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贾生》教案_第1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贾生》教案_第2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贾生》教案_第3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贾生》教案_第4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贾生》教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贾生》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3.了解本诗的托古讽今的艺术手法。[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3.了解本诗的托古讽今的艺术手法。[教学难点]了解本诗的托古讽今的艺术手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西汉文学家贾谊博览群书,少年得志,备受汉文帝恩宠,升任太中大夫,招来的是朝廷一干老臣的排挤和无德无才的新贵的诽谤。把贾谊放逐到了长沙。这个时候,贾谊年方23岁。弃置长沙,贾谊写下了《吊屈原赋》,借他人之酒杯,抒自己之块垒。被贬长沙三年之后,文帝终于又思念贾谊,派人速召贾谊回京。宣室接见,文帝与贾谊谈至深夜。李商隐的《贾生》,就描述了这次宣室接见。那么,李商隐是怎么看待这次接见的呢?现在我们就从李商隐的《贾生》里来寻找答案。二、有关资料1.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人。晚唐著名诗人。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格律严整,风格婉转缠绵。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有《李义山诗集》。2.写作背景晚唐时期,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与藩镇跋扈深为不满。而且李商隐被卷入了牛李党争,屡遭排挤,怀才不遇,于是他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通过讽刺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又不知贤的行为,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即晚唐帝王也像文帝一般,表似开明,实则昏聩无能。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宣室夜对”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的盛事。但诗人却独具慧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这件事,借题发挥,翻出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议论

。三、预习设计1.请默写杜牧的《泊秦淮》一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2.根据课文填空⑴亭亭净植,__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⑶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⑷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⑵朔气传金柝⑶独怆然而涕下⑷可据理臆断欤3.根据理解填空⑴陆游《游山西村》中流传最广,景物描写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虞世南《咏蝉》诗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之句,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也能表现“登高望远”之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⑵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4.文学常识填空⑴《河中石兽》选自清代学者、文学家_____编写的_____体小说《_______________》,它和《聊斋志异》一样都属于_____小说。⑵《泊秦淮》的作者是____代文学家_____,字_____,号_____。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与李商隐合称为“_______”。著有《___________》。⑶《贾生》的作者是____代著名诗人______,字_____,号______。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_____合称“小李杜”,与______合称为“温李”。李商隐的诗歌,题材丰富,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的是一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有《______________》。答案:⑴纪昀笔记阅微草堂笔记志怪⑵唐杜牧牧之樊川小李杜樊川文集⑶晚唐李商隐义山玉谿生杜牧温庭筠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李义山诗集5.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pǐ()坏木fèi()yān()灭yì()断泊()秦淮贾()生答案:圮杮湮臆bójiǎ四、朗读课文视频朗读,读准字音节奏贾生(唐)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五、疏通诗意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⑴宣室:____________________。⑵访:____________________。⑶逐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才调:____________________。⑸无伦:____________________。⑹可怜:____________________。⑺虚:____________________。⑻前席:____________________。⑼苍生: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⑴汉代未央宫前殿的正室。⑵咨询,征求意见。⑶被贬谪的大臣,这里指曾被贬到长沙的贾谊。⑷才华,这里指贾谊的政治才能。⑸无人能比。⑹可惜。⑺徒然。⑻古人席地而坐,汉文帝听贾谊的谈论听得出神,在坐席上向前移动,靠近对方。⑼百姓。2.把全诗翻译成现代汉语。汉文帝求贤,在宣室咨询被贬的臣子。贾谊的政治才能,确实更是无人能比。可惜文帝半夜移动坐席听讲,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六、赏析诗歌1.“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前两句诗,从正面下笔。写贾谊的才能无与伦比,汉文帝好像极为爱惜贤才,特地将贾谊从放逐地长沙召回至“宣室”访问。“求”、“访”二字,似乎表明汉文帝求贤若渴,同时,衬托出贾谊的才能超群不凡。2.第三句中的“可怜”一词耐人寻味,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诗人可怜什么。①可怜贾生才华无与伦比,却得不到皇帝的重用(可怜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②可怜自己像贾生一样怀才不遇,壮志难酬;③可怜天下苍生,因为皇帝关心“鬼神”甚于关心他们(可怜皇帝不关心百姓而关心鬼神)。3.这首诗运用了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试作分析。诗的前两句写朝廷重贤,宣室召见,重新任用才华横溢的贾生,是赞美,是扬;后两句写讨论的是服药求仙等虚无的事情,而不去探讨天下百姓的问题,是讽刺,是抑。诗人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讥讽朝廷的昏庸和对贤臣的不重用。七、课堂总结1.诗歌主旨这首诗写的是汉代,其实是托古讽今,揭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也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2.写作手法诗人语含讽刺,用了欲抑先扬的写法。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促膝谈心,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八、课堂检测1.根据理解默写⑴李商隐《贾生》中表现汉文帝诚意十足,贾生才华横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李商隐《贾生》一诗中借古讽今,揭示唐晚期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现实,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⑴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⑵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2.阅读诗歌《贾生》,回答问题。贾生唐•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⑴“可怜”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首诗在行文结构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赏析。⑵全诗采用怎样的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⑶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贾生》是一首七言绝句,绝句由四句构成,其中二、四两句必须押韵。B.第二句点明“贾生”就是汉文帝所访的“逐臣”,井赞叹其才华无人能比。C.第三句中“夜半”突出了时间之晚,“前席”表现了汉文帝倾听时的专注。D.这首诗写汉代事,实际是借古讽今,其思想情感与杜牧的《泊秦淮》相同。答案:⑴“可怜”是可惜、可悲的意思,是全诗的关键,表达了作者对文帝不顾百姓苍生疾苦的批评之情。在结构上,本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前两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三、四句一转,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之情便显得特别有力。

⑵采用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