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民本与传承-中国古代的文化交流与传播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1页
专题三 民本与传承-中国古代的文化交流与传播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2页
专题三 民本与传承-中国古代的文化交流与传播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3页
专题三 民本与传承-中国古代的文化交流与传播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4页
专题三 民本与传承-中国古代的文化交流与传播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三民本与传承——中国古代的

文化交流与传播1.殷、周之际社会转型下的周公思想考向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2.先秦儒学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仁爱思想孔子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强调整体意识儒家强调国家、社会和民族利益提倡人伦价值孔子强调“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强调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及义务注重社会秩序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复礼”“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注重道德修养追求精神境界:“至善”成为儒家最高的道德境界。追求理想人格:“圣人”成为最完善的理想人格强调修养践履的重要性儒家认为修身躬行是提高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强调关注现实政治,具有理性精神3.唐宋时期思想文化的变革重建儒学信仰体系批判汉代儒学谶纬,回归先秦儒学,重建孔孟之道理学的哲学化与世俗化理学受到了佛、道思想的深刻影响,是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内核,吸纳佛、道思辨哲学、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等理论及精神修养方法,而最终形成的思辨哲学形态,同时其又是有着极为现实的纲常伦理内容的哲学体系市井文化的兴起文化重心下移,由贵族文化向庶民文化(市民阶层)转变;文学上从雅到俗;书法上从碑书为主到帖书为主;绘画上从宗教政治题材为主到风俗画兴盛科技发展的高峰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的应用及火药配方的改进和完善,为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教育普及科举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书院盛行;教育普及,推动科教事业的发展4.宋代理学兴起的社会因素 (1)两宋时期,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统治者对统治思想进行调整,以适应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 (2)魏晋以来,佛教、道教的迅速传播,一方面使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危机,另一方面三教日趋融合,也使儒学吸收佛、道有益的成分,发展为更为理性化、思辨化的新的儒学体系。 (3)宋代的“重文”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激励了学者们积极关注国计民生的热情。

(4)唐末五代十国以来,社会风气败坏,为了改变这种社会颓风,君主极力倡导重视气节的理学。

(5)宋代私人讲学之风的极盛和科举制的完善,培养了一大批重视经义研究和道德教育的儒家学者。

(6)宋代科技取得巨大成就,特别是印刷术的进步,不仅激发了人们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深入思考,也为理学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5.古代儒家思想演变的趋势和特征 (1)从儒学的发展条件来看,它具有适应小农经济需要的特点。为适应小农经济生活顺利展开的需要,儒学对社会个体逐利的合理性持肯定的态度,又对协调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的规则作了明确界定。 (2)从儒学的核心内容来看,它具有哲理化与神学化双重趋向的特点。儒学主要是一种“人学”或“人本哲学”,因此,人的问题特别是人性、心性问题,必然成为儒学探讨的核心内容。 (3)从儒学的社会功能来看,它具有既维护又制约封建专制制度的特点。儒学是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因而其需要维护封建专制制度,但儒学人本思想的特质又使其对封建专制制度有一定的制约。1.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考向2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艺成就2.社会生活与文学艺术的发展3.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宋代社会风尚 (1)宋代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社会的世俗化、文化的平民化,教育由贵族通向平民,艺术由殿堂走向民间。 (2)宋代士大夫的审美兴趣呈现出多样化、精致化及世俗化、休闲化的特点。艺术与生活的充分接近与融合逐渐成为宋代的审美风尚。 (3)政治环境的宽松,商业城市的崛起,市民阶层的形成,人本追求的凸显,使宋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早体现较为成熟的休闲特征的时代。 (4)宋代文化具有兼容精神、创新思想、经世理念、理性态度、民族意识、平等观念等时代特点,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不仅在当时中国境内诸政权以及东亚文化圈中发挥了主导文化的作用,还对宋代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和世界文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全面认识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的各种载体 (1)文字。自从秦朝书同文以后,汉字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虽书写方式有变化,但是字形基本没改变,使我们阅读古代典籍基本没有障碍,这有利于文化的传承。 (2)语言。各朝代语言类型虽然有所不同,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新中国普通话的推广使语言交流更加方便,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3)服饰。服饰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4)书籍。书籍在传承文化方面作用重大,只要文字语言传承不断,就能发挥功效。考向3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保护1.全面认识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的各种载体(5)建筑。建筑也是区别不同文化的典型特征。我们从存在的历史古建筑中能够直观地品味那个年代的精神风貌,看到辉煌灿烂的文化。现代博物馆、博物院等同样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6)教育。中国文化自古重视教育,尤其是科举制度施行以来,教育成了文化传承最重要的渠道。(7)文化活动。重大文化活动是凝聚民心,提升国家荣誉感最有效的方式。春节、端午、重阳、元宵、中秋等节日担负着传承文化的历史使命。2.宋代书院教育兴盛的特点及影响 (1)主要特点 ①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书院的经费,不仅得到官府的资助,也依靠民间自己筹集,主要靠学田供给。

②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宋代书院的最高首脑称为山长、洞主或洞长。山长既是主要的教学者,又是最高的管理者,并且往往都由著名的学者来担任。 ③书院实行开放式的教学和研究。求学者不受地域、学派的限制,均可前来听讲、求教。 ④书院的教学注重启发引导,提倡切磋讨论,讲究身心涵养。书院教学除参加学术活动和教师必要的讲授外,主要是学生自学,所以书院都重视对学生的读书指导。(2)历史影响①扩大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类型,起到了弥补官学不足的作用。②提倡自由讲学,注重讨论,学术风气浓厚,开辟了新的学风,成为推动教育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动力。③在办学和管理领域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措施,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维系民族团结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把握并协调好各民族的利益关系。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调节天人关系的行为准则。面对当今世界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污水横流、雾霾肆虐等恶果,必须重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处理天人关系方面的时代价值。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安邦济世的思想之源,对今天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借鉴。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转型中发挥着重建社会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突出作用。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义利观和诚实守信的价值观有助于加强市场主体的道德修养,培养良性的市场经济契约精神。4.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价值 (1)中华文化所蕴含的自然人文精神,为当今世界人们解决自然和社会问题提供了智慧。当今人类正在遭受干旱加剧、气候变暖等环境恶化问题的困扰,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众多正确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精髓,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 (2)中华文化主张的国家交往艺术是构筑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