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新高考Ⅰ卷专用、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_第1页
福建省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新高考Ⅰ卷专用、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_第2页
福建省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新高考Ⅰ卷专用、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_第3页
福建省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新高考Ⅰ卷专用、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_第4页
福建省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新高考Ⅰ卷专用、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解析版)(新高考Ⅰ卷)(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8分)中国古代第一个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是盖天说。盖天说主张天地是两个中央凸起的平行平面,天在上,地在下,天离地的距离是8万里,日月星辰围绕着北极依附在天壳上运动。盖天说突破了人们日常观测中形成的天是个半球的生活经验,提出了平天平地说,并且找到了适合这种模型的数学方法,那就是在立竿测影基础上用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测算各种天文数据。该说能够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能够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还能够编制历法,满足社会需求。该说构思的七衡六间,可以用来准确地预报二十四节气,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由此,该说能够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它对日月星辰运行的预测、对二十四节气的预报,能够接受观测实践的检验,因此,它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尽管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浑天说的有力挑战。事情起源于历法编制。当时太史令司马迁向汉武帝上书,建议修订一部新的历法,叫作《太初历》。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命令他组织学者,制订《太初历》。司马迁组织的修历队伍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参加者之间观点上出现了分歧,来自四川的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这种主张,后来被人们称为浑天说。浑天说与司马迁等信奉的盖天说本质上完全不同,盖天说主张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而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双方主张的宇宙结构不同,所采用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也不同,这就导致了在修历过程中的争论。双方争论得非常激烈,以至于到了不能在一起工作的程度。对此汉武帝采用的解决办法是让他们分别制订自己心仪的历法,然后拿出来接受检验,谁的历法更符合实际,就用谁的历法。最后的结果是浑天说者邓平等人制订的历法与实际天象符合得最好,于是就采纳了邓平的历法。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太初历》的由来。《太初历》的制订问题画上了句号,但由修订《太初历》所引发的浑盖之争却拉开了帷幕。在此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究竟是浑天说正确,还是盖天说合理,天文学界的争论一直不曾停歇,总的趋势是信奉浑天说的人越来越多,浑天说逐渐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浑盖之争涉及与宇宙结构问题有关的方方面面。西汉末年,著名学者扬雄先是相信盖天说,后来在与另一位学者桓谭的争论中,被桓谭说服,转而信奉浑天说。他经过细致思考,发现了盖天说的诸多破绽,撰写了著名的《难盖天八事》一文,从观测依据到数理结构等八个方面,逐一对盖天说作了批驳。但是浑天说也有自己的软肋。浑天说主张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这一主张成为盖天说批驳的重点,东汉著名学者王充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旧说,天转从地下过。今掘地一丈辄有水,天何得从水中行乎?甚不然也。(《隋书·天文志》)王充的责难是颇有说服力的,因为按当时人的理解,太阳是依附在天球上的,天从水中出入,就意味着太阳这个大火球也要从水中出入,这是不可思议的。面对王充的责难,浑天说者的态度是,只要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太阳是从地平线下升起,又落到地平线下面,它即使出入于水中又有何妨?晋朝的葛洪就针对王充的责难,提出了判断浑天说是否成立的判据:又日之入西方,视之稍稍去,初尚有半,如横破镜之状,须臾沦没矣。若如王生之言,日转北去者,其北都没之顷,宜先如竖破镜之状,不应如横破镜也。(《隋书·天文志》)葛洪以太阳落入地平线时呈现出“横破镜”的状态这一事实作为依据,指出这种现象与盖天说的推论相反,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他提出的判据是有说服力的。从观测的角度,只能承认浑天说是较为正确的。至于太阳从水中出没的问题,南北朝时期的浑天家何承天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是故百川发源,皆自山出,由高趣下,归注于海。日为阳精,光曜炎炽,一夜入水,所经焦竭。百川归注,足以相补,故早不为减,浸不为益。(《隋书·天文志》)何承天的构思很有意思,他的辨解,表现了浑天说者为修补自己理论上的漏洞所作的努力。但这种努力,并未起到太大的作用,这是因为浑天说有一个根本的缺陷——它没有地球观念,没有意识到海洋也是大地的一部分。浑盖双方的激烈争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这场争论的影响下,更多的人投入到了对宇宙结构问题的研究之中,提出了更多的宇宙结构学说。(摘编自关增建《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汉武帝尽管采纳了司马迁修订新历法的建议,但是面对宇审结构观点上的分歧,却并未偏信司马迁。B.修订《太初历》的过程并不顺利,原因是出现了与盖天说观点不同的浑天说,两派学者发生了激烈的争执。C.何承天对太阳从水中出入的问题作了合理的解释,修补了浑天说理论的漏洞,但其努力并未起到太大作用。D.浑盖之争自拉开帷幕就有很多学者积极参与,相关争论持续了一千多年,促进了后世对宇宙结构的探索。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曾信奉盖天说的著名学者扬雄,不仅没有固执己见,而且还写文章《难盖天八事》对自己原来所信奉的观点进行批驳。B.浑天说虽然也有自己的“软肋”,却一度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因为当时缺乏更加科学的天文学理论。C.“从观测的角度,只能承认浑天说是较为正确的”,说明浑天说本身并不绝对正确,这表现了科技类文章语言的严密性。D.浑盖双方的激烈争辩产生了深远影响,吸引了国内外许多科学家加入对宇宙结构问题的研究,使该问题得到圆满解决。3.下列选项都出自《晋书·天文志》,其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浑天说”观点的一项是(

)(3分)A.日月众尾,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B.其言天似盖笠,地法覆槃,天地各中高外下。C.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施四陵。D.天如鸡子,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天内。4.作者评价盖天说是“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根据选文内容,该评价的依据是什么?(4分)5.反证法是先假设与某个论点相矛盾的观点成立,然后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从而间接地证明最初的论点。请根据文中“当时人的理解”,运用反证法完成下列推导。(5分)要论证“浑天说不成立”,先假设:“浑天说成立”为真。浑天说认为:。而大家公认“水火不容”是常理。因而推断:。按照逻辑学的排中律原则,,所以,“浑天说不成立”为真。【答案】1.C2.D3.D4.①盖天说用数学的方法测算各种天文数据。②盖天说能够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满足人们的需求。③盖天说的预测、预报能够接受观测实践检验。5.太阳依附于天球,天从水中出入,就意味着太阳这个大火球也要从水中出入“浑天说成立”为假“浑天说成立”与“浑天说不成立”不能同假【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作了合理的解释”错误。原文并未认为何承天的解释“合理”,只是说他“给出了自己的解释”,说“何承天的构思很有意思”。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吸引了国内外许多科学家加入对宇宙结构问题的研究”于文无据,原文“在这场争论的影响下,更多的人投入到了对宇宙结构问题的研究之中”可知,没有选项所说科学家加入;“使该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因果不当,原文“提出了更多的宇宙结构学说”可知,并没有说明问题已解决。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浑天说认为日月星辰出入水中,本句说日月众星浮生于虚空之中,不符合“浑天说”;B.“天似盖笠”属“盖天说”;C.指出天地中心最高,四周下降,属“盖天说”;D.鸡子之喻表明天地是蛋壳与蛋黄的关系,属“浑天说”。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盖天说突破了人们日常观测中形成的天是个半球的生活经验,提出了平天平地说,并且找到了适合这种模型的数学方法,那就是在立竿测影基础上用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测算各种天文数据”可知,盖天说用数学的方法测算各种天文数据。由原文“该说能够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能够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还能够编制历法,满足社会需求。该说构思的七衡六间,可以用来准确地预报二十四节气,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可知,盖天说能够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满足人们的需求。由原文“它对日月星辰运行的预测、对二十四节气的预报,能够接受观测实践的检验”可知,盖天说的预测、预报能够接受观测实践检验。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由原文“浑天说主张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因为按当时人的理解,太阳是依附在天球上的,天从水中出入,就意味着太阳这个大火球也要从水中出入”可知,浑天说认为阳依附于天球,天从水中出入,就意味着太阳这个大火球也要从水中出入。由上述题得出的结论和常识逻辑即“水火不容”相违背,故而得出推断“‘浑天说成立’的说法不正确”。排中律原则: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种思想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否定。依据排中律原则,可知“‘浑天说成立’与‘浑天说不成立’不能同假”,故能得出题干中的结论“‘浑天说不成立’为真”。(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7分)欲栽大木柱长天黄晖“何谓修身?修养一己之道德情操,勉以躬行实践,谓之修身。修身是一个人,一个读书人,一个想成为堂堂君子之人成材的第一道门坎。什么是修身的第一要务呢?两个字:立志!”教室里,杨昌济【注】正在给学生上第一节修身课。他在黑板上用力写下“立志”二字,转过身来继续:“凡修身,必先立志,志存高远而心自纯洁!”他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说道:“我想请在座的各位同学谈一谈你的志向是什么。”他看看身边课桌上贴着的学生姓名:“周世钊同学,就从你开始吧。”周世钊笔直地站起来,朗声答道:“我的理想,是当一个学校的校长。”杨昌济颇感兴趣地问:“哦,为什么?”“我小时候每天早上都看到学校的门口,所有的学生向校长敬礼。我想我长大了,也要像他一样,那么威严,那么受人尊敬。”“很好。”杨昌济微微一笑,说,“下一位,罗学瓒同学。”“为国为民,舍生取义,做一个像戊戌君子中的谭嗣同那样的人。如国家有事,则奋不顾身,死而后已。”杨昌济点点头,说:“舍身成仁,高洁之至,很好。易永畦同学。”易永畦有些紧张地站起:“我……我不知道该怎么说……”杨昌济鼓励他说:“不要紧张。你从小到大,总有过这样那样的梦想吧?不妨一说,姑且言之嘛。”“我……我想当三国里的关云长大将军。”易永畦话音才落,教室里就有不少同学小声笑了起来,易永畦那副单薄如纸的身材实在不能让人把他跟武圣人关云长联系起来。“嗯,纵横沙场,精忠为国。虽童真稚趣,却存英雄之气,好!下一个,刘俊卿同学。”刘俊卿显然早已准备好答案了,他站起来,很自负地回答:“学生的理想,就是要好好读书,将来做一个学识渊博、为世人所景仰、为政府所器重的社会精英,凭自己的学问和才能,傲立于天地之间。”“傲立于天地之间?因为学问而傲吗?”杨昌济问。“是,老师。只有学识出众之人,才能为人所敬重,学生就是要做这样的精英。”杨昌济似乎想说什么,想想又收住了口。他看看桌上的姓名,认真打量了毛泽东一眼,问:“你的志向是什么?”毛泽东站起来,犹豫了一下,茫然地回答:“我不知道。”“不知道?”在全班同学的窃窃私语中,杨昌济皱起眉头,问:“一个人对自己的未来怎么会没有一点想法呢?难道你从来就没有想过?”“我想过,经常想。可是,我找不到答案。”毛泽东望着老师,他的目光清澈如水,他的话显然出自真心。“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毛君亦在求索之中么?”“求学即求索。”杨昌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对毛泽东说:“你坐下吧。”“老师,”毛泽东刚坐下,却又像是想起了什么,站起来问,“能不能问您一个问题?您的志向是什么?”他的大胆实在有些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同学们不禁一愣,杨昌济也有些意外地回过身来。他望着毛泽东的眼睛,那双眼睛平静却隐隐地含着让人必须面对的刚毅。一片静默中,杨昌济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刷刷地在黑板上写了两行苍劲有力的大字: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一片肃穆中,杨昌济用极为平和但却坚定的语调说:“昌济平生,无为官之念,无发财之想,悄然遁世,不问炎凉,愿于诸君之中,得一二良材,栽得参天之大木,为我百年积弱之中华撑起一片自强自立的天空,则吾愿足矣。”一片寂静之中,周世钊、刘俊卿带头鼓起掌来,掌声立即响成了一片。只有毛泽东仍站在那里,望着老师,没有鼓掌。杨昌济挥手止住掌声:“毛泽东同学,今天你没有回答我的问题,我也不要求你马上回答,但有一件事我希望你能答应我。五年后,当你迈出一师校门时,我想听到你回答我。能答应吗?”毛泽东还在揣度着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志向”,想着能说出眼前这十四个字的人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想着什么是他眼里的桃源、太古、大木、长天⋯⋯时至今日,他辗转上过好几所学校,见过数十位老师,却没有谁说过如此让他深思的话。毛泽东看着老师正凝望着自己的眼睛,郑重地点了点头,说:“我答应您,老师。”下午,杨家小院里,杨开慧正在送爸爸出门。她一边翻看着毛泽东的一篇文章,一边问爸爸:“他真的就什么也没说?文章写得这么好,怎么会没有理想呢?这个学生真怪啊。”“是的,他什么也没说。”杨昌济风趣地解释道,“当然他没说并不意味着他没有,而是不肯轻言——有时候,鸿鹄,也要岁月磨炼方成的。”“爸,你怎么知道他就有鸿鹄之志?说不定是燕雀之志呢?”开慧和爸爸开起了玩笑。“不会的。”杨昌济肯定地回答。“为什么?就因为文章写得好吗?”杨昌济已经出了院门,又回过身来意味深长地说:“不光是文章。还有那双眼睛,明亮、有神——坚定!那不是一般年轻人能有的目光。由目可视其心,那样的目光,必定心存高远。”“爸,你什么时候变成看相先生了?”“爸爸可不会看相,”杨昌济微微一笑,表情反倒严肃了,“爸爸看的,是那股精气神。”(节选自《恰同学少年》第五章,有删改)【注】杨昌济:(1871-1920),湖南长沙人,教育家。先后留学日本、英国,回国后任教于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给学生们上的第一节修身课,杨昌济选择了“立志”的话题,他认为这是人修身的第一要务。B.由文中的细节看,杨昌济对刘俊卿的回答不太满意,但对毛泽东的关注让他不想多费口舌去纠正。C.小说设置的场景很小,甚至在叙事过程中淡化了空间环境,这样更有助于将笔力集中在人物描写上。D.小说语言简洁凝练,富于个性化;尤其杨昌济先生的语言,文白互见,既典雅厚重又不失亲切随和。7.关于杨家父女在小院中的对话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由杨开慧和父亲之间轻松融洽的聊天氛围可知,这是一个开明而温暖的家庭,父女俩无话不谈。B.杨昌济父女之间的对话,侧面展现了一个富有才华、个性突出、有胸怀抱负的青年毛泽东形象。C.面对杨开慧对毛泽东是否有鸿鹄之志的疑问,杨昌济用非常肯定的语气表达了对毛泽东的认可。D.杨昌济通过对毛泽东的眼睛和精气神的观察,断定他心存高远,杨开慧认为这跟看相一样不可靠。8.本文节选自历史军事小说《恰同学少年》,其取材于新中国的开创者们青年时代的读书生活。请从真实性、虚构性的角度分析文本对材料处理的特点。(5分)9.“欲栽大木柱长天”是杨昌济在教书育人上的抱负和追求,小说中杨昌济是怎样践行这句话的?(6分)【答案】6.B7.D8.①小说取材于以天下为己任的新中国的开创者的读书生活,以杨昌济、毛泽东、杨开慧等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他们的故事为原型,符合小说的真实性。②作者通过想象对历史人物之间的故事进行了艺术加工。叙写杨昌济老师引导学生们谈志向的故事,具体描绘了他们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体现了小说艺术合理的虚构性。9.①他德才兼备,言传身教。他谆谆教诲,指引学生立志,还以自己的志向情怀感染和激励学生。②他循循善诱,因材施教。面对不同性格的学生,他耐心引导,因材施教。③他目光如炬,慧眼识英。对待毛泽东这样个性突出的学生,他能细心观察发现其卓尔不群之处,有伯乐的慧眼。【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但对毛泽东的关注让他不想多费口舌去纠正”错误,结合原文“杨昌济似乎想说什么,想想又收住了口。他看看桌上的姓名,认真打量了毛泽东一眼”可知,杨昌济是因为初识学生,不便直接批评,且也不宜太早下结论。选项“让他不想多费口舌去纠正”曲解文意,与原文表述不符。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杨开慧认为这跟看相一样不可靠”错误,结合原文“‘爸,你怎么知道他就有鸿鹄之志?说不定是燕雀之志呢?’开慧和爸爸开起了玩笑”可知,这是杨开慧在跟父亲开玩笑。选项“认为这跟看相一样不可靠”曲解文意,与原文表述不符。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从小说里“教室里,杨昌济正在给学生上第一节修身课”“他看看桌上的姓名,认真打量了毛泽东一眼”“下午,杨家小院里,杨开慧正在送爸爸出门”等内容中可知,小说的人物都是历史人物,而非虚构,取材于以天下为己任的新中国的开创者的读书生活,以杨昌济、毛泽东、杨开慧等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他们的故事为原型,符合小说的真实性。小说之所以和历史不同之处是有文学的加工和艺术的虚化。结合小说对上述历史人物的描绘“杨昌济微微一笑”“杨昌济似乎想说什么,想想又收住了口。他看看桌上的姓名,认真打量了毛泽东一眼”“毛泽东站起来,犹豫了一下,茫然地回答”“他望着毛泽东的眼睛,那双眼睛平静却隐隐地含着让人必须面对的刚毅”“‘爸,你怎么知道他就有鸿鹄之志?说不定是燕雀之志呢?’开慧和爸爸开起了玩笑”,读者可以从这些艺术创作后的文字中感受到与历史记载的不同之处,作者通过想象对历史人物之间的故事进行了艺术加工。叙写杨昌济老师引导学生们谈志向的故事,具体描绘了他们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体现了小说艺术合理的虚构性。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结合原文“杨昌济颇感兴趣地问:‘哦,为什么?’”“杨昌济微微一笑”“舍身成仁,高洁之至,很好。易永畦同学”“不要紧张。你从小到大,总有过这样那样的梦想吧?不妨一说,姑且言之嘛”“嗯,纵横沙场,精忠为国。虽童真稚趣,却存英雄之气,好!下一个,刘俊卿同学”“杨昌济似乎想说什么,想想又收住了口”“杨昌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对毛泽东说:‘你坐下吧’”“杨昌济用极为平和但却坚定的语调说……则吾愿足矣”可知,他德才兼备,言传身教。他谆谆教诲,指引学生立志,还以自己的志向情怀感染和激励学生。结合原文“周世钊笔直地站起来,朗声答道……‘很好’”“杨昌济微微一笑……下一个,刘俊卿同学”“刘俊卿显然早已准备好答案了……只有学识出众之人,才能为人所敬重,学生就是要做这样的精英”“杨昌济似乎想说什么……‘求学即求索’”可知,他循循善诱,因材施教。面对不同性格的学生,他耐心引导,因材施教。结合原文“杨昌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对毛泽东说:‘你坐下吧’”“杨昌济挥手止住掌声……我想听到你回答我。能答应吗?”“杨昌济已经出了院门……由目可视其心,那样的目光,必定心存高远”可知,他目光如炬,慧眼识英。对待毛泽东这样个性突出的学生,他能细心观察发现其卓尔不群之处,有伯乐的慧眼。二、古诗文阅读(35分)(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20分)材料一: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材料二: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节选自《阿房宫赋》)材料三:古之圣王所以取明名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尝闻。暴王之所以失国家,危社稷,覆宗庙,灭于天下,非失人者,未之尝闻。今有土之君,皆处欲安,动欲威,战欲胜,守欲固,大者欲王天下,小者欲霸诸侯,而不务得人。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曰:人不可不务也,此天下之极也。曰:然则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利之之道,莫如教之以政。故善为政者,田畴垦而国邑实,朝廷闲而官府治,公法行而私曲止,仓廪实而囹圄空,贤人进而奸民退。其君子上中正而下谄谀,其士民贵武勇而贱得利,其庶人好耕农而恶饮食,于是财用足而饮食薪菜饶。是故上必宽裕而有解舍,下必听从而不疾怨,上下和同而有礼义故处安而动威战胜而守固是以一战而正诸侯。不能为政者,田畴荒而国邑虚,朝廷兇而官府乱,公法废而私曲行,仓廪虚而囹圄实,贤人退而奸民进。其君子上谄谀而下中正,其士民贵得利而贱武勇,其庶人好饮食而恶耕农,于是财用匮而食饮薪菜乏。上弥残苟而无解舍,下愈覆鸷而不听从,上下交引而不和同,故处不安而动不威,战不胜而守不固。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以此观之,则政不可不慎也。(节选自《管子·五辅》)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上下和A同B而有礼义C故D处安而动威E战胜而守固F是以G一战H而正诸侯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举,指被攻占,《六国论》“洎牧以谗诛”的“诛”指被杀害,两者用法相同。B.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后语义引申成为王室、国家的代称。C.治,与下文“乱”相对,文中指治理得好,君主向往的“治世”指太平盛世。D.疾,指憎恨,成语“疾恶如仇”“疾言厉色”等中的“疾”还保留了该义项。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指出当时百姓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生活困苦,荒年免不了饿死,这是由君王“制民之产”不当造成的。B.材料二指斥秦统治者只图个人享乐不顾百姓,横征暴敛,挥霍无度,从对比中体现人心事理,揭示出秦王朝无道而咎由自取的历史结局。C.材料三认为从历史经验看,能建功立业、声誉昌隆、名播天下、流芳后世的君主,都是因得到了民心;而国破家亡的,无不是因失去了民心。D.材料一与材料三都认识到道德教化的作用,不同在于,前者肯定道德教化在治国中的首要地位,而后者认为须兼重“德治”与“法治”。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以此观之,则政不可不慎也。14.三则材料都强调执政为民,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答案】10.CEF11.D12.D13.(1)慎重办理学校教育,把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告诫给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2)所以小祸是军队被打败土地被削,大祸是身死国家被灭亡。由此看来,为政就不可不谨慎对待这些问题了。14.材料一侧重讲君主制民之产,先使百姓富足,再用礼义引导,即先富民再治民的执政为民方式。材料二侧重讲不贪财,不施暴的执政为民方式。材料三侧重讲用实际政绩来证明,既要宽厚又有威信的执政为民方式。【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上下协调而有礼仪,这才生活安定而办事有威信,战争胜利而防务巩固,因而一战而征服诸侯。“故”,表示因果关系,放在下一句句首,其前应断开,故C处应断开,D处不断开;“处安而动威”与“战胜而守固”是并列关系,结构一致,应分别成句,在E处和F处断开。故在CEF三处断句。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二者都是被动用法。句意:函谷关被攻占。/等到李牧因谗言被杀害。B.正确。C.正确。D.“成语‘疾言厉色’中的‘疾’还保留了该义项”错误。疾言厉色:说话急躁,脸色严厉。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所以,“疾”,应是“急速”的意思。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前者肯定道德教化在治国中的首要地位”错误,材料一“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讲先富民,再教民,人民有一定的产业,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谨”,形作动,认真地从事;“孝悌”,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孝悌之义申之”;“颁”,通“斑”,花白。(2)“是以”,因此;“兵挫而地削”,被动句,军队被打败土地被削;“政”,为政;“慎”,谨慎对待。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由材料一“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可知,君主制民之产,先使百姓富足,再用礼义引导,即先富民再治民的执政为民方式。由材料二“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可知,秦统治者剥削、压迫人民,最后导致灭亡,从反面强调执政为民,应为不贪财物,不实行暴政。又材料三“然则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利之之道,莫如教之以政。故善为政者,田畴垦而国邑实,……公法行而私曲止,仓廪实而囹圄空,……是故……上下和同而有礼义,故处安而动威,战胜而守固,是以一战而正诸侯”可知,善为政者要用实际政绩来证明,对百姓既要宽厚又有威信。参考译文:材料一:(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畜养鸡、小猪、狗、大猪,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慎重办理学校教育,把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告诫给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在路上背着、顶着东西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材料二:可叹呀!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秦皇如此奢侈浪费,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的钉头光彩耀目,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多;管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使天下的人民,口里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结果)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项羽放一把火,可惜(华丽的阿房宫)化为了一片焦土。材料三:古代的圣王,所以能取得盛名广誉,丰功伟业,显赫于天下,为后世所不忘,不是得到人们拥护的,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种事。暴君之所以丧失国家,危及社稷,宗庙倾覆,被天下人消灭,不是由于失掉人们拥护的,也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种事。现今拥有国土的君主,都希望生活安定,办事有威信,战争胜利,防务巩固,大的想统一天下,小的要称霸诸侯,却不重视争取人。所以,弄得小则兵败而地削,大则身死而国灭。所以说:“人”是不可不非常注重的,这是天下顶重要的问题。我们说:得人的方法,莫如给人以利益;而给人以利益的方法,莫如用实际政绩来证明。所以,善于为政的,总是田地开垦而城邑殷实,朝廷安闲而官府治理得好,公法通行而邪道废止,仓库充实而监狱空虚,贤人得用而奸臣罢退。上层人士,总是崇尚公正而鄙视阿谀之风,士民,总是重视勇武而鄙视财利,平民,总是爱农而厌恶大吃大喝,从而财用充足而日常生活富裕。所以,君主要宽厚而有所减免,人民要从而无所怨恨,上下协调而有礼仪,这才生活安定而办事有威信,战争胜利而防务巩固,因而一战而征服诸侯。不善于为政的,总是田荒芜而城邑空虚,朝廷惊扰而官府混乱,公废弃而邪道风行,仓库空虚而监狱人满,贤罢退而奸臣得用。上层人士,总是阿谀成风鄙视公正;士民,总是重视财利而轻视勇武;民,总是喜好吃喝而厌恶耕作,于是财用缺而日常生活困难。君主非常残暴苛刻而无减免,人民特别固执凶顽而不肯服从,上下互相争利而不协调,所以生活不安定而办事无威信,战争不胜而防守不固,所以小祸是军队被打败土地被削,大祸是身死国家被灭亡。由此看来,为政就不可不谨慎对待这些问题了。(2)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和①仲蒙夜坐文同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注】①题中“和”,读hè,指唱和,和答。仲蒙是诗人的友人。1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首联“断雁”“尘劳”等词写出孤雁哀号、尘世烦劳的景象,表现出诗人孤寂困苦的心情。B.颔联对仗工整,视听结合,描写了北风呼啸,霜气肃杀,阴云密布,大雪将至的景象。C.“灯花”指灯芯燃烬所结成的花状物,“砚冰已合灯花老”说明诗人夜深难眠,读书时间长。D.由写景到抒情,本诗运用质朴的语言,使本诗结构严谨,富有感染力,内容紧密关联。16.黎靖在《人生之贵》中提到“人以正为贵,心以静为贵,欲以寡为贵,学以精为贵,情以挚为贵……”,在这首诗中,能看到哪些可贵之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案】15.A16.①心境淡泊宁静。诗人虽倦于尘劳,却能淡泊超然,内心宁静,悠然自得。②性情豪迈洒脱。“霜威重”“雪意高”“遣酒争豪”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③为学勤奋精进。墨水已结冰,灯花也即将燃尽,诗人却仍然裹紧破旧的棉袄勤奋苦读。④对友感情真挚。诗人将自己在大寒之夜的感受与远方的友人分享,寄托深深的思念之情。【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A.“表现出诗人孤寂困苦的心情”理解有误。首联是说,归巢栖息的鸟儿惊动飞起,孤雁发出声声哀号。“我”独自凭着幽雅的茶几而坐,一洗白天的尘劳,表现出诗人超然的心境。故选A。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和鉴赏表达能力。首联“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写诗人在大寒之夜“独凭幽几”,虽倦于尘劳,却能淡泊超然,“静尘劳”写出作者获得内心的宁静,悠然自得。颔联“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写在寒冷的书斋中,诗人心中仍然气象万千,有吞吐天地之气势。“霜威重”“雪意高”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颈联“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则是写作者深夜难眠,须要遣送美酒来助豪气干云,也表现其“性格之豪迈”。尾联“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则是写砚台里的墨水已经结冰,灯花也即将燃尽,诗人却仍然裹紧破旧的棉袄勤奋苦读,表现了诗人为学勤奋精进的品质。作为一首酬和诗,诗人将自己在大寒之夜的感受与远方的友人分享,寄托深深的思念之情,表现出两人的真挚感情。(3)名篇名句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临安春雨初霁》中“,”两句,形象地展现了宋人书写、品茶的悠闲生活。(2)古代诗人常借梦突破时空界限,从心所欲,绽放诗情,如李白的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句就写了他进入梦境,开启月下神游的情形,“,”。(3)小刚画了一幅山水画,想在上面题写诗文表现祖国河山的壮丽。老师告诉他:“我们学过的相关诗文很多,比如‘,’就很好。”【答案】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山川相缭,郁乎苍苍)【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的字:矮,窗,乳,缭,郁。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据香港特区政府新闻网站消息,7月1日上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出席香港各界庆典委员会主办的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3周年系列活动启动礼并。林郑月娥表示,非常高兴出席今天的启动礼,(

)。她说,今天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3周年,意义重大。“自回归以来,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享有高度的地方行政区域。在国家全面关顾和大力支持下,通过香港市民不懈努力,香港成功落实了‘一国两制’。香港一直稳步发展,经济持续向上,民生不断改善,多项国际排名遥遥领先,成为世界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成绩(此处须填写成语)。”随后,林郑月娥介绍,香港各界庆典委员会以47位来自香港不同社会团体的代表组成,正是团结社会力量的表现者。自2006年10月成立以来,委员会一直鼎力支持特区政府,积极庆祝筹办节日的典礼活动。借此与众同乐,并增强和弘扬国家民族意识,建立和谐社会。今年,庆委会又召集18区居民齐唱国歌,宣扬爱国爱港精神,配合《国歌条例》实施,别具意义。18.请按要求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词语。(3分)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为一系列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3周年活动与大家一起揭开序幕B.与大家一起为一系列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3周年活动揭开序幕C.与大家为一系列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3周年活动一起揭开序幕D.与大家一起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3周年一系列活动揭开序幕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指出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答案】18.致辞(发言、讲话、发表演讲)自治(自治权)有目共睹(举世瞩目、显而易见)19.B20.①“以……组成”改为“由……组成”;②“表现者”改为“体现”或“表现”;③“庆祝筹办”改为“筹办庆祝”。改句:香港各界庆典委员会由47位来自不同社会团体的代表组成,正是团结社会力量的表现(体现)。自2006年10月成立以来,委员会一直鼎力支持特区政府,积极筹办庆祝节日的典礼活动。【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熟语)的能力。第一空。上文写林郑月娥参加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3周年系列活动启动礼,下文写她讲话的具体内容,可知,本空应填写林郑月娥在大会上讲话。故填写“致辞”或者“发言”“讲话”“发表演讲”。致辞:在举行会议或某种仪式时请具有一定身份的人讲话。第二空。上文写“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地方行政区域“,下文写“香港成功落实了‘一国两制’”,故本空应填写香港享有高度的自治权限。故填写“自治”或者“自治权”。自治:指民族、团体、地区等除了受所隶属的国家、政府或上级单位领导外,对自己的事务行使一定的权力。第三空。上文写“香港一直稳步发展,经济持续向上,民生不断改善,多项国际排名遥遥领先,成为世界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指香港得到了不错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故本空应填写香港取得的成绩是很大的,或是受到很多人关注的,是大家都能看到的。故填写“有目共睹”,或者“举世瞩目”“显而易见”。有目共睹:所有人的眼睛都看到,形容极其明显。举世瞩目:指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形容影响很大。显而易见:形容事情、道理非常明显,极容易看得清楚。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连贯的能力。“与大家”修饰“一起”的状态,连接紧密,不应分开;同时“与大家一起”紧承上文“出席启动礼”,主语为“林郑月娥”,应放在最前面,排除AC项。“一系列”是数量词,作为修饰“活动”的定语,根据多项定语的排列顺序:领属、时地、数量、动、形、名,可知,应放在“庆祝香港回归”这一动词结构的前面。排除D项。故选B。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共有三处语病:一是句式杂糅。“以……”和“由……组成”杂糅在一起,应改为“由……组成”。二是搭配不当。主语“委员会”同宾语“表现者”搭配不当,应改为“表现”。三是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本句主干应为“筹办……活动”,“庆祝”应修饰“节日”。而不是修饰“筹办”,故应改为“筹办庆祝”。(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1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对一把解腕尖刀多处倾注笔墨,以至我们在阅读时,①。这把“解腕尖刀”的出现,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当李小二告知林冲,陆谦等人已追至沧州,有密谋加害之意时,林冲“大怒”,随即去街上买了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身为配军的林冲被允许携带的防身武器是一杆花枪。然而,要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找寻仇家,②,锐利小巧便于隐藏的“尖刀”却正适合,这才有了“尖刀”的出场。林冲带了“尖刀”,四处寻找仇家,也是带了这把“尖刀”去的草料场。这种时候的“尖刀”应该是装在刀鞘中的,因为我们既没有看到尖刀的寒光,也没有嗅到杀人的血腥。然而让一些读者不解的是,在雪夜报仇的场景中,禁军教头林冲分明是可以用那杆花枪刺死仇敌陆虞侯的,③?因为此时的林冲新仇旧恨涌上心头,不用尖刀,不足以解恨。从情节设置的作用来说,这里的“尖刀”照应了前文的“买刀”,使得情节细致严谨;从受众方面来说,读者对林冲深切的同情和善恶定有天报的心理得到了彻底的满足,获得了阅读的快感。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22.原文中加点的“应该”“彻底”两个词语,是作者后来添加的,试分析这两个词的表达效果。(5分)【答案】21.①会多次关注这把刀②携带花枪就不妥当了③为什么偏用尖刀呢22.①“应该”是作者对尖刀是否在刀鞘里的揣测,这样写体现了论述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②“彻底”表现了读者希望恶人得到恶报的情绪发泄的程度,为读者获得阅读快感这种结论提供了依据。【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空,上文写解腕尖刀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多处出现,所以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自然会时刻看到尖刀,心里也会记着尖刀,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会多次关注这把刀”。第②空,下文说“尖刀”小巧便于隐藏,合适携带,便于在人流中找寻仇家,那么横线处要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找寻仇家,携带七尺花枪不便于隐藏,那就不合适,所以此处应该填写“携带花枪就不妥当了”。第③空,后文写林教头用尖刀刺死仇敌的原因,根据问号可知,横线处就要提出疑问,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为什么偏用尖刀呢”。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句表达效果的能力。“这种时候的‘尖刀’应该是装在刀鞘中的,因为我们既没有看到尖刀的寒光,也没有嗅到杀人的血腥”,由“既没有看到尖刀的寒光,也没有嗅到杀人的血腥”推测“尖刀”是装在刀鞘中的,故“应该”在此处表推测,这样写体现了论述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读者对林冲深切的同情和善恶定有天报的心理得到了彻底的满足,获得了阅读的快感”,“彻底”,形容深透、完全而无所遗留,表程度,此处表现了读者希望恶人得到恶报的情绪发泄的程度,为读者获得阅读快感这种结论提供了依据。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朋友,你要飞登智慧的最高的峰顶,你就去冒险,别管“明智”嘲笑你。近视者只看到你在高飞时离去的海岸,你大胆飞翔而抵达陆地,他不能看见。这是德国诗人席勒写的一首短诗——《智慧和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