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八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湖北省八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湖北省八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湖北省八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湖北省八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湖北省八市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卷命题单位:咸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24.3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20世纪初,曾有包括德国人鲍希曼,日本人常盘大定、关野贞等外国学者,对中国建筑做过系列考察,但囿于自身知识,他们难以厘清中国建筑历史线索。清末民初学者乐嘉藻《中国建筑史》出版于1933年,日本人伊东忠太《中国建筑史》中文版出版于1934年,遗憾的是两部最早的《中国建筑史》,学术上尚显肤浅。乐氏之作未脱晚清文人笔记类文字窠臼;伊东忠太书,如梁思成的评述:“伊东的书止于六朝,是间接由关于建筑的文字或绘刻一类的材料中考证出来的,还未讲到真正中国建筑实物的研究,可以说精彩部分还未出来。”因缺乏系统资料,其书前半着力早期石窟寺,后来补充了一部分,也仅对北方清代木构建筑稍有述及,遑论谈史?从无到有建构一部科学意义上的中国建筑史这个任务,历史性地落在朱启钤领导,梁思成、刘敦桢担纲的中国营造学社肩上。建构中国建筑史,当是梁思成很早立下的学术志向。回国之初,受邀任教于东北大学,先生就带领学生测绘沈阳周边清代建筑。这一课程,既是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的初步认知,也是为中国建筑史与古代建筑诠释做基础性调研之始。从学社成立,梁、刘先生加盟,到1937年抗战爆发,学社被迫南迁,短短7年时间,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莫宗江等一批中国建筑史界先驱,在极端困难艰苦条件下,足迹踏遍大半华北,考察数百座古建筑.绘制2870余幅测绘图。他们以现代田野考察考古研究方法,对古建筑建造年代与结构特征一一归纳分析,并将其研究成果及时发表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上。未发现唐代建筑实例前,梁先生撰写《我们所知道的唐代佛寺与宫殿》,为发现与研究唐代建筑作前期准备,也为最终建构中国建筑史未雨绸缪。1937年6月,梁思成、林徽因一行,在时局迷茫的战争前夕,不顾自身安危,依据敦煌石窟一幅壁画,长途颠簸,迫不及待来到僻远的五台山考察,最终发现唐代大型木构建筑——佛光寺东大殿。这一发现为中国建筑史科学建构提供了扎实充分的早期依据。(摘编自王贵祥《为中国建筑立史,为华夏营造继绝学——梁思成在“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领域的学术贡献》)材料二:梁思成早期的建筑设计思想特点鲜明。建筑设计思想的民族主义。受特定历史时期的影响,与梁思成同时期的中国文人学者,大多具备极强烈的民族主义价值取向。在西泽、东洋列强的压迫下,都为儒家文化背景之下新时代的文人士大夫,视复兴华夏民族文化为己任。相比之下,梁思成的民族主义倾向则显得更强烈而具有代表性。某种意义上讲,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学方面的成就,是其父梁启超所未竟的“民族复兴”大业的延续。在吉林西站不远处,有梁思成为原吉林大学所设计的石头楼。该建筑加装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装饰——石砌人字拱和一斗三升花纹,在门柱上部还按中国建筑风格安装了石雕螭吻。梁思成在不断探索建筑思想上表达对殖民主义的反抗和爱国情绪的抒发,逐渐在自身文化中寻找文化的根基和与西方对立的建筑语汇,希冀在建筑符号上表达爱国忧民的情怀。这些可以说都在石头楼的建筑中得到应用和实现。纵观梁思成与林徽因几十年对中国建筑研究的学术生涯,可以看到坚强的民族复兴之信念一直是他们的根本精神支柱。这也是梁思成先生终其一生企图建立与西方古典主义相抗衡的中国建筑学术体系的原因。建筑设计的形式探索。在艺术创作中.形式问题是最富有活力,也是最值得关注和探索的。梁思成先生认为形式的追求是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建筑形式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的载体,表现出不同的艺术特征。这种对形式的追求在早期的建筑设计和教育中,更多的是直接对古代建筑符号的运用,以此体现建筑的民族形式和特征。把建筑作为民族思想艺术的高度代表,也是他一生坚持的“建筑是艺术”思想的最早体现。建筑创作的唯美性。把建筑作为艺术是梁思成一生建筑创作和建筑教育的中心。他认为建筑最基本的功能是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同时建筑还要满足精神、思想上的需要。建筑师技术的提高,依赖于思想的丰富和造型艺术方面高度综合的创造性思维的提升。他指出艺术并不是与人们形式生活毫不关联的东西,也不仅仅是感情的宣泄和思想的表达,艺术融入人们对情感的追求和对美的创造。建筑是为人类提供一个身心能够得到庇护和交流的天地。在建筑审美的眼里,建筑可以引起特异的感觉,可以感到一种“建筑意”的快乐。所以在中后期,梁思成在赞同现代主义建筑论者的观点的同时进一步扩展了建筑的意义和内涵,对建筑的艺术性的重视远远超过其他建筑学家。(摘编自朱少华《梁思成建筑创作思想的几点思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乐嘉藻之作未脱晚清文人笔记类文字窠臼,伊东忠太则未讲到真正中国建筑实物的研究,两部最早的《中国建筑史》,学术上尚显肤浅。B.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等一批中国建筑史界先驱,一生扎根华北大地,考察数百座古建筑,以现代田野考察考古研究方法研究古建筑。C.与梁思成同时期的中国文人学者,大多具备极强烈的民族主义价值取向,在西洋、东洋列强的压迫下,他们视复兴华夏民族文化为己任。D.梁思成一生建筑创作和建筑教育的中心是把建筑作为艺术,他进一步扩展了建筑的意义和内涵,相比其他建筑学家更重视建筑的艺术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梁思成与中国建筑,但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梁思成、林徽因发现佛光寺东大殿,体现了不畏艰难、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C.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学成就延续了其父“民族复兴”大业。D.两则材料都运用了举例、引用、比喻的论证方法,文章论证有力且富有文采。3.结合部编高中语文教材课文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下列选项中的建筑与材料二梁思成的建筑思想最契合的一项是(3分)A.上海金茂大厦的平面构图是双轴对称的正方形。大厦上小下大,似摩天宝塔一尊,巍峨唯美;大厦两边垂直,又似通天丰碑,顶天立地B.1929年9月5日,沙逊大厦在上海外滩落成。大厦77米高,平面为A字型;大厦采用钢框架结构,顶部设有19米高金字塔形铜屋顶。C.水立方采用ETFE膜材料,外形像一个蓝色水盒子,墙面像一团无规则的泡泡,这个泡泡所用材料“ETFE”即我们常说的“聚氟乙烯”。D.中央电视台大楼的设计注重功能和结构,强调建筑的实用性和经济性。大楼的主体由三栋高层建筑组成,三栋建筑之间用玻璃幕墙连接。4.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梁思成先生在建筑学上的成就。(4分)5.梁思成在《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中说“中国建筑之个性乃我民族之性格”,请结合材料二谈谈梁思成的建筑创作思想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单兵英雄轶事陈坚赵嗲是我们街道的小人物,也是国家的大英雄。英雄的个性很鲜明。孙子赵杰考了五次大货车驾照,才拿到A2本本。欣喜之际,约了一桌好友在家欢聚庆祝,却被赵嗲掀翻了桌子。乒乒乓乓的青花瓷碰撞声和满地袅袅弥散的佳肴美味,瞬间定格在这群年轻人惊讶的眸子里。赵杰自感理亏,便悄悄转移了阵地。聚餐摆在了街边烧烤店,可怎么也找不回那轻松愉悦感,脑际全是爷爷的往事和弟兄们挖地三尺的探究目光。干脆就着啤酒和烤串,诠释弟兄们的惊讶和疑惑。“我爷爷刚刚生气,因为我居然考了五次才考到大货车驾照。他以前是个汽车兵,抗美援朝的汽车单兵。自1950年10月入朝到1953年停战,参加了五次战役,跑遍了朝鲜西北部的深山荒岭。不可思议的是:他驾驶的运输车,竟然没有一次被炸到,就连车厢都没中过一块弹片。”①“那就不是人。”快嘴张话音未落,顿时,遭到赵杰强烈的抵制目光。快嘴张急忙吐出嘴里的烤串,连连解释道:“我的意思是神,是神。”“‘是神,就是神。’我爷爷的团长就是这么说的。少年时,我听爷爷讲往事,那是半信半疑。后来部队派人到家里慰问,我壮起胆子问团长,团长两眼睁得溜圆,朝我吼道:‘浑小子,你听好了。你爷爷是神,是咱们军队的神!’团长临走时留下一张光盘,看得我热泪直流,那是爷爷原所在部队军政部制作的英雄事迹录。“听我爷爷说,抗美援朝的汽车运输,都是单车单兵。一是当时汽车兵很少,二是为了减少伤亡。要知道,汽车兵是全军伤亡率最高的兵种。死神多次与他拥抱,都被他推开了,还真不是凭运气,靠的是信念和脑子。”“必胜的信念,肯定是必需的,可靠脑子怎么说?”快嘴张喝下一口啤酒后问道。“办法啊。”赵杰脱口而出后,塞进一口烤肉娓娓道来,“我爷爷的办法很多。一次,他的车驶到一片开阔地,遇到故障,不得不停下来检修。可这里地势平坦,除了一片白雪,没有任何遮挡物。此刻,又隐隐听见轰炸机的轰鸣声。我爷爷急忙爬上车厢,从车顶扯过一块帆布,盖住整车。白色帆布与覆盖大地的白雪同为一色,终于躲过了几批敌机。”“高。”文艺范罗伢子,丢下烤串佩服地赞道。“还有一次惊险的。”赵杰扬起微微泛红的脸,朝众人介绍道,“那次,我爷爷运一车前线急需的榴弹炮炮弹,遭到两架返回的敌机轰炸。几发炮弹落在车前方,我爷爷摇下车窗,一边瞅着敌机,一边向前快速驾驶,心里盘算着延时战术,即过几秒就倒一次车或停车数秒。“如此反复几次,硬是把敌机剩余的炮弹消耗在车前方。“后来,连队总结会上,有战友问,为何不加大油门往前冲。我爷爷说,敌机扔炸弹是有提前量的,我就用延时办法来躲避。”“绝。”财经女高妹陀纤巧的大拇指立在空中。“还有更绝的呢。”赵杰张口说道,嗓音提高了几度,临桌的青年投来请求的目光。赵杰双手一扬,引来周遭青年的纷纷拼桌。②赵杰张嘴露出雪白的牙齿,一口咬掉啤酒瓶盖,单手托起一支啤酒,高声道:“干,弟兄们!”几声啤酒瓶的碰杯声响后,赵杰又说开了:“1952年的夏天,我爷爷运一车枪械去前线,路边观察哨发出急促的预警哨音,那是敌机就要飞至的哨声。可此处,除了这条千疮百孔明晃晃的公路外,两边都是被炸平的光秃秃小山包、零零碎碎燃烧的汽车残骸和冒着黑烟的轮胎。躲,是躲不过去的。闯,更是不可能。这前后百十公里都是这个情形,干脆示‘残’。于是,③我爷爷猛打方向盘,将车子冲向山坡,与公路成直角状停住。然后放出油箱汽油,砸碎驾驶室玻璃,拉开两边车门,再把不远处燃烧的轮胎拖到车旁,自己则直挺挺地仰面躺在山坡。敌机经过两轮低空侦察,确认是已炸毁车辆,便掉头追赶他的轰炸机群去了。“过后,观察哨的同志跑来责问我爷爷,你咋知道敌机看不清车上武器。我爷爷指着那个燃烧的轮胎和顺风飘至车厢上的烟雾,说:“敌人也只有一双眼睛。”“不久,我爷爷的经验被推广到各个运输连队,还相继被志愿军司令部和军、师授予战斗英雄、运输尖兵、单兵英雄等光荣称号,先后荣立一等功和二等功。”过了大半年,我从儿子的微信朋友圈看到赵嗲的事迹,很有感触,便问儿子一些细节。儿子说,赵嗲过世了。我便带着菊花找到公墓,果然,看到赵嗲墓碑上刻着不同寻常的文字:“抗美援朝必须,保家卫国无悔。单兵英雄永垂不朽。”三鞠躬后,我微信问儿子,墓碑上怎么没留下赵嗲名字。儿子转发来他与赵杰的对话。赵杰说,爷爷不让留名,④部队也是按爷爷的遗嘱刻上这二十个字的。回去的路上,我百思不得其解。在这人们争相扬名圈粉的浮躁时代,真正的英雄却不让留名。为什么啊?不让留名!(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技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嗲是抗美援朝时的汽车兵,屡立战功,而孙子赵杰考了五次才考到大货车驾照,所以当孙子在家欢聚庆祝时被爷爷掀翻了桌子。B.赵嗲在朝鲜战场上的往事过于神奇,让人难以置信,所以赵杰在听时“半信半疑”,后来得到团长的证实,孙子对爷爷心生敬佩。C.小说前面部分写赵嗲的英雄事迹,后面部分写他的伟大精神,构思巧妙,前后内容完整连贯,叙述视角始终保持一致,浑然一体。D.篇尾墓碑上没留下赵嗲名字,是因为赵嗲不让留名,“我”对此百思不得其解,但这与小说开篇交待赵嗲身份形成了前后照应。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中快嘴张快言快语,第一个搭话,甚至因为太“快”可能被误解,个性鲜明。B.句子②中巧妙运用“张”“露”“咬”“托”等一系列动词,写出了气势,营造了氛围。C.句子③中描写敌情紧急时,爷爷动作熟练,一气呵成,应对有方,凸显了他的机智。D.句子④“部队也是按爷爷的遗嘱刻上这二十个字的”,其“遗嘱”即墓碑上的文字。8.快嘴张问“可靠脑子怎么说?”赵杰是如何进行回答的?请结合相关文本加以梳理概括。(4分)9.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小说第一段说:“赵嗲是我们街道的小人物,也是国家的大英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凡欲兴师动众,伐罪吊民,必任天时。乃君暗政乱,兵骄民困,放逐贤人,诛杀无辜,旱蝗冰雹。敌国有此,举兵攻之,无有不胜。法曰:顺天时而制征讨。北齐后主纬,隆化元年,擢用邪佞:陆令萱、和士开、高阿那肱、穆提婆、韩长鸾等宰制天下,陈德信、邓长颙、何洪珍参预机权。各领亲党,升擢非次,官由财进,狱以赂成,乱政害人,遂致旱魅、水潦、寇盗并起。又猜嫌诸王皆无罪受损丞相斛律光及弟荆山公美并无罪受诛。渐见覆弱之萌,俄观土崩之势。周武帝乘此,一举而灭之。(节选自《百战奇略》)材料二:太宗曰:“阴阳术数,废之可乎?”靖【注】曰:“不可。兵者,诡道也。托之以阴阳术数,则使贪使愚,兹不可废也。”太宗曰:“卿尝言天官时日,明将不法,暗者拘之,废亦宜然。”靖曰:“昔纣以甲子日亡,武王以甲子日兴。天官时日,甲子一也。殷乱周治,兴亡异焉。又宋武帝以往亡日起兵,军吏以为不可。帝曰:‘我往彼亡。’果克之。以此言之,可废明矣。然而田单为燕所围,单命一人为神,拜而祠之。神言:‘燕可破。’单于是以火牛出击燕,大破之。此是兵家诡道,天官时日亦犹此也。”太宗曰:“田单托神怪而破燕,太公焚蓍龟而灭纣,两事相反,何也?”靖曰:“其机一也,或逆而取之,或顺而行之是也。昔太公佐武王,至牧野遇雷雨,旗鼓毁折。散宜生欲卜吉而后行,此则因军中疑惧,必假卜以问神焉。太公以为腐草枯骨无足问,且以臣伐君,岂可再乎?然观散宜生发机于前,太公成机于后,逆顺虽异,其理则同。臣前所谓术数不可废者,盖存其机于未萌也。及其成功,在人事而已。”(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又猜A嫌诸王B皆无罪C受损D丞相斛律光E及弟回荆山公美C并无罪田受诛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时,文中指的是天气时令,与《孟子》“天时不如地利”中“天时”的意思相同。B.宜,文中指应该,与《齐桓晋文之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中“宜”意思相同。C.理,文中指内在的道理,与《庄子·庖丁解牛》“依乎天理”中“理”的意思不同。D.人事,文中指人的智慧,与《归去来兮辞》中“尝从人事”中“人事”的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百战奇略》作者认为,要趁敌国政治混乱、百姓饥困、人祸天灾发生时,攻打他们,这样就能战无不胜。这与兵法思想一致。B.陆令萱等人把持朝政大局,陈德信等人参掌军政大权,朋比结党导致多种灾害并发。这种形势成为周武帝灭北齐的绝佳时机。C.李靖认为,天官时日等阴阳术数既可以之驱使贪婪愚昧之辈,亦可用来鼓舞士气,巧妙使用这些也是兵家克敌制胜之诡道。D.田单与太公都善于把握契机,但做法相反。太公否决占卜吉凶,而田单则信奉神灵,得到神灵指示后方以火牛阵大破燕军。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渐见覆弱之萌,俄观土崩之势。(2)太公以为腐草枯骨无足问,且以臣伐君,岂可再乎?14.请根据材料二分析唐太宗的提问艺术。(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和曹东谷韵谢枋得①万古纲常担上肩,脊梁铁硬对皇天。人生芳秽有千载,世上荣枯无百年。此日识公知有道,何时与我咏游仙。不为苏武即龚胜②,万一因行拜杜鹃③。[注]①谢枋得:南宋末年爱国诗人。②龚胜:汉哀帝时光禄大夫,王莽篡汉后,拒不应聘,绝食而死。③拜杜鹃:表示对国家、君主的忠诚。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表明“纲常”在作者心中占有重要地位,此“纲常”可指爱国情怀、民族气节。B.颔联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异曲同工,同唱一曲正气歌。C.根据颈联内容及酬和诗特点,可推测出诗人朋友曹东谷可能是游仙论道的高人。D.本诗意绪慷慨激昂,语言清新淡远,朴直而有韵致,言为心声,毫无矫揉造作之态。16.《宋史》评价谢枋得“以忠义自任”,请分析这种忠义在此诗中是如何体现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提及《诗经》“,”,用来评价《离骚》兼此二者之美。(2)古人常用数字来摹写自然万物。如苏轼《赤壁赋》用“”凸显江面的广阔,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用“”表现洞庭湖的浩瀚。(3)春风骀荡,翠柳如烟。小刚漫步校园,看到桃花盛开,不由想起古人的写桃佳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纠结:既想偶尔吃点饼干或甜点,又担心会长肥肉、升血糖。其实,对绝大多数健康人来说,如果不是每天吃,或者吃很多的话,零食和甜点并非饮食禁忌,关键就是控量、控频次。所谓控量,就是把吃甜点的数量控制在每天50克添加糖的范围之内。假如既不喝甜饮料,也不吃糖果、果脯、果酱之类食物,只是吃个50克左右的小蛋糕之类,还不会超过合理范围。不想因此长胖的话,只需增加运动,或相应减几口主食就可以了。如果偶尔吃的话,就更不用担心了。不过,对需要控制血糖的人来说,就得再仔细一些了。不仅数量要控制,①。那么,到底什么时候吃这些甜味零食更合适呢?根据研究结果显示:午餐和晚餐之间吃零食,要比午餐后吃零食效果好——把含有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放在餐前30分钟吃,也有很好的控制餐后血糖上升。总之,需要控制血糖的人,包括需要减肥的人,都应当注意保持稳定的食量,稳定的碳水化合物供应,而且最好把能量和碳水化合物合理地分散在一日三餐当中。如果需要加餐,②,或者在餐前半小时少量加餐。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19.文中画波浪线语句存在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两处语病,请找出并做修改。(3分)20.简述材料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假设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75个字。(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有一天大雾迷漫,世界缩小到只剩了园中的一棵老树。有一天春光浩荡,草地上的野花铺铺展展开得让人心惊。有一天漫天飞雪,园中堆银砌玉,有如一座晶莹的迷宫。有一天大雨滂沱,忽而云开,太阳轰轰烈烈,满天满地都是它的威光。数不尽的那些日子里,那些年月,地坛应该记得,有一个人,摇了轮椅,一次次走来,逃也似地投靠这一处静地。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丝风飞叶动,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看似矛盾,实则极具艺术表现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4分)2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凸显了地坛对史铁生的抚慰。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提到,“零食和甜点并非饮食禁忌,关键就是控量、控频次”。有人认为,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也需要“控量、控频次”。有人则认为,青春就是要酣畅淋漓。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4年湖北省八市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题答案1.B(“一生扎根华北大地”错误。原文有时间限制,即“从学社成立,梁、刘先生加盟,到1937年抗战爆发”。)2.D(“都运用了举例、引用、比喻的论证方法”错误。)3.A(A项上海金茂大厦“轴对称”,符合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上小下大的宝塔形象巍峨唯美,具有中国宝塔的视觉意象;“似通天丰碑,顶天立地”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B项金字塔型屋顶是埃及文化符号。C项建筑材料具有现代化特征。D项央视大楼强调建筑的实用性和经济性,而梁思成认为“建筑最基本的功能是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同时建筑还要满足精神、思想上的需要”;玻璃幕墙是现代建筑的特征。)4.①亲自考察古建筑,绘制测绘图,建构中国建筑史。②建筑设计中追求民族主义、建筑形式、建筑艺术性等,创作思想自成体系。③培养建筑艺术人才,为创建中国现代建筑教育体系奠定基础。(评分细则:答对1点给1分,答对2点给3分,答对3点给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5.①建筑设计思想的民族主义。在石头楼的建筑中,梁思成希冀在建筑符号上表达爱国忧民的情怀得到实现,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②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和特征。梁思成直接运用古代建筑符号,以体现建筑的民族形式和特征,把建筑作为民族思想艺术的高度代表。③建筑创作的唯美性艺术性。梁思成认为建筑艺术需要融入人们对情感的追求和对美的创造,为人类提供身心得到庇护和交流的天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共通的审美心理。(评分细则:答对1点给2分,满分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6.C(“叙述视角始终保持一致”错误。)7.D(“其‘遗嘱’即墓碑上的文字”错误,根据碑文内容推断,碑文应是部队根据爷爷的遗嘱精神写的。)8.①“可靠脑子”指爷爷面临紧急敌情有办法。赵杰通过爷爷的三件轶事来回答。②用白色帆布盖住整车,使之与大地同色,躲过敌机。③用延时办法来躲避敌方的炮弹。④爷爷“躲”“闯”两难时,干脆示“残”。(评分细则:答对1点给1分,满分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①“小人物”是指爷爷战后的身份,他不张扬,淡泊名利,甘于为“小”,是“街道的小人物”。②“大英雄”是对爷爷战场上的评价,战场上他靠着信念和脑子,多次化险为夷,屡立战功,勇于做“大”,是“国家的大英雄”。③在“小”与“大”的变化和比较中,英雄形象既丰满又经典。在如今和平年代,我们同样需要像爷爷一样的真正英雄。(评分细则:答对1点给2分,满分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0.BDG(根据句意断句。)11.A(A项本文中“天时”指天道运行的规律。C项《庖丁解牛》中“理”指牛体的自然结构。D项《归去来兮辞》中“人事”指做官。)12.D(田单不是信奉神灵,而是命人假扮神灵,假托神灵指令来鼓舞士气。)13.(1)逐渐显露北齐覆灭变弱的萌芽,不久可以看到北齐土崩瓦解的态势。(评分细则:译出大意给2分;“覆弱”“俄”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太公认为蓍草龟甲不值得问询(吉凶),况且以臣子的身份来讨伐君王,难道可以第二次讨伐吗?(评分细则:译出大意给2分;“以为”“再”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14.①直接提问,简明扼要;②利用矛盾,深入追问;③根据史实,追本溯源。(评分细则:答对1点给1分,满分3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大凡要出动军队,讨伐罪魁祸首,拯救受难百姓,必须选在天时条件对我有利的时机。(这里所说的天时有利),是指敌国君主昏庸,政治混乱;军队骄横,百姓饥困;贤臣遭贬,无辜被杀;干旱蝗灾,冰雹水涝等人祸天灾接连不断。如果敌国有这些情况发生,我便乘机出兵进攻它,就没有不胜利的。兵法说:顺应天时而出兵攻战(就能克敌制胜)。北齐后主高纬隆化元年(公元576年),提拔重用了一批邪恶谄媚之徒:陆令萱、和士开、高阿那肱、穆提婆、韩长鸾等人操纵天下命运,陈德信、邓长颙、何洪珍等人参掌军国大政。他们拉帮结派各树党羽,提拔官员超越正常次序,官职爵位可用钱财买到,冤案能用贿赂铸成,紊乱国政残害无辜人民,从而导致旱涝、土匪强盗同时出现。他们还猜忌仇恨各位亲王,结果都无罪而遭到迫害。丞相斛律光及其弟弟荆山公斛律羡,都是无罪而同时惨遭杀害的。逐渐显露北齐覆灭变弱的萌芽,不久可以看到北齐土崩瓦解的态势。北周武帝宇文邕乘此有利时机,一举而灭亡了北齐。材料二:太宗问:“阴阳术数的学问,废弃不用可以吗?”李靖回答说:“不可以。作战,是行使诡计的行动。假借阴阳术数,就可以驾驭和驱使那些贪婪愚昧的人,这不可以废弃啊。”太宗问:“您曾经说天官时日等学问,明智的将帅是从不依托取法的,只有愚昧昏庸的将领才会受它的拘束,所以废弃它也是应该的。”李靖说:“过去商纣王在甲子日灭亡,周武王在甲子日兴起。天官时日,甲子日都是相同的。(然而)殷商陷入混乱灭亡而周朝兴起,兴起与灭亡迥然不同。并且宋武帝在往日的灭亡日起兵,军中官吏认为这不可以。宋武帝说:‘我军前往,敌军灭亡。’(宋武帝)果然克敌制胜。从这两件事情来说,(阴阳术数)可以废弃的理由很明显了。然而田单被燕国包围,田单暗中命令一人装扮神灵,祭拜祭祀他。神灵说:‘燕军可以击破。’田单于是用火牛阵出击燕军,彻底击破了敌军。这就是兵家诡道的体现,天官时日也像是这样罢了。”太宗问:“田单借助神怪之说而击败燕军,太公焚烧占卜之物而灭亡商纣,两件事情是相矛盾的,怎么理解呢?”李靖说:“他们善于把握契机是一致的,有的人逆行天官时日取得成功,有的人顺势行动获取成功,就是这样罢了。当年太公辅佐周武王,进军到牧野一地,遇到雷雨天气,雷电毁坏折断了战鼓和旗帜。散宜生想要占卜后再行动,这是因为军中士卒疑惑惊惧,必须假15.D(“清新淡远”错误。)16.①直抒胸臆,以肩担“纲常”和“脊梁铁硬”,直接表达对国家的忠贞不渝。②对比,以人生中的美好品德或丑恶言行可以千年留存,与万物盛衰枯败的短暂做对比,突出了他对忠义节气的追求。③用典,借苏武不变气节和龚胜绝食而死,表明作者为国死节的爱国情怀和不屈辱事敌的民族正气。(评分细则:答对1点给2分,满分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7.(1)《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2)凌万顷之茫然玉鉴琼田三万顷(评分细则: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3)示例一: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示例二: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示例三: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评分细则: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18.①吃甜点的时间也需要斟酌②不妨把加餐放在两餐中间(评分细则:每答对1处给2分,满分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9.(1)标点不当,修改:将“——”改为“;”(2)语病1,修改:删去“根据”(3)语病2,修改:在“上升”后加上“效果”(评分细则:每改对1处给1分,满分3分。)20.假如担心偶尔吃点饼干或甜点会长肥肉、升血糖,就要把吃甜点的数量,控制在每天50克添加糖的范围之内,把加餐放在两餐中间,或者在餐前半小时少量加餐。(评分细则:用到假设关系句式2分,准确简述材料主要内容2分。)21.①“安静”表现在地坛远离尘世喧嚣,但地坛是有声的,因为写了雨燕、蜂蝶、草虫等自然生命的声音。安静与有声并不矛盾。②用看似矛盾的句子写出了地坛生机勃勃,远离尘嚣,安顿了作者的心灵。(评分细则:答对1点给2分,满分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2.①运用两个“一……便……”表示条件关系的句子,凸显出两件事接连发生,表现出地坛对史铁生的抚慰。②多③用悠远、浑厚等词语凸显史铁生对地坛的独特感受,地坛的温厚让他绝望的心灵变得沉静圆融。④运用“界线”一词,把地坛与外界分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体现了地坛对史铁生的重要意义。(评分细则:答对1点给2分,任答对2点给5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3.一、题目解析本次作文题是一道读写结合类型的题目,即根据试卷内其他模块的材料,牵引出相关的作文话题。这类题型曾在2023年适应性测试、2024年适应性测试和2023年高考新课标Ⅱ卷中出现过,考生并不陌生。本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材料、引导语和写作要求。(1)对材料的理解该题有一定的思辨性,语言文字运用I介绍为了避免长肥肉、升血糖,吃零食和甜点要控量、控频次。作文材料把它延伸到了青少年学习、生活中,提供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学习、生活中,青少年要学会“控量、控频次”,自律自控,抵制外界诱惑;一种观点认为,青少年要大胆尝试,突破条条框框限制,享受酣畅淋漓的青春。(2)对引导语的理解引导语为“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规定了写作任务。“结合以上材料”应该有以下几个含义:一是写作要结合的是作文试题的材料。二是要以材料为起点,不可置材料于不顾,不可抛开材料写作。三是既要结合材料的内容,也要结合材料的含义、逻辑关系及其情境。材料的内容是指材料在学习、生活中的意义,含义是指材料的启示意义,即类比意义、扩展意义、哲学意义、抽象意义等。要求“写一篇文章”,没有文体方面的限制,考生可以自由地选择一种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