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国自考00037《美学》章节串讲:第一章(绪论)知识点名称内容美学的学科性质★1.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美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2.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1)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
(2)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3.美学之父——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鲍姆加登被誉为“美学之父”。
4.美学学科在中国的发展
美学在中国形成一门学问的时间:20世纪。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5.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1)审美意识
1)审美意识: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2)特性:具体感性的审美活动体现出来,缺乏明确而系统的理论表述,不成熟,不自觉。
3)分类: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
(2)美学思想
1)是审美意识的进一步发展,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2)特征: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美学思想多以哲学的形式或者文艺评论、创作理论的形式出现。
(3)美学学科
以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为基础,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历史上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看法★★★6.历史上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看法
(1)美学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这样一门学科;代表人物:柏拉图(原名阿里斯托克勒),代表作品:《大希庇阿斯篇》。美学在古希腊没成为一门学科,但开始研究美本身、美的本质;
(2)美学是研究艺术的;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美学》;
(3)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
1)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研究人的审美感受、感情、体验
①分析哲学的维特根斯坦,后期提出“语词的意义即用法”;
②实用主义美学家:杜威《艺术即经验》;
③美国新自然主义美学家:托马斯·门罗;
④中国当代美学家:李泽厚《美的历程》。
2)是以审美心理活动为美学主要研究对象
19世纪德国:费希纳《实验美学》和《美学入门》。
(4)美学研究对象是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中国美学家蒋孔阳《美学新论》“美学的根本问题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美学的研究对象★★7.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不同哲学基础★★★★先验主体论:康德
理念论:柏拉图
绝对精神论:黑格尔
现象学的基本本体论:海德格尔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8.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
(1)美学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从学科性质来看,美学核心方法应当是哲学方法。
(2)首先,美学从诞生起就从属于哲学。
(3)其次,审美活动是人类最高级、最复杂的精神活动。
(4)再次,美学涉及人的生存等本源问题。
(5)最后,美学作为一门理论学科所要进行的逻辑推演、抽象思辨和理论提升,都离不开哲学思考。马克思的存在论的基本内容和特色★★9.马克思的存在论的基本内容和特色是:
(1)始终紧扣现实生活来理解人的存在。
(2)始终从具体的社会关系出发思考人的存在。
(3)最根本的,马克思是从人与世界在人的现实活动中达到统一来把握和说明人的社会存在的。
概而言之,马克思的存在论是以实践论为根基的,而马克思的实践论则内在地含摄着存在论维度。马克思的实践论与社会存在论的结合,亦即实践存在论就构成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10.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
(1)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2)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生成性的,个体的实践造成个体的感性世界,人类总体的实践造成了人类的生活世界;
(3)物质生产劳动是人最基础的实践活动,它最终决定着包括艺术、审美活动在内的精神生产活动和人的一切实践活动。第二章(审美活动论)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11.审美需要不同于动物本能的生命活动的一种本质特征
审美需要的特征:
(1)生命需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生命需要,它植根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
(2)高级的精神追求:从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互区别和联系的角度看,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
12.审美理想
(1)审美理想的概念
1)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所谓审美理想就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2)审美理想在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必然处于最高的位置。
(2)审美理想的特点:
1)具有一定的形象性特点,始终显现在具体的审美表象之中。
2)它一旦形成就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必然会在主体的审美活动中发挥着持久而重要的作用。
(3)审美理想的作用:
1)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做出的审美判断。
2)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4)审美理想与人生理想的内在关联
1)审美理想不仅仅是审美活动本身的产物,而是主体全部人生实践的结晶。
2)审美理想反映着一定时代的民族性、时代性和阶级性,它与社会理想联系在一起。
13.审美趣味
(1)审美趣味的概念: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1)内在方面——能力或鉴赏力;
2)外在表现——兴趣和品位。
※审美趣味与日常趣味的不同。
3)审美趣味的两重性:存在着个体性与社会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矛盾。
(2)审美趣味的特征:
1)审美趣味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
2)影响主体审美趣味的主要因素是后天因素或社会条件。
3)审美趣味的两重性决定了我们在承认其个体性的同时,还必须注意防止那种把审美趣味对立化的观点。
(3)判断审美趣味的标准:
1)把审美趣味联系于具体审美对象,看做出的判断是否充分反映了审美对象的客观特点。
2)审美趣味作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特殊性)★★★14.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特殊性)
(1)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鲜明的主体性)
(2)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充分的个性化特征)审美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不仅是具体的、独特的,而且永远是一次性的、不可重复的。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个客体,可以形成不同的审美境界,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面对同一个客体也会形成不同的审美境界。
(3)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1)审美活动的无功利性:是指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
2)审美活动的最高功利性:是指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
(4)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1)审美活动的自律性:是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
2)审美活动的他律性:是指审美活动并不是一个封闭孤立、与世隔绝的世界。①根本上受到物质实践的决定和制约(社会生产力的水平);
②物质生产的历史水准以及在生产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特点,还会通过各种社会中介因素最终渗透到审美活动的具体内容中并决定着审美的方向和水平;
③各种审美形态的历史性生成和演变,实质上不过是人的现实境遇、生存状况以及理想追求在历史中不断发展的一种反映。因此,审美活动与其他实践活动之间有着复杂关系。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15.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
(1)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
审美活动体现着人生价值,具有价值性。它就是实现人的特殊的精神价值的活动。
(2)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
首先,都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
其次,都必然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3)审美活动与一般价值活动的特殊性
审美活动所追求的不是一般的价值,而是1)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所追寻的是2)能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3)“真”、“善”——它所创造的是一个个性丰满、生命充盈的人的世界。是对主体存在的充分肯定。
(4)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己性(本真性或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1)超越性的存在方式: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审美活动使人从平凡、琐屑的世界中超拔出来。)
2)自由的存在方式: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在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
3)应然的存在方式: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16.主要体现为三种基本环节:惊异、体验和澄明。
(1)惊异把客体对象从世俗中解放出来成为人的审美对象,并使主体成为审美主体。
一方面,引起审美惊异的对象未必一定是异乎寻常的,另一方面,它与被打断的生活之间依然保持一种内在的深刻意义。审美惊异它不是一种单纯的感性刺激,它主要表现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召唤,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
(2)体验是主体在审美中被对象所深深吸引,陶醉其中的精神状态。审美体验的特点:整体性和根本性。
(3)澄明是指人达到对世界的清晰把握,达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统一。审美对象形式规律的多样统一原则★★★17.审美对象形式规律的多样统一原则
(1)多样统一是审美对象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形式规律,是寓多于一,在变化中显统一,在统一中见变化。
(2)所谓多样性,是指审美对象所包含的各个物质因素在形式上的区别与差异。
(3)所谓统一性,是指审美对象各个部分在整体中彼此关联、呼应的内在关系。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18.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
(1)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物质因素):色彩、线条、形状、音响
(2)审美条件向审美对象的现实转化
(3)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
1)非实体性审美对象之所以会具有非实体性,是因为审美活动并不是一种单纯的静观,而是一种积极的建构过程。美国20世纪美学家苏珊·朗格就把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形象称为“幻象”
2)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就是说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审美发生理论概述★★19.生物本能说
达尔文是“生物本能说”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动物也有美感能力,例如雌鸟有能力欣赏雄鸟羽毛的美好。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就是性本能,审美与艺术的活动,就是人的性欲升华的一种基本途径。
不足:
(1)混淆和抹杀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之间质的区别,以至于把动物的快感等同于人的美感。
(2)由于忽视了人的审美活动中所包含的社会性内容,从而也就忽视了对审美活动赖以发生的社会根源的探讨。
20.劳动说
代表人物是普列汉诺夫,“劳动先于艺术,功利先于审美”
(1)劳动先于审美。
(2)只有通过劳动才能使审美需求从潜在性转化为现实性。
(3)人的审美能力是在生产劳动中形成的,并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相一致。审美发生的条件与标志★★21.审美发生的条件与标志
(1)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以创造和使用工具为突出标志的物质生产劳动
(2)审美发生的社会中介因素:
劳动——首要和根本的因素
巫术礼仪活动——促进审美发生最重要的一种中介因素
(3)审美发生的特殊标志——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
审美意识它主要包括人的审美愿望、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内容。第三章(审美形态论)审美形态的基本特征★★22.审美形态的基本特征
(1)生成性,一是指审美形态的历史生成,二是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性生成
(2)贯通性,指的是民族文化,尤其是植根于其文化土壤中的哲学思想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
(3)兼容性,多种审美因素构成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
(4)二重性,主要是指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审美形态的历史性★★23.审美形态的历史性
(1)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发展阶段的产物。
悲剧:
古希腊:命运悲剧
古典主义:个体对社会责任的牺牲现实主义:社会对人的摧残
(2)具体内涵是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的(历史性中又具有了当代性)划分审美形态的基本标准★24.划分审美形态的基本标准
首先,广泛性或普适性。适用于各种艺术体裁和现实生活的审美现象。
其次,统摄性,即集杂多于统一。
第三,历史性,有些审美形态积淀在民族的审美文化中,产生了长久而持续的影响。优美★★25.优美
(1)定义:广义上美包括崇高、优美、悲剧、喜剧、丑和荒诞。狭义上美主要指的是优美。
(2)中国也有美的研究:
先秦伍举提出过:“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3)特点:第一,是超然优雅的人生境界的真实表现。(优美的最基本的意象内涵)第二,是秀雅协调的外在形式特征。第三,是和谐化一的内容。即它们相互融合,浑然一体。第四,是心旷神怡的审美体验。对优美的理论探讨★★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过,“美的最高形式是秩序、匀称和确定性”,古希腊人认为,优美是与节奏、和谐、对称等要素分不开的,此处的“美”是指优美。
自然中的优美主要表现为客体对象感性形式的和谐。
西塞罗:把美区分为“秀美”和“威严”两大类
荷迦兹: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博克:优美和美没有多大区别
阿奎那:美有三个要素:完整、和诺、鲜明崇高的内涵★★26.崇高的内涵
(1)在审美意象形式构成上,崇高往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态。在威力强健物质量和精神力量以及压倒一切的雄伟气势。
(2)在审美体验上,崇高往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惊心动魄、心潮澎湃。
(3)在人生精神上,崇高总是给以强烈的鼓舞引赞叹催奋进。对崇高的理论探讨★★★★27.对崇高的理论探讨
(1)毕达哥拉斯: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涉及崇高内容的是古希腊时期的毕达哥拉斯。
(2)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最早明确谈到了“崇高”,并将之与“优美”并举。
(3)朗吉弩斯:的《论崇高》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并列对举的美来加以论述。“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庄严伟大的思想;强烈深厚的热情;符合修辞格的藻饰;高尚的措辞;庄严宏伟的结构)
(4)博克:18世纪,英国哲学家写出了《论崇高与美》一文,崇高才正式作为美学范畴,得到美学家和哲学家的深入研究和探讨。
(5)康德:真正把崇高作为审美形态。崇高对象的特征是无形式。崇高的两种类型说:数学的崇高与力学的崇高,给人带来消极的快乐。
(6)席勒:使崇高从一种审美形态降为一种艺术效果,崇高的含义在席勒那里变得更狭隘了,认为崇高和优美都是“活的形象”。《审美教育书简》
(7)黑格尔:继承了康德的“人论”思想,把崇高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意识到的意义与有别于意义的具体显现之间的分裂,另一方面是这两者之间的直接或间接显露出来的互不适应。
(8)利奥塔德:后现代理论视野。悲剧的概念和特点★★28.悲剧的概念和特点
(1)概念: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是在人生存在实践中,由于人生与现实的矛盾而引起的冲突,从而体现出人的存在的力量、斗争、勇气等情感的艺术表现。悲剧不同于一般日常生活中的悲悯、悲哀,而是有价值的事物在社会历史的冲突、毁灭中,让人体会到斗争的勇气和理想追求的力量感,从而感受到美的内涵,引起情感的激荡和振奋,即“以悲为美”实现的审美愉快。
(2)悲剧内涵的三个核心要素:冲突、抗争、毁灭。悲剧理论的历史考察★★29.悲剧理论的历史考察
(1)亚里士多德: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的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他指出了悲剧对于人的灵魂的净化作用。引起人们的悲悯与恐惧。
(2)黑格尔:
1)提出了悲剧的“矛盾冲突”(辩证思维)的理论。
2)悲剧源于理念的分裂:体现为人们的伦理观念和道德之间的冲突。
3)悲剧理论的双方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又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3)尼采:《悲剧的诞生》,他认为悲剧的诞生与古希腊人的两种精神有关,即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
(4)克尔凯戈尔:西方存在主义之父(丹麦)。提出新的主体性思想。首先,他提出悲剧的“罪孽说”。其次,他提出了“焦虑说”。他肯定了悲剧的超越性。喜剧★★30.喜剧
(1)喜剧是撕开假象和伪装,暴露其实质,使对象变得更加渺小空虚、可怜可鄙、毫无价值,这就使人们不可能用严肃的态度去对待,所以喜剧感必定反映为笑。这里的笑包含的是深刻的理性批判的内容和犀利的讽刺,在笑声中激起人们最后埋葬旧事物的信心和勇气。
(2)鲁迅说过:“喜剧是将那人生无价值的撕破给人”
喜剧有两种形式:讽刺与幽默。
喜剧的次级形态:幽默、讽刺、滑稽
(3)柏拉图——西方美学最早对喜剧进行探讨的人
亚里士多德——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模仿,坏指丑,是一种滑稽。
黑格尔——从矛盾冲突的观点出发,喜剧则是形式大于内容,压倒了内容——形象压倒观念,理性内容的空虚。
(4)马克思、恩格斯——本质上是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
(5)巴赫金——提出了著名的“狂欢化”思想丑的概念和特点★★31.丑的概念和特点
首先,由丑陋引起的情绪感受仍然是一种审美。
其次,作为丑的审美形态表现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刺激等形式。自然界中的扭曲的、缺陷的形象,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缺憾、不足甚至至丑恶等,都给人以不和谐感。但这些都使人从不和谐的形式中,体悟到美的存在,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荒诞★★32.荒诞
(1)源于荒诞派戏剧的现代艺术流派。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2)概念荒诞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是西方现代社会与文化的产物。本义不合情理与不和谐,它的形式是怪诞、内容是荒谬的。对人生无意义的审美感悟,是在丑的面前无奈的审美形态。
(3)特点:
1)首先,荒诞是一种对人生存在的无意义状态体悟。
2)其次,荒诞的审美象征性。
3)最后,荒诞具有怪诞的表现形式。
(4)从形式上看,荒诞与喜剧相似,从内容看,荒诞更接近于悲。广义的荒诞:人的异化与局限性。第四章(审美经验论)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
(1)柏拉图:迷狂说、回忆说
(2)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夏夫兹博里、荷加兹、哈奇生等。
夏夫兹博里:人具有第六感觉,内在感官说:人天生具有分辨美丑的能力;
荷加兹: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第二阶段:代表人物是休谟。
休谟把审美经验归结为情感活动。康德:审美经验或鉴赏判断想象力和知性的协调一致。
(3)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
1)人本主义美学分为直观主义和解释学两大传统。直观主义代表人物:叔本华、尼采、柏格森和克罗齐。解释学传统:狄尔泰、海德格尔、伽达默尔
2)科学主义的代表:托马斯•门罗,自然主义美学。桑塔亚那审美经验的特征★★34.审美经验的特征
(1)直观性
(2)非功利性
(3)超越性
1)海德格尔认为,超越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从个别之物向普遍之物的超越(横向);从经验之物向超验之物的超越(纵向)。
2)英伽登所说的艺术作品的“形而上质”体现了审美经验的超越性。审美经验各种构成要素的特点和作用★★35.审美经验各种构成要素的特点和作用
(1)内在的构成要素:感知、想象、情感、理解
(2)感知:
特点:
1)总是与情感活动紧紧地交织在一起。
2)具有积极的选择能力——形式感。
3)具有整体性的特点——格式塔心理。(同构)
(3)想象(核心因素):是一种通过加工和改造记忆中的表象来创造新的思维表象的过程——审美体验的获得需要借助情感和想象。
分类:想象的初级形式: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
高级形式:三者的混合——再造性想象(续写)和创造性想象(改编)
(4)情感:最为活跃的因素。移情说:里普斯
(5)理解:康德提出“反思判断力(共通感)”:不像规定判断力那样从普遍性的概念出发去判断特殊事实,而是从特殊的事物和感受触发去寻找普遍。特点:1)具有非概念性的特点;2)具有多义性的特点。
审美经验构成要素:
(1)感知(基础):审美经验呈现阶段
(2)想象(核心):审美经验构成阶段
(3)情感(最活跃)
(4)理解(非概念、多义):审美经验评价阶段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36.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1)呈现阶段:感知力(融入、忘我)
(2)构成阶段:想象力开拓和后退:杜夫海纳,审美距离:布洛
(3)评价阶段:理解力对于审美对象的深度体验需要借助交感思考,这种思考是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双向交流第五章(艺术论)历史上对艺术的定义★★37.历史上对艺术的定义
(1)从艺术起源角度定义的:1)游戏说康德提出,后由席勒、斯宾塞发展完善。2)集体无意识说荣格提出。抹煞了艺术家的个性。
(2)从艺术本质角度定义的:1)模仿说古希腊时人们界定艺术的普遍观点。2)表现说,强调艺术必须以表现主体情感为主。3)有意味的形式说: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4)符号说:女哲学家苏珊朗格提出。
(3)从艺术功能角度定义的:艺术首要功能是审美,具有多元功能载道说(或教化说)孔子提出、韩愈完善《原道》、柳宗元。娱乐说,李渔:分为“自娱”和“娱人”两个方面。艺术的存在方式★★★38.艺术的存在方式
(1)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意象是使艺术品之所以是艺术品的关键)
(2)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
(3)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
(艺术品的核心是意象,艺术品是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中介和桥梁)艺术品的特征★39.艺术品的特征
(1)他律性:(创作者、接受者)为接受、欣赏者存在,受其制约。黑格尔:艺术品“是为人类心灵而存在的”。
(2)形式符号性:艺术品以形式符号的方式负载着艺术意象而成为沟通两个主体的纽带。(3)开放性:艺术品作为中介,不能是封闭的而只能是两头开放的,一头向艺术家开放,一头向欣赏者开放意象孕育、创造、生成过程★★40.意象孕育、创造、生成过程
(1)意象的孕育(开始——从无到有):是主体意识和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过程。
1)感动关系(第一步)是孕育艺术意象的内在动力。2)“虚静”的精神状态。
3)最佳的状态是“神思”状态。
(2)意象的创造与生成
1)意象的从无到有就是要将主体在酝酿中的意义明晰化,把散漫的感觉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2)意象的从无到有,还在于意象的意义内容在“无”的运动中最终获得外在形式符号,转变为“有”。
3)意象的从无到有,没有物态化与物化的实在形式(艺术品)是不可能实现的。
4)艺术意象的创造和艺术品的完成,实质上也是一种生产(马克思的理论)。天才的艺术创造力★★41.天才的艺术创造力
(1)艺术敏感
(2)艺术想象力
(3)灵感
(4)艺术技巧艺术品的层次结构★★42.艺术品的层次结构
(1)物质实在层(如:纸张)间接性物质存在
(2)形式符号层(例:白色-水;红色-树叶)直接性物质存在,由物质向精神过渡
(3)意象世界层(例:红叶、流水、人家)核心层次
(4)意境超验层(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最高境界意象的主要类型★43.意象的主要类型仿象、兴象、喻象、抽象意象的四个基本特征★★44.意象的四个基本特征
(1)虚拟性——意象可以“任意”地编造和虚构,有时甚至可以违背现实的常情常理。(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直观性——主体不需经过自觉的理性反思,仅凭感觉便可直接感知到意象的存在。
(3)想象性——审美意象最重要根本的特征,也是艺术品超越现实、具有虚拟性的内在原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情感性——艺术意象总是包含渗透着某种形态的情感因素,使意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有意味的形式”,“隐秀”艺术接受的核心仍是意象的生成,即重建★★45.艺术接受的核心仍是意象的生成,即重建
(1)艺术接受本质上是一个意向生成的过程。
(2)接受者在读解形式符号过程中,根据符号的暗示而由自身的主体意识重建意象。
(3)艺术接受者不可能完全获得来自于艺术创造者的原始意象。
(4)是接受者的主体性活动。
艺术品的鉴赏过程——观、品、悟艺术的功能★46.艺术的功能
(1)艺术的审美功能:(最核心的功能)
(2)艺术的娱乐消遣功能
(3)艺术的认识功能
(4)艺术的道德教育功能
(5)艺术的宗教功能
(6)艺术的思想启迪作用:对接受主体进行引导与启蒙的功能。
(7)艺术的政治宣传功能:借助艺术品来宣传某些政治主张、观念和理论。
(8)艺术的心理平衡功能:通过艺术品的欣赏、娱乐,使主体得到一种心理补偿和平衡。
(9)艺术的社会干预功能:指艺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感染接受者,影响他们参与改造社会的活动。
(10)艺术的文化交流功能
(11)艺术的商业广告功能:艺术品的外围功能。借助艺术意象达到宣传效果。第六章(审美教育论)中国近代美育思想★★★47.中国近代美育思想
(1)由于王国维、蔡元培等人的倡导,美育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蔡元培——率先把“美育”一词引入中国(1901年在《哲学总论》),倡导“以美育代宗教”。
(2)梁启超:近代美育思想的另一先驱者。认为美育是“趣味教育”。强调小说具有熏、浸、刺、提“四种美育”功能
(3)王国维:把西方的美育理论较为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其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
1)强化了美育的情感感化功能;
2)把它作为智育和德育的工具,显示出美育以情感为动力的感性特征的魅力。西方美育思想★★★48.西方美育思想
(1)柏拉图:西方最早明确谈到审美教育者。“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上半年合肥市市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笔试总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企业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含完整答案(各地真题)
- 2025年公司项目部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加解析答案可打印
- 2025学校食堂蔬菜采购合同模板
- 2025合同撤销的法律后果
- 2025年个体工商户买卖合同模板
- 2025生产制造外包服务合同
- 2025销售顾问劳动合同模板AA
- 2025停车场建设合同范本模板
- 2025年度合同协议范本
- 青岛超银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阶段性调研地理试题【带答案】
- 2024年安徽省初中(八年级)学业水平考试初二会考生物+地理试卷真题
- 火针疗法在皮肤科:国际视角
- 4000m3d制药废水计算书
- 越剧古装衣介绍
- 宅基地确权委托书
- 人事行政工作成功典范总结
- 英国皇室文化课件
- 咯血个案护理
- 第6课+呵护花季+激扬青春【中职专用】《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规划》(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博士生入学复试面试报告个人简历介绍(完美版)模板两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