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上海市闵行区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24分)
1.(6分)默写。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
(3)峨眉山月半轮秋,o(《峨眉山月歌》)
(4),受降城外月如霜。(《夜上受降城闻笛》)
(5)《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自然规律的的句子是:,。
2.(4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是这首散曲的,曲中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词语是“”
(2)对这首小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令前三句描绘有静有动、有声有色的九种景物,景物前的修饰语体现了诗人的独特
感受。
B.整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枯藤”一句为诗眼。
C.整首小令有景有人,描绘的是一幅秋景图,更是一幅秋思图。
D.整首小令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3.(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
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
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本文选自志人小说集《》,是南朝宋的(人名)组织编写的。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文中的友人“惭”的原因是因为他"”和“二
4.(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恭从会稽还
王恭①从会稽②还,王大③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⑤来,故应有此
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⑦上。后
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S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支”
[注释]①王恭:东晋重臣。②会稽:古地名,今浙江绍兴市。③王大:王恭的族叔。④簟
(dian):竹席子。⑤东:会稽在东晋国都建康(今南京市)的东面。⑥领:量词,相当
于“条工⑦荐:草垫。⑧丈人:古代对长辈或老人的敬称。⑨长物:多余的东西。
(1)解释文中加点词。
①王恭从会稽生
②政求耳
(2)对“可以一领及我”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可以把一条跟我的相比吗?
B.可以把一条送给我吗?
C.可以让我拿一条吗?
D.可以让我欣赏一下吗?
(3)文中“恭无言”,是因为(用原文回答)
(4)从王恭对王大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的人。
二、现代文。(28分)
5∙(14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
①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
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
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
次算是拜先生。
②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
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③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
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
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④“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
问。
⑤“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⑥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
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⑦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
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⑧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
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
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⑨“人都到那里去了!”
⑩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
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后不可瞪几眼,大声道:
⑪“读书!”
⑫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dingf⅛i.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
有念“笑人齿缺日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
苞茅橘柚”……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
声朗读着:
⑬“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颇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嘀-〜……”
(S戏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
后拗过去,拗过去。
⑮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
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
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
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
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
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1)根据拼音写汉字。
dɪngf⅛i______
(2)第⑧段主要回忆了“我”的事,体现了我当时的心情,两个“也”
字同时表达出我的情感。
(3)第⑩段加点词“总不过”的意思是,作用是o
(4)第②段中形容先生“博学”和第⑤段先生回答“不知道”是否矛盾?为什么?
(5)以下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⑤段的“似乎”一词用得非常恰当,把儿童提问后对先生表情的观察、心理的揣测
表现得极为准确。
B.第⑫段引用朗读的原文,意在强调所读内容的陈腐、枯燥,以及脱离生活实际。
C.第⑮段“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是对往事的深情追忆,语气中透露出对三味书屋那段
生活的怀念。
D.第⑮段画线句反应出“我”对艺术的兴趣,也反应出私塾教育给学生自由活动的天地
是宽广的。
6.(14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蚕儿
陈忠实
(1)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把一二年级分给他教了。他很年轻,站在讲台上,
笑着介绍自己:“我姓蒋……”捏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他的名字,“我叫蒋玉生。”
(2)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以前的老师,从来不在学生面前说自己
的姓名。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3)那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桑叶,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脸上擦
出了血。
(4)“你干什么去了?脸上怎么弄破了?”蒋老师吃惊地说。我站在教室门口,
低下头,不敢吭声。
(5)他牵着我的胳膊走进他住的小房子,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又在一只小
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
温暖。
(6)“怎么弄破的?”他问。“上树……摘桑叶J我怯生生地回答。
(7)“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喂蚕儿。”我也不怕了。
(8)“噢!”他高兴了,“喂蚕儿的同学多吗?”“小明,拴牛……”我举出几个
人来,“多哩!”
(9)他高兴了,喜眯眯的眼睛里,闪出活泼而好奇的光彩,说:“你们养蚕干什
么?''
(10)“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
片薄丝来了
(Il)“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
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
(12)“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13)于是,他领着我们满山沟跑,摘桑叶。有时,他在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
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14)三天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梦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
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它要网茧儿哩!
(15)老师把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个小方
格,把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
(16)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
薄薄的丝片来。老师和我们,沉浸在喜悦的期待中。
(17)“我的墨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像个小孩子,“是我教
的头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
见你们了。”
(18)可没过多久,老师被调走了。他说:“有人把这儿的情况反映到上级那儿,
说我把娃娃惯坏了!”
(19)于是我想到村子里许多议论来。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一一整天和娃
娃耍闹,没得一点儿先生的架式嘛!失了体统嘛!他们居然不能容忍孩子喜欢的一位老
师!
(20)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碰
到了蒋老师。他的胸前挂着“三十年教龄”的纪念章,金光给他布满皱纹的脸上增添了
光彩。
(21)我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儿来。
(22)“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
(23)哪能呢?我告诉他,我中学毕业后,回到乡间,也在那所小学里教书。当
老师的第一个春天,我就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儿,铺到墨盒里,无论走
到天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二
(24)蒋老师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儿,两滴
眼泪滴在上面了……
(1)根据下表对文章进行梳理,在空格处补充情节或“我”的心理感受。
情节老师自②老师了解师生一起④
报______养蚕的事养蚕网丝
姓名
“我”的心理感①温暖高兴③难
受
(2)第(14)段画线句用了的修辞,其表达效果为
(3)分析第(23)段中“情丝”的含义
①_______
②_______
(4)本文以“蚕儿”为题,试体会其妙处。
三、综合运用。(6分)
7.(3分)《朝花夕拾》的作者是,除《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外,请
再写出2篇出自《朝花夕拾》的文章名:《》《》。
8.(3分)《藤野先生》中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
A.受到日本同学歧视B.先生不重视自己
C.要拯救国民的精神D.学医太难
四、写作。(42分,其中写字分2分)
9.(42分)题目:这样的感觉真好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
2021-2022学年上海市闵行区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文言文。(24分)
1.(6分)默写。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V论语〉十二章》)
(3)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
(4)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夜上受降城闻笛》)
(5)《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自然规律的的句子是:海II生残夜,
江春入I日年。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
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
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1)闻道龙标过五溪(注意“溪”的书写)
(2)学而不思则罔(注意“罔”的书写)
(3)影入平羌江水流
(4)回乐烽前沙似雪(注意“烽”的书写)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
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2.(4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是这首散曲的曲牌名,曲中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词语是
(2)对这首小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小令前三句描绘有静有动、有声有色的九种景物,景物前的修饰语体现了诗人的独特
感受。
B.整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枯藤”一句为诗眼。
C.整首小令有景有人,描绘的是一幅秋景图,更是一幅秋思图。
D.整首小令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分析】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
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
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
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
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解答】(1)本题考查散曲的基本知识的掌握。根据对元曲知识的掌握可知,“天净沙”
是这首散曲的曲牌名,这首元曲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
的凄苦愁楚之情。曲中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词语是“断肠人”。
(2)本题考查小令的赏析。
ACD.正确。
B.有误,“断肠人”一句为诗眼。
故选:Bo
答案:
(1)曲牌名断肠人
(2)B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
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
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
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
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3.(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
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己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
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本文选自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是南朝宋的刘义庆(人名)组织编写
的。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文中的友人“惭”的原因是因为他“无信”和“无礼
【分析】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
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
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
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解答】(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本文出自《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刘义庆组织
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
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句的重点词有:舍:舍弃、丢下;去,离开;乃,才。句意为:陈太丘舍弃友人而离
开,(陈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友人因为元方的反驳而感到惭愧,而元方的原话是“君与
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所以可选取其中“日中不至,
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概括出答案。
答案:
(1)世说新语刘义庆
(2)陈太丘舍弃友人而离开,(陈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
(3)无信无礼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
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JW∣Jo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
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
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
通达明快。
4.(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恭从会稽还
王恭①从会稽②还,王大⑤看之。见其坐六尺簟④,因语恭:“卿东⑤来,故应有此
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⑦上。后
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⑧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久”
[注释]①王恭:东晋重臣。②会稽:古地名,今浙江绍兴市。③王大:王恭的族叔。④簟
(diαn):竹席子。⑤东:会稽在东晋国都建康(今南京市)的东面。⑥领:量词,相当
于“条”∙⑦荐:草垫。⑧丈人:古代对长辈或老人的敬称。⑨长物:多余的东西。
(1)解释文中加点词。
①王恭从会稽您返回、回来
②政求耳所以,因此
(2)对“可以一领及我”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B
A.可以把一条跟我的相比吗?
B.可以把一条送给我吗?
C可以让我拿一条吗?
D.可以让我欣赏一下吗?
(3)文中“恭无言”,是因为无余席(用原文回答)
(4)从王恭对王大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清廉自律、节俭的人。
【分析】译文:
王恭从会稽回来后,王大去看望他。看见他坐着一张六尺长的竹席子,便对王恭
说:“你从东边回来,自然会有这种东西,可以拿一张给我吗?”王恭没有说什么。王大
走后,王恭就拿起所坐的那张竹席送给王大。自己没有多余的竹席,就坐在草席子上。
后来王大听说这件事,很吃惊,对王恭说:“我原来以为你有多余的,所以问你要呢J
王恭回答说:“您不了解我,我为人处世,没有多余的东西。”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
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王恭从会稽回来后。还:对……说。
②句意为:所以问你要呢。故:所以,因此。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
和意译相结合。
“可以一领及我”,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有:可:可以。以:拿。及:给。意思是“可以拿
一条送给我吗?”
故选:Bo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言的能力。根据“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
便坐荐上”可知,“恭无言”的原因是“无余席”,也就是自己没有多余的竹席。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疏通文意,根据文中的事件及人物的行为来分
析判断。王恭身无多余的东西,面对别人的索取,拿起所坐的那张竹席送给王大,由此
可见他为人的大方;同时从他所说的“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一句中,还可以看
出他是一个清廉自律的人。
答案:
(1)①返回、回来;②所以,因此。
(2)B
(3)无余席。
(4)清廉自律、节俭。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
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
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
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
通达明快。
二、现代文。(28分)
5.(14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
①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
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
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
次算是拜先生。
②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
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③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
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
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④“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
问。
⑤“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⑥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
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⑦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
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⑧三味书屋后面包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
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
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⑨''人都到那里去了!”
⑩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
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阳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⑪“读书!”
⑫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ding色i。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
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
苞茅橘柚”……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
声朗读着:
⑬“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颇倒淋漓噫,千杯未醉IW〜〜……”
⑭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
后拗过去,拗过去。
洗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
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
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
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
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
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1)根据拼音写汉字。
dlngi⅞i鼎沸
(2)第⑧段主要回忆了“我”到后园玩耍--悄无声息的事,体现了我当时热爱
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欢乐的心情,两个"也”字同时表达出我对三味
书屋的热爱的情感。
(3)第⑩段加点词“总不过”的意思是只不过,作用是先生虽然延续了落后的封
建教育管理方法,但并常用,表明他是个开明、严而不厉的老师。。
(4)第②段中形容先生“博学”和第⑤段先生回答“不知道”是否矛盾?为什么?
(5)以下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第⑤段的“似乎”一词用得非常恰当,把儿童提问后对先生表情的观察、心理的揣测
表现得极为准确。
B.第⑫段引用朗读的原文,意在强调所读内容的陈腐、枯燥,以及脱离生活实际.
C.第⑮段“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是对往事的深情追忆,语气中透露出对三味书屋那段
生活的怀念。
D.第⑮段画线句反应出“我”对艺术的兴趣,也反应出私塾教育给学生自由活动的天地
是宽广的。
【分析】这篇文章出自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文描述的是进入三味书屋学习的
生活,虽然学习的内容枯燥无味,但我们在那里也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快乐。内容具有童
趣,读来生动有趣。选段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出门向东”到“终于到七言"),
介绍三味书屋的格局,以及学习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到
“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写三味书屋读书中偷玩的乐趣。
【解答】(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对于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重点词要准确辨别读音,
并能结合语境使用恰当.此题关键是平时的积累,积累生字词的读音书写。:“dingfGi”
应写作“鼎沸”
(2)本题考查情节的梳理与概括。文章在写完了进入三味书屋拜孔子拜先生后,写了一
次我向先生询问“怪哉虫”却没有得到老师回答。然后写我在三味书屋中学习的具体内
容,但也偶然到后园寻找玩耍的乐趣,被老先生发现后,我们跑进去一齐读书,并在先
生朗诵入情进趁机描绣像。即:到后园玩耍--悄无声息。这个园使儿童感受到大自然
给他们带来的无限乐趣。作者就此表现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欢乐
的心理。
(3)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意思及作用。“总不过”是“只不过”的意思,表现了先生的
开明和严而不厉的性格。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人物的分析掌握。“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
质朴,博学的人”“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是说他博学,
方正,质朴;“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是说他教学方式比较守旧刻板,不许
学生提问与所学无关的事。“他总是微笑起来”表现了他注重朗读,以此感染学生,言传
身教。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第⑮段画线句反应出三味书屋的枯燥生活,百草园的快乐生活形成对比,批判
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
故选:D
答案:
(1)鼎沸。
(2)到后园玩耍--悄无声息;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欢乐;对三味书
屋的热爱。
(3)只不过;先生虽然延续了落后的封建教育管理方法,但并常用,表明他是个开明、
严而不厉的老师。
(4)老先生对待学生严而不厉,温和和气;教学方式比较守旧刻板,不许学生提问与所
学无关的事;注意用朗读感染学生,注意言传身教。
(5)D
【点评】概括文章内容的答题方法: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1、理清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
果。恰当连接,语义通顺。
2、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陈述格式为:何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何事
+结果如何。公式中的“何人”,如果是第一人称的文章,可以用“我”,也可用主人公;
如果是第三人称的文章,必须用主人公。
6.(14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蚕儿
陈忠实
(1)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把一二年级分给他教了。他很年轻,站在讲台上,
笑着介绍自己:“我姓蒋……”捏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他的名字,“我叫蒋玉生。”
(2)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以前的老师,从来不在学生面前说自己
的姓名。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3)那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桑叶,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脸上擦
出了血。
(4)“你干什么去了?脸上怎么弄破了?”蒋老师吃惊地说。我站在教室门口,
低下头,不敢吭声。
(5)他牵着我的胳膊走进他住的小房子,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又在一只小
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
温暖。
(6)“怎么弄破的?”他问。“上树……摘桑叶。”我怯生生地回答。
(7)“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喂蚕儿J我也不怕了。
(8)“噢!”他高兴了,“喂蚕儿的同学多吗?”“小明,拴牛……”我举出几个
人来,“多哩!”
(9)他高兴了,喜眯眯的眼睛里,闪出活泼而好奇的光彩,说:“你们养蚕干什
么?”
(IO)“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
片薄丝来了。”
(Il)“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
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
(12)“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13)于是,他领着我们满山沟跑,摘桑叶。有时,他在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
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14)三天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簪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
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它要网茧儿哩!
(15)老师把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个小方
格,把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
(16)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
薄薄的丝片来。老师和我们,沉浸在喜悦的期待中。
(17)“我的墨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像个小孩子,“是我教
的头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
见你们了。”
(18)可没过多久,老师被调走了。他说:“有人把这儿的情况反映到上级那儿,
说我把娃娃惯坏了!”
(19)于是我想到村子里许多议论来。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一一整天和娃
娃耍闹,没得一点儿先生的架式嘛!失了体统嘛!他们居然不能容忍孩子喜欢的一位老
师!
(20)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碰
到了蒋老师。他的胸前挂着“三十年教龄”的纪念章,金光给他布满皱纹的脸上增添了
光彩。
(21)我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儿来。
(22)“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
(23)哪能呢?我告诉他,我中学毕业后,回到乡间,也在那所小学里教书。当
老师的第一个春天,我就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儿,铺到墨盒里,无论走
到天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24)蒋老师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儿,两滴
眼泪滴在上面了……
(1)根据下表对文章进行梳理,在空格处补充情节或“我”的心理感受。
情节老师自②老师了解师生一起④
报老师为“我”养蚕的事养蚕网丝老师被调
姓名治伤
“我”的心理感①温暖高兴③难
受新奇喜悦
(2)第(14)段画线句用了拟人的修辞,其表达效果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蚕儿
抬起头摇摇摆摆吐丝网茧的样子,表现了大家内心的欣喜。
(3)分析第(23)段中“情丝”的含义
①指的是“我”和学生网的第一张丝片。
②“丝”与“思”谐音,有“我”与学生结下的深厚情谊以及对蒋老师的思念之情。
(4)本文以“蚕儿”为题,试体会其妙处。
【分析】文章讲述了学校来了一位叫蒋玉生的新老师,一次采桑叶摔伤了脸,老师为“我”
治伤,从而了解了养蚕的事,蒋老师和我们养蚕网丝,后来老师被调走,三十多年后的
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碰到了蒋老师,“我”送
给老师一张丝片,老师感动得落了泪。
【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故事情节概括及分析人物的心理。结合“新老师自报姓名,
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可知第①空是新奇;结合“牵着我的胳膊走进他住的小房子,
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往我的脸上涂抹。我
感到伤口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暧”可知,第②空是老师为“我”治伤;结合“我
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来。
老师和我们,沉浸在喜悦的期待中”可知第③空是喜悦;结合“可没过多久,老师被调
走了”可知,第④空是老师被调走。
(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管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
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从“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可以
看出句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蚕儿抬起头摇摇摆摆吐丝网茧的样子,
表现了大家内心的欣喜。
(3)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
丝,”中“情丝”既指的是“我”和学生网的第一张丝片,同时“丝”也是“思”的谐音,
表达了对蒋老师的思念之情,也表明了“我”与学生结下的深厚情谊。
(4)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作用的理解。结构上:“蚕儿”贯穿全文,是写作的线索;内
容上:本文写的是老师,以蚕儿喻老师,意味深长;情感上:作者借蚕儿表达对像春蚕
吐丝一样默默奉献的老师的赞美,同时表达了“我”对“怎样做老师”的思考。
答案:
(1)①新奇;②老师为“我”治伤;③喜悦;④老师被调走。
(2)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蚕儿抬起头摇摇摆摆吐丝网茧的样子,表现了大家内心的
欣喜。
(3)①指的是“我”和学生网的第一张丝片;②“丝”与“思”谐音,有“我”与学生
结下的深厚情谊以及对蒋老师的思念之情。
(4)作为文章的行文线索,贯穿全文,以“蚕儿”喻老师,表现了老师的默默奉献精神,
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怎样做老师”的思考。
【点评】赏析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
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
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
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句子里
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
这三点是最常见的,要能够掌握住。
三、综合运用。(6分)
7.(3分)《朝花夕拾》的作者是鲁迅,除《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外,
请再写出2篇出自《朝花夕拾》的文章名:《范爱农》《二十四孝图》。
【分析】《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
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
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
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
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
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
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解答】答案:
鲁迅(周树人)《范爱农》《二十四孝图》(《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狗•猫•鼠》《琐
记》《无常》《父亲的病》)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体
裁、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民宿短租平台用户入住及退房流程管理协议
- 国际法律顾问团队派遣服务协议
- 专业美容美发技术培训与创业支持合同
- 互联网支付货币合规管理补充协议
- 艺术展览馆运营与管理委托合同
- 俄罗斯能源输送管道监理与维护补充协议
- 电力设施租赁补充协议(储能电站建设)
- 房产抵押贷款与互联网金融创新服务合同
- 快餐连锁品牌加盟及绿色有机食材供应协议
- 仓库租赁补充协议(含消防)
- 中国低空经济发展指数报告(2025版)
- 2025年乡村振兴战略相关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4-2025学年全国版图知识竞赛(小学组)考试题库(含答案)
- JJF1033-2023计量标准考核规范
- MOOC 营销管理-电子科技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语文五年级 【知识精讲】7.阅读(2)文言文阅读
- 社会心理学8-人际关系课件
- QC-R 596-2017高速铁路板式无砟轨道自密实混凝土高清-无水印
- 2023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复习必背)
- 邻补角、对顶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经典习题-一对一专用
- 常见病媒生物分类鉴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