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开学学业水平检测七年级语文试题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青少年时期是一段美好的时光,青少年应珍惜时间,刻苦学习,不断充实一、积累与运用(共33分)①莘县,位于山东省西部,是一个历史底蕴深厚、文化悠久的县城。②这里有许多值得一游的景点,下面就为大家提供一份详细的莘县旅游攻略。③来到莘县,一定不能错过的是古韵十足的燕塔。这座始建于宋代的古塔,历经多次修缮,至今仍保持着相当完整的建筑风貌。塔身高耸入云,塔内佛像旭旭如生,让人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促二、古诗文阅读(共14分)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草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8.诗中的前两句写出人们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急切心情“初惊”二字写出了“见草芽”时的情态,极其传神诗的后两句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崂山巨峰白云洞记【明】蓝田即墨之东南,百里皆山也。山之大者曰崂山。崂山之群峰,其最高者曰巨峰。巨峰之巅有洞焉,曰“白云”。此洞去铁瓦殿东可二里,绝岩壁立。洞深而明,旁有水泉,可引以漱濯,甲于巨峰。虽当晴昼云气蓊郁则咫尺不可辨。顷刻变幻,则又漠然不知其所之矣。然地高气寒,又多烈风,非神完骨强者,不敢久居。其登也,缘崖攀萝,崎岖数十里,非有泉石之癖者,亦不能至也。北泉山人“薄游海上,南访朐山②,登琊琊台,北观之罘山③,雄秀突兀,皆未有若崂山者也。《齐记》曰:“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然崂山僻在海隅,名未闻于天下,而朐山、琊琊、之罘,以秦皇之游览也,人人知之。呜呼!山之见知与不见知,而亦有幸不幸存焉。山川且然,而况于人乎!【注】①北泉山人:蓝田号北泉,这是作者自称。②朐(qú)山:位于山东潍坊临朐县城东。③之罘:即芝罘山,位于山东烟台。9.词语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请根据下面虚词“之”的积累卡片,判断例句中“之”的用法或意思。(4分)10.一词多义是汉语中的常见现象。下列画横线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2分)A.此洞去铁瓦殿东可二里委而去之B.可引以漱濯濯清涟而不妖C.甲于巨峰桂林山水甲天下D.则又漠然不知其所之矣 欣然起行11.古时没有标点符号,称文辞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请用“/”标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停顿处。(标2处)(2分)虽当晴昼云气蓊郁则咫尺不可辨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2分)然崂山僻在海隅,名未闻于天下。13.知人论世是古诗文鉴赏方法之一,即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阅读下面材料,揣测一下作者写作此文时流露出的复杂情感。(2分)蓝田(1477~1555),字玉甫,号北泉,即墨城人。自幼勤奋好学,七岁时能赋诗作对,为学者叹服。其为官刚正敢言,后遭贬罢归。回故里后,闭门读书,不言时事。三、现代文阅读(共分)(一)笔墨童年余秋雨
在山水萧瑟、岁月荒寒的家乡,我度过了非常美丽的童年。千般美丽中,有一半,竟与笔墨有关。
那个冬天太冷了,河结了冰,湖结了冰,连家里的水缸也结了冰。就在这样的日子,小学要进行期末考试了。
破旧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都在用心磨墨。磨得快的,已经把毛笔在砚石上舔来舔去,准备答卷。那年月,铅笔、钢笔都还没有传到这个僻远的山村。
磨墨要水,教室门口有一个小水桶,孩子们平日上课时要天天取用。但今天,那水桶也结了冰,刚刚还是用半块碎砖砸开了冰,才抖抖索索舀到砚台上的。孩子们都在担心,考试到一半,如果砚台结冰了,怎么办?
这时,一位乐呵呵的男老师走进了教室。他从棉衣襟下取出一瓶白酒,给每个孩子的砚台上都倒几滴,说:“这就不会结冰了,放心写吧!”
于是,教室里酒香阵阵,答卷上也酒香阵阵。我们的毛笔字,从一开始就有了李白余韵。其实岂止是李白。长大后才知道,就在我们小学的西面,比李白早四百年,一群人已经在蘸酒写字了,领头那个人叫王羲之,写出的答卷叫《兰亭集序》。
我上小学时只有四岁,自然成了老师们的重点保护对象。上课时都用毛笔记录,我太小了,弄得两手都是墨,又沾到了脸上。因此,每次下课,老师就会快速抱起我,冲到校门口的小河边,把我的脸和手都洗干净,然后,再快速抱着我回到座位,让下一节课的老师看着舒服一点。但是,下一节课的老师又会重复做这样的事。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亮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如果我写不好毛笔字,天理不容。
后来,学校里有了一个图书馆。由于书很少,老师规定,用一页小楷,借一本书。不久又加码,提高为两页小楷借一本书。就在那时,我初次听到老师把毛笔字说成“书法”,因此立即产生误会,以为“书法”就是“借书的方法”。这个误会,倒是不错。
学校外面,识字的人很少。但毕竟是王阳明、黄宗羲的家乡,民间有一个规矩,路上见到一片写过字的纸,哪怕只是小小一角,哪怕已经污损,也万不可踩踏。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庙门边上,有一个石炉,上刻四个字:“敬惜字纸。”石炉里还有余烬,把字纸放下去,有时有一朵小火,有时没有火,只见字纸慢慢焦黄,融入灰烬。
我听说,连土匪下山,见到路上字纸,也这样做。
家乡近海,有不少渔民。哪一季节,如果发心要到远海打鱼,船主一定会步行几里地,找到一个读书人,用一篮鸡蛋、一捆鱼干,换得一叠字纸。他们相信,天下最重的,是这些黑森森的毛笔字。只有把一叠字纸压在船舱中间底部,才敢破浪远航。
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都不识字。
不识字的人尊重文字,就像我们崇拜从未谋面的神明,是为世间之礼、天地之敬。这是我的起点。
(节选自《中国文脉》)14.
(4分)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将文章所写的主要事件补充完整。(1)(2)老师抱我洗去墨迹(3)
(4)乡人敬惜字纸15.(4分)结合语境,根据提示,品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1)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亮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提示: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提示:从词语的角度)(4分)文中“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都不识字”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5分)读了本文,联系作者的成就,谈谈对文章结尾“这是我的起点”这句话的理解。(二)中国龙文化源起在原始社会的史前阶段,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是原始人朴素宗教意识的反映,其文化史价值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其功能意识来源于人们认为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的信念。在考古文物和丧葬习俗中,则反映在希望来世幸福的追求之中,如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就是很好的例证。龙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有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主要经历了原龙、礼龙、神龙和文化龙四个阶段。原龙即图腾龙,主要作为氏族的感生神而存在,主要作用是民族的保护神和崇拜图腾,既是氏族之根,同时具有超常的能力。在西安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陶壶龙纹为人面、长鱼身、有鳍、曲身、似龙似蛇,应为原龙形象的一种。在仰韶文化彩陶纹饰中,鱼的形象占了绝大多数,联想到商周铜器上习见的族徽动物,可以初步认定这些鱼纹具有族徽的性质。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化,最后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所以说鱼纹可能即是六千多年前半坡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则是一种变形纹,有趋向神化的痕迹。那么,鱼这种水中精灵怎么会成为半坡人的图腾物呢?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一万年以前的第四纪冰川洪水期。当时洪水滔天,世界一片汪洋,长达数千年,人类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所以,半坡人在回答“人从哪里来”的时候,很自然地把鱼作为自己的感生神,即祖先,来加以崇拜。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才可能具有鱼类在水中遨游的本领,氏族才能在洪水世界里得到延续,而半坡氏族大量的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这种起源在后世的典籍中也可得到印证。在我国夏代,还常常面临着洪水灾害,所以夏人仍把龙鱼作为感生图腾,仍希望人类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战国时代,人们把龙当做“鳞虫之长”,还保留了把龙作为鱼类的传统观念。在商周铜器和汉代画像石中的龙,口中是常常衔鱼的。所以说,原始龙是水物的观念是始终不变的。在东北红山文化中出土的“玉猪龙”,头部似猪首,身体呈“C”形。所以,有学者认为:猪是龙的起源,因为在人类最早驯化的六畜之中,只有猪的繁殖能力最强,而强大的繁殖能力,可以使氏族生生不息,在任何灾害面前代代延续下去。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出于同一理想: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只不过半坡人希望拥有超自然力,而红山人希望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而已。以上两种原始的龙之起源中,随着炎黄二帝及华夏族形成的文化大融合,玉猪龙文化被融入了龙鱼文化之中。这从中原地区分布广大的仰韶文化遗址和与仰韶文化有直接传承关系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之后的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至今。据研究,龙崇拜起源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中国历史即使从甲骨文算起,也只有三千多年。因此,古代文献资料所记载的龙,只能反映当时人们的崇龙习俗和认识水平,不能当做龙崇拜起源的直接材料加以引用,清楚龙的本来面目,只能根据考古材料。【注】①感生图腾即感生神话中的图腾,指母系氏族时期人们把氏族繁衍的“功劳”归于图腾的意志和行为。18.下列关于我国龙文化起源和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原始社会,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反映了史前阶段原始人朴素的宗教意识。人们对于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生活中的信念,成为其功能意识来源。B.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有力地证明了氏族部落把龙作为崇祀的图腾物,意为希望追求来世的幸福,所以说原龙主要作用是氏族的保护神和崇拜图腾。C.伴随着中华民族漫长的演化过程,龙文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原龙、礼龙、神龙和文化龙四个阶段。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D.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鱼纹可能是六千多年前半坡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则有趋向神化的痕迹。1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人类生存曾遇到洪水肆虐的严重挑战,因而后来的半坡人很自然地把鱼作为自己的祖先来崇拜。他们认为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氏族才可能在洪水世界里生存延续。B.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化,最后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C.有学者认为,猪是龙的起源,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的理想都是同样的: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D.起源于原始人类的玉猪龙和鱼龙,随着文化大融合而相互渗透,这从诸多仰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再由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到现在。2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的龙文化在文化史价值上,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例如:仰韶文化中的“鱼龙”和红山文化中的“玉猪龙”,只是象征着氏族的生存、繁衍。B.原始龙是水中物,这个观念一直伴随着中原一带华夏文化的发展。有学者认为,因为猪的繁殖力可佑护氏族在灾害中延续下去,所以它自然就成为红山文化中龙的起源。C.夏人为感激龙鱼对本氏族的繁衍、避灾之功,依然把其作为图腾,希望自己的族人还能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因为在那时,我国的人民还常常面临着洪水灾害。D.研究表明,龙的崇拜起源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用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也不过三千多年。因此,研究龙文化的起源,只能依据考古材料而不能依赖古代文献资料。三.作文(50分)21.阅读以下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能让人心动的不是金钱,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是每一朵明媚而纯粹的笑容,每一次真诚而友好的交流,每一个卑微却善良的感动。请以“让我温暖你的心”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要有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体验,不得抄袭;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⑤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开学学业水平检测七年级语文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底蕴深厚悠久2.B(A.语序错乱应为“制造、流、使用、回收”:C.成分缺失,少了主语,应为画家们通过”D.搭配不当“教学设施”与“提高”不搭配。)3.B4.C.5.①深林人不知
②会当凌绝顶
③一览众山小
④落红不是无情物⑤化作春泥更护花ꎮ
⑥商女不知亡国恨⑦隔江犹唱后庭花⑧中通外直⑨不蔓不枝6.(1)示例:①祈求丰收和平安:舞龙表演寓意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家庭和社会的良好祝愿。②弘扬团结精神:舞龙表演需要所有参与者紧密配合,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也是舞龙的寓意之一。③崇尚自然:舞龙表演中的龙象征着大自然的力量和神秘,这也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崇尚。(2)(3)略7.(1)勤劳坚忍(或:吃苦耐劳;积极向上;执着追求等)麻木、潦倒、狡猾、自暴自弃(2)被大兵抢走了;钱被孙侦探敲诈走了;虎妞死了,祥子卖车葬虎妞。(3)写作手法(或表现手法、主题、人物形象等)。(4)黑暗的旧社会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导致勤劳善良的底层人民找不到出路(社会原因);②祥子自身的软弱,意志不坚定,在遇到多次挫折后,他开始自甘堕落,最终由人变成行尸走肉(个人原因)。二、古诗文阅读(一)8.这两句移情于物(运用拟人手法)“却嫌”“故穿”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白雪颇解人意有意地“穿庭树”化作飞花装点春色。(二)全文翻译:在即墨的东南方向,有一百里的山,这些山中最高的是劳山。劳山的众多山峰中,最高的是巨峰。巨峰的顶部有个洞,名叫白云洞。这个洞深远明亮,旁边有一条水泉,可以用它来漱口洗手。在巨峰周围的群山中,没有能和它相比的。即使在晴朗的白天,山上云雾缭绕,也会变得几乎不可辨认,转瞬之间它又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不过在高寒的地方,又多是烈风,不是身体强健、意志坚定的人,不敢长期居住。在登临它的时候,要沿着山崖爬藤葛萝,曲折前行好几十里。如果不是对山水有特殊爱好的人,也不能到达这个地方。北泉山人曾经到海上游玩,南边访问过朐山,登上过琅邪台,向北观望过芝罘山,这些名山都没有比得上劳山的高峻。《齐山》上说:“泰山虽然高,但比不上东海中的劳山。”这是说劳山的高峻超过了泰山。但是劳山偏处海角一带,没有名声传到天下,而朐山、琅邪台、芝罘山,由于秦始皇、汉武帝曾经到过这里游览,人们都知道它们的名字。唉!人的见闻是不容易被他人知道的,何况对于这种事情呢!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
①句意:即墨的东南方向。之:助词,的。故选:B。
②句意:人人都知道这些山。之:代词,代这些山。故选:A。
③句意:就又变得无影无踪不知在哪了。之:动词,去往。故选:D。
④句意:因为秦始皇游览过。之:主谓之间,不译。故选:C。
10.(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不同,去:距离/离开。
B.相同,濯:都是“洗涤”的意思。
C.相同,甲:都是“第一”的意思。
D.相同,然:都是“……的样子”。
故选:A。
11.本题考查断句。此句句意为:即使晴朗的白天,白云洞也是云雾缭绕,只隔咫尺也难看清眼前的景物。据此可断为:虽当晴昼/云气蓊郁/则咫尺不可辨。
1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重点词语:然,然而;僻在海隅,在偏僻的海边;未闻于天下,没被天下人听说。此句译为:然而崂山在偏僻的海边,名字没被天下人听说。
13.本题考查作者的情感。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文章主要介绍了崂山的奇景。东海崂山不比泰山高,但风景超过泰山。东海崂山不如泰山被人知道得多,作者借助引用,将崂山巨峰的雄奇突兀却知名度不高与朐山、琅琊台、罘山没有劳山高但知名度大进行了对比。再结合链接材料中“其为官刚正敢言,后遭贬罢归。回故里后,闭门读书,不言时事”可知,委婉地抒发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失意,而又无奈的复杂感情。
答案:
9.①B
②A
③D
④C
10.A
11.虽当晴昼/云气蓊郁/则咫尺不可辨。
12.然而崂山在偏僻的海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幼儿园绿色环保标识设计方案
- 2025-2030教育行业供应链金融研究及账期管理与风险控制分析报告
- 2025-2030换电模式在商用车领域的经济性测算
- 2025-2030护手霜季节性需求波动与产品线规划分析报告
- 2025-2030抗菌肽药物开发进展与市场准入策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抗菌板材在医院场景中的应用规范研究报告
- 2025-2030抗生素替代型药用饲料研发进展与商业化前景报告
- 2025-2030户外运动装备消费趋势与品牌竞争格局深度调研报告
- 2025-2030心血管疾病早期诊断技术市场分析与投资价值评估报告
- 2025-2030微生物组学在改善婴幼儿认知功能中的研究突破与商业转化前景
- 2025年秋数学(新)人教版三年级上课件:第1课时 曹冲称象的故事
- 杜邦安全四大阶段
- 新生儿人文关怀护理
- 非遗文化在地方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应用路径研究
- 肥胖患者麻醉管理专家共识2024年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 村委会三年来工作总结
- 七一党课:传承红色基因勇担时代使命2025年建党104周年“七一”专题党课
- 2025至2030农业机械化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前景趋势与投融资发展报告
- 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2025项目重要支持方向
- 租赁佣金提成管理制度
- dq冰淇淋店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