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体育教育课件_第1页
学前儿童体育教育课件_第2页
学前儿童体育教育课件_第3页
学前儿童体育教育课件_第4页
学前儿童体育教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學前兒童體育教育概述第一節學前兒童體育的概念一、體育的概念二、美術的發展史二、學前兒童體育教育概述第一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概述

“體育”一詞,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體育,指現代體育,它是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是一種社會活動,旨在增強人的體質、提高運動技能水準、豐富社會文化生活。根據人們從事體育活動的具體目的不同,現代體育通常包括競技體育、大眾體育和學校體育三個方面。一、體育的概念二、學前兒童體育教育概述第一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概述學校體育是指在學校中體育與德育、智育、美育相配合,成為整個學校教育的組成部分。它是有目的、有組織、有計畫地根據年青一代生長發育的特點與基本規律,以促進其身體全面發展,增強其體質,提高其健康水準為目的所進行的一系列的教育活動,是以傳授鍛煉身體的知識和技能,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堅強的意志為目的的一個教育過程。一、體育的概念二、學前兒童體育教育概述第一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概述

從社會指定的、受教育者的角度而言,體育是人類的一種有意識地對他人施加影響、使其發生改變的社會實踐活動(學校、幼稚園體育);從活動借助的媒介和活動方式的角度而言,體育的教育價值是通過身體運動來實現的;從課程內部結構的角度而言,體育活動是教育活動的一種方式,是教育目標的具體組成之一;從學校體育的教育價值角度而言,體育是包括身體及身體運動教育在內的人的身心全面和諧發展教育或個人潛在價值全面提升和展現的教育活動。一、體育的概念二、學前兒童體育教育概述第一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概述

學前兒童體育就是保證學前兒童身體健康成長和增強學前兒童體質的教育,是全面發展學前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體育工作或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標,就是要增強幼兒體質,增進幼兒健康。體質就是人體的品質,表現在體格、體能、適應能力和心理因素等方面的相對穩定的特徵,體質是身心各方面因素的綜合表現。一個人的體質強或弱,受多方面的影響,既有遺傳的因素也受後天條件的影響。概括起來,體質包括以下五個方面。一、體育的概念二、學前兒童體育教育概述第一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概述(一)體格體格主要是指人體生長發育的水準,主要包括體形、身體姿勢和營養狀況。發育,是指人體的細胞與器官不斷變化、機能逐漸成熟、形態逐漸完善的過程,反映了人體質變化的複雜過程。體形正常與健美,身體姿勢端正,可以促使人的外形更加完美,並在某種程度上反映著人體生理機能的完善程度。營養狀態與食物的攝入、消化、吸收和代謝密切相關,其好壞可作為鑒定健康和疾病程度的標準之一。人體的生長發育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密切關聯的。一、體育的概念二、學前兒童體育教育概述第一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概述(二)生理功能狀態身體的生理功能可以直觀地理解為某物質或某個器官對生命自身的新陳代謝所做出的貢獻,對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動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所以,身體的生理功能狀態包括新陳代謝水準和各器官系統的效能。(三)人體的適應能力人體的適應能力是指人體在適應內、外界環境中所表現出來的機能能力。人體應具備的最基本、最主要的適應能力是對環境條件及其變化的適應能力和對疾病的抵抗能力。一、體育的概念二、學前兒童體育教育概述第一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概述(四)心理狀態心理狀態良好,是指人的精力充沛,並具有良好的情緒、精神狀態、意志品質和開朗的性格等。我國古代醫書《內經》中就有“怒傷肝、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之說,說明不良的情緒會直接有傷於人的身體器官。所以,身和心兩個方面是密不可分的,要使身體健康,良好的心理狀態是很重要的。情緒愉快、積極開朗、意志堅強是體質良好的標誌之一。一、體育的概念二、學前兒童體育教育概述第一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概述(五)體能體能是人體各器官系統的機能在體育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基本能力。其中,主要包括力量、速度、靈敏、耐力和柔韌等基本身體素質,以及人體的基本活動能力,如走、跑、跳、投擲、攀登、爬越、懸垂和支撐等。一、體育的概念二、學前兒童體育教育概述第一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概述體質所包含的上述各方面,是相互聯繫、相互促進的一個統一體。身體素質就其本質而言,是指人的體質的強弱和運動的機能能力。1984年中文版《體育詞典》中指出:“身體素質是指人體活動的一種能力,指人體在運動、勞動與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力量、速度、耐力、靈敏及柔韌等機能能力。”這條定義指出身體素質不僅僅是人體運動的機能能力,而且也是人體勞動和生活機能能力。一、體育的概念二、學前兒童體育教育概述第一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概述影響幼兒體質強弱的因素很多,有遺傳、疾病、營養狀況、生活環境與條件、體育活動與身體鍛煉等。其中,科學的、適合幼兒的體育活動(或稱身體運動),是增強幼兒體質最積極、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增進幼兒健康的一種積極手段。一、體育的概念二、學前兒童體育教育概述第一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概述一個健康的幼兒,不僅要體格發育正常,形態端正無異常(如四肢、背、視力等無異常),體能正常無障礙(如無齲齒、慢性病、遺傳病等),而且要活潑愉快、自信自主、富有好奇心、樂意分享和合作。為此,衡量一個幼兒是否健康,應當從體質的各個方面的表現來綜合考察與評價。那種以為小孩子長得胖就是長得好的觀點是一種謬斷,肥胖並不能說明健康水準,肥胖往往使幼兒運動機能降低、抵抗力差;認為身體結實、不生病就是健康的看法也是不全面的。一個人體質的強弱或好壞,是先天因素與後天因素、外部因素與內部因素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以促進幼兒身體正常發育、增強體質、提高幼兒健康水準為目的的體育教育,才可以為幼兒的身體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一、體育的概念二、學前兒童體育教育概述第一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概述一、體育的概念二、學前兒童體育教育概述第一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概述(一)學前兒童體育概述學前兒童體育是學校體育組成的部分,是遵循0~6歲兒童身體生長發育的特點和規律,以增強體質,初步培養運動能力和身心素質,提高健康水準為目的所進行的一系列教育活動。(二)學前兒童體育活動概述學前兒童體育活動,主要是通過教師有計畫、有目的的指導,對兒童身體施加一定的運動刺激(身體運動),使幼兒身心素質得到全面提高而採取的一系列的活動。一、體育的概念二、學前兒童體育教育概述第一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概述(三)學前兒童體育教育在學前教育中的地位兒童從出生到學前階段,必須要保證他們生存的物質基礎——健康的身體,才能為其健康成長,接受全面發展的教育,創設根本的保證條件。《幼稚園工作規程》(以下簡稱《規程》)中明確指出,“幼稚園的任務是:實行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一、體育的概念二、學前兒童體育教育概述第一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概述從《規程》中的指示,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對學前兒童實施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時,應該將體育放在第一位,實行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由此可以看出,在學前兒童教育中,學前兒童體育是佔據著首要地位的。第二節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特點及意義一、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特點二、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意義第二節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特點及意義體育是一種複雜的社會文化現象,它是以身體與智力活動為基本手段,根據人體生長發育、技能形成和機能提高等規律,促進全面發育、提高身體素質、增強體質與提高運動能力,從而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品質的一種有意識、有目的、有組織的社會活動,是與美育、智育、德育等相配合的整體教育的組成部分。學前兒童體育活動則是遵循3~6歲幼兒身心發展規律,以幼兒的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以促進其生長發育,提高其體質與健康水準,培養其合作精神與道德意志品質為目的的綜合性教育活動。一、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特點二、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意義第二節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特點及意義(一)活動內容具有體能發展性和社會發展性體能也被稱為體適能,是指能保證日常學習、生活和運動而又不容易疲勞的身體適應能力。體能包括身體素質和身體的基本動作。在幼兒階段,幼兒跑、走、跳、投等各種基本動作和體能,一方面是隨著幼兒快速自然的生長發育而發展的,另一方面則是通過各種科學而有目的的體育活動獲得發展的。一、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特點二、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意義第二節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特點及意義社會發展性是指作為社會的一員,人類在活動時所表現出的有利於集體和社會發展的特性。幼兒在體育活動中,相互配合、協同運動、彼此尊重,分享運動樂趣,共同遵守遊戲規則和組織紀律,從而有效促進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啟蒙和發展。幼兒進入幼稚園,就像進入了小型社會,慢慢地開始接觸不同的人、不同的環境。多彩多姿的體育活動(如早操等)有利於幼兒集體觀念的形成;角色類遊戲能讓幼兒認識到社會中不同的角色,並自覺地遵守遊戲中的各種活動規則,提高控制自身行為的能力,為其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道德規範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有效的體育活動還可以促進幼兒競爭意識的形成和發展。一、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特點二、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意義第二節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特點及意義(二)活動形式具有遊戲性和多樣性幼兒體育活動具有明顯的遊戲性特徵。在幼兒體育活動中,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水準和年齡特點,在身體練習的基礎上給體育活動內容加入一定的遊戲情節、主題或者結構,使之具有教育性、趣味性和健身實效性,達到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的目的。幼兒體育活動還具有多樣性,如戶外體育活動、幼兒早操活動等。各種組織形式的體育活動都有其自身的特點以及局限性,在開展體育活動時要合理規劃、統籌安排、科學實施。開展豐富多樣的幼兒活動是實現幼兒體育目標的基本途徑。一、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特點二、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意義第二節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特點及意義(三)活動場地和活動器械具有安全性和年齡層次性通過身體的運動並且配合適宜的場地和器械是幼兒體育活動的基本開展方式,因此,練習方法的科學性及場地、器械的適宜性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是身體練習的方式方法、教師的保護幫助還是場地、器械的選用都應該在安全性和年齡層次性方面有所體現。一、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特點二、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意義第二節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特點及意義此外,運動器械的提供需建立在幼兒感興趣及瞭解熟悉的基礎上,如為小班幼兒提供的鍛煉器械不宜過多,而且應是他們熟悉或是平時玩過的,在其對玩法熟練的基礎上,逐步加大難度;為中、大班提供的運動器械則需從活動的方式方法上加以變化,提高鍛煉的效果。(四)活動指導教師的角色具有雙重性幼兒體育活動的一個重要特徵是教師在幼兒體育活動中不僅僅是組織者還是參與者。在許多幼兒體育遊戲活動中,教師需充當一個重要角色,在組織遊戲活動的同時,還要和幼兒一起共同完成遊戲練習。一、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特點二、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意義第二節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特點及意義幼兒體育活動在幼稚園中的重要作用在《規程》中已經明確指出,幼稚教育的任務是向幼兒進行“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和諧發展”。《規程》確立了體育在幼兒全面發展教育中的先導地位及其重要性。幼兒體育活動的意義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特點二、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意義第二節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特點及意義(一)促進幼兒生長發育,使其身體健康發展兒童的生長發育在幼兒時期速度非常的快,一方面是各系統、器官、組織及身體品質的增加和容積的快速增長,即我們俗稱的長身體;另一方面是各種細胞、組織系統形態結構的不斷分化和功能的逐步完善。在幼兒生長發育的過程中,結合一些符合幼兒身心特徵或者生動有趣的組織形式開展幼兒體育活動,能夠有效促進幼兒正常的生長發育,發展跑、走、投、跳等各種基本活動能力,使身體協調、靈活,體形勻稱,體格健壯。一、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特點二、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意義第二節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特點及意義1.體育活動有助於促進幼兒骨骼、肌肉良好發育幼兒進行體育活動,能夠通過運動對骺軟骨產生有效的作用力,使之不斷骨化,從而促進骨骼的增長,使幼兒身體長高。同時運動能改善骨的血液供給,使骨小梁的排列更加整齊、有規律,並且骨骼也會逐漸變得粗壯而堅固,從而提高幼兒骨骼的抗扭轉、抗變形和抗折等機能,促進幼兒骨骼良好發育。有研究表明,從小進行有益的運動鍛煉,可使身高在正常生長情況下再增長8~12cm,同時身體各部位的損傷率遠比不經常參加鍛煉的人群要低。一、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特點二、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意義第二節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特點及意義此外,運動能增強幼兒關節周圍的肌肉力量、增厚韌帶和關節囊,有助於維持關節的穩定性;而且運動能有效提高關節周圍韌帶、肌肉的柔韌性和彈性,這就使得幼兒關節的靈活性和伸展性也得到增強。使人體產生運動的動力器官是肌肉,骨骼在肌肉收縮力的牽拉下使人體產生運動。由於肌肉是由血管、肌纖維和神經組成的,它具有黏滯性、伸展性和彈性。幼兒參加體育活動,可以使肌纖維變粗,增加肌肉中的供能物質和肌肉的血液供給量,從而增強肌肉的絕對力量和耐久力。一、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特點二、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意義第二節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特點及意義2.體育活動有助於完善幼兒的心、肺功能幼兒的心、肺功能尚未發育完全,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幼兒,其心血管的形態、機能和結構都會發生一系列良好的適應性變化。運動時,身體對氧的需求迅速增加,增強了心肌細胞的收縮力,心肌逐漸變得發達有力。此外,在運動時肌肉在不斷運動和擠壓,使得回心的血流量增加,心臟的容積增大。以上變化使得幼兒心臟每搏輸出量(心臟每跳動一次所輸出的血液量)大大增加,從而提高了幼兒心臟的工作能力,使幼兒能夠有充沛的精力和旺盛的體力從事各項活動。一、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特點二、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意義第二節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特點及意義體育活動能有效提高肺的呼吸機能,使肺能夠得到良好的適應性發育,具體表現在提高了肺活量。組成肺的最小單位是肺泡,人體正是通過肺泡進行體內與外界的氣體交換。幼兒在運動時,身體的需氧量大幅度增加,呼吸加深加快,每次呼吸進出肺泡的氣體量也相應增加,使得通氣肺泡的數量增加,肺活量提高。一、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特點二、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意義第二節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特點及意義3.體育活動有助於提高幼兒的身體適應能力身體適應能力是指人體在適應外界環境中表現出來的機能,包括對外界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變化所表現出來的調節自身功能和保持身體內部平衡的能力。體育活動有利於幼兒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在正常情況下,人體能夠通過自身調整適應環境的一般變化,並維持其正常功能。當外界環境變化的幅度過大,超出人體所能適應的範圍時,人就容易患上各種疾病。體育活動主要在室外開展,這可以使幼兒充分接觸陽光、沙石、水、空氣和草木等自然條件和環境,並在外界環境的不斷變化中鍛煉身體。一、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特點二、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意義第二節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特點及意義(二)促進幼兒心理健康,使其身心和諧發展有效的體育活動能良好地刺激幼兒心理的發展,促進幼兒智力的發展。幼兒在進行體育活動的過程中,始終伴隨著情緒、情感、認知和個性等方面的心理變化,如幼兒進行體操練習,需要認真地觀察、模仿、記憶各個操節的動作順序,練習和掌握每一個動作,並能夠在音樂的伴奏下,做出正確的動作,有效發展了幼兒的運動知覺、空間感知,以及觀察、想像、注意和記憶等認知方面的能力。同時幼兒在做體操時,有節奏歡快、旋律優美的音樂作為伴奏,能夠使幼兒產生愉悅的情緒以及良好的運動體驗,激發幼兒潛在的表現力和美感,從而發展幼兒樂觀、積極、自信的心理品質及審美能力。一、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特點二、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意義第二節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特點及意義(三)促進幼兒形成良好個性,鍛煉其意志品質意志是人自覺確定目的,並根據目的支配、調節行動,克服各種困難,實現目的的心理過程,包括自覺性、果斷性、堅持性等。一個人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對今後一生的工作、生活乃至身心的發展都有促進作用。一、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特點二、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意義第二節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特點及意義在幼兒期,幼兒已經初步表現出意志品質的狀態,如對於自己特別喜歡的運動,則表現出不可思議的主動性和堅持性。因此,體育活動對培養幼兒的意志品質具有重要的意義。體育活動主要是通過身體練習的手段來發展幼兒的身體素質、身體動作的。在活動過程中,幼兒的身體必須接受一定的運動量與運動強度,承受因運動負荷的變化所引起的肌肉、骨骼、呼吸以及心跳等不適感,從而培養幼兒勇敢、堅強,不怕累和苦的意志品質。另外,幼兒體育遊戲活動中的競爭性、集體性、規則性,不僅能有效地培養幼兒遵守紀律、誠實、公平競爭以及團結協作的優良品質,還可培養幼兒的集體榮譽感以及交往和協作等能力。一、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特點二、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意義第二節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特點及意義(四)能提高兒童感受美和表現美的能力教師在指導兒童參加體育活動的過程中,要注意自己的儀容儀錶要美、教態要美和動作要美的示範作用,同時,也要運用場地器械、玩具的佈置美和利用自然環境的美進行美育。學前兒童正處在長知識時期,模仿性和求知欲強,具有好問、好奇、好動的特點。這樣教師自身的言行就成為審美的對象。與其他活動相比,體育活動榜樣的影響更加突出。一、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特點二、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意義第二節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特點及意義利用自然環境條件進行美育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進行審美教育最好的課堂就是大自然。實踐證明,適當地有計畫地組織兒童參加遠足、野遊等活動,貫穿體育活動到自然美之中,走出托兒所、幼稚園和家庭,開闊眼界,振奮精神,在鍛煉身體的同時可以有效地陶冶情操,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第三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目標和內容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目標二、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內容第三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目標和內容(一)總目標根據《規程》及《幼稚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試行)》)中有關健康領域目標的精神,幼稚園體育活動的主要目標是喜歡參加體育活動,健康活潑,動作靈活、協調,文明樂群,好奇探究,勇敢自信,並逐漸具有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目標二、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內容第三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目標和內容(二)分目標及具體要求1.積極參與運動通過開展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生動有趣、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吸引幼兒主動參加,培養幼兒積極主動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和習慣。在《規程》和《綱要(試行)》健康領域的內容、目標和要求中,多處強調要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參加體育活動,並要重點培養幼兒的興趣和習慣。這樣,才能為實現幼兒體育的總目標以及終身體育理念的形成奠定良好基礎。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目標二、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內容第三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目標和內容2.保證身體健康保證幼兒身體的正常發育,並幫助幼兒逐漸形成正確的身體姿勢,提高動作的靈活性、協調性、行動的安全性和平衡能力。在體育活動中發展幼兒走、跳、跑、投擲、爬、鑽、攀登等基本動作能力,能促進幼兒獨立生活和活動能力的發展。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目標二、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內容第三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目標和內容3.促進心理健康增強幼兒認知能力,培養幼兒創新意識、探究好奇及樂觀自信、不怕困難、堅強勇敢的意志品質。兒童心理是在活動中發展起來的。在複雜多變的體育活動中,幼兒只有集中注意力,思維靈活、敏捷,準確記憶,才能夠隨時根據活動的變化改變自己的行動,這就要求兒童積極思考,自信勇敢,主動創新,從而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的發展。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目標二、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內容第三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目標和內容4.培養適應環境的能力通過各種組織形式的體育活動,提高幼兒對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讓孩子在集體生活中,不僅心情愉快,而且學會與他人交往和合作。為了提高幼兒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建議多在室外開展各種形式的體育活動。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目標二、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內容第三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目標和內容實現學前兒童體育活動任務的基本手段是動作練習。依據學前兒童年齡的特點及身心發展的水準,以下四個方面的動作內容,比較適合學前兒童的練習:一是學前兒童基本動作的練習;二是學前兒童基本體操的練習;三是學前兒童體育遊戲活動;四是學前兒童運動器械的練習。這四方面的內容也是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主要內容。除此之外,在我國香港、臺灣地區以及一些外文文獻中將舞蹈、律動和具有創造性、表現性的身體活動也包含在了學前教育基本內容的體系中。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目標二、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內容第三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目標和內容(一)基本動作基本動作,即人身體基本的活動能力,指人們在社會實踐活動和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必需的身體運動的技能。例如走步、跳躍、跑步、攀登、投擲、爬、鑽等動作,有時也會被稱為基本運動動作。學前兒童基本動作的發展既受環境教育因素的影響,又受遺傳因素制約。遺傳因素決定了兒童身體的先天基礎素質和後天發育的先後順序和水準高度,是基本動作發展的基礎和前提。環境教育因素對幼兒基本動作發展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要特別重視和發揮教育對幼兒的促進作用,使幼兒的基本動作得到順其自然而合理的發展。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目標二、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內容第三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目標和內容(二)基本體操學前兒童的基本體操,是通過對幼兒身體的鍛煉促進幼兒機體協調發展的一種易於普及、形式簡便的動作練習。根據學前兒童年齡的特點,學前兒童基本體操可以分為幼兒基本體操和嬰兒體操。(三)身體素質練習身體素質練習是以發展某一種或幾種身體素質為主要鍛煉目的,而專門設計或組織的身體練習活動,如速度練習、柔韌練習、靈敏性練習等。這種練習可以與其他方式的練習相互交叉、整合,如利用遊戲或利用器械進行身體素質的練習等。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目標二、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內容第三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目標和內容(四)器械練習器械練習專指身體的鍛煉是通過運用體育器械來進行的活動。其中既包括利用各種大型(如攀登)、中型(如車)、小型(如球)專門性體育器械進行的遊戲活動和身體練習活動,還包括利用各種替代性的或自製的器械進行的身體練習活動,甚至也包括利用假山、游泳池、樹林、沙池和其他一切幼稚園以外的人工環境、自然環境中的可利用的物質條件進行的遊戲活動和體育鍛煉。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目標二、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內容第三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目標和內容(五)創造性身體活動創造性身體活動是指通過利用身體進行自我表現的活動。創造性身體活動的具體內容可以是某種主觀想法、內心的情緒情感,也可以是對客觀事物的描述或模擬,對音樂或故事的理解或解釋,對身體運動可能性的各種探索等。舞蹈、律動以及更具有創造性、自由性的韻律體操也包括在創造性身體活動中。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目標二、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內容第三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目標和內容(六)體育遊戲幼稚園體育活動中最主要的內容是幼兒體育遊戲。它是以基本動作為主要內容,以遊戲活動為形式,以增強幼兒體質為主要目的的一種活動。遊戲是具有一定情節、動作和競賽因素的一種特殊形式的體育活動,其形式生動活潑、內容豐富多彩,備受幼兒喜愛。第四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與實施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原則二、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形式第四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與實施體育教學原則是體育教學客觀規律的反映,是長期體育教學實踐經驗的總結和概括,是體育教學工作必須遵循的要求與準則。正確地理解和貫徹體育教學原則,能促使教師進一步掌握和運用體育教學的客觀規律,對提高教學效果,加速教學過程,完成體育教學任務,具有重要意義。在開展幼稚園體育活動時,要根據幼兒年齡的特點、體育活動的特點,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學原則,從實際出發,合理、科學地安排活動,使幼兒在體育活動中得到充分的發展。對於幼稚園體育活動的原則,許多教師、專家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組織原則。其中,大多數專家認可以下幾點主要的組織原則。三、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實施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原則二、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形式第四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與實施(一)日常性原則日常性原則,也被稱為經濟性原則,是指幼兒體育活動的時間要安排在幼兒日常生活的各個環節中。《規程》中第3章第19條明確規定:“要積極開展適合幼兒的體育活動,每日戶外體育活動不得少於1小時。加強冬季鍛煉。”幼兒在體育教學活動中各種身體素質的練習、基本動作、體育遊戲和新的體操的練習需要科學地按次數、時間去重複練習、鞏固並提高。這一原則要求,體育活動必須重複安排在日常戶外的活動時間進行,所以幼兒每日都應該進行適當的體育活動。三、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實施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原則二、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形式第四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與實施(二)適量性原則適量性原則是指在幼兒體育活動過程中,應嚴格控制活動次數、活動時間、活動強度和活動密度。由於幼兒身心的發展尚未成熟,骨骼柔軟,過重的力量負荷會使脊柱彎曲、骨盆變形,用力較猛容易發生關節脫臼或組織損傷。而且學前兒童心肺功能差,不能進行持續性較強的活動。在運動負荷安排上,要遵循適量性原則,防止過度疲勞或過度興奮,以免影響身心健康。在組織學前兒童體育活動過程中,教師要科學安排體育運動負荷與密度,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的要求有以下幾點。三、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實施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原則二、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形式第四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與實施1.合理調節負荷節奏一般來講,基本部分的前半部分應抓住幼兒頭腦較清醒的時機安排新的較難的動作,以增大幼兒的認識負荷,而後半部分則宜安排認識負荷較小的帶復習性質的內容。對情緒負荷,基本部分的前半部分不應過大,以避免因幼兒情緒過度興奮而影響新動作的學習掌握,在後半部分可安排適當的內容以讓幼兒的情緒負荷達到高潮。對意志負荷,學習新動作和較難動作時應先大後小,學習較易知識或復習舊動作時則可以先小後大。三、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實施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原則二、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形式第四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與實施2.周密計畫和科學安排各項活動的時間和分量體育活動組織過程中教師對講解和示範時間的長短、次數的多少,幼兒練習的內容以及用時,休息的時間和安排等一系列問題都應在課前備課時周密計畫。同時,注意精講多練、講解與示範緊密結合,在活動中儘量減少不必要的過渡環節,消除消極等待現象。3.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在實際教學時不能僵化地照搬教案,應根據具體情況做適當靈活的處理。在選擇教學內容、課的類型、教學方法上都應充分考慮到興趣性原則,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提高幼兒參加活動的主動性。三、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實施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原則二、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形式第四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與實施4.課前做好準備工作課前做好準備工作主要包括課程內容準備和物質準備等,要充分利用場地、器械。此外,安排運動負荷時還應考慮季節和氣溫因素。在炎熱的夏季,可適當降低幼兒的運動負荷;而在寒冷的冬季,則應適當增加幼兒的練習密度和運動負荷,但運動強度仍不應太高。三、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實施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原則二、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形式第四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與實施(三)動靜交替性原則動靜交替性原則是指在組織幼兒體育活動時要強調活動的重要性、節奏性,注意急緩結合、動靜交替。不同性質、不同類型的運動應該講究搭配合理。堅持動靜交替性原則的物質基礎是大腦皮層的鑲嵌式活動原理。根據活動性質、類型的改變,大腦皮層的抑制區和興奮區不斷輪換,使各個區域的大腦皮層輪流休息,儘量避免大腦皮層的過度疲勞,有利於較長時間保持工作能力。幼兒神經系統尚未完全發育,興奮極易擴散,注意力無法持久,這就更需要遵循動靜交替性原則。三、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實施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原則二、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形式第四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與實施(四)全面發展性原則全面發展性原則是指在體育教學中使幼兒身體的各個部位、各器官系統的生理機能、各種身體素質和基本活動能力都得到鍛煉和發展。在幼兒身體鍛煉活動中應該儘量使幼兒身體的各器官系統、各個部位的機能和基本活動技能得到全面的發展,同時也要注意培養幼兒的個性、意志品質和社會性的全面發展,以便於幼兒今後更好地適應社會環境。另外,堅持全面發展性原則,要求一次體育活動中應該儘量使幼兒的身體各器官、各部位的功能及各種基本活動的能力都能夠得到全面的鍛煉和協調發展的目的。三、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實施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原則二、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形式第四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與實施比如,活動重點是下肢的活動(跳)時,就應該再添加一個上肢的活動(投擲)或者安排一個讓下肢休息的環節(爬),來減輕下肢的負擔,達到身體全面協調的發展。活動中,最好做到下肢部位活動與上肢部位活動相結合,右側肢體活動與左側肢體活動相結合。三、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實施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原則二、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形式第四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與實施貫徹全面發展性原則應注意以下三點:(1)制訂體育年度或學期計畫、進度時,應注意各類教材的合理搭配,盡力做到全面鍛煉;(2)在選擇和安排一次課和活動的教材、遊戲內容時,應注意全面鍛煉身體;(3)要激發幼兒對各種遊戲和不同運動的興趣。三、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實施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原則二、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形式第四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與實施(五)從實際出發原則從實際出發原則是指體育活動和教學的任務、內容、組織形式、方法以及運動量的安排,既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身體發展水準,也要結合地區和本園的實際情況,這樣才能使幼兒受益,也有利於工作的順利開展。貫徹這一原則應注意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1)要深入觀察和瞭解幼兒,切實掌握幼兒的具體情況;(2)做到一般要求與個別對待相結合;(3)時刻記住幼兒的年齡特點。三、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實施(六)差異性原則教師在體育活動中要充分考慮幼兒的個體差異,對不同能力水準的幼兒要提供不同的鍛煉條件,給予不同的指導,做到因材施教。要落實差異性原則,首先要瞭解每個幼兒的發展水準狀況,然後再根據需要創設不同的活動條件,如高低不同的懸掛物、高低不同的平衡凳、距離不同的運動路線、寬窄不一的小河等,讓孩子們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路線,從而調動起所有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使每個幼兒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鍛煉方式,在原有水準上有所發展和提高。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原則二、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形式第四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與實施(六)差異性原則教師在體育活動中要充分考慮幼兒的個體差異,對不同能力水準的幼兒要提供不同的鍛煉條件,給予不同的指導,做到因材施教。要落實差異性原則,首先要瞭解每個幼兒的發展水準狀況,然後再根據需要創設不同的活動條件,如高低不同的懸掛物、高低不同的平衡凳、距離不同的運動路線、寬窄不一的小河等,讓孩子們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路線,從而調動起所有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使每個幼兒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鍛煉方式,在原有水準上有所發展和提高。三、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實施(六)差異性原則教師在體育活動中要充分考慮幼兒的個體差異,對不同能力水準的幼兒要提供不同的鍛煉條件,給予不同的指導,做到因材施教。要落實差異性原則,首先要瞭解每個幼兒的發展水準狀況,然後再根據需要創設不同的活動條件,如高低不同的懸掛物、高低不同的平衡凳、距離不同的運動路線、寬窄不一的小河等,讓孩子們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路線,從而調動起所有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使每個幼兒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鍛煉方式,在原有水準上有所發展和提高。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原則二、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形式第四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與實施(七)興趣性原則興趣性原則是指在向幼兒講授知識動作、遊戲時,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和方法都要適合幼兒,是他們能接受的,又是他們喜歡的,只有這樣才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幼兒才能學得快、記得牢。三、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實施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原則二、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形式三、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實施第四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與實施

幼兒體育活動的組織形式是幼稚園實現幼兒體育活動目標的基本途徑。幼兒體育活動的組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最基本的組織形式有幼兒早操活動、幼兒體育教學活動和幼兒戶外體育活動等。此外,遠足、幼兒運動會等組織形式在幼兒體育活動中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不同組織形式的活動具有不同的活動內容和任務,並形成了各自的特點。在幼兒體育活動中,各種組織形式要相互補充,共同實現幼兒體育活動的目標,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原則二、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形式三、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實施第四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與實施(一)幼兒早操活動幼兒早操活動是幼稚園組織幼兒在早晨進行的一種身體鍛煉的組織形式。通過早操活動,可使幼兒精神和身體處於良好的狀態,愉快地開始一天的幼稚園生活。目前,幼兒早操活動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種:(1)做體操,包括徒手體操、模仿操和輕器械體操等;(2)佇列隊形練習,主要通過走步或跑步、排隊等不同變化方式練習;(3)簡單的舞蹈韻律活動、遊戲活動等。總之,在幼兒早操活動內容的安排上相對比較簡單,運動量不是特別大,基本上都是幼兒喜歡和熟悉的內容。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原則二、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形式三、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實施第四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與實施幼稚園早操活動的時間一般安排在早晨7:30~8:00或9:00~10:00,持續時間為15分鐘左右。根據氣候和季節的變化,對早操活動的強度和時間要做適當調整。一般在夏季,活動時間可以適當延長,冬季早操活動的時間就要短一些,但可以增加運動強度。集體活動是早操活動的主要形式,即可以組織不同年齡段的幼兒或幼稚園的全體幼兒同時進行早操活動,內容可相同也可以不同,一般而言,需要適當地調整其難易程度。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原則二、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形式三、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實施第四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與實施(二)體育教學活動體育教學活動是一種有計畫、有目的、有組織地增強幼兒體質,發展幼兒身體的教育活動,是實現幼兒體育活動目標的主要組織形式。幼兒體育活動課包括了一定的教學活動,教師要遵循運動技能形成的規律以及體育教學規律,並結合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有效、科學地指導幼兒完成各項體育活動,從而系統、全面地發展幼兒跳、跑、攀爬、投擲等基本的活動能力,提高幼兒耐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原則二、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形式三、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實施第四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與實施力、速度、靈敏、柔韌等身體素質,培養良好的平衡與協調能力,使幼兒能夠科學有效地鍛煉與活動,增強幼兒體質。幼兒體育課程一般每週安排1~2次。每次活動時間為:小班15~20分鐘,中班20~25分鐘,大班30分鐘左右,形式主要以集體活動為主。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原則二、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形式三、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實施第四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與實施(三)戶外體育活動戶外體育活動是在戶外開展的一種體育活動的組織形式。戶外體育活動的目的是讓幼兒能夠在戶外按照自身的能力、興趣愛好、水準,有選擇地進行體育活動,這樣可以有效地調動幼兒參加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幼兒對體育活動的興趣。戶外體育活動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種: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原則二、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形式三、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實施第四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與實施(1)利用各種小、中、大型幼兒運動器械的活動;(2)通過遊戲形式進行的各種基本動作的練習;(3)利用空氣、沙石、陽光和水等自然因素進行的各種活動;(4)戶外區域體育活動。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原則二、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形式三、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實施第四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與實施戶外區域體育活動是指在一定的體育活動區域內幼兒自願參加的遊戲活動。它是教師根據幼兒健康領域的內容、要求與目標,遵循幼兒的心理、生理特點及運動能力和基本動作發展特點,打破幼稚園內的班級界限,根據幼稚園環境,因地制宜地把各種不同的場地創設為多個不同的體育遊戲區域,並有針對性地在每個區域中放置各種玩具、教具和遊戲器械,讓幼兒自主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並且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方法發展基本動作,提高動作靈活性和協調性的一種體育活動形式。區域活動具有自主性、開放性、靈活性、豐富性和層次性等特點。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原則二、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形式三、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實施第四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與實施一般而言,戶外體育活動在上午和下午各安排一次,活動的時間為30分鐘左右,活動形式以分散的自由活動為主,集體活動為輔。此外,有關戶外區域體育活動,幼稚園可根據自身的班級數量、幼兒人數、場地條件等,採用班級輪換、混齡、同齡等不同模式,分步實施創新體育活動。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原則二、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形式三、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實施第四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與實施(四)其他體育活動除了幼兒早操活動、幼兒體育教學活動、幼兒戶外體育活動這三種最基本、最常見的幼兒體育活動的組織形式外,幼稚園還可以開展幼兒遠足活動或短途旅遊、室內幼兒體育活動、幼兒運動會等其他形式的幼兒體育活動。三、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實施第四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與實施(一)明確學前兒童身心素質特點幼兒體育活動的主體是學前兒童,要根據他們的體質、年齡、體能、興趣等身心素質特點和發展規律設計具有針對性和目的明確的課程內容、方法和形式。在此基礎上,才能獲得有利於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的教學效果。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原則二、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形式三、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實施第四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與實施(二)確定體育活動目標及內容瞭解學前兒童基本情況後,確定不同年齡班學前兒童的學年、學期及每一次體育活動所要達到的目標,並採取與之相適應的內容、形式和方法,確保各階段目標都能實現。(三)制定單元教學目標根據學前兒童體能、體質和動作發展水準,分配各單元每次學習動作技能的次數,確定每次課上重複安排的次數和所選擇教學動作技術的難度,預想可能會出現的學習情境。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原則二、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形式三、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實施第四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與實施(四)設計每次體育活動的內容體育活動內容的側重點要有所不同,可根據學前兒童興趣愛好及內容、環境、場地器材條件等具體情況設計合適的活動方式。在每次設計體育活動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事項。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原則二、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形式三、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實施第四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與實施1.科學控制生理和心理負荷量通過提高練習密度來保證學前兒童每次體育課的運動量,一般一次體育活動安排1~2個遊戲,內容可以新遊戲和舊遊戲相結合。舊遊戲和新遊戲的安排要根據幼兒生理負荷量來確定,一般按照先小後大的順序。對於鑽、投擲、爬等強度較小的活動,教師要創造條件增加學前兒童練習的次數,例如,增加器械、多分組、變單程往返為迎面或魚貫練習,儘量減少學前兒童等待的時間,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原則二、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形式三、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實施第四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與實施盡可能提高每個學前兒童的運動量;或配以跳躍、奔跑等強度較大的運動使學前兒童運動量達到一定的負荷。一般學前兒童在這類活動中平均心率在140~150次/分,最高的達到160~180次/分。但注意跳躍、劇烈奔跑的活動時間不宜過長,心率超過170次/分的大強度跳、跑活動持續時間最好為1分鐘,兩次活動的間歇時間不應少於2分鐘,一次體育活動課的練習次數宜為3~4次。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原則二、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形式三、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實施第四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與實施2.遵循季節變化規律體育活動課的運動負荷量要根據季節的變化進行相應的調整。例如,冬季比較寒冷,可以將運動負荷量適當增大,而在炎熱的夏季要適量減少運動量。一般在夏季,如果學前兒童活動量較大,那就應該減小運動密度;冬季學前兒童的運動密度則應該增加。一、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原則二、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的組織形式第五節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設計與組織一、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目標的設計二、學前兒童體育活動內容的設計第五節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設計與組織(1)制定該年齡階段體育教學活動目標的主要依據是各年齡階段目標;(2)體育活動的形式和具體內容是制定活動目標的直接依據;(3)制定下次活動目標的重要依據是上次教學活動的回饋資訊。三、學前兒童體育教學活動方案的表述形式二、學前兒童體育活動內容的設計一、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目標的設計第五節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設計與組織(1)要考慮活動內容對活動目標的貢獻率;(2)制定活動內容要考慮幼兒的實際水準和年齡特點;(3)在制定活動內容時要充分考慮活動場地器材的利用。三、學前兒童體育教學活動方案的表述形式三、學前兒童體育活動方案的表述形式一、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目標的設計第五節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設計與組織(一)活動名稱(活動對象)擬定活動名稱時可以用遊戲情境命名,也可以用動作技能命名。例如,以動作技能命名的有“一踏二跳三落地”“立定跳遠”“一個跟著一個走”等。以遊戲情境命名,例如,開展追逐跑活動,可以以貓和老鼠的遊戲情境命名為“貓捉老鼠”;再如,投擲活動,可以以獵人與怪獸的遊戲情境命名為“打怪獸”等。活動對象主要指設計的活動方案適用於哪個年齡班或年齡段。可以以年齡表述,例如“3~4歲”“4~5歲”;或者以班級表述,例如“大班”“中班”“小班”等。二、學前兒童體育教學活動內容的設計三、學前兒童體育活動方案的表述形式一、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目標的設計第五節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設計與組織(二)活動目標制定活動目標的角度應該統一,從孩子發展的角度制定活動目標。例如,大班體育活動“推小車”,活動目標制定為:(1)體驗合作玩“推小車”遊戲的快樂;(2)在同伴的幫助下學習雙腳離地、雙手撐地前進的技能;(3)能夠與同伴合作完成推小車遊戲。二、學前兒童體育教學活動內容的設計三、學前兒童體育活動方案的表述形式一、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目標的設計第五節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設計與組織(三)活動準備活動準備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物質材料(包括器材)、環境(包括場地)準備、已有知識經驗。(四)活動重難點本次活動需要重點熟悉和掌握的技能或知識。例如,大班體育活動“跑著走”的重點是跨大步走的動作的練習;難點是在跨大步走的過程中能保證身體的平衡,只走不跑。二、學前兒童體育教學活動內容的設計三、學前兒童體育活動方案的表述形式一、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目標的設計第五節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設計與組織(五)活動過程活動過程應嚴格按照開始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這三個部分進行。(六)延伸活動佈置一個與本次活動內容或下一個活動內容相關的專案,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七)活動的建議或評價活動結束,總結評價本次活動。二、學前兒童體育教學活動內容的設計知識回顧本章主要介紹了學前兒童體育的概念和學前兒童體育教育在學前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有助於學習者對學前兒童體育教育及其重要性有基本的認識。同時,本章還介紹了學前兒童體育教育目標、內容及學前兒童體育教育活動設計的一般原理,旨在引導學習者瞭解學前兒童體育活動設計的基本原則、基本方法和基本流程。目錄點擊添加標題點擊添加標題點擊添加標題第一節學前兒童各系統解剖生理結構第二節身體運動與學前兒童身體的發展第五節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任務及實施手段第三節身體運動與學前兒童心理的發展第四節學前兒童體育活動的目標第一節學前兒童各系統解剖生理結構一、運動系統結構二、美術的發展史二、循環體統結構第一節學前兒童各體統解剖生理結構

運動系統由骨、骨連結和骨骼肌三部分構成。骨以不同形式連結在一起,構成骨骼,骨骼具有保護內臟器官、支持人體和造血等功能。可以活動的骨連結叫關節。肌肉收縮主要是通過肌腱牽拉骨骼,並以關節為支點,產生相應的動作。運動系統的組成部分及功能具體如下。三、呼吸系統結構二、美術的發展史第一節學前兒童各體統解剖生理結構(一)骨人體骨骼由206塊骨連接而成,按部位分為顱骨、軀幹骨和四肢骨(見圖2-1、圖2-2)。腦顱骨和麵顱骨構成顱骨,保護腦部和形成面部支架。軀幹骨以脊柱為中心,容納脊髓,形成胸廓,保護內臟器官和支撐著身體。一、運動系統結構二、循環體統結構三、呼吸系統結構二、美術的發展史第一節學前兒童各體統解剖生理結構從正面看,人體軀幹是挺直的,從側面看脊柱有頸曲、胸曲、腰曲和骶曲四道生理性彎曲。剛出生時脊柱無彎曲,僅僅呈輕微後凸,學會抬頭時出現頸椎前凸;學會坐時出現胸椎後凸;1歲後能行走時出現腰椎前凸。這些彎曲在運動時可以維持身體的平衡,減輕對腦的衝擊和保護腦組織。四肢骨可以分為上肢骨和下肢骨,四肢骨通過肌肉牽拉和骨連結產生運動,完成各種姿勢和動作。一、運動系統結構二、循環體統結構三、呼吸系統結構二、美術的發展史第一節學前兒童各體統解剖生理結構

骨的基本構造包括骨膜、骨質和骨髓三部分。骨膜是嵌於骨的內表面和外表面的一層薄膜,含有豐富的神經和血管。骨膜內還有大量破骨細胞和成骨細胞,可使骨長長和長粗。骨質就是骨膜之間堅韌的結構,分為骨密質和骨松質兩種。骨松質由片狀或針狀的骨小梁交織而成,骨小梁的排列可隨運動鍛煉呈現適應性排列。骨髓填充於骨松質和骨髓腔的網眼內,分為黃骨髓和紅骨髓兩種。胎兒及嬰幼兒全身的骨髓都是能製造血細胞的紅骨髓。大約從5歲開始,脂肪細胞出現在長骨骨髓腔中的紅骨髓內,部分紅骨髓逐漸轉化為黃骨髓,失去造血功能。一、運動系統結構二、循環體統結構三、呼吸系統結構二、美術的發展史第一節學前兒童各體統解剖生理結構成年人的紅骨髓主要分佈在不規則骨、扁骨和長骨兩端的骨松質中,終身都具有造血功能。當人體大量失血時,黃骨髓又會轉變成紅骨髓,恢復造血功能。

骨的成分主要包括有機物和無機鹽。無機鹽主要是磷、鈣化合物,這使骨堅硬;有機物主要有骨膠原等蛋白質,這些物質使骨有彈性和韌性。嬰幼兒的髖骨是由髂骨、恥骨和坐骨組成(見圖2-3),三塊骨憑藉軟骨連接在一起,到16歲左右這三塊骨之間的軟骨才骨化形成一塊髖骨。一、運動系統結構二、循環體統結構三、呼吸系統結構二、美術的發展史第一節學前兒童各體統解剖生理結構

嬰兒出生時顱骨縫分離,約於3~4月齡時閉合。新生兒顱骨的骨化尚未完成,有些骨的邊緣並未連結起來,形成頭頂前後兩塊沒有骨質的囟門,稱為前囟和後囟。出生時前囟為1.5~2cm(對邊中點連線長度),在1~1.5歲時閉合。後囟出生時很小或已閉合,最晚在2~4個月閉合。正常嬰兒坐位時,囟門略微凹陷。囟門的表面是頭皮,其下麵是腦膜,腦膜覆蓋著大腦並充盈大量腦脊液。腦脊液的壓力隨著心臟搏動、血壓波動而變化,將手指輕放在囟門上,可以摸到與脈搏一致的跳動。顱骨隨腦的發育而長大,腦發育不良時頭圍小、前囟小或關閉早;甲狀腺功能降低時前囟關閉延遲;顱內壓增高時前囟飽滿,脫水時前囟凹陷。一、運動系統結構二、循環體統結構三、呼吸系統結構二、美術的發展史第一節學前兒童各體統解剖生理結構

(二)肌肉肌肉可分為平滑肌、骨骼肌和心肌(見圖2-4)。骨骼肌又被稱為隨意肌,可以接收神經系統發出的舒張、收縮的指令,在人的意識支配下產生各種運動。骨骼肌內有大量血管,因為肌肉收縮時能擠壓血管、促進血液迴圈,因此骨骼肌又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心臟”。平滑肌又稱不隨意肌,分佈於內臟器官,不受意識支配。心肌只存在於心臟,可以自動、有節律地收縮、舒張,產生有節奏的搏動,也屬於不隨意肌。一、運動系統結構二、循環體統結構三、呼吸系統結構二、美術的發展史第一節學前兒童各體統解剖生理結構新生兒的肌肉重量僅占體重的1/5,隨著年齡的增長,肌肉占體重的比例逐漸上升,至5歲時其比例達1/3左右。男性幼兒的肌肉含量比女性幼兒多,其肌肉力量也高於女性幼兒。肌肉的主要成分包括水和蛋白質等物質,年齡越小的嬰幼兒,肌肉中的水分越多,男性幼兒肌肉的水分高於女性幼兒。圖2-4肌肉圖一、運動系統結構二、循環體統結構三、呼吸系統結構二、美術的發展史第一節學前兒童各體統解剖生理結構

根據骨骼肌的顏色可將骨骼肌分為白肌纖維(又稱為Ⅱ型)和紅肌纖維(又稱為I型)兩類。白肌纖維又稱快縮肌纖維,肌纖維周圍毛細血管少,主要依靠無氧酵解產生的ATP供能,所以反應速變快,收縮力量大。紅肌纖維又稱為慢縮肌纖維,周圍毛細血管豐富而呈現紅色,故得名紅肌纖維。紅肌纖維主要依靠有氧代謝產生的ATP供能,所以氧化能力強(紅肌纖維比白肌纖維強4倍)。骨骼肌纖維類型與功能,如表2-1所示。一、運動系統結構二、循環體統結構三、呼吸系統結構二、美術的發展史第一節學前兒童各體統解剖生理結構一、運動系統結構二、循環體統結構三、呼吸系統結構二、美術的發展史第一節學前兒童各體統解剖生理結構(三)骨連結骨連結主要有3種形式。(1)無腔隙骨連結(見圖2-5):在骨與骨之間的連接面上沒有腔隙,包括纖維連結、軟骨連結和骨性結合等類型。圖2-5無腔隙骨連結一、運動系統結構二、循環體統結構三、呼吸系統結構二、美術的發展史第一節學前兒童各體統解剖生理結構①纖維連結:如腓骨和脛骨之間借助韌帶的連接;顱骨的骨與骨之間有“人”字縫。隨年齡增長,骨縫逐漸骨化。②軟骨連結:如第一肋與胸骨之間的軟骨連結和椎間盤等。③骨性結合:如各骶椎之間形成骨性結合。(2)有腔隙骨連結:在骨與骨的連結面上有明顯的腔隙,成為肢體運動的樞紐。四肢骨之間及其與軀幹骨之間的連結為此種類型,如髖關節、肩關節。(3)過渡型骨連結:介於上述兩者之間的連結形式,連結面上有一條很小且並未完全貫通的裂隙,活動性很小,如恥骨連結。一、運動系統結構二、循環體統結構三、呼吸系統結構二、美術的發展史第一節學前兒童各體統解剖生理結構

可以活動的骨連結稱為關節(見圖2-6)。關節包括關節面、關節囊和關節腔。關節麵包括關節頭和關節窩,二者相互嵌合,表面有軟骨,可減少活動時產生的摩擦和震動。包圍著關節面的纖維組織叫關節囊,關節囊外有韌帶,起固定和保護關節的作用。關節囊與關節面之間的間隙稱關節腔,充滿滑液,可以潤滑關節。圖2-6人體關節結構圖一、運動系統結構二、循環體統結構三、呼吸系統結構二、美術的發展史第一節學前兒童各體統解剖生理結構

不同的身體部位的關節結構也不相同,所以牢固程度及活動範圍也不同。如髖關節的關節頭呈球狀,關節窩很深,大部分嵌合在一起,因此牢固性很強,但是活動範圍較小,所以大腿的活動遠不及上肢靈活,但大腿能牢固支撐身體。上肢肘、肩、腕部關節因關節窩較淺,所以活動範圍較大,可以內伸外展、旋轉自如,但牢固性較差,在外力作用時,容易脫臼。關節的運動是指運動環節圍繞某一關節的運動軸所產生的各種運動。人體的運動特別複雜,但從運動解剖學的角度看,可以將各種運動簡化為運動關節繞3個基本運動軸在3個基本面內的運動,具體為外展與內收、屈與伸、迴旋和環轉等4種基本運動(見圖2-7)。一、運動系統結構二、循環體統結構三、呼吸系統結構二、美術的發展史第一節學前兒童各體統解剖生理結構

圖2-7運動關節的各種運動一、運動系統結構二、循環體統結構三、呼吸系統結構二、循環系統結構二、美術的發展史一、運動體統結構第一節學前兒童各體統解剖生理結構

循環系統是體內執行運輸功能的封閉式迴圈管道系統,循環系統包括心血管系統和淋巴系統。心血管系統由心、動脈、毛細血管、靜脈組成,心血管系統迴圈流動著紅色的血液。淋巴系統由各級淋巴管、淋巴器官和散在的淋巴組織構成,淋巴液沿淋巴管道向心流動,最後匯入靜脈,故淋巴管道可視作靜脈的輔助管道。三、呼吸系統結構二、美術的發展史第一節學前兒童各體統解剖生理結構

(一)心臟心臟位於胸腔內,底部連接著主動脈。人的心臟外形像桃子,位於橫膈之上、兩肺間而偏左。心臟主要由心肌構成,分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四個腔。心臟左右兩半互不相通。房室之間有單向開合的瓣膜,保證血液從心房流向心室而不會倒流。在神經體液調節下,血液沿心血管系統迴圈流動。機體呼吸、消化、泌尿等系統及皮膚通過肺循環和體循環實現營養物質的送達和代謝廢物(液態和氣態)的排出。內分泌腺及心臟自身所分泌的激素也借循環系統輸送到相應器官以調節其生理功能。人體循環系統可分為肺循環和體循環,兩種迴圈同步進行,如圖2-8所示。二、循環系統結構一、運動體統結構三、呼吸系統結構二、美術的發展史第一節學前兒童各體統解剖生理結構

(一)心臟心臟位於胸腔內,底部連接著主動脈。人的心臟外形像桃子,位於橫膈之上、兩肺間而偏左。心臟主要由心肌構成,分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四個腔。心臟左右兩半互不相通。房室之間有單向開合的瓣膜,保證血液從心房流向心室而不會倒流。在神經體液調節下,血液沿心血管系統迴圈流動。機體呼吸、消化、泌尿等系統及皮膚通過肺循環和體循環實現營養物質的送達和代謝廢物(液態和氣態)的排出。內分泌腺及心臟自身所分泌的激素也借循環系統輸送到相應器官以調節其生理功能。人體循環系統可分為肺循環和體循環,兩種迴圈同步進行,如圖2-8所示。二、循環系統結構一、運動體統結構三、呼吸系統結構二、美術的發展史第一節學前兒童各體統解剖生理結構

圖2-8迴圈示意圖二、循環系統結構一、運動體統結構三、呼吸系統結構二、美術的發展史第一節學前兒童各體統解剖生理結構

1.肺循環肺循環,又稱小迴圈。血液由右心室射入肺動脈,再經各級分支進入肺泡周圍的毛細血管網,通過毛細血管壁和肺泡壁,然後進行氣體交換(排出二氧化碳、吸入氧氣),最後血液經肺靜脈流出肺,進入左心房。肺循環的特點是路徑短,只通過肺,使靜脈血變成含氧豐富的動脈血。二、循環系統結構一、運動體統結構三、呼吸系統結構二、美術的發展史第一節學前兒童各體統解剖生理結構

2.體循環體循環,又稱大循環,它與肺循環同時進行。血液由左心室射入主動脈,經各級動脈分支最後送到身體各部的毛細血管。血液通過毛細血管壁與其周圍的組織細胞進行物質和氣體交換後,經各級靜脈,最後匯入上、下腔靜脈流回右心房。體循環的特點是流經範圍廣、路徑長,以動脈血滋養全身各個器官,又將其代謝產物經靜脈運回心臟再迴圈。二、循環系統結構一、運動體統結構三、呼吸系統結構二、美術的發展史第一節學前兒童各體統解剖生理結構(二)血管按比例算的話,成年人血管內徑小於學前兒童,年齡越小血管壁就越薄,血管彈性就越差。隨著年齡的增長,血管壁會漸漸加厚,彈性纖維加多,彈性增強。血管是血液迴圈的通道,分為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見圖2-9)。二、循環系統結構一、運動體統結構三、呼吸系統結構二、美術的發展史第一節學前兒童各體統解剖生理結構圖2-9三種血管結構圖二、循環系統結構一、運動體統結構三、呼吸系統結構二、美術的發展史第一節學前兒童各體統解剖生理結構1.動脈動脈強而柔韌,它運載的血液從心臟流向全身的管道,由心臟發出,在行程中不斷分支,最後分為毛細血管。左心室連接的是主動脈,管徑較粗大,管壁很厚,富有彈性。動脈血管的回彈性有助於維持兩次心搏之間的血壓。由於血管壁的彈性及心室收縮的推動力,主動脈內的血流速度很快。主動脈分為腹主動脈、頸動脈、冠狀動脈等,再逐級分支,越分越細,管壁也越來越薄,血液流速逐漸減慢。二、循環系統結構一、運動體統結構三、呼吸系統結構二、美術的發展史第一節學前兒童各體統解剖生理結構2.靜脈血液流回心臟的管道是靜脈,由於毛細血管開始逐漸匯合,靜脈管壁也逐漸變厚。根據靜脈管徑大小與管壁結構分為小、中、大三級。與動脈相反,它是越來越粗,連接右心房的上、下腔靜脈最粗大。經過物質交換後的血液從靜脈進入右心房,再入肺進行氣體交換。由於靜脈的管壁薄且通常管徑比動脈大,因此,在運送相同體積的血液時,其流速較慢,壓力亦較低。二、循環系統結構一、運動體統結構三、呼吸系統結構二、美術的發展史第一節學前兒童各體統解剖生理結構3.毛細血管毛細血管是分佈最廣、管徑最細的血管,是由大動脈分化出來的。毛細血管非常細小,其管壁極薄,主要由一層內皮細胞組成,管徑極小,一般為6~8μm。它在動脈與靜脈之間起橋樑作用。血液流經毛細血管時,速度極慢,血液中的氧及養料透出毛細血管壁輸送給細胞的同時,細胞代謝的廢物又透過管壁進入毛細血管再進入靜脈。毛細血管管壁可允許血液中的氧氣和營養物質進入組織,同時亦允許組織內的代謝產物進入血液。二、循環系統結構一、運動體統結構三、呼吸系統結構二、美術的發展史第一節學前兒童各體統解剖生理結構(三)血液成年人血液容量相對學前兒童的要少(以每千克體重計),新生兒約為85mL/kg,學前期為75~80mL/kg。血液存在於血管和心臟中,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血漿為半透明、淡黃色的液體,它是血細胞生存的環境,具有運送血細胞、養料、細胞和代謝廢物等作用,血漿中的纖維蛋白酶原具有止血作用。血細胞分為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二、循環系統結構一、運動體統結構三、呼吸系統結構二、美術的發展史第一節學前兒童各體統解剖生理結構紅細胞中含有血紅蛋白,血紅蛋白又叫血色素,是一種含鐵的蛋白質,使血液呈紅色。紅細胞能把氧氣輸送到身體各部位,並把二氧化碳運送到肺。成熟的紅細胞是沒有細胞核的,雙面呈凹陷的圓盤狀,體積較小,數目很多。新生兒每立方毫米血液中約有紅細胞500萬~700萬個,血紅蛋白濃度在每100mL血液中為15~22g,以後逐漸減少,至出生後2~3月達最低水準,出現生理性貧血,刺激造血器官生成大量紅細胞和血紅蛋白。血紅蛋白能夠與氧結合,把氧輸送到身體各組織中去,再與二氧化碳結合,把它輸送到肺。二、循環系統結構一、運動體統結構三、呼吸系統結構二、美術的發展史第一節學前兒童各體統解剖生理結構白細胞數目較少,但體積較大,學前兒童的白細胞由出生時每立方毫米血液中約20000個逐漸下降,4~5歲時下降至8000個,以後慢慢會達成年人水準(7000個/mm3)。白細胞能吞噬病菌,當白細胞數量少於正常值時,機體抵抗力降低,容易感染疾病。臨床上常用白細胞分類計數作為診斷不同疾病的指標。血小板具有凝血和止血功能。當皮膚上的傷口出血時,血漿中的纖維蛋白原與血小板共同作用,凝成的血塊會堵住傷口。傷口較大時,血小板可使血管收縮,減少出血。新生兒每立方毫米血液中約有血小板10萬~30萬個,出生後6個月血小板計數與成年人相同,一般比較穩定,不受年齡影響。二、循環系統結構一、運動體統結構三、呼吸系統結構二、美術的發展史第一節學前兒童各體統解剖生理結構(四)心率、脈搏和血壓學前兒童心臟重量占體重的百分比約為08%,心肌纖維相互交織,彈性纖維少,心臟收縮力弱,所以心輸出的血液量少。一般兒童1~2歲時心跳為110~120次/分,2~6歲隨著心功能增加和心臟發育而下降至90~100次/分。由於嬰幼兒心輸出量少而新陳代謝旺盛,為滿足身體需要,必須通過加快心臟收縮來補償,年齡越小的嬰幼兒心率越快。學前兒童的心率易受運動、情緒、進食等內外因素影響。二、循環系統結構一、運動體統結構三、呼吸系統結構二、美術的發展史第一節學前兒童各體統解剖生理結構脈搏是指心臟有節律地收縮舒張時,引起主動脈的搏動並沿著動脈管壁傳播,使身體其他部位的動脈管壁也跟著搏動。脈搏可反映動脈和心臟的機能狀況。血壓是在血液流動時,對血管壁產生的側壓力,一般是指動脈壓。心室舒張時產生的壓力稱舒張壓,心室收縮時產生的壓力稱收縮壓。一般而言,學前兒童的血壓低於成年人,年齡越小,血壓越低,隨著年齡增長血壓逐漸升高。二、循環系統結構一、運動體統結構三、呼吸系統結構三、呼吸系統結構二、美術的發展史一、運動體統結構第一節學前兒童各體統解剖生理結構機體在進行新陳代謝過程中,呼吸系統不斷地從外界吸入氧,由循環系統將氧運送至全身的組織和細胞,同時將細胞和組織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再通過循環系統運送到呼吸系統排出體外,這一過程稱為呼吸。呼吸系統(見圖2-10)由呼吸道(鼻腔、咽、喉、氣管、支氣管)和肺組成。肺是氣體交換的場所,呼吸道是氣體進出肺的通道,包括鼻、咽、喉、氣管和支氣管。學前兒童呼吸系統的特徵是呼吸道黏膜容易受到損傷,組織薄嫩,在黏膜上有豐富的淋巴管和血管。二、循環系統結構二、美術的發展史第一節學前兒童各體統解剖生理結構圖2-10呼吸系統結構圖三、呼吸系統結構一、運動體統結構二、循環系統結構二、美術的發展史第一節學前兒童各體統解剖生理結構(一)呼吸道呼吸道,是呼吸時氣流所經過的通道。有肺脊椎動物的呼吸道分上、下兩部分,鼻、咽和喉合稱上呼吸道,具有調節溫度和清除異物的作用。上呼吸道開始的部分是鼻子。鼻子上有鼻毛,前部有皮膚,其餘部分覆蓋著黏膜,分佈著豐富的血管,可以濕潤和溫暖吸入的空氣。黏膜能分泌黏液,空氣進入鼻腔被鼻黏膜和鼻毛淨化、過濾。嬰幼兒時期面部顱骨發育不夠完全,鼻腔相對較小,沒有鼻毛,直至4歲左右才開始形成鼻道。三、呼吸系統結構一、運動體統結構二、循環系統結構二、美術的發展史第一節學前兒童各體統解剖生理結構而且幼兒鼻黏膜柔嫩,血管豐富,易發生感染,引起鼻黏膜充血、腫脹,導致呼吸困難。鼻旁竇是鼻腔周圍含氣的空腔,發音時起共鳴作用。鼻中隔前下方血管豐富,容易因乾燥、外傷等原因出血,稱為“易出血區”,通常六七歲的兒童容易發生鼻衄(流鼻血)。學前兒童鼻淚管較短,患上呼吸道感染時,病菌可以通過鼻淚管侵入眼結膜,引起淚囊炎、眼結膜炎症。三、呼吸系統結構一、運動體統結構二、循環系統結構二、美術的發展史第一節學前兒童各體統解剖生理結構

呼吸道與消化道的共同通道是咽。鼻咽部附近有扁桃體、舌及齶。扁桃體出生時很小,至1歲末才逐漸發育,4~10歲發育達高峰,如有腫脹可引起氣道阻塞。扁桃體炎常見於學前兒童及學齡兒童。鼻咽部後壁的兩側上方有一對咽鼓管開口,通過咽鼓管與中耳鼓室相通。嬰兒的鼻咽部和咽腔相對較狹小,方向垂直。學前兒童的咽鼓管粗短且直,成水準,上呼吸道感染或者游泳後污水經耳道進入中耳,易併發中耳炎,損傷聽力。三、呼吸系統結構一、運動體統結構二、循環系統結構二、美術的發展史第一節學前兒童各體統解剖生理結構喉不僅是呼吸道的一部分,也是發音器官。喉腔前上部有一塊葉狀的會厭軟骨,吞咽時喉上升,會厭軟骨就蓋住喉口,防止食物進入呼吸道。喉腔側壁左右各有一條聲帶,兩條聲帶之間的空隙叫聲門裂。發音時聲帶拉緊,聲門裂縮小,呼出的氣流衝擊聲帶使其振動而發出聲音。學前兒童喉部的保護性反射機能尚不完善,吃食物時說笑容易將未嚼碎食物嗆入呼吸道造成窒息。學前兒童的喉部相對比成人短,黏膜柔嫩,富有血管和淋巴組織,軟骨較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