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练(新教材新高考)高考热点03 制度自信国家治理(练习)(解析版)_第1页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练(新教材新高考)高考热点03 制度自信国家治理(练习)(解析版)_第2页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练(新教材新高考)高考热点03 制度自信国家治理(练习)(解析版)_第3页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练(新教材新高考)高考热点03 制度自信国家治理(练习)(解析版)_第4页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练(新教材新高考)高考热点03 制度自信国家治理(练习)(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热点03制度自信,国家治理练考点·练考卷目录TOC\o"1-3"\h\u一、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1二中国近现代官员选拔与管理 5三当代中国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9四当代中国的外交政策 1216+4模式试卷 18一、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1.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建立“廉洁政府”。抗战期间,各根据地积极开展廉政建设,如太行山根据地开展整风运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淮北根据地通过传唱歌谣、编排戏剧的方式向群众进行宣传。这些做法(

)A.利于塑造党在局部地区的执政形象 B.形成了完善的廉政制度体系C.摆脱了国民党对根据地的政治影响 D.旨在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答案】A【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抗战期间,各根据地积极开展廉政建设,如太行山根据地开展整风运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淮北根据地通过传唱歌谣、编排戏剧的方式向群众进行宣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建立“廉洁政府”,并且以各种方式进行宣传,这利于塑造党在局部地区的执政形象,A项正确;当时廉政制度尚不健全,排除B项;当时国民党对根据地仍然存在一定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从20世纪40年代起,中国农民由“被启蒙”变为启蒙者,他们再也不是愚蠢落后和麻木狭隘的代表,而是获得了独立身份,有价值尊严、理想抱负的主体。出现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危机下的意识觉醒 B.国民政府进入宪政时期C.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转移 D.根据地民主运动的发展【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根据题干信息可知,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农民有了民主独立意识,这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开展的一系列民主革命运动,增强了民众的民主独立意识,D项正确;民族危机下觉醒的是民族意识,不同于民主意识,排除A项;国民政府进入宪政时期仍推行一党独裁的专制统治,与农民民主意识的发展无关,排除B项;1949年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作出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决策,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3.1935年11月,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拟定宪法草案修正要点请公决案》说“在总统职权章应规定总统总揽治权,使五种治权之行使,均得由总统率而调节之”。这一规定(

)A.体现了国民党行宪的实质 B.满足了抗日战争的需要C.标志着民国进入宪政时期 D.推动了政党政治的发展【答案】A【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5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在总统职权章应规定总统总揽治权,使五种治权之行使,均得由总统率而调节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在1935年,就在尝试谋划拟定宪法,实行行宪,这加大了总统的权力,极易导致国民党的独裁专制,暴露了国民党行宪的实质,A项正确;当时国民党还在围剿红军,且该规定与应对日本侵华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1948年,国民党才正式打出“行宪”的招牌,进入“宪政”时期,排除C项;国民党的上述举措易形成一党独裁,不利于政党政治的正常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4.下表所示为1912年12月至到1913年3月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情况。据此可知,这次选举(

)选民占比4000万选民参与,仅占当时全国人口的9.98%议员阶层来源选出的议员主要由政治家、官僚、自由职业者、原清朝官僚构成国民党党员占比国民党占了议员总数的45%左右,成为第一大党A.照搬了西方议会民主 B.实现了国民党的政治理想C.具有一些近代化色彩 D.反映出民众对政治的淡漠【答案】C【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2年至1913年(中国)。据所学解读材料信息可知,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中,选民人数在全国人口占比中较少,而议员阶层主要来自于政治家、官僚、自由职业者、原清朝官僚,其中国民党在议会中占比较高,成为第一大党,这反映了当时的国会选举虽然有局限性,但是却带有一些近代化色彩,即政党政治的色彩,C项正确;A项错在“照搬”,排除A项;国民党力图建立共和政体,但是国会选举中的成功并不能证明其政治理想已经实现,排除B项;选民占全国人口比重较小,有可能是国会选举组织过程中脱离了群众,因此不能据此认为民众对政治淡漠,D项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5.1950年5月1日,明清太庙被改造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许多在旧社会出身贫苦的人,在文化宫的培养下成为文艺界的骨干力量。这一改造(

)A.适应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 B.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体现出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D.旨在破除人民群众的迷信思想【答案】C【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太庙改造成人民文化宫,曾经的皇家禁地服务劳动人民,成为了劳动人民的“学校”,体现出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C项正确;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确立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0年处于过渡时期,排除A项;材料是文化方面的,与经济恢复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人民当家做主,与破除人民群众的迷信思想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6.1995年,中央对选举法进行修改,规定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中,农村和城市的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比例由过去的8:1修改为4:1;2010年,又确定了城乡同比例选举。这种变化反映出,这一时期(

)A.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接近 B.城市化的进程逐渐放缓C.民主政治建设逐步推进 D.基层民主建设成果显著【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5-2010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后,选举法中的城乡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比例差距逐渐缩小,直至2010年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有利于保障农民政治权利,反映出新时期的中国民主制度不断完善,C项正确;这一时期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领先农村,排除A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排除B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大代表的选举工作并非基层民主建设工作,排除D项。故选C项。7.1954年,中共中央提出,在没有党组织的12万个新区乡村、2万个老区乡村中建立党组织。此后,中共中央又在第一次全国农村党的组织工作会议上要求,1955年到1957年间再发展200万到300万农村新党员,使农村党员总数达到600万至700万。这些规划有利于(

)A.促进农村经济的恢复 B.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C.维护人民的政治权利 D.加强基层的组织建设【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12万个新区乡村、2万个老区乡村中建立党组织”“农村党员总数达到600万至700万”由此可见,这些规划有利于加强基层的组织建设,D项正确;农村经济的恢复问题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问题材料未涉及,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维护人民的政治权利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目前我党向国民党及国内外提出改组政府主张时机已经成熟,其方案为要求国民政府立即召集各党各派各军、各地方政府、各民众团体代表开国事会议改组中央政府废除一党统治,然后由新政府召开国民大会实施宪政,贯彻抗战国策,实行反攻。——中央关于提出改组图民政府的主张及其实施方案给林伯渠、董必武、王若飞的指示(1944年9月4日)材料二

1944年11月10日,蒋介石在官邸召集特种会议,商讨国民党对各党派的立场。会议的结论是:“对共产党为唯一有敌性之党”“对共党以外之各党派应采宽放政策”。围绕这个基点,会议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与策略,此即“对各党派均可合作,对青年党更可首先表示,本党即可通饬各级党部不必与青年党冲突”。——摘编自邓野《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材料三

1944年9月24日,各民主党派领袖、国民党民主派及爱国民主人士500余人举行集会。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发表了激昂的演说:“民国已经三十三年了,我们还是有名无实。这是多年来一党专政的结果,是治日少而乱日多,如今弄到政治、军事、经济各部门都陷于十分困难之中,非实行民主来唤起民众,团结官民,修明内政,不足挽救危亡,时间将不等人,我们将来要民主,而目前为了挽救危亡,尤其需要民主!”章伯钧慷慨陈词:“中国今天有强有力的共产党,有强有力的民主同盟。只有立即召集国民会议,实行联合政府,才能挽救危机!”“民主同盟各党派及一切民主人士共同主张召开党派会议,实行联合政权”。黄炎培、沈钧儒等民盟领导人也都发表了演讲,要求立即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联合政府。——摘编自罗大正《中国民主同盟在抗战后期的作用》(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在政府组织问题上的各自主张。(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主党派在政府组织问题上持此立场的原因。(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政府、民主党派在政府组织问题上的做法。【答案】(1)中国共产党:改组国民政府;打破国民党专政统治的局面;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国民党:反对建立联合政府;对于民主阵营进行分化和拉拢。(2)原因: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国民党长期的独裁统治;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抗战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影响力的增强。(3)评价:中国共产党率先提出了联合政府的口号;打击了国民党的一党独裁;联合了民主力量;促进了民主统一战线建设。国民党:违背民主发展潮流;失去了其他党派的拥护。民主党派:适应了中国民主化进程;有利于促进国家现代化建设。【详解】(1)本题是材料分析题之特点类的题型,时空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主张:中国共产党:由材料一“改组政府主张时机已经成熟”可以得出,改组国民政府;由材料一“要求国民政府立即召集各党各派各军、各地方政府、各民众团体代表”可以得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由材料一“开国事会议改组中央政府废除一党统治”可以得出,打破国民党一党统治的局面。中国国民党:由材料二“对共产党为唯一有敌性之党”可以得出,反对建立联合政府;由材料二“对各党派均可合作,对青年党更可首先表示”可以得出,对于民主阵营进行分化和拉拢。(2)本题是材料分析题之背景类的题型,时空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原因:由材料三“民国已经三十三年了,我们还是有名无实。这是多年来一党专政的结果”可以得出,国民党长期的独裁统治;由材料三“中国今天有强有力的共产党,有强有力的民主同盟”可以得出,抗战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影响力的增强。(3)本题是材料分析题之认识类的题型,时空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评价:由材料三“中国今天有强有力的共产党,有强有力的民主同盟”可以得出,中国共产党率先提出了联合政府的口号;打击了国民党的一党独裁;联合了民主力量;促进了民主统一阵线建设;由材料三“这是多年来一党专政的结果……陷于十分困难之中”可得出,国民党违背民主发展潮流;失去了其他党派的拥护;由材料三“民主同盟各党派及一切民主人士共同主张召开党派会议,实行联合政权”可以得出,民主党派适应了中国民主化进程,有利于促进国家现代化建设。二中国近现代官员选拔与管理1.《湘报》曾刊登了1897—1898年湖湘地区科举试题,如济阳县试题为“伸民权可以尊君权说”“罢谏官设议院议”;宝庆府试题为“光武禁奴林肯禁黑奴论”;永州府试题为“君主民主君民共主说”等等。这反映了(

)A.科举考试以西学为主 B.挽救危机的时代诉求C.新式教育取得了成效 D.晚清民族意识的觉醒【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世纪末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湖湘地区科举试题涉及到对民权内容的的考查,当时民族危机加深,各阶级探索救亡之路,倡导民权是救亡道路之一,反映挽救危机时代诉求,B项正确;科举考试试题以传统儒家文化和国内政治社会问题为主,排除A项;材料反映选官制度的变化,看不出新式教育情况,排除C项;材料内容反映民主意识而非民族意识,排除D项。故选B项。2.科举制废除后,知府何刚德说:“从前寒士读书,无所谓学费,如今学生无论贫富,学堂一律收取学费,很多的贫寒子弟失学。”湖南举人李蔚然也发文抱怨“今学堂学生,近城镇者入之,僻远不与;有势力者入之,寒微不与”。这说明科举制的废除(

)A.损害普通民众利益 B.引发新的社会问题C.导致社会流动停滞 D.遭到守旧势力反对【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从前寒士读书,无所谓学费,如今学生无论贫富,学堂一律收取学费,很多的贫寒子弟失学。”“今学堂学生,近城镇者人之,僻远不人;有势力者人之,寒微不与”可知,近代学堂教育存在地域差异和社会群体接受教育程度的不平衡现象,从而引发新的社会问题,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城镇和偏远地区的教育发展程度不同,损害普通民众利益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导致社会流动停滞说法绝对,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守旧势力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B项。3.通过党员干部的就职宣誓可以确保就职宣誓人员时刻受到宪法的警示、内心的约束和人民的监督,进而让宣誓人员真正做到恪尽职守、廉洁奉公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目的,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法治建设的需要。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

)A.成为我国民主政治体制发展的主要标志 B.致使我国依法治国方略得以充分实施C.彰显了我国政治文明和法治文明的进步 D.完善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是政治文明的体现,是对法治信仰的遵从,因此是我国政治文明和法治文明的进步,C项正确;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不是我国民主政治体制发展的主要标志,排除A项;“充分实施”过于绝对,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有利于完善而非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排除D项。故选C项。4.下表为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出身背景统计情况,据此可知(

)类别项目进士举人贡生荫生监生生员文童行伍新式学生不明合计人数(人)54161271073361119比例(%)45.413.410.15.98.45.92.52.55.00.8A.中央集权体制遭到了破坏 B.新政教育改革成效不够显著C.清廷的权力结构受到冲击 D.科举选官制度处于主导地位【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2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清末新政(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为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1901年初,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清末新政时期进士、举人、贡生等科举出身的督抚所占比例最大,但出身新式学生的督抚占比5%,学堂选官、留学生选官是清末新政时出现的新选官制度,某种意义上预示着清政府用人行政的新方向,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原有权力结构,C项正确;无法从本题中提取到地方督抚权力大小和变化的信息,排除A项;清末新政是清政府1901—1911年间的自救运动,1905年废除科举制之前是以科举制选官为主,学堂选官为辅;之后学堂选官和留学生选官成为主要选官方式。本题没有点明时间,且范围限在“地方督抚”,无法反映教育改革的成效和科举选官的整体情况,排除B、D两项。故选C项。5.1904年以前,湖南地区的官办学堂占85%以上,而从1905年开始,公立、私立学堂一跃而上,公立学堂更占了2/3以上。1909年,湖南1262所学堂中,官立仅400所,占31%;而公立、私立学堂占69%。对此,学者认为“统治者将学务一下拱手让与地方,并非心甘情愿,而是因经济状况迫不得已”。这一观点指出(

)A.清政府被迫变革教育体制 B.科举制因财政困难而被废除C.学堂选官制度正逐步形成 D.“学在官府”的传统遭到冲击【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由材料数据可知,1905年后原本占据主要地位的官办学堂逐渐为公立、私立学堂所取代,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变化的出现是因为1905年光绪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立停科举之奏,并责令地方抓紧于城乡各处遍设学堂。而学者指出1905年前后的变化是中央政府出于财政困难被迫进行的变革,A项正确;科举制并不是因财政困难而被废除B项误读材料,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选官制度的变革,排除C项;“学在官府”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被冲击,排除D项。故选A项。6.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甄拔政府任用之公务员"的任命人员考试,适用于除政务官以外的中央机关至乡镇保甲的行政人员。高等考试,甄拔各项任职公务员,在京城举行,每年或隔年举行一次,主考官由中央特派。对这一规定理解最准确的是(

)A.体现了中西结合的特点 B.具有较强党派性和政治性C.确立了文官考试的原则 D.有助于激发官民的责任感【答案】A【详解】在《考试法》规定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中,任命人员考试吸收借鉴了西方文官制度,高等考试则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考试制度,这体现了中西结合的选拔公务员考试特点,A项正确;这一考试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在材料中并未体现党派性,排除B项;文官考试的原则是公开、平等、择优,这一考试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考试法的规定,适用人员为行政人员,并未涉及普通民众,排除D项。故选A项。7.1901年,敏锐的书商们将厚重的史籍简化、重组,介绍西方历史的“史书”成为市场的“畅销书”,颇受应举“策论”士子的欢迎。据此推测介绍西方历史的“史书”畅销的原因是(

)A.近代新式教育推行 B.史学价值得到重估C.人才选拔机制调整 D.学习西方获得认同【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1901年(中国)。依据材料可知,书商和士子皆关注介绍西方历史的书,结合1901年清末新政的史实,可推测书商与士子并非是主动关注西方历史,而是为了应对科考政策的调整,以求盈利或考取功名,C项正确;由材料可知畅销书的购买者是“应举‘策论’的士子”,说明材料中的现象受科举的影响,不是因为新式教育的推行,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科考政策调整引发西方史书畅销,并非史学价值的重估,排除B项;学习西方获得认同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35年7月,英国人罗伯特·英格尔斯在《中国文库》上讨论东印度公司公开招考职员一事的历史影响说:“英国东印度公司⋯⋯就选拔文官而言,已采用了这一原则⋯⋯这种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在印度的充分发展,预示着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甚至是欧洲的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1868年10月,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出席美国东方学会大会,宣读的论文即为《中国的考试制度》。他极力建议美国政府应像英、法等国一样建立文官考试制度,向长期施行科举制的中国学习,他认为这一制度的益处将大于以往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的技术发明。1873年,美国文官委员会在争取建立文官考试制度时,即借用丁韪良这一说法,认为考试任官的效用比指南针和火药更大。——摘编自朱学勤、王丽娜《中国与欧洲文化交流志》材料二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西方人盛赞科举制“效用比指南针和火药更大”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废除科举制的现实因素和国际因素各是什么?简述学堂制较科举制的进步性是什么?【答案】(1)原因: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国家需要专业管理人才;旧的官员选拔制度弊端丛丛;平等参政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资产阶级要求分享政治权力;中国科举制的优势等。(答一点,任答3点)(2)废科举的现实因素: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科举制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废除科举制有利于抵制日益高涨的民主革命运动,使清政府转危为安。废科举的国际因素:可以使各国“刮目相看,推诚相与”。学堂制较科举制的进步性:科举制强调人才选拔,该体制下的教育服务于人才选拔制度;学堂教育更加提倡国民教育和普通教育,更有利于开启民智、提高国人素质。【详解】(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原因:根据材料“英国东印度公司⋯⋯就选拔文官而言,已采用了这一原则⋯⋯这种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在印度的充分发展”“他极力建议美国政府应像英、法等国一样建立文官考试制度,向长期施行科举制的中国学习”和所学可知,可从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旧的官员选拔制度弊端丛丛、平等参政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资产阶级要求分享政治权力及中国科举制的优势等角度进行分析。(2)本题是原因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废科举的现实因素:根据材料“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和所学可知,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科举制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废除科举制有利于抵制日益高涨的民主革命运动,使清政府转危为安。废科举的国际因素:根据材料“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可知,可以使各国“刮目相看,推诚相与”。学堂制较科举制的进步性:根据材料“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二者选拔人才的目的进行分析,如科举制强调人才选拔,该体制下的教育服务于人才选拔制度;学堂教育更加提倡国民教育和普通教育,更有利于开启民智、提高国人素质。三当代中国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1.20世纪80年代,全国各地开展读书活动,将职工自发的、零散的读书活动逐步引导到正规的、系统的学习上去。开展读书活动的主要方式有建立读书小组、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书评、征文、讲座、表彰读书先进集体与个人等。由此推知,读书活动的开展(

)A.旨在服务于意识形态领域斗争 B.加速职工队伍的知识化进程C.满足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 D.推动“一五”计划的圆满完成【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逐渐走向正规化、系统化,有助于提升职工队伍的文化素质,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非意识形态斗争,排除A项;读书活动的开展加速了职工队伍的知识化进程,而人民群众范围较广,排除C项;“一五”计划完成时间是1957年,时间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2.1900年1月,德国颁布施行的民法典分为总则、债法、物权、亲属、继承五编,至今仍在使用;2020年制定实施的我国民法典分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七编。与德国民法典相比,我国民法典(

)A.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B.突出人的主体地位C.更加重视商品经济的发展 D.借鉴法治文明建设的成果【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900年至2020年的德国、中国。根据材料“德国颁布施行的民法典分为总则、债法、物权、亲属、继承五编”“我国民法典分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七编”及所学可知,与德国民法典相比较,我国民法典的编纂体例有三大创新,即人格权独立成编、侵权责任独立成编以及合同编通则发挥债法总则的功能。我国民法典更突出了对人的保护,实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B项正确;“注重保护私有财产”属于两者的共同处,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重视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我国民法典借鉴法治文明建设成果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3.八二宪法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1982年12月4日正式通过并颁布,其主要内容包括:将国家性质由“无产阶级专政”恢复为“人民民主专政”;将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并列为三支基本的社会力量等,这反映出在此时的中国(

)A.知识分子成为新社会阶级 B.国家性质恢复为社会主义C.法制建设迎来发展新时机 D.“左”倾错误得以彻底纠正【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2年(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1982年宪法的颁布推动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法治建设的进一步发展,C项正确;知识分子不是新的阶级,属于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排除A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一直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排除B项;材料并未表明此时“左”倾错误被彻底纠正,排除D项。故选C项。4.下图是创作于1964年的年画《姑嫂选笔》,该年画(

)A.展示了国民经济调整的丰硕成果 B.描绘了农民加入合作社后的喜悦C.倡导了争做时代新人的社会风尚 D.反映了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主力【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64年的中国。根据材料“1964年的年画《姑嫂选笔》”及所学可知,该作品生动描绘和反映了基层农民群众积极踊跃学知识、学文化、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争取做新社会、新时代有理想、有文化农民的强烈渴求和精神风貌,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国民经济调整取得的成果,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农民加入合作社发生于1953年至195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主力”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5.1978年~1992年中国迎来立法高峰,在这期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并通过1982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等重要法律达230部之多。这一立法高峰的出现()A.保障三大改造的实施 B.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C.确立依法治国的方针 D.有利于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答案】D【详解】1978-1992年,也就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十多年,中国迎来立法的高峰期,包括1982年宪法的颁行,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和成果,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D项正确;三大改造是1956年完成的,与本题无关,排除A项;B项不符合题干主旨,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依法治国的方针是在1999年写入宪法的,排除C项。故选D项。6.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提到:“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据此可知,当时A.修宪旨在顺应市场经济需要 B.未改变对计划经济体制的认识C.国民经济比例出现严重失调 D.法律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答案】D【详解】依据材料“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可知,1982年宪法强调发挥计划与市场的作用,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结合所学可知,1982年处于改革开放初期,该宪法的修订是顺应当时经济体制改革需要的,能够对改革开放起到法律保障的作用,D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的,1982年时,还未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仍是计划体制内的改革,排除A项;从材料可以看出该宪法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变化,排除B项;国民经济比例出现严重失调发生在1858年大跃进运动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7.表1是全国法院行政案件统计表,表中的现象反映了受案数(件)原告撤诉率(%)原告败诉率(%)被告败诉率(%)1992年2712537.8435.9321.982001年10092132.3828.6125.67A.法律在规范政府行为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B.中国建成完备的法律体系C.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已经完全得到保障 D.依法治国的观念深入人心【答案】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展示的1992年以来,全国法院接受的“行政案件”增多,但原告撤诉率、败诉率下降,被告败诉率上升等现象,反映了法律在规范政府行为中的作用日益突出,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中国建成“完备的法律体系”,B项错误;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已经“完全”得到保障与材料内容不符,C项错误;依法治国的观念深入人心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制定和颁布了《临时政纲》《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等一系列法令法规文件,在中国革命法制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此外,《临时政纲》的矛头指向“收租的人,重利盘剥的商人、资本家、雇主、土豪、劣绅、反革命政府的官吏、国民党的执行委员……其他各色反革命分子等”,要求“组织工农革命军和赤色游击队,以保护工农阶级,肃清反革命派”“凡反革命政府的官吏,压迫工农、平民的土豪劣绅、地主、资本家、工贼、农贼和其他一切反革命派,工农兵政府应该严厉地惩办他们”等。在《临时政纲》的指引下,很快成立了由政府工作人员、工会、农会骨干和士兵组成的工作队,发动群众清算土豪劣绅的罪恶,“遇到豪绅的反抗,将其捉拿到县,县工农兵政府立即将其判罪,关入监牢”,后又扩大到对奸商、雇主、地主等进行惩治,“打倒封建势力,严禁赌博洋烟”等。——摘编自刘抒婷《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法制建设》材料二

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17条规定:“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是《共同纲领》的发展成果,是我国的根本大法。从1954年到1957年的反右斗争之前,在党的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方针指引下,我国先后出台了一批重要法律和法令。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根据宪法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等一批基本法律。据统计,在此期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制定的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各部委制定的较重要的法规性文件共731件。——摘编自王鑫《论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法制建设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中国共产党法制建设带来的历史启示。【答案】(1)不同之处:建立人民司法制度;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顺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原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新政权的巩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2)历史启示:坚持党对法制建设的领导;充分保障人民的权利;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坚持依法治国。【详解】(1)不同:根据材料“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可知,建立人民司法制度;根据材料“并根据宪法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等一批基本法律”可知,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结合材料时间和所学知识可知,顺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原因:根据时间“从1954年到1957年的反右斗争之前”及法制建设的过程可知,关于原因可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新政权的巩固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等角度进行分析。(2)历史启示:从材料中党对法制建设的推动来看,坚持党对法制建设的领导;从材料中对人民权益的保护来看,充分保障人民的权利;从材料中发展的过程来看,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从材料中法制建设的重要性来看,坚持依法治国。四当代中国的外交政策1.如表所示为1970—2010年中国参与多边条约的数量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A.融入国际社会的程度加强 B.谋求与世界大国的合作C.发挥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D.结盟外交取得丰硕成果【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0—2010年(中国)。根据材料“1970—2010年中国参与多边条约的数量变化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0—2010年中国参与多边条约的数量由不足40个增加到120多个,多边条约占条约的比重由不足20%到接近40%,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积极融入国际社会,A项正确;多边条约并不只是与大国签订的,排除B项;负责任大国表现主要是面对各种区域性和全球性的危机与难题,中国不推诿、不逃避,也不依赖他人,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中国全方位参与全球治理,在有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个领域,积极采取行动,与多变条约签订关系不大排除C项;新时期以来,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2.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大事记时间事件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问中国,中美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1975年2月美国总统福特访问中国。1978年12月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1979年初邓小平访问美国,中美签署两国科技合作协定和文化协定。1979年7月中美签署《中美贸易关系协定》,规定双方互享最惠国待遇。根据上表可知,这一时期中美两国(

)A.战略利益日益趋同 B.遵循多边主义外交C.倡导亚太区域合作 D.积极寻求务实合作【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美国。根据材料“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问中国,中美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中美签署两国科技合作协定和文化协定”“中美签署《中美贸易关系协定》,规定双方互享最惠国待遇”可知,中美签署了科技。经济、文化领域合作的相关协定,这体现了此时双方积极寻求务实合作的态度,D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中美战略利益日益趋同的结论,表述有误,排除A项;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是指三个以上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在常设的或特别的全球性或地区性的国际组织、国际会议中的互动。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中美倡导亚太区域合作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3.20世纪50年代中期,周恩来提出了外交干部合理流动的“三三制”构想:三分之一在国内,三分之一在国外,三分之一储备培训,并通过挂职锻炼、出国学习、脱产进修、社会实践等形式提高干部素质,确保国内外干部轮换制度化。这一构想后来得到落实。外交干部合理流动的“三三制”(

)A.标志着新中国开始走向国际外交舞台 B.意在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C.为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提供了一定保障 D.彰显了新中国全方位的外交布局【答案】C【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据材料“三三制”“三分之一在国内,三分之一在国外,三分之一储备培训”并结合所学可知,“三三制”原则使国内外干部轮换制度化,使每个外交干部既熟悉国内工作,了解国内情况,又有在国外工作的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使干部储备培训制度化,把干部的储备与培训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为外交事业的发展准备了高素质的外交人才,为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提供了一定保障,C项正确;中国外交走向国际舞台的标志性事件是中国政府先后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其标志不是“三三制”构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第三世界国家,也没有刻意强调是为了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排除B项;D项发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4.1955-1959年,中国向朝鲜、越南、也门、柬埔寨等国提供了总价值约为6.8亿人民币的援助。到1963年11月,中国向几内亚、马里和加纳协议援助9个轻工业项目,其中几内亚3项、马里4项、加纳2项。这一时期中国的对外援助(

)A.表明中国工业化成就显著 B.意在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C.强调地缘合作以实现共赢 D.深受革命外交和冷战格局影响【答案】D【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5至1963年(中国)。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知,这一时期正处于美苏冷战时期,中国向朝鲜、越南、也门、柬埔寨等国提供援助,向几内亚、马里和加纳援助轻工业项目,这与当时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冷战格局密切相关,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对外援助,不能说明中国工业建设成就显著,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中国与资本主义或者其他社会制度的比较,无法得出20世纪50、60年代中国的对外援助意在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排除B项;材料中几内亚、马里和加纳等国家与中国相距甚远,不存在地缘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5.我国传统观点认为,1950年中苏同盟条约由中国起草,苏方同意后形成最终文本,依据的是中方的电报档案。我国学者在俄国的档案馆中查找了大量的条约文本,其中包括1950年1月6日至22日共7次起草和修改的关于该条约的俄文文本、23日苏方交中方的俄文文本、24日中方经修改后退还苏方的译本以及31日周恩来与米高扬商议条约的报告。这些文本都证明了条约最初应该是由苏方起草的,中方只是做了简单的文字性修改。由此可见(

)A.进行历史研究,不能简单孤立地使用单一类型史料B.史学的宏观研究需要以微观研究为前提,以小见大C.档案具有较大的真实性,是历史研究的第--手史料D.史学研究要坚持精密求证的学风,保持谨慎的态度【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初的中国。我国传统观点认为,1950年中苏同盟条约由中国起草,依据材料“查找了大量的条约……这些文本都证明了条约最初应该是由苏方起草的,中方只是做了简单的文字性修改”,可见史学研究不能盲目相信传统观点,要坚持精密求证的学风,保持谨慎的态度,D项正确;从材料看我国学者利用的都是档案史料,而且前面传统观点依据的也是档案史料,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宏观与微观的问题,排除B项;从材料看,单独依据中方档案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6.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在中东问题上,一方面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斗争,抨击以色列扩张政策;另一方面,面对伊朗和伊拉克的军事冲突,中国分别向两国表达了尽早实现停战、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分歧的意愿。材料表明,新时期中国(

)A.推行睦邻友好外交方针 B.维护正义和世界稳定C.倡导全球治理机制变革 D.积极支持不结盟运动【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中东)。据材料可知,新时期中国政府在外交上致力于维护地区和平,支持正义的政治行为,因此,B项正确;据题干时间可知,新时期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外交,且巴勒斯坦、以色列、伊朗和伊拉克不是中国的邻国,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新时期中国倡导全球治理机制变革,排除C项;不结盟运动是指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第三世界国家掀起的不与美国、苏联结盟国家的结盟运动,材料中以色列不属于第三世界国家,材料也无法推知中国政府对不结盟运动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B项。7.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表明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方向是(

)A.致力于构建中华文化圈 B.重视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C.努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D.积极推动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八大以来,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局势,党中央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积极致力于与世界各大国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C项正确;致力于构建中华文化圈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所涉内容不仅仅强调重视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排除B项;我国不仅积极推动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更加努力的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排除D项。故选C项。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51年,美国制定了“第四点计划协定”,协定指出“要使喜马拉雅南麓的国家赞同并效忠于西方的民主制度”。协议同时提出,开展援助主要是考虑到尼泊尔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并提议对尼泊尔的矿产资源开展调查,以便于更好地开展经济技术援助。同年,美国和尼泊尔签订了《技术合作总协定》,向尼泊尔提供援助。1956年,中国应尼泊尔的请求,与其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尼泊尔王国政府经济援助协定》。协定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本协定签字生效后的三年内,无偿地援助尼泊尔王国六千万印度卢比”,开启了新中国对尼泊尔经济技术援助的序幕。——摘编自穆阿妮《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美两国对尼泊尔经济技术援助的比较研究》材料二

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的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为全球互联互通提供公共产品。以非洲为例,据统计,2000年至2020年,中国帮助非洲建成的公路、铁路超过13000公里,建设了80多个大型电力设施,援建了130多个医疗设施、45个体育馆、170多所学校,为非洲培训各领域人才共计16万余名。中国本着博采众长、相互借鉴的精神,在“受援国提出、受援国同意、受援国主导”的原则基础上,不断加强同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交流,积极探讨开展三方合作。2016年以来,中国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难民署、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红十字会等十多个国际组织和国际非政府组织开展合作,在亚洲、非洲、美洲等地区近50个国家实施粮食援助、灾后重建、难民救助、妇幼卫生等领域的发展合作项目,2000多万发展中国家民众受益。——摘编自马汉智《新时代的中国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整体态势、内外挑战与因应策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五十年代美、中两国对尼泊尔经济技术援助的时代背景,并概括两国援助的各自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援助尼泊尔的意义。(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对外援助体现的外交新理念。【答案】(1)时代背景: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体系加速瓦解;冷战爆发,美国在全球推行遏制战略;新中国成立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际影响力上升。特点:美国:体现“冷战”思维,着眼于政治渗透和控制;附加一定的政治条件;谋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中国:体现“睦邻友好”的外交理念,以自愿平等为原则;无偿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助力受援国发展本国经济技术。(2)促进了尼泊尔的经济发展,有利于维护其民族独立和主权;有利于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3)展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负责任大国担当;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国际体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美国)。时代背景:根据材料“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可知,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体系加速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爆发,美国在全球推行遏制战略;根据材料“1956年,中国应尼泊尔的请求,与其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尼泊尔王国政府经济援助协定》。”可知,新中国成立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际影响力上升。特点:美国:根据材料“要使喜马拉雅南麓的国家赞同并效忠于西方的民主制度”可知,体现“冷战”思维,着眼于政治渗透和控制,并附加一定的政治条件;根据材料“开展援助主要是考虑到尼泊尔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并提议对尼泊尔的矿产资源开展调查,以便于更好地开展经济技术援助。”可知,谋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中国:根据材料“1956年,中国应尼泊尔的请求,与其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尼泊尔王国政府经济援助协定》。”可知,体现“睦邻友好”的外交理念,以自愿平等为原则;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本协定签字生效后的三年内,无偿地援助尼泊尔王国六千万印度卢比”可知,无偿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根据材料“开启了新中国对尼泊尔经济技术援助的序幕。”可知,助力受援国发展本国经济技术。(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意义:根据材料“1956年,中国应尼泊尔的请求,与其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尼泊尔王国政府经济援助协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尼泊尔的援助,促进了尼泊尔的经济发展,有利于维护其民族独立和主权,有利于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理念:根据材料“中国本着博采众长、相互借鉴的精神,在‘受援国提出、受援国同意、受援国主导’的原则基础上,不断加强同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交流,积极探讨开展三方合作。”可知,展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负责任大国担当;根据材料“2016年以来,中国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难民署、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红十字会等十多个国际组织和国际非政府组织开展合作,在亚洲、非洲、美洲等地区近50个国家实施粮食援助、灾后重建、难民救助、妇幼卫生等领域的发展合作项目,2000多万发展中国家民众受益。”可知,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国际体系,同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16+4模式试卷1.1912年8月,宋教仁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修改了同盟会纲领,把“‘平均地权’改为‘注重于民生政策’,‘力谋国际平等’改为‘维持国际和平’”。这反映(

)A.革命派适应政治形势的变化 B.中国社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C.革命派走向议会政治的道路 D.辛亥革命完成中国社会改造【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12年(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教仁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把纲领修改为“注重于民生政策”“维持国际和平”,这反映了革命派在政治上的进步,试图通过选举走向政权,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这是对形势变化的适应,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中国社会结构变化的信息,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1913年宋教仁被暗杀,革命派没有能够成功组阁,排除C项;辛亥革命没有完成中国社会改造,排除D项。故选A项。2.毛泽东在《在友军区域内应坚持统一战线原则》中说:“在共同负责、共同领导、互相帮助、互相发展的口号下,与各统一战线的地方工作当局协商,群众工作的进行,必须注意尽量取得他们的同意与合作……万一不能同意时,不应勉强,而应暂时让步”。据此可推知,该时期中国共产党(

)A.倡导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坚持民族利益至上C.全力配合友军各项工作 D.成为抗日中流砥柱【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根据材料“与各统一战线的地方工作当局协商,群众工作的进行,必须注意尽量取得他们的同意与合作万一不能同意时,不应勉强,而应暂时让步”可知,毛泽东强调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要坚持民族利益至上,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要坚持民族利益至上,没有涉及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要坚持民族利益至上,没有涉及全力配合友军各项工作,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要坚持民族利益至上,没有体现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中流砥柱,排除D项。故选B项。3.《陕甘宁边区土地条例》《陕甘宁边区地权条例草案》等明确规定:“土地出租时,业、佃双方须订合同,除保证业户利益外,须保证佃户使用这一定年限及租额之不至过高。”“在土地已经分配区域,土地为一切依法分得土地人所有;在土地未经分配区域,土地仍为原合法人所有。”这(

)A.解决了农民与地主的矛盾 B.巩固了土地革命时期成果C.推进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D.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陕甘宁边区土地条例》《陕甘宁边区地权条例草案》等明确规定了土地出租的条件,这有利于缓和农民与地主的矛盾,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项正确;材料中的规定有利于缓和农民与地主的矛盾,但不能解决农民与地主的矛盾,排除A项;土地革命时期要求打土豪,分田地,与这一时期政策存在差异,排除B项;推进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是三三制的实施,排除C项。故选D项。4.梁启超对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造成政争及内乱,颇为痛心:“倘使我国约法,如万国现行宪法通例,将国会之弹劾权与政府之解散权对立,则议员亦何至漫无忌惮以滥用其权力!苟滥用者则政府亦依法解散之耳,有何奇异!”梁启超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大的缺陷是(

)A.《临时约法》成为国民党专制独裁工具 B.中央行政系统享有解散国会的权力C.政党之间为谋求议席而展开激烈竞争 D.行政与立法机关之间缺乏有效制约【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民国初年中国。据材料,梁启超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应该仿效资本主义国家宪法,让国会弹劾总统的权力和总统解散国会的权力相互制衡,以维护政局稳定和民主制度,也即主张行政与立法机关应当相互制约,D项正确;民国初年,袁世凯和北洋军阀政府破坏《临时约法》,实施独裁,“国民党利用《临时约法》实施独裁”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中梁启超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大的缺陷是中央行政系统“不享有”解散国会的权力,而非“享有”,排除B项;材料中梁启超所述为行政与立法机关之间的相互制约,而非政党政治,排除C项。故选D项。5.清末新政开始后,改革传统选官制度成为共识,其中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与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此项制度正式设立于(

)A.清政府学部的设立 B.《奏定学堂章程》颁布C.科举制在全国废除 D.《公务员任用法》颁布【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中国)。根据材料“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与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可知,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正式建立,B项正确;1905年12月6日,清政府设立学部,科举制度结束,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1905年,光绪帝决定自1906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抓紧于城乡各处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D项。故选B项。6.1901年,慈禧太后和部分官员希望通过举行乡试来提振权威,团结士心。但东南督抚刘坤一和张之洞奏请辛丑乡试展期一年,经过多回合明争暗斗,最终西南、西北等省按期举行乡试,东南各省展期一年。这反映出(

)A.清政府缺乏改革决心 B.地方势力与朝廷全面对抗C.废除科举是当务之急 D.清政府对地方控制力削弱【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1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面对清朝中央政府准备乡试的政策,地方督抚大员明争暗斗,表现不一,说明的是清政府对地方控制力削弱,D项正确;材料与清政府改革决心无关,排除A项;全面对抗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与废除科举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7.1913年1月,北洋政府公布了《文官任用法草案》,确定文官任用资格主要有两项,第一是考试,第二是经历,“考试者所以决其将来,经历者所以重其既往,二者皆不可偏废”。这表明北洋政府(

)A.避免了徇私舞弊 B.民主政治的确立C.摆脱了封建束缚 D.选拔官员考试和资历并重【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13年的中国。根据材料“1913年1月,北洋政府公布了《文官任用法草案》,确定文官任用资格主要有两项,第一是考试,第二是经历,……二者皆不可偏废”可知,北洋政府在确定文官任用资格的过程中既重视考试,也重视经历,两者并重,D项正确;材料仅能看出北洋政府对人才评判的标准和态度,没有关于考试选拔程序的相关内容,无法判断是否能够避免徇私舞弊,排除A项;材料中不涉及立法机关的组织形式,无法判断民主政治是否确立,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具体考试的内容,无法判断是否受到封建思想或者制度的束缚,排除C项。故选D项。8.下表是1978—2011年我国部分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内容。这些改革(

)1978—1986年明确提出干部“四化”的方针;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等1987—1999年提出分类管理改革,颁布实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2000—2011年制定实施《改革纲要》,颁布实施《公务员法》A.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组织保障 B.促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成C.变革了党管干部的组织原则 D.逐步完善党内监督制度建设【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78—2011年我国部分公务员制度改革,促进了公务员队伍良性发展,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组织保障,A项正确;材料属于公务员的管理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是党管干部,并未变革,排除C项;材料强调公务员制度,不属于党内监督,排除D项。故选A项。9.阅读如图。图中的变动趋势反映了我国(

)A.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稳步推进 B.人民群众法律意识有待提高C.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向前迈进 D.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据材料可知,律师事务所与律师是我国法制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其发展历程是我国法制化建设的有力见证,C项正确;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A项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律师从业人数的增加,反映司法诉讼的社会需要不断增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利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不断增强,排除B项;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与律师事务所和律师从业人数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10.与如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相比,如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在结构上进行了调整。这一调整的意义在于(

)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国家机构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A.确认了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成果 B.体现国家机构是人民授权的结果C.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D.社会主义民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54年和1982年的中国。据题干可知,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体现了国家机构是人民授权的结果,表明了我国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重视,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1982年宪法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重视,而不是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成果,排除A项;1982年宪法在结构上调整的背景是“文革”时期对民主法治的破坏,而不是要体现中国特色、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排除CD项。故选B项。11.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后,妇女主动提出离婚的案件有增无减。据统计,上海市自婚姻法公布后的10个月间,该市人民法院共受理4197件婚姻案件,其中由女方提出的占89%。这说明(

)A.男女平等得到充分落实 B.女性民主意识日益增强C.公民权利得到法律保障 D.妇女解放取得明显成效【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年(中国)。根据材料“妇女主动提出离婚的案件有增无减。据统计,上海市自婚姻法公布后的10个月间,该市人民法院共受理4197件婚姻案件,其中由女方提出的占89%”可知,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后,妇女通过法律维护自己权益的现象增多,说明妇女解放取得明显成效,D项正确;1950年还存在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现象,说明男女平等并未得到充分落实,排除A项;材料强调妇女主动离婚现象增多,不属于民主意识,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妇女,无法代表整个公民,排除C项。故选D项。12.新中国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了根据地与解放区社会改造的核心实践,并将之推向全国,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就是1950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前者是人的解放,后者是土地的解放。这表明建国初期法制建设的特征是(

)A.巩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和成就 B.开始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实践C.以宪法为基础的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D.以苏联为师的基本法典起草【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的时间信息可知本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新中国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了根据地与解放区社会改造的核心实践”“1950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以立法的形式整理、巩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和成就,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A项正确;1954年宪法颁布在政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1950还不是开始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实践,排除B项;1954年宪法颁布,以宪法为基础的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排除C项;材料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和成就的总结,不是以苏联为师的基本法典起草,且材料没有体现向苏联学习,排除D项。故选A项。13.有学者指出:“美国操纵联合国搞强权政治,围堵中国围堵了20年,到这个时候彻底失败了。中国的地位获得极大的提高,国际形势从这个时候开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A.日内瓦会议召开 B.中国重返联合国 C.中国与法国建交 D.尼克松总统访华【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现代史(中美)。据材料“美国操纵联合国搞强权政治,围堵中国围堵了20年,到这个时候彻底失败了。中国的地位获得极大的提高”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国际形势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B项正确;日内瓦会议是20世纪50年代召开的国际会议,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中国与法国建交是在196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尼克松总统访华是改善同中国的关系,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4.如图反映了2014年中国外交支出中主要项目所占比例情况。据此可知,当今中国(

)A.不断构建大国外交形象 B.大力发展睦邻友好的外交关系C.逐渐放弃意识形态外交 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14年中国。从外交投入的结构来看,2014年,对外援助项目的支出占到了外交支出总量的51%,是所有项目中支出最多的。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在这一段时期外交支出的重点仍然是对外援助,这印证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负责任大国形象,A项正确;材料并未表明中国对外交往的具体国家,睦邻友好由材料无法得出,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意识形态,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中国以联合国为中心发展多边外交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15.20世纪60年代以后,中日之间“以民促官”、中美之间的“乒乓外交”,在推动中日、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后,中国领导人提出了“官民并举”的方针。这说明(

)A.民间外交是政府外交的重要补充 B.政府外交有力地配合了民间外交C.民间外交推动了中国重返联合国 D.乒乓外交是中美关系改善的契机【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依据材料“以民促官……在推动中日、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官民并举”等可知民间交往促进了中日、中美之间关系的改善,说明民间外交是政府外交的重要补充,A项正确;民间外交配合了政府外交,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国重返联合国,排除C项;乒乓外交是中美关系改善的契机是材料内容之一,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D项。故选A项。16.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确立的国际体育活动方针明确要求,只能与苏联东欧人民民主国家有些来往,对于在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在未建交国家举行的活动,能不参加即不参加。这一要求旨在(

)A.改变中国体育的落后局面 B.积极配合国家的外交政策C.推动国际反帝力量的联合 D.打破西方国家的孤立封锁【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3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提出要求,只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来往,不与资本主义来往,结合所学可知,建国初期我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这一要求与该外交政策相符合,B项正确。据材料,在体育活动的参与上,具有意识形态色彩,目的是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配合,不是改变体育现状,也不是借体育活动来联合反帝力量,排除A、C项;据所学,打破西方国家的孤立封锁的是建国初期与苏联等国家建交,排除D项。故选B项。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户籍相伍与集乡聚为县两事,是秦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转折点。县既由基层的乡聚组成,乡聚以下又有什伍之组织,这样一来,就将过去血缘关系的氏族组织,改造成为从户开始经什伍到乡聚再到县的严密的地缘关系组织,形成了完全意义上的基层地方行政组织体系。——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二

1927年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纷纷建立,使乡村权力从地主士绅手中转移到农民手里,乡村政权的基础由地主士绅变为工农群众。乡苏维埃作为民众选举出来的乡政权机关,在其领导之下让农民直接参与行政管理,也使其在乡苏维埃代表和普通民众围绕苏维埃政府的日常事务和中心任务开展工作。由于乡苏维埃政府所拥有的广泛的社会职能,也使其影响力渗透到苏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的确满足了民众自身的权益。——摘编自杨东《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与参与主体的近代嬗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国基层组织的纵向结构,并分析这一组织结构确立的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概括革命根据地基层政权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立苏维埃政权的背景。(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基层治理的认识。【答案】(1)纵向结构:县—乡—什伍组织。意义:加强了基层治理,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稳定社会秩序;强化了对百姓的控制,有利于征发徭役和赋税;对后世影响深远。(2)特点:坚持党的领导;体现民主性;以土地革命为核心任务;体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要求。背景:国民革命的失败,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探索。(3)认识:基层治理是国家统治制度的一部分;是特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经济基础的要求);各国基层治理的方式不同,与历史文化传统有关;基层治理有助于缓和矛盾,稳定秩序。【详解】(1)纵向结构: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国(中国)。根据材料“县既由基层的乡聚组成,乡聚以下又有什伍之组织,这样一来,就将过去血缘关系的氏族组织,改造成为从户开始经什伍到乡聚再到县的严密的地缘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