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试题精选汇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
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
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
后庭遗曲。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上阕写景,下阕怀古,揭露了六朝统治阶级的腐朽生活,对其兴亡发出意味深长的
感叹。
B.“彩舟云淡,星河鹭起”两句写景极妙: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
静相生。
C.“至今商女”等句化用杜牧诗句,感叹以商女为代表的普通人不知亡国恨,对其表现出
失望之情。
D.本词有描写,有议论,寄托作者对重大的现实政治问题的看法,有着宋人以散文入词的
特点。
16.上阕所写之景壮丽可喜,下阕“寒烟衰草凝绿”则凄凉无限,但两者并不矛盾,原因有
哪些?请简要分析。
第1页共22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题滦阳三塔寺
张孝祥'注I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张孝祥,南宋词人。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却屡遭排挤,作此词前三年曾两次遭罢官。
词中的“湖”即江苏漂阳的三塔湖,湖边有寒光亭。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湖边”指湖岸,为下文乘船游湖作铺垫;“春色”形容万紫千红的美好春景,引出
下文的“东风”“杨柳”。
B.“问讯”即问候,表明词人是主动前来游览三塔湖;“重来”说明词人是再次来此,即有
意重访,旧地重游。
C.词人注情于物,不说船乘风势,人触柳丝,而说风助船行,柳拂人面,从而创造出一个
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D.结尾两句以动衬静,沙鸥飞翔更衬托出三塔湖水天一色,宁静优美,同时以景结情,语
淡意远,余味悠长。
1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第2页共22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唐代杜甫的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圻,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高》首联着重刻画眼前的具体景物,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以冷暖色调渲
染而成的充满意境的图画。
B.《登高》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萧萧木叶,俯视滚滚江水,表
达着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C.杜甫的“吴楚东南诉,乾坤日夜浮”和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同是写岳
阳楼的壮阔意境、浩大气势的名句。
D.作者“凭轩涕泗流”是因为心忧“戎马关山北”且“亲朋无一字”,在“老病有孤舟”的
映照下,一个贫病交加中仍不忘国家安危的爱国诗人形象跃然眼前。
16.《登高》颈联和《登岳阳楼》首联都从时空角度写作,但略有差异,所蕴含的情感也有
所不同。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第3页共22页
2.(8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柳絮
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中的“白玉堂”一词出自古乐府《相逢行》“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借指封建
贵族家的住宅,比喻富丽堂皇。
B.“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一句细腻地体现了柳絮四处飘飞仍不改初衷,随
缘自适的特征,喻不因别人对我的亲疏而改变自己固有的姿态。
C.词的上片状物,下片言志。表面上写柳絮的姿容和心理,实际上巧妙地借柳絮之口委
婉道出薛宝钗的志向,可谓句句咏物,处处有“我”。
D.上片用“几曾”“岂必”的反问句式,写柳絮的不愿随波逐流、飘坠尘埃,为下片抒
写柳絮直上青云的心愿巧妙埋下伏线,但同时也流露出了消极的情绪。
(2)曹雪芹笔下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请结合此词简要分析薛宝钗形象。
第4页共22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76题。
乌栖曲
李白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东方渐高奈乐何!
注①姑苏台:在吴县姑苏山上,是吴王夫差为西施所筑。②高:同“儒”,白、明。③奈
乐何:一作“奈尔何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乌栖曲》是六朝乐府《清商曲辞》的歌调名,诗人大胆突破I日题偶句收尾的格式,变偶
为奇。这陡然收煞的一句,既引人注意,又收束有力。
B.“银箭金壶”,指宫中计时的铜壶滴漏。铜壶漏水越来越多,上面银箭的刻度也随之越来
越高,表明漫长的秋夜渐渐消逝。
C.李白的诗歌,大都写得雄奇奔放、直抒胸臆。此诗作者通过台上栖鸦、青山衔日、秋江坠
月等景物具体体现了这一特点。
D.这首诗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写出吴宫人物自日至暮、自暮至旦的生活过程,而对这一过
程中的种种场景,并没有具体描绘渲染。
16.这首诗采用了“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第5页共22页
4.(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鳌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蔺未匝①,照管鹅儿与雏鸭。
插秧诗
【后梁】契此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注:①荷:移栽植物。这里指插秧。匝:满。未匝:指这块田里还没有栽插完毕。
(I)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歌都描写了农人插秧的景象,语言朴素。
B.《插秧歌》开篇连用四个动词描写热火朝天的插秧场面,语言生动准确。
C.“低头折腰只不答”,农夫一直保持弯腰插秧的姿势,懒得回答农妇的呼唤。
D.《插秧歌》运用手法多样,形式更为活泼,《插秧诗》重在说理,更为朴实。
(2)“摹景说理”是《插秧诗》不同于《插秧歌》的一个特点。请简要概括分析《插秧诗》
所说之哲理。
第6页共22页
统编版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试题精选汇编
教师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
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
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
后庭遗曲。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上阕写景,下阕怀古,揭露了六朝统治阶级的腐朽生活,对其兴亡发出意味深长的
感叹。
B.“彩舟云淡,星河鹭起”两句写景极妙: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
静相生。
C.“至今商女”等句化用杜牧诗句,感叹以商女为代表的普通人不知亡国恨,对其表现出
失望之情。
D.本词有描写,有议论,寄托作者对重大的现实政治问题的看法,有着宋人以散文入词的
特点。
16.上阕所写之景壮丽可喜,下阕“寒烟衰草凝绿”则凄凉无限,但两者并不矛盾,原因有
哪些?请简要分析。
【答案】15.C16.①上阕所写之景是从宏观角度写的,画面宽广,视野开阔,景象自
然壮美,而下阕“寒烟衰草凝绿”则是局部之景,具体到J'雾气与衰草之上,画面小,在秋
天,草自然要衰,这是写实,景色确乎显得凄凉。②上阕所写之景是登临送目时所见之景,
第7页共22页
与作者喜爱大好河山的心情相吻合,故壮丽可喜;而下阕“寒烟衰草凝绿”则是想到历史兴
亡、六朝破灭后看到的景象,那里已心生凄恻之感,故显得凄凉。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感叹以商女为代表的普通人不知亡国恨,对其表现出失望之情”错。杜牧诗和本词提到
的商女,并不是普通人的代表。所谓“商女不知亡国恨”,其实是在批评统治者醉生梦死,
是他们不知亡国恨。
故选Co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的能力。
①此词上阕描绘金陵壮丽景色。词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为词拓出一个高远的视野。“千
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千里”二字,上承首句“登临送目”——登高远望即可纵目千里;
卜启“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的大全景扫描,景象开阔高远。“澄江似练”,脱化于谢眺诗句
“澄江静如练”,在此与“翠峰如簇”相对,不仅在语词上对仗严谨、工整,构图上还以曲
线绵延(“澄江似练”)与散点铺展(“翠峰如簇”)相映成趣。既有平面的铺展,又有立体的
呈现,一幅金陵锦绣江市图展现眼前。可见上阕所写之景是从宏观角度写的,画面宽广,视
野开阔,景象自然壮美:
而下阕写六朝旧事随着流水一样消逝,如今除了眼前的一些衰飒的自然景象,更不能再见到
什么。可见“寒烟衰草凝绿”是眼前的景色,是局部之景。“寒烟”“衰草”是秋天特有的景
物,是写实,且描写角度小而细,具体到了雾气与衰草之上,景色确乎显得凄凉。
②上阕所写之景是登临送目时所见之景,如簇的翠峰,似练的江水,“彩舟”“星河”,色彩
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如此雄壮宽广的气度,如此开阔旷远的视野,与王
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鹫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比较,两者展现的气度与视野不相
上下。这样的画面与作者喜爱大好河山的心情相吻合,故壮丽可喜;
而下阕“寒烟衰草凝绿”是在慨叹“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之后,是在感叹“六朝旧事
第8页共22页
随流水”之后,是想到历史兴亡、六朝破灭后看到的景象,那时已心生凄恻之感,借“寒烟、
衰草”寄惆怅心情。去的毕竟去了,六朝旧事随着流水一样消逝,如今除了眼前的一些衰飒
的自然景象,更不能再见到什么,故显得凄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题深阳三塔寺
张孝祥㈤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张孝祥,南宋词人。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却屡遭排挤,作此词前三年曾两次遭罢官。
词中的“湖”即江苏漂阳的三塔湖,湖边有寒光亭。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湖边”指湖岸,为下文乘船游湖作铺垫;“春色”形容万紫千红的美好春景,引出
下文的“东风”“杨柳”。
B.“问讯”即问候,表明词人是主动前来游览三塔湖;“重来”说明词人是再次来此,即有
意重访,旧地重游。
C.词人注情于物,不说船乘风势,人触柳丝,而说风助船行,柳拂人面,从而创造出一个
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D.结尾两句以动衬静,沙鸥飞翔更衬托出三塔湖水天一色,宁静优美,同时以景结情,语
淡意远,余味悠长。
1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4.D15.①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对湖边春色的留恋、欣喜。
②作者故地重游表现出一种超然快意之感。
第9页共22页
③“世路”艰险,作者已然“看惯”,进而寄情山水,表达的是对富贵名禄的鄙弃和随遇而
安的超脱心境。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典诗词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结尾两句以动衬静”的说法不准确,因为“寒光亭下水如天,K起沙鸥一片”中“寒光
亭下水如天”属于静态,写出了寒光亭水天一色的画面,而“飞起沙鸥一片”是动态,给宁
静的画面带来了灵动和生气,而不是“衬托出三塔湖水天一色,宁静优美”。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情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从上片看:
“重来”,说明是再次来此,表明“问讯”实是有意重访。“又是三年”,不仅突出相别的确
切时间,而且暗示其间经历了人生的多少波折变幻;一个“又”字,内涵复杂,既包含了对
时光流逝的叹惜,对历经坎坷的感慨,也包含了对湖边春色的怀恋,对再次来此的欣喜。
“东风”、“杨柳”,都紧承“春色”发展而来。东风似乎有意,轻轻吹拂,送我渡过湖波;
杨柳似乎含情,微微摆动,丝丝擦着我面。卜一片以作者自己与风物的互相映衬,表达了重访
三塔湖离岸登船之际的快意感受;下片则以世路与湖亭的强烈对比,抒发了置身寒光亭时的
悠然心情。
从下片来看:
所谓“世路”,是一条政治腐败、荆棘丛生的路,这与眼前这东风怡人、杨柳含情的自然之
路岂能相提并论?然而,词人对此“如今已惯”,这不仅表明他己历尽世俗道路的倾轧磨难,
对权奸的打击、社会的黑暗业已司空见惯,更暗寓着他已看透世事、唾弃尘俗的莫名悲哀和
无比忧愤。因此,“此心到处悠然”,即不仅在说自己的心境无论到哪儿总是悠闲安适,更包
含着自己这颗备受折磨、无力回天的心只能随遇而安、自寻解脱了。
末尾两句,纯粹写景,以景结情,语淡意远,余味不尽,词人对于世路尘俗的鄙弃憎恶,对
第10页共22页
于返归自然的恬适愉快,淋漓尽致地洋溢在字里行间。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唐代杜甫的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高》首联着重刻画眼前的具体景物,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以冷暖色调渲
染而成的充满意境的图画。
B.《登高》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萧萧木叶,俯视滚滚江水,表
达着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C.杜甫的“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和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同是写岳
阳楼的壮阔意境、浩大气势的名句。
D.作者“凭轩涕泗流”是因为心忧“戎马关山北”且“亲朋无一字”,在“老病有孤舟”的
映照下,一个贫病交加中仍不忘国家安危的爱国诗人形象跃然眼前。
16.《登高》颈联和《登岳阳楼》首联都从时空角度写作,但略有差异,所蕴含的情感也有
所不同。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第11页共22页
【答案】15.A16.《登高》颈联时空纵横(诗人置身广阔的空间与漫长的时间中),以
“万里”点出空间,以“百年”对出时间,从时空纵横两方面着笔,将“常作客”和“独登
台”的情感交汇,写出浓烈的异乡漂泊、残生多病的悲凉情感。
《登岳阳楼》首联在今昔对照(诗人在同一空间想象不同时间),时空交错中写诗人昔闻洞
庭盛名向往已久却到如今才得以登临,在看似如愿以偿的喜悦中,实际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
能实现的忧民伤时情感。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以冷暖色调渲染而成”说法有误。《登高》首联以“天风、啸猿、沙渚、飞鸟”等物象
动静结合地构造了登高所见之景,情意清冷,用“急、高、哀、清、白、回”等词对物象加
以工笔描绘,更增情意之清冷。词句中只有冷色调没有暖色调。
故选Ao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写作角度和诗歌情感的理解能力。
《登高》颈联“悲秋”已让人黯然神伤,“万里悲秋”更是在空间上让人凄怆不已。一个“常”
字更是道出“万里悲秋”时常与我相伴,悲哀感之强烈浓重,令人心神寂寥,无可排遣。“万
里悲秋”时常常客居他乡,一个“作客”让诗人的孤独上升到了个人与时局交融的层面。只
有“万里悲秋”与我相伴,我只能“独登台”,独在异乡的孤独惆怅感与深秋景色之荒凉凄
冷水乳交融,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寄托诗人悲秋的伤感情怀,从纵(时间)、横(空间)
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诗人用字之精,由此可见。
《登岳阳楼》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
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
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
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
第12页共22页
一定高兴。但仔细品味,句中见不到如愿以偿的喜悦情思。联系下文更是如此。实际上在这
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
“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
2.(8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柳絮
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凡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中的“白玉堂”一词出自古乐府《相逢行》“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借指封建
贵族家的住宅,比喻富丽堂皇。
B.“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一句细腻地体现了柳絮四处飘飞仍不改初衷,随
缘自适的特征,喻不因别人对我的亲疏而改变自己固有的姿态。
C.词的上片状物,下片言志。表面上写柳絮的姿容和心理,实际上巧妙地借柳絮之口委
婉道出薛宝钗的志向,可谓句句咏物,处处有“我”。
D.上片用“几曾”“岂必”的反问句式,写柳絮的不愿随波逐流、飘坠尘埃,为下片抒
写柳絮直上青云的心愿巧妙埋下伏线,但同时也流露出了消极的情绪。
(2)曹雪芹笔下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请结合此词简要分析薛宝钗形象。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与赏析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选项
信息,再联系相关语句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本题,结合诗歌内容,联系
原著相关信息进行分析。
【解答】(1)D.“但同时也流露出了消极的情绪”说法错误,词的四、五句表面上借用
了宋人苏轼咏杨花词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一句意,却又在活用的基
第13页共22页
础上翻出一层,另辟新意,用一''何曾"、一“岂必”的反问句式,便顿使苏词中所表达
的情感作一逆转,化消极的情调为积极的精神。
故选D。
(2)宝钗这首词充满「开朗乐观的情绪。这首词上片状物,着力描写风飕柳絮、悠然起
舞的情状。下片言志,抒写了柳絮的情志:有离即有合,有散必有聚。这首词表面上写
的是柳絮的姿容和心理,实际上巧妙地借柳絮之口委婉地道出薛宝钗青云平步的志向。
词的开头就已非同凡响:“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欢快轻盈、均匀优美的舞
姿,流露出一种欢愉融洽的欣喜之情,表现了她得高洁自持。词的第三句,接以“蜂团
蝶阵乱纷纷”的描写,来进一步烘染这春意喧闹的大好时光,从而唱出了词人对春光的
一曲赞歌。”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用一“何曾”、一“岂必”的反问句式,写柳
絮的不愿意随波逐流、飘坠尘埃,正好为词的下片抒写柳絮直上青云的心愿,巧妙地埋
下了伏线。下片词人更侧重于抒写柳絮的情志“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非常
细腻地体现了柳絮尽管四处飘t,也仍不改初衷,无牵无系,随缘自适的旷达襟怀。由
于有了这层情志的铺垫,因而在词的最后三句,词人便直接地抒写了柳絮凭借东风扶摇
直上的远大志向,这样便使整首词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完成了对柳絮感慨整个心理流程
的揭示。显而易见,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的姿容和心理,实际上则是薛宝钗这位“人
情练达世事明”的封建“淑女”自我个性的写照。
答案:
(1)D
(2)宝钗以高洁自持,所以“解舞”“均匀”自诩。“几曾随水逝,岂必委芳尘”,表现
她不愿随波逐流,落入下尘的志向。“韶华……上青云”,体现其想要平步青云不落尘俗
的人生志向。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
第14页共22页
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
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
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义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
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
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
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乌栖曲
李白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东方渐高奈乐何!
注①姑苏台:在吴县姑苏山上,是吴王夫差为西施所筑。②高:同“儒”,白、明。③奈
乐何:一作“奈尔何
第15页共22页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乌栖曲》是六朝乐府《清商曲辞》的歌调名,诗人大胆突破旧题偶句收尾的格式,变偶
为奇。这陡然收煞的一句,既引人注意,又收束有力。
B.“银箭金壶”,指宫中计时的铜壶滴漏。铜壶漏水越来越多,上面银箭的刻度也随之越来
越高,表明漫长的秋夜渐渐消逝。
C.李白的诗歌,大都写得雄奇奔放、直抒胸臆。此诗作者通过台上栖鸦、青山衔日、秋江坠
月等景物具体体现了这一特点。
D.这首诗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写出吴宫人物自日至暮、自暮至旦的生活过程,而对这一过
程中的种种场景,并没有具体描绘渲染。
16.这首诗采用了“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
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
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里己经明确了手法,需要结合诗句分析表
达效果以及诗人的感情。
【解答】(I)C.“直抒胸臆”错误。这首诗是通过台上栖鸦、青山衔日、秋江坠月等景物来
暗示的,没有直抒胸臆,整首诗显得深婉含蓄。
(2)这首诗采用了“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从内容上分析,该诗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
写出吴宫淫佚生活中自日至暮,又自暮达旦的过程。诗人对这一过程中的种种场景,并不作
具体描绘渲染,而是紧扣时间的推移、景物的变换,来暗示吴宫荒淫的昼夜相继,来揭示吴
王的醉生梦死,并通过寒林栖鸦、落日衔山、秋月坠江等富于象征暗示色彩的景物隐寓荒淫
纵欲者的悲剧结局。这是写“古”。从目的上分析,玄宗早期励精图治,后期荒淫废政,和
夫差先发愤图强,振吴败越,后沉湎声色,反致覆亡有相似之处。诗人借吴宫荒淫来托讽唐
玄宗的沉酒声色,迷恋杨妃;借吴国灭亡来讽谏当朝统治者不要重蹈历史覆辙。这是讽“今”。
第16页共22页
答案:
(DC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表现春秋时期吴王沉迷西施、昼夜寻欢的荒唐生活,以此来揭示
吴国灭亡的原因,这是写“古”。其目的是给一样贪图享乐的当朝统治者以警醒,不要重蹈
历史覆辙,这是讽“今”。
译文:
姑苏台上的乌鸦刚刚归窝之时,吴王宫里西施醉舞的宴饮就开始了。饮宴上的吴歌楚舞一曲
未毕,太阳就已经落山了。金壶中的漏水滴了一夜,吴王宫山的欢宴还没有结束,吴王起身
看了看将要坠入江波的秋月。天色将明,仍觉余兴未尽,就是天亮了,又可奈何我乐兴未艾
哉!
赏析:
《乌栖曲》是乐府《清商曲辞•西曲歌》旧题。现存南朝梁简文帝、徐陵等人的古题,内容
大都比较靡艳,形式则均为七言四句,两句换韵。李白此篇,不但内容从IFl题的歌咏艳情转
为讽刺宫廷淫靡生活,形式上也作了大胆的创新。
相传吴王夫差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用三年时间,筑成横亘五里的姑苏台(旧址在今江苏省苏
州市西南姑苏山上),上建春宵宫,与宠妃西施在宫中为长夜之饮。诗的开头两句,不去具
体描绘吴宫的豪华和宫廷生活的淫靡,而是以洗炼而富于含蕴的笔法,勾画出日落乌栖时分
姑苏台上吴宫的轮廓和宫中美人西施醉态朦胧的剪影。“乌栖时”,照应题面,又点明时间。
诗人将吴宫设置在昏林暮鸦的背景中,无形中使“乌栖时”带上某种象征色彩,使人们隐约
感受到包围着吴宫的幽暗气氛,联想到吴国11暮黄昏的没落趋势。而这种环境气氛,又正与
“吴王宫里醉西施”的纵情享乐情景形成鲜明对照,暗含乐极悲生的意蕴。这层象外之意,
贯串全篇,但表现得非常隐微含蓄。“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对吴宫歌舞,只
虚提一笔,着重写宴乐过程中时间的流逝。沉醉在狂欢极乐中的人,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
轻歌曼舞,朱颜微配。“未”字“欲”字,紧相呼应,微妙而传神地表现出吴王那种惋惜、
遗憾的心理。而落日衔山的景象,又和第二句中的“乌栖时”一样,隐约透出时代没落的面
第17页共22页
影,使得“欢未毕”而时已暮的描写,带上了为乐难久的不祥暗示。“银箭金壶漏水多,起
看秋月坠江波。”续写吴宫荒淫之夜。宫体诗的作者往往热衷于展览豪华颓靡的生活,李白
却巧妙地从侧面淡淡着笔。“银箭金壶”,指宫中计时的铜壶滴漏。铜壶漏水越来越多,银箭
的刻度也随之越来越上升,暗示着漫长的秋夜渐次消逝,而这一夜间吴王、西施寻欢作乐的
情景便统统隐入幕后。一轮秋月,在时间的默默流逝中越过长空,此刻已经逐渐黯淡,坠入
江波,天色已近黎明。这里在景物描写中央入'‘起看"二字,不但点醒景物所组成的环境后
面有人的活动,暗示静谧皎洁的秋夜中隐藏着淫秽丑恶,而且揭示出享乐者的心理。他们总
是感到享乐的时间太短,昼则望长绳系日,夜则盼月驻中天,因此当他“起看秋月坠江波”
时,内心不免浮动着难以名状的怅恨和无可奈何的悲哀。这正是末代统治者所特具的颓废心
理。“秋月坠江波”的悲凉寂寥意象,又与上面的日落乌栖景象相应,使渗透在全诗中的悲
凉气氛在回环往复中变得越来越浓重了。诗人讽刺的笔锋并不就此停住,他有意突破《乌栖
曲》旧题偶句收结的格式,变偶为奇,给这首诗安上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东方渐高奈
乐何!”“高"是''偏”的假借字。东方已经发白,天就要亮了,寻欢作乐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这孤零零的一句,既像是恨长夜之短的吴王所发出的欢乐难继、好梦不长的叹喟,又像是诗
人对沉溺不醒的吴王敲响的警钟。诗就在这冷冷的一问中陡然收煞,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
省。
这首诗在构思fr一有显著的特点,即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写出吴宫淫佚生活中自日至暮,又
自暮达旦的过程。诗人对这一过程中的种种场景,并不作具体描绘渲染,而是紧扣时间的推
移、景物的变换,来暗示吴宫荒淫的昼夜相继,来揭示吴王的醉生梦死,并通过寒林栖鸦、
落11衔山、秋月坠江等富于象征暗示色彩的景物隐寓荒淫纵欲者的悲剧结局。通篇纯用客观
叙写,不下一句贬辞,而讽刺的笔锋却尖锐、冷峻,深深刺入对象的精神与灵魂。
李白的七言古诗和歌行,一般都写得雄奇奔放,恣肆淋漓,这首《乌栖曲》却偏于收敛含蓄,
深婉隐微,成为他七古中的别调。前人或以为它是借吴宫荒淫来托讽唐玄宗的沉湎声色,迷
恋杨妃,这是可能的。玄宗早期励精图治,后期荒淫废政,和夫差先发愤图强,振吴败越,
后沉湎声色,反致覆亡有相似之处。贺知章的“泣鬼神”之评,也不单纯是从艺术角度着眼
的。
第18页共22页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
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r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
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
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义。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
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
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
在只言片语匕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4.(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鳌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第19页共22页
秧根未牢蔚未匝①,照管鹅儿与雏鸭。
插秧诗
【后梁】契此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注:①前:移栽植物。这里指插秧。匝:满。未匝:指这块田里还没有栽插完毕。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歌都描写了农人插秧的景象,语言朴素。
B.《插秧歌》开篇连用四个动词描写热火朝天的插秧场面,语言生动准确。
C.“低头折腰只不答”,农夫一直保持弯腰插秧的姿势,懒得回答农妇的呼唤。
D.《插秧歌》运用手法多样,形式更为活泼,《插秧诗》重在说理,更为朴实。
(2)“摹景说理”是《插秧诗》不同于《插秧歌》的一个特点。请简要概括分析《插秧诗》
所说之哲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与赏析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选项信息,
再联系相关语句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设备安装合同】设备安装合同标准版本
- 2025成都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 2025集体土地使用权房屋转让合同
- 2025家电维修合同范文
- 2025技术研发服务合同范本
- 2025建筑工程木材供应合同
- 2025购房合同范本:房产买卖协议书
- 2025劳动合同风险管理
- 《青少年文学探索》课件
- 《无创心电技术在预测房颤复发中的价值教学课件》
- (完整版)英语四级词汇表
- 消防控制室值班记录(制式表格)63052
- 技工学校国家助学金申请表
- 中国法兰锻件行业市场需求研究及前景趋势分析报告2024-2030年
- 重型燃气轮机用大型铸锻件 第3部分:铸钢件 编制说明
- 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培训记录、培训效果评估
- 2024年湖北省中考地理生物试卷(含答案)
- 2024年甘肃省天水市中考生物·地理试题卷(含答案)
- 诗词接龙(飞花令)六
- 21《庄子》二则 北冥有鱼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 陕西省2024年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化学试卷试题(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