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期末冲刺卷1(解析)_第1页
人教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期末冲刺卷1(解析)_第2页
人教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期末冲刺卷1(解析)_第3页
人教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期末冲刺卷1(解析)_第4页
人教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期末冲刺卷1(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人教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期末冲刺卷1(解析)专题07

期末冲刺卷(二)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解析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解析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解析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解析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测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基建”,主要包括5G基站、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新基建”投资不是简单的以铁路公路建设为主的“铁公基”(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形式的投资,而是着眼于前沿科技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人们生活幸福感的新型基建投资。比如,5G的意义不仅仅是网速更快,而是通过毫秒级时延和超高密度连接有效支持海量物联网设备接入,实现机器间大规模的相互通信,为研究成果创造更多走向现实应用的可能。

“新基建”着眼长远,但当前的疫情确实赋予其更多责任。要想尽快降低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推动经济恢复正常轨道,需要通过狠抓以“新基建”为代表的领域,给予总需求一个回弹力,进而通过需求端的率先复苏,带动生产端走出困局。随着疫情全球蔓延,今年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压力有可能进一步加大,外需增长有可能遇到更多困难。这样的背景下,更要依靠内需发力,推动经济平稳发展。

一定意义上,“新基建”是为疫情后中国经济恢复打下的一针强心剂,更是未雨绸缪为未来发展铺下的一条路。

(摘编自邹蕴涵《加快“新基建”对中国经济有长远意义》)

材料二:

要用好“新基建”,使其成为化解疫情影响,撬动经济的有力杠杆,关键还要把握好这个“新”字。

“新基建”之“新”,首先新在发展理念。不可否认,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会拉动相当可观的投资。有机构曾测算,到2025年我国5G网络建设投资累计将达到1.2万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行业应用投资超过3.5万亿元。

但与拉动投资相比,“新基建”更多是通过提升经济运行效率来带动社会发展。在线办公助力恢复生产运行,远程教育实现“停课不停学”,智能制造对冲了负面影响……疫情发生以来,经济社会没有因物理“隔离”而“停摆”,离不开“新基建”的支撑。高质量发展要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社会高效运行,更需要“新基建”的给力。

“新基建”之“新”,也新在模式与空间。研究表明,数字化程度每提高10%,人均GDP增长0.5%至0.62%。“新基建”不单纯指向具体的工程项目,更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支柱,推动建立新的投融资环境,培育壮大新的服务与消费。

有了高速泛在的网络,就会加速诸多创新应用;有了算法与算力的支撑,就会催生大量新场景;有了坚实的数字基础,产业升级、城市转型等就具备有利条件……也许从建设规模看,“新基建”难与传统基建比肩,但通过对各个领域和产业的渗透融合,所产生的经济拉动作用却是巨大的。这是从打造一条“路”到培育一个生态的转变。

发力科技前端,着眼经济长远发展必须加快布局的领域,关系着发展的潜力和主动性。加快5G网络建设、推进工业互联网普及、丰富人工智能应用……“新基建”之“新”,更是瞄向新的未来。

(摘编自张辛欣《“新基建”贵在念好“新”字诀》)

材料三: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抗疫情、稳增长的有力手段。与传统基础设施投资相比,“新基建”为5G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研发等提供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能有效拉动相关投资。同时,也能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专家预计,2020年是5G基站大规模建设期,预计将部署超过60万个5G基站,年底有望实现全国所有地级市覆盖5G网络。在此基础上加快5C商用步伐,加上与垂直行业的融合发展,将会有效推动产业升级。此外,用数字技术、智能技术改造传统基础设施,不但会带动投资规模的扩大,而且会更好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将“新基建”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统一起来,将有助于克服疫情带来的短期冲击,增强经济韧性、释放发展潜力。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需要。答好转换经济发展动力的课题,中国具有巨大优势。中国将5G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和智能技术与强大的制造业结合在一起,可以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形成新的更大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加快5G网络、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中心、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建设,就是要为我国信息和智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转换发展动力创造条件,实现国民经济更高质量的发展,提升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有序推动“新基建”,需要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体制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加快实现我国经济数字化、智能化提供有力保障。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支持和引领作用,有规划有步骤推动“新基建”发展,加强对各地区、各部门项目的监管和调控,防止盲目上马,确保供给与需求结构基本适应。还应发挥好货币和财政政策的支撑作用,一方面精准支持“新基建”项目,降低融资成本,广泛调动社会投资积极性,另一方面加大专项债券发行力度,优化投向、确保资金投入。

推动“新基建”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能,需要发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让国有企业在“新基建”中发挥应有作用,积极吸收非公经济成分参与发展,充分发挥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作用。同时,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既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厚植“新基建”的发展动力,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处理好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关系,从而使“新基建”走上健康发展道路。

(摘编自何自力《“新基建”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基建”是相对于“铁公基”等传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而言的着眼于前沿科技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B.狠抓“新基建”,内需外需齐发力,带动生产端走出困局,可以尽快减少疫情压力,推动经济平稳发展。

C.加快“新基建”可有力拉动投资,通过拉动更多的大规模投资来提升经济运行效率,从而带动社会发展。

D.“新基建”既指单纯的工程项目,也指新的产业增长支柱和建立新的投融资环境,培育新的服务与消费。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基建”通过对各个领域和产业的渗透融合,产生经济拉动作用,从而培育新的经济生态。

B.“新基建”能够拉动投资、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改造传统基础设施,成为抗疫情、稳增长的有力手段。

C.加快“新基建”,促进信息、智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通过这些技术与制造业结合,促进新旧动能转换。

D.“新基建”发展需要国家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支持,所以,发挥好政府作用,“新基建”就能够健康发展。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将新老基建融合,以新基建带动老基建的发展,科学研判、理性投资,切忌盲目跟风。

B.加快“新基建”推进步伐的支点在于创新投融资方式,有效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C.我国加快“新基建”具有供给侧的良好发展基础,在需求侧则有巨大市场潜力。

D.行业也需防范5G发展风险,要用市场机制真正建成通信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网”。

4.三则材料在论证上有哪些共同点请简要说明。

5.你认为“新基建”之“新”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进行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

梁衡

①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在打扫“战场”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原始林。2016年盛夏时分我有缘造访了这最后的一片原始林。

②虽然天正降大雨,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

③正走着,忽然听见右边不远处有哗哗的流水声。踩着朽木、草墩,钻过横七竖八的灌木。忽然眼前一亮,一条溪流从山上奔腾而下。眼前这条溪流无法与我见过的任何一条流水相比较,因为它没有留下一丝人类活动的痕迹。仰望山顶只见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

④我们退回老林,雨时停时下,云忽开忽合,大家就举着手机、相机抓紧时间照相采景。

⑤人类虽然早已进入现代文明,但是总忘不了找寻原始。这是因为它,一是大自然的原点,可由此研究自然界的进化,包括人类自己;二是人类走出蛮荒的出发的起点,是生命的源头,我们有必要回望一下走过的来路。判断一个地方是不是够原始,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看有没有人的痕迹。从纯自然的角度来说,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种种干扰和玷污。所以探险家总是去寻找那些还没有人文污染过的地方。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词,无文。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只有你与自然在悄悄地私语。

⑥虽是来看原始森林,但先要说一说这里的石头。国内很有名的一处石景便是云南的石林,那是一片秀气的石柱。还有贵州天星桥,那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精巧。而这里的石头一律是巨大坚硬的花岗岩,浑圆沉稳,高大挺拔,无不迸放着野性。石的分布无一定规则,或独立威坐,或双门对峙,或三五相聚,或隔岸呼唤,各具其态。

⑦现在要说一说在乱石间争荣竞秀的苔藓了。这是整个林区的大地毯,是森林里所有生命湿润的温床。它生在地上、树上、石上,绿染着整个世界,不留一点空白。最让人感动的是它的慈祥,它小心地包裹着每一根已失去生命的枯木。那些直立的、斜依的、平躺于地的大小树干,虽然内里已经空朽,你轻轻一碰就是一个洞,但经它一打扮,都仍保持着生命尊严。绿苔与枯树正在悄然作着生命的转换。

⑧老林子中最美的还是大树,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有一棵树,我叫它“一木穿石”,我们平常说“水滴石穿”,可是有谁真的见过一滴水穿透了一块石头现在,我却见到了一棵树,一棵活着的树,硬是生插在一块整石之上,霸气十足。它的须根向四周摸索,拳握住一点点沙尘,然后蛰伏在石面的稍凹之处,聚积水分,酝酿能量。松树的根能分泌一种酸液,一点一点地润湿和软化石块。成语“相濡以沫”是说两条鱼,以沫相濡,求生命的延续。而这棵红松种子却是以它生命的的汁液,去濡润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终于感动了顽石,让出了一个小小的空间。它赶紧扎下一条须根,然后继续濡石、挖洞、找缝,周而复始,终于在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

⑨如果说刚才的那棵树有男性的阳刚之烈,下面这棵便有女性的阴柔之美。它生在一根窄长的条石上,两条主根只能紧抓着条石的边缘向左右延伸,然后托起中间的树身,全树就成了一个丁字形,一个标准的体操“一字马”。那两条主根是她修长的双腿,树干是她曼妙的身躯,挺胸拔背,平视前方。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棵树的根与身子长得一般的粗细,一样的匀称,一样的美丽。好一个“幽谷美人”!

⑩我们就这样在绿色的时间隧道里穿行,见证了大自然怎样在一片顽石上诞生了生命。它先以苔草、蕨类铺床,以灌木蓄水遮风,孵化出高大的乔木林,就成了动物直至我们人类的摇篮。这时再回看那艘石头巨舰,是泰坦尼克号是哥伦布的船是郑和下西洋时的遗物都不是。它沉静地停在这里,是特别要告诉我们,假如没有人的干扰地球是什么样子,大自然是什么样子,我们曾经的家是什么样子。当年我们屈从了这片原始林,现在它给我们友好的回报,留下了一面大镜子,照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朝代之兴替;以这片原始林为镜,可知生命、人类和地球的兴替。

我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早年林区运木材的小火车路,不为伐木,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

6.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中,“原始林”点明了本文描写对象,而“幸存”一词表现了思想情感。

B.一行不顾大雨换上迷彩服、长筒靴,带着雨伞,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说明一行造访原始林兴致浓厚。

C.认为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干扰与玷污,所以喜欢原始林的三无境界,在这里可以与自然亲密接触。

D.结尾写一行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小火车轨道,不为伐木,而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为此感到欣喜。

7.下列对散文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体部分的顺序非常清晰,从发现原始林,到进入原始林,再到最后下山离开,有头有尾,脉络分明。

B.描写原始林里的石头,写云南石林、贯州天星桥是为了在对比中突出原始林里的石头野性十足的特点。

C.文章非常注意段落间的过渡,比如第九段开头运用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上下段落内容自然衔接。

D.文章依次写了原始林里的河流、石头、苔藓、大树,步步递进,层层深入,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世界,让人如临其境。

8.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原始林,为什么从第⑤段开始花了很多笔墨写石头?

9.文章在细致写景的同时,还有一些恰到好处的议论。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扈跸乐安,朱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帝知谦可大任,会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即具疏言之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早辄上闻河南近河处,时有冲决。谦令厚筑堤障,计里置亭,亭有长,责以督率修缮。大同孤悬塞外,按山西者不及至,奏别设御史治之。尽夺镇将私垦田为官屯,以资边用。威惠流行,太行伏盗皆避匿。在官九年,迁左侍郎,食二品俸。初,也先深入,视京城可旦夕下。谦令石亨设伏空舍,遣数骑诱敌。敌以万骑来薄,副总兵范广发火器,伏起齐击之。也先弟孛罗、平章卵那孩中炮死。相持五日,也先邀请既不应,战又不利,知终弗可得志,又闻勤王师且至,恐断其归路,遂拥上皇由良乡西去。论功,加谦少保,总督军务。谦曰:“四郊多垒,卿大夫之耻也,敢邀功赏哉!”固辞,不允。谦性故刚,视诸选耎①大臣、勋旧贵戚,意颇轻之,愤者益众。又始终不主和议,虽上皇实以是得还,不快也。景泰八年正月壬午,亨与吉祥、有贞等既迎上皇复位,宣谕朝臣毕,即执谦与大学士王文下狱。诬谦等与黄构邪议,更立东宫。丁亥弃谦市,籍其家。千户白琦又请榜其罪,镂板示天下。一时希旨取宠者,率以谦为口实。及籍没,家无余资,独正室鐍钥甚固。启视,则上赐蟒衣、剑器也。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都督同知陈逵感谦忠义,收遗骸殡之。逾年,归葬杭州。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

(注)①耎(ruǎn):软弱。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具/疏言之/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旱/辄上闻/

B.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具疏/言之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旱/辄上闻

C.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具疏/言之/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早/辄上闻

D.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具疏言之/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旱/辄上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测试者,称为进士。

B.超迁,迁是指古代调动官职,超迁是指超越一般的升迁过程,职位得到连续升迁。

C.勤王,指尽力于王事,后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D.蟒衣,明代创制的一种绣蟒的官服,明初只限于皇帝左右宦官及得宠亲信人臣等所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谦口才出众,明察秋毫。在朱高煦投降一事中,他奉旨口列罪状,最终朱高煦伏法认罪;在江西时,他昭雪冤屈的囚犯有数百人。

B.于谦正直为民,震慑一方。黄河水患,他主持修筑堤坝,设置亭长并督促加强维护;他没收守边将官私自开垦的田地来供给边防用度;太行的盗贼迫于他的威望都隐匿起来。

C.于谦运筹帷,居功不傲。也先入侵,他命令石享设下埋伏,派遣骑兵诱敌深入,历时五天打败也先;朝廷评定功绩,他以边疆不稳为由坚决推辞。

D.于谦含冤遇害,义感天地。他因石亨等人的诬陷而遇害,死之日,阴云聚集,天下人都认为他冤枉;陈逵被于谦的忠义感动,收殓他的尸体埋葬了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同孤悬塞外,按山西者不及至,奏别设御史治之。

(2)丁亥弃谦市,籍其家。千户白琦又请榜其罪,镂板示天下。

14.《明史》称赞于谦“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可是他最终却含冤而死,原因何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①

苏轼

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间。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小溪鸥鹭静联拳②,去翩翩,点轻烟。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注)①这首词作于苏轼在密州已生活了两年之后离官别任之时,此时已近四十岁。密州有马耳山、九仙山、超然台。②小溪鸥鹭静联拳:联拳,群聚的样子。杜甫《漫成一绝》中有“沙头宿鹭联拳静”一句。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前三句虚写山色,词人回忆起碧山与天相连,晚云悠闲地飘荡的美好风光。

B.上片中间两句写词人站在城上高高的超然台上,有超然之感,是由景所生之情。

C.“今夜里,月婵娟”二句是虚拟之景,想象月入中天的美景,借景抒发情感。

D.下片开头化用杜甫诗句,描写了小溪上鸥鹭静静地蜷缩的情态,典雅而有诗意。

16.这首词表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老子〉四章》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十二章》中,指出“质”与“文”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行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就是在这一天,①,也走向记忆深处的童年……初夏时分在村子里闲逛,逮一种叫“苞米虫”的昆虫,用秸秆插进它肩胛骨的位置,就得到了一只生物电扇,小伙伴们会不胜其烦地用它吹去额头上的汗珠。跑去菜园看浇水,抽水机嗡嗡作响,清冽的地下水便喷涌而出,不疾不徐地跳过垄沟。正式的夏天是从吃豆角的那天开始的,豆角炖猪肉,因为用铁锅,汤会发黑,却也大快朵颐。盛夏,烈日当空,黄瓜不那么好吃了,可是西红柿却正好,它的藤肢用布条绑在架子上,西红柿裂开了,就像花朵。秋天,它们悄悄地把籽洒落在地上,以为自然界无为而治,大有来年生根发芽的机会。白菜长成比较大的时候,太阳光热力减弱,宇宙间满是浓白的秋光,云朵淡淡,霜雪已在孕育……梦醒了,②,耳畔仍回响着遥远的抽水机黑胶皮水管中流淌的汩汩歌声,不绝如缕。有着悠久岁月的张村,就是座纪念馆,对我充满了无穷魅力。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比拟、比喻、夸张B.比拟、比喻、通感

C.对偶、借代、通感D.对偶、借代、夸张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西红柿正好,裂开了,就像花朵,它的藤枝用布条绑在架子上,可是黄瓜却不那么好吃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述效果更好,为什么?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述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

①新冠肺炎疫情促使众多旅游景区开始探索开展线上业务。②一些景区试图借助线上直播这一新营销形式,③进一步拉近了游客与景区之间的距离。④有的景区线上直播还配备带货功能,⑤比如给予观看直播用户的某些景区福利,如折扣门票、免费礼品等,⑥或者附带销售景区的文创商品、手工艺品等。⑦疫情还倒逼景区智慧化建设的速度,⑧游客自主扫码进门将使景区管理效率得到提升,⑨路线语音导览、人群智能分流、自动导航停车场等功能,也会给游客带来更好的观览体验。

22.压缩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不超过40个字。

在古丝绸之路上,常常可以看到沿线国家或地区的商人自发组织的庞大商队进行长途贩运,也常常可以看到他们进入沿线城镇,或单独经营,或与当地商人合伙经营。除了民间自发进行交流互鉴这一基础力量,沿线国家的政府在古丝绸之路的交流互鉴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或者为古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修筑道路、设立驿站、建设贸易场馆、建立口岸等物质便利条件,或者提供设置观察所、巡查站、治安亭等安全保障措施,或者提供制订交流规则、组织交流力量、设置管理机构以及派遣使者、官员协调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事务和化解纠纷矛盾等政治指导机制。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点击链接就可以阅读美文,打开图片就可以欣赏风景,扫码支付就可以购买时装……科学的发展使成果的共享变得更加便捷。只是,我们仍然很难共享写的思考,摄影师的体验,设计师的匠心……这些仍然属于独创者独有。

对于国家而言,你可以共享别国科学发展的成果,只是很难共享他们独有的关键核心技术。因为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

我们生活中并不缺乏“共享者”,同时,新时代的中国呼唤着更多的青年人成为某一领域的独创者、独有者。因为,有什么样的青年,中国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悟或思考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专题07

期末冲刺卷(二)解析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解析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解析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解析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解析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测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基建”,主要包括5G基站、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新基建”投资不是简单的以铁路公路建设为主的“铁公基”(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形式的投资,而是着眼于前沿科技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人们生活幸福感的新型基建投资。比如,5G的意义不仅仅是网速更快,而是通过毫秒级时延和超高密度连接有效支持海量物联网设备接入,实现机器间大规模的相互通信,为研究成果创造更多走向现实应用的可能。

“新基建”着眼长远,但当前的疫情确实赋予其更多责任。要想尽快降低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推动经济恢复正常轨道,需要通过狠抓以“新基建”为代表的领域,给予总需求一个回弹力,进而通过需求端的率先复苏,带动生产端走出困局。随着疫情全球蔓延,今年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压力有可能进一步加大,外需增长有可能遇到更多困难。这样的背景下,更要依靠内需发力,推动经济平稳发展。

一定意义上,“新基建”是为疫情后中国经济恢复打下的一针强心剂,更是未雨绸缪为未来发展铺下的一条路。

(摘编自邹蕴涵《加快“新基建”对中国经济有长远意义》)

材料二:

要用好“新基建”,使其成为化解疫情影响,撬动经济的有力杠杆,关键还要把握好这个“新”字。

“新基建”之“新”,首先新在发展理念。不可否认,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会拉动相当可观的投资。有机构曾测算,到2025年我国5G网络建设投资累计将达到1.2万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行业应用投资超过3.5万亿元。

但与拉动投资相比,“新基建”更多是通过提升经济运行效率来带动社会发展。在线办公助力恢复生产运行,远程教育实现“停课不停学”,智能制造对冲了负面影响……疫情发生以来,经济社会没有因物理“隔离”而“停摆”,离不开“新基建”的支撑。高质量发展要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社会高效运行,更需要“新基建”的给力。

“新基建”之“新”,也新在模式与空间。研究表明,数字化程度每提高10%,人均GDP增长0.5%至0.62%。“新基建”不单纯指向具体的工程项目,更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支柱,推动建立新的投融资环境,培育壮大新的服务与消费。

有了高速泛在的网络,就会加速诸多创新应用;有了算法与算力的支撑,就会催生大量新场景;有了坚实的数字基础,产业升级、城市转型等就具备有利条件……也许从建设规模看,“新基建”难与传统基建比肩,但通过对各个领域和产业的渗透融合,所产生的经济拉动作用却是巨大的。这是从打造一条“路”到培育一个生态的转变。

发力科技前端,着眼经济长远发展必须加快布局的领域,关系着发展的潜力和主动性。加快5G网络建设、推进工业互联网普及、丰富人工智能应用……“新基建”之“新”,更是瞄向新的未来。

(摘编自张辛欣《“新基建”贵在念好“新”字诀》)

材料三: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抗疫情、稳增长的有力手段。与传统基础设施投资相比,“新基建”为5G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研发等提供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能有效拉动相关投资。同时,也能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专家预计,2020年是5G基站大规模建设期,预计将部署超过60万个5G基站,年底有望实现全国所有地级市覆盖5G网络。在此基础上加快5C商用步伐,加上与垂直行业的融合发展,将会有效推动产业升级。此外,用数字技术、智能技术改造传统基础设施,不但会带动投资规模的扩大,而且会更好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将“新基建”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统一起来,将有助于克服疫情带来的短期冲击,增强经济韧性、释放发展潜力。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需要。答好转换经济发展动力的课题,中国具有巨大优势。中国将5G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和智能技术与强大的制造业结合在一起,可以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形成新的更大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加快5G网络、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中心、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建设,就是要为我国信息和智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转换发展动力创造条件,实现国民经济更高质量的发展,提升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有序推动“新基建”,需要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体制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加快实现我国经济数字化、智能化提供有力保障。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支持和引领作用,有规划有步骤推动“新基建”发展,加强对各地区、各部门项目的监管和调控,防止盲目上马,确保供给与需求结构基本适应。还应发挥好货币和财政政策的支撑作用,一方面精准支持“新基建”项目,降低融资成本,广泛调动社会投资积极性,另一方面加大专项债券发行力度,优化投向、确保资金投入。

推动“新基建”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能,需要发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让国有企业在“新基建”中发挥应有作用,积极吸收非公经济成分参与发展,充分发挥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作用。同时,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既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厚植“新基建”的发展动力,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处理好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关系,从而使“新基建”走上健康发展道路。

(摘编自何自力《“新基建”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基建”是相对于“铁公基”等传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而言的着眼于前沿科技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B.狠抓“新基建”,内需外需齐发力,带动生产端走出困局,可以尽快减少疫情压力,推动经济平稳发展。

C.加快“新基建”可有力拉动投资,通过拉动更多的大规模投资来提升经济运行效率,从而带动社会发展。

D.“新基建”既指单纯的工程项目,也指新的产业增长支柱和建立新的投融资环境,培育新的服务与消费。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基建”通过对各个领域和产业的渗透融合,产生经济拉动作用,从而培育新的经济生态。

B.“新基建”能够拉动投资、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改造传统基础设施,成为抗疫情、稳增长的有力手段。

C.加快“新基建”,促进信息、智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通过这些技术与制造业结合,促进新旧动能转换。

D.“新基建”发展需要国家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支持,所以,发挥好政府作用,“新基建”就能够健康发展。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将新老基建融合,以新基建带动老基建的发展,科学研判、理性投资,切忌盲目跟风。

B.加快“新基建”推进步伐的支点在于创新投融资方式,有效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C.我国加快“新基建”具有供给侧的良好发展基础,在需求侧则有巨大市场潜力。

D.行业也需防范5G发展风险,要用市场机制真正建成通信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网”。

4.三则材料在论证上有哪些共同点请简要说明。

5.你认为“新基建”之“新”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进行概括

1.A

2.D

3.C

4.都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通过将“新基建”与传统基建进行对比,阐述“新基建”的特点;都采用了例证法,都以“新基建”的核心领域之一——5G网络建设为例,阐述新基建的发展态势。

5.①新在科技。“新基建”着眼于前沿科技发展领域;②新在理念。“新基建”主要通过提升经济运行效率来带动社会发展,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社会高效运行;③新在模式与空间。“新基建”打造新的产业增长支柱,推动建立新的投融资环境,培育壮大新的服务与消费;④新在指向未来。“新基建”发力科技前端,着眼经济长远发展,发掘发展的潜力和主动性。

1.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题干为: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项,“狠抓‘新基建’”错误。原文表述为“要想尽快降低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推动经济恢复正常轨道,需要通过狠抓以‘新基建’为代表的领域,给予总需求一个回弹力,进而通过需求端的率先复苏,带动生产端走出困局”,可见选项缩小了范围,应该是狠抓“新基建”为代表的领域。

C项,“通过拉动更多的大规模投资来提升经济运行效率,从而带动社会发展”错误。原文信息是“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会拉动相当可观的投资”“但与拉动投资相比,‘新基建’更多是通过提升经济运行效率来带动社会发展”,可见选项杂糅混淆了信息,偷换了概念,并非通过拉动投资,而是提升经济运行效率来带动社会发展。

D项,“‘新基建’既指……,也指新的产业增长支柱和建立新的投融资环境,培育新的服务与消费”错误。原文表述为“‘新基建’不单纯指向具体的工程项目,更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支柱,推动建立新的投融资环境,培育壮大新的服务与消费”,可见选项曲解了文意,“不单纯指向……”,不等于“指……”。

故选A。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中相关信息进行理解和推断能力。这类题选项信息一般会超越文本,也就是可能在材料中找不到可对照的语句,需要考生联想生活或者运用头脑中的自我储备加以判断。还有一种设题角度可能是对原文相关语句进行合理而巧妙的变通,即一句话百样说,出题者没有照搬原文信息,变通说法后让考生来推断,这样的其实就是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总之这样的题需要处置灵活一些,不拘泥于提取、筛选能力。

D项,“所以,发挥好政府作用,‘新基建’就能够健康发展”错误。原文信息是“既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厚植“新基建”的发展动力,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可见选项得出的结论太绝对,遗漏了信息,“新基建”健康发展的条件有很多,不仅是发挥好政府作用这一点。

故选D。

3.本题考查对文中观点的提取筛选整合能力。题干要求“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要做好此题首先是回归材料找观点“推动新基建的条件”或者怎样推动新基建发展。然后看选项信息是否与这个中心思想中对应,能对应就可以作为论据起支撑作用。

ABD三项都是在论证怎样推动新基建发展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的观点。

C项,“我国加快‘新基建’具有供给侧的良好发展基础,在需求侧则有巨大市场潜力”说明的是新基建发展的优势,材料三没有论及需求侧的市场潜力。可见不能作为材料三的论据。

故选C。

4.本题考查对论证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论证”一般指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点、论据等内容。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与类比论证等六大类;论证结构主要包括“横向展开议论”(并列结构)与“纵向展开议论”(递进结构)两种。本题问“三则材料在论证上有哪些共同点?请简要说明”,答题模式为,从论证结构和方法两方面加以总结,并举出例子简要说明。

(1)举例论证:材料一中“比如,5G的意义不仅仅是网速更快,而是通过毫秒级时延和超高密度连接有效支持海量物联网设备接入,实现机器间大规模的相互通信,为研究成果创造更多走向现实应用的可能”,材料二中“在线办公助力恢复生产运行,远程教育实现“停课不停学”,智能制造对冲了负面影响”,材料三“中国将5G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和智能技术与强大的制造业结合在一起,可以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形成新的更大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加快5G网络、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中心、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建设,就是要为我国信息和智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转换发展动力创造条件”等关于事例,论据新颖典型,论证充分有力,阐述新基建的发展态势。

(2)对比论证:材料一中“‘新基建’投资不是简单的以铁路公路建设为主的‘铁公基’(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形式的投资,而是着眼于前沿科技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人们生活幸福感的新型基建投资”,材料二中“但与拉动投资相比,‘新基建’更多是通过提升经济运行效率来带动社会发展”,材料三中“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抗疫情、稳增长的有力手段。与传统基础设施投资相比”等处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观点——阐述“新基建”的特点。

5.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次,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题干为“你认为‘新基建’之‘新’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进行概括”。解答本题主要看材料一、二的内容,找出“新”的表现。答题模式:明确方面+例析。

先概括说明角度和侧面:①新在科技,②新在理念,③新在模式与空间,④新在指向未来。

然后简单分析:材料一中第一段有“新基建”着眼于前沿科技发展领域;第二段说“新基建”发力科技前端,着眼经济长远发展,发掘发展的潜力和主动性。材料二中前三段有②“新基建”主要通过提升经济运行效率来带动社会发展,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社会高效运行;材料二后三段说“新基建”打造新的产业增长支柱,推动建立新的投融资环境,培育壮大新的服务与消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

梁衡

①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在打扫“战场”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原始林。2016年盛夏时分我有缘造访了这最后的一片原始林。

②虽然天正降大雨,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

③正走着,忽然听见右边不远处有哗哗的流水声。踩着朽木、草墩,钻过横七竖八的灌木。忽然眼前一亮,一条溪流从山上奔腾而下。眼前这条溪流无法与我见过的任何一条流水相比较,因为它没有留下一丝人类活动的痕迹。仰望山顶只见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

④我们退回老林,雨时停时下,云忽开忽合,大家就举着手机、相机抓紧时间照相采景。

⑤人类虽然早已进入现代文明,但是总忘不了找寻原始。这是因为它,一是大自然的原点,可由此研究自然界的进化,包括人类自己;二是人类走出蛮荒的出发的起点,是生命的源头,我们有必要回望一下走过的来路。判断一个地方是不是够原始,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看有没有人的痕迹。从纯自然的角度来说,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种种干扰和玷污。所以探险家总是去寻找那些还没有人文污染过的地方。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词,无文。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只有你与自然在悄悄地私语。

⑥虽是来看原始森林,但先要说一说这里的石头。国内很有名的一处石景便是云南的石林,那是一片秀气的石柱。还有贵州天星桥,那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精巧。而这里的石头一律是巨大坚硬的花岗岩,浑圆沉稳,高大挺拔,无不迸放着野性。石的分布无一定规则,或独立威坐,或双门对峙,或三五相聚,或隔岸呼唤,各具其态。

⑦现在要说一说在乱石间争荣竞秀的苔藓了。这是整个林区的大地毯,是森林里所有生命湿润的温床。它生在地上、树上、石上,绿染着整个世界,不留一点空白。最让人感动的是它的慈祥,它小心地包裹着每一根已失去生命的枯木。那些直立的、斜依的、平躺于地的大小树干,虽然内里已经空朽,你轻轻一碰就是一个洞,但经它一打扮,都仍保持着生命尊严。绿苔与枯树正在悄然作着生命的转换。

⑧老林子中最美的还是大树,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有一棵树,我叫它“一木穿石”,我们平常说“水滴石穿”,可是有谁真的见过一滴水穿透了一块石头现在,我却见到了一棵树,一棵活着的树,硬是生插在一块整石之上,霸气十足。它的须根向四周摸索,拳握住一点点沙尘,然后蛰伏在石面的稍凹之处,聚积水分,酝酿能量。松树的根能分泌一种酸液,一点一点地润湿和软化石块。成语“相濡以沫”是说两条鱼,以沫相濡,求生命的延续。而这棵红松种子却是以它生命的的汁液,去濡润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终于感动了顽石,让出了一个小小的空间。它赶紧扎下一条须根,然后继续濡石、挖洞、找缝,周而复始,终于在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

⑨如果说刚才的那棵树有男性的阳刚之烈,下面这棵便有女性的阴柔之美。它生在一根窄长的条石上,两条主根只能紧抓着条石的边缘向左右延伸,然后托起中间的树身,全树就成了一个丁字形,一个标准的体操“一字马”。那两条主根是她修长的双腿,树干是她曼妙的身躯,挺胸拔背,平视前方。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棵树的根与身子长得一般的粗细,一样的匀称,一样的美丽。好一个“幽谷美人”!

⑩我们就这样在绿色的时间隧道里穿行,见证了大自然怎样在一片顽石上诞生了生命。它先以苔草、蕨类铺床,以灌木蓄水遮风,孵化出高大的乔木林,就成了动物直至我们人类的摇篮。这时再回看那艘石头巨舰,是泰坦尼克号是哥伦布的船是郑和下西洋时的遗物都不是。它沉静地停在这里,是特别要告诉我们,假如没有人的干扰地球是什么样子,大自然是什么样子,我们曾经的家是什么样子。当年我们屈从了这片原始林,现在它给我们友好的回报,留下了一面大镜子,照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朝代之兴替;以这片原始林为镜,可知生命、人类和地球的兴替。

我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早年林区运木材的小火车路,不为伐木,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

6.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中,“原始林”点明了本文描写对象,而“幸存”一词表现了思想情感。

B.一行不顾大雨换上迷彩服、长筒靴,带着雨伞,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说明一行造访原始林兴致浓厚。

C.认为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干扰与玷污,所以喜欢原始林的三无境界,在这里可以与自然亲密接触。

D.结尾写一行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小火车轨道,不为伐木,而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为此感到欣喜。

7.下列对散文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体部分的顺序非常清晰,从发现原始林,到进入原始林,再到最后下山离开,有头有尾,脉络分明。

B.描写原始林里的石头,写云南石林、贯州天星桥是为了在对比中突出原始林里的石头野性十足的特点。

C.文章非常注意段落间的过渡,比如第九段开头运用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上下段落内容自然衔接。

D.文章依次写了原始林里的河流、石头、苔藓、大树,步步递进,层层深入,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世界,让人如临其境。

8.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原始林,为什么从第⑤段开始花了很多笔墨写石头?

9.文章在细致写景的同时,还有一些恰到好处的议论。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6.D

7.D

8.①表明石头也是原始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正是这些石头保住了原始林。(分析本身的作用)②为了引出下文乱石间争荣竞秀、生机勃勃的蕨类、苔藓、树木。(分析和上下文的关系)③为了更好地阐释这片原始林顽强的生命力与来之不易,深化文章主旨。

9.①使文章形成描写、议论相结合的表述特色,形式更加丰富多样。(表述方式)②形象生动地展现原始林特点的同时,直接表述的观点,更能突出保护生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旨。(内容主题)③发人深省,引人深思,使文章容量更大,更有深度,更具艺术性。(艺术效果)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思想内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项,“为此感到欣喜”是错误的。结合结尾和全文来看,对开展原始森林游是忧虑的。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散文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项,“层层深入”是错误的。这些景物之间并没有层层深入的关系。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象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回归文本,在文本中找到对该物象的描写,然后分析物象本身的作用,在联系上下文分析它和上下文的关系,最后还要分析它在表现主旨方面的作用。

文章从第⑤段开始花了很多笔墨写石头,特别是滴⑥段既写到云南的石林,也写到贵州天星桥,都是为了突出这里的石头的特点,因为石头也是原始林的重要组成部分。第⑦段又写到在乱石间争荣竞秀的苔藓,第⑧段又写到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正是因为石头的存在才保住了原始林。同时从结构上来说,对石头的描写也是为了引出后文对苔藓、树木等的描写,所以又有引出下文的作用。写到这里的石头无不迸放着野性,写到在乱石间争荣竞秀的苔藓、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这些都能更好地阐释这片原始林顽强的生命力与来之不易,深化文章主旨。

9.本题考查学生对表述方式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确常见的表述方式,然后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分析这些表述方式在内容主题、表述效果方面的作用。

文章第⑤段有关于“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一种干扰和玷污”的议论,第⑩段有关于以原始林为镜的议论。这些在写景的同时加入适当的议论,使表述方式更加的多样化。并且这些议论是在游览原始森林时发出的,直接表明了当时的感受,是观点、态度的体现,这些观点、态度是文章主旨的外化;另外,这些议论使文章不单单是一篇游记,增加了文章的思想魅力,促人思考。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扈跸乐安,朱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帝知谦可大任,会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即具疏言之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早辄上闻河南近河处,时有冲决。谦令厚筑堤障,计里置亭,亭有长,责以督率修缮。大同孤悬塞外,按山西者不及至,奏别设御史治之。尽夺镇将私垦田为官屯,以资边用。威惠流行,太行伏盗皆避匿。在官九年,迁左侍郎,食二品俸。初,也先深入,视京城可旦夕下。谦令石亨设伏空舍,遣数骑诱敌。敌以万骑来薄,副总兵范广发火器,伏起齐击之。也先弟孛罗、平章卵那孩中炮死。相持五日,也先邀请既不应,战又不利,知终弗可得志,又闻勤王师且至,恐断其归路,遂拥上皇由良乡西去。论功,加谦少保,总督军务。谦曰:“四郊多垒,卿大夫之耻也,敢邀功赏哉!”固辞,不允。谦性故刚,视诸选耎①大臣、勋旧贵戚,意颇轻之,愤者益众。又始终不主和议,虽上皇实以是得还,不快也。景泰八年正月壬午,亨与吉祥、有贞等既迎上皇复位,宣谕朝臣毕,即执谦与大学士王文下狱。诬谦等与黄构邪议,更立东宫。丁亥弃谦市,籍其家。千户白琦又请榜其罪,镂板示天下。一时希旨取宠者,率以谦为口实。及籍没,家无余资,独正室鐍钥甚固。启视,则上赐蟒衣、剑器也。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都督同知陈逵感谦忠义,收遗骸殡之。逾年,归葬杭州。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

(注)①耎(ruǎn):软弱。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具/疏言之/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旱/辄上闻/

B.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具疏/言之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旱/辄上闻

C.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具疏/言之/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早/辄上闻

D.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具疏言之/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旱/辄上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测试者,称为进士。

B.超迁,迁是指古代调动官职,超迁是指超越一般的升迁过程,职位得到连续升迁。

C.勤王,指尽力于王事,后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D.蟒衣,明代创制的一种绣蟒的官服,明初只限于皇帝左右宦官及得宠亲信人臣等所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谦口才出众,明察秋毫。在朱高煦投降一事中,他奉旨口列罪状,最终朱高煦伏法认罪;在江西时,他昭雪冤屈的囚犯有数百人。

B.于谦正直为民,震慑一方。黄河水患,他主持修筑堤坝,设置亭长并督促加强维护;他没收守边将官私自开垦的田地来供给边防用度;太行的盗贼迫于他的威望都隐匿起来。

C.于谦运筹帷,居功不傲。也先入侵,他命令石享设下埋伏,派遣骑兵诱敌深入,历时五天打败也先;朝廷评定功绩,他以边疆不稳为由坚决推辞。

D.于谦含冤遇害,义感天地。他因石亨等人的诬陷而遇害,死之日,阴云聚集,天下人都认为他冤枉;陈逵被于谦的忠义感动,收殓他的尸体埋葬了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同孤悬塞外,按山西者不及至,奏别设御史治之。

(2)丁亥弃谦市,籍其家。千户白琦又请榜其罪,镂板示天下。

14.《明史》称赞于谦“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可是他最终却含冤而死,原因何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10.D

11.B

12.C

13.(1)大同孤立在塞外,巡行山西的官员不能按时到达,他上奏书建议另外设置御史管理它。

(2)丁亥年,杀于谦于集市,没收他的家产。千户白琦又请求张榜公开他的罪过,镂刻于板上宣示天下。

14.①性格刚直,轻视怯懦的大臣有功勋的旧臣和皇亲贵戚,遭人怨恨而被诬蔑。②于谦始终不主张和议,上皇因此不喜欢他。

10.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①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②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③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句意:于谦到达官所,轻装骑马全面视察所管辖的地方,邀请访问父老乡亲,审察当时情况所应当创建和革除的,马上写好奏疏议论其事。一年共数次上书,稍有水灾早灾,就上报。“轻骑”是“遍历所部”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兴革”与“所宜”组成所字词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D。

11.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B项,“职位得到连续升迁”错误,职位得到连续升迁指的是“累迁”,“超迁”指的是越级升迁。

故选B。

1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C项,“历时五天打败也先”错误,原文“相持五日,也先邀请既不应,战又不利,知终弗可得志,又闻勤王师且至,恐断其归路,遂拥上皇由良乡西去”可知,也先考虑会谈无望,作战又不顺利,救援的军队马上就到了,才撤兵离去。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

(1)按,巡行;别,另外;治,管理。

(2)弃谦市,杀于谦于集市;籍,没收;榜,张榜公开;镂板,镂刻于板上。

14.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做此题的答题步骤为:认真审题,弄清楚问的是什么;根据问题筛选相应的答题范围;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合并组合或归纳概括;根据题目要求,对整合的信息,用自己的话组织成解析。

于谦最终含冤而死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谦性故刚,视诸选耎大臣、勋旧贵戚,意颇轻之,愤者益众”“又始终不主和议,虽上皇实以是得还,不快也”。据此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表述即可。

参考译文: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考中永乐十九年进士。宜德初年,授官御史。上奏对答的时候,言谈博雅流畅,皇帝为之倾听。他跟随皇帝征伐乐安,朱高煦出城投降,皇帝命令于谦口头列数他的罪状。于谦言词郑重斩切,声色威严激烈。朱高煦伏在地上发抖,说罪该万死。皇帝十分高兴。出京巡按江西,昭雪冤屈的囚犯数百人。上疏奏报陕西各处低级文武官吏是百姓的祸害,诏命派遣御史逮捕他们。皇帝知道于谦能够托付大任,正值增设各部右侍郎任直省巡抚,于是亲手写上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越级升迁他任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于谦到达官所,轻装骑马全面视察所管辖的地方,邀请访问父老乡亲,审察当时情况所应当创建和革除的,马上写好奏疏议论其事。一年共数次上书,稍有水灾早灾,就上报。河南靠近黄河的地方,不时有河水冲击而决口。于谦命令加厚修筑堤坝,按里程设置亭,每亭有亭长,责令督促统率修筑维护。大同孤立在塞外,巡行山西的官员不能按时到达,他上奏书建议另外设置御史管理它。全部强取守边将官私自开垦的田地作为官田屯种,用它来资助边防用度。他的威望和惠德到处传播,太行潜伏的盗贼都避开隐藏。任官九年后,升迁为左待郎,享受二品官俸。当初,也先入侵,以为京城能够在一天内攻下来。于谦命令石亭设下埋伏,腾空房舍,派遣几名骑兵引诱敌人。敌人用一万多骑兵来进攻,副总兵范广发动火器,埋伏的士兵起身一齐攻击敌人。也先的弟弟孛罗、平章卯那孩中炮而死。相持了五天,也先约请他们会谈已经不被答应,作战又不顺利,知道最后是不能如愿的,又听说救援国难的军队马上要到了,害怕截断他的归路,于是挟持上皇从良乡往西方离去。评定功绩,加于谦任少保,总管军务。于谦说:“四面边境战事很多,这是卿大夫的耻辱,哪里敢邀功请赏呢!”坚决推辞,皇帝不答应。于谦性格本来就刚直,看到那些怯懦的大臣、有功勋的旧臣和皇亲贵戚,内心颇轻视他们,于是怨恨他的人更多。他又始终不主张和议,虽然上皇确实是因此纔得以返还,却不喜欢他这样。景秦八年正月壬午,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等人已经迎接上皇再次登上皇位,宣告训谕大臣完毕,马上捉拿于谦和大学士王文关进监狱。诬陷于谦等人和黄珐合谋奸邪,重新树立东宫。丁亥年,杀于谦于集市,没收他的家产。千户白琦又请求在榜上公开他的罪过,镂刻铁板宣示天下。当时希望取得宠信的人,大多以于谦作为话柄。到登记没收他的所有财产的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东西,只有正室的锁很坚固。打开一看,是皇上赐给他的蟒衣、剑器。他死的那天,阴云从四处合聚,天下的人都认为他冤枉。都督同知陈逵为于谦的忠义所感动,收殓他的尸体埋葬了他。第二年,归葬在杭州。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①

苏轼

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间。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小溪鸥鹭静联拳②,去翩翩,点轻烟。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注)①这首词作于苏轼在密州已生活了两年之后离官别任之时,此时已近四十岁。密州有马耳山、九仙山、超然台。②小溪鸥鹭静联拳:联拳,群聚的样子。杜甫《漫成一绝》中有“沙头宿鹭联拳静”一句。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前三句虚写山色,词人回忆起碧山与天相连,晚云悠闲地飘荡的美好风光。

B.上片中间两句写词人站在城上高高的超然台上,有超然之感,是由景所生之情。

C.“今夜里,月婵娟”二句是虚拟之景,想象月入中天的美景,借景抒发情感。

D.下片开头化用杜甫诗句,描写了小溪上鸥鹭静静地蜷缩的情态,典雅而有诗意。

16.这首词表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5.A

16.①对密州的留恋之情。借写密州风光、超然台美景和登临之际的超然之感,表述对密州的留恋之情。②人世沧桑之感。“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一句饱含了词人对前半生的凄凉感慨,又有时光飞逝之感。③希望故友不忘旧情。下片最后三句在虚拟之景中添入对故人的嘱托,希望故友不忘旧人。

15.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述技巧与评价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上片前三句虚写山色,词人回忆起碧山与天相连”解读有误,结合诗歌应该是“实写”和“看到”。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表述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解析即可。题目明确要求简要分析这首词表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注解一和密州的美景“碧连天,晚云间。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表述对密州的留恋之情。借写密州风光、超然台美景和登临之际的超然之感,表述对密州的留恋之情。从“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一句饱含了词人对前半生的凄凉感慨,又有时光飞逝之感,抒发的人世沧桑之感。“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三句,“莫忘”一词,在虚拟之景中添入对故人的嘱托,希望故友不忘旧人。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老子〉四章》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十二章》中,指出“质”与“文”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行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

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智”“庶”“壹”“坼”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就是在这一天,①,也走向记忆深处的童年……初夏时分在村子里闲逛,逮一种叫“苞米虫”的昆虫,用秸秆插进它肩胛骨的位置,就得到了一只生物电扇,小伙伴们会不胜其烦地用它吹去额头上的汗珠。跑去菜园看浇水,抽水机嗡嗡作响,清冽的地下水便喷涌而出,不疾不徐地跳过垄沟。正式的夏天是从吃豆角的那天开始的,豆角炖猪肉,因为用铁锅,汤会发黑,却也大快朵颐。盛夏,烈日当空,黄瓜不那么好吃了,可是西红柿却正好,它的藤肢用布条绑在架子上,西红柿裂开了,就像花朵。秋天,它们悄悄地把籽洒落在地上,以为自然界无为而治,大有来年生根发芽的机会。白菜长成比较大的时候,太阳光热力减弱,宇宙间满是浓白的秋光,云朵淡淡,霜雪已在孕育……梦醒了,②,耳畔仍回响着遥远的抽水机黑胶皮水管中流淌的汩汩歌声,不绝如缕。有着悠久岁月的张村,就是座纪念馆,对我充满了无穷魅力。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比拟、比喻、夸张B.比拟、比喻、通感

C.对偶、借代、通感D.对偶、借代、夸张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西红柿正好,裂开了,就像花朵,它的藤枝用布条绑在架子上,可是黄瓜却不那么好吃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述效果更好,为什么?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B

19.“可是”表示转折,说明后边是强调的重点,如果“可是黄瓜却不那么好吃了”放在后边,强调的就是不好的一面,与整篇文章的意境不相符。“它的藤枝用布条绑在架子上”,放在后边,符合事理顺序。

20.①我在梦中迈开步子走向故乡张村②可梦境的一切仍历历在目

18.本题考查理解和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段中“清冽的地下水便喷涌而出,不疾不徐地跳过垄沟”“它们悄悄地把籽洒落在地上,以为自然界无为而治,大有来年生根发芽的机会”等句子,将地下水和西红柿拟人化,使用了比拟手法。“用秸秆插进它肩胛骨的位置,就得到了一只生物电扇”“西红柿裂开了,就像花朵”等句子,将“苞米虫”比作电扇,将裂开的西红柿比作花朵,使用了比喻手法。“宇宙间满是浓白的秋光”,“秋光”是看不见的,而用“浓白”的视觉效果来形容秋光,写出了秋季的澄澈、凉爽,这是使用了通感手法。因此,文段使用了比拟、比喻、通感。

故选B。

19.本题考查鉴赏文段语言的能力。

“可是”表示转折关系,强调的是转折后的内容。文段的主要内容是写“记忆深处的童年”,写张村的夏秋美景,原句在“可是”之后强调“西红柿却正好”“裂开了,就像花朵”,符合整篇文章的意境;“它的藤枝用布条绑在架子上”,放在后边,符合事理顺序。题干中的句子把“可是黄瓜却不那么好吃了”放在后边,强调的就是黄瓜不好吃了,是不好的一面,与整篇文章的意境不符合。所以原文的表述效果更好。

20.本题考查语言表述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根据“也走向记忆深处的童年”中的“也”字,说明第①句应填写一个与“也走向记忆深处的童年”语意并列的句子;根据后文“梦醒了”,说明此处应填写的是有关入梦的内容;根据“在村子里闲逛”“有着悠久岁月的张村”,所以此处应填写:我在梦中迈开步子走向故乡张村。

根据前文的“梦醒了”,说明此处应填写梦醒后的内容;根据后文“耳畔仍回响着遥远的抽水机黑胶皮水管中流淌的汩汩歌声”,可见梦醒之后,梦里的一切都依然让人难忘,可知这里应填写:可梦境的一切仍历历在目。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述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

①新冠肺炎疫情促使众多旅游景区开始探索开展线上业务。②一些景区试图借助线上直播这一新营销形式,③进一步拉近了游客与景区之间的距离。④有的景区线上直播还配备带货功能,⑤比如给予观看直播用户的某些景区福利,如折扣门票、免费礼品等,⑥或者附带销售景区的文创商品、手工艺品等。⑦疫情还倒逼景区智慧化建设的速度,⑧游客自主扫码进门将使景区管理效率得到提升,⑨路线语音导览、人群智能分流、自动导航停车场等功能,也会给游客带来更好的观览体验。

⑴语句:③;修改为:删除“了”。⑵语句:⑤;修改为:删除“的”。⑶语句:⑦;修改为:在“景区”后增加“加快”一词。⑷语句:⑨;修改为:将“自动导航停车场”改为“停车场自动导航”。

本题考查语言表述的准确流畅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段,逐句分析其是否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问题;最后针对问题作出修改。

③句写的是“一些景区试图借助线上直播这一新营销形式”的目的,而“拉近了”表结果。删除“了”。⑤句中给予福利的对象是“观看直播用户”,原句有歧义,删掉“的”。⑦句中“景区智慧化建设”缺谓语动词,所以在“景区”后加“加快”。⑨句中“路线语音导览、人群智能分流、自动导航停车场”结构不一致不能并列,需将“自动导航停车场”变为主谓结构。

22.压缩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不超过40个字。

在古丝绸之路上,常常可以看到沿线国家或地区的商人自发组织的庞大商队进行长途贩运,也常常可以看到他们进入沿线城镇,或单独经营,或与当地商人合伙经营。除了民间自发进行交流互鉴这一基础力量,沿线国家的政府在古丝绸之路的交流互鉴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或者为古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修筑道路、设立驿站、建设贸易场馆、建立口岸等物质便利条件,或者提供设置观察所、巡查站、治安亭等安全保障措施,或者提供制订交流规则、组织交流力量、设置管理机构以及派遣使者、官员协调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事务和化解纠纷矛盾等政治指导机制。

古丝绸之路是以民间力量为基础、由政府指导和监管的交流互鉴之路。(或者:古丝绸之路的交流互鉴是以民间力量为基础,由政府指导和保障的。或者:在古丝绸之路的交流互鉴中,民间自发力量是基础,沿线国家的政府也起了重要作用。)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在作答时,首先要通读段落,了解文段的内容。其次,要根据文章内容划分层次,把每个层次的关键信息,勾画出来。最后,按要求组织解析。

语段的中心话题是“古代丝绸之路”,共有三句话,分析三句话的关系可知,第一句和第三句分别从民间和政府的角度谈古丝绸之路在交流互鉴方面的作用,第二句“除了民间自发进行交流互鉴这一基础力量,沿线国家的政府在古丝绸之路的交流互鉴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过渡句,也是一个具有总括性的句子,关键信息有“古丝绸之路”“民间自发”“沿线国家的政府”“交流互鉴”。据此概括出语段的主要意思即可。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点击链接就可以阅读美文,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