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人物传记-2023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分类知识点(全国通用)_第1页
实用类文本人物传记-2023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分类知识点(全国通用)_第2页
实用类文本人物传记-2023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分类知识点(全国通用)_第3页
实用类文本人物传记-2023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分类知识点(全国通用)_第4页
实用类文本人物传记-2023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分类知识点(全国通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现代文阅读之实用类文本重难点讲解•一人物传记(难点)

一、知识点详解?

1.传记的定义

传记是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

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2.文体特点

(1)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

(2)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

(3)选文的史实性和文学性

3.阅读方法

(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

样处理的意图。

(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

的看法。

4.答题技巧(手法、技巧等可参考《散文阅读方法指导》)

(1)把握传主形象

①从传主在事件中的表现把握

②从传主与时代、他人的关系把握

(2)分析表现手法

选材——详略得当

人物描写方法、语言特色等可参考《散文阅读方法指导》

(3)探究题

答题思路:观点——引据——论证——小结

二、真题重现

(2011•全国•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下笔不觉师造化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

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

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其弟子王伯敏多

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

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此时在上海美专

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

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

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他希望画者

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

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

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他在1929年编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

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

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玺印这种上

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

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

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如“平”

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圆”如行云流水、宛转自如,而石有棱角、树有柱杈,则是圆中有方;“变”

则如石有阴阳向背、树有交互参差,L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1922年他在给友人陈柱尊的信里说到,

自己是以山水作字,而以字来作画。可见,他已将山水自然之理、《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相互打

通。

现代画家以画为道抑或以画为艺,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对比,在黄宾虹和张大千身上表现得

最为明显。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黄宾虹一生平静淡泊。张大千1925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

26岁就扬名南北,后又去北平办画展,被称为“南张北溥”,可谓名满天下;而黄宾虹虽较早就有“南黄

北齐”之称,但他直至1943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这时他已经80岁了。

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着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

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可谓出神入化。还有对画与钱的关系,黄宾虹一生力避卖画,多以画赠友人知己。

虽有涧笔,与他的名气相比也很低,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

大千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有过极高的润格,也卖商品画,出手阔绰。不同的人生态度最

02/55

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的士夫画,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

意趣。两人都是一代宗师,只是在境界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

(摘编自吴晶《画之大者——黄宾虹传》)

9.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黄宾虹推崇细腻、轻

软的逸品画格,倡导做“真画者"。

B.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于一,要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蕴,就只能

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入手。

C.书画家常能从观察自然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如由雨后看车行泥沼悟得笔法的疾徐粘脱,由石的阴阻

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的变化。

D.张大千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模仿的水平也极为高超,以至于他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书

画大行家罗振玉等人。

E.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理论创见与突出

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感人形象。

10.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

11.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请简要分析。

12.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

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9.AC????10.①减少应酬杂务,生活清净,便于深思内省和作画;②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

生使他的画风发生了突变;③安定生活使他眼明心清,能够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艺猛进。????□.①

从金石文字的点画结构中,他受到绘画笔法与章法布置方面的启发;②从金石拓本认识到书画同源,悟出

画艺回归造化的路径。????12.观点一:恪守传统,力求雅正,甘于清寂淡泊,追寻艺术真谛。①与平静

淡泊中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②淡泊名利,不言阿堵,保持传统学人本色:③避俗趋雅,不为流俗所动,

寻求华滋浑厚的画风。

观点二:创新与模仿并重,理想与时尚兼顾。①创造与仿作兼顾;②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态度;

③注重民间时尚意趣。

观点三:既恪守传统,又踊跃创新,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享受人生。①守正出新,继承与创新兼

顾:②怀抱艺术理想,追求名山事业;③脚踏实地,享受人生。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入手"错误。原文为"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

之",选项说法绝对。

D"书画大行家罗振玉"错误,结合原文"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着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

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可知应是鉴赏、鉴别真伪的大行家罗振玉。

E."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理论创见与突

出成就"于文无据,本文没有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没有描写黄宾虹的突出成就。

选项无中生有。

故选AC。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

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由此可知,减少应酬杂务,生

活清净,便于深思内省和作画。

"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

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由此可知,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使他的画风发生了突变。

"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

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由此可知,甘于寂寞的安定生活使他

眼明心清,能够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艺猛进。

11.本题考查学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找到这句话"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在第3段,可知答案就在附近找。

结合"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

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可概括出,从金石文字的点画结构中,他受到绘画笔法与章法布置方面的启发。

结合“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

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可概括出,从金石拓本认识到书画

同源,悟出画艺回归造化的路径。

12.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单就黄宾虹先生身上传统的东西可以感受到:恪守传统,力求雅正,甘于清寂淡泊,追寻艺术真谛。

结合"黄宾虹一生平静淡泊……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的士夫画“可知,与平静淡泊中求真

务实的人生态度;

结合"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可知,淡泊名利,不言阿堵,保

持传统学人本色;

04/55

结合"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可知,

避俗趋雅,不为流俗所动,寻求华滋浑厚的画风。

单从张大千身上可以有如下启示:创新与模仿并重,理想与时尚兼顾。

结合"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可谓出神入化"

可知,创造与仿作兼顾;

结合”张大千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可知,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态度;

结合"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可知,注重民间时尚意趣。

综合二人身上的特点可得到启示:既恪守传统,又踊跃创新,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享受人生。

结合"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他由古玺印这种

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

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他已将山水自然之理、《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相互打

通”可知,守正出新,继承与创新兼顾;

结合"张大千1925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26岁就扬名南北,后又去北平办画展,被称为,南

张北溥',可谓名满天下"可知,怀抱艺术理想,追求名山事业:

结合"有过极高的润格,也卖商品画,出手阔绰"可知,脚踏实地,享受人生。

三、习题演练

(2022•辽宁•铁岭高中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文自传(节选)

沈从文

我就欢喜看那些东西,一面看一面明白了许多事情。

每天上学时,我照例手肘上挂了那个竹书篮,里面放十多本破书。在家中虽不敢不穿鞋,可是一出了

大门,即刻就把鞋脱下拿到手上,赤脚向学校走去。不管如何,时间照例是有多余的,因此我总得绕一节

路玩玩。

到了溪边,有时候溪中涨了小小的水,就把裤管高卷,书篮顶在头上,一只手扶着,一只手照料裤子,

在沿了城根流去的溪水中走去,直到水深齐膝处为止。学校在北门,我出的是西门,又进南门,再绕城里

大街一直走去。在南门河滩方面我还可以看一阵杀牛,机会好时恰好正看到那老实可怜畜牲放倒的情形。

因为每天可以看一点点,杀牛的手续同牛内脏的位置不久也就被我完全弄清楚了。再过去一点就是边街,

有织簟子的铺子,每天任何时节,皆有几个老人坐在门前小髡子上,用厚背的钢刀破蔑,有两个小孩子蹲

在地上织簟子。(我对于这一行手艺所明白的种种,现在说来似乎比写字还在行。)又有铁匠铺,制铁炉

同风箱皆占据屋中,大门永远敞开着,时间即或再早一些,也可以看到一个小孩子两只手拉风箱横柄,把

整个身子的分量前倾后倒,风箱于是就连续发出一种吼声,火炉上便放出一股臭烟同红光。待到把赤红的

热铁拉出搁放到铁砧上时,这个小东西,赶忙舞动细柄铁锋,把铁锤从身背后扬起,在身面前落下,火花

四溅地一下一下打着。有时打的是一把刀,有时打的是一件农具。有时看到的又是这个小学徒跨在一条大

板髡上,用一把凿子在未淬水的刀上起去铁皮,有时又是把一条薄薄的钢片嵌进熟铁里去。日子一多,关

于任何一件铁器的制造程序,我也不会弄错了。边街又有小饭铺,门前有个大竹筒,插满了用竹子削成的

筷子。有干鱼同酸菜,用钵头装满放在门前柜台上,引诱主顾上门,意思好像是说,吃我,随便吃我,好

吃!每次我总仔细看看,真所谓过屠门而大嚼,也过了瘾。

我最欢喜天上落雨,一落了小雨,若脚下穿的是布鞋,即或天气正当十冬腊月,我也可以用恐怕湿却

鞋袜为辞,有理由即刻脱下鞋袜赤脚在街上走路。但最使人开心的事,还是落过大雨以后,街上许多地方

已被水所浸没,许多地方阴沟中涌出水来,在这些地方照例常常有人不能过身,我却赤着两脚故意向深水

中走去。若河中涨了大水,照例上游会漂流得有木头、家具、南瓜同其他东西,就赶快到横跨大河的桥上

去看热闹。桥上必已经有人用长绳系了自己的腰身,在桥头上待着,注目水中,有所等待。看到有一段大

木或一件值得下水的东西浮来时,就踊身一跃,骑到那树上,或傍近物边,把绳子缚定,自己便快快地向

下游岸边泅去,另外几个在岸边的人把水中人援助上岸后,就把绳子拉着,或缠绕到大石上大树上去,于

是第二次又有第二人来在桥头上等候。我欢喜看人在涧水里扳普,巴掌大的活鲫鱼在网中蹦跳。愿意穿那

种笨重钉鞋。虽然在半夜时有人从街巷里过身,钉鞋声音实在好听,大白天对于钉鞋我依然毫无兴味。

这样一整天乱跑,回家时常常全身是泥,家中当然一望而知,于是不必多说,沿老例跪一根香,罚关

在空房子里,不许哭,不许吃饭。等一会儿我自然可以从姐姐方面得到充饥的东西。悄悄地把东西吃下以

后,我也疲倦了,因此空房中即或再冷一点,老鼠来去很多,一会儿就睡着,再也不知道如何上床的事了。

即或在家中那么受折磨,到学校去时又免不了补挨一顿板子,我还是在想逃学时就逃学,绝不为处罚

所恐吓。

可是只要我不逃学,在学校里我是不至于像其他那些人受处罚的。我从不用心念书,但我从不在应当

背诵时节无法对付。许多书总是临时来读十遍八遍,背诵时节却居然朗朗上口,一字不遗,也似乎就由于

这份小小聪明,学校把我同一般同学一样待遇,更使我轻视学校。家中不了解我为什么不想上进,不好好

地利用自己聪明用功,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我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了点,把认

得的字记记那不算什么稀奇。最稀奇处,应当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份习惯下所做的一切事情。为什么骡

子推磨时得把眼睛遮上?为什么刀得烧红时在盐水里一淬方能坚硬?为什么雕佛像的会把木头雕成人形,

所贴的金那么薄又用什么方法做成?为什么小铜匠会在一块铜板上钻那么一个圆眼,刻花时刻得整整齐齐?

这些古怪事情实在太多了。

06/55

当时我生活中充满了疑问,都得我自己去找寻解答。我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有时便有点

发愁。就为的是白日里太野,各处去看,各处去听,还各处去嗅闻。

在我面前的世界已够宽广了,但我似乎还得一个更宽广的世界。我得用这方面得到的知识证明那方面

的疑问。我得从比较中知道谁好谁坏。我得看许多业已由于好询问别人,以及好自己幻想所感觉到的世界

上的新鲜事情新鲜东西。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的"这份小小聪明"是使"我"轻视老师、敢于逃学的资本,也促使"我”对生活这部大书中一些看似寻

常的事情充满了疑问。

B."逃学"使"我"明白了许多学校之外的知识,如杀牛的手续、牛内脏的位置、织簟子这种手艺的种种、每

一件铁器的制造程序等。

C.家人不解"我"不上进的原因,一定程度上说明家庭教育的刻板拘泥、家人的愚钝顽固,这更显出自我教

育、自我成长的必要。

D."我从不在应当背诵时节无法对付"说明“我"在学习上颇有天赋,能够很好地完成老师留的作业,字里行

间透露出了些许得意。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箱于是就连续发出一种吼声,火炉上便放出一股臭烟同红光”从听、嗅,视觉等角度写出铁匠铺的

神奇场景,生动而有趣。

B,发水后照例上游会漂流下来木头、家具、南瓜等东西,有人看到值得下水的就会做好准备跳水捞取,

侧面反映乡人的勇敢和智慧。

C.全文叙事节奏悠闲平缓,"我""欢喜看"且逃学没有心理负担,所以即使是写自己被罚的"惨状”,也着意

突出了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D.文章对杀牛、织簟子、铁匠铺、小饭铺的描写有详有略,详写铁匠铺所见所闻,可以点带面,表现出“我”

观察事物的持续专注。

3.“在我面前的世界已够宽广了,但我似乎还得一个更宽广的世界”,请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文章最后两段的表达方式和叙述视角与前文相比有何变化?请指出这种变化的文学效果。

(2022•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下笔不觉师造化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

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

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其弟子王伯敏多

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

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

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文章提倡士大夫

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

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

合时宜。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

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

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他在1929年编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里

曾谈到古印上的籍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

杨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

金石实物、临近原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

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

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如"平"

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圆”如行云流水、宛转自如,而石有棱角、树有柱杈,则是圆中有方;"变"

则如石有阴阳向背、树有交互参差,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1922年他在给友人陈柱尊的信里说到,

自己是以山水作字,而以字来作画。

可见,他已将山水自然之理、《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相互打通。

现代画家以画为道抑或以画为艺,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对比,在黄宾虹和张大千身上表现得

最为明显。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黄宾虹一生平静淡泊。张大千1925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

26岁就扬名南北,后又去北平办画展,被称为"南张北溥",可谓名满天下;而黄宾虹虽较早就有“南黄北

齐”之称,但他直至1943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这时他已经80岁了。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

赏、鉴别真伪着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可

谓出神入化。还有对画与钱的关系,黄宾虹一生力避卖画,多以画赠友人知已,虽有润笔,与他的名气相

比也很低,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大千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

看法和潇洒追求,有过极高的润格,也卖商品画,出手阔绰。不同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黄

08/55

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的士夫画,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两人都是一代宗师,

只是在境界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

(摘编自吴晶《画之大者——黄宾虹传》)

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黄宾虹推崇细腻、轻

软的逸品画格,倡导做“真画者"。

B.有的书画家常能从观察自然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如由雨后看车行泥沼悟得笔法的疾徐粘脱,由石的

阴阳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的变化。

C.张大千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模仿的水平也极为高超,以至于他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书

画大行家罗振玉等人。

D.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描写他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理论创见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刻画了一位

艺术家的感人形象。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上海流行媚人习气和欺人画风,真画者反不合时宜,所以,黄宾虹一直不愿在上海举办画展,直

到80岁了才举行了第一次画展。

B.作者认为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于一,要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蕴,就

应当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人手。

C.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文字中有横线、纵线、

弧线等线条形式,这些就是书法、文字、金石、绘画的同一来源。

D.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的黄宾虹与对金钱有着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的张大千尽管在境界上与被认可的领

域不同,但不影响他们都成为绘画方面的一代宗师。

7.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

(2022•广西・南宁二中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袁隆平出生在战乱年代,1930年的北平。"隆"字辈,于是被起名"隆平”。父亲是国民政府铁路局官员,

他从小便与父母、兄弟颠沛流离:北平、江西、湖南、重庆。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湖

南安江农校做老师。他没有政治身份,家庭历史又"成分”不佳,偏居乡下小城,多的是土地,少的是机遇。

1956年,党中央号召向科学进军,国务院组织制定全国科学发展规划。袁隆平意识到这是让自己发挥

长处的机会,他带领学生科研小组做试验,希望能研究出一种高产的作物。当时苏联生物学家米丘林、李

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在中国流行,袁隆平就尝试无性嫁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无性杂交不能改变植物

的遗传性。1960年全国大饥荒,填肚子只能用双蒸法(米饭蒸两次,看起来更多)。袁隆平曾在路边、桥

底、田展上看见5具饿死的尸体,走出校门就是狼藉一片。湖南农民对他说“施肥不如勤换种”,他就开始

用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学研究育种,最后在茫茫稻田中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

多世纪的杂交水稻研究。整个60年代,他经历过“文革”的动荡、海南的烈日、云南的地震,在经费短缺的

情况下不断实验,寻找最佳的雄蕊败育野生稻。1970年,他的助手李必湖在沼泽里发现了一株完美的雄性

不育野稻,40岁的袁隆平惊喜发现这就是他寻找10年之久的目标,并为它起名"野败”。野生败育的稻子

成了成功的先锋。"野败"成为杂交稻的第一个母本,从此杂交水稻登上了中国农业舞台的中心。到今天,

那一株幸运之稻,已经演化为覆盖全国农田近60%的后代。

"野败"之后,时任湖南省委第一书记的华国锋在1970年的湖南省农业科技大会上将袁隆平请上主席台,

他说:“一些人囿于认识的局限和世俗的眼光,对袁隆平这样一个安江农校的普通教员及其杂交水稻研究,

还抱有种种成见,袁隆平面临着仅仅靠他们自身努力根本无法克服的困难。”

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了几万株"野败”;1975年,升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华国锋,提出在南方13个

省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的决定;第二年多事之秋的中国在粮食上却迎来了大丰收——这一年全国试种208万

亩杂交水稻,增产幅度在20%以上。跨入80年代,杂交水稻迎来了最辉煌的10年,袁隆平在1981年菲律

宾召开的国际水稻研究科研会议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1996年,在成功突破"两系法"后,袁隆平主动请缨立项“超级杂交稻”,4年后,他的稻种已经能在每

亩土地上收获700公斤的粮食,轰动世界。2006年,在袁隆平提出超级稻后的第十年,联合国停止对华的

粮食援助,标志着中国26年粮食受捐赠历史画上了句号。

“失败那么多次,消耗那么多时间,是什么支撑着你?"记者问。他说:“讲大道理的话,就是为人民服

务。但我觉得还有一方面是我的好胜心,有个内在的动力,我就是还想争取新的东西。”

这便是科学家的本心,他们天然对获得答案有着强烈渴望。为了这种渴望,袁隆平错过了母亲的弥留

之际,错过了儿子的成长,70年代里唯一一次请假还是妻子突发病毒性脑炎的时候。一连10天在医院照

顾妻子,那是他在中年时代与妻子最长的一次独处:在病床前为她念诗、唱歌、讲故事……等妻子醒来,

他又踏上了前往田野的道路。

科学家、富豪,袁隆平对这些称呼都不太满意,他喜欢说自己是"种田人”。为了那亩田,他其实愿意

放弃很多东西。80年代他最盛名时,湖南省组织部请他出任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正厅级。他拒绝说:"我

不适合,当院长,意味着我要离开杂交水稻的研究岗位。”

他说:"我们一生有很多东西需要坚守,如果浮躁了,就难以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有些事情,我们

也要勇于放弃,必要的放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坚守。”

8.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10/55

A.袁隆平之所以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是因为他受到1960年全国大饥荒的巨大震撼。他曾在路边、田

梗上看到5具饿死的尸体,心情沉痛。

B.袁隆平1996年成功突破"两系法"后,主动承担"超级杂交稻”的研究项目。4年后取得轰动世界的成就,

于是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C.袁隆平谦逊低调,对自己定位清晰,他认为自己不适合当院长,即使他是做科研的,也不希望被叫做"科

学家",只是自谦为"种田人"。

D.袁隆平秉持科学家的本心,对获得答案有着强烈的渴望。为此,他没因家事耽误工作一天,无法尽到

孝敬父母、关爱儿子、照顾妻子的义务。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交待袁隆平的家庭背景与社会地位,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凸显他辉煌的事业成就

与人格魅力作了铺垫。

B.文章为了凸显培育杂交水稻的艰难,描述了袁隆平从培养出自然界并不存在的杂交水稻,到种出亩产

700公斤粮食的过程。

C.袁隆平的"超级杂交稻”对我国的粮食增产有巨大的推进作用,他大大推动了我国结束粮食受联合国援助

这一时刻的到来。

D.文章以时间为主线讲述了袁隆平突破技术研究、客观条件、世俗认知等困境,促使杂交水稻登上中国

农业舞台中心的故事。

10.袁隆平为什么会达到如此高的科学成就?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2022•四川省泸县第二中学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音乐中的启蒙

1929年4月1日,米兰•昆德拉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第二大城市布尔诺。父亲是钢琴家、音乐教授。

昆德拉孩提时代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在父亲的书房里度过的,那是一段愉快的艺术时光。在这里,他经常悄

悄地听父亲给学生讲课;在这里,父亲亲自教他弹钢琴,引领他一步步走进音乐世界;在这里,他带着好

奇心,任意浏览父亲众多的藏书。父亲每天都会要求儿子严格按照乐理来练习钢琴,儿子也喜欢弹钢琴,

只是在练习时常常会有一些即兴发挥。他的创造力和叛逆性格那时就已显露出来。

昆德拉十三四岁时,正值二战期间,父亲安排他师从捷克最出色的作曲家之一保尔•哈斯学习作曲。

这实际上是一种友谊的特殊表达,因为哈斯先生是犹太人,当时,他已被迫戴上了黄星标志,人们像躲瘟

疫一般躲避着他。

昆德拉忘不了老师的一段话:”在贝多芬的音乐中,有许多惊人薄弱的乐段。但恰恰是这些薄弱处使

强有力的乐段大放异彩。它就像一片草坪,要是没有草坪,我们看到从地上长出的漂亮大树时是不会兴奋

的。”这是一段让昆德拉咀嚼了一辈子的话。后来,哈斯先生被关进集中营,再也没有出来。昆德拉始终

把他当作“我个人神殿中的一位"。他写下的第一首诗,就是《纪念保尔•哈斯》。

文段二:

诗情里的锋芒

少年和青年时期的昆德拉兴趣极为广泛。他最早沉迷于造型艺术,一心想当雕塑家和画家。他一度成

为家乡小有名气的小画家,曾为剧院和出版社画过不少插图。之后,他又狂热地爱上了音乐。他考入布拉

格查理大学哲学系后,还经常去听音乐课。

在迷恋音乐的同时,昆德拉还投入到写诗的热情之中。

他的那位堂兄——诗人卢德维克又直接将他往诗歌道路上推了一把。堂兄是战时捷克一个超现实主义

小组成员。这个小组中不仅有诗人,还有画家和雕塑家,全都赫赫有名。昆德拉对他们十分仰慕,但由于

生性腼腆,未能与他们结识。堂兄也发现了昆德拉身上的艺术天赋,总是尽量为他创造各种机会,还将他

引荐给评论家格罗斯曼。正是在堂兄的影响和鼓励下,昆德拉有了最初的写诗冲动。

从昆德拉的第一本诗集《人:一座广阔的花园》中,人们听到了不同的声音。当时的捷克文坛教条主

义盛行,公式化的诗歌到处泛滥,而昆德拉的诗却带有明显的超现实主义色彩和批判精神。他有一首讽喻

诗,题为《法拉桑城儿童浪漫曲》,矛头就指向当时的诗坛状况和社会风气。这首诗的内容大致如下:

一个孩子骑着一匹小马来到一座美丽得犹如甜奶饼的城市——法拉桑城,娶了那里的公主。这座城市

有个奇怪的规定:人人只许欢欣,绝对不能忧伤。一只小狗,禁不住孤独,哀嗥了几声,便被投进了监狱。

公主十分美丽,乐队为他们奏乐,市民为他们欢呼,一天接着一天,没有任何变化。孩子感到厌烦,对小

马说道:这里老是欢呼,老是歌颂,老是万岁,我已腻味透顶。与其如此生活,不如赶快逃走。小马善解

人意,带他离开了这“甜蜜的天堂”。

这样的诗,自然会触怒不少人。因此,他的诗集一经问世,批评的声浪就接踵而至。这在某种程度上

倒也提高了昆德拉的声誉。

(节选自高兴《米兰•昆德拉传》)

链接材料:

1我们常常痛感生活的艰辛与沉重,无数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与变形,"平凡”一时间成

了人们最真切的渴望。但是,我们却在不经意间遗漏了另外一种恐惧——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静,其

实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神。

(米兰•昆德拉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12/55

2当托尔斯泰构思《安娜•卡列尼娜》的初稿时,他心中的安娜是个极不可爱的女人,她的凄惨下场

似乎是罪有应得。这当然跟我们看到的定稿大相径庭。这当中并非托氏的道德观念有所改变,而是他听到

了道德以外的一种声音——我姑且称之为小说的智慧。所有真正的小说家都聆听这超自然的声音。因此,

伟大的小说里蕴藏的智慧总比它的创作者多。认为自己比其作品更有洞察力的作家不如索性改行。可是,

这小说的智慧,究竟从何而来?所谓小说又是怎么回事?

(米兰•昆德拉演讲稿《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孩提时代,昆德拉在父亲的要求下学习钢琴,但他练习时常常即兴发挥而不重视乐理,因而在钢琴上

的成就并不大。

B.二战期间人们把哈斯当作“瘟疫"一样躲避,父亲却让昆德拉师从哈斯学习作曲,可见父亲具有正直勇敢

的品格。

C.哈斯先生对贝多芬音乐中“惊人薄弱的乐段"有独特的认知,这段话或许包含着他对人生低谷和高潮的哲

理思考。

D.昆德拉的诗歌带有鲜明的超现实主义色彩和堂兄的影响与鼓励不无关系,堂兄卢德维克称得上昆德拉

诗,歌创作的引路人。

12.下列对米兰•昆德拉作品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诗集《人:一座广阔的花园》并未得到文坛的认可,但它的问世在客观上提高了昆德拉的声誉。

B.作为一首讽喻诗,《法拉桑城儿童浪漫曲》用浪漫的笔调对专制虚伪的社会风气进行了直接的批判。

C.《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阐述了对轻与重的思考:相较于沉重的生活,"平凡"的生命更令人恐惧。

D.昆德拉在《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中指出,小说不是作家的附庸物,它有自己独立的智慧和思想。

13.昆德拉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他为什么能取得如此瞩目的文学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

说明。

(2022•全国•模拟预测)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叶嘉莹:一生与诗词相恋

①近日,92岁高龄的叶嘉莹在“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礼中获颁2015—2016年

度“终身成就奖”。此前数十年间,她身挟满腹诗书,走遍中国台湾以及美国、加拿大……为中国古典文化

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②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而她的伯父叶

廷又,是一位有很深古典文化修养的中医。在伯父的引导下,深居大院的叶嘉莹常常把院子里的草木作为

对象,吟诗作词。1941年,叶嘉莹高中毕业,进入辅仁大学专攻古典文学专业。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

了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顾随古典文化功底极为深厚,他对诗歌的讲授令叶嘉莹如痴如醉。师生二人常

常诗词唱和,被师友传为佳话。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

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但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

为'南岳下之马祖'①”。

③如果顾随泉下有知,最高兴的肯定是叶嘉莹果然如他所期望那般做到了"别有开发"和"能自建树"。

师徒二人在诗词世界里研读的轨迹,也有相似之处。顾随是受蔡元培之命学习西洋文学,得益匪浅;而叶

嘉莹则在机缘巧合下,前往北美访问交流,在此期间接触到了西方文学理论。叶嘉莹发现,西方文学理论

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便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

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这种将中西理论融合的研究策略很快为叶嘉堂的诗词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以

西方文学理论解析古典小词,成为叶嘉莹治学的重要特点。南开大学原副校长、文学院院长陈洪评价叶嘉

莹说:“融合中西以推进词学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

④在海外教书时,叶嘉莹常常感慨,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在翻译成英文后就要逊色不少。而用英文

授课,也让她常常有不能阐尽其意之感。1979年,凭借一封寄给国家教育部的言真意切的信,叶嘉莹终于

可以回国教书。从那年起,叶嘉莹便犹如候鸟一般,按照时令奔波于大洋两岸。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遍

布祖国大江南北。1993年,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

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术基金”奖掖后学。

⑤她自认,这一辈子,她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在当年顾随的课堂上,她埋首苦记,犹如录音机一般

一字不差地把顾随的讲课“录”了下来,并在几十年后整理出版。另一件事,就是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台

湾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⑥这是她留给人们的两把钥匙。有了它们,人们要去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去感受中国古典诗词

传统的吟诵之美,尽可以循迹而得。如今,她也在打造自己的钥匙。她教书70年,留下来的讲课、讲演

录音,有2000小时以上。学生们正在帮助她整理成书。等到出版之日,喜爱诗词的人们又将迎来一场精

神盛宴。

⑦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去,找不到一扇门。

她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到里面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如果到了

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选自《看人物》2016年第8期,有删节)

【注】①马祖道一是禅宗洪州宗的祖师,师承南岳怀让禅师。

14.下列对作品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4/55

A.叶嘉莹反对将古典诗词翻译成英文讲解,她认为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翻译成英文后会逊色不少。

B.叶嘉莹诗书满腹,离不开她出身于书香门第,幼年时期就开始吟诗作词,后又得遇名师指点。

C.叶嘉莹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为讲授古典诗词奔波于大洋两岸,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D.叶嘉莹成为诗词研究大家,得益于她深受中国儒家传统熏陶,年轻时埋头苦读,教书时不断积淀。

15.本文的主人公是叶嘉莹,为什么要花大量笔墨写她的老师顾随?

16.叶嘉莹做到了"别有开发"和"能自建树",在文中具体指哪些?请分条概述。

(2022•贵州•六盘水市第一中学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王世惠:世好妍华,我耽拙朴

田家青

当今,人们称王世襄先生是“大玩儿家”,而“玩儿”难免使人把它与轻松愉快和随心所欲联系在一

起。实际上,在治学、研究中,王先生凭的是一股一丝不苟的“狠劲儿”和“傻劲儿”。生活中的王先生

讲究原则,对自我的要求相当严谨。我认为,王先生是一位真正的学者、真正的收藏家和中国文化的实践

者,他最大的贡献是在一生中致力于展示、宣传中国文化最核心、最精华和最本质的精神:格调、品位、

和谐。这对当今刚刚从物质上富裕起来的社会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导意义。

三十年前尚未结识他时,我对他的认识与当前人们对他的认识大致相似:出身书香门第、仕宦之家,

会玩儿、有天分,眼力好、神。我第一次去见王先生时,还抱着“会一会”的心态。与王先生一交谈,令

人折服。他对行话、术语不仅很熟,尤其用词之间的搭配准确,俨如硕果仅存的老木匠。这不仅要具有工

匠一样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有对古建、园林、大木作、小器作的工艺和技法的深刻理解以及丰富的历史

和人文知识,更需极深厚的古文献和文字学功底。

王先生的收藏涉及古琴、漆器、家具等诸多门类,多着录于《自珍集》等着作,出版至今未发生真伪

之议,可见其鉴赏水准。对于出书,他有一股和自己过不去的精神:每本书内容必须新,观点需明确、考

据要翔实……他曾多次说过,出版着作最怕重复,不应给读者“炒冷饭”。

王先生既是学术领域备受推崇的学者、学界领头人,又是业界公认的权威,还能被工匠称为“行家”。

这才称得上真正的学者。

这么多年来,海内外的朋友们请王先生吃饭,常去比较讲究的酒店,生性简朴的王先生其实并不喜欢。

每一道菜上来,他会下意识地先拿筷子把菜里边放的虚的东西,如刻的萝卜花、雕的仙鹤、搭的小桥,挑

出去——我看得出来,他并不是真的刻意想做这件事,这个动作完全是出于对形式主义潜在厌恶的本能。

原因在于,王先生奉行的原则是干实事,不务虚。恰似明式家具,不设非功能的装饰部件。好的明式

家具,拆不走一个部件,一拆它就塌了,就散了。换言之就是没有纯为装饰而设置的部件,不刻意装饰却

能做到最佳的装饰效果,这才是真本事。多年来,我们的社会越来越爱讲彩式,重宣传、包装、依赖炒作,

一些行业、一些活动,本来与文化无关,却拿“文化”说事,对此,王先生曾笑称“这叫缺什么补什么”。

王先生一生研究古代家具,他一直想设计打造一件融入自己思想的家具,一九九五年得到了两块花梨

大板,他约我与他一同设计打造了一件大画案。务使两块木料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同时要让大案

有时代感和艺术性,结构考究,无钉无胶。大案制成后,重近半吨,好不容易请人搬上了六层的公寓。

第二天,师母告诉我,他搬完大案回芳嘉园小院时天已黑了,一进院门,就跟孩子似地喊:“我回来

了啦!大案子上去啦!”

大案一直在王先生的书房,《锦灰堆》、《自珍集》等广大读者喜爱的着作都是他在此案写就的。他

特作了一篇案铭,其中“世好妍华,我耽拙朴”言简意赅地表述了王先生的审美观。

中国文化孕育出的艺术,追求的是格调和品位,反映到器物上就表现为和谐和文人气质。此案当为一

例,其通体无一处刻意装饰,既有宋元的神,亦富时代感,其内涵令人回味无穷。

(《环球人物》2015年第2期,有改动)

相关链接

①到底明式家具的特色在哪里?它为什么吸引着王世襄六十余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研究呢?王世襄

本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中国传统家具从明代至清前期发展到了顶峰。这个时期的家具,采用了性坚

质细的硬木材料,在制作上样卯严密精巧,造型上简练典雅,风格独特,现在全世界都公认是一个十分重

要的家具流派……到了明中叶,家具不只工艺好,木料也好,尤其是以黄花梨木造成的家具,天然文理,

尤为华美。”

(荣宏君《王世襄珍藏文物聚散实录》)

1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王先生一生注重做实事,他是学术领域备受推崇的学者、学界领头人,又是工匠眼中的"行家",他做

事讲究原则,自我要求严谨。

B.王世襄先生在酒店吃饭,总会把菜里边刻的萝卜花、雕的仙鹤、搭的小桥、放的花瓣等挑出来,以此

表达他对形式主义的厌恶。

C.”他搬完大案回芳嘉园小院时天已黑了,一进院门,就跟孩子似地喊:‘我回来了啦!大案子上去啦!,”

这一细节表现了王先生的率真和拙朴。

D.当今,人们称王世襄先生是"大玩儿家",是因为他在治学、研究中有一股一丝不苟的"狠劲儿"和"傻劲

儿”。

18.结合文本,说说王世襄先生"明代家具观”的主要内容。

19.文章说"王先生是一位真正的学者、真正的收藏家和中国文化的实践者",你认王先生对现实社会有哪

16/55

些指导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鲁迅:追寻光明而宽阔的人生境界

阎晶明

鲁迅无疑是一位觉醒者。

1918年鲁迅发表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现代意义上的小说。从1906年决定“弃医从文”开

始,积累、涌动长达12年,文学家鲁迅终于真正爆发。是什么让鲁迅经历了一个仿佛无所事事的漫长等

待期,迎来一次彻底的呐喊?原因之一,就是他对觉醒的迟疑,他深知觉醒者必然历经痛苦,一旦觉醒并

发出呐喊,则必须有不可动摇的意志和始终不渝的坚持。为了也许自己并不能看到的将来,“便只能先从

觉醒的人开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

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鲁迅的人生总是在自我矛盾与纠葛中,始终在自我情感冲突与痛苦中思索并且写作。处在那样一个风

雨如磐的旧时代,最先从思想和观念上觉醒的人们,既有看到希望曙光的兴奋,也有前路茫茫的困惑。鲁

迅做出“弃医从文”的选择,是因为他意识到精神“立人”才是根本。在之后的漫长求索中,他一直在寻

找前行的道路。他对故乡既怀念又远离,对家族也是在叛逆中含着隐忍。即使他已经决定要通过文艺为中

国人的精神提供光与火,同时又接受母亲的要求,回国与一字不识、缠了小脚的朱安结婚。他对周作人、

周建人可谓有着长兄如父般的感情,但又因琐事与周作人“兄弟失和”。

因为这种种矛盾、纠葛,因为每每需要辩驳、反击,鲁迅在世时经受了太多怀疑、误解甚至攻击。鲁

迅说,觉醒者对于后人的态度,“开宗第一,便是理解”,其次才是“指导”和“解放”。正是出于尽可

能的理解,现实中的鲁迅,可以说是以隐忍、牺牲的态度,面对他在笔下所批判的许多人和事。而世人只

关注他的一个都不宽恕,忽略了他的另一面。

鲁迅写道:“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很不易做。”可以说,在很大程度

上,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他用自己的稿费帮助了太多的青年。他与一手培养起来的北新书局主办者李小

峰打了一场官司,然而在官司之后,他仍然把自己的作品交由李小峰出版,因为他相信李小峰仍然是一个

愿意做事的青年。他主张当时的青年参与社会革命,又不愿他们付出无谓牺牲,同时又反对那些指责学生

参与爱国行动的言论。

体现在创作上,匕首投枪是鲁迅杂文的突出特征,深刻揭示国民性的弱点是鲁迅小说最集中的主题,

表达内心世界的矛盾甚至悲凉是他的散文诗集《野草》给人的直接印象。然而,我们更应当体会他文字背

后的热情,对希望永存信念,对理想保持从未停歇的追求。《故乡》的结尾,即使在心境已经满是悲凉的

情形下。他仍然不忘表达,希望就如地上的路,坚持走下去,就可以由无变有。他知道闯出一条这样的路

何其艰难,但他依然不畏惧来自敌手的锋刃,自己承受冷箭、暗流,而要放别人尤其是青年“到宽阔光明

的地方去”。《死火》里的那块潜存于冰谷里的石头,愿意以最后的燃烧带给别人希望。他对青年。总是

怀着亲切的关爱和深沉的呵护。他记念学生刘和珍,不但写出她是为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也写出她始终

微笑、和蔼的表情。

可以强烈地感受到,鲁迅不同时期的论述和表达中,兼有这样一种对称的、对等的、不变的坚持,那

就是自己“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这是他心中不变的意向,更是他愿意为之

付出乃至不惜辆牲的目标。谈鲁迅的人生与创作对今天有何启示,这种在隐忍中付出的自我要求。对别人

尤其是青年可以获得光明、宽阔人生境界的期许,为此愿意在与误解、攻击的斗争中努力坚持的人格力量,

或许最值得通过阅读、理解,而尊崇、敬仰,进而传承和弘扬。

(有删改)

2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狂人日记》的发表,标志着作为文学家的鲁迅的真正爆发,在此之前他已经历了长达12年的等待期。

B.鲁迅无疑是一位觉醒者,但对觉醒有过迟疑,因为当时的他不相信会有将来,也认为或许看不到将来。

C.鲁迅认为“觉醒的父母"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他虽然和李小峰打官司,仍将作品交由他出版。

D.鲁迅主张青年参与社会革命,但不能无谓牺牲,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也表达了与此相似的观点。

2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觉醒者鲁迅的内心是矛盾与痛苦的,对未来既兴奋又困惑,对故乡既怀念又远离,对家族既叛逆又隐

忍。

B.虽然鲁迅经常在文章中进行辩驳、反击,但现实中他对笔下批判的许多人和事却持以隐忍牺牲的态度。

C.鲁迅常被世人误解为“一个都不宽恕",其实他也有温良、宽厚、隐忍的一面,总是尽可能地理解所有人。

D.鲁迅作品给人的直接印象与文字背后所蕴藏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我们应该全面深入地领会其作品。

22.鲁迅是怎样"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202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第六中学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在夔州

杜甫在夔州最初居住的“客堂”,是在山坡上架木盖起的简陋的房屋;这类房屋散布在山腰,好像鸟

巢一般。他到这里第一步的工作,就是按照夔州人民的习惯,用竹筒把水从山泉引到他居住的地方。又因

为乌鸡能医治风痹,他养了许多鸡,并且催促他的长子宗文在墙东树立鸡栅……对于生活上的一些琐事,

他下了一番布置的功夫。

夔州是三峡里的山城,这里的山川既雄壮又险恶,杜甫一到这里,便开始爱用惊险的文字描画它们。

18/55

他一再歌咏的是白帝城,他感到这座城是“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上白帝城二首》之一)。另一

方面,给杜甫的印象最深的,是夔州人民的生活。他看见夔州的许多女子因为男丁缺乏,到了四五十岁还

没有结婚,她们每天到山上砍柴背到市上出卖,供养一家,有时还冒着危险贩卖一些私盐回来。人们不深

究原因,只说她们面貌丑陋,所以找不到丈夫;杜甫却反过来问:“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

(《负薪行》)他看见峡中的男子,少数富有的驾着大船经商,大多数贫穷的终生充当劳苦的船夫,人们

说,这里的人都器量狭窄,只图眼前的利益,杜甫也反过来问:“若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

(《最能行》)峡中的人民大部分过着穷苦可怜的生活,而夔州却是阔绰的贾客胡商必经之地,这两种生

活的对照杜甫也写得很清楚。

除了歌咏山川和人民生活外,杜甫在这时有了充裕的时间,回忆他的青年时代。他在偏僻的山城与外

边广大的世界隔绝,朋友稀少,生活平静,因此过去的一切经历在他面前活动起来。他写了不少长篇的诗

叙述他过去的生活。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