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高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专题:文言文概括分析_第1页
部编高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专题:文言文概括分析_第2页
部编高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专题:文言文概括分析_第3页
部编高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专题:文言文概括分析_第4页
部编高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专题:文言文概括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部编高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专题:文言文概括分析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高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专题:文言文概括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2022高一上·临沂月考)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泛舟游于三国魏吴大战所在之地,放纵小船随意漂浮,感觉自己飘飞进入仙境。

B.苏轼以江月为喻,阐述万物时刻都在变动,人类和自然万物一样都是永恒的的道理。

C.苏轼以主客问答的形式,抒发其对人生的感叹,体现随遇而安、旷达乐观的人生观。

D.苏轼运用比喻、对偶和对比的手法,将抽象而复杂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写得具体可感。

A

概括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CD无误。

A.“三国魏吴大战所在之地”错误。苏轼写这文章的时候,是被贬到黄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他游览的是叫做“赤鼻矶”的地方,不是赤壁大战所在之地。

故解析为:A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2.(2022高一上·临沂月考)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B.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C.客人从跟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消云散。

D.这段文字写曹操击走刘备,攻破荆州,又率领浩浩荡荡的军队沿江而下,战舰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目的是赞扬曹操。

D

概括分析

ABC无误。

D.“目的是赞扬曹操”错误,强调当时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现在都随时间烟灭了,是在借此慨叹人生的短暂。目的不是赞扬曹操。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3.(2022高一上·临沂月考)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在月明之夜与友人们泛舟赤壁矶下的长江,他们享受着江天美景,饮酒放歌,快乐似神仙,暂时忘却了人世间一切不顺心事。

B.苏轼乐极之后情绪变得低落,原因是有人倚歌吹着悲凉的洞箫应和,那洞箫声似乎有让深渊里蛟龙起舞、孤舟上寡妇哭泣的魔力。

C.苏轼询问朋友为何感伤,朋友回答是英雄曹操及其业绩尚且消失不见,更何况你我凡夫俗子,平凡生命难得像长江、明月般永恒。

D.饮酒乐极,扣舷而歌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情怀。歌词里所说的“美人”是美丽的女人。

D

概括分析

ABC无误。

D.“美丽的女子”错误,“美人”实际上是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4.(2021高一下·福州期中)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晋文之事》阐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和王道主张。文章欲擒故纵,层层深入,反复诘难,句式不断变化,如滔滔江河一气呵成,表现出孟子散文逻辑缜密、气势磅礴的论辩特色。

B.《庖丁解牛》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庖丁宰牛时动作之优美,技术之高超,以及成功后的志得意满。文章用寓言的形式说明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迎刃而解。

C.《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临危受命,他洞悉当时的形势,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表现出处处为秦国利益着想的样子,终于以一己之力,使郑国免于灭亡,他临危不惧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外交才能,为人赞叹。

D.《鸿门宴》记述了鸿门宴上项羽、刘邦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剑拔弩张、险象环生的全过程,塑造了项羽恃勇骄横、深谋远虑、随机应变的形象,也写出了刘邦善于采纳意见、知人善任、有奸必肃的性格。

D

概括分析

D.“塑造了项羽……深谋远虑、随机应变”错误,从《鸿门宴》中来看,项羽的形象是恃勇骄横、毫无远见、刚愎自用、拙于应变。如他没有听从范增的话而放过刘邦,这是表现他的刚愎自用、缺乏远见,如他面对樊哙的质问是“无以应”,这表现出他的拙于应变。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的内容和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分析概括文章的内容和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首先要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结构,分析概括文章的层次内容。从文中找出写作的对象,然后从文中依次找出对其不同态度的语句加以分析概括即可。

5.(2021高一下·永安月考)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组是()

A..项羽政治上无知:当曹无伤告诉他刘邦要在关中称王,范增劝说他要赶紧攻打刘邦时,项羽大怒决定攻打刘邦,可是听到刘邦在鸿门的一番谎话,怒气全消,还把自己的消息来源告诉刘邦。

B.刘邦头脑清醒,善于用人:当听说项羽要攻打他时,惊呼“为之奈何”,虚心向张良请教,接着低声下气拉拢项伯,又是祝酒,又是“约为婚姻”,使项伯甘心为己所用。

C.张良处事机敏:当项伯让他一起逃亡时,借口替韩王送刘邦说“亡去不义”;当刘邦追问自己如何和项伯有交情时,耐心解释,消除刘邦的疑虑。

D.樊哙粗中有细:樊哙闯帐,怒斥项羽典型的一个赳赳武夫的形象,可是他的一番言语换一个角度重复刘邦前面的话语,让项羽感到内疚,思想上完全放松警惕,为刘邦要要逃却徘徊不定时,樊哙说不必要拘泥小节。

A

概括分析

A项,项羽大怒决定攻打刘邦在范增劝说他要赶紧攻打刘邦之后,时间顺序颠倒。

故解析为:A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列举四位明君、诸多贤士为秦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事例来说明客卿有功于秦,借贤人扬己,排比句的运用增强了说服力。

B.认为,如果秦君所看重的只在色、乐、珠玉方面,所轻视的却是百姓客卿的话,那么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

C.对秦王辞退一切客卿、把兵器和粮食给予盗贼,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最终与诸侯国结怨的做法很不理解。

D.文章最后指出,驱逐客卿是在帮助敌国,是在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强敌国的实力,会使秦国变弱,使国家陷于危地。

C

概括分析

“把兵器和粮食给予盗贼”理解有误,原文是把“秦王辞退一切客卿”的行为比喻为“藉寇兵而赍盗粮”。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7.结合全文,选出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后长达五年斗争的开端,一开始从项羽刘邦的兵力对比,可以看出项羽占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项羽手中。故事的开端是曹无伤告密。

B.刘邦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表明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可见刘邦对项羽由衷的尊敬。来到鸿门宴后的一番道歉之词,更可以看出他对项羽非常恭顺、虔诚、佩服的。

C.刘邦本来是一个贪财好色之人,但是攻进咸阳之后,却“财务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想收买人心争夺天下。

D.刘邦面对张良传来的项伯密报,一时手足无措,但面对项伯时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言行举止,我们又可以看出刘邦是很有心机,善于随机应变的。

B

概括分析

B项,刘邦对项羽“由衷地尊敬”和“对项羽非常恭顺、虔诚”错。这只是刘邦的谢罪之辞,并不是真心的,也写出了刘邦的奸诈,能屈能伸等。

故解析为:B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8.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后长达五年斗争的开端,开始从刘邦和项羽的兵力对比,可以看出项羽占有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项羽手中。故事的开端是曹无伤告密。

B.刘邦本来是一个贪财好色之人,但是攻进咸阳之后,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想收买人心而争夺天下。

C.刘邦面对张良传来的项伯密报,一时间显得手足无措,但面对项伯时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言行举止我们又可见刘邦很有心计、善于随机应变的一面。

D.刘邦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表明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可见刘邦对项羽由衷的尊敬。来到鸿门宴后的一番道歉之词更可以看出他对项羽非常恭顺、虔诚。

D

概括分析

本题D项,刘邦对项羽“由衷的尊敬”和“对项羽非常恭顺、虔诚”错,应该都是虚情假意。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9.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C.“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流露出烛之武对年华逝去的哀叹,对自己无法胜任这个任务的失落与悲哀,不禁让人为他明珠蒙尘的命运而感慨。

D.“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一个弱小的郑国,同时受到两个强国的围攻,情势十分危急。但这一句也同时点明两军分驻,为下文故事作了铺垫。

C

概括分析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题中C项,“流露出烛之武对年华逝去的哀叹,对自己无法胜任这个任务的失落与悲哀,不禁让人为他明珠蒙尘的命运而感慨”错误,这一句是负气之语,流露出烛之武长期不被重用的满腹委屈与牢骚。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10.下列各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庖丁解牛》论理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然后具体分述解牛经过的三个阶段;最后,以“怵然为戒”说明要想获得自然之道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还必须注意在关键地方小心谨慎,专心致志。

B.文章的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触”“倚”“履”“踦”四个字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术;比拟庖丁进刀“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有声有色;解牛结束“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怡然自得神态跃然纸上。

C.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其一,强调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其二,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D.《庖丁解牛》阐明了庄子的养生之道。其主观意图是宣传消极处世的人生哲学;客观上却告诉人们,只要反复实践,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C

概括分析

此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

C项,“强调对技术的追求”错误,庄子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以探求“道”,也就是把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

11.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庖丁解牛》通过庖丁解牛的场面描写以及庖丁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刻画了一位善于思考、技艺精湛的厨师形象。

B.《师说》论述了老师的重要性和从师学习的必要性,赞扬了当时士大夫尊师的社会风气,文章说理严密,环环相扣。

C.《山居秋暝》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等,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

D.《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多处用典,借古讽今,其中借孙刘的典故,表述对英雄业绩的向往,对南宋统治者的批评。

B

概括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形象以及技巧的分析鉴赏能力。

B项,“赞扬了当时士大夫尊师的社会风气”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第二段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由此可知,当时的士大夫之流是耻于从师的,所以文章应该是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

故解析为:B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述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文中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文章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文章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对文章情感的把握。

二、简答题

12.请概括《登泰山记》第一段的内容。

介绍泰山及其最高峰的位置

概括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登泰山记》第一段,“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写泰山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故解析为:介绍泰山及其最高峰的位置

本题考查的是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注意结合翻译。正确翻译出文段的人,再结合翻译选择重点词组织解析。

13.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请概括第三段的主要内容。

写观日出的情景。

概括分析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语段内容的能力。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包括摘句法、连词法、归纳法等,运用的时候要注意互相结合,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并不是孤立的,运用的时候可以一种方法单独运用,也可以几种方法交织在一起使用,从而使概括段落大意更容易更准确。第三段是全文的中心。开头第一句“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即可作为这段的段落大意,写在日观亭所见的日出前后的景象。于二十八日傍晚登上山顶,第二天即除夕日(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夕即与朱子颖到日观峰上的日观亭,坐候日出。这一部分描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动静俱观,把太阳未出、将出,正出,出后的一系列连续画面描绘出来了,再现了日出前后瞬息万变的奇幻景色。

故解析为:写观日出的情景。

本题考查的是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注意筛选重点句子。翻译并熟悉文本的内容,根据题干筛选重点句,再抓重点词组织解析。

14.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请概括《登泰山记》中第四段的主要内容。

写泰山的人文景观。

概括分析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语段内容的能力。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包括摘句法、连词法、归纳法等,运用的时候要注意互相结合,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并不是孤立的,运用的时候可以一种方法单独运用,也可以几种方法交织在一起使用,从而使概括段落大意更容易更准确。这段文字通过对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道中石刻的描写,以日观亭为参照写了泰山的古代人文建筑,突出了日观峰自古以来就是泰山的重要游览胜地,表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

故解析为:写泰山的人文景观。

本题考查的是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注意抓住文本的陈述对象。熟悉文本后,分析文本的陈述对象,然后分析陈述对象的主要内容来组织解析。

15.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请概括第四段的内容。

苏子说变与不变。

概括分析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语段内容的能力。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包括摘句法、连词法、归纳法等,运用的时候要注意互相结合,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并不是孤立的,运用的时候可以一种方法单独运用,也可以几种方法交织在一起使用,从而使概括段落大意更容易更准确。第四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不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故解析为:苏子说变与不变。

此题考查的是归纳概括能力,做题时要注意理解全文内容。概括归纳的技巧,先要疏通文本内容;然后根据题干要求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16.请概括“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在文中的作用。

通过写南北河水位置及流向,将山水联在一起。

概括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意及其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这句话的大意是: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奔流;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逝。该句以泰山为参照点,通过写南北二面的汶水、济水,更加明确了泰山的地理方位,而且将山水很自然地关联在一起,丰富了文章的写作内容。

故解析为:通过写南北河水位置及流向,将山水联在一起。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7.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登泰山记》中从京城到泰山的旅程路线。

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西北谷)→越(长城)→至(泰安)“乘风雪”点明时令,为写冬景做铺垫。几个动词短句简洁传神地写出路线。

概括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本大意;然后根据题干要求定位到相关语句,找准思考的方向,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概括。本题的题干要求为“用简洁的词语概括《登泰山记》中从京城到泰山的旅程路线”,由此文章可以定位到第二段句首,即“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意思是: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从这句话中可以清晰明确地找到有关旅行的几个动词短语,“乘风雪”点明时节为冬季,为后文写景做铺垫,需要写出来,然后用关键性的词句总结概括。

故解析为: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西北谷)→越(长城)→至(泰安)“乘风雪”点明时令,为写冬景做铺垫。几个动词短句简洁传神地写出路线。

本题考查的是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注意把握文本内容。熟悉文本内容,找出相关的文段,从文段中筛选与题干相符的词句组织解析

18.概括《登泰山记》段落内容。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概括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写观日出之后,就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泰山上的名胜古迹很多,而只选了日观亭附近的一些古迹,加以简要记叙。写时,以日观亭为中心,把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的方位记叙得清清楚楚,构成了以日观峰为中心的一组风景图。这些古迹的简介,突出了日观峰自古以来就是泰山的重要游览胜地,游人甚众,周围的古迹也随之而起。

故解析为: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本题考查的是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注意分析文段内容。先翻译文段,依据翻译筛选重点词句组织解析。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19.请概括《登泰山记》第二段的内容。

登山经过及所见所感

概括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段落进行分析和概括,注意划分层次和结构。第二段,“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叙述从京师来到泰山的事件;“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叙述登山的经过;“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描绘登山所见之景。

故解析为:登山经过及所见所感

本题考查的是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注意仔细分析文段。翻译文段后,分析文段重点讲述的内容,从重点内容里筛选重点词组织解析

20.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请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及日观峰的位置。

概括分析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语段内容的能力。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包括摘句法、连词法、归纳法等,运用的时候要注意互相结合,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并不是孤立的,运用的时候可以一种方法单独运用,也可以几种方法交织在一起使用,从而使概括段落大意更容易更准确。开头即写泰山,这第一部分介绍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和形势,用笔概括却颇耐玩味。第一段先从地理环境落笔:山南有汶水西流,山北济水东去,名山傍水,分外壮观。“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的两个“皆”字,顿挫有力,把泰山的水景由两条河铺开成面写去,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一河的景色。横亘在阳谷与阴谷分界处的古长城给泰山增添了雄奇的色彩。接着点出泰山最高点日观峰,为后文埋下伏笔。这一段文字,是在登泰山之前,用粗笔写出了山、水、古长城、日观峰等几样景色,勾画了泰山有层次、有色彩、动静交织的总貌。简略的轮廓勾勒,线条清楚。

故解析为: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及日观峰的位置。

此题考查的是归纳概括能力,做题时要注意理解全文内容。概括归纳的技巧,先要疏通文本内容;然后根据题干要求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1/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高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专题:文言文概括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2022高一上·临沂月考)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泛舟游于三国魏吴大战所在之地,放纵小船随意漂浮,感觉自己飘飞进入仙境。

B.苏轼以江月为喻,阐述万物时刻都在变动,人类和自然万物一样都是永恒的的道理。

C.苏轼以主客问答的形式,抒发其对人生的感叹,体现随遇而安、旷达乐观的人生观。

D.苏轼运用比喻、对偶和对比的手法,将抽象而复杂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写得具体可感。

2.(2022高一上·临沂月考)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B.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C.客人从跟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消云散。

D.这段文字写曹操击走刘备,攻破荆州,又率领浩浩荡荡的军队沿江而下,战舰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目的是赞扬曹操。

3.(2022高一上·临沂月考)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在月明之夜与友人们泛舟赤壁矶下的长江,他们享受着江天美景,饮酒放歌,快乐似神仙,暂时忘却了人世间一切不顺心事。

B.苏轼乐极之后情绪变得低落,原因是有人倚歌吹着悲凉的洞箫应和,那洞箫声似乎有让深渊里蛟龙起舞、孤舟上寡妇哭泣的魔力。

C.苏轼询问朋友为何感伤,朋友回答是英雄曹操及其业绩尚且消失不见,更何况你我凡夫俗子,平凡生命难得像长江、明月般永恒。

D.饮酒乐极,扣舷而歌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情怀。歌词里所说的“美人”是美丽的女人。

4.(2021高一下·福州期中)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晋文之事》阐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和王道主张。文章欲擒故纵,层层深入,反复诘难,句式不断变化,如滔滔江河一气呵成,表现出孟子散文逻辑缜密、气势磅礴的论辩特色。

B.《庖丁解牛》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庖丁宰牛时动作之优美,技术之高超,以及成功后的志得意满。文章用寓言的形式说明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迎刃而解。

C.《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临危受命,他洞悉当时的形势,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表现出处处为秦国利益着想的样子,终于以一己之力,使郑国免于灭亡,他临危不惧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外交才能,为人赞叹。

D.《鸿门宴》记述了鸿门宴上项羽、刘邦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剑拔弩张、险象环生的全过程,塑造了项羽恃勇骄横、深谋远虑、随机应变的形象,也写出了刘邦善于采纳意见、知人善任、有奸必肃的性格。

5.(2021高一下·永安月考)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组是()

A..项羽政治上无知:当曹无伤告诉他刘邦要在关中称王,范增劝说他要赶紧攻打刘邦时,项羽大怒决定攻打刘邦,可是听到刘邦在鸿门的一番谎话,怒气全消,还把自己的消息来源告诉刘邦。

B.刘邦头脑清醒,善于用人:当听说项羽要攻打他时,惊呼“为之奈何”,虚心向张良请教,接着低声下气拉拢项伯,又是祝酒,又是“约为婚姻”,使项伯甘心为己所用。

C.张良处事机敏:当项伯让他一起逃亡时,借口替韩王送刘邦说“亡去不义”;当刘邦追问自己如何和项伯有交情时,耐心解释,消除刘邦的疑虑。

D.樊哙粗中有细:樊哙闯帐,怒斥项羽典型的一个赳赳武夫的形象,可是他的一番言语换一个角度重复刘邦前面的话语,让项羽感到内疚,思想上完全放松警惕,为刘邦要要逃却徘徊不定时,樊哙说不必要拘泥小节。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列举四位明君、诸多贤士为秦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事例来说明客卿有功于秦,借贤人扬己,排比句的运用增强了说服力。

B.认为,如果秦君所看重的只在色、乐、珠玉方面,所轻视的却是百姓客卿的话,那么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

C.对秦王辞退一切客卿、把兵器和粮食给予盗贼,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最终与诸侯国结怨的做法很不理解。

D.文章最后指出,驱逐客卿是在帮助敌国,是在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强敌国的实力,会使秦国变弱,使国家陷于危地。

7.结合全文,选出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后长达五年斗争的开端,一开始从项羽刘邦的兵力对比,可以看出项羽占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项羽手中。故事的开端是曹无伤告密。

B.刘邦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表明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可见刘邦对项羽由衷的尊敬。来到鸿门宴后的一番道歉之词,更可以看出他对项羽非常恭顺、虔诚、佩服的。

C.刘邦本来是一个贪财好色之人,但是攻进咸阳之后,却“财务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想收买人心争夺天下。

D.刘邦面对张良传来的项伯密报,一时手足无措,但面对项伯时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言行举止,我们又可以看出刘邦是很有心机,善于随机应变的。

8.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后长达五年斗争的开端,开始从刘邦和项羽的兵力对比,可以看出项羽占有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项羽手中。故事的开端是曹无伤告密。

B.刘邦本来是一个贪财好色之人,但是攻进咸阳之后,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想收买人心而争夺天下。

C.刘邦面对张良传来的项伯密报,一时间显得手足无措,但面对项伯时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言行举止我们又可见刘邦很有心计、善于随机应变的一面。

D.刘邦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表明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可见刘邦对项羽由衷的尊敬。来到鸿门宴后的一番道歉之词更可以看出他对项羽非常恭顺、虔诚。

9.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C.“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流露出烛之武对年华逝去的哀叹,对自己无法胜任这个任务的失落与悲哀,不禁让人为他明珠蒙尘的命运而感慨。

D.“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一个弱小的郑国,同时受到两个强国的围攻,情势十分危急。但这一句也同时点明两军分驻,为下文故事作了铺垫。

10.下列各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庖丁解牛》论理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然后具体分述解牛经过的三个阶段;最后,以“怵然为戒”说明要想获得自然之道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还必须注意在关键地方小心谨慎,专心致志。

B.文章的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触”“倚”“履”“踦”四个字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术;比拟庖丁进刀“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有声有色;解牛结束“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怡然自得神态跃然纸上。

C.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其一,强调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其二,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D.《庖丁解牛》阐明了庄子的养生之道。其主观意图是宣传消极处世的人生哲学;客观上却告诉人们,只要反复实践,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11.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庖丁解牛》通过庖丁解牛的场面描写以及庖丁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刻画了一位善于思考、技艺精湛的厨师形象。

B.《师说》论述了老师的重要性和从师学习的必要性,赞扬了当时士大夫尊师的社会风气,文章说理严密,环环相扣。

C.《山居秋暝》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等,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

D.《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多处用典,借古讽今,其中借孙刘的典故,表述对英雄业绩的向往,对南宋统治者的批评。

二、简答题

12.请概括《登泰山记》第一段的内容。

13.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请概括第三段的主要内容。

14.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请概括《登泰山记》中第四段的主要内容。

15.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请概括第四段的内容。

16.请概括“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在文中的作用。

17.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登泰山记》中从京城到泰山的旅程路线。

18.概括《登泰山记》段落内容。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19.请概括《登泰山记》第二段的内容。

20.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请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解析解答部分

1.A

概括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CD无误。

A.“三国魏吴大战所在之地”错误。苏轼写这文章的时候,是被贬到黄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他游览的是叫做“赤鼻矶”的地方,不是赤壁大战所在之地。

故解析为:A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2.D

概括分析

ABC无误。

D.“目的是赞扬曹操”错误,强调当时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现在都随时间烟灭了,是在借此慨叹人生的短暂。目的不是赞扬曹操。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3.D

概括分析

ABC无误。

D.“美丽的女子”错误,“美人”实际上是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4.D

概括分析

D.“塑造了项羽……深谋远虑、随机应变”错误,从《鸿门宴》中来看,项羽的形象是恃勇骄横、毫无远见、刚愎自用、拙于应变。如他没有听从范增的话而放过刘邦,这是表现他的刚愎自用、缺乏远见,如他面对樊哙的质问是“无以应”,这表现出他的拙于应变。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的内容和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分析概括文章的内容和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首先要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结构,分析概括文章的层次内容。从文中找出写作的对象,然后从文中依次找出对其不同态度的语句加以分析概括即可。

5.A

概括分析

A项,项羽大怒决定攻打刘邦在范增劝说他要赶紧攻打刘邦之后,时间顺序颠倒。

故解析为:A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6.C

概括分析

“把兵器和粮食给予盗贼”理解有误,原文是把“秦王辞退一切客卿”的行为比喻为“藉寇兵而赍盗粮”。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7.B

概括分析

B项,刘邦对项羽“由衷地尊敬”和“对项羽非常恭顺、虔诚”错。这只是刘邦的谢罪之辞,并不是真心的,也写出了刘邦的奸诈,能屈能伸等。

故解析为:B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8.D

概括分析

本题D项,刘邦对项羽“由衷的尊敬”和“对项羽非常恭顺、虔诚”错,应该都是虚情假意。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9.C

概括分析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题中C项,“流露出烛之武对年华逝去的哀叹,对自己无法胜任这个任务的失落与悲哀,不禁让人为他明珠蒙尘的命运而感慨”错误,这一句是负气之语,流露出烛之武长期不被重用的满腹委屈与牢骚。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10.C

概括分析

此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

C项,“强调对技术的追求”错误,庄子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以探求“道”,也就是把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

11.B

概括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形象以及技巧的分析鉴赏能力。

B项,“赞扬了当时士大夫尊师的社会风气”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第二段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由此可知,当时的士大夫之流是耻于从师的,所以文章应该是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

故解析为:B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述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文中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文章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文章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对文章情感的把握。

12.介绍泰山及其最高峰的位置

概括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登泰山记》第一段,“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写泰山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故解析为:介绍泰山及其最高峰的位置

本题考查的是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注意结合翻译。正确翻译出文段的人,再结合翻译选择重点词组织解析。

13.写观日出的情景。

概括分析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语段内容的能力。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包括摘句法、连词法、归纳法等,运用的时候要注意互相结合,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并不是孤立的,运用的时候可以一种方法单独运用,也可以几种方法交织在一起使用,从而使概括段落大意更容易更准确。第三段是全文的中心。开头第一句“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即可作为这段的段落大意,写在日观亭所见的日出前后的景象。于二十八日傍晚登上山顶,第二天即除夕日(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夕即与朱子颖到日观峰上的日观亭,坐候日出。这一部分描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动静俱观,把太阳未出、将出,正出,出后的一系列连续画面描绘出来了,再现了日出前后瞬息万变的奇幻景色。

故解析为:写观日出的情景。

本题考查的是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注意筛选重点句子。翻译并熟悉文本的内容,根据题干筛选重点句,再抓重点词组织解析。

14.写泰山的人文景观。

概括分析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语段内容的能力。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包括摘句法、连词法、归纳法等,运用的时候要注意互相结合,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并不是孤立的,运用的时候可以一种方法单独运用,也可以几种方法交织在一起使用,从而使概括段落大意更容易更准确。这段文字通过对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道中石刻的描写,以日观亭为参照写了泰山的古代人文建筑,突出了日观峰自古以来就是泰山的重要游览胜地,表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

故解析为:写泰山的人文景观。

本题考查的是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注意抓住文本的陈述对象。熟悉文本后,分析文本的陈述对象,然后分析陈述对象的主要内容来组织解析。

15.苏子说变与不变。

概括分析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语段内容的能力。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包括摘句法、连词法、归纳法等,运用的时候要注意互相结合,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并不是孤立的,运用的时候可以一种方法单独运用,也可以几种方法交织在一起使用,从而使概括段落大意更容易更准确。第四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不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故解析为:苏子说变与不变。

此题考查的是归纳概括能力,做题时要注意理解全文内容。概括归纳的技巧,先要疏通文本内容;然后根据题干要求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16.通过写南北河水位置及流向,将山水联在一起。

概括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意及其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这句话的大意是: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奔流;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逝。该句以泰山为参照点,通过写南北二面的汶水、济水,更加明确了泰山的地理方位,而且将山水很自然地关联在一起,丰富了文章的写作内容。

故解析为:通过写南北河水位置及流向,将山水联在一起。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