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1教学大纲(汉本非师范)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1教学大纲(汉本非师范)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1教学大纲(汉本非师范)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1教学大纲(汉本非师范)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1教学大纲(汉本非师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现当代文学1》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及代码:中国现当代文学101011123课程学分与学时:3分/48学时(课堂讲授42学时,实验实践6学时,自主学习0学时)先修课程:无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非师范)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一)课程性质:《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其中,《中国现当代文学1》主要学习中国现代文学部分。中国现代文学是一门研究1917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至1949年中国文学发展演变历史及创作成就的学科。它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也是中国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目的与任务:1.系统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知识,精读重点作家的重点作品,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线索,熟悉本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2.提高学生查找、阅读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的能力,使之建立起科学、求实的学术精神。3.通过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名著,培养学生高层次的审美鉴赏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写作文学研究论文的技能和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20年代的文学(14学时)第一节绪论(1学时)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通常指从1917年到1949年的三十余年间的文学历史。二、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一)“五四”先驱者在坚持文学社会使命的同时,又十分重视文学自身的独特性能。(二)现代作家同时吮吸着西方近代文学和中国古代文学双重的历史营养。第二节鲁迅及其创作(4学时)[教学目的]1、鲁迅的思想发展与创作道路2、认识《呐喊》与《彷徨》的杰出成就[教学重点]《呐喊》与《彷徨》思想和艺术的主要特点[教学难点]阿Q形象分析[教学方法]讲授法和讨论法一、改造民族灵魂的经典之作:《阿Q正传》(2学时)1.鲁迅的创作思想及对阿Q的态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2.阿Q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落后农民,是“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他不正视现实,以妄自尊大等方法,自欺自慰,自我陶醉于虚妄的精神胜利之中。第一是妄自尊大;第二是自轻自贱,甚至以作践、痛打自己来转败为胜;第三是欺凌弱者;第四是忌讳缺点,以丑为荣;第五是健忘。3.《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艺术描写的高度典型化,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白描艺术手法的运用;独具的批判与讽刺的特色;卓越的语言艺术。二、《伤逝》(2学时)1.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悲剧分析小说启示人们:妇女必须拥有经济权,才能有人格的独立。如果不消灭“被养”的生活,她们就无法获得真正的解放。2.《伤逝》的艺术特色诗意的语言、浓郁的感情色彩;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细节精心设计、深化主题;哲理警句的创造。第三节郁达夫等人的小说创作(3学时)[教学目的]1.“问题小说”形成及衰落的原因2.郁达夫的小说创作[教学重点]郁达夫的中国现代抒情小说创作[教学难点]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线索[教学方法]讲授法和讨论法相结合一、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1学时)1.冰心、王统照的创作冰心:最早以问题小说步入文坛,“小说里有哲学”,“借小说发表自己的思想”;王统照:宣扬爱与美的人生理想。2.人生派写实小说:叶绍钧的创作叶绍钧的小说常常揭示下层人民的痛苦和不幸,他写得最好的,就是小市民和具有小市民习性的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代表作是《潘先生在难中》。二、郁达夫的“自叙传”抒情小说(1学时)1.郁达夫的“自叙传”抒情小说《沉沦》作品中大都有一个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但作者并不着意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和以深刻的思想教育读者,而是直接抒发主人公的强烈感情去打动读者。人物:“生则与世无补,死亦与人无损。”的“零余者”、“多余人”形象。艺术特色:强烈的主观抒情,大胆的自我暴露,零余者的形象系列。三、许地山的主观叙事小说(1学时)《缀网劳蛛》:许地山把宗教当成了精神上的世外桃源,以此应对苦难之人生,残酷之现实。第四节郭沫若的诗歌创作(2学时)[教学目的]1.郭沫若的思想发展2.《女神》的时代精神和艺术风格[教学重点]郭沫若《女神》的时代精神和艺术风格[教学难点]《女神》的思想艺术与现代人阅读效果的间离[教学方法]讲授法和示范朗读法相结合《女神》的时代精神和浪漫主义特色:1.思想内容:《女神》对封建藩篱进行了猛烈的冲击,表现了改造社会的强烈要求,以及追求和赞颂美好理想的无比热力,传达出“五四”时代精神的最强音。2.艺术特色:《女神》以诗体改革的精神,进行了彻底的自由创造,呈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3.局限:第一、简单的把浪漫主义与革命文学对立起来;第二、艺术上的模仿,过分的散文化第五节新月诗派的诗歌创作(2学时)[教学目的]1.前期新月派2.早期象征派诗歌[教学重点]前期新月派及其创作特色[教学难点]李金发与早期象征派诗歌分析[教学方法]讲析一、前期新月派的诗歌主张:“理智节制情感”;新诗格律化:三美。二、闻一多与徐志摩的诗(一)闻一多的诗歌创作:《死水》符合三美理论。(二)徐志摩的诗歌创作:《再别康桥》的艺术成就:1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的和谐融合。2、语言清新流畅,富有音乐美。三、早期象征派诗歌李金发的诗歌特点:内容多是伤春悲秋,哀风叹雨,充满消极厌世,抑郁凄凉的愁苦情绪和颓废色彩;表现手法上大量运用象征、暗示、通感、隐喻、联想、寄托等手法,营造出具有朦胧和神秘色彩的氛围和情境。[教学方法]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第六节周作人与朱自清等的散文创作(1学时)[教学目的]周作人与朱自清的散文[教学重点]朱自清的散文[教学难点]周作人散文[教学方法]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一、周作人的散文大致可分两类:“浮燥凌厉”和“冲淡平和”,后者更能代表他散文创作的风格,代表作品有《故乡的野菜》等。二、朱自清抒情散文的特点:1、感情真挚醇朴。2、对自然景物观察准确精当,对声音、色彩感觉敏锐。3、善于集赋、比、兴各种手法,起承转合,既曲尽其意又余韵袅袅。4、文笔精美婉丽,节奏跌宕有致,饱含诗意和生活情趣。第七节丁西林等的戏剧创作(1学时)[教学目的]1.认识早期话剧的雏形特征2.丁西林的戏剧创作[教学重点]丁西林的戏剧创作[教学难点]话剧的初期发展[教学方法]讲授法和讨论法相结合一、现代话剧的萌芽、诞生:现代话剧是在西方话剧的影响下萌芽诞生的,和我国传统的戏曲分属于两种不同的戏剧表演体系;早期话剧经历了文明戏或新剧阶段和“爱美剧”阶段。二、丁西林与早期的独幕剧:(1)独特的戏剧观念。(2)其戏剧的结构通常采用“二元三人”模式。第二章三十年代的文学(15学时)第一节绪论(1学时)一、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无产阶级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文艺思想上的斗争、文学创作上的互相竞争,共同活跃着30年代的文坛。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第二节茅盾及其《子夜》(2学时)[教学目的]1.社会剖析小说2.《子夜》[教学重点]1.社会剖析小说2.时代新女性形象系列[教学难点]《子夜》的分析[教学方法]讲授法和讨论法相结合一、社会剖析小说茅盾在小说领域内表现各种矛盾斗争中的阶级和人,精细观察和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分析。由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的创作方法,从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而影响深远。近年来被称为“社会剖析小说”。二、《子夜》吴荪甫形象分析:吴荪甫是30年代民族资本家的典型。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既有革命性,又有妥协性。其悲剧命运说明:在帝国主义统治下,中国民族工业永远得不到发展,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永远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二、茅盾小说的艺术成就:追求题材的“史诗性”;人物形象的自觉创造,奉献了民族资本家与时代新女性两个形象系列;颇具匠心的结构。第三节老舍及其《骆驼祥子》(2学时)[教学目的]1.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2.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教学重点]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教学难点]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教学方法]讲授法和讨论法相结合一、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或“理想”的市民。二、《骆驼祥子》分析:1.主题:一个纯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含有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思考。2.形象:祥子是一个性格不断发展的形象。开始也是勤劳善良要强,有骆驼般坚强的意志,但后来在残酷现实的打击下,尤其是经历三起三落后,才变得懒散、蛮横和平庸,甚至于卑鄙无赖,成为一个人渣。虎妞的性格有二重性。三、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京味”的特色表现在:取材充分表现北京地域文化特色;对北京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创造性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带有北京市民文化烙印的幽默和趣味。第四节巴金及其《家》(2学时)[教学目的]1.《家》的杰出成就2.巴金前期创作的艺术特色[教学重点]《家》的思想内容[教学难点]觉新性格分析[教学方法]讲授法和讨论法相结合一、《家》的杰出成就1.《家》的基本内容和主题。2.人物塑造的成功:觉新:是一个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却又怯于行动的“多余的人”,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典型。觉慧:充满热情和反抗的性格;是个“幼稚而大胆的叛徒”。高老太爷:专横而虚伪。二、巴金前期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是一种“青春型的”创作,只求与青年读者情绪沟通,不求深刻隽永。热情、坦率,以情动人,语言行云流水。但往往一览无余,不耐咀嚼。第五节沈从文及其《边城》(2学时)[教学目的]1.沈从文的“湘西世界”2.沈从文的创作特点[教学重点]沈从文的创作特色[教学难点]《边城》分析[教学方法]讲授法和讨论法相结合一、沈从文的文学理想沈从文一贯主张:“一个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为此,他坚持文学的独立性,反对将文学纳入商业或政治的功利圈。注重对人性的讴歌与表现。沈从文的“人性”理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讴歌故乡湘西农村健全的人性的完善的道德。二是抨击现代都市人性的扭曲和道德的沦丧。二、《边城》分析《边城》描写的是一个“理想神话”破灭的故事。沈从文一方面为湘西“理想文明”被“现代文明”无情的毁灭,唱了一曲无尽的挽歌;另一方面,又期待着这种“理想文明”“明天”归来。从而表达了他否定现代都市文明,希望用湘西原始淳朴的人性美,来改造黑暗的现实,完善道德,恢复民族的元气,重塑民族品格的文学理想。第六节丁玲等左翼作家的创作(2学时)[教学目的]左翼小说的艺术特色及创作缺陷[教学重点]左翼小说的艺术特色[教学难点]莎菲形象分析[教学方法]讲授法和讨论法相结合一、左翼文学的特点:左翼文学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和文艺思想构建了左翼文学的革命话语体系和文学意义模式;社会价值高于审美价值;文学创作“社会化”倾向加重,以重视分析社会客体、流贯理性精神为特点。二、《莎菲女士的日记》《日记》大胆表现了女性对“色”的追求,披露了女性种种复杂的性爱心理,并且表现了女性对求爱的主动与支配权利的期待,在当时惊世骇俗。莎菲沉溺于情欲的罗网,警示着女性自我解放的误区。第七节现代派新诗(2学时)[教学目的]30年代的诗歌创作及代表作家、作品[教学重点]现代诗派[教学难点]戴望舒的诗歌创作[教学方法]讲授法和讨论法相结合一、现代诗派1.现代派诗形成于30年代初,鼎盛于1936年前后,经历了一个酝酿、形成、发展、流变的漫长过程。就发展的渊源论,30年代的现代派是由后期“新月派”与20年代末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演变而成的。2.现代诗派的特点:(1)朦胧的美;(2)繁复的意象,奇特的联络;(3)追求“纯粹”的诗;(4)浊世的哀音,青春的病态。二、戴望舒、卞之琳的创作第八节曹禺及其《雷雨》(2学时)[教学目的]1.《雷雨》的艺术特色2.曹禺的文学史贡献[教学重点]《雷雨》[教学难点]《雷雨》的主题和结构艺术[教学方法]讲授法和讨论法相结合一、《雷雨》分析1.人物形象:周朴园:专制、冷酷、自私、虚伪是一种说法(关于周朴园形象有争议,可讨论)。蘩漪:蘩漪的“雷雨式性格”:“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的复杂性格。2.艺术特色:结构严谨缜密;始终是悲剧氛围;语言个性化,充满了动作性和抒情性。二、曹禺对中国话剧的贡献曹禺的戏剧创作不仅标志着并促进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更重要的是,他的极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实验性的创作,为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领域。第三章40年代的文学(13学时)第一节绪论(1学时)一、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家与艺术家的立场问题;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阐释;文艺与生活的关系,以及继承文学遗产等问题。二、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孤岛文学;沦陷区文学三、文学思潮、论争与胡风等的理论批评(一)国统区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二)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第二节赵树理及其《小二黑结婚》(2学时)[教学目的]1.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2.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教学重点]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教学难点]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教学方法]讲授法和讨论法相结合一、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一)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背负沉重历史包袱的老一代农民(二)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年轻的农民干部和知识分子(三)农村新人形象二、艺术特色赵树理改造和运用以说唱文学为基础的传统文学形式,创造了现代评书体的小说形式。第三节张爱玲及其《倾城之恋》(2学时)[教学目的]1.张爱玲小说的题材与主题2.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教学重点]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教学难点]张爱玲的文学史意义[教学方法]讲授法和讨论法相结合一、张爱玲小说题材与主题:“沪港洋场社会”中的畸形人生。以《倾城之恋》为例。二、张爱玲的文学史意义:张爱玲的文学观代表了现代文学的一次成功的转型:即由时代中心主题向“日常生活”与“永久的人性”的转向。她对于人的日常平凡生活的重新发现与肯定,对于反拨左翼文学的某些弊端不无裨益。钱钟书及其《围城》(2学时)[教学目的]钱钟书的小说创作及其特色[教学重点]《围城》的艺术特色[教学难点]《国城》的人物形象分析[教学方法]讲授法和讨论法相结合一、小说的哲学意蕴:小说《围城》揭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精神困境:人们由于选择的错位、不可触及的幻想或是人性的某种弱点,始终难以摆脱“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的精神困境,以及由此带来的永恒的精神痛苦。二、人物形象分析《围城》中女性已经取得了经济独立能力,却仍然在爱情与婚姻的城堡中作茧自缚,这启示人们现代女性解放之路依然任重道远。第五节艾青的诗歌创作(2学时)[教学目的]艾青诗作的主题与意象[教学重点]忧郁的诗绪[教学难点]艾青诗作的意象[教学方法]讲授法和示范朗读法相结合一、独特的意向与主题(一)在“土地”的意象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祖国的深爱,对人民的深爱以几对他们命运的关注与探索。(二)“太阳”的意象则蕴涵着诗人对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二、忧郁的诗绪:浸透诗人灵魂、永远摆脱不掉的忧郁。但艾青忧郁的诗不会使人绝望,而总是能给人深沉的力量。三、诗的艺术与形式:艾青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世界和艺术地表现世界的方式“感觉”;对“光”和“色”的感受最为敏锐;特别重视捕捉瞬间印象与感觉;重新提倡“自由体诗”和诗的“散文美”。第六节穆旦及中国新诗派的创作(2学时)[教学目的]中国新诗派的诗歌创作特色[教学重点]中国新诗派[教学难点]穆旦的诗歌艺术[教学方法]讲授法和讨论法相结合一、“中国新诗派”(“九叶诗派”):主要诗人有辛笛、陈敬客、杜运燮、杭约赫(曹辛之)、郑敏、唐祈、唐缇、袁可嘉、穆旦等。《文聚》、《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等刊物,是其主要阵地。二、穆旦的诗歌创作:自觉地将现代主义者的追求和强烈的民族意识融为一体,使他的诗以痛苦的丰富和感情的严峻著称。第七节《白毛女》与解放区的民族新歌剧(2学时)[教学目的]解放区民族新歌剧的诞生及其重要作品[教学重点]民族新歌剧的艺术特色[教学难点]“新歌剧”的创造实验[教学方法]讲授法和讨论法相结合一、《白毛女》及民族新歌剧的诞生:《白毛女》取材于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传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