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季新改版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精编核心素养目标教(新课标版)_第1页
2024年春季新改版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精编核心素养目标教(新课标版)_第2页
2024年春季新改版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精编核心素养目标教(新课标版)_第3页
2024年春季新改版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精编核心素养目标教(新课标版)_第4页
2024年春季新改版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精编核心素养目标教(新课标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标版原创:蒙蒙de雨科学课堂新教科版三下新课标版原创:蒙蒙de雨科学课堂新教科版三下科学精编教案全册表格式目录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第1课《运动和位置》4第2课《各种各样的运动》7第3课《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10第4课《物体在斜面上运动》13第5课《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16第6课《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19第7课《我们的“过山车”》22第8课《测试“过山车”》25第二单元 动物的一生第1课《迎接蚕宝宝的到来》28第2课《认识其他动物的卵》31第3课《蚕长大了》33第4课《蚕变了新模样》36第5课《茧中钻出了蚕蛾》40第6课《蚕的一生》44第7课《动物的繁殖》47第8课《动物的一生》50第三单元 太阳、地球第1课《仰望天空》54第2课《阳光下物体的影子》57第3课《影子的秘密》60第4课《月相变化的规律》63第5课《月球——地球的卫星》66第6课《地球的形状》69第7课《地球——水的星球》73第8课《太阳、月球和地球》76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第1课时运动和位置课型活动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对于运动,学生并不陌生,他们有着许多生活经验。但是学生对于物体的运动还有一些不完善甚至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往往无法判断自动上升的扶梯上的人是否在运动,其原因是缺少“参照物”的概念。在本课中学生将通过观察图片与讨论学会利用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否发生了位置变化来判断物休是静止还是运动。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物休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科学思维*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探究实践*判断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某个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态度责任*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引入参照物的概念。难点: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需要包括方向和距离。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学生准备:软尺、活动记录表、米字方位图、测量尺等。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一、聚焦1.谈话:请同学们仔细回想一下,老师从教室门口走到讲台的这个过程中,老师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说一说你的判断依据。2.知道了位置改变的物体就是运动的,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判断的呢?怎样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吧!(板书课题)从老师的运动入手,引起学生对运动和位置的探究兴趣二、探索活动一:对比观察图片,判断“运动”还是“静止”1.用课件展示三组图片:在运动会上、在公交车站、在大草原上。2.观察对比这三组图片,说一说图片中的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判断的依据是什么?3.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各小组之间自由分享。4.提问:刚才你们小组的想法和别的小组有什么共同点吗?这些公交车共同点说明了什么?5.教师解析:同样是公交车,和不同的物体进行对比,我们却能得出两种不同的状态。比如和车上的人相比,公交车是静止的;和地面上的人相比,公交车是运动的。6.总结:物体和谁相比处于什么状态,这个“谁”我们给它起一个名字叫“参照物”或者“标准物”。参照物不同,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结果可能不同。活动二:描述自己的位置。1.出示事先准备好的“米字方位图”。2.介绍生活中常见的八个方位。3.把“方位图”放在地面上和实际方位对齐,确定方位。4.两位同学为一组,分组完成“描述自己的位置”活动。5.交流与分享,你会怎么把你的位置告诉同学?仅仅知道方向,同学容易找到你吗?6.用课件展示一幅校园平面图,想把自己在校园中的位置告诉同学该怎么说?注意:“在”字后面的人或物一般都作为描述位置的中心点。1.通过判断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使学生明白运动和静止的区别。2.通过公交车与公交车上的人和地面上的人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白参照物的概念。与不同参照物对比,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同。3.学会通过参照物描述自己的位置。三、研讨1.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2.车在马路上行驶,为什么说车相对于车上的人来说是静止的呢?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3.如果乐小新现在要去学校找你,你会怎么告诉他你的位置呢?总结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法,巩固参照物这一概念。四、拓展1.用课件展示课本图片和文字描述。2.根据文字描述标出汽车故障停车的地方在车站的什么位置。在应用中帮助学生认识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板书设计运动和位置一、物体的状态:运动或静止二、参照物三、描述位置的方法:方向十距离教学反思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本节课的探索活动,基本上能够初步认识到物体有两种状态-运动和静止,也明确了判断物体状态的方法首先是需要选定一个假定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再进行判断。本节课另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是描述物体的位置,知道物体的位置由方向和距离两个方面组成,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已经初步掌握描述位置的方法,但需要在练习中进行强化,尤其是描述位置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寻找描述物体位置的中心点。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第2课时各种各样的运动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在学习这课之前,学生对物体的运动形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概念并不具体化;知道一些基本的运动形式,如滚动、平移、转动等。本课的重点并不是给运动形式起名字,而是探究物体运动形式的特点,找出运动形式的异同。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这些运动形式可以分类。科学思维*感受生活用品和玩具设计的精妙。探究实践*掌握常见的运动形式以及辨别方法。*通过动手实验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态度责任*感受探究生活中各种物体运动形式的乐趣。*养成认真观察、及时记录运动情况和开展交流研讨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不同物体的多种运动形式,并给它们分类。难点:化整为零,理解物体整体和部分之间不同的运动方式。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实验器材一套。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黑色签字笔、钢尺、小圆点贴纸、溜溜球、弹簧木马、玩具小汽车、指尖陀螺、发条青蛙、彩虹弹簧、摆钟、陀螺等。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一、聚焦1.用课件展示图片:秋于、摆钟、汽车雨刮器、跷跷板等。2.想一想,图片中的这些物体,在生活中都是怎样运动的呢?3.细心观察,认真思考,这些物体的运动都有怎样的特点?4.除了以上运动形式以外,生活中还存在其他运动形式吗?5.通过今天的学习,一起来认识更多有关物体运动形式的知识吧!(板书课题)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开展简单的分析和交流。二、探索活动一: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形式。1.出示各种实验材料。2.播放视频:让物体运动起来的方法。3.小组交流与分享,用什么方法可以让这些物体运动起来。4.各小组成员相互合作,动手操作,然后仔细观察物体在运动的过程中会呈现出什么不一样的变化,及时地把观察到的结果用图示的方式记录下来。活动二:用多种方法让它们运动起来。1.出示钢尺和指尖陀螺,怎么样才能让它们动起来呢?你能描述一下钢尺和指尖陀螺运动的过程吗?2.小组交流与讨论。3.出示实验材料:溜溜球、弹簧木马、玩具小汽车、陀螺、发条青蛙、彩虹弹簧、摆钟等。4.在以上这些物体上贴上小圆点,然后想办法让它们运动起来,并观察小圆点的运动情况,小组合作,完成学生活动手册。5.实验结束,请每个小组派代表来分享本小组的实验成果。6.对比每个小组的成果,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吗?7.如果我们每个小组都换个位置来贴上小圆点,观察到的运动形式还是和之前的一样吗?8.教师解析:当小圆点贴在不同的位置时,观察的部位不同,观察到的运动形式也就不同。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1.观察物体的运动,感受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2.学会跟踪小圆点的运动情况,描述物体某一部位的运动情况。明白当观察的位置和角度不同时得到的结果也会不同。三、研讨1.生活中的各种物体有哪些运动形式?2.总结:物体的运动形式主要有平移、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五种,各种运动形式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复杂的运动形式可能包含多种简单的运动形式。总结常见的运动形式,理解复杂的运动形式可能包含多种简单的运动形式。四、拓展1.用课件展示旋转木马图片。2.你坐过旋转木马吗?请画出旋转木马上人的运动形式。引导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对日常生活现象的关注。板书设计各种各样的运动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视频观察各种玩具的运动,认识了不同物体的运动形式可能不一样,相同物体的不同部位运动形式也可能不一样。在本节课的几个探究活动中,学生主要以选定某一个物体的一个部位,来进行观察,这样对学生的观察能力的要求会比较高一些。整节课下来,学生对于物体的运动形式和运动轨迹的区分不够明确,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巩固。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第3课时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在第2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会判断物体的几种运动形式,但是会混淆对运动形式和运动路线的描述,对运动路线的描述往往采用的是生活词汇,如“直的”“转弯的”“扭来扭去的”,还不会用直线、曲线、直线运动、曲线运动这样的词汇来描述。另外,学生还不擅长运用从具象到抽象、从单一到综合的思维模式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路线,他们往往只关注物体的个体特征,不习惯将之抽象为一个质点来考虑。教学目标科学观念*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科学思维*体验到生活中大多数物体的运动路线都是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相结合的。*能够列举说明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形式。探究实践*能够用图示记录物体的运动路线。*观察、描述并判断物体的运动形式。态度责任*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判断出常见物体的运动路线是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难点:观察并尝试用图示的方式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路线,并能够意识到物体的运动路线大多数都是复合型的。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图片、实验演示视频。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笔、直线轨道、曲线轨道、蓝色小球、红色小球、乒乓球、桶或筐。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一、聚焦1.用课件展示高架桥的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片。2.提问:图片中的道路有哪些类型的?这些车的运动路线会有什么不一样呢?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了解它们的神奇之处吧!(板书课题)检测学生前概念,引出探索环节中对于更多物体的运动路线的观察和描述。二、探索活动一: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运动路线。1.观察课本第7页底部的图片,并描述图中物体的运动路线。2.小组讨论,并尝试画出物体的运动路线。3.交流与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说一说图片中物体的运动路线,并简单说明判断的依据。4.教师解析:沿着直线轨道运动做直线运动,沿着曲线轨道运动做曲线运动。活动二:击球实验。1.为了更直观地感受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区别,大家两人一组进行击球实验。2.出示实验材料包。3.教师讲解实验的操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并进行演示实验。4.小组思考和讨论、明确任务、分工合作、完成实验。5.各小组依据实验观察,绘制实验过程中物体的运动路线,并整理实验结果。活动三:乒乓球推出桌面的实验。1.准备好1张桌面平坦的桌子和1个乒乓球以及1个小桶,小桶放在桌面一端的下面。2.教师演示实验操作,讲解实验的要点。3.猜一猜:乒乓球沿着桌面运动和离开桌面以后的运动路线是否相同?解释你的判断依据。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4.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并及时地做好实验记录。5.重复几次上述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活动四:比一比,谁最厉害。用课件展示图片,各小组进行抢答游戏。观察判断物体的运动路线,抢答正确率最高的小组获胜。位置时,观察的部位不同,观察到的运动形式也就不同。1.通过对图片中物体运动路线的描述,初步感知到物体运动路线可以分直线和曲线两类。2.学生在趣味性的活动中感知物体的运动路线。根据球的运动路线不同,物体的运动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3.通过讨论乒乓球离开桌面后的运动路线,引发学生对物体运动路线的思考。4.结合生活场景,巩固所学知识。三、研讨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哪两种形式?加深学生的理解。四、拓展1.判断生活中更多物体的运动形式。2.用课件展示游乐场的图片,小组成员仔细观察,寻找游乐场中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分享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认识到物体的运动更多的是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结合。板书设计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学生学会用图示的方法表示物体的运动形式,知道按照运动轨迹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动两类,并将这些运动形式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学生在已有器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和造力,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纷纷动手试了起来,进一步认识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第4课时物体在斜面上运动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学生对运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包括什么是运动、怎么观察运动、运动的形式等。本课通过观察和实验,研究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为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运动是物体的基本特点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目标科学观念*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不一样的。*物体的形状和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悄况有一定的关系。科学思维*认识到斜面会影响物体的运动形式。探究实践*搭建斜面进行实验,观察、描述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利用材料,搭建坡度不同、稳定牢固的斜面。态度责任*关注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利用实验总结出物体的形状和其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一定的关系。难点:搭建斜面进行实验观察与描述,比较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实验材料一套。学生准备:活动记录单、小立方体、长方体木块、长木板、小圆柱体、小六棱柱、小球等。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一、聚焦1.播放视频:幼儿园的小朋友在玩滑滑梯。2.小朋友在滑梯上是怎样运动下来的呢?3.提问:如果在滑梯顶端放一个足球,它乂会怎样运动下来呢?如果在滑梯上放一块立方体木块呢?4.我们周围也有许多像滑梯一样的斜面,物体在斜面上会怎样运动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吧!(板书课题)结合学生生活经验,直指本课的研究核心,即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二、探索活动一:搭建斜面。1.出示实验材料:一块光滑的木板、几块大小一样的长方体木块。2.思考:如何利用这些材料来搭建一个简易的斜面?3.教师演示:斜面的搭建步骤。4.小组依据搭建步骤,完成斜面的搭建。5.提问:这样搭建有什么好处?6.教师解析:斜面必须稳定,不容易坍塌,保证实验顺利进行。7.各小组进行分享和讨论,对斜面进行完善和调整。活动二:观察小立方体、小六棱柱、小球等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1.在搭建好的斜面上轻轻地依次放上小立方体、小六棱柱、小球等物体。2.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探究,并观察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3.实验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本小组的实验结果。4.汇总、分析每个小组实验记录单的异同,并进行讨论。5.教师解: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不一定相同,小立方体在斜面上静止不动、小六棱柱和小球会从斜面上滚动下落。活动三:观察更多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1.出示实验材料:小圆柱体、三角锥体、象棋、乒乓球、铅笔等。2.依据刚才的实验方法,小组进行实验,并完成实验记录单。3.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场景中的物体运动情况的图片。4.结合实验结果和生活中的场景,比如溜冰鞋和早冰鞋,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找出不同物体的运动规律。1.搭建斜面作为实验平台,斜面的平整稳定,影响着后续的实验结果。2.通过实验比较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得出结论。3.观察更多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依据结果探究为什么运动状态会不一样。三、研讨1.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分别是怎样运动的?2.物体的形状与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关吗?总结所学知识。四、拓展如果把斜面的一端逐渐垫高了以后,再把小立方体、小六棱柱、小球等物体分别放在斜面的上端,它们又会怎么运动呢?激发学生在课外继续研究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的兴趣。板书设计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斜面垫高:物体的运动形式不变,但会运动的更快。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斜面的搭建,通过观察不同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改变斜面坡度等实验探究,学生不仅体验到了其中的乐趣,也明白了物体的运动形式和物体本身的形状有一定的关系。通过改变斜面的坡度来探究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速度,学生明白了实验的结论和真理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在不断地重复实验中才能得到。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第5课时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人们通常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三年级的学生虽然没有学习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但基于参与体育活动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面对限定相同距离或者相同时间条件下的具体情境时,绝大多数学生能准确判断谁快谁慢。木节课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进行测量,指导学生思考更全面、表述更严谨。教学目标科学观念*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慢。科学思维*通过实践,意识到用秒表计时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准确性。探究实践*应用“相同距离比时间”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利用秒表测显物体的运动时间。*将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态度责任*感受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乐趣。*培养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利用秒表来测量物体运动时间的长短,并比较物休运动的快慢。难点: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来比较相同距离内物体运动的快慢。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实验材料一套。学生准备:实验记录单、两条相同的直线轨道、黄色小球、红色小球、秒表、小木块等。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一、聚焦1.观看视频:奥运会百米短跑比赛。2.提问:怎样判断这些运动员跑步的快慢呢?3.用课件展示不同场景中不同物体运动的图片。各物体运动的快慢不一样,怎样去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呢?(板书课题)由浅入深,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二、探索活动一:森林运动会。1.猎豹、兔子、羚羊、斑马、大象、黑熊等动物报名参加了森林运动会,经过激烈的角逐,测得这6名运动选手的成绩如图。(用课件展示成绩图片)2.请给上面的6名运动选手按照运动的快慢排列名次,并及时地把结果记录下来。3.学生思考,完成实验记录单。4.请同学分享自己给这些动物排列的名次,并说说这样排列的依据。5.教师解析:在相同的距离内,通过比较物体运动时间的短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用时长的运动慢,用时短的运动快。活动二:比较小球在轨道上运动的快慢。1.出示材料:2条一样长的直线轨道(距离相同)、2个一样的黄色小球和红色小球、小木块。2.小组合作,搭建两个高度不同的斜面。3.观看演示视频,讲解实验的注意事项。4.小组进行分工合作,四人为一小组,分别承担操作员、计时员、发令员、记录员的角色,各位成员要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5.分组实验,完成实验记录单。6.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如何比较这两个小球运动的快慢?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得到的哪些数据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小球运动的快慢?7.只进行一次实验,就判断哪个小球运动得快,科学吗?进行多次实验有什么好处?8.依据实验数据,进行讨论和交流,总结“怎样在相同距离内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方法。9.解释科学词汇:距离:物体运动时,起点到终点之间的长度为物体的运动距离。时间:指某一时刻到某一时刻之间的间隔。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从自己的体育学习活动中迁移评判快慢的方法。2.应用“相同距离比时间”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三、研讨如果测量3次得到了不同的数据,你认为应该怎样处理数据呢?学会从数据中找到答案。四、拓展查阅资料,了解人类百米赛跑的世界记录是多少,同时了解谁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谁是世界上跑得最慢的动物?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板书设计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相同距离,比较时间。运动时间长的运动的慢,运动时间短的运动的快。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整体思路比较清晰,从森林运动会开始到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如何在相同的距离内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分享的方式来一步一步得出实验结论,很好地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够细致,而教师对课堂组织的把控度不够,造成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后期在组织开展这一课时的教学时可以稍微加以改进。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第6课时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人们通常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三年级的学生虽然没有学习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但基于参与体育活动的经历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面对限定相同距离或者相同时间条件下的具体情境时,绝大多数学生能准确判断谁快谁慢。第5课是在运动相同距离的条件下比较运动的时间,本节课是在运动相同时间的条件下比较运动的距离。学生在第5课还学习了如何使用秒表、如何分工合作等,对于本节课重点活动的开展有一定帮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运动相同的时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距离长,运动快;距离短,运动慢。2.自行车、火车、飞机等常用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科学探究目标1.应用“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2.利用软尺测量距离、利用秒表测量时间。科学态度目标1.感受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乐趣。2.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用秒表计时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准确性。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相同时间内比较物休运动快慢的方法。难点:区分相同时间比较距离和相同距离比较时间的异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实验材料一套。学生准备:软尺、秒表、实验记录单。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一、聚焦1.播放视频:草原上的动物正在奔跑。2.小组自由讨论,比较动物奔跑的快慢。3.刚才我们是通过直观的感受来判断谁快谁慢的。如果我们已经知道了不同物体的运动时间是相同的,我们应该如何比较它们的快慢呢?(板书课题)从相同距离比时间到相同时间比距离,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探索活动一:按照运动的快慢,给6种交通工具排序。1.用课件展示课本图片:6种交通工具1小时内通过的距离。2.分析题日的关键词:“1小时内”说明这6种交通工具的运动时间都是1小时,也就是运动时间相同。3.小组活动:给这6种交通工具从快到慢进行排序。4.提问:这样进行排序的理由是什么?5.小组进行讨论,说说本小组的想法。活动二:从不同地点同时沿直线出发,比较运动的快慢。1.每个小组3人,进行分组实验:A同学和B同学在教室的不同地点沿着直线同时出发,C同学负责计时和发令。2.A、B两位同学同时出发,并同时停下来。我们怎么知道谁走得更快呢?3.出示软尺:学生自行测量并记录A、B两位同学在这段相同的时间内各自走了多少距离。4.提问:你觉得谁运动得比较快呢?为什么?5.思考:如果没有软尺,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简单地测量两位同学的运动距离?6.分组实验,验证想法,完成实验记录单。活动三:出发时间和出发地点都不同,比较运动的快慢。1.提问:如果这2名同学从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出发呢?我们还能比较他们的快慢吗?2.小组讨论并分享讨论结果。1.学生可以通过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距离直观地做出准确判断。2.应用“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利用软尺测量距离、利用秒表测量时间。3.提高难度,探究比较方法。三、研讨1.怎样比较在相同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快慢?2.在不同的场景下,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四、拓展1.做“追及跑”的游戏。两名同学分别一前一后站在同一条跑道上,听口令起跑和停止,其他同学测量并记录他们的运动时间和距离,直观地感受和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2.比较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利用物体运动的时间和距离,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板书设计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依据课本的脉络出发,由浅入深,从常见的交通工具入手,引导学生先明确相同时间内可以通过距离远近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再通过两个探究活动,认识不同场景下比较运动快慢时需要注意什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热情和熟练度都有了更大的进步。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第7课时我们的“过山车”课型制作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很多学生曾经坐过“过山车”,也熟悉“过山车”的整体结构。因此,简单的画图设计“过山车”对学生来说可能并不难。在设计时需要满足教材的设计要求,这是学生必须要遵循的原则。在实际制作中由于三年级学生空间想象力不够,可能会出现设计与制作出现偏差的情况。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加以注意,要及时做出调整。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工程设计的基木步骤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科学探究目标*根据已有材料,针对“过山车”的设计要求,按照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完成指定的任务。*对自己小组或他人设计的想法、模型等提出改进建议,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科学态度目标*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完成指定任务,并乐于反思和改进,体验设计产品的成就感。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验科技创造中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体验工程项目的建成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融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教学重难点重点:明确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难点:能初步设计出符合要求的过山车,并利用现有的材料完成制作。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教学课件。学生准备:塑料积木套件、铁架台、塑料泡沫管道、小球、小方格纸、直尺、软尺、实验记录单。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一、聚焦1.用课件展示各种类型的过山车图片。2.提问:你见过过山车或者去游乐园坐过儿童过山车吗?细心的你有没有发现过山车是怎么运动的呢?3.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么神奇的过山车是怎么设计和建造出来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工程师是如何建造过山车的吧!(板书课题)聚焦本课任务,点明本课的研究重点。二、探索活动一:观察现有的材料,尝试建造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1.出示实验材料:塑料积木套件、铁架台等。2.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我们能利用以上这些材料建造出这两种不同的轨道吗?我们可以使用哪些方法来建造呢?3.小组合作,制作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注意:塑料泡沫的接口处可以使用透明胶带进行粘合,避免小球脱轨。4.把小球放在两种轨道的顶端,让其自由运动,观察小球在轨道上的运动情况以及是否会脱离轨道等,及时地记录观察的结果。5.思考:如果我们要建造真正的过山车轨道,还要满足哪些条件?活动二:明确设计要求。1.用课件展示设计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并思考、讨论:如何才能做到这些要求?2.教师解析:“过山车”设计要求的目的。活动三:小实践。1.学生动手制作“过山车”轨道路线的设计图。2.小组交流展示设计的轨道路线图,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设计。3.每个小组依据其他小组的分享来改进和完善本小组的设计图。提问:我们应该如何实现坡度的变化?追问:“过山车”轨道的起点和终点有什么要求吗?4.播放视频:“过山车”的制作过程。提问:设计中要求轨道的总长要大于2米,我们怎样测量“过山车”轨道的长度呢?追问:能不能使用直尺来测量轨道的长度呢?为什么?5.小组实验,分工合作,依据设计图和材料,制作出符合设计的“过山车”。6.根据“过山车”的设计要求和设计图,完成对“过山车”的评价。7.交流和总结:制作“过山车”的步骤包括哪些?1.观察材料并建造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为后续确定方案和实践活动打基础。2.明确设计要求并讨论怎样才能做到。3.在了解设计要求的基础之上绘制“过山车”图纸。4.提醒注意事项,明确评价目标。三、拓展查阅资料,了解世界上各个国家不同类型的过山车,并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记录下来,和同学进行分享和交流。板书设计我们的“过山车”基本步骤: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看工程师设计“过山车”的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工程设计的一般程序和要求。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设计属于自己的“过山车”,并根据自己的设计制作“过山车”。但是学生设计和制作出来的“过山车”缺乏实践,还需要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指导学生不断地进行测试和完善。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第8课时测试“过山车”课型观察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上一节课,学生已将自己小组设计的“过山车”制作完成。对于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设计制作的作品,学生一定是信心满满。上课时,学生往往会比较兴奋,急切地盼望展示和实践时刻的到来,除了急着测试自己小组的作品,学生对其他小组的作品也会非常感兴趣,他们会去比较各个“过山车”的不同之处。对学生而言,本节课的学习,是复习回顾也是迎接挑战,是运用知识也是体验成功。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路线、快慢等来描述。科学探究目标*利用白制的“过山车”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和物体的运动路线,能正确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科学态度目标*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形成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及时记录、乐于交流的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继续体验工程项目的建成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融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利用自制的“过山车”轨道来正确描述小球在轨道上的位置和运动路线,并通过测试来不断完善和改进自己的“过山车”轨道。难点:能够明确一项工程的建设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融合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等。学生准备:秒表、软尺、细绳、小球、已经搭建好的“过山车”轨道。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一、聚焦1.同学们,你们的“过山车”做好了吗?让我们用小球代替“小车”来观察和测试它吧。2.这节课我们来整理和分析收集到的信息,看看能有哪些新的收获吧!(板书课题)点明本课主要任务是观察、描述、测量小球在“过山车”上的运动情况。二、探索活动一:以起点为中心,准确描述小球的位置。1.出示“过山车”轨道和小球,把小球放在轨道的任意位置。2.提问:小球在轨道起点的什么位置呢?你能描述一下吗?3.小组讨论:我们之前是怎样描述位置的呢?4.提问:怎样使用软尺才能准确地测最轨道的长度呢?5.教师解析:把软尺的零刻度与“过山车”轨道的起点对齐,然后把软尺沿着轨道平铺在轨道表面,进行测量。活动二:观察小球在“过山车”轨道上的运动形式。1.小组分工合作,A同学负责在轨道的起点释放小球,B同学在轨道的起点上方观察小球的运动,C同学观察小球在整个轨道上的运动形式,并及时做好记录。2.小组分析和讨论,小球在“过山车”轨道的不同位置分别做什么运动?3.小结:小球在直线轨道做直线运动,在曲线轨道做曲线运动,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形式是滚动。活动三:比较小球运动的快慢。1.出示工具:秒表、软尺、细绳等。2.明确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和用途。3.小组分工合作,使用工具测量小球在不同“过山车”轨道上运动的快慢。4.思考和回顾比较快慢的两种方式:相同时间比较距离远近;相同距离比较时间长短。5.说一说小球在哪种轨道上运动得快,这种轨道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讨论并分享)6.总结与分析。1.描述小球在轨道上的位置。2.引导学生将小球看作一个点,观察小球在轨道上的运动路线,判断其是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3.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比较快慢的方法三、研讨1.怎样描述物体的位置?2.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路线?3.怎样比较物体的运动速度?总结所学知识,巩固知识要点。四、拓展1.如果要让小球运动得更快,可以怎样改进“过山车”?2.学生小组讨论,自由回答。培养学生有依据地进行推测的意识和能力。板书设计测试“过山车”一、描述位置:方向+距离二、运动路线: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学反思本节课把全班同学以6人为一组分组进行实验,每位小组成员需要明确分工,确保每个同学都有事可做,有想法、能观察思考。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通力协助、共同合作的意识。整节课下来,大多数学生基本上能够很好地完成对自己“过山车”轨道的测试和改进,知道提升小球运动速度的方法等,对继续研究“过山车”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第二单元动物的—生第1课时迎接蚕宝宝的到来课型观察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学生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已经对蜗牛、金鱼等动物有了初步的观察和了解,他们对动物的饲养和观察兴趣是非常浓厚的。部分学生对蚕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具体到蚕的一生是如何变化的、如何饲养蚕,他们是不太清楚的。同时,三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独立制订观察计划的能力,而且让学生长期进行观察记录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做好指导工作。教学目标科学观念*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包括颜色、大小、形状等。*蚕的一生从卵开始,蚕卵里孕育着新生命。*蚁蚕是由蚕卵孵化出来的。*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水分。科学思维*了解并意识到人类不断改进养蚕技术以适应自己的需求。探究实践*能用画图、文字等方法记录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能用收集资料或访谈的方法获得养蚕的相关知识。*能制订切实可行的观察计划,并用于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观察蚕卵孵化小蚕的过程,并按照计划做好记录。态度责任*对观察蚕卵以及养蚕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领悟生命的可爱,懂得珍爱生命。*能在课后坚持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蚕卵的大小颜色、孵化的基本条件以及蚕孵化出来以后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难点:理解蚕是由蚕卵孵化出来的,蚕的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水分。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阅读资料卡、教学课件、蚕卯等。学生准备:蚕卵、透明塑料盒、放大镜、尺子、记录单、养蚕手册等。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一、聚焦1.用课件展示蚕宝宝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蚕吗?2.说一说你见过的蚕长什么样?关于蚕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3.今天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脚步一起来认识和了解一下蚕吧!(板书课题)通过提问的形式导入本单元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探索活动一:观察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1.播放视频:观察蚕的方法。明确观察注意事项。2.使用放大镜观察蚕卵的大小、颜色、形状等,并把观察到的结果写在记录单上。3.思考:蚕卵是怎样变成一个新生命的呢?在什么条件下蚕卵才能孵化呢?4.小结:颜色为紫黑色或灰绿色,形状为椭圆形,很小,用放大镜可观察到蚕卵中心是凹下去的。活动二:为蚕宝宝建一个“家”。1.阅读资料卡,思考下面儿个问题:(1)蚕宝宝吃什么?(2)蚕宝宝需不需要呼吸?(3)蚕宝宝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4)蚕宝宝会生病吗?生病了该怎么办?(5)桑叶需要怎样处理才能给蚕宝宝喂食呢?2.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分享观察结果。3.总结:应该给蚕宝宝建造一个温暖、安全的“家”。1.引导学生关注蚕卵的不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意识和良好的思维习惯。2.了解养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情。三、研讨1.蚕卵是什么样的?蚕卵孵化需要什么条件?2.研究蚕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我们应该怎样做?3.学生自主交流,制订观察计划。4.成果展示,教师和学生共同研讨和质疑,完善观察计划。5.用课件展示“蚕的一生观察计划”记录表,指导学生观察记录的方法。启发学生思考长期观察和做好观察记录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学习一些观察与记录的技巧与方法。四、拓展每天观察记录蚕卵的变化,并及时记录蚕宝宝出生的日期和样子。坚持每天观察并记录蚕宝宝的生长变化特征。激励学生坚持观察记录。板书设计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淡黄色淡红色灰绿色(或紫黑色)教学反思本节课是第二单元的起始课,也是学生进入动物生长变化研究的大门,这一节课的学习效果直接关系着一整个单元内容的学习。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蚕宝宝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建立起了对养蚕的兴趣,为课后饲养蚕宝宝做好了铺垫。但是养蚕活动的持续时间比较长,需要学生有坚持长期观察的耐心、责任心和爱心,所以对整个活动的观察监管的设计还有待加强。第二单元动物的—生第2课时认识其他动物的卵课型观察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最为熟悉的应该是鸡卵,也就是鸡蛋。此外鹤鹄的卵(鹊鸦蛋)、鸭卵(鸭蛋)等许多鸟类的卵大部分学生都不陌生。但是他们对卵的认知大多停留在“食物”上。对于动物的卵多种多样,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动物为什么要产卵,它对动物自身来说有什么意义……学生可能从没有思考过,更没有研究过。教学目标科学观念*许多动物都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卵是动物一生的初始阶段,卵孵化发育成小动物。*不同动物的卵外部形态不同,但内部结构相似。*鸡卵包括卵壳、卵白、卵黄、气室等结构。科学思维*体会到人类行为能够影响动物的繁殖和生长。*能通过研究动物卵体会生命的多样性和可延续性。探究实践*能根据卵的外部形态特征,对卵进行简单分类。*能观察并能识别鸡卵的内部结构。*能根据卵各部分结构的特点,推测各部分的功能。态度责任*对卵为什么能孵化出小动物有好奇心,对动物卵有探究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动物的卵的结构特点,了解不同动物的卵是多种多样的,卵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初步理解卵是动物生命的开端。难点:用分类的方法认识纷繁复杂的生物世界,逐步构建结构与功能、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认识。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解剖生熟鸡蛋的实验操作视频、教学课件等。学生准备:生熟鸡蛋各一个、透明塑料盒、放大镜、摄子、小刀、实验记录单、培养皿等。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一、聚焦1.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蚕宝宝是从哪里来的?2.像蚕一样,许多动物也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你知道有哪些吗?3.不同动物的卵是不一样的。动物的卵里有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其他动物的卵吧。(板书课题)以回忆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考。目的是将学生的视角由蚕卵拓展到其他动物的卵。二、探索活动一:观察不同动物的卵。观察材料:鸡卵(鸡蛋)、鱼卵、蛙卵、龟卵、蚂蚁卵、蛇卵等6种动物卵的图片。1.观察不同动物的卵,与蚕卵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完成观察记录表。2.利用班级记录表对动物的卵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3.用课件展示分类标准:根据卵外是否有硬壳分为有硬壳和无硬壳。4.学生依据卵外是否有硬壳对不同动物的卵进行分类。5.学生思考和讨论并上台展示记录单和分享判断依据。活动二:观察鸡蛋的内部结构。1.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不同动物的卵具有不同的特征,他们都是动物的卵,其结构会有什么相同之处呢?接下来我们就以生中最常见的卵,鸡卵为例,更加细致地研究卵内的结构吧!实验材料:一个生鸡蛋、一个熟鸡蛋、一把小刀和一个透明的塑料盒、培养皿。2.播放视频:观察鸡蛋的内部结构。实验步骤:(1)将生鸡蛋打开放入培养皿中,借助放大镜观察生鸡蛋的内部结构,并将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注意不要破坏卵黄的完整性,以免影响结构的观察)(2)用小刀纵向切开熟鸡蛋,观察熟鸡蛋的内部结构,并与生鸡蛋进行比较。3.总结:鸡蛋由卵壳、卵黄、卵白、胚盘、气室等结构组成的。1.通过观察和比较可以发现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以此为基础,通过分类的方法认识纷繁复杂的卵的世界。2.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展开研究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有助于调动学生以往的经验。3.引导学生观察鸡蛋不同部分的结构特点。三、研讨1.推测鸡蛋各部分分别有什么作用?2.鸡蛋的哪一部分将会发育成小鸡?总结鸡蛋各部分的作用四、拓展1.坚持观察并及时记录蚕的生长变化。2.选择一只蚕做上记号作为重点观察对象,记录它的生长变化情况。3.将一枚一元硬币放在蚕宝宝中间作为参照,观察并比较蚕宝宝身体长度的变化。引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板书设计认识其他动物的卵一、不同动物的卵,形状、颜色、大小各不相同二、分类:有无硬壳三、内部结构与功能教学反思整节课从回顾蚕卵的特点入手,通过对比不同动物的卵和蚕卵的区别,让学生从蚕卵这一种动物的卵迁移到大自然中各种各样动物的卵,帮助学生建立从点到面的知识体系;然后引导学生尝试依据一定的标准来对不同动物的卵进行分类,认识到分类也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再以鸡蛋为例,通过解剖和观察卵的内部结构及其功能,让学生对动物的卵由外到内都有比较详细的了解,层层递进,认识生命的平凡与伟大。但在观察的过程中,有一小部分学生容易把卵黄和卵白搅拌混在一起,无法很好地观察到胚盘的结构。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引导和强调。第二单元动物的—生第3课时蛋长大了课型观察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学生在第1课后巳经开始了饲养蚕的活动,有的学生可能在以前就巳经有了饲养蚕的经验,对于蚕的形态变化巳经有了定的了解,但没有系统地观察过蚕的身体结构,对蚕各部位的名称以及对应的功能还不熟悉,对观察到的现象不能进行科学的解释。在长期地饲养观察活动中要鼓励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坚持记录。教学目标科学观念*蚕的幼虫生长过程中伴随着眠和蜕皮现象。*蚕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氧气和食物。*不同动物的外部形态不同,但内部结构相似。*蚕的幼虫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有口、眼、足、气门等结构。科学思维*体会到动物健康生活需要适宜的环境,人类行为影响动物生存。探究实践*掌握正确的养蚕方法,能用文字和图画描述幼蚕的形态特征。*会借助尺子、放大镜等工具观察幼蚕的生长变化。*能基于观察到的现象,推测幼蚕身体变化及生命活动现象。态度责任*对养蚕活动及研究蚕的生长变化保持浓厚的兴趣。*理解坚持做好观察记录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蚕的身体结构特征以及蚕生长的各个阶段会出现哪些不一样的生命活动。难点:描述幼蚕的形态、特征,推测幼虫身体变化及生命活动现象。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微视频、教学课件、不同时期蚕的图片等。学生准备:处于幼虫阶段不同龄期的蚕、桑叶、棉签、放大镜、尺子、饲养盒、记录单等。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一、聚焦1.不知不觉,一个星期过去了,同学们,你们的蚕宝宝还好吗?2.提问:你们有仔细观察过蚕卵需要几天才能孵化吗?3.追问:刚孵化出来的蚕宝宝长什么样呢?孵化出来几天后的蚕宝宝又长什么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长大以后的蚕宝宝吧!(板书课题)明确本课研究的主要内容。二、探索活动一:观察蚕房中的蚕的生活。1.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给蚕宝宝准备的家,变成什么样了。经过这些天的观察,蚕宝宝的生活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2.如果有一部分蚕宝宝看起来一动不动,怎样才能知道蚕是否还活着呢?3.蚕宝宝那么脆弱,我们在喂食桑叶时需要注意什么?4.教师解析:蚕宝宝长大了许多,这些都属于蚕的幼虫阶段。活动二:观察蚕的幼虫的身体结构。1.出示四龄蚕或者五龄蚕、放大镜、棉签等材料。2.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可以用图画或者文字的形式来记录观察到的蚕的身体结构特征。3.学生小组内讨论和交流观察结果。4.汇总所有小组的观察记录,教师依据学生的分享适时地追间和补充。5.用课件展示蚕的幼虫身体结构图,并解析。6.我们观察的蚕基本上都是四龄蚕或者五龄蚕,蚕在长大的过程中会出现哪些特殊的现象呢?1.帮助学生构建认知。一是描述蚕的生命活动现象;二是推剧蚕的生命活动;三是发现蚕在不断长大等。2.帮助学生了解蚕幼虫的外部特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提升观察研究动物外部形态特征的能力。三、研讨1.蚕的幼虫在生长变化的过程中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2.蚕用身体的哪些部分来感知周围的环境?3.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什么?帮助学生形成对蚕幼虫的生命需求、生命活动现象及生长变化过程的认识。四、拓展使用一些硬纸板或者干稻草在蚕房中搭建一些小格子或小架子,为蚕宝宝即将进行的吐丝结茧做准备。记得要及时地记录蚕吐丝的过程。指导学生为蚕结茧做准备及观察蚕吐丝的过程。板书设计蚕长大了教学反思本节课首先从观察蚕房中的蚕宝宝入手,仔细观察了解幼蚕在蚕房中留下的活动轨迹。接着重点观察已经长到四龄或者五龄幼蚕的身体结构特征,在观察过程中可以借助放大镜来观察更多的细节,更好地认识蚕,学生还可以采用文字和图画的方式来记录观察结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第二单元动物的—生第4课时蚕变了新模样课型观察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经过一个月左右的饲养,学生对蚕巳经有了一定的感情。随着蚕开始吐丝结茧,饲养观察活动也达到了高潮,学生对蚕茧也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因此,在教学中需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汇报前期成果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教学目标科学观念*蚕蛹是蚕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是蚕的另一种生命形态。*蚕蛹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外部特征与幼虫区别很大。*蚕茧具有保护蚕蛹的作用。科学思维*通过蚕丝与人类的关系,初步理解人类的生活依赖自然,并可以通过技术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改善自己的生活。探究实践*能基于课前观察,概括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并与同学交流。*能够根据观察获得的信息,推测蚕茧中有蛹,及蚕蛹身体可能发生的变化。*会用比较的方法研究蚕蛹与幼虫的相同与不同,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能用画图的方法记录蚕蛹的外部形态特征。态度责任*能坚持长期观察,及时记录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对蚕的生长变化保持浓厚的探究兴趣。*真实记录并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教学重难点重点:蚕蛹是从蚕的幼虫发育而来的,观察并记录蚕蛹的外部形态特征。难点:观察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建立蚕蛹和蚕幼虫的结构之间的联系。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观察蚕结茧的方法的微视频、教学课件、蚕茧的图片、蚕吐丝结茧过程的视频。学生准备:蚕茧、放大镜、剪刀、镊子、实验记录单。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一、聚焦1.同学们,不知不觉一周的时间又过去了,我们饲养的蚕宝宝还好吗?有没有出现什么不一样的变化呢?2.同学们想知道蚕吐丝把自己包裹在里面后是什么样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蚕吐丝结茧的奥秘吧!(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研究蚕由幼虫变蛹的过程及蛹的形态特征。二、探索活动一:描述蚕吐丝结茧的过程。1.结合观察记录单,说一说自己在饲养蚕宝宝的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和一些疑间,进行思考和讨论。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简要的解释和说明。3.播放视频:蚕吐丝结茧的过程。4.小组交流和沟通,对比自己观察到的结茧过程和视频中别人观察到的结茧过程有什么不一样。活动二:观察蚕茧中的蚕蛹。1.猜想:蚕茧里的蚕蛹是什么样子的呢?把自己的猜想画下来。2.出示蚕茧、剪刀、摄子、放大镜、实验记录单等材料。3.提问:我们怎样才可以更好地观察蚕蛹呢?4.播放视频:剪开蚕茧,讲解操作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注意:在剪开蚕茧的时候,要特别小心,不要伤害到蚕蛹。5.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6.小组分享和讨论观察结果,对比自己的猜想和实际观察到的蚕蛹有什么不一样。1.认识蚕结茧的过程。2.引导学生观察蚕蛹,与蚕的幼虫阶段对比,发现蚕蛹有哪些外形特征与蚕的幼虫相似,在观察过程中感受蚕茧对蚕的生长发育的作用。三、研讨1.蚕蛹与蚕的幼虫有哪些相同和不同?2.蚕蛹接下来还会继续变化吗?它有可能变成什么样子?3.蚕结成的茧有什么作用呢?蚕茧对蚕宝宝又有什么用?帮助学生整理观察到的信息并构建认知。四、拓展查阅资料:了解还有哪些动物也会经历蛹的阶段,把了解到的动物及时记录下来并和同学交流分享,推荐阅读《昆虫记》。对昆虫的蛹期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板书设计蚕变了新模样蚕蛹和幼蚕的异同同:都有头、胸、腹三部分,都有足、体节和气门等。异:与幼蚕相比蚕蛹身体缩短,呈纺锤形,颜色由白色变为深褐色,长出了一对复眼和触角原形,还有翅的原形,体节减少,腹足消失等。教学反思本节课在课堂中采用观看视频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可以完整且在不伤害蚕蛹的前提下剪开蚕茧,来对蚕蛹进行观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探究精神,同时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意识。通过观察对比蚕蛹和幼蚕的身体结构特征,了解蚕蛹和幼蚕的区别与联系,建立蚕蛹是由幼蚕发育而来的这一事实。第二单元动物的—生第5课时茧中钻出了蚕蛾课型观察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部分学生在课下对蚕蛾的行为巳有一些观察,也有了一些发现,比如蚕蛾不吃东西也不会飞,有的蚕蛾不断地扇动双翅、原地打转等。课堂上让学生继续深入观察蚕蛾和蚕蛹,学生有兴趣,但同时也喜欢提出各种问题,所以,学生观察交流介绍的同时,如果教师能同步投影图片或展示蚕蛾从茧中出来的过程等,有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目标科学观念*蚕蛾是蚕的成虫,是由蚕蛹发育来的。*蚕蛾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两对翅膀和三对足。*知道蚕蛾有雌雄之分。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科学思维*能在较长时间内坚持观察和记录,体验到科学的艰辛和乐趣。探究实践*能基于课前观察记录的信息,描述蚕蛾的主要生命活动现象。*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蚕蛾的外部形态特征。*了解蚕蛾有雌雄之分,雌蛾产卵繁殖后代。*能基于蚕蛾和蚕蛹的观察比较,推测蚕蛾身体各部分结构与蚕蛹的联系。*知道蚕是昆虫,并能依据昆虫的共同特征,认识更多的昆虫。态度责任*愿意采用多种方法观察蚕蛾,在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神奇。*敢于表达、乐于分享观察蚕生命过程的收获。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和描述蚕蛾的外部形态特征以及蚕蛾的雌雄特征。难点:能够把知识学以致用,利用昆虫的共同特征来判断生活中各种小动物是否属于昆虫类。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蚕蛾破茧而出和蚕蛾生活的视频、教学课件等。学生准备:蚕蛹、蚕茧、蚕蛾、放大镜、棉签、观察记录单等。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一、聚焦1.蚕吐丝结茧已经过去十多天,蚕蛾也从茧中钻了出来,那蚕蛾长什么样呢?与蚕的幼虫和蚕蛹相比,蚕蛾的生活习性发生了哪些变化?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蚕蛾是如何从茧中钻出来的,蚕蛾的身体特征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课题)通过提问、谈话的方式引出探究内容,激发学生观察蚕蛾的外部形态特征的兴趣。二、探索活动一:交流我们的发现。用课件展示蚕蛾从蚕茧中钻出的过程图片。1.仔细观察以上图片,小组讨论和交流,说一说这些图片所代表的是蚕蛾的哪些行为变化?2.交流这段时间我们的新发现。此时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观察到的蚕的幼虫、蚕蛹等阶段的形态结构,来与蚕蛾的外部结构进行区分和联系。3.小结:刚羽化的蚕蛾身体湿润,但很快十燥展开,蚕蛾振动双翅,不吃也不喝。活动二:观察蚕蛾。1.出示蚕蛹、蚕茧、蚕蛾、放大镜和观察记录单等材料。2.小组讨论回顾上一节课我们所观察到的蚕茧和蚕蛹的特征。3.我们已经知道了蚕蛹的身体结构,蚕蛾的身体结构又是什么样的呢?4.接下来我们一起观察蚕蛾,并画出观察到的结果吧!注意事项:不要用手直接接触蚕蛾的身体,因为蚕蛾的身体表面有细小的绒毛,容易损伤蚕蛾,也容易造成皮肤过敏。5.分组观察,借助放大镜来观察更多蚕蛾的细节,及时地把观察到的蚕蛾结构记录下来。6.观察结束,小组讨论和分享,并请各个小组派代表来展示分享本小组的观察结果。7.对比其他小组的观察结果,完善本小组的观察记录,并提出自已不一样的想法。比如“同样是观察蚕蛾,为什么有的小组观察到蚕蛾的腹部较大,有的小组观察到蚕蛾的腹部较小?”或“有的小组只看到了一对翅,有的小组观察到蚕蛾有两对翅,这是为什么呢?”8.教师解析:蚕蛾有雌雄之分,雌蛾体大,触角灰色,腹部肥大,翅短小,爬行慢;雄蛾体小,触角黑色,腹部狭长,翅大,爬行快,翅膀振动快。活动三:比较蚕蛾与蚕蛹的外部特征。用课件展示蚕蛾的身体结构图和蚕蛹的结构图。1.仔细观察蚕这两个阶段的身体构造,推测蚕蛾身体的各部分可能是由蚕蛹的哪部分发育而来的。2.小组交流和讨论。(学生自由分享)3.教师解析蚕蛾的结构与蚕蛹结构的关系。1.引导学生梳理这段时间的观察记录情况。2.帮助学生构建研究动物的一般方法和思路,不断提升学生观察研究动物的能力。3.学生通过观察蚕蛾和蚕蛹的外部特征,逐渐确认蚕蛾是由蚕蛹发育而来的。三、研讨1.大自然里有哪些动物与蚕蛾相似?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2.蚕蛾的哪些行为与繁殖后代有关?了解昆虫的共同特征,对蚕一生中的繁殖过程进行初步探讨。四、拓展1.观察课本第33页底部的几种动物图片,尝试利用研讨所学的关于昆虫的特征来观察判断我们周围的动物是否属于昆虫类动物。2.播放视频:大风蝶破茧而出。巩固对昆虫共同特征的认识。板书设计茧中钻出了蚕蛾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是明确蚕蛾是蚕生长阶段中的最后一个时期成虫期,同时还需要指导学生观察蚕蛾的身体结构特征以及正确区分雌雄蚕蛾,雌蛾交配后需要进行产卵,产卵完成后死亡,而雄蛾交配完后就死亡。在指导学生观察蚕蛾的结构特征及其各种生命活动的同时,引导学生尝试对蚕蛾的行为进行描述和解释,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蚕蛾的认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够合理的设计,比如在观察蚕蛾的结构时,大多数学生只停留在了表面的观察,没有深入细致地观察,这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当加以改进。第二单元动物的—生第6课时蚕的一生课型观察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亲历养蚕活动,已经对蚕生长发育的全过程进行了观察记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积累了蚕一生生长变化的丰富资料,也积累了丰富的养蚕经验,掌握了研究动物的一些基本方法。但这些在大部分学生的头脑中都是零散的,还没形成完整的认识。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梳理,总结经验和发现,为以后的学习研究活动提供帮助。教学目标科学观念*蚕的生长发育需要空气、食物、生活空间以及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蚕与所有动物一样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过程。*蚕的一生可以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身体形态、行为表现各不相同。科学思维*初步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体会到坚持长期观察并及时做好记录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探究实践*能采用适合的方式交流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能基于观察记录,描述蚕一生经历的生命过程,掌握观察和记录的方法。*能用数学的方法统计蚕的不同阶段经历的时间以及蚕的寿命。态度责任*真实客观地陈述自己的观察记录结果。*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成果,倾听并吸纳他人的观点。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蚕的一生需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和死亡等过程。难点:整理前期对蚕的生长观察记录,知道蚕每个阶段对应的变化特征和所需的时长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蚕的一生变化视频、生命周期统计表。学生准备:各自小组的养蚕盒、蚕各个阶段的图片、观察记录单等。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一、聚焦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我们养的蚕宝宝巳经从蚕卵变成了蚕蛾,现在的蚕蛾又开始产卵了。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观察,相信你们对蚕的一生也有了较多的了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回顾和总结,蚕的一生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吧!(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养蚕过程及用到的研究方法,来体会蚕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从而揭示课题蚕的一生。二、探索活动一:成果交流会。1.用课件展示每个小组的观察记录表,对比分析,说一说都用到了哪些记录方法。2.谈话看来同学们的观察记录都做得非常的细致漂亮,而且形式多种多样,现在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在养蚕过程中使用到的记录方法吧!(观察记录方法:视频、照片、图画、观察记录表、观察日记等)活动二:蚕的一生变化顺序。1.用课件展示课本上的8幅图片。2.观察每幅图片的特征,推测是蚕的哪个生长阶段。3.小组思考和讨论,给8幅图片排序。4.各小组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排序。5.通过刚才的讨论和分享,同学们都一致认为蚕卵是蚕一生的初始阶段,而蚕蛾则为一生的最终阶段。6.观看视频:蚕的一生变化。活动三:蚕的生命周期。1.蚕的一生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征有哪些?每个阶段大约经历多长时间?2.小组讨论和分析,利用生命周期统计表进行统计。3.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和解说本小组的统计表。4.教师解析:蚕的一生各个阶段的特点和作用。5.对比分析每个小组的汇报,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的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6.教师解析:蚕的一生的各个阶段所经历的时间有一定的差异,这是由多方面因素引起的,我们主要以自己观察到的事实为主。7.总结:和其他动物一样,蚕的一生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历程。1.对第1课观察计划的回顾总结,也是对观察计划落实情况的检查。2.帮助学生梳理蚕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进一步完善对蚕的一生的认识。3.引导学生回顾梳理蚕一生经历的四个主要阶段及每个阶段经历的时间,由此算出蚕的一生的时间。三、研讨1.讨论和分析:如果条件适宜,新的蚕卵会发生哪些变化?2.在自然情况下,蚕一般会在春天或者夏天出生,蚕宝宝为什么不在秋天或者冬天出生呢?蚕适合在什么样的气候下生长?进一步了解蚕的生长发育条件、感受生命的生生不息以及这种生命现象的意义。四、拓展结合课本第36页最底部的几种昆虫的生命历程,询问父母等多种方式,了解更多昆虫的一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不问昆虫一生的发育形态。板书设计蚕的一生惨的生命周期:卵幼虫蛹成虫(蚕蛾)2-5天33-35天10-13天6-8天蚕的一生经历的时间大约为56天教学反思通过对蚕的一生进行梳理和回顾,知道了蚕的生命周期包含四个不同的阶段,各个阶段的外部形态特征也各不相同,同时也建构了一个对蚕的一生认识的整体框架。引导学生初步尝试使用从部分到整体,从出生、成长、繁殖到死亡的完整生命周期的顺序未研究动物的一生。第二单元动物的—生第7课时动物的繁殖课型资料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繁殖”并不陌生,他们巳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能举例说出一些动物的繁殖,但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多学生知道某种动物是如何繁殖后代的,但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学生自己收集图片资料、视频和文字资料等,进行分析和讨论,获取和整理动物繁殖的信息还是有很大的难度,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生物繁殖后代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动物繁殖方式有两种,即卵生和胎生。*像蚕和鸡这样,产卵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卵生。昆虫、鱼类、鸟类等动物一般都是卵生动物。*像猫和狗这样,直接生下胎儿的繁殖方式叫胎生。胎生动物一般都用哺乳的方法喂养它们的后代。科学思维*体验亲近自然、珍爱生命是建立和谐家园的重要因素。探究实践*能运用查阅资料和实地调查的方法收集信息,了解动物的繁殖过程。*能基于动物的繁殖方式,将动物分成胎生动物和卵生动物两类。*能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动物繁殖后代的案例。态度责任*对动物的繁殖方式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知道保护动物的环境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动物的繁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能够区分卵生和胎生两种方式的特征。难点:能够依据不同的繁殖方式把动物分为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有关动物繁殖过程的图片、资料。学生准备:不同动物繁殖的资料卡、图片、观察记录表。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一、聚焦1.地球上的动物种类多种多样,是不是所有动物的繁殖方式都是一样的呢?2.哪些动物的繁殖方式和蚕相似?哪些动物的繁殖方式与蚕不同?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了解更多有关动物繁殖的内容吧!(板书课题)既能衔接前面的养蚕活动,又能把动物繁殖的方式分成与蚕相同、与蚕不同两种类型,由此引入后续探究活动。二、探索活动一:调查还有哪些靠产卵繁殖后代的动物。1.用课件展示动物的图片(鍔鱼、蛇、兔子、狗、鲨鱼等),请同学们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判断它们各自的繁殖方式是什么。2.学生自巾讨论,并说说自己的想法。3.小组讨论,完成记录单,写出更多你认为会产卵的动物的名称。4.小组分享,教师把每个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整理归纳。5.教师韶析:一般情况下,动物可以简单地分为鱼类、鸟类、哺乳动物、昆虫等几大类别。6.小结:像蚕和鸡这样,产卵繁殖后代的叫作卵生。昆虫、鱼类、鸟类一般都是卵生动物。7.小组讨论分析:卵生动物的后代孵化时需要的营养来自哪里?活动二:调查猫和狗繁殖后代的过程。1.用课件展示猫和狗的图片。2.小组讨论分析:猫和狗也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吗?如果不是,它们又是如何繁殖后代的呢?3.观察课本的这两幅图片,想一想它们胎儿发育需要的营养来自哪里?4.小结:它们的胎儿发育,其营养主要由母体直接提供,甚至在出生后仍需由母体的乳汁提供主要营养。5.教师斛析:像猫和狗这样,直接生下胎儿的叫作胎生,胎生动物一般都用哺乳的方法喂养它们的后代。6.小组讨论:我们周围的动物,还有哪些也是胎生的?说说你的依据。(特殊的哺乳动物:煽蝠、鲸鱼、鸭嘴兽等)1.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帮助学生建立“卵生”的科学概念。通过分类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到昆虫、鸟类、鱼类等动物一般为卵生动物。2.通过收集资料,学生逐步建立“胎生”的科学概念。教师用大量的哺乳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经历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过程,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思维的过程,并最终能够认识哺乳动物。三、研讨1.动物的繁殖方式有哪几种?2.我们人类繁衍后代的方式是哪一种呢?进一步深化理解卵生和胎生。四、拓展1.查阅资料,了解几种自己感兴趣的动物一般选择在哪里建“家”。2.调查入类有哪些行为会毁坏动物的“家”。引导学生了解与繁殖相关的更多的生命现象。板书设计动物的繁殖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围绕两种常见的繁殖方式卵生和胎生来开展的。从蚕宝宝是由卵中孵化出来的入手,认识和了解更多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并对这些不同的动物进行分类和归纳,总结出卵生动物的特点;另外以调查猫和狗繁殖后代的过程为例,进一步认识哺乳动物的特征,知道哺乳类动物一般都是胎生动物。学生通过整节课的学习,基本上能够较好地区分卵生和胎生两种繁殖方式的区别,但也有小部分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还有对于一些特殊动物的繁殖方式也不够明确,教师可以适当介绍。第二单元动物的—生第8课时动物的一生课型资料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动物的一生是有一定认识的,但他们对不同种类动物之间的生命历程缺乏有目的的研究。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获取信息的方法和交流合作的能力,对蚕的一生和其他昆虫的一生有着充分的情感体验。在研究大自然中的动物时,他们总是兴致盎然,只需要教师给他们一些例子作为引导,必定能够启发他们进一步思考。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生命历程。*不同动物一生所经历的时间不同,身体形态发生的变化不同,繁殖后代的方式也不同。*像鸡那样,卵生、身上长有羽毛和翅膀的动物属于鸟类。*像狗那样,胎生、身上长毛、吃妈妈乳汁长大的动物属于哺乳动物。科学思维*体验科技创造中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体会到珍爱生命、健康生活的重要性。探究实践*能基于不同动物的一生的相关资料,归纳出鸟类及哺乳动物一生的共同特点。*能根据动物的共同特征,区分更多的动物。态度责任*有保护大自然、关心和爱护小动物的责任感。*乐于尝试用不同的方式了解更多动物的一生,体会探究的乐趣。教学重难点1.认识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繁殖方式,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也有不一样的形态特征变化。2.能够从多种动物的生命过程中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图片资料、视频资料等。学生准备:人类生长发育过程的图片、动物生长发育的资料卡等。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一、聚焦1.经过前面课程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和了解了蚕完整的一生会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是不是所有动物的一生都是和蚕一样的呢?其他动物的一生又会是怎样的呢?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了解不同动物的一生吧!(板书课题)提出新的问题,激发学生对其他动物的一生进行探究的兴趣。二、探索活动一:了解鸡的一生。1.猜测一下鸡的一生是怎样的,大致会经历哪些阶段?2.观察小鸡的孵化过程和小鸡的成长历程,进一步直观地认识鸡的一生。3.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得出鸡的一生的结论。4.用课件展示鸡、鸭、麻雀、鸽子、喜鹊、孔雀、企鹅等鸟类的图片。5.学生仔细观察,对比分析这些动物之间的相同特征。6.教师解析:像鸡这样,卵生、身上长有羽毛和翅膀的动物属于鸟类。7.分组讨论更多鸟类的一生,了解它们的一生有什么共同特。8.蚕是昆虫,它在幼虫和成虫期的外部态完全不一样。而小鸡和长大后的鸡,外部形态特征基本上差不多,这两者有什么不一样呢?9.教师解析:蚕从幼虫到成虫经历了完全变态发育,而小鸡则不需要经过变态发。这也是昆虫和鸟类的不同之处。活动二:了解狗的一生。1.用课件展示小狗的照片,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狗的一生和鸡的一生是一样的吗?2.播放视频:狗的一生。3.狗妈妈需要多久才会生狗宝宝呢?4.刚出生的小狗长什么样?会不会走路?5.用课件展示哺乳动物:狗、猴子、熊猫、羊、长颈鹿等图片。6.学生分组观察这些图片并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共同点。7.教师解析:像狗这样,身上长毛、胎生、吃妈妈乳汁长大的动物叫作哺乳动物。8.阅读资料卡,了解更多哺乳动物的一生,说一说哺乳动物的一生有什么共同特点。活动三:人类的一生。1.用课件展示班级的集体照片,提问:我们一出生就长这样吗?2.用课件展示5幅不同年龄的人物照片,小组对比观察讨论这5幅图片的人,想一想,我们的一生要经历哪几个阶段?3.教师解析:人的一生会经历婴儿、幼儿、青少年、成年、老年这几个主要阶段。4.现在的我们处于人生中的哪一个阶段呢?5.想一想,我们出生前,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叫什么?6.你们的爸爸妈妈和老师又处于哪一个阶段呢?7.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呢?他们都处于哪个阶段?1.引导学生在鸡的一生中发现其主要特征。由此激发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