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设计(陕西省县级优课)_第1页
《赤壁赋》教学设计(陕西省县级优课)_第2页
《赤壁赋》教学设计(陕西省县级优课)_第3页
《赤壁赋》教学设计(陕西省县级优课)_第4页
《赤壁赋》教学设计(陕西省县级优课)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赤壁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体会作者身处逆境仍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2、学习本文将写景、抒情、说理融合为一的表现手法。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2培养对精品散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理清作者行文思路,找出叙述作者心志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达意的目的。教学难点:1、学习本文融情于景、融情于事的特点;2、领悟作者旷达乐观、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一、导入人生没有不弯的路,四季没有常开的花,生命的长河不可能永远风平浪静。行走在人生路上,既有崇山峻岭,也有康庄大道;既有寒风苦雨,也有和风丽日;既有山重水复,又有柳暗花明。挫折面前,有的人灰心丧气,一蹶不振;有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有着超越自我的旷达情怀。中国文人大多命运多舛,历经坎坷。屈原流放赋《离骚》,司马迁受宫刑作《史记》……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一生历经磨难,被贬黄州,在湖北黄州度过了三年苦闷贫困的谪居生活。这对苏轼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打击,可对中国文艺来说实在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经过了这段炼狱般的经历之后,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期间他的创作达到了巅峰,写出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千古名篇。让我们一起从《前赤壁赋》中去体会苏轼旷达的胸襟。二、写作背景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因为写的诗讽刺新法而遭到逮捕。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幸亏亲友的营救,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被贬黄州之后的苏轼已经年过半百,他常来到赤壁,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写下《赤壁赋》。三、诵读全文1.教师诵读,学生分读、齐读,教师学生评价。2.诵读是本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只有用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反复地读,才能理解文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跌宕起伏,也只有多读,才能加深记忆,帮助背诵课文。四、学生鉴赏《赤壁赋》情感1、初步感受苏轼泛舟赤壁的情感提问:上节课我们疏通文意后,你觉得作者在赤壁泛舟时的感受如何?情感变化:乐——悲——乐。2、品读鉴赏,感悟苏轼的精神世界教师设计问题,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1.苏轼泛舟赤壁快乐的原因是什么?2.作者“悲”又从何而来?3.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4.文中议论表现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问题一探究:乐——A.景色宁静、优美、开阔B.畅饮美酒、吟诵诗文C.遗世独立、羽化登仙问题二探究:从歌声中来:予怀渺渺,美人一方。

(政治失意)从箫声中来: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箫声幽怨)从历史人物中来:一世之雄,而今安在?(人生无常)从个人境遇中来:吾生须臾,沧海一粟。(生命短暂、渺小)问题三探究: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明确:对人生哲理的领悟。变与不变,无论是宇宙还是人生,都是相对的。如果从变的角度来看,人生百年,天长地久,其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曾保持常态;如果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万物无穷无尽,人生也一样绵延不息。1)变与不变:从不变的角度,我和万物都是永恒的。2)取与不取:莫取功名利禄,共适清风明月。2、怎么理解“物与我皆无尽也”?明确:1)代代相传,永不停息;2)佛家思想:“生死轮回”;3)道家思想:“比形于天地,受气于阴阳”,人由“气”变成,死后回归自然;4)精神、成就无穷无尽,如居里夫人“跨越百年的美丽”。问题四探究:文中议论表现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你如何看待这种人生态度?这是一种辩证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这种相对主义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煞事物的质与量的实际界限。这种宇宙观表现了对政治迫害的的蔑视,对于所追求的理想的坚持。表现他在身处逆境时候的一种旷达、开朗、乐观、自信;也表现了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包含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安慰。课外拓展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五、分析写景、抒情、说理融合的表现手法提问:文章“乐——悲——乐”的感情变化是怎样通过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表现出来的?明确:围绕江月之景与三国时赤壁之战的故事把写景、抒情、议论三者结合。第一段重在写景,作者把冰清玉洁的明月和浩瀚无边的江水与天地浑然一体的景致描写到极限,给人苍茫辽阔、飘飘然如升入仙界之感,人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自然心旷神怡,“乐”情满怀,同时为下文的抒情、议论打下基础。第二段重在抒情,承上文之景描写泛舟时的欢乐心情。面对如此美景,主客之间不免饮酒作歌,酒、歌又可增添“乐”趣。然作者当时遭贬,心情不是十分愉快,即“乐”中自有“悲”情,况客人吹箫,“其声呜呜然”,凄切哀婉,更增加了“悲”情,为下文主客问答作铺垫。第三、四段重在议论,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来阐示天地人生“变”与“不变”的哲理。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我们不必羡慕长江的无穷,也不必哀伤曹操虽一世之雄,而今却了无踪迹。清风与山间明月,是我们实实在在可享用的。至此,主客之间的理性思辨与感情体验都得到了升华,自然又“洗盏更酌”欢乐无限了。六、课堂总结写景、议论、抒情的紧密结合。

结构

一层:夜游之乐

①泛舟赤壁,襟怀开朗

(乐)

二层:乐极悲来

②饮酒放歌,箫音怨慕

(转悲)情③慨叹人生,苦短失意

(悲)

三层:因悲生悟

④苏子作答,妙语解颐

(转喜)理

⑤主客尽欢,忘情尘世

(乐)

七、课外拓展鉴赏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