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强基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卷_第1页
河北省强基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卷_第2页
河北省强基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卷_第3页
河北省强基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卷_第4页
河北省强基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强基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西游记》在各艺术形式下的衍生能力都非常强,这在我国古典名著中是非常特殊的。无论是经典的1986版电视剧,还是电影《大话西游》、电视剧《春光灿烂猪八戒》,更有动画片《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和《大圣归来》等,都同宗同源。无论是何种表现形式,我们如今对经典名著的诠释维度和深度相较于从前扩展了很多,可以将它各显神通地充分艺术化、形象化、动感化。当然,读书是最为可靠的选择,从各自的阅历体验对原著的意蕴加以辨认和重识,互相注解,心会妙趣。《西游记》是一部有真趣又有绵延性思绪的小说。它是人间的某种写照,而这个“人间”没有固定的朝代,不是唐朝也不是明朝,有烟火也有理想,只要有人的地方都可能存在这样一种人间。所谓“取真经”,便是一种人生理想,“真”是珍宝,鲁迅告诫和勉励青年说:“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所谓“九九归一”“大道归真”是也。没有“真”哪会有“理”呢?《西游记》之所以有那么多译本,外译方面四大名著中排列第一,缘于它对“人类”共同追寻的真趣的分寸感的恰当把握。一部作品如果寡趣,始终板着脸,那不叫文学。这些趣味有时是活泼的嬉笑,有时是彼此开涮的幽默,有时是“心照不宣”的会意。听猪八戒一说话我们都会扑哧一笑,看唐僧那么一本正经地面对尴尬、一身正气地误判是非,又觉得是一种冷幽默。我们看到天庭人物发号施令,本来相当威严,却被泼猴一通大闹,觉得那种窘态也是挺好玩的。这样的审美效果,能够让普通读者代入自己的想象和感慨,现实中遇到犯难处、得不到安慰时,《西游记》就成了心中块垒的稀释剂。好多人说《水浒传》是男人的梦,《红楼梦》是要到了一定年纪之后,回头看才能感悟到人生沧桑,《三国演义》是成年男子对建功立业的憧憬。恰恰只有这部《西游记》,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刚需”,书里伸出的一只只小手都能搔到内心的痒处,这就是《西游记》的趣与味之所在。《西游记》中还必然包含着诸多警示教育,比如人都有童心、初心,让孩子怀着初心不断长大,也要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像孙悟空一样,有虚荣心,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生下来就有“妖性”的存在,成长得好了就可以成仙成佛,成长得不好就成了孽障,等等。但很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标准是让孩子将来达到家长的程度就可以,“你可以长大,但是长到像我为止,你也不可以成为自己,你必须成为我”。孙悟空走的路,实际上就是这样一条路,他的家长不只有唐僧,还有佛祖、菩萨,果然最后长大成为斗战胜佛。但结尾时有个细节很调皮。当他们最后修成了正果,孙悟空却又对唐僧道:“师父,此时我已成佛,与你一般,莫成还戴金箍儿,你还念甚么《紧箍咒》儿捎勒我?趁早儿念个松箍儿咒,脱下来,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么菩萨再去捉弄他人。”这时候,孙悟空已经成了佛的尊者,说的还是猴话。我们可以把这看作“沉重的肉身”,也可以看成不变的初心。孙悟空为什么从始至终都可爱?是因为他的初心一直没有被摔坏、没有被粉碎,猴性还在。文学作品的教谕功能如果铺天盖地,就成不了一代代读者津津乐道的经典。作为小说,《西游记》就留有它自己的“顽劣”和多趣。孙猴子由最原始的状态,一点点脱去最本能的东西,我们眼睁睁地看着他一次次哭,一次次长大、蜕变、成长,取得真经,最终成为斗战胜佛,但恰恰就在这样的神圣时刻,我们修成了正果的猴哥还惦记着他的紧箍咒,这让读者笑哭了——他的猴心没死,行者一直醒着。在孙悟空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比西方成长小说更高明的另一种范例——如来给他的考核评价极高,是“全终全始”,而事实是,他长成以后依然在成长,是不结束的可持续成长。小说全篇就像一个循环,但是这个循环又像一个老式银镯子,镯子是有接口的,中间可以张开。小说为悟空的成长留出了缝隙,开辟了空间,没有完全成了定型的,甚至走向固化的形象。虽然《西游记》在艺术上有诸多粗糙之处,不如《三国演义》《水浒传》,更没法跟《红楼梦》相比,但《西游记》作为伟大的中国式的成长小说,该讲究的关键地方还是非常讲究。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大团圆结局偏多,大毁灭的结局很少,而《西游记》的结尾看似圆满,却还是留出了引人遐思的余地,这也是《西游记》非常重要的成就。(节选自施战军《行者一直醒着》)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列举大量不同艺术形式的《西游记》作品,以证明《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名著中衍生能力最强的。B.作者认为《西游记》是人间的某种写照,这个“人间”可以是过去的、现在的;也可以是中国的、世界的。C.文学应该是有趣的,活泼的嬉笑、开涮的幽默、好玩的窘态,都能让读者代入自己的想象,消除心中块垒。D.作者将《西游记》中的教育和现实家庭的教育标准进行了对比,以此来讽刺现实教育的失败,具有现实意义。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只有不断扩展我们对经典名著的诠释维度和深度,才可能对其进行更加个性化表现,而读书是最为可靠的选择。B.《西游记》有烟火也有理想,所谓“取真经”,便是一种人生理想,这和鲁迅先生告诫和勉励青年的话不谋而合。C.作者几次将四大名著“相提并论”,并通过对比反衬出《西游记》是完美的艺术创作,有独特趣味和艺术成就。D.作者认为文学作品不应一味追求教谕功能,《西游记》有自己的“顽劣”和多趣,才成为读者津津乐道的经典。3.下列观点,最能证明《西游记》“为悟空的成长留出了缝隙”的一项是(3分)A.玉皇大帝是天庭主宰,没有神仙敢对他大不敬,但孙悟空在取经路上有时依旧会称呼他“玉帝老官儿”。B.孙悟空是大圣,让我们无限向往的就是自由,可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他的自由一定是要被规训的。C.孙悟空本来以猴性为基本特征,但是他有使命,所以他必须具有神性,人性就是在两者碰撞间出现的,D.大闹天宫的孙悟空被压500年后,捉妖不再不顾天地、横冲直撞了,他不仅为自己活,还为师父、师弟活,4.作者是如何论证画线句子“他的猴心没死,行者一直醒着”的?(4分)5.在“家校共育书韵飘香”读书推介会上,作为主持人,你要向孩子和家长强调读《西游记》的必要性,请依据材料内容写出发言提纲。(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杀死一个鬼子有多难

陶纯(1)日本人的报复迟早会来。(2)腊月里平安无事,正月里也平安无事。出了正月,过了二月二龙抬头,二月初三一大早,天未亮,一声尖厉的枪声划破了关帝庙的黎明。哨兵慌里慌张跑来报告,说坏了,不知从哪冒出来十二三个鬼子。祖父赶紧从被窝里爬出来,戴上眼镜,镇定地问:“你看清楚了?十二个还是十三个?”哨兵说:“有点眼晕。反正不是十二个就是十三个。”祖父道:“离咱这儿还有多远?”哨兵道:“不到二里。”(3)祖父原想带队伍即刻转移的,转念一想,敌人只有十三个,自己手下有四十多人,而且熟悉地形,优势明显。这一瞬间,祖父改主意了,他要与日本人在关帝庙前痛痛快快干一场!让关老爷看一看,八路军清水县武工队不是吃素的!是不会给列祖列宗丢脸的!(4)真要打了,祖父担心的是己方火力差,毕竟全队才有不到十支钢枪,其余的不过是土枪、土铳、大刀、斧头、镰刀、棍棒什么的。但是随着日军露头,日本人并没有隐蔽,也没有放枪,而是直挺挺扛着枪走过来,走在前头的鬼子官儿高举指挥刀,挥动几下,呜里哇啦说着啥。祖父听出来了,他说要同八路军近距离格斗,子弹退膛,谁也不能放枪。(5)听罢,祖父的第一个感觉是,鬼子缺心眼儿。你明明火力强,你却不用,这正中祖父下怀——三个打一个,不用刀,老子用木棍也能把你鬼子的脑浆打出来!(6)这是清水大地上一场少有的白刃战。十三个日军,清一色的三八大盖,散开来,咔咔咔都上了刺刀;三十八个武工队员,挥举着刀枪剑棍、铁锹鱼叉、镰刀锤子,五花八门,叫骂着拥过来。近了,近了,双方吼叫着冲卷到一起,抡起各自的兵器,进行最原始的搏杀。祖父的队伍除了他是个文化人,其余全是干粗活、重活的庄稼汉,年龄在十七八至四十五六之间,不能说个个是壮汉,但个个都能吃苦耐劳,最不缺的是力气。因此尚未交手,祖父就盘算着,十三个鬼子,最好一个不放走,他将取得一场堪称辉煌的胜利!(7)然而双方甫一交手,祖父立马就感觉不对劲。这些鬼子个头虽然都不高,腿短脖子粗,看上去不那么壮实,但是他们非常灵活,个个身手敏捷,动作出神入化,三个人围住他一个,看上去场面占优,却很快发现有点奈何不得他,他们手中的三八大盖像长了眼睛一样,出其不意就刺中你。阵地上,武工队员被刺伤之后发出的惨叫声吓得头顶上飞的燕子全钻进了云层里。(8)祖父身形消瘦,眼力不济,又身负指挥之责,不能冲到前头厮杀。哑巴和徐大奎手握大刀片、粪叉子分列左右护卫他。一个黑脸鬼子发现了他,挺着刺刀嗷嗷叫着斜刺里冲过来,哑巴和徐大奎上前迎敌。一眨眼之间,徐大奎被刺中肚皮,肠子扑噜噜窜将出来。哑巴提刀从后面扑向鬼子,那鬼子后脑勺仿佛长了眼睛,极快地反手刺向哑巴胸口,只见哑巴上身鲜血狂喷,挺立片刻,倒地而亡。………(9)关帝庙前,祖父的队伍留下了十六具尸体。搞战斗总结的时候,人们都以为至少杀死了五个鬼子,后来得到准确数字,鬼子只死了两个;另外重伤一个,轻伤三个。(10)这是一九四〇年春天发生的一场重要战斗,损失如此之大,祖父做梦都想不到。尤其是徐大奎和哑巴的牺牲,让祖父感到异常痛惜。这二人是队伍最早的火种,徐大奎无比英勇,向来不怕死,不惜命,是队伍里最能干的兵,哑巴不会说,不会写,谁也不知道他的真名实姓,乡关何处,花名册上一直都标着“哑巴”二字。哑巴和徐大奎是为保护他而死的。祖父万箭穿心一般痛苦。他向全体同志作检讨,当场痛哭流涕,扇自己耳光。(11)然而却没有人责怪他。小眼代表大伙对祖父说道:“陶队长,不怪你。三个人打不过人家一个,那是俺们自己没本事,是怂包!怎么能怪领导呢?”祖父道:“不对!这仗可以不打的,是我误判形势。”小眼道:“当时那情况,大家都想打。你不让打,弟兄们反而会怪你。吃点亏不是坏事,俺老家有句话:先亏后赚。咱都会赚回来的!”(12)小眼张二根,原先不过是一名看大门、敲钟、掏厕所的校工,每天说不了几句伶俐话,现在竟然能讲出这么透彻的道理,可见队伍是锻炼人的。祖父感谢同志们的理解,但他不能原谅自己,写信要求上级处分自己。军分区回信说,经上级研究决定,清水县武工队整编为八路军清水县县大队,任命陶其亮同志为队长。还交代,以后仍以发动群众为主,不打无把握之仗,尤其不能和训练有素的日军拼刺刀。(13)以后,县大队尽量不跟敌人硬碰硬,都是零打碎敲。虽然没怎么打仗,队伍却日渐壮大,有了七八十号人,三十多杆枪。祖父腰间终于挎上了真枪———把德国擂子,但后来他回忆,整个抗战期间,似乎没开过一枪。(14)祖父去世前,抓住我的手说:“用不了几年,打过鬼子的人就都不在了。我给你讲过的那些,你有机会也给别人讲讲。吹大牛不好,千万不要让人以为打鬼子很容易,那是会贻害子孙后代的。”我含着泪点点头。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部分时间的描述,看似重复,却给人以紧张感,说明每一月每一天,武工队都在数着日子盼着日本人的到来。B.“他们手中的三八大盖像长了眼睛一样,出其不意就刺中你”中,人称的改变仿佛将读者拉到战斗现场,增强了感染力。C.小说语言看似朴实却极具特色,“黑脸鬼子”“嗷嗷”等词暗含厌恶之情,“窜将”“只见”等词语又极具说书意味。D.小说的标题“杀死一个鬼子有多难”意蕴丰富,似是祖父告诉孙子时的口吻,又似是孙子接受祖父临终叮嘱后的诉说。7.对文中(6)~(8)段战争场面描写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既有对场面的总体概括,使读者对总体面貌有所了解,也有敌我双方的分别描述,做到有详有略。B.双方打斗场面的气氛各不相同,写敌人动作出神入化是一种轻松氛围,写武工队流血牺牲是一种紧张氛围。C.场面描写以场面为辅,以人物为主,有大量的人物语言和心理描写,而且场面描写也是为了表现人物,D.文中场面是人、事、景、物的综合画面,作者巧妙布局,展示出一幕幕精彩场面,使人顿觉身临其境。8.“抑扬”指在同一表达过程中,对特定描述对象进行“揉直使曲、叠单使复”的褒贬或渲染,使所描述对象的某些方面前后形成反差,从而掀起波澜的一种艺术手法。请据此分析战前、战后祖父的心情变化。(4分)9.小说最后一段的去留问题引发了同学们的辩论,甲组觉得去掉更简洁,乙组觉得留着更丰富,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有理有据地反驳对方观点。(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孟德者,神勇之退卒[注]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而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公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选自苏辙《栾城后集·孟德传》)材料二: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曩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骶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有言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俟其醒。非俟其醒,侯其惧也。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以杖击之,即逸去,至山下月明处,则虎也。是人非有以胜虎,而气已盖之矣。使人之不惧,皆如婴儿、醉人与其未及知之时,则虎畏之,无足怪者。故书其末,以信子由之说。(选自苏轼《书<孟德传>后》)[注]神勇之退卒:神勇营的逃兵。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凡猛兽类A能识人B气C未至D百步E辄伏而F号G其H声震山谷。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多,指有很多,与《登泰山记》“山多石”中的“多”意义和用法相同。B.数,指多次,与《琵琶行并序》“一曲红绡不知数”中的“数”词义不相同。C.本末,指事情的原委、经过,与成语“本末倒置”的“本末”意思不同。D.见,指自己,与《孔雀东南飞并序》“渐见愁煎迫”中的“见”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德年轻时就爱好山林,从军后不能实现愿望,在戍守秦州时,他逃到了华山,用衣服换了刀和饼,他不念生死,只想进入深山之中。B.孟德在山中将饼吃完后,开始吃山中的草根树果,经历了各种病痛,几个月后吃山中食物就如同吃五谷一样,因此进山两年没有挨饿。C.孟德在商州被抓,宋孝孙认为他不是恶人,得知张安道做秦州知府,就把孟德安置到秦州,孟德说自己生病,最终除去兵籍,成为百姓。D.苏轼看了苏辙的文章之后,对此事感到惊异,认为老虎畏惧不害怕它的人,在道理上似乎可信,但是要验证这事件的真假却非常困难。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4分)(2)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4分)14.材料二中,苏轼认为婴儿、醉人、夜归人不怕老虎的原因分别是什么?(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定风波·重阳

苏轼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①,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②。[注]①云峤:耸入云霄的高山。②牛山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牛山,北望国都而泪流满面说:“我怎么舍得这么美好的国都而死呢?”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人以“翠”字点出所登之山树木翠绿,景色宜人,词人心情愉悦。B.词人借大雁南飞、雁影倒映江上的细节将秋日江景描写得淋漓尽致。C.词人认为人生难得有愉快之事,应趁大好的年华与秋光,自在赏菊。D.词人直言人的衰老是自然规律,不可阻挡,不必像齐景公那样伤感。16.词下片的前三句对我们的人生有何启示?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蜀地山势高峻,流水奔腾直下,宛如雷鸣。(2)陆游《书愤》中,运用典故追慕先贤,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3)杜甫常借“泪”的意象表达心系天下的感慨,如“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建筑是文化的载体,__A__。建筑与地域特色有机融合便能产生独特的魅力,让人们热爱并认同这个地方。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有着不同的地域文化,且差异较大。__B__,要尊重地域文化差异,将地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用文化底色彰显城市特色。近些年,①赓续地域文脉、时代新风貌的文化新地标不断涌现。②比如,中国国家版本馆,它有中央总馆文瀚阁、西安分馆文济阁、杭州分馆文润阁、广州分馆文沁阁组成,③四馆建筑不仅保留了我国传统建筑恢宏壮观的气势,④还完美地融入了地域文化,⑤分别展现了北方文化的庄严稳重、西北文化的质朴敦厚、江南文化的温润清秀以及岭南文化的灵透淡雅。⑥在不同地域文化的加持下,⑦使这些文化新地标既蕴含民族智慧,⑧又体现时代风貌,还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⑨成为新时代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标识。但一些地方在打造文化新地标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种错误认识,认为建筑物越高越大,地标属性就越强。在贪高求大的理念推动下,一些地方打造的所谓“文化地标”,徒有其表,异常突兀,与地方的历史文化风貌格格不入,起不到宣传地方文化的作用。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20.请为以上文段拟一个标题,要求:使用对偶的修辞,内容全面,不超过20个字。(2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史料记载,临资口最初是渔民临时歇脚与晒网之地。明清时期,镇子上的几百座吊脚楼临水而建,沿河岸曲曲折折、高高低低排开,绵延数里,蔚为壮观。千年古镇,一半在水里,一半在岸上,渔舟唱晚,烟火人间。一条青石长街串起商号与店铺,马蹄声、车轱辘声和吆喝声,汇成市井和声,一派繁忙兴隆的景象。卖糖油粑粑的、卖粉条的、卖鲜鱼的、卖布四的、卖桐油的、卖外来货物的,还有那些唱戏的、耍把戏的、乞丐、侠客、出家人、读书人等,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十分热闹。但街巷和码头上最多的,还是那些驾船和撑排的。驾船的是渔民,他们出没于烟波,一条船就是一个家。撑排的从资江和湘江上游来,撑着长长的竹排、木排,经过长滩急流、惊心动魄的水路之后,把排停靠在岸边,上镇子里喝酒吃饭。正如民谚唱的:“船到临资口,哪怕顺风不愿走。”这里曾是排古佬和船客们歇脚之地,他们养足精神后再从镇上出发,过八百里的洞庭湖,在汉口或汉阳卖掉桐油或茶叶,带着银钱返乡。再经过临资口时,便觉钱袋充盈,自然又在镇上扔下不少银钱,买些东西带回家乡。于是,镇子里的盐铺、染坊、布庄、金店、镖局、钱庄、戏台、庙宇,热闹非凡。21.借助语言文字运用I中的内容,为语言文字运用Ⅱ中的临资口寻找一个文化新地标,并写一句宣传语。(3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卖各种东西的和来来往往的各种人都很多,十分热闹”,语意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一位作家曾说过:“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作为青年,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河北省强基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1.B【解析】A.“《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名著中衍生能力最强的”错。C.“都能让读者代入自己的想象”过于绝对,范围也有所扩大。原文是说“这样的审美效果,能够让普通读者代入自己的想象和感慨”,而且“稀释”不等于“消除心中块垒”。D.不是对比,是类比,“以此来讽刺现实教育的失败”有些夸大。2.C【解析】“反衬出《西游记》是完美的艺术创作”错,原文也说过“《西游记》在艺术上有诸多粗糙之处”。3.A【解析】A项最能体现“为悟空的成长留出了缝隙”,其他三项更多体现了固化。4.①先点明人都有童心、初心,孙悟空生下来就有“妖性”的存在。(1分)②再通过现代家庭教育标准类比,说明悟空的成长同样被约束。(1分)③然后通过引用孙悟空的“猴话”证明孙悟空的成长虽然被约束,但初心一直没有被摔坏,猴性还在。(1分)④最后通过比喻和对比论证,说明“为悟空的成长留出了缝隙”是小说《西游记》作为中国式的成长小说的伟大成就。(1分)5.①《西游记》是经典名著,虽然现在《西游记》有多种表现形式,但最可靠的方式仍是读书,从各自的阅历体验对原著的意蕴加以辨认和重识,互相注解,心会妙趣。②《西游记》是一部有真趣的小说,有烟火也有理想,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精神“刚需”,有趣的审美效果能够让我们现实中遇到犯难处、得不到安慰时,抚慰心灵。③《西游记》是一部有绵延性思绪的小说,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能在其中找到诸多警示教育。它让孩子知道每个人生下来就有“妖性”的存在,要学会好好成长;也告诉家长,要学会保护孩子的初心,给成长留出缝隙,让孩子可持续成长。(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注意观点明确,条理清晰)6.A【解析】“盼着日本人的到来”错误。从上下文“日本人的报复迟早会来”“祖父原想带队伍即刻转移的”可以看出更多的是担心。7.D【解析】A项应该是“做到有点有面”。B项写敌人动作出神入化不是一种轻松氛围,是反衬武工队的牺牲惨状,同样是营造紧张的氛围。C项没有“人物语言”描写。8.①战前,祖父的心情先扬,后抑,又扬:祖父觉得自己有人数和地形优势,后来真要打了又担心己方火力差,看鬼子要近距离格斗时又充满信心,盘算着将取得辉煌的胜利。②战后,祖父的心情先抑后扬:战斗损失惨重让祖父痛苦自责,但大家的理解和战友的成长又让祖父深感欣慰,听从上级交代后队伍逐渐壮大,祖父更欣慰。(每点2分,战前、战后必须分别体现抑扬变化,言之成理即可)9.示例一:我选择乙组,留着最后一段更丰富。①人物形象上,删掉只能表现祖父战斗的不易,加上还能表现出祖父对历史和后人的责任感。②情节设计上,删掉只能表现战斗的过程,加上又能与前文呼应,先叙事后结论,逻辑严密。③主旨表达上,删掉只能表现祖父和战友们的无畏和牺牲,加上能更丰富英雄的爱国精神。④艺术效果上,删掉让读者觉得这是一场虚构的战斗,加上却能交代故事来历,增强真实性。(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如果不能体现反驳意识,可酌情减分)示例二:我选择甲组,删掉最后一段更简洁。①人物形象上,加上虽然祖父的形象更丰富,但会冲淡祖父的英雄形象,删掉更能突出祖父战斗的不易。②情节设计上,前后衔接突兀,显得情节不集中,删掉更能凸显战斗跌宕起伏,让人印象深刻。③主旨表达上,加上会淡化英雄精神,删掉更能表现祖父和战友们的无畏和牺牲的英雄主义。④艺术效果上,加上会多些说教味,删掉会留白,引人思考作品的丰富意蕴。(每点2分,答对3点、有理有据即可,要注意体现反驳意识)10.CEG【解析】“猛兽”是主语,“识”是谓语动词,“人气”是宾语,断在“人气”后;“未至百步”的主语应为“猛兽”,“百步”为宾语,断在“百步”后;“伏而号”主语是“猛兽”,两个是连续动词,中间不能断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