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知识清单-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知识清单-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知识清单-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知识清单-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知识清单】【知识结构】【知识要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9.21,北平)①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确定首都、国旗、纪年、代国歌等。北平改为北京。②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③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2.成立:1949.10.1,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3.意义: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②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前提条件。③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二、人民政权的巩固1.背景:①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②必须完成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克服财政经济上的巨大困难。③美国发动侵朝战争给国家带来安全危害。2.土地改革(1950.61952,农村)(1)背景: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尚有约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2)过程: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全国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3)影响: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土地,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解放农村生产力,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19491952,城市)(1)原因:①国家财政困难。②投机商人的不法行为导致物价上涨,市场混乱(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2)措施:①银元之战、米棉之战。②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3)结果: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到1952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国民经济全面恢复。4.抗美援朝(1950.10~1953.7)(1)过程:1950.6,25,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1950.10,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经过五次战役,中朝军队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1953.7.27,美国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3)影响:①沉重打击美国侵略势力,打出国威和军威,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地位。②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总方针)1.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外交内容①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地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③一边倒:中国坚定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使新中国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2.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4):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显示新中国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积极作用。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12)——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①过程:1953.12,中印谈判时,周恩来首次提出。1954.6,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同两国确认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②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③意义:在国际上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4.参加亚非会议(万隆会议)(1955.4):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条件;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新的进展。5.其他外交成就:1954.91956,第一次建交高潮。中国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代办及外交关系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1.经济制度:(1)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①提出:1953,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而提出。②内容: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和平赎买)的社会主义改造。(2)工业化——一五计划(19531957):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3)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1956年底,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质:生产关系的变革:私有→公有)2.政治制度: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9,北京)①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②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3.思想领域——毛泽东思想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在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发挥独特的作用。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成功探索:(1)中共八大(1956)①内容:A.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实质: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B.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工作重心是进行经济建设)。②意义: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2)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1957春)①内容:全面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明确提出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社会矛盾问题;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项具体方针;强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②意义: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理论基础。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开展,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2.探索失误(1)表现:1958,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全国掀起“大跃进”(左倾错误,生产力超前)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生产关系超前。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2)影响:①反映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②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以及当时的自然灾害等因素,19591961,我国经济发生严重困难。3.政策调整:(1)措施:1960冬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调整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1962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地总结经验,取得重要成果。1964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2)结果:19621965,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六、伟大的建设成就1.原因:全党、全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各种困难。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带动作用。2.表现:(1)工业:逐步建成一批门类比较齐全基础工业项目、三线建设。为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2)国防 :,成功发射第一枚中远程导弹;,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增强国防力量,跨入核国家行列;,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3)农业: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 较大幅度地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4)教育医疗: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