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整理_第1页
2024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整理_第2页
2024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整理_第3页
2024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整理_第4页
2024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1.居民点的含义与分类:城镇与乡村型居民点的区别,城镇的不同规模居民点的含义:人们为共同生活和生产而聚集的定居场所,是人类社会空间结构的一种根本形式。居民点的分类:城镇型居民点和乡村型居民点2.城镇产生的原因;城镇开展的根本动因城市产生的主要原因: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与农牧业别离〕城市开展的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根底上的经济开展工业化不仅促进原有城镇的开展,而且导致新型城市的涌现。3.世界最早的城市;中国最早的城市及中国城市的特点古埃及的孟菲斯城〔又名白城〕商代的商王城〔现在郑州市区地下〕4.城市的含义及其四个界定标准现代城市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和行政管辖。城市可以理解为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城市规划根本术语标准?定义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1.人口规模标准、2.人口密度标准、3.行政区划的标准4.职业构成的标准5.城市的级别: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建制镇;15个副省级城市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副省级城市: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成都、西安、武汉、济南、青岛、南京、杭州、宁波、厦门、深圳、广州6.城市开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前工业社会时期:1.城市开展缓慢,延续时间很长;2.城市结构简单;3.城市主要功能是政治中心,而非经济中心;4.城市处于自发开展阶段,进行系统规划的很少。工业社会时期:1.城市的典型特征表现为城市数量、规模和经济总量的积累;2.城市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空间形态;3.城市开展带来负面影响的积累。后工业社会时期:1.城市化涉及整个世界,但各地区开展极不平衡;2.城市数量持续增多,城市规模空前膨胀;3.城市出现两极分化倾向,综合性中心城市和专业化城市大量出现;4.一些相邻城市连接组成巨型城市、城市群和城市带;5.城市与乡村有原来的别离和隔绝走向融合,城乡差距趋向缩小。7.城市化的含义及衡量城市化的指标城市化的内涵: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城市化是国家和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效劳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传统方式转变的过程衡量城市化的指标包括三个方面:城市数量、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通常情况下,我们用城市人口规模指标衡量城市化进程,即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城市化。8.城市化的三阶段理论〔反“S〞曲线理论〕:各阶段的临界点和特点城市化的历史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加速阶段和稳定阶段。城市化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一般在30%以下,农业人口占绝对优势,工业生产力水平较低,工业提供就业时机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需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城市化水平才能够到达30%。城市化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到达30%-70%之间时,城市工业根底雄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大批农业人口转为城市人口,城市化水平可在较短时间内突破50%,进而上升到70%。城市化稳定阶段:城市化水平超过70%后,农业现代化根本完成,农村人口相对稳定,城镇人口的增加渐趋缓慢甚至停滞,最终城镇人口比重稳定在90%以上的饱和状态,后期城市化不再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移,而是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9.中国城市化的开展及特点1.城市数量和城市总规模有较大增长,城市化开展成就巨大2.城市化开展过程曲折,阶段性特征明显3.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化和城镇开展根本上是合理、积极和有序的4.与世界城市相比,中国城市化仍然处于较低水平5.城市化水平的地域差异较为明显6.我国城市化水平的预测东部地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地区: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开展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特点总结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儒家礼制思想影响较大,强调中轴对称,但凸现人与自然和谐开展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在古代城市建设中得到表达,一些城市规划布局考虑地质、地理和地貌特点,城墙不一定方,轴线不一定直,自由外在的形式是富于哲理的内在联系。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渊源:空想社会主义者代表及其城市设想托马斯·莫尔的空想社会主义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罗伯特·欧文的新协和村傅立叶的法郎吉在空想社会主义的设想和理论学说中,蕴含着城市需要适应新的生活而变化,城市被看作一个社会经济范畴,显然比把城市和建筑看成造型艺术的观点更全面,更深刻。空想社会主义的一些理论成为“田园城市〞和“卫星城市〞等规划理论的渊源传统工业城市和现代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现代城市的问题(1)居住问题:面积狭小、价格昂贵、分布密集(2)交通问题:拥挤、距离长、耗时间(3)工业问题:环境污染(4)城市灾害:泥石流、塌方、洪涝(5)城市舒适度:绿色少,公共空间被挤占等(6)城市社会问题:分配不公,犯罪率上升等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规划思想及其城市设想代表作:1898年出版的?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规划思想:主张通过建设田园城市控制城市规模扩张,田园城市是兼有城市和乡村特点的新型城市结构形式。其特征是中心城市周围建设一圈较小的城镇——田园城市,形成一个城市群,霍华德称其为“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田园城市:城市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中央是公园,6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自内向外依次是公共建筑〔市政厅、音乐厅兼会堂、剧院、图书馆、医院等〕、商店和商品展览馆、住宅、林荫大道〔内侧是学校、儿童游戏场和教堂;外侧是花园式住宅〕,城市外围地区建工厂和仓库,再外围是永久性绿地,用于农牧业。在城市人口超过一定规模时,可在其不远处另建一座相同城市。柯布希埃的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及其城市设想代表作:1925年出版的?城市规划设计?规划思想:工业化思想带入城市规划,主张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提供充足的绿地;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城市拥挤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即大量高层建筑加上人车别离的高效率交通系统。现代城市的设想:城市中部是中心区,除公共设施外,40万人居住在24栋60层的高楼中,周围有大片绿地;外围是环形居住带,60万人居住在板式住宅中;最外围是居住200万人的花园住宅;三层道路系统——地下重型车、地面市内交通、高架快速交通;市区与郊区由地铁联系。柯布希埃与霍华德的城市规划思想的比较相同点: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等问题不同点: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主张城市分散开展;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理论奠基于社会改革理想。柯布希埃的现代城市设想主张城市集中开展,通过大城市的结构重组,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希望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索利亚.马塔“带形〞城市理论的规划思想背景:19世纪末的铁路交通大规模开展。规划思想:城市应该以大运量、宽阔和高速的轨道交通运输干线作为轴线,各种空间要素、工程管线和建设地带聚集在其两侧来营造。可以限制城市的宽度,而城市的长度可以无限延长,未来城市不再是分散在不同地区的点,而是由铁路和交通干道相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城市带。规划实践:斯大林格勒;哥本哈根的指状开展;巴黎的轴向延伸戈涅的工业城市理论规划思想代表作:1901年出版的?工业城市?规划思想:城市的开展应该遵循一定的秩序,主张城市各种功能按照其使用的需要进行组织和分区,理想城市的规模是35000人,城市内布置一些工业部门,如铁矿厂、炼钢厂、机械厂等。城市的其他地区与工业区由道路相连,沿道路展开。城市市中心布置公共建筑,市中心的两侧布置划分为几个片区的居住区,居住区与工业区有铁路总站相联系。格迪斯的区域规划思想代表作:1915年出版的?进化中的城市:城市规划运动和文明之研究导论?规划思想:城市不是封闭和孤立的,而是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城市规划应该是城市地区的规划,城市和乡村要纳入同一体系,使规划包括假设干个城市以及他们周围所影响的整个地区。城市规划要“先诊断后治疗〞,通过“调查——分析——规划〞的过程,制定科学的规划方案。卫星城镇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城市规划实践代表人物:恩维;惠依顿;沙里宁;荣格;哈罗规划思想:主张在大城市周围用绿地围起来,限制其开展,同时在绿地之外建立卫星城镇,设立工业企业,和大城市保持联系。卫星城镇从卧城——半独立城镇——完全独立的新城的开展演变过程中,规模趋向由小到大。规划实践:1912年巴黎郊区的“卧城〞方案;1918年郝尔辛基的半独立城镇;1928年伦敦规划的根本独立的卫星城;英国20世纪60年代的第三代卫星城〔独立的新城〕。有机疏散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城市规划思想代表人物:沙里宁;荣格规划思想:城市建设是长期缓慢的过程,城市病的根治需要从改变城市的结构和形态做起。城市的开展如同生物体,组成城市的“细胞〞之间要有足够的开展预留空间,防止类似“瘤〞的贫民窟的产生和蔓延。主张把城市划分成不同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区域内又可分为不同活动所使用的地段。应该把联系城市主要局部的快车道设在带状绿地系统中,高速交通集中在单独干线上,尽量防止穿越和干扰住宅区等需要安静的场所。邻里单位、小区规划和社区规划理论邻里单位:在较大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邻里单位〞是居住区的“细胞〞,其内部有小学等效劳居民的公共建筑及公用设施,内部和外部道路有分工,防止外部交通穿越“邻里单位〞。同时,同一“邻里单位〞安排不同阶层的居民居住。小区规划:小区是“邻里单位〞的开展,规模更大,趋向于以交通干道和其他自然或人工界线为界,小区内部道路系统与周围城市干道有明显划分,一般的生活效劳都可以在小区内得到解决。社区规划:20世纪60年代后,居住区规划不再仅仅局限于住宅和设施等物质环境,而是将居住区社会问题提高到重要位置,规划师的责任重心趋向多元化,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弱势群体。12.?雅典宪章?的产生背景及其主要内容?雅典宪章?〔1933年〕背景过程:1920年末,现代建筑运动走向高潮,1933年在希腊雅典召开的现代建筑国际会议上,提出现代建筑和建筑运动的根本思想和规那么,并通过雅典宪章。主要内容: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同时还就城市的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解决方案,还提出保存名胜古迹及历史建筑的思想。13.?马丘比丘宪章?的产生背景及其主要内容背景过程:1977年国际建筑师协会在秘鲁利马召开国际性学术会议,在古代文化遗址马丘比丘山上签署?马丘比丘宪章?。主要内容:成认和肯定?雅典宪章?的根底上,进行修改和新的开展。认为追求功能分区不能够牺牲城市的有机组织,要重视城市中人与人之间多方面的联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生活环境。同时,认为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过程,不仅要重视规划的编制,更要重视规划的实施。另外,?马丘比丘宪章?还就城市中的环境污染、历史遗产和文物保护等方面进行了阐述。14.?华沙宣言?的产生背景及其主要内容背景过程:1981年国际建筑师协会在华沙召开第十四届世界会议,会议通过?华沙宣言?,确定“建筑——工人——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要求建设开展与社会整体统一考虑。主要内容:强调一切的开展和建设都应该考虑人的开展,满足人的各种需求;继承了?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的合理内容,认为规划是一个动态过程;同时,?华沙宣言?强调城市规划过程中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另外,?华沙宣言?还要求“必须采取措施,防止环境继续恶化,并依照可以接受的公共卫生和福利标准,使环境恢复根本的完整〞。开展形势与挑战1.城市全球化2.空间市场化3.信息网络化4.全球城市化第三章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1.城市规划的概念及其具体工作内容城市规划的对象:城市土地使用为核心内容的城市空间系统。城市规划的含义: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和社会开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开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平安和公共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城市规划的任务:方案经济体制下,根据已有的国民经济方案和城市既定社会经济开展战略,确定城市性质和规模,落实国民经济方案工程,进行各项建设投资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市场经济体制下,是合理、有效、公正的创造有序的城市生活空间环境。城市规划的根本原那么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那么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那么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那么2.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1.城市规划是综合性工作2.城市规划是法治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3.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地方性4.城市规划是长期性和经常性工作5.城市规划具有实践性3.城市规划的层次城市规划的六个层次: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中心城区规划〕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城市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4.城镇体系的概念及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城镇体系: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开展上具有联系的城镇群体。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开展条件、性质、人口和城市化、开展方向和规模、开展与产业配置的时空关系、区域根底设施和社会设施、引导和控制城镇体系规划的四个层次:全国、省域、市域、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区域范围一般按照行政区划划定。城镇体系规划的期限一般是20年。5.中心城区规划的主要内容1.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职能和开展目标2.预测城市人口规模3.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4.确定村镇开展与控制的原那么和措施;确定需要开展、限制开展和不再保存的村庄,提出村镇建设控制标准5.安排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和其它用地6.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建设用地范围7.确定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提出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人口容量等〕8.确定市级和区级中心的位置和规模,提出主要的公共效劳设施的布局9.确定交通开展战略和城市公共交通的总体布局,落实公交优先政策,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10.确定绿地系统的开展目标及总体布局,划定各种功能绿地的保护范围〔绿线〕,划定河湖水面的保护范围〔蓝线〕,确定岸线使用原那么11.确定历史文化保护及地方传统特色保护的内容和要求,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紫线〕,确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范围;研究确定特色风貌保护重点区域及保护措施12.研究住房需求,确定住房政策、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布局;重点确定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住房等满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需求的居住用地布局及标准13.确定电信、供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环卫开展目标及重大设施总体布局14.确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提出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15.确定综合防灾与公共平安保障体系,提出防洪、消防、人防、抗震、地质灾害防护等规划原那么和建设方针16.划定旧区范围,确定旧区有机更新的原那么和方法,提出改善旧区生产、生活环境的标准和要求17.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原那么和建设方针18.确定空间开展时序,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政策建议6.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所谓强制性内容,是城市总体规划的必备内容,应当在图纸上有准确标明,在文本上有明确、标准的表述,并提出相应管理措施。1.城市规划区范围。

2.市域内应当控制开发的地域。3.城市建设用地。4.城市根底设施和公共效劳设施。5.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6.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7.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单位和审批权限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1〕国务院审批:直辖市、省和自治区、百万人口以上城市、国务院指定的城市的总体规划〔2〕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其他设市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3〕市人民政府审批:市管辖的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4〕县人民政府审批:其他建制镇的总体规划

城市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在向上级人民政府报请审批城市总体规划前,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第四章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1.城市产业分类:三次产业划分法、〔主导产业、配套产业和一般效劳性产业〕、〔根本经济部类产业和附属经济部类产业〕第一产业: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的产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其中主要是制造业和加工业第三产业:又叫效劳业2.城市规划区、城市建成区和郊区的概念城市规划区:城市建成区和城市开展史市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建成区:城市中根底设施和地面建筑物〔构筑物〕已经建成的区域,一般城市建筑连接成片的区域。城市建成区可以理解为城市行政区范围内实际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根本具备的地区。城市郊区:学术上定义城市郊区是与城市经济社会开展之间密切相关,相互依赖的尚未完全城市化的周边地区,因而郊区的范围是不断开展变化的。同时,城市研究、城市规划或城市管理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城市郊区的范围只能是以城市行政管辖范围为依据,在城市行政管辖范围内发生变化。3.城市用地的权属城市市区的土地属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4.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的自然环境条件分析包括哪几个方面及案例分析;1.城市环境形态是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2.自然环境关系到城市职能的发挥;3.自然环境关系到城市的空间形态;4.自然环境对城市工程的建设经济产生直接影响;5.除进行自然环境条件分析外,城市用地选择还要考虑哪些因素〔P206-211〕;1.水土流失与洪涝灾害;2.城市热岛效应3.地面沉降现象4.水质性缺水6.城市用地的十大类及其含义〔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的二级类〕;居住用地: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的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效劳设施用地。工业用地: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包括专用的铁路、码头和道路等用地,不包括露天矿用地,该用地应归为水域或其他用地类。仓储用地: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和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铁路、公路、管道运输、港口和机场等城市对外交通运输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道路、广场和停车场等用地。市政设施用地: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包括建筑物、构筑物及管道维修设施等用地。绿地: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公共绿地及生产防护绿地,不包括专用绿地、园地和林地特殊用地:军事、外事和保安等特殊性质的用地水域和其他土地:水域、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村镇建设用地7.城市建设用地中居住用地的比例和人均指标控制上下限;1)居住用地的比重按照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规定,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为20%~32%,可根据城市具体情况取值。(2)居住用地人均指标按照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规定,居住用地指标为人均18.0~28.0m2,并规定大中城市不得少于16.0m2/人。8.居住用地规划布置的三种形式及特点;集中布置:城市规模不大,有足够用地且在用地范围内无自然或人为障碍,可以成片紧凑地组织用地,采用集中布置方式。分散布置:城市用地受到地形等自然条件限制,或因城市的产业分布和道路交通设施的走向与网络的影响时,可采取分散布置。轴向布置:当城市用地以中心地区为核心,沿着多条由中心向外围放射的交通干线布置时,居住用地可采取轴向布置,依托交通干线,在适宜出行距离范围内,赋以一定组合形态,逐步延展。9.工业用地的分类及其在城市中的布置形式〔适用条件〕

工业用地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包括专用的铁路、码头和道路等用地。不包括露天矿用地,该用地应归入水域和其它用地(E)一类工业用地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根本无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如电子工业、缝纫工业、工艺品制造工业等用地二类工业用地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一定干乱和污染的工业用地,如食品工业、医药制造工业、纺织工业等用地三类工业用地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如采掘工业、冶金工业、大中型机械制造工业、化学工业、造纸工业制革工业、建材工业等用地工业在城市中的布置形式1.分散布置:用地不多,污染较小,运量不大的工业2.工业小区:用地不大,污染不严重,但有一定程度污染的工业3.工业区:占地面积大,运输量大,污染比较严重的工业4.工业卫星城镇:不宜摆放在城市市区内或市区附近的工业10.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位置关系〔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关系〕工业区与居住区的关系:不即不离的关系1.有方便的交通联系2.有必要的卫生隔离1.绝对位置关系:(1)相隔的距离2-3公里(2)消耗的时间半小时左右2.相对位置关系:具体布置形式(1)平行布置(2)垂直布置(3)独立布置(4)混合布置城市开敞空间和城市绿地的概念城市开敞空间:任何围合或是不围合的用地,其中没有建筑物,或者少于1/10的用地有建筑物,而剩余用地用作公园或娱乐场所,或者是堆放废弃物,或者不被利用的地域。城市绿地是用以栽植树木花草和布置配套设施,根本上由绿色植物所覆盖,并赋以一定的功能与用途的场地。12.城市绿地系统的四种形态构成1.点状绿地:是指集中成块的绿地,如大小不同规模的公园或块状绿地,或是一个绿化广场、一个儿童游戏场绿地等。2.带状绿地:是城市沿河岸、或街道、或景观通道等的绿色地带,也包括有在城市外缘、或工业地区侧边的防护林带。3.楔形绿地:是以自然的绿色空间楔入城区,便以居民接近自然,同时有利于城市与自然环境的融和,提高生态质量。楔形绿地最具特征的是,在一些城市由中心城区沿对外交通干线向外放射开展,亦即是城市用地沿多根开展轴铺展,而在轴与轴之间保存大片的自然空间,形成楔形绿地插入城区的布局形态。4.环状绿地:在城市内部或城市的外缘布置成环状的绿道或绿带,用以连接沿线的公园等绿地,或是以宽阔的绿环限制城市向外进一步蔓延和扩展等。第五章城乡区域规划1.区域的分类物质内容不同划分:自然区域、社会区域、经济区域内在结构特征不同划分:均质区、枢纽〔结节〕区区域功能和内在联系程度划分:坡度区、综合区域、总体区域2.区域规划的概念区域规划编制和审批暂行方法?定义的区域规划:在将被辟成新工业区和将要建设新工业城市的地区,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国民经济长远开展方案,对工业、动力、交通运输、电力设施、水利、农业、林业、居民点、建筑基地等建设和各项工程设施,进行全面规划,使一定区域内国民经济的各个组成局部之间和各工业企业之间有良好的协作配合,居民点的布置更加合理,各项工程的建设更有秩序。也有学者认为区域规划包括:区域开发规划、区域建设规划、区域开展规划。3.区域规划的几种新类型:国土规划、城市群规划、都市区规划4.城市群的概念城市群: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兴旺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开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第六章城市总体规划1.城市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区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开展规划等〕城市总体规划与区域规划区域规划主要是对区域内建设活动的空间统筹安排和协调。区域规划工作的内容很多,一般应由计委系统组织,而且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因工作周期很长,不可能经常性地开展。城市规划是由建设部门组织编制,在尚未进行区域规划的地方,城市规划前还必须进行城镇体系的规划,目前,城镇体系规划已经成为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组成局部,发挥着在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中间的纽带作用。城市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开展规划:一般包括城市根本状况、地位、优势、潜力和制约因素的分析,确立城市开展的战略目标,制定城市的开展规划及实现规划目标的主要政策和措施。全国、省、市都应该研究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规划除确定城市战略目标、城市开展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城市空间部署外,一般需要对经济社会开展的规划指标进行分析和预测。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战略性、宏观指导性、综合性和控制性的规划,是对一定地域范围内全部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做的总体和战略的安排和部署。2.城市职能的分类及城市开展战略的三定;以各级行政中心职能划分:首都、省会、地区中心城市、县城、片区中心乡镇等以经济职能划分:综合性中心城市、某种经济职能的城市〔工业、商贸、交通等〕以其他特殊职能划分:科教城市、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和休疗养城市、边贸城市、经济特区城市等三定:定城市开展性质,定城市开展规模,定城市开展方向。3.常见的城市人口规模预测方法及其适用条件1.增长率法2.相关分析法3.资源环境承载力预测法4.根底设施承载力预测法4.城市人口规模预测方案的选择要求方法选取须充分考虑城市的开展状况、人口结构特征、数据可得性及其有效性等;应选取两类以上不同方法分别进行预测,以提高预测的综合性和科学性;应通过采用不同方法、分类预测、对参数及自变量采用不同赋值、引用相关预测值等,获得多个预测方案。关于不同类型城市预测方案数目要求如下: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预测方案数应不少于20个;50万以上的大城市,预测方案数应不少于15个;20-50万的中等城市,预测方案数应不少于10个;20万以下城市、县城和镇,预测方案数应不少于8个。 5.城市人口根底数据的处理方法平滑处理,包括移动平均数法、指数平滑法等。6.城市用地规模预测时人均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如何选择;依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确定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调整幅度是指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比现状人均建设用地增加或减少的数值。首都和经济特区城市的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宜在第Ⅳ级内确定;当经济特区城市的开展用地偏紧时,可在第Ⅲ级内确定。遥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中地多人少的城市,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但不得大于150m2/人。7.城市功能、结构和形态的含义及其关系城市功能:城市功能是主导的、本质的,是城市开展的动力因素。城市四大根本功能是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城市是许多交织着的功能的高度集中,是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环境。城市结构:城市结构是城市功能活动的内在联系,是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及空间各组成局部的高度概括,是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抽象写照。城市结构是内涵的、抽象的,是城市构成的主体。城市形态:城市形态是表象的,是构成城市所表现的开展变化着的空间形式的特征,是一种复杂的经济、社会、文化现象和过程城市功能是城市开展的动力、城市结构是城市增长的活力、城市形态是城市形象的魅力。总体要求:强化城市综合功能——完善城市空间结构——创立完美空间形态8.城市总体布局的几种形态1.集中布局城市各项主要用地集中连片2.分散布局城市分为假设干块不连续的用地,每块之间被农田、山地、较宽的河流和铁路站场,大片森林所分隔。9.城市总体布局的原那么及布局内容原那么:1.立足区域,讲求整体2.集约紧凑,强化结构3.远近结合,弹性生长4.保护环境,突出特色1.城市开展方向确实定选择有利的自然条件尽量少占耕地农田保护自然和历史资源满足重大建设工程的要求要为城市合理布局和长远开展创造良好条件2.城市主要功能要素布局城市居住与生活系统的布局城市工业生产用地的布局城市公共设施系统的布局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布局城市绿地与开敞空间系统的布局3.城市整体结构的控制土地使用与交通系统的整合城市分区与组合关系城市中心体系与城市形态的关系各类保护地区与城市布局的关系空间资源配置的时序关系4.城市总体布局方案的比较多角度、多场景的方案比较多方案比较的内容自然条件与环境的适宜性工程条件的可行性城市布局的合理性经济上的可行性及社会本钱的比较10.城市总体布局方案择优或方案比较的内容〔案例分析〕第七章控制性详细规划1.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概念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对地块的用地使用控制和环境容量的控制、建筑建造控制和城市设计引导、市政工程设施和公共效劳设施的配套、以及交通活动控制和环境保护规定为主要内容,并针对不同地块、不同建设工程和不同开发过程,应用指标量化、条文规定、图那么标定等方式对各控制要素进行定量、定性、定位和定界的控制和引导。2.规定性控制指标的内容〔1〕用地面积:征地面积、代征地面积〔2〕用地边界:红线、蓝线、黄线、紫线、绿线等〔3〕用地性质〔4〕土地使用的兼容性〔5〕容积率:楼板面积率、建筑面积密度、混合容积率容积率与建筑面积计算方法的关系〔6〕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平均楼层的关系〔7〕绿地率:绿地的内涵,计算绿地率哪些包括在内,哪些不包括在内?〔8〕建筑限高:高度的内涵,如何确定〔9〕建筑后退:退线距离和退界距离〔10〕建筑间距:按照功能不同的间距分类〔11〕行为活动控制:交通活动的控制和环境保护的控制3.引导性控制指标的内容〔1〕建筑高度:从街道空间角度控制;高层建筑投影面积控制〔2〕建筑体量〔3〕建筑形式和色彩〔4〕建筑空间组合、建筑小品、居住人口密度、环境保护规定4.建设工程审批管理: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第八章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1.城市交通的分类1.按照空间分布不同对外的市际和城乡间的交通;城市范围内的市区与市郊间的交通2.按照运输方式不同轨道交通、道路交通、水上交通、空中交通、管道交通、电梯传送带3.按照组织方式不同公共交通、个体交通4.按照输送对象不同客运交通、货运交通2.现代城市交通开展的趋势特点:1.交通工具的高速、大型、远程化2.不同交通方式的结合驼背运输;集装箱运输;滚装船公铁两用车;人车双载列车;空中休息室;3.城市内外交通的延续和相互渗透4.高速干道系统、城市街道系统以及步行系统的别离〔1〕交通性道路与生活性道路;的别离〔2〕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的分级5.城市交通组织的立体化6.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组织3.城市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1.汽车增长速度快,自行车拥有量大2.道路建设严重滞后,道路面积拥有水平低,网络不健全3.公共交通日趋萎缩4.交通管理水平低下4.城市交通的交叉口类型城市道路交叉口:城市中两条以上不同方向的道路的相交处,同一平面上相交称平面交叉口〔简单交叉口、信号灯管制交叉口、环形交叉口〕,不同平面上相交,称立体交叉口〔别离式立体交叉口、完全互通式立体交叉口、局部互通式立体交叉口〕。5.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布置的根本要求。其中:城市内外交通的别离与衔接方式1.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根底上,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2.按照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城市内部交通与外部交通别离与衔接方式〔既要防止外部交通穿越干扰,又要内外联系通畅〕:一,公路立体穿越城市;二,公路绕过城市;三,外部不直接连接生活型道路和交通次干道;四,外部不直接连接生活型道路和交通次干道3.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4.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5.要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6.城市道路系统的组织形式及其特点1.方格网式道路系统适于地形平坦地区,有利于建筑的布置;平行方向有多条道路,平行交通分散灵巧,但对角线方向的交通联系不变,非直线系数大,而增加放射道路,又会产生复杂的交叉口和三角形街坊;交通穿越中心区2.环形放射式道路系统以广场组织城市,有利于市中心同外围市郊联系;环形干道有利于中心城区外的市区和郊区之间的联系;放射性干道易把外围交通引入市中心,环形干道促使城市呈同心圆向外扩展3.自由式道路系统因地制宜,不规那么布局,非直线系数较大;较易形成活泼和丰富的景观效果4.混合式道路系统方格网+环状放射式道路系统——是大城市在开展后期形成的较好的一种道路网形式;链式道路网——由1-2条主要交通干道作为纽带,串联较小范围的道路网而形成。7.城市路幅宽度及其特点道路宽度:路幅宽度和道路宽度路幅宽度:是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8.城市横断面的几种形式及其适用条件和特点一块板式:所有车辆在同一条车行道上双向行驶,适于道路红线较窄,非机动车不多的情形,一般设置四个车道即可满足交通量的需要;〔混合形式,车速较低,流量不大〕二块板式:中间有一条分割带将车行道分为单向行驶的两条车行道,中间是机动车道,两旁是非机动车道。可以减少对向机动车之间的相互干扰,适合双向交通量均匀且车速较快的情况。三块板式:两条隔离带将车行道分成3个局部,中间是机动车道,两旁是非机动车道。适用于道路红线宽度较大,机动车辆较多,且行车速度较快的情况。9.何谓效劳半径,停车场的效劳半径〔机动车和自行车〕停车场的效劳半径机动车公共停车场的效劳半径,在市中心地区不应大于200m;一般地区不应大于300m自行车公共停车场的效劳半径宜为50-l00m,并不得大于200m10.城市快速路规划布置的根本要求11.城市对外交通的主要形式及其特点铁路中间站的几种布置形式及其特点a在城市同侧布置城市与货场联系密切,铁路从城市边缘通过,防止切割城市,客站与货场布置在城市一侧,且货场接近工业和仓库区,客站位于居住用地的一侧。由于同侧布置对交通运输量有一定限制,适合于一定规模的小城市及一定规模的工业区。工业过多,专线增加,会影响正线通过能力。布置还要留有余地。b货站在对侧,客站与城市同侧工业货运量较大,同侧布置又受用地限制,必须客货对侧布置时,应将铁路运输量大而职工人数少的工业企业安排在货场同侧,城市市区主要局部仍布置在客站一边,同时选择好跨越铁路的交叉口,尽量减少铁路运输对城市交通运输的干扰c货站在对侧,客站与城市同侧工业货运量和职工人数都比较大,可采取城市市区主要局部设在货场同侧,而客运设在对侧。大量职工工作不必跨越铁路,而主要货源也在货场同侧,仅占人口较少的旅客上下火车时需要跨越铁路。港口的组成、其与工业布局的关系、岸线类型和分配原那么港口的组成:水域和陆域港口与工业的布局关系岛港:布置形式是以外围为港区,内部是工业以及生活居住等其他设施,即港区包围工业的方式,日本横滨的大黑岛属于此例。内港:布置与岛港相反,是以外部的工业用地包围中心的挖入式港池,形成工业包围港区的方式,日本鹿岛属于此例。岸线类型深水岸线水深≥10m可停泊万吨级以上船舶中深水岸线水深6~l0m可停泊0.3~0.5万吨级船舶浅水岸线水深<6m可停泊0.3万吨级以下船舶港口岸线的分配:总原那么是深水深用,浅水浅用,防止干扰,统一规划岸线分配原那么1.尽可能使需用岸线的单位各自选择自然条件最适宜的岸线段,同时又符合城市总体布局的要求,以获得最正确的使用效益。2.注意各区段之间的功能关系。对有污染、易爆、易燃的工厂、仓库、码头的布置,要考虑不危及航道、锚地、城市水源、游览区、疗养区、海滨浴场等水、陆域的平安和卫生要求。3.岸线是城市的珍贵资源,应节约岸线的使用,在总平面布置时尽量减少占用岸线长度。在填海造地等工程措施时,防止缩短岸线,争取增加岸线长度。4.岸线规划应理解为一个空间布局,包括岸线内外侧一定范围的水填与陆域,考虑到城市、港口的进一步开展,岸线分配时应留有余地。5.对岸线的开发、利用、改造,涉及城市的防汛、排碴、航运、水利、水产、农业排灌、河海动力平衡、泥沙运动、生态平衡等问题,应进行综合研究。公路交通与城市连接的根本形式1.常用方式:将过境交通引至城市外围通过,防止进入市区产生干扰,车站设在城市边缘的人口处,使入境的交通终止于此,不再进入市区;2.公路等级较高,而城市规模较小,公路以离开城区为宜,其与城镇的联结采用入城道路引入;3.一般大城市往往是公路的终点,入境的交通较多,采取城市局部交通干道与公路对外交通联结的方式,但应防止与城市交通密集的地区干扰;4.在更大规模的城市内,设有城市环路环绕于城市中心区外围,公路的过境交通可利用环路通过城市,而不必穿越市中心区;5.以公路组成城市的外环道路,兼作城市近郊工业区之间联系的交通性干道,可在外环内再设一环路,以较少交叉点引入内环,再进入城市道路系统;6.公路从城市功能分区之间通过,与城市不直接接触,而在一定的入口处与城市道路联结。航空港的位置选择要求1.净空限制要求2.噪音干扰影响3.用地条件4.通讯导航要求5.气象条件6.生态学影响7.在地区中的位置关系8.公用设施条件17.城市道路网的密度要求一般城市中心区道路网密度5-7KM/KM2,道路间距300-400m城市边缘可稀一些,道路网密度4-6KM/KM2,道路间距600-800m第九章城市工程系统规划1.城市水务系统组成及水务管理内容城市水务系统由城市供水系统、城市排水系统、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与管理、城市用水与节水管理、城市水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等五个子系统组成。城市水务管理具体包括:水平安保障;水资源供应;水环境改善;水经济建设;水文化建设;水生态修复2.城市用水分类和用水量预测方法城市用水分类: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市政用水、消防用水、其他用水常用的预测方法:人均综合指标法、单位用地指标法、年均增长法、城市开展增量法。3.城市水源种类和水源地选址要求〔p441〕城市水资源的种类:地下水;地表水;海水;微咸水;再生水;暴雨洪水等水源选址要求:a要有充分的水量,满足城市近期和远期开展要求,并综合考虑工农业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的总量及分配;b要有较好的水质,水质较好,处理过程简单,可降低本钱;c水源地选择要结合城市总体布局,与城市距离适当,既要防止远距离供水,又要便于水源地的保护;d城市布局比较分散时,可以选择多个水源供水。4.城市水源的卫生防护规定〔1〕地面水

取水点周围半径100M的水域内,严禁捕捞、停靠船只、游泳和从事可能污染水源的任何活动,并由供水单位设置明显的范围标志和严禁事项的告示牌。取水点上游1000m至下游100m的水域,不得排入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其沿岸防护范围内不得堆放废渣,不得设立有害化学物品仓库、堆栈或装卸垃圾、粪便和有毒物品的码头,不得使用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灌溉及施用持久性或剧毒的农药,不得从事放牧等有可能污染该段水域水质的活动。供生活饮用的水库和湖泊,应根据不同情况的需要,将取水点周围局部水域或整个水域及其沿岸划为卫生防护地带,并按上述要求执行。受潮汐影响的河流取水点上下游及其沿案防护范围,由供水单位会同卫生防疫站、环境卫生监测站根据具体情况研究确定。以河流为给水水源的集中式给水,由供水单位会同卫生、环境保护等部门,根据实际需要,可把取水点上游1000m以外的一定范围河段划为水源保护区,严格控制上游污染物排放量。排放污水时应符合TJ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和GB3838-83?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有关要求,以保证取水点的水质符合饮用水水源水质要求。水厂生产区的范围应明确划定并设立明显标志,在生产区外围不小于10m范围内不得设置生活居住区和修剪禽畜饲养场、渗水厕所、渗水坑,不得堆放垃圾、粪便、废渣或铺设污水渠道,应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和绿化。单独设立的泵站、沉淀池和清水池的外围不小于10M的区域内,其卫生要求与水厂生产区相同。〔2〕地下水取水构筑物的防护范围,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取水构筑物的形式和附近地区的卫生状况进行确定,其防护措施与地面水的水厂生产区要求相同。在单井或井群的影响半径范围内,不得使用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灌溉和施用持久性货剧毒的农药,不得修剪渗水厕所、渗水坑、堆放废渣或铺设污水渠道,并不得从事破坏深层土层的活动。如取水层在水井影响半径内不露出地面货取水层与地面水没有互相补充关系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较小的防护范围。取水构筑物的防护范围,影响半径的范围以及岩溶地区地下水的水源卫生防护,应由供水部门同规划设计、水文地质、卫生、环境保护等部门研究确定。在水厂生产区的范围内,应按地面水水厂生产区的要求执行。〔3〕分散式给水分散式给水水源的卫生防护地带,以地面水为水源时地面水水源防护规定;以地下水为水源时,水井周围30M的范围内,不得设置渗水厕所、渗水坑、粪坑、垃圾堆和废渣堆等污染源,并建立卫生检查制度。5.城市水厂的选址要求水厂生产区的范围应明确划定并设立明显标志,在生产区外围不小于10m范围内不得设置生活居住区和修剪禽畜饲养场、渗水厕所、渗水坑,不得堆放垃圾、粪便、废渣或铺设污水渠道,应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和绿化。6.城市给水管网的布置形式及其特点树枝状管网环状管网。7.城市排水分类、排水制度及其适用条件和特点城市排水分类: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城市排水体制分类:合流制〔直排式、截流式〕、分流制〔完全和不完全分流〕合流制排水系统规划〔1〕特点: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雨水同一个管道〔2〕适用条件雨水稀少;水源多,水量充分管渠设置位置受限;污水在中途不需泵站提升;卫生要求特别的地区,污水和雨水都要处理。合流制排水系统规划〔2〕直排式合流制的改造合流制变分流制;白流合流制,修建截流干管8.城市污水处理厂的选址要求书P4489.什么是分质给水,何谓中水;分质给水系统是根据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消防用水对水质的不同要求,取水构筑物从同一水源或不同水源取水,经过不同程度净化过程,用不同的管道,分别将不同水质的水供应不同用户的系统称为分质给水系统。中水:10.各类管线敷设产生矛盾时,避让根本原那么(1)压力管让自流管;(2)管径小的让管径大的;(3)易弯曲的让不易弯曲的;(4)临时性的让永久性的;(5)工程量小的让工程量大的;(6)新建的让现有的;(7)检修次数少的、方便的,让检修次数多的、不方便的。11.各类管线共沟敷设应注意的问题(1)热力管不应与电力、通信电缆和压力管道共沟;(2)排水管道应布置在沟底,但高于有腐蚀性介质的管道;(3)有腐蚀性介质的管道标高应低于沟内其他管线;(4)火灾危险性液体,液化石油气、可燃气体、毒性气体和液体以及腐蚀性介质管道不应共沟敷设,并严禁与消防水管共沟敷设;(5)有困难产生相互影响的管线,不应共沟敷设;12.详细规划阶段竖向规划的两种方法及其特点〔p481-482〕1.等高线法初步确定居住小区四周的红线标高,内部车行道、房屋四角的设计标高,进而连接成大片地形的设计等高线,做出设计等高线,设计等高线全部标出后,估算一下土方平衡,用纵横断面法,检查竖向规划的经济合理性。2.高程箭头法根据竖向规划设计原那么,确定出区内各种建筑物、构筑物的地面标高,道路交叉点、变坡点的标高以及区内地下控制点的标高,将这些点的标高注在居住区竖向规划图上,并以箭头表示区内各种类用地的排水方向。第十章城市居住区规划1.居住区规划组织形式的演变里坊制——规模较小,功能单一,封闭式管理街巷制——住宅、商店、作坊混杂布置四合院——以胡同划分成长条形地段邻里单位〔禁止穿越、设置小学、公共活动中心等〕扩大街坊〔轴线对称、周边布置〕居住小区、新村居住区、居住综合区2.居住区规划的编制内容1.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包括改建范围);2.确定规模,即确定人口数量(或/及户数)和用地的大小;3.拟定居住建筑类型、数量、层数、布置方式;4.拟定公共效劳设施(包括允许设置的生产性建筑)的内容、规模、数量、标准、分布和布置方式;5.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对外出入口位置,泊车量和停泊方式;6.拟定绿地、活动、休憩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7.拟定有关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8.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3.居住区规划等级结构: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分级控制规模〕规模指标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户数〔户〕10000-150002000-4000300-700人口〔人〕30000-500007000-150001000-30004.居住区用地组成及其含义住宅用地——指居住建筑基底占有的用地及其前后左右附近必要留出的一些空地,其中包括通向居住建筑人口的小路、宅旁绿地和杂务院等;公共效劳设施用地——指居住区各类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建筑物基底占有的用地及其周围的专用地,包括专用地中的通路、场地和绿地等;道路用地——指居住区范围内的不属于上两项内道路的路面以及小广场、泊车场、回车场等;公共绿地——居住区公园、小游园、运动场、林荫道、小块绿地、成年人休息和儿童活动场地等。6.住宅的类型:低层、多层、中高层、高层;独院式、并联式、联排式;梯间式、走廊式、点式、其他〔台阶、跃层、错层、复式〕;塔式、板式〔组合式、走廊式〕书!7.住宅间距确实定:正面间距、侧向间距住宅的合理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根底,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震、管线埋设、视觉卫生等要求。1.住宅正面间距〔1〕标准日照间距标准日照间距是指当地正南向住宅满足日照标准的正面间距。日照间距系数:a=L/HL——日照标准间距H——前排建筑屋檐标高至后排建筑底层窗台标高之高差〔2〕不同方位日照标准间距L′=L×bL′——不同方位住宅日照间距L——正南方向住宅日照间距b——不同方位日照间距折算系数2.住宅侧面间距山墙无窗户,可按照防火距离确定侧面间距;山墙有窗户,可根据情况适当加大侧面间距,防止视线干扰;住宅侧面间距一般应符合下述规定〔1〕条式住宅,多层之间不宜小于6米;高层与各种层数住宅之间不宜小于13米;〔2〕高层塔式住宅、多层和中高层点式住宅与侧面有窗户的各种层数住宅之间应考虑视觉卫生因素,适当加大间距。8.住宅朝向的考虑因素及其与风向入射角的关系住宅朝向与日照时间、太阳辐射强度、常年主导风向以及地形因素有关。当建筑物的受风面与主导风向成一定角度布置时,可以防止较大的蜗旋和气流不畅的问题,一般保持风向入射角〔风向与受风面法线的夹角〕在30-60度之间时,气流能够较顺利的导入建筑间距内,从各排迎风面进风。5.居住区规划设计时的地形分析内容:高程、坡度、坡向、排水,了解各分析因素对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影响〔1〕高程分析按照相同的等高距,将等高线以递增〔或递减〕方向分成假设干组,以不同符号或颜色区分,以显示基地高程变化情况,最大高程和最低高程部位及其高程差。〔2〕坡度分析按照坡度布置建筑和道路,可以节约土石方。尽量平行等高线或与等高线斜交;可进行建筑的错跌处理,增加建筑层数;3〕坡向分析最正确坡向,南坡向;较差坡向,北坡向;东坡向:适中;西坡向:炎热地区注意西晒,寒冷地区优于北坡向;〔4〕排水分析做出地面分水线和集水线,分析地面水流向,作为区内地面排水和管线埋设的依据。9.住宅规划设计中的噪音防治〔1〕选址与规划新区建设,合理考虑功能分区;旧城改建,适当进行用地调整;住宅区建筑群与主要干道的关系:垂直式、平形式、混合式〔2〕隔声屏障声音屏障:采用吸声材料和隔音材料制造出来的特殊结构,设置在噪声源与接收点之间,组织噪声直接传播到接受点的降噪设备。声屏设计涉及到声学设计、结构设计和景观设计。〔3〕绿化减弱噪音利用植物枝叶对声波产生吸收作用。乔木与灌木结合,具有足够宽度和密度;树种的选择;〔4〕路堑降噪路堑作为天然屏障,利用场地地形高差,一般将车行道布置在较低位置,建筑物布置在较高位置,利用台地高差,限制车行道的车流噪音扩散。路堑高差不能满足降噪要求时,可以配合绿化提高降噪能力。〔5〕行政管理措施a对居住区中难以治理的固定噪声源予以搬迁;b限制过境车辆穿越市区或居住区;c在市内禁止或控制汽车鸣笛;d在主要道路适当限制车流量和车速;e增加立交道路,减少车辆的停车和加速次数;f加强施工噪音的管制,并限时作业;G在居住区禁止乱用室外播送高音喇叭,对社区热身舞蹈播送噪音予以限制;H对居住区附近的集贸市场、摊贩、小商店、小饭店、卡拉OK厅、歌舞厅等,在其选址经营和噪声控制方面应有相应管理措施;10.住宅常见的集中平面布置形式及空间构图手法〔1〕行列式布置住宅建筑按一定朝向和合理间距成排布置,能使绝大多数居室获得良好的日照和通风,但如果处理不好,会造成单调、呆板的感觉,容易产生穿越交通的干扰。为了防止以上缺点,在规划布置时常采用山墙错落、单元错开拼接以及用矮墙分隔等手法。〔2〕周边式布置建筑沿街坊或院落周边布置,形成较封闭的院落空间,便于组织公共绿化休息园地,对于寒冷及多风沙地区,可阻挡风沙及减少院内积雪,同时还有利于节约用地,提高居住建筑面积密度。但是会有一局部住宅朝向较差,很难适应湿热地区,有的还采用转角建筑单元,使结构、施工较为复杂,不利于抗震,造价也会增加,对于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还会造成较大的土石方工程。〔3〕点群式布置点群式住宅建筑布局包括低层独院式住宅、多层点式及高层塔式住宅布局。点群式住宅能够自成组团或围绕组团形成有规律的或自由布置的中心建筑、公共绿地、水面等。点群式布置方式日照和通风条件较好高,布置灵巧,对地形的适应能力强,可利用边角余地,运用得当可丰富建筑群体空间,形成较为鲜明的特征。但处理不当,易造成建筑识别性较差,视线干扰大,外墙过多等问题。〔4〕混合式布置是行列布置和周边布置的结合形式,最常见的往往以行列式为主以少量住宅或公共建筑沿道路或院落周边布置,以形成半开敞式院落。〔5〕自由式布置建筑结合地形、在照顾日照,通风等要求的前提下,成组自由灵巧地布置。11.住宅群体常见的集中组合方式1〕成组团组合方式2〕成街坊组合方式3〕整体式组合方式12.住宅规划设计中的节约用地方式2.合理利用住宅间用地——住宅与公共建筑组合、空间的借用、少量住宅东西向布置、上下层住宅混合布置3.利用地下空间和采用高架平台。13.居住区公共效劳设施分类1〕按照使用性质教育类、医疗卫生类、文化体育类、商业效劳类、金融邮电类社区效劳类、市政公用类、行政管理及其他类〔2〕按照使用频率划分每日和日常使用的;必要而非经常使用的;3〕按照配件层次分类基层生活效劳设施;根本生活效劳设施;整套完善的生活效劳设施;14.居住区公共效劳设施配件工程和配件规模的要求1〕居住区公共效劳设施的配建工程以人口规模级别对应配建配套公共设施工程,高一级含低一级工程;人口规模界于两个级别之间的,应酌情选配高一级的工程;根据现状条件和基地周围现有设施状况可酌情增减工程;考虑当前和预测未来,留有余地;〔2〕居住区公共效劳设施的配建规模以每千居民所需的各项公共效劳设施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作控制指标;居住区人口界于两级人口规模之间时,配套设施面积采用插入法计算;按照三级规模控制时,上级指标覆盖下级指标;可根据规划布局形式和周边设施条件,对配建工程进行合理归并、调整,但不应少于居住人口规模对应的配建工程与千人总指标;15.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和居住组团级公共效劳设施的效劳半径及其包括的工程;各级公共效劳设施的合理效劳半径是居住区级800-1000米居住小区级400-500米居住组团级150-200米公共效劳设施的规划布置方式根本可分为两种:两级布置或三级布置第一级〔居住区级〕:主要包括文化活动中心、医院、街道办、派出所、中学、运动场、综合百货店、市场、药店、书店、餐饮、银行、电信等为全区居民效劳的机构;第二级〔居住小区级〕:主要包括幼托、小学、卫生站、综合食品店、餐饮、储蓄所、邮政所、物业管理、会所等;第三级〔居住组团级〕:主要包括托儿所、居委会、便民店、健身设施、垃圾收集点等。居住区公共效劳设施规划布置的三种形式及其特点〔沿街线状布置、独立地段集中布置、沿街和成片集中布置结合〕居住区道路按照功能不同的分类及等级的划分〔居住区级、小区级、组团级、宅前小路〕第一级居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主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外交通的联系,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m。车行道宽度不应小于9m,如需通行公共交通时,应增至10-14m,人行道宽度为2~4m不等;第二级居住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的交通联系。道路红线宽度一般10-14m,车行道宽度6-8m,人行道宽1.5-2m;第三级住宅组团级道路:是居住区内的支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交通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4-6m;第四级宅间小路: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的小路,一般宽度不小于2.6m。此外,居住区内还可有专供步行的林荫步道,其宽度根据规划设计要求而定。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根本要求〔1〕出入口;至少2个出口,连接2个方向,消防通道、人行通道〔2〕道路交角;不宜小于75度,否那么设置平曲线弯道〔3〕考虑消防与救护,维护治安,防止人车相互干扰;〔4〕无障碍设计;满足轮椅和盲人出行的需要,宽度,纵坡〔5〕行车视线;尽端式道路长度不宜大于120m,设置回车场地12m×12m〔6〕坡度;坡度大于8%设置梯步,并配自行车坡道〔7〕防滑,防震〔8〕与建筑间距〔9〕考虑小汽车和单位通勤车的停放;〔10〕日照、通风与地下管线;〔11〕临街布置,出入口;防止直接开向城市道路和居住区级道路〔12〕改造与保护;居住区道路系统的根本形式〔人车分行、人车混行、分行与混行结合p527-528〕居住区道路的横断面设计形式〔1〕居住区道路20-30米;较大居住区宜采用一块板或三块板式;〔2〕居住小区道路不小于14米或10米,多采用一块板式〔3〕组团级道路不小于10米或8米,入口处有明显标志;〔4〕宅间小路3米为宜,满足步行需求21.居住区绿地的组成居住区住宅建筑密度、容积率、平均层数、建筑面积等技术经济指标的计算见PPT实例!!第6章经济与产业1.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库茨涅兹在继承配第和克拉克等人研究成果的根底上,仔细地分析了各国的历史资料,并利用现代经济统计体系,对产业结构变动和经济开展的关系进行了较彻底的考察。库兹涅兹发现,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化呈现出一下特点:1、伴随着现代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即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工业比重增加;在工业内部明显存在着由非耐用消费品向耐用消费品、有消费资料生产向生产资料生产的转移趋势。2、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且下降速度低于农产品比重的下降速度。工业的劳动力有所增加,但工业劳动力增长率低于工业生产增长率,因为工业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其所占比重扩大了。效劳业的劳动力明显增加;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规模也不断扩大。3、在资本结构中,农业资本比例下降,工业与效劳业资本比例增加。4、伴随上述变化,农业由小规模分散经营向大规模专业化生产过渡;同时,工业与效劳业企业由小规模业主制企业向大规模法人制企业开展。5、在工业内部,各产业的雇佣率〔从事生产的就业者分为业主、家庭从业者与雇佣者三类,雇用人数与总就业人数之比即为雇佣率〕与附加值率同时增长,而采掘业的比重下降。6、在效劳业中商业的比重上升;家庭效劳业比重降低;个人效劳业、专门效劳业和政府效劳业的比重提高。7、生产技术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变化起很大的作用。8、上述变动引发产业与产业间、工种间、区域间的劳动力转移,并且导致人口的城镇化转移。2.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那么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对工业化问题进行了许多富有开创性的研究,提出了被称为“霍夫曼工业化法那么〞的工业化阶段理论。他根据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的比例———即霍夫曼指数,把工业划分为四个开展阶段:1、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在制造业中占统治地位,资本物品工业不兴旺,霍夫曼指数为5左右;2、第二阶段,资本物品工业的增长速度高于消费资料工业,但消费资料工业在制造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仍大于资本物品工业比重,即霍夫曼指数为2.5左右;3、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与资本物品工业比重大致相同,霍夫曼指数约为1;4、第四阶段,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