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丰区高一上学期语文1月考试试卷_第1页
广丰区高一上学期语文1月考试试卷_第2页
广丰区高一上学期语文1月考试试卷_第3页
广丰区高一上学期语文1月考试试卷_第4页
广丰区高一上学期语文1月考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丰区高一上学期语文1月考试试卷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月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祁《玉楼春》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苏轼少作《夜行观星》有一句“小星闹若沸",纪昀《苏文忠公诗集》卷二在句旁抹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这表示他不懂苏轼那句,以为它像司空图所写:“亦犹小星将坠,则芒焰骤作,且有声曳其后。"宋人诗文里常把“闹”字用来形容无“声"的景色,不必少见多怪。宋祁的词句和苏轼的诗句都是“通感”或“感觉挪移"的例子。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正像拉丁语以及现代西语常说的“黑暗的嗓音"“皎白的嗓音”,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有“通财之谊"。培根的想象力比较丰富,他说:“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荡漾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方,而且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这算得哲学家对通感的巧妙解释。

(摘编自钱锺书《通感》)

材料二:

阅读《荷塘月色》,我们感受到诗情画意。朱自清先生以诗人的心去感受荷塘月色,不但游目骋怀地观察,而且严辨淄渑地品味,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

作者所写的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层次里复有层次,使整个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其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是画意的设置,也是诗情的安排。这样的描写,离不开作者娴熟而有个性的艺术技巧。有鲜明的比喻,有明显的对比,有强烈的衬托,有生动的拟人。但更令人赞赏的是,由于作者对描写对象有极其深刻的体会,因此突破一般经验而产生一种奇特而新颖的手法,即古典诗歌中常有的“通感",这种出神入化的艺术处理手段,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见的。

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仅以对蝉声这一细节的描写就足以说明问题。由于有些读者提出异议,以为月夜不应有蝉鸣,因此他请教了好些人,最后还是亲自体察,“又有两回亲听到月夜的蝉声”,才打消了本想修改的念头,因此他深深地体会到“观察之难",以为不能“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关于“月下蝉声"》)。整篇《荷塘月色》均体现了作者这种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他不但对荷塘作整体的揣摩,而且作局部的审视,时而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时而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时而摹写花叶,时而描绘岸柳,时而淡勾云彩,时而轻描树影,层层铺陈,步步开拓,细腻

地展现了荷塘月色令人“惊异”之美。朱自清还认为“花和光固然有诗,花和光以外还有诗"“山水田园固然有诗……仅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诗与感觉》)。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要以敏锐的感觉去发现这些“诗"。从《荷塘月色》里不难发现,作者正是这样努力去发掘蕴含在大自然里的这些“诗”,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极力摹写了月夜荷塘的声、光、色、味,从而创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

除了描写技巧有独到之处外,语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如他自己所主张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欧化的口语”来绘神状态、表情达意。优美的艺术境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语言来实现的,所以凡杰出作家无不重视语言的锻炼。《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确是达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的境地(《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

《荷塘月色》之无限动人,还在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不仅使作品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摘编自刘泰隆《荷香月色诗情画意——读》)

材料三:

1927年7月,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朱自清想回扬州,他的两个孩子在扬州他的父亲那里。但他与父亲的关系由于种种原因闹得很僵,他怕回去之后难以和父亲和解,犹豫不决。这样的心情表露在《荷塘月色》中,就是开头的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而这证明朱自清在漫步荷塘时感到的自由,在性质上是一种伦理的“自由”,是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向往自由的流露,和政治性的自由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这样的解释,如果不是更加贴近朱先生的本意,至少也是比较深刻地揭示了心理和艺术的奥秘。朱自清自己曾说:“只有参加革命或者反革命,才能解决自己的惶惶然。"“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生活的中和主义”“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着我生活"“还是别提超然为好”“最终的选择还是‘暂时逃避’"“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这些表明朱自清因为考虑到老婆孩子的责任问题,而不能绝对地作政治的抉择。

(摘编自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渔与纪昀两位大家对“闹"字的认识,说明古人对“通感”手法运用的妙处还未能领会。

B.“通财之谊"原指交情深的朋友间钱财往来,文中指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

C.《荷塘月色》中描写层次丰富,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浓淡相宜,疏密有致,离不开作者娴熟而有个性的艺术技巧。

D.孙绍振对《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解读,比较深刻地揭示了心理和艺术的奥秘。

2.下列语句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通感"观点的一项是()

A.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B.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C.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荷塘月色》之所以富有诗意,是朱自清以敏锐的感觉发现了荷塘月色中的“诗”。

B.《荷塘月色》之无限动人,就在于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那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

C.朱自清提倡文学语言要“顺口"“顺耳”“顺眼",他的《荷塘月色》确实做到了。

D.对《荷塘月色》情感中“自由”的理解,不能仅从政治的角度,也要从伦理的角度。

4.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给“通感"下一个定义。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第①段的行文脉络。

【答案】1.A

2.C

3.B

4.通感是在描写对象时,突破一般经验,使各种感官产生的感觉(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不分界限,从而产生的一种奇特而新颖的艺术手法。

5.①首先,引用宋祁《玉楼春》中使用“通感”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说明李渔不解此诗句“通感”奥秘。②然后,引用苏轼《夜行观星》中使用“通感"的诗句“小星闹若沸”,并说明纪昀“不懂"。③最后,总结说明前文所引诗句均是“通感”或“感觉挪移"的例证,表明所持态度。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⑵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先根据题干要求,分析材料二“通感”的观点,再逐项分析,判断能否支撑选项。

⑶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⑷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给概念下定义的能力。下定义的基本“公式”是“被定义概念=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点+邻近大概念"。运用“公式”下定义一般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找到被定义概念的邻近大概念。第二步,找到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点。第三步,用“被定义概念=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点+邻近大概念"这一“公式”来表述。

⑸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行文脉络的能力。首先需要学生认真阅读原文,结合文章内容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思路。在划分层次时重点关注观点句、总结句。其次记住答题格式,使用连词:首先……,接着……,然后……,最后……,做到层次思路要表述清楚。

1.A.“说明古人对‘通感’手法运用的妙处还未能领会"以偏概全,原文有“宋人诗文里常把‘闹’字用来形容无‘声’的景色,不必少见多怪。宋祁的词句和苏轼的诗句都是‘通感’或‘感觉挪移’的例子”,可见作为古代批评家,李渔与纪昀未能领会“通感"手法,并不能代表所有古人的见解。

故答案为:A。

2.A.运用了拟人和比喻,“肩并肩”是拟人,“凝碧的波痕"是比喻。

B.运用了比喻,“峭楞楞如鬼一般”。

C.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清香”本应从人的嗅觉的角度来写,但作者用“渺茫的歌声"这种听觉角度加以形容,准确传达出香味的清淡、飘渺、若有若无。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通感”观点;

D.运用了比喻和拟人,“像一团烟雾"是比喻,“杨柳的丰姿”是拟人。

故答案为:C。

3.B.“就在于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归因片面,原文是“《荷塘月色》之无限动人,还在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即《荷塘月色》无限动人的原因不止“融情入景,即景抒情"。

故答案为:B。

4.给“通感”下定义,首先确定其属概念,它是一种“艺术手法";

然后从文中筛选出对“通感”这一概念的解释:结合材料一“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概括出“使各种感官产生的感觉(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不分界限”;结合材料二第二段“由于作者对描写对象有极其深刻的体会,因此突破一般经验而产生一种奇特而新颖的手法"概括出“在描写对象时”“突破一般经验"“一种奇特而新颖的手法”。

最后用“通感是……的艺术手法"的单句形式来表述。注意语言的逻辑性。

故答案为:通感是在描写对象时,突破一般经验,使各种感官产生的感觉(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不分界限,从而产生的一种奇特而新颖的艺术手法。

5.首先,“宋祁《玉楼春》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引用宋祁《玉楼春》中使用“通感”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说明李渔不解此诗句“通感”奥秘。

然后,“苏轼少作《夜行观星》有一句‘小星闹若沸’,纪昀《苏文忠公诗集》卷二在句旁抹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这表示他不懂苏轼那句……"引用苏轼《夜行观星》中使用“通感”的诗句“小星闹若沸",并说明纪昀“不懂”。

最后,“宋祁的词句和苏轼的诗句都是‘通感’或‘感觉挪移’的例子"总结说明前文所引诗句均是“通感”或“感觉挪移"的例证,表明所持态度。

故答案为:①首先,引用宋祁《玉楼春》中使用“通感”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说明李渔不解此诗句“通感”奥秘。②然后,引用苏轼《夜行观星》中使用“通感"的诗句“小星闹若沸”,并说明纪昀“不懂"。③最后,总结说明前文所引诗句均是“通感”或“感觉挪移"的例证,表明所持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术,向环境获取资源。这套方法并不是由每个人自行设计,或临时聚集了若干人加以规划的。人们有学习的能力,上一代所试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地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从每个人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了。

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我自己在抗战时,疏散在昆明乡下,初生的孩子,整天啼哭不定,找不到医生,只有请教房东老太太。她一听哭声就知道牙根上生了“假牙",是一种寄生菌,吃奶时就会发痛,不吃奶又饿。她不慌不忙地要我们用咸菜和蓝青布去擦孩子的嘴腔。一两天果然好了。这地方有这种病,每个孩子都发生,也因之每个母亲都知道怎样治,那是有效的经验。只要环境不变,没有新的细菌侵入,这套不必讲学理的应付方法,总是有效的。既有效也就不必问理由了。

像这一类的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我们说“灵验”,就是说含有一种不可知的魔力在后面。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

如果我们对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中国的一个个村庄无论在实体上还是精神上都是一个固定物。假想一个人能够反观五百年前的景象,追溯现代历史延展的开端,他一定会发现过去与现在相比几无差异。眼前矗立着的住宅建筑物确实没有五百年的历史,但它们与五百年前原址上的建筑物并无二致。一些家庭原来居住在草顶土墙之中,如今则在瓦顶砖墙的房屋里繁衍,而另一些家庭却已经消亡。不时会有新的家庭出现,但这只是不规则和不寻常的现象,那些在大片的土建房屋中生活的人们,正是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时土著居民的后裔,他们重复做着祖先曾做过的事,不多不少,也无不同。他们以同样的方式耕种着同一片土地(尽管一些庄稼已换成了新品种);他们以一种不变的次序去赶同样的集市;买卖并消费着同样的物品;按照同一种模式男娶女嫁。

一位哲人有过这么一句明智的告诫:“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一个民族,我们就应当注意他们认可何种事物。"一个中国村民的向往与其或远或近的祖先的向往是一致的,所以在中国乡村中不存在理智的生活。即使偶尔有几个文化人生活在村庄里,他们往往形成自己的小圈子,而不与其他邻居有什么往来,与自己的亲戚也没有什么往来,正如有句老话所言:“学究论书,屠夫说猪。”

(摘自[美]明恩溥《中国的乡村生活》,陈午晴、唐军译)

材料三:

作为传教士中的元老级人物,北京的丁韪良博士在古老的东方工作60个年头之后得出这样的看法,那就是,当这个古老的“中央王国"还处于成长期时,中国先人们具有的创造性和发明才能是令人赞叹的,而这样的创新型在现代中国人身上已经很难再找到了。事实上,当代中国人创造智慧的消退更像是社会意识形态造成的,而并非是教育体制的原因。

毋庸置疑,中国的文化发展确实在某些阶段出现了停滞不前的情况。中国社会出现的集体思想停滞并非是因为国民懒惰,而是由于盲信于某些教条。由于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按照这些信条去做总是能够获得成功,因此对这些观念深信不疑。在这些信条的指导下,人们基本能够保持秩序的稳定,并获得一种安全感和一定程度的幸福感。直到最近,这些旧观念的权威地位才受到了挑战,而之前,这些观念的影响范围一直在不断扩大,并且从未遇到过能够与之抗衡的新思想体系。中国文化的波及面不断扩大,以至于整个东亚都受到了它的润泽。

(摘自[美]罗斯《变化中的中国人》,李上译)

6.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和法律都属于行为规范,不同之处在于各自维持规范的力量。与法不同,礼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

B.任何一种社会都有传统,而传统在乡土社会中的重要性比在现代社会更大,因而它在乡土社会里有更大的效力。

C.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这些经验是一代一代人试验出来的有效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人们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满足需要。

D.礼是按照仪式做的意思,而仪式来自人们对传统的敬畏之感,人们服礼时对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去做。

7.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人们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重复做着祖先曾做过的事。

B.昆明乡下人知道怎样治初生孩子生“假牙"难受啼哭的病症,这个事例说明了在环境不变的情况下既有经验的有效。

C.偶尔几个文化人生活在村庄里,往往形成自己的小圈子而不与其他邻居或亲戚往来,也反映了中国乡村在精神上是一个固定物。

D.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述观点时,都用到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8.下列内容,不能用来印证材料三的观点的一项是()

A.鲁迅小说《祝福》中,鲁镇的百姓每年年终都要置办“福礼”,致敬尽礼,迎接福神,年年如此,家家如此。

B.《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要“我"在正月初一早晨说恭喜的话,吃福橘,这样就能保佑一年顺顺溜溜。

C.用青蒿来治疗疟疾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早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就有记载,屠呦呦从中得到启发,研究发现了青蒿素。

D.生辰八字,简称八字,是指一个人出生时的干支历日期。人们根据生辰八字取名,推算人的命运、婚姻事业等。

9.“人服礼是主动的”,其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进行归纳。

【答案】6.B

7.D

8.C

9.①维持礼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累积的经验,人们只要学习照做就可以满足生活的需要,解决生活的问题,所以人们会坚守传统,主动服礼。

②乡土社会人口流动很小,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传统的经验被证明是稳定的、可靠的、有效的,依照传统(规定的方法)去做就会有福,不这样做会出毛病,所以人们对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主动服礼。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社科类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⑵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⑶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先根据题干要求,分析材料三的观点,再逐项分析,判断能否支撑选项。

⑷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筛选整合信息题的解题基本思路①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②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③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6.B.“传统在乡土社会中的重要性比在现代社会更大,因而它在乡土社会里有更大的效力”错误,因果颠倒。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原文说的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这是原因。

故答案为:B。

7.D.“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中的“对比论证”错,材料二并没有用到对比论证。如“正是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时土著居民的后裔,他们重复做着祖先曾做过的事,不多不少,也无不同",运用举例论证;如“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一个民族,我们就应当注意他们认可何种事物”“学究论书,屠夫说猪",运用引用论证等。

故答案为:D。

8.材料三的观点是“中国社会出现的集体思想停滞并非是因为国民懒惰,而是由于盲信于某些教条”。

A.鲁镇的百姓每年年终都要置办“福礼",迎接福神,盲信于某些教条。

B.“正月初一早晨说恭喜的话,吃福橘,这样就能保佑一年顺顺溜溜”是盲信于某些教条的体现。

C.陈述了屠呦呦从《肘后备急方》得到启发而研究提取青蒿素,并不是盲信于经验教条,不能用来印证材料三的观点。

D.“根据生辰八字取名,推算人的命运、婚姻事业等"是盲信于某些教条的体现。

故答案为:C。

9.结合“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分析,维持礼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累积的经验,人们需要学习照做,然后就可以满足生活的需要。所以人们会坚守传统,主动服礼。

结合“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和最后一段“礼……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分析,乡土社会人口流动很小,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环境里,人们可以信任自己和祖辈的经验。依照规定的方法去做,生活就能得到保障,不这样做会出毛病,所以人们对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主动服礼。

故答案为:①维持礼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累积的经验,人们只要学习照做就可以满足生活的需要,解决生活的问题,所以人们会坚守传统,主动服礼。

②乡土社会人口流动很小,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传统的经验被证明是稳定的、可靠的、有效的,依照传统(规定的方法)去做就会有福,不这样做会出毛病,所以人们对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主动服礼。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文本二: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余家是溪,故更之为愚溪。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余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余得专而名焉。

(节选自柳宗元《愚溪诗序》)

文本三:

苏轼和柳宗元,都曾长期被贬荒远异乡。二人的诸多作品,虽同属贬地山水游记,却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貌。

柳、苏描写山水风物的目的不同。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南荒,仍然执着追求“辅时及物"的政治理想和孤高耿介的人格,对忠而被逐激愤不平,因而在山水泉石中寻找精神寄托,选取与自己的性情、人格相类的奇山、异石、幽泉,托物言志,使外物成为作者人格、心灵的象征。苏轼的贬地山水游记更多地表现了齐一万物、忘怀得失的旷达超脱情怀,从哲理高度化解党派纷争给他带来的精神困扰和人生痛苦,从而达到心境的淡泊宁静。

柳、苏贬后写作山水游记的目的不同,导致他们选取、描写山水风物的态度和标准不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有明显的主观刻意性,而苏轼的山水游记则具有客观随意性。柳宗元以主观刻意的、选择性的视角观察山水,把特定的山水当成同病相怜的珍爱对象,使得清幽之景饱含幽怨之情。较之柳宗元,苏轼对于山水,是率性的吟赏,其本意在于无心。苏轼以非功利的心态欣赏山水风物的特色,感悟山水风物中蕴含的宇宙人生哲理,化解逆境中的困惑和痛苦。

由于以上的原因,二人的山水游记产生了意境差异。柳文多为“有我之境”,苏文则多为“无我之境"。柳宗元的贬地山水游记重寄托,刻意选取,甚至是创造适合抒发孤高、愤懑、失意感情的山水意象与氛围,他的山水散文无不打上其身世的印记,在摹山范水的同时,抒写放逐蛮荒的愤懑与不平。不管是“特立”不群的西山,还是“凄神寒骨"“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小石潭,无不是作者“以我观物"所创造的“有我之境”。苏轼的贬地山水游记,注重以齐一万物、超然物外的态度描写山水风物,因物悟理,触处生春,多表现苏轼忘怀得失、随遇而安的旷达超脱情怀。他的《记承天寺夜游》《前赤壁赋》等都是不执于我、不滞于物、豁达圆通的“无我之境"。

(摘编自杨有山《哲人之文与骚人之文——苏轼与柳宗元贬地山水游记比较》)

10.下列对文本二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B.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C.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D.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出自建安文学开创者曹操的《短歌行》,建安文学具有刚健质朴、慷慨悲凉的特点。

B.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文采、韵律,而主客问答是其典型体式,一般贬抑主人的观点,伸张客人的观点。

C.灌水之阳指灌水的北面。阴阳在中国古代可以表示山水地理方位,山南水北称为阳,而山北水南称为阴。

D.柳宗元和苏轼是“唐宋八大家"的代表人物,他们先后掀起古文运动浪潮,提倡恢复和发展秦汉散文的优良传统。

12.下列对文本三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主要辨析柳宗元和苏轼在贬谪时期所创作的山水游记艺术风貌的差异,并探讨形成这种差异的内在原因。

B.苏轼以非功利的心态率性随意地欣赏自然山水风物,柳宗元则功利地把特定的山水当成同病相怜的抒愤载体。

C.选文末段列举柳宗元山水游记作品中的景物,意在说明柳文中的“有我之境”是作者“以我观物"创造出来的。

D.选文整体采用“总分”式论述结构,在分述观点时采用递进式的论述结构,逻辑清晰,层次井然,说理透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②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14.文本三题目中的“哲人"与“骚人”各有什么含义?请结合文本一、二具体分析。

【答案】10.D

11.B

12.B

13.①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②我喜爱这条小溪,沿着水走进去二三里,发现一处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

14.①哲人指从哲理高度化解逆境中的困惑和痛苦,心境变得淡泊宁静的人。在《赤壁赋》中,苏轼由眼前的“水"“月”领悟到关于变化和永恒的道理,从被贬的痛苦中突围而出,忘怀得失,旷达超脱。

②骚人指执着追求政治理想,对忠而被逐的遭遇激愤不平的孤高耿介之人。在《愚溪诗序》中,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南荒,借愚溪自嘲,抒发内心失意愤懑的情感。

【知识点】翻译;断句;概括分析;课文理解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⑵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⑶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⑸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文本一: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地坐着,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文本二:

灌水的北面有一条小溪,往东流入潇水。我因为愚昧而犯了罪,被贬到潇水。我喜爱这条小溪,沿着水走进去二三里,发现一处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古代有愚公谷,如今我把家安置在这条溪水旁,所以替它改名为愚溪。

流水,是聪明智慧的人所喜爱的。现在这条溪水却被愚字辱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水位很低,不能用来灌溉;又险峻湍急,突出水面的石块很多,大船驶不进去;溪身幽深浅狭,蛟龙也不屑于此,(因为)不能兴起云和雨。(这条溪水)对世人毫无益处,却正好和我相似。既然如此,即使是玷辱了它,用愚字来称呼它,也是可以的。宁武子在国家动乱时就显得很愚蠢,那是聪明人故意装糊涂。颜回整天不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像是很愚笨,那也是明智的人而故意表现得很愚笨。他们都不是真正的愚笨。如今我在政治清明时却做出与事理相悖的事情,所以凡是愚蠢的人,再没有比我更愚蠢的了。因此,天下人谁也不能和我争这条溪水,只有我可以单独占有它并给它取这个名字了。

(节选自柳宗元《愚溪诗序》)

10.句意:溪身幽深浅狭,蛟龙也不屑于此,(因为)不能兴起云和雨。(这条溪水)对世人毫无益处,却正好和我相似。既然如此,即使是玷辱了它,用愚字来称呼它,也是可以的。

“云雨”作“兴"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

“虽辱而愚之”中“辱"和“愚”都是动词,修饰“之",故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

故答案为:D。

11.B.“一般贬抑主人的观点,伸张客人的观点”错,应是一般贬抑客人的观点,伸张主人的观点,即人们常说的“抑客伸主"。

故答案为:B。

12.B.“柳宗元则功利地把特定的山水当成同病相怜的抒愤载体”错。原文说的是“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南荒……选取与自己的性情、人格相类的奇山、异石、幽泉,托物言志,使外物成为作者人格、心灵的象征",这并非“功利”。

故答案为:B。

13.得分点:

(1)“是",这;“造物者”,自然界;“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适”,享受。

(2)“是",这;“入”,沿着小溪往里走;“绝",非常、特别;“家”,名词作动词,定居;“焉",于此。

故答案为:①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②我喜爱这条小溪,沿着水走进去二三里,发现一处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

14.先看文本三中的“哲人”,苏轼就是典型的“哲人",“苏轼的贬地山水游记更多地表现了齐一万物、忘怀得失的旷达超脱情怀,从哲理高度化解党派纷争给他带来的精神困扰和人生痛苦,从而达到心境的淡泊宁静”“苏轼以非功利的心态欣赏山水风物的特色,感悟山水风物中蕴含的宇宙人生哲理,化解逆境中的困惑和痛苦",可见“哲人”指从哲理高度化解逆境中的困惑和痛苦,心境变得淡泊宁静的人。《赤壁赋》中,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

柳宗元是“骚人”的典型代表,“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南荒,仍然执着追求‘辅时及物’的政治理想和孤高耿介的人格,对忠而被逐激愤不平,因而在山水泉石中寻找精神寄托"“柳宗元的贬地山水游记重寄托,刻意选取,甚至是创造适合抒发孤高、愤懑、失意感情的山水意象与氛围,他的山水散文无不打上其身世的印记,在摹山范水的同时,抒写放逐蛮荒的愤懑与不平”,可见“骚人"指执着追求政治理想,对忠而被逐的遭遇激愤不平的孤高耿介之人。《愚溪诗序》通篇就是写了一个“愚”字。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南荒,借愚溪自嘲,抒发内心失意愤懑的情感。从“予以愚触罪”,到“以愚辞歌愚溪",充分表达了一个遭受重重打击的正直士大夫的愤世嫉俗之情,同时,对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也进行了有力的控诉。

故答案为:①哲人指从哲理高度化解逆境中的困惑和痛苦,心境变得淡泊宁静的人。在《赤壁赋》中,苏轼由眼前的“水”“月"领悟到关于变化和永恒的道理,从被贬的痛苦中突围而出,忘怀得失,旷达超脱。②骚人指执着追求政治理想,对忠而被逐的遭遇激愤不平的孤高耿介之人。在《愚溪诗序》中,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南荒,借愚溪自嘲,抒发内心失意愤懑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和《登高》进行比较阅读,完成小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高》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B.《登高》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C.《旅夜书怀》首联孤弱的细草在风中飘摇不定,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长夜,营造了凄冷的氛围,衬托了作者的孤苦无依。

D.《旅夜书怀》尾联借景抒情,以沙鸥的比喻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伤感之情。

16.请比较两诗颔联写景手法的不同之处。

【答案】15.A

16.《旅夜书怀》颔联:①描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星垂”烘托出原野之广阔,“月涌"渲染出江流的气势,境界雄浑阔大。②视野由高到低,诗人先写星空,再写平野,继而写江流。③动静结合,上句写静态的星空、平野,下句描摹动态的江流。

《登高》颔联:①巧用叠字。“萧萧”这一拟声叠词修饰“下",更使读者如亲历其境,听到了风卷无边落叶的声音;“滚滚”渲染出长江波涛汹涌、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气势,读来音调铿锵,气势奔放。②视角多变。诗人在登高之处,仰望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俯视不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激流而来。仰视与俯视结合的景象描写,颇有疏宕之气。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进行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赏析相关句子表现手法的能力。要做好此题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对比(对照)、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正意反说(反语)、反衬(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共用)、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借古讽今、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委婉含蓄,间接抒情)、托物言志、用典、烘托、渲染、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等。答题时找到诗句运用的技巧,再具体分析。

15.A.“缠绵悱恻”理解错误,颈联高度概括了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的生活,结合前面所写的景以及本联中“万里"“百年”等词可以看出颈联既有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有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之意,悲怆而博大,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并不“缠绵悱恻”。

故答案为:A。

16.《旅夜书怀》的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此联是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星垂”写星星低垂于旷野的边缘,烘托出原野之广阔,“月涌"写江中的月影随波涛汹涌起伏,渲染出江流的气势,境界雄浑阔大,给人以“开襟旷远”之感;

此联对景物的描写有着严格的顺序,从星空,到平野,再到江流,视野由高到低,描写井然有序,给读者以整齐有序的感觉;

最后,“星垂平野阔"写星空、平野,是对事物的静态描写,“月涌大江流”则是写江中的月影随波涛汹涌起伏,描摹动态的江流。所以,此处作者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登高》巧用叠字。“萧萧"为拟声叠词,使读者如亲历其境,听到了风卷无边落叶的声音;“滚滚”渲染出长江波涛汹涌、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气势。叠词的使用增强语言的音韵美。“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视角多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寄寓了诗人灵魂深处的苍凉与悲苦。

故答案为:《旅夜书怀》颔联:①描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星垂”烘托出原野之广阔,“月涌"渲染出江流的气势,境界雄浑阔大。②视野由高到低,诗人先写星空,再写平野,继而写江流。③动静结合,上句写静态的星空、平野,下句描摹动态的江流。《登高》颔联:①巧用叠字。“萧萧”这一拟声叠词修饰“下",更使读者如亲历其境,听到了风卷无边落叶的声音;“滚滚”渲染出长江波涛汹涌、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气势,读来音调铿锵,气势奔放。②视角多变。诗人在登高之处,仰望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俯视不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激流而来。仰视与俯视结合的景象描写,颇有疏宕之气。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_,___"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对比的手法正面描写琵琶声。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先写“”,以美女衬英雄;再写“",以曹军惨败来突出周瑜英气勃发的形象。

(3)《出师表》中“,_____________”两句写诸葛亮希望用尽自己的才能来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表现了诸葛亮对汉室的忠贞。

【答案】(1)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2)小乔初嫁了;樯橹灰飞烟灭

(3)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易错的字词有:嘈、嫁、樯橹、庶竭、驽钝、攘。

故答案为:(1)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2)小乔初嫁了樯橹灰飞烟灭(3)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来就来的寒潮,让那些正在盘点一年减肥大计的人们找回了一点自尊。只是,“囤肉"真的能抗寒吗?人体的脂肪组织①,两者区别在于棕色脂肪组织中含有大量的线粒体,当机体进食或遇寒冷刺激时能大量产热,快速供能,有利于抗寒。除此之外,脂肪组织还具有缓冲和隔热功能。较厚的皮下脂肪能把热量包裹在体内,可以阻止体热散失,有助于保暖。而且,脂肪还是储存能量的最主要物质,也是供能系数最高的营养素。这样看来,御寒抗冻,②。可事实果真如此吗?虽说棕色脂肪自带“发热器”,但这跟“胖人抗冻"没关系。因为我们常说的超重和肥胖,囤的几乎都是不产热的白色脂肪。而且棕色脂肪的含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新生儿一般比较多,而成人体内很少。另外,白色脂肪细胞中含线粒体极少,而肌肉细胞中③,可以说,肌肉是人体产生热量的主要器官。

脂肪就像是裹在身上的衣服和被子,能够挡风和阻止体热散失,但不能让身体产生热量。而肌肉就像体内一个自带充电功能的暖宝宝或电热毯,能持续产生热量,为身体供能。看来,秋天贴的膘、冬天囤的肉,“终究还是错付了”!化被动为主动,论抗寒的正确打开方式,那当然是:增肌!增肌!增肌!

18.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云青青兮"像要下雨,“水澹澹兮”生出烟雾,眼前的景象使李白大为震惊。

B.上海人叫小瘪三的那批角色,也很像我们的党八股,干瘪得很,样子十分难看。

C.随着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新词语不断涌现,像“高铁"“刷屏”“供给侧"等。

D.他真像他的父亲啊!那么有骨气,绝不作孬种,永远保持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18.B

19.①分为棕色脂肪组织和白色脂肪组织

②非脂肪莫属了

③线粒体含量丰富

【知识点】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词语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先结合语境分析画线句子中“像”的用法,再逐个分析选项中词语的用法,再选出相同的一项。

(2)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这类题目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18.“脂肪就像是裹在身上的衣服和被子"中的“像”为比喻词。

A.“像要下雨"中“像”表推测。

B.“也很像我们的党八股"中的“像”是比喻词,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像"用法相同。

C.“像……等”中的“像"表列举。

D.“他真像他的父亲啊”中的“像"表示比较后得出共同点。

故答案为:B。

19.第一空,根据后文“两者区别在于棕色脂肪组织中含有大量的线粒”可知,此处应为脂肪组织的分类,其中一类是棕色脂肪组织;再结合“白色脂肪细胞中含线粒体极少"可知,是分为棕色和白色两类,据此可写“分为棕色脂肪组织和白色脂肪组织”;

第二空,根据“较厚的皮下脂肪能把热量包裹在体内,可以阻止体热散失,有助于保暖"“虽说棕色脂肪自带‘发热器’”,可知,脂肪具御寒抗冻的作用,据此可写“非脂肪莫属了";

第三空,由“白色脂肪细胞中含线粒体极少”,再根据所填句中的“而肌肉细胞中……"可知,前后是转折关系,据此可写“线粒体含量丰富”。

故答案为:①分为棕色脂肪组织和白色脂肪组织

②非脂肪莫属了

③线粒体含量丰富

(2023高一上·广丰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

几百年之后,我们()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20.下列句子没有使用反语修辞的一项是()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

B.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C.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D.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21.连词的准确使用,不仅可以表明作者的态度,而且能够让前后句逻辑严密,文中括号处所填连词最佳选项为()

A.然而当然虽然当然B.当然然而虽然当然

C.当然然而当然虽然D.然而然而虽然虽然

22.文中加点字精准简练,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请结合上下文作简要分析。

【答案】20.C

21.B

22.“捧"刻画出国民党政府将文艺送给列强时态度的恭敬、讨好取悦、媚外;“挂”则表现心态的显摆、自大、自欺欺人。极具讽刺效果,幽默辛辣。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补充关联词;句子艺术手法辨析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借代等。解答本题,需仔细阅读文本,找到运用的修辞手法,再分析其表达效果。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关联词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词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彩等方面区别近义词语,然后分析词语所在的语境,从中依据合乎语境理解词语。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句子的表达效果,应先分析句式特点、修辞运用等,再有针对性地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A.“大师"属反语,讽刺他们不以为耻,反以为荣。B.“进步”是说“活人代替了古董",运用反语讽刺那些崇洋媚外的人的堕落。D.“发扬国光”属反语,活画出“送去主义"者卖国求荣的丑态。故答案为:C。

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关联词的能力。当然:表示肯定,强调合于事理或情理,没有疑问。然而:表转折关系的连词。第一处,后文提到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表示肯定,故填写“当然”。第二处,从后文“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可知,这一内容与前文“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在意思上出现了转折,故填写“然而"。当然:表示肯定,强调合于事理或情理,没有疑问;虽然:表转折关系的连词。第三处,“中国也不是”与“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形成转折关系,“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与后文“几百年之后呢?"形成转折关系,故填写“虽然”。第四处,当然:表示肯定,强调合于事理或情理,没有疑问;虽然: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后文提到我们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的不同归宿,此处强调肯定,填写“当然"。故答案为:B。

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捧”刻画出国民党政府将文艺送给列强时态度的恭敬、讨好取悦、媚外。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挂”则表现心态的显摆、自大、自欺欺人,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故答案为:“捧"刻画出国民党政府将文艺送给列强时态度的恭敬、讨好取悦、媚外;“挂”则表现心态的显摆、自大、自欺欺人。极具讽刺效果,幽默辛辣。

四、写作(60分)

23.(2021高一下·广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新时代的领路人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朱伯庐

奢侈的必然结果——风化的解体——反过来又引起了趣味的腐化。——卢梭

奢侈是民族衰弱的起点。——古巴

读了上述文字,你受到怎样的启发?又有什么感受?假如班上将举办一次以“节约粮食,从我做起"的主题班会,请你就上述材料的提示,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参考例文】

从我做起,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从我做起,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自古以来,敬天惜粮、勤俭节约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逐渐提升,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餐饮浪费现象。

某些城市餐饮业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人均食物浪费量约为每餐每人93克,浪费率为12%;据某大城市校园餐饮浪费调查,学生盒饭食物浪费最为严重,浪费量高达每餐每人216克,约占食物供应量的1/3。“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

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行动起来,厉行节约,珍爱粮食,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同学们,中国还是一个缺粮的国家,粮食是不能浪费的。实际上,我国人均占有粮食还不足400千克,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况且我们还面临着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口不断增加的威胁。节约粮食就是拯救耕地;节约粮食就是爱护环境;节约粮食就是珍爱资源。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国家将“世界粮食日"所在的那周定为“爱惜粮食、节约粮食宣传周”。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爱惜每一粒粮食,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养成爱粮节粮的好习惯。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近年以来,上至国家领导人所提倡的“厉行勤俭节约”,下至普通餐厅服务人员推崇的“光盘行动",都在呼吁人们要勤俭节约。在此,我倡议大家今后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在就餐时厉行节约,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理性就餐,摒弃“爱面子”“讲排场"的陋习。

第二,加入光盘行动,适量取食,不随便剩饭。

第三,不偏食、不挑食,养成健康合理的就餐方式。

第四,在餐馆用餐时,点菜要适量,将剩余的饭菜打包带回家。

第五,积极监督身边的同学和亲朋好友,及时制止浪费现象。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尤其在当今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全球粮食安全已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从我做起,践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让我们行动起来,认真贯彻落实好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校园氛围,开启“光盘行动",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审题:本次作文是以四则名言警句作为情境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立足于社会现实而设题,选取了古今中外关于节约粮食、反对奢侈浪费的精辟见解,但表述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尤其是当下餐饮浪费现象严重,再加上疫情肆虐,粮食危机意识淡薄,节约粮食势在必行。本题旨在引导考生认真思考,观照现实,多角度立意,写出较高质量的考场作文;而且材料所谈有关节约粮食的话题本出自生活,所以考生只要能正向思考,结合材料联想思考,突出“节约粮食,从我做起"的主题即可。此类文题常考常新,简单又不失深度,考生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利于作文水平的检测。

真实情境。题目情境是由四句名言警句构成,内容是关于餐饮浪费、节约粮食的认知。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指出粮食浪费的严重程度,从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号召全国人民居安当思危,在当下特定形势下,必须格外增强粮食安全的危机意识。朱伯庐的话对仗工整,着眼于粮食生产的不易,语重心长地告诚人们,珍惜一粥一饭、一丝一缕,表现了对劳动成果的珍惜,对劳动者的尊重。法国思想家卢梭及古巴的俗语,虽然都是谈“奢侈之恶”,但应将其涉及的对象“定向"于粮食,可理解为浪费粮食危害极大,轻者使个人“趣味”——美德丧失,重则使国家民族走向衰落,让人不寒而栗。考生需要紧扣意旨审题立意、谋篇布局,不可脱离情境,另起炉灶。

典型任务。对本题任务指令的准确理解,应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写作主题的限定,要以“节约粮食,从我做起"的主题来进行写作;二是写作内容要是关于四则名言的“启示”和“感受"的内容;三是写作身份和写作对象的限定,写作身份是高中学生,写作对象是同班同学,要有对象意识和交流意识;四是文章体式限定,要求写一篇发言稿,即要注意格式和语气。

立意角度。从材料内容来看,四则材料都可以成为考生构思以“节约粮食,从我做起”的主题作文的切入点;考生可以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出发来谈论节约粮食的现实性和必要性,尤其是疫情之下更要有粮食危机意识等;可以从朱伯庐的话出发来谈论对于节约粮食,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可以从卢梭的话出发去谈浪费粮食给个人带来的一系列危害;还可以从古巴俗语出发去谈浪费粮食对于国家、民族的危害,等等。总之,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无论是谈节约粮食还是谈拒绝浪费,考生都可以自选角度去表达自己的体验与思考。立意的角度十分开放,有利于考生写作水平的展示。

参考立意

①反对浪费粮食,粮食安全人人有责。

②珍惜劳动成果,爱惜粮食。

③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

④节约粮食,从我做起。

⑤拒绝舌尖上的浪费,争做节约达人。

⑥光盘行动从我做起。

⑦天地“粮"心,珍食莫蚀。

⑧掀起节约“新食尚”。

⑨“舌尖上的节约",走起!

……

偏题立意:

①成由俭,败由奢。(对情境和任务指令的限制理解不到位)

②食安国才安。(偷换概念,以“食品安全”替代“粮食安全")

③大道至简,节约为要。(泛谈节约,忽视核心概念“节约粮食”)

④勤俭节约,从我做起。(扩大范围,题目要求写“节约粮食,从我做起")

⑤追思古人,崇尚节约。(未结合现实)

……

【点评】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1/1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月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祁《玉楼春》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苏轼少作《夜行观星》有一句“小星闹若沸",纪昀《苏文忠公诗集》卷二在句旁抹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这表示他不懂苏轼那句,以为它像司空图所写:“亦犹小星将坠,则芒焰骤作,且有声曳其后。"宋人诗文里常把“闹”字用来形容无“声"的景色,不必少见多怪。宋祁的词句和苏轼的诗句都是“通感”或“感觉挪移"的例子。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正像拉丁语以及现代西语常说的“黑暗的嗓音"“皎白的嗓音”,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有“通财之谊"。培根的想象力比较丰富,他说:“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荡漾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方,而且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这算得哲学家对通感的巧妙解释。

(摘编自钱锺书《通感》)

材料二:

阅读《荷塘月色》,我们感受到诗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