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礼仪风俗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端砚知识竞赛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_第1页
2024年礼仪风俗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端砚知识竞赛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_第2页
2024年礼仪风俗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端砚知识竞赛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_第3页
2024年礼仪风俗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端砚知识竞赛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_第4页
2024年礼仪风俗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端砚知识竞赛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礼仪风俗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端砚知识竞赛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参考题库(共30题)1.青花产自哪些坑?2.坑仔岩开坑采石历史较长。据有关史料记载,自宋代治平年间开坑采石以来,历代均有开采。相传咸丰九年采砚石时洞内曾大塌方,造成伤亡。在坑仔岩旧洞口旁不远处还立一石碑镌上“坑土地之神”以志,故有人称坑仔岩为()。3.最具代表性的优秀端砚雕刻有哪些作品?4.老坑的石品花纹都有哪些?5.从什么时候人们开始在砚上进行雕饰的?6.好的端砚石是“扣击无声”吗?7.开采端砚的名坑--老坑有什么特点?8.坑仔岩砚石从何时开采的?9.如何处理雕刻中的“繁简”问题?10.欣赏端砚为什么要从砚堂着眼?11.最佳的鱼脑冻应是什么样的?12.白线岩有什么特点?13.古人是怎样评价蕉叶白端石?14.麻子坑的色泽与老坑相比,各有什么特点?15.麻子坑是哪年停止开采的?16.为什么砚工在端砚雕刻中特别注重“线”与“面”的对比?17.该如何鉴别端砚?18.梅花坑有什么特点?19.朝天岩有什么特点?20.为什么古往今来的人们如此喜爱砚铭?21.肇庆于()年被授予“中国砚都”称号。22.什么是冰纹冻?23.肇庆哪些地方产的砚石最佳?24.端砚石色的形成与什么有关?25.宋坑砚石有什么特点?26.微尘青花有哪些特征?27.白石村是个怎样的村庄,有什么关于制砚的历史古迹吗?28.什么是冰纹?29.绿端有什么特点?30.端砚石眼的颜色取决于坑洞吗?第1卷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青花常见于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砚石中,在冚罗蕉及清代以前开采的宣德岩中亦偶有发现。当然,即使是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的砚石,出现青花的也还是少数。为此自古人对青花非常赞许,有诗云:“温于蕴玉腻于脂,出水青花墨满池。”又云:“白石青花出水鲜,羚羊峡口两生烟。”另有砚铭:“绝世奇珍,采自丹壑;紫气重花,青花灼灼。”2.参考答案:土地坑3.参考答案: 《别有洞天砚》是变废物为活宝的好例子。从废石堆上捡回的原石,利用其虫蛀和瑕疵去设计,在池头山崖雕刻一棵倒挂的老松,整个画面和意境就体现出来了,构图贵“巧”“妙”而不贵繁琐。不会每块砚石都是完美无瑕的,端砚的设计师、刻砚艺人总是将瑕疵用雕刻来去掉或加以掩盖,从而突出优质的部分,以名贵的石品花纹作砚堂。 除石眼外,鉴别端砚的石质优劣、鉴赏端砚的石品花纹都集中在砚堂。4.参考答案: 老坑的主要石品花纹有冰纹、金线、银线、青花、玫瑰紫青花、火捺、天青、蕉叶白、鱼脑冻、冰纹冻、天青冻以及名贵的石眼。较常见的石品是冰纹和金线、银线,其次是火捺。 其中鱼脑冻(包括碎冻)和蕉叶白则是稀有的,非常难得。老坑,尤其是出自大西洞砚石中的鱼脑冻是最理想的,是砚石中最为娇嫩之处,最为难得。鱼脑冻或蕉叶白的周围必定有胭脂晕火捺,最好者是将整个“冻”团团围住。冻内或近边沿处必定有青花,有时还有玫瑰紫青花,这种鱼脑冻是非常罕见的,不要说是完整的白如晴云的鱼脑冻,就是碎冻亦属少见。 有专家认为,很有必要将老坑砚石中的“冻”,“晕”和“荡”区分开来,否则就会影响“冻”的真正价值。老坑砚石中还有一种非常少见的冰纹冻,这也是唯老坑水岩砚石所独有的。 古人曾赞美老坑砚石具有“体重而轻”、“质刚而柔”的特点。把“重与轻”,“刚与柔”这两对矛盾统一在一体之中,这是有根据和有道理的。老坑砚石从表面看呈紫蓝色略带青,使人感到比原来的感觉要轻些。 所谓”质刚而柔”是从雕琢的过程和研墨的角度来说,老坑砚石的确质地坚实而又带柔性,这种柔性即古人所谓”若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假如用手心轻按老坑砚的砚堂,旋即会出现滋润的水气。 这些特点是因为老坑砚石的矿物成分主要由泥质、绢云母及硅质胶结而成,同时也是由于这个原因,老坑砚石的泥质比重很大,所以敲击它时发出“笃笃”的木声,即所谓“扣之无声”,“磨墨亦无声”,缺少铿锵之声。又由于老坑砚石中含硅质的作用,所以还有”久用锋芒不退”的优点。 老坑砚石长其受地下水浸泡,粘土矿物质为地下水所溶解,是逐渐使石质变纯,变软的缘故,故使老坑砚石如引细腻娇嫩、滋润到可以”呵气研墨”的效果。5.参考答案: 到了唐朝中叶,一天一老砚工路经端溪时,看见有两只仙鹤飞落溪水之中,久而不起,于是心生疑窦,张网捞捕,但捞起的却是一块石头!不过,这块石头十分奇异,上有裂缝,不时发出鹤鸣声响,老砚工顺着裂缝把奇石撬开,奇石竟一分为二,化作两只砚台,砚边各有一只仙鹤伫立在苍松之上。 消息传开,砚工们纷纷仿制,或各展其艺,在砚台上雕以各种图案花纹。这大概就是端砚从实用品变为实用工艺品之始。 从史料记载来看,唐代中晚期,端砚已被列为贡品。6.参考答案: 鉴别端砚石质的优劣,不仅要察看其色,还要细听其声,就是说要细心辨别“石声”。 敲击物体肯定会发出声音,端砚石当然也不例外。端砚石是石质,扣击时发出清越的石声是毫不奇怪的,实际上却非如此,这才使人感到奇异。 说扣击端砚石无声不大符合实际,端砚石声大致分为金属声和非金属声,非金属声即木声或泥声,此外还有大小之分、厚薄之分、清越与沉闷之分。 人们认为,石质差者扣之发出瓦声和金属声;石质优、细腻、娇嫩者扣之则发出木声或泥声。古人说的“扣击无声”,是有意忽略了好的端砚石发出的声音,事实上并不是一点声音也没有。有人甚至认为端砚石开采时在水中是软的,采出来后才逐渐变硬,是“邃古之时纯泥凝结地中(成砚石),至人得之琢之砚”,所以扣击端砚石发出的不是石声而是泥声。 对于端砚石声,前人留下了很多文字记载。赵希鹄的《洞天清禄集》中对端砚石声的看法是“叩之无声,磨墨亦无声”,张海鹏的《砚史》认为“磨墨无声,贮水不耗”,又称“石细,扣之清越,石嫩,甚者如泥无声”。《端溪砚史》指出:“石以木声为上,金声、瓦声为下。木声拍拍然,金声珰珰然,瓦声玲玲然。老坑皆作木声,麻子坑佳者亦然,余则否。盖石润则声沉,石燥则声浮,清越以长如泗滨之磬者,弗良也。”7.参考答案: 老坑--砚石岩主要由云母类(水云母)粘土为主组成,还有赤铁矿、石英、绿泥石、碳酸盐类,微量矿物有:电气石、金红石、黄铁矿等。赤铁矿呈微粒状,相对集中成环带状的晕圈时,则谓之为“火捺”。 老坑砚石外观青灰色,微带紫蓝色,石纹细腻而幼滑、娇嫩、致密而坚实。 大西洞与水归洞同称老坑砚石,在色泽上粗看大致一样,其实仔细审视仍可分辨出来。大西洞石色在青灰色中微带紫蓝色而偏蓝;水归洞则在青灰色中微带紫蓝色而偏紫。 大西洞之冰纹似乎多些,水归洞则相对少些。老坑砚石击之发出木声,无铿锵之声(与宋坑比较有明显不同)。8.参考答案: 坑仔岩开坑采石历史较长。据有关史料记载,自宋代治平年间开坑采石以来,历代均有开采。相传咸丰九年采砚石时洞内曾大塌方,造成伤亡。在坑仔岩旧洞口旁不远处还立一石碑镌上“坑土地之神”以志,故有人称坑仔岩为土地坑。 从原石碑看,“坑”字之上还有一个字的位置,因为年久日深,字迹剥落,据采石工分析,前人采石事故很多,常有伤亡,坑仔岩尤甚,故立土地神碑以镇邪,或寄托安全感。“坑”字之上很可能是个“砚”字,全碑文应是“砚坑土地之神”。9.参考答案: 关于繁简的问题,业内专家认为刻繁则繁,应简就简,不赞成以繁简来划界线,或者单纯地说简单就好,繁就不好。这里为一些因“繁简”问题在端砚雕刻中引起的误解作一些必要的说明。 有时,我们听到不少人特别是对端砚讲求实用、精于鉴赏的书画家,批评端砚的砚堂太浅了,或是砚堂太小了,或是认为雕工太多了,这种意见单纯从实用的观点来说并不为过,甚至一些设计师和雕刻艺人也会考虑这个问题。 但是,往往“天”不从人愿,所谓“天”即砚石本身不能给予艺术加工的机会。 砚堂要开大一点或开深一些,却遇上瑕疵,烂石和痕壳都冒出来了,佳石就那么一个小范围,故砚堂就只能开那么小了。如果硬要把砚堂开大,即所谓按比例去开的话,反而暴露了砚石的瑕疵,既不实用又降低欣赏价值和经济价值。这是对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等高档砚石而言,因为它们的石层、石理和石质变化较大。其他的洞坑砚石则不同,瑕疵极少,不存在这个问题。 此外,端砚石的特性和“脾气”有时很怪,从表面看上去好好的石材,凿下去瑕疵就出来了,凿得越深瑕疵可能就越多,面积就越大;有时又出现相反的情况,表面上的瑕疵,凿下去就会消失。因此制砚艺人惟有“因材施艺”,“因石构图”,有些砚的砚堂会开得小些、浅些,有的砚雕刻得繁琐些。 端石眼更是如此,从表面很难看清石眼的位置和数目,常常在凿开后要改变原来的构思和设计。10.参考答案: 我们知道,端砚所以被誉为四大名砚之首,主要是石质比其他石砚好,因此,挑选端砚时,首先是看该砚的石质。选择题材、构思、设计和雕刻都要考虑突出端砚石的石质以及名贵的石品花纹。 端砚自问世以来,看一块端砚石质的优劣并不是对整块砚石而言,而主要是看砚堂的石质,其他部分往往不侧重,或可以忽略。至于砚背,无瑕当然好,但从整体来说即使有瑕亦无关紧要,如果砚背瑕疵太多,或痕壳太多,刻砚艺人会把砚背挖空成淌池砚的砚堂般的长方形,可在此镌刻砚铭。 如果砚石中有名贵的鱼脑冻或蕉叶白、天青、冰纹冻等,作者会千方百计将“冻”或“白”留在砚堂中,供人鉴赏,或者利用其作比喻,借题发挥。如日本相浦紫端先生藏的明代“端溪水岩招潮砚”,就是利用砚堂中如浮云状的鱼脑冻喻作潮水卷起的白浪。 砚边的天然虫蛀,稍事加工(纵横直线)构成海岸的岩石,同时又利用鱼脑冻喻作浮云,把圆形的砚堂喻作月亮,将冰纹作飞瀑,就会体现出很好的艺术效果。11.参考答案:最佳的鱼脑冻应该是洁白、轻松如高空的晴云,其白中带淡青,或白中有微黄略带淡紫色,色泽清晰透澈,有的又如棉絮一样,有松软的感觉,即所谓“白如晴云,吹之欲散;松如团絮,触之欲起。”刻砚艺人一般把有鱼脑冻那部份完整地保留在墨堂之中。12.参考答案:位于羚羊峡以西、以北的山岭上,岩洞内分三层,第一层石皮青带翠绿色,质优者可作雕花砚材;第二层叫二格青,多作低档的顺水淌池砚;第三层是青石,质优之青石时有火捺,亦可作砚材。质优白线岩砚石多有白筋暗浮石面上,乍看有点象散碎的冰纹。13.参考答案: 蕉叶白又称蕉白。它的特征是如蕉叶初展,一片娇嫩,白中略带青黄。古人对蕉叶白评价极高,赞美备至:“浑成一片,净嫩如柔肌,如凝脂。”“蕉叶白者,石之嫩处,膏之所成,故其色白。其一片纯洁,微有青花。” 又云:“如秋云绵密,或如水波微尘,视之不见,浸于水中乃见。”古人曾在一块有蕉叶白和青花的端溪老坑砚(因砚形体小,称袖珍砚)背镌上诗云:“蕉白如剪,青花满身;不逾三寸,恰称袖珍。” 清黄莘田甚爱端石中的蕉叶白,他干脆把自己珍藏的有蕉白的端砚称为蕉白研,铭之曰:“羚羊峡里秋月高,彩云一片沉红皋;欲散不散能坚牢,风纹水纹相周遭。穷渊蕴结而甄陶,石工下缒斤斧操;深求窟宅驱鲸,羊肝鲜割微腥臊。附不溜手濡其膏,白叶芭蕉青蒲萄。”此外还有:“蕉白清,碧盖倾;求净友,逢石卿;心泉涌,滋华英;风雨骤,打叶声。”又有:“蕉白隐现朱螺纹,大璞不雕含其芬”等等。14.参考答案:麻子坑的色泽基本上具有老坑砚石的特征,但麻子坑的色调要比老坑轻些,还有清晰的层次,有块状条纹,一般是斜纹,且底板与石肉间隔明显。15.参考答案: 相传麻子坑得名于一位脸上生有麻子的采石砚工,该砚工在清代乾隆年间发现此坑,并冒险开采,为纪念这位开拓者,人们将他发现的砚坑取名麻子坑。 解放后,端砚恢复生产后,麻子坑是最早重新开坑采石的。在进行了半年的准备工作后于1962年底正式开坑。当时的麻子坑洞内坑道低矮,平均只有80~90厘米的高度和宽度,很多地方要匍匐而过。 进入1990年麻子坑(水坑和旱坑)停止了开采,1990年末有采石工人在麻子坑周围开凿了十多个新洞穴,这些洞穴比较宽敞,配上发电机用以照明,抽水和通风,先后采出不少麻子坑砚石,其中不泛佳石,但这个开采不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政府行为,而是承包式的私人组织行为,开采也是断断续续,总的来说,近几年麻子坑开采不正常,出产砚石不多,佳石更少。16.参考答案: 端砚雕刻中“线面对比”的表现十分重要,由于存在大面积的“面”,如砚堂、砚池、砚背和砚边,在雕刻的物象中不是凹面就是凸面,制砚艺人常以“线”来将“面”连接起来。 所谓线就是在块面或物象的边缘刻上细腻的线条,明清以后这一表现手法兴盛起来,如用细腻色勒祥云的边缘,同时又刻上非常精致、准确的线条,雕刻龙须时更要一条一条地来刻划,由许多线集成须,还有大海的波浪,同样需要一组组的线去刻划。砚的四边边线也喜欢加刻这种细线,砚工称之为“起二线”,即一线是粗线,第二线是细线。 端砚的二线要刻在恰当之处,要刻得非常准确和均衡,才能使“线”与“面”产生强烈的对比,“面”显得更宽广和粗犷,“线”显得更细腻、婉转和流畅。 端砚雕刻就是利用“线”与“面”的结合来表现“动”,利用“动”与“静”、“线”与“面”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境界。正如著名画家李可染给“中国端砚展览”的题词:“天工人工,两臻其美。”17.参考答案: 鉴别端砚要从石色、石声等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看石色,要鉴别是出自那个砚坑的端砚,还是要看石色。 端砚石的光泽和滋润是别的砚石不可能有的,这是端砚石的一个重要特征。当然端石的色泽也是相当复杂的,甚至同一坑洞的砚石,在不同年代开采出来的,颜色也不尽相同。 所以除了看石色之外,还要听石的声音,即用手指或木条扣砚石所发出的声音,这种“石声”也可以帮助我们鉴别端砚。 鉴别端砚的类别要有重点,最重要是懂得鉴别老坑砚石,因为老坑是端石中最名贵的砚石,也是最难开采的砚石,而出现的冒牌货却又是最多。其次是麻子坑,麻子坑也是名贵品种之一,加上洞口较多,变化较大,故亦容易给人钻空子。为此,在鉴别和鉴赏端砚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分别谈谈石色和石声。18.参考答案: 其坑开坑采石始自宋代,原出自岭羊峡以东的高要沙浦典水村附近,故古人称典水梅花坑。目前梅花坑砚石多在肇庆市北郊北岭山的九龙坑开采,据说与宋坑砚石同出一脉。梅花坑洞较深,洞内石分三格,上下格石粗不能作砚材,只有中间一格如无裂缝则可采用。 梅花坑石以多眼为主要特点,呈苍灰白微带青黄色,其中有梅花点者为佳,石质近似宋,下墨亦快,但石质与老坑、麻子坑、坑仔岩相比略为粗糙。然而,仍不失为端溪砚中有代表性的名坑砚石之一。典水梅花坑采出的砚石多眼,眼中有点,大而晕重不分明;九龙坑的梅花坑砚石色苍灰微带褐黄,眼多而无睛(无瞳子),眼呈米黄色。19.参考答案:位于宣德岩附近,开始采石于清康熙年间,由端溪水拾步登麻子坑,朝天岩是必经之地,且两边距离相当。朝天岩洞不深,洞内宽敞,因洞口大且朝天而开,故名曰朝天岩。朝天岩砚石质地较细腻,砚石呈紫蓝色,有青苔斑点,这是朝天岩独有的。20.参考答案: 端砚自初唐问世以来,就为文人雅士所重视,当他们用上端砚、爱上端砚时,都想在端砚上以铭志抒怀,对端砚的石质、石品花纹、雕刻和形制加以评论,或讴歌赞美,或借题发挥,论砚言志。 至于人们为何如此喜爱镌刻砚铭,从清代林正清的一段话中便可领略其中一二:“然田宅有时而墟,金帛有时而尽;而是砚,千秋万岁莫如汝寿,而题识亦垂之不朽。则事之可传者因在此而不在彼也,亦安能徇世之所尚而易余好也。”21.参考答案:200422.参考答案:冰纹冻是一组面积较大的冰纹,如一幅瀑布倾泻而下,在“瀑布”的四周有白茫茫的霞雾或似披上轻纱幔帐,在外围有火捺环绕的是非常难得的名贵冰纹冻,唯老坑砚石中偶有出现。23.参考答案: 早在唐代初期广东肇庆(古称端州)东郊羚羊峡栏柯山的端溪一带,就出现了依靠采砚石、生产端砚为生的劳动者。这里,滚滚东流的西江水,穿峡而过,直奔南海。夹岸丛山峻岭,气势磅礴,重岩叠翠。端砚石主要出产在肇庆市东部和七星岩北面(西起小湘峡,东到鼎湖山)的北岭山一带,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宋坑三地之砚石为最佳。 端砚名坑中的水岩(老坑)、坑仔岩、麻子坑、朝天岩、古塔岩、宣德岩就错落的分布在这风景如画的环境中。生产的端砚慢慢地成了肇庆独有的工艺美术品;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并得到达官贵人和帝王将相的赏识。宋朝开始把端砚列为“贡品”,蜚声中外。 肇庆于2004年被授予“中国砚都”称号,之后,端砚制作又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春天,端砚精品层出不穷,不断涌现极有潜力的制砚新秀。24.参考答案: 端砚石色总色调虽是紫色的,但也有其它颜色,这取决于它所产的地理环境和位置。清朱竹垞在《说砚》中谈到过端砚石色的差异,他说:“上岩者质纯而艳,微紫;中岩者质润而凝,色渐青;下岩者质淡而细,色近白。” 据了解,唐宋时期所采的端溪砚石,绝大多数为深紫色,故人们评价端石总认为“色贵青紫”,而以灰苍色为下品。又如老坑采挖至明代则有大西洞和水归洞之分,其石色就不能以紫为贵了,它以紫蓝色为基调,俗称宝蓝,夹有青黑色、紫红色、苍白色,在紫蓝的基调上色彩越多,越丰富就越名贵。 端溪砚石除了以“紫色”为基调的各坑砚石外,还有以翠绿色为主调的绿端,以及以白色为主色调的白端。绿端在端砚中是少数,在古砚中也不多见,但在端砚中有一定的位置。宋欧阳修《庐陵集》有端溪绿端枕诗;清纪晓岗对绿端有很高的议价,他在其绿端砚中镌刻上:“端石之支,同宗异族;命曰绿琼,用媲紫玉。” 白端更是极少数的,近几十年来甚少开采和刻制,有专家认为是由于它不太适合研墨,大都以白端来研磨绘画所需的朱砂、石绿、白铅(锌)粉等颜料之用。对于白端砚下面我们还要细说。 除白端外,还有所谓黑端,就更为少见了,黑端不是涂上黑墨的端石,而是端石的一个品种,古时候曾发现过,现在已不大存在了。 事实上,认为其它颜色都不如紫色的名名贵,这种说法并不那么准确和具体。由于地理环境不同,构成砚石的岩石成分有所差异,致使端溪各坑砚石色泽有所异同,这是合乎情理的。25.参考答案: 宋坑--因在宋代被发现而开坑采石,故取名宋坑。但宋坑非指某一采石坑洞,而是拥有好几处岩洞;盘古坑、陈坑、伍坑、蕉园坑等,均位于肇庆市北郊七星后面的北岭山一带,西起三榕峡,东到鼎湖山,又因七星岩以北将军岭下有将军坑,产砚石,前人也有称宋坑为将军坑。 据传最早采砚石的是将军坑和盘古坑,将军坑早已砚石枯竭,无开采价值;盘古坑也停采多年了。比较集中开采,砚石产量较大的是伍坑,其次是陈坑和蕉园坑(蕉园坑砚石紫色偏青黄,色泽不够油润,但多石眼,人们干脆称它为有眼宋坑);蕉园坑因在鼎湖风景区内,开采受到严格限制。 宋坟砚石由于矿区范围宽广,所以石质粗细不等,上乘的宋坑砚石质致密,润滑细腻,下墨快,发墨好,可作高中档的雕花砚材,其余则可制作墨海、淌池等砚台。石质稍粗的宋坑砚石叫紫端。 在端溪各坑砚石中,宋坑砚以下墨快而著称,这与宋坑砚石中的”金星点”有关,不过下墨虽然快些,仍比不上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等砚石研麻出来的墨汗细腻、油润。要书写奔放、流畅,笔力劲健的大字,用宋坑砚研墨为宜;要画严谨精致的工笔花鸟,人物画和书写工整的蝇头小楷,则用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砚更加合适。 经地质部门鉴定,认为宋坑砚石是粉砂质绢云母泥质板岩,为变余泥质结构、平行构造。矿石主要成份为粘土、绢云母、氢氧化铁、石英,微量矿物有电气石和锆石等。宋坑砚采石区大都在北岭山腰,高度在海拨400至500米以上,山坡陡峭,并常常下着毛毛细雨,山泉和山沟特别多,陈坑和伍坑等都在山沟附近,因此宋坑洞内亦常积水,每次采石,必先抽水,清理石屑。宋坑砚石可以常年开采。26.参考答案:微尘青花点微细如尘土,必以水湿砚石方能显现,最好以盆盛水,将砚沉于水中,便能隐约浮现出来。微尘青花自古以来有青花中的姣姣者之称,它的色彩天然,浓淡与疏密相间,多数是聚集在砚石某一部位上,也有疏落地散布在其它部分;其最佳者是出现在鱼脑冻或蕉叶白的砚石中,在“冻”内和“白”内的微尘青花就更为名贵和罕见,可算是稀世绝品。27.参考答案: 白石村位于端州区黄岗镇,面向西江,背靠肇庆北岭山,面积约1.2平方公里,现在白石村288户,1100多人。白石村民世代以砚为生,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 清朝末期至解放初期,白石村制砚至为高峰,一大批名砚和名师应运而生,从而奠定了白石村作为“端砚第一村”、端砚的发源地的地位。 顺着环村大道随意行去,到处可以见到,屋门前、瓜棚下、村道旁、厅堂里都有砚工埋头刻砚的场面,活脱脱一幅幅“白石制砚图”。 据悉,从选石、磨石、划线、雕刻到成形,一块端砚的制成少则七八天,多则半年,可见端砚的名贵除了其品质还在于它的手工。 遗憾的是,这个古老的村落仅在村尾还保留着大片古屋,窄窄小巷里除了制砚工人劳碌背影外,就只有来回遛达的大狗。在村首则是清一色的小楼房了,只遗下少量几处古迹。 白石村最有名的现存文物是一块端砚生产的碑文。该碑文坐落在堂明端砚厂,穿过两道铁门,“张之洞为开采砚石以贡品事碑”赫然出现眼前。 此碑刻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碑高130厘米,宽83厘米,端砚石质,楷书,竖行阴雕,共1172字。石碑的字迹斑驳,碑前有两棵枝繁叶茂的松柏。 据悉,文革时期,石碑几被毁掉,村民们想尽一切办法,冒着生命危险把它藏起来才逃过一劫。这是目前仅存的有关端砚生产的碑记,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现已被列为肇庆市重点保护文物。28.参考答案:冰纹是老坑独有的一种石品花纹。它白中有晕,向两边融化,似线非线,似水非水,与砚石本身融为一体,而不像金银线那样将砚石分割开来,有时更像悬崖上的瀑布,一泻如注。冰纹有纯洁朴素之感,它是砚石形成后,产生的两组剪切裂隙,被碳酸盐充填而成的花纹,质地细嫩,形态自然。29.参考答案: 采石始于北宋,关于砚坑的地点,据《高要县志》云:“绿端石出北岭及小湘江峡(即现在的三榕峡),鼎湖山、皆旱坑。”绿端砚石最早在北岭山附近开采是事实,可能因砚石枯竭,人们就终止于此开采,转移至端溪水一带的朝天岩附近开采,再后绿端砚石与朝天岩砚石混在了一起,即上层为绿端,下层为朝天岩。 绿端石色青绿微带土黄色,石质细腻、幼嫩、润滑,最佳者为翠绿色,纯浑无瑕,晶莹油润,别具一格。清纪晓岚在自己的一块绿端砚上镌铭:“端溪绿石,砚谱不以为上品,此自宋代之论耳。若此砚者岂新坑紫石所及耶。嘉庆戊午四月晓岚记。”其砚侧镌诗云:“端石之支,同宗异族,命曰绿琼,用媲紫玉。是岁长至前三日又铭。” 纪晓岚对绿端的评价与前辈有所不同,是有一定根据的。目前绿端也是一种较为名贵的端溪砚石之一。史料的记载中很少谈及绿端的下墨与发墨之一,只有提到绿端水坑润而发墨(绿端坑洞原有水坑和旱坑之分),旱坑则没有谈及。近年沙浦苏一村附近亦发现绿端石砚材。 绿端虽然是指端州出产的绿石端砚,但绿色的砚石却不是只端州才有,广东恩平县有一种可以雕制成砚的绿石(但下墨不快,发墨也不好),吉林的松花石甘肃的洮砚均为绿石,因此必须加以区别。30.参考答案: 石眼的颜色,的确与坑洞有一定的关系,但同一砚坑各段砚石的石眼颜色亦有不同,甚至在同一块砚石眼出现的几颗石眼的色泽也会有别。 所以,要准确分辨端石色泽最好是利用自然光,在室内靠近窗户处观察,因为在阳光下或光灯下会出现不同的效果。第2卷一.参考题库(共30题)1.端砚石主要出产于哪里?2.端砚中,天青主要产自哪个坑?3.怎样欣赏雕刻中的“动”与“静”?4.为什么说鉴别端砚是件很难的事?5.为什么说鉴别端石以青花为最佳?6.被誉为我国”文房四宝”之珍品,四大名砚之首的是()7.端溪砚石中,石色与石质的优劣有关系吗?8.砚在我国存在了多年?9.为什么古今文人多认为紫色砚石最为名贵?10.雕刻对端砚能起到什么作用?11.老坑所以“叩之无声,磨墨亦无声”的原因是什么?12.金线与银线产自哪里?13.砚石中的鱼脑冻是指什么?14.为什么说砚台雕刻要“因材施艺”?15.历史上,文化名人赋予端砚什么样的文化内涵?16.端砚有哪些专用词汇?17.萍藻青花有哪些特征?18.胭脂火捺有什么特征?19.麻子坑的砚石质量怎样?20.要了解端砚,肇庆哪些地方最有代表性?21.端砚的石质与石品花纹有多少种?都有哪些?22.“铭”的范围包括什么?23.为什么入选“国家非遗”的不是端砚本身,而是端砚的制作技术?24.坑仔岩的色泽与老坑相比有什么不同?25.玫瑰紫青花有哪些特征?26.火捺是怎样的?27.怎样靠手感去选择砚石?28.坑仔岩砚石的特点是什么?29.马尾纹火捺有什么特征?30.火焰青有什么特征?第2卷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端砚石主要出产在肇庆市东部和七星岩北面(西起小湘峡,东到鼎湖山)的北岭山一带,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宋坑三地之砚石为最佳。2.参考答案:一般来说只有极少数的老坑、麻子坑以及坑仔岩才有天青的出现。旧古塔岩偶尔会出现天青,但是出现的概率极低。天青以老坑及麻子坑为佳。3.参考答案: 优秀的端砚雕刻艺术,是集文学、历史、绘画、书法、雕刻、诗文、篆刻于一体,特别是“文人砚”更是如此。中国的传统书法绘画、雕刻乃至诗文,均呈现飞舞的“动”感。这种动感,往往又通过线条去表现,虽然“线”也有静的一面,但更多是表现“动”,如书法艺术就是追求线条的运动美、节奏美,书法家往往借草书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韵律。 譬如“张颠见公孙大娘舞剑器,而笔势益俊者也”;“怀素夜闻嘉陵江水声,而草圣益佳”。汉代的石刻画,更多以流动飞舞的线条来雕刻物像,形象生动。 唐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仙女、乐伎等则更为典型,全是依靠画面人物轻盈逸美的姿态,特别是那飞动的飘带来表现人物和场景的。线条运用得自然流畅,画中的天女和乐伎,翱翔于万里碧空,产生了灵动的艺术效果。 传统的端砚雕刻艺术,一样也很重视“动”感,可以说是大量借鉴了古代绘画、雕刻、书法等艺术中“动”的表现手法,并注意处理好“动”与“静”的和谐统一。端砚雕刻中的动感,除了在雕刻物象形体的动态中反映,更重要的是通过线来表现,目的是增强活力,增添生气。 端砚雕刻中常见的“云龙吐珠”、“二龙戏珠”、“云龙”、“蝠云”等,艺人在雕刻时,首先是考虑加强龙的动感,龙身躯的上下舞动,一般是龙体露三分,其余则以祥云盖之,龙首翘起,口吐龙气或珠随气出,再雕刻上祥云萦绕,形成风起云涌之势,“动”在其中。 除龙以外,在雕刻起舞的凤、展翅的蝠、腾云驾雾的麒麟,还有鱼跃龙门、神龟等时,也都首先考虑其动感之美。传统山水中的碧波粼粼,云霞萦绕等,同样都十分注意以线条表现赋予其生命力,使之有动感。 除了在端砚雕刻上动态的刻画,还应注意对比,包括“动”与“静”的对比,“粗”与“细”的对比,这样会更直接加强“动”的视觉效果。4.参考答案: 这是因为端砚名坑众多,常见的亦有十多个,开采的坑洞随着时间的伸延,有的坑洞砚石逐渐稀少,甚至枯竭,或塌方淤塞,无开采价值;还有些是新开发的坑洞,近些年在沙浦、典水、洮溪一带发现和开采出大批砚石(还未给予它们正名,只统称沙浦石);因此要准确地分辨各个坑洞的端石并不容易,历史上就有以广东恩平的茶坑石冒充端砚石的事。 清梁绍壬撰《两般秋雨盦随笔》说:“端砚之辨最难,非生长斯土悉心穷究者不能知也。” 鉴别端砚可以说是一门科学,因为要有各方面知识做基础;同时又是一门技术,因为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最好能掌握开采各坑砚石及刻制端砚技术的实践,而多年、多比较、多分析是最重要的。 鉴别不仅需要多实践,也需要有渊博的知识,否则即使是制砚名手,有时也会把砚石搞错。以端砚中的绿端来说,本来是最容易辨别的,但制砚的绿石不是只有绿端,甘肃的洮河石砚、吉林的松花石砚、宁夏的贺兰砚、安徽祁门的一种淡绿石砚、广东恩平也有一种绿石,从色泽来看它们之间非常相似,以致清初的琢砚名手金殿也错把绿端看作松花砚。 此事在清孔尚任《亨金薄》中曾记载:“慈仁寺廓下购得绿端砚,式甚古雅,质尤细润,旁镌„绿玉馆家珍‟,又刻„孟端氏‟,盖九龙山人王绂物也。宋时为玉堂新样,王介甫诗云:„玉堂新制世争传,称以蛮溪绿石镌‟,或即此耳。金殿扬辨是辽东松花江石,较绿豆端色尤旧润。殿扬琢砚名手,供奉内廷,制松花石砚甚颗,予得一小者,名曰„春波不啻‟,径寸之珠矣。” 孔尚任所提到的王绂,是明初人,当时根本没有松花石砚,金殿扬虽是内廷琢砚名手,但因对松花石砚不了解,同时对绿端及松花石的特征没有认真比较和分析,故把绿端误认为松花石砚。绿端与松花石是颇为相似的,吉林松花石在乾隆时就常被人誉为绿端石,《盛京通志》记载:“绿端石出宁古塔诸河边。” 绿端石是因产于广东端州(今肇庆)而得名,为何会弄到黑龙江宁安县的宁古塔河边?原来松花石的产地正是清祖的发祥地,所以为清王朝赏识。据《吉林通志》记述:“宁古塔为国家发祥地,犹姬周后稷始封邰,山川深阴,形势完固。”这可以说是人为造成的混淆,在鉴别端砚时亦要注意。5.参考答案: 端溪砚石中的青花是一种难得的、十分名贵的石品花纹,青花是自然生长在砚石中呈青蓝色的微小斑点,一般要湿水方能显露。《宝砚堂研辨》说:“鉴别端石,以青花为最佳。青花,石之细纹也。”青花是砚石中的精华,这是有根据的。 《砚赋》:“占领滴青花一语,以证古砚青花子石,然只云有青点如筋头大,其点如碧玉晶莹。”古人对青花早有评价:“青花细者佳,粗者次之;活者佳,枯者次之;沉者佳,露者次之。”所谓:“欲细不欲粗,欲活不欲枯,欲沉不欲露,欲晕不欲破。”而以“如细尘掩明镜,墨沈濡纸者为绝品”。 无可否认,有青花的端砚石确实质细腻,幼嫩,滋润,青花是砚石之精华,是实用与欣赏的统一体。因此有这样一说:“得水岩(老坑)则诸山之石可废矣。” 为此,古人将有青花的端溪砚称为青花砚:“李贺青花紫石砚,端溪七匠昔如神;今看古锦留遗样,点点轻沤见古春。”6.参考答案:端砚7.参考答案: 是的,石色与石质的优劣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石质的优劣、发墨的好坏,往往可以通过石色反映出来,还可以从石色上鉴别是否端溪石,或辨别端溪石的坑洞出处。 因此,石色是鉴别端砚的一个重要的因素。8.参考答案:砚台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如果商殷时代用瓦片或石片作研墨的工具,也可以称为砚台的话,那么就是3000年的历史了。以端砚而言,始于初唐,也有1300多年的历史,同时它又与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甚至可以说,从某一个角度、某一范围内反映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的文化生活、艺术水平。9.参考答案: 端砚石色并非那样单纯,而且端溪各坑砚石色泽都有差异。乍看起来,端砚石色比较单一,但用水湿石仔细审视,色彩颇为复杂,有些佳石甚至色彩丰富层次分明,加上端溪砚石名坑众多,色泽也不尽相同。 很多古人都认为紫色砚石最名贵,这是前人经过观察和比较得出的结论。譬如故古人曾有”端石尚紫,淄石尚黑”之说,认为端石紫色最好,最为名贵。宋叶樾的《端溪砚谱》有这样的记述:“石性贵润,色贵青紫;干则灰苍色,润则青紫色。”明周天球在他的端溪砚镌上:“色以紫贵,而汝色则苍。” 所以,人往往把名贵的端砚称之为“紫石砚”,或把“紫石砚”。 唐诗人李贺有赞美端砚的诗篇《杨生青花紫石砚歌》:“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句;唐刘禹锡有《唐秀才赠端州紫石砚以诗答之》的诗篇;他们在诗作中均称端砚为“紫石砚”。 宋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中谈到端砚石色云:“世之论端溪者,唯贵紫色,而不知下岩旧坑唯有漆黑青花二种。”又:“端溪中岩旧坑,石色紫如新嫩肝,细润如玉。”他还觉得不够完美,干脆把优质的端砚美其名为“紫玉英”或”紫石英”,如唐皮日休诗有“微润将融紫石英”;宋文同有“砚有紫石英”之说。可见,古人对端砚石的形容和赞美,都离不开“紫色”。10.参考答案: 雕刻对端砚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它对端砚的影响可以与玉石雕刻的重要性相提并论。通过雕刻可以掩饰砚石中的瑕疵,使有瑕变无瑕,这与玉石雕刻十分相似。 人们知道,一块偌大的端砚石,尤其是像老坑那样的名贵砚石不可能没有瑕疵或裂痕(砚工谓之痕壳),玉石亦然,特别是名贵的翡翠更是如此。 北京的著名玉雕老艺人王树森精心雕刻的一对翡翠玉佩“龙凤福寿”,在香港竞卖了180万元。他谈到他的亲身体验时说,那对玉佩原料是上乘的,颜色艳绿,可惜玉材上布满黑色斑点,是明显的瑕疵。如何变有瑕为无瑕,关键是去脏和突出翠绿。最后他根据材料的具体情况,采用深刀浮雕的方法,刻制出玉佩上的龙凤、蝙蝠和猛兽,不仅避开并去掉了瑕疵,而且使整个作品浑然一体,喜气盈盈又显得庄重华丽。王树森认为:“作为玉器艺人首先要懂得看料,懂得用料,每块材料的形状不同,色泽花纹也各异,质地也有优劣之分。一件好的玉器要料好、工艺好,这样才能成为宝。”玉雕如此,砚雕也同样。11.参考答案: 老坑所以“叩之无声,磨墨亦无声”,是因为它的石质极其细腻,岩石成分主要由水云母类和粘土矿物组成,泥质占很大的比重,其颗粒细小,分布均匀,使砚石质地柔和,故叩击时发木声或泥声。 更确切地分辨,老坑砚石所发的木声是湿木之声,麻子坑、坑仔岩和古塔等则如干木之声。 古人称端砚“无声”、“木声”或“泥声”,是指优质砚材之声,至于“磨墨亦无声”,则还须取决于墨,即使是徽墨也要优质油烟或超漆烟墨。除了墨和砚外,还要有人的通力合作,才能达到所谓“磨墨亦无声”的效果。12.参考答案:金、银线大多见于老坑砚石中的石品花纹,坑仔岩、麻子坑和最近开采的冚罗蕉砚石,在偶然情况下也能发现金线或银线。所谓金线或银线是呈线条状横斜或竖立在砚石之中,黄色者称为金线,白色者称银线。13.参考答案: 鱼脑冻是端溪砚石中质地最细腻、最幼嫩、最纯净之处,其色泽是白中有黄而略带青,也有白中略带灰黄色。《端溪砚史》描述:“一种生气团团(),如澄潭月漾者曰鱼脑冻。”又认为“冻”是“水肪之所凝也”。 有鱼脑冻的端石,质地高洁,石质特别细腻,确如“小儿肌肤”那么嫩滑。一般情况下,在鱼脑冻的外围都有胭脂火捺包围着,这种胭脂火捺是火捺中最为名贵的,其色泽鲜艳,紫中带红。而在鱼脑冻中一般都有青花,大多数是微尘青花、鹅毛氄青花、蚂蚁脚青花,还有玫瑰紫青花等。14.参考答案: “因材施艺”是端砚刻制的传统技艺之一,可以反映出作者在审美造型、书法绘画、雕刻乃至文学艺术的修养和造诣。因此,首先要理解端砚雕刻的目的和手段,端砚的制作不是为雕刻而雕刻,而是有目的的艺术加工,所以因材施艺的问题是端砚雕刻的关键。 有人会认为:优质砚材就要精雕细刻,尽量多花工;中等砚材在雕刻上可少花些工;下等砚材就可不加雕刻。其实不然,有时正好相反。一块完美无瑕的优质砚材,应该不加雕饰,稍加磨平就可成为非常高级的端砚——平板砚。如果硬要雕刻些什么,不仅是画蛇添足,而且破坏了砚石的完美,大大降低了它的欣赏价值和经济价值。15.参考答案: 这有很多,我国历代文人雅士都把端砚视为珍宝。 端砚自问世以来,不少人专门从事端砚研究。历代帝王(唐武则天、宋徽宗、宋高宗、清乾隆帝等),名人(柳公权、李贺、褚遂良、刘禹锡,李白、杜甫、米芾、欧阳修、苏轼、岳飞、文天祥、赵孟頫、唐寅、祝允明、纪昀、吴兰修、张之洞等等)写下了不朽的著作和赞美端砚的诗词歌赋,砚铭与题跋。文人学士对端砚的产生、发展、变化以及石质石品、制作、使用与收藏均有详尽的记述和评论。 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得到唐太宗赐给端溪石渠砚,引以为耀; 名相狄仁杰把武则天赐的“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端砚视为稀世之宝,并在砚台上镌刻铭文寄托忠君爱国和坚贞的精神; 宋代名臣包拯在端州任职三年,铁面无私,公正廉明,离任时”不持一砚归”成为端州人民至今传颂的佳话; 抗金名将岳飞,在端砚亲笔铭文:“持坚守白,不磷不缁”八个行草大字,以此表明抗金卫国,还我河山的意志和绝不与投降派同流合污的决心。16.参考答案: 在端砚的长期使用、鉴赏和珍藏过程中,逐渐产生和惯用(即所谓约定俗成)的许多专用词汇,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砚台,砚的整体俗称,但并非指置砚之台。 2.砚堂,又称墨堂,或墨道、砚心,是指砚的中心研墨处。这是砚的核心部位,石质的好坏、使用价值之高低乃至石品花纹观赏,均取决于此。端砚石独有的“鱼脑冻”、“蕉叶白”、“火捺”、“猪肝冻”等名贵石品花纹,在设计和刻制时都尽可能保留在这一部位。 3.砚冈,指砚堂中间稍高的部分。砚冈向四周渐渐低下去,在研墨过程中墨汗可流向四周低洼处而贮存起来。 4.砚池,又称砚湖、砚沼、砚海、墨海、墨池、砚泓,是指砚储存墨汗的低洼处,一般都在砚堂之前端或周围。 5.砚唇,又称砚缘,砚堂周围微高的边缘,形成砚的轮廓,犹如砚堂之堤。 6.砚额,又称砚头、池头。砚的上部较其它三边砚唇更宽,一般是砚的主要工艺雕刻和纹饰的部位,砚的石眼,雕刻设计也尽量安排在这一部位,生在砚额的石眼谓之“高眼”。 7.砚面,指砚的表面、上面、正面。 8.砚阴,又称砚背、砚底、砚下、砚后。指砚的背面,或说与砚面相反的底面,人们经常于此镌刻铭记、诗词之类。 9.砚旁,又称砚侧,即指砚的四周侧面,亦常于这些部位镌铭记、边款。17.参考答案:萍藻青花这种青花像萍藻在水面浮动,时隐时现地连成一串,沉入水中观看,萍藻青花会变得更加活跃。朱竹()《说砚》中说:“沉水观之,若有萍藻浮动其中者是曰青花。”这种青花色青蓝而带淡紫,往往像重叠起来似的。18.参考答案: 胭脂火捺的中心部位色泽较深,中心向外伸延逐渐变淡,成浅紫带红,如涂上胭脂般,由深色渐而变浅色,又像水墨画那样浓淡相化,色素娇嫩。 胭脂火捺大多出现在老坑、麻子坑及坑仔岩砚石中,宋坑和宣德岩砚石也偶尔出现。这种火捺的形成是因为在端石中含有微粒状或粉末状的赤铁矿,含量为3%~5%,粒径为0.01毫米左右,在成岩过程中铁质矿物经过侧分泌作用,相对集中,均匀分布,便形成这种稠密浸染状赤铁矿页岩。19.参考答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