郾城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郾城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郾城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郾城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郾城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郾城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一百多年前,中国在民族危难之际,五四运动(),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拯救民族危亡、hàn____卫民族尊严、()民族力量,掀起了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在革命征程上,青年的英勇战斗事迹()。他们为人民的江山打下了最滚烫、最壮美的底色。在新中国的大地上,青春的汗水,汇入巩固人民政权,打造zhǎn____新江山的时代大潮。改革开放中,一张张亮丽的青年名片印刻在时代画卷上。步入新时代,中国青年继承了先贤拼搏奋斗的优良传统,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1)根据拼音,补写出正确的汉字,并为文中加点的字注音。(4分)

hàn___________卫

zhǎn___________新

拯救

韶华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__(2分)

A.发生凝聚多如牛毛

B.爆发凝聚举不胜举

C.爆发凝聚多如牛毛

D.发生凝结举不胜举

(3)将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工整地抄写到下面的方格。(3分)

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是()(2分)

A.中国自古以来就特别讲究礼仪,譬如“持兵揖"中的“揖”指的是“拱手行礼"。

B.律诗一般有四联,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C.孟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主要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D.《列子》是一部有趣的书,其中有大量的寓言,比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等。

3.默写。(8分)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阐述君子行仁政,就可以得民心的句子是:,。

(2)晓雾将歇,;,沉鳞竞跃。(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3)想到黄金台,李贺不禁发出了誓死报国的豪言:,。(李贺《雁门太守行》)

(4)晏殊在《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一词中,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引出对春光逝去的惋惜,流露出无限惆怅的句子是:,。

4.某班开展“走近剪纸”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7分)

(1)【剪纸知识】

根据下面的材料,从三个方面概括中国剪纸的特点。

早在汉代,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剪纸就出现了。日月星辰,山水花木,人物鸟兽,故事传说都是剪纸的素材。剪纸剪法上有阳剪,即留下勾画形象的线条;阴剪,即剪去线条留下平面;有二者结合的阴阳剪、折叠纸而剪的对称剪、阴影剪、图案剪等。(3分)

(2)【剪纸欣赏】

请你仔细观察右面这幅剪纸作品,描绘画面内容,并揭示其寓意。(2分)

(3)【我看剪纸】

班里有些同学认为剪纸艺术已经落伍了,没必要发扬光大。请用简明的语言阐述你的观点。(2分)

5.阅读以下文字材料,按要求完成问题。(4分)

你试着小心翼翼地揭开这两个翼鞘,向着光亮的地方去看,你会发现它的颜色是淡淡的红色。它前面的部分大,成三角形状;后面的部分小,成椭圆状,前后部分只有两个地方连接着,它就是靠这两个地方发声的……

蟋蟀从不躲在屋子里面唱歌,它会走出房门,来到门口的平台上表演。翼鞘发出的振动声非常柔和。它的音调能拖很长,除了长之外,它的音调还很圆满、很响亮。它的歌声既是在打发无聊的夏日时光,又是在给自己寻找快乐,它歌颂着大自然的一切,阳光、青草、巢穴,都是它歌颂的对象。它用自己的弓表达着对大自然、对生命崇高的敬意。

这部作品被誉为“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请联系材料,说说你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共26分)

6.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14分)

那个夜晚

赵华安

①那一年我十二岁,读五年级,得去十几里外的中心校读书。虽然路途远,中间还要翻一座大山,住在学校,周六下午回家,周日下午又去学校,但新的环境,认识许多新的同学,又有本村的同学相伴,就并不觉得太苦。

②那是一个冬天,下第一场雪——星期天中午就开始飘雪。吃过午饭,地上的雪已经有筷子那么厚了。母亲要我等等同村的伙伴一块走,因为各自离得较远,眼看雪堆得越来越厚,又是一年里白天最短的时候,我就先独自走了。

③出了村口,眼前的路渐渐变得陡立起来。快上山了,厚厚的雪路上却找不到一点行人的踪迹,看不见一点人们走过去的迹象。

④上了山顶,暮色愈来愈重。周围听不到一点声音,看不到任何与同学汇合的可能。我完全失望了,脚步一下变得沉重艰辛起来。小心翼翼又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山下挪着,唯有踩着积雪的声音咕嚓、咕嚓的格外刺耳。

⑤天,完全黑了。只有耀眼的雪光把脚下的路返射得模模糊糊。远远的,亮着几点灯火,早已被埋在厚厚雪窝里的学校,呈现出一种朦朦胧胧的柔和。

⑥进了学校院子。宿舍是一排南北走向的木楼。没怎么费劲,就到了自己宿舍。黑暗中,我很快找到了自己的铺位。但我的心却一下抽紧了,仿佛不是从楼下爬到楼上,从风雪肆虐的外面走到屋里,而是从寒冷走向寒冷,从孤独走向孤独,从一片黑走到了另一片黑——偌大的校园,那么多同学,本该同路的伙伴,竟一个也没来学校,全都被寒冷逼到了家里的火塘边。空空荡荡的宿舍里,我成了唯一的守夜人。以往宿舍再黑再冷,心里是敞亮的,温暖的。而现在呢,肆虐的寒风把心中的那盏灯吹灭了,一下子黑到了心里。

⑦我对寒冷和孤独的认识就是从那晚开始的。

⑧那是一个终身难忘、刻骨铭心的夜晚。风,呜呜的挟着雪花从破烂的窗格里刮进来,空旷黢黑的寝室里,板壁上的课表、箴言一类纸片因风而起,扑踏作响。报纸糊过的顶棚忽闪起伏,欲塌欲裂。尘灰挟着雪沫扬沙般地洒下来,眼都不敢睁。无边的黑暗中,木楼榫卯在咯吱、咔嚓作响,仿佛下一秒就会脱落、撕裂;门窗撞击木框的声音,炸雷一般,使人心惊肉跳。说不定,等不到下一次撞击,整栋木楼就会轰然倒塌。我在路上的勇气被删除得一干二净,剩下的只有寒冷和恐惧。

⑨就在这栋木楼上,就在这个火车皮一般偌大的寝室里,我也曾遭遇过暴风雪,但并不感到恐惧和寒冷。那是因为和同学们挨在一起,大家共同抵挡着这一切。我开始怀想起同学,怀想着大家共同抵御寒冷的那一个个难忘的夜晚。那时,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大家挤挤靠靠,亲密无间。而此刻,我裹着布衾,瑟缩着身子,不断地想着和同学们挤在一起的情景,想着那一个个笑语喧哗的风雪之夜。心中的灯慢慢亮了,寒冷渐渐离去,温暖重又回到身边。

⑩天亮后,雪停了。那屋檐上的冰凌,那窗格上弥漫的蒙昧天光,那院子里冻僵了的栀子树,那老师泼在雪地上,地图一样,冒着热汽的洗脸水,似乎都透着一样的气息,让人怅然而伤感,又让人有了一种辛酸后的喜悦。

校园里渐渐开始了喧哗——同学们陆陆续续回到学校,在校园外面就开始跺脚抖雪,墙根下面,到处都是一堆一堆的雪块。一进院子,又直呼好冷。筒着袖,猫着腰,一个劲地往教室里钻、钻,恨不钻到最深的去处,找到最温暖的所在。

大家挤在一块,高声喧哗。每进来一人,室内就多了一团雾气,温度就提高一分。就有人突然醒悟似地追问起谁谁怎么没来,谁谁这时说啥也该到了。气氛随之热烈,话题也多了起来——月月的家在山上,下雪,路又不好走,能不能下得了山?会不会在路上绊了。

——梁子的母亲病了,没人给准备粮食蔬菜,是不是带不了粮菜就不来学校了;

——星星放学回家,半路上直喊肚子疼,一路走走停停,现在会不会正带病走在路上……

大家的情绪越来越高,大家的担心越来越多,大家的讨论越来越热烈。纷纷就有了主意:这就去告诉老师,我们分头去接他们。

——梁子的口粮,我可以匀给他。

——我也有。

——我带了两周的口粮呢……

大家先前那副冻得缩手缩脚的样子,现在呢,全是一副包打天下,救世主一般的模样。寒冷早被忘得一干二净。

就在这个时候,有人喊道,大家知道吗,昨天晚上是谁一个人在宿舍守夜的?这是昨夜至今我听到的最为关切的一句话。我感到了脸热羞赧,一种委屈,一种酸楚涌上心头。为了掩饰窘态,我赶紧低下头去。但眼角的余光分明觑见,一颗颗眸子正齐刷刷朝我射来。大伙儿很快围了过来,衣服摩擦的嗦嗦声越来越响,空气中温热的雾气越来越多。我被一种巨大的温暖包裹着、簇拥着……

当一个人的呼吸,与众多的呼吸融合在一起时,在风雪的背后,在薄凉的世间,纯真与善良,温暖与真情,恻隐之心,崇敬之情,就会悄然而至,与你同在。

(1)文章主要描述了雪后上学的哪几个场景?请用简洁的语言予以概括。(3分)

(2)说说下面的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无边的黑暗中,木楼榫卯在咯吱、咔嚓作响,仿佛下一秒就会脱落、撕裂;门窗撞击木框的声音,炸雷一般,使人心惊肉跳。说不定,等不到下一次撞击,整栋木楼就会轰然倒塌。

(3)第⑩段天亮后“我”为什么会有“让人怅然而伤感,又让人有了一种辛酸后的喜悦"之感?(4分)

(4)第至段,详写同学们热烈讨论的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7.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完成问题。(12分)

【甲】

“天宫”:中国人未来的太空房间

①“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11月3日凌晨实现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中国载人航天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获得成功。

②中国未来的空间站的名称叫“天宫"。这是一个具有浓郁中国特色、寄托了华人无限憧憬的名字。“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即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建立空间实验室);同时也是中国空间站的起点,标志着我国已经拥有建立初步空间站,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

③我国目前正在运行的“天宫一号”实际上是空间实验室的实验版,采用两舱构型,分别为实验舱和资源舱,高10.4米,重8.5吨,舱体的最大直径达3.35米。与之前的载人航天器相比,天宫一号为航天员提供的可活动空间大大拓展,达15立方米,能够同时满足3名航天员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实验舱可保证舱压、温湿度、气体成分等航天员生存条件,可用于航天员驻留期间在轨工作和生活,密封的后锥段安装再生生保等设备。实验舱前端安装一个对接机构,以及交会对接测量和通信设备,用于支持与飞船实现交会对接。资源舱为轨道机动提供动力,为飞行提供能源。

④建设实现空间站的关键技术是“空间交会对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航天器通过轨道参数的协调,在同一时间到达太空同一位置的过程称为交会。对接是在交会的基础上,通过专门的对接机构将两个航天器连接成一个整体。人要进入到空间实验室,航天飞机或飞船就必须和空间实验室对接起来。这个难度很大,因为两个航天器的速度都很快,时速到达28000公里以上,就像是地面的两辆急速飞驰的跑车,要让它们的距离必须一直保持在1米左右,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在对接过程中,如果计算不准,就可能发生飞船相撞事故。

⑤我国的火箭最大运载能力只有10吨,不仅无法将体积更大、重量更重的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也满足不了空间实验室在运行期间所需大量物资的运输要求。在后续的发射中,将采用新一代大推力长征5号火箭。长征5号火箭的运载能力可达25吨,基本与国际上的顶级水平相当,可以满足在低轨道发射空间实验室的需要。

⑥人类目前载人航天活动的终极目的,是将实验室搬上太空,利用太空微重力高真空的独特环境,开展地面无法进行的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实验,为人类造福。“天宫一号”的研制为中国人未来的太空房间的建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乙】

天宫二号(Tiangong2),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第二个目标飞行器,是中国首个具备补加功能的载人航天科学实验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于2016年9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于2019年7月16日终止数据服务;于2019年7月19日受控离轨并再入大气层,落入南太平洋预定安全海域。天宫二号是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的主要飞行器之一,先后与神舟十一号、天舟一号进行对接,承担着验证空间站相关技术的重要使命,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

【丙】

中国空间站包括天和核心舱、梦天实验舱、问天实验舱、载人飞船(“神舟"号飞船)和货运飞船(天舟飞船)五个模块组成。各飞行器既是独立的飞行器,具备独立的飞行能力,又可以与核心舱组合成多种形态的空间组合体,在核心舱统一调度下协同完成空间站承担的各项任务。天和核心舱于2021年4月29日发射,问天实验舱于2022年7月24日发射并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梦天实验舱于2022年10月31日发射并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2022年12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新年贺词中宣布,“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

(1)甲文介绍了“天宫一号"的哪些情况?(4分)

(2)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2分)

A.天宫一号、天宫二号都是我国发射的空间实验室,它们共同组成了我国的空间站。

B.甲文第③段运用列数字、做诠释的说明方法,详细介绍了天宫一号的大小。

C.天宫一号只是空间实验室的实验版,天宫二号才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

D.乙、丙文段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详细说明了天宫二号发射的时间。

(3)结合三个文段,说说天宫一号建设的意义。(3分)

(4)【甲】文第④段“人要进入到空间实验室,航天飞机或飞船就必须和空间实验室对接起来”中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

8.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问题。(10分)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而谋。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而财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王若重币卑①辞以请籴②于吴,则食可得也。食得,其卒③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于吴。不出三年,而吴亦饥。使人请食于越,越王弗与,乃攻之,夫差为禽④。

【注释】①卑:恭顺,谦卑。②籴:用钱买米。③卒:最终。④禽:同“擒",捉住。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曾益其所不能

王何患焉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3)甲文开头连举六位古人的事例,有什么作用?(2分)

(4)读完乙文故事,张智和同学有疑惑:吴越是敌对国,吴国并非“无敌国外患”,但吴国最终被越国所灭,这个故事能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吗?请你帮他答疑解惑。(4分)

9.阅读古诗,按要求完成后面小题。(4分)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三个字,写出了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2分)

(2)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2分)

四、作文(共50分)

10.作文。(50分)

进行完这次考试,寒假马上到来,接着就是春节。你还记得去年、前年过春节时的情形吗?你希望今年过一个怎样的春节?

请以“我希望过一个___的春节”为题,写出你的心里话吧。

要求:(1)结合自己的生活,写出真情实感。(2)请避免出现与你有关的姓名、班级、学校等个人信息的内容。(3)字数在600左右。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百多年前,中国在民族危难之际,五四运动(),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拯救民族危亡、hàn____卫民族尊严、()民族力量,掀起了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在革命征程上,青年的英勇战斗事迹()。他们为人民的江山打下了最滚烫、最壮美的底色。在新中国的大地上,青春的汗水,汇入巩固人民政权,打造zhǎn____新江山的时代大潮。改革开放中,一张张亮丽的青年名片印刻在时代画卷上。步入新时代,中国青年继承了先贤拼搏奋斗的优良传统,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1)根据拼音,补写出正确的汉字,并为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hàn捍卫

zhǎn崭新

拯救zhěng

韶华sháo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B

A.发生凝聚多如牛毛

B.爆发凝聚举不胜举

C.爆发凝聚多如牛毛

D.发生凝结举不胜举

(3)将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工整地抄写到下面的方格。

【分析】(1)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字形。根据字词积累,“hàn卫"写作“捍卫”,“zhǎn新"写作“崭新”,“拯救"中的“拯”写作“zhěng",“韶华”中的“韶华"读作“sháo”。

(2)本题考查选词填空。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第一处:发生:出现;产生。爆发:发生剧烈冲突而引起重大变化。结合语境可知,形容五四运动,填“爆发"更合适。

第二处:凝聚:积聚;聚合。凝结:指气体因为压力增加或温度降低变成液体,或者液体遇冷变成固体。结合后面的“民族力量”,填“凝聚"更合适。

第三处:多如牛毛:形容极多。举不胜举:例子举也举不完。形容数量极多。结合语境可知,形容青年的英勇战斗事迹,填“举不胜举”更合适。

故选:B。

(3)本题考查汉字书写。解答时,将“步入新时代,中国青年继承了先贤拼搏奋斗的优良传统,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正确、工整、规范地抄写即可。

【解答】答案:

(1)捍崭zhěngsháo

(2)B

(3)步入新时代,中国青年继承了先贤拼搏奋斗的优良传统,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点评】词语的搭配要符合两个原则:一是合乎事理;另一个是合乎习惯。在日常学习中要注意积累。

2.(2分)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自古以来就特别讲究礼仪,譬如“持兵揖”中的“揖"指的是“拱手行礼”。

B.律诗一般有四联,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C.孟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主要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D.《列子》是一部有趣的书,其中有大量的寓言,比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等。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此类题主客观题的可能性都有,但更要注意主观题的考查方式,作家作品结合考查的方式。要根据命题人的提示准确理解、回答。

【解答】ABD.正确;

C.“道家"有误,应为“儒家”。

故选:C。

【点评】在日常的学习阅读中也要注意多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量,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才能在实际的读写运用中避免答错。

3.(8分)默写。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阐述君子行仁政,就可以得民心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3)想到黄金台,李贺不禁发出了誓死报国的豪言: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

(4)晏殊在《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一词中,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引出对春光逝去的惋惜,流露出无限惆怅的句子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分析】本题考查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与语境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解答】答案: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重点字:寡)

(2)猿鸟乱鸣夕日欲颓(重点字:颓)

(3)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重点字:携)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4.(7分)某班开展“走近剪纸"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剪纸知识】

根据下面的材料,从三个方面概括中国剪纸的特点。

早在汉代,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剪纸就出现了。日月星辰,山水花木,人物鸟兽,故事传说都是剪纸的素材。剪纸剪法上有阳剪,即留下勾画形象的线条;阴剪,即剪去线条留下平面;有二者结合的阴阳剪、折叠纸而剪的对称剪、阴影剪、图案剪等。

(2)【剪纸欣赏】

请你仔细观察右面这幅剪纸作品,描绘画面内容,并揭示其寓意。

(3)【我看剪纸】

班里有些同学认为剪纸艺术已经落伍了,没必要发扬光大。请用简明的语言阐述你的观点。

【分析】本题中第一小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第二小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第三小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学生要明确,作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阅读材料,结合题目的要求,根据材料的关键字(一般材料中总会有相应的关键字),即可作答。根据材料中的“早在汉代“可知历史悠久,根据材料中的“日月星辰,山水花木,人物鸟兽,故事传说都是剪纸的素材“可知取材比较广泛。根据材料中最后一句话可知剪法多样。

(2)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学生要明确题目要求,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一定要认真看图,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把图中出现的所有的元素都介绍清楚,如果题目中要求说出寓意,就要结合图案的创作背景或题目中的提示来分析寓意。图案中出现的元素有小孩,鱼,荷花等。鱼与余谐音,喻示年年有鱼。

(3)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作答此类题目,观点一定要明确,同意或是赞成,陈述理由时,一定要言之有据,条理清楚。一般像这样的题目,观点是同意或是反对都是可以的,只要言之有据即可。本题如果反对,可围绕民间艺术的传承来陈述理由,如果同意,可围绕这种艺术过于古老,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来陈述理由。

答案:

(1)(3分)历史悠久取材广泛剪法多样

(2)(3分)示例:(画面内容)一个胖小孩怀抱一条肥大的鱼,小孩身后两侧是荷叶荷花。(寓意)连年有鱼(年年有鱼或喜庆有鱼,“余”字亦可)。

(3)(2分)示例1: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可取。剪纸是民族艺术,是中华瑰宝。它经历漫长的岁月发展到今天就说明了这一点。示例2:我认为这种说法可取。剪纸太古老了,已经跟不上当代社会的发展,也很难融入新时代审美的因素,没必要发扬光大。

【点评】在综合读写的考查中,经常出现表达自己观点的题目,学生在作答时,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然后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无论同意或是反对,都要做到言之有据。

5.(4分)阅读以下文字材料,按要求完成问题。

你试着小心翼翼地揭开这两个翼鞘,向着光亮的地方去看,你会发现它的颜色是淡淡的红色。它前面的部分大,成三角形状;后面的部分小,成椭圆状,前后部分只有两个地方连接着,它就是靠这两个地方发声的……

蟋蟀从不躲在屋子里面唱歌,它会走出房门,来到门口的平台上表演。翼鞘发出的振动声非常柔和。它的音调能拖很长,除了长之外,它的音调还很圆满、很响亮。它的歌声既是在打发无聊的夏日时光,又是在给自己寻找快乐,它歌颂着大自然的一切,阳光、青草、巢穴,都是它歌颂的对象。它用自己的弓表达着对大自然、对生命崇高的敬意。

这部作品被誉为“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请联系材料,说说你的理解。

【分析】《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作的长篇生物学著作,共十卷,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生物学著作,记录了昆虫真实的生活,表述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时表现出的灵性,还记载着法布尔痴迷昆虫研究的动因、生平抱负、知识背景、生活状况等等内容。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

【解答】本题考查名著评价。解答此题,要熟悉名著内容,并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联系“它前面的部分大,成三角形状;后面的部分小,成椭圆状,前后部分只有两个地方连接着,它就是靠这两个地方发声的”介绍蟋蟀的发声器官,表述严谨,科学准确,突出了《昆虫记》科学性的特点。联系“蟋蟀从不躲在屋子里面唱歌,它会走出房门,来到门口的平台上表演"“它的歌声既是在打发无聊的夏日时光,又是在给自己寻找快乐”,作者赋予了蟋蟀人的动作和情感,这样的表述又使《昆虫记》具有了文学色彩。

答案:

示例:在描述蟋蟀的发声器官时,用“它前面的部分大,成三角形状;后面的部分小,成椭圆状"这样科学的表述让读者有了清晰的认识;在“它用自己的弓表达着对大自然、对生命崇高的敬意”这句话中,作者赋予了它人的情感,显得生动活泼,充满了意趣。文学化的表达使《昆虫记》有了文学的特点。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二、现代文阅读(共26分)

6.(14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那个夜晚

赵华安

①那一年我十二岁,读五年级,得去十几里外的中心校读书。虽然路途远,中间还要翻一座大山,住在学校,周六下午回家,周日下午又去学校,但新的环境,认识许多新的同学,又有本村的同学相伴,就并不觉得太苦。

②那是一个冬天,下第一场雪——星期天中午就开始飘雪。吃过午饭,地上的雪已经有筷子那么厚了。母亲要我等等同村的伙伴一块走,因为各自离得较远,眼看雪堆得越来越厚,又是一年里白天最短的时候,我就先独自走了。

③出了村口,眼前的路渐渐变得陡立起来。快上山了,厚厚的雪路上却找不到一点行人的踪迹,看不见一点人们走过去的迹象。

④上了山顶,暮色愈来愈重。周围听不到一点声音,看不到任何与同学汇合的可能。我完全失望了,脚步一下变得沉重艰辛起来。小心翼翼又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山下挪着,唯有踩着积雪的声音咕嚓、咕嚓的格外刺耳。

⑤天,完全黑了。只有耀眼的雪光把脚下的路返射得模模糊糊。远远的,亮着几点灯火,早已被埋在厚厚雪窝里的学校,呈现出一种朦朦胧胧的柔和。

⑥进了学校院子。宿舍是一排南北走向的木楼。没怎么费劲,就到了自己宿舍。黑暗中,我很快找到了自己的铺位。但我的心却一下抽紧了,仿佛不是从楼下爬到楼上,从风雪肆虐的外面走到屋里,而是从寒冷走向寒冷,从孤独走向孤独,从一片黑走到了另一片黑——偌大的校园,那么多同学,本该同路的伙伴,竟一个也没来学校,全都被寒冷逼到了家里的火塘边。空空荡荡的宿舍里,我成了唯一的守夜人。以往宿舍再黑再冷,心里是敞亮的,温暖的。而现在呢,肆虐的寒风把心中的那盏灯吹灭了,一下子黑到了心里。

⑦我对寒冷和孤独的认识就是从那晚开始的。

⑧那是一个终身难忘、刻骨铭心的夜晚。风,呜呜的挟着雪花从破烂的窗格里刮进来,空旷黢黑的寝室里,板壁上的课表、箴言一类纸片因风而起,扑踏作响。报纸糊过的顶棚忽闪起伏,欲塌欲裂。尘灰挟着雪沫扬沙般地洒下来,眼都不敢睁。无边的黑暗中,木楼榫卯在咯吱、咔嚓作响,仿佛下一秒就会脱落、撕裂;门窗撞击木框的声音,炸雷一般,使人心惊肉跳。说不定,等不到下一次撞击,整栋木楼就会轰然倒塌。我在路上的勇气被删除得一干二净,剩下的只有寒冷和恐惧。

⑨就在这栋木楼上,就在这个火车皮一般偌大的寝室里,我也曾遭遇过暴风雪,但并不感到恐惧和寒冷。那是因为和同学们挨在一起,大家共同抵挡着这一切。我开始怀想起同学,怀想着大家共同抵御寒冷的那一个个难忘的夜晚。那时,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大家挤挤靠靠,亲密无间。而此刻,我裹着布衾,瑟缩着身子,不断地想着和同学们挤在一起的情景,想着那一个个笑语喧哗的风雪之夜。心中的灯慢慢亮了,寒冷渐渐离去,温暖重又回到身边。

⑩天亮后,雪停了。那屋檐上的冰凌,那窗格上弥漫的蒙昧天光,那院子里冻僵了的栀子树,那老师泼在雪地上,地图一样,冒着热汽的洗脸水,似乎都透着一样的气息,让人怅然而伤感,又让人有了一种辛酸后的喜悦。

校园里渐渐开始了喧哗——同学们陆陆续续回到学校,在校园外面就开始跺脚抖雪,墙根下面,到处都是一堆一堆的雪块。一进院子,又直呼好冷。筒着袖,猫着腰,一个劲地往教室里钻、钻,恨不钻到最深的去处,找到最温暖的所在。

大家挤在一块,高声喧哗。每进来一人,室内就多了一团雾气,温度就提高一分。就有人突然醒悟似地追问起谁谁怎么没来,谁谁这时说啥也该到了。气氛随之热烈,话题也多了起来——月月的家在山上,下雪,路又不好走,能不能下得了山?会不会在路上绊了。

——梁子的母亲病了,没人给准备粮食蔬菜,是不是带不了粮菜就不来学校了;

——星星放学回家,半路上直喊肚子疼,一路走走停停,现在会不会正带病走在路上……

大家的情绪越来越高,大家的担心越来越多,大家的讨论越来越热烈。纷纷就有了主意:这就去告诉老师,我们分头去接他们。

——梁子的口粮,我可以匀给他。

——我也有。

——我带了两周的口粮呢……

大家先前那副冻得缩手缩脚的样子,现在呢,全是一副包打天下,救世主一般的模样。寒冷早被忘得一干二净。

就在这个时候,有人喊道,大家知道吗,昨天晚上是谁一个人在宿舍守夜的?这是昨夜至今我听到的最为关切的一句话。我感到了脸热羞赧,一种委屈,一种酸楚涌上心头。为了掩饰窘态,我赶紧低下头去。但眼角的余光分明觑见,一颗颗眸子正齐刷刷朝我射来。大伙儿很快围了过来,衣服摩擦的嗦嗦声越来越响,空气中温热的雾气越来越多。我被一种巨大的温暖包裹着、簇拥着……

当一个人的呼吸,与众多的呼吸融合在一起时,在风雪的背后,在薄凉的世间,纯真与善良,温暖与真情,恻隐之心,崇敬之情,就会悄然而至,与你同在。

(1)文章主要描述了雪后上学的哪几个场景?请用简洁的语言予以概括。

(2)说说下面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无边的黑暗中,木楼榫卯在咯吱、咔嚓作响,仿佛下一秒就会脱落、撕裂;门窗撞击木框的声音,炸雷一般,使人心惊肉跳。说不定,等不到下一次撞击,整栋木楼就会轰然倒塌。

(3)第⑩段天亮后“我"为什么会有“让人怅然而伤感,又让人有了一种辛酸后的喜悦”之感?

(4)第至段,详写同学们热烈讨论的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分析】文章叙述了“我"独自踏雪去学校,晚上遭遇暴风雪,独自一人在寝室守夜,同学们陆陆续续回到学校,大家热烈讨论,决定分头去接未到校的同学,表现了同学们之间的纯真友谊和互帮互助的精神。

【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的概括。

结合“母亲要我等等同村的伙伴一块走,因为各自离得较远,眼看雪堆得越来越厚,又是一年里白天最短的时候,我就先独自走了。出了村口,眼前的路渐渐变得陡立起来。快上山了,厚厚的雪路上却找不到一点行人的踪迹,看不见一点人们走过去的迹象”句可概括为:独自踏雪去学校;结合“但我的心却一下抽紧了,仿佛不是从楼下爬到楼上,从风雪肆虐的外面走到屋里,而是从寒冷走向寒冷,从孤独走向孤独,从一片黑走到了另一片黑——偌大的校园,那么多同学,本该同路的伙伴,竟一个也没来学校,全都被寒冷逼到了家里的火塘边。空空荡荡的宿舍里,我成了唯一的守夜人。以往宿舍再黑再冷,心里是敞亮的,温暖的。而现在呢,肆虐的寒风把心中的那盏灯吹灭了,一下子黑到了心里"句可概括为:晚上遭遇暴风雪,独自一人在寝室守夜;结合“大家的情绪越来越高,大家的担心越来越多,大家的讨论越来越热烈。纷纷就有了主意:这就去告诉老师,我们分头去接他们”句可概括为:同学们陆陆续续回到学校,大家热烈讨论,决定分头去接未到校的同学。

(2)本题考查句子表达效果的分析。

这句话通过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暴风雪中木楼的破败和危险,以及“我"当时的恐惧心理。结合“我在路上的勇气被删除得一干二净,剩下的只有寒冷和恐惧”句可知,通过这些描写,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我"在寒冷孤独的夜晚心中的恐惧和无助。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结合文章内容“校园里渐渐开始了喧哗——同学们陆陆续续回到学校,在校园外面就开始跺脚抖雪,墙根下面,到处都是一堆一堆的雪块。一进院子,又直呼好冷。筒着袖,猫着腰,一个劲地往教室里钻、钻,恨不钻到最深的去处,找到最温暖的所在。大家挤在一块,高声喧哗。每进来一人,室内就多了一团雾气,温度就提高一分”句可知,天亮后,虽然景色依然寒冷凄凉,但“我"看到了同学们回来,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之前的孤独和寒冷让“我”感到辛酸,而现在同学们的归来让“我"感到喜悦。这种复杂的情感体现了“我”在孤独和恐惧中挣扎后,终于找到了温暖和希望。

(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月月的家在山上,下雪,路又不好走,能不能下得了山?会不会在路上绊了。梁子的母亲病了,没人给准备粮食蔬菜,是不是带不了粮菜就不来学校了;星星放学回家,半路上直喊肚子疼,一路走走停停,现在会不会正带病走在路上……大家的情绪越来越高,大家的担心越来越多,大家的讨论越来越热烈。纷纷就有了主意:这就去告诉老师,我们分头去接他们。梁子的口粮,我可以匀给他。我也有。我带了两周的口粮呢"内容详写同学们热烈讨论的内容,展现了同学们对未到校同学的关心和担忧,同时也表现了同学们之间的纯真友谊和互帮互助的精神。这样的描写不仅增加了文章的情感深度,还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同学们分头去接未到校的同学作了铺垫。

答案:

(1)独自踏雪去学校;晚上遭遇暴风雪,独自一人在寝室守夜;同学们陆陆续续回到学校,大家热烈讨论,决定分头去接未到校的同学。

(2)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暴风雪中木楼的破败和危险,以及“我”当时的恐惧心理,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我"在寒冷孤独的夜晚心中的恐惧和无助。

(3)天亮后,虽然景色依然寒冷凄凉,但“我”看到了同学们回来,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之前的孤独和寒冷让“我"感到辛酸,而现在同学们的归来让“我”感到喜悦。这种复杂的情感体现了“我"在孤独和恐惧中挣扎后,终于找到了温暖和希望。

(4)详写同学们热烈讨论的内容,展现了同学们对未到校同学的关心和担忧,同时也表现了同学们之间的纯真友谊和互帮互助的精神。这样的描写不仅增加了文章的情感深度,还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同学们分头去接未到校的同学作了铺垫。

【点评】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意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7.(12分)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完成问题。

【甲】

“天宫”:中国人未来的太空房间

①“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11月3日凌晨实现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中国载人航天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获得成功。

②中国未来的空间站的名称叫“天宫"。这是一个具有浓郁中国特色、寄托了华人无限憧憬的名字。“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即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建立空间实验室);同时也是中国空间站的起点,标志着我国已经拥有建立初步空间站,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

③我国目前正在运行的“天宫一号”实际上是空间实验室的实验版,采用两舱构型,分别为实验舱和资源舱,高10.4米,重8.5吨,舱体的最大直径达3.35米。与之前的载人航天器相比,天宫一号为航天员提供的可活动空间大大拓展,达15立方米,能够同时满足3名航天员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实验舱可保证舱压、温湿度、气体成分等航天员生存条件,可用于航天员驻留期间在轨工作和生活,密封的后锥段安装再生生保等设备。实验舱前端安装一个对接机构,以及交会对接测量和通信设备,用于支持与飞船实现交会对接。资源舱为轨道机动提供动力,为飞行提供能源。

④建设实现空间站的关键技术是“空间交会对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航天器通过轨道参数的协调,在同一时间到达太空同一位置的过程称为交会。对接是在交会的基础上,通过专门的对接机构将两个航天器连接成一个整体。人要进入到空间实验室,航天飞机或飞船就必须和空间实验室对接起来。这个难度很大,因为两个航天器的速度都很快,时速到达28000公里以上,就像是地面的两辆急速飞驰的跑车,要让它们的距离必须一直保持在1米左右,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在对接过程中,如果计算不准,就可能发生飞船相撞事故。

⑤我国的火箭最大运载能力只有10吨,不仅无法将体积更大、重量更重的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也满足不了空间实验室在运行期间所需大量物资的运输要求。在后续的发射中,将采用新一代大推力长征5号火箭。长征5号火箭的运载能力可达25吨,基本与国际上的顶级水平相当,可以满足在低轨道发射空间实验室的需要。

⑥人类目前载人航天活动的终极目的,是将实验室搬上太空,利用太空微重力高真空的独特环境,开展地面无法进行的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实验,为人类造福。“天宫一号”的研制为中国人未来的太空房间的建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乙】

天宫二号(Tiangong2),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第二个目标飞行器,是中国首个具备补加功能的载人航天科学实验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于2016年9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于2019年7月16日终止数据服务;于2019年7月19日受控离轨并再入大气层,落入南太平洋预定安全海域。天宫二号是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的主要飞行器之一,先后与神舟十一号、天舟一号进行对接,承担着验证空间站相关技术的重要使命,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

【丙】

中国空间站包括天和核心舱、梦天实验舱、问天实验舱、载人飞船(“神舟"号飞船)和货运飞船(天舟飞船)五个模块组成。各飞行器既是独立的飞行器,具备独立的飞行能力,又可以与核心舱组合成多种形态的空间组合体,在核心舱统一调度下协同完成空间站承担的各项任务。天和核心舱于2021年4月29日发射,问天实验舱于2022年7月24日发射并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梦天实验舱于2022年10月31日发射并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2022年12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新年贺词中宣布,“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

(1)甲文介绍了“天宫一号"的哪些情况?

(2)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C

A.天宫一号、天宫二号都是我国发射的空间实验室,它们共同组成了我国的空间站。

B.甲文第③段运用列数字、做诠释的说明方法,详细介绍了天宫一号的大小。

C.天宫一号只是空间实验室的实验版,天宫二号才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

D.乙、丙文段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详细说明了天宫二号发射的时间。

(3)结合三个文段,说说天宫一号建设的意义。

(4)【甲】文第④段“人要进入到空间实验室,航天飞机或飞船就必须和空间实验室对接起来”中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分析】本文是以“中国空间站"为主题的材料阅读。第一题考查材料内容概括,第二题考查材料内容理解分,第三题考查材料内容概括,第四题考查说明文语言分析。

【解答】(1)结合“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即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建立空间实验室);同时也是中国空间站的起点,标志着我国已经拥有建立初步空间站,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概括为:发射意义。结合“与之前的载人航天器相比,天宫一号为航天员提供的可活动空间大大拓展,达15立方米,能够同时满足3名航天员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实验舱可保证舱压、温湿度、气体成分等航天员生存条件,可用于航天员驻留期间在轨工作和生活,密封的后锥段安装再生生保等设备。实验舱前端安装一个对接机构,以及交会对接测量和通信设备,用于支持与飞船实现交会对接。资源舱为轨道机动提供动力,为飞行提供能源",概括为:飞船空间大、结构先进。结合“建设实现空间站的关键技术是‘空间交会对接’”,概括为:与飞船交会对接成功。结合“在后续的发射中,将采用新一代大推力长征5号火箭。长征5号火箭的运载能力可达25吨,基本与国际上的顶级水平相当,可以满足在低轨道发射空间实验室的需要",概括为: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

(2)A.结合甲“我国目前正在运行的‘天宫一号’实际上是空间实验室的实验版”分析,可知选项“天宫一号、天宫二号都是我国发射的空间实验室"错误;

B.甲文第③段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详细介绍了天宫一号的大小;

C.正确;

D.有误,丙文没有说明天宫二号发射的时间。

故选:C。

(3)结合甲“中国未来的空间站的名称叫‘天宫’。这是一个具有浓郁中国特色、寄托了华人无限憧憬的名字”,概括为:具有浓郁中国特色、寄托了华人无限憧憬。结合甲“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即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建立空间实验室);同时也是中国空间站的起点,标志着我国已经拥有建立初步空间站,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概括为:“天宫一号”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同时也是中国空间站的起点,标志着我国已经拥有建立初步空间站,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结合甲“‘天宫一号’的研制为中国人未来的太空房间的建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概括为:“天宫一号"的研制为中国人未来的太空房间的建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结合乙“天宫二号(Tiangong2),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第二个目标飞行器,是中国首个具备补加功能的载人航天科学实验空间实验室”,概括为:为中国首个具备补加功能的载人航天科学实验空间实验室成立奠定了基础。

(4)首先回答:不能,然后分析原因。“航天飞机或飞船就必须和空间实验室对接起来"中的“必须”一次起强调作用,它强调了航天飞机或飞船“和空间实验室对接起来"是“人进入到空间实验室”的必备条件,是不能缺少的一个条件,如果没有这个条件,人就不能进入到空间实验室。

答案:

(1)发射意义;飞船空间大、结构先进;与飞船交会对接成功;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

(2)C

(3)“天宫一号"具有浓郁中国特色、寄托了华人无限憧憬;“天宫一号”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同时也是中国空间站的起点,标志着我国已经拥有建立初步空间站,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天宫一号”的研制为中国人未来的太空房间的建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天宫一号“为中国首个具备补加功能的载人航天科学实验空间实验室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4)不能。“必须”强调航天飞机或飞船“和空间实验室对接起来"是“人进入到空间实验室”的必备条件,缺少了这一条件,“人要进入到空间实验室"就无从谈起。

【点评】材料阅读题给出一组材料,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简洁、流畅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

8.(10分)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问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而谋。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而财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王若重币卑①辞以请籴②于吴,则食可得也。食得,其卒③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于吴。不出三年,而吴亦饥。使人请食于越,越王弗与,乃攻之,夫差为禽④。

【注释】①卑:恭顺,谦卑。②籴:用钱买米。③卒:最终。④禽:同“擒”,捉住。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

王何患焉担心,忧虑。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3)甲文开头连举六位古人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4)读完乙文故事,张智和同学有疑惑:吴越是敌对国,吴国并非“无敌国外患”,但吴国最终被越国所灭,这个故事能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吗?请你帮他答疑解惑。

【分析】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越国遭受严重的饥荒,越王很害怕,把范惫找来商量。范蠡说:“您忧虑什么呢?现在的饥荒正是越国的福分,吴国的祸患。吴国非常富足,财富有余,他们的君主年轻,缺少智谋和才能,喜欢一时的名声,不考虑后患。您如果用贵重的礼物、谦卑的言辞去向吴国买粮,粮食就可以得到。得到粮食,最终越国必定会占有吴国,您又何必忧虑呢?”越王说:“好!"于是就派人向吴国请求买粮。不到三年,吴国也遭受饥荒,派人向越国请求买粮,越王不给,反而攻打吴国,吴王夫差便被活捉了。

【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①句意: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曾,同,“增”,增加。

②句意:您忧虑什么呢?患,担心,忧虑。

(2)本题考查翻译。

重点词:故,所以。任,责任,担子。是,代词,这,这些。也,助词,用在前半句的末尾,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加以解说。必,一定。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苦恼。心志,意志。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饿,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体肤,肌肤。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穷困。句意: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文章一开头并没有正面提出任何观点,而是一口气列举了虞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位古代圣贤从贫贱中发迹的例子。这六个人的共同特点是他们在担当“大任"之前,都曾饱经忧患,经历过坎坷艰难的人生历程。正因为付出了非同寻常的代价,这些圣贤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成就一番宏大的事业。所以这后面的结论又倒过来说明了这六位圣贤成功的原因。

(4)本题考查阅读的拓展能力。

吴国的衰败和灭亡,是因为其过于骄傲和轻敌,失去了对越国的警惕和防范,也失去了与中原诸侯国的联络和支持。吴国并非没有外患,但由于吴王夫差沉湎于眼前的胜利和安乐,不思进取,导致吴国衰败。这个故事说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答案:

(1)①同“增”,增加。

②担心,忧虑。

(2)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

(3)甲文开头连举六位古人的事例,作用是引出中心论点,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吴国并非没有外患,但由于吴王夫差沉湎于眼前的胜利和安乐,不思进取,导致吴国衰败。这个故事说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9.(4分)阅读古诗,按要求完成后面小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连三月"三个字,写出了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强烈思念的思想感情。

(2)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分析】《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诗句及情感的理解。答题时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在把握全诗表达情感的基础上,再理解题干中诗句的含义和情感。《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