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壁画_第1页
中国古代壁画_第2页
中国古代壁画_第3页
中国古代壁画_第4页
中国古代壁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家还记得小时看的动画吗?

九色鹿-佛本生的故事

中国古代壁画徐州幼师:张磊什么是壁画?从广义上讲,壁画绘制在建筑物的墙壁上或绘制在岩石上。而绘于岩壁上的绘画亦称“岩画”。在建筑物墙壁上的称壁画。大致可以分为粗地壁画、刷地壁画(又分湿壁画和干壁画)、绘制壁画、浮雕壁画以及其它工艺材料壁画等等。墙绘

——又叫墙画,是近年来室内装潢、装饰的潮流。墙绘——一般家庭装潢都是以白墙为主,墙绘的介质便是墙,也就是在墙上绘画。街头涂鸦

——街头涂鸦作为一种街头艺术,也是以墙为介质的艺术形式。

一.中国古代壁画的分类1.中国古代墓室壁画2.中国古代石窟寺壁画3.中国古代寺观壁画1.中国古代墓室壁画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壁画是汉代作品,其分布较广,河南、山西、辽宁、河北、山东、内蒙古等地的汉墓都有壁画。画的内容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以及表现生活场景的。汉代墓室壁画:《辟车伍佰八人》

用笔生动准确,画面有渲染的效果。汉代墓门竖石壁画汉代墓室壁画墓室壁画的目的主要是说教和对亡者的纪念或者希望死者在冥间能过上好日子,它几乎不存在更多的装饰意义,对它的研究和学习,主要是针对它的形式美和造型手段。《辟车伍佰八人》、《水陆攻占图》、《戈射收获画像砖》这三幅代表壁画中,哪张是写实画法,哪张是写意画法?望都汉墓《辟车伍佰八人》《戈射收获画像砖》《水陆攻占图》∣∣∣写实写意写意汉代壁画——最早的壁画作品(1)画像石(1)画像石:中国汉代的石刻画。在墓室建筑石构件的下面,先绘后刻制成的图像,或是浮雕形式,或为阴线线刻。主要用于墓室、墓前祠堂、石阙等墓葬建筑的建造与装饰。

它产生于西汉,盛于东汉故又称汉画像石。

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江苏、陕西。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6类:①庄园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劳动。②体现墓主人仕宦身份、经历的礼仪与象征物。有数量众多的车骑出行、射猎、谒见、属吏、武库、收租、讲学、建筑等画面。③墓主生活。有以人、物数量多为特点的燕居、宴饮、宾客、庖厨、乐舞、百戏、博弈等画面。④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像。⑤神话故事、祥瑞物象与天象图。⑥各种以植物为母题的花纹和图案。(画像石内容因地而异。)

水陆攻占画像石这幅图上部画的是一长列车骑下部中间有一座桥,一辆主车正行进在桥的中部,其前后的车辆旁的榜题上记明为主薄、主记、贼曹、功曹等官员。激烈的战斗就在桥的上下展开人物虽多而布局疏朗、主次分明、形式华美。画像石《荆轲刺秦王》

汉代中期的画像石,在造型处理上更加细腻一些开始注意人物神态的刻划。(2)画像砖(2)画像砖是以刻了画像的土坯上,经过烧制,再涂粉着色,完成后镶砌于墓室四壁。画像砖作为一种具有装饰意义的建筑构件,一般认为始于战国晚期,盛于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继续流行,且取得很高的成就。

题材与内容——作为一种艺术体裁,画像砖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其题材内容广泛地表现了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风俗、民情及生产劳动等。画像砖与画像石在题材内容方面具有共同性,反映了同一时代艺术在题材上的一致性。画像砖《宴乐》

骈车画像砖这是汉代妇女乘坐的轻车,车棚内左为御者右为一名女子,车后有两名护卫,前方还有人推着独轮车为其运送箱子,驾车的马匹高达雄健快速奔跑着,惊飞了树上的小鸟。《弋射、收获图》东汉画像中最有代表性的珍品,四川成扬子山汉墓出土,长45.8厘米,高40厘米,厚5.2厘米。弋射收获画像砖上部是池塘边上弋射的情景,池中莲花盛开,水里有鱼和水禽,坡上两人张弓仰射满天的惊鸿(“弋射”是用系绳的箭射猎,这样射出的箭可以收回。)下部画一群人在水田里割稻,收稻的情景,情节交待明确,而画面又很抒情。《孔子见老子》

这种浅浮雕与细线阴刻造型相结合的手法,是山东汉代画像石的特点之一。

娄墓,位于山西太原,墓主娄睿是北齐太后之侄,权贵人物。现存壁画71幅,其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描绘墓主人生前的戎马生涯和生活场景;另一部分描绘墓主死后飞升,回归西方净土的虚幻境界。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壁画的进一步发展《仪卫出行》这组骑卫绘于墓道西壁中栏,画面有八人三马。此乃北齐贵戚外出时从行部众的写照。画面构图紧凑,人物顾盼传神,艺术水平卓越,从中不难窥见北齐画圣杨子华鞍马人物的风貌。2.中国古代石窟寺壁画:石窟寺的开凿和兴盛,随着佛教之传入中国而发展起来。石窟中除了大量的石雕佛像、泥塑佛像以外,就是遍布各个角落的壁画。较早的石窟壁画当属新疆的克孜尔千佛洞,它位于拜城东约50公里处,其中最早的作品是东汉时的遗物。现存的二百余个洞窟中,壁画的题材全都是围绕佛教故事创作的,称为“本生故事”,艺术手法上明显带有印度犍陀罗文化、当地民族文化和中原汉族文化相融合的迹象,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新疆石窟壁画虽然是佛教题材,但它在造型艺术上所体现的人情味,表达了古代的美学观念,产生无穷的生命力。菱形方格的画面分割结构,是新疆石窟壁画的主要形式,这也是古龟兹艺术的特点之一。在洞窟的券顶上,以菱形方格为基本单元,进行连续组合,形成图案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这是一种巧妙的艺术处理手法,在结构上看似一致的菱形方格,其实每处都有自己的面貌,使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佛本生故事生动、感人,用活灵活现的画面冲击是人的思想意识。新疆克孜尔为代表的壁画,普遍采用工笔重彩的画法,有的结合以纯的白描,相互衬托,形成别致的效果。这种效果所形成的凹凸感并不同于自然的光与影,不受固定光源效果的支配,它的完整性仍然是浅浮雕式的平面化处理。克孜尔第77窟《牧牛图》

新疆克孜尔第77窟,系说法图壁画的局部。此图中尚残留佛陀的膝部。右下方一角可见溪流,其上为一棕一白两头牛匍匐在地。牛的前面,为画面中心人物兰达,他扶着多瘿的老树棍,侧目俯首,作凝神沉思状。线条凝重,人物表情刻画生动、准确。克孜尔石窟第38窟

《须达拿施舍子女图》此画面画的是《太子须达拿经》中的故事。叶波国太子须达拿,乐善好施。因将国王的爱象施予婆罗门,被国王驱逐出国。途中有婆罗门乞马、乞车、乞衣服,太子即与之。又有一婆罗门来乞其子女作奴仆,太子即以子女交给婆罗门。后婆罗门牵子女长街出卖,被国王买入宫廷,才得知太子下落。画面表现的正是施舍子女的一幕,以细劲圆润的线条及对比强烈的色块来表现正邪人物,将婆罗门之凶恶、太子之仁善及幼儿惊恐之态,刻画得十分生动传神。此画是德国人从克孜尔石窟第38窟盗去的壁画精品之一。克孜尔石窟乐天窟天井画《本生故事图》

此图原为克孜尔石窟乐天窟天井画的一部分,表现的是释迦(前生)为救孩子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故事。画面简洁明快,形象生动,颇具感染力。此图于1913年至1914年间被德国的勒考克探险队从克孜尔石窟剥走。克孜尔马牙窟第205窟《弥勒说法图》画面中央端坐着正在说法的弥勒佛,白净上身,缨络华丽,双目微启,白毫眉心,左手持净瓶,右手施手印。与其左右八信徒一样,头戴三圆王冠,与头光、身光、半圆构图层层呵应,共同造成向心内聚的节奏感。有学者认为此画具有印度--伊朗风格第二盛期的特色。用大量深蓝与金箔来强调色彩对比尤为引人注目。如今颜色虽已剥落,仍可从弥勒颈部和光圈中见其一斑。克孜尔第205窟《国王与王后、大臣》

此图原在新疆克孜尔第205窟,是阿阁世王传说故事壁画的供养人画像。现存割裂的画面,三个长方框格中,从左至右分别绘有:白皮肤的艾加塔夏秋国王,黑皮肤的王后以及面向左侧的大臣互夏克拉。人物面部丰满,柳眉樱口,颇似内地唐画风格,惟眼窝处的用线和晕染,可略窥西域特征。冷涩、凝重的风格,古朴自然。敦煌石窟壁画敦煌石窟艺术中数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部分是壁画,壁画现在还能看到4500平方米,是中国壁画的宝库。这些壁画既有反映宗教题材的,也有反映当时一些生产劳动场面、社会生活场景的,为研究4世纪到14世纪的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莫高窟的壁画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盛唐时期的壁画水平最高。学者都将敦煌壁画称作是“墙壁上的图书馆甘肃敦煌莫高窟,始建于366年,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元各代。敦煌壁画《伎乐天》

伎乐天,是佛及菩萨的侍从,其主要职能是“娱佛”。敦煌早期的壁画中有大量的伎乐天人。一般为半裸束裙、披巾戴冠,形如菩萨。多画在洞窟上部的天宫楼阁里。此图中两个伎乐天绘于龛沿转角与佛像背光之间的几何形中,一人吹笛,一人起舞,衣饰飘摇,色彩明丽,虽仍未摆脱早期飞天略显沉重下坠的“U”形体态,但已具有空灵自由的神韵。此图是西魏壁画飞天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自佛教传入我国,出现大量宣传佛教内容的壁画。在甘肃、河南等地的石窟寺中,就存留着许多美丽的佛教壁画。

一幅幅壁画讲解着一个个神奇动人的故事。

《九色鹿》

就是其中的代表九色鹿王本生故事九色鹿王本生故事是佛本生故事之一,以连环画形式表现了六个连续的故事情节。据《佛说九色鹿经》所记,恒水边有鹿王,一日见一人落水,即负之救起,鹿王嘱咐不要告诉别人见过它。日此国王后梦见九色鹿,欲得之以鹿皮为衣,白角为饰,并以死威胁国王。于是国王悬赏求鹿。溺水人贪赏告发,立即得到报应,面上顿生癩疮。口中恶臭。国王率兵围猎时,鹿王则讲述了拯救溺水人的经过,责其忘恩负义,国王深受感动。不仅释放了它,且下今全国允许它任意行走,任何人不得捕捉。王后知道后,竟然心碎而死。故事的内容体现了对负义与贪心的道德谴责。以这个故事为题材的壁画亦常见于佛教壁画中,现存于莫高窟二五七窟的这幅壁画呈横构图,显示出早期绘画的人物为主、山水为辅的经营特点。线条刚劲有力,明显地承袭了汉代绘画的传统,说明传统绘画在新形成的佛教美术中的重要作用。

这就是九色鹿就出溺水人的画面(1)佛本生故事主要是宣扬释迦摩尼佛前世或前若干世的各种善行。本生故事不仅故事曲折,还包含有非常鲜明的善恶观念和丰富复杂的伦理思想。佛本生故事大部分与佛教无直接关系,佛教徒将故事中的人、神、动物中的某一个指为菩萨,即成为佛本生故事。教人处世之道,更多的是在宣扬世法平等、众生皆可成佛等佛教教义。

鸽子本生菩萨转生为鸽子。当时,居民挂有草蓝,供鸟类安住,以积功德。鸽子栖息在一商人厨房中,每天外出觅食。有一只乌鸦,垂涎厨房中的鱼肉,也栖息到厨房来。乌鸦最初也跟鸽子外出,自食其力。鸽子常劝乌鸦不可嘴馋。乌鸦开始装作听话,但时间一长,本性便暴露了。厨师发觉后,拔光了乌鸦的羽毛,然后用姜、盐涂满它全身,乌雅疼痛而死。菩萨鸽子回来后,见到乌鸦的不幸,遂念偈语道:“不听友人规劝,终于遭到毁灭,犹如馋嘴乌鸦,无视菩萨告诫。这个故事宣扬了佛教的善恶报应思想。佛经变的意思就是根据佛经演变出的图像或雕塑。(西方净土变)(2)佛经变《西方净土变》是艺术家们根据《无量寿经》构想出来的西方极乐世界。此壁画为盛唐时期的作品.当时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即历史上唐玄宗“开元盛世”时期。飞天:佛教中把化生到净土天界的神庆人物称为“天”,佛教中把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天”。敦煌飞天就是画在敦煌石窟中的飞神。飞天是乾闼婆和紧那罗复合体。乾闼婆是印度梵语音译为天歌神,在天界负责奏乐歌舞。紧那罗为天乐神负责散花散香气。后来两者职能混为一体化为后世的敦煌飞天。

无论是佛本生故事的壁画还是经变内容的壁画都是艺术家们按照自己的理解与意愿,以来自生活的艺术形象来表现,这些壁画的内容是引导人们积极向善。

飞天甘肃敦煌莫高窟112窟

《反弹琵琶图》此图见于莫高窟112窟的《伎乐图》,为该窟《西方净土变》的一部分。写伎乐天伴随着仙乐翩翩起舞,举足旋身,使出了“反弹琵琶”绝技时的霎那间动势。人物造型丰腴饱满,线描写实明快、流畅飞动,一气呵成,天衣飘飓,有“吴带当风”的韵致,体现了唐代佛教绘画民族化的特色。敷彩以石绿、赭黄、铅白为主,使整个画面显得更加典雅、妩媚,令人赏心悦目。这幅“反弹琵琶”无论是从反映生活的角度,还是从绘画技法的角度,所取得的成就都是引人注目的,是敦煌壁画中的代表杰作。甘肃敦煌莫高窟103窟

《维摩诘图》这幅壁画是绘维摩称病在家,佛祖派遣文殊师利等弟子去看他,席间维摩宣扬大乘教义的场面。维摩侧坐于床上,身体前倾,眉锋微挑,似正辩到激烈处。虽面有病容但精神矍烁,涵容兴奋、激昂的活力,表现出他善于辩论、以词锋制服对手的特点。画家以流利刚健的铁线描一气呵成,人物生动传神,个性鲜明,富有张力,属吴道子一派的画风,是唐代描绘同一题材的作品中,最生动传神、最具代表性的一幅,旧传为吴道子所作。甘肃敦煌莫高窟103窟

《维摩诘图》部分此图是《维摩诘图》的一部分。描绘维摩诘与文殊师利辨法之时,各国供养人皆往探视、恭敬礼佛的神情。供养人中有“昆仓奴”、“婆罗门”、西域胡人等。他们态度虔诚,神情肃然,手持供奉之物,正缓步向前,似要奉献给佛祖的代表。此图属吴道子一派画风,作者刻意追求线的造型功能,淡墨起稿,黑墨定型,浓墨提神。线条的粗细虚实,运笔的轻重缓急、披离点染,全都浸透在人物的皮肉筋骨之中。所画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动”、“超出缣素”之感。甘肃敦煌莫高窟409窟

《西夏王妃供养图》西夏时,党项族统治者与回鹘人同信佛教,交往频繁。当时沙州(敦煌)虽在西夏政权统治之下,但回鹘人到莫高窟造奉佛像并绘制他们的供养像,亦是自然的事。

这副壁画中所绘的两个回鹘贵族妇女,体态丰韵,头顶高冠,手持瑞花,有唐朝风韵。画面线条清晰,色彩妍丽,以粉线勾画五官,而头发却以留白绘出。风格独特,装饰意味浓厚。敦煌藏经洞《佛传“降魔成道”图》此图发现于敦煌藏经洞。描绘释迦降魔成道内容,这是小乘八相中的第五相,而大乘八相无此相。所以此类题材在藏经洞所发现的绢画中比较少见。佛陀结跏趺坐于画面中央,手施降魔印,头顶上有巨大的华盖。在上方云彩之上有三面八臂明王(降三世明王),四周描画的是众魔军为阻止佛祖成道向其进攻的场面,其中喷火的火器值得注意。画的两侧从上到下分绘各种姿态的佛像,以此表明佛超常的法力。画的下部绘有白象、玉女等七宝。全图场面宏大,内容繁多,但描绘不失工整谨细,人物构图排列

有条不紊。

敦煌莫高窟壁画总面积达4.5万平方米,题材主要是佛像画、神怪画、故事画、经变画、佛教史迹画、供养人画像(肖像画)、装饰图案等。莫高窟壁画内容之丰富,堪称“墙壁上的图书馆”。敦煌莫高窟保存了从十六国到元代近千年的佛教题材的壁画。题材归两大类:一类是表现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的佛传的故事和释迦牟尼前生的本生故事。另一类就是依据佛经内容画出来的绘画作品“经变”。

敦煌石窟壁画中有极其丰富的古代乐伎形象和乐器图象。仅莫高窟绘有乐伎形象的洞窟就有200多个,乐伎3400多身,大小不同的乐队490多个,共有乐器44种,4300余件(大型经变画中有一批不鼓自鸣的乐器飘浮在空中,没有伎人演奏,所以乐器比乐伎多)这样多的乐伎形象和乐器图象,可以称得上世界上保留音乐资料最丰富的博物馆。榆林窟在甘肃安西县城南约70公里处,离敦煌一百多里,现存洞窟41个。大约始凿于北魏,五代、宋、西夏、元各代均有建造。现遗存壁画1000余平方米,内容有佛像、菩萨、佛经故事以及花卉植物、装饰图案、供养人像等等。中唐时期的大幅西方净土变、莫勒变等壁画,场面宏大,结构严密,色彩艳丽,线条流畅,与吴道子的画风遥相呼应是唐代壁画的精品。五代至宋时期的壁画,逐渐形成程式化风格,活力减弱。西夏壁画中的供养人像均着西夏服饰,题记亦使用西夏文字元代壁画的水月观音像金碧辉煌,而密宗曼陀罗体现了时代风格。榆林窟壁画与敦煌壁画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为整个敦煌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甘肃安西榆林石窟25窟《舞乐图》

此舞乐图为该窟南壁《观无量寿经变图》的局部。图中乐队于殿两旁一字排开,席地而坐,各人手中拿着乐器,有腰鼓、排箫、拍板、横笛、竖笛、海螺、筚茸、笙及琵琶等。中间一舞伎将腰鼓系在胸前,双臂外展,撒开十指,抬左腿作击鼓跳跃之姿,身上飘带随风起舞,回转飘动。鸟身人面的迦陵频伽鸟拨奏五弦,在一旁助乐应和。舞乐相互呼应,气氛热烈而庄严,声调华丽绚烂,线条圆润流畅,构图丰满典雅,反映了作者高超的画技。麦积山石窟壁画麦积山在南北朝初期是西北佛教的中心,其石窟至唐代仍继续修建,至五代、末、元、明、清,皆未荒废。所以麦积山有各个时代的壁画、雕塑和建筑。麦积山石窟魏晋南北朝壁画《飞天图》第七十六窟顶部《飞天》,据考证为北魏时期的作品,是麦积山现存最完整的藻井。尽管藻井前半部已严重塌毁,但后半部余下的七身飞天色彩艳丽,线描清晰。印度梵音称飞天为乾闼婆,又名香音神,是佛教图像中众神之。据说飞天是莲花的化身,诞生于七宝池中,居住在风光绮丽的天宫七宝山,采百花香露,散天雨花,放百花香。出现时则是在鼓乐齐鸣、天花乱坠的佛说法的庄严时刻。此藻井中的七身飞天,程式化地上身赤裸,舞带飘忽,临空飞舞。其造型优美,姿态轻盈。飞天、浮云以纤细的铁线描勾画,表现其临风飘浮;飞天的肌肤、面容用纯白平涂,体现其洁白如玉;双唇、花饰以朱砂点染,则玲珑剔透;衣裙飘带,以青绿叠染,则端庄舒展有韵致。作者先用比较淡的土红色随意勾画出轮廓形象,再涂上一层薄薄的白粉,然后敷以色彩,最后以浓墨焦线勾勒。其处理手法是古朴博大处见精深。小词条:与敦煌佛教壁画相媲美的还有山西芮城永乐宫元代道教壁画永乐宫现存: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3.中国古代寺观壁画:

永乐宫壁画永乐宫原在山西永济县永乐镇,相传为道教祖师之一吕洞宾的故宅。永乐官内,无极门、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四处均绘有壁画,总面积约八百多平方米。它是道教壁画中最重要的作品群,集中反映了元代壁画艺术的最高成就。永乐宫现位于山西芮城县城北3公里龙泉村东,建在原西周古魏国都城遗址上,是一处道教的庙宇。元定宗二年(公元1247年)动工兴建,中统三年(公元1262年)三清殿等主要建筑落成,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

纯阳宫壁画竣工,施工期达110多年,几乎同元代相始终。

永乐宫是道教庙宇,是为了纪念道教创始人之一吕洞宾而建造的。吕洞宾,原名吕岩,号纯阳子,唐贞元十四年(公元799年)生于芮城永乐镇东北的招贤里竹水墟。吕洞宾出身宦门,青壮年时醉心于功名科举,64岁方考中进士。吕洞宾乐于游历,传说中,吕洞宾遇到道教始祖钟汉离,经钟开导,遂舍弃人间功名富贵,修仙学道,先后到江西庐山、山西中条山脉的九峰山等处潜修,出没隐秘,不知所终。永乐宫的纯阳殿壁画,绘制吕洞宾从诞生起,至“得道成仙”和“普渡众生游戏人间”的神话连环画故事。三清殿是永乐宫的主殿,殿的四周和神龛内外都绘满了壁画,全部面积有403.34平方米,好像一条巨大的浮雕带,环绕着整个大殿。根据题记,壁画绘制于元泰定二年(1325),虽然经过漫长岁月的侵蚀,壁画依然保持着清晰的面貌。三清殿壁画所描绘的是道教神仙朝元的盛况。在东、西、北三壁及神龛的左右两侧,分别画有8位身高3米的主神。围绕主神,二百八十余位神仙重叠地排成四层,组成长长的行列。在神仙行列中,有肃穆庄严的帝君,仙风飘逸的仙伯、真人、神王,有威武骠悍的元帅、力士,有清秀美丽的金童玉女,他们有的对话,有的倾听,有的顾盼,有的沉思,场面宏伟庄严真切,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朝元图”为永乐宫壁画的一部分,是元代壁画艺术的最高典范。朝元图画在三清殿内,四壁及扇面墙两侧均绘壁画。为泰定二年(1325)洛阳马君祥、马七等人所作,内容描绘道府诸神朝谒元始天尊,故名“朝元图”。壁画以八个高3米的主像(南极、北极、东极、玉皇、勾陈、木公、后土、金母)为中心,前画青龙、白虎二星君,后有天蓬、天犹二元帅,周置仙曹、仙官、天丁、力士、太乙、侍臣、金童、玉女、二十八宿,三十二帝君等,共画像394身。构图宏阔,气势磅礴,主像庄严肃穆,群像环立,形象丰满圆润,个个神采奕奕,无一雷同。他们之间有的对语,有的沉思,有的倾听,有的注视,神情姿态彼此呼应,成为有机的整体。服饰冠戴华丽辉煌,衣纹多用吴道子“莼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