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课程标准_第1页
中国法制史课程标准_第2页
中国法制史课程标准_第3页
中国法制史课程标准_第4页
中国法制史课程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法制史课程标准课程编号:13010151总学时数:56学时学分:3.5学分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中国法制史是法学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中国法制史主要讲授我国自夏、商、西周至1949年建国前法律制度形成和发展及其内容,旨在使学生了解中国法律制度的发展轨迹,增加法律史方面的知识,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历代法制中有益的东西,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法学基础理论的理解,为学习部门法学打下基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立法状况,理解对法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法律思想,掌握各个时期法律的主要内容和司法制度。二、本课程的基本内容第一章中国法制文明的起源与夏商法律制度(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要求了解中国法律产生的原因及其过程,夏朝法律制度的概况和商朝法律制度的概况,了解商朝继承制度前后发展变化的原因。(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夏朝法律中的罪名及其含义,商朝的刑名和继承制度,夏朝的法律与原始社会的习惯的不同、商朝的继承制度。(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主要内容第一节概述(0.5)课时第二节中国法制文明的起源(0.5)课时1、中国法制文明的起源2、中西法制文明起源的历史比较第三节夏商法律制度(1)课时1、夏商法律渊源、法律形式2、夏商法律主要刑名和奴隶制“五刑”的确立3、夏商法律主要罪名4、夏商朝刑事立法的指导思想5、夏商司法制度第二章西周法律制度(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要求了解西周的建立过程,一般掌握立法概况法律形成、所有权关系、契约制度,掌握西周刑事立法的指导思想,定罪量刑若干原则,刑事立法的内容,婚姻制度的司法制度。(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刑事立法的指导思想,定罪量刑的原则;婚姻家庭制度和继承制度,西周的宗法制度。(三)课时安排:5课时(四)主要内容第一节西周时期的法律概况(1)课时1、西周时期法律指导思想2、西周宗法制度3、西周时期法律形式第二节西周的礼及礼刑关系(1)课时1、礼的渊源与发展2、周礼的性质和作用3、西周时期“礼”与“刑”的关系4、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第三节西周时期的刑事法律制度(1)课时1、西周时期的主要罪名2、西周时期的主要刑罚3、西周时期主要刑罚原则第四节西周时期的民事法律制度(1)课时1、所有权2、债和契约3、婚姻继承制度第五节西周时期的司法制度(1)课时1、司法机关2、主要诉讼制度3、监狱第三章春秋战国法律制度(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要求了解春秋时期奴隶制的互解和战国时期的立法概况;掌握春秋时期各国的立法概况和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化情况;着重战国时期的立法指导思想,邓析与竹刑,李悝与法经。(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和立法指导思想,《法经》的内容和意义,成文法公布的意义,《法经》的内容和意义。(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主要内容第一节春秋时期奴隶制的瓦解和法律制度的变革(1)课时1、井田制的破坏2、郡县制取代分封制3、礼制的衰落4、郑、晋、楚各国的立法概况5、公布成文法的主要活动第二节战国时期各诸候国的变法与法律发展(1)课时1、各诸候国的变法3、立法指导思想3、《法经》4、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第四章秦朝法律制度(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要求一般了解秦朝的建过程及巩固统一的措施,一般掌握秦朝的司法机关和诉讼制度,掌握秦朝的立法指导思想,法律形式,刑名和罪名,定罪量刑的原则,经济立法。(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秦朝的法律形式、刑名和罪名,秦朝的立法指导思想和诉讼制度。(三)课时安排:3课时(四)主要内容第一节秦朝的建立及其巩固统一的措施(1)课时第二节秦代立法概况1、立法指导思想2、立法活动与云梦秦简的发现3、法律形式第三节秦代法律主要内容(1)课时1、刑事法规2、民事法规3、经济法规四、行政法规第四节司法制度(1)课时1、司法机关2、诉讼制度第五章两汉法律制度(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要求了解两汉的立法概况、法律形式,婚姻家庭制度和继承制度;了解文景刑制改革;掌握刑事立法的指导思想,定罪量刑的原则、刑名、罪名、诉讼制度。(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两汉的立法概况、法律形式、定罪量刑的原则、诉讼制度,刑事立法的指导思想,定罪量刑的若干原则。(三)课时安排:5课时(四)主要内容第一节两汉王朝的建立与法律指导思想的变化(1)课时第二节立法概况(1)课时1、立法概况2、法律形式第三节刑事立法(1)课时1、刑事立法指导思想2、汉文帝、景帝时的刑罚改革3、定罪量刑的若干原则4、刑名5、罪名第四节民事立法(1)课时1、行为能力2、所有权3、契约关系4、婚姻与家庭第五节司法制度(1)课时1、司法机关2、诉讼制度3、春秋决狱第六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要求了解魏晋及北魏、北齐的立法,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制度的主要变化。(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引礼入律,北齐律的主要内容,准五服以制罪,官当,八议。(三)课时安排:3课时(四)主要内容第一节立法概况(1)课时1、三国法规2、两晋法规3、南北朝法规第二节法律内容的主要发展(1)课时1、经济立法2、刑事立法3、民事立法第三节司法制度(1)课时1、司法机关2、诉讼制度第七章隋唐五代法律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要求掌握隋唐的立法概况,唐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及司法、监察制度。(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隋唐的立法概况,《唐律疏议》的主要内容,唐律的主要特点与历史地位,唐律的主要特点和唐朝司法制度。(三)课时安排:8课时(四)主要内容第一节隋朝法律制度(2)课时1、立法概况2、隋朝法律的基本内容3、隋朝法制的破坏及其迅速覆亡的教训第二节唐朝的法律制度(2)课时1、法制指导思想2、立法概况3、法律形式第三节唐律的主要内容(2)课时1、《唐律疏议》十二篇的主要内容2、唐律的历史地位3、唐代行政法律规范的发展4、唐代刑事法律规范的完备5、唐代民事经济法律规范第四节唐朝的司法制度(2)课时1、司法机关2、诉讼制度3、监狱管理4、监察制度第八章宋辽金元法律制度(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要求了解中国封建制后期法律制度的变化;了解《宋刑统》体制的特点及历史渊源;“以敕代律”的形成;了解宋朝法律内容的主要变化及皇帝对司法权控制的加强;了解《大元通制》及《元典章》以及元朝律制度中民族压迫的特点。(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宋律的主要变化,元律的主要特点。本章难点是《宋刑统》的体例形成及宋朝立法活动的主要特点。(三)课时安排:3课时(四)主要内容第一节宋朝的立法概况和法律内容(1)课时1、立法活动及其特点2、法律形式3、宋律的变化第二节辽金法制概况(1)课时1、立法概况2、法律特点3、司法制度第三节元朝法律制度(1)课时1、立法概况2、法律内容的主要特点3、司法制度第九章明代法律制度(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要求了解明朝法律对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作用,了解明朝的司法机关与诉讼程序及监察机构,掌握《大明律》的体例及《明大诰》的性质与内容,明律的内容与特点。(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明律的基本内容及特点,明律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摧残,明律“轻其轻者,重其重者”的原因,明律对资本主义的摧残。(三)课时安排:3课时(四)主要内容第一节明朝的立法思想及其法律形式(1)课时1、立法思想2、明朝立法活动第二节明律的基本内容和特点(1)课时1、刑事法规2、民商法规第三节明代司法制度及特点(1)课时1、司法机关2、诉讼制度3、审判制度第十章清代法律制度(1644-1840年)(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要求了解《大清律例》制定和各部则例与《清会典》以及在各少数民族地区适用的法律,了解清律的主要特点,了解清律对封建社会内部所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摧残。(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清律的发展变化,清律的主要特点。清律的主要特点,会审制度的发展。(三)课时安排:4课时(四)主要内容第一节清代立法概况(1)课时1、清代的立法思想2、清代立法概况第二节清律的内容及特点(1)课时1、严刑峻法维护高压统治2、维护旗人特权和满族统治3、遏制资本主义积极因素的发展4、维护统一,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有效法律控制5、刑罚适用原则第三节清的司法制度(2)课时1、司法机关及其管辖2、诉讼程序与审判制度3、监察机关对司法活动的参预和监督第十一章鸦片战争后清朝的法律制度(1840年-1911年)(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要求了解清朝后期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了解预备立宪的背景及立宪中的主要活动,了解清末修订法律的主要活动,掌握《钦定宪法大纲》、《十九信条》、清末法律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掌握清末《现行刑律》及《新刑律》的制定和特点。(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钦定宪法大纲》和《十九信条》的内容;清末的立法概况与立法特点,清末立法的特点及司法制度的改革。(三)课时安排:4课时(四)主要内容第一节清末变法指导思想(1)课时1、不平等条约对变法的影响2、修律方针3、清末修律的目的及其实质第二节清末变法的主要内容(2)课时1、宣布预备立宪2、官制改革3、《大清现行刑律》《大清新刑律》内容4、商律的修订5、民律草案的修订6、诉讼律的制定第三节清末司法制度的变化(1)课时1、司法机关的变化2、司法制度的改革3、领事裁判权和会审公廨制度的确立第十二章中华民国法律制度(1912年—1949年)(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要求了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及各项革命法令的性质、主要内容、历史意义。了解北洋政府法制的性质、制宪活动的目的与内容、法制的特点。了解广州、武汉国民政府的性质、立法的内容与特点以及司法改革。了解南京政府“六法”的本质、主要内容及其审判制度。(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北洋政府法律的主要内容及特点,南京政府“六法”的主要内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宪法》和《六法全书》。(三)课时安排:3课时(四)主要内容第一节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法律制度(1)课时1、法律指导思想2、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宪政立法3、南京临时政府的其他革命法规4、南京临时政府的司法制度第二节中华民国北京政府的法律制度(1)课时1、中华民国北京政府的立法指导思想2、中华民国北京政府的宪法和宪法性文件3、中华民国北京政府的主要法规4、中华民国北京政府的司法制度第三节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法律制度(1)课时1、广州武汉国民政府时期的法律制度2、南京国民政府的立法思想与法律体系3、南京国民政府的六法4、南京国民政府的司法制度第十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民主政权的法律制度(1927年-1949年)(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要求了解根据地法制的性质及其形成过程,掌握《宪法大纲》和《施政纲领》的制定和内容,掌握土地立法的发展变化及其主要内容,掌握民刑法律的主要内容;掌握司法制度的主要内容等。(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抗日民主政权的施政纲领土和中国土地法大纲,工农民主政权和抗日民主政权时期的土地立法,《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根据地时期的婚姻、继承立法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意义;根据地时期刑事立法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意义。(三)课时安排:3课时(四)主要内容第一节革命根据地的法制建设概况及立法指导思想(1)课时第二节革命根据地的主要立法内容(1)课时1、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献2、革命根据地的刑事立法3、革命根据地的土地劳动立法4、革命根据地的民事立法第三节革命根据地的司法制度(1)课时1、革命根据地的司法体制2、革命根据地的审判原则和诉讼制度3、马锡五审判方式4、人民调解制度三、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并结合学生的练习与实验。四、成绩考核方式本课程期终成绩由期末闭卷考试与平时成绩两部分组成。五、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一)教材张晋藩.中国法制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