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行政法概述第一章一、行政的含義行政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指對某類事務的管理和執行的行為或活動,或者指管理或執行某類事務的組織。從所管理和執行事務的對象上可將行政分為公共行政與私人行政兩種。行政法上的“行政”,主要是指國家行政機關進行的組織、管理、決策與調控活動,同時也包括國家行政機關所進行的准立法與准司法活動。第一節行政二、行政的特徵(一)行政具有國家意志性第一節行政行政的特徵就是行政自身內在的規定性,即行政與非行政相區別的要素。行政不是一般社會組織的活動,不是個人的活動,也不是行政主體的民事性活動,而是行政主體以國家的名義對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進行的決策、組織、管理和調控等活動,具有體現和實現國家意志的特性。(二)行政具有執行性行政並不是國家的一切活動,也不是行政主體的一切活動,而是行政主體實施的國家活動。這種活動從總體上講,是把國家立法機關依人民意志制定的法律、法規付諸實施,予以執行。(三)行政具有法律性第一節行政在現代國家,法治原則已成為國家制度的基本原則。這一原則反映在行政領域,就要求行政主體必須依法行政,即一切行政應當遵循法律所規定的條件、程式、方式和形式而進行,受到法律的規制,凡違法行政都應當受到追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四)行政具有國家強制性行政是國家的活動,體現和實現國家意志,它的實施也就必然要以國家政權的強制力為後盾。對於行政主體的行政活動,相對人有服從、接受和協助的義務。相對人若不依法履行義務,行政主體則可借助法律手段強制相對人服從和履行行政決定。一、行政法的含義第二節行政法·行政法是法的一個獨立部門,是調整因行政主體行使行政職權而產生的特定社會關係的法律規範的總稱。·行政法的調整對象是行政關係。所謂行政關係是指行政權力在獲得、行使與受監督過程中與相關各方所產生的各種關係。它主要包括:(1)行政權力在獲得過程中與權力機關所產生的關係。(2)行政權力在行使過程中與行政管理的相對一方(包括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之間所產生的各種關係。特點是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的地位不平等,前者居於主導的優勢地位,後者處於被動的服從地位。(3)行政機關對其內部進行管理所產生的行政關係,包括上下級行政機關之間的關係、同級行政機關之間的關係、行政機關與國家公務員之間的關係、行政機關與法律授權的公共組織之間的關係等。二、行政法的特點第二節行政法(一)內容上的特點(1)行政法涉及的領域極為廣泛,內容非常豐富。(2)行政法規範具有易變性。需要注意的是,行政法的易變性是相對於其他法律部門而言的,作為法律規範,它仍然具有相對穩定性。(3)實體性規範與程式性規範相交織並共存於一個法律檔之中。此特點的具體表現有二:一是我國的行政訴訟法這一程式法中包含了許多實體性規範;二是我國行政法中存在一類特有的行為規範,即行政程式規範。第二節行政法(二)形式上的特點(1)行政法沒有完整、統一的行政法典。到目前為止,世界各國都未能制定出普遍適用於全部或絕大部分行政領域的統一、完整的行政法典。(2)行政法有統一的行政程式法典,這是行政法在形式上的重要特點之一。進入20世紀以來,很多國家制定了行政程式法典,如《美國聯邦行政程式法》、《德國行政程式法》等。我國目前也正在著手制定統一的行政程式法典。一、行政法律關係的概念及特點第三節行政法律關係(一)行政法律關係的概念·行政法律關係是指為行政法所調整的,具有行政法上的權利(力)與義務內容的各種社會關係。簡言之,行政法律關係就是受行政法調整的行政關係。但行政法律關係和行政關係又有區別,二者的區別主要是:(1)行政法律關係屬於法律關係,體現了國家的意志,由國家強制力作保障;而行政關係是一種社會關係,不反映國家意志。(2)行政法律關係以行政關係為基礎,但不等於行政關係,只有當行政關係為行政法調整,具有行政法上的權利(力)與義務時,才轉化為行政法律關係;未經行政法調整,不具有行政法上的權利(力)與義務內容的行政關係,均不能轉化成行政法律關係。第三節行政法律關係(二)行政法律關係的特點(1)在行政法律關係當事人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體。(2)行政法律關係當事人的權利(力)與義務是由行政法律規範預先規定的。(3)行政法律關係具有不對等性。第一,行政法律關係雙方主體的地位不平等。第二,行政法律關係的產生、變更不以雙方主體的意思表示一致為必要條件,行政主體可以單方面地設定或變更行政法律關係,而無須征得相對人的同意。(4)行政法律關係所引起的爭議,在解決方式及程式上有其特殊性。二、行政法律關係的構成要素第三節行政法律關係行政法律關係由行政法律關係主體、客體和內容三大要素組成。(一)行政法律關係的主體行政法律關係的主體即行政法律關係當事人,也就是行政法律關係的參與者。1.行政主體·行政主體是能夠以自己的名義依法擁有和行使行政職權,並能夠對行使行政職權的行為造成的後果承擔法律責任的機關和組織,包括國家行政機關,以及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等。2.行政相對人·行政相對人又稱行政相對方,是指在行政法律關係中與行政主體相對應,處於被管理和被支配地位的法人、組織或個人。(二)行政法律關係的客體·行政法律關係的客體是指行政法律關係當事人的權利(力)、義務所指向的對象。它包括:第三節行政法律關係
物
行為精神財富可以是物質形式,也可以是貨幣形式;可以是消費資料,也可以是生產資料。包括作為和不作為,它可以是行政主體的行為,也可以是行政相對人的行為。包括作為和不作為,它可以是行政主體的行為,也可以是行政相對人的行為。第三節行政法律關係(三)行政法律關係的內容行政法律關係的內容即行政法律關係主體所享有的權利(力)和所承擔的義務的總和。在行政法律關係主體的權利(力)中,行政主體的權力具有特殊性,它既是權力又是義務。·行政主體的行政職權主要有行政規範權、行政命令權、行政處罰權、行政處理權、行政執行權、行政司法權等。行政主體的職責主要有:遵守行政法律、法規、規章;履行行政職務;遵守行政權限;遵循法定程式;符合行政目的,行政合理、適當;等等。·行政相對人在行政法律關係中的權利主要有參加和瞭解行政管理權、隱私保密權、行政監督權、行政救濟權等。行政相對人所承擔的義務主要有:遵守法律、法規和規章,服從行政命令,協助行政管理,等等。三、行政法律關係的產生、變更與消滅第三節行政法律關係(一)行政法律關係的產生·行政法律關係的產生是指由於一定的法律事實而在行政主體和相對人之間形成的特定的權利(力)、義務關係。除了必須存在行政法律關係的主體和客體以外,行政法律關係的產生還必須具有兩個基本的條件:(1)具有相應的行政法律關係賴以發生的法律根據,即有行政法律規範的存在。(2)具有導致行政法律關係發生的法律事實。這種法律事實包括法律事件和法律行為。第三節行政法律關係(二)行政法律關係的變更·行政法律關係的變更是指行政法律關係要素的變更,包括:1.行政法律關係主體變更行政法律關係主體變更包括主體的增加、減少和改變。2.行政法律關係客體變更行政法律關係客體變更是指行政法律關係當事人權利(力)義務所指向的對象即物、行為和精神財富發生變更。3.行政法律關係內容變更行政法律關係內容變更是指行政法律關係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力)義務發生變化。如在稅收法律關係中,稅率變化而發生徵稅數額的變化。第三節行政法律關係(三)行政法律關係的消滅·行政法律關係的消滅是指行政法律關係權利(力)義務消滅。這主要有兩種情況:(1)一方或雙方當事人消滅,從而使原行政法律關係消滅;(2)行政法律關係的全部內容因被撤銷或履行不復存在,從而使行政法律關係消滅。一、行政法的淵源第四節行政法的淵源與分類行政法的淵源是指行政法的外部表現形式。(一)憲法·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規定國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等,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各項立法的依據。憲法中關於行政權的來源、行政權行使原則、行政機關的權力分配、行政機關的設立及相互關係等的規定即是行政法的淵源。(二)法律·法律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規範性檔的總稱。其中全國人大制定的規範性檔稱為基本法律,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規範性檔稱為一般法律。第四節行政法的淵源與分類(三)行政法規·行政法規是指國務院為了實現對國家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項事務的管理,依據憲法和法律制定的規範性檔的總稱。(四)地方性法規·地方性法規是指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大及常委會,省和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較大的市以及經全國人大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設立的經濟特區市(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的人大及其常委會,在不與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所制定和頒佈的規範性檔的總稱。如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制定的《北京市文物保護管理辦法》。第四節行政法的淵源與分類(五)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依據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規定的許可權,結合當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所制定的規範性檔的總稱。(六)規章·規章分為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兩種。(七)法律解釋·有權機關對法律、法規、規章所作出的解釋,包括立法解釋、司法解釋、行政解釋。(八)國際條約·我國批准或參加的國際條約,因其內容涉及我國的行政管理而成為行政法的淵源,如《萬國郵政公約》、《國際勞工公約》等。第四節行政法的淵源與分類二、行政法的分類分類(二)實體行政法與程式行政法(四)經濟行政法、軍事行政法、民政行政法、衛生行政法、公安行政法等(三)行政組織法、行政行為法、行政監督法和行政救濟法等(一)一般行政法與特別行政法一、行政法的基本原則的含義及特點第五節行政法的基本原則·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是指指導和規範行政機關的立法、執法以及行政爭議的處理活動的最主要、最具有普遍價值的原則,一般包括行政合法性原則和行政合理性原則。·行政法的基本原則具有以下特點:(一)普遍性(二)基礎性(三)特殊性二、行政合法性原則第五節行政法的基本原則(一)行政合法性原則的含義·行政合法性原則是行政法治的核心內容。它是指行政權的存在、行使必須依據法律,符合法律,不得與法律相抵觸。行政合法性原則不僅指合乎實體法,也指合乎程式法。(二)行政合法性原則的具體要求(1)行政職權必須基於法律的設定和授予才能存在。(2)行政職權必須依據行政法律規範行使。(3)行政授權、行政委託必須有行政法律規範的依據,必須符合行政法律規範的要求。
原告彭某系被告某理工大學某專業2005級學生,2007年2月26日,彭某在一門課程考試中代同院學生李某考試,同年3月7日,彭某因替考被該理工大學以考試舞弊論,並處以勒令退學的處分,2008年3月12日,彭某書面向被告申請成為旁聽生,並申請學校在其修完專業課程後證明其已修課程與成績。次日,被告工作人員宋某在原告上述書面申請上批註:“同意作為進修生繼續學習,學業結束學校只出具成績證明。”彭某修完四年的學業之後,學校不同意頒發畢業證書,於是彭某將某理工大學告上法庭。當地市中級人民法院經過開庭審理,認為依據《教育法》和《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的相關條文,彭某被該理工大學錄取後即享有該大學學籍,取得在該校學習的資格,同時應接受該校管理。教育者在管理受教育者時有相應的教育自主權,故彭某因替考違紀受到處分,是有事實和法律依據的。然而,本案有證據證明該處分決定公示後,學校仍同意彭某作為進修生繼續學習,繼續按有學籍之學生管理,未給彭某辦理註銷學籍、退學、遷移戶口(檔案)等手續,導致彭某在該校修滿四年學業,參與學校安排的考試、實習和畢業設計,成績合格。由於學校的失誤與不作為,對彭某的處分實際上未得以執行,因此彭某實際上也就沒有喪失被告某理工大學的學籍。彭某訴某理工大學教育管理行政不作為案參考案例1-1三、行政合理性原則第五節行政法的基本原則(一)行政合理性原則的含義·行政合理性原則是指行政主體不僅應當按照行政法律規範所規定的條件、種類和幅度範圍作出行政行為,而且要求行政行為的內容符合立法精神和目的,符合公平正義等法律理性。行政合理性原則產生的主要原因,是行政自由裁量權的存在。(二)行政合理性原則的具體要求(1)行政行為的動因應符合立法目的。(2)行政行為應建立在正當考慮的基礎上,不得考慮不相關因素,適用法律規範平等,不得對相同事實給予不同對待。(3)行政行為的內容合乎情理。
本案原告肖某及肖某善、肖某懷與第三人肖某勝之間存在土地權屬糾紛,雙方的矛盾一直未得以解決。2004年5月7日,肖某及肖某善、肖某懷將第三人在爭議土地上的10多棵樹苗拔掉,其中原告拔掉了兩棵,價值不足10元。後原告在第三人報案後將兩棵樹苗歸還第三人並重新栽種,成活一棵。在對雙方調解不成的情況下,當地公安局依《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對原告等三人各處行政拘留5日的處罰,原告不服,申請復議,某市公安局做出了維持復議的決定;原告仍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了行政訴訟。2006年,某縣人民法院經過開庭審理後認定,原告的行為屬於故意毀壞他人財物的違法行為,但數額較小,且採取了補救措施,社會危害性小,故被告對原告處以行政拘留5日的處罰過重,屬於行政處罰顯失公正,依據《行政訴訟法》第54條的規定,變更被告做出的行政處罰,拘留5日改為罰款50元。肖某訴某縣公安局治安處罰案參考案例1-2本章引例評析
本案爭議的焦點是,全國牙防組不是行政機關,但是否可以成為適格的刑事訴訟被告?一方面,產品認證是為了保證產品品質、提高產品信譽、保護用戶和消費者的利益,一旦產品包裝上出現認證標誌,通常會使消費者對產品產生初步的信任。消費者之所以信任全國牙防組之類的機構做出的認證,是出於對政府或者中立非營利性仲介組織的信任。而國家相關法律也對這類仲介組織進行行為規範,比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明文規定,消費者組織不得從事商品經營或者營利性服務,不得以牟利為目的向社會推薦商品或服務。另一方面,行政主體是一個行政法學理中的概念,法律條文中並不存在,指依法享有行政職權、可以以自己的名義實施行政行為並能獨立承擔起法律效果的組織,要成為行政組織,必須滿足權力、名義和責任三大要件。在本案中,全國牙防組作為消費者組織,本身並不具備行政主體資格,在向社會推薦產品時,也未引入衛生部作為作為其權力來源。因此,對全國牙防組的行政訴訟不符合我國關於行政主體的定位,超越了行政訴訟的範圍,不能成立。某物業管理公司在社區門口懸掛了一塊牌子,牌子上寫著“非社區人員未經同意,禁止入內,否則罰款50~100元”。一日,某縣郊區農民張某好奇,一定要進入社區參觀,在門口與保安發生爭執。保安隨即扣留張某,並對張某罰款50元。張某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人民法院依法裁定不予受理,並告知其應該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有人認為,《行政處罰法》明確了“罰款”作為行政處罰種類的一種,物業公司也是同樣作出了罰款決定,為什麼對於行政機關做出的行政處罰決定需要通過行政訴訟途徑解決,而法院卻不受理張某提起的行政訴訟?問題:某物業管理公司與張某之間是行政法律關係還是民事法律關係?案例分析張某訴某物業管理公司罰款案第二章行政主體
本章引例
原告劉某於2005年11月3日為佳士得北京永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主持拍賣活動,後來中國拍賣行業協會(以下簡稱拍賣協會)經調查認定,佳士得北京永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進行的拍賣活動未經過原北京市商委和商務局的批准。於是在2005年11月18日,拍賣協會向劉某做出了中拍協字〔2005〕第31號《關於吊銷劉某拍賣師執業資格證書的通知》。通知的內容為:劉某先生:因你本人為非拍賣企業主持拍賣活動,違反了《關於加強拍賣師監督管理的若干規定(試行)》第16條“拍賣師不得以個人名義為非拍賣企業主持拍賣活動”之規定,經研究,決定給予你吊銷《中華人民共和國拍賣師執業資格證書》的處罰。自即日起,你不得再主持拍賣活動。一、行政主體的含義和特徵行政主體,是指享有國家行政權力,能以自己的名義從事行政管理活動,並獨立承擔由此產生的法律責任的組織。行政主體具有如下特徵:第一節行政主體概述(一)行政主體是享有國家行政權力、從事行政管理活動的組織(二)行政主體是能夠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力的組織(三)行政主體是能夠獨立對外承擔其行為所產生的法律責任的組織二、行政主體與其他相關概念的關係(一)行政主體與行政機關1.行政主體主要由行政機關充當2.行政機關並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是行政主體如有些政府臨時設置的機關只負責管理內部事務,並不對外行使職權,也不承擔相應的責任,因此不能成為行政主體。同時,在民事法律關係中,行政機關可以成為民事法律關係的主體;在行政法律關係中,行政機關既可以是行政主體,也可以是行政相對人。第一節行政主體概述(二)行政主體與公務員行政主體是組織,無法自行實施行政管理活動,而必須由其內部的工作人員即公務員來完成。公務員並不是行政主體,不能以自己的名義而只能以其所在行政機關的名義作出行政行為,並由行政機關來承擔行為的後果。(三)行政主體與行政法律關係主體行政法律關係主體不單指行政主體,還包括行政相對人。第一節行政主體概述第一節行政主體概述三、行政主體的分類分類(四)地域性行政主體與公務性行政主體(三)職權行政主體與授權行政主體(一)外部行政主體與內部行政主體(二)中央行政主體與地方行政主體一、行政機關的概念和特徵行政機關是指一個國家的統治階級根據其統治意志,依照憲法和有關法律的規定,行使國家權力、組織管理國家行政事務的機關。國家行政機關也叫國家管理機關,簡稱政府,是國家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行政法最常見的主體。·行政機關具有如下特徵:(一)行政機關是國家機關,是由國家設置、代表國家行使國家職能的機關(二)行政機關是行使國家行政職能的國家機關(三)行政機關是依照憲法和組織法的規定而設置的行使國家行政職能的國家機關第二節行政機關二、行政機關的分類(一)中央行政機關和地方行政機關(二)一般許可權行政機關與部門許可權行政機關(三)外部管理行政機關與內部管理行政機關(四)派出機關與派出機構第二節行政機關
原告石某之女石某瓊於2008年1月8日乘坐戀人張某的摩托車回開縣和謙鎮,途經溫泉鎮,因天氣寒冷,二人便在該鎮東方紅旅社304號房間同宿。當晚被告開縣公安局下轄的溫泉鎮派出所接報警來此“打黃”,見二人既無身份證又無結婚證,遂分別詢問,二人各說一詞。公安機關認為有違法嫌疑,便將二人帶回派出所,後經核實,二人不是夫妻,同是和謙鎮人,石某瓊已離婚,張某有妻子,雙方屬自願行為,並未有金錢交易,他們要求保密,不要讓其家人知道,並拒絕提供各自家屬的聯繫方式。當晚淩晨1時許,該派出所民警讓石某瓊先行離所,在對張某進行了批評教育後,其找人代寫了檢討。2008年1月9日早晨8時許,石某瓊被發現躺在溫泉鎮農貿市場梯子處,後經搶救無效死亡,經重慶市公安局物證鑒定中心屍檢鑒定,石某瓊系高墜致顱腦損傷併發中樞性呼吸迴圈衰竭死亡。原告認為自己的女兒在溫泉鎮派出所民警控制其人身自由時死亡,遂向法院起訴溫泉鎮派出所的上級主管部門開縣公安局,請求判決確認被告限制石某瓊人身自由並致其死亡的行為違法,並賠償損失。一審法院經過審理,認定開縣公安局違法,並判其賠償死者家屬8.9萬元。參考案例2-1一、法律法規授權組織(一)法律法規授權組織的含義·法律法規授權組織是指依照法律、法規、規章授權而行使特定行政職權的非國家機關組織。國家行政機關與國家公務員以外的其他行政活動實施者的權力來源主要有兩種:一是行政授權;二是行政委託。在我國,除行政機關行使行政職權外,非國家機關的組織在一定條件下也行使行政職權。這類組織包括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和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而這兩類組織在法律上的地位又有所不同。第三節被授權的組織和受委託的組織1.行政機構(二)法律法規授權組織的範圍第三節被授權的組織和受委託的組織2.企業組織3.事業組織4.社會團體、群眾性組織等
本案原告肖某是河南某大學的一名在校生,2011年6月18日,肖某參加全國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他使用電子橡皮欲查看答案時被監考老師發現。當天,學校在校園張貼通告,主要內容為肖某的行為已構成嚴重考試作弊,該考試成績無效,根據該校的《學生違紀處分規定》第23條的規定,給予開除學籍處分。2011年6月20日,學校向肖某送達了該校《學生違規處理告知書》。學校於當年6月22日作出《關於給予肖某開除學籍處分的決定》,決定給予肖某開除學籍的處分。2011年6月24日,肖某向學校學生申訴處理委員會提出申訴,但無果。肖某又於同年9月27日向河南省教育廳提出申訴,仍無果。同年11月,肖某向某市某區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稱自己雖然在考試中持有作弊工具,但並未實際使用,屬於作弊未遂,且系初犯,事後承認了錯誤,有悔改表現,學校的處罰太重。法院經審理認為,教育部發佈的2005年9月1日施行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第52條規定,對有違法、違規、違紀的學生,學校應當給予批評教育或者紀律處分。學校給予學生的紀律處分,應當與學生違法、違規、違紀行為的性質相適應。根據上述規定,學校開除肖某學籍的處分,處罰偏重。且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第56條的規定,學校在對學生作出處分決定之前,應當聽取學生或者其代理人的陳述和申辯。但該校是先作出開除學籍的處分,然後才聽取肖某的陳述和申辯,屬於程式違法。綜上,2011年12月26日,法院判決該校撤銷對肖某開除學籍處分的決定,在判決生效之日起10日內恢復其學籍。參考案例2-2(三)法律地位1.行政主體·即在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範圍內行使所授行政職權時,與行政機關處於同等的行政主體地位。2.非行政主體·法律法規授權組織實施授權範圍之外的事項時,不享有所授予的行政權力,不是行政主體。例如,高等教育機構在行使頒發學位證書的權力時,是接受授權的行政主體,在之外所發生的學校與學生的日常教學關系中,高等教育機構則不是行政主體。第三節被授權的組織和受委託的組織二、受行政機關委託組織(一)受行政機關委託組織的含義·受行政機關委託組織是指受行政機關委託行使一定行政職權的組織。行政機關委託組織與法律法規授權組織相同,也是非國家機關的社會組織。該組織所行使的行政職權來源於行政機關的委託,而非直接來源於法律法規的授予。受委託組織只能根據行政機關的委託行使特定的行政職權,而不是一般的行政職權。第三節被授權的組織和受委託的組織(二)受委託組織的範圍及委託規則·能夠接受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只能是事業組織,不能是企業組織。必須遵循以下規則:(1)必須有法律、法規和規章的明確依據;(2)行政機關只能將行政職權委託給事業組織,不能委託給企業組織,也不得委託給個人;(3)事業組織必須具有管理公共事務的職能;(4)事業組織應當有熟悉法律法規和業務的工作人員,以及具備相應技術檢查和鑒定條件;(5)受委託組織不得再委託。(三)法律地位·受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在委託的行政職權範圍內,只能以委託的行政機關的名義行使行政職權,也由委託的行政機關承擔由此產生的法律責任。第三節被授權的組織和受委託的組織三、被授權的組織與受委託組織的區別·被授權的組織與受委託的組織存在較大差別,受委託組織不具有行政主體資格,而被授權組織則有。其具體區別如下:(一)性質不同·受委託的組織不具有法律、法規、規章所授予的職權,不是行政主體,只能以委託的行政主體的名義作出行政行為。而被授權的組織則享有法律、法規、規章所授予的特定的行政職權,屬於行政主體。第三節被授權的組織和受委託的組織(二)產生的依據不同·受委託的組織的許可權、範圍,只能依行政主體的行政委託行為產生;被授權的組織的行政主體資格則由法律、法規、規章的授權而產生。(三)行為的後果不同·受委託的組織的行為後果的法律責任,由行使委託權的行政主體承擔,如在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中,被申請人或被告是行使委託權的行政主體,而不是被委託的組織。被授權的組織則對其行為後果獨立承擔法律責任。第三節被授權的組織和受委託的組織
原告張某訴稱:2008年4月21日下午13時許,張某駕車外出尋找門面房,途經本市B區興塔鎮一十字路口時,碰見兩個人,要求原告幫忙載一程,將他們帶至目的地時遇到了被告的執法人員檢查。原告並非從事計程車經營活動,未收取車費,被告用誘騙等不正當手段獲取的證據材料不能作為定案依據,故請求判令撤銷被告作出的第2200800679號行政處罰決定。被告上海市B區城市交通行政執法大隊辯稱:根據現場檢查筆錄、對證人的詢問筆錄以及原告陳述(申辯)筆錄,可以認定原告駕駛非本市車輛,未經批准,擅自從事了起點和終點均在本市行政區域內的計程車經營活動。根據《上海市計程車管理條例》第49條第1款之規定,給予其10000元的行政處罰,認定事實清楚、證據確鑿、程式合法,故請求法院判決維持被訴具體行政行為。
法院經過審理認為:根據《上海市計程車管理條例》第4條第2款之規定,被告具有在本行政區域內負責具體實施計程車客運監督檢查工作的職權。關於執法程式,被告根據現場檢查的情況,經過內部立案審批、案件處理審批,告知了原告給予其行政處罰的事實、理由和依據,告知了原告其有陳述和申辯的權利。被告作出的被訴行政處罰具體行政行為,符合《行政處罰法》的有關規定,執法程式合法。關於事實認定,依據現場檢查筆錄和對證人的詢問筆錄,可以確定原告從事了起點和終點均在本市行政區域內的計程車經營活動的事實。從現場檢查筆錄和對證人的詢問筆錄來看,原告已與乘客約定好車資,無論原告是否已經實際收取該約定車資,均不影響對原告從事非法營運的定性。關於法律適用,被告認定原告之行為違反了《上海市計程車管理條例》第14條第4款之規定,依據該條例第49條第1款之規定作出行政處罰決定,並無不當。綜上,被告作出被訴行政處罰決定,具有相應的職權依據,事實認定具有相應的證據作為依據,執法程式合法,適用法律、法規並無不當,依法應予以維持。參考案例2-3張某訴上海市B區城市交通行政執法大隊行政處罰糾紛案一、公務員概述(一)公務員的概念、特徵與範圍1.公務員的概念和特徵·在我國,公務員是指依法履行公職、納入國家行政編制、由國家財政負擔工資福利的工作人員。公務員具有以下幾個特徵:(1)必須是履行公職的工作人員。履行公職是公務員的核心要素。(2)必須是納入行政編制的工作人員。(3)必須是由國家財政負擔工資和福利的工作人員。(4)必須是依法定方式和程式任用的工作人員。第四節公務員第四節公務員2.公務員的範圍我國的公務員具體指以下機關的工作人員:中國共產黨各級機關人民政協各級人大機關各級國家行政機關目的的事實不能讓與約定消滅地役權的事由出現審判機關檢察機關民主黨派機關部分社會團體機關(二)公務員的分類1.領導職務公務員與非領導職務公務員·領導職務公務員,是指在各級各類機關中,具有領導、決策、指揮職能的公務員。非領導職務公務員,是指在各級各類機關中,不具有領導、決策、指揮職能的公務員。·非領導職務公務員的職務層次在廳局級以下設置,其中綜合管理類的非領導職務分為巡視員、副巡視員、調研員、副調研員、主任科員、副主任科員、科員、辦事員。第四節公務員2.綜合管理類、專業技術類、行政執法類和其他類公務員·綜合管理類公務員,是指在機關中履行決策、組織、指揮、協調、監督等綜合管理的公務員,如省級人民政府的省長。·專業技術類公務員,是指在機關中履行專業技術服務和支持職責的公務員,如公安機關中的法醫。·行政執法類公務員,是指在工商、稅務、質檢等機關,履行行政監管、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行政檢查等執法職責的公務員。·其他類公務員,是指國家根據實際需要在綜合管理類、專業技術類和行政執法類公務員以外單獨設立的特殊職務類別的公務員。第四節公務員3.選任制、委任制、聘任制和考任制的公務員·選任制公務員,是指通過民主選舉方式產生的公務員。以政府機關工作人員為例,各級人民政府組成人員都是選任制公務員。·委任制公務員,是指由任免機關在其任免許可權範圍內直接委派工作人員擔任一定職務而產生的公務員。·聘任制的公務員,是指機關根據工作需要,經省級以上公務員主管部門批准,對不涉及國家秘密的專業性較強的職位和輔助性職位,以合同方式產生的公務員。·考任制公務員,是指有任免權的機關根據公開考試和嚴格考核的方法,擇優錄用而產生的公務員。第四節公務員4.政務類公務員與業務類公務員這是根據公務員的身份性質不同所作的分類,是世界上許多國家對公務員的一種最基本的分類方法。第四節公務員·政務類公務員,是指通過政治任命或選舉的方式產生,與相應的政黨共進退,具有嚴格任期的公務員。·業務類公務員,是指通過公開考試,擇優錄用,無過失可長期任職,不與內閣共進退的公務員。(三)公務員的法律身份·公務員具有多重的法律身份,即公民身份、國家公務員身份和機關的代表身份。公務員是公民的一部分。作為公民,其享有憲法、法律和法規所賦予的各項權利,同時承擔各項義務,能夠以民事主體的身份參與各種民事或勞動法律關係,也能夠以行政相對人的身份參與行政法律關係。·當部分公民通過法定的方式和程式成為國家公務員後,便取得了公務員的身份。從本質上講,公務員身份是公務員與所在機關之間產生的權利與義務關係,屬於一種內部法律關係。
注意公務員應當履行的九大義務和享有的八大權利。第四節公務員李某是某縣工商局工作人員,王某是李某的好朋友。王某因與鄰居陳某在生意上存在競爭,便請李某去檢查陳某的商店。李某到陳某的商店後,以工商局工作人員的身份進行詢問和檢查。陳某要求李某出示證件,李某不予理睬。陳某要求李某離開,否則將報警。李某惱羞成怒,上前就打陳某。第二天,陳某到公安局報案,經鑒定陳某受輕微傷。縣公安局對李某作出拘留5天的行政處罰決定。李某所在縣工商局得知此事後,給予李某降級的處分。李某不服,向縣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縣人民政府依法經過調查,受理了李某就某縣公安局對其作出拘留5天的行政處罰決定的復議決定,但沒有受理縣工商局對其作出降級處分的復議決定。之所以如此,理由在於李某在本案中具有雙重法律身份。當他實施打人的行為時是普通公民,公安機關對其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屬於《行政復議法》規定的受案範圍。當他被所在單位縣工商局給予降級處分時,則是國家公務員,縣工商局對其處分不屬於《行政復議法》規定的受案範圍。參考案例2-4思考:如何區別公務員的個人行為與公務行為呢?2005年春節期間的一天下午,某市法院法警大隊的隊長李某與某鎮法庭副庭長何某駕駛著警車回家。路過某一街道時,發現街上人多車擠,便鳴警笛借人行道穿行。由於車速過快,將停在路邊的一輛私家車刮壞。私家車司機上前理論。李某稱:“我們這是在執行公務,你為何不讓道?你的行為屬於妨害公務。”私家車司機認為,李某執行公務的說法沒有道理,哪有在春節期間執行公務的?於是雙方吵了起來,之後李某與何某一把將私家車司機推開,揚長而去。第二天,私家車司機找到某市法院領導,要求法院賠償。經某市法院紀檢部門調查,李某等人當天是開著警車去某企業老闆處吃年飯,並非執行公務,而是其個人行為,因此責令李某等自行賠償私家車司機的損失。私家車司機不服,認為人是法院的幹部和法官,肇事車是法院的警車,應當由法院承擔賠償責任。本案中,雖然在公務標誌上,李某與何某的行為可以被認定為公務行為,但是從其他要素,如時間要素上來看,是在春節期間;公益要素上,是去某企業老闆處吃年飯,不是為了公共利益;命令要素上,沒有領導的指示。因此,他們的行為應當是個人行為。李某等人應當對私家車司機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參考案例2-5二、公務員法律關係·公務員法律關係是指由公務員法律規範所調整的,公務員基於履行公職與機關之間形成的權利與義務關係。它具有以下幾個法律特點:(一)公務員法律關係中的主體雙方具有特定性·公務員法律關係只發生在機關與公務員之間。普通公民只有經過法定的方式和程式任職於機關,具有公務員身份後,才能成為公務員法律關係中的當事人。因此,公務員法律關係的主體雙方是特定的,即機關和公務員。所謂機關,則包括各級人大、人民政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等國家機關以及中國共產黨、民主黨派、人民政協和人民團體等組織。第四節公務員(二)公務員法律關係中,機關總是居於主導地位·公務員法律關係中,雖然雙方都享有一定的權利並履行一定的義務,但機關總是處於優越或主導地位,它們之間的關係是不對等的。如公務員法律關係的產生、變更或消滅,通過由機關的單方意志表示而決定。(三)公務員法律關係本質上是一種國家委託關係·普通公民只有取得公務員身份才能以機關名義實施公務活動,而機關通常情況下代表國家行使職權,履行公共管理職能。因此,公務員擔任的公職是一種國家公職,是代表國家和以國家名義實施的公務活動,產生的法律後果由國家承擔。所以,公務員法律關係實質上是國家通過機關與公務員之間形成的一種職務的委託關係。第四節公務員三、公務員法律關係的產生、變更與消滅(一)產生·公務員法律關係的產生,是指公務員經過法定的程式和方式開始擔任國家公職。通常通過選任、委任、聘任和考任等方式產生。選任,是指通過民主選舉方式產生的公務員。委任,是指由任免機關在其任免許可權範圍內直接委派工作人員擔任一定職務而產生的公務員。聘任,是指機關根據工作需要,經省級以上公務員主管部門批准,對不涉及國家秘密的專業性較強的職位和輔助性職位,以合同方式產生的公務員。考任,是指有任免權的機關根據公開考試和嚴格考核的方法,擇優錄用而產生的公務員。第四節公務員(二)變更·公務員法律關係的變更,是指在公務員任職期間,因某種法律事實的出現而引起公務員法律關係內容發生的變化,但公務員的身份卻沒有變化。這些法律事實通常指:(1)職務晉升。公務員的職務晉升,是指公務員管理機關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或規章的規定,根據工作需要和公務中本人的德才表現與工作業績,提高公務員職務與級別的活動。(2)降職。公務員的降職,是指公務員在定期考核中被確定為不稱職的,按照規定程式降低一個職務層次任職。(3)轉任。公務員的轉任,是指因工作需要或者其他理由公務員在不同職位之間的平級調動。(4)撤職。公務員的撤職,是指撤銷公務員現任職務,但保留公務員身份的一種行為。第四節公務員(三)消滅·公務員法律關係的消滅,是指出現一定法律事實或法律行為,導致公務員身份的喪失。這主要包括以下情形:第四節公務員(1)辭去公職(2)辭退(3)退休(5)開除(4)罷免(6)死亡(7)喪失國籍2010年4月,劉某參加了湖南省2010年公務員招考考試,報考湖南省地勘局職業安全管理崗位,職位備註要求是:“長期野外工作,適合男性;註冊安全工程師年齡和學歷可放寬到35歲、本科。”經過激烈的競爭,劉某以筆試第一、面試第二,綜合成績排名第一的好成績進入體檢環節。但在體檢中,他被查出患有紅綠色盲。劉某擔心這會影響自己的招錄,故在體檢合格名單出來之前,多次和湖南省地勘局人事處聯繫,詢問色盲是否會影響招錄結果,並表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對顏色分辨無異常,人事處回復說單位會綜合考慮劉某的情況。當年12月6日,湖南省地勘局發佈了2011年考試錄用公務員擬錄用人員公示,名單上沒有劉某。劉某立刻向湖南省地勘局人事處打電話詢問自己落選的原因,對方告知是因為體檢查出色盲,體檢結論為不合格。劉某得知自己體檢不合格之後,多次與招考單位溝通,單位堅持稱其報考的安全管理崗位屬於特殊崗位,並且聲稱部分高校在安全工程招錄過程中對色盲、色弱有限制要求,所以認為劉某不適合該崗位。但國家高等院校錄用體檢標準的依據是《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其中安全工程專業未受色盲、色弱限制。無奈之下,劉某只好申請複檢,但單位人事處告知他,由於其體檢報告單上醫生沒有寫明複檢建議,所以不能申請複檢。劉某向湖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反映自己因色盲被拒錄卻無法申請複檢的情況,對方告知考生有申請複檢的權利,可以重新向單位申請複檢。單位人事處卻以其超過體檢複檢申請期限為由,再次拒絕了他的複檢申請。劉某隨即向長沙市雨花區法院起訴湖南省地質礦產勘探開發局。2011年12月22日,法院正式受理此案。2012年3月23日,法院追加湖南省公務員局為第二被告;2012年4月6日,本案第一次開庭;同年8月6日,本案第二次開庭審理。在第二次開庭中,原告代理律師提出,被告未及時通知原告體檢結果,導致原告劉某未在規定期限內提出複檢申請書;被告在招錄該崗位時並未事先規定視覺上的限制條件,並且該崗位並非“特殊崗位”,被告因色盲拒錄劉某的行為侵犯了原告的平等就業權,屬歧視行為。而被告律師則稱,劉某的體檢結論性意見由醫院出具,有關單位對體檢結果予以了公示,並未在規定期限內收到劉某的複檢申請;招錄崗位為職業安全管理,色盲會嚴重影響工作,並可能造成安全問題,劉某不可被錄用;體檢醫院作出的不合格結論符合崗位設置,也符合法律規定,劉某因不符合條件而未被錄用,不存在歧視問題。最終,經過激烈的法庭辯論,法庭當庭宣判:駁回原告劉某的訴訟請求。參考案例2-6劉某訴湖南省地質礦產勘探開發局“色盲”歧視案一、行政相對人的概念·在我國,行政相對人是指在行政法律關係中與行政主體相對應的另一方當事人,是其權益受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影響的個人或組織。一般來說,行政相對人具有以下幾個特徵:(1)行政相對人是指被管理一方,不具有行政管理職權;(2)行政相對人既可以是組織,也可以是個人;(3)行政相對人具有相對性。第五節行政相對人二、行政相對人的權利和義務(一)行政相對人的權利(1)提出申請的權利。如申請許可證、撫恤金、補助金等。(2)參與行政管理的權利。如論證會等。(3)聽證的權利。(4)知情權。(5)申請行政救濟的權利。第五節行政相對人(二)行政相對人的義務(1)服從行政管理的義務。一是遵守行政機關發佈的行政法規、規章和其他規範性檔;二是執行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處理決定;等等。(2)協助行政主體執行公務的義務。(3)遵循法定程式要求的義務。三、行政相對人的範圍·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能夠成為行政相對人。在特殊情況下,在我國的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組織也可成為行政相對人。第五節行政相對人2001年8月10日,雞西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根據舉報,對哈爾濱鐵路局牡丹江鐵路分局所屬西麻山站是否存在向托運人強行收取保價費和延伸服務費等違法行為予以立案,並於當日委託西麻山工商分局進行調查。調查中,向西麻山站站長、收費員及麻山區奧宇石墨礦等多家托運人調取了相關證據。2001年10月25日,雞西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向西麻山站送達了聽證通知書,書面告知了對西麻山站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內容、事由、法律依據及西麻山站享有的陳述、申辯、申請聽證的權利和期限。西麻山站在規定期限內提出了聽證申請。2001年11月30日,雞西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組織召開了有西麻山站參加的聽證會。2001年12月31日,雞西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根據所調查的證據,以西麻山站向托運人強行收取了保價費和延伸服務費,排擠其他經營者的公平競爭,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以下簡稱《反不正當競爭法》)第6條的規定為由,依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工商公字〔2001〕第179號檔精神,認定西麻山站為行政處罰對象,依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3條規定,對西麻山站作出責令其立即停止違法行為,並罰款15萬元上繳國庫的雞工商處字〔2001〕第92號行政處罰決定。該決定於當日送達西麻山站。西麻山站不服,於2002年1月9日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審理中,西麻山站以其不具備行政訴訟原告資格為由申請撤訴,准許撤訴後,西麻山站所在的哈爾濱鐵路局牡丹江鐵路分局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要求撤銷雞西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所作行政處罰決定。參考案例2-7哈爾濱鐵路局牡丹江鐵路分局訴雞西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行政處罰決定案本章引例評析本案焦點問題在於拍賣協會的法律地位,其能否成為行政訴訟的適格被告。雖然上訴人劉某在二審程式中又撤回了上訴、該案以二審法院裁定准許上訴人撤訴而告終,但是該案所爭議的問題在案件審理中依然存在分歧,對於該案如何處理存在兩種不同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拍賣協會作出的第31號通知應屬於行政訴訟受案範圍。《拍賣法》授予拍賣協會監督權利,雖然授權比較寬泛,但是拍賣師執業資格證書的授予實質上是一種資質的認可,可以認為是一種行政許可;而且商務部和人事部於1996年12月制定的《拍賣師執業資格制度暫行規定》第25條規定了拍賣協會具有吊銷執業資格證書的職權。雖然此規定能否授權拍賣協會吊銷執業資格證書尚存在爭議,但這是實體審查的內容,因此應當先受理,後進行實體審查。另一種意見認為,考慮到實際情況,目前對於行業協會糾紛的處理方法以不予受理居多,如起訴中國足協,法院即是駁回起訴。另外,當事人可以向商務部反映,要求商務部予以解決。對於這一類案件,以不予受理為宜。但是,從法理上分析,具備行政管理職能的行業協會應當作為行政訴訟的被告,否則無法保護受其處罰的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從我國司法實踐的情況來看,對行業協會進行行政訴訟的案件進行推進,還需要我國法律對行業協會的性質與地位進一步地予以明晰。2000年8月3日,明光市農業局委託明光市畜牧獸醫總站在明光市豐華養雞場門市部查獲部分獸藥,併發現其沒有辦理2000年獸藥經營許可證,明光市畜牧獸醫總站隨後調查了部分養殖戶,並於2000年8月11日向豐華養雞場送達了《告知聽證違法行為處理通知書》,擬對豐華養雞場給予三項行政處罰:(1)立即停止獸藥經營;(2)沒收所查扣的獸藥;(3)罰款5000元。同時根據《行政處罰法》第31條、第32條、第42條告知了豐華養雞場享有陳述申辯和要求組織聽證的權利。8月12日豐華養雞場要求組織聽證,並遞交了書面申請,8月13日明光市畜牧獸醫總站答復決定不組織聽證。8月23日,明光市畜牧獸醫總站對豐華養雞場作出了上述三項行政處罰,豐華養雞場不服,提起行政訴訟。問題:
明光市畜牧獸醫總站能否作為行政主體?案例分析明光市豐華養雞場不服明光市農業局獸藥管理行政處罰案第三章行政行為概述
本章引例本案原告洪某為江西省某鄉洪家水庫的承包人,被告為當地鄉政府。2005年5月,由於連日普降大雨,某鄉洪家水庫的蓄水超過警戒線。某鄉政府工作人員巡查水庫堤壩後,為了保護水庫大壩以下洪家組100餘人的人身和財產安全,在水庫承包人洪某未到場的情況下,拔掉了洪某在堤壩上加設的妨礙行洪的攔魚鐵柵,致使水庫中的魚有部分從溢洪道跑掉了。原告洪某以鄉政府的這一具體行政行為侵犯了其合法權益、使其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請求法院判決鄉政府賠償經濟損失5萬元。一、行政行為的概念第一節
行政行為的含義和特徵·行政行為是指行政主體行使行政職權所作出的能夠產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為。(一)行政行為是行政主體所為的行為(二)行政行為是行使行政職權、進行行政管理的行為(三)行政行為是行政主體實施的能夠產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為二、行政行為的特徵(一)行政行為是執行法律的行為第一節
行政行為的含義和特徵任何行政行為均需有法律根據,具有從屬法律性,沒有法律的明確規定或授權,行政主體不得作出任何行政行為。(二)行政行為具有一定的裁量性這是由立法技術本身的局限性和行政管理的廣泛性、變動性、靈活性的特點所決定的。二、行政行為的特徵(三)行政主體在實施行政行為時具有單方意志性第一節
行政行為的含義和特徵行政主體在實施行政行為時,不必與行政相對人協商或征得其同意即可依法自主作出。(四)行政行為是以國家強制力為保障實施的,帶有強制性行政相對人必須服從並配合行政行為,否則,行政主體將予以制裁或強制執行.
2007年11月,本案被告廈門市思明區政府蓮前街道辦事處通知,因湖邊水庫整治需要,國家將徵用赤坡山地塊,要求在此經營的企業搬遷,並承諾將按照統一標準進行補償。2008年2月,租用赤坡山民房經營的本案原告廈門陽光恒業吸塑包裝有限公司與被告、廈門天韻拆遷工程有限公司簽訂《搬遷獎勵協議》。2008年6月12日,原告租用的廠房被法院強制拆除。在此過程中,由於被告始終未出示房屋拆遷公告和拆遷許可證,原告認為,按照《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第8條的規定,被告並不是拆遷人,不具有與被拆遷人簽訂《搬遷獎勵協議》的民事權利能力,其所實施的與拆遷有關的行為只能是具體行政行為;被告聲稱本次拆遷有拆遷許可證,卻無證據證明,存在虛構拆遷事實的情形,其行為屬於“行政機關違法要求履行義務”和“行政機關侵犯其人身權、財產權”。據此,原告將被告訴至法院,請求法院確認被告所實施的與拆遷有關的行為違法並予以撤銷。法院經審查認為,被告與原告簽訂《搬遷獎勵協議》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行為,被告的拆遷行為並非具體行政行為,原告的訴訟請求不屬於人民法院行政審判範圍,故裁定不予受理。原告不服一審裁定依法提起上訴,廈門中院終審維持了一審裁定。參考案例3-1一、行政立法行為、行政執法行為和行政司法行為·依據實施行政行為時所形成的法律關係的不同,行政行為可以分為三類:·行政立法行為是指國家行政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式,制定規範性檔的活動。其所形成的法律關係是以行政機關為一方、以不特定的行政相對人為另一方的普遍性的法律關係。·行政執法行為是指國家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執行或適用法律、法規和規章,使法律、法規和規章在實際生活中得以實現的活動。它所形成的法律關係是雙方法律關係,以行政主體為一方,以被採取措施的特定相對人為另一方。·行政司法行為是指行政機關作為第三方來裁決行政爭議的行為。行政司法中的法律關係是三方法律關係,以行政機關為一方,以發生糾紛的雙方當事人各為一方。第二節
行政行為的分類二、要式行政行為和不要式行政行為·以行政行為是否具備一定的法定形式為標準,行政行為可以分為:要式行政行為是指必須根據法定方式進行或者必須具備法定的形式才能產生法律效力的行為。不要式行政行為是指不需要具備特定形式或特定程式,只需行為人口頭意思表示就可以生效的行政行為。·要式行政行為與不要式行政行為的區別,關鍵不在於有無行為的形式,而在於法律是否要求某種行為必須具備特定形式。第二節
行政行為的分類三、抽象行政行為和具體行政行為·根據行政行為實施的對象及適用力的不同,行政行為可以分為:抽象行政行為是指行政主體針對特定的事項而不特定的相對人實施的行政行為,包括行政主體制定行政法規和規章的行為,也包括行政主體制定行政措施和發佈行政命令、通知、通告、決議、決定的行為等。具體行政行為是指國家行政主體針對特定的行政管理對象實施的行政行為,包括行政許可、行政強制、行政處罰等行為,通常以具體、完整的行政決定的形式表現出來。·主要區別之一是適用的相對人是否具有特定性,抽象行政行為所針對的相對人是不特定的,而具體行政行為所針對的相對人則是特定的。第二節
行政行為的分類四、依職權行政行為與依申請行政行為·以行政行為的實施是否必須有行政相對人的申請為標準,將行政行為劃分為依職權行政行為與依申請行政行為。依職權行政行為是指行政主體根據其職權,而無須行政相對人的申請,就能主動實施的行政行為,如稅務機關依法徵稅的行為、交通警察機關依法處罰違章行為的行為等。依申請行政行為是指行政主體只有在行政相對人提出申請後才能實施的行政行為,如工商機關發放營業執照的行為、民政部門發放撫恤金的行為等。
第二節
行政行為的分類五、單方行政行為、雙方行政行為與多方行政行為·根據決定行政行為時參與意思表示的當事人數目不同,行政行為可分為:單方行政行為是指由行政機關單方面決定而無須取得行政相對人同意的一種行政行為。雙方行政行為是指行政機關與行政相對人互相協商,經雙方意思表示一致後才能採取的行政行為。多方行政行為是雙方行政行為的延伸,參與意思表示的相對人由一方增至多方。雙方或多方行政行為並不表示相對人也有權實施行政行為,相對人參與意思表示只是實施行政行為的前提條件,而不是實施行政行為本身。
第二節
行政行為的分類六、羈束行政行為和裁量行政行為·以行政機關在作出行政行為時能否進行主觀判斷為標準,行政行為分為羈束行政行為和裁量行政行為。羈束行政行為是指法律對行政機關所進行的行政行為作了明確具體的規定,行政機關只能依照法律的明確規定實施的行政行為。裁量行政行為是指法律對行政機關所實施的行政行為沒有作出明確的規定,而只是規定了實施該行政行為的原則、幅度、精神、條件等,行政機關依據這些原則、幅度、精神、條件等而實施的行政行為。第二節
行政行為的分類七、幾種特殊的行政行為(一)行政終局裁決行為·行政終局裁決行為是指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行政行為。對於行政終局裁決行為,行政相對人不得向法院起訴。(二)國家行為·國家行為,指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國防部、外交部等根據憲法和法律的授權,以國家的名義實施的有關國防和外交事務的行為,以及經憲法和法律授權的國家機關宣佈緊急狀態、實施戒嚴和總動員等行為。這些行為一般排除在司法審查的範圍以外,行政相對人不得因為不服國家行為而起訴。·除上述分類以外,行政行為還可以依據不同的標準作不同的分類。第二節
行政行為的分類一、行政行為的內容·行政行為的內容是指某個行政行為對行政相對人的權利、義務等產生的具體影響。主要有以下幾點:(一)賦予權益和剝奪權益·賦予權益是指賦予行政相對人法律上的權能、權利或利益。·剝奪權益是指剝奪行政相對人已有的法律上的權能、權利或利益,如吊銷營業執照、收回律師資格、收回社會保障金等。第三節
行政行為的內容與效力(二)科以義務或免除義務·科以義務是指行政主體使行政相對人承擔某種作為或不作為義務,如稅務機關的徵稅行為使行政相對人承擔納稅義務。·免除義務是指行政主體免除行政相對人原有的義務。(三)確認法律事實與法律地位·確認法律事實是指行政主體依法確認對某個法律關係有重大影響的事實是否存在,如交通事故或醫療事故的鑒定結論就屬於對交通事故或醫療事故的事實予以確認,確認結果將會對法律責任的分擔起重要作用。·確認法律地位是指行政主體依法對某個法律關係中的當事人的權利義務是否存在以及存在的範圍加以確認,如房屋管理部門對房屋產權的確認、土地管理部門或人民政府對土地所有權或使用權的確認等。
確認法律事實是確認法律地位的基礎。第三節
行政行為的內容與效力二、行政行為的效力行政行為通常有以下法律效力:(一)確定力·確定力是指行政行為成立後具有不可變更力,非經法定程式不得任意變更或撤銷。確定力對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均有不可爭辯的效力。例如行政機關在為公民頒發許可證或執照後,不得任意更改許可內容,而持有許可證或執照的公民,也不得隨意超出許可範圍,從事許可範圍以外的活動。·行政行為具有確定力並不意味著行政行為一旦作出就絕對不可以變更,而是指不得隨意撤銷或變更。第三節
行政行為的內容與效力(二)拘束力·拘束力是指行政行為成立後即對有關的組織或個人產生法律上的約束效力,不能再作出與該行為相抵觸或違反該行為的相關要求的行為。首先,行政行為的拘束力針對直接行政相對人,如公安機關對某人作出處罰決定,該人即應接受處罰,不得以任何理由抗拒處罰等。其次,行政行為的拘束力針對間接行政相對人,如工商機關為某個體工商戶發放營業執照後,其他任何組織、個人均負有不得妨礙其經營的義務,否則將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最後,行政行為的拘束力針對行政主體及其工作人員。第三節
行政行為的內容與效力2003年4月,在A市人民政府組織的道路運輸市場專項治理整頓中,A市交通運輸管理處稽查支隊在A市人民路進行執法檢查。在對某公司正在進行營運活動的麵包車進行檢查時,查明該車未辦理營運手續。稽查支隊遂以自己的名義對該公司作出罰款1000元的行政處罰決定。在本案中,稽查支隊只是A市交通運輸管理處的內設機構,A市交通運輸管理處受交通局委託執法,兩者都不具有獨立的行政主體資格,不能夠以自己的名義實施行政執法職權,而必須以交通局的名義實施行政執法職能。因此,稽查支隊以自己名義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主體不合法。參考案例3-2(三)執行力·執行力是指行政行為成立後,行政相對人必須自覺履行行政行為所設定的義務,否則,行政主體依法有權採取一定的手段,使行政行為的內容得以實現的效力。·行政行為的執行力是與其確定力和拘束力聯繫在一起的,是最終保障性效力。行政行為的這三種效力是行政法上諸多規則產生的基礎,比如在行政法上,對於生效的行政行為一般采取不停止執行的原則,即使相對人有異議,或在申請行政復議或提起行政訴訟期間,也不能停止行政行為的執行。第三節
行政行為的內容與效力一、行政行為的成立·行政行為發生法律效力是以其成立為前提的。所謂行政行為的成立,是指行政行為的形成或作出。應當具備下述條件:(一)主體條件·行政行為的作出主體必須是擁有行政職權的國家行政機關的公務人員,或者法律法規授權組織的工作人員,或者是接受行政主體委託的組織的工作人員。(二)主觀條件·行政行為的作出主體主觀上有憑藉行政職權產生、變更或消滅某種行政法律關係的意圖,並且顯露出達到該種效果的意思表示,無論其意思表示是否真實,均不影響行政行為的成立。第四節
行政行為的成立、合法及生效(三)客觀條件·行政行為的作出主體客觀上有行使行政職權的行為,並通過一定的外部行為方式表現出來。這裏的行政職權並不一定是其法定許可權內的職權,即使是超越法定許可權的越權行為或濫用職權行為,也不影響行政行為的成立。(四)法律效果條件·行政行為作出後能夠產生一定直接或間接的法律效果,使某種行政法律關係產生、變更或消滅,使行政相對人的權利義務因此受到影響。第四節
行政行為的成立、合法及生效王某與某建築公司簽訂了一份合同。合同中約定王某為建築公司加工一批空心磚,建築公司按王某提供產品的數量、品質與其結算。王某在與建築公司簽完合同後,招收了部分民工,王某按民工們提供的勞動量支付勞動報酬。後一位民工吳某在工作中右手受傷。吳某認為自己是在為建築公司加工空心磚時受的傷,請求勞動行政部門認定其受傷是工傷。勞動行政部門認為,吳某與建築公司沒有形成勞動關係,故不能認定為工傷。本案中,王某與建築公司之間形成的是經濟合同關係;王某系非法用工主體,王某與吳某之間形成的應是一種勞務合同關係。故吳某與建築公司之間並未形成勞動關係,勞動行政部門的認定事實清楚、證據充分,是正確的。參考案例3-3二、行政行為的合法要件(一)主體合法·主體合法,是指作出行政行為的組織必須具備行政主體資格,能以自己的名義作出行政行為,並能獨立承擔法律責任。根據我國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能夠成為行政主體的應當是依法設置的行政機關或依法被授予行政職權的組織。(二)內容合法·行政行為的內容合法要求:(1)行為有確鑿的證據證明,有充分的事實根據;(2)行為有明確的法律依據,正確適用了法律、法規、規章,以及其他規範性檔;(3)行為必須公正、合理,符合立法目的和立法精神。第四節
行政行為的成立、合法及生效2011年10月31日13時許,原告常某經過自家棉花地時看見四個外來務工人員提著裝有棉花的袋子站在自家的棉花地裏及地邊,常某認為他們偷了自家的棉花,就攔住他們,在索要棉花時與其中兩人發生爭執,後常某對其中的兩名務工人員進行了毆打。2011年11月21日,被告瑪納斯縣公安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對常某作出公安行政處罰決定書,並於當日將常某送往瑪納斯縣拘留所執行5日拘留。後原告常某對該行政處罰決定不服,在法定期限內向法院提起了行政訴訟。法院經過開庭審理,認為被告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事實清楚,證據充分,但未聽取當事人的陳述和申辯即作出處罰決定,嚴重違反了程式性的法律規定,致使行政相對人合法的程式權利得不到應有的保護,應予以撤銷。參考案例3-4(三)程式合法·程式是實施行政行為所經過的步驟、時限、方式等。行政行為程式是否合法影響著行政行為實體的合法性。程式合法要求:(1)行政行為符合行政程式法所確定的基本原則和制度,如行政行為公開、公正、效率原則以及為確保上述原則的實現而確立的情報公開制度、調查制度、職能分離制度、回避制度、辯論制度、聽證制度、案卷制度、時效制度等。(2)行政行為應當符合法定的步驟和順序。如行政處罰的先調查取證後裁決的順序不得顛倒,否則即構成違法。第四節
行政行為的成立、合法及生效2005年4月8日,中國人民銀行安陸市支行與安陸市建築總公司簽訂一份建築工程合同,由安陸市建築總公司承包建設中國人民銀行安陸市支行辦公樓工程。合同簽訂後,安陸市建築總公司委派熊某作為該工程的專案經理開始施工。2005年7月25日,安陸市環境監理大隊向該工地下達了排汙費核定通知書,核定該工地2005年7月至10月應繳排汙費11200元。同年8月2日,該大隊下達了排汙費繳納通知書;8月12日,該大隊又下達了排汙費限期繳納通知書,責令該工地繳納排汙費11200元。該工地專案經理熊某沒有在指定期限內繳納上述款項,安陸市環境保護局遂先後於2005年8月29日和2005年9月6日向該工地下達了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和行政處罰決定書,以該工地拒繳排汙費為由,依據《排汙費徵收使用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對其處以罰款15000元,繳納2005年7月至10月排汙費11200元的行政處罰。熊某不服,訴至法院,要求法院撤銷安陸市環境保護局的行政處罰決定。
法院經過審理認為,被告安陸市環境保護局處罰的排汙單位是該市建築總公司承建中國人民銀行安陸市支行辦公樓的工地,該工地只是工程施工單位安陸市建築總公司設立的臨時機構,不具備獨立的企業法人資格,同時被告亦未提供相應的證據證明該工地有獨立承擔法律責任的能力,所以被告處罰的主體錯誤。其次,在處罰程式方面,被告對被處罰人處以數額較大(15000元)的罰款,沒有按照《行政處罰法》的規定告知原告有聽證的權利,也沒有舉行聽證會,屬於程式違法。因此,撤銷了該具體行政行為。參考案例3-5三、行政行為的生效時間(一)即時生效第四節行政行為的成立、合法及生效即時生效指行政行為一經作出即對相對人產生法律效力,如公安機關對醉酒的人強制進行人身約束的行為等。當場作出,立即生效,
一般適用於緊急情況下所作出的需要立即實施的行為。(二)受領生效受領生效是指行政行為須為相對人受領才開始生效。所謂受領,是指行政機關將行政行為告知相對人,並為相對人所接受。受領生效適用的對象為具體的確定的相對人。三、行政行為的生效時間(三)告知生效第四節行政行為的成立、合法及生效告知生效是指行政機關將行政行為的內容採取公告或宣告等有效形式,使相對人知悉、明瞭行政行為的內容,該行政行為對相對人才能開始生效。(四)附條件生效受領生效是指行政行為須為相對人受領才開始生效。所謂受領,是指行政機關將行政行為告知相對人,並為相對人所接受。受領生效適用的對象為具體的確定的相對人。一、行政行為的無效·行政行為的無效是指行政行為有明顯或重大違法情形,自始至終不產生法律效力。(一)行政行為無效的原因(1)行政行為有特別重大的違法情形;(2)行政行為具有明顯的違法情形;(3)行政主體不明確或明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标准)果树投资协议书
- (2025年标准)柜台摊位租赁协议书
- 农业生产三农村电商与产业互联网结合方案
- (2025年标准)广告用电协议书
- (2025年标准)管理水池协议书
- (2025年标准)关于联通入网协议书
- 2026届上海市普通中学三校联考化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卫生信息管理年度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 2026届河北省定州市化学高一上期中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六年级英语下册重点难点突破教学计划
- 2025-2030石灰石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发展趋势前景预测报告
- 中小学教师岗位安全工作指南培训
- DB14T 1596-2024玉米间作花生机械化栽培技术规程
- 2025-2030坚果炒货市场发展分析及行业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厨房安全知识培训
- 刑事撤案申请书
- 小学数学作业与核心素养的培养
- 2023年山东临沂中考英语试题及答案
- 2024年考研英语一阅读理解80篇试题及答案
-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紧急避险系统建设规范培训
- 新概念第二册单词表(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