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综合测试语文试题(解析)_第1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综合测试语文试题(解析)_第2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综合测试语文试题(解析)_第3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综合测试语文试题(解析)_第4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综合测试语文试题(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上海市浦东新区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综合测试语文试题(解析)浦东新区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综合测验

语文试卷

2023.10

考生注意:

1.本场测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作答前,在答题纸上填写姓名、准考证号。

3.所有作答务必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4.用黑色字迹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作答非选择题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上空。(5分)

(1)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心念旧恩。《短歌行》

(2)驾一叶之扁舟,。(《前赤壁赋》)

(3),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4)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两句,描写天姥山上野兽的叫声,让人毛骨悚然。(《梦游天姥吟留别》)

2.按要求选择。(5分)

(1)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2分)

A.为什么写作高手总有写不完的有趣事儿呢奥秘就在朱熹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里,写作高手往往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B.“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字宙无穷,人生短暂,我无意感叹老之将至,而只想说岁月无情,我们应当加倍地珍惜人生,珍惜友情。

C.许多暴走者,是自认为体重超标者,他们抱着坚定的减肥信念,走上漫漫长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日复一日地坚持着。.

D.在奋斗过程中,我们必定会经历许多挫折和失败,只要我们做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树立信心,鼓足勇气,就一定会有成功的一天。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

①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天地。

②但是实含至理。

③假如世界是完美的,自然就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

④这话表面看去,不通已极。

⑤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

⑥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

A.③⑤⑥①④②B.④②③⑤⑥①C.③⑤④②⑥①D.④②③⑥①⑤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题。(17分)

材料一:

一种文化倘若只存在于思想、观念之中,那么故纸堆必将是其最后的归宿。在不同的时期,从文化艺术到社会日常,都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灵光时时闪现,中国传统文化总是能够找到适宜的载体和媒介,将自身的精神、灵魂灌注其中,这正是其绵延不断、朝气蓬勃的生命密码。不论衣食日用还是文创产品,都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让传统文化融入当代日常生活。

在大众流行文化中,从来不缺少传统文化元素。“中国风”歌曲红极一时、至今不衰,《菊花台》《烟花易冷》等成为其中的代表作品,曲调旋律性强,符合中国人的听感,歌词中传统意象的运用带有古典诗词的韵味。近年来,越来越多创发觉,与其化用古典诗词、稍有不慎还可能落入生搬硬套的窠臼,不如索性将古典诗词谱曲演唱,歌唱家龚琳娜的《庭院深深》等在这条路径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文化综艺《经典咏流传》集中展现吟唱古典诗词的作品,也深受观众欢迎。

然而,对于音乐、舞台艺术作品、影视作品等拥有更大体量和包容力的媒介、载体,倘若也仅停留在展现形象的层面,便显得缺乏深度和力度。有些所谓“中国风”歌曲,就是在流行音乐中加入一两句戏腔,或堆砌大量看似优美其实不知所云的语词,生硬做作,反而显得不伦不类;有些主打传统文化的节目,缺少内在叙事脉络和思想主题的统摄,缺少对呈现对象精神内涵的提炼,沉湎于以镜头影像展览形象,成为对一些古代人物、事件或风俗的简单罗列,节目也就滑落到早年间旅游景区“古代文化一条街”的水平;有些打传统文化牌的旅游项目、实景演出,只见声光电,不见思想与内涵,聒噪而庸俗,本质上还是穿着“文化马甲”的快消品。这样一来,这类作品、产品或项目之于传统文化,几分是弘扬、几分是消费,也就难说得很。

相比之下,在挖掘传统文化内涵的赛道上,文化综艺《国家宝藏》以戏剧表演演绎国宝故事,揭示国宝的文化价值和中国人的精气神;网剧《长安十二时辰》用严谨、精致的影视美术设计还原唐代长安生活情境,与剧情发展一道凸显正义、责任与仁爱等价值理念,为业内外人士所称道。它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开掘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超越了简单复现形象的层级,深入到人物、故事的层面,并指向了背后的价值和精神。

从观念到媒介,中国传统文化不断以具象化的方式实现与时俱进、完成当下表述。在科技高速发展、“元宇宙元年”到来之际,科技显然也已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广西崇左市大新县的中越边境归春河上,广西德天跨国瀑布景区近年斥资打造亚洲首个沉浸式夜游项目“奇妙·夜德天”,以高科技手段支撑故事和游戏互动,还原古代生活习俗和文化情境。尽管这还远非人们心目中元宇宙概念落地的理想形态,但以前沿科技承载和弘扬传统文化,激活当下、连接未来,其巨大的操作空间和可能性仍令人充满期待。

如果说以往媒介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呈现多带有经典复现成分,那么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的表述方式更像是一种现代命名:当中国的文化自信越来越强烈,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脚步越来越矫健,中国文化必将以一种全新的面貌、方式和姿态面向世界,它是现代的、先锋的、国际化的,而其内在的精神、包容的格局、开放的胸怀、高洁的品格,又与流淌千年而绵延不绝的古老渊源一脉相承,越古老越现代,越传统越先锋,越本土越国际。用《文明》杂志社社长娄晓琪的话讲,一个世界愿意听的中国故事,同时也是世界的故事。

(摘编自罗群《传统,正在当代生长》)

材料二:

对待传统文化,过去常说“不破不立”、“立在破中”,这在一定条件下是正确认识,因为不破除旧世界就无法建立新世界,所以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破”。但在建设新世界的时期,就事物本身的发展而言,矛盾的主要方面转化为“立”。更何况“破”中有“立”,“立”中亦有“破”。其实,对于传统文化继承什么和批判什么,取决于当时历史阶段的需要。换言之,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传统文化“破”、立”的内容与程度是有差异的。比如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不仅是吴虞、胡适、鲁迅等人激烈反对国粹,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员的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同样猛烈地批判传统文化,他们在把握时代要求的基础上完成了“破”的任务,虽说有片面性,但“破”中有“立”,也做了大量“整理国故”的工作。百年后的今天再来讨论此问题,必须看到时代的差异、条件的差异,出场语境、出场路径完全不同。原初语境是打倒旧世界,当下语境是建设新世界,对待传统文化需要因“时”而“进”;原初路径是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当下路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待传统文化需要因“事”而“化”。所以当下不能再像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那样以“破”为主,相反,为了建设新文化,需要弄清传统文化中哪些成分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以及如何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来促进新文化的建设,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因“势”而“新”。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继承、转化和发展,就在于其所具有的现实的价值对象性——价值对对象的功能和效用,使得“古今之通义”成为可能。这种现实的价值对象性乃“社会跨时间的同一”,属于历代人共同的意识。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的价值、功能、作用都是其价值对象性的表现形式,这种对象性“只能通过它们全面的社会关系来表现”。但现实的价值对象性不是绝对的同一,如果“古今之通义”变成了“古今之同义”,那么优秀传统文化就没有转化和发展的必要性了。所以,“古今之通义”,既说明传统文化与新文化之间具有“同一性”,古今相通,但不完美,需要结合当下语境、当下路径经过改造才能再出场。

(摘编自周忠华李红革《批判传统文化虚无主义的“理”与“路”》)

3.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同的媒介其观照、挖掘传统文化的角度有所差异,但各美其美,共同承担着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

B.传统文化的富矿不仅影视作品在开掘,舞台艺术作品也不断从中吸取养分,而且其中的人物、故事已成为其创作的重要源泉。

C.挖掘传统文化内涵的重要不仅在于现代媒介呈现客观的故事、人物与史料记载相符,更在于其承载的价值和精神与传统内核相契。

D.“古今之通义”,就是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发展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到破立结合,符合当下价值观。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文化拥有蓬勃生命力的关键之一,正在于它始终能够融入当代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焕发生机。

B.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在各个历史时期是不一致的,必须坚决的批判传统文化的糟粕,当下的矛盾在“破”。

C.当今不仅要弘扬优秀文化精神,更要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坚定的核心价值观自信引领坚定的传统文化自信。

D.传统文化为灵感或素材的电影、电视剧数不胜数,注重发展的深度和力度是中国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不断提升的结果。

5.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新兴媒介推动传统文化传播”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诗词大会》、《上新了·故宫》等都颇具知名度的综艺节目既深挖传统文化精髓,又符合大众流行文化。

B.央视春晚的舞蹈《只此青绿》利用古典气质、中式美学的总体框架让无数观众大呼惊艳,发挥了最大的价值和魅力。

C.由古典小说《西游记》IP衍生而来的多部影视作品热播,杨洁执导的电视剧《西游记》更成为一代“神剧”,老少皆宜。

D.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开场选择以二十四节气进行倒计时既暗合本届冬奥会是第二十四届又反映开幕日是立春。

6.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7.面对传统文化发展现状,应如何改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题。(14分)

随处自然

罗铮

①夜气稍退,天色依旧混沌。茶花树的叶子又被打落了不少,顶着的花苞终究没有开成,几株盆景似乎抬不起头,隔壁出墙来的红杏也收敛了几分,整个院落零乱、凝重。下意识拾起扫帚,清理一地的红绿黄。竹枝滑过,瓷砖的苋红顿时鲜亮。查遗补漏之际,咦?这一点绿怎么也带不出来。再用力试两次,仍然纹丝不动。被卡住了?还是侥幸进入了扫帚的盲区?随意拽了两下,竟巍然坚挺。定睛一看,这两株绿青翠青翠的,像茶树的毛尖,像襁褓中的婴儿。它们并非随风雨飘落,乃钻瓷砖缝而出。扭过头,后面也有隐隐的嫩绿。左边两步,右边三步,亦然。这一方狭小的院落,瞬间,嫩绿遍布。可是,瓷砖高度密合,不见破损,何来如此强劲之力道?

②惊诧之际,扫帚从手中滑落。不仅是扫帚,一只只鞋底的踩踏,一次次冲地的水流,都没能奈何它一二。我不禁在想,人们在铺设瓷砖前,它们是否存在?它们的根系,是否已经连通了茶花树们的土壤?瓷砖下面的土壤,应该已经被搅得天翻地覆了吧?思考不出头绪。但无论如何,整个院落的审美意境,由于这些盎然的生机,悄然完成了升华。转身奔向后院,三下五除二扫去大小不一的落叶,深青色的瓷砖上同样嫩绿点点。中央的桂花树和墙边的几棵竹子突然间孤独不再。

③我有多久没仔细观察植物了。人们的步履愈发匆忙,连早餐都三口并作两口,谁会停下脚步,安安静静欣赏三五株草呢?路边的野花野草再呲牙咧嘴,也难吸引眼球。可与此同时,为了消解苦闷,找寻所谓的大美,人们总是千方百计上高山,下深海,入沙漠,穿森林,仿佛离日常生活越远,才越能感悟美的真谛。但高山深海的美,一定比日常触手可及的美更华丽吗?真正的美,必须费尽周折才堪享受?

④我忽然想起了院墙上方——也是一个清晨,天光熹微。下楼梯的一刹那,院墙上方的一排绿撞进眼帘,好像未曾谋面。甩掉拖鞋,冲到窗边,尽力卸去惺忪,以确保没有驻留于某段梦境。它们个头很小,每株几片分叉,像是花鸟市场售卖的最小号植物。仅仅延展二十来公分,没有别的伙伴。拦腰以下,均已灰暗,分明不是新芽。日日上下楼梯,居然从未遇见。是墙头草?可是它们娇小的身段,迅速否决了我一闪而过的念头。它们镇定自若,倔强绽放着。它们的养料源于何处?跨上两节台阶,只见一层薄青苔铺在狭窄的墙壁顶端,有点儿自身难保的薄青苔,似乎是唯一的养分。

⑤我像一个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寻宝者得偿夙愿,欣赏着这一抹抹嫩绿。它们与苋红色、深青色的两片瓷砖,与发黄的白墙壁,与处于显性地位、营养丰富、丰满婀娜的茶花树、桂花树、桔子树、含笑等,萌生了强烈的美学互动。大美隐于市,大美就在身边——我有种顿悟的感觉。

⑥曾经,这儿是城市的中心地带。小轿车、出租车、自行车、电动车、公交车,塞满各条马路。老师、白领、公务员、医生、匠人、学生、打工者们竭尽全力,试图跟上城市的履带。在这个匆匆的地段,两个院落理所当然被归入同频共振的拼图。只是这一伙嫩绿的涌现,却让它们与周边区域格格不入起来。这一株株小草,与树、花、竹、鸟、猫等生命体并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碰撞出难以言说的化学反应,释放出更为充足的环境容量和空间美学。

⑦川端康成说过,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有的美,只会被某些人发现。有的人,身边尽是美的因子,却大眼漏神。从表面上看,院落本身普通得紧,不就是随处可见的动植物吗?但这两方在城市化进程中孑孓独行的院落,云集了多种生物的院落,充满了生命的伟岸张力,使得不同质的生命之间和平共处,和谐共生,真正构筑了一个清静自在的美学状态。

⑧前不久遇见一片梨花,躺在大路中间,鲜气尚淋漓。一群中学生蹦跶而来,眼看即将踏满黑印,但所有人立刻收拢脚步,踮脚绕道而行,留下雪白依旧。他们知道,那是一朵朵花,美丽、清净。望着他们的背影,我的心微微一颤。与成绩、学分无关,他们感受到了美,是一种无目的的快乐。在某些人眼中,残花败蕊不就是一堆垃圾?可是,在这群学生眼中,它们就是生态,就是自然。这是一种竞争力吗?或许大部分人不以为然。的确,这部分东西的生发,哪儿有这么快?可能等到某个时刻,觉得生命不可以肮脏,不可以堕落,不可以糜烂,不可以低级趣味,而把生命升华为一个比较崇高的状态,才会突然领悟它的核心要义。

(有删改)

8.文中第②段画线句子富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3分)

9.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标题“随处自然”中“自然”的含义。(3分)

10.评析第⑧段划线句所表述的思想意义。(4分)

11.全文围绕“随处自然”进行构思,新颖独特,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4分)

(三)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题。(7分)

九月二十八日五鼓起坐抽架上书得九域志①泣然有感②

陆游

一事无成老已成,不堪岁月又峥嵘。

愁生新雁寒初下,睡起残灯晓尚明。

天地何由容丑虏,功名正恐属书生。

行年七十初心在,偶展舆图泪自倾。

①九域志:北宋地理名著,以熙宁、元丰间四京、二十三路行政区划为标准。②本诗作于庆元二年秋(1196年),闲居山阴。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题点明写作的时间、事件、情感,“泣然”饱含诗人的家国之情。

B.首联中诗人不能忍受岁月的不断流逝,抒发了自己年老无成的慨叹。

C.天寒欲晓北雁南飞,诗人以新雁自况,表述了对收复北方失地的信心。

D.尾联直抒胸臆,诗人年老仍初心不改,偶然看到北宋地图不禁落泪。

13.本诗中的“书生”形象和《沁园春·长沙》中“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书生”形象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下题。(20分)

①公讳轼,姓苏,字子瞻,世家眉山。

②自密徙徐。是岁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城南两山环绕,吕梁百步扼之,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汝等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城。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执梃入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

③至登州,召为礼部郎中。时君实①为门下侍郎,惇②知枢密院。公旧善门下君实、子厚,然二人冰炭不相入。子厚每以谑侮困君实,君实苦之,求助于公。公见子厚曰:“司马君实时望甚重。昔许靖以虚名无实见鄙于蜀先主,法正曰:‘靖之浮誉,播流四海,若不加礼,必以贱贤为累。’先主纳之,乃以靖为司徒。许靖且不可慢,况君实乎?”子厚以为然。君实赖以少安。

④三年,公权知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不能言公宽其禁约使得尽其技。而巡铺内臣伺其坐起,过为凌辱。公以其伤动士心,亏损国体,奏之。有旨送内侍省挞而逐之,士皆悦服。

⑤四年,知杭州。岁适大旱,饥疫并作。公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故米不翔贵,明年春,即减价粜常平米③,民遂免大旱之苦。公又多作饘粥药剂,遣吏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公曰:“杭,水陆之会,因疫病死比他处常多。”乃得铜钱二千,复发私橐得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以待之。至于今不废。

⑥四年秋,被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

(节选自苏辙《亡兄子瞻瑞明墓志铭》,有删改)

①司马光,字君实。②章惇,字子厚。③常平米:汉宣帝时政府修建粮仓,谷贱时用较高价购入,谷贵时减价卖出,以平抑物价,称为“常平米”。

1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被病()(2)无贤愚皆咨嗟出涕()

15.为下列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尾属于城()

A.隶属B.连缀C.亲属D.瞩托

(2)必以贱贤为累()

A.劳累B.堆积C.连及D.连续

16.第④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不能言公宽其禁约使得尽其技

17.把第③段中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公旧善门下君实、子厚,然二人冰炭不相入。子厚每以谑侮困君实,君实苦之,求助于公。

18.第②③两段苏东坡的说话语气不同,请加以分析。(3分)

19.纵观全文,概括苏轼去世后“无贤愚皆咨嗟出涕”的原因。(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下题。(12分)

贫乐庵记

(金)耶律楚材

①三休道人税居于燕城之市,榜其庵日贫乐。有湛然居士访而问之曰:“先生之乐可得闻?曰:“布衣粝食,任天之真。或鼓琴以自娱,或观书以自适,咏圣人之道,归夫子圭臬。于是息交游,绝宾客,万虑泯绝,无毫发点翳于胸中。其得失之倚伏,兴亡之反覆,初不知也。吾之乐良以此耳!”曰:“先生亦有忧乎?”曰:“乐天知命,吾复何忧?”

⑦居士进曰:“予闻之,君子之处贫贱富贵也,忧乐相半,未尝独忧乐也。夫君子之学道也,非为己也。吾君尧舜之君,吾民尧舜之民,此其志也。使一夫一妇不被尧舜之泽者,君子耻诸。是故君子之得志也,位足以行道,财足以博施,不亦乐乎!持盈守谦,慎终如始,若朽索之驭六马,不亦忧乎!其贫贱也,卷而怀之,独洁一己,无多财之祸,绝高位之危,此其乐也。嗟流俗之未化,悲圣道之将颓,举世寥寥无知我者,此其忧也!先生之乐,知所谓矣;先生之忧,不其然乎?”道人瞪目而不答。

③居士笑曰:“我知之矣。夫子以为处富贵也,当隐诸乐而形诸忧;处贫贱也,必隐于忧而形诸乐。何哉?第恐不知我者,以为洋洋于富贵,而戚戚于贫贱也。”道人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吾子之谓矣。请以吾子之言以为记。”

20.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

A.夫B.哉C.欤D.矣

22.从句式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3分)

23.第③段中说“处贫贱也,必隐于忧而形诸乐”,其原因是。(用自己的话说)(2分)

24.下列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赞扬了居士安贫乐道的精神。

B.抒发了道人深受启发的喜悦。

C.突出了居士谦虚自抑的品行。

D.表明了道人认同居士的观点。

24.第②段说理思路清晰,请加以分析。(4分)

三、作文(7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一个频频回头的人,没有远路可走。

也有人说:一个不回头的人,不仅走不了远路,甚至无路可走。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自拟题目,观点明确,有理有据,逻辑清楚,结构完整,体现一定的思辨性,不少于800字。诗歌除外。浦东新区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综合测验

语文试卷解析版

2023.10

考生注意:

1.本场测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作答前,在答题纸上填写姓名、准考证号。

3.所有作答务必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4.用黑色字迹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作答非选择题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上空。(5分)

(1)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心念旧恩。《短歌行》

(2)驾一叶之扁舟,。(《前赤壁赋》)

(3),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4)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两句,描写天姥山上野兽的叫声,让人毛骨悚然。(《梦游天姥吟留别》)

1.契阔谈举匏樽以相属奈何取之尽锱铢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2.按要求选择。(5分)

(1)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2分)

A.为什么写作高手总有写不完的有趣事儿呢奥秘就在朱熹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里,写作高手往往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B.“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字宙无穷,人生短暂,我无意感叹老之将至,而只想说岁月无情,我们应当加倍地珍惜人生,珍惜友情。

C.许多暴走者,是自认为体重超标者,他们抱着坚定的减肥信念,走上漫漫长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日复一日地坚持着。.

D.在奋斗过程中,我们必定会经历许多挫折和失败,只要我们做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树立信心,鼓足勇气,就一定会有成功的一天。

A

B所引诗句表述的是豪情,而不是感伤.

C“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销得人憔悴”是指为了追求,宁可憔悴瘦去,也无怨无悔;而句中“瘦”,恰恰是追求的目的.

D“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出自王维的《终南别业》,意为诗人兴致来了就独自漫步信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两句诗刻画的是隐居者自由惬意的形象,与全句语境不符.

故选:A.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正确理解每个选项,掌握每个选项的意境,然后分析语境中引用的诗词的含义,根据诗词的含义来推断是否题目要求,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恰当的选项.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句子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句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结合具体的语境具体分析,做到正确理解诗句的含义。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

①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天地。

②但是实含至理。

③假如世界是完美的,自然就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

④这话表面看去,不通已极。

⑤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

⑥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

A.③⑤⑥①④②B.④②③⑤⑥①C.③⑤④②⑥①D.④②③⑥①⑤

B

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④②衔接密切,④承题干首句②启下;③⑤⑥①是对“至理”的阐释。其中③⑤是一假设,一实际,正反论证关系;⑥①是一问一答,设问关系。⑤句中提到“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⑥句紧承设问;①句和题干最后一句联系密切。所以选B。考点:语言表述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题。(17分)

材料一:

一种文化倘若只存在于思想、观念之中,那么故纸堆必将是其最后的归宿。在不同的时期,从文化艺术到社会日常,都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灵光时时闪现,中国传统文化总是能够找到适宜的载体和媒介,将自身的精神、灵魂灌注其中,这正是其绵延不断、朝气蓬勃的生命密码。不论衣食日用还是文创产品,都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让传统文化融入当代日常生活。

在大众流行文化中,从来不缺少传统文化元素。“中国风”歌曲红极一时、至今不衰,《菊花台》《烟花易冷》等成为其中的代表作品,曲调旋律性强,符合中国人的听感,歌词中传统意象的运用带有古典诗词的韵味。近年来,越来越多创发觉,与其化用古典诗词、稍有不慎还可能落入生搬硬套的窠臼,不如索性将古典诗词谱曲演唱,歌唱家龚琳娜的《庭院深深》等在这条路径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文化综艺《经典咏流传》集中展现吟唱古典诗词的作品,也深受观众欢迎。

然而,对于音乐、舞台艺术作品、影视作品等拥有更大体量和包容力的媒介、载体,倘若也仅停留在展现形象的层面,便显得缺乏深度和力度。有些所谓“中国风”歌曲,就是在流行音乐中加入一两句戏腔,或堆砌大量看似优美其实不知所云的语词,生硬做作,反而显得不伦不类;有些主打传统文化的节目,缺少内在叙事脉络和思想主题的统摄,缺少对呈现对象精神内涵的提炼,沉湎于以镜头影像展览形象,成为对一些古代人物、事件或风俗的简单罗列,节目也就滑落到早年间旅游景区“古代文化一条街”的水平;有些打传统文化牌的旅游项目、实景演出,只见声光电,不见思想与内涵,聒噪而庸俗,本质上还是穿着“文化马甲”的快消品。这样一来,这类作品、产品或项目之于传统文化,几分是弘扬、几分是消费,也就难说得很。

相比之下,在挖掘传统文化内涵的赛道上,文化综艺《国家宝藏》以戏剧表演演绎国宝故事,揭示国宝的文化价值和中国人的精气神;网剧《长安十二时辰》用严谨、精致的影视美术设计还原唐代长安生活情境,与剧情发展一道凸显正义、责任与仁爱等价值理念,为业内外人士所称道。它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开掘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超越了简单复现形象的层级,深入到人物、故事的层面,并指向了背后的价值和精神。

从观念到媒介,中国传统文化不断以具象化的方式实现与时俱进、完成当下表述。在科技高速发展、“元宇宙元年”到来之际,科技显然也已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广西崇左市大新县的中越边境归春河上,广西德天跨国瀑布景区近年斥资打造亚洲首个沉浸式夜游项目“奇妙·夜德天”,以高科技手段支撑故事和游戏互动,还原古代生活习俗和文化情境。尽管这还远非人们心目中元宇宙概念落地的理想形态,但以前沿科技承载和弘扬传统文化,激活当下、连接未来,其巨大的操作空间和可能性仍令人充满期待。

如果说以往媒介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呈现多带有经典复现成分,那么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的表述方式更像是一种现代命名:当中国的文化自信越来越强烈,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脚步越来越矫健,中国文化必将以一种全新的面貌、方式和姿态面向世界,它是现代的、先锋的、国际化的,而其内在的精神、包容的格局、开放的胸怀、高洁的品格,又与流淌千年而绵延不绝的古老渊源一脉相承,越古老越现代,越传统越先锋,越本土越国际。用《文明》杂志社社长娄晓琪的话讲,一个世界愿意听的中国故事,同时也是世界的故事。

(摘编自罗群《传统,正在当代生长》)

材料二:

对待传统文化,过去常说“不破不立”、“立在破中”,这在一定条件下是正确认识,因为不破除旧世界就无法建立新世界,所以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破”。但在建设新世界的时期,就事物本身的发展而言,矛盾的主要方面转化为“立”。更何况“破”中有“立”,“立”中亦有“破”。其实,对于传统文化继承什么和批判什么,取决于当时历史阶段的需要。换言之,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传统文化“破”、立”的内容与程度是有差异的。比如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不仅是吴虞、胡适、鲁迅等人激烈反对国粹,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员的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同样猛烈地批判传统文化,他们在把握时代要求的基础上完成了“破”的任务,虽说有片面性,但“破”中有“立”,也做了大量“整理国故”的工作。百年后的今天再来讨论此问题,必须看到时代的差异、条件的差异,出场语境、出场路径完全不同。原初语境是打倒旧世界,当下语境是建设新世界,对待传统文化需要因“时”而“进”;原初路径是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当下路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待传统文化需要因“事”而“化”。所以当下不能再像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那样以“破”为主,相反,为了建设新文化,需要弄清传统文化中哪些成分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以及如何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来促进新文化的建设,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因“势”而“新”。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继承、转化和发展,就在于其所具有的现实的价值对象性——价值对对象的功能和效用,使得“古今之通义”成为可能。这种现实的价值对象性乃“社会跨时间的同一”,属于历代人共同的意识。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的价值、功能、作用都是其价值对象性的表现形式,这种对象性“只能通过它们全面的社会关系来表现”。但现实的价值对象性不是绝对的同一,如果“古今之通义”变成了“古今之同义”,那么优秀传统文化就没有转化和发展的必要性了。所以,“古今之通义”,既说明传统文化与新文化之间具有“同一性”,古今相通,但不完美,需要结合当下语境、当下路径经过改造才能再出场。

(摘编自周忠华李红革《批判传统文化虚无主义的“理”与“路”》)

3.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同的媒介其观照、挖掘传统文化的角度有所差异,但各美其美,共同承担着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

B.传统文化的富矿不仅影视作品在开掘,舞台艺术作品也不断从中吸取养分,而且其中的人物、故事已成为其创作的重要源泉。

C.挖掘传统文化内涵的重要不仅在于现代媒介呈现客观的故事、人物与史料记载相符,更在于其承载的价值和精神与传统内核相契。

D.“古今之通义”,就是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发展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到破立结合,符合当下价值观。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文化拥有蓬勃生命力的关键之一,正在于它始终能够融入当代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焕发生机。

B.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在各个历史时期是不一致的,必须坚决的批判传统文化的糟粕,当下的矛盾在“破”。

C.当今不仅要弘扬优秀文化精神,更要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坚定的核心价值观自信引领坚定的传统文化自信。

D.传统文化为灵感或素材的电影、电视剧数不胜数,注重发展的深度和力度是中国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不断提升的结果。

5.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新兴媒介推动传统文化传播”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诗词大会》、《上新了·故宫》等都颇具知名度的综艺节目既深挖传统文化精髓,又符合大众流行文化。

B.央视春晚的舞蹈《只此青绿》利用古典气质、中式美学的总体框架让无数观众大呼惊艳,发挥了最大的价值和魅力。

C.由古典小说《西游记》IP衍生而来的多部影视作品热播,杨洁执导的电视剧《西游记》更成为一代“神剧”,老少皆宜。

D.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开场选择以二十四节气进行倒计时既暗合本届冬奥会是第二十四届又反映开幕日是立春。

6.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7.面对传统文化发展现状,应如何改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

3.C4.C5.C

6.材料一:首先说中国传统通过多种媒介载体进入日常生活,接着就在大众流行文化中的传统表现进行论述,再接着认为在音乐、舞台艺术作品、影视作品等拥有更大体量和包容力的媒介、载体中对于传统的展现,不应该仅停留在展现形象的层面,而应该进入到更深入的层面,最后,通过冬奥会开幕式的例子,说明中国文化在新时代大有可为。

材料二:材料首先通过过去与现在对待传统的不同态度,提出了现在在对待传统时更应该注重“立”的一面。接着,分析了造成这种态度转变的原因。

7.①避免生搬硬套,应深入到人物、故事的层面,并指向了背后的价值和精神。

②借助现代科技,让科技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③要“古为今用”,结合当下语境,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挖掘传统文化内涵的重要……在于现代媒介呈现客观的故事、人物与史料记载相符”表述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五段“它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开掘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超越了简单复现形象的层级,深入到人物、故事的层面,并指向了背后的价值和精神”可知,“呈现客观的故事、人物与史料记载相符”做到的只是简单复现形象,而挖掘传统文化内涵最重要的是“深入到人物、故事的层面,并指向了背后的价值和精神”。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正在于它始终能够融入当代文化”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比如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不仅是吴虞、胡适、鲁迅等人激烈反对国粹,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员的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同样猛烈地批判传统文化”的相关叙述可知,传统文化没有融入当时的文化之中。

B.“当下的矛盾在‘破’”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所以当下不能再像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那样以‘破’为主,相反,为了建设新文化,需要弄清传统文化中哪些成分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以及如何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来促进新文化的建设,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因‘势’而‘新’”及“但在建设新世界的时期,就事物本身的发展而言,矛盾的主要方面转化为‘立’”可知,当下的矛盾在“立”。

D.“传统文化为灵感或素材的电影、电视剧数不胜数”于文无据。文中没有描述传统文化为灵感或素材的电影、电视剧的数量。材料一中也只是举了“网剧《长安十二时辰》”这个例子。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在ABD三个选项中,分别运用了综艺节目、晚会等新兴媒介来表现中国传统中关于节气、服饰等知识。但C中根据《西游记》IP衍生而来的多部影视作品并不是中国的传统知识,所以不能支持“新兴媒介推动传统文化传播”这一观点。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共六段,第一段首先提出“在不同的时期,从文化艺术到社会日常,都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灵光时时闪现,中国传统文化总是能够找到适宜的载体和媒介”;

接着在第二段提到“在大众流行文化中,从来不缺少传统文化元素”,但“对于音乐、舞台艺术作品、影视作品等拥有更大体量和包容力的媒介、载体,倘若也仅停留在展现形象的层面,便显得缺乏深度和力度”,而是应该进入到更深入的层面,“超越了简单复现形象的层级,深入到人物、故事的层面,并指向了背后的价值和精神”。

最后,通过冬奥会开幕式的例子,说明中国文化在新时代大有可为。“么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的表述方式更像是一种现代命名:当中国的文化自信越来越强烈,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脚步越来越矫健,中国文化必将以一种全新的面貌、方式和姿态面向世界……越古老越现代,越传统越先锋,越本土越国际”。

材料二首先通过过去与现在对待传统的不同态度,“对待传统文化,过去常说‘不破不立’、‘立在破中’,……所以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破’。但在建设新世界的时期……矛盾的主要方面转化为‘立’”,从而提出了现在在对待传统时更应该注重“立”的一面。

接着,通过详细的论述来分析造成这种态度转变的原因。“对于传统文化继承什么和批判什么,取决于当时历史阶段的需要”“原初语境是打倒旧世界,当下语境是建设新世界,对待传统文化需要因‘时’而‘进’;原初路径是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当下路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待传统文化需要因‘事’而‘化’”“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继承、转化和发展,就在于其所具有的现实的价值对象性—价值对对象的功能和效用”。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对传统文化发展的改善,从材料一“近年来,越来越多创发觉,与其化用古典诗词、稍有不慎还可能落入生搬硬套的窠臼”“就是在流行音乐中加入一两句戏腔,或堆砌大量看似优美其实不知所云的语词,生硬做作,反而显得不伦不类;有些主打传统文化的节目,缺少内在叙事脉络和思想主题的统摄,缺少对呈现对象精神内涵的提炼,沉湎于以镜头影像展览形象,成为对一些古代人物、事件或风俗的简单罗列”“超越了简单复现形象的层级,深入到人物、故事的层面,并指向了背后的价值和精神”等内容可以总结出:避免生搬硬套,应深入到人物、故事的层面,并指向了背后的价值和精神。

从材料一“从观念到媒介,中国传统文化不断以具象化的方式实现与时俱进、完成当下表述……科技显然也已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前沿科技承载和弘扬传统文化,激活当下、连接未来,其巨大的操作空间和可能性仍令人充满期待”等内容可以总结出:借助现代科技,让科技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从材料二“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继承、转化和发展,就在于其所具有的现实的价值对象性—价值对对象的功能和效用,使得‘古今之通义’成为可能”“既说明传统文化与新文化之间具有‘同一性’,古今相通,但不完美,需要结合当下语境、当下路径经过改造才能再出场”等内容可以总结出:要“古为今用”,结合当下语境,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题。(14分)

随处自然

罗铮

①夜气稍退,天色依旧混沌。茶花树的叶子又被打落了不少,顶着的花苞终究没有开成,几株盆景似乎抬不起头,隔壁出墙来的红杏也收敛了几分,整个院落零乱、凝重。下意识拾起扫帚,清理一地的红绿黄。竹枝滑过,瓷砖的苋红顿时鲜亮。查遗补漏之际,咦?这一点绿怎么也带不出来。再用力试两次,仍然纹丝不动。被卡住了?还是侥幸进入了扫帚的盲区?随意拽了两下,竟巍然坚挺。定睛一看,这两株绿青翠青翠的,像茶树的毛尖,像襁褓中的婴儿。它们并非随风雨飘落,乃钻瓷砖缝而出。扭过头,后面也有隐隐的嫩绿。左边两步,右边三步,亦然。这一方狭小的院落,瞬间,嫩绿遍布。可是,瓷砖高度密合,不见破损,何来如此强劲之力道?

②惊诧之际,扫帚从手中滑落。不仅是扫帚,一只只鞋底的踩踏,一次次冲地的水流,都没能奈何它一二。我不禁在想,人们在铺设瓷砖前,它们是否存在?它们的根系,是否已经连通了茶花树们的土壤?瓷砖下面的土壤,应该已经被搅得天翻地覆了吧?思考不出头绪。但无论如何,整个院落的审美意境,由于这些盎然的生机,悄然完成了升华。转身奔向后院,三下五除二扫去大小不一的落叶,深青色的瓷砖上同样嫩绿点点。中央的桂花树和墙边的几棵竹子突然间孤独不再。

③我有多久没仔细观察植物了。人们的步履愈发匆忙,连早餐都三口并作两口,谁会停下脚步,安安静静欣赏三五株草呢?路边的野花野草再呲牙咧嘴,也难吸引眼球。可与此同时,为了消解苦闷,找寻所谓的大美,人们总是千方百计上高山,下深海,入沙漠,穿森林,仿佛离日常生活越远,才越能感悟美的真谛。但高山深海的美,一定比日常触手可及的美更华丽吗?真正的美,必须费尽周折才堪享受?

④我忽然想起了院墙上方——也是一个清晨,天光熹微。下楼梯的一刹那,院墙上方的一排绿撞进眼帘,好像未曾谋面。甩掉拖鞋,冲到窗边,尽力卸去惺忪,以确保没有驻留于某段梦境。它们个头很小,每株几片分叉,像是花鸟市场售卖的最小号植物。仅仅延展二十来公分,没有别的伙伴。拦腰以下,均已灰暗,分明不是新芽。日日上下楼梯,居然从未遇见。是墙头草?可是它们娇小的身段,迅速否决了我一闪而过的念头。它们镇定自若,倔强绽放着。它们的养料源于何处?跨上两节台阶,只见一层薄青苔铺在狭窄的墙壁顶端,有点儿自身难保的薄青苔,似乎是唯一的养分。

⑤我像一个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寻宝者得偿夙愿,欣赏着这一抹抹嫩绿。它们与苋红色、深青色的两片瓷砖,与发黄的白墙壁,与处于显性地位、营养丰富、丰满婀娜的茶花树、桂花树、桔子树、含笑等,萌生了强烈的美学互动。大美隐于市,大美就在身边——我有种顿悟的感觉。

⑥曾经,这儿是城市的中心地带。小轿车、出租车、自行车、电动车、公交车,塞满各条马路。老师、白领、公务员、医生、匠人、学生、打工者们竭尽全力,试图跟上城市的履带。在这个匆匆的地段,两个院落理所当然被归入同频共振的拼图。只是这一伙嫩绿的涌现,却让它们与周边区域格格不入起来。这一株株小草,与树、花、竹、鸟、猫等生命体并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碰撞出难以言说的化学反应,释放出更为充足的环境容量和空间美学。

⑦川端康成说过,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有的美,只会被某些人发现。有的人,身边尽是美的因子,却大眼漏神。从表面上看,院落本身普通得紧,不就是随处可见的动植物吗?但这两方在城市化进程中孑孓独行的院落,云集了多种生物的院落,充满了生命的伟岸张力,使得不同质的生命之间和平共处,和谐共生,真正构筑了一个清静自在的美学状态。

⑧前不久遇见一片梨花,躺在大路中间,鲜气尚淋漓。一群中学生蹦跶而来,眼看即将踏满黑印,但所有人立刻收拢脚步,踮脚绕道而行,留下雪白依旧。他们知道,那是一朵朵花,美丽、清净。望着他们的背影,我的心微微一颤。与成绩、学分无关,他们感受到了美,是一种无目的的快乐。在某些人眼中,残花败蕊不就是一堆垃圾?可是,在这群学生眼中,它们就是生态,就是自然。这是一种竞争力吗?或许大部分人不以为然。的确,这部分东西的生发,哪儿有这么快?可能等到某个时刻,觉得生命不可以肮脏,不可以堕落,不可以糜烂,不可以低级趣味,而把生命升华为一个比较崇高的状态,才会突然领悟它的核心要义。

(有删改)

8.文中第②段画线句子富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3分)

9.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标题“随处自然”中“自然”的含义。(3分)

10.评析第⑧段划线句所表述的思想意义。(4分)

11.全文围绕“随处自然”进行构思,新颖独特,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4分)

8.连用三个问句,构成排比,句式整齐,有力地表述出对它们生长出来的震惊;设想茶苗如何生长、根系情况以及地下土壤的状况,流露出对茶苗惊人生命力的钦佩之情。

9.“自然”指自然界盎然的生机,任何困难都无法阻碍;“自然”指随处可见、普通寻常、触手可及的身边之美;“自然”也指人能摆脱功利观念,升华生命状态,不怀任何目的地感受美、发现美的审美要义。

10.能够从普通动植物,乃至一片残花中发现美,感受美,是人要能把生命升华为比较崇高的状态才能达到的一种精神境界。能做到这点,才会懂得欣赏身边之美,超越大部分人。而一部分人或许永远也无法领悟这一要义。

11.(1)文章围绕“随处自然”,首先选取了院落中随处可见的点点嫩绿之美,感受到这突破人为障碍的自然生机,令已然衰败的残春也孤独不再,升华了整个院落的审美意境。

(2)接着联想到人们执着于找寻远离生活的“大美”,而忽略日常之美的现状,并选取自己为院墙上一层薄青苔的“随处自然”而感动的例子,得出“大美隐于市,大美就在身边”的领悟。

(3)最后深入思考“美”与“发现”,以及“如何发现”的关系,指出当人把生命升华为比较崇高的状态时,自然就能感受到“随处自然”之美。

(4)叙议结合,层层递进,思考深入,富有哲思。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述效果的能力。

连用三个问句,设想从瓷砖缝隙中生出的嫩芽的根系在地下生长的情况,构成排比,句式整齐,语势充沛,展现出“我”对茶花树生命力顽强的震惊与敬佩之情。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标题含义的能力。

从第一二段来看,“自然”是指自然界盎然的生机,突破人为设置的瓷砖、院落等障碍,自不可思议的缝隙处生长出来。

从第三到六段来看,“自然”是指“日常触手可及的美”,野花野草,甚至院墙上的“一层薄青苔”,也让感到它们“与处于显性地位、营养丰富、丰满婀娜的茶花树、桂花树、桔子树、含笑等,萌生了强烈的美学互动。大美隐于市,大美就在身边”。

从第七八段来看,“自然”是指能不怀任何目的地感受美、发现美,自然界中随处可见的普通动植物,乃至于一堆残花,都会成为“生态”“自然”。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语句思想含义的能力。

“这部分东西的生发,哪儿有这么快”,是指能在普通环境、普通动植物乃至一片残花中“感受到了美”,懂得“一种无目的的快乐”的精神境界。认为这不是能轻易能生发的一种审美,需要等到“把生命升华为一个比较崇高的状态,才会突然领悟它的核心要义”,即只有当人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和自然的生命都是崇高的,不可亵渎,不应轻视时,才会懂得欣赏一切就在身边的生态自然之美。懂得这一核心要义,就已经超越了大部分不以为然的人,而某些人也许终其一生也不能领悟这种美。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立意的能力。

“随处自然”中,“自然”是审美的对象,“随处”则是贯穿全文的脉络线索。

“随处”意为“到处、处处”,强调的就是自然之美随处可见。首先从自己打扫院落,发现瓷砖缝隙中竟然顽强地长出了两株茶树的嫩芽,再仔细观察“这一方狭小的院落,瞬间,嫩绿遍布”的景象,引出对于自然生机审美意境的感慨,此处选择的“自然之美”,便是随处可见的院落星星点点的绿意与生机。

接着,联想起人们总是“找寻所谓的大美”“仿佛离日常生活越远,才越能感悟美的真谛”,对此产生疑问“高山深海的美,一定比日常触手可及的美更华丽吗?真正的美,必须费尽周折才堪享受”,与此对应的是在某天清晨发现的院墙上“一层薄青苔”的随处可见的普通平常之美,感到“大美隐于市,大美就在身边”,“随处”可见的自然之美,也可以成为“大美”。

由此,引用川端康成的话,领悟到“有的美,只会被某些人发现。有的人,身边尽是美的因子,却大眼漏神”,即“随处自然”之美能否被发现,其实在于人是否具有感受美的能力。并举例自己所见中学生对于残花之美的欣赏,明确了只有把生命升华为崇高的状态,才能够欣赏到这种美的感受。

由自己偶然发现院落中的生机之美,联想到人们过度追求“大美”而忽略随处自然之美的现象,再以自己对普通院落中普通动植物之美的感受,深入思考了“发现美”与如何才能“发现美”的问题,层层深入,富有哲理。

(三)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题。(7分)

九月二十八日五鼓起坐抽架上书得九域志①泣然有感②

陆游

一事无成老已成,不堪岁月又峥嵘。

愁生新雁寒初下,睡起残灯晓尚明。

天地何由容丑虏,功名正恐属书生。

行年七十初心在,偶展舆图泪自倾。

①九域志:北宋地理名著,以熙宁、元丰间四京、二十三路行政区划为标准。②本诗作于庆元二年秋(1196年),闲居山阴。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题点明写作的时间、事件、情感,“泣然”饱含诗人的家国之情。

B.首联中诗人不能忍受岁月的不断流逝,抒发了自己年老无成的慨叹。

C.天寒欲晓北雁南飞,诗人以新雁自况,表述了对收复北方失地的信心。

D.尾联直抒胸臆,诗人年老仍初心不改,偶然看到北宋地图不禁落泪。

13.本诗中的“书生”形象和《沁园春·长沙》中“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书生”形象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12.C(“以新雁自况,表述对收复北方失地的信心”错误)

13.①同: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爱国者形象(2分)。②异:本诗中的“书生”是一个年逾古稀、壮志犹存的爱国诗人(1分)。③异:《沁园春·长沙》中的“书生”是一个立志救国、勇于拼搏、直面困难的青年知识分子(1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下题。(20分)

①公讳轼,姓苏,字子瞻,世家眉山。

②自密徙徐。是岁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城南两山环绕,吕梁百步扼之,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汝等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城。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执梃入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

③至登州,召为礼部郎中。时君实①为门下侍郎,惇②知枢密院。公旧善门下君实、子厚,然二人冰炭不相入。子厚每以谑侮困君实,君实苦之,求助于公。公见子厚曰:“司马君实时望甚重。昔许靖以虚名无实见鄙于蜀先主,法正曰:‘靖之浮誉,播流四海,若不加礼,必以贱贤为累。’先主纳之,乃以靖为司徒。许靖且不可慢,况君实乎?”子厚以为然。君实赖以少安。

④三年,公权知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不能言公宽其禁约使得尽其技。而巡铺内臣伺其坐起,过为凌辱。公以其伤动士心,亏损国体,奏之。有旨送内侍省挞而逐之,士皆悦服。

⑤四年,知杭州。岁适大旱,饥疫并作。公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故米不翔贵,明年春,即减价粜常平米③,民遂免大旱之苦。公又多作饘粥药剂,遣吏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公曰:“杭,水陆之会,因疫病死比他处常多。”乃得铜钱二千,复发私橐得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以待之。至于今不废。

⑥四年秋,被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

(节选自苏辙《亡兄子瞻瑞明墓志铭》,有删改)

①司马光,字君实。②章惇,字子厚。③常平米:汉宣帝时政府修建粮仓,谷贱时用较高价购入,谷贵时减价卖出,以平抑物价,称为“常平米”。

1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被病()(2)无贤愚皆咨嗟出涕()

15.为下列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尾属于城()

A.隶属B.连缀C.亲属D.瞩托

(2)必以贱贤为累()

A.劳累B.堆积C.连及D.连续

16.第④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不能言公宽其禁约使得尽其技

17.把第③段中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公旧善门下君实、子厚,然二人冰炭不相入。子厚每以谑侮困君实,君实苦之,求助于公。

18.第②③两段苏东坡的说话语气不同,请加以分析。(3分)

19.纵观全文,概括苏轼去世后“无贤愚皆咨嗟出涕”的原因。(4分)

15.(1)遭遇、遭逢;(2)叹息、嗟叹

16.①.B②.C

17.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不能言/公宽其禁约/使得尽其技。

18.苏轼过去与门下君实和子厚有交情,然而这二人像冰火一般互不相容。子厚常常嘲笑侮辱君实,君实为此感到十分痛苦,向苏轼寻求帮助。

19.(1)第②段是苏轼在河水泛滥危及城墙的紧急时刻,为驱使富民回城、调集军队守城安民所说,因此语气坚决,又以反问、感叹句式加强语气,语言慷慨激昂。

(2)而第③段是为调解司马光与章惇两位大臣的矛盾,苏轼面对同僚语气和缓、娓娓道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史实为例加强说服力,达成劝和的效果。

(3)总之,说话对象不同,实际情况不同,语气方式不同。

20.第②段,河水泛滥筑堤安民,苏轼在危险面前,英明决策;第④段,宽其禁约,不畏权贵,主持正义;第⑤段,遇大旱赈粮,倾囊作病坊,以民为本,爱护百姓。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句意:得了病。被:遭遇、遭逢。

(2)句意:无论贤者还是愚人,大家都叹息流泪。咨嗟:叹息、嗟叹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句意:从戏马台开始,一直连接到城门口。属:连缀。

故选B。

(2)句意:必然会因为看轻贤人而受牵连。累:连及。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地不能说话。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

“士坐庭中”是“士坐(于)庭中”的省略句,“士”是主语,“坐”是谓语,“庭中”是地点状语,结构完整,其前后断开;

“噤不能言”省略了主语“士”,“噤”是谓语,“不能言”是补语,意思完整,“言”后断开;

“公宽其禁约”主谓宾齐全,“公”是主语,“宽”是谓语,“其禁约”是宾语,句子前后断开。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重点词:“善”,与……交好;“每”,常常;“困”,使……困窘;“苦”,意动用法,以……为苦。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语言表述艺术的能力。

先看第②段的背景:“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城南两山环绕,吕梁、百步扼之,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当时黄河决口,河水已经汇聚到城下,危及城墙;而富民争相出城,苏轼知道如果让富民出了城,就没有人会安心守城,于是说:“汝等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将富民们又赶回城中;这时他需要军队的协助,于是找到卒长,说了这段话:“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

分析这两段话的语言特点:对富民说话时运用反问句“吾谁与守?”加强语气,又说“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语气坚决,起到稳定民心的作用;而对卒长说的话“事急矣”三字简短有力,“虽禁军宜为我尽力!”采用感叹句加强语气,词气慷慨激昂。

再看第③段的背景:“公旧善门下君实、子厚,然二人冰炭不相入。子厚每以谑侮困君实,君实苦之,求助于公”,他的两位好朋友司马光与章惇水火不容,矛盾颇深,苏轼要调解两位大臣的矛盾。

再分析这段话的语言特点:“司马君实时望甚重”,先说明司马光的名望,暗示章惇不能嘲笑侮辱他;接着运用事例含蓄劝说:“昔许靖以虚名无实见鄙于蜀先主,法正曰:‘靖之浮誉,播流四海,若不加礼,必以贱贤为累。’先主纳之,乃以靖为司徒”,这里用蜀主对待徒有虚名的许靖的事例告诫章惇,司马光比之许靖有声望和实干,你应当像蜀主学习,即便为了自己的名声也不能常常嘲笑他;最后用“许靖且不可慢,况君实乎?”启发章惇思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苏轼面对同僚语气和缓、娓娓道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史实为例加强说服力,达成劝和的效果。

由此总结:说话对象不同,实际情况不同,语气方式不同。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信息、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

苏轼去世后“无贤愚皆咨嗟出涕”,是因为苏轼对待百姓和士子都真心相待。

其中第②段写河决曹村,危及到城墙的时候,苏轼“不避涂潦”,一方面阻止富民出城,一方面寻求军队的帮助,“筑东南长堤”,终于保住了城池,护住了百姓。由此可概括出“河水泛滥筑堤安民,苏轼在危险面前,英明决策”;

第④段写他主持贡举的时候,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地不能说话。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铺宦官侮辱应试士人,苏轼认为“伤动士心,亏损国体”,上奏朝廷,终于使得这些宦官受到了惩罚,保护了士子。由此可概括出“宽其禁约,不畏权贵,主持正义”;

第⑤段在杭州任上遇到大旱和瘟疫,他一方面请求减免供米,抑制米价,又开常平仓放粮,还把粥和药剂分给百姓,带着医生给百姓看病,最后还“乃得铜钱二千,复发私橐得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以待之”,拿出私钱作病坊贮钱粮来防备疫病。由此可概括出“遇大旱赈粮,倾囊作病坊,以民为本,爱护百姓”。

参考译文:

①先生讳名轼,姓苏,字子瞻,家族世代居住在(四川)眉山。

②苏轼从密州到徐州赴任。这年,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在梁山泊上泛滥,就要溢出南清河。城南两山环绕,吕梁狭窄阻滞了泄洪,水汇集在城下,不停上涨不能及时流泄。城就要被冲垮了。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苏轼说:“你们如果都出了城,民心就会动摇,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这里,水就绝不会冲了城。”将富民们又赶回城中。苏轼穿着粗布鞋拄着木棍,亲自到武卫营,将卒长呼出,对他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卒长回答说:“太守尚且不逃避洪水,是我们这些小人效命于您的时候了。”于是拿着梃回到队伍中,率领他手下众人穿短衣赤着脚拿着箕畚铁锹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从戏马台开始,一直连接到城门口。长堤造成,水涨到长堤下,没有危害到城,民心才安定。

③到了登州,征召他做礼部郎中。当时司马光担任门下侍郎,章惇任职枢密院。苏轼过去与门下君实和子厚有交情,然而这二人像冰火一般互不相容。子厚常常嘲笑侮辱君实,君实为此感到十分痛苦,向苏轼寻求帮助。苏轼见了章惇说:“司马君实在当前名望很重。从前许靖因虚名而无实用被蜀先主所鄙视,法正说:‘许靖的虚名,传播天下,如果不加礼遇,必然会因为看轻贤人而受牵连。’先主接纳了,于是让许靖做了司徒。许靖尚且不可慢待,何况司马君实呢?”章惇认为对,司马光靠这稍得安宁。

④元祐三年,暂代知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地不能说话。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窥探这些士子的行动,常过分地侮辱应试士人。苏轼认为这些做法会伤害动摇士人对朝廷的一片真心,对国家大体有所亏损,于是奏请驱逐这些宦官。皇帝下旨将这些宦官送到内侍省鞭打并驱逐了他们,士子都高兴并佩服苏轼。

⑤元祐四年,苏轼任杭州知州,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过去的米价也不上涨,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百姓于是免于大旱之苦。他又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要多些。”于是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囊中黄金五十两,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贮钱粮来防备疫病。这种做法到了今天还没有废止。

⑥四年秋,得了病,在毗陵去世。吴越的百姓,在集市上相聚而哭。当地的君子在家祭奠。死讯传到各地,无论贤者还是愚人,大家都叹息流泪。

(五)阅读下文,完成下题。(12分)

贫乐庵记

(金)耶律楚材

①三休道人税居于燕城之市,榜其庵日贫乐。有湛然居士访而问之曰:“先生之乐可得闻?曰:“布衣粝食,任天之真。或鼓琴以自娱,或观书以自适,咏圣人之道,归夫子圭臬。于是息交游,绝宾客,万虑泯绝,无毫发点翳于胸中。其得失之倚伏,兴亡之反覆,初不知也。吾之乐良以此耳!”曰:“先生亦有忧乎?”曰:“乐天知命,吾复何忧?”

⑦居士进曰:“予闻之,君子之处贫贱富贵也,忧乐相半,未尝独忧乐也。夫君子之学道也,非为己也。吾君尧舜之君,吾民尧舜之民,此其志也。使一夫一妇不被尧舜之泽者,君子耻诸。是故君子之得志也,位足以行道,财足以博施,不亦乐乎!持盈守谦,慎终如始,若朽索之驭六马,不亦忧乎!其贫贱也,卷而怀之,独洁一己,无多财之祸,绝高位之危,此其乐也。嗟流俗之未化,悲圣道之将颓,举世寥寥无知我者,此其忧也!先生之乐,知所谓矣;先生之忧,不其然乎?”道人瞪目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