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中学校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实验中学校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实验中学校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实验中学校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实验中学校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验中学校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七年级(上)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语文试卷2023.01

注意事项:

1.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准确填写在《答题卡》上规定的相应位置。

3.答选择题时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特别要注意所涂答案与题号一致。

4.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在答题规定位置以外的地方答题无效。

一、语言知识运用(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酝酿(liànɡ)称职(chènɡ)怂恿(sǒnɡ)混为一谈(hùn)

B.禁锢(ɡù)蹒跚(shuān)附和(hè)神采奕奕(yì)

C.怅然(chànɡ)抽噎(yē)坍塌(tā)参差不齐(cī)

D.干涸(hé)热忱(chén)狭隘(ài)拈轻怕重(niā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嘹亮伫蓄秋风萧瑟人声鼎沸

B.匿笑安详麻木不仁刨根问底

C.炫耀呈报气喘嘘嘘人迹罕至

D.攲斜慷概呼朋引伴骇人听闻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他在工作中勤奋踏实,积极进取,见异思迁,得到了全体同事的一致好评。B.毕业典礼那天,同学们打扮得花枝招展,意气风发,灵动的青春尽情飞扬。C.不管是家养的白鸭还是麝香鸭,它们的外表都和真正的水鸭长得大相径庭。

D.班长提出举行“为梦想加油"主题活动建议,同学们随声附和,表示赞同。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疫情期间,大家要注意保暖,防止感冒,戴好口罩,做好个人防护。

B.终于爬上了山顶,我们耳边回荡着孩子们愉快的歌声和欢乐的笑容。

C.通过阅读刘慈欣作品《流浪地球》,使我们看到了恢弘的科幻世界。

D.是否注重生活中的细节,是一个人文明素质高的最具体而真实表现。

七(上)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

5.下列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恰如一棵树,如果花不漂亮,也许①;如果叶子也不漂亮,

也许②;如果花果、叶子和枝干都不漂亮,也许③。

A.①叶子会青翠欲滴②体态会卓约生姿③枝干会错落有致

B.①枝干会错落有致②叶子会青翠欲滴③体态会卓约生姿

C.①叶子会青翠欲滴②枝干会错落有致③体态会卓约生姿

D.①体态会卓约生姿②枝干会错落有致③叶子会青翠欲滴

6.小丽是一名七年级学生,本学期以来,她越来越沉迷于看短视频,老师、同学都很为她着

急。作为同学,请你对她说几句话,劝说她不要沉迷短视频。(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甲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文】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①画地学书。

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②,嶷然有声③。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④在前,触发之

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注解】①荻:多年生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②冠:指成人。③嶷(yí)然有声: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誉。

④机阱:设置机弩的陷阱,这里比喻陷害人的圈套。

7.下列加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至以荻画地学书书:书写,写字。B.非学无以广才广:增长。

C.触发之不顾顾:回头。D.年与时驰驰:奔驰。

8.对文中画曲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

B.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

C.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

D.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

七(上)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卷第2页(共8页)

9.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文中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

B.乙文中“及冠”意思是“到了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表示已经成年。

C.甲乙两文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好好学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D.乙文中欧阳修家境贫寒,但他聪慧机敏、勤奋好学,终于成为人品超群而享有声誉的人。

10.把文中画直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⑵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1—12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标题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访”的地点、人物及事件结果。

B.第一联“犬吠水声中"是指主人不想见客人,而养狗守护宅院。

C.第二联写树丛深处有麋鹿出没,中午也没有听见道士敲钟声音。

D.第三联写道士居住的环境,野竹、青气、飞瀑、碧峰共成奇境。

12.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4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⑴___,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⑵___,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⑶夜发清溪向三峡,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⑷乡书何处达?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⑸《十二章》中孔子用对比的手法,强调一个人不能改变志向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十二章》)

七(上)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卷第3页(共8页)

三、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议论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6题。

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

乔叶

①和许多人一样,小时候,我一直以为成长是因为年幼。我学习,我锻炼,我劳动,都是因为我还小,还得成长。而一旦长大,就不需要再付出任何努力。仿佛成长是一种储蓄,

只要存够了一定的数额,就可以坐享其成,再无旁忧。

②后来才明白,不是这样。

③成长是一件最漫长的事情,漫长至终生。年龄阶段不同,成长的主题不同:一岁成长的是身体,十岁成长的是知识,二十岁成长的是情感,五十岁成长的是智慧……无论哪一方面的侧重,对于一个有悟性的人来说,成长都是一种必然的状态。所谓“活到老,学到老”,

学,就是成长的另一种说法。

④成长是一件最丰饶的事情。因为成长,今天的麦苗是鲜绿的,明天就会变成金黄。因为成长,今天的玫瑰是含苞的,明天就会娇艳绽放。但不是所有的成长都有着明朗绚丽的色调,有些成长,注定是那种深沉厚重的乐章。你知道种庄稼有一道程序叫“蹲苗"吗?就是天旱的时候也不去浇水,没有水,庄稼就不能往上长了,但是为了生存,它们就会拼命地往下扎根,吸取土层深处的水。这样,它们的根就能扎得牢牢实实的,再一浇水,就会长得又壮又稳。“蹲”,是一种必要的积蓄过程。不扎实地“蹲",就不可能延展出发达的根系去获得最丰厚的滋养,就不可能在低潮之后充满爆发力地重新站起来。“蹲”,以一种外表的

低姿态,隐含着一种内在精神的拔节。“蹲",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

⑤成长是一件最深情的事情。每当我做了一件糟糕的事情,我就对自己说:不要紧,吸取教训,如果明天遇到了相同的情况,你一定会做得好一些,因为,你还会成长。每当我看到镜子里又憔悴了一分的容颜,我就对自己说:别忧伤,谁的身体都会老去,幸亏你的内心还在成长,这比什么都重要。我清楚地知道,永远有比自己年轻的人。但我并不觉得任何比我年龄小的人都是年轻的,同时也不敢认为比我年龄大的人都比我衰老。因为有无数的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年轻,没有让自己得到有效的成长,而真正知道成长意义的人,或许是那些

在生理上不再年轻的人。我私下里认为,这是命运对知晓学习的人一种额外奖赏。

⑥一直感觉到自己的成长,一直知道自己在成长,这让我感觉幸福非常。

七(上)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卷第4页(共8页)

14.结合全文内容,下列对本文中心内容的概括最明确、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

B.成长是一件最漫长的事情,漫长至终生。

C.成长是一件最漫长、最丰饶、最深情的事情。

D.一直感觉到自己的成长,一直知道自己在成长,这让我感觉幸福非常。

15.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①段,介绍对“成长”的错误认识,隐含着成长并不是一件可以一下子完成的事情。

B.第②段内容上,强调小时候对“成长"的认识是错误的。结构上,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

C.文章开头,作者说“和许多人一样”是为了说明对“成长"的错误认识具有普遍性,含

蓄表明了论述这个问题的必要性。

D.第④段中介绍庄稼“蹲苗”的现象,只是为了让人更加了解庄稼的生长过程。

16.下面事例不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事例是()(3分)

A.周恩来总理一生坚持学习,一生奉献祖国,“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是他的座右铭。B.朱德委员长临终前几个月躺在病床上仍然坚持学习,并且手书“革命到底"以激励后人。C.许多学生十年寒窗苦读,把大学当成了自己的终极目标,跨入大学后就得变得慵懒懈怠。

D.数学家华罗庚出身贫寒但孜孜以学,学习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时时刻刻都在学习。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7—19题。

【材料一】

春节过后第一周,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这一文化类综艺节目彻底火了。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等各大媒体都在发布有关该节目台前幕后的消息,观众关注度极高。某知名网站对此做了各项统计,以下是“中国诗词大会关注人群的年龄分布”调查数据图:

七(上)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卷第5页(共8页)

【材料二】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冠军得主是复旦附中16岁高一学生武亦姝,人们对她纷纷表示赞赏,但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在升学考试残酷的现实面前,是否有必要花大量宝贵时间去背诵古诗词。

【材料三】

大学者王国维认为在诗词创作过程中,可以将诗词创作的境界分为“造境"与“写境”两种不同的形态。“造境"即虚拟之境,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写境”即写实之境,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7.阅读【材料一】关于中国诗词大会关注人群的年龄分布,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A.对于诗词大会,19岁以下的群体(年轻人)关注度较高。

B.50岁以上人群相对而言关注度较低。

C.关注人群的数量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减。

D.图中表明只有19岁以上的人才会关注中国诗词大会。

18.阅读【材料三】,指出下面诗句属于“造境"的一项是(3分)

A.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D.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19.针对【材料二】中某些人的质疑,说说你的看法,在升学考试残酷的现实面前,是否有

必要花大量宝贵时间去背诵古诗词呢?(至少说出两点,4分)

(三)文学作品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20—22题。

济南的秋天

老舍

①___,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济南。设若你幻想不出——许多人是不会幻想的——请到济南来看看吧。

②请你在秋天来。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

秋睡熟了一点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所以作个整人情,连秋带冬全给了济南。

七(上)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卷第6页(共8页)

③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么,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和着彩色,轻轻的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

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

④再看水。以量说,以质说,以形式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这是由形式上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大明湖夏日的莲花,城河的绿柳,自然是美好的了。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先不用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色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儿吻着水皮,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

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⑤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山影儿也更真了。秋山秋水虚幻的吻着。山

儿不动,水儿微响。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

20.结合课文内容,第①自然段横线上应填入的句子是(3分)

A.济南的秋天是静谧的。

B.济南的秋天是温和的。

C.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

D.济南的秋天是虚幻的。

七(上)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卷第7页(共8页)

21.结合语境,赏析文中画曲线句子。(6分)

⑴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从修辞角度

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⑵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从写作方

法角度赏析,3分)

22.选文第③④自然段,作者从不同角度对济南的秋山、秋水进行描摹。山是从哪些方面的

来写的?水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6分)

四、名著阅读(6分)

23.根据文段提示回答。

⑴大圣将身变作牛王模样,打着兽,纵着云,不多时,已至翠云山芭蕉洞口,叫声“开门!”

那洞门里有两个女童,闻得声音开了门,看见是牛魔王嘴脸,即入报:“奶奶,爷爷来家了。"那罗刹听言,忙整云鬟,急移莲步,出门迎接。这大圣下雕鞍,牵进金睛兽;弄大胆,诓骗

女佳人。罗刹女肉眼,认他不出,即携手而入。

这段文字叙述的是哪个情节?罗刹女不愿意借出真扇的原因是什么?

⑵《西游记》中,悟空虽屡次被师父误解,但宁愿承受紧箍咒的责罚,仍三打白骨精。唐僧不辨是非,执意赶他离开。悟空愤慨不平,但离开时又变身,四面围住唐僧下拜,并嘱咐

沙僧好好照看师父。从中可以看出悟空的_____________、的特点。

五、写作(60分)

24.微写作(10分)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大自然生生不息,四时景物美不胜收。请

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季节进行描写。

要求:⑴恰当地用上一句古诗。⑵采用一种修辞手法。⑶字数在200字左右。

25.大作文(50分)

家是什么?是难舍的亲情,是温馨的集体,是亲爱的祖国。在这里,父母用慈爱的伞为

儿女撑起了一方晴空,儿女用孝顺的心给父母奉上一缕安慰。

请以“有家真好”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⑴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⑵字数不低于600字。⑶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

校名。

七年级(上)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语文参考答案

一、语言知识运用(20分)

1.D(3分)【解析】A.“酝酿"应为niàng)“称职”应为chènB.“蹒跚"应为(shān)C.“坍塌”应为(tān)

2.B(3分)【解析】A.伫蓄(“伫"应为“贮”)D.慷概(“概"应为“慨”))C.气喘嘘嘘(“嘘嘘"应为“吁吁”)

3.C(3分)【解析】A项和D项,贬词褒用;B项是与主谓搭配不当。

4.A(3分)【解析】B.搭配不当;C.成分残缺D.两面对一面。

5.C(3分)

6.【参考答案】小丽同学,你好!看短视频既耽误学习时间,又影响视力,并且有些视频的内容并不适合我们看,所以,建议你尽量少看或者不看短视频。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7.D(3分)【解析】驰:迅速逝去。

8.A(3分)【解析】原句的意思是:四岁时便死了父亲,母亲郑氏决心不改嫁,(在家)亲自教他读书学习。

9.C(3分)【解析】乙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不明显。

10.⑴放纵懒散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淫"“慢”“励"“险”“治"“则”

译错一个扣0.5分。句子通顺1分)

⑵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在地上学习写字。(“以":用。“地”:在地上。“书":写字。

一个词1分,句子通顺明白1分)

【乙文翻译】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便死了父亲,母亲郑氏决心不改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在地上练习写字。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过一遍书就能背诵下来。等到成年时,更是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誉。

欧阳修开始在滁州任职,自号为“醉翁”,晚年更改为“六一居士"。他天性刚直不阿,见义勇为,即使有陷阱在前面,都一往无前即使身受其害都不回头。即使被贬低多次,(他的)志向也一样不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11.B(3分)

12.【答案示例】景物特点:色彩鲜明,宁静美好,奇丽壮观,充满生机与活力。表达情感: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对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的惆怅(遗憾)。(4分,景物特点和情感各2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3.⑴自古逢秋悲寂寥。⑵夜阑卧听风吹雨。⑶思君不见下渝州。⑷归雁洛阳边。

⑸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评分意见】6分,写对一句给1分,一句中错、漏、增一字则该句不给分。

三、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议论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4.C(3分)【解析】由③④⑤段的第一句可以看出

15.D(3分)【解析】第④段中介绍庄稼“蹲苗”的现象是为了告诉我们另一种成长的方式,是一种内在精神的积蓄,是生命里深沉厚重的乐章。

16.C(3分)【解析】这个事例证明的是“没有学到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

17.D(3分)

18.A(3分)

19.【答案示例】示例:我认为有必要(亮明观点得1分)。因为积累、背诵古诗词能提高一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