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12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1页
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12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2页
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12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3页
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12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4页
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12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北京顺义一中高二12月月考

语文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说乡下人士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

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

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

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

水下田讨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

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

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的问我:你们中原

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

真象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

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

——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

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士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

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

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我初次出国

时,我的奶妈偷偷的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

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着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

——我在《一曲难忘》的电影里看到了东欧农业国家的波兰也有这类似的风俗,使我更领略

了“土”在我们这种文化里所占和所应当占的地位了。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

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

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象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

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语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

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

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

的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

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

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象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

还是微乎其微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

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

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象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

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

“发迹”了。我在广西靠近瑶山的区域里还看见过这类从老树上吹出来的种子,拼命在垦地。

在云南,我看见过这类种子所长成的小村落,还不过是两三代的事;我在那里也看见过找不

着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给狗吃的路毙尸体。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士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在

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

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土,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士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

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

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人们的往来也必然疏少,乡土社会的生

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

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

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

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

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

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

法理社会。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

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效力。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

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

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

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于是,“士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选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每一个个体,不需要纵向上溯得太远,也不需

要横向扩展得太开,你就能够发现自己与乡村之间的息息关联。“乡村”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底

色,也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进入21世纪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巨

变,概括来看,这种巨变表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治理之变。2006年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而且还大规模地向农村进行

财政转移支付,目前国家财政每年向农村的转移支付规模超过万亿。取消农业税和国家向农

村大规模输入资源,极大地改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之前基于税费收取所形成的乡村治理

体制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第二个层面是村庄基础结构之变。进入新世纪前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之

前相对封闭且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

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如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随

之解体。

第三个层面是价值之变。传统中国农民有着强烈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观念。到了20

世纪末,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已改变,传宗接代的观念大为淡化。

发生在世纪之交的以上三层巨变都可以看作是现代化建设的结果。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

而且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乡村社会基本秩序由之前的内生为主变成

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组成部分,外生秩序逐渐代替了内生秩序。

(摘编自贺雪峰《回乡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

材料三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需栗在农业、农村、农民上多下功夫,依靠“新”

助推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

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要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让农村也

美起来,去完善乡村的“包装”,去美化乡村,打造“新农村”。

要推动乡村的发展,就需要牢牢抓住“农业”这个关键,发展新农业,提高农业的经济

效益。而要让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产业,就需要让农业的发展与市场接轨,更好地实现农业

的转型。

振兴乡村还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育,通过政府主导、立足产业、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

原则,打造一支新型的职业农民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的人才支撑。

(摘编自陈红《乡村振兴要靠“新”》)

1.对材料一“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和隔膜,才

有三家村式的村落存在。

B.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

生人的“熟人”社会。

C.受地方性的限制,终老是乡便成为一种生活常态。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对

乡民而言都十分熟悉。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

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代化建设绕不过农村,每一个个体与乡村之间息息关联,乡村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安放

心灵的精神家园。

B.随着现代化建设,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相对封闭且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

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

C.从中国乡村社会发生的三个巨变来看,现代化不是工业化,而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

观念对传统的替代。

D.振兴乡村要牢牢抓住农业这个关键点,农业转型也需要让农业的发展与市场接轨,才能

让农业有吸引力。

3.下列选项中不具有“乡土社会”特征的一项是()(3分)

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B.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C.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4^一》)

D.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德经•第八十章》)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周边地上去的子弟,也都维持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

B.从现在的情形来说,远东这片大陆上的人都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

C.从某个角度看,我们的民族和土是分不开的,土地是生存的资本,同时也是一种束缚。

D.文中用白头偕老的老夫老妻来比喻可贵的泥土,新颖、独特。

5.材料一结尾说: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这种观点在当代乡村社会有

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6分)

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五年时,某送别介卿①于洪州。黄生年十四五,在舟中出入吾二人之间,与众童子无

异。其时,从介卿于淮南,至者独言黄生敏且勤,自此,黄生之能浸浸闻。至介卿之门者,

归,莫不爱其为人,而异其业之进。介卿以书抵黄生之亲,亦攀称之。于是黄生之里人皆

叹其善自致,而馋且慕之。其大父②虽已老,其母虽久寡居,闻黄生之进如此,虽在千里

之外,犹朝夕侍其旁也;虽书信岁不过三四至,犹朝夕与之上下语也。非特如是也,其喜

举甚于朝夕侍其旁,朝夕与之上下语也。何则?黄生在其家,无以异于众童子,一出而得

大贤为之依归,遂以能闻于人,为其大父与母者,其独能勿喜乎?其不愈于朝夕侍其旁,

朝夕与之上下语乎?予闻之亦喜甚。

而予自洪州归,虽其身去介卿之侧,其心焦然,食息坐作,无顷焉不在介卿也。至于今

且三年。然日孜孜念之,凡询介卿之事于人,虽奴隶贱人加详焉。于奴隶贱人犹然,况衣

冠降登,洁然为士者乎?况吾介卿朝夕所与居,教诲而称之者乎?故闻黄生之归也,日企

而望之,后乎其来视我也。

居一日,黄生来。望其表,其步趋之干,揖让之容,固有似乎介卿者。入而视其色,

听其言,其气愉愉而其音淳淳,不似乎介卿者少矣;其学其归,得之乎介卿何多也。间而

省其书,则又如出诸介卿之手。问介卿之事,皆能道其远者、大者焉。甚矣!黄生之似吾

介卿也。吾得之,废食与寝而从之。吾喜也,惟恐其去我,而尚僻其来之不早也。嗟乎黄

生,岂特一时慰我也!于是知介卿之德,入人之深、化人之速也如此,使得其志于天下,

何如哉?

以从介卿于淮南者数人较之,不人人皆然,而黄生独然,则又知黄生之所自致者亦牵

牵③绝众,使坚且久,其所至如何哉?日介卿之教诲、黄生之自致而思乎人莫不欲有立,然

而有贤父兄之渐泽,而卒不入于善者,其自反于心如何也?亦思介卿之道德,于今为大备,

而黄生为日进,独予断然不一二备而不尺寸进,比其少之时缺且忘者众矣,其自愧于心如

何也?以心之愧也,则欲重警戒自修。是介卿之教不独裕于黄生,黄生之自致不独裕于己,

而皆有以及予也,其喜不又多乎?

(取材于曾巩《喜似赠黄生序》)

注释:【1】介卿:即王安石,字介甫»[2]大父:祖父。【3】牵荤:卓越。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亚项的一项是()(3分)

①亦零称之骤:强烈

②而号且慕之畏:敬服

③其喜筠甚于朝夕侍其旁殆:大概

④虽其身当介卿之侧去:离开

⑤聪乎其来视我也庶:希望

⑥其步趋之节节:关键

⑦而尚恨其来之不早也恨:遗憾

⑧因介卿之教诲因:通过

A.①⑥B.②⑤C.③④D.⑦⑧

7.下列对“黄生在其家”中的“其”指代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安石B.黄生C.曾巩D.众童子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理的一项是()(3分)

A.黄生之能浸浸闻

黄生能够渐渐被人知道

B.而异其业之进

而且为黄生学业长进感到惊奇

C.甚矣!黄生之似吾介卿也

黄生和我的好友介卿太像了

D.是介卿之教不独裕于黄生

这样看来介卿的教诲不只是对黄生有益处

9.文中写到“予闻之亦喜甚”“吾喜也”“其喜不又多乎”,一个“喜”字贯穿全篇。请根据文

章内容,概括回答作者“喜”的原因。(6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7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共12分)

闻黄鹉①

柳宗元

倦闻子规朝暮声,不意忽有黄丽鸟鸣。

一声梦断楚江曲,满眼故园春意生。

目极千里无山河,麦芒际天摇青波。

王畿②优本少赋役,务闲酒熟饶经过。

此时晴烟最深处,舍南巷北遥相语。

翻日迥度昆明③飞,凌风邪看细柳④翥⑤。

我今误落千万山,身同伦人⑥不思还。

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

闭声回翅归务速,西林紫槌行当熟。

注释:①本诗写于作者被贬湖南永州期间。②王畿[jT]:指京城周郊地区。③昆明:池名,在长安

西南,最初用于练习水战。④细柳:营名,在京兆府咸阳西南。汉文帝时,周亚夫曾屯兵于此,以备

匈奴。⑤翥[zhD]:鸟飞。⑥伦[cang]人:粗野鄙贱之人。

10.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亚项的一项是()(3分)

A.“倦闻”一句中“子规”即杜鹃,日夜啼叫,声音哀切,本诗中是悲苦的象征。

B.“目极”四句描写沃野千里、麦浪青青,表达了诗人对永州民生富庶感慨。

C.“此时”两句形象地勾勒出一个民风朴实、邻里和睦、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

D.“翻日”两句对仗工整,再现了春日黄鹏在昆明池、细柳营上空飞翔的姿态。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与“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表达的情感基本一致。

B.“我今误落千万山”中“误落”一词表明诗人对此前人生充满悔恨。

C.“身同伦人不思还”指作者受永州风俗感染,已经不再想回到故乡。

D.本诗描绘了一幅亲切鲜活的故园乡土风情画,句句平实,情感丰富。

12.这首诗多处写到黄鹏。请分析作者是如何借助黄鹏表达情感的。(6分)

13.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15分)

(1)满地黄花堆积,,如今有谁堪摘?

(2),但愿长醉不愿醒。

(3)师者,。

(4),可怜春半不还家。

(5)人生如梦,o

(6),尘满面,鬓如霜。

(7),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8)陈王昔时宴平乐,。

(9)苍山负雪,0

(10)积善成德,,圣心备焉。

(11)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12)位卑则足羞,o

(13)元嘉草草,,赢得仓皇北顾。

(14),举匏樽以相属。

(15),抱明月而长终。

四、名著阅读(共12分)

14.《红楼梦》第八回脂砚斋评道“晴有林风”,清代徐瀛在《〈红楼梦〉论赞》中曾说“晴雯,

黛玉之影子也”,说明黛玉和晴雯有许多相似之处。请比较这两个人物形象,对其主要相似之

处加以简要概括。(6分)

15.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谓颜渊日:“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孟子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公孙衍张仪章》)

请根据以上两段内容,简要谈谈孔孟二人的处世态度。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旧衣服

李汉荣

⑴新衣服,也许好看,也许不好看,但都不耐看;旧衣服,即使破旧,即使不好看,那

也耐看,因为那后面藏着时光和故事。

⑵一件衣服从新穿到旧,与你肌肤相依,由隔膜而熨帖,由一件商品变成你身体的一部

分、经历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需栗时间的磨合。

⑶一件再合身的新衣服,刚穿到身上,总有些貌合神离的“隔”的感觉。你穿着那件新

衣服,衣是衣,你是你,衣服还只记着自己被染色裁剪、被加工制作、被讨价还价、被买卖

的商品身世。刚上身的衣服还保持着它的物质的固执、冷漠和生硬,它徒有款式而没有内涵,

徒有品牌而没有品位,徒有花色而没有神韵。它还没有从与你的朝夕相处中获得情思、经历、

气质和风韵。

⑷一件衣服只有穿到一定时间,与人完全形魂交融,才真正属于你。你在穿这件衣服,

这件衣服也在通过你体现和完成着自己;你在呵护这件衣服,这件衣服也在体贴着你,感念

着你。一件衣服穿久了,穿旧了,就有了你的味道,你的神貌,你的喜怒哀乐的表情和样子。

衣者,依也。衣服对人有着郑重的托付和信赖,把自己的一生都交托给这个人,也体贴着这

个人的身体和心情,珍惜着相遇相依的缘分。即使把衣服挂起来晾晒,衣服也固执地保持着

穿衣人的身形,不会随波逐流趋炎附势轻易改变对一个人的依恋。即使把衣服折叠了放在柜

子里,年深月久起了皱褶,你一旦抖开它,它立即记起你,也记起它本来的样式,你穿在身

上还是那么贴身,像老朋友贴着身子轻声叙旧相互取暖。

(5)我想起了父亲生前穿的那些衣服。在我的记忆里,父亲的衣服总是旧的,父亲也是旧

的。这种“旧的”感觉,构成我对故乡、对农业、对土地的印象。父亲多半生务农,在田里

干活时,常常把衣服放在田展上。我走在放学的路上,远远地,就看见田壤上父亲的旧衣服。

旧衣服像蹲在田展上的父亲,在看着田里的父亲。这时候,我感到田里的父亲和田展上带着

他气息的衣服都在看着我,我隐约体会到“旧”之深沉,感受到双倍的凝重和温暖。抬眼,

顺着父亲的背影望过去,旧的老屋、旧的农具、旧的耕牛、旧的炊烟、旧的号呼……那是千

百万年的久和旧,是常看常新的久和旧,这一切都是那样值得感激和尊敬...

⑹我又想,老子该是穿着一身素白旧衣骑青牛徐行,于水边冥想,他那落满时光尘埃的

宽广衣袖,飘曳了数千年;庄子肯定不轻易扔掉他那身旧年青衫,他的身体包裹在有限的款

式里,而心灵和思想则超越有限的尺寸抵达宇宙的无限;屈原该是穿着那身缀满芝兰香草的

缰衣长衫,独立荒原,吐纳天河,向上苍发出一连串凝重的天问;陶渊明布衣素襟,种豆溪

畔,采菊东篱,在朴素的劳作里领悟生命的深意;杜甫、苏东坡、马致远、曹雪芹……在我

的想像里,他们也都是旧衣飘飘、银发苍然,胸臆间生发出辽阔深厚的智慧和诗情,和岁月

一起成为民族文化永恒的经典。

(7)而如今,我们越来越见不到旧衣服,越来越见不到穿旧衣服的人。

⑻用过即扔,不停地、快速地弃旧换新,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和方式。衣服穿不了多

久,洗不了几次就被扔了。衣服刚刚熟悉你,刚刚和你有了感情就被遗弃了。每个人的穿着

都与服装产业捆绑在一起了,穿衣成为拉动产业的商务行为。衣服,很快脱尽了数千年来深

藏在皱褶年争里的母性的手温和柔情,脱尽了蕴含在襟裾领袖里的幽思和寄托,成为没有情

感没有经历没有意味的物质。

(9)如今的衣服不敢对穿衣服的人有情义,因为人对它是那么薄情和寡义。

(10)我常常看见,在肮脏的垃圾堆里,在恶臭的废水沟里,有许多被抛弃的并不算破旧的

衣服。衣服们还带着穿衣人的体味、身形和气息,却被穿衣人毫不留恋地扔了。连与自己肌

肤相亲的一段经历都无情地扔了,还有什么不能扔、不敢扔呢?

(11)我也曾看见,一阵大风将随意抛弃在地上的半新不旧的衣服卷起来,挂在一根根电线

杆上,衣服以人体的形象在风里左摇右晃,前拉后扯,渐被撕碎。我忽然一阵心惊,这些被

抛弃的衣服,何尝不是物质主义时代里人的处境的写照!

(12)人,应该保持节制、安静、谦卑和俭约,保持一种本色的朴素和适度的清贫。这样的

人,无疑显得有些旧,却是从根性上保持着自然品格和朴素美德的人,才是与同样清贫和朴

素的大自然般配的人,才是愿意与艰辛的大自然荣辱与共的人。

(13)许多年了,我一直渴望,在喧嚣的市声里,在汹涌的人潮里,缓缓走来一位素衣旧衫、

面相章吉、神情安详的智者。我会走过去向他鞠躬,拜他为师,与他忘年交,听他说些旧年

旧事,聊些旧书旧人,叙些旧情旧梦。这时光派来的智者来自更远的生命源头,他的素衣旧

衫里,每一个衣兜都揣着传说,每一个纽扣都缀着情思,每一个补丁都藏着故事。他使此刻

的宇宙,此刻的生活,不再喧嚣而慌张,不再混乱而迷茫,不再浮华而空洞;因了他的到来,

山水重归幽深,天地重归苍茫,人世重归质朴。

(14)一个人活在世上,应该有几件旧衣服。

(取材于李汉荣的同名散文)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