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课件_第1页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课件_第2页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课件_第3页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课件_第4页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內容提要*國家、國家與民族理論*新疆與內地的經濟文化聯繫*新疆與內地的政治關係第一節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一、人類政治生活的必要性政治是人類過有組織、集體生活的核心機制:公共事務管理與組織;資源分配;

爭端的解決;追求生活價值和意義;二、國家理論

1、國家在政治中的核心地位

2、國家產生的原因與過程

產生原因假說:神啟說、暴力說、自然說、契約說、衝突說、戰爭說、貿易說、水利灌溉說馬克思主義起源說:階級衝突說—生產力-社會分化-階級衝突-國家出面維持秩序一般過程:氏族--部落—部落聯盟—國家

3、國家目的

馬克思主義:國家是為了使衝突限制在秩序範圍內新制度主義:促進社會產出最大化和統治者租金最大化現代政治學:安全、秩序、社會基本正義4、國家特徵:地域性、公共權力5、國家要素:國民、政權、領土、主權6、國家形式:傳統分類—6類馬克思主義分類—4類現代分類—3類

7、國家主權及其重要性國家主權的涵義、內容主權是現代民族國家形成的最主要標誌,即國家是由人民組成的社會,佔有一定的領土,不受外來的統治,一個有組織的政府。主權與國家的關係極為密切,它是國家的要素,是國家的靈魂。國家必須有主權,而且必須有完全的主權;主權不容分割,不能轉讓,更不能喪失。主權與國家是生死存亡的問題,存則共存,亡則共亡。所以任何國家必須竭盡其全力來維護它的主權,維護主權是國家的神聖職責。

8、維護國家主權的方式與手段第一節三、國家與民族1、國家與民族的區別產生的原因不同

國家的消亡與民族的消亡規律不同表現形式不同國家與民族的“邊界”不同國家與民族的穩定性不同

2、國家與民族的聯繫

國家的形成與民族的形成有聯繫國家的發展與民族的發展有聯繫民族是國家的依託,國家存在的基礎是民族國家的疆域與民族的分佈區域常常交錯重疊國家與民族的關係表明,把民族與國家分割開,單純強調某一方面的做法是錯誤的.

國家與民族完全重疊

——民族國家國家包含若干民族

——多民族國家一個民族分佈多個國家

——跨國(境)民族國家民族

3、多民族國家建構中的五種危機

4要素只是國家建構的條件,穩定國家的形成還要克服5種危機,即:

認同危機、合法性危機、滲透性危機、參與性危機、分配性危機認同危機是第一個危機,歷史上,克服認同危機的主要手段是戰爭。民族主義及其與國家的複雜關係

第一節四、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

1、古代“中國”的涵義

1)“中國”一詞的出現“中國”一詞至遲出現在西周初年,周武王滅商後,認為上天將“中國”交付給了他,佔有了商的京師,“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在這裏,“中國”是指王朝京師之地。隨著西周在天下四方的政治影響不斷擴大,西周對促進各民族共同體之間的逐步滲透與融合及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等方面不斷發揮著頗為重要的作用,西周王朝正在發展成為一個領土主權相對統一完整的嶄新的國家,“中國”的含義也在不斷擴大。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齊、韓、趙、魏、秦、楚、燕等國都稱為中國。秦漢統一後,其疆域內的大部分地區也都稱中國。

2)“中國”一詞的地域涵義“中國”一名自西周初年出現以來,迄於戰國,其所指地域隨著對象與時代的不同,也不盡一致。第一,指京師。《詩經·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惠此京師,以綏四國”。此處京師即都,四方、四國指華夏諸族。第二,指國中、國都。第三,指王畿,即指周天子的都城地區。第四,指天子直接統治的地區。第五,指華夏諸國。周天子直接統治區即周國既可以稱“中國”,分封的華夏族諸侯列國也不甘居後,於是“中國”也可以用以指稱西周和華夏這個總體。第六,指地處中原之國。

秦漢統一後,隨著新的大一統局面的出現,中國的地理內涵大大地擴展了。《史記·秦始皇本紀》敘述秦地:“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也就是說,秦朝的遼闊疆域——北起河套、陰山山脈,東北向至遼河下游流域及朝鮮西北部一隅之地,南至今越南東北一角和兩廣,西起隴山、川西高原和雲貴高原,東至海——均已歸入“中國”;而這一“中國”範圍,既使秦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家,也構成了以後歷代中原王朝疆域的主體,成為地域概念中國發展的根基。西漢時代尤其是武帝時期,中國的範圍較秦又有拓殖:南、北略同於秦而或稍有擴展,東面擴展到今朝鮮中部,西有河西及廣大的西域,又西南達川西南及雲貴等省,南有越南的中北部--這一直接統治區,為現代中國的廣大疆域奠定了基礎。由秦、西漢以政治統治為基礎的中國地域範圍的演變,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隨著統一國家的形成、疆域的擴大,中國的地域範圍也在不斷變化和擴大;一般來說,一個中原王朝(或稱中央王朝)建立了,它的直接統治區就可以被稱為中國。3).“中國”一詞的文化涵義文化涵義上的“中國”,其標準又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也就是說,文化上達此標準者,即為“中國”;反之則為蠻夷。然而,文化是不斷進步的,於是“中國”的地域範圍不斷放大,而“中國”的成員也不斷地增多。文化的“中國”意義之偉大,正在於此!4.)“中國”一詞的王朝或政權“法統”涵義歷史上非漢族建立的國家也往往自稱中國,尤其在分裂時期更是如此,有時還與同期存在的漢族統治者建立的政治爭奪“中國”名號。如十六國時期的羯人石勒、氐人苻堅,自居“中國皇帝”,指東晉為“司馬家兒”、“吳人”。南北朝時期,北朝政權以中國正統自居,罵南朝為夷。喀喇汗王朝的可汗往往自稱為“桃花石汗”,即“中國汗”,不僅意味著喀喇汗王朝轄地在地域上是中國的一部分,而且其政權也是“正統”的王朝。5).歷史上的“中國”所指的範圍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總例》:“18世紀50年代清朝完成統一之後,19世紀40年代帝國主義入侵以前的中國版圖,是幾千年曆史發展所形成的中國的範圍。歷史時期所有在這個範圍之內活動的民族,都是中國史上的民族,他們所建立的政權,都是歷史上中國的一部分”。具體地來講,歷史上中國的範圍,就是今天的中國加上巴爾喀什湖和帕米爾高原以東,蒙古高原和外興安嶺以南,這一範圍是中國歷史演變成一個統一的、也是最後的封建帝國清朝所達到的穩定的最大疆域。

總之,“中國”一詞不同涵義的變化,充分反映了這樣的史實:

中國的歷史是中國境內各民族——無論文化高低,地域遠近,是漢族抑或非漢族——共同締造的;中國的版圖是由中原和邊疆共同組成的;現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繼承與發展。

2、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形成與發展的歷史線索:

夏朝—華夏文化成型

商周—早期民族、部落交流融合

春秋戰國—民族大融合

秦朝—第一次實現中國統一,奠定中華民族統一聯合基礎

漢、唐、元、明、清—不斷分合、融合、統一、深入交流、鞏固發展

3、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特點從國家的四個要素即國民、領土、政府、主權為原則,根據歷史史實,我們可以明確看到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四個特點:第一,“中國”這一國家中的人民,是由多民族構成,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等的發展也是多民族共同努力的果。第二,歷史上中國的領土、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和發展的,歷史上中國的邊界也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守衛的。第三,在歷史上各民族都或多或少地參與政權機構的建設,為國家的強盛作出了貢獻。第四,國家主權是國家要素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歷代中央政權都對全國各地行使著有效的行政管轄權、司法權、賦稅權、駐軍權。第一節五、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費孝通)中華民族是包括56個民族的民族實體,其成員有共同的歸屬、認同意識和情感多元一體格局形成有一個從分散到結合一體的過程;漢族是一體化的核心漢語是逐漸通用的語言;漢族農業經濟是凝聚力形成的主要來源;農業經濟與少數民族地區的畜牧經濟形成互補各民族人口規模上大小懸殊中華民族在形成一體化過程中,先後經歷了北牧、南農兩大次級統一體,而後形成以漢族為中心大一統格局中華民族、漢族和少數民族是兩個不同層次的認同體,漢族和少數民族是同一層次,中華民族是更高一層次。不同層次並行不悖,共同構成多元一體。

第二節新疆與內地的聯繫一、西域與新疆的概念

1、“西域”一詞的狹義和廣義所指

狹義的西域是指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以東,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天山南北地區。廣義的西域主要指玉門關、陽關以西,中亞、西亞地區,及至地中海、東歐、北非的廣大地區。今天的兩關,已不再具有文化意義上界限的作用,也不具有區分中原與西域的地理界限意義.玉門關陽關

2、“新疆”的概念清朝在平定准噶爾政權和大小和卓叛亂以後,在各類文獻包括皇帝的諭旨和大臣的奏摺中,都把今新疆地區稱為“西域”、“新疆”,或並稱“西域新疆”。

清政府看来,“西域”是中國西部地區的總稱,它包括今青海、西藏、新疆,並且一直到達清朝統治勢力所達到的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廣大地區,此範圍比當時清朝政府稱為“新疆”的範圍大得多.乾隆帝自稱為“十全老人”,為了炫耀自己的“十全武功”,他往往把在自己在位時統一的我國某一地區稱為“新疆”,由此,清朝政府就把乾隆帝之前已屬於自己管轄的今新疆東部地區看作為“舊部”,而把乾隆時期歸屬自己管轄的今新疆中部、西部地區稱為“新疆”。

對乾隆帝個人而言,今新疆東部地區在他當皇帝之前就已歸屬於清朝管轄,是“舊部”,不是屬於自己的“武功”。而今新疆中部、西部地區,卻是他在位時期,消滅了准噶爾勢力和大小和卓叛亂勢力之後才納入清朝的管轄之下的,這屬於自己的“武功”,因此,對乾隆帝個人來說,這一地區確為乾隆“新開闢的疆土”。乾隆皇帝本人也在諭旨中說:“漢時西陲塞地極廣,烏魯木齊及回子諸部落(指今南疆)皆屯戍,有為內屬者。唐初都護開府,擴大地及西北邊”(《清高宗實錄卷482》)。可見,清朝政府及最高統治者是把自己在今新疆及其周圍地區的統治,視為前代中央王朝在這一地區進行統治的延續,其“主權”意識是非常明確的。

新疆行省的正式設立

A、近代有識之士對新疆作為中國行政區政治地位的認識:龔自珍、林則徐

B、19世紀西北地區邊患

C、左宗棠與新疆:1876,4-1878,1

滅阿古柏;1880-1881收伊犁

D、政治輿論變為政治決策:1884E、原因與意義

F、左宗棠、劉錦棠的貢獻

二、新疆與內地的經濟聯繫1、先秦時期新疆與內地的經濟交流

1)文獻資料記載的新疆與內地的聯繫:

周穆王(前976—922年在位)與西王母之國

吉日甲子,天子賓於西王毋。乃執白圭玄璧以見西王毋,好獻錦組百純,□組三百純,西王毋再拜受之。□乙丑,天子觴西王毋於瑤池之上,西王毋為天子謠曰:“白雲在天,山陵自出。道裏悠遠,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能複來。”壬申,天子西征。晉·郭璞<穆天子傳>卷之三

甲戌,至於赤烏。赤烏之人□其獻酒千斛於天子,食馬九百,羊牛三千,穄麥百載,天子使祭父受之。曰:“赤烏氏先出自宗,大王亶父之始作西土,封其元子吳太伯於東吳,詔以金刃之刑,賄用周室之璧。封丌璧臣長季綽於舂山之虱,妻以元女,詔以玉石之刑,以為周室主。”

<穆天子傳>卷之二

2)考古資料所反映的西域與內地的聯繫:海貝、銅鏡、和田玉西王母傳說中的西王母天山天池:穆王西王母會晤地?和田玉

2、漢代新疆與內地的經濟聯繫張騫出使西域前141年漢武帝即位,欲聯合大月氏人共同打擊匈奴。於是有張騫出使西域。出使共二次。第一次是前138年,聯絡大月氏人,於前126年回到長安,曾到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第二次是前119年,聯絡烏孫人,於前115年返回長安。張騫出使西域,增進了中原對西域的瞭解,極大的促進了中原與西域的交流,也促進了絲綢之路的繁榮。張騫出使西域(敦煌壁畫)漢佉二體錢漢佉二體錢

3、魏晉南北朝時期新疆與內地經濟聯繫

法佉盧二體錢龜茲漢墓葬(庫車發掘,2007年)

4、隋唐時期中原與西域經濟關係5、明代中原與西域經貿關係

據《明實錄》的記載,吐魯番總督曾多次與明朝聯繫通商事宜。曾在葉爾羌汗國遊歷二年,並於1605年到達明朝肅州(酒泉)的葡萄牙人鄂本篤在其《鄂本篤訪契丹記》中說,葉爾羌汗國組織前往明朝的商隊,“商隊領袖,為王所任命”,“王付以全權。在全途間,可以管轄商人”。西域地區輸入到明朝的一種染料回回青尤其受明朝的歡迎。古絲綢之路上的天山故道開元通寶(庫車出土)

6、清朝西域與中原經貿關係

《清實錄》中記載了自順治到康熙帝時吐魯番、哈密等地多次與清朝通商的情況,並且清朝政府也對葉爾羌汗國進貢使團的次數、人數、貢品的數量等都作了較為詳細的規定。清朝與葉爾羌汗國的通商貿易關係一直持續到葉爾羌汗國滅亡,它有力地促進了清朝與西域關係的加強。思考題1、歷史上西域與中原經濟聯繫的形式有哪些?

2、西域與中原聯繫密切的客觀因素是什麼?

結論

——新疆與內地經濟的一體性

在古代資訊和交通極不發達的情況下,要保持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的統一,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其遼闊的地域內,不同區域之間的經濟形成密不可分的、相互依存的、有機的整體。

新疆與內地密切的經濟交流,不僅豐富了各族人民的物質生活,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新疆與內地不同的經濟類型之間,有極強的互利、互惠、互補性,因此相互依存,聯結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而保證了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三、新疆與內地的文化交流

1、漢代內容:典章制度、文字、藝術

民豐尼雅出土的漢簡

2、魏晉南北朝時期交流內容:儒學、佛學、音樂人物:朱士行、鳩摩羅什“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1995年民豐尼雅出土)

3、唐代文化交流內容:儒學、文字、藝術人物:玄奘、尉遲父子、蘇祗婆租葡萄園契(吐魯番出土,唐代)回鶻供養人(庫木吐拉石窟)吐魯番出土的唐代絹畫

4、五代遼宋金時期

《福樂智慧》與《突厥語大詞典》的記載西遼語言與宗教政策

5、元代廉希憲、貫雲石、魯明善、丘處機、馬祖常、薩都剌

6、明代:三次出使西域的友誼使者陳誠

7、清代:官學、伊犁將軍松筠、和瑛與《回疆通志》、阿不都熱依木的詩篇貫雲石作品三首

小梁州.四時四景

芙蓉映水菊花香,滿目秋光,枯荷葉底鷥鷺藏.金風蕩,飄動桂枝香,雷峰塔上登高望.見錢塘一派長空,湖水清,江潮漾,天邊斜月,新雁兩三行

中呂.紅繡鞋

挨著靠著雲窗同坐,看著笑著月枕雙歌.聽著數著愁著怕著早四更過.四更過情未足,情未足夜如梭.天那,更閏一更妨甚麼.

神州寄友蒼海茫茫敘遠音,何人不發故鄉吟.十年故舊三生夢,萬裏乾坤一寸心.秋水夜看燈下劍,春風時鼓壁間琴.爾來自愧頭尤黑,贏得人呼小翰林.元詩

越臺懷古

薩都剌

越王故國四圍山,雲氣尤屯虎豹光.銅獸暗隨秋露泣,海鴉多背夕陽還.一時人物風塵外,千古英雄草莽間.日暮鷓鴣啼更急,荒臺從竹雨斑斑.

過李陵臺

薩都剌

降入天驕愧將才,山頭空築望鄉臺.蘇郎有節毛皆落,漢主無恩使不來.青草戰場雕影沒,黃沙鼓角雁聲哀.那堪攜手河梁別,淚灑西風骨已灰.

踏水車行

馬祖常松槽長長櫟木軸,龍骨翻翻聲陸續.父老踏車足生繭,日中無飯倚車哭.幹田犖確稚禾槁,高天有雨不肯下.富家操金射民田,但喜市頭添米價.人生莫作耕田夫,好去公門為小胥.日日得錢歌飲酒,朝朝買絹與豪奴.識字農夫年四十,腳欲踏車腳無力.長謠宛轉臥隴間,誰能聽此無淒惻.

結論文化有著強大的穿透力和粘合力,中華民族文化的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其開放性、融合性。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很早就說過:“有教無類”。任何一個人,無論其民族、種族、地域,都可以通過教育、教化使成為“君子”,正是這樣一個博大的胸懷,造就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把邊疆與內地、漢族與少數民族的文化熔鑄為一體,從而形成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民族文化。第三節新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歷代中央政權對新疆的行政管理

1、漢代:西域都護(前60年)、西域長史

2、三國兩晉南北朝:西域長使、郡縣制推行

3、唐代:安西都護府(640年)、北庭都護府(702年)及其機構設置

4、元代:1251年在別失八裏等處

行尙書省

5、明代:設哈密衛冊封民族首領等

6、清代:伊犁將軍府(1762)、新疆省龜茲故城龜茲故城結論新疆與中央政權關係的總走向是日趨緊密,但同時所受到的外來干擾和不穩定因素也日益複雜。尤其是世界歷史進入近代以來,中國受到資本主義擴張壓力前所未有,但在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始終保護了這種歷史形成的密切聯繫並得到大大加強。新疆的地理位置、氣候、生態環境、經濟條件和生計方式,決定了它要生存發展就必須與中原農耕文明保持一種密切聯繫。而它的地理位置以及在歷史上所形成的民族文化傳統,也決定了其現今在安全和穩定方面的重要位。歷史證明,新疆地方政權與中中央政權聯繫緊密時,新疆就能正常而穩定地發展;反之,則停滯和倒退。第三節二、歷代中央政權在新疆設立的軍事機構與駐軍

1、漢代:使者校尉、西域都護、駐軍屯田

2、隋朝:鄯善、且末、伊吾三郡

3、唐代:都護府與府兵制度、地方(羈縻)州武裝

4、元代:蒙古軍、漢軍、新附軍、軍屯

5、清朝:伊犁將軍、八旗兵與綠營兵、換防與駐防

18世紀錫伯與達斡爾族西遷克孜爾尕哈烽火臺唐永隆元年(680)軍團牒(吐魯番出土)第三節三、歷代中央政權在新疆實施的賦稅制度與法律制度

1、賦稅制度漢代:貢賦魏晉南北朝:貢賦唐朝:均田制度和租庸調製、商稅元朝:牙老花赤主持徵稅、哈贊忽贊主管戶籍清朝:未建省時按“地丁合一”,建省後按《清丈田賦章程》

2、司法漢、唐:軍政長官兼理司法元代:提刑按察司清代:行政兼理,另定《回疆則例》

四、新疆各族人民對祖國的認同

1、古代樸素的國家認同觀念

2、歷代西域對中央、中華民族的認同及其方式漢代:使者聯繫(前期)、西域政權歸漢、和親政策魏晉南北朝:漢朝政治信物的保留喀喇汗王朝(9-12世紀):“桃花石汗”高昌回鶻政權(9-12世紀):“甥舅關係”清朝:平定叛亂、土爾扈特歸國、新疆人民與英國沙俄侵略者的鬥爭3、認同感的發展趨勢和方式?

黃鵠歌

漢.劉細君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穹廬為室兮氈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居常思土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解憂公主(漢,前120-49)昭君(漢)寧國公主(唐)文成公主(唐)

本章作業題

1、結合史實,說明西域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試論述張騫通西域的歷史意義。第一節新疆的民族變遷與發展變化一、先秦至秦漢時期的西域諸民族

1、關於“種族”(人種、種屬)赫胥黎的四人種分法:mongolo\negro\europaus\australin

現代人類學六人種分法:高加索人、剛果和開普人、澳大利亞人、東亞人、印度次大陸人、西半球和殖民地人2、種族主義及其表現種族主義聖經:1853年法國社會學家戈比諾<論人類種族的不平等>

政策:種族隔離\種族歧視\種族滅絕

3、古代活動在西域的主要人種(1)歐羅巴人種,在西域地區佔優勢(塞人、烏孫人)。(2)蒙古利亞人種(匈奴人、回鶻人)。(3)歐羅巴人種與蒙古利亞人種的混合類型樓蘭美女幹屍小河公主與復原像(羅布泊出土)

4、先秦至秦漢時期西域居民的語言

(1)印歐語系:塞人、月氏人。(2)阿爾泰語系:烏孫人、匈奴人。(3)漢藏語系:漢人、羌人。

5、先秦至秦漢時期西域諸民族塞人:中亞、西伯利亞伊犁-喀什米爾月氏人:河西伊犁中亞烏孫人:河西伊犁蔥嶺羌人:河湟流域塔里木南緣漢人:內地遷入匈奴人:蒙古高原西遷、南遷塞人酋長陵(阿勒泰青河縣三道海子)

匈奴人今天四川羌族人6、魏晉至明朝的西域諸民族鮮卑人、柔然人、高車人、口厭噠人、吐谷渾人、悅般人、突厥人、吐蕃人、回紇人、契丹人、蒙古人。

鮮卑人石洞

突厥人吐蕃人

契丹人飲馬圖

契丹人髮型

三、清至民國時期新疆民族格局的形成1、清至民國新疆的諸民族維吾爾族、漢族、回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蒙古族、塔吉克族、滿族、達斡爾族、錫伯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塔塔爾族2、新疆民族格局的形成清代至民國時期,大致形成了今天新疆各民族的基本格局。這包括分佈區域、民族數量、經濟形態等。但這種基本格局並非意味著沒有變化,因為新疆是中國的領土,必然存在著其他民族成員進入新疆從事勞動生產等活動。維吾爾族漢族俄羅斯族

塔吉克族烏茲別克族塔塔爾族錫伯族老漢滿族美女哈薩克族MM烏孜別克族MM好漂漂哦,哪個族的MM呢?

思考題:

1、古代西域諸民族遷徙的形式、動因、影響是什麼。

2、為什麼說今天新疆各民族是歷史形成的?這對我們搞好民族工作有什麼意義?第二節歷史上各族人民對新疆的開發一、先秦秦時期各族人民對新疆的開發新疆的自然條件和資源狀況,以及古代生產力水準,決定了經濟發展必然是一個漫長過程.同時,頻繁的戰事和遷徙,使得經濟發展難以保持穩定.直到今天,仍然處於開發中。1、原始社會農業和畜牧業為主,以狩獵和打漁作為經濟生活的補充手段。還有手工業、商業。

樓蘭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工具

二、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族人民對新疆的開發1、西漢及其後來歷代中央政府在西域的屯墾農業

屯田對新疆經濟發展有何意義?2、畜牧業、手工業的發展畜牧業在漢代成為新疆主要的經濟行業3、頻繁的人口遷徙流動,使新疆吸收了包括漢、塞、烏孫、突厥等民族不同的生產技術,促進了當地經濟進步。漢族在農業、水利事業、冶鐵業等方面對西域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西域少數民族在畜牧業、園藝業、手工業等方面對西域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因此,新疆的經濟成果是各民族長期以來共同創造的。

窮庫木漢軍屯田遺址(新疆慰犁縣)

三、唐宋元明時期各族人民對新疆的開發

1、唐朝:駐軍屯田的規模進一步擴大;手工業產量、品質、品種都有發展;回鶻政權治下的玉石加工、制革業;喀拉汗王朝的採礦、冶煉、制陶、紡織

2、元朝:官營屯田面積繼續擴大;釀酒(葡萄酒)、棉紡技術在民間的發展交通道路商貿業的促進葉兒羌汗國政策支持下的特色農業極大發展

唐薑行本紀功碑文

四、清朝時期各族人民對新疆的開發

1、准噶爾蒙古在北疆地區發展畜牧業、農業和手工業。

2、清朝統一新疆後在全疆各地全面發展農業、各行業、手工業、商業。

清朝政府發展新疆經濟的措施

大力發展屯田:民屯、回屯、犯屯

发展城镇建设;遷移內地回、漢人開荒種地;

興建馬、牛、羊、駝各牧廠。

发展采矿、冶铸等手工业。

铸造钱币,发展商业。

3、晚清政府對新疆的經營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期對新疆經濟發展採取的措施林則徐、劉錦棠等人的建設天山古代冶煉場遺址(新疆拜城縣)第三節當代中國及新疆的民族概況及其歷史啟示一、當代中國民族概況

1、我國當代人口、民族分佈概況根據國家統計局2008年2月28日發佈的“200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07年年末全國總人口為13212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681人。全年出生人口1594萬人,出生率為12.10‰;死亡人口913萬人,死亡率為6.93‰;自然增長率為5.17‰。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20.22。附:2007年中國人口主要數據表,下頁

漢族115940萬,占總人口數的91.59%;少數民族人口10643萬,占8.41%;漢族分佈在全國,主要集中於黃河、長江、珠江流域和松遼平原;各少數民族主要分佈於西北、蒙古高原、西南、華南等邊疆地區。

2、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民族分佈發生的變化

A、民族雜居程度進一步擴大。

B、民族人口流動的趨勢有了新的變化:從原居住地向經濟基礎發達和城市流動的趨勢明顯增強。

C、各民族的共同性將日益增多,但各民族特點將長期存在。

二、當代新疆民族概況1、新疆人口總數

2007年2月7日,自治區統計工作會議公佈了自治區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截止2005年年底,新疆全區常住總人口2010.35萬,其中人口總數排在前三名的是喀什地區(365.41萬)、伊犁州直屬縣(260.57萬)、烏魯木齊市(233.20萬)。

2、各民族分佈地域

維吾爾:主要在和田、喀什、阿克蘇

漢族:主要在天山北部和東部

哈薩克:伊犁、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巴裏坤縣

蒙古: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布克賽爾縣

回族:昌吉州、焉耆縣

柯爾柯孜:克孜勒蘇自治州

塔吉克:帕米爾高原

錫伯:察布查爾、烏魯木齊、伊寧、霍城

烏孜別克:伊寧、烏魯木齊、莎車、木壘哈薩克自治縣

3、人口分佈的地域特點人口分佈極不平衡;分佈上明顯的區域性;跨國民族多;民族成分增多和民族雜居趨勢加快

三、新疆民族歷史發展的特點1、民族團結合作始終是新疆民族發展歷史的主流。2、各民族團結合作始終是新疆社會發展與進步的生命線。3、各民族間相互學習借鑒是各民族不斷發展進步的不竭動力。新疆民族歷史發展給我們的啟示心系中華和而不同兼收並蓄各展異彩本章結構

第一節新疆多種宗教並存格局的形成一、外來宗教傳入前的新疆宗教二、外來宗教傳入新疆三、多種宗教並存格局的形成第二節新疆多種宗教並存格局的演變一、伊斯蘭教傳入新疆二、伊斯蘭教與佛教在新疆的角逐三、新疆多種宗教並存格局的演變第三節新疆多種宗教並存格局的發展一、伊斯蘭教在新疆的發展二、藏傳佛教、天主教、基督教與東正教在新疆的傳播三、當代新疆宗教概況第一節新疆多種宗教並存格局的形成一、外來宗教傳入前的新疆宗教

1、原始宗教前期的觀念鬼魂崇拜、自然崇拜、動植物崇拜、圖騰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

2、原始宗教後期的宗教—薩滿教(巫術,男稱覡(xi),女稱巫)薩滿教在新疆古代各民族中都十分盛行。迄今,在維吾爾、哈薩克、錫伯、達斡爾、柯爾克孜等民族中還程度不同地保留著薩滿教的習俗。呼圖壁縣康家石門子生殖崇拜岩畫生殖崇拜岩畫0巫師作法二、外來宗教傳入新疆1、祆教傳入新疆祆教(瑣羅亞斯德教),西元前7-6世紀創立於波斯,大約在西元前4世紀,經過中亞傳入新疆。是最早傳入新疆的外來宗教。南北朝時與佛教並行,9世紀衰落。2、佛教傳入新疆西元前1世紀,佛教經喀什米爾傳入新疆於闐,此後成為新疆主要宗教。從7世紀起,佛教開始衰落。祆教教義與興衰瑣羅亞斯德(前528-前551)30歲時創立,大流士一世時成為波斯國教。前3世紀,馬其頓征服伊朗後衰落,3世紀重新成為國教。642年,因阿拉伯的伊斯蘭大軍入侵而逐漸在伊朗消失。主張善惡二元論:善神阿胡拉.馬茲達與惡神安格拉.曼紐。世界史共12000年,分四個時期;前兩個三千年分別是阿胡拉.馬茲達創造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時期,第三個三千年是善惡兩界神靈決戰時期,第四個三千年是善神打敗惡神、世界進入太平盛世、瑣羅亞斯德支配全世界時期。佛教小常識佛教傳入中國,近二千年來,對我國社會發生過深刻影響。從魏晉到隋唐時代經過廣泛傳播,其影響滲透到我國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在思想意識、風俗習慣以至文化藝術等領域都可以看到它的影響;在哲學上,它對宋代理學的影響尤為顯著,這已是哲學史家公認的事實。千百年來先人們為我們留下浩如煙海的佛教典籍,成為我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佛教的基本教義,主要是:緣起、法印、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因果業報、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盤,以及自成一體的密宗法義等。佛教佛陀菩薩像庫木吐拉石窟第21窟穹廬頂。晉-北朝時期。與第20窟相同。在十三個條幅內全填繪菩薩像,菩薩的體態優美,裝扮華麗。繪畫的線條流暢,色澤諧調,是龜茲壁畫中的上乘之作。鳩莫羅什(西元344-413年)位於喀什市東北30公里的黃土臺地上,殘存寺院遺跡及兩座佛塔。佛塔建於魏晉時期,是古代疏勒國境內重要的佛教遺跡。莫爾佛塔

三、多種宗教並存格局的形成佛教之後,道教、景教與摩尼教又相繼傳入新疆。

1、道教道教從中原傳入新疆的時間大約在西元4-5世紀(魏晉南北朝時期)。

2、摩尼教摩尼教又稱“明教”、“明尊教”。西元6世紀前後,摩尼教傳入新疆。道教的特點中國本土創立,多種管道匯合不求死後靈魂得救,重視現世養生重視踐行,主張”道無術不行”較少的排他性和較大的包容性信徒少而對中國文化、民俗影響大三仙洞石窟南距喀什市18公里,開鑿在恰克瑪克河南岸斷崖上,現存3個洞窟。形制為縱劵頂長方形。中間洞窟的主室正壁保存坐佛像的石胎。東窟殘存少量壁畫。該洞窟開鑿時間較早,現存壁畫為唐代末期重新彩繪,且還未全部竣工。張道陵像

道教名山---武當道教名山---武當

3、景教景教又稱波斯教、彌施教,是中國對基督教的一個早期派別的稱謂。景教傳入新疆的時間大約在西元6世紀。道教、景教與摩尼教的傳入,使新疆多種宗教並存的格局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這一時期新疆逐漸形成以佛教為主要宗教的多種宗教並存的格局。第二節新疆多種宗教並存格局的演變

一、伊斯蘭教傳入新疆

1、伊斯蘭教的創立據傳說,穆罕默德是孤兒,少年時牧放過羊,從二十五歲到四十歲之間,一直替人從事商業活動,在宗教方面沒有什麼較大而明顯的作為。但是他經常獨自到麥加城郊的一個小山洞內隱居。他在那裏思考宗教及社會的各種複雜問題,他既為伊斯蘭的失迷而苦惱,也對當時的社會狀況不滿。他極力尋求複教和改造社會的真理。有一天他正冥思苦想,突然聽到一種清晰的聲音:“你讀吧!”(依格勒),他驚奇地說:“我不會讀呀!”這聲音一連催促了他三次。他還是說:“我不會讀。”於是哲布來依勒天使奉安拉的命令用阿拉伯文教他念,“你以造化與養育你的主的名義讀吧!它用血塊創造了人類。你的尊貴的主用筆教人所不知道的”。(96:1—5)這是穆聖四十歲時(西元610年2月1日)接到的第一段啟示。這標誌著穆罕默德已正式受任為使者,來教化世人。從此安拉不斷降啟示於他,及時為他解決難題,撥正航向,使伊斯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衰微走向興盛。伊斯蘭教教義與制度基本教義是”五信”:

一曰信安拉(胡達)

二曰信使者(穆罕默德)

三曰信經典(古蘭經)

四曰信天使五曰信後世(世界末日)宗教制度:五功念、禮、齋、課、朝穆斯林朝覲克爾白2、伊斯蘭教的傳入時間

西元9世紀末至10世紀初,喀喇汗朝統治者由於政治鬥爭的需要接納了來自中亞的伊斯蘭教教徒,最終導致伊斯蘭教傳入新疆。

A、信仰伊斯蘭教的中亞薩曼王朝把喀拉汗王朝作為武力傳教的主要目標

B、893年喀拉汗王朝副汗奧古爾恰克收留薩曼王朝納斯爾王子,並允許其在阿圖什從事宗教

C、喀拉汗王朝大汗之子薩圖克結識納斯爾並接受伊斯蘭教

D、910年薩圖克在穆斯林的支持下發動政變奪得政權,並強行推行伊斯蘭教

E、960年,薩圖克之子穆沙阿爾斯蘭宣佈伊斯蘭教為國教

3、伊斯蘭教傳入新疆的兩個標誌

A、阿圖什大清真寺的建造

B、薩圖克·布格拉汗接受伊斯蘭教

3、伊斯蘭教傳入的範圍

(1)喀拉汗王朝

9世紀末——10世紀(2)於闐王國

11世紀(3)高昌回鶻王國

14-16世紀,察合臺汗國統治者把伊斯蘭教作為擴張工具,以武力把佛教消滅4、多種宗教並存格局的演變佛教被逐出塔里木盆地西部和南部地區後(於闐王國滅亡後),新疆形成了南疆以伊斯蘭教為主、北疆以佛教為主的多種宗教並存的局。

12世紀西遼統治時期,實行宗教寬容政策,各個宗教都十分活躍,新疆進入多種宗教並存與繁盛時期。二、新疆多種宗教並存格局的演變1、佛國於闐王國滅亡後,新疆多種宗教並存的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原先以佛教為主要宗教的多種宗教的並存格局,逐漸演變為南疆地區以伊斯蘭教為主要宗教和北疆地區以佛教為主要宗教的格局。二、新疆多種宗教並存格局的演變2、西遼(1124-1218年)時期,契丹統治者實行宗教寬容政策,使西遼境內的各種宗教都空前活躍起來。佛教,由於契丹統治者信仰佛教,在阿克蘇、庫車、魯番、哈密和天山以北各地,佛教依然盛行。景教,是各種宗教中最活躍發展最快的一個宗教。西遼末王屈出律就是一個景教徒。伊斯蘭教雖然得到了西遼統治者的尊重,已不再是官方奉行的宗教,從而導致伊斯蘭教內部的變化。在西遼統治時期,其境內的摩尼教和猶太教也有很大發展。蒙古統治時期,新疆繼續保持了多種宗教並存的格局。

圖黑魯鐵木爾麻紮在霍城縣西北克幹河附近,建於1365年,是新疆著名的伊斯蘭教建築。磚木結構。第三節新疆多種宗教並存格局的發展

一、伊斯蘭教在新疆的發展伊斯蘭教在察合臺汗國統治者(圖黑魯汗、黑的兒火者汗、穆罕默德汗)武力強行推行下,於16世紀初最終取代佛教成為新疆的主要宗教。以伊斯蘭教為主要宗教的多種宗教並存的新格局最終在16世紀形成。

思考:伊斯蘭教傳入並成為新疆主要宗教有什麼影響?

二、藏傳佛教、天主教、基督教與東正教在新疆的傳播藏傳佛教於唐代隨吐蕃傳人新疆,後來長期衰落。17世紀初,在衛特拉蒙古貴族支持下,藏傳佛教在衛特拉各部傳播,並成為天山北路主要宗教。

19世紀到20世紀初,天主教和基督教開始在新疆廣泛傳播。18世紀東正教隨著大批俄羅斯人的到來傳入新疆。這些宗教的傳入,進一步豐富了新疆多種宗教並存的格局。

三、當代新疆宗教概況

1、近現代以來,新疆繼續維持了多種宗教並存的基本格局。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後,清除了教會中的帝國主義勢力,廢除了宗教封建特權和壓迫制度,推行了“三自”方針,對宗教實行依法管理。

2、現有宗教為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和道教。伊斯蘭教是新疆地區信仰民族和人口最多、分地域最廣、社會影響最大的宗教。3、伊斯蘭教情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有:維吾爾、哈薩克、回、柯爾柯孜、烏孜別克族、塔塔爾族、塔吉克、東鄉、撒拉、保安等10個民族,總人口1000多萬。新疆的伊斯蘭教教派主要有遜尼派、什葉派、蘇非派。90%以上的穆斯林屬遜尼派,塔吉克族信仰什葉派中的伊斯瑪儀派。耶穌其人

艾提尕爾清真寺

麥加,穆斯林的聖地

第一節民族的形成、發展和消亡一、民族的定義

1、“民族”的詞源英文:nation\nationality\ethnosethnic-group\minority\folk\race

中國古代:“民”與“族”,梁啟超首用部族、族類、族群

2、民族概念非馬克思主義的定義西方學者對民族的研究古希臘學者最早在《荷馬史詩》中使用過“民族”這個詞1851馬齊:土地、習慣、起源、語言1852布倫奇裏:地域、血統、肢體形狀、語言、文化、宗教、風俗、生計中國學者對民族的研究古代近代1924年孫中山在《三民主義》義》中提出了他的民族定義。1903年,梁啟超將布倫奇裏的民族界說介紹到中國。1899年梁啟超在《東籍月旦》中,使用了“東方民族”一詞。

1882年王韜在《洋務在用其所長》一文使用。

民族一詞不具體指個人和族體而是分開使用的。

中國古代民族一詞的提出《左傳》曾提到“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楚雖大,非我族也”。南朝宋齊時期道士顧歡在《夷夏論》中提出:

“今諸華士女,民族弗革,而露首偏踞,濫用夷禮,雲於剪落之徙,全是胡人,國有舊風,法不可變。”

這是目前所查到的最早使用“民族”一詞的例證,比較接近今義民族。

3、馬克思主義關於民族的界說1)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對民族要素所作的論述

“‘民族’這一稱號適應於許多印第安部落,因為他們的人數雖然不多,卻獨特地擁有一定的方言和地域.”

“阿提喀的四個部落---機內溫特、伊吉可爾、霍普內特、阿爾格德---操同一方言並佔有同一地域,它們已溶合為一個民族。”

馬克思《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民族生存的首要條件---眾多的人數和整片的領土”、“應當越來越多地使他們具有真正的自然邊境,由語言和共同感情來決定的邊境”

恩格斯

2)史達林對民族的定義:

1913年史達林在《馬克思主義與民族問題》一書中,首次提出了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定義:“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於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人們共同體。”一是民族是歷史上形成的穩定的人們共同體;二是民族具有四個基本特徵。

共同語言民族語言的發展趨勢對民族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和作用是民族的第一特徵共同地域是民族形成的空間條件、物質基礎

長久的地域隔絕會形成新的民族

單一民族國家,民族共同地域就是國土面積;多民族國家,民族都有相對的聚居區共同經濟生活內部獨特的社會分工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活方式商品交換的方式

遊牧狩獵農耕

民族特色食品共同心理素質由經濟、地域、歷史等方面決定的通過愛好、興趣、習俗、服飾、建築等表現出來特點—繼承性、穩定性、持久性

瓦族村落客家土樓

民族定義的討論“四要素說”的背景東西方學者的不同維度:國外民族理論中強調文化、心理等要素;中國傳統文化中強調血統、宗教等要素我國解放後民族學界的四次討論(1954、1962、1976、1986)六要素說四要素說仍然是我國主流定義中國共產黨關於民族的界說2005年5月,中國共產黨在關於民族問題的基本理論和政策的闡述中提出:

民族是在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形成的穩定的人們共同體。一般來說,民族在歷史淵源、生產方式、語言、文化、風俗習慣以及心理認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徵。二、民族的形成

1、民族形成的條件基本條件:生產力的發展

2、民族形成的途徑的多樣性馬克思主義:氏族-部落-民族和國家部族-民族若干部族、民族融合異族通婚形成混血民族

3、民族的類型不同的劃分標準:

按民族的自然屬性,分為

形成初期的民族、發展中民族;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現代民族;單一民族、複合民族;

按民族的社會屬性,分為

原始民族、奴隸制民族、封建制民族、資本主義民族、社會主義民族;狩獵民族、農業民族、遊牧民族、商業民族海洋民族、工業民族三、民族的發展1、民族發展的含義民族發展,是在民族的自身因素、自然因素、社會因素綜合作用下,民族的內部結構、整體素質、外在特徵以及民族之間關係的不斷更新、協調適應,推動民族縱向質的提高和橫向量的擴展,不斷實現民族的自身性發展、社會性發展、人的發展的過程,本質上是民族生存和演進質和量的提高。(金炳鎬《論民族發展規律》2007)

民族素質的高低是民族發展的重要條件;社會經濟的發展是民族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民族關係決定民族發展的內部與外部交往的程度;自然環境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社會環境決定民族發展的性質;3、民族發展的基本因素4、民族發展諸方面

1)基本動因

2)基本內容

3)基本條件

4)基本環境

5)發展階段

6)發展模式

7)發展趨勢

(金炳鎬《論民族發展規律》2007)5、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概念

在民族交往的過程中,一個民族或者其中的一部分喪失本民族特徵而變成另一個民族的現象。類型

強迫同化:是憑藉暴力和民族特權進行的。

自然同化:是指各民族在長期密切的經濟聯繫和文化交流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民族同化民族同化

特點、規律

民族同化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

民族同化過程中人為的和自然的因素並存

自然同化是一種向較高經濟和文化接近的形式

結論:自然同化是人類歷史向前發展過程中的一種進步現象。民族融合

概念是指各民族在社會發展中逐漸消失本民族的特徵差別,而形成一個為沒有民族界限的人類共同體歷史過程。過程首先是階級消亡其次是國家消亡最後是民族消亡四、民族的消亡

1、民族消亡的含義:

是指世界各民族經過民族融合,實現民族大同,民族實體作為客觀存在自行消失的現象。

2、民族消亡的途徑、時間

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徑和方式,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實現結果.民族融合實現之日,就是民族最終消亡之時。

3、民族消亡的條件

生產力高度發展、精神文明高度發達、階級與國家消亡、各民族充分發展

3、民族消亡的基本條件

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是民族消亡的基礎.

社会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是民族消亡的重

要文化条件.

社会民主制度的高度发展和完善,是民族

消亡的重要政治條件.4、意義民族消亡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民族消亡是民族自我發展,自我完善歷史過程的必然結果,也是在全世界民族範圍內實現的世界性的過程,是民族發展的最高階段的最終結果。思考:民族消亡有何意義?第二節民族問題是一種社會現象一、民族問題的涵義

1、基於民族差別而產生的一切矛盾、問題和關係的總和。它既包括民族自身的發展,又包括民族之間,民族與階級、國家之間等方面的關係。當今世界是充滿矛盾的世界,同時也是充滿民族問題的世界。

2、民族問題的政治社會影響

二、民族問題產生的基本因素

1、民族問題產生的根源第一自然因素第二社會因素第三在社會主義時期,各民族間經濟文化存在的差別、民族主義思想殘餘

2、民族問題存在的時間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少數民族的基本狀況

多:民族成份、文化、生活方式、習俗長:歷史、交往大:民族地區邊:邊疆、跨境窮:生產力水準、生活水準這些情況,加上民族隔閡、民族主義、敵對勢力的宣傳滲透,使民族問題、民族矛盾無法短期內消除。一般來說,我國的民族矛盾和問題的性質是人民內部矛盾。三、民族問題的特點及表現

1、我國民族問題的特點是4個相互交錯經濟問題與政治問題交織在一起現實問題與歷史問題交織在一起民族問題與宗教問題交織在一起國內問題與國際問題交織在一起

2、民族問題當今社會發展中的表現形式,概括為6個特點:民族問題的長期性民族問題的複雜性民族問題的重要性民族問題的普遍性

民族問題的敏感性民族問題的國際性

第三節、民族問題是社會總問題的一部分

一、民族問題與階級問題的關係

1、民族問題與階級問題的聯繫一從兩個實體成分上看,各民族都由不同階級的人組成,那種無階級劃分或只有一個階級的民族是不存在的;二從兩個問題的根源上看,民族壓迫的根源主要是階級壓迫和剝削制度;三從解決問題途徑上看,解決民族問題,實現民族平等,必須消滅階級壓迫和剝削制度為前提條件。一、民族問題與階級問題的關係2、民族問題與階級問題的區別一是二者的概念不同,是兩個不同性質的問題。兩者分別屬於不同的歷史範疇;二是兩者不能等同起來;三是民族問題比階級問題的內容、範圍更廣泛,更複雜,存在的時間也更長;四是民族問題比階級問題影響的範圍廣。區別民族問題與階級問題有何意義?二、民族問題與社會發展的關係1、民族問題是社會總問題的一部分原理2、正確認識和把握民族問題與社會發展總問題的關係:一是要正確理解和把握社會發展與民族問題的主從關係;二是要正確理解和把握民族問題與社會發展問題的辯證關係。三、民族問題的解決有利於社會總問題的解決1、中國歷史上的民族政策及其意義2、中國共產黨關於民族政策的主張及其演變3、正確解決民族問題民族問題是社會總問題的一部分,它始終處於從屬地位,但有時也會因一定的歷史和條件的因素而產生積極、明顯的作用。民族問題只有在解決整個社會問題的過程中才能逐步解決,我國現階段的民族問題只有在建設社會主義的共同事業中才能逐步解決。第一節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一、馬克思主義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的觀點

1、民族平等觀

1)所有民族在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上一律平等;

2)各民族在一切權利方面一律平等,國家應當無條件地保護和保障一切少數民族的權利;

3)只有消滅階級剝削和壓迫,才能真正實現徹底的民族平等;

4)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民族平等所包含的具體內容和表現形式,以及理論根據和實際情況,都有著很大的不同,並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生相應的變化。

少數民族代表在工作每個少數民族都有本民族代表

從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2月28日確認的代表名單看,與上屆相比,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代表結構進一步優化,更具有廣泛性和代性。在2987名代表中,少數民族代表411名,占代表總數的13.76%。值得注意的是,每個少數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人口特少的少數民族至少都有1名代表。在西藏,世代生活在喜馬拉雅山南麓的珞巴族,人口不足3000人,也擁有1名全國人大代表。我國民族平等權利的特點

平等權利的廣泛性權利的真實性權利的徹底性權利和義務的一致性權利的完整性

人民代表

人民代表

民族自決權理論民族自決權指民族有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直到自由分離成立獨立國家的權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處理民族問題的重要原則。民族自決權的內容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對於受殖民統治或外國軍事侵略和佔領下的民族來說,民族自決權就是擺脫殖民統治,建立或恢復獨立的主權國家的權利。對於已經建立獨立國家的民族整體來說,作為其組成部分的少數民族不存在這種意義上的民族自決權,他們享有的是屬於國家主權範圍內的民族權利;第二,民族自決權指各民族國家有權不受外來干涉地決定其政治地位,自由選擇適合其自身發展的社會、政治和法律制度,自由追求經濟、社會及文化的發展,自由處置其自然財富和資源的權利等。馬克思主義政黨承認民族自決權,並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支持民族分離。它可以支持某一民族實行分離,也可以不支持以至反對某一民族實行分離,這要以是否有利於整個革命和整個人類進步的利益來決定。列寧說:“決不允許把民族有權自由分離的問題和某一民族在某個時期實行分離是否適當的問題混為一談。對於後一問題,無產階級政黨應當在各個不同的場合,根據整個社會發展的利益和無產階級爭取社會主義的階級鬥爭的利益,分別地加以解決。”(《列寧全集》第24卷第269頁)2、民族團結觀

含義:指各民族和睦相處,友好往來,互利合作,聯合奮鬥,和諧發展。

階級內容:主要是指各民族中的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團結。

範圍:國內各民族之間、各民族內部團結;世界範圍的各民族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團結,是國際主義和愛國主義的體現。

要求:在反對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的基礎上,維護和促進各民族之間和民族內部團結;各族人民齊心協力,共同促進國家和民族的繁榮發展,反對民族分裂,維護國家統一。

3、中國共產黨人關於民族團結的論述毛澤東的民族團結思想:

民族团结的政治础、民族团结的意义、民族团结的核心、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

鄧小平的民族團結思想堅持各民族共富裕;發展生產力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務;民族之間應互相習;真正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第三代領導集體的論述新形勢下加強團結的重大意義;“三個離不開”、“兩個共同”;建設和諧民族關係;穩定新疆,富民固邊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民族平等是實現民族團結的政治前提兩者的關係民族團結是民族平等的發展趨勢和必然結果4、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的關係二、中國共產黨堅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的實踐廢除了民族壓迫制度在政治工作上、法律上保證了各民族的平等權利各民族在經濟、文化上都享有平等的權利黨和國家對聚居的少數民族一貫堅持民族平等政策,還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令和具體規定,以保障雜居、散居少數民族的平等權利。在民族團結上,採取了法律規範、政策教育、檢查督促、表彰先進等方式,增進了民族信任。

三、堅持民族平等、維護民族團結的要求1、民族平等是一個動態發展過程

現階段落實民族平等還有一定的困難:經濟文化社會發展差距存在;歷史遺留錯誤思想;國外勢力的挑撥

2、堅持民族平等的基本要求1)高度重視擴展各民族經濟上的平等權利2)堅持完善少數民族地區村民自治制度3)高度重視民族法制建設4)在一些具體政策事務上,要注意體現平等

3、現階段的民族矛盾新情況經濟上矛盾;政治上問題;人口流動中的摩擦;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價值觀念的衝突;國內外敵對勢力的思想滲透和挑唆

4、努力維護民族團結1)加快民族地區發展,打牢經濟基礎2)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打牢政治基礎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堅持人民民主專政

3)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打牢思想基礎4)加強黨團結,形成領導保證和戰鬥堡壘5)堅決開展同分裂主義的鬥爭,保持政治壓力6)妥善處理民族人民內部矛盾,鞏固群眾基礎第二節“三個離不開”思想一、三個離不開思想是對我國新型民族關係的科學總結

1、三個離不開思想的提出及其內容

1998年7月江澤民同志在視察新疆工作時指出: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也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2、三個離不開思想的根據馬克思主義關於民族平等和團結的基本論,為我們黨提出“三個離不開”的思想提供了充分的理論根據。同時“三個離不開”思想的提出是有其實踐根據的:一是政治歷史條件;二是政治現實條件;三是民族分佈條件;四是各民族人口、經濟、資源條件;五是語言文字條件。二、三個離不開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民族平等團結理論的新發展

1、對民族平等理論的發展

1)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民族平等的出發點的理論

2)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民族平等核心的理論

3)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民族平等實現途徑的理論2、對民族團結理論的發展

1)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民族團結的物質基礎的理論

2)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民族團結前提條件的理論

3)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民族團結內容的理論

4)堅持併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民族團結目的和核心的理論三、鞏固和發展新型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1、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是新的中央領導集體對當代中國民族關係的新的科學概括;2、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3、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國家長治久安提供強有力的證。第三節堅持“兩個共同”構建和諧社會一、“兩個共同”新論斷的科學內涵

1、“共同團結奮鬥”——是指我國各民族人民群眾在共同利益的基礎上,為了實現共同的目標,團結一致、齊心協力、共同奮鬥的行為和過程。同時,也是一種號召和要求。2、“共同繁榮發展”共同繁榮發展,就是要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抓好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千方百計加快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提高各族群眾的生活水準。3、“共同團結奮鬥”與“共同繁榮發展”的關係只有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才能具有強大動力;只有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才能具有堅實基礎。只有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中華民族凝集力才能不斷增強,社會主義事業才能不斷發展,國家的綜合國力才能不斷增強。

二、必須牢牢把握新世紀民族工作的主題1、民族工作的概念是指涉及各民族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衛生各項社會事業發展以及正確處理民族關係等方面問題的工作。其工作的對象是各個民族,特別是少數民族。2、民族工作的主題(1)新世紀民族工作的主題:“兩個共同”(2)進入新世紀、新階段,“兩個共同”之所以是我黨在民族工作上的主題的原因三、堅持“兩個共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會1、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涵、特徵和理論來源

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六個特徵展現出發展過程中各種社會關係的和諧狀態民主法治,就是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揚,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各方面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係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誠信友愛,就是全社會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充滿活力,就是能夠使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造願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會組織機制健全,社會管理完善,社會秩序良好,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保持安定團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2、堅持“兩個共同”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係第一節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內容一、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形成1、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地位2、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內涵:民族自治和區域自治的結合、歷史因素與現實因素的結合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中國共產黨早期在民族問題上的主張抗日戰爭中的實踐與政策轉變

《共同綱領》中正式的確立;1952年8月8日頒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標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正式確立各個民族自治單位的建立:內蒙1947,5,1;

新疆1955,10,1;廣西1958,3,5;寧夏1958,10,25;西藏1965,9,9毛澤東與包爾漢王震包爾漢為什麼說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具體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解決問題的全局性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法律效力二、民族自治地方的類型與建立原則1、三級自治地方:區 、州、縣2、5種類型3、民族自治地方建立的原則一是,統一原則:社會制度、法律、黨的領導、指導思想 二是,聚居原則:族體規模、集中程度三是,協商一致與服從上級結合四是,尊重歷史與現實需要結合三、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機關自治權

1、當代世界和中國政治架構

2、自治機關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構成上,要求自治單位內各民族都應當有適當分佈;常設機構上,自治民族參加政府(行政機關):行政首腦的民族規定;政府組成人員的民族比例;政府權力架構

3、自治的原則:民主、平等、法制、實事求是、團結統一、發展繁榮4、自治機關的許可權與責任

責任: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民族關係

十項許可權:地方法規制定、變通執法、使用民語、培養民族人才、財政自治、經濟自主、教育自主、文化事業自主、發展科技自主、人口與環境資源

積極推進民族地區計生工作第二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

依據和優越性

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依據1、中國古代史上悠久的政治統一——歷史記憶2、中國近代史上苦難的抗爭經歷——精神喚起3、“大、小、雜”民族分佈特點——地利人和4、經濟發展的非均衡性和互補性——雙贏互利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有利於保障少數民族政治上平等地位和權利有利於保障少數民族自治權利有利於各發民族共同繁榮發展有利於增進民族團結有利於加強邊防鞏固國家安全、維護統一上國家從三、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成就1、國家從各方面幫助支持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和進步.2、民族自治地方發揮自身優勢,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在經濟、文化、社會發展中取得了巨大成就。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50年來,在國家的支持幫助下,取得了巨大進步。基礎設施建設現代化大都市---烏魯木齊市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