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安徽高三(上)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小说情节的发展,常常如江河奔流,有时平缓,有时湍急。《红楼梦》也是如此,故事往往在平缓发展中突然紧张起来,其后又归于平缓。以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为例,这一回写到了好几个比较大的情节单元:一是周瑞家的与宝钗闲聊,引出“冷香丸”的来由;二是周瑞家的从薛姨妈那里拿到十二枝宫花,分别送到各姐妹处;三是凤姐带宝玉到尤氏处闲话,宝玉因此结识秦钟,并约定日后一起读书。这三个情节单元的发展本来比较徐缓,但行文至此回最后部分,凤姐准备带宝玉回荣国府时,却发生了令人意料不到的事情,书中写道:“尤氏问:‘派了谁送去?’媳妇们回说:‘外头派了焦大。谁知焦大醉了,又骂呢。’”于是,故事在此处横生波澜,引入了焦大这个人物,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从后面焦大的醉话中,读者们又从侧面了解到了宁国府中一些不为人知的龌龊事,书中在此处写焦大之言语道:“我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生来!”焦大所说的贾府丑事皆为礼教大妨,若是他自说自话也就罢了,作者在此处更添一笔,以宝玉和凤姐的对答来了个火上浇油:宝玉在车上,见这般醉闹倒也有趣,因问凤姐焦大说的是什么意思。凤姐听了,连忙立眉瞋目断喝道:“少胡说!那是醉汉嘴里混唚,你是什么样的人,不说没听见,还倒细问!”焦大说得言之凿凿,那自然是确有其事;凤姐反应这么大,那说明她也是知道大致情况的。丑闻透过焦大之口说出,又被凤姐的表现坐实,这就像是在平缓的江河中横生的巨浪,令情节骤然变得紧张起来。可是正当此时,作者却不再就此事铺衍,而是在第八回开头,笔锋一转,写到凤姐回禀贾母秦钟上家塾之事与尤氏请大伙去看戏之事,闲闲几笔,即令故事重归平缓。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从第七回到第八回,情节发展呈现出“缓一急一缓”的变化规律,这也就是这部分所强调的情节缓急之节奏。《红楼梦》在详略上也常常交替变化,形成一种规律性的叙事节奏。有的部分精雕细刻、浓墨重彩,有的部分却粗笔素描,微言大义,寥寥数笔。如第三回《贾雨村演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从林黛玉进入贾府时便开始借林黛玉的眼睛,详详细细地描写荣国府中的主要人物。未进荣国府,便写府前狮子、门口列坐的人、出来迎接的人。进入府中,从垂花门写到游廊,再写到穿堂、正房、厢房,其中摆设、装饰面面俱到。写人物时,从贾母入笔,再到凤姐、王夫人、李纨、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等,最后更是详写宝玉,从形貌、语言、神态、动作,无一不至。到了这回结束时,作者却轻轻一抹,几句话便转到薛蟠:“姨表兄薛蟠,倚财仗势,打死人命,现在应天府案下审理。如今母舅王子腾得了信息,故遣他家内的人来告诉这边,意欲唤取进京之意。”至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开始,又转到李纨,也是短短几句,便交代了李纨和贾兰的身世。在经历了这两段人物的素描之后,作者便借薛蟠这根线,展开了贾雨村断案的一大段故事情节:先写雨村断案的过程,门子如何使眼色,展示“护官符”,再交代案件的来龙去脉。事件中夹杂着薛蟠、英莲(即香菱)、冯渊等人的是非恩仇,也侧面勾勒着雨村的多重人格,笔触细腻生动。但在此事结束后,便三两笔带过:“雨村断了此案,急忙作书信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不过说‘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等语。此事皆由葫芦庙内之沙弥新门子所出,雨村又恐他对人说出当日贫贱时的事来,因此心中大不乐业,后来到底寻了个不是,远远地充发了他才罢。”作者没在案件结束处作丝毫停留。可以看出,从“林黛玉进贾府”到“葫芦僧判葫芦案”,作者在篇幅上进行了“详—略—详”的变换,产生了内容详略变化的节奏。(摘编自高珊《论〈红楼梦〉的叙事节奏》)材料二:首先,《红楼梦》中时间性声音的书写成为快速结束情节事件的音符。《红楼梦》中的时间性声音,主要表现为打更声、钟声和更漏声,这些声音描写对贾府众人起到时间提示的作用。“夜”视角下的钟声与更声是夜晚活动的休止符。在《红楼梦》中,夜晚的钟声与更声往往是提醒众人注意休息的警示音,很多夜宴和夜闹活动皆是由听到更声、钟声而终止的。如《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谶语》一回,在薛宝钗生日晚宴上。“听了听已是漏下四鼓,命将食物撤去,赏散与众人,随起身道:‘我们安歇罢。明日还是节下,该当早起。明日晚间再玩罢。’”又如《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一回写道:“众人因问几更了,人回:‘二更以后了,钟打过十一下了。’”随后,黛玉与众人便散去了。作者在文中运用时间性的声音,如钟声和打更声,来提醒时间的早晚,以便较为合理地结束事件。其次,“一夜无话”的运用。《红楼梦》第九十二回,贾母命人过来告诉宝玉明日不用上学。“宝玉认真念了几天书,巴不得顽这一天。又听见薛姨妈过来,想着‘宝姐姐自然也来’。心里喜欢,便说:‘快睡罢,明日早些起来。’于是一夜无话。”又如《王熙凤致祸抱羞惭贾太君祷天消祸患》一回,贾政得知王熙凤放账取利的事情,心中气恼。书中描写:“回到自己房中,埋怨贾琏夫妇不知好歹,如今闹出放账取利的事情,大家不好。方见凤姐所为,心里很不受用。凤姐现在病重,知他所有什物尽被抄抢一光,心内郁结,一时未便埋怨,暂且隐忍不言。一夜无话。”此处“一夜无话”具有两层含义。其一,从作者的创作层面角度。“话”是创作书写的意思,沿用了宋元说话艺术的传统,“一夜无话”即不用详细备述。其二,书中人物的角度。“一夜无话”经常用在人物情绪、情感较为活跃的场景,读者往往期待情感激动的人物会说些什么,但作者用“一夜无话”替代了大量的人物语音的描写,而这种留白式的书写给予了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如果说它是空白,用《红楼梦》的话来说,便是‘无为有处有还无’;以‘无话’获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是审美的扩大与增添。无话,并不是无话可说,而是有话不说。”同时,“一夜无话”也是对夜晚情节发展的省略,省略了人物之音的描写,具有加快叙事节奏的作用。(摘编自张国栋《论声音描写在〈红楼梦〉中的叙事功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通过情节的缓急变化和内容的详略变化两个方面论述了《红楼梦》的叙事节奏,内容翔实,论证有力。B.材料一以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到第八回为例,论述故事往往在平缓发展中突然紧张,后又归于平缓。C.材料二指出,《红楼梦》中的打更声、钟声和更漏声等用来提示读者时间的声首,成为快速结束情节事件的音符。D.材料二认为要理解“一夜无话”的含义,需着眼于作者的创作与作品的人物两个层面,既要了解艺术创作的传统,也要读懂文本。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夜”视角下的某些声音是活动的休止符,能减缓节奏,“白天”视角下的声音则会加快节奏。B.因为要使事件快速合理地结束需要依赖时间性声音的书写,所以书中出现了很多打更声、钟声和更漏声。C.“一夜无话”的留白式书写给予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交代得过于具体则会没有想象空间。D.“无话”并不是无话可说,而是有话不说,与弹奏琵琶时“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类似。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语句与材料二“留白式的书写”最接近的一项是()A.尤三姐自尽之后,尤老娘和二姐等俱不胜悲恸,柳湘莲见尤三姐身亡,被道人数句冷言点破,“竟自截发出家,不知何往。暂且不表。”B.宝黛初见,宝玉摔了玉,黛玉因此自责哭泣,袭人前来安慰,黛玉问玉的来历,袭人要拿玉给黛玉看,黛玉忙制止。“大家又叙了一回,方才安歇。”C.雨村与门子商议如何断案,门子建议判薛家出钱,或一千或五百给冯家作烧埋之费。贾雨村笑着说再斟酌斟酌。“二人计议,天色已晚,别无话说。”D.贾瑞照“风月鉴”,镜中“两个人走来,拿铁锁把他套住,拉了就走”,“贾瑞叫道:‘让我拿了镜子再走。’——只说了这句,就再不能说话了。”4.《红楼梦》第七十回写道:“一语未了,只听窗外竹子上一声响,恰似窗屉子倒了一般,众人唬了一跳。丫鬟们出去瞧时,帘外丫鬟嚷道:‘一个大蝴蝶风筝挂在竹梢上了。’”请分析这“一声响”与文本中打更声等声音在特点与叙事作用上的区别。5.请根据材料一对下面文字的叙事节奏及作用进行分析。宝玉在门厅撞上父亲贾政,贾政怒斥宝玉刚才见客谈吐不佳、如今无故唉声叹气。忠顺亲王府里有人来要见贾政,贾政离开了。忠顺亲王府来的人说宝玉藏匿了忠顺王府的蒋玉涵,有人指出宝玉腰间的红巾正是蒋玉涵的,贾政气得目瞪口歪。贾政遇上贾环,贾环告诉他金钏因宝玉自杀,贾政让人往死里打宝玉。打过三四十下,王夫人来救,贾母来救。【答案】1.C2.D3.C4.①特点:“一声响”是偶然的、突发(意外)的声音,打更声是每日有规律的时间性声音。

②作用:“一声响”造成悬念,引出下文情节;打更声提示时间,可加快结束情节事件。5.叙事节奏:

①宝玉被贾政呵斥,情节紧张急促。

②贾政去见忠顺王府的人,情节变缓。

③忠顺王府的人是来向宝玉讨蒋玉涵的,并指出物证,情节变急;恰逢贾环又向贾政告状,可谓火上浇油,贾政怒打宝玉,故事的紧急达到高峰。

④王夫人来救,情节一缓;贾母来救,是第二次缓。

作用:故事经历“急—缓—急—缓”,推动故事的发展,增强了叙事的节奏感,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情绪。【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用来提示读者时间”错误,根据“打更声、钟声和更漏声,这些声音描写对贾府众人起到时间提示的作用”可知,这些声音是用来提示贾府众人的,而不是提示读者。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的能力。A.“‘夜’视角下的某些声音……能减缓节奏”错误,夜晚的时间性声音会快速结束情节事件,不能减缓节奏;“‘白天’视角下的声音则会加快节奏”错误,白天应该也有一些提示活动结束的声音,这类声音并不一定会加快节奏。B.“要使事件快速合理地结束需要依赖时间性声音的书写”不符合原文意思,选项的因果关系也不成立。C.“交代得过于具体则会没有想象空间”错误,想象空间可能会减少,并不会没有。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由材料二中“‘一夜无话’经常用在人物情绪、情感较为活跃的场景,读者往往期待情感激动的人物会说些什么,但作者用‘一夜无话’替代了大量的人物语音的描写,而这种留白式的书写给予了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可知,留白式的书写要具备两个特征,一是“用在人物情绪、情感较为活跃的场景”,二是作者用“一夜无话”替代了大量的人物语音的描写,并不是书中人物无话可说。A.只是“暂且不表”,但后面还会“表”,会对人物去处有交代,且“暂且不表”代替的也不是大量的人物语音的描写。B.作者用“又叙了一回”替代了大量的人物语音的描写,但此时宝玉摔玉的紧张情节已经过去,黛玉的自责哭泣都已平复,当下并非“人物情绪、情感较为活跃的场景”。D.这是书中人物贾瑞气息奄奄,确实无法再说话了,并非作者省去不交代。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①特点:根据“众人唬了一跳”可知,“只听窗外竹子上一声响”中的“一声响”是突发的声音;根据“夜晚的钟声与更声往往是提醒众人注意休息的警示音,很多夜宴和夜闹活动皆是由听到更声、钟声而终止的”以及“听了听已是漏下四鼓,命将食物撤去,赏散与众人”“二更以后了,钟打过十一下了”等内可知,打更声是每日有规律的时间性声音。②作用:“一声响”制造了悬念,引出下文丫鬟们出去瞧等情节;根据“作者在文中运用时间性的声音,如钟声和打更声,来提醒时间的早晚,以便较为合理地结束事件”可知,打更声提示时间,可加快结束情节事件。【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中观点探究相关文本的能力。叙事节奏:①第一句话“宝玉在门厅撞上父亲贾政,贾政怒斥宝玉”,情节变得紧张急促。②第二句话“忠顺亲王府里有人来要见贾政,贾政离开了”,情节变缓。③“忠顺亲王府来人说宝玉藏匿了忠顺王府的蒋玉涵”使情节又变急,“有人指出宝玉腰间的红巾正是蒋玉涵的”表明物证确凿,推进情节发展;根据“贾环告诉他金钏因宝玉自杀”可知,此时可谓紧张度升级;“贾政让人往死里打宝玉”,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④“王夫人来救”,使情节平缓,“贾母来救”,再次使情节平缓。作用:材料一中列举了《红楼梦》中的章节,分析了小说的叙事节奏,根据“于是,故事在此处横生波澜,引入了焦大这个人物,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从后面焦大的醉话中,读者们又从侧面了解到了宁国府中一些不为人知的龌龊事”以及“作者在篇幅上进行了‘详—略—详’的变换,产生了内容详略变化的节奏”等内容可概括出:故事经历“急—缓—急—缓”,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产生了内容详略变化的节奏,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王伯炎与李四爷罗洪每天清晨,邻舍人家还没有从睡梦中苏醒,王伯炎早已直着嗓子,高声哼两句京调。“这王——每天总是这一套!”邻舍人家给他从梦里惊醒过来,都这样咒骂。王伯炎祖上是世代书香,他的曾祖及祖父,都在京里做过官;他父亲从小不学好,把家产挥霍一空,王伯炎这才临到了凄凉苦难的深渊,成了人人口中的“王八”!这一天早上,他悠然坐着抽烟,京调已经哼过,清晨的凉风拂着他,他觉得每天这个时候最可爱。“伯炎!”猛地扑来这叫喊,把他震得直跳起来。这世界上,只有一个人还叫他伯炎。他急忙站起来,果然匆匆走来的是李四爷。“嗳,李四爷——”他连连弯着身子。在李四爷面前,他才感到自己的人格。李四爷并不坐,叹着气,无限感喟。“赵端民这家只在钱眼里打转,昨天卖去一笔囤货赚一百万,我向他先支一点钱,他沉下脸说是过几天。昨晚上他请客,听说一桌客花了两万!”“四爷,你不吃他这碗饭,自家打出一个天下来,我王伯炎可以让你照顾照顾了。”“就是这句话呀!”李四爷咂咂嘴,“我已经着手进行了,只要事情一上手。”一谈到这些,李四爷便精神饱满起来。“如果我到省城去做秘书,我一定提拔你!”只要想到自己有几个旧友在省城里,要去活动就有做秘书的希望,李四爷便趾高气扬起来。“赵端民这小子算什么呢?”李四爷鄙夷地思忖着,“左右不过是学徒出身,拿起报纸来看不完三行四行。因为他手段狠,胆量大,在这乱世年头只要讨外国人欢喜,鸿运就会高照!他的警察局长一做三年,看着要丢了,赶忙使劲用功夫,又抓了回来!他父亲早死,当学徒还是我介绍他照顾他的!”李四爷确实有点飘飘然。他守着祖产,一家人本可以安安稳稳过点清静日子。可是经过这一次战争,这种悠闲的生活就全部打破了,像一个缥缈的梦,失而不可复得。生活威逼他,不得已求救于赵端民门下。赵端民受过李四爷的恩泽,也就一口答应下来,李四爷便在赵端民那边做一名低级清客。他看不惯那些人在社会上耀武扬威,可是他又这般无能,那魁梧的身材只是一个脆弱的空壳。此刻一路回到赵家去。他走过赵端民起坐室门口,听得赵端民从沙发里跳起来叫道:“李四爷——”赵端民是刚刚三十开外的年纪,瘦长身材,一双络满血丝的眼睛仿佛随时要跟人寻衅。脸上泛着微笑,一看就知道是装模作样。“这么早已经出去了回来吗?有空就这儿坐坐。”他指指门口那一张椅子。李四爷向他扫了一眼,想猜猜到底是什么事情。这几个月来,赵端民简直没有跟他搭讪过。“赵世兄有什么话要商量?”“前几天有个风水地理老先生告诉我,玉泉巷的王八,祖上那块坟地好极了,他说我如果能够得到它,以后一定飞黄腾达。”“啊?王家两代葬在那里,那怎么方便?”赵端民笑了一笑:“请四爷替我去问问,他要多少钱,尽管直说。”李四爷心里矛盾得厉害。王伯炎是穷小子,别不过姓赵的;自己在这里吃闲饭,又怎么能不效劳?可给姓赵的竟要把王家的坟地抢过来,他很为王家抱不平。挨过两天,到第三天早上,李四爷到王伯炎住处去了。“那么——”李四爷忸忸怩怩地开了个头,一边坐下来打量王伯炎,“有人要送点钱给你,怎样呢?”王伯炎怔了一怔,然后笑道:“是不是四爷要上县城,想提拔我?”“还早咧。”四爷照例摸出两支香烟,递一支给伯炎。“我给你说,是赵端民要向你做一笔交易。”王伯炎傻了眼,眨了两眨。“伯炎,我问你——你祖上的坟地近年来怎么样?”“荒得可怜呢!”四爷低声说:“赵端民想买它,叫我问你要多少钱?”王伯炎把丢在地下的烟蒂用脚细模细样地踏着,直到踏得粉碎了,才抬起头来说:“我不卖!穷就穷吧,坟地我不卖——”两人呆了一会,好几分钟不说话。窗口有几只麻雀啾啾地叫了一阵。李四爷早料到伯炎虽然又穷又傻气,卖坟地一定不愿意。“伯炎,我不是没有替你想过。不过这年头你也知道,如果姓赵的一定要呢?”“那——那得请四爷帮帮忙,我不想用这个钱。”王伯炎呆着,惶惑着,一颗眼泪从眼角边掉下来。李四爷慢慢站起来,轻轻说:“我去对姓赵的说——你不能卖祖宗的坟地。”四爷叹一口气。他这个魁梧的空壳子实在太脆弱了,什么都担当不起。李四爷一路走,总觉得伯炎可怜,他恨姓赵的小子太逞威风,这世界实在不像样子。但他既无力援助伯炎,也无力去挫折姓赵的锋芒。第二天晚上。局里一个勤务到赵家来,看见李四爷就说,局里把王八抓来了。“王八——王伯炎?”李四爷张口结舌,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姓赵的正陪着客人打牌,他没有办法去打岔儿,赶忙找赵端民的小舅子周一鸣。周一鸣正在吃橘子。看见李四爷进来,爱理不理地。“一鸣兄,听说王伯炎给局里抓去了是不是?”“是呀,你怎么说?”“我说伯炎可怜,如果赵世兄一定要他们的地,慢慢地总有法子想,何必要抓他呢?”周一鸣脸孔一沉,很不高兴:“人家花钱买它,多少钱由他开口,是他自己不要!这种年头,抓个像王八那样的家伙算什么呢?”李四爷又气又恼,魁梧的身材有点颤巍巍地发抖。他扶住走廊边的木柱子,头脑昏昏沉沉,好像伯炎晃在面前正低声说道:“四爷给我帮点忙,哪天你上省城去,得提拔我!”他定定神,这声音又复远去,他踉踉跄跄摸着墙壁。王伯炎的苦恼样子,一忽儿在他眼前浮起来,一忽儿又沉下去。一九四四年二月(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伯炎出身书香门第,如今生活潦倒,他有哼唱京调的雅好,却又时常遭到四邻咒骂,小说表现了他身处底层而又精神麻木的生存状态。B.赵端民早年丧父,靠了李四爷的恩泽才当上学徒,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后,他当上伪警察局长,作威作福,滥施淫威,是典型的汉奸形象。C.赵端民本来让李四爷当说客去找王伯炎买坟地,但王伯炎不愿出卖祖宗的坟地,因而得罪了赵端民,最终被抓进警察局。D.周一鸣对前来求情的李四爷爱理不理,说到抓王伯炎一事时,他满口不屑,言语蛮横,毫无顾忌地表现出一副仗势欺人的嘴脸。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小见大,通过一个警察局长强行抢夺穷人家祖坟地的故事,深刻反映出沦陷区百姓在敌伪统治下横遭蹂躏的主题。B.小说刻画赵端民的手法富于变化,既通过外貌、动作、心理等描写直接刻画了他的形象,又通过李四爷侧面交代了他的升官经历。C.人物对话在这篇小说中占有较大篇幅,成为故事展开与推进的重要方式,也是小说塑造主要人物形象的有力手段。D.小说结尾写李四爷头脑中不断闪现王伯炎请求的话语和苦恼的样子,以虚笔强化了王伯炎的悲剧色彩。8.李四爷这一人物身上存在多重矛盾,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这篇小说采用了“以人带事,事随人走”的艺术方法,请简要分析这样安排对故事叙述的好处。【答案】6.A7.B8.①生活落魄,却不甘寄人篱下。由“上流社会”沦落为赵端民的低级清客,对处境常怀怨愤。

②富有同情心,却无力改变现实。为王伯炎抱不平,却无力救助,被迫充当赵端民“夺地战”的马前卒。9.①小说以人带事,主要人物先后出场,依次带出王伯炎被骂、李四爷泄怨、赵端民强买坟地等故事,舍去无关情节,结构更加紧凑集中。

②事随人走,小说的情节随人物矛盾关系逐步展开,赵端民强买坟地、抓王伯炎等事在人物的矛盾关系中逐步推进,叙事节奏富有变化。【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A.“小说表现了他身处底层而又精神麻木的生存状态”理解错误。王伯炎在小说中是一个身处底层的贫穷之人,但小说并未表现他精神麻木的特点。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B.文章对赵端民的刻画没有“心理描写”。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①根据“赵端民这家只在钱眼里打转,昨天卖去一笔囤货赚一百万,我向他先支一点钱,他沉下脸说是过几天。昨晚上他请客,听说一桌客花了两万!”以及““左右不过是学徒出身,拿起报纸来看不完三行四行。因为他手段狠,胆量大,在这乱世年头只要讨外国人欢喜,鸿运就会高照!他的警察局长一做三年,看着要丢了,赶忙使劲用功夫,又抓了回来!他父亲早死,当学徒还是我介绍他照顾他的!”和“生活威逼他,不得已求救于赵端民门下。赵端民受过李四爷的恩泽,也就一口答应下来,李四爷便在赵端民那边做一名低级清客。他看不惯那些人在社会上耀武扬威,可是他又这般无能,那魁梧的身材只是一个脆弱的空壳。”可知,李四爷由“上流社会”沦落为赵端民的低级清客,对处境常怀怨愤,他虽生活落魄,却不甘心。②根据“李四爷一路走,总觉得伯炎可怜,他恨姓赵的小子太逞威风,这世界实在不像样子。但他既无力援助伯炎,也无力去挫折姓赵的锋芒”可知,李四爷有同情心,却无力改变现实。为王伯炎抱不平,却无力救助。文中李四爷违背自己的本心去为赵端民谈坟地的事,当得知王伯炎给局里抓去后李四爷又气又恼,但又无计可施。【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①以人带事。小说中主要人物是王伯炎与李四爷,他俩先后出场,开头部分先写出王伯炎被骂“这王——每天总是这一套!”;接着写李四爷泄怨,李四爷由“上流社会”沦落为赵端民的低级清客,心有不甘;然后写赵端民委托李四爷向王伯炎强买坟地,王伯炎被抓等情节。小说中主要情节都与这两个人物有关,结构紧凑集中。②事随人走。小说的情节随人物矛盾关系逐步展开。一开始写邻舍人家与王伯炎的矛盾;李四爷出场后,变成了李四爷与赵端民的矛盾;然后,在强买坟地一事中,展现赵端民和王伯炎的矛盾。一系列故事情节在人物的矛盾关系中逐步推进,叙事内容丰富,情节起伏。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易》曰:“自上下下①,其道大光。”夫明王之施德而下下也,将怀远而致近也。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伊尹、吕尚、管夷吾、百里奚②,此霸王之船乘也。释③父兄与子孙,非疏之也;任庖人、钓屠,与仇雠、仆虏,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犹大匠之为宫室也,量大小而知材木矣,比功校而知人数矣。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必霸也,岂特船乘哉?夫成王霸固有人,亡国破家亦固有人。桀用干莘,纣用恶来,秦用赵高④,而天下知其亡也。非其人而欲有功,譬其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也,虽舜、禹犹亦困,而又况乎俗主哉?(节选自刘向《说苑·尊贤》)材料二: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少长周旋,如有贤哲,每相狎侮,不加礼敬;他乡异县,微借风声,延颈企踵,甚于饥渴。校其长短,核其精粗,或彼不能如此矣,所以鲁人谓孔子为东家丘⑤。昔虞国宫之奇,少长于君,君狎之,不纳其谏,以至亡国,不可不留心也!梁孝元前在荆州,有丁觇者,洪亭民耳,颇善属文,殊工草、隶,孝元书记,一皆使之。军府轻贱,多未之重,耻令子弟以为楷法。时云:“丁君十纸,不敌王褒数字。”吾雅爱其手迹,常所宝持。孝元尝遣典签惠编送文章示萧祭酒,祭酒问:“君王比赐书翰,及写诗笔,殊为佳手,姓名为谁?那得都无声问?”编以实答。萧子云叹曰:“此人后生无比,遂不为世所称,亦是奇事。”于是闻者稍复刮目,稍仕至尚书仪曹郎。(节选自《颜氏家训·慕贤》)【注】①自上下下:地位高的人谦虚地对待地位低的人。②伊尹、吕尚、管夷吾、百里奚:这几人最初身份都很低贱。③释:放弃,这里指不重用。④干莘,是桀的谀臣。恶来,纣王臣子。赵高,秦朝宦官。⑤东家丘:孔子的西邻不知孔子的学问,称孔子为东边姓丘的。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夫朝无贤A人B犹鸿鹄C之无羽翼也D虽有E千里之望F犹不能G致其意H之所欲至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垂,指流传,与成语“名垂千古”“永垂不朽”中“垂”的意思相同。B.霸王,在文中是称霸天下的意思,与现在常说的“霸主”意思、用法均不同。C.蔽,文中指昏聩、是非不分,与《赤壁赋》中“旌旗蔽空”中的“蔽”意思相同。D.祭酒,指酹酒祭祀或祭奠,文中指主管学务的官员;陶渊明曾做过江州祭酒。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要尊重贤人并谦恭地对待士人”,接着使用引用、比喻、举例等多种方法进行论证。B.材料一认为不重用亲人不是故意疏远他们,任用厨师、钓屠、仇人、奴仆并不是讨好他们,是掌握政权、建功立业的目标使然。C.材料二以鲁人把孔子叫作“东家丘”、虞君轻视宫之奇的劝谏为例,论证世人重远轻近,对身边的贤士哲人缺少礼貌尊敬。D.丁觇身份普通,虽然才华出众,却不受身边人重视,军府里的人不愿自己的子弟模仿学习他的为人,都追捧王褒。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舜、禹犹亦困,而又况乎俗主哉?(2)颇善属文,殊工草、隶,孝元书记,一皆使之。14.萧子云关于丁觇的言论包含哪两层意思?【答案】10.BDF11.C12.D13.(1)即使像舜、禹这样的明君也感到困难,更何况是平庸的君主呢!(2)很善于写作文章,尤其擅长写草书、隶书,孝元帝的文书撰写,全部让他代写。14.①丁觇在后生中书法水平极高。②丁觇的水平与名声不符。【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如果朝中没有贤人,就好比鸿雁没有翅膀一样,虽有高飞千里的愿望,也不能达到它所想要飞往的地方。“朝无贤人”是主谓宾结构,宾语后B处断开;“犹鸿鹄之无羽翼也”,“犹”是谓语,“鸿鹄之无羽翼”是宾语,中间不断开,“也”字是末尾语气词,后面D处断开;“千里之望”是“有”的宾语,中间不断开,后面F处断开;“犹不能”作状语,“致其意之所欲至”是动宾结构,“致”是谓语,“其意之所欲至”是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故BDF三处需要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句意:国君想要天下安宁太平并名垂青史。/好名声永远流传。/永远流传而不磨灭。B.正确。动词,称霸天下。/名词,专横霸道的人。C.错误。昏聩、是非不分。/遮蔽。句意:世上的人大多昏聩、是非不分。/旌旗繁多遮蔽天空。D.正确。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归纳中心意思的能力。D.“不愿自己的子弟模仿学习他的为人”理解错误,原文是“耻令子弟以为楷法”,意思是“不愿自己的子弟模仿学习他的书法”。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1)“虽”,即使;“困”,感到困难;“俗”,平庸。(2)“属文”,写作文章;“工”,擅长;“书记”,文书撰写。【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此人后生无比”,意思是此人在后生中没有谁能比得上,可见丁觇在后生中书法水平极高;虽然如此,但却“遂不为世所称”,可见丁觇水平与名声不符。参考译文:材料一:国君想要天下安宁太平并名垂青史,一定要尊重贤人并谦恭地对待他们。《周易》上说:“地位高的人谦虚地对待地位低的人,那前途就很光明。”贤明的君主布施恩德并谦恭地对待臣民,就能够使远方的人感怀并使近处的人亲附自己。翘中没有贤人,就好比鸿雁缺少了想膀,即使有飞越千里的愿望,仍然不能到达想要到达的地方。因此,退游江海的人依靠舟船,到远方去的人依靠车马,想要成就霸业的人依靠贤人。伊尹、吕尚、管仲、百里奚,这些人就是成就霸业的舟船、车马。不重用自己的父兄和子孙做官,不是故意疏远他们;任用厨师、渔夫、屠户,甚至仇人、奴仆,并不是讨好他们;是因为要学握国家政权,走建功立业的道路,就不得不这样做。这就好比杰出的工匠建造宫室,测量一下宫室的大小就知道所需木料,考察劳动量就知道使用的人数。所以吕尚受到重用,天下的人就知道商朝将要灭亡,周朝将要称王天下;管仲、百里奥受到重用,天下的人就知道齐国、秦国一定能成就霸业,他们难道只是舟船和车马作用吗?成就霸业固然需要贤人辅佐,导致国家灭亡也是因为用人。桀重用干莘,纣王重用恶来,秦重用赵高,天下人就知道他们的国家将要灭亡了。如果重用的不是贤人却想要建立功业,就好比在夏至这一天却稀望夜变长一样,好比对着天空射鱼却想要射中一样,即使像舜、禹这样的明君也感到困难,更何况是平庸的君主呢!材料二:世上的人大多昏聩、是非不分,重视所说的而轻视看见的,重视远处的而轻视身边的。从小到大常往来的人中,如果有谁成了贤士哲人,也往往轻慢侮辱,对他缺少礼貌尊敬;而对身居别县他乡的,稍稍传闻名声,就会伸长脖子、踮起脚跟,如饥似渴地想见一见。其实比较二者的短长,审察二者的优劣,很可能远处的还不如身边的,所以鲁人会把孔子叫做“东家丘”。从前虞国的宫之奇从小生长在虞君身边,虞君对他很轻慢,听不进他的劝谏,终于落了个亡国的结局,真不能不留心啊!梁孝元帝从前在荆州时,有个叫丁觇的,只是洪亭地方的普通百姓,很善于写作文章,尤其擅长写草书、隶书,孝元帝的文书撰写,全部让他代写。可是,军府里的人轻贱他,对他的书法不重视,以自己的子弟模仿学习他的书法为耻,一时有“丁君写的十张纸,比不上王褒的几个字。”我是非常喜爱丁觇的书法的,还经常加以珍藏。后来,梁孝元帝派掌管文书的叫惠编的送文章给祭酒官萧子云看,萧子云问道:“君王刚才所赐的书信,还有所写的诗笔,真出于好手,此人姓什么叫什么?怎么会毫无名声?”惠编如实回答。萧子云叹道:“此人在后生中没有谁能比得上,却不为世人称道,也真是奇怪的事情!”从此听到这话的人对丁觇稍稍刮目相看,不久丁觇官至尚书仪曹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洛阳长句二首(其二)杜牧天汉东穿白玉京,日华浮动翠光生。桥边游女珮环委,波底上阳①金碧明。月锁名园孤鹤唳,川酣秋梦凿龙声②。连昌绣岭③行宫在,玉辇何时父老迎。【注】①上阳:宫名。在洛阳皇城之西,洛水北岸,北连禁苑。②凿龙声:大禹凿开龙门山的声音,此处指帝王驾临东都洛阳的声音。唐代前期,帝王常临幸洛阳,然自天宝至杜牧时,帝王不复驾幸洛阳。③连昌绣岭:均为洛阳到长安道中的行宫,唐高宗时兴建,安史之乱后逐渐废置。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选取“天汉”“白玉京”“日华”“翠光”等意象,写出洛阳的雄奇壮丽。B.第二句描写自然景观,日光照耀下,水面生出翡翠般光泽,日光水光相辉映。C.诗的第四句写上阳宫倒映在洛水中,金碧辉煌,反衬大唐盛世时洛阳的胜景。D.末两句写行宫仍在,而太平时代帝王行幸之事却已不再,寄寓了盛衰之感。16.诗的颈联在结构安排与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结构安排:颈联承接上两联,是全诗的转折点,时间由白天移到夜晚,从写景转至抒情,在今昔对照中强化了主旨。②情感表达:颈联为抒情张本,月锁宫门、孤鹤啼鸣的画面使李唐王朝衰颓的国运更加形象化;闻帝王驾临洛阳的声音只能在梦中听闻,使怀念大唐盛世的情感更显幽深。【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反衬大唐盛世时洛阳的胜景”错误,上阳宫在水中的倒影壮丽辉煌,与大唐盛世时洛阳的胜景都是盛大壮美,此处手法属于侧面烘托,不是反衬。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诗句的作用的能力。“天汉东穿白玉京,日华浮动翠光生”,从洛水写起。洛水向东穿过洛阳,太阳照射在水面之上,日光和水光交相辉映,日华浮动,河水生出翡翠般的光泽。展现了洛阳作为都城的雄奇壮丽。颔联“桥边游女珮环委,波底上阳金碧明”,从洛水写到洛桥和上阳宫。女子在洛桥边游玩,身上的环珮偶尔遗落,上阳宫映入洛水之中,一片金碧辉煌。这四句写的都不是现在的景象,而是唐朝盛世时的洛阳胜景。颈联“月锁名园孤鹤唳,川酣秋梦凿龙声”,曾经金碧辉煌的行宫早已无人来住,只有月锁宫门,孤鹤长鸣,伊水也已在秋风中沉眠,梦中似乎还听到皇帝驾临伊阙的声音。所以在结构安排上,颈联承接上两联,是全诗的转折点,时间从白天移到晚上,也从昔日回到现在。从写景转至抒情,在今昔对照中强化了昔盛今衰的主旨。在情感表达上,颈联月色迷离,烟笼离宫。当其盛时,鸟儿伴着歌声婉转鸣叫,而如今月色凄迷,离宫萧索,鹤鸟鸣叫也就充满了孤清之意。凄凉之景为抒情张本,月锁宫门、孤鹤啼鸣的画面使李唐王朝衰颓的国运更加形象化;“川酣秋梦凿龙声”,梦中似乎还听到皇帝驾临伊阙的声音,帝王驾临洛阳的声音只能在梦中听闻,使怀念大唐盛世的情感更显幽深。(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汽弥漫,天光水色连成一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桂枝香·金陵怀古》的上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船浮鸟飞、动静相宜的长江夕景,句式整齐,色彩明丽。(3)“道”是古人普遍的精神追求,古诗文中表达求“道”的句子有很多,请写出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白露横江②.水光接天③.彩舟云淡④.星河鹭起⑤.朝闻道⑥.夕死可矣(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露、横、彩、鹭、闻、道、进、技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春三月,山沟里的杏花开了,山顶还是寒凝冰封。那些杏树不是人种,而是鸟种;不是家生,而是野生。春来开花,不是谁让它们开的,它们自己觉得可以开,就自然地开了。它们开花,也不是为了给哪个看,不管有没有人看,它们只管开,白天开了,夜里接着开。粉白的花瓣在风中摇曳,柔嫩嫩的;()。正是这样的杏花,让人喜得发惊。山顶的竹子在冬天也不落叶,似乎一直在带叶修行,虽说竹子的叶子一年四季都是绿的,可在冬天和春天有所不同【甲】冬天的竹叶是燥色,一点儿都不明亮【乙】到了春天,地气上升,春风一吹,叶片才一点一点变得明亮起来。竹子的叶子不是新发,不像别的树木那样落去旧叶换新叶,它们发的是内功,内部的血脉流动,就可以让原有的叶子焕然一新。此时,竹笋还在地下鼓动,没有钻出地面,竹梢上还留有一些未化尽的残雪。竹子得到春的消息,仿佛已等不及春风的吹拂,它们自己弹起竹梢,把上面的残雪弹落,任破碎的雪块儿纷纷落在竹林根部的地上。一群麻雀飞进了一片竹林,它们嘴尖舌快,嘁嘁喳喳,在争相发言。它们像是就某一个问题发起了争论,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又像是并没有预设讨论的主题,自说自话而已。不知它们遇到了什么新的情况,大家一哄从树林里飞走了,集体飞向另外的地方。18.仿照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仍以“杏花”为描写对象,再写一句话,语言表达生动形象。19.对第二段画波浪线语句中【甲】【乙】两处应该使用的标点符号,第一个观点是分别用冒号、分号,第二个观点是都用句号。你认可哪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20.文章第三段是从哪些方面使文章活泼有趣的?请任选两个角度简要赏析。【答案】18.示例:淡雅的花香在山间弥漫,甜丝丝的。19.示例一:认可第一个观点。【甲】处用冒号,引起下文,后文是对前文的解释说明。【乙】处用分号,分号前后写的是冬、春两个季节竹叶的特点,是两个并列的句子。示例二:认可第二个观点。【甲】处前面是独立的语句,写竹叶冬、春的不同,应该用句号。【乙】处前后两句,分别写了冬季、春季竹叶的特点,并且语句相对较长,所以也用句号。20.①修辞生动形象。第三段多处采用拟人的修辞,赋予麻雀“嘴尖舌快”“面红耳赤”“自说自话”等人的特征。②场面描写生动有趣。把麻雀在竹林中的喧嚣写成像人们在一起争论问题的场面,富有画面感,极有视觉效果。③句式富有变化,错落有致。写麻雀的情态时,句式富有变化,长短句相交织,“它们……它们像……又像……”“嘁嘁喳喳”“互不相让”等,使行文语气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活泼有趣。【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句子的能力。“粉白的花瓣在风中摇曳,柔嫩嫩的”一句,从形态、颜色等方面介绍了杏花的特点。仿写的句子可以从香味方面来写,注意句式结构要与画线句一致,结合杏花的特点,可在“花香”前加形容词“淡雅的”;根据“山沟里的杏花开了”可知,地点状语可写“在山间”,“花香”可以搭配谓语动词“弥漫”;花香给人的感觉是“甜丝丝的”,运用了通感的修辞,与原句表达效果一致。因此答案可写:淡雅的花香在山间弥漫,甜丝丝的。【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示例一:认可第一个观点。“可在冬天和春天有所不同”为总说,“冬天的竹叶是燥色……”和“到了春天……”为分说,【甲】处前后是总分关系,应该用冒号,起解释说明作用;“冬天”和“春天”是两个季节,两个分句是并列关系,【乙】处应该用分号。示例二:认可第二个观点。“虽说竹子的叶子一年四季都是绿的,可在冬天和春天有所不同”,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意思独立完整。【甲】处应该用句号。“冬天的竹叶是燥色,一点儿都不明亮”,这句话介绍了冬天竹叶的特点。“到了春天,地气上升,春风一吹,叶片才一点一点变得明亮起来”则介绍了春天竹叶的特点。两个语句相对较长,所以【乙】处也应该用句号。【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特点的能力。①修辞方面:第三段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通过“嘴尖舌快”“争相发言”“争论”“面红耳赤”“自说自话”等词语,将麻雀赋予人的特征,使一群麻雀飞进竹林的画面更加形象生动。②场景描写方面:“它们嘴尖舌快,嘁嘁喳喳,在争相发言。它们像是就某一个问题发起了争论,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把麻雀在竹林中的喧嚣写成像人们在一起争论问题的场面,生动有趣,画面灵动,使读者如临其境。③句式方面:“它们像是就某一个问题发起了争论”“又像是并没有预设讨论的主题”为长句,“嘁嘁喳喳”“互不相让”等为短句,句式富有变化,长短句交织,错落有致。语言活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麻雀的情态。(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在地球表面,②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空气组成的大气层。③在大气层中的物体都会受到空气分子撞击产生的压力,④这个压力被称之为大气压力。⑤一个标准大气压等于760毫米高的水银柱的重量,⑥相当于1平方厘米面积接受1.03千克重的大气压力。可是,为什么我们一点儿也感觉不到?这是因为我们身体外部的空气压力与身体内部的空气压力相同,______A______,没有了压力差,所以我们就感觉不到大气压的存在。如果我们的身体内部不存在空气压力,______B______,我们一定会被压扁的。另外,人的皮肤上有压力感受器,只有内外压力不平衡时才会使压力感受器兴奋,刺激大脑,使人能够感受到压力。想感受大气压,乘飞机时就能感受到。当飞机起飞的时候,外界气压下降,______C______,导致耳膜鼓起,会感觉到耳朵像被“关闭”了一样。这就是压力差引起的身体反应。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1.A体内体外压力相互抵消B那么压力差就会非常大C耳朵内部气压大于外界气压22.②“空气”前加“由”;④“称之为”改为“称为”;⑥“接受”改为“承受”。【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衔接连贯的能力。A处,结合前后文“身体外部的空气压力与身体内部的空气压力相同”“没有了压力差”可知,此处说体内外压力抵消了,应填“体内体外压力相互抵消”。B处,和“没有了压力差”为对照句,结合“一定会被压扁”可知,是因为压力差很大,应填“那么压力差就会非常大”。C处,是“导致耳膜鼓起”的原因,结合“外界气压下降”可知,是耳朵里面气压相对高,应填“耳朵内部气压大于外界气压”。【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