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研究_第1页
论文-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研究_第2页
论文-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研究_第3页
论文-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研究_第4页
论文-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研究在我国,对幼儿的引导、教育,往往被认为是幼儿教师的事情。在这一传统思想的支配下,忽视了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影响。大多数父母仅从身体发育等外在方面关注幼儿的成长,忽视了其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有的父母长期使用不正确的教养方式,致使幼儿出现……摘要在我国,对幼儿的引导、教育,往往被认为是幼儿教师的事情。在这一传统思想的支配下,忽视了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影响。大多数父母仅从身体发育等外在方面关注幼儿的成长,忽视了其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有的父母长期使用不正确的教养方式,致使幼儿出现孤僻、不合群。因此,笔者通过实际调研,找出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分析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原因,最终提出有助于父母改善教养方式的几条帮助建议,为家庭提供参考意见,进一步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为研究本课题,笔者结合通过文献法、对比分析法、访谈法。分析溺爱型、放任型、苛求型、冷淡型、XX型家庭教养方式的优缺点与对幼儿心理产生的影响。分析出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因素:一、幼儿年龄、性别;二、父母的教育观;三、父母的文化素质;四、父母的道德水平;五、父母的经历。最后提出改善父母教养方式的建议:一、父母应树立好榜样,努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二、父母应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养水平;三、改善父母教养行为;四、与时与幼儿园老师进行交流、合作。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幼儿心理;影响TheresearchofParentingStyleonchildmentaldevelopmentAbstractInourcountry,theguidanceofyoungchildren,educationisoftenconsideredasthematteroftheteacher.Underthedominationofthetraditionalthoughtsandignoredtheimpactofparentalrearingonchildren.mostparentsonlyattentionexternalconcerns,suchasphysicalgrowthinyoungchildren,ignoringtheimpactofparentingonchildren'spsychologicaldevelopment.Someparentsalwaysuseincorrectrearingstyle,resultingthatchildrenappearisolated,unsocial.Therefore,theauthorthroughpracticalresearch,identifiesthedifferenteffectsoffamilyeducationonearlychildhooddevelopment,analysisthereasonsoftheeffectofparentalrearing,finally,putsupadvisestohelpparentsimproveparentinghelp.Referencesthatprovideforthefamilypromotethedevelopmentofchildren'smentalhealthfurther.Forthestudyofthissubject,theauthorcombinedthroughliterature,comparativeandanalysis,interview.Analysis-doting,laissez-faire,demanding,coldness,democracyandconsoffamilyeducationanditsimpactonchildren'spsychology.Therelatedfactorsofeffectingparentalrearingpatternsarechildren'sage,gender,parents'education,culturalqualitiesoftheparents,parentalmorallevelandparentsexperience.Finallyputtingforwardsuggestionstoimproveparenting:parentsshouldsetagoodexample,makeeffortstocreateagoodenvironmentfortheirchildren;thesecond,parentsshouldstepupstudy,continuouslyraisetheleveloftheirupbringing;third,improveparentingbehavior;last,contactwithkindergartenteachersandcooperationinatimelymanner.Keywords:parentingstyle;children'spsychology;influence一、绪论〔一〕问题的提出1.选题的缘由〔1〕幼儿期是心理形成、发展并逐步完善的重要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不再仅仅局限于对幼儿身体、健康方面的照料,而是越来越重视对儿童良好心理的培养。幼儿期是幼儿心理开始形成并逐步完善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形成的对人、对事物的看法都是非常牢固的,往往会支配幼儿一生的行为。家庭是幼儿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幼儿所接触的第一任老师,幼儿心理的形成、发展、变化,对事物的看法,都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幼儿的心理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当与早重视父母的教养方式,改变原有的错误的教养方式,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教养方式,从而对幼儿的心理产生良好的影响。〔2〕我国有大量留守儿童得不到良好的父母教养而出现心理发展偏差。就XX地区来说,每年有大量的留守儿童,父母双方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戚照料。在成长的过程中,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爱和关心,造成性格发展片面、心理发展不健全,甚至出现孤僻、偏激、冷漠等不良心理。对幼儿的成长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在外打工的父母不应该片面地赚钱为孩子提供物质方面的需要,更应当注意到幼儿心理的发展与变化。并与早为幼儿心理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影响和教育教养方式。〔3〕从笔者自身的实习经历来说。在邓州市幼儿园实习期间,发现同样的教学环境,同样的教学设施,一个班里的孩子性格却相距甚远,有的活泼开朗,有的沉默少言,有的爱抢东西,有的爱哭等。笔者同几位幼儿家长简单接触后,发现幼儿的说话方式、行为与父母极为相似。于是,笔者从几种常见的父母教养方式着手,分析其优缺点,研究其对幼儿心理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根据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分析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因素,进而对父母的教养方式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2.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1〕理论意义:①对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产生的影响进行进一步的剖析。②让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得到重视并丰富家庭教育的研究领域。〔2〕实践意义:①研究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找出最佳的父母教养方式,为父母抚养子女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②研究有助于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心理进行全面了解,以与幼儿园应该怎样与家长之间更好地沟通合作,促进家园共育目标的实现。③让父母与幼儿在日常生活的接触、交流中更加注重自己的行为,为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3.国外相关方面的研究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Schaffer.E按照不同维度探讨父母的教养方式,进而将教养方式类型化、模式化,他从父母教养方式的情感特征和父母对儿童的控制这两个方面提出了评价父母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温暖--敌视和自主--控制,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XX型、过度保护型、忽视型、专制独裁型。""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P.M.Symondz〕从接受--拒绝和支配--服从两个维度区分父母的教养方式。他指出,如果父母接受孩子,则孩子情绪稳定,兴趣广泛,行为更符合社会的要求;如果随心所欲地支配孩子,孩子则倾向于顺从、腼腆、被动与缺乏自信心。""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鲍姆林特在观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三种教养方式类型:专制型、权威型、放纵型。发现当父母的行为不一致时,权威型的教养行为有利于女孩子的独立性与目的性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同专制型和放纵型相比,权威型父母的控制更有利于形成男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女孩子的成就倾向。权威型家庭中的儿童自信、和善、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同伴友好,父母的权威性体现在给儿童制订严格的行为准则,并清楚地说明对子女施加限制的原因。"2.国内相关方面的研究现实生活中,我国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是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练。我国的家庭教育研究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兴起。"X金花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划分为:拒绝型、严厉型、溺爱型、期待型、矛盾型和分歧型。""陶沙〔1994〕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划分了XX、专制、溺爱、忽视、惩罚、成就要求和教育的不一致七种类型。""20世纪80年代左右,国内学者才开始家庭教养方式这一领域的研究,研究的X围包括教养方式与行为问题、心理健康、学业成绩、个性特征、社会化、人际关系等之间的关系与其影响因素方面。"行为问题、心理健康。"蒋奖的研究就指出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行为问题、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父母给予子女更多的温情与爱,子女出现行为问题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反之,如果父母过多地采用惩罚、干涉、过度保护等方法,子女中出现行为问题的机率会增加。"3.以往研究的不足与创新根据对相关资料的查阅、分析和整理,笔者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大多数研究者从理论出发分析不同父母教养方式的优缺点,进而对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进行分析,却未能从实际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于是,通过自身学到的专业知识、见习、实习,国培计划顶岗实习中发现的一些规律,并结合幼儿身体、心理发育的需要,为父母在家庭生活中教养幼儿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有利于引导父母改善自己原本教养中疏漏、不足之处,不仅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身体成长环境,而且兼顾到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理论上对现代父母教养方式与对进行全面的剖析,体现了研究问题的时代性。实践上从实际出发对父母教养方式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三〕相关概念的界定"教养方式主要是指在家庭生活中以亲子交往为中心,并直接作用于亲子互动的过程,这种过程具有跨情景的稳定性,具有表现在父母对子女进行抚养和教育的日常生活中,同时也指父母传递给子女的态度与行为过程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气氛的集合体。""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所体现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反应方式〔吴锦骠等,1998〕。""心理是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幼儿心理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幼儿期是个体迅速发展的时期,幼儿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以游戏为主导的各种活动中,心理发展异常迅速,与婴儿期相比发生了质的飞跃。心理发展涉与语言、注意、感知觉、记忆、思维、情绪、个性的发展。前五项与孩子的认知、学习有关,比较忽视的是情绪、情感以与个性的发展。"〔四〕研究的设计1.研究目的通过对以往相关研究的调查分析,在访问、提问不同的父母和他们的幼儿后,总结出现有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产生的影响。引导父母认识到自己的教养方式的缺点和不足,分析引起这些错误教养方式的原因。最后,根据笔者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创造性的提出一些改进父母教养方式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和谐发展。2.研究内容本文拟从三个大层次探讨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与其解决对策。第一部分:阐述现代几种常见的父母教养方式,结合自己的实习经历举出不同的案例,重点分析不同教养方式的优缺点。第二部分:从幼儿自身、父母、社会等不同角度分析影响父母教养方式形成、发展的相关因素。第三部分:根据目前家庭教养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改进意见和建议。3.研究方法为了避免研究出现盲目、局限和脱离实际。笔者在研究中主要采用了文献法、对比分析法、访谈法三种研究方法。〔1〕文献法,"文献法是指有参考价值的记录知识或保存信息的一切载体,又是也指其中的知识或信息。"研究一个课题,需要大量有科学依据的文献资料,文献法是最基础和用途最广泛的搜集资料的方法,它能够让研究者系统学习相关理论,通过学习、借鉴、移植、创新等方法,吸取成功经验,力争少走弯路。在研究中,笔者在图书馆查看有关父母教养方式、幼儿心理发展的相关文献资料,在学校的知网上查看相关的电子期刊、学术论文,结合笔者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思考总结,得出结论。大大减少了研究的盲目性和局限性。〔2〕对比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就是通过比较,找出不同类别的研究对象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点。"笔者根据研究的内容,首先客观地分析、比较几种父母教养方式的优缺点,以与每种教养方式对幼儿身心造成的不同影响,从而得出最适合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教养方式。为父母健康教养儿童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意见。〔3〕访谈法,"访谈法就是调查者与被访问者面对面地交谈,是社会交往的一种常用形式。"此次访谈法,笔者通过设置相关问题,以新密市宝宝乐幼儿园为例,笔者访谈班的幼儿父母各20人,其中每个年龄段男幼儿、女幼儿的父母各十人,咨询幼儿父母。其次,针对研究的群体,笔者设置相关的简单问题,对其幼儿进行访谈。最终把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综合分析、整理。从实际中得到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影响的实际情况。4.研究思路首先,查阅已有的文献资料,了解当前父母教养方式的现状与产生的原因,从而得出充分可行的理论依据;然后,通过访谈研究、设置问题采访幼儿父母以与他们的幼儿,了解现在父母采用的教养方式与幼儿心理的发展状况。得出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产生的影响。通过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因素。最终,通过对资料的整合,对父母的教养方式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改进措施。二、现代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与其影响为了研究本课题,笔者在寒假期间随机选取了XX新密市宝宝乐幼儿园的部分家长以与他们的孩子作为访谈对象。由于考虑到不同年龄、性别的幼儿的父母教养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针对这些问题,为了避免访谈的片面性、局限性。笔者访谈班的幼儿父母各20人,其中每个年龄段男幼儿、女幼儿的父母各十人。其次,由于本研究针对的群体是幼儿。因此,笔者针对幼儿年龄小的特点,设置相关简单的问题,对幼儿进行访谈,在现有的父母教养方式下了解幼儿心理的发展状况。最终把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进行整合。通过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家长进行访谈,我总结得出了以下数据:教养方式人数百分比〔%〕溺爱型2338放任型1220苛求型1017冷淡型35XX型1220通过这些数据,不难看出在我国溺爱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居多。家庭中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围着一个孩子转的情况已实属常见,孩子的要求不管合理与否,都会得到满足。其次是放任型教养方式,这种教养方式的产生主要是家庭中父母双方工作、应酬繁忙,无更多的精力照顾幼儿,造成了幼儿的无人管制放纵成长。XX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位居第三,幼儿在家庭中被当做参与的成员,而不是受人管制的附属品。苛求型,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许多家长对孩子寄予深切的期望,也在无形中给孩子施加了过多的压力。冷淡型的教养方式所占比例最少,大多出现在留守家庭。这类家庭的幼儿一年才能跟父母见几次面,时间久了,父母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变得很冷淡。〔一〕溺爱型由上表可见,38%的家庭教养方式属于溺爱型,这是一种父母对孩子宠爱过分,盲目迁就的教育类型。这些家长为博得孩子的欢心,整天围着孩子转,事事依着孩子。孩子处于"小霸王"的地位,有错误父母也不加以纠正,甚至不合理的欲望常常在无原则的纵容下得到满足。特别家里是有爷爷奶奶带的儿童,孩子在家庭中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当有人想要指出他们的错误时,爷爷奶奶会进行不合理的袒护,甚至会拿一句"现在还小,长大了就好了。"进行辩解。长期下去,孩子不仅在家里变得爱发脾气,不尊敬长辈,甚至在学校时也常表现出自私、霸道、不懂得谦让、不懂得与小朋友朋友之间的相互友爱,并且自理能力极差。而导致儿童出现这种性格的最终原因就是家长教养方式不恰当。笔者在邓州市幼儿园顶岗实习期间发现了一个这样的例子。有个小女孩叫阳阳〔化名〕,5岁,中班。班上的小朋友都在玩玩具的时候,听到一阵哭声,走过去一看,原来是阳阳在跟一个小男孩抢一盒积木,只见阳阳死死地抱着积木,不愿意跟别的小朋友分享。笔者坐到阳阳的面前,试着说服她跟大家一起玩玩具。结果,阳阳却说道:"不行,这是我的,我没玩够呢。我在家想要玩什么,爸爸妈妈都会给我。我的东西,谁也不许玩儿。"班里的老师走过来,把我拉到一边说:"阳阳是被家里宠坏了,在班里出了名的霸道,谁也管不了。跟她的父母沟通,他们总是认为小孩子嘛,都是这样。"毋庸置疑,溺爱型是一种需要否定的教养模式。虽然这种教养方式能给孩子充分的爱,能让幼儿在爱的包围中生活。但父母首先应当认识爱与溺爱之间的区别。爱,就应该为孩子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孩子将来适应社会给予良好的影响。如果,家长给予的爱不利于心理的健康发展,那么则是在伤害孩子。将来进入社会也很难适应集体合作,最终,将会害了幼儿的一生。〔二〕放任型放任型,也称放纵型。经过调查,笔者发现有23%的家庭教养方式属于放任型,放任型的父母对孩子采取漠不关心、放任自流的教养方式。在查阅资料中,笔者发现了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个孩子叫毛毛〔化名〕,孩子非常聪明、样子可爱,模样很讨人喜欢。然而他在班上的表现实在让人头痛:自由,任性,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从不受任何约束。上课时,发出怪声。吃饭时,把吃剩的骨头放进别人的碗里。睡觉时,在床上跳来跳去。游戏时,捣乱打人那是家常便饭。有时简直是拿他没有办法,一犯错误老师发现,他承认起错误来比谁都快,而且态度诚恳得令人感动。当然,再次犯错误的速度更是使人吃惊。经过了解后,我们发现孩子的妈妈在单位比较忙,爸爸常和朋友聚会,没时间陪孩子,就常无原则地买东西给孩子玩。常带孩子的外婆、外公、爷爷、奶奶更是管不住,孩子在家里常常是自己玩自己的,爱干什么就干什么。"这就是父母放任自由,缺乏和幼儿交流时间,对幼儿的言行无任何约束,对幼儿在幼儿园的表现一无所知,对幼儿在幼儿园中的情况也毫不过问。这种现象多存在于工作繁忙、交际应酬多、业余时间少的父母,一心扑在自己的工作学习上,很少与幼儿交流沟通,忽视幼儿的内心世界和需要。对幼儿的行为与学习不感兴趣,很少去管制幼儿,而发现自己的幼儿出现问题时,甚至都想不起来问题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这种教养方式下的父母由于与幼儿缺乏交流,对幼儿的各种言行了解甚少,即使发现幼儿有不良行为也不加干涉或过分迁就,造成幼儿缺乏来自父母正确的教育,不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心理,幼儿这样放任自如,容易形成各式各样的性格和人格。大多数表现为性格内向、情绪不安、对人冷淡、兴趣狭窄、缺乏理想。与人交往产生挫折后,易产生对立、仇视情绪,从而发生侵犯行为。〔三〕苛求型17%的家庭教养方式属于苛求型,这是一种对幼儿要求过高,成龙心切的盲目教育类型。在调查中发现,在大班、在知识分子家庭中较为普遍。就我这次顶岗实习的邓州市幼儿园来说,大多数幼儿一到周末不是放松地尽情玩耍,而是被家长逼着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舞蹈班、美术班、小主持人班、进入小学强化班、拼音预科班……",复杂的科目让幼儿早早地被束缚,甚至产生了厌烦、抵触情绪。有的小孩子甚至在周末就被父母强迫着上了三个"兴趣班",小小的年纪,被父母所谓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压得喘不过来气。这样到底是在培养孩子的兴趣,还是在给孩子增加负担?笔者在访谈中发现,家长总指望孩子能出人头地,成名成家,唯恐自己的孩子落后在起跑线上,从而不顾年龄"加餐"。"万一别人学了,我的孩子跟不上怎么办?"、"别人都多才多艺的,我的孩子什么都不会"。在攀比心理的驱动下,把幼儿每天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他们把"提前教育"当成了"早期教育",强调知识灌输而忽视兴趣培养、智力开发。干涉型的父母常对幼儿实施"高压政策",强调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对幼儿的日常活动干涉过多,管教过于严厉。教育中对幼儿态度生硬、方式方法简单,只从自己的主观意志出发,强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与认识,不考虑幼儿的心理愿望,不考虑幼儿自身的心理感受,用命令式的言行使幼儿接受自己的看法和认识,经常以打骂、体罚来使幼儿就X。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幼儿经常处于被动、压抑状态,缺乏自制能力,会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一种表现为顺从、懦弱、缺乏自信、自尊、孤独、性格压抑,心理自卑,遇事唯唯诺诺,缺乏独立判断和处理的能力;另一种表现为逆反心理强、冷酷无情、有暴力行为。通常在活动、游戏方面处于被动,成绩很差。〔四〕冷淡型在调查中,发现有5%的家庭教养方式属于冷淡型,这是一种对孩子不负责的教育类型。主要出现在留守家庭或者由于父母离异、不和睦或过分注重于自身事业追求而对幼儿冷淡的家庭。这类家庭的家长与幼儿接触时间少,除给予幼儿必要的生活照顾外,很少过问幼儿的发展,亲子之间缺乏应有的感情交流。笔者在实习期间发现了这样一个例子:甜甜〔化名〕,5岁。胆小,性格孤僻,不爱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耍,总是一个人呆在角落里。甜甜的父母由于感情不和,已离婚,两人都不愿意抚养甜甜。每次五点幼儿园放学,甜甜总是要到六七点才被家人接走。甜甜每天都眼巴巴地看着别的小朋友一个个地被接走。有次,一直到七点半还没人来接,没办法,只好给甜甜的妈妈打,接通后,甜甜的妈妈说:"哎呀,我只顾着买戒指,都把女儿给忘记了。等我买完戒指马上就去接啊。"这时,甜甜在一边大声的哭了。父母对幼儿不关心,不会对幼儿提出要求和对其行为进行控制,甚至不会表现出爱和关心。对于幼儿,他们一般只是提供食宿和衣物等物质,而不会在精神上提供支持和期待。在幼儿期,正是需要父母关心和爱护的时候,而父母却因为工作或者自己的因素,忽略了幼儿的成长,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幼儿,他们小小年纪就感受不到"爱",体会不到父母的温暖。很容易出现适应障碍,对人冷淡,他们的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往往较差。〔五〕XX型出现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在教育问题上很重视,让幼儿自己说"我想学这个本领",才进行兴趣培养,重视对幼儿习惯的培养。在对待幼儿的教育问题格外认真,对幼儿有一定的纪律要求,把幼儿当做家庭中的一员,让幼儿参与商量家庭大事。如家里今年去哪里旅游,买什么颜色的桌子,给生日的奶奶选什么礼物等。XX型父母给幼儿自由发展空间,平等地对待、尊重和信任幼儿,能与幼儿相互沟通,交流各自的看法,鼓励幼儿放手做事情,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展,父母也为幼儿的发展提出建议,理性地指导幼儿成长,对其缺点错误能恰如其分地批评指正,以提高幼儿的认知、判断能力。父母遇事不是盲目地打骂幼儿,而是先给幼儿讲道理。即使有时候父母错了,也会真诚地给幼儿道歉。在笔者进行访谈中,一位幼儿的母亲说"在别人家都是孩子喜欢吃什么就恨不得天天做什么。我们家,孩子喜欢吃什么,我会少做。这样不仅能使孩子身体所需的营养达到平衡,而且会让孩子在餐桌上学会尊重他人。你喜欢吃的,我们不一定喜欢,要轮着做家里每个人喜欢吃的,这样才公平。"通过笔者调查,发现只有20%的家庭教养方式属于XX型。实践证明,在温暖、XX、宽松的父母中成长,能使幼儿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也容易产生发挥自身潜能的动力,在学习上表现出的主动性也较强。最有利于幼儿成长的是XX型的教养方式。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幼儿,易形成健全的个性、健康的心理,自我接纳程度较高,相应地自信心、自尊感和成就欲望都比较强,容易形成敢想敢说敢干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极具创造性。这些家长常主动和幼儿谈话、亲近、交流,了解幼儿感兴趣的事和经历过的事,他们还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成长、发展环境,给幼儿提供必要的帮助,与时肯定和鼓励幼儿的成功,对于不良行为也能有理有据地批评指正。总之,从调查情况来看,家庭教养方式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须分析原因,研究对策。三、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因素分析历史发展到当代社会,许多教育学者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对幼儿成长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决定着家庭教育的好坏,良好的教养方式能促进幼儿身体的成长、心理的发展,反之亦然。而父母的教养方式受幼儿自身,父母受教育程度,道德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幼儿年龄、性别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本研究发现,从总体上看,大、中、小班幼儿的父母教养方式不存在显着的年龄差异。原因可能在于,父母教养方式的变化是由幼儿当前的特点和发展任务决定的。对3-6岁的幼儿来说,游戏是他们的主要活动,保护幼儿的生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是父母的首要工作。因此,该阶段父母对于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的影响并不过多地关注。小班幼儿的父母,大多采用"溺爱型"。认为自己的孩子还小,为孩子包办包括穿衣服、喂饭等一切生活琐事。孩子的一切要求,父母都会想办法满足。中班大班孩子的父母教养方式开始出现不同类型的差别。在研究中发现,一般父母对于男孩教养方式采取"苛求型"的比较多,大多受"穷养儿富养女"传统观念的支配,从小要求自己的孩子掌握各种技能,而从未考虑孩子自身的感受。〔二〕教育观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一切有关儿童的教育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传统的"以老者为本位"的社会观念意味着对幼儿的重视不是建立在对独立幼儿精神的理解和尊重上的。"爱幼"并没有真正体现在对幼儿独立人格的承认。"孩子是自己的",把孩子作为私有财产的旧观念根深蒂固。甚至把幼儿当做自己的附属品。有的父母将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完全寄托在幼儿的身上,从而给幼儿寄托过大的期望。大多数父母认为,孩子只有一个,可千万不能亏待了孩子。因此,家长一方面表现为对幼儿过度宠爱、迁就、无原则的疼爱,幼儿在这种特殊的照顾中往往会自我中心意识膨胀,形成骄横、自私,抗挫折能力弱,缺乏爱心的毛病。另一方面,现在的家长在思想上普遍存在着重智力轻心理的教育观念。他们认为高智力是高成就的前提,至于"心理发展"、"性格形成"被认为是没用的。一心想着未来如何让孩子拿高分,如何让孩子在亲朋好友面前为自己争面子。而从系来没有考虑过孩子的兴趣爱好、心理感受。〔三〕文化素质与教养方式的关系父母受教育程度高低对其教养方式产生显着影响。"受教育程度高者,选择XX型方式的比例就高;反之,选择专制型、放任型、溺爱型方式的比例就高。研究表明,父母的性别、生育孩子的年龄、婚姻状况等因素影响其教养方式,其中受教育程度、职业、夫妻关系等影响显着。父母因性别不同,其教养方式也是不同的。另外,母亲的血型、父母的人格特征也对教养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家长的特征来看父母自身心理健康,自身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对孩子施以适当的正确教养方式。另外,丰富的教育知识是教育幼儿的前题,也是满足幼儿对父母不断增长的文化素质要求的需要。具备了丰富的育儿知识,家长才能解决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不断遇到的问题,才能具有良好的教养方式,从而引导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反之,文化水平低者,日常言行、修养较差,不能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对幼儿的教育常敷衍了事,或放任不管。而有些高学历的家长认为自己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也自然具备了丰富的教育知识。所以有些目中无人,常以高人一等自居,对于幼儿的教育也是如此。这两种家长都不具备良好的教养方式,妨碍着幼儿良好情感的发展。家长只有在一定的文化水平上,学习和积累一定的教育知识才能为孩子提供科学的教养方式。〔四〕道德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且是长期的全方位的教师。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最初的,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就是父母。因此,家长的崇高品德是一种教育力量,不仅能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而且能影响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父母是幼儿的榜样,幼儿是父母的镜子。如果家长的不健康心理通过行为、语言等方式在幼儿面前表现出来,幼儿由于年龄尚小缺乏辨别是非好坏的能力,也会仿效父母的不良心理表现。长期下去,幼儿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能形成健康的心理吗?或者说,如果父母双方在日常生活中表现的彬彬有礼、待人接物很有礼貌,幼儿在不知不觉中也学会了基本的生活礼仪,行为举止表现得落落大方。所以,幼儿良好心理的发展,也受到了家长道德水平的制约。〔五〕父母的经历与教养方式的关系每个父母都有各自的经历,有些幼儿的家长认为过去自己过去的成长条件不好。现在生活得到了改善,一定要让孩子好好享福,所以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以弥补过去的不足。有的父母心甘情愿节衣缩食,省下钱来用昂贵的代价买"名牌"一味地满足孩子的高消费。这种不顾自己实际能力的溺爱型教养方式最后导致只是孩子的是冷淡和自私。长期下去,幼儿只知道向父母索取而不知道去付出。还有些父母自己没读多少书,就把自己的学习希望全部倾注在幼儿身上,他们一味地给幼儿报学习班,希望幼儿今后能出人头地,从而大量占用幼儿的课下时间。使幼儿丧失了游戏的快乐,长期沉浸在补课、兴趣班中,减少了童年的欢乐,在这种苛求型的教养方式下,幼儿对父母充满了恐惧。四、改善父母教养方式的建议〔一〕父母应树立好榜样,努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家庭作为对儿童成长影响最直接,最深刻的微观环境,它具有怎样的环境氛围是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温馨的家庭生活,自由、平等、和谐,充满了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就会身心放松,有安全感,容易形成健康的心理,易沟通,善于和人打交道。要创建温馨的家庭氛围,首先是要求儿童的父母关系和谐。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夫妻和睦关系是成功地教育孩子的首要条件。"幼儿正是以父母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他认识一切人际关系的起点的。父母之间的相互关心、体贴、爱护给幼儿以良好的榜样示X作用。同时,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自然会感到温暖、快乐,能尊敬父母长辈、关心他人。相反,若生活在父母关系冷漠、紧X、争吵不断的家庭中,孩子就会因为父母的争吵而担惊受怕,缺乏安全感,久而久之,就会感到焦虑、恐慌,严重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其次,父母与子女之间要建立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父母不论工作多么忙碌,一定要尽可能地抽出时间多陪伴幼儿,关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点滴变化,适时地给以指导和帮助,让幼儿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和关怀。对于出现的问题,父母要保持冷静,耐心地向幼儿讲清道理。如果父母情绪激动,斥责甚至惩罚幼儿,就会使幼儿产生紧X、害怕、胆怯、逃避等不良心理。甚至产生敌意,亲子关系就有可能长期不和谐。这种不和谐的关系和氛围就会影响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二〕父母应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养水平幼儿的教养工作是一门科学,为人父母者,只有通过学习,了解并掌握这门科学,才能够成为一名称职的家长。本研究所得出的父母积极的教养行为与其教育水平呈正相关这一结论充分地说明了这个观点。首先,父母要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调整或改变自己的教养方式或行为,减少对幼儿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如3岁的幼儿独立意识非常强,想要摆脱父母的种种束缚,什么都"自己来"。但由于他们年龄尚小,能力不够,父母往往事事代劳,处处设防,结果就会引起幼儿的反抗,双方发生冲突。通过学习儿童心理学,父母就会了解这一阶段幼儿的发展特点,理解幼儿的独立意向,相信他,放手让幼儿做想做而且又有能力做好的事情,父母只需要孤立幼儿并适时地给予指导即可。再如:3-4岁的幼儿在入园之初,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往往产生心理的抵触。所以,此时父母应采取积极措施来缓解并逐步消除幼儿的抵触情绪。如常常带领幼儿玩园内的玩具。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想准备。多向幼儿介绍,多带幼儿到幼儿园了解情况;多与教师沟通,让教师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情况,做好家园配合工作,同时消除幼儿与教师之间的陌生感。二是做好能力准备。父母在幼儿入园之前要让幼儿学会自理,让幼儿有在集体中生活的信心和能力。其次,要努力学习先进的教养理念和策略。幼儿教养工作的目标和要求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父母必须加强学习,紧跟时代的步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养行为,努力培养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新世纪儿童。第三,要加强自身个性的修养,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我国着名的教育家陈鹤琴说:"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父母自身具备的人格修养会潜移默化地对幼儿产生影响。因为幼儿主要是通过模仿的方式向成人学习的,幼儿对成人的模仿,不仅仅限于行为举止,而且包括思维方式、情绪情感以与个人性格等。父母的敏感、多虑、缺乏自信等焦虑情绪常常会影响幼儿,使幼儿也感觉到焦虑。因此,父母要加强自身个性的修养,要勇敢,遇事沉着、冷静,做事自信、果断,不要遇到一点意外就大惊小怪。如果发现自身有焦虑情绪,应有意识地进行调整,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三〕改善父母教养行为通过研究,我们知道,父母的教养行为与幼儿心理发展之间有着明显的关系,父母的专制行为能使幼儿的心理出现焦虑、孤僻、不擅长与人合作交流。因此,作为父母,必须改善自己的教养行为,采取XX型的教养方式。1.XX、平等地对待幼儿在家庭中,父母与幼儿应既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又是朋友的关系。也就是说家庭应创设一个XX平等的环境。幼儿有自主的发言权,能够愉快地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能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喜好和见解,没有紧X和压力,也就不会产生负面的心理现象。从而使心理、个性得到自由充分地发展。2.关心幼儿,善于沟通每一个父母都是非常关心自己的孩子。但是,父母的关心往往都倾向于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而忽视对幼儿内心思想的关注。导致幼儿不合群、孤僻等内应心理问题往往被忽视。所以,我们建议,父母应加强与儿童之间的思想沟通,注意观察幼儿日常生活中喜怒哀乐等情绪的变化,了解幼儿的心理活动状况,鼓励幼儿说出自己遇到的麻烦,并与时给以指导和帮助。良好的沟通应从倾听开始。倾听是沟通的前提,只有倾听幼儿的心里话,知道幼儿在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帮助,也才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容易。家长在倾听的过程中,还要善于思考,在谈话中发现幼儿的闪光点时,要与时给予表扬鼓励;捕捉到幼儿存在的问题时,要进一步分析,适时地给予指导。在与幼儿沟通、交流的过程中,父母切忌不要采用高高在上的姿态,要保持一颗童心,蹲下来,与幼儿平视,以幼儿的心态、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进行交流。这样会使幼儿觉得父母是他的朋友和伙伴,沟通自然水到渠成。3.敢于放手,鼓励引导现在的幼儿,大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在实施教养的过程中,总是担心幼儿成长中出现意外事故,所以就总是抱在怀中不肯放手,溺爱幼儿,包办代替幼儿的一切活动。致使幼儿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无法独立,一旦离开父母,便因无法应对新的环境、问题而产生包括焦虑在内的种种问题。要改变这一现状,要求父母必须解放幼儿的手和脚。首先让幼儿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自己吃饭、穿衣、入厕等,提高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其次,鼓励幼儿大胆做事,在活动中锻炼和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4.慎用批评,杜绝体罚批评是教育幼儿不可或缺的手段,但使用不当,会影响父母与幼儿之间的沟通。有研究表明,犯了错误的幼儿,最担心失去父母的爱,所以家长的批评最好从谈话开始,千万不要过早地下结论或横加指责。允许幼儿讲述事情的经过,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帮助幼儿分析问题,指出错误,让幼儿自觉地承认错误。坚决杜绝体罚行为。体罚,不但伤害了幼儿的身体,更伤害了幼儿的心灵。使幼儿感到紧X、恐惧,产生抵触情绪。〔四〕与时与幼儿园老师进行交流、合作幼儿一天中接触最多的是老师,交流沟通最多的也是老师。因此,幼儿园的老师能较为全面地发现幼儿性格、心理中有哪些缺点和不足。家长与老师的交流,能与时掌握自己幼儿的成长、发展、学习情况,从而改变原有的错误的教养方式,找出更加适合自己幼儿的教养方式。作为老师,应将幼儿的情况第一时间反映给幼儿父母。作为父母。在知道幼儿哪一点做的不足时,不要急着去批评、指责幼儿,而是应该多想想造成幼儿这样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改变现有的错误,为幼儿心理的良好发展创造条件。结语本研究随机抽取了新密市宝宝乐幼儿园的班的家长作为访谈对象。结果显示,在幼儿期间,父母往往重视智力、健康的发展,而忽视家庭教养对幼儿心理的影响。对幼儿的教养方式以溺爱型居多,XX型的教养方式最有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父母的教养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