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单文本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大题训练(新高考)(解析版)_第1页
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单文本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大题训练(新高考)(解析版)_第2页
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单文本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大题训练(新高考)(解析版)_第3页
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单文本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大题训练(新高考)(解析版)_第4页
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单文本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大题训练(新高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2文学类单文本文本阅读

题型简介

新高考近年来对文学类文本的考查主要是小说,分为单文本和双文本两种考查形式。分值由13分增至

16分,由2个客现题,2个主观题构成。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

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反映社会生活是小说的主题。因此小说的文体特征由这样几个关键词构成:人物、

情节、环境与主题。高考小说阅读的俞题也是便!绕这几个关键问通行的。

综观高考小说命题,均是紧紧围绕“情节”"人物””环境””主题”来命题的。因此,在解答小说阅

读题时,有意识、巧妙地关注这4大命题点至关重要。切实把握好4大命题点,以提高答题的效率。

典例在线

(2023春•湖南•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乌龟市的火会面

曾颖

①距我家一里远,有条小街,叫五桂寺,是县城西面几个乡入城路的汇聚口,异常热闹。此地是否原

有一座长着5棵桂花树的寺庙,已不可考,乡人更喜欢叫它“乌龟市

②乌龟市曾有一个供销社门市部,油盐酱醋、五金百货,甚至还有些玩具和小人书,那里是我童年时

最向往的地方。但因为没有钱,只能隔着玻璃,眼巴巴地在脑子里想象自己已攒够了钱,从营业员手中接

过小人书或飞行棋……

③除了这些,我最喜欢的,就是供销社综合食堂。相比于橱窗里隔着玻璃的梦想,这里的东西更直观

也更实在,还能闻到香气,眼睛、鼻子甚至耳朵,都能“打上牙祭二

④食堂没有菜谱,墙上一个小黑板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当日采购员买来的菜食,能做出来的无非就是回

锅肉、粉蒸肉、红烧肉、麻婆豆腐之类的。

⑤食堂门口有3个摊儿,一个卖蒸菜,一个卖烧饼,一个卖炒面,都由一个红鼻子大叔掌管著。大叔

先前在城隍庙夜市摆摊卖燎面,后来不许私人摆摊了,他便被供销社连摊儿带人招了进去,虽然收入大不

如前,但风不吹雨不淋,卖多卖少没人唠叨、也乐得清闲,虽表面上看照看的是3桩生意,但干的活儿却

并不比先前单干时多。蒸笼里常常无肉可蒸,烧饼摊儿除了冬至节前一晚会稍忙一点儿外,其他时间还算

清闲。那时,搞来羊肉是件难事,但怀旧的人家,在棒子骨汤里撒几根香菜,也要冒充一下羊肉汤过过瘾;

而烧饼,却是这模仿秀中必不可少且唯一正宗的演员。

⑥所以,红鼻子大叔主要照看的,还是他最擅长的燎面。他也因此成为我最喜欢的人物,在我心目中,

他的地位不亚于东门糕饼店做糖的黑鼻子大叔。

⑦常有人说“这人长得像喝醉了一样",我觉得就是在说红鼻子大叔。即使不喝酒,他的脸上也自带几

分解意。膨胀的大鼻子挤压着两颗惺恼的眼睛,像极了偷喝了醪糟的肥猫。他的头一年四季都油光程亮,

两只耳朵像刚吵了架的夫妻,谁也不理谁地别向相反的方向。一条曾经可能是白色的灰色围腰像勒在气球

上一般,绑在他一直没停止膨胀的腰上,如同一个肚兜一只需往他怀里塞进去一条大鲤鱼,他便是个老年

版的大阿福。

⑧比阿福形象更精彩的,是他做燎面的技术。有一个暑假,在长长的五十几天里,我几乎天天跑到食

堂门口,看他把敲得梆梆响的响皮,炸成金黄的黄叶,然后切成细条,放进翻滚的骨汤里,放面,放海带

丝和萝卜丝,再往里一大勺一大勺地放盐、味精以及芙粉水,舀起来一拉成线,在空中划一道妖姨的弧,

然后倒入炸好的肉丸子,等有人来买时,用粗瓷海碗盛了,再撒上几颗青白鲜亮的葱花,热气袅袅,魅惑

无比。然后满意地用勺子在锅边敲两下勺,像是给这套完美的表演,画一个句号。

⑨蛤面的售价一毛二,这虽是穷乡里一个壮劳力一天的工钱,但馀面里又有酥肉又有圆子还有海带丝

萝卜丝和面,吃完了还可以饶上半碗汤,香喷喷热乎乎软绵绵地滑入久不见荤腥的肚子,那份美劲儿,就

甭提了。即使再贫困再抠门的赶场人,从此路过,也忍不住停下脚来,从裤腰上解下钱袋抖搂抖搂挖出几

张票子,捋直了,小心放到案板上,然后眼巴巴地看红鼻子大叔的一套舀面表演,两声勺响,颤巍巍端起,

一喝一大口,然后长长地伸出舌头,吐出一口热气,烫得再凶也舍不得吐。

⑩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激动地吞下自己口中丰茂的水分,捏捏空空的口袋,或把摊子前随意一个中

老年妇女,想成妈妈或外婆,想象她们掏出钱来,买下一碗,满眼幸福地看我狼吞虎咽,然后乐呵呵地喝

下碗中剩下的一小口汤....

⑪这跟砸图书馆柜台的玻璃一样,只是恍惚的幻想。

⑫多数时候,我都能战胜这份狂想,瘪瘪地离开。直至有一天,我看到一个乡下人从背篓里的红布里,

抓出两把米,“哗哗”放到秆盘上,红鼻子大叔拎起来看了看,倒进身后的缸里,拿起面勺,在炒面锅里给

他舀了大大的一碗。我脑中一个小铃铛,“叮”地响了一声。

⑬米是最硬的硬通货!我怎么忘了这茬儿?

刨当即溜回家里,从米缸里抓出几把米,用手帕包了,老鼠过街一样倚着墙脚,溜回蛤面摊前,感

觉前后左右,都是眼睛……

⑱工鼻子大叔倒没什么反应,照样拎起秤盘,掂了掂,然后舀了一大碗燎面给我,看我狼吞虎咽地吃

完,还意犹未尽地舔了舔碗边,蹲下身来,把我刚才拿来的小米包,放在我的手中,说:“孩子,你记着,

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犹如水推沙。人不能被自己的嘴指使了!”

⑯他的话音不重,但却像山一样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捧起那袋米像捧着一团烧红的炭,烧熟的虾米

一般满身通红羞愧而弯曲地离开。

⑰邛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偷家里的米。

⑱也可能是我这辈子,最后一次不问而取。

⑲这也许是乌龟市上那碗玲面,给我最大的营养,由胃入心,滋养一生。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2年12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是以“我”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和感受环境、人事,展开故事的。虽然视角有限,但孩子真切而

细腻的观感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B.小说对红鼻子大叔的外貌、言行和“我”的行为都有生动的描写。少作直接的心理描写,而以言行描写

来反映人物心理是本篇的描写特点。

C.红鼻子大叔是作者重点刻画的人物,他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小说的主旨;“我”的变化和成长也烘托出红

鼻子大叔的人性之美。

D.“供销社门市部”供销社食堂”和“后来私人不许摆摊了”这些名称和叙述,暗示了故事发生的年代和

当时的社会现状,笔墨很精简。

2.关于小说语言的赏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讲叙时用词鲜活,常常使用比喻,使通篇的语言生动凝练。而随着叙述内容的不同,语言时而深情,

时而幽默,时而庄重,又呈现出一种变化之美。

B.“两只耳朵像刚吵了架的夫妻,谁也不理谁地别向相反的方向”与“长着一对招风耳朵”相比,前者描

写更生动传神,人物更有喜感。

C∙作者用“抖搂抖搂挖出“捋直“小心”“眼巴巴”等词状写乡人买炒面时的动作和神态,写活了农民虽

然贫穷吝啬但无法抵御烧面诱惑时的情形。。

D.当“我”看到有人用米换面时,“我脑中一个小铃铛,'叮’地响了一声。”作者用生动又充满童稚的语

言写活了“我”的猛然灵机一动。

3.小说结尾说:“这也许是乌龟市上那碗烧面,给我最大的营养,由胃入心,滋养一生。”红鼻子大叔的那

碗夕会面,又给了我们哪些营养?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4.小小说因为篇幅有限,所以用笔极简,但本文情节动态展开从第⑪段才开始,这是为什么?

【答案】1.B

2.C

3.大叔通过这碗面,给我们的也是精神上的营养。①“人不能被自己的嘴指使了!”它教会我们自律,抵

御声色味等等感官上的诱惑;②大叔“没什么反应……舀了一大碗火会面给我”,它教育我们善待一个孩子,

解他的欲求,包容他的弱点,呵护他的自尊。③它教会我们要用适当的言行,去唤醒一个孩子的良知,让

他自觉矫正行为上的偏差,健康成长。

4.从开篇到第⑪段,是主要情节开始前必要的交代和铺垫:作者从“乌龟市”这一地名起笔,依次介绍“此

地”“此门市部”“此食堂”;接着顺笔引出“烧面摊”和红鼻子大叔,然后集中笔墨,描写大叔“精彩”的

外貌和“更精彩”的做面技术;再写过路农民对炒面的普遍喜爱,最后写“我”对碗米会面的神往。可见,

这部分内容既再现了故事发生的年代物质贫穷馈乏的状况,又从正面和侧面突出了煌面的鲜美无比。它使

后文展开的动态故事合情合理,感人肺腑。

【解析】L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B.小说中有多处对“我”的心

理描写。如“或把摊子前随意一个中老年妇女想成妈妈或外婆,想象她们掏出钱来,买下一碗,满眼幸福

地看我狼吞虎咽,然后乐呵呵地饮尽碗中剩下的一小口汤……”又如“老鼠过街一样依着墙脚,溜回烧面

摊子前,感觉前后左右,都是眼睛……。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C“吝啬”错。“抖楼抖搂挖出”是因为收得紧,“捋直”

“小心”是爱惜钱和尊重红鼻子大叔的劳动,“眼巴巴”是等待烧面时的专注和急切。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结合“红鼻子大叔倒没什么反应,照样拎起秤盘,掂了掂,然后舀

了一大碗烧面给我”可知,红鼻子大叔发现“我”从家里偷米后,并没有直接批评“我”,而是让“我”免

费吃了烧面,它教育我们对待一个孩子,包容他的弱点,呵护他的自尊:结合“红鼻子大叔蹲下身来,把

我刚才拿来的小米包放在我的手中,说:‘孩子,你记着,兴家犹如针挑十,败家犹如水推沙•人不能被自

己的嘴指使了’",可知红鼻子大叔让''我"免费吃了烧面后,又把米还给“我”,用俗语对“我”进行了委

婉的教育,它教会我们要用适当的言行,去唤醒一个孩子的良知。结合“人不能被自己的嘴指使了!”“那

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偷家里的米”“也可能是我这辈子,最后一次不问而取”可知,它教会我自律,

“我”在红鼻子大叔的教育下,明白了做人要诚实,以管住自己的嘴,要控制住自己的欲望,要防止因小

错误不断发展而酿成大错误等道理,大叔的教诲令“我”受益终生。因此“这也许是五桂寺上那碗除面给

我最大的营养,由胃入心,滋养一生”大叔通过这碗面,给我们的也是精神上的营养。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思路,把握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首先梳理⑪段之前的情节结构:第①段作

者从“乌龟市”这一地名起笔,第②③④段依次介绍“此地”“此门市部”“此食堂”;第⑤段接着顺笔引出

“次会面摊”和红鼻子大叔,然后第⑦⑧段“常有人说’这人长得像喝醉了一样‘,我觉得就是在说红鼻子大

叔。即使不喝酒,他的脸上也自带几分醉意”“比阿福形象更精彩的,是他做炒面的技术”集中笔墨,描写

大叔“精彩”的外貌和“更精彩”的做面技术;第⑨段“即使再贫困再抠门的赶场人,从此路过,也忍不

住停下脚来……”再写过路农民对炒面的普遍喜爱,最后第⑩段“我就会激动地吞下自己口中丰茂的水

分……想成妈妈或外婆,想象她们掏出钱来,买下一碗,满眼幸福地看我狼吞虎咽,然后乐呵呵地喝下碗

中剩下的一小口汤……”写“我”对•一碗恰面的神往。分析可知,⑪段以前的内容主要表现故事发生的年

代物质贫穷馈乏的状况,从正面和侧面突出了炒面的鲜美无比,给人的无比诱惑,以及“我”对炒面的垂

涎和神往。而下文开始写“我”禁不住诱惑,偷拿家里的米换美味的炒面吃,红鼻子大叔的那碗烧面给“我”

上了一堂成长课。可见,从开篇到第⑪段,是主要情节开始前必要的交代和铺垫,没有这些铺垫,后文情

节显得突兀,缺少打动人的力量,人物形象也不会如此生动和鲜明。

1.切分层次,理清情节。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作品前边还有序

幕,后边有尾声。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取决于作者的艺术构思,有的有着完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有的把高潮安排在结尾。总之,这四个部分并不是缺一不可的,但不论故事情节如何安排,情节的发展总是为

塑造人物服务的。理清小说情节主要途径:概括每一自然段段意,切分层次,回扣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进而理清小说的情节。

2.关注描写,认识人物。描写是小说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最大特点。不管是白描还是工笔,都是使小

说展现得场面逼真、人物显得栩栩如生的基础。注重小说描写的类型,如人物的外貌、神情、语言、行动、

心理描写,尤其是细节的描写,这些描写能揭示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认识人物的方法:①认清人物的

身份、地位、职业等情况;②关注小说对人物的描写,如关注人物的外貌、神情、语言、行动、心理描写,

尤其是细节的描写,因为这些描写能揭示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③认识人物形象独特、鲜明的个性,还

需要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去考虑人物特点。在阅读时也需要关注作品中的这

些语句。

3.分析环境,思考作用(意义)。在小说作品中,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是人物成

为某种形象的原因。鉴赏小说的环境描写,不能不注意理解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努力发掘它深刻的思想意义。

社会环境是事件发生和人物活动的社会条件,是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土壤,影响着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人

物对客观生活的理解、认识,从而使人物对现实生活采取不同的态度。如《祝福》中的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也

是在“祝福”的环境气氛中显现出来的,其中包含着作者对主人公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以唤起人们

疗救的。

4.多方联系,获取主旨。小说的主题不是像贴标签一样明显地张榜在作品的前头,而是蕴藏于作品的所

有艺术形象中,蕴臧于情节的发展变化中,蕴藏于典型的环境中。它有待于读者去寻找、去挖掘、去发现、

去获得。小说的主题可以从小说的题目入手、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2023•全国•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不能忘记的一面之识

茅盾

他们第一次感觉到有这么一位年轻人跟他们在一起,是在天方破晓、山坡的小松林里勉强能够辨清人

们面目的时候。朝霞掩蔽了周围的景物,人们只晓得自己是在一座小小的森林中,而这森林是在山的半腰。

昨夜他们仓皇奔上这小山,只知道是到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现在,他们在晓风中打着寒噤,睁大了

眼发愣,突然发觉在他们周围,远远近近,有比他们多一倍的武装人员,不用说,昨夜是在森严警戒中糊

里糊涂地睡了一觉。

不安的心情正在滋长。一位年轻人,肩头挂一枝长枪,胸前吊着一颗手榴弹,手提着一支左轮,走近

他们来了。他操着生硬的国语,告诉他们:已经派人下去察看情形了。

“敌人在什么地方?”他们之中的G君问。

年轻人好像不曾听懂这句话,但也许听懂了,他侧着头想了想,好像一个在异国的旅客临时翻检他的

“普通会话手册”,要找一句他一时忘记了的“外国话”;终于他找到了,长睫毛一闪,忽然比较流利地答

道:“等等就知道了。”与其说是这句话的效力,倒不如说是他那从容不迫的态度给人家一服定心剂。然而

人心总是无厌的,眼前既然有这么一位“语言相通”的人,怎么肯随便放过?问题便像榴霰弹似的纷纷掷

到他头上。

年轻人不忙不慌地静听着,闪动着他的长睫毛。末了,他这才回答,还是那一句:“等等就知道了。”

这一句话,现在可没有刚才那样的效力了。因为提出的问题太多又太复杂,这一句回答不能概括。人们内

心的不安,又开始滋长。

幸而,这所谓“等等”,不久就告终。敌人果然离这小小村落远些了,他们可以下山去,到屋里一歇了。

因为整夜不曾好生睡觉,他们首先被引进一间房去“休息”一会儿,这房本来也有人住,但此时却空

着。

吃早饭的时候,招待他们的东道主告诉他们:今晚还得走夜路■,白天可以畅快地睡个好觉。

他们再回那间房去,刚到门口,可就愣住了。

因为是从光线较强的地方来的,他们一时之间也看不清楚,但觉得房里闹哄哄挤满了人,嘈杂的说笑,

他们全不懂。然而随即也就悟到,这是这间房的老主人们回来了,是放哨或是“摸敌人”回来了。

渐渐地看明白,闹哄哄的七八人原来是在解下那些挂在身上的劳什子:子弹带、面巾、马口铁杯子、

手榴弹等等。看着那几位新客,他们带笑带说,好像是表示抱歉,然后一个一个又出去了,步枪却随身带

起。

房里又寂静了,他们几位新客呆了半晌,觉得十二分的过意不去。他们都走到那伟大的板铺前,正打

算各就“岗位”,这才看见房里原来还有一个人,他坐在那窗洞下,低着头,在读一本书。

看见他是那么专心致志,他们都不敢作声。

一会儿,他却抬起头来了,呀,原来就是早晨在山上见过的那位年轻人。

只记得他是多少懂得点国语的,他们之中的G君就和他招呼,觉得分外亲切,并对于占住了房间的事,

表示歉意。

年轻人闪动着长睫毛,笑了一笑。可是他并不开口,凝眸望了他们一眼,收拾起书笔,站起身来打算

走。

“不要紧,你就留在这里,不妨碍我们的,况且我们也不想睡。”G君很诚恳地留他。

他可有点惘然了,似乎有多少意思要倾吐,然而一时找不到字句。这当儿G君看见他手里那本很厚的

书就是他们一个朋友所写的《论民族民主革命》,一本高级的理论书,不禁大感兴趣,就问他道:“你们在

研究这本书么?”

他的长睫毛一鼓,轻声答道:“深得很,看不懂。”忽然他那颇为白皙的脸红了一下,羞怯怯地又加一

句:“没有人教。”

“学习小组上用什么书?不是这一本么?”

“不是。”年轻人的长睫毛一动,垂眼看着手里那本书,又叹气似的说,“好深呵,好多地方不懂。”

“这叹息声中,正燃烧着火焰一样的知识欲;这叹息声中,反而响着理论学习的意志的坚决,而不是

灰心失望。他们都深深感动了。G君于是问道:“你是哪里人?”

“新加坡。”

“什么学校?”

“我是做工的年轻人回答,长睫毛又闪动一下。

从他不完全的答语中,他们知道了他生长在新加坡,念过一年多的小学,后来就做机器工人,抗战以

后回祖国投效,到这里也一年多了。

“你怎么到了这里的?”有人冒昧地问。

年轻人又有点惘然了。他笑了笑,低垂着长睫毛,又回到原来的话题,叹息着说:“知识不够,时间也

不够呀。”

于是把那本厚书塞进衣袋,他说:“我还有事,等等,时间到了,会来叫你们。”便转身走了。

房里又沉静了。他们都躺在松板上,然而没睡意,那年轻人的身世,性格——虽然从这短促的会晤中

只宽见了极少的一部分,依然给了他们无限兴奋。

态度沉着,一对聪明而又好作深思的眼睛,说话带点羞涩的表情:这样一个年轻人,这样一个投身于

艰苦的战斗生活的年轻人,仿佛在他身上就能看出中华民族的最优秀的儿女们的面影。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见到青年之前,“不安的心情正在滋长”,在青年回答不了“他们”的问题时,“他们”的不安“又开

始滋长”,这表明青年的到来并没起到什么作用。

B.在写战士们解下挂在身上的物件时,用了“闹哄哄的”“劳什子”等词语,写他们带来的嘈杂与混乱,

暗示“几位新客”对此有些不满。

C.在G君打招呼和表达歉意时,青年只是笑一笑,并不说话,收拾起书笔打算离开,表明他不想打扰“他

们”休息,也表现出他有些羞涩的特点。

D.“他们”与那位青年虽然只有短暂的交流,但通过了解到的部分信息,可以推想青年的性格和身世,这

个过程让“他们”感到“无限兴奋”。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句先写“他们”感觉到有这么一位青年跟“他们”在一起,然后才交代时间和环境,这样起笔

虽稍显突兀,但具有聚焦的效果。

B.本文写那位青年的国语不好,在回答“他们”的问题时像异国旅客似的,临时翻检自己的“普通会话手

册”,这为后文揭示他的身份做了铺垫。

C∙“问题便像榴霰弹似的纷纷掷到他头上”一句,以榴霰弹比喻“他们”提出的问题,突出问题杂多而散

乱,这一比喻也契合战时环境。

D.本文以时间为主要叙述线索,形象地描摹了那位青年的言行,详细地记述了他的心理活动,语言也十分

生动,是一篇叙事记人的美文。

3.本文中那位青年前后给了“他们”哪些不同的印象?请概括分析。

4.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塑造那位青年的形象的。

【答案】1.C

2.D

3.①第一印象是全副武装的青年战士,国语不好,无法回答“他们”提出的所有问题,态度却从容不迫;

②再次见面时感到亲切,青年专心致志地学习,让“他们”深受感动;

③得知青年是归国支援抗战的华侨工人,态度沉着,从他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最优秀儿女们的面影。

4.①借助战时环境的烘托和一面之识的印象,大体勾勒了人物的轮廓;②通过沉着的态度、闪动的长睫毛、

羞涩的表情等细节,描摹青年最主要的外貌和性格特征;③围绕关于阅读理论著作的对话,表现青年坚定

的意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解析】L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内容的能力。A.“这表明青年的到来并没起到什么作用”错误。结合原

文“与其说是这句话的效力,倒不如说是他那从容不迫的态度给人家一服定心剂”可知,青年的到来起到

了暂时安定人心的作用。B.“暗示‘几位新客'对此有些不满”错误。结合原文“闹哄哄的七八人原来是

在解下那些挂在身上的劳什子:子弹带、面巾、马口铁杯子、手榴弹等等。看着那几位新客,他们带笑带

说,好像是表示抱歉”分析可知,文章只是描写了几个人进来的场面,没有暗示“几位新客”对此有些不

满,因为他们本不打算睡觉。D.“可以推想青年的性格和身世,这个过程让‘他们‘感到‘无限兴奋'”错

误。结合“他们都躺在松板上,然而没睡意,那年轻人的身世,性格一一虽然从这短促的会晤中只窥见了

极少的一部分,依然给了他们无限兴奋”分析可知,对青年人的身世的了解不是“推想”,而是青年人明确

告诉给他们的,让他们兴奋地也不是“推想”的过程,而是感觉到“仿佛在他身上就能看出中华民族的最

优秀的儿女们的面影”。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详细地记述了他的心理活动”错误。原文没有

详细记录这些人的心理活动,只是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角度展示了人物特点。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原文“一位年轻人,肩头挂一枝长枪,胸前吊着一颗手

榴弹,手提着一支左轮……年轻人好像不曾听懂这句话,但也许听懂了……与其说是这句话的效力,倒不

如说是他那从容不迫的态度给人家一服定心剂”分析可知,年轻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全副武装的青年战士,

国语不好,无法回答“他们”提出的所有问题,但态度却从容不迫;结合原文“这才看见房里原来还有一

个人,他坐在那窗洞下,低着头,在读一本书。看见他是那么专心致志,他们都不敢作声……他们之中的G

君就和他招呼,觉得分外亲切”“这叹息声中,反而响着理论学习的意志的坚决,而不是灰心失望。他们都

深深感动了”分析可知,再次见面时感到亲切,青年专心致志地学习,让“他们”深受感动;结合原文“态

度沉着,一对聪明而又好作深思的眼睛,说话带点羞涩的表情:这样一个年轻人,这样一个投身于艰苦的

战斗生活的年轻人,仿佛在他身上就能看出中华民族的最优秀的儿女们的面影”分析可知,青年是归国支

援抗战的华侨工人,态度沉着,从他身上人们看到了中华民族最优秀儿女们的面影。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在紧张的战争环境这一社会背景烘托下下,和“一位年

轻人,肩头挂一枝长枪,胸前吊着一颗手榴弹,手提着一支左轮”“这才看见房里原来还有一个人,他坐在

那窗洞下,低着头,在读一本书”“新加坡”“我是做工的”等一面之识的印象,大体勾勒了人物的轮

廓;本文通过“他笑了笑,低垂着长嚏毛”“看见他是那么专心致志”“倒不如说是他那从容不迫的态度给

人家一服定心剂”等分析可知,文章通过沉着的态度、闪动的长睫毛、羞涩的表情等细节,描摹青年最主

要的外貌和沉稳、好学、羞涩的性格特征;结合“叹息着说:‘知识不够,时间也不够呀'”“轻声答道:'深

得很,看不懂‘忽然他那颇为白皙的脸红了一下,羞怯怯地又加一句:‘没有人教'”“又叹气似的说,'好

深呵,好多地方不懂分析可知,围绕关于阅读理论著作的对话,表现青年坚定的意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状态。

事刷模拟

(2023春•四川成都•高三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里昂的婚礼

【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

一七九三年十一月十二日,巴雷尔在法兰西国民公会针对发动叛乱的里昂城提出了杀气腾腾的提案:“里

昂不复存在!"他要求把这叛乱之城夷为平地。

在血淋淋的那个月的某一天,冰冷酷寒,又有一群犯人被驱赶到地窖里。那里昏暗潮湿,散发着酒桶

和腐物的霉味,前屋的壁炉里,有一点微弱的炉火。

晚上快七点钟的时候,门口突然响起一阵坚定有力的脚步声,生锈的门闩被拉开,发出刺耳的尖音。

大家吃了一惊,心怀恐惧:莫非连一夜也不让过,他们最后的时刻现在就已经来临?可是一会儿人们又惊

魂稍定,狱卒带来的是一拨新增添的犯人。

囚徒们望着新来的犯人,目光并不友好。先来的囚徒已不由自主地把这间空气滞重、发出霉味的房间,

长了绿毛的草垫,壁炉旁的位置看成他们的私有财产,而刚来的犯人也清楚地感觉到冷森森的敌意。

突然,有人发出一声呼喊,听上去分外悦耳,爽朗。这是刚和别的犯人一起新来的一个少女。她突然

跳了起来,向前伸出双臂,颤声连呼:“罗伯特!罗伯特!”那个青年也向少女奔了过来。他们旁若无人,沉

溺于无限的柔情之中。这些难友无比惊讶,慢慢地挨近这对年轻人。

原来这位少女和罗伯特自幼青梅竹马,婚礼的日子恰好订在鲜血横流的那一天。就在这一天,军队进

攻里昂,新郎在佩西将军的队伍里下落不明。市里的一个文书告诉她,密探打听出新郎已被押送革命法庭。

大胆的姑娘刚一听到未婚夫可能被判处死刑的消息,立即以神秘莫测的勇气把办不到的事情办到了。她单

枪匹马一直闯到不可接近的人民代表富歇的身边,乞求人民代表为她的未婚夫开恩。但诡计多端的富歇把

姑娘完全给蒙住了,姑娘立刻相信未婚夫已经死去。可是她并没有像一般女人那样,沉溺于痛苦之中。她

从头发上摘下革命的徽章,扔在地上用双脚猛踩,她骂富歇和他那些赶来的部下全是嗜血如命的刽子手,

士兵们急急忙忙把她捆绑起来拖出去。审讯时她干脆什么问题也不回答,甚至当她被推进这座监狱时,她

连眼皮也不抬一下。因为她知道心上人已死,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使她牵肠挂肚?

姑娘的手一直紧握着她心上人的手,一个劲地紧紧依偎着他,这动人的场景奇妙地使他们的难友内心

受到强烈的震撼。每个人都忘却了自己的命运,想对他们表示关怀、赞许或者同情。但是这情绪激昂的姑

娘抱着一种如醉似狂的自豪神气拒绝接受别人的惋惜。她说,不,她无比地幸福,因为她将在同一时刻和

她的心上人一起死去。只有一点美中不足,那就是她不得不用她娘家的姓,她还不能作为她心上人已经婚

配的妻子。

罗伯特的一位战友被她的这一愿望所深深地感动,此时已小心翼翼地溜到一旁,和一位年纪稍长的男

子低声耳语。年长者马上挣扎着站起身来,艰难地挪动脚步向这对情侣走去。既然他俩的结婚公告早已宣

布,何况两人已被判决,婚礼不容拖延,所以他乐于冒着风险,在这儿,以证婚人的身份,由这些难友作

证,把他俩结为夫妻。在场的人听说这阴郁的死屋刹那间将变成婚礼殿堂,内心深受震撼。男人们把为数

甚少的几把椅子搬来排好,把几支蜡烛排成笔直的一行,妇女们则把在她们入狱时富有同情心的人慨然相

赠的少量鲜花匆匆编成一顶细细的花冠,戴在姑娘的头上。

屋里是那样的宁静。年长者在寂静中问道,两人是否愿意同生共死,永远结合。罗伯特和姑娘用坚定

的声音回答:”愿意同生共死。"这个"死"字响彻这寂静无声的房间,清越,爽朗。这时,那位战友走到他们

跟前,笑吟吟地告诉他们,他和难友们很想赠送给新婚夫妇一件礼物。可是对于朝不保夕的人来说,还有

什么人间的礼物可以馈赠?那就是让他们两人安安静静地单独度过这一新婚之夜!于是,大家神情庄严地

举着蜡烛把一对新人送进那间从死神手里借来的斗室,谁也不敢对他俩说一句不得体的话或者开一个庸俗

的玩笑。他们对自己的命运无能为力,可是还能分给别人一点幸福,一种特别庄严的感情一直默默地笼罩

在大家心头,每个人心里都对这个婚礼暗自感激。

等到第二天早上士兵们进来,发现大家都早已醒来,并且一切准备就绪。新郎新娘手拉着手在前面带

路,领着犯人们走上死亡之途。

然而,人生中常有奇妙的事情,但真正的奇迹并不多见,这一伙人被带过大桥,领到勃罗托的沼泽地

里,十二队步兵在那里等候着他们。接着士兵们把还在流血不止的尸体扔进罗讷河,湍急的流水麻木不仁

地把这些陌生人的面孔和命运都冲到河底。只有那顶新娘的花冠从那位即将沉入江心的新娘头上轻轻地脱

落,漫无目的地,非常异样地在滚滚向前的波浪上面漂浮了一阵,最后这顶花冠也终于消失了。

(节选自《茨威格小说全集》/张玉书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巴雷尔在国民公会上宣布的对里昂城杀气腾腾的提案,预示里昂将再次陷入腥风血雨,也无法为其居民

提供庇佑。

B.少女在入狱前为心上人乞求开恩却遭遇蒙骗,她摘下徽章,双脚猛踩,怒骂富歇及部下,这恰恰体现她

的淡定自若。

C.作者在文中回忆介绍了少女和罗伯特的过往,既表现了少女对爱情的坚定和勇敢,也为下文两人的幸福

婚礼做铺垫。

D.人民代表的卑劣嘴脸与难友们为婚礼策划的热心善良形成对比,作者以此来讴歌普通市民的人性美,令

人难以忘怀。

2.对文末人生常有的“奇妙的事情”的解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少女因心上人已死而做好了走向死亡的准备时,她竟然在监狱与活生生的心上人相遇。

B.真心相爱的青年在死屋举行婚礼,等待死亡的难友们成为幸福的见证者,让人不可置信。

C.当少女为只能用娘家的姓赴死而遗憾时,她却有如神助般在狱中与心上人结为正式夫妻。

D.令人期盼的绝处逢生并没有发生,年轻人和难友们仍被无情地杀害并抛尸于湍急的流水。

3.地窖中,难友们的心绪随着少女的出现而发生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4.“监狱”本是丑陋、阴暗、罪恶的。《大卫•科波菲尔》中,米考伯先生因负债累累而被捕入狱,但监狱

的日子却比在外面更舒服;《里昂的婚礼》中,关押囚犯的地窖从阴郁的死屋刹那间变成神圣的婚礼殿堂。

请结合《里昂的婚礼》,谈谈“监狱”这一陌生化处理的艺术效果。

【答案】1.B

2.D

3.①初见少女的惊讶;②为两个年轻人的爱情震撼;③为付出得到的幸福感而感激;④和一对新人从容赴

死。

4.①人物方面:监狱本是丑陋之地,但少女为爱寻死,被投入监狱,突出人物对爱情的坚贞。

②情节方面:监狱本是阴暗之处,却见证少女与罗伯特意外重逢、结为夫妻的幸福瞬间,构思精巧,出人

意料。③主题方面:监狱本是罪恶之渊,却感化难友们的心灵,激发美好的情感,借此赞美人性的良善与

大爱。④读者效果方面:监狱的陌生化处理打破了读者惯常的场景认知,间离了现实经验,产生反差式、

戏剧化的阅读效果。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这恰恰体现她的淡定自若”

错误,当她相信未婚夫已经死去时.,她以这些举动表达自己的愤怒和对生活的绝望,而不是淡定自若。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D.年轻人和难友们最终被杀害,没有奇迹发生,不是“奇妙

的事情”。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她突然跳了起来,向前伸出双臂,颤声连呼……这些难友无

比惊讶",难友们看到青年和向少女的表现无比惊讶;“姑娘的手一直紧握着她心上人的手,一个劲地紧紧

依偎着他,这动人的场景奇妙地使他们的难友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难友们为两个年轻人的深情感到震撼;

“他们时自己的命运无能为力,可是还能分给别人一点幸福,一种特别庄严的感情一直默默地笼罩在大家

心头,每个人心里都对这个婚礼暗自感激”,为筹备两个人的婚礼给大家带来幸福而感激;“等到第二天早

上士兵们进来,发现大家都早已醒来,并且一切准备就绪。新郎新娘手拉着手在前面带路,领着犯人们走

上死亡之途”,经历并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难友们从容赴死。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特殊物象作用的能力。人物方面:“空气滞重、发出霉味的房间,长了绿毛的草

垫”,监狱本是丑陋之地;“姑娘立刻相信未婚夫己经死去……她从头发上摘下革命的徽章,扔在地上用双

脚猛踩,她骂富歇和他那些赶来的部下全是嗜血如命的刽子手,士兵们急急忙忙把她捆绑起来拖出去。审

讯时她干脆什么问题也不回答,甚至当她被推进这座监狱时,她连眼皮也不抬一下”,但少女为爱寻死,被

投入监狱,突出人物对爱情的坚贞。情节方面:“那里昏暗潮湿,散发着酒桶和腐物的霉味”,监狱本是阴

暗之处;“突然,有人发出一声呼喊,听上去分外悦耳,爽朗。这是刚和别的犯人一起新来的一个少女。她

突然跳了起来,向前伸出双臂,颤声连呼:‘罗伯特!罗伯特!’那个青年也向少女奔了过来。他们旁若无

人,沉溺于无限的柔情之中……大家神情庄严地举着蜡烛把一对新人送进那间从死神手里借来的斗室”,却

见证少女与罗伯特意外重逢、结为夫妻的幸福瞬间,构思精巧,出人意料。主题方面:“囚徒们望着新来的

犯人,目光并不友好……而刚来的犯人也清楚地感觉到冷森森的敌意……每个人都忘却了自己的命运,想

对他们表示关怀、赞许或者同情……能分给别人一点幸福,一种特别庄严的感情一直默默地笼罩在大家心

头,每个人心里都对这个婚礼暗自感激”,监狱本是罪恶之渊,最后却感化了难友们的心灵,激发美好的情

感,借此赞美人性的良善与大爱。读者效果方面:每个读者对监狱的印象都应该是反面的,本文中监狱的

陌生化处理打破了读者惯常的场景认知,拉开了和现实经验的距离,这个监狱给读者带来美好的情感体验

和力量,从而产生反差式、戏剧化的阅读效果。

(2023•吉林通化•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星星的人

陈毓

快四十的女人了,阿黄、阿紫、阿黛。现在她们相信有几个知己知彼、惺惺相惜的女友,比拥有男人

更可靠。她们不时要聚一下,一杯咖啡或茶,几块精致又可口的点心,寻繁华大街上僻静的一角,就可以

打发掉一个下午。

这一次,她们去的是一家日本料理,紫藤掩映着小小的店门,清酒使她们脸色鸵红,她们各自要讲一

个自认为浪漫的故事。该阿黛了,活泼的阿黛一时沉默,仿佛潜入回忆的深潭里。

阿黛说,那一年……

那一年,阿黛在陕西南部,作关于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区生态补偿问题的调研,陪同他们作调研的,

有位当地的宣传部长,姓王。姓王的部长高大师气,多数时间沉默,偶尔说话,表情里有几分孩子般的羞

涩和认真。

在草木茂盛的8月,他们沿着两岸植被茂密、一江清流的汉江走,每一天都是景象万千。

远离喧嚣的乡野使人心变得安详,当地人近似沉寂的生活态度、近乎原始的劳作方式,都让阿黛重新

思考生活本身。沿着江,走到秦岭的最高处,上溯那条江的源头。日落黄昏,江上渔火,黎明时向着太阳

飞的鹭鸟,彩云一般的朱鹳……被美好打动,阿黛感慨,其实上天对人是公平的,无论他赐给你贫穷还是

富有,无论你生于繁华都市还是荒僻乡野。

调查结束时正值又一个月圆之夜,一个从未见过的又大又圆的月亮圆满得叫人心生伤感。当地政府热

情相送,山里自产的菜蔬用了五星级的厨艺去做,每一道菜都像一个脱胎换骨的女孩儿,叫人不敢轻易确

认。身微醺,心已醉。

阿黛在后来的回忆里确定,那天自己肯定说了不少留恋的话、抒情的话。但是有个人,把她的感慨记

住了。

也许过了半年,也许一年。一天晚上接近十一点钟的时候,阿黛的电话响了,是个陌生号码,电话里

是那位宣传部长。他在电话里说,我就在你家附近,你要是愿意出来,我带你去秦岭看又大又亮灿若金币

的星星。

阿黛说噢,语气平静,超乎自己的想象。阿黛赤脚跑到阳台上,天空果真是明朗的,但哪里有钻石一

样的星星啊。他说,去了就看见了,看星星要到星星呆的地方去。

听到这里,阿黄、阿紫一声惊呼,那你去了吗?

去了。阿黛的回答使阿黄、阿紫兴奋,没人追究阿黛是怎么去跟丈夫解释午夜出门的理由的——撒谎

还是说实话?我们知道的结果是,阿黛跟那位宣传部长去秦岭峡谷看星星了。

风很大,很凉爽,吹过皮肤叫人觉出皮肤的洁净。

全世界的星星都聚拢到这条深邃的峡谷里来了吧?他们仿佛无意中走进了上帝的金库,那些星星啊,

仿佛是被风吹拢,又像是被魔女的扫帚聚合,又大又亮,密密堆积,光灿夺目,伸手可及。那是阿黛从小

到大从未看见过的星星,阿黛幸福得有点晕。

听那位部长讲他童年记忆里的星空,讲在外婆家度过的童年时光,和那时就在他心里住下的、从不曾

离开的孤独感。什么是无限?人能抓住的又是什么?这个长大了的人依然会像小时候一样迷茫。

从始至终,他都没有告诉阿黛他从汉江边的小城开车到这里要走260公里盘山路。当他来到她家的那

个路口的时候,离他出发已过去三个半小时了,但他断定那是他带她去看星星的好时分。即便是接上她,

他们也还要再开一个小时的车才能进入山里,但行走过那段路程的阿黛能想到这些。

他在小城的傍晚看见了难得一见的云朵堆积西天,童年获得的观察天象的经验告诉他,那样的呈现预

示着这个晚上会有最美最清澈的星空。他甚至从容地回到电脑前,在网上查看了她那边连日来的天气,然

后他就出发了,他要帮她实现她的愿望:去看钻石般美丽的星星。

假如他在她家附近给她打电话而她恰巧关机呢?那他可不就奔了几百公里而扑了一个空吗?他知道她

住在那一带,但他根本不知道哪扇门是她的。这乍听上去似乎荒唐,但这个人显然没这样想过。即使他没

能在那个夜晚带她去看星星,想来他也不觉得自己的行动是不值得的、是可疑的吧?但上天在这个夜晚回

应了他的诚恳。

阿黛讲完了她的故事。

她看阿黄、阿紫。她看见了她们眼里的蒙蒙烟雾。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黄昏、渔火、鹭鸟、朱鹳等意象构建的画面,展现乡野的美好,旨在反衬都市的喧嚣。

B.阿黛在一个月圆之夜结束了在陕西南部的调研,她心生伤感,只因从未见过这样的月亮。

C.阿黛接电话时“语气平静”,在峡谷时“幸福得有点晕”,这种转变来自伸手可及的繁星。

I).阿黄、阿紫听完阿黛的故事后,眼中升起了烟雾,所以阿黛相信知心的女友比男人更可靠。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ʌ.文章在描写秦岭峡谷里的星星时,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长短句结合,且多用短句,语言灵动,富有变

化。

B.小说运用补叙手法,详细描写了阿黛所讲述的浪漫故事,丰富了小说的内容,补入部分正是小说的主体。

C.小说对阿黄、阿紫两个人物着笔很少,其人物形象并不鲜明,但她们具有推动情节、衬托主要人物的作

用。

D.小说并不以情节冲突来塑造人物的性格特征,而是着力于用柔韧、含蓄的语言创造一个清明澄澈的意境。

3.宣传部长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4.小说以“看星星的人”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LC

2.B

3.①帅气腼腆。他高大帅气,多数时间沉默,说话时还略带羞涩。②细腻真诚。他记住了阿黛酒后的感慨,

并在预测晚上将有最美最清澈的星空后,连夜驱车几百公里,只为带阿黛去看钻石般的星星,帮她实现曾

经的愿望。③率性而为。他和阿黛相隔几百公里,却不事先联系,毅然登门,不怕扑空。④孤独迷茫。他

的童年有星空和外婆,但他依然感到孤独;他即便已长大,但对无限是什么、人能抓住什么依然感到迷茫。

4.①确定文章的写作对象为“看星星的人”,明确了作者闲适的情感基调。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

趣。小说以“看星星的人”为题,但前半部分并未提及看星星的人,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③突出人物

形象,小说通过宣传部长深夜带阿黛去秦岭峡谷看星星的情节,烘托了人物纯洁美好的心灵世界。

【解析】L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A.“旨在反衬都市的喧嚣”错误,过度解

读。小说展现出乡野的美好,旨在表现阿黛对乡村的留恋。B.“只因从未见过这样的月亮”错误,她心生

伤感,还因舍不得离开这个汉江边的小城。D.“所以阿黛相信知心的女友比男人更可靠”错误,强加因果

关系。阿黄、阿紫眼中升起了烟雾,是被啊黛的故事打动了,而“女友比男人更可靠”表现的是她们之间

的友谊。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B.“小说运用补叙手法”错误,小说运用倒叙手法,

以回忆的方式,详细描写了阿黛所讲述的浪漫故事。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姓王的部长高大帅气,多数时间沉默,偶尔说话,表

情里有几分孩子般的羞涩和认真”可知,他高大帅气又腼腆。结合“但是有个人,把她的感慨记住了”“他

在电话里说,我就在你家附近,你要是愿意出来,我带你去秦岭看又大又亮灿若金币的星星”“他要帮她实

现她的愿望:去看钻石般美丽的星星”可知,他记住了阿黛酒后的感慨,并在预测晚上将有最美最清澈的

星空后,连夜驱车几百公里,只为带阿黛去看钻石般的星星,帮她实现曾经的愿望。可见他感情细腻,待

人真诚。结合“当他来到她家的那个路口的时候,离他出发已过去三个半小时了,但他断定那是他带她去

看星星的好时分”“假如他在她家附近给她打电话而她恰巧关机呢?那他可不就奔了几百公里而扑了一个空

吗?他知道她住在那一带,但他根本不知道哪扇门是她的”可知,他和阿黛相隔几百公里,却不事先联系,

毅然登门,不怕扑空。可见他性格率真,率性而为。结合“讲在外婆家度过的童年时光,和那时就在他心

里住下的、从不曾离开的孤独感。什么是无限?人能抓住的又是什么?这个长大了的人依然会像小时候一

样迷茫”可知,他的童年有星空和外婆,但他依然感到孤独;他即便已长大,但对无限是什么、人能抓住

什么依然感到迷茫。可见他生活中有孤独感,对人生迷茫。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标题“看星星的人”结合文章可知指的是阿黛和宣传

部长,从而确定了文章的写作对象,“看星星”营造一种浪漫的情调,奠定了全文闲适的情感基调。设置悬

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小说虽然以“看星星的人”为题,但前半部分,先写三个闺蜜的约会,再回忆阿

黛在乡村调研的情节,并未提及看星星的人,从而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突出人物形象,小说详细描写

了阿.黛所讲述的浪漫故事,陪同调研的宣传部长记住了阿黛酒后的感慨,并在预测晚上将有最美最清澈的

星空后,连夜驱车几百公里,只为带阿黛去看钻石般的星星,帮她实现曾经的愿望。宣传部长深夜带阿黛

去秦岭峡谷看星星的情节,以及秦岭峡谷里的星星的描写,赋予小说浪漫气息,烘托了人物纯洁美好的心

灵世界。

琴---刷----真题

(2022•新高考全国I•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江上【注】

冯至

子胥望着昭关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换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却真实地获得了真实的生命。时节正

是晚秋,眼前还是一片绿色,夏天仿佛还没有结束。向南望去,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平原。

他在这荒凉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来原野渐渐变成田畴,村落也随着出现了,子胥穿过几个村落,

最后到了江边。

太阳已经西斜,岸上三三两两集聚了十来个人:有的操着吴音,有的说着楚语。有人在抱怨,二十年

来,这一带总是打过来打过去,弄得田也不好耕,买卖也不好做。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说:“前几年吴王余昧

死了,本应该传位给季札,但是季札死也不肯接受,退到延陵耕田去了。一个这样贤明的人偏偏不肯就王

位,要保持他的高洁。”

“他只自己保持高洁,而一般人都还在水火里过日子,——我恨这样的人,我们都是吃了他高洁的苦。”

一个年轻人愤恨地说。

那老年人却谅解季礼:“士各有志。他用行为感动我们,不是比做国王有意义得多吗?——就以他在徐

君墓旁挂剑的那件事而论,对于友情是怎样好的一幅画图!”

季礼在死友墓旁挂剑的事,子胥从前也若有所闻,他再低下头看一看自己佩着的剑,不觉起了一个愿

望:“我这时若有一个朋友,我也愿意把我的剑,当作一个友情的赠品,——而我永久只是一个人。”子胥

这样想时,也就和那些人的谈话隔远了,江水里的云影在变幻,他又回到他自己身上。这时江水的上游忽

然浮下一只渔船,船上回环不断地唱着歌:

日月昭昭乎浸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

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浸已驰,是怎样感动子胥的心!他听着歌声,身不由己地向芦

苇丛中走去。

西沉的太阳把芦花染成金色,半圆的月也显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边永久捉不到的一块宝石。

渔夫的歌声又起了:

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

歌声越唱越近,渔舟在芦苇旁停住了。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

多少天的风尘仆仆,一走上船,呼吸着水上清新的空气,立即感到水的温柔。子胥无言,渔夫无语,

耳边只有和谐的橹声,以及水上的泡沫随起随灭的声音。船到江中央,水流变得急骤了,世界回到原始一

般地宁静。子胥对着这滔滔不断的流水,他想这是从郢城那里流来的。他立在船头,身影映在水里,好像

又回到郢城,因为那里的楼台也曾照映在这同一的水里。他望着江水发呆,不知这里边含有多少故乡流离

失所的人的眼泪。父亲的、哥哥的尸体无人埋葬,也许早已被人抛入江心;他们得不到祭享的魂灵,想必

正在这月夜的江上出没。郢城里的王公们都还在享受眼前的升平,谁知道这时正有一个人在遥远的江上,

想把那污秽的城市洗刷一次呢。子胥的心随着月光膨胀起来……

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起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子胥在他眼里是怎样一

个人呢?一个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向哪里去的远方的行人罢了。但是子胥,却觉得这渔夫是他流亡以来

所遇到的唯一的恩人,这引渡的恩惠有多么博大,尤其是那两首歌,是如何正恰中子胥的运命,怕只有最

亲密的朋友才唱得出这样深切感人的歌词,而这歌词却又吐自一个异乡的、素不相识的人的口里。

船缓缓地前进着。两人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个疏散于清淡的云

水之乡。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

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

船靠岸了,子胥口里有些嗫嚅,但他最后不得不开口:“朋友。我把什么留给你作纪念呢?”渔夫倒有

些惊奇了。

这时子胥已经解下他的剑,捧在渔夫的面前。

渔夫吓得倒退了两步,他说:“我,江上的人,要这有什么用呢?”

“这是我家传的宝物,我佩带它将及十年了。”

“你要拿这当作报酬吗?”渔夫的生活是有限的,他常常看见有些行人,不知为什么离乡背井要走得

那么远。既然远行,L水就成为他们的阻碍;他看惯了走到江边过不来的行人,是多么苦恼!他于是立下

志愿,只要一有闲暇,就把那样的人顺便渡过来。因为他引渡的时候多半在晚间,所以就即景生情,唱出

那样的歌曲。“这值得什么报酬呢?”

子胥半吞半吐地说:“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将来说不定会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

去。”渔夫听了这句话,一点也不懂,他只拨转船头,向下游驶去。

子胥独自立在江边,望着那只船越走越远了,最后他才自言自语地说:“你这无名的朋友,我现在空空

地让你在我的面前消逝了,将来我却还要寻找你,不管是找到你的船,或是你的坟墓。”

他再一看他手中的剑,觉得这剑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他好像是在替一个永久难忘的朋友保留着这支

剑。

(有删改)

[注]历史小说《伍子胥》写于19421943年,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的复仇故事,叙述他由楚至吴的辗转

逃亡。小说共九节,《江上》为第六节,伍子胥过了昭关,继续跋涉,前往吴国。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胥过了昭关,所见风景与前大不相同,那大片绿色和原野,也是子胥再次“获得了真实的生命”的心

情写照。

B.“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表现了逃亡中的子胥的心态,只有在江上的这段短暂时光,他才能够平和地欣

赏风景。

C,子胥同渔夫道别,说话时“有些嗫嚅”“半吞半吐”,表现的是子胥渴望同渔夫交流,又碍于隐情而无法

敞开心扉。

D.“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子胥在江上领会到渔夫的“世界”,他对自己的使命有了更

深的理解。

2.关于文中江边人们谈论季札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位老人欣赏季札不就王位的高洁,也称赞他以美好的行为感动了世人。

B.那位年轻人认为季札不顾百姓死活,只顾独善其身,逃避了济世的责任。

C.季札挂剑一事进一步说明了他的品行,也为后文的子胥赠剑做了铺垫。

D.季札的退耕田园,与下文渔夫的泛舟江上,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

3.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4.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

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

谈你的理解。

【答案】LB

2.D

3.①江上的风景使伍子胥心态平和宁静;②想到父亲和哥哥被杀的家仇,他的心又膨胀起来;③渔夫平坦

豁达的心境,纾解了伍子胥心中的仇恨,希望自己能从血海深仇中解脱出来。

4.①渔夫拒剑并自杀的历史故事,体现了渔夫的侠肝义胆,与普通人的生活较远,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

普通人,更有人情味,更接地气。②作者通过写渔夫的歌声、平坦疏散的心境和淡泊名利的性格对伍子胥

的影响,表现了伍子胥思想转变的曲折历程,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③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

刻画伍子胥和渔夫,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活,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④渔夫不仅摆渡伍子胥过江,还摆渡了

他的灵魂,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渡人者”的形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解析】L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