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一模语文试卷(解析)_第1页
青海省西宁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一模语文试卷(解析)_第2页
青海省西宁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一模语文试卷(解析)_第3页
青海省西宁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一模语文试卷(解析)_第4页
青海省西宁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一模语文试卷(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青海省西宁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一模语文试卷(解析)青海省西宁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一模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字中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汉字为什么有如此超强的生命力?其核心是因为它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自己。表意文字的特点是通过字形的构造来显示字义,单字的形体以及汉字整体的形体体系怎样创制?怎样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无论是形成还是发展,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智慧,因此,剖析汉字构形系统及其发展过程,从中可以发掘中华文化的深层次思想。

汉字构形的发展经历了从个体发展到群组发展的过程。个体发展是仅关注一个个汉字的发展,这时考虑的只有一种关系,即单字形体与其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群组发展是在重视单字形体个体发展的同时,关注单字形体群体的协同发展,着力于字形群体的系统化和类别化,以及对字形表现对象进行分类,这本质上体现的是建立群体秩序的思想。

汉字构形初期是典型的字形表示物象时期,这时的汉字构形完全以物象为依据,包括由哪些构件组成,构件的组合方式等全由物象决定,属于仅注重字形个体与物象之间关系的个体发展阶段。随着汉字构形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形体本身的系统化成为构形系统发展的重要目标,这是因为构形的系统化可以使汉字的识读和书写更加便利、有效,减少识读和书写的难度。系统化的重要方式是对整个汉字群体进行归类分组,其重要表现就是部首的产生。部首实际上是建立汉字个体字形之间的关系、对汉字个体字形进行归类分组,同时也对单字个体字义进行归类分组,所以部首是汉字构形系统群组发展的重要标志。汉字的部首分为两种:一种是汉字构形系统本有的部首,一种是检字法的部首。汉字构形系统的部首是汉字构形系统在发展过程中有意识逐步建立的,《说文解字》依据“字例之条”,以540个部首统摄9353字,就是部首分类职能的最好展示,它表明的是9000多个汉字依据形体构成可分为540类,每类有一个部首作类别标志。就汉字构形系统的部首而言,《说文解字·叙》说:“其建首也,立一为嵩,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牵条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这说明了部首并不只是形体问题,也是字义问题,因此《说文解字》的部首是汉字构形系统的部首。后代部首排检法的部首是为了查检方便,所以往往在汉字构形系统的部首基础上进行人为归并,所以其部分部首是只管形体的相同而不考虑构意的。

依据我们的研究,汉字的群组发展开始于西周中期,这时的汉字构形已开始关注单字形体间的关系。西周晚期及春秋战国时期是汉字构形群组关系的大发展时期。如从“金”旁的字商代和西周早期没有,西周中期出现了锡、铸、锺等13字,西周晚期新出现13字,春秋时期新出现31字,战国时期新出现25字。“金”旁作为构件,构字功能为金属,是表类别意义的类义构件。像这样类义构件的成批量出现是汉字群组关系发展的重要标志。另外,西周中期还出现了增加义符和声符的现象。如“蜀”原本是大头虫的独体象形,在西周中期增加了义符“虫”;“裘”原本是毛在外的皮衣的独体象形,在西周中期增加了音符“又”。增加义符即增加了类别标志,把原字归了类。增加声符则使原构件转为义符,也有了类别标志。

(摘编自王贵元《汉字构形中的思想和智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是迄今唯一在使用的古老文字,它有着超强的生命力。

B.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认为它的特点是通过字形的构造来显示字义。

C.部首是汉字出现的重要标志,因为通过部首可以把汉字分类分组进行归并。

D.最早的象形文字“蜀”原是大头虫的独体象形,在西周中期才增加了义符“虫”。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认为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核心生命力是因为它能够顺应时代的要求。

B.文章主要论述的是汉字的发展经历了从个体发展到群组发展的过程。

C.文章在第三段阐述汉字构形系统的部首作用时,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D.文章阐明汉字群组发展始于西周中期,当时已关注单字形体间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象形文字是我国较早的表意文字,如“日、月、水、火”等字,有很强的生命力并一直沿用至今。

B.汉字中以“木”为部首的汉字群组,大多和树木有关,如“根、森、林、梁、栖”等字。

C.我们查《现代汉语字典》时有部首检字法,这是汉字构成中部首作用的具体体现。

D.有些汉字已经有了表意的作用并被大家接受,再增加音符或义符就没有意义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技术进步为破解慢性病管理难题提供了方法路径。近年来,互联网慢性病管理平台层出不穷,通过疾病管理、疾病教育和患者支持等服务,帮助患者实现在家自主管理;“互联网+医疗”探索线上问诊、医药电商配送等新模式,形成慢性病管理方面的数字医疗综合解决方案;智能可穿戴设备实时收集患者的健康数据,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建立高血压、糖尿病等相关疾病的风险模型,为医生提供诊断数据支撑……借助互联网技术手段,慢性病管理有了新途径。

相比传统慢性病管理方式,“互联网+慢性病管理”可以实现分级诊疗提高依从性、降低就诊门槛、优化医疗诊断,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提升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有报告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居民健康意识提升,加之政策红利的释放,中国互联网慢性病管理市场将快速发展,市场潜在规模达3000亿元。慢性病管理从线下到线上、从单一走向多元,多达数亿的慢性病人群,具有长期乃至终身的复诊、用药需求,客观上形成了巨大的健康消费市场,催生了互联网创业的新风口,吸引了越来越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深耕市场布局。

总体来看,慢性病管理依然处于起步阶段。政府、行业、企业多方参与,形成打通全产业链条的合力,不断提升产品供给和服务品质,推动相关领域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互联网+慢性病管理”必将打开更大想象空间,在实现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助力建设健康中国上大有可为。

(摘编自沈慎《“互联网+”助力慢性病管理》)

材料二:

“互联网+医疗”是当前方兴未艾的医疗新形态,也获得了政策的鼓励和资本的青睐。网上问诊用好了,其优点显而易见:方便、快捷、成本低廉。对于感冒发烧、头疼脑热等常见病多发病的网上诊治,还能为医院节约大量接诊资源。

“互联网+医疗”更进一步的应用在于“治未病”。在现代社会的人类疾病谱系上,慢性病已经占据主要比重,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成为健康的最大威胁。很多慢性病在临床确诊之时都为时已晚,难以治愈。但大多数慢性病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渐变到剧变的过程。如果借助网络信息技术,通过可携带医疗器械对人群进行长时段监测,医生很容易发现慢性病量变渐变的苗头趋势,及时实施精准干预和治疗,防患于未然,或者把疾病“扼杀”于萌芽状态。“互联网+医疗”的诸多优势,为医疗卫生事业的下一步发展打开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摘编自封寿炎《“互联网+医疗”也应严格纳入监管》)

材料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一个家庭在扣除基本生活费后,医疗支出超过剩余收入的40%,就属于“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据测算,我国的“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大体上相当于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水平,超过这个支出水平的人群属于大病人群。在这些人群中,又区分大病患者和长期慢性病患者,他们当中一些人是因为长期缺医少药、饱受困扰导致身体积弱继而带来家庭贫困,还有一些人是因为患先天性疾病长期拖累而导致家庭贫弱,如何对他们进行精准施策以及建立长期慢性病的管理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如今有了良好开头,接下来需要更精确地瞄准贫困人口需求,结合个体、家庭、当地实际,建立精准脱贫长效机制,并与健康扶贫相结合,提高当地医疗服务水平,增强可及性,让贫困人口不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始终关注贫困群体,保障人人都能享有健康,是中国打造这张世界最大医疗保障网的出发点和重要使命。消除贫困人口因病致贫返贫现象,才能让保障网越织越密,稳稳地托起每个人的健康中国梦。

(摘编自李红梅《以制度阻断因病致贫返贫》)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互联网慢性病管理平台的建立,为破解慢性病管理难题提供了方便。

B.月前互联网慢性病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仍需多方通力合作来完善。

C.“互联网+医疗”模式方便、快捷、成本低,能为医院节约大量接诊资源。

D.大病人群因为长期慢性病得不到治疗,造成缺吃少穿,因病致贫返贫。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介绍了慢性病管理的一种新途径,即慢性病管理方面的数字医疗综合解决方案。

B.材料二中“互联网+医疗”最主要的应用在于“治未病”,但对于常见病多发病作用有限。

C.材料二中的内容,不是一味只说“互联网+医疗”的优点,而是同时提到了它有一些乱象。

D.材料三中的因病致贫人员如果能借助“互联网+医疗”模式,他们就能得到更好的治疗。

6.“互联网+医疗”模式会给我国贫困人口带来哪些好处?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人生(节选)

路遥

农历六月初十,一个阴云密布的傍晚,盛夏热闹纷繁的大地突然沉寂下来;连一.些最爱叫唤的虫子也都悄没声响了,似乎处在一种急躁不安的等待中。河里的青蛙纷纷跳上岸,没命地向两岸的庄稼地和公路上蹦窜着。天闷热得像一口大蒸笼,黑沉沉的乌云正从西边的老牛山那边铺过来。地平线上,已经有一些零碎而短促的闪电,但还没有打雷。只听见那低沉的、连续不断的嗡嗡声从远方的天空传来,带给人一种恐怖的信息——一场大雷雨就要到来了。

这时候,高家村高玉德当民办教师的独生儿高加林,正光着上身,从村前的小河里趟水过来,几乎是跑着向自己家里走去。他刚站在自家窑里的脚地上,就听见外面传来一声低沉的闷雷的吼声。

他父亲正赤脚片儿蹲在炕上抽旱烟,一只手悠闲地捋着下巴上的一撮白胡子。他母亲颠着小脚往炕上端饭。

高加林什么话也没说。连鞋也没脱,就躺在了前炕的铺盖卷上。他脸对着黑洞洞的窗户,说:“妈,你别做饭了,我什么也不想吃。”

老两口相互交换了一下眼色,都在心里说:娃娃今儿个不知出了什么事,心里不畅快?一道闪电几乎把整个窗户都照亮了,接着,像山崩地陷一般响了一声可怕的炸雷。听见外面立刻刮起了大风,沙尘把窗户纸打得啪啪作响。

“加林,你是不是身上不舒服?”母亲用颤音问他,一只手拿着舀面瓢。“不是……”他回答。

“和谁吵啦?”父亲接着母亲问。

“没……”“那到底怎啦?”老两口几乎同时问。

唉!加林可从来都没有这样啊!他每次从城里回来,总是给他们说长道短,还给他们带一堆吃食:面包啦,蛋糕啦,硬给他们手里塞,说他们牙口不好,这些东西有“养料”,又绵软。今几个显然发生什么大事了!高玉德看了一眼老婆的愁眉苦脸,顾不得抽烟了。把烟灰在炕栏石上磕掉,身上往儿子躺的地方挪了挪,问:“加林,到底出了什么事啦?你给我们说说嘛!”高加林一条胳膊撑着,慢慢爬起来,身体沉重得像受了重伤一般。他靠在铺盖卷上,也不看父母亲,眼睛茫然地望着对面墙,开口说:“我的书教不成了……”

“什么?”老两口同时惊叫一声。加林仍然保持着那个姿势,说:“我的民办教师被下了。今天会上宣布的。”“你犯了什么王法?老天爷呀……”老母亲手里的舀面瓢一下子掉在锅台上,摔成了两瓣。

满窑里一片死气沉沉。

这时候,听见外面雨点已经急促地敲打起了大地,风声和雨声逐渐加大,越来越猛烈。窗纸不时被闪电照亮,暴烈的雷声接二连三地吼叫着。外面的整个天地似乎都淹没在了一片混乱中。高加林仍然蒙着头,他父亲鼻尖上的一滴清鼻涕颤动着,眼看要掉下来了,老汉也顾不得去揩;那只粗糙的手再也顾不得悠闲地捋下巴上的那撮白胡子了,转而一个劲地摸着赤脚片儿。他母亲身子佝偻着伏在炕栏石上,不断地用围裙擦眼睛。窑里静悄悄的,只听见锅台后面那只老黄猫的呼噜声。

外面暴风雨的喧嚣更猛烈了。风雨声中,突然传来了一阵“隆轰隆”的声音一这是山洪从河道里涌下来了。

足足有一刻钟,这个灯光摇晃的土窑洞失去了任何生气,三个人都陷入难受和痛苦中。

这个打击对这个家庭来说显然是严重的,对于高加林来说,他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已经受了很大的精神创伤。亏得这三年教书,他既不用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又有时间继续学习,对他喜爱的文科深入钻研。他最近在地区报上已经发表过两三篇诗歌和散文,全是这段时间苦钻苦熬的结果。现在这一切都结束了,他将不得不像父亲一样开始自己的农民生涯。虽然这几年当民办教师,但这个职业对他来说还是充满希望的。几年以后,通过测试,他或许会转为正式的国家教师。可是现在,他所抱有的幻想和希望彻底破灭了。此刻,他躺在这里,脸在被角下面痛苦地抽搐着,一只手狠狠地揪着自己的头发。

对于高玉德老两口来说,今晚上这不幸的消息就像谁在他们的头上敲了一棍。他们首先心疼自己的独生子:他从小娇生惯养,没受过苦,嫩皮嫩肉的,往后漫长的艰苦劳动怎能熬下去呀!再说,加林这几年教书,挣的全劳力工分,他们一家三口的日子过得并不紧巴。要是儿子不教书了,又急忙不习惯劳动,他们往后的日子肯定不好过。他们又难受,又恐慌。加林他妈在无声地啜泣;他爸用手把赤脚片儿

摸了半天,开始自言自语:“老天爷总有一天要睁眼呀!可怜我那苦命的娃娃!啊嘿嘿嘿嘿嘿……”高玉德老汉终于忍不住哭出声来,两行浑浊的老泪在皱纹脸上淌下来,流进了下巴上那一撮白胡子中间。

外面,虽然不再打闪吼雷,雨仍然像瓢泼一样哗哗地倾倒着。河道里传来像怪兽一般咆哮的山洪声,令人毛骨悚然。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写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当时的自然环境,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B.“高家村高玉德当民办教师的独生儿高加林”一句,交代了高加林的身份,也预示了他的命运。

C.“挣的全劳力工分”说的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某种生活状态,读来带有浓郁的历史厚重感。

D.文中主人公高加林因为丢掉了民办教师的工作,一家人受到了非常沉重的打击。

8.文学作品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经常运用细节描写,请以文中主人公“高加林”为例,简要分析小说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细节描写。(6分)

9.小说在情节发展中多次写到雷和雨,请简要分析描写雷雨的用意。(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冬十月甲申,民部尚书裴矩奏“民遭突厥暴践者,请户给绢一匹”。上(唐太宗)曰:“朕以诚信御下,不欲虚有存恤之名而无其实。户有大小,岂得雷同给赐乎?”于是计口为率。

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徵入卧内,访以得失。微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出,魏徵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上悦,乃不点中男。

上与侍臣论周、秦修短。萧璃对曰:“纣王不道,武王征之;周及六国无罪,始皇灭之。得天下虽同,人心则异。”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周得天下,增修仁义,秦得天下,益尚诈力,此修短之所以殊也。盖取之或可以逆得,而守之不可以不顺故也。”

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丁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乐》。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封德彝曰:“陛下以神武平海内,岂文德之足比。”上曰:“戡乱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随其时。卿谓文不及武,斯言过矣。”德彝顿首谢。

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惜尽言。”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徵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

B.魏徵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安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

C.魏徵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

D.魏微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申,前一位是癸未,后一位是乙西,文中是以干支相配来记日。甲申日是干支纪日中的第二十一天。

B.中男,未成丁的男子。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唐初时中男的年龄段为十六岁以上、二十岁以下。

C.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的年号。年号纪年法从汉武帝开始按照帝王出生的时间来纪年。

D.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常用“海内”“六合”“八荒”泛指天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裴矩奏请皇上给受到突厥侵略的家庭每户赏赐一匹绢,唐太宗认为按人口多少给予赏赐才符合实情。

B.魏徵反对封德彝征召中男人伍的建议,多次拒绝在皇帝的敕令上签字,他的意见始终不被唐太宗采纳。

C.萧璃认为周武王伐纣、秦灭周朝和六国,他们虽然取得了天下,但都不得人心。唐太宗不同意他的观点。

D.封德彝在宴会上特意安排奏《秦王破陈乐》以歌颂唐太宗英明神武,被唐太宗批评后,他才叩头以示谢罪。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周得天下,增修仁义,秦得天下,益尚诈力,此修短之所以殊也。

(2)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咏史(其一)①

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②。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熏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①这首诗作于唐开成五年正月文宗去世后。②沈约的《宋书》记载,武帝时宁州献琥珀枕,时北征需琥珀治金疮,即命捣碎分付诸将。《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魏惠王向齐威王夸耀他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齐威王说自己所珍贵的是贤臣,“将以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纵观历史上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

B.颔联借用宋武帝献琥珀枕和和齐威王重贤臣的典故,写人才的重要性。

C.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巧用“青海马”和“蜀山蛇”比喻治国人才。

D.诗人在尾联用南熏曲哭翠华的拟人手法,写国家衰败,不再有当年尧舜之风。

15.诗人在这首诗里主要想表述什么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有两句专门写自己制作衣服的材料,这两句是“,”。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两句,诗人洒酒祭月,寄托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

(3)《氓》中“”一句是女子对男子的宽慰,并许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近代思想家深切地意识到,中华文化与中国的前途命运,我们要坚守、赓续中华文化。严复指出,文化具有“国性”,是国家存立的根基。他断言:“大凡一国存立,必以其国性为之基。”从这个意义上说,传承中华文化就是延续中国人的精神命脉。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强调,文化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源泉,也是凝聚民族信仰的不二法宝。面临外敌时,若要,就要以中国文化激发中国人的文化认同,以此增强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和民族认同。沿着这个思路,(),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发掘终身不辍;而以语言文字为国学基础的章太炎则保留、弘扬中国的汉字和方言。据章太炎所言,尽管哪国人,都觉得语言是自己国家的语言优美动人。汉语汉字最能激动中国人的爱国热情:正如乡意方言同一地域的人倍感亲切一样。近代思想家之所以在对中国学术思想的传承中热衷于先秦诸子,是因为先秦诸子的思想是国学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息息相关群威群胆振臂一呼不可估量

B.一脉相承同仇敌忾振臂一呼不可估量

C.息息相关同仇敌忾大声疾呼不可或缺

D.一脉相承群威群胆大声疾呼不可或缺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梁启超以史学为国学根基,借助中国学术思想激发中国人的爱国心

B.以史学为国学根基的梁启超借助中国学术思想激发中国人的爱国心

C.梁启超以史学为国学根基,为了激发中国人的爱国心,借助中国学术思想

D.以史学为国学根基的梁启超为了激发中国人的爱国心,借助中国学术思想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尽管哪国人,都觉得自己国家的语言优美动人。汉语汉字最能激发中国人的爱国热情,正如乡音方言让同一地域的人倍感亲切一样。

B.无论哪国人,都觉得自己国家的语言优美动人。汉语汉字最能激发中国人的爱国热情,正如乡音方言让同一地域的人倍感亲切一样。

C.无论哪国人,都觉得优美动人的语言是自己国家的。汉语汉字最能激发中国人的爱国热情,正如乡音方言同一地域的人倍感亲切一样。

D.尽管哪国人,都觉得语言是自己国家的语言优美动人。汉语汉字最能激发中国人的爱国热情,正如乡音方言同一地域的人倍感亲切一样。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①,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在对待自然问题上,恩格斯也曾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

2021年4月22日是第52个世界地球日,4月20日至26日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周活动在全国各地陆续启动。各地将推介内容科学,兼具时代性、艺术性的优秀科普宣传作品,②。保护环境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地球日将不再是一个具体的日子,③_,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1.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为两个较短的句子。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钟南山院士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长期致力于重大呼吸道传染病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预防与治疗,是我国呼吸疾病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在“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钟南山院士又堪称国内最有文化的业余运动员。钟南山在北医大上学的时候,是学校鼎鼎有名的田径运动员,他创造的北医大校纪录至今无人能破。1958年,钟南山被抽调到北京市集训队训练,准备参加第一届全运会。1959年,钟南山在全运会上以54.4秒的成绩打破了男子400米栏全国纪录,并夺得男子10项全能冠军。

作为人生路上即将踏上新征程的青年,钟南山院士的人生经历给了你对自己未来人生规划怎样的启迪?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青海省西宁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一模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字中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汉字为什么有如此超强的生命力?其核心是因为它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自己。表意文字的特点是通过字形的构造来显示字义,单字的形体以及汉字整体的形体体系怎样创制?怎样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无论是形成还是发展,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智慧,因此,剖析汉字构形系统及其发展过程,从中可以发掘中华文化的深层次思想。

汉字构形的发展经历了从个体发展到群组发展的过程。个体发展是仅关注一个个汉字的发展,这时考虑的只有一种关系,即单字形体与其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群组发展是在重视单字形体个体发展的同时,关注单字形体群体的协同发展,着力于字形群体的系统化和类别化,以及对字形表现对象进行分类,这本质上体现的是建立群体秩序的思想。

汉字构形初期是典型的字形表示物象时期,这时的汉字构形完全以物象为依据,包括由哪些构件组成,构件的组合方式等全由物象决定,属于仅注重字形个体与物象之间关系的个体发展阶段。随着汉字构形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形体本身的系统化成为构形系统发展的重要目标,这是因为构形的系统化可以使汉字的识读和书写更加便利、有效,减少识读和书写的难度。系统化的重要方式是对整个汉字群体进行归类分组,其重要表现就是部首的产生。部首实际上是建立汉字个体字形之间的关系、对汉字个体字形进行归类分组,同时也对单字个体字义进行归类分组,所以部首是汉字构形系统群组发展的重要标志。汉字的部首分为两种:一种是汉字构形系统本有的部首,一种是检字法的部首。汉字构形系统的部首是汉字构形系统在发展过程中有意识逐步建立的,《说文解字》依据“字例之条”,以540个部首统摄9353字,就是部首分类职能的最好展示,它表明的是9000多个汉字依据形体构成可分为540类,每类有一个部首作类别标志。就汉字构形系统的部首而言,《说文解字·叙》说:“其建首也,立一为嵩,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牵条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这说明了部首并不只是形体问题,也是字义问题,因此《说文解字》的部首是汉字构形系统的部首。后代部首排检法的部首是为了查检方便,所以往往在汉字构形系统的部首基础上进行人为归并,所以其部分部首是只管形体的相同而不考虑构意的。

依据我们的研究,汉字的群组发展开始于西周中期,这时的汉字构形已开始关注单字形体间的关系。西周晚期及春秋战国时期是汉字构形群组关系的大发展时期。如从“金”旁的字商代和西周早期没有,西周中期出现了锡、铸、锺等13字,西周晚期新出现13字,春秋时期新出现31字,战国时期新出现25字。“金”旁作为构件,构字功能为金属,是表类别意义的类义构件。像这样类义构件的成批量出现是汉字群组关系发展的重要标志。另外,西周中期还出现了增加义符和声符的现象。如“蜀”原本是大头虫的独体象形,在西周中期增加了义符“虫”;“裘”原本是毛在外的皮衣的独体象形,在西周中期增加了音符“又”。增加义符即增加了类别标志,把原字归了类。增加声符则使原构件转为义符,也有了类别标志。

(摘编自王贵元《汉字构形中的思想和智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是迄今唯一在使用的古老文字,它有着超强的生命力。

B.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认为它的特点是通过字形的构造来显示字义。

C.部首是汉字出现的重要标志,因为通过部首可以把汉字分类分组进行归并。

D.最早的象形文字“蜀”原是大头虫的独体象形,在西周中期才增加了义符“虫”。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认为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核心生命力是因为它能够顺应时代的要求。

B.文章主要论述的是汉字的发展经历了从个体发展到群组发展的过程。

C.文章在第三段阐述汉字构形系统的部首作用时,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D.文章阐明汉字群组发展始于西周中期,当时已关注单字形体间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象形文字是我国较早的表意文字,如“日、月、水、火”等字,有很强的生命力并一直沿用至今。

B.汉字中以“木”为部首的汉字群组,大多和树木有关,如“根、森、林、梁、栖”等字。

C.我们查《现代汉语字典》时有部首检字法,这是汉字构成中部首作用的具体体现。

D.有些汉字已经有了表意的作用并被大家接受,再增加音符或义符就没有意义了。

(1)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回归原文,用原文相关信息辨析选项。

(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与原文相关信息进行对比,进而辨析选项正误。

(3)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选项信息,再联系原文观点进行辨析。

(1)C.“部首是汉字出现的重要标志”错误,原文第三段相关信息为“所以部首是汉字构形系统群组发展的重要标志”,选项曲解文义。

故选C。

(2)B.“汉字的发展经历了……的过程”错误,由第二段相关信息“汉字构形的发展经历了从个体发展到群组发展的过程”可知,是“汉字构形的发展经历了……的过程”,选项偷换概念。

故选B。

(3)D.“再增加音符或义符就没有意义了”错误,由文中相关信息可以看出,汉字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至于是否会再添加音符或义符,这种添加是否有意义,文中没有明确表态。选项于文无据。

故选D。

解析:

(1)C

(2)B

(3)D

信息判断类题目的方法:

①材料与选项对照法,把阅读材料与选项进行一一对照,判断它们的正误。

②材料整合处理法,对所列材料进行整合与分析,印证选择或判断的正误。

③关注细节法,关注材料中的细节,进行比较鉴别,特别是容易忽略的部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技术进步为破解慢性病管理难题提供了方法路径。近年来,互联网慢性病管理平台层出不穷,通过疾病管理、疾病教育和患者支持等服务,帮助患者实现在家自主管理;“互联网+医疗”探索线上问诊、医药电商配送等新模式,形成慢性病管理方面的数字医疗综合解决方案;智能可穿戴设备实时收集患者的健康数据,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建立高血压、糖尿病等相关疾病的风险模型,为医生提供诊断数据支撑……借助互联网技术手段,慢性病管理有了新途径。

相比传统慢性病管理方式,“互联网+慢性病管理”可以实现分级诊疗提高依从性、降低就诊门槛、优化医疗诊断,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提升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有报告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居民健康意识提升,加之政策红利的释放,中国互联网慢性病管理市场将快速发展,市场潜在规模达3000亿元。慢性病管理从线下到线上、从单一走向多元,多达数亿的慢性病人群,具有长期乃至终身的复诊、用药需求,客观上形成了巨大的健康消费市场,催生了互联网创业的新风口,吸引了越来越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深耕市场布局。

总体来看,慢性病管理依然处于起步阶段。政府、行业、企业多方参与,形成打通全产业链条的合力,不断提升产品供给和服务品质,推动相关领域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互联网+慢性病管理”必将打开更大想象空间,在实现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助力建设健康中国上大有可为。

(摘编自沈慎《“互联网+”助力慢性病管理》)

材料二:

“互联网+医疗”是当前方兴未艾的医疗新形态,也获得了政策的鼓励和资本的青睐。网上问诊用好了,其优点显而易见:方便、快捷、成本低廉。对于感冒发烧、头疼脑热等常见病多发病的网上诊治,还能为医院节约大量接诊资源。

“互联网+医疗”更进一步的应用在于“治未病”。在现代社会的人类疾病谱系上,慢性病已经占据主要比重,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成为健康的最大威胁。很多慢性病在临床确诊之时都为时已晚,难以治愈。但大多数慢性病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渐变到剧变的过程。如果借助网络信息技术,通过可携带医疗器械对人群进行长时段监测,医生很容易发现慢性病量变渐变的苗头趋势,及时实施精准干预和治疗,防患于未然,或者把疾病“扼杀”于萌芽状态。“互联网+医疗”的诸多优势,为医疗卫生事业的下一步发展打开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摘编自封寿炎《“互联网+医疗”也应严格纳入监管》)

材料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一个家庭在扣除基本生活费后,医疗支出超过剩余收入的40%,就属于“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据测算,我国的“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大体上相当于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水平,超过这个支出水平的人群属于大病人群。在这些人群中,又区分大病患者和长期慢性病患者,他们当中一些人是因为长期缺医少药、饱受困扰导致身体积弱继而带来家庭贫困,还有一些人是因为患先天性疾病长期拖累而导致家庭贫弱,如何对他们进行精准施策以及建立长期慢性病的管理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如今有了良好开头,接下来需要更精确地瞄准贫困人口需求,结合个体、家庭、当地实际,建立精准脱贫长效机制,并与健康扶贫相结合,提高当地医疗服务水平,增强可及性,让贫困人口不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始终关注贫困群体,保障人人都能享有健康,是中国打造这张世界最大医疗保障网的出发点和重要使命。消除贫困人口因病致贫返贫现象,才能让保障网越织越密,稳稳地托起每个人的健康中国梦。

(摘编自李红梅《以制度阻断因病致贫返贫》)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互联网慢性病管理平台的建立,为破解慢性病管理难题提供了方便。

B.月前互联网慢性病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仍需多方通力合作来完善。

C.“互联网+医疗”模式方便、快捷、成本低,能为医院节约大量接诊资源。

D.大病人群因为长期慢性病得不到治疗,造成缺吃少穿,因病致贫返贫。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介绍了慢性病管理的一种新途径,即慢性病管理方面的数字医疗综合解决方案。

B.材料二中“互联网+医疗”最主要的应用在于“治未病”,但对于常见病多发病作用有限。

C.材料二中的内容,不是一味只说“互联网+医疗”的优点,而是同时提到了它有一些乱象。

D.材料三中的因病致贫人员如果能借助“互联网+医疗”模式,他们就能得到更好的治疗。

6.“互联网+医疗”模式会给我国贫困人口带来哪些好处?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分)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进行筛选、归纳、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

(1)D.“大病人群因为长期慢性病得不到治疗,造成缺吃少穿”错误,根据材料三“超过这个支出水平的人群属于大病人群。在这些人群中,又区分大病患者和长期慢性病患者,他们当中一些人是因为长期缺医少药、饱受困扰导致身体积弱继而带来家庭贫困,还有一些人是因为患先天性疾病长期拖累而导致家庭贫弱”可知,大病人群中的一部分人“长期缺医少药”,“导致身体积弱”,继而带来家庭贫苦,而不是选项所述“因为长期慢性病得不到治疗”,“造成缺吃少穿”,因病致贫返贫。另外,“因病致贫返贫”的“还有一些人是因为患先天性疾病长期拖累而导致家庭贫弱”。

(2)B.“‘互联网+医疗’最主要的应用在于‘治未病’”错误,材料二原文为“‘互联网+医疗’更进一步的应用在于‘治未病’”;“对于常见病多发病作用有限”的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二原文为“对于感冒发烧、头疼脑热等常见病多发病的网上诊治,还能为医院节约大量接诊资源”,重在阐明常见病多发病网上治疗,能为医院节约接诊资源。

C.“而是同时提到了它有一些乱象”错误,无中生有,材料二并没有提到“互联网+医疗”的乱象问题。

D.“如果……就……”错误,表述绝对化,材料三论述的主要是“以制度阻断因病致贫返贫”,中心句为“消除贫困人口因病致贫返贫现象,才能让保障网越织越密,稳稳地托起每个人的健康中国梦”,但这并不代表“因病致贫人员如果能借助‘互联网+医疗’模式,他们就能得到更好的治疗”。

故选:A。

(3)根据材料一“互联网慢性病管理平台层出不穷,通过疾病管理、疾病教育和患者支持等服务,帮助患者实现在家自主管理”可以概括出:“互联网+医疗”模式能够帮助贫困患者实现在家自主管理。

根据材料一“‘互联网+慢性病管理’可以实现分级诊疗提高依从性、降低就诊门槛、优化医疗诊断,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提升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可以概括出:“互联网+慢性病管理”可以实现分级诊疗、提高依从性、降低就诊门槛、优化医疗诊断,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提升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根据材料二“如果借助网络信息技术,通过可携带医疗器械对人群进行长时段监测,医生很容易发现慢性病量变渐变的苗头趋势,及时实施精准干预和治疗,防患于未然”可以概括出:借助网络信息技术,通过可携带医疗器械对人群进行长时段监测,医生很容易发现慢性病量变渐变的苗头趋势,及时实施精准干预和治疗,防患于未然。

根据材料三“建立精准脱贫长效机制,并与健康扶贫相结合,提高当地医疗服务水平,增强可及性,让贫困人口不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可以概括出:建立精准脱贫长效机制,并与健康扶贫相结合,提高当地医疗服务水平,增强可及性,让贫困人口不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解析:

(1)D

(2)A

(3)①帮助贫困患者实现在家自主管理;②可以实现分级诊疗、提高依从性、降低就诊门槛、优化医疗诊断,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提升医疗资源利用效率;③借助网络信息技术,通过可携带医疗器械对人群进行长时段监测,医生很容易发现慢性病量变渐变的苗头趋势,及时实施精准干预和治疗,防患于未然;④可以建立精准脱贫长效机制,并与健康扶贫相结合,提高当地医疗服务水平,增强可及性,让贫困人口不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解析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人生(节选)

路遥

农历六月初十,一个阴云密布的傍晚,盛夏热闹纷繁的大地突然沉寂下来;连一.些最爱叫唤的虫子也都悄没声响了,似乎处在一种急躁不安的等待中。河里的青蛙纷纷跳上岸,没命地向两岸的庄稼地和公路上蹦窜着。天闷热得像一口大蒸笼,黑沉沉的乌云正从西边的老牛山那边铺过来。地平线上,已经有一些零碎而短促的闪电,但还没有打雷。只听见那低沉的、连续不断的嗡嗡声从远方的天空传来,带给人一种恐怖的信息——一场大雷雨就要到来了。

这时候,高家村高玉德当民办教师的独生儿高加林,正光着上身,从村前的小河里趟水过来,几乎是跑着向自己家里走去。他刚站在自家窑里的脚地上,就听见外面传来一声低沉的闷雷的吼声。

他父亲正赤脚片儿蹲在炕上抽旱烟,一只手悠闲地捋着下巴上的一撮白胡子。他母亲颠着小脚往炕上端饭。

高加林什么话也没说。连鞋也没脱,就躺在了前炕的铺盖卷上。他脸对着黑洞洞的窗户,说:“妈,你别做饭了,我什么也不想吃。”

老两口相互交换了一下眼色,都在心里说:娃娃今儿个不知出了什么事,心里不畅快?一道闪电几乎把整个窗户都照亮了,接着,像山崩地陷一般响了一声可怕的炸雷。听见外面立刻刮起了大风,沙尘把窗户纸打得啪啪作响。

“加林,你是不是身上不舒服?”母亲用颤音问他,一只手拿着舀面瓢。“不是……”他回答。

“和谁吵啦?”父亲接着母亲问。

“没……”“那到底怎啦?”老两口几乎同时问。

唉!加林可从来都没有这样啊!他每次从城里回来,总是给他们说长道短,还给他们带一堆吃食:面包啦,蛋糕啦,硬给他们手里塞,说他们牙口不好,这些东西有“养料”,又绵软。今几个显然发生什么大事了!高玉德看了一眼老婆的愁眉苦脸,顾不得抽烟了。把烟灰在炕栏石上磕掉,身上往儿子躺的地方挪了挪,问:“加林,到底出了什么事啦?你给我们说说嘛!”高加林一条胳膊撑着,慢慢爬起来,身体沉重得像受了重伤一般。他靠在铺盖卷上,也不看父母亲,眼睛茫然地望着对面墙,开口说:“我的书教不成了……”

“什么?”老两口同时惊叫一声。加林仍然保持着那个姿势,说:“我的民办教师被下了。今天会上宣布的。”“你犯了什么王法?老天爷呀……”老母亲手里的舀面瓢一下子掉在锅台上,摔成了两瓣。

满窑里一片死气沉沉。

这时候,听见外面雨点已经急促地敲打起了大地,风声和雨声逐渐加大,越来越猛烈。窗纸不时被闪电照亮,暴烈的雷声接二连三地吼叫着。外面的整个天地似乎都淹没在了一片混乱中。高加林仍然蒙着头,他父亲鼻尖上的一滴清鼻涕颤动着,眼看要掉下来了,老汉也顾不得去揩;那只粗糙的手再也顾不得悠闲地捋下巴上的那撮白胡子了,转而一个劲地摸着赤脚片儿。他母亲身子佝偻着伏在炕栏石上,不断地用围裙擦眼睛。窑里静悄悄的,只听见锅台后面那只老黄猫的呼噜声。

外面暴风雨的喧嚣更猛烈了。风雨声中,突然传来了一阵“隆轰隆”的声音一这是山洪从河道里涌下来了。

足足有一刻钟,这个灯光摇晃的土窑洞失去了任何生气,三个人都陷入难受和痛苦中。

这个打击对这个家庭来说显然是严重的,对于高加林来说,他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已经受了很大的精神创伤。亏得这三年教书,他既不用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又有时间继续学习,对他喜爱的文科深入钻研。他最近在地区报上已经发表过两三篇诗歌和散文,全是这段时间苦钻苦熬的结果。现在这一切都结束了,他将不得不像父亲一样开始自己的农民生涯。虽然这几年当民办教师,但这个职业对他来说还是充满希望的。几年以后,通过测试,他或许会转为正式的国家教师。可是现在,他所抱有的幻想和希望彻底破灭了。此刻,他躺在这里,脸在被角下面痛苦地抽搐着,一只手狠狠地揪着自己的头发。

对于高玉德老两口来说,今晚上这不幸的消息就像谁在他们的头上敲了一棍。他们首先心疼自己的独生子:他从小娇生惯养,没受过苦,嫩皮嫩肉的,往后漫长的艰苦劳动怎能熬下去呀!再说,加林这几年教书,挣的全劳力工分,他们一家三口的日子过得并不紧巴。要是儿子不教书了,又急忙不习惯劳动,他们往后的日子肯定不好过。他们又难受,又恐慌。加林他妈在无声地啜泣;他爸用手把赤脚片儿

摸了半天,开始自言自语:“老天爷总有一天要睁眼呀!可怜我那苦命的娃娃!啊嘿嘿嘿嘿嘿……”高玉德老汉终于忍不住哭出声来,两行浑浊的老泪在皱纹脸上淌下来,流进了下巴上那一撮白胡子中间。

外面,虽然不再打闪吼雷,雨仍然像瓢泼一样哗哗地倾倒着。河道里传来像怪兽一般咆哮的山洪声,令人毛骨悚然。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写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当时的自然环境,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B.“高家村高玉德当民办教师的独生儿高加林”一句,交代了高加林的身份,也预示了他的命运。

C.“挣的全劳力工分”说的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某种生活状态,读来带有浓郁的历史厚重感。

D.文中主人公高加林因为丢掉了民办教师的工作,一家人受到了非常沉重的打击。

8.文学作品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经常运用细节描写,请以文中主人公“高加林”为例,简要分析小说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细节描写。(6分)

9.小说在情节发展中多次写到雷和雨,请简要分析描写雷雨的用意。(6分)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细致分析,准确从文本中找出具体语句进行把握。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作用能力。解答环境描写作用题,我们要从环境本身的特点、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B.“也预示了他的命运”错误,“高家村高玉德当民办教师的独生儿高加林”这句话交代了高加林的双重身份——民办教师、高家村高玉德的独生儿。选项所述“也预示了他的命运”于文无据。

故选:B。

(2)“从村前的小河里趟水过来,几乎是跑着向自己家里走去。他刚站在自家窑里的脚地上”描写高加林蹚水回家的情景;“连鞋也没脱,就躺在了前炕的铺盖卷上”描写高加林回到家不脱鞋就躺下的情景,这些动作描写写出他被“下”了代课教师后遭受的打击。

“‘不是……’他回答”“没……”“开口说:‘我的书教不成了……’”是语言描写,写出他不知道该怎么跟父母解释不能教书的事,表现了他不善言辞、朴实不圆滑的性格特征。

“眼睛茫然地望着对面墙”“此刻,他躺在这里,脸在被角下面痛苦地抽搐着”是神态描写,“茫然”写出他此时不知前路在何方的无助;“痛苦地抽搐着”详细描写此时由于痛苦而导致的脸部表情,更加写出了他此时内心的痛苦。

“一道闪电几乎把整个窗户都照亮了,接着,像山崩地陷一般响了一声可怕的炸雷。听见外面立刻刮起了大风,沙尘把窗户纸打得啪啪作响”“外面,虽然不再打闪吼雷,雨仍然像瓢泼一样哗哗地倾倒着。河道里传来像怪兽一般咆哮的山洪声,令人毛骨悚然”是环境描写,渲染了紧张、沉重的氛围,写出高加林“民办教师被下了”之后人物的沉重心理,以及对高加林和家庭的沉重打击。

(3)开头“地平线上,已经有一些零碎而短促的闪电,但还没有打雷。只听见那低沉的、连续不断的嗡嗡声从远方的天空传来,带给人一种恐怖的信息”“一道闪电几乎把整个窗户都照亮了,接着,像山崩地陷一般响了一声可怕的炸雷”等描写一场大雷雨到来的情景,由后文可知,此时高加林“民办教师被下了”,因此,环境描写是为了衬托他丢掉工作后的沉闷、痛苦之情。

中间“这时候,听见外面雨点已经急促地敲打起了大地,风声和雨声逐渐加大,越来越猛烈。窗纸不时被闪电照亮,暴烈的雷声接二连三地吼叫着。外面的整个天地似乎都淹没在了一片混乱中。高加林仍然蒙着头,他父亲鼻尖上的一滴清鼻涕颤动着,眼看要掉下来了,老汉也顾不得去揩……他母亲身子佝偻着伏在炕栏石上……”描写高加林跟父母说了“民办教师被下了”之后的环境,此时父亲顾不上揩鼻涕,母亲也顾不上端饭了,可见雷、雨旨在暗示他的父母因此受到了极大的心理打击。

结尾“外面,虽然不再打闪吼雷,雨仍然像瓢泼一样哗哗地倾倒着。河道里传来像怪兽一般咆哮的山洪声,令人毛骨悚然”继续描写环境给人毛骨悚然的感觉,一方面照应开头“一场大雷雨就要到来了”“他刚站在自家窑里的脚地上,就听见外面传来一声低沉的闷雷的吼声”;一方面暗示了后文高加林的悲剧命运。

综合全文的雷、雨描写可以看出,这些环境描写在情节上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在雷雨中归家,在雷雨中谈话,在雷雨中结束,因此雷、雨串联起高加林“民办教师被下了”一系列故事情节。

解析:

(1)B

(2)①运用动作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如文中“连鞋也没脱,就躺在了前炕的铺盖卷上”“高加林一条胳膊撑着,慢慢爬起来”,具体而生动地表现了高加林受到的沉重打击。

②运用语言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如文中高加林的一系列话语“‘不是……’他回答”“没……”“开口说:‘我的书教不成了……’”等,展现了高加林不善言辞、不够圆滑的性格特点。

③运用神态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如文中高加林“眼睛茫然地望着对面墙”“此刻,他躺在这里,脸在被角下面痛苦地抽搐着”,写出了高加林内心的悲痛、无望、茫然。

④运用场景描写渲染氛围。如文中“外面,虽然不再打闪吼雷,雨仍然像瓢泼一样哗哗地倾倒着。河道里传来像怪兽一般咆哮的山洪声,令人毛骨悚然”,渲染了高加林“民办教师被下了”这件事对整个家庭,特别对高加林带来的沉重打击。

(3)①小说开篇对雷和雨的描写,是为了衬托高加林丢掉工作后沉闷的心情。

②中间部分对雷和雨的描写,暗示了一家人,尤其是高加林父母受到的心理打击。

③结尾处对雷和雨的描写,照应了开头对雷和雨的描写,暗示了后面故事的发生。

④雷和雨的描写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串联起高加林“民办教师被下了”一系列故事情节。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解析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冬十月甲申,民部尚书裴矩奏“民遭突厥暴践者,请户给绢一匹”。上(唐太宗)曰:“朕以诚信御下,不欲虚有存恤之名而无其实。户有大小,岂得雷同给赐乎?”于是计口为率。

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徵入卧内,访以得失。微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出,魏徵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上悦,乃不点中男。

上与侍臣论周、秦修短。萧璃对曰:“纣王不道,武王征之;周及六国无罪,始皇灭之。得天下虽同,人心则异。”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周得天下,增修仁义,秦得天下,益尚诈力,此修短之所以殊也。盖取之或可以逆得,而守之不可以不顺故也。”

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丁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乐》。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封德彝曰:“陛下以神武平海内,岂文德之足比。”上曰:“戡乱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随其时。卿谓文不及武,斯言过矣。”德彝顿首谢。

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惜尽言。”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徵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

B.魏徵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安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

C.魏徵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

D.魏微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申,前一位是癸未,后一位是乙西,文中是以干支相配来记日。甲申日是干支纪日中的第二十一天。

B.中男,未成丁的男子。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唐初时中男的年龄段为十六岁以上、二十岁以下。

C.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的年号。年号纪年法从汉武帝开始按照帝王出生的时间来纪年。

D.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常用“海内”“六合”“八荒”泛指天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裴矩奏请皇上给受到突厥侵略的家庭每户赏赐一匹绢,唐太宗认为按人口多少给予赏赐才符合实情。

B.魏徵反对封德彝征召中男人伍的建议,多次拒绝在皇帝的敕令上签字,他的意见始终不被唐太宗采纳。

C.萧璃认为周武王伐纣、秦灭周朝和六国,他们虽然取得了天下,但都不得人心。唐太宗不同意他的观点。

D.封德彝在宴会上特意安排奏《秦王破陈乐》以歌颂唐太宗英明神武,被唐太宗批评后,他才叩头以示谢罪。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周得天下,增修仁义,秦得天下,益尚诈力,此修短之所以殊也。

(2)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1)句意:魏征坚持认为不可以,不肯签署诏令,以至于四次把诏令退回去。太宗愤怒,召见并责备魏征说:“身体健壮高大的中男,是奸民欺骗官府,虚报年龄以逃避兵役。征召他们又有什么害处,而你却如此固执”。

“不可”是“固执以为”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固执”作状语,与“以为”不能断开,排除AB。

“敕”作“署”的宾语,“至于”属于固定词语引出下一句,“敕”后断开;“上”(帝王)作“怒”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C。

(2)C.“是从汉武帝开始按照帝王出生的时间来纪年”错误,一般古时帝王登基则取新年号,按照帝王即位的年次来纪年。

故选:C。

(3)A.正确。

B.“他的意见始终不被唐太宗采纳”错,原文“上悦,乃不点中男”,说明唐太宗采纳了他的意见。

C.“他们虽然取得了天下,但都不得人心”错误,曲解文意。错误理解了“得天下虽同,人心则异”,“人心则异”意思是“人心向背不同”,商纣王无道,周武王征伐他,周朝和六国都无罪,秦朝灭掉了他们。

D.“封德彝在宴会上特意安排奏《秦王破陈乐》以歌颂唐太宗英明神武”错误,张冠李戴。由原文“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丁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陈乐》”可知,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春正月丁亥(初三日),太宗大宴群臣,演奏《秦王破陈乐》。由此可知,是太宗大宴群臣,演奏《秦王破陈乐》,而不是“封德彝”在宴会上特意安排奏《秦王破陈乐》以歌颂唐太宗英明神武。

故选:A。

(4)①“增”,增加,加强;“益尚”,更加崇尚;“修”(第一个),修为;“此修短之所以殊也”,判断句;“所以”,……的原因;“修短”,长短。译文:周朝取得天下后,注重加强道德仁义的修为,秦朝取得天下后却更加崇尚诡诈和暴力,这正是周朝长久秦朝短促不同的原因。

②“苟”,假如,假使;“愎谏”,坚持己见,不听规劝;“自贤”,自以为是;“阿谀”,是指说别人爱听的话,迎合奉承;“全”,保全。译文:假如君主刚愎自用,那么他的臣子就会阿谀奉承,屈从旨意,君主失去了国家,臣子怎么能独自保全。

解析:

(1)C

(2)C

(3)A

(4)①周朝取得天下后,注重加强道德仁义的修为,秦朝取得天下后却更加崇尚诡诈和暴力,这正是周朝长久秦朝短促不同的原因。

②假如君主刚愎自用,那么他的臣子就会阿谀奉承,屈从旨意,君主失去了国家,臣子怎么能独自保全。

参考译文:

冬十月甲申(二十九日),民部尚书裴矩上奏说:“遭受突厥暴虐践踏的平民,朝廷应赐给每户一匹绢。”太宗说:“我用诚实信用治理天下,不想徒有抚恤百姓的虚名而没有实际恩德。户有大小,怎么能每户给一样的赏赐?”于是以人口数目作为赏赐的标准。

唐太宗励精求治,多次把魏征引进寝室,向他询问治理国家的得失。魏征知无不言,太宗都高兴地加以采纳。太宗派遣官员征兵,封德彝奏请:“没到十八岁的中男,其中身体强壮高大的,也可以一并征召。”太宗听从了封德彝的奏请。敕令发出,魏征坚持认为不可以,不肯签署敕令,四次把敕令退回去。太宗愤怒,召见并责备魏征说:“身体健壮高大的中男,是奸民欺骗官府,虚报年龄以逃避兵役。征召他们又有什么害处,而你却如此固执!”魏征回答说:“统率军队,在于统率是否得当,不在于兵员数量的众多。陛下征召身体健壮的中男,用正确的办法统率他们,便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征召幼弱以充虚数呢?况且陛下经常说‘我以诚信治天下,想使臣民都不要欺诈’。”太宗听了很高兴,于是没有征召不满十八岁的中男。

唐太宗与侍臣们讨论周朝长久和秦朝短促的政治问题。萧瑀说:“商纣王无道,周武王征伐他,周朝和六国都无罪,秦朝灭掉了它们。周朝和秦朝取得天下虽相同,但人心向背却不同。”太宗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周朝取得天下后,注重加强道德仁义的修为,秦朝取得天下后却更加崇尚诡诈和暴力,这正是周朝长久秦朝短促的根本原因。是大凡取天下或许可以通过抗争而取得,而治理天下就不能不顺应民意的缘故。”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春正月丁亥(初三日),太宗大宴群臣,演奏《秦王破陈乐》。太宗说:“我先前接受委派专行征伐,民间便有了这首乐曲。虽然不具备雍容高雅的文德,然而立国的功业由此而成,不敢忘本。”封德彝说:“陛下以神武平定天下,哪里是文德足以能比的。”太宗说:“平定乱世依靠武力,保守基业依靠文德,文与武的用处,全在于各因时制宜。你说文才不如武功,这话有些过分。”封德彝叩头谢罪。

唐太宗神采奕奕,英伟刚毅,大臣们觐见时都手足失措。太宗知道这种情况,每次有人奏事,总是尽量和颜悦色,希望听到规谏的话。太宗曾对公卿们说:“人想要看见自己的形体,必须借助明镜。君主如果想知道自己的过错,必须依靠忠臣。假如君主刚愎自用,那么他的臣子就会阿谀奉承,屈从旨意,君主失去了国家,臣子怎么能独自保全。你们应以此为戒,政事如有过失,一定要无所保留畅所欲言。”

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咏史(其一)①

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②。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熏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①这首诗作于唐开成五年正月文宗去世后。②沈约的《宋书》记载,武帝时宁州献琥珀枕,时北征需琥珀治金疮,即命捣碎分付诸将。《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魏惠王向齐威王夸耀他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齐威王说自己所珍贵的是贤臣,“将以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纵观历史上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

B.颔联借用宋武帝献琥珀枕和和齐威王重贤臣的典故,写人才的重要性。

C.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巧用“青海马”和“蜀山蛇”比喻治国人才。

D.诗人在尾联用南熏曲哭翠华的拟人手法,写国家衰败,不再有当年尧舜之风。

15.诗人在这首诗里主要想表述什么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与赏析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选项信息,再联系相关语句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本题,可以联系题目、全诗内容、关键字词及当时所处社会现实等,进而具体分析。

(1)C.“诗人巧用‘青海马’和‘蜀山蛇’比喻治国人才”错误。“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意思是,想要远行,却没有遇见千里马;力单势孤,难以拔动蜀山的猛蛇。由此可知,“青海马”比喻治国人才,“蜀山蛇”比喻亡国的奸人。

故选C。

(2)这首诗表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以及心怀天下的爱国之情。

本诗名为《咏史》,实为咏怀。诗的首联,是从总结历朝历代统治经验出发,得出成功大都由于勤俭,破败大都因为奢侈的经验教训。开头两句好像是抽象的议论,不像诗。实际上它不是在发议论,是说:像文宗那样勤俭,应该使国家兴盛的,怎么反而破败呢?这里充满着惋惜和同情,是抒情而不是议论。

俭成奢败本是历代兴衰的常规,但文宗在位期间,作风勤俭,政治上也多次作过重振朝纲的努力,却一事无成,最终在“受制于家奴”的哀叹声中死去。面对这种无法解释的反常现象,诗人已隐约感觉到“运去”“力穷”,唐王朝崩颓之势已成,即使出现一两位明君贤臣,也难以挽回了。李商隐通过借古喻今的手法借题寄慨,发表了对社会、政治的一些见解。

《咏史》这首诗写在晚唐“甘露之变”以后,诗人感叹唐文宗个人虽然力崇俭朴不用珍宝,却仍然没有阻止唐王朝走向失败。其主要原因在于国运已去,没有足以担当军国大事的英才辅佐自己。而文宗信赖的臣子并无经天纬地的才能,无法依赖。那时的官,掌握禁军,盘据朝廷,像蜀山之蛇,难以拔除。可惜时运已经逝去,千里马何处可得?力量已经用尽,蜀山之蛇无法铲除!“运去”“力穷”,字字千钧,表示诗人对国运已去、颜势难返的痛心和忧虑。在抒发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的同时,也表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解析:

(1)C

(2)这首诗表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以及心怀天下的爱国之情。本诗名为《咏史》,实为咏怀。李商隐通过借古喻今的手法借题寄慨,发表了对社会、政治的一些见解。在抒发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的同时,也表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译文:

纵览历史,凡是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

为什么非要琥珀才能作枕头,为什么镶有珍珠才是好坐车?

可惜时运已经逝去,千里马何处才能遇上?力量已经用尽,蜀山之蛇怎能铲除!

有几人曾经亲耳听过舜帝的《南风歌》?天长地久,只有在苍梧对着华盖哭泣份儿。

赏析:

诗的首联,是从总结历朝历代统治经验出发,得出成功大都由于勤俭,破败大都因为奢侈的经验教训。开头两句好像是抽象的议论,不像诗。实际上它不是在发议论,是说:像文宗那样勤俭,应该使国家兴盛的,怎么反而破败呢?这里充满着惋惜和同情,是抒情而不是议论。这样通过表面上的议论来抒情的写法是很特别的。

颔联是对这一结论的具体印证。这种议论,有道理但并不全面,因为勤俭只是治国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但不是惟一的经验;奢侈是使国家破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也不是惟一的原因。一个王朝的兴衰,自有其更复杂、更本质的原因所在。然而,事实上,非但没有因此能使已成定局的唐王朝的颓败之势有所好转,反而越搞越糟。这中间的道理,或者说最本质的原因,当然是诗人所无法理解的,所以,他只好以宿命论的观点来解释这一反常现象,归之于运命。

颈联推进一步,但也可以说是转折,认为比勤俭更为重要的,其实是国运和国力,一旦运去,就是虞舜那样的贤君也无回天之力,而只能遗恨终生。这才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虽然说不清“运”究竟是什么,但他确实感到仅靠勤俭(包括皇帝个人的其他努力),不足以挽救一个时代的衰颓之势,而且在他看来,唐朝的国运似乎已去,难以挽回了。这种认识不免模糊含混,却是敏感的、深刻的,不但可以说明唐代,还能用于观照许多末代帝王。很多注家的思路则是一定要为此诗找一个咏叹对象,找的结果是唐文宗李昂。李昂节俭,史有明文;李昂清除宦官的失败,也载于史册。他可算自身勤俭而无力挽救国势的典型。继续引申,则“青海马”是喻贤才,“蜀山蛇”是喻宦官,也表现出来了,而尾联就成了对文宗的哀悼。

尾联承上而下,由理而情,由情造境,进而转换为纯然的抒怀了。文宗好诗,夏日念柳公权诗“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称为“辞清意足,不可多得”。张采田《会笺》称文宗“诏太常卿冯定采开元雅乐,制《云韶法曲》《霓裳羽衣曲》。义山开成二年登第,恩赐诗题《霓裳羽衣曲》。故结语假事寓悲,沉痛异常”。几人曾经听过文宗所颁布的雅乐,参预过文宗赐题的测试,“终古”哀悼文宗在太监扼制下恨郁死去。这里,所表现的诗人对于文宗治国的悲剧,不是讥讽、挖苦,而是感慨、叹息,诗人所抒发的正是对国家命运关注的深情。奢侈是使国家破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也不是惟一的原因,一个王朝的兴衰,有其更复杂、更本质的原因所在。

俭成奢败本是历代兴衰的常规,但文宗在位期间,作风勤俭,政治上也多次作过重振朝纲的努力,却一事无成,最终在“受制于家奴”的哀叹声中死去。面对这种无法解释的反常现象,诗人已隐约感觉到“运去”、“力穷”,唐王朝崩颓之势已成,即使出现一两位明君贤臣,也难以挽回了。文宗在位时,商隐对于他的闇弱,颇多讥评;而于其身后,则又加以哀惋。无论讥评还是哀惋,均出自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正由于这种深切的关注,国运难以逆挽的崩颓之势,成为诗人心头难以解脱的宿命般的悲凉。如果说李商隐感伤诗风的发展成熟,就个体来说是性格、遭遇使然;那么就时代因素来说,实是对衰飒大环境的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