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保密★考试结束前金丽衢十二校2023学年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2.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2023年伊始,我国旅游行业中出现了一个爆红热词——特种兵式旅行,指以在校大学生和职场新人为主的青年群体在周末或节假日,利用最少的时间和金钱游览尽可能多的景点,品尝美味佳肴的旅游行为。他们一般在周五晚上或双休日清晨出发,打卡各大景点后在周一早上返回上课或者上班,用最少的花费将周末作用发挥至最大。“主打效率、只求去过”“时间紧、任务重”成为他们的旅游口号和宣言。旅游动机通常分为以自我为中心的需求和以他人为导向的动机。前者表现为寻求娱乐、安静、休息、放松、刺激和新奇等,后者表现为寻求获得社会地位或人的吸引力等。青年特种兵式旅行自然也是由动机驱动的行为。法国作家蒙田称“旅游是遇见自己的一种方式”。对大多数特种兵式旅行者来说,旅游是一种让他们从学习、工作的单调环境中解脱出来的方式。美国社会人类学家麦坎内尔认为“旅游代表着游客对本真性的追求,是反抗生活异化的方式”。法国作家西尔万·泰森认为“旅游是摆脱常规、单调、熟悉生活的一种方式”,特种兵式旅行让青年群体暂时离开现实,体验一种身份转变,从而发现自己的“本真”。青年群体普遍承受学业或职场所给予的压力,而旅游能使其“悬置”压力而专注于旅行本身,获得精神的休息。旅游具有一定新奇性,影响着游客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使其获得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经验和知识。对于青年群体而言,特种兵式旅行还是一种自我培养的形式。在《逃离一切:假期与身份》一书中,美国罗格斯大学社会学博士凯伦·斯坦因提出,“旅游与度假是重塑和重组身份的一种手段”。旅游超脱书本教育,是“行万里路”的锻炼,能够培养青年独立应对挑战的能力。“生活是旷野,不是轨道”,旅游增加了青年群体的阅历,实现了他们的自我发展。在无穷无尽的体验之中,他们不断找寻着自己向往的未来的模样,所见所闻都是宝贵经历。旅游是“旅行”和“游乐”的有机统一。游戏是伴随着快乐的广泛的人类活动形式,是“自我决定”而非“他人决定”的行为选择。特种兵式旅行具有游戏属性,只不过这种游戏是借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在广袤的大地上展开的,并在短视频等社交媒体的分享中获得乐趣。旅游是一种激动人心的高峰体验,青年群体通过特种兵式旅行寻找乐趣,生成了很高的娱乐价值。特种兵式旅行同时具有冒险意义上的挑战性。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帕洛格把旅游者分为探索型、保守型和中庸型三种类别,特种兵式旅行属于探索型旅游。与保守型游客、中庸型游客相比,特种兵式旅行者并不只是为了休闲,同时还受到探险和挑战动机的驱动。他们怀抱冒险、实验和探索动机,致力于在穷、苦、紧等各种条件限制之下完成挑战。面对旅游“急行军”,特种兵式旅行者并不感到仓促,原因在于“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朋友的陪伴是特种兵式旅行重要的价值。青年群体试图以这种方式镌刻下青春印记,“趁年轻来一场极限挑战”成为一种集体激情,“青春在当下,自由在当下”成为一种集体心态,由此,特种兵式旅行成为青春认同的确证。旅游是一种消费行为,大多数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和在校大学生经济实力有限,学业压力和职业压力也使得年轻人的业余时间匮乏,导致他们难以承受长时间松弛舒适的旅游所需的食宿费用,更无心也无力忽视工作学业压力而安心长期旅游,“节约每一分钱”的特种兵式旅行成为他们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平衡点,能够以最高效的方式满足他们内心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特种兵式旅行者使用社交媒体分享其旅行内容,吸引了社会关注和引发了共鸣,加上网络的传播,年轻人竞相效仿,自然就会出现这种效率式打卡的旅游方式。此外,特种兵式旅行的出现与我国高铁基础设施的飞速发展密不可分,它让短时间内的中长途游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智能通信技术让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使机票、酒店和门票等旅游产品预订更加方便。(摘编自刘蒙之《青年旅游新趋向背后的心理特征》)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特种兵式旅行的主体是在校大学生和职场新人,特点是用时短,成本低,打卡景点多。B.特种兵旅游寻求娱乐、休息、放松、刺激和新奇等,其动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需求。C.特种兵式旅行让青年暂时脱离现实获得精神休息,使之现实与理想间找到平衡点。D.特种兵旅行兼具娱乐价值和冒险、挑战意义,成为一种集体的激情和青春认同的确证。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三段多处引用,说明选择特种兵式旅行的内在驱动力之一,是年轻人试图找回活力。B.特种兵式旅行以直接、快速的方式满足青年群体释放的需求,实现其内心的弥补与满足。C.特种兵式旅行者使用社交媒体分享旅行内容,获得乐趣,引发其他年轻人的共鸣和效仿。D.高强度的特种兵式旅行满足了青年群体的心理需求,同时离不开外在条件的推动和支持。3.下列各项都是特种兵旅行者游玩后的感受,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画线句观点的一项是()A.可以逃离眼下的一地鸡毛,在路上寻找内心的平静,忘记现实生活的纷纷扰扰。B.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特种兵式旅游就是一个让文字内容快速立体起来的过程。C.一次性玩很多景点,体验不同的美食,光是新鲜感就足以让人兴奋好几天了。D.和朋友们一起去一个全新的城市玩,真的很开心,哪怕是每天只睡几个小时。4.青年群体践行特种兵式旅行的心理动机有哪些?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5.近日,郑州一单休女生从周六下午五点下班出发去北京,周日晚上十点半返程,先后打卡了天安门、前门、北海公园、鼓楼、南锣鼓巷、天坛公园等6个景点。因其在小红书上分享了“30小时往返1300公里游北京6景点”的视频而受到年轻人热捧。请结合材料,评价以上现象。【答案】1.B2.A3.B4.①为了摆脱日常,缓解压力。②为了培养自我能力,实现自我发展。③为了游戏玩乐,挑战自我。④为了满足社交需求,获得青春认同。5.①这是一种典型的特种兵式旅行,具有用时短、强度高、打卡景点多等的特点(性质)。②这种旅行让其暂时离开现实,获得精神上的休息,同时离不开交通、信息设施等外在条件的支持(原因)。③这种旅行在社交媒体进行分享,引发共鸣,成为一种现象级的旅游方式(结果)。【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B.“其动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需求”错误。从第六段中“朋友的陪伴是特种兵式旅行重要的价值”“特种兵式旅行成为青春认同的确证”可知,特种兵式旅行除了以自我为中心的需求,还有以他人为导向的动机。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说明选择特种兵式旅行的内在驱动力之一,是年轻人试图找回活力”错误。由段末“青年群体普遍承受学业或职场所给予的压力,而旅游能使其‘悬置’压力而专注于旅行本身,获得精神的休息”可知,引用是为了论证“对大多数特种兵式旅行者来说,旅游是一种让他们从学习、工作的单调环境中解脱出来的方式”“特种兵式旅行让青年群体暂时离开现实,体验一种身份转变,从而发现自己的‘本真’”,所以这里的内驱力之一是为了摆脱日常的压力,发现“本真”。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错误。指的是旅游有可以逃避日常纷扰、缓解压力的作用。B.正确。指是旅游超脱书本教育,是“行万里路”的锻炼,能培养应对挑战的能力,在实践中实现自我发展。C.错误。指的是旅游给人感觉新鲜的激动人心的体验。D.错误。“和朋友一起去一个全新的城市玩”很开心,指的是旅游有满足社交需求的作用。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第三段“青年群体普遍承受学业或职场所给予的压力,而旅游能使其‘悬置’压力而专注于旅行本身,获得精神的休息”可知,是为了摆脱日常,缓解压力。由第四段“对于青年群体而言,特种兵式旅行还是一种自我培养的形式”及后面论述可知,是为了培养自我能力,实现自我发展。由“旅游是一种激动人心的高峰体验,青年群体通过特种兵式旅行寻找乐趣,生成了很高的娱乐价值”“特种兵式旅行者并不只是为了休闲,同时还受到探险和挑战动机的驱动”可知,是为了游戏玩乐,挑战自我。由“朋友的陪伴是特种兵式旅行重要的价值。青年群体试图以这种方式镌刻下青春印记……由此,特种兵式旅行成为青春认同的确证”可知,是为了满足社交需求,获得青春认同。【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郑州一单休女生”是青年人中的一员。“30小时往返1300公里游北京6景点”体现了旅游用时短、强度高、打卡景点多的特点,这符合典型的特种兵式旅行。“从周六下午五点下班出发去北京,周日晚上十点半返程”离不开交通和信息的支持,“先后打卡了天安门、前门、北海公园、鼓楼、南锣鼓巷、天坛公园等6个景点”,完成一系列打卡势必也有交通和信息设备做辅助。该女生在小红书上分享视频,吸引社会关注和引发共鸣,这也是特种兵式旅行者使用社交媒体分享其旅行内容的常见方式,“受到年轻人热捧”,这是旅行方式带来的结果。(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春蚕记苏沧桑黄昏,我进入一片桑林,像进入自己的名字。父亲为我取名源自“沧海桑田”,儿时所有的人唤我“桑桑——桑桑”。东方古国不用金戈铁马慑服远方,用最柔美的力量,一枚绿茶化为无华杯水,一片柔桑化为如水丝帛,不具统治性,却摄人心魂。我和我的影子,连同一片桑林,倒映在桑田与桑田之间的一大片水域中。多么普通、多么安静的一棵树啊,在时光里静静站了五千多年,时光选中它成为“东方自然神木”,选中曾日夜噬咬它的虫为“蚕”,让它们相互成就,在人类文明进程里,璀璨如火石,如光,如电。这是农历四月初十湖州新市镇勇兴村秀才桥的黄昏,我随沈桂章夫妇,踩着被雨水泡软的泥路,高一脚低一脚深一脚浅一脚穿过一片片桑树林,像三条船淌过一浪一浪的碧波。我的耳畔响起《诗经·桑中》,响起汉乐府《陌上桑》,响起南北朝的《采桑度》,我看见康熙久久伫立采桑图前,画中的年轻男子爬在桑树上往树下扔着桑葚,树下一位男子撩起衣襟仰头去接,一位红衣孩童蹲在地上捡掉落的桑葚,康熙仿佛听到了桑田中采桑男女的欢声笑语,题笔道:桑田雨足叶蕃滋,恰是春蚕大起时。负筥携筐纷笑语,戴鵀飞上最高枝。在黄昏的桑田里,没有戴鵀鸟,也没有踩着桑梯爬上桑树如鸟儿般歌唱的采桑女们。空中一匹骏马形状的晚霞飞驰在桑林之上,雨后粘成一团的湿气,被一声声锐利的“咔咔”声啄破。骏马,沈桂章看不见,如果有戴鵀鸟飞过,沈桂章也看不见。他抬着头,“咔咔”地剪着桑枝,眼睛看向虚无。花甲之年的脸藏在一顶灰布帽下,很瘦,身上是一件印着一行小字的蓝布工作服,脚上是一双军绿色的旧解放鞋,①整个人显得有点旧。他的头循着声音转向我们,白亮的目光无着无落。几年前,他的白内障手术失败,几近失明。干杂活农活,采桑养蚕,倒是一点都不妨碍,如他所说,手感在的。这一片桑林,喂养着家里三张半蚕种、十万条蚕,桑叶一采完,就要赶在天黑前将桑枝剪完,否则,枝条就老了,不好剪了。邵云凤剪一枝桑枝最多只需一秒。左手抓住桑枝,一拗,右手的剪刀顺势一绞,一枝枝桑枝,②瞬间臣服在她两条老桑枝般的胳膊之下。一棵桑树有七八根桑枝,她五六秒就能完成,而我用了两分钟,虎口已被压出一道道深红的印。这些印她也有过,十三岁就有过,岁岁年年,如今早已变成了老茧。夕阳挂在一棵桑树上,她“咔咔”剪下去,夕阳没有掉,掉落的是一颗颗发紫的熟桑葚。桑葚很甜,他们没空吃,白白掉在地上,每一棵桑树下的泥地都被洇染成了紫色。从蚕种孵化到收蚕茧,约一个月,每天三点起床,四点半喂好蚕,天一亮去地里采桑叶,采好桑叶再回家吃八十岁老母亲烧的早饭。二十四小时要喂三四次,其余时间采桑,剪枝,整理桑叶,晚上九点多喂好蚕,十点多睡觉,一天睡四五个小时。最辛苦的,是三天之后,蚕快要做茧了,像一垄垄正在灌浆的水稻丰收在望,桑叶要喂厚一点,照料得要更勤一点。这是“辛勤减眠食,颠倒着衣裳”的一个月,也是担惊受怕的一个月。第一怕,是断粮。几年前,秋蚕将熟,整个杭嘉湖地区所有桑叶都被虫吃了,好不容易养大的蚕,到了最后一周活活饿死,几乎绝收。怕蚕宝宝生病,僵掉。怕蚕茧卖不掉,十五天后就会变蛾,咬破蚕茧,茧子就废了。怕蚕茧卖不出好价钱。沈桂章是名闻方圆百里的养蚕能手。他当过兵,当过村支部委员,办过水泥厂、福利厂,养蚕养了几十年,以前每年要养十几张蚕种,楼上楼下七间蚕房。人们只道他蚕养得最好,他自己知道,窍门是有的,主要还是用心,平时桑叶铺得薄一点,蚕间隔得稀疏一点,这就意味着要勤喂,多花工夫。③和江南大地上无数养蚕人家一样,勤快,是本分。“我们这一代人养好了,就不养了,儿子他们不会养了,太辛苦了。”他声调平淡的话语将被暮色吞没时,我用力抓住它,心中黯然。是啊,五年后十年后多年以后,还会有集体合作社和蚕桑基地继续养蚕,有桑基鱼塘长久的保护传承,但散落民间的养蚕人家恐怕真没有了。“你们也不希望儿子养吧?换作我是你,也不想儿女那么辛苦。”我说。“对啦!你说得太对了!”他的声调骤然高起来,显得很兴奋,仿佛遇到了知己,说出了他最想说又不好意思说的话。如他所说,现在条件好了,农村跟城市差不多了,做其他事也能挣钱,养蚕实在太辛苦了。暮色如雾,渐渐淹没桑林,淹没桑田与桑田之间的那片水域,水域倒映着最后一缕霞光,也倒映着一板车桑叶和两个人:邵云凤在前面摇摇晃晃拉着板车,沈桂章弯腰手扶着车尾,像一条晚归的船,驶过田埂,渡过村口,穿过两棵巨大的火桑树。④通往家门的窄窄的小路上落满了桑葚,泥地被桑葚汁洇染成了大片大片的紫色,像开满了迎他们回家的鲜花。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部分,“我”进入桑林,激发丰富想象,桑蚕与自我、中国文化、人类文明绾合一起,视野渐次扩大。B.第二段提到“采桑图”,作者想象康熙站在此图前的感受,传达出欢快气氛,表达农业文明对太平图景的祈愿。C.沈桂章和作者都认为,民间养蚕人家终将消失,因养蚕太辛苦,下一代不愿继承家业,它的消失是历史的必然。D.文章结尾部分,将人物放置在环境中加以描写,画面感极强,有人与天地万物相融合的浑厚、深远意境。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用“旧”字,既写沈桂章的年老消瘦,又写穿着的简朴过时,还蕴含言外深意。B.句子②运用比拟,把人和劳动生活中最熟悉的事物融为一体,形象性和抒情性兼具。C.句子③中,养蚕人的这种品质也是民族性格的一部分,用判断性短句,突出庄重的语气。D.句子④中“泥地被桑葚汁洇染成了大片大片的紫色”,呼应前文,重复强调,表意相同。8.进入桑林和晚归路上,为何都选择“船”这一意象来设喻?9.作者认为散文创作应该是“有中生有”(前一个“有”指生活的真实,后一个“有”指文学的真实)。如果你是L中学文学社的社长,你将如何向社员阐释作者的这一创作主张。结合文本,请列出发言稿的要点。【答案】6.C7.D8.①桑田之间是大片水域,“船”的比喻和联想贴切、自然。②入桑林的比喻,表现作者贴近大地,虽行走艰难,但掩不住兴奋和诗意。③晚归路上的比喻有象征意味:人生的“船”经历风浪,满载收获归来,表达对劳动的赞美。9.①文中对江南风物和养蚕人生活劳动场景的描绘都是实录。②在现实基础上展开想象和联想,塑造以沈桂章夫妇为代表的坚守土地的传统劳动者形象,以此表达对劳动及传统美德的赞美。③两个“有”存在因果关系,对生活真正融入才能生发真实的感悟。文中“我”是劳动的参与者、记录者,从而也是最真切的感受者。④这一主张集中体现散文创作来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注重抒发真情实感的文学理念。【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C.“沈桂章……认为”错,民间养蚕人家可能会消失,而这种消失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必然,这是作者的看法,不是沈桂章的看法。沈桂章只是不愿自己的儿子再养蚕,也知道自己的儿子不会养蚕。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D.“表意相同”错,两处描写的内容相同,但表意方向不同,第一处是烘托沈桂章夫妇忙碌紧张的劳作;第二处是以此为喻体,对沈桂章式的劳动人民和劳动本身的诗化赞美。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和意象的能力。由“倒映在桑田与桑田之间的一大片水域中”“暮色如雾,渐渐淹没桑林,淹没桑田与桑田之间的那片水域”可知,因为“桑田与桑田之间的一大片水域”自然联想到了与水有关的船,所以“船”的比喻和联想贴切、自然。由“我随沈桂章夫妇,踩着被雨水泡软的泥路,高一脚低一脚深一脚浅一脚穿过一片片桑树林,像三条船淌过一浪一浪的碧波”可知,这里把“我”和沈桂章夫妇高一脚低一脚深一脚浅一脚穿过桑树林比喻成三条船淌过一浪一浪的碧波。比喻具有相似性,人们高一脚低一脚深一脚浅一脚走在被雨水泡软的泥路上和船在一浪一浪的碧波里淌过也具有相似性,都忽高忽低,不稳当,既写出了行走的艰难,“碧波”也表现了作者掩不住的兴奋和诗意。由“邵云凤在前面摇摇晃晃拉着板车,沈桂章弯腰手扶着车尾,像一条晚归的船,驶过田埂,渡过村口,穿过两棵巨大的火桑树”可知,这里把沈桂章夫妇拉板车回家的场景比喻成晚归的船,首先二者具有相似性,因为桑田与桑田之间有一大片水域,所以沈桂章夫妇拉板车经过桑田就像船淌过河流,形象生动;同时还具有象征意味,生活中的板车拉满劳动的成果要经过一大片水域才能到家,人生的“船”要经历风浪,才能满载收获归来。【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结合文本找出文中的两个“有”,前一个“有”指生活的真实,后一个“有”指文学的真实。由“我和我的影子,连同一片桑林,倒映在桑田与桑田之间的一大片水域中。多么普通、多么安静的一棵树啊”“这是农历四月初十湖州新市镇勇兴村秀才桥的黄昏,我随沈桂章夫妇,踩着被雨水泡软的泥路,高一脚低一脚深一脚浅一脚穿过一片片桑树林,像三条船淌过一浪一浪的碧波”“他抬着头,‘咔咔’地剪着桑枝”“邵云凤剪一枝桑枝最多只需一秒。左手抓住桑枝,一拗,右手的剪刀顺势一绞,一枝枝桑枝,瞬间臣服在她两条老桑枝般的胳膊之下”可知,文中对江南风物和养蚕人生活劳动场景的描绘都是实录,都是作者亲自参与和记录的,属于生活的真实。由“东方古国不用金戈铁马慑服远方,用最柔美的力量,一枚绿茶化为无华杯水,一片柔桑化为如水丝帛,不具统治性,却摄人心魂”“我的耳畔响起《诗经·桑中》,响起汉乐府《陌上桑》,响起南北朝的《采桑度》,我看见康熙久久伫立采桑图前……”“人们只道他蚕养得最好,他自己知道,窍门是有的,主要还是用心,平时桑叶铺得薄一点,蚕间隔得稀疏一点,这就意味着要勤喂,多花工夫。和江南大地上无数养蚕人家一样,勤快,是本分”“如他所说,现在条件好了,农村跟城市差不多了,做其他事也能挣钱,养蚕实在太辛苦了”可知,作者在现实基础上展开想象和联想,看到桑林想到了“化干戈为玉帛”,进入桑林联想到了《诗经·桑中》《陌上桑》和《采桑度》,以沈桂章夫妇为代表,塑造了以他们为代表的坚守土地的传统劳动者形象,以此表达对劳动及传统美德的赞美,这些都指文学的真实。散文创作的“有中生有”,指的是散文创作来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两个“有”存在因果关系,正是对生活真实的真正融入才能生发出真实的感悟,文中“我”是劳动的参与者、记录者,所以才能从中生发出最真切的感受,才能写出感动人心的作品。作者认为散文创作应该是“有中生有”,这一主张集中体现散文创作来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注重抒发真情实感的文学理念,值得学习。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夫为人主而身察百官,则日不足,力不给。且上用目,则下饰观;上用耳,则下饰声;上用虑,则下繁辞。先王以三者为不足,故舍己能而因法,审赏罚。先王之所守要,故法省而不侵。独制四海之内,聪智不得用其诈,险躁不得关其佞,奸邪无所依。远在千里外不敢易其辞势在郎中不敢蔽善饰非;朝廷群下,直凑单微,不敢相逾越。故治不足而日有余,上之任势使然之。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辟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节选自《韩非子·有度》)材料二: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县法者,法不法也;设赏者,赏当赏也。法定之后,中程者赏,缺绳者诛。尊贵者不轻其罚,而卑贱者不重其刑,犯法者虽贤必诛,中度者虽不肖必无罪,是故公道通而私道塞矣。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其立君也,所以制有司,使无专行也;法籍礼仪者,所以禁君,使无擅断也。人莫得自恣,则道胜;道胜而理达矣,故反于无为。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己出也。法者,非天堕,非地生,发于人间,而反以自正。是故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所立于下者,不废于上;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所谓亡国,非无君也,无法也;变法者,非无法也,有法者而不用,与无法等。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是故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矣。(节选自《淮南子·主术训》)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远千里A外B不敢C易D其辞E势在F郎中G不敢H蔽善I饰非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奸邪,指奸邪之人,与“邪曲之害公也”的“邪曲”用法和意思均相同。B.轨,车两轮之间为轨,后指车轮碾过的痕迹、路线,这里比喻秩序、规矩。C.中,指符合、合乎,与《促织》中“又劣弱不中于款”的“中”词义不相同。D.公道,指公正无私的道理,与熟语“人间自有公道”的“公道”意思一样。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主亲自考察百官,会时间不够,精力不足,即使君主目、耳及脑并用,臣下也会掩饰,所以君主要运用自己的才能并依赖法律治国。B.韩非子认为君主能够轻松掌控整个天下,各种类型的臣子在各种场合都不能使坏逾越本分的原因,就在于君主能够善于运用法律执政。C.治国不能因为豪门权贵犯罪而偏袒,就像墨线不能弯曲来迁就歪斜不正的木料一样,应当以法为准绳,来确保法律的严肃性、公正性。D.君主可以制约官员的恣意妄为,但君主也受法令礼仪的制约,没有人能独断专横,那么正道就可以畅通,政事就能“无为”而治。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刑过不辟大臣,赏善不遗匹夫。(2)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14.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法律思想有哪些历史进步之处?【答案】10.BEG11.C12.A13.(1)惩罚有罪过的人,即使是大臣也不回避;奖赏善行,即使是平民也不遗漏。(2)古代设置各级官吏,是用来制约民众的,使得他们不能恣意放纵自己。14.①法律要制约君臣,使之不能专断。②法律要发于人间,使之匡正自己。③法律要从国君立范,使之下行百姓。【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臣子远在千里之外,不敢改变说辞;地位处在郎中,不敢隐善饰非。省略主语“臣子”,“远”作谓语,“在千里外”作补语,故应在B处断开;“不敢易”作谓语,“其辞”作宾语,故应在E处断开;“势”作主语,“在”作谓语,“郎中”作宾语,故应在G处断开。BEG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奸邪的人就没有什么可依赖。/邪恶歪曲残害了公道。B.正确。句意:统一民众的规矩,没有比得上法的。C.错误。词义相同,“中”,符合、合乎。句意:符合奖赏制度的就要嘉奖、触犯法律的就要受罚。/也是又弱又小不符合规格。D.正确。句意:所以秉公执法风气盛行,徇私枉法之路就被堵塞。/人间自有公正无私的道理。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A.“君主要运用自己的才能并依赖法律治国”错,原文为“故舍己能而因法”,即放弃自己的才能而依赖法术,严明赏罚。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刑”,惩罚;“辟”,回避;“匹夫”,平民。(2)“有司”,各级官吏;“所以”,用来……的;“自恣”,放纵自己。【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1)根据“法籍礼仪者,所以禁君,使无擅断也。人莫得自恣,则道胜……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己出也”概括:法律要制约君臣,使之不能专断。(2)根据“法者,非天堕,非地生,发于人间,而反以自正”概括:法律要发于人间,使之匡正自己。(3)根据“所立于下者,不废于上;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是故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矣”概括:法律要从国君立范,使之下行百姓。参考译文:材料一:做君主的亲自考察百官,就会时间不够,精力不足。而且君主用眼睛看,臣子就修饰外表;君主用耳朵听,臣子就修饰言辞;君主用脑子想,臣子就夸夸其谈。先王认为这三种器官不够,所以放弃自己的才能而依赖法术,严明赏罚。先王掌握着关键,所以法令简明而君权不受侵害。独自控制四海之内,聪明多智的人不能使用欺诈手段,阴险浮躁的人不能使用花言巧语,奸邪的人就没有什么可依赖。臣子远在千里之外,不敢改变说辞;地位处在郎中,不敢隐善饰非;朝廷的群臣,集中的或单独的,不敢相互逾越职守。所以政事不多而时间有余,是君主运用权势所得来的。法令不偏袒权贵,墨绳不迁就弯曲。法令该制裁的,智者不能逃避,勇者不敢抗争。惩罚罪过不回避大臣,奖赏功劳不漏掉平民。所以矫正上面的过失,追究下面的奸邪,治理纷乱,判断谬误,削减多余,纠正错误,统一民众的规范,没有比得上法的。(节选自《韩非子·有度》)材料二:法是天下的尺度标准,也是君主手中的准绳。社会制订颁行刑法,是为了依法惩处犯法的人;设置奖赏制度,奖赏应当奖赏之人。法令确定之后,符合奖赏制度的就要嘉奖、触犯法律的就要受罚。尊贵的人触犯法律也不得减轻处罚,卑贱的人犯了法也不会加重处罚。犯法者尽管贤能也一定严惩,守法者虽然无能也不可无端治罪。所以秉公执法风气盛行,徇私枉法之路就被堵塞。古代设置各级官吏,是用来制约民众,不让他们恣意放纵。设立君主,是用来制约官员,不让他们专行妄为。而宗法礼义的制定,又是用来限制君主的,不让他独断专横。任何人不可以放纵专行,那么“道”就占了主导地位、取得胜利,“道”取得胜利,这事理就通畅,于是便可返回到无为而治的境地。这里说的“无为”,不是说什么都凝滞不动,而是说不要任何事情都由君主一个人说了算。法,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地下冒出来的,它产生于社会又转过来制约人们使之正派(匡正自己的行为)。所以,自己身上有这样的缺点过错,就不要非难他人身上有的同样缺点过错;自己身上没有的优点美德,也就不要要求别人有这种优点美德。由此推出,要求下层民众遵循法律,那么上层君主百官也应遵循法规;禁止百姓民众不能做的事,那么君主自身也不能做。所谓“亡国”,不是说这个国家没有君主,而是说这个国家没有“法”;现在说变更法制,并不是没有法,而是有法不用,有法不用等于没有法。君主立法,首先自己要作出执法守法的榜样,这样法令就能施行于天下。所以,君主如能用法严格地约束自身,那么法令政令就能够在百姓中施行无阻。(节选自《淮南子·主术训》)(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腊月书事张耒荆棘连昌①路,珠玑久化尘。青山飞白鸟,野水渡行人。寂寂繁华尽,悠悠草木春。人间有兴废,何事独伤神。【注】①连昌:连昌宫,唐代皇家最大的行宫之一。1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腊月途经连昌宫,见荆棘满路,心生感慨,“珠玑”代指昔日的繁华景象。B.颈联“寂寂”与“悠悠”形成对照,繁华落尽,而草木冬枯春荣,虚实相映衬。C.尾联诗人感叹人世间的兴衰成败,由事及人,独自黯然神伤,流露出悲苦之情。D.本诗用词简练朴素,凝练隽永,对仗工整,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节奏韵律感。16.分析本诗景物描写的作用。【答案】15.C16.①构成一幅荒寂清远的画面;②联结历史和现实的转换;③借草木春荣,揭示万物兴废之律,并以此自慰。【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语言、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C.“流露出悲苦之情”错,“何事独伤神”,是什么事情值得独自伤神之意,流露出一切释然的豁达之情。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首联,“荆棘连昌路,珠玑久化尘”,描写了连昌宫昔日的繁华景象如今却荆棘满路,构成一幅荒寂、清远的画面;颔联,“青山飞白鸟,野水渡行人”,诗人由眼前荒凉的景象中,觅得苍翠的青山一群群白鸟飞过,旷野的水边渡过一批批行人,那么,人世间的繁华一如这白鸟和行人,也会落尽的。所以,该联的景物起到了联结历史和现实的转换的作用;颈联,“寂寂繁华尽,悠悠草木春”,诗人借草木冬枯春荣自认现象,揭示了万物兴废的自然规律,由此觉得没什么事情值得独自伤神,以此自慰,抒发心中一切释然的豁达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拟行路难·其四》以“水”喻人,比喻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2)《归去来兮辞》中,和“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表达的意思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3)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动物,为鳞虫之长,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写出两句含有“龙”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泻水置平地②.各自东西南北流③.悟已往之不谏④.知来者之可追⑤.玉壶光转⑥.一夜鱼龙舞(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有:“泻”“已”“殷”“巅”“度”“文”。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我国血脂疾病发病率高,②但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③就血脂而言,也存在很多误区。④第一,认为血脂高是吃出来的,⑤降血脂只要少吃肉多吃素就行。⑥高血脂症虽然明显受饮食及生活方式的影响,⑦饮食调整是治疗血脂异常的基础措施,⑧但是有些患者是无法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来使血脂降至正常水平的,⑨此时就需要服用降脂药物达到治疗。第二,认为高血脂只有胖人才会得。其实高血脂并不是胖人的专利,很多体形苗条的人也会得。第三,血脂检查重点关注甘油三酯的指数。临床上常用的血脂检查指标有4项,包括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人体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与胆固醇的高低密切相关。生活中,人们常常对高胆固醇含量的食物避之不及,事实上,A。好胆固醇是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它可以依附在脂蛋白上从周边组织进入到肝脏内,继而被代谢分解、排出体外,让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而坏胆固醇就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该胆固醇会将自己送往动脉内,容易引起胆固醇在血管内大量堆积,B。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19.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A.胆固醇也有好、坏之分B.诱发各种心血管疾病/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19.③不合逻辑,就对血脂的认识而言/也存在很多认知误区。⑥关联词位置不当,“虽然高血脂症……”。⑨成分残缺,改成“达到治疗效果”。【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根据后文“好胆固醇是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就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知,说明胆固醇有好坏之分,没必要对高胆固醇含量的食物避之不及,所以可填入“胆固醇也有好、坏之分”。第二处,根据“容易引起胆固醇在血管内大量堆积”可知,后文是要说明胆固醇在血管内大量堆积的害处,再结合上文“让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可知,主要是与心血管疾病有关,据此可填入“诱发各种心血管疾病”或“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③“就血脂而言,也存在很多误区”不合逻辑,存在误区的是就人们对血脂的认识而言的,而不是“血脂”,可改为“就对血脂的认识而言”或“也存在很多认知误区”。⑥“高血脂症虽然……”关联词位置不当,结合后文“但是有些患者”可知,主语不同,应该把关联词提前,可改为“虽然高血脂症……”。⑨“达到治疗”成分残缺,缺宾语中心语,可改为“达到治疗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门里是一个很宽的院子。院子里一边是牛屋、碓棚;一边是猪圈、鸡窠,还有个关鸭子的栅栏。露天地放着一具石磨。正北面是住房,也是砖基土筑,上面盖的一半是瓦,一半是草。房子翻修了才三年,木料还露着白茬。正中是堂屋,家神菩萨的画像上贴的金还没有发黑。两边是卧房。扇窗上各嵌了一块一尺见方的玻璃,明亮亮的。房檐下一边种着一棵石榴树,一边种着一棵栀子花,都齐房檐高了。夏天开了花,一红一白,好看得很。这家人口不多。一共四口人:赵大伯、赵大妈,两个女儿——大英子、小英子。大娘精神得出奇。五十岁了,两个眼睛还是清亮亮的。不论什么时候,头都是梳得滑溜溜的,身上衣服都是格挣挣的。像老头子一样,她一天不闲着。煮猪食,喂猪,腌咸菜,①——她腌的咸萝卜干非常好吃,舂粉子,磨小豆腐,编蓑衣,织芦筐。她还会剪花样子。这里嫁闺女,陪嫁妆,磁坛子、锡罐子,都要用梅红纸剪出吉祥花样,贴在上面,讨个吉利,也才好看:②“丹凤朝阳”呀,“白头到老”呀,“子孙万代”呀,“福寿绵长”呀。二三十里的人家都来请她:“大娘,好日子是十六,你哪天去呀?”——“十五,我一大清早就来!”“一定呀!”——“一定!一定!”(选自汪曾祺《受戒》,有删改)20.画横线①处为何在举例中插入“——她腌的咸萝卜干非常好吃”这句话?21.分析画横线②处“呀”字的作用。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扇窗上各嵌了一块一尺见方的明亮的玻璃”,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答案】20.①破折号表示进一步说明,此处说明赵大娘腌咸菜非常拿手。②打破了句式的齐整,语言显得自然随性。21.①“呀”字口语化,富有生活气息。②拉长语音、舒缓语气,表明赵大娘剪纸花样多,突出赞美之意。22.①原文“明亮亮的”单独成句,更能体现赵家人的勤劳,而改动后成为了长句的定语,不能起到原文的强调效果;②原文句子多为短句,原文和上下文句式相应,语言风格更统一。③原句“明亮亮”与下文中“清亮亮”“滑溜溜”“格铮铮”的表达一致,有乡土气息。【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用破折号引出“她腌的咸萝卜干非常好吃”是对前一句“腌咸菜”的进一步说明,说明赵大娘腌咸菜非常拿手。破折号表示进一步说明。此处举例中插入破折号,使破折号前后的句式不一致,破折号前后是整齐的“煮猪食,喂猪,腌咸菜”“舂粉子,磨小豆腐,编蓑衣,织芦筐”动宾式结构短语,中间插入“她腌的咸萝卜干非常好吃”一句长句,打破了句式的齐整,使得语言显得自然随性。【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呀”是一个具有口语化色彩的词,此处在每个剪纸名称后面加上“呀”字,显得有口语化色彩,富有生活气息。“呀”是用在句末的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感叹、祈使等,此处“呀”拉长语音、舒缓语气,有赞叹之意,表达对赵大娘剪纸花样多的赞美之情。【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和改句的不同在于原文“明亮亮的”是单独成句,改句“明亮的玻璃”中“明亮的”是作为定语修饰“玻璃”,让修饰语单独成句,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通过玻璃的“明亮亮的”更能突出赵家人的勤劳;而改句成为长句的定语,不能起到强调效果。语段以短句为主,“明亮亮的”作为句子成份单独成句,和上下文的短句句式一致,所以原句和原文的语言风格更统一;改句是一句长句,句子冗长,不符合原文的语言风格。用词上原句是“明亮亮”,原文中有“清亮亮”“滑溜溜”“格铮铮”的词语,原文用“明亮亮”与此表达一致,有乡土气息;而改句是“明亮”,表达不一致。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其中有这样的表述:先立后破就是要统筹兼顾“稳”和“进”,该立的要积极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