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上学期语文11月一模试卷_第1页
2024届高三上学期语文11月一模试卷_第2页
2024届高三上学期语文11月一模试卷_第3页
2024届高三上学期语文11月一模试卷_第4页
2024届高三上学期语文11月一模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三上学期语文11月一模试卷四川省泸州市泸县2024届高三上学期语文11月一模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2024·泸县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东坡论唐朝大诗人兼画家王维(字摩诘)的《蓝田烟雨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也。或曰:‘非也,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

以上是东坡的话,所引的那首诗,不论它是不是好事者所补,把它放到王维和裴迪所唱和的辋川绝句里去是可以乱真的。这确是一首“诗中有画”的诗。“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可以画出来成为一幅清奇冷艳的画,但是“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二句,却是不能在画面上直接画出来的。好画家可以设法暗示这种意味和感觉,却不能直接画出来。诗中可以有画,像头两句里所写的,但诗不全是画。而那不能直接画出来的后两句恰正是“诗中之诗",正是构成这首诗是诗而不是画的精要部分。

然而那幅画里若不能暗示或启发人写出这诗句来,它可能是一张很好的写实照片,却又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品——画,更不是大诗画家王维的画了。这“诗”和“画"的微妙的辩证关系不是值得我们深思探索的吗?诗中有画,而不全是画,画中有诗,而不全是诗。诗画各有表现的可能性范围,一般地说来,这是正确的。

中国古代抒情诗里有不少是纯粹的写景,描绘一个客观境界,不写出主体的行动,甚至于不直接说出主观的情感,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说的“无我之境”,但却充满了诗的气氛和情调。唐朝诗人王昌龄一首题为《初日》的诗云:

初日净金闺,先照床前暖;斜光入罗幕,稍稍亲丝管;云发不能梳,杨花更吹满。

王昌龄这首诗,使找想起德国近代大画家门采尔的一幅油画,那画上也是灿烂的晨光从窗门撞进了一间卧空,乳白的光辉浸漫在长垂的纱幕上,随着落上地板,又返跳进入穿衣镜,又从镜里跳出来,抚摸着椅背,找们感到晨风清凉,朝日温煦,室里的主人是在画面上看不见的,她可能是在屋角的床上坐着。

门采尔这幅画全是诗,也全是画;王昌龄那首诗全是画,也全是诗。诗和画里都是演着光的独幕剧,歌唱着光的抒情曲。画里本可以有诗,但是若把画里每一根线条,每一块色彩,每一条光,每一个形都饱吸着浓情蜜意,它就成为画家的抒情作品,像伦勃朗的油画,中国元人的山水。诗也可以完全写景,写“无我之境",而每句每字却反映出自己对物的抚摩,和物的对话,表出对物的热爱,像王昌龄的《初日》那样,那纯粹的景就成了纯粹的情,就是诗。

但画和诗仍是有区别的。诗里所咏的光的先后活跃,不能在画面上同时表出来,画家只能捉住意义最丰满的一刹那,暗示那活动的前因后果,在画面的空间里引进时间感觉。而诗像《初日》里虽然境界华美,却赶不上门采尔油画上那样光彩耀目,直射眼帘。然而由于诗叙写了光的活跃的先后曲折的历程,更能丰富着和加深着情绪的感受。

诗和画各有它的具体的物质条件,局限着它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不能相代,也不必相代。但各自又可以把对方尽量吸进自己的艺术形式里来。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艺术意境”。

(节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诗(文学)和画的分界》,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蓝溪白石出"一诗虽为好事者所补,但把它和王维其他诗作放在一起,亦可以假乱真。

B.“空翠湿人衣”虽不能在画面上直接画出来,但好的画家可以设法表现这种意味和感觉。

C.王昌龄《初日》诗用“云发不能梳"暗示在晨光入户、杨花满地之景中有一位女子存在。

D.诗画虽各有不同,但能把对方尽量吸进自己的艺术形式里来,扩展其表现力和表现范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苏东坡对王维《蓝田烟雨图》的评价引入话题,展开对诗与画关系问题的探讨。

B.文章通过对王昌龄《初日》诗和门采尔一幅油画的对照分析,论证了诗与画的不同。

C.文章举伦勃朗的油画和元人山水画的例子,意在论证画作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抒情的。

D.引入论题后,文章先论证诗和画的同和异,最后强调诗画圆满结合是谓“艺术意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描绘了一个客观境界,不写出主体的行动,甚至于不直接说出主观的情感,属于“无我之境”。

B.“巴山夜雨涨秋池"“月移花影上栏杆”中“涨"和“移”两个动词所涉及的时间变化是很难在绘画作品里直接表现出来的。

C.诗中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生动,画中有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证明一流的诗人和画家是能够消除画和诗的区别的。

D.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这句话同样可以用来论证绘画和诗歌的关系。

(2024·泸县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期以来,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小学的“三点半"放学现象,给家长带来了接孩子难的问题,有的还因此把孩子送到校外培训机构,增加了校外负担,导致发生“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可有效解决家长接送难、孩子没地方去的问题;可以充分利用课后时间,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内容;还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截至2021年5月底,全国共有102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开展了课后服务,课后服务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与此同时,部分学校的课后服务还存在着课后服务时间偏短、经费保障不到位、吸引力不够强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摘自《教育部就“双减"答记者问:缓解家长焦虑情绪,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中国日报网,7月24日)

材料二:

南都教育联盟日前发起了一项相关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如果校外培训机构假期或周末不开课,有近三成家长没想好怎幺办,剩下的超七成家长的安排有这些主要选择:超四成家长会选择为孩子报网课、36.64%的家长会让孩子参与校内课后的学科特色托管班等。

至于为什么给孩子报培训班,调查结果如下:

(摘编自睿艺《校内暑托还是校外培训数据里的民意是什么?》,《南方周末》7月14日)

材料三:

课后服务必须突出育人导向,提供丰富课程,要根据实际情况分年级、分层次、系统性、个性化统筹开设课后服务课程。课后服务一般由本校教师承担,也可积极争取退休教师、学生家长、高校优秀学生、体育教练、民间艺人、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等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服务力量。此外,要围绕德智体美劳五育内容,征集和开发丰富优质的线上教育教学资源,积极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免费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源。

各级教育部门要主动抓好统筹协调,全面指导学校课后服务工作,制定课后服务费标准,做好教师课后服务绩效工资总量增核、完善教师合理取酬办法等有关工作。

(摘编自《江苏教育报》,8月14日)

材料四:

校内课后延时服务推出已两年多了,确实解决了一些家长的“三点半”难题,得到不少家长支持,但仍有担忧的声音存在:有人担心延时服务可能会变成变相的补课,也有人担心延时服务的质量不高。

事实上,在过去的实践中,“费力不讨好"是一些学校课后延时服务面临的尴尬。一方面学校老师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开设课后延时班,为家长下班后接送孩子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学生家长却并不买账,有的嫌延长的时间还不够长,有的不认可延时服务的质量,仍然将孩子送去课外培训班或者托管班。

(摘编自罗燕《课后延时服务咋能叫好又叫座?》,《民生周刊》,2021年第15期)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可使家长接送难、孩子没地方去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有助于缓解家长焦虑,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B.校外培训机构假期或者周末不开课,超过70%的家长给孩子安排了诸如网课、参与校内课后的学科特色托管班等内容。

C.课后服务工作已经取得重要进展,但一些学校在服务时间、经费保障等方面还存在问题,仍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D.各级教育部门要统筹协调,制定课后服务费标准,做好课后服务绩效工资总量增核、完善合理取酬办法等工作。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孩子放学早、家长不便接的“三点半”现象是困扰家长的难题,也是导致家长把孩子送去校外培训机构的根本原因。

B.课后服务不必非由本校教师承担,也可由家长及社会人员或志愿服务力量承担,以突出育人导向,为学生提供丰富课程。

C.在假期给孩子报培训班,近六成家长是为孩子“培养特长与爱好",近半受访者认为安排暑假培训班可“巩固学习成果”。

D.课后延时服务不仅是学校的“服务",同时也可争取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如果创造性地开展,将取得更好的效果。

6.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怎样才能使“课后延时服务叫好又叫座”。

(2024·泸县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鹃为什么这样红

红边瑾

过了三月,春风就开始为小兴安岭送暖,一点一点地化去树下的冰雪,一点一点地拂醒冬眠的树枝,于是,就有了报春的杜鹃花盛开满山了。

是啊,这片土地曾经历过历史的寒冬,有一条红色的河流奔腾在白山黑水之间,那么悲壮不屈,气壮山河。

记得,位于小兴安岭西侧的龙门石寨是抗战时期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的密营所在地,每一株杜鹃花里,都浸染着先烈们抗日救亡的铁血。

1931年秋天,东北三千万同胞沦为亡国奴。松江悲歌盘旋,辽河两岸人哭。眼看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个头不高的辽宁朝阳青年赵尚志,毅然肄业离开了远在广东的黄埔军校,返回家乡从事抗日活动。他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拥有了出众的军事指挥才能。1936年山菊花盛开的时候,赵尚志在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成立大会上被选为执行主席。省委确定了抗联第三和第六军扩大抗日根据地,向新区发展,向日伪统治薄弱的狭缝中突击的策略,提出了在北满通北、海伦一代开拓新的游击区、建立抗联后方基地的任务。

比之南方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东北抗日联军的西征也很艰苦,因为他们要在林区高寒的无人区求生。1937年3月初,远征部队挺进到小兴安岭的通北林区,吸引了日伪军从各地调集来的8000多人对远征部队实施前堵后追,敌人意欲将三军主力一举歼灭。时至隆冬,许多战士被冻伤冻死。由于敌人严密的封锁,部队给养发生极大困难,粮食吃尽,只好宰食瘦弱的战马,马肉吃光了吃马皮,马皮吃光了就以橡子为食。当部队行至通北八道林子时,部队已经断炊数日,危机之下,赵尚志决定在这里埋伏狙击鬼子。

部队在密林深处卧雪静等了两个多小时后,步行的一个营伪军和马爬犁拉着的100多名日本兵先后进入了伏击圈。赵尚志指挥部队放过伪军,一齐向日本兵射击。突如其来的袭击打得日伪军措手不及,拉爬犁的马受惊扭头就跑,一时间人仰马翻。有的日伪军仓促抵抗,有的日伪军拼命外跑,趁着日伪军失去指挥、乱了阵脚的机会,赵尚志命令部队向敌人发起冲锋。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紧张战斗,西征的抗联将士取得了首胜。赵尚志率领部队到达通北后,为扭转被围追堵截的被动局面,又打了一次“冰趟子伏击战",部队又一次大获全胜。

“八道林子阻击战”和“冰趟子伏击战"是赵尚志指挥抗联三军远征队进行的两次较大的战斗,也是抗联斗争史上敌众我寡、以少胜多的两次著名战例。

抗联三军两次西征打下了稳固的群众基础,在通北林区南北河流域建立起了抗联后方基地,这一地区成为黑嫩平原游击战争的指挥中心,指挥北满抗联部队在大小兴安岭林区与敌人进行殊死抗争、浴血奋战,赵尚志、李兆麟、冯仲云、金策、许亨植、戴鸿宾、冯治纲、张兰生、王明贵、王钧、赵敬夫、高禹民、于天放、陈雷、郭铁坚、雷炎等留下了许多流血牺牲的悲壮故事。

在抗联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李兆麟、于天放、陈雷以战斗生活为背景,一段一段写出了著名的歌曲《露营之歌》。这首歌,边写边改边唱,从西征开始,写到西征结束:

朔风怒吼,大雪飞扬,

征马踟蹰,寒气侵入夜难眠。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战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

伟志兮!何能消灭!

全民族,各阶级,团结起,

夺回我河山。

其中,“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两句歌词的故事催人泪下。

当时,部队露营在外,寒冷的天气里,抗联战士只能围坐篝火取暖。篝火燃烧,耗尽了周围氧气,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人睡着后,很容易吸进二氧化碳中毒昏迷,有的人昏倒在篝火里,等战友发现时人已经死去,更有甚者,有的被火烤焦了,烤干了,只剩下了半个躯体……

杜鹃为什么这样红?我想,该是啼血的黎明和迎春的诗句吧?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写作时运用夸张的手法去凸显抗联战士们遭遇的困境,例如“许多战士被冻伤冻死"“部队已经断炊数日”。

B.出身于黄埔军校的赵尚志,军事指挥才能出众,在省委确定战斗策略和提出作战任务后,他指挥了两次著名的战役。

C.文章依次列出流血牺牲英雄的姓名,表现了作者对众多牺牲英雄的尊重,因为每个为国牺牲的英雄都值得被铭记。

D.在文章的结尾,作者由抗联战士的悲惨命运生发开去,将“杜鹃为什么这样红"这问题置于读者面前,启人深思。

8.作者看到小兴安岭的杜鹃花盛开满山,为什么会联想到龙门石寨?请谈谈你的看法。

9.《露营之歌》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2024·泸县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莹字奉光,琅邪临沂人也。父懋,光禄大夫、南乡僖侯。莹选尚宋临淮公主,拜驸马都尉,除著作佐郎,累迁太子舍人,抚军功曹,散骑侍郎,司徒左西属。齐高帝为骠骑将军,引为从事中郎。顷之,出为义兴太守,代谢超宗。超宗去郡,与莹交恶,既还,间莹于懋。懋言之于朝廷,以莹供养不足,坐失郡废弃。久之,为前军谐议参军,中书侍郎,大司马从事中郎,未拜,丁母忧。服阕,为给事黄门郎,出为宣城太守,迁为骠骑长史。复为黄门侍郎、司马、太子中庶子,仍迁侍中,父忧去职。服阕,复为侍中,领射声校尉,又为冠军将军、东阳太守。居郡有惠政,迁吴兴太守。明帝勤忧庶政,莹频处二郡,皆有能名。甚见褒美。还为太子詹事、中领军。永元初,政由群小,莹守职而不能有所是非。莹从弟亮既当朝,于莹素虽不善,时欲引与同事。迁尚书左仆射,未拜。会护军崔慧景自京口奉江夏王入伐莹假节率众拒慧景于湖头夜为慧景所袭众散莹赴水乘榜入乐游因得还台城慧景败,还居领军府。义师至,复假节,都督宫城诸军事。建康平,高祖为相国,引莹为左长史,加冠军将军,奉法驾迎和帝于江陵。帝至南州,逊位于别宫。高祖践阼,迁侍中、抚军将军,封建城县公,邑千户。寻迁尚书左仆射,侍中、抚军如故。顷之,为护军将军,复迁散骑常侍、中军将军、丹阳尹。视事三年,迁侍中、光禄大夫,领左卫将军。莹性清慎,居官恭恪,高祖深重之。天监十五年,迁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丹阳尹、侍中如故。莹将拜,印工铸其印,六铸而龟六毁,既成,颈空不实,补而用之。居职六日,暴疾卒。赠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选自《梁书·卷十六》,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护军崔慧景自京口奉江夏王/入伐莹/假节率众拒慧景于湖头/夜为慧景所袭/众散/莹赴水/乘榜入乐游/因得还台城/

B.会护军崔慧景自京口奉江夏王入伐/莹假节/率众拒慧景于湖头/夜为慧景所袭/众散/莹赴水/乘榜入乐游/因得还台城/

C.会护军崔慧景自京口奉江夏王入伐/莹假节/率众拒慧景于湖头/夜为慧景所袭/众散/莹赴水乘榜入乐游/因得还台城/

D.会护军崔慧景自京口本江夏王/入伐莹/假节率众拒慧景于湖头/夜为慧景所袭/众散/莹赴水乘榜入乐游/因得还台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治民、进贤、决讼、检奸等事务,具有较高实权。

B.服阕,指守丧期满,旧俗父母去世后,子女需要守丧三年,期间应停止娱乐活动。

C.践阼,也称“践祚”或“践胙",指走上阼阶主位,一般用于表示天子登上皇位。

D.视事,指官员到地方任职之初,需考察当地政事和了解民俗民情,故称“视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莹娶临淮公主后,历任著作佐郎、太子舍人等职,在被提拔为从事中郎后不久又被委以义兴太守之重任。

B.王莹曾因供养不足而被免职,过了一段时间才被重授官职,但未上任,直至为母亲守丧结束,才再次为官。

C.王莹在任东阳太守和吴兴太守期间都有较好的评价;永元初,小人把持政事时,王莹忠于职守,针砭时弊。

D.王莹在梁高祖时期,为官恭敬谨慎,深受高祖的器重,最后因为突然发病而死于任上,被追赠侍中等官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超宗去郡,与莹交恶,既还,间莹于懋。

②莹从弟亮既当朝,于莹素虽不善,时欲引与同事。

(2024·泸县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秋夜

白居易

碧空溶溶①月华静,月里愁人吊孤影。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井。

塞鸿飞急觉秋尽,邻鸡鸣迟知夜永。凝情不语空所思,风吹白露衣裳冷。

【注】①溶溶:宽广的样子。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之中诗人勾勒出了寂寞孤独的心境,这种心境与静谧的月夜在基调上是非常吻和的。

B.颈联转写动物,描写塞外鸿雁急飞、邻家鸡啼,以反衬晚秋之夜的寒冷而漫长。

C.此诗所写月夜的氛围是气势恢宏,色彩皎洁幽丽,用这种恢宏衬托个人的渺小。

D.此诗语言浅淡:浅,就是浅显通俗,不饰典故,不用深奥之语;淡,就是轻轻入之,淡淡出之,不着浓彩,不用艳词。

15.请结合颔联所写到的意象,赏析这一联写景的艺术效果。

16.(2024·泸县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卫风·氓》中多次运用了比兴手法,其中“,"两句以新鲜的桑叶来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

(2)《劝学》在连续列举出见者、闻者、乘者、渡者实现了自身本来难以实现的目的之后,紧接着得出了一个结论,即“,”。

(3)陆游在《游山西村》中,以“___,___"两句表现出自己在山行中看到了前途与希望,也悟出了人生困顿中的哲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4·泸县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叶挺纪念馆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刚刚完成数字化展升级,展厅融合动态影像、三维数据采集和展示、雷达感应、互动触控、光影油墨等多种技术,打造由“无实物、场景化、重交互”的参观模式,引领人们()地回顾叶挺波澜壮阔、铁骨铮铮的一生。

叶挺原名叶为询,广东惠州农家(),启蒙老师陈敬如为其取名“叶挺",意为“人要上行、叶要上挺”,有挺身而出、拯救中华之()。

1917年,他在《新青年》上发表长信,抒发“振污世,起衰弱"之志。1924年,叶挺前往苏联学习,同年10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回国后,叶挺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处长,后改任独立团团长,参加北伐战争。他带领独立团进攸县、打醴陵、克平江、夺汀泗、取咸宁、占贺胜、陷武昌,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铁军”威名由此远播,“北伐名将"享誉中外。

革命危急关头,1927年8月,南昌起义号角吹响,叶挺任前敌总指挥;同年12月,参与领导广州起义,成为首位工农红军总司令。起义失败后,他漂泊海外。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党中央作出指示,叶挺亲自领导和组建新四军驰骋大江南北,再展“铁军”雄风。

叶挺将军纪念园内,策马奋战、铁骨铮铮的将军雕像静静矗立,守望着祖国大好河山;铿锵有力的入党宣誓、()的家书朗诵、满腔热血的青春歌咏常常萦回于此。

17.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如临其境出身期冀饱含深情

B.身临其境出生含义饱含深情

C.如临其境出生期冀声情并茂

D.身临其境出身含义声情并茂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根据党的指示,叶挺亲自领导和组建新四军驰骋大江南北,再展“铁军"雄风。

B.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党中央作出指示,叶挺亲自组建和领导新四军驰骋大江南北,再展“铁军”雄风。

C.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根据党的指示,叶挺亲自组建和领导新四军驰骋大江南北,再展“铁军"雄风。

D.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根据党的指示,由叶挺亲自组建和领导新四军驰骋大江南北,再展“铁军”雄风。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2024·泸县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2021年7月中国航天员在空间站首次完成出舱活动。()机械臂相当于空间站的左膀左臂,主要用来完成载荷搬运、大范围转移等任务,能够辅助对接实验舱和核心舱。

作为我国首个可长期在太空轨道运行的机械臂,空间站核心舱机械臂肩部设置了3个关节、肘部设置了1个关节、腕部设置了3个关节,①。每个关节对应1个自由度,就如同人的手臂一般,具有7个自由度的活动能力。②,机械臂能够实现自身前后左右任意角度与位置的抓取和操作,为航天员顺利开展出舱任务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为扩大任务触及范围,③。机械臂的肩部与腕部各安了一个末端执行器,配合各关节的联合运动,从而实现在舱体上的爬行转移。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机动灵活的机械臂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为这次出舱活动取得成功发挥了巨大作用。

B.在这次出舱活动中,机动灵活的机械臂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了很多人关注的对象。

C.这次出舱活动,很多人发现不仅航天员的表现可圈可点,机械臂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D.航天员和机械臂是这次出舱活动的两大亮点,他们出色的表现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22.(2024·泸县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毛泽东说:“体育,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

张伯苓说:“教育里没有了体育,教育就不完全。”

蔡元培说:“殊不知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

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人的体质,更能磨砺人的意志。体育精神激励人们不断超越自我,突破极限,是时代不可或缺的主流精神,值得传承与弘扬。红旗中学计划开展“每天锻炼一小时”校园活动。对此,学生、家长和老师各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高中生应以学习为主,体育锻炼浪费时间;有的人认为体育锻炼太辛苦,没有必要天天锻炼;还有人建议这一小时可以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上自习……

面对这些不同的声音,学习组织了一次讨论会,邀请部分教师、学生和家长代表参会。你作为学生代表,在讨论会上发言。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B

3.C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证的分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1.A.“虽为好事者所补"错误,原文第一段中引文为“或曰:‘非也,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意思有人这样认为。作者也说“所引的那首诗,不论它是不是好事者……",并没有确定的说法。故答案为:A。

2.B.“论证了诗与画的不同”错误。根据第七段内容“门采尔这幅画全是诗,也全是画;王昌龄那首诗全是画,也全是诗。诗和画里都是演着光的独幕剧,歌唱着光的抒情曲"可知,原文对照分析王昌龄的《初日》诗和门采尔的油画,是为了论证诗与画的共性与联系。故答案为:B。

3.C.“证明一流的诗人和画家是能够消除画和诗的区别的”错误。倒数第一段强调“画和诗仍是有区别的……诗和画各有它的具体的物质条件,局限着它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不能相代,也不必相代",画和诗的区别是无法消除的。故答案为:C。

【答案】4.B

5.D

6.①国家层面:提供相应保障。加强监督指导,做好政策引领、统筹协调及经费支持。②学校层面:提高课后服务水平,丰富服务内容。开设分年级、分层次、系统化、个性化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③社会层面:拓宽服务渠道。引入社会优质资源和优质师资参与课后服务。④资源方面:丰富优质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

【知识点】新闻报刊、对话访谈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分析,抓住关键词或关键句,加以提炼概括。

4.B.“超过70%的家长给孩子安排了诸如网课、参与校内课后的学科特色托管班等内容”将未然当作已然。由材料二第一段“如果校外培训机构假期或周末不开课,有近三成家长没想好怎么办,剩下的超七成家长的安排有这些主要选择:超四成家长会选择为孩子报网课、36.64%的家长会让孩子参与校内课后的学科特色托管班"中“如果”一词可知,原文中是一种假设,而选项中“安排了"则是一种结果。

故答案为:B。

5.A.“也是导致家长把孩子送去校外培训机构的根本原因”无中生有。依据材料一第一段“有的(家长)因此把孩子送去校外培训机构"可知,只能说明是部分家长送孩子去校外培训机构的原因之一,没有“根本原因”的说法,属无中生有。

B.“也可由家长及社会人员或志愿服务力量承担"扩大范围。材料三原文为“具备资质……社会人员或志愿服务力量”,选项省去了“具备资质的",缺少限定性。

C.“近半受访者认为安排暑假培训班可‘巩固学习成果’”说法不准确。依据材料二图表,可以看出巩固学习成果送去课外培训机构的占50.16%,已经过半。

故答案为:D。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此处要联系全文,主要从材料三中分析,可根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主要优势体现在独有的短报文功能"、“拥有价格优势的话,届时将大量取代GPS”、“我们国家大力支持和推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这极大地促进了北斗卫星导航的应用发展"等信息概括表述。此处可以根据题干“使'课后延时服务叫好又叫座'”,再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概括表述。可以从国家层面(如“各级教育部门要主动抓好统筹协调,全面指导学校课后服务工作")、学校层面(如“充分利用课后时间,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内容;还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社会层面(如“征集和开发丰富优质的线上教育教学资源"“积极争取退休教师、学生家长、高校优秀学生、体育教练、民间艺人、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等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服务力量”)、资源方面(如“积极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免费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源")等方面分析概括。故答案为:①国家层面:提供相应保障。加强监督指导,做好政策引领、统筹协调及经费支持。②学校层面:提高课后服务水平,丰富服务内容。开设分年级、分层次、系统化、个性化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③社会层面:拓宽服务渠道。引入社会优质资源和优质师资参与课后服务。④资源方面:丰富优质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

【答案】7.A

8.①杜鹃花是红色的,就像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杜鹃代表一种悲壮的情感,这与抗联战士为了抵抗日本侵略保家卫国而不惧牺牲的精神一致;②龙门石寨是抗联第三营所在地,赵尚志带领抗联战士在这里打了两次以少胜多的大胜仗,极大地鼓舞了抗日的士气;同时有很多战士牺牲在这里,留下了许多悲壮的故事;他们用热血滋润了这片土地,如今的杜鹃花才会开得这么鲜艳美丽。

9.①《露营之歌》描写了当年抗联战士们的艰难处境,也展现了战士们保卫祖国的雄心壮志;②正是有了这样的思想境界,他们才能够冒着饿死、冻死的危险,宁可牺牲生命也要把敌人赶出中国;③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崇高的精神,他们才能够克服无法想象的困难,把抗战进行到底。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中国现当代小说;赏析、品味句子所蕴含的人物情感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正确还是选错误;其次,要明确题目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比较。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形象及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以由外到内、由实及虚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到其内在的深层含义、精神气质。

(3)本题考查学生对段落作用及文本内容、主题的理解鉴赏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在审清题目要求的前提下,从表达技巧、文章主旨、作者情感等角度入手,进行作答。

7.A.“夸张的手法”错。“许多战士被冻伤冻死"“部队已经断炊数日”,这些都是当时遇到的实际情况,并非夸张。

故答案为:A。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形象及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要找到杜鹃花与龙门石寨之间的关系。先看杜鹃花。中国文化中有“杜鹃啼血"的传说,杜鹃代表一种悲伤的情感;而杜鹃花是红色的,与鲜血的颜色相同,漫山遍野的杜鹃开放,代表一种悲壮的情感。再看龙门石寨。“位于小兴安岭西侧的龙门石寨是抗战时期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的密营所在地,每一株杜鹃花里,都浸染着先烈们抗日救亡的铁血”,这里是东北抗联的密营,赵尚志带领抗联战士在这里打过两次漂亮的战斗,“部队在密林深处卧雪静等了两个多小时后……赵尚志命令部队向敌人发起冲锋。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紧张战斗,西征的抗联将士取得了首胜。赵尚志率领部队到达通北后,为扭转被围追堵截的被动局面,又打了一次‘冰趟子伏击战’,部队又一次大获全胜"“‘八道林子阻击战’和‘冰趟子伏击战’是赵尚志指挥抗联三军远征队进行的两次较大的战斗,也是抗联斗争史上敌众我寡、以少胜多的两次著名战例”;同时,这里也牺牲了很多抗联战士,“时至隆冬许多战士被冻伤冻死"“这一地区成为黑嫩平原游击战争的指挥中心,指挥北满抗联部队在大小兴安岭林区与敌人进行殊死抗争、浴血奋战,赵尚志、李兆麟、冯仲云、金策、许亨植、戴鸿宾、冯治纲、张兰生、王明贵、王钧、赵敬夫、高禹民、于天放、陈雷、郭铁坚、雷炎等留下了许多流血牺牲的悲壮故事”。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滋润着杜鹃花盛开得更加鲜艳。因此,作者看到小兴安岭的杜鹃花盛开满山,就会联想到龙门石寨。

故答案为:①杜鹃花是红色的,就像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杜鹃代表一种悲壮的情感,这与抗联战士为了抵抗日本侵略保家卫国而不惧牺牲的精神一致;②龙门石寨是抗联第三营所在地,赵尚志带领抗联战士在这里打了两次以少胜多的大胜仗,极大地鼓舞了抗日的士气;同时有很多战士牺牲在这里,留下了许多悲壮的故事;他们用热血滋润了这片土地,如今的杜鹃花才会开得这么鲜艳美丽。

9.本题考查学生对段落作用及文本内容、主题的理解鉴赏能力

“《露营之歌》是理解本文的钥匙",意味着这首歌表达的思想情感能够让我们理解这篇文章中赵尚志等革命战士的选择和他们的思想情感。首先看《露营之歌》的内容、情感。“朔风怒吼,大雪飞扬,征马踟蹰,寒气侵入夜难眠。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这些歌词描写了当年抗联战士们的艰难处境,这与文中描写的“时至隆冬许多战士被冻伤冻死"“有的人昏倒在篝火里,等战友发现时人已经死去,更有甚者,有的被火烤焦了,烤干了,只剩下了半个躯体……”一致,通过歌词,我们更能理解当年战士们克服了怎样的困难,作出了怎样的牺牲。“伟志兮!何能消灭!全民族,各阶级,团结起,夺回我河山",这几句歌词写出了战士们的理想和气魄,正是因为他们心怀祖国,期盼全民族团结起来夺回被日本侵占的土地,才能忍受这样的艰难困苦,作出这样的牺牲。这几句歌词揭示了战士们崇高的精神境界,也让我们理解了为何他们能够在“断炊数日”的情况下仍能够取得“八道林子阻击战"和“冰趟子伏击战”的胜利;理解了他们能够不畏牺牲,宁可饿死冻死也要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的拳拳爱国之心。因此,《露营之歌》是理解本文的钥匙。故答案为:①《露营之歌》描写了当年抗联战士们的艰难处境,也展现了战士们保卫祖国的雄心壮志;②正是有了这样的思想境界,他们才能够冒着饿死、冻死的危险,宁可牺牲生命也要把敌人赶出中国;③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崇高的精神,他们才能够克服无法想象的困难,把抗战进行到底。

【答案】10.B

11.D

12.C

13.①谢超宗离开郡,与王莹相互憎恨仇视,回去以后,向王懋离间王莹。

②王莹的堂弟王亮执掌朝政后,对王莹平素虽不友好,但也常常想把他引荐作为共事的人。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王莹,字奉光,是琅邪临沂人。他的父亲王懋,是光禄大夫、南乡僖侯。王莹选配了宋朝的临淮公主,授予驸马都尉,任职著作佐郎,多次迁升为太子舍人,抚军功曹,散骑侍郎,司徒左西属。齐高帝萧道成任骠骑将军时,王莹被举荐为从事中郎。不久,王莹出任义兴太守,代替谢超宗。谢超宗离开郡,与王莹相互憎恨仇视,回去以后,向王懋离间王莹。王懋向朝廷禀告,说王莹供养父母不足,由此失去郡职而被弃置不用。很久以后,王莹担任前军谘议参军,中书侍郎,大司马从事中郎,没有拜受就职,因为遭遇母亲丧事回家。守丧期满除服,王莹做给事黄门郎,离京担任宣城太守,升任骠骑长史。又担任黄门侍郎、司马、太子中庶子,仍任职侍中,父亲去世离开了职位。王莹守丧期满除服,又担任侍中,兼任射声校尉,又做冠军将军、东阳太守。王莹在郡任职都有仁政,升为吴兴太守。明帝忧虑各种政务,王莹接连居处二郡,都有能够胜任的名声,很被嘉奖赞美。他回朝后担任太子詹事、中领军。永元初年,政事由众小人统管,王莹忠于职守却不能有所褒贬评论。王莹的堂弟王亮执掌朝政后,对王莹平素虽不友好,但也常常想把他引荐作为共事的人。王莹升任尚书左仆射,未就职。适逢护军崔慧景从京口奉江夏王来讨伐,王莹假节(皇帝将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用以威慑一方),率领众军在湖头抵抗慧景。夜里被崔慧景袭击,军队溃散,王莹跳入水中,抓着木片逃入乐游,因而能够返回台城。崔慧景战败,王莹回朝居于领军府。仁义之师到达,他又受命假节,督管宫城众军事。建康平定。高祖为相国,举荐王莹为左长史,加封冠军将军,奉命带车驾到江陵迎接和帝。和帝到南州,让位于正式寝宫以外的宫室。高祖即位,王莹升任侍中、抚军将军,封建城县公,食邑千户。不久升任尚书右仆射。侍中、抚军还跟原来一样。不久,王莹任护军将军,又升任散骑常侍、中军将军、丹阳尹。王莹就职治事三年,升侍中、光禄大夫,兼任左卫将军。王莹性格清高慎重,任职恭敬谨慎,高祖很器重他。天监十五年,王莹升任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丹阳尹、侍中还如以前。王莹将要受职,铸印的工匠铸造他的印,铸造六次,龟六次都毁坏了,完成以后,龟颈空虚没有充实,填补来使用它。王莹任职六天,突然发病而亡。追赠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10.句意:适逢护军崔慧景从京口奉江夏王来讨伐,王莹领受帝王假节之命,率领众军在湖头抵抗慧景。夜里被崔慧景袭击,军队溃散,王莹跳入水中,抓着木片逃入乐游,因而能够返回台城。“护军崔慧景"作主语,“自京口奉江夏王”作“入伐"的状语,之间不可断开,“入伐”连动短语作谓语,“莹假节"中“莹”为主语,“伐"后“莹”前断开。排除A、D。“莹赴(于)水"中主(莹)、谓(赴)、补(水)成分齐全,独立成句;“乘榜入乐游”,承前共用主语“莹",“乘榜”作“入"的状语,“乐游”为地点补语,“水"后“乘”前断开。排除C。故答案为:B。

11.D.“视事,指官员到地方任职之初"错。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或检查公务;下车,指官吏任职之初。选项混淆了两个概念。故答案为:D。

12.C.“针砭时弊”错,原文信息是“永元初,政由群小,莹守职而不能有所是非",可见“不能有所是非”,意思是“王莹忠于职守却不能有所褒贬评论",未能做到针砭时弊,选项背离了文意。故答案为:C。

13.①“去”,离开。“交恶",相互憎恨仇视。“既”,已经,在……之后。“间",离间、挑拨。“间莹于懋”,状语后置句,“于"向。②“从弟”,堂弟。“当朝",执掌朝政。“善”,友好。“时欲引与(之)同事",省略句。“引”,引荐;“同事",古今异义,共事。故答案为:①谢超宗离开郡,与王莹相互憎恨仇视,回去以后,向王懋离间王莹。

②王莹的堂弟王亮执掌朝政后,对王莹平素虽不友好,但也常常想把他引荐作为共事的人。

【答案】14.C

15.①颔联先写菊花开放,但此时却是残菊花开,还依傍着稀疏的篱笆,可见凋谢之期已不远了。再写衰老的梧桐,已抵挡不住寒气的侵袭,叶子已纷纷凋零,飘落在寒井之上了。(或:动静结合,写出秋的衰败)②残菊花开,衰桐叶落,更渲染出一种凄寂寒冷的气氛。③虽系写景,却暗寄着愁情(孤独、惆怅),且与首联写的“愁”字相呼应。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先要分析此联意象,抓住其特点,再分析使用了怎样的手法,有怎样的效果,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4.C.“月夜的氛围是气势恢宏"错误,应是“清冷寂静”。“用这种恢宏衬托个人的渺小"分析不当,诗人月下凝思,不禁寂从中来,忧思萦怀。在这里,诗人借清冷寂静的氛围,勾勒出了寂寞孤独的心境。故答案为:C。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颔联“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井”,先写菊花开放,论常理,秋菊独傲霜雪,孤芳孑立;但此时却是残菊花开,还依傍着稀疏的篱笆,可见凋谢之期已不远了,然而尚可支撑些时日。此处是对静景的描绘。至于衰老的梧桐,却已抵挡不住寒气的侵袭,叶子已纷纷凋零,飘落在寒井之上了。此处是对动景的描绘。诗人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秋的衰败;运用对仗的手法,以“花开"对“叶下”,以“残菊"对“衰桐”,以“傍疏篱"对“落寒井”,更渲染出一种凄寂、寒冷的气氛;颔联虽然是写景,却暗寄着诗人的孤独、惆怅,且与首联“月里愁人吊孤影"写的“愁”字相呼应。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表现诗人的浓浓的哀愁。故答案为:①颔联先写菊花开放,但此时却是残菊花开,还依傍着稀疏的篱笆,可见凋谢之期已不远了。再写衰老的梧桐,已抵挡不住寒气的侵袭,叶子已纷纷凋零,飘落在寒井之上了。(或:动静结合,写出秋的衰败)②残菊花开,衰桐叶落,更渲染出一种凄寂寒冷的气氛。③虽系写景,却暗寄着愁情(孤独、惆怅),且与首联写的“愁"字相呼应。

16.【答案】(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易错的字词有:桑、沃若、生、善、疑。故答案为:(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答案】17.A

18.C

19.拟人。此处将叶挺雕像比作人,栩栩如生地写出了叶挺将军雕像像叶挺将军本人一样至死不忘守望祖国河山的爱国精神和忠贞情感。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所给词语(包括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进行判断。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如临其境”意思是好像自己亲身经历这个环境或比喻自己好像亲自参加了一件事;“身临其境"是亲身到过某个地方。此处是指这种参观模式使人们仿佛到了叶挺生活和革命过的地方,故选“如临其境”。“出身"是家庭经济基础所奠定的身份;“出生”是指胎儿从母体中生出来。此处指叶挺是农民身份,故选“出身"。“期冀”意为“期望";“含义”的意思是所包含的意义,意思。此处是指老师为叶挺取其名是对其有所期望的,故选“期冀"。“饱含深情”是指心中充满了很深厚的感情;“声情并茂"是指(演唱、朗诵等)声音优美,感情丰富。此处的“家书朗读”更侧重于充满情感,故选“饱含深情"。故答案为:A。

18.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党中央作出指示”与前后陈述对象不一致,故应将其改为“根据党的指示",据此排除B项;二是“领导和组建”语序不当,应互换位置,据此排除A项。D项中“中华民族"做主语,和后面内容都不搭配,且改变了原意,故排除。故答案为:C。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该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守望”一词将“将军雕像"拟人化,将军一生为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征战南北,去世后他的雕像依然深情地守望着祖国山河,表达了作者对叶挺将军的赞美和敬仰之情。故答案为:拟人。此处将叶挺雕像比作人,栩栩如生地写出了叶挺将军雕像像叶挺将军本人一样至死不忘守望祖国河山的爱国精神和忠贞情感。

【答案】20.B

21.①一共七个关节②通过各个关节的旋转③机械臂还具备“爬行”功能

【知识点】语句连贯;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2)本题考查简明、准确、连贯地运用语句的能力。答此题要读懂文段的内容要点,理清文段的思路脉络,根据上下文和关键词语确定所补写的句子内容。

20.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括号中的句子上承“2021年7月中国航天员在空间站首次完成出舱活动",下启“机械臂相当于空间站的左膀左臂”,所以所填写语句的前半部分应是“这次出舱活动",后半部分应陈述“机械臂”,这就可排除AD。C项“航天员的表现可圈可点"的内容本文段没涉及,故可排除C。故答案为:B。

21.本题考查简明、准确、连贯地运用语句的能力。

本段文字介绍的是“机械臂”。根据“空间站核心舱机械臂肩部设置了3个关节、肘部设置了1个关节、腕部设置了3个关节"和“每个关节对应……”可推知①应填写的内容是“一共七个关节"。根据“每个关节对应1个自由度,就如同人的手臂一般,具有7个自由度的活动能力”和“机械臂能够实现自身前后左右任意角度与位置的抓取和操作"可推知②应填写的内容是“通过各个关节的旋转”。根据“为扩大任务触及范围"和“机械臂的肩部与腕部各安了……从而实现在舱体上的爬行转移”可推知③应填写的内容是“机械臂还具备‘爬行’功能"。故答案为:①一共七个关节②通过各个关节的旋转③机械臂还具备“爬行”功能

22.【答案】例文:

身体为根,精神为枝

各位家长、老师、同学:

大家好!

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身体为根,精神为枝"。

众所周知,树木若要长成参天大树,必须要有强健的根须。人也一样,身体为根,精神为枝。没有健康的身体,健全的精神便是空谈。

柏拉图曾说过,身体教育和知识教育之间必须保持平衡。体育应造就体格健壮的勇士,并且使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精神教化固可以培养高尚道德情操,但没有健康的身体做支撑,一切便会归零。这就如同拥有一辆报废汽车,就算有一桶上等汽油,也是无法开动起来的。由此可见体育运动之重要,只有体育运动才能造就强健的身体!

身体为根,精神为枝。但现实中很多人却本末倒置了。

张伯苓说过“教育里没有了体育,教育就不完全。”但当前的应试教育过分强调文化知识的传授,而无视体育运动,甚至连体育课也大多被文化课抢占。我们的社会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目前这样的情况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真的优秀吗?如果我们的学校培养出来的都是羸弱多病的书生,那这些人不但做不了未来的建设者,还可能会是浪费国家医疗资源的“病汉”!教育,不仅要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更要有体育运动素质的培养。正如毛泽东所说,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身体为根,精神为枝。体育为教育之根。

蔡元培说:“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人无强健体魄,精神支撑则不会强大!当今之清华,有“无体育不清华”之说,清华大学学生必须上好体育课,游泳课不及格不能毕业。人无健康体魄会怎样?当然开不出健全的精神之花。“健康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而健康的身体来自体育运动。无体育的教育不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当今教育当效仿清华——无体育不教育。

身体为根,精神为枝。体育为教育之根,为强国之根。

国家领导人在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时说:“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要把发展体育工作摆上重要日程,精心谋划,狠抓落实,不断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实现中国梦要发展教育,发展教育不能忽视体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必须以体育为支撑。

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牢记:身体为根,精神为枝。教育强国,体育强国。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题干分析】

1.审材料。

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三句名言。毛泽东认为体育是载体,一是知识的载体和仓储,一是道德的载体和驻所,强调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张伯苓认为如果没有体育,教育就不完全,强调体育对于教育的重要性。蔡元培通过对身体和精神的比较,强调先有健全的身体,才有健全的精神,强调体育对于个人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展现体育的价值以及对于开展“每天锻炼一小时"校园活动的争议。由此可知,本次作文要讨论的话题是“体育”。考生可以思考如下问题:

(1)是什么——体育锻炼的功能是什么?①体育在人成长中的奠基作用。②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③体育具有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和优先性。(体育和美育具有基础性和优先性,其次是德育,最后是智育)④对身体的适应是个体健全发展的基础。

(2)为什么——为什么要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价值?

(3)怎么办——如何改变体育锻炼的困境,实现体育运动的育人价值?

2.审任务。

面对这些不同的声音,学习组织了一次讨论会,邀请部分教师、学生和家长代表参会。你作为学生代表,在讨论会上发言。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情境任务:有老师、学生和价值参与的讨论会。

文体任务:作为学生代表所写的发言稿,要注意发言稿的格式,自己的身份是学生,面对的听众是老师、家长以及学生。

【立意提取】

1.以健强之躯承博学之重;

2.文武双全,方为国之栋梁;

3.文明精神,野蛮体魄;

4.练就“钢筋铁骨",修好学问道德。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1四川省泸州市泸县2024届高三上学期语文11月一模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2024·泸县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东坡论唐朝大诗人兼画家王维(字摩诘)的《蓝田烟雨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也。或曰:‘非也,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

以上是东坡的话,所引的那首诗,不论它是不是好事者所补,把它放到王维和裴迪所唱和的辋川绝句里去是可以乱真的。这确是一首“诗中有画"的诗。“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可以画出来成为一幅清奇冷艳的画,但是“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二句,却是不能在画面上直接画出来的。好画家可以设法暗示这种意味和感觉,却不能直接画出来。诗中可以有画,像头两句里所写的,但诗不全是画。而那不能直接画出来的后两句恰正是“诗中之诗”,正是构成这首诗是诗而不是画的精要部分。

然而那幅画里若不能暗示或启发人写出这诗句来,它可能是一张很好的写实照片,却又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品——画,更不是大诗画家王维的画了。这“诗"和“画”的微妙的辩证关系不是值得我们深思探索的吗?诗中有画,而不全是画,画中有诗,而不全是诗。诗画各有表现的可能性范围,一般地说来,这是正确的。

中国古代抒情诗里有不少是纯粹的写景,描绘一个客观境界,不写出主体的行动,甚至于不直接说出主观的情感,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说的“无我之境",但却充满了诗的气氛和情调。唐朝诗人王昌龄一首题为《初日》的诗云:

初日净金闺,先照床前暖;斜光入罗幕,稍稍亲丝管;云发不能梳,杨花更吹满。

王昌龄这首诗,使找想起德国近代大画家门采尔的一幅油画,那画上也是灿烂的晨光从窗门撞进了一间卧空,乳白的光辉浸漫在长垂的纱幕上,随着落上地板,又返跳进入穿衣镜,又从镜里跳出来,抚摸着椅背,找们感到晨风清凉,朝日温煦,室里的主人是在画面上看不见的,她可能是在屋角的床上坐着。

门采尔这幅画全是诗,也全是画;王昌龄那首诗全是画,也全是诗。诗和画里都是演着光的独幕剧,歌唱着光的抒情曲。画里本可以有诗,但是若把画里每一根线条,每一块色彩,每一条光,每一个形都饱吸着浓情蜜意,它就成为画家的抒情作品,像伦勃朗的油画,中国元人的山水。诗也可以完全写景,写“无我之境”,而每句每字却反映出自己对物的抚摩,和物的对话,表出对物的热爱,像王昌龄的《初日》那样,那纯粹的景就成了纯粹的情,就是诗。

但画和诗仍是有区别的。诗里所咏的光的先后活跃,不能在画面上同时表出来,画家只能捉住意义最丰满的一刹那,暗示那活动的前因后果,在画面的空间里引进时间感觉。而诗像《初日》里虽然境界华美,却赶不上门采尔油画上那样光彩耀目,直射眼帘。然而由于诗叙写了光的活跃的先后曲折的历程,更能丰富着和加深着情绪的感受。

诗和画各有它的具体的物质条件,局限着它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不能相代,也不必相代。但各自又可以把对方尽量吸进自己的艺术形式里来。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艺术意境"。

(节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诗(文学)和画的分界》,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蓝溪白石出”一诗虽为好事者所补,但把它和王维其他诗作放在一起,亦可以假乱真。

B.“空翠湿人衣"虽不能在画面上直接画出来,但好的画家可以设法表现这种意味和感觉。

C.王昌龄《初日》诗用“云发不能梳”暗示在晨光入户、杨花满地之景中有一位女子存在。

D.诗画虽各有不同,但能把对方尽量吸进自己的艺术形式里来,扩展其表现力和表现范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苏东坡对王维《蓝田烟雨图》的评价引入话题,展开对诗与画关系问题的探讨。

B.文章通过对王昌龄《初日》诗和门采尔一幅油画的对照分析,论证了诗与画的不同。

C.文章举伦勃朗的油画和元人山水画的例子,意在论证画作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抒情的。

D.引入论题后,文章先论证诗和画的同和异,最后强调诗画圆满结合是谓“艺术意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描绘了一个客观境界,不写出主体的行动,甚至于不直接说出主观的情感,属于“无我之境"。

B.“巴山夜雨涨秋池”“月移花影上栏杆"中“涨”和“移"两个动词所涉及的时间变化是很难在绘画作品里直接表现出来的。

C.诗中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生动,画中有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证明一流的诗人和画家是能够消除画和诗的区别的。

D.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这句话同样可以用来论证绘画和诗歌的关系。

【答案】1.A

2.B

3.C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证的分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1.A.“虽为好事者所补”错误,原文第一段中引文为“或曰:‘非也,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意思有人这样认为。作者也说“所引的那首诗,不论它是不是好事者……”,并没有确定的说法。故答案为:A。

2.B.“论证了诗与画的不同"错误。根据第七段内容“门采尔这幅画全是诗,也全是画;王昌龄那首诗全是画,也全是诗。诗和画里都是演着光的独幕剧,歌唱着光的抒情曲”可知,原文对照分析王昌龄的《初日》诗和门采尔的油画,是为了论证诗与画的共性与联系。故答案为:B。

3.C.“证明一流的诗人和画家是能够消除画和诗的区别的"错误。倒数第一段强调“画和诗仍是有区别的……诗和画各有它的具体的物质条件,局限着它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不能相代,也不必相代”,画和诗的区别是无法消除的。故答案为:C。

(2024·泸县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期以来,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小学的“三点半"放学现象,给家长带来了接孩子难的问题,有的还因此把孩子送到校外培训机构,增加了校外负担,导致发生“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可有效解决家长接送难、孩子没地方去的问题;可以充分利用课后时间,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内容;还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截至2021年5月底,全国共有102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开展了课后服务,课后服务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与此同时,部分学校的课后服务还存在着课后服务时间偏短、经费保障不到位、吸引力不够强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摘自《教育部就“双减"答记者问:缓解家长焦虑情绪,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中国日报网,7月24日)

材料二:

南都教育联盟日前发起了一项相关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如果校外培训机构假期或周末不开课,有近三成家长没想好怎幺办,剩下的超七成家长的安排有这些主要选择:超四成家长会选择为孩子报网课、36.64%的家长会让孩子参与校内课后的学科特色托管班等。

至于为什么给孩子报培训班,调查结果如下:

(摘编自睿艺《校内暑托还是校外培训数据里的民意是什么?》,《南方周末》7月14日)

材料三:

课后服务必须突出育人导向,提供丰富课程,要根据实际情况分年级、分层次、系统性、个性化统筹开设课后服务课程。课后服务一般由本校教师承担,也可积极争取退休教师、学生家长、高校优秀学生、体育教练、民间艺人、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等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服务力量。此外,要围绕德智体美劳五育内容,征集和开发丰富优质的线上教育教学资源,积极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免费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源。

各级教育部门要主动抓好统筹协调,全面指导学校课后服务工作,制定课后服务费标准,做好教师课后服务绩效工资总量增核、完善教师合理取酬办法等有关工作。

(摘编自《江苏教育报》,8月14日)

材料四:

校内课后延时服务推出已两年多了,确实解决了一些家长的“三点半”难题,得到不少家长支持,但仍有担忧的声音存在:有人担心延时服务可能会变成变相的补课,也有人担心延时服务的质量不高。

事实上,在过去的实践中,“费力不讨好"是一些学校课后延时服务面临的尴尬。一方面学校老师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开设课后延时班,为家长下班后接送孩子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学生家长却并不买账,有的嫌延长的时间还不够长,有的不认可延时服务的质量,仍然将孩子送去课外培训班或者托管班。

(摘编自罗燕《课后延时服务咋能叫好又叫座?》,《民生周刊》,2021年第15期)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可使家长接送难、孩子没地方去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有助于缓解家长焦虑,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B.校外培训机构假期或者周末不开课,超过70%的家长给孩子安排了诸如网课、参与校内课后的学科特色托管班等内容。

C.课后服务工作已经取得重要进展,但一些学校在服务时间、经费保障等方面还存在问题,仍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D.各级教育部门要统筹协调,制定课后服务费标准,做好课后服务绩效工资总量增核、完善合理取酬办法等工作。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孩子放学早、家长不便接的“三点半”现象是困扰家长的难题,也是导致家长把孩子送去校外培训机构的根本原因。

B.课后服务不必非由本校教师承担,也可由家长及社会人员或志愿服务力量承担,以突出育人导向,为学生提供丰富课程。

C.在假期给孩子报培训班,近六成家长是为孩子“培养特长与爱好",近半受访者认为安排暑假培训班可“巩固学习成果”。

D.课后延时服务不仅是学校的“服务",同时也可争取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如果创造性地开展,将取得更好的效果。

6.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怎样才能使“课后延时服务叫好又叫座”。

【答案】4.B

5.D

6.①国家层面:提供相应保障。加强监督指导,做好政策引领、统筹协调及经费支持。②学校层面:提高课后服务水平,丰富服务内容。开设分年级、分层次、系统化、个性化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③社会层面:拓宽服务渠道。引入社会优质资源和优质师资参与课后服务。④资源方面:丰富优质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

【知识点】新闻报刊、对话访谈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