。該範式以認同為核心,說明檔案正從支持歷史文化遺產轉變為支持身份認同和社會正義。荷蘭檔案學者埃裏克·凱特拉從集體記憶的社會框架入手,闡述了集體記憶與身份認同,以及檔案與這二者的關係,從而構成了檔案、集體記憶和身份認同的相互關聯。一方面,檔案是構建集體記憶的基礎元素。另一方面,集體記憶與身份認同天然相連,身份認同追求確認個體或集體在社會上的身份感、地位感和歸屬感,參與確認過程的有主體的信仰、價值觀、情感、利益,以及公眾輿論、通行規則、他者評價等多種要素,而集體記憶則是這一確認過程中影響重大、不可或缺的要素,常常複合上述諸多要素而存在,成為當代身份認同最重要的心理基礎。二、檔案的價值(四)支持身份認同第三節外國檔案的定義和價值目前,身份認同在國際檔案領域的主要議題有兩個:一是檔案對於社會發展和變革中公民身份認同的獨特價值,二是檔案事業變革中檔案工作者的職業身份認同。檔案不僅憑藉其原始資訊提供某個時刻或整個時期的集體記憶或群體故事,還以證件形式提供組織和個人的身份憑證,幫助人們維護自身權利。從“集體記憶”到“身份認同”,表明國外對檔案價值的理解和認識不斷深化,符合檔案“可持續性”的發展規律。二、檔案的價值(四)支持身份認同第三節外國檔案的定義和價值國際檔案學術界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研究檔案與社會公平正義的關係,但整體進展緩慢。21世紀以來,研究進展明顯加快,南非檔案學者維恩·哈裏斯是“檔案與社會正義”研究領域的權威學者,他在《檔案與正義:南非的視角》一書中提倡“檔案追尋正義,檔案工作是反對種族隔離壓迫鬥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正義而記憶”。美國檔案學者蘭達爾·吉莫森在2009年出版的專著《檔案權力:記憶、責任和社會正義》中指出檔案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途徑是“通過監督社會與政治領導為其行為負責,記錄弱勢社會群體和培育民族與社群認同等方式來維護社會正義”。英國檔案學者華萊士和鄧巴開始從理論向現實層面突破,宣導公民首先應具有獲取和利用檔案的權利,發掘被遺忘的文化記憶,並借助檔案途徑恢復被遺忘和排斥的社會記憶,顯示公平和傳遞公正。二、檔案的價值(五)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第三節外國檔案的定義和價值近年來國外召開的檔案工作者年會的議題把檔案與社會公平正義放在重要位置。如美國檔案工作者協會2008年年會以“檔案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平——我們的職業責任是什麼?”為討論主題,號召所有檔案工作者關注社會公平,積極討論檔案職業道德觀念的轉變。該協會2012年年會討論的主題是“道德追求——探索檔案和社會公平的關係”,提出維護社會公平應是檔案工作者的重要目標。加拿大檔案工作者協會2012年年會以“檔案為社會公平服務——檔案的潛在功能”為討論主題,提出檔案人員應從服務社會公平的角度出發,重新審視和鑒定先前被忽視的檔案館藏。二、檔案的價值(五)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第三節外國檔案的定義和價值由上可見,檔案具有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的重要價值,國外檔案學界宣導將檔案與社會正義密切關聯,推動公民利用檔案的權利公平、機會公平和規則公平,提高檔案機構維護社會公眾權益的影響力,有利於促進整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二、檔案的價值(五)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思考題1.簡述外國檔案起源的時間和地點。2.簡述紙張出現之前的古代檔案。3.簡述檔案載體的第一次變革及其影響。4.簡述新型檔案的含義。5.簡述新型檔案的特點。6.簡述檔案載體第二次變革的重大影響。7.簡述外國古代檔案的類型。8.簡述外國檔案定義的特點。9.綜述近現代檔案的種類。10.綜述檔案的價值。

外國檔定義第一節外國檔一、檔定義的類型二、檔定義的構成要素第一節外國檔定義狹義型的檔定義也可稱為專指型的定義,因為這種定義專指公共檔,把檔的形成者僅僅界定為“政府部門”或“公共機構”。專指型的檔定義多見於各國的檔管理法規或檔案法規中。比較典型的一是美國《聯邦檔管理法》(1976年修訂)規定:“檔是指美國政府各機關根據聯邦法律或在開展公務活動中產生或接收的,或者由機關(或其合法的繼承者)作為政府的組織、職能、方針、決議、程式、工作或其他活動等證據,或者其本身有情報價值而進行保存或適於保存的,包括各種形式和特點的簿冊、證件、地圖、照片、機讀材料和其他公文材料。”一、檔定義的類型(一)狹義型的檔定義第一節外國檔定義二是《加拿大內閣關於開放公共檔的指示》(1978年)規定:“公共檔,指通信檔、工作文摘或其他檔、地圖、圖樣、照片、影片、縮微膠捲、錄音磁帶或其他各種形式或製成材料的檔。包括:由各個政府部門或機關建立或收到的或專門保存的;包含涉及組織、職能、管理規則,或者涉及政府部門或機關活動的情報,或包括過去、現在和將來對加拿大政府有一定價值的其他材料,但不包括只為參考而收集的和保存的業務資料、庫存的出版物或印刷資料,或圖書館和博物館的材料。”三是《馬來西亞國家檔案法》(1972年)規定:“公共檔是指任何公共機構在進行公務活動中或者任何官員、工作人員在完成公務活動中正式收到的或產生的檔、證件、記錄、登記冊、印刷材料、賬簿、地圖、圖樣、圖表、照片、縮微膠片、影片、錄音帶等。”一、檔定義的類型(一)狹義型的檔定義第一節外國檔定義狹義型的檔定義主要具有三個特點:其一,它們強調檔形成機關的“公共性質”以及機構活動的“公務性質”,嚴格地將私人檔排除在外。其二,它們強調檔的“法律效力”或“行政效力”,使定義具有法律約束力。其三,它們基於貫徹執行的需要,表述往往十分直觀、明確,通俗易懂。一、檔定義的類型(一)狹義型的檔定義第一節外國檔定義廣義型的檔定義也可稱為泛指型的定義,因為這種定義將檔的形成者廣泛地界定為“一切機構、組織和個人”。換言之,廣義的檔包括一切公私檔。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西方檔案界對檔的認識開始出現廣義化的傾向,因此界定的檔定義從專指型逐步向泛指型轉變。這種廣義定義多見於檔案學論著或詞典中。蘇聯檔案學者多爾吉赫和魯捷爾松在《蘇聯檔案工作理論與實踐》(1980年)中把檔定義為“用文字、圖表、照相、錄音或其他方法把客觀事物及人類思維活動的資訊固定在任何載體上的產物”。國際檔案理事會主持編纂的《檔案術語詞典》(1984年)規定檔是“一個機關、團體、組織或個人,在履行其法定職責或處理事務中所形成、收到並保存的資訊記錄,不論其形式和載體如何”。一、檔定義的類型(二)廣義型的檔定義第一節外國檔定義到20世紀90年代,一些西方國家甚至在檔案法規中也開始採用泛指型的檔定義,比較典型的是緬甸《國家檔和檔案法》(1990年)的規定:“檔是指任何政府部門或任何其他組織或任何個人,書寫、編纂或收到的檔,包括題銘檔案、羊皮和棕櫚樹葉文獻、手稿及列印稿,以及用機械、電子等手段產生的文字、聲音和圖像記錄。”進入21世紀,國際標準化組織也認同了對檔定義的廣義理解。如2001年制定的檔管理國際標準ISO15489將檔界定為“機構或個人為履行法定義務或處理事務而形成、接收和妥善保存的具有證據價值和情報價值的資訊”。國際檔案理事會主持編纂的《多語種檔案術語》中文版中,把檔定義為“國家機構、社會組織或個人在履行其法定職責或處理事務中形成的各種形式的資訊記錄”。一、檔定義的類型(二)廣義型的檔定義第一節外國檔定義廣義型的檔定義主要具有三個特點:其一,它們所界定檔形成者的範圍比狹義型定義廣泛得多,不再只針對公共機構,而是將一切公私機構與個人盡數包括;其二,它們對檔類型和載體的揭示比狹義型定義更加抽象,不再一一列舉,而是大多採用高度概括的手法,以“不管其形式、載體和記錄方式如何”加以歸納;其三,它們大多採用“資訊”或“資訊記錄”作為檔定義的屬概念,著力突出檔的資訊屬性。一、檔定義的類型(二)廣義型的檔定義第一節外國檔定義檔的形成者,指的是產生、接收檔的特定機構、組織和個人。檔的形成目的,指的是產生和接收檔的原因。檔的形成者和形成目的,是構成檔定義的最基本的要素。國外眾多的檔定義,無論是狹義型還是廣義型,都無一例外地指明了檔的形成者和形成目的。狹義型的檔定義,一般把檔的形成者僅僅界定為“政府部門”“公共機構”或“公共官員”;形成目的是“開展公務活動”或“履行法定職責”。廣義型的檔定義,其形成者不再局限於特定的範疇,而是涵蓋了一切“機構、組織和個人”;形成目的大多是“履行法律職能”或“處理公私事務”。之所以說檔的形成者和形成目的是構成檔定義的最基本要素,是因為外國的檔定義首先揭示的就是這一要素。狹義型和廣義型的檔定義均不例外,所不同的只是對形成者範圍的界定有大有小。二、檔定義的構成要素(一)檔的形成者和形成目的第一節外國檔定義檔的價值從不同角度可能會有不同區分。當前國際檔案界普遍接受了美國檔案學者謝倫伯格的經典論述。謝倫伯格在其代表作《現代檔案——原則與技術》一書中指出:“成為公共檔案的檔有兩種類型的價值:對於原機構的原始價值,對於其他機構和非政府使用者的從屬價值。”這裏的“原始價值”(primaryvalue)和“從屬價值”(secondaryvalue)主要是從服務對象的角度加以區分的。二、檔定義的構成要素(二)檔的價值第一節外國檔定義檔如實地記錄了政府機構、組織和個人進行社會活動的全過程。對其形成機關來說,它可以具有記事和辦事工具的現行功能,可以作為機構職能和工作活動的證據,還可以充當機構決策的依據。這樣一來,檔對其形成機構的原始價值便成為機構積累和保存檔的直接動力。除了對原機關的原始價值之外,檔中記載的各種資訊,也可以為其他機構和個人所利用,發揮其情報或參考作用,因此檔定義中又必然需要揭示出檔的從屬價值。二、檔定義的構成要素(二)檔的價值第一節外國檔定義檔是特定形成者開展社會活動的產物,社會活動的豐富和複雜導致檔在數量上具有不斷增長、不斷積累的特點。檔的類型也在不斷增多。除傳統的政務檔之外,大量的專業或專門文件,如會計檔、司法檔、訴訟檔、藝術檔、科技檔、地質檔、測繪檔等也源源不斷地產生。檔的內容也在不斷豐富。廣泛的形成者、複雜的社會活動、多種多樣的類型,都導致檔的內容非常豐富,用“包羅萬象”來形容並不誇張。檔的載體是指檔的“製成材料”。國外檔的載體相當豐富,從古代的石板、泥板、木板、蠟板、紙草、羊皮紙、棕櫚葉到近代的紙張,再發展到當代的膠片、磁帶、磁片、磁鼓、光碟,等等。二、檔定義的構成要素(三)檔的特點第一節外國檔定義在邏輯學上,下定義的基本方法是運用“種差+屬概念”。種差主要是概念本質特徵的反映,是概念內涵的基本體現;屬概念則是概念外延的一種體現,是被定義概念上屬的類別範圍。國外的檔定義,無論採用何種表述形式,最終都要落實到特定的屬概念上,否則無法準確地揭示出檔是什麼。事實證明,檔的屬概念的確是檔定義的構成要素之一。從以上列舉的國外檔定義來看,國外檔定義的屬概念主要包括三種:一是“檔材料或材料”,二是“記錄”,三是“資訊或資訊記錄”。狹義型的檔定義大多採用前兩種屬概念,廣義型的檔定義一般採用最後一種屬概念。屬概念定位的變化實質上反映出國外對檔屬性認識的深化。二、檔定義的構成要素(四)檔的屬概念第二章外國檔的基本功能和類型第二節外國檔一、檔的基本功能二、檔的類型第二節外國檔的基本功能和類型一、檔的基本功能檔的基本屬性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記錄性。檔是政府機關、社會組織和個人等在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中產生的,以其具體內容反映形成者的特定活動,具有很強的記錄屬性。包羅萬象的內容使得檔成為一種傳遞資訊和存儲知識的載體和工具。二是原始性。圖書、報刊、文獻、資料等都是記載知識的載體,也都具有明顯的記錄屬性。但檔最初是作為行政管理或社會溝通的辦事工具,為了處理特定事務的需要直接產生的,不是事後編寫或隨意收集的材料,因而具有原始性的特點。(一)檔的基本屬性第二節外國檔的基本功能和類型一、檔的基本功能兼具記錄性和原始性於一體的檔,衍生出兩個方面的基本功能。首先,檔的記錄性導致檔具有傳遞資訊和存儲知識的基本功能。外國諸多檔定義對“形成目的”的揭示表明,檔產生的原因大多是“開展公務活動”“履行法定職能”或“處理公私事務”。這說明文件是國家和社會管理的辦事工具,起著上傳下達、規範公眾行為、調節社會秩序的作用。其次,檔的原始性導致檔具有管理憑證和工作依據的基本功能。檔反映了制發機關的意圖,具有重要的現行效用,受文單位都要以此作為工作的依據。檔由於直接產生於形成者的管理活動之中,忠實地記錄了管理活動過程的原貌,因而成為管理活動中不可替代的原始憑證。(二)檔的基本功能第二節外國檔的基本功能和類型二、檔的類型根據檔的歸屬權或所有權,檔可以區分為公共檔與私人檔兩大類。公共檔(publicrecords)是政府部門或公共機構在履行法定職責或處理業務職能過程中直接產生的檔統稱,是公共機構開展公務活動的記錄。按照國際檔案理事會最新修訂的《檔案術語詞典》的解釋,公共檔一是指公共事務性的法定檔,二是指向公眾開放提供查閱的檔。國際檔案檔管理協會編輯的《通用術語辭彙表》(2000年)規定公共檔是指“由任一公務員、官員、董事會、委員會、機關、機構、行政區、組織或其他政府部門形成或收到的,與公共事務有關或者由一個機關作為行為證據或由於內部資訊而保存的任何檔、手寫或印刷書籍、公文或圖畫、地圖或設計圖,照片或縮微膠片,錄音帶或類似裝置”。這些代表性定義明確地揭示出公共檔的基本特性——由政府機關或公共機構形成;歸政府機關或公共機構所有產生於公務活動之中;記錄和反映公務活動。(一)按照檔的所有權進行分類第二節外國檔的基本功能和類型二、檔的類型私人檔(privaterecords)與公共檔相對立,是除公共機構之外的私人機構、團體、組織、家庭、家族和個人在其社會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檔統稱。按照國際檔案理事會最新修訂的《檔案術語詞典》的解釋,私人檔是指“非官方性質的機關、團體、組織所形成的或非官方來源的檔”。國際檔案檔管理協會編輯的《通用術語辭彙表》規定,私人檔通常用於“指代私人部門(企業)形成的檔”。(一)按照檔的所有權進行分類第二節外國檔的基本功能和類型二、檔的類型法國是世界上私人檔管理最具成效的國家之一,他們認為,凡是不由國家提供經費的單位和個人形成的檔,甚至政府人員在非公務活動中形成的檔都屬於私人檔。通常包括:個人的信函和日記;個人獎懲記錄;房屋購買契約等與經濟活動相關的個人檔;等等。可以看出,私人檔的基本特性包括:由私立機構、私人團體、家庭、家族或個人形成;歸私立機構、私人團體、家庭、家族或個人所有;產生於非公務活動之中;記錄和反映私人事務或活動。(一)按照檔的所有權進行分類第二節外國檔的基本功能和類型二、檔的類型根據檔形成的領域,檔可以區分為綜合管理性檔與專業(專門)性檔兩大類。綜合管理性檔一般是記錄一個國家各個歷史時期的政務決策、行政管理、對外交往等公務或政務活動的檔統稱。專業(專門)性檔一般是指負有特定職能的專業部門在其專業職責或專門活動中形成的檔統稱。綜合管理性檔一般也稱公務檔或政務檔,其主要特點是檔反映的職能具有較為明顯的行政管理色彩,是政務活動的綜合性記錄。它包含規範類檔、領導指導類檔、報請類檔、知照類檔、證明類檔和會議檔,等等。專業(專門)性檔是社會分工發展的產物,是專業部門職能專業化和專門化的結果。其主要特點是檔記錄和反映的職能具有較為明顯的專業特點。其主要門類包括:經濟檔、科技檔、醫療檔、人事檔、司法訴訟檔、地質檔、氣象檔、水文檔,等等。(二)按照檔的形成領域進行分類第二節外國檔的基本功能和類型二、檔的類型根據檔的載體,檔可以區分為紙質檔與新型載體檔兩大類。紙質檔無須多言,新型載體包括照片、影片、錄音帶、錄影帶、磁帶、磁片、光碟等等。當前最為熱門的新型檔當屬電子檔,國際檔案檔管理協會編輯的《通用術語辭彙表》規定,電子檔是指“儲存在電子載體上、容易讀取或修改的檔”。定義十分簡潔,但不難看出電子檔具有容易被修改的弱點,這對檔的憑證價值以及檔轉化為檔案長久保管無疑是不利的。正因如此,電子檔的真實性和長久保管成為當前國際檔案界重點研究並著力解決的重要課題。(三)按照檔的載體進行分類第二章檔與檔案的關係第三節外國檔一、檔——檔管理的對象二、檔與檔案的關係三、檔管理與檔案管理的關係第三節檔與檔案的關係20世紀40年代,美國最早提出了檔管理(recordsmanagement)概念並使之發展成為一項專門的管理活動,負責對進館前的檔進行有效的保管、利用和處置。此後,各國紛紛接受檔管理的概念並展開了檔管理活動。到目前為止,各國對檔管理含義的表述儘管繁簡各異,但基本取得了一致認識。一、檔——檔管理的對象第三節檔與檔案的關係一、檔——檔管理的對象(一)檔管理的含義1.美國第一種是美國歷史學界的宏觀定義。他們認為檔管理指的是“一種將現代文明必不可少的檔案檔有選擇地削減至易於管理的比率的活動。為了研究的目的,既要永遠保存那些具有長遠文化價值的檔,又不損害材料實質上的完整性”。第二種是美國《聯邦檔管理法》的法規定義。該法認為檔管理指的是“與涉及檔產生、保管、利用、處置等有關的計畫、管理、指導、組織、訓練、發展等的管理活動”。第三種是美國檔案界通行的詳細定義。美國國家檔案與檔署認為檔管理指的是“對檔從產生到最後銷毀,或為永久保存而移交到檔案館的生命過程的控制活動,包括保證檔的有效利用,防止工作中產生和使用一些不重要的便條式的檔,改善檔的整理和收集方式,在檔中心為檔提供專門的管理和廉價的存儲,確保日常工作中使用時不再對檔進行專門處理”。第三節檔與檔案的關係一、檔——檔管理的對象(一)檔管理的含義2.英國英國也是對檔管理研究較多的國家之一。它對檔管理含義的認識集中表現在英國檔案學者邁克爾·庫克的專著《檔案管理》中。庫克把“檔管理”定義為“與在檔產生、保存、利用和處置方面實現經濟和有效管理有關的總的管理領域”。英國《文獻術語詞典》將檔管理定義為:“保證檔的使用、保存和處置高效和經濟的活動以及挑選那些具有價值的檔永久保存的活動。”3.阿根廷阿根廷也是對檔管理有著較深研究的國家之一。它對檔管理含義的認識集中體現在阿根廷檔案學者路易斯·比阿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