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根据考古分析,二里头文化的分布范围几乎遍布于整个黄河中游地区,它不仅内向吸收周边区域的文明成果,而且将源自中亚地区的作物、家畜和青铜冶金技术加以改造和提升。此考古分析反映出()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 B.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特点C.不同地区文化的起源相同 D.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出现【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二里头文化吸收了周边区域的文明成果并不断发展,说明中华文明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B项正确;中亚地区的作物、家畜和青铜冶金技术不属于中华文明,排除A项;文化起源与其社会、自然环境发展相关,不同地区的发展程度是不一样的,排除C项;国家形态包括政治制度、司法等国家机器的出现,但材料强调的是文明形态,排除D项。故选B项。2.战国时期,华夏族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政策,由春秋时的“尊王攘夷”逐渐变为“用夏变夷”。这一变化()A.加速了社会转型 B.冲击了贵族政治C.促进了民族认同 D.推动了战国变法【答案】C【解析】由“尊王攘夷”逐渐变为“用夏变夷”,意味着夷、夏之间的民族意识趋向模糊,民族情感趋向和谐,民族壁垒趋向消解。而在“用夏变夷”的同时,华夏文化也不断吸收融汇周边文化精华于自己的体系之中。所以,这一变化说明民族交流加强,体现了民族交融,促进了民族和文化认同,C项正确;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转型,冲击了贵族政治,排除A、B两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3.老子主张恢复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状态;孔子认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墨子提出“昔者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方为政乎天下之时”。三人的这些言论都()A.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 B.否定传统社会秩序C.说明复古已成为潮流 D.具有强烈民本色彩【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老子主张恢复原始社会时期。孔子主张恢复西周秩序。墨子主张恢复三代圣王时期,因此他们的言论都有表达对现实的不满,A项正确;老子和孔子都主张维护传统社会秩序,而不是否定传统社会秩序,排除B项;春秋战国是社会转型时期,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成为时代潮流,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民本色彩,排除D项。故选A项。4.战国时期,诸多思想家留下了诸如“定于一”“一匡天下”“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一则治,异则乱”等论述。这反映了当时()A.思想领域神秘色彩浓厚 B.人们渴望统一愿景C.地理学取得了重大成就 D.统一成各诸侯共识【答案】B【解析】材料中“定于一”“一匡天下”“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一则治,异则乱”,由此可见,这反映出当时人们反对诸侯争霸渴望统一安宁的愿景,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言及当时思想领域存在浓厚的神秘色彩,排除A项;材料并非阐述当时地理学的成就,也没有提到这方面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仅是一些思想家们的设想,而非诸侯们的共识,排除D项。故选B项。5.在地方管理上,从商朝附属国内居民多是聚族而居的内外服制度,到西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制度,再到秦汉实行郡县制度,这一发展轨迹()A.推动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向 B.意味着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增强C.使地方割据势力逐渐得到遏制 D.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最终确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聚族而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秦汉实行郡县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商朝的内外服制和西周分封制都重视血缘关系,体现了血缘政治,秦汉时期按照地域划分郡县体现了地缘政治,由此可见,这一发展轨迹推动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向,A项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商周到秦汉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与华夏认同无关,排除B项;秦汉以后的某些朝代仍然存在地方割据势力,“得到遏制”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主流意识形态最终确立是在汉武帝时期,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6.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有专门保护牛耕的法律条文。每年都会评比耕牛,并进行考核,最后根据成绩进行奖罚;对于耕田的牛,如果发现牛变瘦了,还会对使用者进行惩罚。据此可知,当时秦国()A.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B.振兴经济以富国强兵C.鼓励进行土地开垦 D.精耕细作的农业发达【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秦国有专门保护牛耕的法律条文,耕牛是当时农业生产的重要劳动工具,反映了秦国重视发展农业生产,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重视耕牛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排除B项;材料只是提到秦国对耕牛的重视,未涉及政府是否鼓励开垦土地,排除C项;精耕细作指的是在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7.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作者认为秦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是()A.统治理论出现了失误 B.没有恢复西周分封制C.秦实行暴政丧失民心 D.统一六国时机不成熟【答案】A【解析】解析材料文言文可知,材料文言文大意为:秦王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秦经历了战国到统一天下,它的路线没有改,它的政令没有变,这是它夺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没有不同。说明秦始皇不懂得攻守之势已发生变化,统治理论出现了失误,以武力统治天下,最终导致了秦王朝的灭亡,A项正确;秦统一六国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历史的进步,不是导致秦灭亡的原因,排除B项;材料主旨为秦代没有明白统治形势已然发生变化,没有及时对统治政策进行调整,导致秦灭亡,实行暴政丧失民心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显示秦已经统一六国,此时统一是民心所向,历史大趋势也是统一,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8.西汉初年“大侯不过万户,上者五六百家”。到文景时代,“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这一现象说明西汉初期()A.经济政策适应了现实需要 B.人地矛盾开始出现C.大一统思想促进社会稳定 D.中央集权面临挑战【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并结合所学可知,到文景时代,西汉社会经济恢复,国力增强,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这说明“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适应了现实需要,A项正确;材料无法看出人地矛盾开始出现,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提出了大一统思想,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无法得出中央集权面临挑战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9.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规定“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返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孝文帝的此项改革措施()A.解决了平城粮食供应困难问题 B.缓解了洛阳地区的社会矛盾C.有利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D.防止了北方少数民族的骚扰【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返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有利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C项正确;孝文帝迁都洛阳与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问题无关,排除A项;孝文帝迁都洛阳与缓解洛阳地区的社会矛盾无关,排除B项;迁都洛阳也未成功防止北方少数民族的骚扰,排除D项。故选C项。10.隋朝广设仓库,既包括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的仓库,又包括备水旱赈济而遍置于乡间的义仓,积储丰富。据此可知,隋朝()A.建立了完善的救济制度 B.社会赈济完全由政府主导C.政府重视社会保障救济 D.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优抚【答案】C【解析】根据“包括备水旱赈济而遍置于乡间的义仓,积储丰富”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些义仓是为了防备出现水旱灾害而设置的,由此可知隋朝政府重视社会的保障救济,C项正确;“完善”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材料内容仅体现了政府设置保障仓库,但据此说明完全由政府主导则过于夸张,排除B项;这些义仓保障的对象不仅仅是弱势群体,因此不能说明是特别关注弱势群体,排除D项。故选C项。11.大运河打通了南北诸河流的联系,将扬州和全国连接成一体,扬州自此成为东南地区的交通枢纽,至中、晚唐时期,成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会;而运河最南端的余杭,在大运河的影响下,也从一个边境前哨地一跃而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材料反映出大运河的开通()A.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B.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C.加快了隋朝统一进程 D.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大运河打通了南北诸河流联系,将扬州和全国连接成一体,至中、晚唐时期,成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会;而运河最南端的余杭,也从一个边境前哨地一跃而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这说明了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南北经济格局的变化,而是强调扬州、余杭等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起,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大运河开凿前的隋王朝,就是一统一的王朝,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大运河是国内运河,与中外交流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2.隋末唐初杰出的军事家李靖曾称:“天之生人,本无蕃、汉之别,然地远荒漠,必以射猎为生,故常习战斗。若我恩信抚之,衣食周之,则皆汉人矣。”这一主张体现了()A.和平开放的对外政策 B.兼收并蓄的文化观念C.平等开明的民族意识 D.边疆治理理念的革新【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天之生人,本无蕃、汉之别”可知,李靖认为人天生没有蕃、汉区别,体现了平等的民族意识,而少数民族因生活方式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经常战斗,如果采用恩抚政策,他们都可以成为汉人,体现了开明的民族意识,C项正确;李靖的说法主要针对国内少数民族,不体现“开放”,排除A项;材料为民族观念,并未说明李靖要吸收少数民族文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其他理念,体现不出“革新”,排除D项。故选C项。13.大诗人杜甫不仅有“诗圣”之名,其作品还被誉为“史诗”。他的作品真实而细致的反映了安史之乱爆发前后的社会状况,描绘了唐朝由盛转衰过程中的许多历史细节,下面对其作品说法正确的是()A.杜诗的史料价值大于文学价值B.杜诗情感彩浓厚,无法作为史料使用C.杜诗作为文学史料可以证史、补史D.杜诗作为二手史料,可以起到诗文证史的做用【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自古就有以诗证史的传统,诗歌作为一定政治经济生活的反映,可以用来了解当时的历史,但是需要进行仔细考证,因此C项正确;诗歌的主要功能仍然是文学,A项说法错误,排除;诗歌通过考证可以用作史料参考,排除B项;杜甫的诗歌属于一手史料,排除D项。故选C项。14.“雁塔题名”始于唐代,是指考中的状元进士齐集长安大雁塔题名,以资纪念,这是非常荣耀的事。白居易考中进士后赋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一时成为佳话。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营造了读书进取的社会风气 B.选拔标准异常严苛C.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创新 D.成为选官主要途径【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雁塔题名’始于唐代,是指考中的状元进士齐集长安大雁塔题名,以资纪念,这是非常荣耀的事。”可知,“雁塔题名”对当时的人来说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这就起到了激励示范的作用,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读书进取的社会风气,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官员的选拔标准,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书法艺术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选官途径,排除D项。故选A项。15.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鼓励武将“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利永远之业。”多数武将照做。后来宋真宗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自有马多如簇。”上述材料反映了宋朝()A.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 B.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C.门第观念的逐渐淡化 D.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答案】A【解析】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以及宋真宗强调读书的重要性都体现了宋代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社会价值取向并未发生变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到门第观念,排除C项;宋真宗的言论并未体现出土地兼并,排除D项。故选A项。16.据史书记载:熙宁十年(1077年)国家年税收剧增到52101029石。中央积蓄的钱粟,“数十百巨万”,作为户部的经费,“可以支20年之用”。据此可知,王安石变法A.缓解了财政困境 B.触及了权贵利益C.改善了百姓处境 D.实现了富国强兵【答案】A【解析】材料“熙宁十年(1077年)国家年税收剧增到52101029石”体现的是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可以支20年之用”,缓解了财政困境,A项正确;材料与触及权贵利益及改善百姓处境的说法无关,排除BC项;王安石变法并未实现富国强兵,排除D项。故选A项。17.宋辽金对峙时期,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金人进入中原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认为金、宋都是“中国”。上述历史现象反映出()A.各民族生活习俗日趋一致 B.各民族间区域经济交流频繁C.各民族文化认同趋势加强 D.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始终领先【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两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两宋时期,辽朝、金朝和宋朝均自称“中国”,认同中原文化,反映出当时各民族文化认同的趋势加强,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各民族生活习俗趋于一致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文化认同,并非经济交流,排除B项;仅有周边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不能得出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始终”领先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18.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等,《三字经》更为经典,几乎家喻户晓。这些读物都是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的。这反映出()A.理学思想渗透到百姓生活 B.民众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高C.文学世俗化惠及市民阶层 D.政府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控制【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南宋很多通俗教育读本几乎家喻户晓,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可以看出南宋时期理学思想渗透到百姓生活,走向世俗化、社会化,A项正确;“民众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高”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根据材料侧重于理学思想世俗化、社会化,而不是说文学世俗化,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政府的行为,排除D项。故选A项。19.据学者研究,《清明上河图》中到处都是商店、广告招牌。有些酒楼还设立了灯箱广告,夜晚可以点亮,有点像现在的霓虹灯广告。这些现象表明,宋代()A.广告意识开始出现 B.商业突破时空限制C.餐饮行业最为发达 D.政府鼓励商业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明上河图》是反映北宋时期社会经济活动的绘画,“到处都是商店、广告招牌”说明突破了宋代之前的市坊限制。“有些酒楼还设立了灯箱广告,夜晚可以点亮,有点像现在的霓虹灯广告”说明晚上仍有商业活动,突破了宋代之前的时间限制,因此,宋代商业活动突破了时空限制,B项正确;商业广告宋代之前就有,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其他行业与餐饮业的比较,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鼓励,排除D项。故选B项。
20.《唐律》规定“奴婢贱人,律比畜产”。到了宋朝“奴婢”的称呼被“婢仆”“僮仆”“女使”等称呼所取代,主仆关系须由双方约定,时间不得超过十年,十年期满,去留悉由婢仆。这说明宋朝()A.沿袭了唐代以来的奴婢制度 B.主奴关系得到了法律的保护C.主仆关系具有契约性和雇佣性 D.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加强【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奴婢贱人,律比畜产”、“主仆关系须由双方约定,时间不得超过十年,十年期满,去留悉由婢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贱民数量减少,家内服役的奴仆多变为雇佣,主仆关系具有契约性和雇佣性,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宋代法律保护主仆关系,排除B项;D项与史实不符,宋代人身依附关系是弱化,而不是加强,排除D项。故选C项。21.元朝,各行省重大事务必须上报中央,由中央作出决定,但地方也可对处于职责范围内的事务自行裁量,并不需要全部上报中央。由此可知,行省制()A.不利于地方政治稳定 B.避免政府决策失误的出现C.容易造成国家的分裂 D.兼顾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答案】D【解析】材料“各省重要事务必须上报中书省,由中央做出决定”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事务的控制;材料“但对于职务范围内的事务可以自行解决,不需要全部上报中央”体现的是地方有一定的自主权,因此说明的是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兼顾,D项正确;行省制是中央集权加强的产物,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C项;B项避免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故选D项。22.《明会典》卷二载:“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鉴于此,明太祖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三省六部制 B.设立南北面官 C.废丞相,权分六部 D.设置军机处【答案】C【解析】根据“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等信息可知,明太祖为了防止“小人专权乱政”,采取的措施是废除丞相,权分六部,C项正确;明太祖废除了丞相,没有实行三省六部制,排除A项;南北面官制度是在辽朝实行的,排除B项;清朝的雍正帝设置了军机处,排除D项。故选C项。23.永乐三年,他率领二万七千八百多人,分乘二百零八艘木制帆船,由太仓的刘家港出发,开始了持续二十八年之久的航海壮举,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这一壮举,史称A.郑和下西洋 B.鉴真东渡 C.法显西行 D.空海求法【答案】A【解析】据材料“由太仓的刘家港出发,开始了持续二十八年之久的七次下西洋的壮举”可知是郑和下西洋.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1405-1433年,明成祖(年号永乐)派郑和七次下西洋,先后拜访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A项正确;742年冬,鉴真及弟子21人,连同四名日本僧人,到扬州附近的东河既济寺造船,准备东渡日本,排除B项;399年,法显从长安(今汉长安城遗址)出发,经西域至天竺寻求戒律,游历30余国,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排除C项;空海是日本佛教僧侣,日本佛教真言宗创始人。排除D项。故选A项。24.清政府自雍正时起,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据此可知,改土归流意在()A.促进民族间文化交流 B.加强中央对地方治理C.强化政府的赋税征收 D.便利政府的户籍管理【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西南地区。据题干可知,在“改土归流”政策之下,西南地区的地方官由土司,即少数民族首领,转变为由政府任命的“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这就打击了地方豪强势力,从而加强了清政府对西南地区的统治,B项正确;材料与民族间交流无关,排除A项;材料主要针对西南地区的治理,与赋税征收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户籍管理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5.清朝建立后,在东北设奉天(盛京)、吉林、黑龙江及在外蒙古设乌里雅苏台,在新疆设伊犁等将军辖区,在西藏、西宁设办事大臣辖区,在内蒙古建立盟旗制度,并在中央设理藩院直接管辖这些地区。这反映出,清代()A.地方行政区的增多 B.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C.统治进入全盛时期 D.拥有比前代更大疆域【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清代在广大边疆设置将军辖区、办事大臣辖区与盟旗等进行治理,这有利于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B项正确;清朝在边疆设置将军辖区、办事大臣辖区与盟旗等进行治理,并不是地方行政区增多的表现,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清朝统治进入全盛时期,排除C项;清朝在边疆设置将军辖区、办事大臣辖区与盟旗等进行治理,并没有扩大疆域,而且材料也没有比较清朝与前代的疆域,排除D项。故选B项。26.明代学者董含说:“昔士大夫以清望为重,乡里富人,羞与为伍,有攀附者必峻绝之。今人崇尚财货,贿拥资厚者,反屈体降志,或订忘形之交,或结婚姻之雅。”这反映当时A.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B.社会逐利成风导致道德沦丧C.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形成 D.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人们观念【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乡里富人,羞与为伍,有攀附者必峻绝之。今人崇尚财货,贿拥资厚者,反屈体降志”可以看出传统的士大夫由瞧不起富人到与富人结成紧密关系,据所学,明朝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由此说明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人们观念,D项正确;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渐解体是鸦片战争之后,排除A项;材料只是士大夫的态度转变不能说明“社会”整体且士大夫与富人结交不属于道德沦丧,排除B项;材料反映士大夫对待富人态度转变不是商人群体,排除C项。故选D项。27.明清之际,有一位思想家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人将其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位思想家是A.王守仁 B.顾炎武 C.黄宗羲 D.王夫之【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主张,故选B;这一主张不是王守仁、黄宗羲和王夫之的观点,排除ACD。28.关于鸦片战争,学者提出诸多观点:“当两种各有特殊体制、风格和价值观念的成熟文化相接触时,必然会发生某种冲突。”;“战争的原因是磕头”,认为中英外交礼仪的争执导致了战争;“鸦片战争的根本问题在于愿不愿意和英国建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以上观点A.都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 B.都肯定中国反侵略的正义性C.都没有揭示战争的实质 D.都指出中国战败具有必然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两种各有特殊体制、风格和价值观念的成熟文化接触、冲突的结果;是中英外交礼仪的争执导致了战争;鸦片战争的根本问题在于愿不愿意和英国建立平等国家关系。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的爆发,根本原因是完成工业革命后英国,为寻找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用炮舰打开中国大门。由此可知,学者的观点都没有揭示战争的实质,C项正确;学者没有揭示战争的实质,不能说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国反侵略的正义性问题,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中国战败具有必然性”,排除D项。故选C项。29.“这一运动使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改变了列强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普遍态度和观念,深刻认识到中国巨大的潜力和战斗力是不可短期战胜的。”这一运动A.成功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B.充分反映了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C.标志近代民族意识觉醒 D.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这一运动使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改变了列强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普遍态度和观念,深刻认识到中国巨大的潜力和战斗力是不可短期战胜的”,可知,这一运动指的是义和团运动。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面对列强肆无忌惮的侵略,中国人民挺身而出,掀起了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维护了国家主权,捍卫了民族尊严,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这是列强未能将中国变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D项正确;义和团运动被清政府勾结列强绞杀,“成功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反映了民族矛盾的激化,不是阶级矛盾,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不是近代民族意识觉醒的标志,排除C项。故选D项。30.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年中国的奋斗》中指出:“企业资本来自私人资金,出资入股商人被排斥在经营之外,经营权则掌握在官府指定的官员或没有股金的个人手中。”对材料中“企业”的认识正确的是A.属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B.客观上有利于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C.深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启发D.反映了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企业资本来自私人资金,出资入股商人被排斥在经营之外,经营权则掌握在官府指定的官员或没有股金的个人手中”可知,这一“企业”体现了洋务派创办的近代民用工业“官督商办”的特点,这些民用企业对列强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故选B项,排除A项;“实业救国”思潮出现于甲午战后,故排除C项;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故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朝商品经济非常繁荣。宋代除了当时最著名的都城汴京,成都、建康、镇江及扬州等众多城市因商品经济的发达而成为名噪一时的著名商业城市。据统计,唐代10万户的城市仅11个,北宋则多达40个。宋代城市坊市的格局已经打破,不再像唐代那样商业区和居民区严格分开,城市经营时间也大大放开。除了大城市外,宋代各地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草市和镇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子”成为商品流通中的主要货币形式。宋代海外贸易空前繁盛,不仅超越前朝而且也为后世所不及。——上述材料均摘编自任崇岳主编《中国社会通史·宋元卷》材料二明清时代是江南市镇发展繁荣的时期。市镇发展较快的松江、嘉定、太仓一带,是棉花的产地,棉纺织业发达又靠近沿海,利于海上贸易,是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吴江的河里、平望,湖州的南浔,都是著名的水乡市镇。这些市镇有的以经营手工业为主,有的以某些行业著称,有的是农副产品的交易市场或产地等。随着市镇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达,明中叶以后,在经济作物和水陆交通发达的地区,先后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工商业市镇。如苏州的盛泽、平望、唯亭,嘉定的南翔、诸翟,湖州的南浔、乌镇等地。这些市镇人烟稠密,街道繁盛,市场繁荣,手工业、商业都很发达,且为各地商贾所集,进行大宗交易。——何荣昌《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繁荣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特点。【答案】(1)表现:商业城市众多;城市数量剧增;商业活动时间空间不受限制;出现纸币;海外贸易发达。原因:农业、手工业发展;坊市分开;重文轻武国策;经济重心南移逐渐完成;市民阶级扩大。(2)特点:分布在水路交通便利的地方;与商品经济发展相结合;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色彩浓厚;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背景类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一“宋代除了当时最著名的都城汴京,成都、建康、镇江及扬州等众多城市”可知,商业城市众多;从材料一“唐代10万户的城市仅11个,北宋则多达40个”可知,城市数量剧增;由材料一“宋代城市坊市的格局已经打破”“城市经营时间也大大放开”可知,商业活动时间空间不受限制;据材料一“‘交子’成为商品流通中的主要货币形式”可知,出现纸币;据材料一“宋代海外贸易空前繁盛”可知,海外贸易发达。第二小问原因,结合宋朝的社会特征,从政治、经济、阶级等方面分析,可知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发展;坊市分开;经济重心南移逐渐完成;政治上,重文轻武国策;阶级上,市民阶级扩大。【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市镇发展较快的松江、嘉定、太仓一带,是棉花的产地,棉纺织业发达又靠近沿海,利于海上贸易,是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可知分布在水路交通便利的地方和与商品经济发展相结合;据材料“这些市镇有的以经营手工业为主,有的以某些行业著称,有的是农副产品的交易市场或产地等”可知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色彩浓厚;据材料“这些市镇人烟稠密,街道繁盛,市场繁荣,手工业、商业都很发达,且为各地商贾所集,进行大宗交易”可知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甲午战后,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梁启超)。戊戌政变后,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警醒于民族危机,使中国人看到了群体的形式和力量,为广开民智而介绍了西方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在近代中国转化为政治力量。新式知识分子是“中等社会”最进步的部分,但他们的思想、观念并不是直接从中国社会里直接孕育处理的,而是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这与他们所代表的社会之间有着某种程度的脱节。——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难之时,变法维新思潮的灵魂是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与以前相比,变法维新思潮的爱国主义思想要更加广泛和更为深刻。维新思想家以抵御外国侵略为基点、着重于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改革和经济贸易的发展,从根本上实现祖国的富强.才能彻底摆脱民族危机。维新派所从事的变法宣传和历次上书言事的内容中,无不把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作为当务之急。——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中国清代思想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指出维新派民族主义思想的特点。(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影响。【答案】(1)背景: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先进知识分子主动探索救国救民之路;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民族国家观念的传播;等等。(2)特点: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政治经济措施具有务实性;以富强救国为主要内容;等等。(3)历史影响: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推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以挽救民族危机相号召,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解析】(1)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根据材料“戊戌政变后,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警醒于民族危机,使中国人看到了群体的形式和力量,为广开民智而介绍了西方的科学知识”可知,先进知识分子主动探索救国救民之路;根据材料“这些知识在近代中国转化为政治力量”“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民族国家观念的传播。(2)特点:根据材料“变法维新思潮的灵魂是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可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根据材料“维新思想家以抵御外国侵略为基点、着重于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改革和经济贸易的发展,从根本上实现祖国的富强.才能彻底摆脱民族危机”可知,政治经济措施具有务实性,而且以富强救国为主要内容;等等。(3)历史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运动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推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运动以挽救民族危机相号召,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经济方面分析,维新运动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所学维新变法内容可知,该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根据考古分析,二里头文化的分布范围几乎遍布于整个黄河中游地区,它不仅内向吸收周边区域的文明成果,而且将源自中亚地区的作物、家畜和青铜冶金技术加以改造和提升。此考古分析反映出()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 B.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特点C.不同地区文化的起源相同 D.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出现【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二里头文化吸收了周边区域的文明成果并不断发展,说明中华文明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B项正确;中亚地区的作物、家畜和青铜冶金技术不属于中华文明,排除A项;文化起源与其社会、自然环境发展相关,不同地区的发展程度是不一样的,排除C项;国家形态包括政治制度、司法等国家机器的出现,但材料强调的是文明形态,排除D项。故选B项。2.战国时期,华夏族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政策,由春秋时的“尊王攘夷”逐渐变为“用夏变夷”。这一变化()A.加速了社会转型 B.冲击了贵族政治C.促进了民族认同 D.推动了战国变法【答案】C【解析】由“尊王攘夷”逐渐变为“用夏变夷”,意味着夷、夏之间的民族意识趋向模糊,民族情感趋向和谐,民族壁垒趋向消解。而在“用夏变夷”的同时,华夏文化也不断吸收融汇周边文化精华于自己的体系之中。所以,这一变化说明民族交流加强,体现了民族交融,促进了民族和文化认同,C项正确;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转型,冲击了贵族政治,排除A、B两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3.老子主张恢复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状态;孔子认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墨子提出“昔者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方为政乎天下之时”。三人的这些言论都()A.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 B.否定传统社会秩序C.说明复古已成为潮流 D.具有强烈民本色彩【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老子主张恢复原始社会时期。孔子主张恢复西周秩序。墨子主张恢复三代圣王时期,因此他们的言论都有表达对现实的不满,A项正确;老子和孔子都主张维护传统社会秩序,而不是否定传统社会秩序,排除B项;春秋战国是社会转型时期,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成为时代潮流,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民本色彩,排除D项。故选A项。4.战国时期,诸多思想家留下了诸如“定于一”“一匡天下”“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一则治,异则乱”等论述。这反映了当时()A.思想领域神秘色彩浓厚 B.人们渴望统一愿景C.地理学取得了重大成就 D.统一成各诸侯共识【答案】B【解析】材料中“定于一”“一匡天下”“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一则治,异则乱”,由此可见,这反映出当时人们反对诸侯争霸渴望统一安宁的愿景,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言及当时思想领域存在浓厚的神秘色彩,排除A项;材料并非阐述当时地理学的成就,也没有提到这方面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仅是一些思想家们的设想,而非诸侯们的共识,排除D项。故选B项。5.在地方管理上,从商朝附属国内居民多是聚族而居的内外服制度,到西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制度,再到秦汉实行郡县制度,这一发展轨迹()A.推动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向 B.意味着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增强C.使地方割据势力逐渐得到遏制 D.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最终确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聚族而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秦汉实行郡县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商朝的内外服制和西周分封制都重视血缘关系,体现了血缘政治,秦汉时期按照地域划分郡县体现了地缘政治,由此可见,这一发展轨迹推动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向,A项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商周到秦汉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与华夏认同无关,排除B项;秦汉以后的某些朝代仍然存在地方割据势力,“得到遏制”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主流意识形态最终确立是在汉武帝时期,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6.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有专门保护牛耕的法律条文。每年都会评比耕牛,并进行考核,最后根据成绩进行奖罚;对于耕田的牛,如果发现牛变瘦了,还会对使用者进行惩罚。据此可知,当时秦国()A.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B.振兴经济以富国强兵C.鼓励进行土地开垦 D.精耕细作的农业发达【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秦国有专门保护牛耕的法律条文,耕牛是当时农业生产的重要劳动工具,反映了秦国重视发展农业生产,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重视耕牛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排除B项;材料只是提到秦国对耕牛的重视,未涉及政府是否鼓励开垦土地,排除C项;精耕细作指的是在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7.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作者认为秦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是()A.统治理论出现了失误 B.没有恢复西周分封制C.秦实行暴政丧失民心 D.统一六国时机不成熟【答案】A【解析】解析材料文言文可知,材料文言文大意为:秦王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秦经历了战国到统一天下,它的路线没有改,它的政令没有变,这是它夺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没有不同。说明秦始皇不懂得攻守之势已发生变化,统治理论出现了失误,以武力统治天下,最终导致了秦王朝的灭亡,A项正确;秦统一六国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历史的进步,不是导致秦灭亡的原因,排除B项;材料主旨为秦代没有明白统治形势已然发生变化,没有及时对统治政策进行调整,导致秦灭亡,实行暴政丧失民心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显示秦已经统一六国,此时统一是民心所向,历史大趋势也是统一,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8.西汉初年“大侯不过万户,上者五六百家”。到文景时代,“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这一现象说明西汉初期()A.经济政策适应了现实需要 B.人地矛盾开始出现C.大一统思想促进社会稳定 D.中央集权面临挑战【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并结合所学可知,到文景时代,西汉社会经济恢复,国力增强,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这说明“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适应了现实需要,A项正确;材料无法看出人地矛盾开始出现,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提出了大一统思想,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无法得出中央集权面临挑战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9.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规定“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返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孝文帝的此项改革措施()A.解决了平城粮食供应困难问题 B.缓解了洛阳地区的社会矛盾C.有利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D.防止了北方少数民族的骚扰【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返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有利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C项正确;孝文帝迁都洛阳与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问题无关,排除A项;孝文帝迁都洛阳与缓解洛阳地区的社会矛盾无关,排除B项;迁都洛阳也未成功防止北方少数民族的骚扰,排除D项。故选C项。10.隋朝广设仓库,既包括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的仓库,又包括备水旱赈济而遍置于乡间的义仓,积储丰富。据此可知,隋朝()A.建立了完善的救济制度 B.社会赈济完全由政府主导C.政府重视社会保障救济 D.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优抚【答案】C【解析】根据“包括备水旱赈济而遍置于乡间的义仓,积储丰富”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些义仓是为了防备出现水旱灾害而设置的,由此可知隋朝政府重视社会的保障救济,C项正确;“完善”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材料内容仅体现了政府设置保障仓库,但据此说明完全由政府主导则过于夸张,排除B项;这些义仓保障的对象不仅仅是弱势群体,因此不能说明是特别关注弱势群体,排除D项。故选C项。11.大运河打通了南北诸河流的联系,将扬州和全国连接成一体,扬州自此成为东南地区的交通枢纽,至中、晚唐时期,成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会;而运河最南端的余杭,在大运河的影响下,也从一个边境前哨地一跃而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材料反映出大运河的开通()A.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B.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C.加快了隋朝统一进程 D.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大运河打通了南北诸河流联系,将扬州和全国连接成一体,至中、晚唐时期,成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会;而运河最南端的余杭,也从一个边境前哨地一跃而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这说明了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南北经济格局的变化,而是强调扬州、余杭等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起,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大运河开凿前的隋王朝,就是一统一的王朝,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大运河是国内运河,与中外交流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2.隋末唐初杰出的军事家李靖曾称:“天之生人,本无蕃、汉之别,然地远荒漠,必以射猎为生,故常习战斗。若我恩信抚之,衣食周之,则皆汉人矣。”这一主张体现了()A.和平开放的对外政策 B.兼收并蓄的文化观念C.平等开明的民族意识 D.边疆治理理念的革新【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天之生人,本无蕃、汉之别”可知,李靖认为人天生没有蕃、汉区别,体现了平等的民族意识,而少数民族因生活方式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经常战斗,如果采用恩抚政策,他们都可以成为汉人,体现了开明的民族意识,C项正确;李靖的说法主要针对国内少数民族,不体现“开放”,排除A项;材料为民族观念,并未说明李靖要吸收少数民族文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其他理念,体现不出“革新”,排除D项。故选C项。13.大诗人杜甫不仅有“诗圣”之名,其作品还被誉为“史诗”。他的作品真实而细致的反映了安史之乱爆发前后的社会状况,描绘了唐朝由盛转衰过程中的许多历史细节,下面对其作品说法正确的是()A.杜诗的史料价值大于文学价值B.杜诗情感彩浓厚,无法作为史料使用C.杜诗作为文学史料可以证史、补史D.杜诗作为二手史料,可以起到诗文证史的做用【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自古就有以诗证史的传统,诗歌作为一定政治经济生活的反映,可以用来了解当时的历史,但是需要进行仔细考证,因此C项正确;诗歌的主要功能仍然是文学,A项说法错误,排除;诗歌通过考证可以用作史料参考,排除B项;杜甫的诗歌属于一手史料,排除D项。故选C项。14.“雁塔题名”始于唐代,是指考中的状元进士齐集长安大雁塔题名,以资纪念,这是非常荣耀的事。白居易考中进士后赋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一时成为佳话。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营造了读书进取的社会风气 B.选拔标准异常严苛C.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创新 D.成为选官主要途径【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雁塔题名’始于唐代,是指考中的状元进士齐集长安大雁塔题名,以资纪念,这是非常荣耀的事。”可知,“雁塔题名”对当时的人来说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这就起到了激励示范的作用,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读书进取的社会风气,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官员的选拔标准,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书法艺术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选官途径,排除D项。故选A项。15.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鼓励武将“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利永远之业。”多数武将照做。后来宋真宗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自有马多如簇。”上述材料反映了宋朝()A.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 B.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C.门第观念的逐渐淡化 D.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答案】A【解析】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以及宋真宗强调读书的重要性都体现了宋代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社会价值取向并未发生变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到门第观念,排除C项;宋真宗的言论并未体现出土地兼并,排除D项。故选A项。16.据史书记载:熙宁十年(1077年)国家年税收剧增到52101029石。中央积蓄的钱粟,“数十百巨万”,作为户部的经费,“可以支20年之用”。据此可知,王安石变法A.缓解了财政困境 B.触及了权贵利益C.改善了百姓处境 D.实现了富国强兵【答案】A【解析】材料“熙宁十年(1077年)国家年税收剧增到52101029石”体现的是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可以支20年之用”,缓解了财政困境,A项正确;材料与触及权贵利益及改善百姓处境的说法无关,排除BC项;王安石变法并未实现富国强兵,排除D项。故选A项。17.宋辽金对峙时期,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金人进入中原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认为金、宋都是“中国”。上述历史现象反映出()A.各民族生活习俗日趋一致 B.各民族间区域经济交流频繁C.各民族文化认同趋势加强 D.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始终领先【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两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两宋时期,辽朝、金朝和宋朝均自称“中国”,认同中原文化,反映出当时各民族文化认同的趋势加强,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各民族生活习俗趋于一致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文化认同,并非经济交流,排除B项;仅有周边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不能得出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始终”领先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18.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等,《三字经》更为经典,几乎家喻户晓。这些读物都是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的。这反映出()A.理学思想渗透到百姓生活 B.民众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高C.文学世俗化惠及市民阶层 D.政府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控制【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南宋很多通俗教育读本几乎家喻户晓,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可以看出南宋时期理学思想渗透到百姓生活,走向世俗化、社会化,A项正确;“民众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高”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根据材料侧重于理学思想世俗化、社会化,而不是说文学世俗化,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政府的行为,排除D项。故选A项。19.据学者研究,《清明上河图》中到处都是商店、广告招牌。有些酒楼还设立了灯箱广告,夜晚可以点亮,有点像现在的霓虹灯广告。这些现象表明,宋代()A.广告意识开始出现 B.商业突破时空限制C.餐饮行业最为发达 D.政府鼓励商业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明上河图》是反映北宋时期社会经济活动的绘画,“到处都是商店、广告招牌”说明突破了宋代之前的市坊限制。“有些酒楼还设立了灯箱广告,夜晚可以点亮,有点像现在的霓虹灯广告”说明晚上仍有商业活动,突破了宋代之前的时间限制,因此,宋代商业活动突破了时空限制,B项正确;商业广告宋代之前就有,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其他行业与餐饮业的比较,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鼓励,排除D项。故选B项。
20.《唐律》规定“奴婢贱人,律比畜产”。到了宋朝“奴婢”的称呼被“婢仆”“僮仆”“女使”等称呼所取代,主仆关系须由双方约定,时间不得超过十年,十年期满,去留悉由婢仆。这说明宋朝()A.沿袭了唐代以来的奴婢制度 B.主奴关系得到了法律的保护C.主仆关系具有契约性和雇佣性 D.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加强【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奴婢贱人,律比畜产”、“主仆关系须由双方约定,时间不得超过十年,十年期满,去留悉由婢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贱民数量减少,家内服役的奴仆多变为雇佣,主仆关系具有契约性和雇佣性,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宋代法律保护主仆关系,排除B项;D项与史实不符,宋代人身依附关系是弱化,而不是加强,排除D项。故选C项。21.元朝,各行省重大事务必须上报中央,由中央作出决定,但地方也可对处于职责范围内的事务自行裁量,并不需要全部上报中央。由此可知,行省制()A.不利于地方政治稳定 B.避免政府决策失误的出现C.容易造成国家的分裂 D.兼顾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答案】D【解析】材料“各省重要事务必须上报中书省,由中央做出决定”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事务的控制;材料“但对于职务范围内的事务可以自行解决,不需要全部上报中央”体现的是地方有一定的自主权,因此说明的是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兼顾,D项正确;行省制是中央集权加强的产物,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C项;B项避免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故选D项。22.《明会典》卷二载:“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鉴于此,明太祖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三省六部制 B.设立南北面官 C.废丞相,权分六部 D.设置军机处【答案】C【解析】根据“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等信息可知,明太祖为了防止“小人专权乱政”,采取的措施是废除丞相,权分六部,C项正确;明太祖废除了丞相,没有实行三省六部制,排除A项;南北面官制度是在辽朝实行的,排除B项;清朝的雍正帝设置了军机处,排除D项。故选C项。23.永乐三年,他率领二万七千八百多人,分乘二百零八艘木制帆船,由太仓的刘家港出发,开始了持续二十八年之久的航海壮举,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这一壮举,史称A.郑和下西洋 B.鉴真东渡 C.法显西行 D.空海求法【答案】A【解析】据材料“由太仓的刘家港出发,开始了持续二十八年之久的七次下西洋的壮举”可知是郑和下西洋.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1405-1433年,明成祖(年号永乐)派郑和七次下西洋,先后拜访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A项正确;742年冬,鉴真及弟子21人,连同四名日本僧人,到扬州附近的东河既济寺造船,准备东渡日本,排除B项;399年,法显从长安(今汉长安城遗址)出发,经西域至天竺寻求戒律,游历30余国,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排除C项;空海是日本佛教僧侣,日本佛教真言宗创始人。排除D项。故选A项。24.清政府自雍正时起,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据此可知,改土归流意在()A.促进民族间文化交流 B.加强中央对地方治理C.强化政府的赋税征收 D.便利政府的户籍管理【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西南地区。据题干可知,在“改土归流”政策之下,西南地区的地方官由土司,即少数民族首领,转变为由政府任命的“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这就打击了地方豪强势力,从而加强了清政府对西南地区的统治,B项正确;材料与民族间交流无关,排除A项;材料主要针对西南地区的治理,与赋税征收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户籍管理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5.清朝建立后,在东北设奉天(盛京)、吉林、黑龙江及在外蒙古设乌里雅苏台,在新疆设伊犁等将军辖区,在西藏、西宁设办事大臣辖区,在内蒙古建立盟旗制度,并在中央设理藩院直接管辖这些地区。这反映出,清代()A.地方行政区的增多 B.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C.统治进入全盛时期 D.拥有比前代更大疆域【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清代在广大边疆设置将军辖区、办事大臣辖区与盟旗等进行治理,这有利于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B项正确;清朝在边疆设置将军辖区、办事大臣辖区与盟旗等进行治理,并不是地方行政区增多的表现,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清朝统治进入全盛时期,排除C项;清朝在边疆设置将军辖区、办事大臣辖区与盟旗等进行治理,并没有扩大疆域,而且材料也没有比较清朝与前代的疆域,排除D项。故选B项。26.明代学者董含说:“昔士大夫以清望为重,乡里富人,羞与为伍,有攀附者必峻绝之。今人崇尚财货,贿拥资厚者,反屈体降志,或订忘形之交,或结婚姻之雅。”这反映当时A.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B.社会逐利成风导致道德沦丧C.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形成 D.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人们观念【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乡里富人,羞与为伍,有攀附者必峻绝之。今人崇尚财货,贿拥资厚者,反屈体降志”可以看出传统的士大夫由瞧不起富人到与富人结成紧密关系,据所学,明朝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由此说明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人们观念,D项正确;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渐解体是鸦片战争之后,排除A项;材料只是士大夫的态度转变不能说明“社会”整体且士大夫与富人结交不属于道德沦丧,排除B项;材料反映士大夫对待富人态度转变不是商人群体,排除C项。故选D项。27.明清之际,有一位思想家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人将其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位思想家是A.王守仁 B.顾炎武 C.黄宗羲 D.王夫之【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主张,故选B;这一主张不是王守仁、黄宗羲和王夫之的观点,排除ACD。28.关于鸦片战争,学者提出诸多观点:“当两种各有特殊体制、风格和价值观念的成熟文化相接触时,必然会发生某种冲突。”;“战争的原因是磕头”,认为中英外交礼仪的争执导致了战争;“鸦片战争的根本问题在于愿不愿意和英国建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以上观点A.都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 B.都肯定中国反侵略的正义性C.都没有揭示战争的实质 D.都指出中国战败具有必然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两种各有特殊体制、风格和价值观念的成熟文化接触、冲突的结果;是中英外交礼仪的争执导致了战争;鸦片战争的根本问题在于愿不愿意和英国建立平等国家关系。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的爆发,根本原因是完成工业革命后英国,为寻找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用炮舰打开中国大门。由此可知,学者的观点都没有揭示战争的实质,C项正确;学者没有揭示战争的实质,不能说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国反侵略的正义性问题,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中国战败具有必然性”,排除D项。故选C项。29.“这一运动使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改变了列强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普遍态度和观念,深刻认识到中国巨大的潜力和战斗力是不可短期战胜的。”这一运动A.成功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B.充分反映了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C.标志近代民族意识觉醒 D.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这一运动使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改变了列强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普遍态度和观念,深刻认识到中国巨大的潜力和战斗力是不可短期战胜的”,可知,这一运动指的是义和团运动。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面对列强肆无忌惮的侵略,中国人民挺身而出,掀起了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维护了国家主权,捍卫了民族尊严,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这是列强未能将中国变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D项正确;义和团运动被清政府勾结列强绞杀,“成功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反映了民族矛盾的激化,不是阶级矛盾,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不是近代民族意识觉醒的标志,排除C项。故选D项。30.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年中国的奋斗》中指出:“企业资本来自私人资金,出资入股商人被排斥在经营之外,经营权则掌握在官府指定的官员或没有股金的个人手中。”对材料中“企业”的认识正确的是A.属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B.客观上有利于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C.深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启发D.反映了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企业资本来自私人资金,出资入股商人被排斥在经营之外,经营权则掌握在官府指定的官员或没有股金的个人手中”可知,这一“企业”体现了洋务派创办的近代民用工业“官督商办”的特点,这些民用企业对列强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故选B项,排除A项;“实业救国”思潮出现于甲午战后,故排除C项;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故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朝商品经济非常繁荣。宋代除了当时最著名的都城汴京,成都、建康、镇江及扬州等众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多功能轻质复合板项目项目投资筹措计划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正式版)DB1501∕T 0022-2021 《园林植物保护技术规程》
- 跨境电商箱包配饰行业营销推广策略研究2025
- 2025建筑工程居间合同
- 汽修厂用工合同
- 集资房转让合同
- 2025年智能电网革命:分布式电源并网技术创新趋势分析
- 管理学试题库及答案专升本
- 2025外籍人员聘用合同简易版
- 8.1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同步示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练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 安阳职业技术学院《影视置景工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肩袖损伤护理常规
- 电梯设备监测方案(3篇)
- 秋季安全教育
- 急救担架员培训
- 计算机科学导论课件第9章网络与安全技术
- 2025至2030年中国棉柔巾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投资机会研判报告
- 运营部排班管理制度
- 通威太阳能(成都)有限公司通威太阳能(成都)有限公司年产1GW晶体硅太阳能电池项目环评报告
- 乳糜漏的护理
- 2024年国家税务总局税务干部学院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试真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